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2-08 01:00:33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篇(1)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教研项目(项目编号:Y1090270)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90-02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简称“当代”)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学术畛域和教育价值。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就重点提到,在大学的政治理论课中“应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情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他们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和战略思考国际形势的水平,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需要有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理论基础”和“世界眼光”。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中更是强调,要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观点,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密切关注国际大事,及时准确把握动态,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这些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其教学中,既要承担正确引导学生关注和解读国际问题的任务,又要积极培育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解释国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探讨国际问题评析与基本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定将裨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国际热点与《当代》课程理论学习的相关性

大学教学的内容、方法及其模式,有其独特的内涵和要求。对容量大而课时有限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来说,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十分关键。通过国际热点探讨从而习得相关理论是十分有效的途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所谓“热点”,现代汉语词典是如下界定的,即“指某时期引人注目的地方或问题。”[1] 当然,就“国际热点”而言,就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引人注目的问题或存在引人注目的地方。

作为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程,它之所以能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际热点频发是吸引学生选择《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理论学习的主要动因。在近三年的授课中,仅就学生选课原因的调查中,87%以上的学生认为选择该课程缘于对频发的国际热点问题解读的理论诉求。因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国际热点对我国的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多多少少受到国际重大事件的影响,比如利比亚局势动荡和石油价格飚升等。对国际热点的关注不再是一些职业外交家和决策者们的专属领域,它已成为寻常百姓的关注热焦点。如有人统计,在199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晚会上,三分之一以上的小品中不同程度地渗入了国际问题的用语。人们利用国际关系术语评述国内事件和人际关系,足以印证国际热点对人们生活与思维的影响。[2]特别是随着中国与他国经贸交流的扩大和密切化,信息获取途径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国际热点进入普通民众的视野,国际问题研究正成为“显学”。[3]但是,相对于西方相关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分析理论的影响相对式微。因此,对我国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知识群体来说,探讨和推广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国际热点问题分析教学模式定有深义。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26-01

新时代下的中学生生活成长的环境更加复杂,由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社会化的普遍应用,让广大中学生接触外部信息范围和几率比以往增加许多。中学时期,不仅是长身体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始萌芽并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强化价值观引导,中学生就难以明事理、辨是非,将来也难担大任。而高中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形成但又最不稳定的时期,会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诸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环境、大众传媒、网络等,这些领域的某些片面或负面的因素影响会使得某些高中学生在价值取向和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一些问题。时政热点作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必不可少的材料,可以说具有前沿性和实效性,但现在高中政治教材的更换周期比较长,教材设计的时政热点不能与时俱进,造成上政治课感觉是在讲历史一样,这就给政治教学造成一定的困惑,使中学生分析材料靠陈旧的思维去考虑,从而政治课课堂和质量大打折扣。鉴于此,笔者认为,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肩负的任务就比较重,但也是必须要去做的,许多高中政治教师不仅担负着政治课的教学而且还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这就要求我们的高中政治教师需要有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而且要有善于搜集、整理、解读和分析最新时政热点并且在政治课教学和思政教学中融入进去,要给学生解读分析。虽然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做了,但高中政治课中对时政热点分析,一般都在高三年级高考前的第二次第三次总复习时教师才收集整理,但多半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可以说老师生搬硬套的去讲,学生也是生搬硬套的理解。

2015年11月笔者在青海党校参加中学专职思政教育者培训时和多位中学政治教师进行了交流和探讨,而且在西宁二十一中观摩学习,发现政治课教学中都存在以上的问题,通过讨论学习也都认为中学政治课中对时政热点的解读和分析的重要性。同时笔者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也尝试这样的教学方式,开始时笔者让学生通过电视新闻、网络、报纸等途径搜集最新时政热点整理,然后在课堂中就理论知识找学生和时政热点套用,发现由于本校深处青海大漠腹地(相信信息、交通、社会环境闭塞的学校不在少数)学生对时政热点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必然性知之甚少,以至于受网络微信等不良信息的影响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比如,当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理解为由于反腐败造成的而没有看到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中速发展的新常态化;对毕福剑事件理解为是朋友的出卖和不义而没有用辩证的价值观去理解;对“三严三实”“不作为乱作为”的必要性有效性不能全面理解,甚至认为那是党员和公务员的事和自己没关系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时政热点通过归纳,然后查阅有关资料,在完全掌握和理解后在后面的教学中和课本知识点对应的时政热点先进行解读和分析。比如在经济生活部分讲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我先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说起,让学生认识到在“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度、扩大公共服务、改善生态环境等来实现方面去解读让学生去理解和认识,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与合作》的课堂教学中,有学生提到了在2015年15-16日在土耳其召开的G20峰会。

我就以G20峰会建立的目的,G20峰会作为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存在的意义,以及从建立到现在对世界经济和我过经济做出的贡献,并且就这次G20峰会将人民币“入蓝”(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引出的“SDR”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分析。从而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时政热点是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和案例,而单纯地记忆和积累会使得时事政治呆滞化,成为一种死的语言,而不是闪现在学生面前的一件件动态的事件,这也会进一步影响课堂教学中对时事政治的引入和分析。笔者认为除了课堂教师的解读外要增加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多角度的谈论,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通过媒体实时播报和评析。每天组织一个小组对今天的时事政治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播报,并对典型的案例进行解读和分析,以增加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政治理论的分析能力,同时也促进班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共同学习。二是不定期进行时政热点的辩论和比赛。方法决定成效。高中政治课教学在融入时政热点解读要全方位、立体式地培育高中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强化本校对时政热点的搜集解读分析研究外要发挥课堂和课下的实践,而且积极组织开展辩论等实践活动,通过解读时政热点学生对当下党的政策方针以及爆料的热点能够辩证的客观的去评价和认识。

[参考文献]

[1]贾玉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河北日报,2014年5月.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情境,把学生引入新课,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兴趣。新鲜的时事热点材料开场往往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更主要的是它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讲授新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最新时事和社会新闻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习自觉性,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积极性。而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用学生关注而熟悉的重大时事问题,设置悬念,作为导入新课的开场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时事热点话题,为学生提高认识能力提供了较为切实可行的途径

时事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思想性。教材中的事例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但也存在滞后性的缺陷,因此,在授课过程中,用新的时事材料取代教材中过时的旧事例,增强现实感和新鲜感,从而使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把教材理论知识同新的时事材料结合起来,通过对时事材料的分析,实现理论与现实,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教师在运用时事热点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准时事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点的切合点。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的第二单元中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问题,十七大对这个问题的主要观点有:①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③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④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⑤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⑥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于是,在教学中,应找准十七大与教材知识点的切合点,教材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主要知识点有: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④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和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⑥所有制结构的含义等。可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一些时事热点进行解析,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还可以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则可达到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效果。

3 引入时事热点应注意的问题

3.1 注重时事热点问题的现实性和新颖性。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用时事热点要注重现实性和新颖性,就是要注意所引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贴近。时事热点问题与现实生活是相结合的,时事热点问题要从身边的时事出发,扩展到国内、国际大事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新鲜的时事热点材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课堂感染力,这样才更具有直观性。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篇(4)

 

政治经济学课程在多数大学是作为公共基础课来开设,而财经类高等院校是作为专业基础课来开设,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也会影响其它经济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可见其重要性。在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建设的大环境,各种西方经济学著作和理论涌入人们的视野,而西方经济学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因此,对传统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政治经济学逐渐在大学经济课程中被边缘化,加上原有的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都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这要求我们从事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必须要用务实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认识目前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和不足,通过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笔者对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所做的一点思考。

一、引入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最早在哈佛法学院创立,后来被引用到工商管理教育中,并且在其他学科中广泛运用,取得不错效果。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案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向学生提供实际发生的情况或事件]政治经济学教育教学论文,即案例,组织学生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和剖析,提出各自的见解,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高校学生普遍反映《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纯理论的东西太多,抽象、枯燥的概念难以理解和记忆,理论和实际联系不起来。而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能将课程讲授与学生切实关心的问题联系起来,或者跟当前的国际国内热点、时事联系起来。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通常针对即将要讲授的或已经讲解过的教学内容介绍案例背景,提出激发学生从更深层面探求知识的兴趣和动力的问题。通过对案例的层层剖析,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认知需求。

比如,我们在讲授价值规律问题时,由于学生在高中重点学习过价值规律的摘要作用进行分析。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强调三点结论:价值规律的分配社会劳动、配置资源和激励创新的作用。接着教师又介绍2003年彩电业复苏的情况和2004年再次降价的情况,让学生结合所有介绍和分析,思考企业如何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案例介绍和分析,使理论分析进一步提升,从而达到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知道《政治经济学》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对社会主义宏、微观经济建设都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再如,在讲解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基本原理时,首先向学生讲解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概念、联系和区别,然后引入美国波音飞机公司与美国麦道的合并案,德国宝马公司与英国罗弗汽车公司收购案及新惠普合并案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实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请学生结合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出现的特点,尝试探究企业兼并出现的新特点,很好地把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基本原理和世界经济现实结合起来。

这样的案例分析教学在解惑的过程中也讲清楚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原理,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置身于一种真正的事实环境或事件平台上,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和确认,锻炼了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多媒体教学是综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网络、电影等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教师围绕课程重点、难点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来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功能强大、简单易用、修改极其方便等特点,教师使用起来灵活方便。

首先,教师要在透彻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突出重点和难点,编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制作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思考能力方面。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文档]政治经济学教育教学论文,在制作过程中,力求幻灯片的内容简明扼要,使学生一目了然。可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将每一张幻灯片制作成多个文本框,重点和难点处添加特殊颜色和符号,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文本框的内容设置出动画效果,如切入、飞入、菱形、棋盘、展开等,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可用的教学素材很丰富,从电视、电影VCD、DVD等视听材料以及新闻报刊、杂志图片、数据中可以找到大量集声、文、图、像于一体的适合上课用的素材,特别是关于经济方面的案例可具体化、形象化的展示出来,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和眼界。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增强政治经济学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对启发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注意力、分析力、理解力大有裨益。比如在讲授经济危机问题时,我们找到资本主义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影视素材,学生通过视听更能了解在资本主义危机爆发期间无产阶级的悲惨生活状况,并由此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思考。再如,讲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时,我们除了对学生讲清楚书上的知识要点以外,还搜集了许多政府文件和相关资料,以丰富课堂内容。同时还让学生看了剪辑的温家宝答记者问的视频,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大方向。合理运用多媒体工具既扩大了教学信息量,拓展学生知识面,又引发了学生思考现实经济的兴趣,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的教学模式是以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研究与解决问题,强调教学的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所涉及的基本原理以具有开放性质的问题情境形式创设出来,让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去学习并验证,这就会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同时也会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研究性教学模式通常是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自主研究。大致分三个步骤: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重点研读课程内容及相关资料,牢固掌握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然后再联系中国的实际]政治经济学教育教学论文,从课程内容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以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用的东西,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出学生的潜能,使其找到进入学术研究的切入点。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在了解中国实际状况和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调查,对于某些问题展开专题讨论。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发表见解的机会,也推动了他们对理论问题和社会实际问题的关切和研究兴趣。随后,教师需要对调查和讨论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归纳或小结,引导学生走进学科的前沿,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最后,在学习理论内容、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撰写出科研论文。通常教师对学生具体的研究题目不做规定,是开方式的,鼓励学生在查阅资料、大量阅读并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兴趣点和研究方向,不要简单地做别人已经做过的题目,通过这样的训练,才能提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研究的乐趣,真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和增进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为其创造外部促进学生学术研究的环境需要学校对学科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以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为例,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满堂灌”为主的理论讲授,对学生的成绩评价就是以学期结束的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一般以学生平时作业、出勤情况为评定标准)。多年来的教学效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与成绩评价机制无法促进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与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精神无法契合。因此,除了在授课方式上的改变,也要实施有利于学生自主研究的成绩评价机制,如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与本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从课程中提炼出一些热点话题,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查、讨论的形式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等,并且每种方式都给予学生成绩的评价以形成最终的成绩评定。大学生成绩考核的价值标准不仅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合格的大学教育。

四、加强学科社会实践环节

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想使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而社会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增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采取社会实践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搞社会调查,让学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实践有多种形式:1.利用假期让学生深入企业、农村实地考察]政治经济学教育教学论文,完成社会问卷调查,开展以调查研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来进行课题研究,让学生在深入社会的过程中了解经济问题的现状、原因,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与方法,从而形成对这些社会经济热点、难点问题的正确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经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到花溪镇山村进行实地调查,让象牙塔里的学生真正感受到新农村的建设情况。2.利用课堂时间,邀请地方有经验的企业家或经济部门的工作者进入课堂,结合某一课题给学生进行现场讲解,介绍学术界的最新动态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情况,并且与学生互动,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我们邀请贵钢的管理工作者来到学校做讲座,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3.将以上针对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撰写科研论文并提交。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更深化了学生对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社会调查。所以,加强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立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也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刘洁刘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周又红政治经济学案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王陈军谈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J〕 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

(4)贺勤志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和体会(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10月

(5)伯娜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0期

(6)焦斌龙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年6月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篇(5)

陈水扁上台后,原鉴于李登辉“两国论”和“急进台独”的教训,曾于2000年“5·20 ”就职演说时向岛内外提出“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即不宣布“台独”,不更改“国号 ”,不搞“两国论入宪”,不进行“统独公投”,没有废除“国统纲领”和“国统会” 。从而改采“渐进台独”的做法,即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内到外、由量到质、化整 为零、蚕食渐进、一点一滴地推动“台独”。一年多来,在李登辉为“精神领袖”的台 联党的配合下,集中在8个“国”字上作文章,即将新台币定位为“国币”,把闽南话 视同“国语”,把地方歌仔戏视为“国剧”,把从祖国大陆搬去的原故宫博物院拟改为 福尔摩萨“国馆”。还有什么“国号”、“国旗”、“国歌”、“国父”等,认为都是 从大陆来的,孙中山也是“外省人”,不能作“国父”。凡此,统统要实现“台湾化” 或“本土化”,其基本程序和公式是:“民主化—本土化—去中国化—台独化”。其中 关键是“去中国化”。一切与祖国大陆有联系的标语口号、地图画册、徽章标记、机构 名称、街道名称、公司名称等等,都在“去”之列。

在“渐进台独”和“急进台独”之间,并没有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一脉相 承,形式不同,本质一致。陈水扁等一帮人出于自身政治需要的考虑,又认为形势对己 有利,乃迫不及待地抛出“一边一国论”。他认为,在台湾岛内,民进党已成政坛第一 大党,自己集党政军警大权于一身,民进党及其本人的地位和权力已经巩固,加上年底 北高两市“市长选举”的时间迫近,亦需制造对民进党有利的选举形势。认为,在中国 大陆,中共正忙于“党的十六大”,忙于筹备奥运会,忙于各项经济建设,无暇顾及台 湾,加上岛内的“大陆热”和“三通热”,亦需要借机压一下;认为,在国际社会,由 于美国自小布什上台以后,频频对台湾“示好”,尤其是不久前的两件事:一个是所谓 中国“军事力量评估报告”,强调“中国威胁论”和妖魔化中国;一个是所谓“国会财 政拨款案”,把中国的台湾与北约国家、非北约国家相提并论,从而给了台湾当局以极 大“鼓励”和“误导”。还有,台湾当局也希望借机试探一下美国的“底线”等。总之 ,由于私欲的膨胀,适宜的气温,主观的误判,就像1997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一样 ,陈水扁终于在去年8月3日也抛出了比“两国论”还“两国论”的“一边一国论”。说 明主张“渐进台独”的陈水扁也终于向李登辉的“急进台独”靠拢。一个时期以来,扁 、李不仅在目标上而且在做法上实际已经“合流”了。

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出笼后,完全走向他所期望的反面,不仅美国未策应,岛内 很震恐,中国大陆更是反应强烈,国际舆论也是一片谴责和责怪,使他成了继李登辉之 后一个“新的麻烦制造者”。由于他四面楚歌,处境尴尬,内外都很被动,不得已而动 员其身边大将们四处“降温”和“灭火”。然从近期种种迹象看,他不过是迫于形势而 有所收敛,或改变策略,不可能有本质上的改变。完全可以肯定,陈水扁“一边一国论 ”的命运不会好于李登辉的“两国论”。

二、在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冲击下,两岸关系一时很难缓解。一段时间内,“政 治冷”和“经济热”的形势还会有所继续。然从总体上看,两岸政治关系也还是不断前 进的

台湾许多朋友私下告诉我们,两岸风水轮流转,过去是大陆搞政治挂帅,经济一路下 滑;如今是台湾搞政治挂帅,经济也一路下滑。

早在李登辉主政后期,台湾即愈来愈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挂帅,使台湾经济出现不祥 兆头。陈水扁主政后,由于推动“渐进台独”的需要,更加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挂帅, 曾持续出现“四降”(经济增长率、股票、进出口贸易、内外投资)、“四升”(失业率 、自杀率、破产率、痛苦指数)现象,至今仍无根本好转迹象。

根据香港《亚洲周刊》等媒体报道,陈水扁上台以来的两年多,岛内经济持续不振, 社会问题丛生;而相反,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却十分热络,经久不衰。

过去是“5555”。即在中国大陆有5万家台商,50万台胞,500亿美元,中国大陆是台 湾的第5大贸易伙伴。现在是“1111”。即在中国大陆有10万家台商,100万台胞,1,0 00亿美元,祖国大陆是台湾的第1大贸易伙伴。

过去是“9个热”。即探亲热、访问热、寻根热、交流热、旅游热、投资热、服务业热 、农畜业热、求婚热。现在是“16个热”。即新增加金融热、寿险热、文化热、求学热 、求职热、购房热、高科技热等。

尽管陈水扁当局千方阻拦,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资金总是要流向有利润的 地方”,“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是不以任何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的作用,是不可抗拒的。台湾当局被迫将原来的“戒急用忍”政策修改为“积极开放、 有效管理”,然其重点仍在“有效管理”,并重提“南向政策”。虽如此,但仍无法阻 遏台商积极投资祖国大陆的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岸关系出现“经济热”的同时,却又出现了“政治冷”。台湾当 局至今仍拒不接受“九二共识”,不接受“一中”原则,不接受直接“三通”,不接受 “一国两制”。大陆的“海协会”与台湾的“海基会”几乎已完全没有往来。台“两蒋 ”时代有所谓“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如今却变成上述“四不” 了;蒋氏的“三不”,并未否定一个中国,而如今的台当局却连“中国人”都不承认了 。

在两岸之间,政冷经热,一个是愈来愈冷,一个是愈来愈热,南辕北辙,“二律背反 ”。于是有人怀疑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是否经济上的“热”支持了政治上的“冷”, 对祖国统一大业不利。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两岸 政治关系绝不是愈来愈远,而是愈来愈近。政治关系绝不能只看台高层的少数人,也不 能只看局部而不看整体,只看眼前而不看长远。近几十年来,两岸从“热战”走向“冷 战”,从“隔海对骂”到“高空喊话”,从“互不往来”到“热烈交流”,从“5555” 到“1111”,从“9个热”到“16个热”,这绝不是政治上愈来愈远,而是越来越近。

在北京市举行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一位台籍学者提出了三个“越来越多”。即近几 年来,台胞对祖国大陆有好感者越来越多,岛内要求两岸实现直接“三通”者越来越多 ,认为“一国两制”同样适用于台湾的人也越来越多。这能说是政治已“愈来愈冷”、 “统一无望”了吗?

政治与经济是不能完全分开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千利益,万利益,经 济利益是最重要的利益;千关系,万关系,经济关系是最基础的关系。从短期看,也许 是政治决定经济;但从长远看,一定是经济决定政治。决定两岸关系未来的是两岸的广 大民众,是关系到两岸人民切身福祉的经济利益,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经济规律,而绝不是台湾岛内少数顽固不化的“台独”分子,更不是他们所高唱的那 些远远脱离人民需要的空洞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口号。

因此,我们一定要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对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充满信心。

三、美国是阻挡两岸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 题的矛盾和斗争仍会持续下去。然中国的最终统一乃大势所趋,绝不是美国少数反华势 力所能阻挡的

正像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台湾问题归根结底是美国问题。二战以后,美国出于自身 的利益和所谓“全球战略”的考虑,执行的是一条“以台制中”的路线。台湾是中国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是中国人,所以美国实际上沿袭了日本军国主义“以华制华” 的策略,所不同的只是“急进”和“渐进”的形式不同而已。台湾成了美国战后手中用 以对付和牵制中国大陆发展的一个“棋子”。

在中国、美国与台湾地区这个“三角关系”中,基本上有两条规律:

一条是:“大两岸关系”(太平洋两岸的中美关系)决定“小两岸关系”(大陆和台湾的 关系)。大两岸关系紧张,小两岸关系必然紧张;大两岸关系缓和,小两岸关系也必然 缓和。

一条是:美国历届总统在对华政策上,前期与后期往往存在明显差别。其前期,都是 反华,骂中国,对华政策向台湾倾斜;其中、后期,通过摸索实践逐步趋于务实。

根据美国《华盛顿邮报》2002年1月17日的报道,小布什前的六任美国总统,尼克松— 福特—卡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没有一届不是如此。所以,该报评论说:“从整 个30年前尼克松的破冰之旅到今日布什(小)的北京之行,‘白宫,条条弯路通中国’” 。

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常摆动于“全球战略”与“国家利益”、霸权与务实、合作与遏 制之间,即所谓“钟摆”理论。小布什表现得最典型和最突出。其上台不过两年多,在 对华政策上时左时右地摆动不下八九次之多。“9·11”事件以来,美国的对华政策总 的来讲,正向更务实和更积极的方向调整,这是好的。然而由于他一度向台湾摆动的幅 度较大,从而给了陈水扁以可趁之机,竟然有恃无恐地抛出所谓“一边一国论”。他的 这个“一边一国论”因为没有正式告知美国,引起美国当局的颇“不愉快”,然尽管如 此,美国却仍对其暗存某种“疼爱”之情,看不出像当年对李登辉“两国论”那样的“ 震怒”。陈虽不得不适度“降温”和“灭火”,但不过是更加注意隐讳和包装而已,其 实质性的“台独”嚣张之气,仍无丝毫改变。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篇(6)

陈水扁上台后,原鉴于李登辉“两国论”和“急进台独”的教训,曾于2000年“5·20 ”就职演说时向岛内外提出“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即不宣布“台独”,不更改“国号 ”,不搞“两国论入宪”,不进行“统独公投”,没有废除“国统纲领”和“国统会” 。从而改采“渐进台独”的做法,即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内到外、由量到质、化整 为零、蚕食渐进、一点一滴地推动“台独”。一年多来,在李登辉为“精神领袖”的台 联党的配合下,集中在8个“国”字上作文章,即将新台币定位为“国币”,把闽南话 视同“国语”,把地方歌仔戏视为“国剧”,把从祖国大陆搬去的原故宫博物院拟改为 福尔摩萨“国馆”。还有什么“国号”、“国旗”、“国歌”、“国父”等,认为都是 从大陆来的,孙中山也是“外省人”,不能作“国父”。凡此,统统要实现“台湾化” 或“本土化”,其基本程序和公式是:“民主化—本土化—去中国化—台独化”。其中 关键是“去中国化”。一切与祖国大陆有联系的标语口号、地图画册、徽章标记、机构 名称、街道名称、公司名称等等,都在“去”之列。

在“渐进台独”和“急进台独”之间,并没有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一脉相 承,形式不同,本质一致。陈水扁等一帮人出于自身政治需要的考虑,又认为形势对己 有利,乃迫不及待地抛出“一边一国论”。他认为,在台湾岛内,民进党已成政坛第一 大党,自己集党政军警大权于一身,民进党及其本人的地位和权力已经巩固,加上年底 北高两市“市长选举”的时间迫近,亦需制造对民进党有利的选举形势。认为,在中国 大陆,中共正忙于“党的十六大”,忙于筹备奥运会,忙于各项经济建设,无暇顾及台 湾,加上岛内的“大陆热”和“三通热”,亦需要借机压一下;认为,在国际社会,由 于美国自小布什上台以后,频频对台湾“示好”,尤其是不久前的两件事:一个是所谓 中国“军事力量评估报告”,强调“中国威胁论”和妖魔化中国;一个是所谓“国会财 政拨款案”,把中国的台湾与北约国家、非北约国家相提并论,从而给了台湾当局以极 大“鼓励”和“误导”。还有,台湾当局也希望借机试探一下美国的“底线”等。总之 ,由于私欲的膨胀,适宜的气温,主观的误判,就像1997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一样 ,陈水扁终于在去年8月3日也抛出了比“两国论”还“两国论”的“一边一国论”。说 明主张“渐进台独”的陈水扁也终于向李登辉的“急进台独”靠拢。一个时期以来,扁 、李不仅在目标上而且在做法上实际已经“合流”了。

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出笼后,完全走向他所期望的反面,不仅美国未策应,岛内 很震恐,中国大陆更是反应强烈,国际舆论也是一片谴责和责怪,使他成了继李登辉之 后一个“新的麻烦制造者”。由于他四面楚歌,处境尴尬,内外都很被动,不得已而动 员其身边大将们四处“降温”和“灭火”。然从近期种种迹象看,他不过是迫于形势而 有所收敛,或改变策略,不可能有本质上的改变。完全可以肯定,陈水扁“一边一国论 ”的命运不会好于李登辉的“两国论”。

二、在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冲击下,两岸关系一时很难缓解。一段时间内,“政 治冷”和“经济热”的形势还会有所继续。然从总体上看,两岸政治关系也还是不断前 进的

台湾许多朋友私下告诉我们,两岸风水轮流转,过去是大陆搞政治挂帅,经济一路下 滑;如今是台湾搞政治挂帅,经济也一路下滑。

早在李登辉主政后期,台湾即愈来愈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挂帅,使台湾经济出现不祥 兆头。陈水扁主政后,由于推动“渐进台独”的需要,更加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挂帅, 曾持续出现“四降”(经济增长率、股票、进出口贸易、内外投资)、“四升”(失业率 、自杀率、破产率、痛苦指数)现象,至今仍无根本好转迹象。

根据香港《亚洲周刊》等媒体报道,陈水扁上台以来的两年多,岛内经济持续不振, 社会问题丛生;而相反,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却十分热络,经久不衰。

过去是“5555”。即在中国大陆有5万家台商,50万台胞,500亿美元,中国大陆是台 湾的第5大贸易伙伴。现在是“1111”。即在中国大陆有10万家台商,100万台胞,1,0 00亿美元,祖国大陆是台湾的第1大贸易伙伴。

过去是“9个热”。即探亲热、访问热、寻根热、交流热、旅游热、投资热、服务业热 、农畜业热、求婚热。现在是“16个热”。即新增加金融热、寿险热、文化热、求学热 、求职热、购房热、高科技热等。

尽管陈水扁当局千方阻拦,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资金总是要流向有利润的 地方”,“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是不以任何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的作用,是不可抗拒的。台湾当局被迫将原来的“戒急用忍”政策修改为“积极开放、 有效管理”,然其重点仍在“有效管理”,并重提“南向政策”。虽如此,但仍无法阻 遏台商积极投资祖国大陆的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岸关系出现“经济热”的同时,却又出现了“政治冷”。台湾当 局至今仍拒不接受“九二共识”,不接受“一中”原则,不接受直接“三通”,不接受 “一国两制”。大陆的“海协会”与台湾的“海基会”几乎已完全没有往来。台“两蒋 ”时代有所谓“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如今却变成上述“四不” 了;蒋氏的“三不”,并未否定一个中国,而如今的台当局却连“中国人”都不承认了 。

在两岸之间,政冷经热,一个是愈来愈冷,一个是愈来愈热,南辕北辙,“二律背反 ”。于是有人怀疑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是否经济上的“热”支持了政治上的“冷”, 对祖国统一大业不利。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两岸 政治关系绝不是愈来愈远,而是愈来愈近。政治关系绝不能只看台高层的少数人,也不 能只看局部而不看整体,只看眼前而不看长远。近几十年来,两岸从“热战”走向“冷 战”,从“隔海对骂”到“高空喊话”,从“互不往来”到“热烈交流”,从“5555” 到“1111”,从“9个热”到“16个热”,这绝不是政治上愈来愈远,而是越来越近。

在北京市举行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一位台籍学者提出了三个“越来越多”。即近几 年来,台胞对祖国大陆有好感者越来越多,岛内要求两岸实现直接“三通”者越来越多 ,认为“一国两制”同样适用于台湾的人也越来越多。这能说是政治已“愈来愈冷”、 “统一无望”了吗?

政治与经济是不能完全分开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千利益,万利益,经 济利益是最重要的利益;千关系,万关系,经济关系是最基础的关系。从短期看,也许 是政治决定经济;但从长远看,一定是经济决定政治。决定两岸关系未来的是两岸的广 大民众,是关系到两岸人民切身福祉的经济利益,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经济规律,而绝不是台湾岛内少数顽固不化的“台独”分子,更不是他们所高唱的那 些远远脱离人民需要的空洞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口号。

因此,我们一定要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对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充满信心。

三、美国是阻挡两岸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 题的矛盾和斗争仍会持续下去。然中国的最终统一乃大势所趋,绝不是美国少数反华势 力所能阻挡的

正像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台湾问题归根结底是美国问题。二战以后,美国出于自身 的利益和所谓“全球战略”的考虑,执行的是一条“以台制中”的路线。台湾是中国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是中国人,所以美国实际上沿袭了日本军国主义“以华制华” 的策略,所不同的只是“急进”和“渐进”的形式不同而已。台湾成了美国战后手中用 以对付和牵制中国大陆发展的一个“棋子”。

在中国、美国与台湾地区这个“三角关系”中,基本上有两条规律:

一条是:“大两岸关系”(太平洋两岸的中美关系)决定“小两岸关系”(大陆和台湾的 关系)。大两岸关系紧张,小两岸关系必然紧张;大两岸关系缓和,小两岸关系也必然 缓和。

一条是:美国历届总统在对华政策上,前期与后期往往存在明显差别。其前期,都是 反华,骂中国,对华政策向台湾倾斜;其中、后期,通过摸索实践逐步趋于务实。

根据美国《华盛顿邮报》2002年1月17日的报道,小布什前的六任美国总统,尼克松— 福特—卡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没有一届不是如此。所以,该报评论说:“从整 个30年前尼克松的破冰之旅到今日布什(小)的北京之行,‘白宫,条条弯路通中国’” 。

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常摆动于“全球战略”与“国家利益”、霸权与务实、合作与遏 制之间,即所谓“钟摆”理论。小布什表现得最典型和最突出。其上台不过两年多,在 对华政策上时左时右地摆动不下八九次之多。“9·11”事件以来,美国的对华政策总 的来讲,正向更务实和更积极的方向调整,这是好的。然而由于他一度向台湾摆动的幅 度较大,从而给了陈水扁以可趁之机,竟然有恃无恐地抛出所谓“一边一国论”。他的 这个“一边一国论”因为没有正式告知美国,引起美国当局的颇“不愉快”,然尽管如 此,美国却仍对其暗存某种“疼爱”之情,看不出像当年对李登辉“两国论”那样的“ 震怒”。陈虽不得不适度“降温”和“灭火”,但不过是更加注意隐讳和包装而已,其 实质性的“台独”嚣张之气,仍无丝毫改变。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6-0023-02

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以及传播方式都有所改变,这也改变了原有的新闻宣传格局。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新闻宣传要“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这一重要指示为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指明了方向。社会热点的形成是人的主观态度和客观环境比如人的思想方式、认识能力、社会政策、社会风气、社会公平与公正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此外,社会热点有正、负的双向功能,所以其形成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这也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发挥社会热点的正面舆论引导能力,必须对舆论的发展趋势、引导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创新,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社会热点发展趋势

社会热点的基本特点包括热点产生的时代性、热点选择的典型性、热点关注的持续性、热点报道的纪实性、热点引导的科学性、热点群体的集中性、热点构成的复杂性等,可以说,社会热点就是某个时期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热点也呈现着不同的发展趋势,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社会热点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经济类热点将继续保持领先,政治类紧随其后,这说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没有改变,我国总体经济发展缺乏显著突破的现状也没有发生较大变化,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经济类热点和政治类热点都将会呈现上升趋势;第二,群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逐渐由个体利益向社会的整体利益转变,可见人们的社会能力都在逐渐增强,对社会发展形势较为有信心;第三,群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逐渐由物质利益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利益发展,可以看出来人们的关注范围在逐渐扩大,需求和素质呈现着同步增长的状态;第四,社会热点所产生的双向效应将会对群众的生活和情绪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所以说,社会热点舆论潜在的问题非常严峻。

2加强社会热点舆论引导能力的对策

2.1坚持四个“情”

社会热点反映的不仅仅是社会矛盾,还是社会心态,因此,在实施社会热点舆论引导工作时必须结合社会热点现状、特点以及成因,坚持四个“情”,使社会热点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首先,社会热点的形成与人们对社会形势、政策的知晓程度有着密切关系,每个群众都有维护自己利益的需求,因此,他们必然有知情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求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要求,但是由于信息资源输出与人们对信息获得的不对称,人们的知情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形势政策的宣传力度,使每个群众都能对社会形势、任务、困难、政策、前景知情。其次,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往往覆盖全社会,社会成员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那么他们就需要知道这些重大社会热点的基本状况、成因、解决方法是怎样的,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做好热点调研,为群众查明情况,给群众以明确回应。再次,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还要做一个陈情者,向群众说明事情真实情况,否则社会热点将会朝着负面方向发展,因此,对于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重大热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群众,向群众陈情,让群众能够有机会参与社会管理,共同进行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最后,对社会热点进行舆论引导时,应做出详细且周密的部署,保证知民情、顺民意,不仅要考虑到宣传的教育性,还要考虑群众的承受力,不断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禁止隐瞒、愚弄、随意、功利和炒作,真心对待群众,真正实现为民谋利、让民用权,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2.2把握好三个“度”

第一,辨识热点要准,运用辩证思维方式,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寻找政府、党以及群众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要抓住在群众中有较深影响且不进行引导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选择在公开报道后不会对社会和群众造成负面影响的问题,只有这样社会热点舆论引导才能发挥其正面效应。第二,反应社会热点的速度要快,应对群众生活、愿望、态度等保持高度敏锐性,做到对社会热点捕捉的及时性和快速性,不断提升对热点问题的策划、传播能力,尽量在短时间内对社会舆论做出有效引导。第三,对社会热点进行处理的时候,应把握好尺度,这主要是因为热点产生于不同范围,影响面也就不同,必须区别对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需要进行正面引导问题的影响力度,而有些问题则应保持适当的宣传力度,还有的问题应以“冷”相对,不给其提供评说市场。在做好三个“度”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与社会稳定、反映舆论与引导舆论、正确舆论导向与宣传效果的关系。

2.3做好三个“力”

增强社会舆论引导能力其实是建立在媒体三个“力”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全力打造媒体的三个“力”。一个媒体的公信力对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力有着决定作用,只有有了公信力,这个媒体才具有话语权,它说的话才会有人相信,公信力越高,其优势意见的形成就会越顺利。当前社会媒体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严重分散了群众的注意力,这样舆论引导就无法发挥其应有效应,媒体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比如主持品牌、记者品牌、栏目品牌、频率品牌等,充分利用品牌力增强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另外,新闻媒体工作者的素质、能力是增强社会热点舆论引导能力的必备条件,这就需要个人加强素质学习,并建立起系统学习标准,使媒体的系统学习力不断提升,提高新闻媒体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社会热点舆论引导力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3结论

总之,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新闻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将舆论监督功能发挥出来。由于社会热点具有一定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和群众性,因此,在舆论引导工作中必须坚持四个“情”的原则和方法,把握好三个“度”和三个“力”,构建良好的舆论引导平台,增加社会热点的正面舆论引导能力,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秩序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参考文献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篇(8)

引言

财政收入是国家财力和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始终是各国的主要财政目标。财政理论的先驱威廉?配第在其代表作《赋税论》中深刻地分析了税收与国民财富、税收与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多的经济学家从税收对储蓄、劳动、企业投资和收入分配影响的角度论述了国家财政税收与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但这些文献仅仅根据过去数据本身对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做了分析。由于作为财政收入主体部分的税收与宏观经济系统的许多因素非线性相关,这些因素是不确定的,此外财政收入的非税收入部分也是不确定的,所以,财政收入的增长是一个非线性随机过程。GDP(国内生产总值)也是一个非线性随机过程。财政收入和GDP的统计数据各有自身的统计规律性,同时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本文对财政收入和GDP进行分别预测,再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一些相应的财政政策建议。

不依赖于对象机理的神经网络较传统的线性模型在非线性预测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已被大量实例验证。但是,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选择问题仍需研究,它直接影响预测结果,而且比样本容量的影响大,其中,网络结构对预测精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n的确定上。本文基于描述对象最小独立变量数的确定方法提出了平稳时间序列选择n的实用新方法:n=自回归(AR)模型的阶次。

一、AR模型及其阶次的确定

平稳、正态、零均值时间序列{xt}的n阶自回归模型AR(n)为:

该AR模型对2004年和2005年预测的相对误差绝对值达44.8%和21.8%,显然不宜作为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预测模型,故选择神经网络模型来预测。

采用MATLAB语言编写BP网络程序,网络训练参数设定为:目标误差0.001,初始学习率η(0)=0.01,学习率增长系数a=1.05,学习率减小系数b=0.75,误差增长比率上限k=1.04,动量项系数 α=0.9,最大训练次数1000。用搜索法确定出隐层节点数=4。然后训练网络BP(10-4-2),在1000次训练中第173次的平方误差均值最小。按此次的权值和阈值,预测2004年和2005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为20.78%和20.05%,相对误差绝对值为3.79%和0.78%。这个预测精度对于宏观经济过程来说令人满意。以该权值和阈值预测我国2006年~2008年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21.15%、20.16%和19.95%。

四、预测结果分析

1990年后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GDP增长率及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预测值曲线见图1。

由图可见,除少数年头,我国财政收入整体保持15%以上的高增长速度,这反映出我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和企业效益不断好转,十分喜人。但喜中有忧:自1993年起,财政收入增长一直远高于GDP增长,意味着在整个GDP分配当中,政府所占份额越来越高,居民收入的份额则越来越少,这就隐藏着产生“财政收入增长过快―刺激投资过热―引发经济过热”这一恶性循环的可能性。

如果2005年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没有大的变化,财政收入增长点将在图中预测点附近,增速有所降低,恶性循环的潜在压力会得以减缓。但2006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实际达24.4%,高于预测值,潜在压力不减反增,必然促使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这一点在2007上半年已逐渐显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投资同比增长25.9%,GDP与CPI同创新高,双双突破年初设定的整体经济增速8%、物价上升3%的目标。如果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再度连续远超预测值和GDP增长率,那么,由经济过热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出现就在所难免。

当前政府需采取更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强化科学发展观的统筹作用,抑制经济发展过热。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重要内容之一。应加快建立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解决民生问题为导向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做好预算安排、合理调整投资方向,积极配合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等,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

五、结论

1.对适合于AR模型的平稳时间列序,采用AR模型的阶次作为BP神经网络输入节点数的预测方法是适用的。用上述法对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预测,比AR模型更准确地揭示了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与社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如果2007年~2008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持续超过本文预测值,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刺激投资过热而引发经济过热的现象,在 财政政策制定中要充分注意这一问题。

3.从1993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速度是比较正常的,在经济发展的时期,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增长会快一些。我国财政收入增长正是因为经济增长才发生的,同时由于我国近年来完善税收体制和加强税收监管力度,所以财政收入近年来增加较快;但是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还需要达到一个合适的比例。财政收入增长过快会刺激投资过热,从而引发经济过热,可能导致恶性循环。虽然央行今年不断加息,压制经济过热,但是还可以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使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之间建立起相依相存的长期稳定关系的,达到经济稳定增长,同时适当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得到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谷永芬安鹏周方召: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财政研究, 2005,11:23~25

[3]宋本强:我国财政收入相对数变化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7,5:44~50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2008年,新的《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大纲》意味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经济政治与社会”课能够体现新时代要求,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由此,有效探索德育课堂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势在必行。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当前“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德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德育课堂教学的几种方法,为今后提高德育课堂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2.当前“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德育教学的特点分析

2.1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理论性强

从目前“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目标设置来看,主要是针对中职学生进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常识教育。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囊括了国家的大略方针、发展策略等等,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这与中职生年纪小、阅历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造成学生在知识接受上的障碍。

2.2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涉及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较多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涉及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较多,这样在实际地课堂教学中,教师就不得不纠结与现实生活现象与道德规范之间统一性的矛盾。比如说:现实社会贫富差距逐渐加大、腐败现象频发、拜金享乐主义横行,这样道德规范的要求相差甚远。这样如何将学生从现实中的困惑引导出来,指引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2.3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实践性较差

知识目标是基础,服从并服务于运用目标及情感、态度目标;情感、态度目标是主体,是弘扬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价值观;运用目标是主导,是认知能力和行为养成的关键。从目前“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安排来看,社会调查、实践都无从下手,这样就导致学生要想将学习到得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只能靠抄写书本,难以实现真知的目的。

3.“经济政治与社会”中有效德育课堂教学方法探索

3.1 有效结合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学

针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理论性强的特点,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学,这样可避免过往教学中空洞说教问题地出现。比如说在“企业生产与经营”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如果单纯依靠课本中提供的事例进行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尚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触动学生内心,使说服教育性大大折扣,也形不成有效地情感体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收集不同专业往届毕业生在求学工作中的艰辛历程作为教学实例,用于课堂教学,这样一方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肃立了良好的榜样形象,为中职生今后的求学和工作指明了努力和奋斗的方向。

3.2 结合热点话题,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内容更具职业特点,更加切合社会实际。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改变过去“重理论教学,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通过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社会调查、现场教学等方法,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与社会热点话题的结合。使学生可以从德育课中感受到快乐,获得知识,得到提升。比如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相关内容的教学中,课前教师可安排播放一组11年有关朝鲜女主播频换发型的图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朝鲜主播频换发型这样的“不起眼”的小事可引起国际社会的热议。通过思考学生会发现,主播发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朝鲜国家的脸面,频换发型是否就意味着其政府想改变形象的端倪。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朝鲜政府改变形象的意图是什么”,诱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

3.3 以生为本,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学习

以生为本是中职学校德育课改革的根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教师去引导、开发。在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自身情感的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对于奇异之声,不可立马否决,更不要否决其问题提出的不可取之处,而应该诚恳地接受其提出的问题,并利用一切教学手段,巧妙处理不和谐声音和突发事件。比如,在民主政治的教学中,中职学生可能会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阅历上的浅显,部分学生会窃窃私语道:“家里人说了民主政治就是一坨狗屎!”。这个时候,教师要克制住自己的怒气,可就势以“民主政治就是一坨狗屎”这个问题分组展开讨论,这样可有效缓解尴尬气氛,也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4 有效利用课内外资源,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课内外资源包含了“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在范围上涵盖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切有效资源,其大力开发和合理利用,可有效实现突破课本局限,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中,教师要利用好课内外一切可用资源,做到恰到有效的为课堂教学服务。比如:在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要涉及到“人大代表”教学名词的使用。教师可根据注解进行简单的讲解,同时结合本地区人大代表选举事例进行人大代表选举现场模拟教学,将选举条件、选举方式等等融入场景教学中,使学生切实明白“人大代表”一词来源及含义。

4.结论

总之,“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有着理论性强、涉及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较多、实践性较差等课程特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认识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侯胜华.中职德育热点问题的冷思考――《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15)

[2]张伟.主题学习在职高德育课的实践及有效性探究――以经济政治与社会中“个人的收入与理财”为例[J].西安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篇(10)

按涉及内容来分,经济方面为主的有节能环保与绿色消费、就业保障与收入差距、宏观调控与对外开放、创新发展;政治方面为主的有政府威信与依法治国、民族团结与和平发展;文化方面为主的有文化竞争力、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新、文化自信、文化强国;重大会议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全国“两会”;地方特色热点有广东自贸区建设、美丽幸福广东建设等。

二、时政热点怎么考

近年的广东高考试卷,既有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又有体现地方特色的时政背景。在考查的形式上也比较灵活,主要以时政热点为载体,使历史与现实有机统一,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高考不回避热点,但试题对热点的关注,往往以体现热点的典型性情境素材作为背景材料,以素材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作为设问的支点,采取“宏观话题,微观切入”“高立意,小切口”的形式呈现,命题往往“材料在书外,观点在书中”,不管试题素材来源于何处,答案始终源于教材。

三、时政热点怎么复习

1. 灵活把握复习时间。什么时候复习时政热点,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一般而言,在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之后,也就是4月份,这个时候复习有诸多好处,学生已经复习过了基础知识,对热点所涉及的教材内容能够融会贯通,很多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应用,而且高考命题涉及的时政热点也是截止当年3月底。

2. 要有针对性的复习。针对性复习可在高三一轮复习结束后,也可在每次考试之后。针对性复习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说学生对哪个热点问题不理解,我们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复习。一般可以在每次考试之后选择一到两个学生没有完全理解或在考试当中出现问题的专题进行复习。

3. 复习时注意综合。在复习时政热点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一些重大的时政热点材料,要学会运用政治学科理论知识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等方面去分析,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寻找命题切入的模块和角度。

时政经济热点论文篇(11)

世界局势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正如所言“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是一门的现实性很强的课程,思政教育需要“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环境”,此课程为适应时势发展的需要,应该尽快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提高此课程的时效性。

一、提高时效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政策导向性问题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是思想政治的核心课程之一,此课程在引导学生具备国际视野的同时,务必引导学生识别披着“自由、平等、博爱”外衣的和平演变策略。党的报告指出,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清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西方国家自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和平演变策略,成功地诱发东欧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体制转变。自苏联东欧剧变之后,中国就成为和平演变的主要目标。“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政策性、导向性。不仅我国重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上一些名牌大学同样将它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贯穿在学科体系之中。

(二)处理好学科之间的关系

世界性的问题大多存在历史渊源,表面上是军事、政治问题,深层原因则涉及经济与宗教,又与各国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存在盘根错节的关联。教师在准备一个专题时,往往因材料过于纷杂而选择困难。而学生面对如此广博专题,知识储备、相关问题的理解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难以深入地把问题讲解清楚。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涉及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如何处理各学科之间在教学中的关系,是本课程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应处理好世界政治、世界经济、国际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通常,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侧重于世界政治、国际关系,对世界经济方面讲授不够,没有充分论证、揭示世界经济的基础地位。以特朗普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展开贸易战为例,经济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基本组成部分,经济因素是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二、提高课程时效性的对策

(一)调整教材内容

教材的观点普遍落后于时事的发展。例如:原来通行的观点认为,在冷战之后,世界局势成为“一超多强”,“一超”为美国,“多强”为俄罗斯、欧盟、中国、日本等。而现在,金灿荣认为当前是“二超多强”的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同,“二超”是中、美,而印度则被认为是新兴的重要大国之一。欧盟作为一个最有成效的区域组织,在国际政治、经济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多数教材观点还停留在2016年以前。但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由于英国脱欧正在进行之中,各种观点在网上流传,教师难以识别可信赖的信息,难以形成全面而可靠的认知体系。有些教师为避免麻烦,依然按原来主流教材将西欧视为一个整体。这种偏重讲授已成为历史的僵硬知识的授课方式,削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和领会。不仅不能解答学生的疑问,而且容易使学生厌倦此门“过时而无用”的课程。

由于本课程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问题不可避免,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是极其必要的。首先,考虑到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及学生自学和复习的便利性,需要谨慎采用全部课程使用专题教学的方式,也需要慎重对待对教材进行过度删减的做法。其次,针对教材内容的调整,可考虑在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删减,并援引新近发生的现实热点问题,增加对现实热点问题的深度追踪与分析探讨,补充更新教学原有内容。再者,对于重点、热点问题,可采用專题教学方式,形成以教材扎实理论与原则,以解析最新热点问题为应用和实践的模式。针对教材相对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问题,建议适应安排时间将时事问题引入课堂。根据情况可以分别安排“时事课前评”“时事课中评”和“时事专题评”,使课程紧密联系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联系国家的政策,解决教材往往落后于形势变化的问题。

(二)建立学科教学团队

建立教学团队是提高课程时效性的必要措施之一。提高课程时效性,需要把新近发生的重大国际事件解读列为教学内容,近几年来,重大国际事件往往是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教师首先将最新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全方面的了解,才能较为准确地向学生传达信息。如此就要求教师短时间内掌握不同学科的最新动向和前沿理论,这样的工作对于一个老师来讲是较难达到的。从专业角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国际关系学、地理学等相关因素都是学科大类,该课程涉及多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同时,该课程又是一门融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三位于一体的课程,教师既要具备一定政治素养,也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还要求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因而这门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

单独一个教师同时具备以上各学科的素养是较为困难的,建立教学团队是一个值得尝试的解决办法。由于需要各个相关专业的教师参与共同教学,具体如何实施需要进一步探讨。部分高校采用不同专题安排不同专业的教师讲授,这样做法的优点是深化了某一专题的内容,但却容易造成割裂相关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使学生形成统一认识。教学团队的成员应该来自相关的各个专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召集几个专业的教师参加。

(三)时事热点问题与双语教学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