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大全11篇

时间:2023-01-13 07:34:54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篇(1)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223-02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Drought in Linxia and EI Nino-La Nina Phenomenon

SUN Yu-lian BIAN Xue-jun MA Yu-kun LIU Hong ZHANG Jin-quan

(Linxia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Gansu Province,Linxia Gansu 731100)

Abstract Using the rainfall datas of Linxia station from 1950 to 2012,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rought in Linxia and EI Nino-La Nina phenomen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y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which pass the significant test at a level of 0.99 confidence. The precipitation in Linxia show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EI Nino,the average decrease of precipitation was 9.1%~26.4%,and there were 86.9% years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law. The precipitation in Linxia also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La Nina,the average increase of precipitation was 9.7%~36.6%,and there were 78.9% years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law. The average decrease of precipitation was 16.5%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decade in Linxia,and the chance of EI Nino events was 56.6%.

Key words EI Nino;La Nina;drought;Linxia Gansu

旱灾是甘肃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其影响范围和程度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占居首要地位[1]。干旱不仅影响粮食的收成,严重干旱有时也影响人类生存,是政府和公众广泛关注的问题[2]。对于甘肃省而言,自然降水量的变化是决定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存环境演变的最根本因素。干旱是指某一地域范围在某一时段内的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减少,导致该地域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受到较大危害的现象[3]。干旱常用干燥度来表示,气候干燥度是指最大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以年干燥度,结合年降水量和天然植被指标,把临夏地区划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4个区[4],近年来有关专家也从气候学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5-9]。

临夏州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年平均气温5.2~9.4 ℃,年均降水量为273.7~592.7 mm,各地年平均蒸发量在1 241.1~1 593.6 mm,是降水量的3倍多,区内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年降雨量不足,且季节分布不均,春季干旱少雨[10],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11],属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由于水资源短缺,干旱气候条件严重制约了该区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12]。

干旱也是临夏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经分析表明,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受灾程度由东北向西南呈带状递减趋势。位于临夏州东北部的永靖县及东乡县的大部分地区干旱严重,特别是董岭、唐汪、车家湾等一带十年九旱;东乡县西南、临夏县等大部分地方是三年两头旱;沿积石山至太子山脉前麓一线,平均4~5年一旱。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临夏地区的旱灾主要发生在5月或6月,其中大旱占干旱年份的60%,春末夏初干旱是临夏地区分布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重的自然灾害,多年平均受灾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2/3以上。特别是该地区东北部的干旱带上,干旱发生频繁且严重,受灾几率可达88%,在1960―1997年的38年之间,区域性干旱发生率达47%,严重干旱发生率为38%,1998―2012年13年间,严重干旱发生率为53.8%,严重干旱发生率在增加。每年5―6月正值临夏地区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也是作物需水量最大时段,一旦发生干旱,轻则减产,重则绝收。

作为海洋热力异常的最有代表性的是厄尔尼诺(ElNino)事件,与其相随的海面温度分布与南方涛动现象直接有关,被称之ENSO。ENSO现象是气候年际变化的强信号。ENSO发生会引起全球严重的气候异常,在世界一些地区发生大旱大涝灾害,对我国各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能引起世界各地大范围的气候异常,并导致一系列生态灾难,所以引起了农业、能源、环境、水利、渔业、海洋和气象等部门的普遍注意[13]。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是当今国际广泛关注的课题[14]。因此,提高干旱、暴雨的监测预报能力对防灾减灾和服务于工农业生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主要从统计方法着手,采用x2检验,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与临夏地区降水的活动规律,为临夏地区准确预测下年度的降水预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时空分布

1.1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年季分布

统计分析发现,1950―2012年共出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35次,其中厄尔尼诺出现18次,拉尼娜出现17次(表1);每隔1~2年不规则的出现1次。厄尔尼诺跨年度共出现15次。拉尼娜多数是跟在厄尔尼诺之后出现的,有11次发生在厄尔尼诺次年。

1.2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对比分析

与厄尔尼诺事件比较,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次数基本相同,一次拉尼娜过程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为几个月,但跨年度的持续时间较长(≥6个月),在17次拉尼娜事件中,跨年度的出现11次(表1)。

1.3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与正常年的对比分析

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比较,正常年份多出现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次年。其中20世纪50年代出现次数最少,为2次,60年代出现次数最多,为5次,正常年连续出现时间最长是60、70年代,1960―1962年,1977―1979年连续出现3年。

2 临夏降水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相关性分析

2.1 数据来源

气象数据主要来自临夏州1950年至今5县1市6站观测资料。其中1950―1966年的资料采用临夏市气象观测站资料,1967―2012年资料采用6站观测年降水资料。干旱面积资料来自临夏州统计局和农业局。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年季资料来自国家气象局网站。

2.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与临夏地区降水距平百分率相关性统计

为了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临夏地区降水的影响,从1950年1月至2012年63年中分别选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年份,其余年份作为正常年份,然后计算各年在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临夏地区的降水百分率(表1)。该文以赤道太平洋5°N~5°S,150°W~90°W区域内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或以上)高于正常0.5 ℃或低于正常0.5 ℃,分别作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划分标准。

2.3 方法

该文采用x2检验,研究2事件之间的相关关系。首先,假设Y事件与X事件相互独立,其相关为小概率事件。计算统计量。将Y事件与X事件均分为“1”、“0”2种情况,其中Y事件中的“1”为厄尔尼诺事件,“0”为拉尼娜事件;X事件中的“1”为降水的正距平,“0”为降水负距平。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列联表(表2),表中a、b、c、d为频数,并依据公式(1)计算的值。比较判断。将查表所得x2(0.05,1),与根据(1)式计算所得x2比较。若x2计算>x2表,则否定原假设,事件Y与X两者相关;反之则接受假设,2事件之间相互独立。

x2=(ad-bc)2×N/(a+b)×(c+d)×(a+c)×(b+d)(1)

2.4 临夏降水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相关分析

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与临夏降水关系列联表(表3)。可以看出,厄尔尼诺事件23年中,正距平有3年,负距平有20年;拉尼娜事件19年中,正距平有15年,负距平有4年。根据式(1),计算得x2计算=18.453,查表x2表=6.635。x2计算>x2表。通过信度α=0.01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事件与临夏降水有显著相关关系。其置信水平达到99%。厄尔尼诺与临夏降水成负相关,降水平均减少量为9.1%~26.4%,有86.9%的年份符合这一规律。拉尼娜事件与临夏降水成正相关,降水平均增加量为9.7%~36.6%,有78.9%的年份符合这一规律。在每个年代的初期,临夏地区降水偏少几率较大,降水平均减少量为16.5%,厄尔尼诺事件出现的几率较大,为56.6%。

3 结论与讨论

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事件与临夏气候特点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尼诺事件与临夏地区降水存在负相关,其影响的年份使临夏地区年降水偏少,降水平均减少量为9.1%~26.4%,有86.9%的年份符合这一规律;拉尼娜事件与临夏降水成正相关,降水平均增加量为9.7%~36.6%,有78.9%的年份符合这一规律。在每个年代的初期,临夏地区降水偏少几率较大,降水平均减少量为16.5%,厄尔尼诺事件出现的几率较大,为56.6%,预示临夏地区干旱发生率较高。临夏干旱频繁。出现干旱的几率为66.7%。在预测干旱气候,如出现NESO事件这样的强信号时,应作为预测临夏干旱的重要依据和指标。

临夏地区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集中,5―8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且以大(暴)雨出现形式为主。这一时段降水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全年的旱涝趋势。而临夏主要大降水过程位于我国第一类雨带(即黄河流域及其以北雨带)中,而第一类雨带多在拉尼娜事件当年出现,出现几率为75.0%。因此,当出现拉尼娜强信号时,应作为预测临夏全年降水偏多的主要依据。

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临夏降水的影响,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作为预测临夏地区干旱的重要预测指标,在今后业务实践中,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向客观、定量预测方法迈进。

根据临夏当地短期气候预测模式,在结合国家气候中心网站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预测信息,科学的对临夏地区年度降水进行预测,为当地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使得当地政府可以科学制定种植结构并调整规划,指导和调整作物的种植面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 参考文献

[1] 王劲松,任余龙,宋秀玲.K干旱指数在甘肃省干旱监测业务中的应用[J].干旱气象,2008,26(4)75-79.

[2] 宁惠芳,林婧婧,陈佩璇.甘肃省气候暖干化与农业干旱灾害的联系[J].干旱气象,2010,28(2):198-201.

[3] 张强,王润元,邓振镛,等.中国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对农业与生态影响与对策[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60.

[4] 尹宪志.临夏气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212.

[5] 宋连春,张存杰.20世纪西北地区降水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03,25(2):143-148.

[6] 张存杰,高学杰,赵红岩.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秋季降水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3,25(2):157-164.

[7] 张强,张存杰,白虎志,等.西北地区气候变化新动态及对干旱环境的影响[J].干旱气象,2010,28(1):1-7.

[8] 韩晖,孟丽霞.甘肃省近46年降水结构空间变化分析[J].干旱气象,2010,28(1):30-34.

[9] 罗哲贤.西北干旱研究的若干问题[J].干旱气象,2003,21(4):55-58.

[10] 孙玉莲,边学军,黄成秀,等.甘肃临夏高寒干旱地区玉米种植气候区划与产量的气候预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3,41(6):49-55.

[11] 肖国举,王静.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3,23(5):1003-1008.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篇(2)

深夜12点,科粉小镇气象台还是灯火通明,这场史无前例的暴风雪已经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此时却仍然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而外面的积雪厚度已接近历史最高。气象台的值班员已经坚守了24小时,但仍然不敢懈怠,因为他们必须要时刻关注着电脑上的气象雷达回波以便最新的天气信息。

一台号称“千里眼”的气象雷达,屹立在距离气象台10公里外海拔800米的科粉山之巅,12米直径的天线外罩着白色圆球状的天线罩,远远望去像一颗明珠,它早已成为科粉镇的标志性建筑了。这台雷达是科粉小镇的科学爱好者们最新引进的新一代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它对于正在经受暴风雪袭击的科粉小镇来说尤为重要。但令人担忧的是,由于长时间的暴雪,通往雷达山上的供电线路在下午的时候已经损坏,此刻雷达只靠着柴油发电机发电在苦苦支撑,但发电机内的柴油量也仅仅能够让天气雷达维持6个小时的正常运转,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在天亮之前将柴油补给送达雷达站。

通往雷达站的道路是一条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路面上有厚厚的积雪,道路两旁的树已经被积雪压断,横倒在公路上,峭壁上的岩石也可能会随时滑落。但是为了保障科粉小镇所有居民的安全,值班人员来不及多想就带着柴油补给出门了。此刻外面温度只有零下十几摄氏度,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值班人员给越野车装好了防滑链便出发了。这场灾害性的暴风雪天气给小镇带来的危害实在太大了,每隔几公里,值班人员都要下车把横倒在路上的树枝挪开才能继续前行,一路上还不时能看到冻死的庄稼和家禽。

看到此情此景,值班人员更是感到任务的艰巨和紧迫,赶紧踩足油门朝雷达站开去。由于上山的道路因积雪打滑,越野车在半山腰的一个急转弯处方向盘失控,狠狠地撞向了防护栏。防护栏外侧就是万丈深渊,幸亏有防护栏的保护,人没有什么事,不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不过现在越野车受到猛烈撞击怎么也打不燃火了。而此刻距离雷达站的柴油耗尽仅剩2个小时,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已被冻得瑟瑟发抖的值班人员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背负着几十公斤的柴油徒步上山!天越来越亮,离山顶也越来越近,经过许久的跋涉,值班人员终于在柴油即将耗尽之际抵达了雷达站。补充完柴油,值班人员已经筋疲力竭,坐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要知道他已经接近30个小时没合眼了。

这次突如其来的暴雪不光苦了气象人员,科粉镇的居民们也不好受。暴雪导致粮食短缺,蔬菜瓜果肉类无法正常供应,超市的食物早就被一抢而空。零下十几度的低温致使水管被冻,不能正常供水。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单位停班,商店歇业,所有居民都只能待在家中等候气象台最新的天气消息,科粉镇居民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暴雪整整下了三天三夜,在这次暴雪过程中,气象雷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了气象雷达的监测预警预报,科粉镇虽说道路等基础设施受到了严重的损坏,但好在没有任何人员伤亡。暴风雪过后,居民们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百年不遇的暴风雪天气呢?

锁定真凶――“拉尼娜”

经过小镇气象台研究人员和科学爱好者们的不懈努力,终于证实了造成这次小镇暴雪灾难的真凶――“拉尼娜”,他们连夜交出了一份关于“拉尼娜”的研究报告。

“拉尼娜”是谁?

说到“拉尼娜”,我们不得不先提到他的哥哥“厄尔尼诺”。(关于“厄尔尼诺”现象,我们9月号的防洪知识有讲到哦!)而且从历史角度来看,“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几率在40%左右。

那么,造成这次科粉小镇暴雪灾难的真凶“拉尼娜”到底是谁呢?“拉尼娜”(LaNina)一词源自西班牙语,意为“圣女”,即“小女孩”的意思,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自1985年起,人们便把秘鲁沿海和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水异常变冷的现象称为“拉尼娜”现象。如果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月平均海温负距平值大于0.5℃且时间长达6个月以上,则判定为一次“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一般三至五年出现一次,少数情况下也有隔十年出现一次的。在历史的“拉尼娜”年中,冷空气活动频繁,多数年份里冬季气温较常年偏冷,甚至会出现暴雪等灾害性天气。而在中国,“拉尼娜”事件对气候的影响之一就是冬季气温可能偏低,易出现冷冬。根据统计显示,自1954年以来,在“拉尼娜”事件影响的年份里,中国冬季偏冷的比例超过80%。

“妹妹”的诞生

“拉尼娜”现象是低纬度地区大范围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机理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具体定论,但一般认为赤道信风的变化是这一现象产生的基本条件。

正常情况下,低纬度太平洋表面常吹东风,表层温暖的海水自东向西运动,造成秘鲁沿岸冷水上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西去洋流的一部分被分成南北两支,作为补充寒冷的海水就从下面涌出来,称为赤道涌升。在以上两种因素作用下,东西太平洋水温和水位具有明显的差异,通常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高出3~9℃,赤道东太平洋水位比西太平洋水位高出约40cm。如果东风持续增强,这种西高东低的海平面坡度和温度就会加大,这就形成了“拉尼娜”现象。

信风的变化

赤道信风的增强是产生“拉尼娜”的基本条件,而影响赤道信风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南方涛动。南方涛动作为气象学上“三大涛动”之一,首先由英国数学家和气象学家沃克在1928年提出,它是指东南太平洋(塔希提岛以东,简称东侧)和印度洋(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以西,简称西侧)气压之间的一种跷跷板式的关系,即一地气压偏高,另一地气压就降低的现象,如果东侧低西侧高称为“高指数”,反之称为“低指数”。由于这种气压的差异,便在两地之间产生了一个东西向的环流圈。沃克还把出现在太平洋上空的东西向的环流圈称为“沃克环流”,其中在地面由东向西吹的那一支便是赤道信风。当南方涛动呈现高指数时,其环流方向与沃克环流方向一致,赤道信风得以加强,促使“拉尼娜”现象的形成。

地理位置的影响

从地理位置来看,“沃克环流”的高度升高后将超过安第斯山,已具备跨越安第斯山继续东进的条件,但在南美大陆上升气流的阻挡下,又难以东进。全球大气每年冬春季节西风带强盛,在强盛的西风带的推动下,使得已具备跨越安第斯山的沃克环流得以东进。即便如此,此时的沃克环流已是强弩之末,它很快在南美大陆上空下降,下降后再返回它的发源地时,立即又受到安第斯山的阻挡,这时的沃克环流全部降落在南美大陆。因沃克环流带有大量的水汽,使得南美大陆这一地区经常出现暴雨,形成狂风大作的反常天气。

与此同时,在安第斯山西侧的东太平洋海域的冷水区消失,太平洋赤道地区的东南信风也消失,堆积在西太平洋赤道的热水向东部回流,这就是“厄尔尼诺”的出现。经过4个月左右的时间,这股热水流到东太平洋,导致整个太平洋赤道地区都热了起来,“厄尔尼诺”达到高峰期,这时的季节必然是夏季,此时,东西太平洋的海平面也趋于一致。当“厄尔尼诺”达到高峰时,堆积在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多余的热水也所剩无几,沃克环流的源动力大为减弱,进入南美大陆上空的沃克环流开始西退,“厄尔尼诺”开始减弱。如果沃克环流退回的路程与原东进的路程相等,那么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又将恢复到原来同一海域的冷水区,但由于沃克环流源头的热量比起原来减少很多,所以沃克环流退回的路程往往比原东进的路程还远,这样,冷水区将向西扩大,产生了“拉尼娜”现象。一次“厄尔尼诺”消失后必然出现“拉尼娜”,可以说,“拉尼娜”是“厄尔尼诺”的“副产物”。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两“兄妹”形成的条件中,安第斯山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

大气环流的作用

从大气环流形势来看,似乎每个“拉尼娜年”的大气环流形势都有很大不同,海洋上“拉尼娜”的形态和中心位置也各有不一。就拿2008年这一“拉尼娜”年来说,当年1月我国南方爆发了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给春运、电力、能源、供水、农林业、渔业和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和损失,波及21个省份,因灾死亡107人。具体分析当时的大气环流形势就会发现:一、中高纬度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呈现西高东低分布,且持续时间长达19天,帮助冷空气自西北方向沿着河西走廊连续不断侵入中国;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强大副高的位置稳定维持在我国东南侧的海洋上空,并且多次向西伸展,冷暖空气交汇的主要地区是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邻近地区;三、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低压槽活跃,促使西南方向暖湿空气沿云贵高原向中国输送;四、由于在冷暖空气交汇区里,暖湿空气在上,在对流层的低层中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这是大范围冻雨出现的主要原因。

同时,有气象专家认为“拉尼娜”现象的发生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认为它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而且变得越来越不规律。但是气候预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拉尼娜”仅仅是代表了海洋的信号,预测气候还需了解更多复杂因素,如南北极的冰雪、陆面状况的变化,甚至还要考虑地球以外的因子,如太阳活动等。

“拉尼娜”带来的“见面礼”

“拉尼娜”使全球的气候发生异常,造成了气候灾害。研究表明,“拉尼娜”除了会出现冷冬以外还与其他一些灾害天气有着密切联系。

Fight!2016安全过冬指南

这次暴风雪灾害使得科粉镇的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受到了极大的损坏,也给科粉镇敲响了警钟。科粉小镇上的所有科学爱好者们都聚集起来商讨应对策略,决心与“拉尼娜”抗争到底,最终,他们制作出了一份科学的2016过冬指南。

Step1 防寒机制

由于暴雪、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范围广、强度大、持续久、危害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会非常大,易造成飞机停飞、道路封闭、电线杆倒塌、水管爆裂、粮食短缺、菜价上涨等严重情况。因此,科粉小镇准备建立起完善的防寒机制,对大型建设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认证。所谓气候可行性认证,就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气候影响的评估,比如在建设输变电线路时,评估极端天气气候因素的影响,使建设项目能达到承受极端天气的标准,这样在灾害性天气再次来临时就不会对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太大影响。

Step2 防寒意识

前些年的暖冬使人们产生错觉,防寒意识消减,在寒冬到来之时,就有些措手不及了。应对寒冬,人们应该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4个方面入手――

保暖衣物不在多

我们有时会纳闷,明明已经裹成粽子了,为什么还是会觉得冷?那是因为重点部位并没裹严实,冬天也不是穿得越严实就越保暖,而是要讲究科学的保暖方法,只要重点部位暖了,全身就会跟着暖。

首先,手脚四肢要暖。手脚容易冰冷的人,外出时不妨戴手套穿厚袜子御寒,回到家时还可以多泡泡脚,帮助改善血液循环。其次,背部要特别注意保暖。据医学专家表示,背部是人体防寒的屏障,背部受寒易引起心肺受寒,从而产生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甚至肺炎等。所以,遇到冷冬时背部的保暖尤其关键,建议要加穿棉背心。当然,最好是尽量多出去晒太阳,避免背部迎风受寒以及多做些背部活动。给大家推荐一个极佳的背部保暖方法:书包里多装几本参考书(“表”打我),既能抵御背部风寒,又能增加背部活动。最后,在衣服材质的选择方面,冬天可以选择羊毛内衣或背心保暖,因为羊毛具有吸湿发热的功效,再加上纤维卷曲、孔隙多,保暖效果最佳。

吃也有讲究

千万不要老想着减肥,秋冬季节多吃一点没关系。因为一到冬天,人体对能量的需求本来就比较多,本能会驱使我们去吃一些热量较高的食物来帮助身体产生热量(养秋膘的日子里请放心大胆地吃)。富含糖类、蛋白质、脂肪这三大营养素的食物是御寒首选,除了这些,B族维生素以及镁、锌、铁等矿物质也都是人体产生热量所不可或缺的,可以多吃些瘦猪肉、深绿色蔬菜、谷类食物、海鲜等。另外,冬天还需要多吃些海带和紫菜补充碘,因为碘能够促进甲状腺分泌,而甲状腺可以维持正常的身体代谢,让体内不会储存过多的热量。在外出前也可喝些姜汤刺激身体发热。

在吃的方式上也有讲究。冬天容易肚子饿,一次不宜吃太多,要少食多餐,吃的时候要细嚼慢咽。锻炼后要吃些有营养的食物,例如瘦肉、鸡蛋、牛肉、猪肝等含铁高的食物,有利于血红蛋白的合成,维持血红蛋白水平,保证血液的输氧能力。

住所要舒适

冬天里人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室内,因此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安全过冬的关键。首先就是保持通风,许多人看到这里会摸不着头脑,大冷天的还通风一定是拿脑袋去砸核桃。其实这里的通风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例如现在许多家庭的暖气比较充足,如果室内不通风,很容易引起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而且在白天天气晴朗的时候打开门窗,让阳光照入室内,在调节室内温度的同时,还能将室内的各种病毒和细菌赶跑,避免患上各种呼吸道疾病。

其次要慎用保暖电器。比如南方地区冬天是没有暖气的,许多人晚上喜欢睡电热毯,却不知电热毯存在在漏电、会引发火灾等隐患。

生命在于运动

这个冬天比以往的冬天还要冷,格外冷!寒冷冻住的不仅仅是水,还有懒人的运动细胞,更是冻住了人们的运动热情。一到冬天,大家都想窝在家里不动。也正是如此,人们也越来越怕冷了。但多活动就能改善血液循环,身体就不会怕冷。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合的运动,特别推荐一种冬季比较适宜的运动――羽毛球(当然是在室内啦)。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篇(3)

“沃克环流”由英国气象学家沃克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发现,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它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成为赤道信风的一部分,当信风到达西太平洋时,受到较暖洋面的影响而上升再向东运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它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

“沃克环流”对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调节有重要作用。如果东太平洋的洋面温度升高,就会产生较暖而且湿润的上升气流,削弱“沃克环流”,同时美洲中部一带气温会上升、暴雨成灾,这就是著名的“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到三年。

一、 “圣子”——厄尔尼诺现象

正常情况下,受盛行信风的影响,赤道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输送堆积,使西太平洋的表面温度超过28°C,给东南亚带来了温暖湿润的气候。而东太平洋在离岸风的作用下,表层海水离岸漂流,下层冷水上涌,导致这里洋面温度比较低。大气环流的结果使沿岸地区干旱少雨,出现大片沙漠,如秘鲁境内的阿塔卡马沙漠。

厄尔尼诺(ELNino)在西班牙语中是“圣子”之意,是指南美洲西海岸赤道附近(约北纬4°至南纬4°,西经150°至西经90°之间)幅度数千千米寒流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在圣诞节前后异常升高的现象,它就像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这种现象一般每4~7年发生一次,持续时间为半年到一年半。与一般情况相反,厄尔尼诺出现时,信风势力减弱甚至信风方向发生反转,西太平洋的表面温度超过28°C的海水向东流动,这种反转影响了东太平洋表层海水的温度、大气状况以及经过此地的气团,使得东太平洋沿岸地区暴雨频繁而东南亚气候干旱,甚至出现严重的旱灾。由于温暖的海水缺少氧气、营养和浮游生物,使这一带的鱼类大量减少。有证据表明,海洋生物减少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从而使温室效应更加严重。

从左图中可以看出厄尔尼诺年时东西太平洋的气压出现逆转,东低西高,因此也就造成东雨西干。其主要危害有:一是引起海洋生态演变。温暖的海水“杀死”鱼类赖以生存的浮游生物,会造成秘鲁沿岸的海鱼、海鸟等大量死亡或迁徙,海洋渔业严重受损;二是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洪水泛滥,引起澳大利亚、印度和非洲等地出现旱灾,农业减产。厄瓜多尔、秘鲁、加利福尼亚的人则认为厄尔尼诺会带来暴风雨,然后引发严重洪水和泥石流。

厄尔尼诺发生时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为:

1.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2.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

3.当副热带高压偏弱时,位于副高西北边缘的夏季风气流也会偏弱,使得夏季风在盛夏时分依旧与南下的冷空气(冬季风)交汇于江淮一线,使得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成灾;而江南和华南地区,由于长时间受到副高影响,出现大面积伏旱。东北地区,由于冷空气势力比正常年份强使得其不断南下影响东北,造成东北夏季气温要比正常年份要低,出现夏季低温冷害,而河套地区位于季风区边缘,夏季风势力弱时,这些地区便受单一的冬季风控制,气候干旱而少雨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4.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根据近50年的气象资料,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当年冬季温度偏高的几率较大,第二年我国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多,而北方地区往往出现大范围干旱。

二、 “圣女”——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篇(4)

2010年的脚步虽然已经渐行渐远,但无论是西南地区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还是南方连续14轮强降雨;无论是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还是南方气势汹汹的高温热浪,都给2010年留下深深的印迹。它们挥之不去,影响深远。

2010年是近十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和影响最大的一年,也是本世纪以来气候比较异常的一年。2010年,我国降水多、气温高,天气气候十分异常,旱涝灾害相连,冷热事件突出,气象灾害损失重。

“一反常态”的常态

回眸2010年,如果非要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这一年我国的天气气候特点,那么,“异常”“极端”“罕见”一定榜上有名。从专业角度来看,气候永远不会处于均态,但不会偏离得太多。如果偏离太多,便被称为“极端异常”。而2010年渐成“常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则无疑集中表现了气候的极端异常。

历史罕见特大干旱、一轮又一轮的强降水过程、来势汹汹的高温热浪……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相约而至,“你方唱罢我登场”,在频频刷新气候极值的同时,撩拨着人们脆弱的神经,侵扰着人们疲惫的身心。有人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渐显“常态化”之势,更多的人一边为“历史罕见”“突破气象纪录”等字眼瞠目结舌,一边不禁发问:“老天爷”究竟怎么了?

让人们无法忽视的是,类似异常的气候并非2010年的“孤本”。翻看近十年来的“气象记录本”,我们容易发现:极端高温的影响范围是多年平均的近4倍;暴雨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呈增加和扩大的趋势,十年间有7年暴雨日数超过常年;东北、华北和西南等地干旱也呈增多趋势,1996年以来的15年,平均每年出现中等以上干旱的日数分别增加了37%、16%和近10%;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中有一半以上最大风速达到或超过12级,登陆我国的台风和强台风次数也有明显增加。

以下一组绝非耸人听闻的数据,在无言中传递着一股巨大的力量:2010年,我国因气象灾害和气象次生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多亿元,为近20年以来最高值;死亡(含失踪)人数达4800多人,为近十年来最多。从2010年全国主要气象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统计来看,暴雨洪涝和干旱为主要气象灾害,受灾面积分别占气象灾害总受灾面积的41%和38% ,低温冷冻和雪灾以及风雹灾害均占气象灾害总受灾面积的10%。

当拉尼娜遭遇极地环流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表示,气候是受大气、海洋、冰雪、陆地和岩石五大圈层影响的复杂系统,当其中某一方面出现异常,必然导致一些地区的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连锁反应。2010年天气气候异常就与气候系统各圈层的异常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最明显的异常是热带太平洋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快速转换。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表示,一般情况下,出现海温偏冷之后,可以定义为拉尼娜状态,但只有海水表层温度低于常年气温平均值0.5℃以上,并连续出现6个月之后,才可以定义说进入了一次拉尼娜事件。而厄尔尼诺及其事件恰恰与之相反。这对“孪生兄妹”是热带太平洋海洋与大气最为重要的相互作用信号和异常特征,它们不仅直接影响热带太平洋及其邻近地区,也通过影响气候系统的其他成员,间接地影响着全球气候。

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热带太平洋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它对东亚地区大气环流产生了强烈的作用,且具有滞后效应,导致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春夏季节异常偏强、面积偏大。强大的副热带高压一方面为我国东部地区带来丰沛的水汽,另一方面副热带高压控制区也恰恰是高温频发的地区。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10年5月,厄尔尼诺结束,6月份开始向拉尼娜迅速转化,7月份进入拉尼娜状态,拉尼娜事件已经形成。近60年来,一共发生了10余次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事件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事件之后,其维持时间长短不一,有的甚至可以维持3年之久。与过去10余次拉尼娜事件相比,2010年的拉尼娜发展速度相当快。

另一个明显的异常是极地大气环流的异常调整,这使得极地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强烈影响中高纬度地区。2010年,从冬季到初夏,冷空气活动都非常频繁,致使我国新疆、东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出现雪灾或持续低温。研究表明,北极地区的海冰在近几年持续融化,范围迅速减小,这可能与极地环流异常调整的频繁出现有密切联系,但其中的关系和机理非常复杂,尚待深入研究。

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幕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篇(5)

今年初,我国南方出现了自1954/1955年冬季以来最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1月11日―2月3日大部地区连续雨雪日数达18―22天,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长;连续低温日数达11―22天,为1954年以来最长;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平均偏低4―6℃,为历史同期最低。由于雨雪量大、降雪范围广、积雪深、低温冰冻持续时间长,对农业、交通、电力、通讯以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严重。

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点:雨雪过程频繁,强度大;低温冰冻持续时间长;积雪冰冻范围广,积雪深。笔者认为影响今冬气候异常应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一、大的气候背景,即气候冷暖周期的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自然界的气候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性变化。最近100年,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的升温与变暖。另一个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异常。比较显著的影响是“温室效应”。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为什么我国还会发生如此大规模的降雪和低温天气?科学家有一个观点,认为全球变暖会使得极端天气增多。像这次大范围的持续低温、雨雪和冻雨天气过程,就是一个极端天气事件。按照上述观点解释,全球增暖可能是造成因素之一。具体来说,从全球大气平均状况来看是在升温,但不是平均升温。由于全球大气能量基本守恒,而大气在不断流动,有些地方温度特别高,那么另一些地方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温度非常低,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事件。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极端性天气事件是全球变暖造成的。

二、海洋中“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往往能引起气候异常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大气层的水分有84%来自海洋;海洋上表层3米的海水所含的热量就相当于整个大气层所含热量的总和;海洋环流将在低纬度地区吸收太阳的热量向极地方向输送,调节地球表面的气候(气温等),其作用与大气环流的作用相当。

2007年8月,赤道附近东太平洋发生了一次“拉尼娜现象”。拉尼娜(LaNina)在西班牙语中是“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汽循环的两个相对的概念与状态,主要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偏高或者偏低现象。气象和海洋学家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于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称之为“拉尼娜(LaNina)”,如果是偏高,称之为“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一般紧随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一般认为是大自然修正“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气候失衡的一种方式。拉尼娜现象影响全球的原理被称为“远程联系”,通过破坏海洋温度、压强系统及太平洋上空的季风,它干扰热带地区的大气流通。这就好像往池塘里扔一颗石头,在大气中释放振动波,改变空中数公里高处气流的强度及位置。因此,“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也是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一个强信号。虽然只是赤道太平洋局部地区的水温变化,却能影响到热带地区之外的气候变化。这种海洋热状况的异常会对热带大气环流造成很大影响,从而导致全球气候的失常。

三、大气环流异常

形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过程,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大气环流的异常,尤其在欧亚地区,大气环流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当它在一定的时间内,维持一个稳定的环流状态下,尤其是在低纬地区,如青藏高原这一侧有一个低值系统(印度低压),在西伯利亚地区维持一个比较高的高值系统(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这两个系统在这两个地区长期存在,低值系统给我国的南方地区,主要是南部海区和印度洋地区,带来比较丰沛的水系,因为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因为北边的高值系统稳定,主要是从西伯利亚地区不断带来冷空气,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南就形成了一个交汇,冷空气密度比较大,相对来说位于底层,暖湿气流密度比较小,向上滑升,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暖湿气流本身形成的水汽就会凝结,形成一些雨雪的天气。由于这种冷暖空气,在这一带地区一直有长时间交汇的作用,导致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持续时间就比较长。这种冷暖气流的作用,相当于两条河流,一条河流从北向南运行,一条河流从南向北运行。这样的话,正常情况下这两条河流基本上都是比较稳定,在一定的河道中运行,所以两条河流交汇地点始终维持在长江中下游这段地区。但是在稳定气流的背景下,有时还会有一些小的扰动,每一次的扰动一过,可能就会带来一次雨雪天气过程。实际上我国南方地区这三次雨雪天气过程,基本上主要是位于比较偏南的西风气流之上,三次扰动,同时引起了西南暖湿气流的三次加强,相应的出现了三次比较大的雨雪天气过程。

这种大气环流异常形势主要表现为:1月以来,中高纬度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长时间异常导致北方冷空气连续不断入侵中国;青藏高南缘的南支低压潮活跃,促使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向我国南方地区输送。冷暖空气在长江以南的江南、华南频繁交汇,导致罕见的长时间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为什么大气环流发生这种改变呢?专家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北冰洋冰山大量融化,低温海水从白令海峡南下,并沉入海平面之下,抵达低纬度海域(西南太平洋)后才上升到海平面,造成西南太平洋海面温度下降,形成拉尼娜现象,导致我国东海、南海的暖湿水汽北上强度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东海、南海的暖湿气流便长时间僵持在长江中下游至南岭一带,酿成大面积、大强度的降雪和冻雨等灾害天气。

(二)由于地理因素,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受到北冰洋低温海水的影响很小。但是,由于青藏高原积雪持续减少、气温偏高(从拉萨的气温可知),对印度洋水汽拉动力也随之减弱,再加上我国近年在横断山脉的澜沧江和金沙江峡谷修建了一系列大型水库,这些水库大坝对印度洋水汽北上也造成了新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印度洋暖湿气流便转向东北方向,穿越云贵高原峡谷抵达贵州、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带,与北下冷空气交汇,更加重了贵州、重庆南部、两湖、两广等地区的雪灾程度。

(三)青藏高原积雪减少,除了自然环境因素之外,也与人造地形有关。根据人造地形气候学,大型人造地形,特别是峡谷水汽通道上的大型水库大坝,对气候和降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例如,三峡大坝减少了东海水汽和南海水汽进入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水汽量,澜沧江水库大坝和金沙江水库大坝,减少了印度洋水汽和南海水汽进入青藏高原的水汽量。当进入青藏高原的水汽量减少之后,青藏高原积雪也随着减少;青藏高原积雪减少,对印度洋水汽和南海水汽、东海水汽的拉动力也随之减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篇(6)

首席预报员孙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会激发中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统计表明,近50年来,拉尼娜事件有10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只有2次,东北严重低温冻害1次;厄尔尼诺事件17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2次,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冻害的4次。发生频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强度系数为121,1954-1955年湖南和东北冻害发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强度系数为44,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强度系数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强度系数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强度系数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强度系数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温冻害)[3-6]。

近5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强度为57),1953年4月-11月(强度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强度为97,1957年北方低温冻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强度为30,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强度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强度为77,1969年北方低温冻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强度为94,北方低温冻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强度为57,1976年北方低温冻害,1977年南方低温冻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强度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强度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强度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盘点”建国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还有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篇(7)

A冰川消融

冰川被视为淡水的储存地,山地冰川的后退,特别是在北美、阿尔卑斯、亚洲中部、非洲中部著名冰川的消融,应当引起人们对当地未来水资源问题的重视。南北极的冰川也开始出现回退现象,西格陵兰的雅各布港冰川是公认的世界流动最快的冰川,它至少从1950年起就持续地以大于24米/天的速率流动,但在2002年就开始快速后退、瓦解。冰川移动变缓将使更多的冰山断裂、融化,释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

B飓风南移

飓风曾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北大西洋现象,在2004年4月,第一次有飓风在南半球的大西洋形成。有关于气候变暖导致飓风南移的研究认为,气候变暖、特别是北冰洋浮冰的融化,使得北极的大气压降低,冷高压的消失会带来更多的风暴。

C水温升高

1950年代至1980年代间,环南极的南大洋水温升高了0.17℃。水温的升高影响了生态系统,同时降低了海洋吸收CO2的能力。

D海水酸化

目前,海洋的吸收量约为每人每年一吨的CO2,据估计自1800年以来海洋已经吸收了几乎一半的人类活动所释放的CO2。不过CO2溶解在水中将导致海水酸化加剧,这会直接影响到鱼类的生长与繁,影响珊瑚礁的形成。

E破坏生态生产力平衡

在高CO2浓度下,缓慢生长的树种只能在短期内得到生长的推动,而长期的获益者是藤类等快速生长的植物。一般而言,特别是在雨林中,这意味着藤类将成为占优势的物种;而由于生长周期很短,它们所积聚的碳很快就会因为腐枝的分解而重新回到大气中。相反的,缓慢生长的树木可以将空气中的CO2固化数十年。

F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这种现象出现时会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带走了热带降雨,造成流经之处的天气异常。由于近年全球变暖日益严重,厄尔尼诺现象越发频繁。

G拉尼娜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从它的特征来看,正好是厄尔尼诺的反面,又称“反厄尔尼诺现象”。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后的一两年,并同样伴随着全球大区域内的气候混乱。近年由于气候变暖增强,拉尼娜逐渐减弱。不过,由于拉尼娜是影响北太平洋区域的重要气候现象,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很大。2008年的南方雪灾,多数的研究认为与拉尼娜现象密切不可分离。

H北大西洋暖流中断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篇(8)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近日撰文指出,1月10日以来中国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他在《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一文中说,近20天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根本原因。文章强调,拉尼娜事件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今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1]。

从1月10日到本刊截稿时(29日下午),中央气象台一共发出11次暴雪警报,其中9次橙色警报,2次红色警报。“从现在看来,出现这种极端天气的原因是,欧亚大陆及周围上空的大气环流演变,长时间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Www.133229.cOM如果追究更深远和间接的原因,持续暴雪、暴雨的形成,则可能与入冬以来出现的“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是一种气候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常年平均值偏低,从而影响大气温度和运动。“这种影响是一种长期效应,现象发生之后,一些地方降水可能增多,同时另一些地方降水则减少,我们可以根据长时间的气候统计,总结出一种规律。”孙军说,“然而也只是一种气候的统计规律,‘拉尼娜’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稳定和必然。”也就是说,“拉尼娜”与这次暴雪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可能”,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今年“拉尼娜”出现了,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强烈的暴雪天气;明年如果“拉尼娜”再次出现,是否还会产生同样的情形呢?未必[2]。

首席预报员孙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会激发中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统计表明,近50年来,拉尼娜事件有10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只有2次,东北严重低温冻害1次;厄尔尼诺事件17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2次,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冻害的4次。发生频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强度系数为121,1954-1955年湖南和东北冻害发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强度系数为44,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强度系数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强度系数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强度系数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强度系数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温冻害)[3-6]。

近5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强度为57),1953年4月-11月(强度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强度为97,1957年北方低温冻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强度为30,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强度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强度为77,1969年北方低温冻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强度为94,北方低温冻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强度为57,1976年北方低温冻害,1977年南方低温冻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强度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强度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强度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盘点”建国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还有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湖南雨雪天气持续时间长达21天,其中雨凇持续15天以上,汉口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时间长达23天,最低气温为-14.6℃,累积降水量75.4毫米,积雪深度32厘米。持续的严寒造成全省农作物冻害严重,油菜冻死近半。全省冻死耕牛11万余头,约占灾前耕牛总数的1/4。阳新、广济、郧县、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冻死。严寒天气使得汉水出现了罕见的结冰现象,天门境内汉江上可行板车,可见冰之厚。政府在汉江汉口至樊城的540多公里航线上,使用破冰船,结合爆破和人工作业,日夜不停地进行破冰,汉川县城隍港冰厚的地区,则使用炸药破冰。经过24天的努力,汉江全线终于在1月21日解除冰冻,恢复了航运。

1964年出现严重雨凇。这次过程于1964年2月8日开始,雨雪过程持续达13天,灾害主要由雨凇造成。2月8日至12日,江汉平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雨凇天气,16日至20日又出现了轻度的雨凇。雨凇对邮电通讯造成很大危害,压倒电线杆1046根。8日至12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结冰,使得武汉市部分汽车、电车停开。2月5日至26日,应山县冻死耕牛2848头,夏粮减产16.3%。

1977年出现历史极端最低温。这次过程开始于1977年1月21日,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我省,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异常低温农业产生毁灭性的冻害。这次低温严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严重的冻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仅武汉市就冻坏了几千万公斤蔬菜,造成市场供应紧张[7]。

通过统计鉴别,我们发现湖南冻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1954-1955、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冻害年[7],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拉马德雷现象决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两种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1954年和1964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1963年、1976-1977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第三大特征:195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4.4;196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0.2;1976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2.6,197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太阳黑子数为27.5。湖南冻害都处在太阳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1954、1964、1977年都是北京强沙尘暴年[3-6,8]。

第五大特征:其后1-4年内爆发世界流感大流行,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世界流感大流行。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2008年初发生了湖南严重雪灾冻害,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若2008-200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类似1954-1958年、1964-1969年、1975-1977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就有可能发生。

1954-1958年灾害链:1954年4月-1956年2月发生了强度为121的强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6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57年4月-1958年7月发生强度为9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57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1957年2月-1958年爆发亚洲流感。

1963-1969年灾害链:1963年7月-1964年1月发生强度为30的弱厄尔尼诺事件,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1964年5月-1965年1月发生强度为44的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1964-1967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65年5月-1966年3月发生强度为72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68年11月-1970年1月发生强度为75的枪厄尔尼诺事件;1969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68年7月-1970年爆发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灾害链:1975年5月-1976年2月发生强度为51的强拉尼娜事件;1976年6月-1977年3月发生强度为5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76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1977年5月爆发俄罗斯流感。

1954、1957、1969、1972、1976年是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9],1954、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雪灾冻害年,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谷年(m)或m+1年,是湖南暴雪冻害的共同特征。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51-论文网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3,5]。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3],第8大特征是湖南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按照前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若流感爆发在2008年(m+1),其强度较弱(类似1977年);若流感爆发在2011年(m),其强度较强(类似1957和1968年)。2008年和2011年都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6年厄尔尼诺事件和2007年拉尼娜事件的准确预测提供了可靠的预测方法[3-5,10]。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11-14],我在2007年9月指出,拉尼娜将带来秋汛、冻害、流感[14]。我在2008年1月11日和12日相继指出,1月的强冷空气活动和强震集中在强潮汐a、b、c、d组合,a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已经得到证实,强潮汐b-d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应加强防范,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强震。10-13日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强,并在19-22日的潮汐c组合达到高潮。要做好预防大风、暴雪、地震和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准备[15,16]。中国南方遭遇50年来最强暴雪冻害证实了这一预测[1]。

根据五大特征,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可能的太阳黑子低值年2018年和2029年湖南将发生低温冻害,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1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3-5,10],2018年发生湖南低温冻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篇(9)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近日撰文指出,1月10日以来中国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他在《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一文中说,近20天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根本原因。文章强调,拉尼娜事件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今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1]。

    从1月10日到本刊截稿时(29日下午),中央气象台一共发出11次暴雪警报,其中9次橙色警报,2次红色警报。“从现在看来,出现这种极端天气的原因是,欧亚大陆及周围上空的大气环流演变,长时间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如果追究更深远和间接的原因,持续暴雪、暴雨的形成,则可能与入冬以来出现的“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是一种气候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常年平均值偏低,从而影响大气温度和运动。“这种影响是一种长期效应,现象发生之后,一些地方降水可能增多,同时另一些地方降水则减少,我们可以根据长时间的气候统计,总结出一种规律。”孙军说,“然而也只是一种气候的统计规律,‘拉尼娜’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稳定和必然。”也就是说,“拉尼娜”与这次暴雪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可能”,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今年“拉尼娜”出现了,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强烈的暴雪天气;明年如果“拉尼娜”再次出现,是否还会产生同样的情形呢?未必[2]。 

    首席预报员孙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会激发中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统计表明,近50年来,拉尼娜事件有10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只有2次,东北严重低温冻害1次;厄尔尼诺事件17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2次,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冻害的4次。发生频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强度系数为121,1954-1955年湖南和东北冻害发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强度系数为44,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强度系数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强度系数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强度系数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强度系数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温冻害)[3-6]。

    近5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强度为57),1953年4月-11月(强度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强度为97,1957年北方低温冻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强度为30,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强度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强度为77,1969年北方低温冻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强度为94,北方低温冻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强度为57,1976年北方低温冻害,1977年南方低温冻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强度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强度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强度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盘点”建国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还有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湖南雨雪天气持续时间长达21天,其中雨凇持续15天以上,汉口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时间长达23天,最低气温为-14.6℃,累积降水量75.4毫米,积雪深度32厘米。持续的严寒造成全省农作物冻害严重,油菜冻死近半。全省冻死耕牛11万余头,约占灾前耕牛总数的1/4。阳新、广济、郧县、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冻死。严寒天气使得汉水出现了罕见的结冰现象,天门境内汉江上可行板车,可见冰之厚。政府在汉江汉口至樊城的540多公里航线上,使用破冰船,结合爆破和人工作业,日夜不停地进行破冰,汉川县城隍港冰厚的地区,则使用炸药破冰。经过24天的努力,汉江全线终于在1月21日解除冰冻,恢复了航运。

    1964年出现严重雨凇。这次过程于1964年2月8日开始,雨雪过程持续达13天,灾害主要由雨凇造成。2月8日至12日,江汉平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雨凇天气,16日至20日又出现了轻度的雨凇。雨凇对邮电通讯造成很大危害,压倒电线杆1046根。8日至12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结冰,使得武汉市部分汽车、电车停开。2月5日至26日,应山县冻死耕牛2848头,夏粮减产16.3%。

    1977年出现历史极端最低温。这次过程开始于1977年1月21日,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我省,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异常低温农业产生毁灭性的冻害。这次低温严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严重的冻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仅武汉市就冻坏了几千万公斤蔬菜,造成市场供应紧张[7]。

    通过统计鉴别,我们发现湖南冻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1954-1955、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冻害年[7],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拉马德雷现象决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两种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1954年和1964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1963年、1976-1977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第三大特征:195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4.4;196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0.2;1976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2.6,197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太阳黑子数为27.5。湖南冻害都处在太阳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1954、1964、1977年都是北京强沙尘暴年[3-6,8]。

第五大特征:其后1-4年内爆发世界流感大流行,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世界流感大流行。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2008年初发生了湖南严重雪灾冻害,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若2008-200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类似1954-1958年、1964-1969年、1975-1977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就有可能发生。

    1954-1958年灾害链:1954年4月-1956年2月发生了强度为121的强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6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57年4月-1958年7月发生强度为9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57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1957年2月-1958年爆发亚洲流感。

    1963-1969年灾害链:1963年7月-1964年1月发生强度为30的弱厄尔尼诺事件,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1964年5月-1965年1月发生强度为44的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1964-1967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65年5月-1966年3月发生强度为72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68年11月-1970年1月发生强度为75的枪厄尔尼诺事件;1969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68年7月-1970年爆发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灾害链:1975年5月-1976年2月发生强度为51的强拉尼娜事件;1976年6月-1977年3月发生强度为5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76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1977年5月爆发俄罗斯流感。

    1954、1957、1969、1972、1976年是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9],1954、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雪灾冻害年,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谷年(m)或m+1年,是湖南暴雪冻害的共同特征。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51-论文网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3,5]。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3],第8大特征是湖南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按照前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若流感爆发在2008年(m+1),其强度较弱(类似1977年);若流感爆发在2011年(m),其强度较强(类似1957和1968年)。2008年和2011年都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6年厄尔尼诺事件和2007年拉尼娜事件的准确预测提供了可靠的预测方法[3-5,10]。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11-14],我在2007年9月指出,拉尼娜将带来秋汛、冻害、流感[14]。我在2008年1月11日和12日相继指出,1月的强冷空气活动和强震集中在强潮汐a、b、c、d组合,a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已经得到证实,强潮汐b-d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应加强防范,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强震。10-13日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强,并在19-22日的潮汐c组合达到高潮。要做好预防大风、暴雪、地震和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准备[15,16]。中国南方遭遇50年来最强暴雪冻害证实了这一预测[1]。

    根据五大特征,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可能的太阳黑子低值年2018年和2029年湖南将发生低温冻害,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1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3-5,10],2018年发生湖南低温冻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篇(10)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近日撰文指出,1月10日以来中国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他在《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一文中说,近20天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根本原因。文章强调,拉尼娜事件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今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1]。

    从1月10日到本刊截稿时(29日下午),中央气象台一共发出11次暴雪警报,其中9次橙色警报,2次红色警报。“从现在看来,出现这种极端天气的原因是,欧亚大陆及周围上空的大气环流演变,长时间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如果追究更深远和间接的原因,持续暴雪、暴雨的形成,则可能与入冬以来出现的“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是一种气候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常年平均值偏低,从而影响大气温度和运动。“这种影响是一种长期效应,现象发生之后,一些地方降水可能增多,同时另一些地方降水则减少,我们可以根据长时间的气候统计,总结出一种规律。”孙军说,“然而也只是一种气候的统计规律,‘拉尼娜’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稳定和必然。”也就是说,“拉尼娜”与这次暴雪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可能”,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今年“拉尼娜”出现了,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强烈的暴雪天气;明年如果“拉尼娜”再次出现,是否还会产生同样的情形呢?未必[2]。 

    首席预报员孙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会激发中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统计表明,近50年来,拉尼娜事件有10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只有2次,东北严重低温冻害1次;厄尔尼诺事件17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2次,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冻害的4次。发生频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强度系数为121,1954-1955年湖南和东北冻害发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强度系数为44,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强度系数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强度系数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强度系数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强度系数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温冻害)[3-6]。

    近5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强度为57),1953年4月-11月(强度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强度为97,1957年北方低温冻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强度为30,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强度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强度为77,1969年北方低温冻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强度为94,北方低温冻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强度为57,1976年北方低温冻害,1977年南方低温冻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强度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强度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强度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盘点”建国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还有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湖南雨雪天气持续时间长达21天,其中雨凇持续15天以上,汉口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时间长达23天,最低气温为-14.6℃,累积降水量75.4毫米,积雪深度32厘米。持续的严寒造成全省农作物冻害严重,油菜冻死近半。全省冻死耕牛11万余头,约占灾前耕牛总数的1/4。阳新、广济、郧县、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冻死。严寒天气使得汉水出现了罕见的结冰现象,天门境内汉江上可行板车,可见冰之厚。政府在汉江汉口至樊城的540多公里航线上,使用破冰船,结合爆破和人工作业,日夜不停地进行破冰,汉川县城隍港冰厚的地区,则使用炸药破冰。经过24天的努力,汉江全线终于在1月21日解除冰冻,恢复了航运。

    1964年出现严重雨凇。这次过程于1964年2月8日开始,雨雪过程持续达13天,灾害主要由雨凇造成。2月8日至12日,江汉平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雨凇天气,16日至20日又出现了轻度的雨凇。雨凇对邮电通讯造成很大危害,压倒电线杆1046根。8日至12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结冰,使得武汉市部分汽车、电车停开。2月5日至26日,应山县冻死耕牛2848头,夏粮减产16.3%。

    1977年出现历史极端最低温。这次过程开始于1977年1月21日,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我省,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异常低温农业产生毁灭性的冻害。这次低温严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严重的冻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仅武汉市就冻坏了几千万公斤蔬菜,造成市场供应紧张[7]。

    通过统计鉴别,我们发现湖南冻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1954-1955、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冻害年[7],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拉马德雷现象决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两种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1954年和1964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1963年、1976-1977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第三大特征:195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4.4;196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0.2;1976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2.6,197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太阳黑子数为27.5。湖南冻害都处在太阳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1954、1964、1977年都是北京强沙尘暴年[3-6,8]。

      第五大特征:其后1-4年内爆发世界流感大流行,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世界流感大流行。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2008年初发生了湖南严重雪灾冻害,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若2008-200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类似1954-1958年、1964-1969年、1975-1977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就有可能发生。

    1954-1958年灾害链:1954年4月-1956年2月发生了强度为121的强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6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57年4月-1958年7月发生强度为9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57年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1957年2月-1958年爆发亚洲流感。

    1963-1969年灾害链:1963年7月-1964年1月发生强度为30的弱厄尔尼诺事件,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1964年5月-1965年1月发生强度为44的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1964-1967年北京发生强沙尘暴;1965年5月-1966年3月发生强度为72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68年11月-1970年1月发生强度为75的枪厄尔尼诺事件;1969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68年7月-1970年爆发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灾害链:1975年5月-1976年2月发生强度为51的强拉尼娜事件;1976年6月-1977年3月发生强度为57的强厄尔尼诺事件;1976年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冷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1977年5月爆发俄罗斯流感。

    1954、1957、1969、1972、1976年是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9],1954、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雪灾冻害年,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谷年(m)或m+1年,是湖南暴雪冻害的共同特征。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51-论文网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3,5]。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3],第8大特征是湖南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按照前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若流感爆发在2008年(m+1),其强度较弱(类似1977年);若流感爆发在2011年(m),其强度较强(类似1957和1968年)。2008年和2011年都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6年厄尔尼诺事件和2007年拉尼娜事件的准确预测提供了可靠的预测方法[3-5,10]。

    根据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规律[11-14],我在2007年9月指出,拉尼娜将带来秋汛、冻害、流感[14]。我在2008年1月11日和12日相继指出,1月的强冷空气活动和强震集中在强潮汐a、b、c、d组合,a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已经得到证实,强潮汐b-d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应加强防范,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强震。10-13日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强,并在19-22日的潮汐c组合达到高潮。要做好预防大风、暴雪、地震和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准备[15,16]。中国南方遭遇50年来最强暴雪冻害证实了这一预测[1]。

    根据五大特征,在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可能的太阳黑子低值年2018年和2029年湖南将发生低温冻害,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1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3-5,10],2018年发生湖南低温冻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1.江国成。气象局长: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致冰雪灾[eb/ol]。2008年02月03日21:53 新华网。

2.方玄昌,陈晓。暴雪成因. 金融界.。2008年02月09日 18:52 《中国新闻周刊》。

3.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4.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j].  自然杂志. 2004, 26(3): 151-155

5.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6.魏松林. 厄尔尼诺事件对黑龙江省低温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j]. 自然灾害学报. 2001, 10(3): 79-86.

7.于丽娟, 周月华. 1954年、1964年、1977年——当年我们多次战胜雪灾冻害[eb/ol].日期:2008-01-31. 来源:楚天金报。

8.康杜娟. 王会军. 中国北方沙尘暴气候形势的年代际变化[j]。 51-论文网中国科学d辑,2005, 35 (11): 1096-1102

9.周立宏,刘新安,周育慧。东北地区低温冷害年的环流特征及预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1,32(1):22-25

10.林振山, 赵佩章, 赵文桐.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732-738

11.杨学祥. 严密监测2008年的拉尼娜结束和厄尔尼诺爆发非常重要. 2008-1-20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12.杨学祥. 厄尔尼诺、拉尼娜和流感世界大流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程序[eb/ol]. 2007-2-18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13.杨学祥. 不断增大的风险:强震、海啸、低温、沙尘暴和禽流感[eb/ol]. 2007-09-16 光明观察. 随笔•杂谈。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篇(11)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近日撰文指出,1月10日以来中国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他在《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一文中说,近20天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根本原因。文章强调,拉尼娜事件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今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1]。

    从1月10日到本刊截稿时(29日下午),中央气象台一共发出11次暴雪警报,其中9次橙色警报,2次红色警报。“从现在看来,出现这种极端天气的原因是,欧亚大陆及周围上空的大气环流演变,长时间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如果追究更深远和间接的原因,持续暴雪、暴雨的形成,则可能与入冬以来出现的“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是一种气候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常年平均值偏低,从而影响大气温度和运动。“这种影响是一种长期效应,现象发生之后,一些地方降水可能增多,同时另一些地方降水则减少,我们可以根据长时间的气候统计,总结出一种规律。”孙军说,“然而也只是一种气候的统计规律,‘拉尼娜’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稳定和必然。”也就是说,“拉尼娜”与这次暴雪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可能”,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今年“拉尼娜”出现了,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强烈的暴雪天气;明年如果“拉尼娜”再次出现,是否还会产生同样的情形呢?未必[2]。 

    首席预报员孙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会激发中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统计表明,近50年来,拉尼娜事件有10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只有2次,东北严重低温冻害1次;厄尔尼诺事件17次,发生南方大面积低温冻害的2次,发生东北严重低温冻害的4次。发生频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强度系数为121,1954-1955年湖南和东北冻害发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强度系数为44,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强度系数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强度系数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强度系数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强度系数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温冻害)[3-6]。

    近5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强度为57),1953年4月-11月(强度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强度为97,1957年北方低温冻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强度为30,1964年2月湖南冻害发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强度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强度为77,1969年北方低温冻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强度为94,北方低温冻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强度为57,1976年北方低温冻害,1977年南方低温冻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强度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强度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强度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盘点”建国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还有三次严重的低温雨雪过程,分别出现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湖南雨雪天气持续时间长达21天,其中雨凇持续15天以上,汉口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时间长达23天,最低气温为-14.6℃,累积降水量75.4毫米,积雪深度32厘米。持续的严寒造成全省农作物冻害严重,油菜冻死近半。全省冻死耕牛11万余头,约占灾前耕牛总数的1/4。阳新、广济、郧县、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冻死。严寒天气使得汉水出现了罕见的结冰现象,天门境内汉江上可行板车,可见冰之厚。政府在汉江汉口至樊城的540多公里航线上,使用破冰船,结合爆破和人工作业,日夜不停地进行破冰,汉川县城隍港冰厚的地区,则使用炸药破冰。经过24天的努力,汉江全线终于在1月21日解除冰冻,恢复了航运。

    1964年出现严重雨凇。这次过程于1964年2月8日开始,雨雪过程持续达13天,灾害主要由雨凇造成。2月8日至12日,江汉平原出现了一次严重的雨凇天气,16日至20日又出现了轻度的雨凇。雨凇对邮电通讯造成很大危害,压倒电线杆1046根。8日至12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结冰,使得武汉市部分汽车、电车停开。2月5日至26日,应山县冻死耕牛2848头,夏粮减产16.3%。

    1977年出现历史极端最低温。这次过程开始于1977年1月21日,雨雪日数持续10天。强寒潮冷空气入侵我省,其来势凶猛,不仅带来大雪,还使得降温剧烈,各地最低温异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异常低温农业产生毁灭性的冻害。这次低温严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严重的冻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仅武汉市就冻坏了几千万公斤蔬菜,造成市场供应紧张[7]。

    通过统计鉴别,我们发现湖南冻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1954-1955、1964、1977年为湖南严重冻害年[7],都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拉马德雷现象决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两种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1954年和1964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1963年、1976-1977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第三大特征:195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4.4;1964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0.2;1976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太阳黑子数为12.6,197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太阳黑子数为27.5。湖南冻害都处在太阳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1954、1964、1977年都是北京强沙尘暴年[3-6,8]。

     第五大特征:其后1-4年内爆发世界流感大流行,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世界流感大流行。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7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m),2008年初发生了湖南严重雪灾冻害,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若2008-200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类似1954-1958年、1964-1969年、1975-1977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就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