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创业导师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6-02 11:05:49

创业导师工作计划

创业导师工作计划篇(1)

这仅仅是杭州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师友计划”(以下简称师友计划) 的“孵化”成果之一,在杭州还有成百上千个“吴伟淼”。

由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杭州市职业技能培训指导中心、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等单位联合协办的师友计划,借助政府、高校、导师、学生四方联动的平台优势,塑造良师益友,坚持“陪伴成长”,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催生了杭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增长点。

亮点一:“引领、陪伴、成长、分享”的生本理念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高达69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数据显示,该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6.8万人,创历史新高;招聘岗位数却同比下降近两成,在杭高校进校园招聘单位数下降20%~30%。与此同时,大学生校内就业创业指导课堂与市场脱轨、大学生“迷茫就业”的现象日益严重。如何帮助大学生尽早接触企业,熟悉社会环境,明晰职业规划,确定就业创业方向,成为杭州市就业工作的焦点。

“要将对大学生的关注进行到底。”怀揣尊重学生个体特征、引导学生多样化成长的人文情怀,在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的积极推动下,师友计划就此“诞生”,并形成了“引领、陪伴、成长、分享”的生本理念。通过社会精英与在校生的配对交流,将社会需求传达给在校大学生,从而“引领”学生自觉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站在学生的身后,鼓励师生长期互动,以辅助的方式“陪伴”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深层次兴趣点和职业发展需求;尊重学生“成长”的内在规律,构建递进的、螺旋上升的指导方案和计划,合理“养护”;营造开放自由的“分享”氛围,搭建起师友之间的沟通桥梁,实现信息、人员之间的互通和共享。

理念的创新是对固有思维的颠覆。过去,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以实际问题切入,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这种传统的指导方式的本质是借助外在推力影响学生,无法形成学生成长的内在驱动力,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而“引领、陪伴、成长、分享”的生本理念,则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化被动为主动,既能提高就业创业指导的质量,也是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体现。

亮点二:有序、精细、集中的组织管理

师友计划的核心是师友结对。高校在校学生凡是有就业困惑或创业意向,都可在师友网的线上平台注册登录,并可结合自己的需求提交结对申请,选择结对导师。经过所在学校审核、确认个人信息无误后,再由导师根据自身专业方向来选择匹配度最高的学生。依托“师友计划”的操作流程,只要简单“三步走”,学生就能在双向选择的原则下,轻轻松松找到如意导师。

事实上,在师友计划启动之初,师友结对还处于松散的局面。第一批学生采用的是单一分配方式,由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根据导师的实际数量,按照一个导师带三个学生的比例进行分配,形成结对小组。在师友指导过程中,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一则由于单向分配,导师擅长的领域和学生的需求出现了“错位”,比如导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就业情况不了解,学生有创业渴望但导师没有实际创业经历等等;二则结对期内,学生与导师直接联系约见,自主开展结对活动,部分学生个性害羞,主动性不强,而导师又可能身兼数职,使得指导无法落地;三则一个导师的资源和力量仍然有限,不一定能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

基于此,杭州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师友计划组织管理的升级上,进一步激发导师团队和结对扶持模式的活力。除了线上结对、双向选择之外,师友计划今年还推出了“班级化管理”的个性化“套餐”。“班级化管理”,并不“废除”结对小组,而是以结对小组为单位,分成20个班级,每个班级约30名学员和10名导师,分别配1名带班班主任、1名助理班主任,通过推选的班委,联系导师与学生开展年度活动与学习。从无序到有序,从粗放到精细,从松散到集中,“班级化管理”的集体概念,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导师的作用,实现导师资源的横向流通,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

亮点三:前置化、实践化的能力培养机制

“临时抱佛脚”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大忌。为使就业创业指导成为一项可持续的、长期性的工作,师友计划把就业创业指导根植到大二、大三阶段,与大学生暑期活动相结合,构建短期教学和长期互动“双管齐下”的培养机制,实现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的前置化。这一举措获得了众多学生的好评。诚如浙江财经大学税收专业大三学生陈兵文的感言:“师友计划让我们更早地了解社会,找到人生的方向,提前做好就职准备。”

与服务前置化配套,师友计划还强调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实践化,弥补校内就业创业指导重理论、轻实践的短板。2014年5月到6月,师友计划以“岗位实践成就职场”为主题,推出了“感知企业?名企体验行”“感悟职场?导师面对面”“感动成长?实岗练一练”等系列职场体验活动。以“感知企业?名企体验行”为例,分批次带领在杭6所高校的300位学生走访了杭港地铁、信雅达等8家知名企业,让学生通过参观,对职场生态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学生就通过体验季的活动,明确了求职方向,成为体验企业——浙江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实习生。

为方便导师与学员间的对接交流,师友计划建立了Itea house创业茶室、凯纳沙龙、UU咖啡、微+主题客栈、智谷人才广场、泰嘉园创业园、浙江老茶缘茶庄、拱墅区(部级)科技创业中心(杭州北部软件园大学生创业园)等一批师友计划活动中心。

对话

专访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副局长张满

《职业》:师友计划实施至今已经一年有余,产生了怎样的效应?

张满:从2013年至今,师友计划300余名导师已结对辅导在校学生554人,举办校园就业创业主题演讲125场,开展“名企体验行”“导师面对面”“实岗练一练”等职场体验活动20余期,累计受益学生达21000余人次,毕业学年结对就业率达99.3%。此外,师友计划还涌现出了钱迅雷、尚贞涛、常淑荣、戚燕等一大批优秀导师,树立了骆广宇、曹茂枫、吴伟淼、杨博等结对典型,走出了一批比较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已经有多家企业主动联系我们,要加盟2015年的体验季活动。

《职业》:从您的角度看,师友计划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驱动引擎是什么?

张满:一是三方协助,形成合力。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负责师友计划的整体谋划、项目把关、政策制定、活动组织和成效评估等工作;杭州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负责导师聘任和培训统筹;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依托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的助理服务工作,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师友助理中心,开展信息维护、师友配对、导师邀约等工作。

二是线上线下并举。除了线下讲座、访谈、坐诊、体验等活动,师友计划还创办了“杭州市大学生师友网”,开设结对申请、在线邀约、活动、分享等栏目,动态展示师友计划专题活动,提供结对师友的在线咨询服务。

三是导师优秀、队伍多元。师友计划的导师团队不仅包括高校教师、政府部门政策专家、社会中介机构专业人士,还包括企业家、企业中高层管理精英和资深HR。

四是规模化运作。师友计划不局限于一所高校,大多是跨校活动,形成规模效益。如2014年6月的“百人百里师友行”,就邀请了25位导师和200余名来自不同高校的老师及学员。

《职业》:下一步会从哪些方面完善和推进师友计划?

张满:首先,进一步完善师友计划体系,尤其是建立评估系统。今年,我们已经开始尝试建立档案管理机制,给每位学生发放《成长手册》,包含参加活动、学生感悟、导师评价、阶段总结等内容。借此比较学生参与师友计划前、中、后三个阶段的表现,衡量师友计划的含金量。

其次,进一步优化导师队伍。师友计划实施以来,导师的分类一直处于模糊状态。接下来,我们会对每个“班级”配备的导师进行“重组”,使一个班的导师包含心理、法律、创业等多个领域,并能对接文化创意、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生物医药、旅游休闲等行业产业。

最后,进一步规范指导内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涉及的共性问题有哪些、指导的程度到哪里,都需要逐步精确,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提高师友计划的普惠性。

链接

与导师共绘职业蓝图

2013年,从学校创业指导站获知杭州市启动师友计划的消息,赖旭峰兴奋不已,当场报了名。作为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专业的大四学生,赖旭峰与其他同学一样既憧憬又迷茫。

10月26日,赖旭峰被选为首批结对学生,参加了第一届师徒结对仪式。在仪式现场,他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导师仇建峰——杭州万豪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从此,牵起一段深厚的师徒情谊;从此,赖旭峰有了一盏独特的求职“明灯”。

“我的专业对应哪些岗位?求职需要做什么准备?我能进入金融机构吗?”在导师仇建峰的耐心指导下,赖旭峰的求职疑惑被一一化解,还找到了自己的就业目标——成为一名理财专家。不负导师所望,赖旭峰最终成功就职浙江聚有财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如今,他已在该公司担任理财经理与风控专员,管理50人的理财规划,管理资金5000万元。

看着与导师共绘的职业蓝图在一点一点变成现实,赖旭峰充满感恩。他说:“能结识仇老师并获得他毫无保留的指导与启迪是我的幸运与机遇,我会好好珍惜和感恩的,师友计划务实而前卫,希望能让更多的毕业生结识优秀导师,领略社会人情的魅力和温暖。”

提早收获创业“第一桶金”

创业,是周斌的梦想。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大学读了浙江财经大学日语专业,但这依然不能打消周斌对自主创业的热情。2013年,带着这份渴望,周斌加入了师友计划,成为了浙江省对外服务公司副总经理戚燕的“弟子”。

从明确创业方向到制定创业计划书,从人员招募到注册公司,短短一年,在导师戚燕的智力支持下,周斌成立了第一家公司——杭州在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万元。这个刚刚大三的学生,提早收获了创业“第一桶金”。

令周斌感动的是,在这一年中,导师戚燕不仅经常到公司实地考察,了解公司发展现状并出谋划策,还为他牵线搭桥,引荐了另一位导师——钱迅雷。钱迅雷是杭州一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钱迅雷白手起家的创业经历,让周斌坚定了创业的决心,也为周斌扩大创业版图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周斌又于2014年创立了在途旅游网,并注册第二家公司——杭州在途旅行社有限公司,顺利落户在拱墅区(部级)科技创业中心。

创业导师工作计划篇(2)

高等学校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计划)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笔者作为地方医学院教务工作者,主要是从事教育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结合学校贯彻落实大创计划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情况,来谈谈医学院校在加强大创计划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一、关于大创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

大创计划是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实施大创计划,促进高校能够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我们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二、关于大创计划实施的基本原则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兴趣引导原则是实施大创计划的首要原则。参与大创计划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业实践等有浓厚兴趣;以兴趣驱动,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其次是自主实践原则。参与大创计划的学生要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管理项目、自主完成项目;其次是重在过程原则。注重项目的实施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于大创计划的基本类别

按照当前国家教育部关于实施大创计划的文件规定,大创计划主要从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以及创业实践项目等三个方面展开:创新训练项目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大学生个人或研究团队,在学校大学生学业导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自主完成一些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学校大学生学业导师的指导下,使创业团队中每个参与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市场调研,制定出商业筹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创业实践项目的基本内容是大学生团队,在大学生学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帮助下,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四、关于大创计划的日常管理

(一)组织机构

1、要成立学校大创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担任,相关教务、科技、学生管理与服务、财务、国资等职能部门及各院系有关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大创计划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经费保障、管理和决策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落实。

2、要成立大创计划专家委员会,由学术造诣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审核大创计划项目申请书,对项目内容及实施方案提出指导性意见;监督项目的实施、变更及结题验收;督促和帮助学校开设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选修课、建设与创新训练有关的创新项目等选修课,以及与创业训练有关的选修课程。

3、要成立各个二级院系的大创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层面领导小组的组成模式,也由分管教学副院长担任组长,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管理、学生干部任成员,负责本院系大创计划的宣传、组织与管理等工作。

(二)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分工

教务处负责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设创新创业训练及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选修课并对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核算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认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以及项目的申报、评审、日常管理、结题验收等组织工作;科技处负责组织师生开展学术交流,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负责协调各类向学生开放的实验室,为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以及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学生处负责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开展相关活动;财务处负责项目经费的筹措、配套经费的拨付等;校团委协助教务处进行项目管理,开展项目的评奖等工作;协同科技处组织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协助教务处进行参与项目学生的企业实践训练和就业推荐工作;各院系工作组负责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推荐、为学生配备导师,以及导师工作量及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分的初步认定等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思.质量工程: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重大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2]韩映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政策目标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9(5).

[3]王平祥,唐铁军.关于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3).

创业导师工作计划篇(3)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研究项目对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提升企业和学校的创新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1.对学生的影响。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能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并从企业工程师那里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了解企业的工作方法,快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并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

2.对企业的影响。企业通过相对较长时间对学生的考察,可以从中挑选更优秀、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同时缩短新员工的上岗预热期。学生也成了联系企业研发和高校智力的纽带。

3.企业的工程师和在校的教师接触和沟通,有可能产生创新的领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通过课题的开发和研究,把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作落到实处,围绕培养标准、生源选拔、培养计划、理论教学、实践环节、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问题展开研究,制定通信工程专业具体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标准、课程设置、合作企业及制定企业学习计划。这将对通信专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成果也可以推广到其他专业,为推进“十二五”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翔实的实践资料。

二、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通信工程专业最大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知识总量增长急剧,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既要掌握各种相关的核心技术,又要掌握新技术及其发展动向。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学生的自适应能力以及由此所需的数理和工程基础知识及技能,拓宽口径,加强实践环节,强化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从近年来学生就业状况来看,普遍的现象是就业率不高。通信工程专业就业率低的问题日益显著,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通信工程专业的生存和前途,关系到学校的前进步伐。因此,迫切需要我们严肃思考并认真探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1.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在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应围绕工程素质、工程科学、工程实践进行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从原先相对单一的专业课程逐渐转变为以工程专业课程、工程实践课程为主体,自然科学课程为基础,人文社科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并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都设置工程项目的训练环节。

2.双导师制探索。通信工程是应用型很强的学科,需要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来指导学生。学校拟聘请一批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让他们走进课堂,为学生上课、做讲座、指导实习实训、指导毕业设计等。每一位学生都有两名导师指导,一名为本校教师,另一名为企业工程师。双导师的指导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老师的科研活动和工程项目中,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提供了直接的指导和项目平台。

3.课内外实践平台搭建。要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企业参与该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以实践环节为中心,建立课内、课外两个实践教学平台,通信工程专业已与多个企业建立了实习教学基地,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采用交替式合作教育模式。

创业导师工作计划篇(4)

“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2009年12月教育部正式将“卓越计划”列入2010年教育部重点工作,这是我国开始大规模工程教育改革的信号。2010年3月教育部正式启动第一批试点高校参与“卓越计划”,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教育部“卓越计划”全国第二批试点高校。笔者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探讨如何有效实施“卓越计划”,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1.学生生源质量保障

“卓越计划”鼓励学生来源的多样性。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通过两种方式选拔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一是在高考招生计划中单列“卓越工程师”班招生,根据学生的志愿和高考成绩择优录取;二是从在校本科生中选拔,遴选数理基础好、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科技活动或工程实践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选拔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学生了解“卓越计划”后,自主报名,通过笔试、面试后,才能人选试点班。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试点班采用单独编班的方式,每届招收2个班,每个班30人。试点班学生数量坚持控制规模、适度流动、严进严出的原则。对试点班学生因材施教,通过警示手段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培养,顺利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试点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出现学籍警示、考试违规、不服从企业管理规定并造成恶劣影响、难以适应“卓越计划”的要求等情况时,将被取消试点资格,转入非试点的相应专业继续学习。对学生在试点专业学习过程中已取得的成绩和学分,我们将根据所修课程在非试点专业的相关性和要求,通过课程学分替代予以解决。

2.师资队伍质量保障

“卓越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校制订各类奖励政策,选派优秀教师担任试点班的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优先聘任有丰富工程经历的专职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对没有工程经历或工程经历较少的专职教师,学校将创造条件,派遣其参与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或研发项目。这样,教师得以更新工程知识,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在学生的企业学习阶段,学校将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从企业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担任试点班的专业兼职教师,他们既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又承担企业课程或实践项目的主讲或指导工作,还担任本科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

3.课程教学质量保障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从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改革。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的教学评价方式、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1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高等学校保证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在培养质量上追求卓越,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依据上述思想,课程体系的设置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环节。

学习通识教育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科学素养。掌握工程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科学、程序设计基础与问题描述、信息检索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工作后职业能力的提高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将为学生学习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及交叉运用,顺利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保障试点班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中,实践环节被分为基础实践环节和专业实践环节。基础实践环节包括综合性实验、企业认知实训和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侧重计算机基本操作、个人软件开发等技术与技能方面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环节包括具体专业方向的课程设计、企业项目实训、企业项目综合开发和毕业设计,旨在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尤其是到企业学习和现场实践,培养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和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综合开发,在项目中承担研究、设计和管理等角色,培养了自身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适应环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对企业产品、工艺、技术及设备的使用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我们将大学生创新性实践项目、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等环节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研究性学习,意在培养在工程应用方面具有创新潜能的拔尖学生。

3.2教材建设成果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而且是学生获得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教材的编写和选用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的实现。“卓越计划”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选用了部级重点实验室、部级精品课程组编写的教材,并计划联系其他院校教师、企业工程师一起参与编写并出版卓越工程师培养系列教材。现已出版《ARM DS-5使用指南》《Flash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离散数学》等,计划明年出版《Unity 3D虚拟现实设计》《OpenGL 3D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等。教材建设全面覆盖专业课,主要涉及软件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两个方向。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尽量选用企业产品开发实例,采用任务驱动型编写模式对每个知识点进行介绍。

3.3教学方法与手段

改变目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大胆采用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新方法,如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案例教学、探索性实验、课外科技制作、教师组织研讨课等。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在实验室授课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生动地传授教学内容,通过边学边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

3.4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从以试卷考试为主,改为以评价工程设计或综合项目开发为主的考核方式,从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逐步向运用能力转变。考核的重点包括问题的准确表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型设计能力、项目的最终设计成果等。学生通过答辩展示项目成果获得实践环节的考核成绩。

4.政策保障

“卓越计划”要求学校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保障该计划的顺利实施。

4.1学生管理

试点班采取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等工作,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学校的二级单位,为每个班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一名班主任,每五名学生配备一名学业导师。试点班实行双导师制,即学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学校原则上从一年级开始为每个学生配备学业导师,负责学生专业教育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并对具体科学研究项目、工程实践项目等提供指导。从三年级开始,学院为每个学生配备企业导师,负责学生在企业阶段的学习和实践指导工作。由企业导师和学业导师共同确定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结合选题,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项目开发,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并参加校企共同组织的毕业设计答辩。

4.2教学管理

1)重视对实践教学的管理,突出实践教学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基础实践环节要求一人一题,由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并参加答辩,评审组对此进行评价。综合实践环节要求学生按组完成,每组5-10人,由教师指导,组内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较大的综合性工程项目。考核方式采用小组内的项目经理打分和指导教师综合评价的方式。

2)构建校企共管的教学管理机制。

企业直接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重点负责企业实习阶段的课程设置、教学指导、教学管理等,保证企业阶段教学任务的完成。为此,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吉祥腾达有限公司、桂林优利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成立了由校企双方组成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专家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构建了学校与企业共同负责与管理的教学管理机制。

3)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评价和检查。

试点班学生80%以上的毕业设计题目为结合本专业的、主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横向项目,题目突出设计性和综合性,毕业设计的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独立科研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为4个月,最多不超过一年,即学生一进入企业学习就可进行毕业设计。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指导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检查和论文答辩。

4.3学籍管理

对试点班的学生按校内学习阶段和校外学习阶段建立学籍管理机制,校内学习阶段的学籍管理措施基本不变,学校负责学生档案的建立、资格认定、成绩登记、学位评定、证书发放等工作。企业学习阶段的学籍管理由学校联合企业兼职档案员建立学生的企业学习档案,制定考核标准,进行成绩考评和登录工作。学生在企业完成学习后,由企业将学生的企业学习档案、有关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成绩等转至学校。校内和企业学籍档案一起构成学生大学期间的完整学籍档案。

4.4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卓越计划”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为加大工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应尽快形成一支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通过制定有效的人事制度和政策,支持、鼓励和保证现有专职教师到企业获得足够的工程实践经历,具体有以下措施。

1)加大对卓越计划实施专业的高级工程人才的引进力度。

学院主动与IT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联系,希望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能将他们的最新技术一并带入学院。学院将根据相关政策在工资、绩效、住房补助、科研启动经费等方面给予高级工程师良好待遇。另外,设立“企业教师”岗位,制定兼职教师的薪酬政策,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专家参与教学并指导工程实践、工程训练和毕业设计等。

2)建立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的激励机制。

激励政策包括教师挂职或顶岗工作期间的工作计入年度工作量考核,并支付相应的绩效工资、教师往返企业的差旅费以及必要的岗位工资。

3)制定鼓励专职教师参与工程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制度。

学校制定政策,在重视学术水平高的纵向项目的同时,也同样重视实际工程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在实施卓越计划的专职教师进行业绩考核、职称晋升时,横向项目享受与纵向项目同样的待遇。

对参与卓越计划的专职教师,学校将最终以他们在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研究、知识产权、专利发明、产学研合作、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作为满足“卓越计划”要求和晋升职称的主要考核与评价指标,不再仅仅侧重理论研究成果和发表学术论文。

4.5经费投入

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要为本校“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专项资金,要加大对参与专业的经费投入,资助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

为促进参与“卓越计划”专业的专业建设,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试点专业按省教育厅资助经费的1:1配套下拨资助经费,即每个专业每年可获得教育厅20万拨款和学校20万配套资金,共计40万元,主要用于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等开支。学校还为每个专业的试点班按每个班每年2万元的标准给予资助,用于聘请导师、班主任及相关管理工作开支。学校适当提高了承担试点班教学的教师教学工作量系数,按普通班的1.5倍核算教学工作量。学校的师资培训经费向试点班专职教师倾斜,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申报政策也向试点班倾斜,同时学生实习费用在原有基础上每人增加2000元,以补充在企业实习的费用支出。

创业导师工作计划篇(5)

1.“卓越计划”的实施背景和主要内容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全国194所高校参与其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辅导员工作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能否取得成果,不仅依赖于教学培养方案的制订,更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密切相关。在“卓越计划”下,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其培养标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提高。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只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引领“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卓越计划”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不仅应“有所为”,更应“大有作为”。

3.“卓越计划”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实施“卓越计划”的班级管理模式大多数是“试点班”的形式。学校对同一专业的所有学生进行遴选,将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选成立试点班,试点班的学生在人才培养标准上、培养方式上都不同于同专业的其他班级,这就给班级的管理带来了“特区化”的模式。“卓越计划”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也为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卓越计划”从2010年6月开始实施,时至今日已5年有余。已经有两批全面实施“卓越计划”的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计划,它的实施效果如何,已经到了可以回顾经验、总结成败的时刻。作为高校辅导员,我结合五年来的实际工作,力图从中摸索出这一新兴思政阵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

4.“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智力水平相对较高。虽然成绩并不能全面代表智力水平,但智力和学习成绩确实成正比关系,一般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尽管存在少数智力水平一般,但依靠勤能补拙使成绩提升的人。这些人依靠踏实的学习精神获得好的成绩,这样的学生更符合“卓越计划”的选拔标准,具有踏实肯干的吃苦精神。以辽宁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1级为例,共有学生113人,其中87人报名参与了卓越工程师班(简称卓班)的面试。面试前,依据高考总成绩、高考外语成绩和大一上学期的高数、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三科成绩,对所有报名学生进行综合排名。面试阶段,老师依据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动手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几项进行现场打分。最后择优选拔出40名学生组成卓无机2011班。卓班实行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各科任课教师也是择优选拔。该校无机专业2011级学生共有三个班(含卓班),四年后统计全体学生各科综合排名,年级前10名学生中有6人是卓班学生。相对于全年级学生,卓班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强,成绩上无落后掉队现象。

第二,自信心和独立性强。“卓越计划”班级同学个性上独立自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强。面对问题和复杂事物,依靠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和决定,不盲从。自信心强,相信个人的判断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挫折,抗击打能力强,敢于迎接新的挑战。

第三,有幽默感和参与性。幽默是衡量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尺。良好的幽默感不仅可以感染一个团体的整体氛围,活跃个人兴奋细胞,还可以激发人的灵感和创造力。在班级QQ群里同一条通知信息,非卓班群里大多是静默,或简单回复“收到”。卓班QQ群里可能会有询问,也会有调侃。这种不伤人的询问和调侃表现了他们愿意参与学校管理事务,愿意表达个人的见解,具有幽默感。

第四,实践创新能力强。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学校举办耐火浇注料设计大赛。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配方。比赛面对无机专业2011级全体学生开展,非卓越班学生此前已经上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实验》课程,而卓2011班学生因课程设置不同于其他班,在没有任何实验基础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比赛实践,比赛结果是卓越班在没有任何实验基础的前提下,与非卓越班学生平分秋色,证明“卓越计划”的实施对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证明卓越班学生面对未知谜题,有独立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5.“卓越计划”下辅导员工作模式分析

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卓班实行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各科任课教师也是择优选拔。为了突出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卓越计划”教学培养方案有很大的区别,从教学角度出发彼此间可借鉴性不强,但对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却不是这样。尽管受专业和学校的限制,但思政工作的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是不变的,是具有规律性的。从规律性着手,可以找到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共性,形成一定的模式,指导实践工作,提升思政工作的规律性、实效性和系统性。

“卓越计划”已经提出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所以从思政工作的操作实践入手,重在从工作程序运行方面,提出可借鉴的模式,也就是探究“卓越计划”班思政工作的规律性。辅导员工作内容大体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导和事务管理三个方面,此外“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校企合作。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情况,可以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性、发展指导平台性、事务管理制度性、就业教育职业性。

5.1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性。辅导员工作首先具有周期性。从新生入学到学生毕业,四年为一周期,每一个学年都有每一个学年的学习任务。卓班与非卓班相比,因为培养方案的不同,周期性也有不同。以辽宁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班为例,教学上采取“3+0.5+0.5”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自入学起就有专业教师作为导师,前三年完成课程学习。大四学年进入企业,大四上半年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下半年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在企业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联合负责学生实习培养工作。

卓班学生实际在校时间是三年,相对于其他班级,卓班的职业规划教育、企业伦理教育、就业心理工作就要提前,给学生以充分的思想预热和心理调试时间。大一年级重在道德修养和行为引导;大二年级侧重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辅导;大三年级主要是就业创业教育。

在思想教育环节中重点是三观教育。“卓越计划”培养的工程实践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能创新,更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奠定人才健康成长的基石。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给青年学生指明方向。

5.2发展指导平台性。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四年的课程,卓班学生课业学习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相对于单一、不成体系的活动,活动应更多地以平台式呈现。活动围绕一个主题,使这个活动平台成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避免使学生陷入繁杂无序的课余活动之中。发展平台的建设应尽量与第一课堂相融合。将工程知识的学习和思政教育尽可能相融合;将专业教师和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尽可能协调一致,最终目的是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科技活动就是典型的发展平台。卓越班普遍实行导师制,学生全面参与老师的科研实验工作中。第十一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无机专业卓班学生40人中有10人在竞赛中获奖,可见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浓厚。“行业专家进课堂”、“创业分享会”、“师生讲堂”都是在卓越计划开展过程中,针对“卓越计划”育人方向开展的素质平台建设活动。

5.3事务管理制度性。强化学生在班级各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辅导员由指挥变指导和服务。在班团组织建设、寝室住宿管理、评奖评优工作中,充分发挥班级干部和学生骨干力量,调动他们的参与性,既提升公平意识又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从对“3+0.5+0.5”的介绍,可以看到卓班学生的学习生活被明显分成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生活学习方式有很大不同。打个比喻,前三年是贴身护卫,大四上半年是间接沟通,大四下半年就只能是遥控指挥了。如果学生守纪意识不强,自律精神不够,就难以适应“卓越计划”的需要。辅导员在前三年要重点培养学生依照制度自我管理能力,要求学生树立规章意识。学生在外实习一年的时间,这一年当中他们既要完成实习指导教师的学业安排,又要完成毕业季的各项工作。也有某些学生在大四的时候就已经签订工作,一方面是社会人,一方面是在校生,如果没有顺畅的工作制度作为保障,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要大打折扣。

5.4就业教育职业性。“卓越计划”学生的最终出口是要走向市场,“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标准是行业标准,所以实施“卓越计划”离不开校企合作,辅导员的工作更不能与此脱钩。带领学生走访就业企业,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指导老师共同到企业考查学生实习进展,邀请用人单位参加招聘会,这些都是辅导员的分内职责。利用这些机会,可以使思政辅导员了解行业境况,在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介绍,就业创业教育时不是泛泛而谈,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缩短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的磨合期,有利于企业利用实习深入的了解学生,寻找适合企业的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Z].2011-01-08.

[3]王珑玲.青年工程师与伟大的中国梦――写在本期“特别企划”之前[J].中国青年研究,2013(7):5.

创业导师工作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2-7847-02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创业创新人才需求的增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创业教育理念得到了我国高校的广泛关注和探索研究。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已经深刻认识到开发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性,将创业教育作为本科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内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较晚,创业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迫切需要构建切实可行的创业教育体系。国家教育部所提出并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提升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能够为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撑。

1 国内外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创业教育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在思想理念和具体实践方面都经历了较大的变化。本科高校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其内涵是培养具备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非传统的“求职者”;同时指引学生形成创业所必需的领导力、全球化的眼光、敏锐的市场意识、务实踏实的作风、组织运作能力和为人处事技巧,以及商业谈判技巧、市场评估与预测,启动资金募集方式等;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清晰了解金融、财务、人事、市场、法规等基本知识的“企业家型”创业人才。

在欧美国家的本科高校中,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及政府为创业所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相对成熟与完善,已经形成了正规和完备的培养体系。国外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创业精神的倡导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国内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发展虽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在理论研究、创业实践及资金制度保障等方面仍显欠缺。从理论上讲,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意义、具体特质及功能、创业教育模式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从实践上讲,本科高校的创业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多局限于课堂的专项教育教学;大学生创业活动以虚拟的创业大赛为主,全真的创业实践少。整体而言,国内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处于较低水平。

因此,针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出现的问题,迫切需要构建切实可行的创业教育体系,而我国正在实施的“卓越计划”为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因此,结合“卓越计划”,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其中,有利于促进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积极发展。

2 “卓越计划”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2010年我国启动的“卓越计划”主要思路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密切与企业界的合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培养国际化的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旨在全面提高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各行各业服务。

因此,本科层次所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坚定态度、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技术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创新设计并进行运维的能力;了解本专业技术标准及发展趋势,熟悉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卓越计划”与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具体实施手段等方面有很多相契合之处,前者对后者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卓越计划”密切了本科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为大学生深度参与企业运转提供了良好契机,有利于实现工程实训与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大学生有机会走出学校,接触工业企业生产运营的方方面面,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转、经营以及社会实际;高校学生在清晰了解并参与企业实际运转情况后,创业所需的企业管理、财会法律、营销规划等能力会得到较大提升,其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预备性;同时,“卓越计划”重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这完全符合创业教育对创业者心理素质和个人品质的培养理念。因此,将创业教育理念与“卓越计划”的具体实施相结合,通过全真的社会实践和企业的现场锻炼,有利于磨练和培养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中所需的精神素质和能力,能够积极促进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3 注重整体性和全程性,构建基于“卓越计划”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必须注重整体性和全程性,着眼于创业教育课程的合理设计,把创业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因素都看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整体,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并达到两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创业教育的完整和优化。

在实施过程中,首先整合相关教育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卓越计划”这一契机,通过“选、挂、引、聘”方式,着重建设“双导师制”创业导师队伍,以对学生创业实践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并依托签约企业和特色专业优势,建立“专业+创业”学生自主运营基地;然后,搭建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对大学生创业开展针对性的财会、法律、贷款和工商事务等服务,充分发挥创业指导中心的服务功能;最后,建立科学的创业团队考核体系和考核指标,完善相应的统计制度和考核管理办法,实行目标责任制,确保创业工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综合以上措施,可以构建从创业素质锻炼到具体创业实践,从创业教育理念到政策保障和考核的整体性、全程性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4 依托“卓越计划”,开展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的探索

在创业教育及实践方面,华东交通大学结合国内外创业教育最新成果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在此以华东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为例,结合“卓越计划”,探讨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及实践的新方案与新模式。

1)“双导师制”创业导师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成功与否,师资队伍是关键。因此,如何建立创业导师机制,建立何种创业导师机制更是成为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的重中之重。为了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指导,华东交通大学根据创业教育核心理念,通过“选、挂、引、聘”方式加强建设“双导师制”创业导师队伍。

其中,“选、挂”方式用于校内创业导师的筛选和培养,即校内选拔专业教师并派遣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从而丰富创业实践经验,完善创业教育理念;“引、聘”方式则用于校外创业导师队伍的建设,即引进和聘请行业专家、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担任学校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

2)“专业+创业”学生自主运营基地建设

根据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二批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知”(教高函[2011]17号)精神,我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2011年5月,我校三个专业向教育部提交加入“卓越计划”的申请,其中通信工程专业已获审批, 成为校内重点建设专业。

此后,依托“卓越计划”,通信工程专业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同时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培养计划。同时,借助创业双导师,在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从而使其建立职业规划的长远目标。

在通信工程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江西移动南昌分公司与信息工程学院签约成为重点合作伙伴。依据“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借鉴创业教育理念,双方共同制订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方案,并计划共建江西省首家校园移动体验中心作为学生自主创业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的载体,用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发展思维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3)自主运营基地的运行与管理

校园移动体验中心除了开展移动公司的基本业务外,主要定位为手机软件开发与服务,并划分为手机增值服务区、客户自助体验区、软件下载区、硬件维修升级区四大功能区。

该校园移动体验中心交由学生自主运营,使学生能够在企业运营管理、资金流转、财会法律、营销策划及物流运输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此外,软件下载区可以提供学生自主开发的应用程序,这可以使学生能够根据市场情况,设计出适用的手机软件,以锻炼他们的软件开发能力;而硬件维修升级区主要侧重于终端硬件服务(固件升级、应用安装、数据备份)、以及手机维修服务等,这需要学生掌握较扎实的通信专业知识,并具备电子产品检测及维修的能力。因此,在校园移动体验中心,通信专业学生不仅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他们将来的创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正在觉醒,创业意愿逐渐增强,创业精神正在养成。因此,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势在必行,需要深入研究并探索出一整套创业教育培养体系,进一步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和创业环境建设。

依托“卓越计划”,在整体式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框架下,依托签约企业,建立“专业+创业”学生自主运营基地,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凸显专业背景优势;而且,在企业管理及运转、财会法律及项目营销策划等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具有可复制性,有利于将来创业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创业导师工作计划篇(7)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058?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华北科技学院隶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其前身是原国家煤炭工业部1984年投资兴建的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分院。学院坚持以安全生产为第一服务面向,坚持以工为主、以安全科技为特色的多科性现代大学的办学定位,努力为安全生产输送专业人才,攻克科技难题。基于长期坚持的“自立立人、兴安安国”的办学传统,已经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实践育人的办学特色,在工程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华北科技学院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教学模式,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创新办学模式

学校始终坚持为煤炭行业服务的宗旨,突出安全科技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专业设置紧贴行业需求。借鉴国外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实施产学合作教育,建设产学研基地。安全工程、采矿工程、自动化3个本科专业被教育部列为特色专业建设点,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被批准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学校面向素质教育、面向安全生产、面向煤矿行业开展科学研究。现有煤矿安全人机工程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水害预防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河北省矿井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煤矿瓦斯灾害防治、水害防治等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学校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劳工组织等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工作联系,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加拿大凯普澜诺大学、越南地矿大学等高等院校通过多种形式联合培养专业人才。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遵循“实践育人”的指导方针,以学生课堂获得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设计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围绕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通过学生亲身参加和体验的教学型实践、专业型实践和科技型实践环节,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以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现已经面向企业建立了数十家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合作、实践教学、学生就业等活动,成效显著。学校拥有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电工

[收稿日期] 2013-09-12;[修回日期] 2013-11-10

[基金项目] 华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黄成玉(1977-),男,内蒙古通辽人,华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信息技术,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测控技术.

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三个基础良好的电类专业学生实践平台,形成了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常态化机制。

3. 结合安全行业背景优势,选定特色专业为试点专业

根据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专业规划,以服务行业为原则,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有采矿工程、安全工程、自动化三个专业,均为部级特色本科专业。这三个试点专业在低年级采取学科基础课程的统一平台,高年级再分流,以开滦集团、潞安集团、瑞赛长城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主要依托,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培养相关专业人才,采用弹性学分制度管理、个性化培养方案。当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之后,再扩大试点专业范围。

二、建立校企联动、多层次协调的组织管理体系

为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领导组(即校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负责审定和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研究配套制度与机制、提供保障措施等重要事项的协调和落实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和校企协作组,在各个试点学院成立卓越计划培养工作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的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校内归口主管单位是教务处,依托单位及时参加试点的各个院系,依托企业是开滦集团、潞安集团等。

1. 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协作组

主要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试点专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负责制定培养方案和具体工程实践实施方案。落实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学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及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和完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职业定位和职业素质培养。每年召开卓越班学生座谈会、授课骨干教师座谈会和企业人员座谈会,及时发现方案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为一下步方案优化与落实提出预案。

2. 试点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组

学校分别成立采矿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组。由各试点学院院长、副院长担任正、副组长,企业资深工程师、专业负责人、相关教授等组成的培养工作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组织实施、监控各个教学环节,保证“卓越计划”工作顺利进行。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 招生方式及规模

从2012级开始招生。根据学生本人志愿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在全校理工科新生中综合考虑面试成绩和高考成绩的基础上,组建采矿工程、安全工程、自动化三个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每个专业30名学生,共计90名学生。以后在总结实验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逐年在其他可行的工科专业推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 学制及学籍管理

试点专业的基本学制为4年。分为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两个阶段,其中企业培养阶段累计不少于1年,主要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学校对卓越班的学生实现学分制管理,学籍管理灵活机动,建立退出机制。实施过程中,在第二学年实行“自愿选择、适时分流、适量增补”的进入和转出机制。可从校内相应专业中选拔学生进入卓越班,将不适应的学生转出到相应的专业继续学习。

3. 培养模式

在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下,设计培养方案及其实施办法。特别是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及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培养模式为“3+1”模式,即3年在校培养,1年在企业培养,参加工程实践、顶岗工作和完成毕业设计。校企合作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学校在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企业的全面合作,特别是在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直接承担教学工作、成为学生在企业的导师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其次,在真实工程环境下的学习,是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企业导师除了参与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的指导工作外,还参与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计划的编制、部分校内课程的讲授和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等过程。

4. 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

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参照本校各个试点专业既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标准的基础上,加强与企业研讨,制订有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

一是整合课程体系,压缩课程门数和课程讲授学时。在通识教育方面,加强职业道德、人文科学和社会伦理责任的教育,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学科基础知识方面,强化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加强工程认知、实习、实训等工程实践环节,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一些原来在学校教室里开设的专业,可以转变为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开设。

二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结合工程实际,进一步完善以实验与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大学低年级开设实践性课程,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对社会普适价值的把握,以及对工程链、企业文化的感性理解;在大学高年级开始一系列课程设计和实习课程,且都在企业中完成。同时,利用本校的行业特色和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将产学合作国际化。

三是教学方法改革。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试点专业课程教师采取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并建立了新的学习评价考核标准,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

四、校企联手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核心教学团队成员由校内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试点班辅导员三个部分组成。

1. 校内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主要由各试点专业和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共同推荐产生。要求专任教师必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具备较好的工程经历,并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项:不少于5年的企业工作经历;长期参与企业科技开发、流程改造和科技服务,近三年内作为负责人主持过横向课题。专任教师的考核由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与人事处、相关学院共同进行。专任教师参与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承担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作为“双导师”之一为学生指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与兼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业并监控培养质量;对学生进行考核。

2. 企业兼职教师

企业兼职教师由各个学院、工程教育中心推荐,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审核,学校聘任委员会通过即可聘任,聘任年限4年。企业兼职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现场运行、管理经验,必须具有高工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且年龄不得超过60岁。兼职教师需要深度参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的制订工作;聘期内主讲不少于2门次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每届与校内专职教师联合指导不少于4名学生;为所指导学生设计工程实践训练方案、提供实践环境并指导学生进行工程能力训练。兼职教师由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人事处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考核。

3. 试点班辅导员

试点班辅导员由学工处、相应学院协商推荐,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人事处审核的方式组成。担任试点班辅导员的教师必须具有本专业背景,硕士以上学位,热爱工作岗位,必须与学生一起参加企业学习。具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必须具备辅导员、班主任经历。试点班辅导员对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等进行指导和帮助;负责安排专业学生的业余文化活动;协助主讲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协助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践环节等。试点班辅导员由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人事处和学工处共同考核。

五、结语

“卓越计划”的贯彻实施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长期计划,尤其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应用特色鲜明、行业特点明显的本科院校更应该尽早实施。华北科技学院属于转型二类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一直是坚持走面向企业应用型、安全科技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本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对学校教学组织和各类政策的二次优化和调整过程,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企业一线需求的高素质工程师。为将来本校全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兄弟院校开展“卓越计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赵韩强,等.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4):49-52.

[2] 刘文清,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我校工程教学改革构想[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8(5):1-4.

创业导师工作计划篇(8)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6-0118-04

引言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将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分为三种类型: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其中创新训练项目强调项目设计、研究的过程;创业训练项目强调对项目商业可行性计划的研究和经营模式的研究;而创业实践项目强调真正的企业运行和市场化经营管理。这三种项目的共同特点都是学生自主参与、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通过实施该计划,促进高等院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对比2007年国家教育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教高(2007)1号)精神设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范围有了进一步扩展和提升。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起到了“带动广大同学在本科阶段加强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状”的作用。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在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产品市场运作和推广的模拟运行和实际运行,积累创业经验,完成从创新到创业的蜕变。它体现了教育部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举措。高校不仅要重视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培养学生诚信、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组织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对商业规律和资本运作方式、公司运营和管理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北京邮电大学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精神,在全面总结多年创新实验计划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精心组织实施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一 我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基础

2007年,我校被批准成为全国首批60所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学校高度重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管理和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和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全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创新实践基地形成了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截止到2011年,我校共设立十二个创新实践分基地,将创新实践活动的受益面由原来的校本部校区扩大了宏福分校区,确保了大部分创新实践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2011年,我校创新实践基地累计提供350400多人时数的实验室资源用于项目研究和竞赛培训。

承认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将指导创新项目的业绩纳入到学校教师岗位考核的标志性成果中。同时,我们加大了对指导教师的奖励力度,除了每年评选校级“优秀指导教师”外,2011年在全校范围内组织评选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突出贡献指导教师”,重点奖励连续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数量多且效果良好的教师。这项措施将继续延续执行,以提高教师指导创新项目的工作积极性。2011年11月,我校第一届大学生创新指导教师研讨会隆重召开,研讨会的召开增进了创新项目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为院系间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校一系列措施的激励下,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中的教师逐年增加,副高职以上职称的指导教师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63.5%上升为2011年的69.8%。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学校积极拓宽信息渠道,加强创新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在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信息功能的基础上,2011年实现了网上创新项目的过程管理功能;另一方面我们还在高人气的北邮人论坛开设大学生创新板块,建立创新指导教师和学生飞信群,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实现信息和项目管理。

学校印制大学生创新实践简报,及时更换学校宣传橱窗的内容,使广大师生能及时关注学校创新工作状况和取得的成绩;2011年编写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宣传手册(2011)版》;录制《2011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宣传片》和《2011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成果简介》,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对外报道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截止到2011年,我校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成果展示交流会,共有参展项目295项,参观人次超过两万余人,并成功举办了两届大学生创新论坛。2012年的创新成果展示交流会和创新论坛正在积极筹备中,申请参与的项目和企业数都有很大的提高。

学校将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和获得专利、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活动、自主实验活动、参加学术报告、英语听力口语测试、语言文字能力测试、选读书目、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都纳入到创新实践与课外活动四学分中,旨在引导和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创新热情。

自2007年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至2012年3月,我校共有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746项,参与学生近2900人次,累计指导教师794人次。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覆盖全校9个学院35个全部本科专业。

分析2007年至今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各项数据,不难发现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的进展情况。2007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立项90项,参与学生252人,指导教师104人次;2009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立项89项,参与学生350人,指导教师81人次;而2011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立项数达到265项,参与学生1055人,指导教师286人次。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活动受益面逐年增加。2007年立项项目放弃终止的项目32项,放弃终止比例为35.5%,2009年放弃终止的项目4项。放弃终止率为4%,2011年立项项目到目前为止的放弃终止项目16项,放弃终止率为6%,几年的数字对比告诉我们,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因为无法克服项目技术困难和其他原因而导致的项目放弃终止数量呈现下降趋势,而且下降趋势明显。从一定程度表明我校学生创新团队技术和知识储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学生创新梯队逐步形成,指导教师队伍稳定。从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到结题验收的全过程科学管理机制已经形成并正在发挥其重要作用,为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上升空间。

二 我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疾划的管理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大学生创新训练环节卓有成效,在国际大赛当中与世界强队竞争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奠定了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创业训练环节和创业实践环节的基础。“十二五”期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目标是:建立符合学校综合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支包括学生、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在内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搭建完善的校企联合育人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培养知识、能力、人格、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复合、创新”特征的创新型人才。

1 明确三类项目的关系,构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我们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基础,创业训练项目是过渡,而创业实践项目则是目标。

首先做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分别从科研基本功和商业基本素质入手对学生进行实际培训和锻炼,培养学生的科研基本素质和经营管理基本技能。

可以从完成的创新训练项目中筛选优秀者,由学生申请成为创业训练项目。在科研开发和设计锻炼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产品经营技能的训练,这样做不仅能够锻炼学生面对市场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进一步修改,使之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接轨,帮助学生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会需求中不断锻炼自己的科研工作能力。

最终,经过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两个阶段后形成的具有独特商业模式的优秀科技成果,可以作为创业实践项目进行进一步孵化和支持。帮助这样的项目尽早服务于社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锻炼他们的创业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三类项目虽然各有侧重,但可以相互转化和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施过程中不能将三者孤立对待。三类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2 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面向需求”为原则,加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引导。

考虑到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为人才培养,我校确立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主体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过去四年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成功实施,使我校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方法,这部分的工作仍然延续以往的工作思路和做法,但要充分考虑和创业训练计划的结合。也就是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前期立项时,强调充分考虑所开展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的市场前景分析,对技术方案的成本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做好与同类产品和技术的分析和对比。商业思考和商业规划的引入,从一定程度降低了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纯粹性,但同时也减小了科学和技术创新的盲目性。将成本核算的方法引入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生动和实际的实践训练和演练过程。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以训练,而且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建立市场敏感性。

3 引入“模拟公司制管理”模式,开展创业训练计划。

创业训练项目团队中的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这部分项目可以单独申请,也可以从已立项完成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接受学生的转换申请而设立。重点强调模拟企业运行、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撰写完成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增强学生“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所谓模拟公司制管理就是每个进入创业训练计划的团队以《公司法》为法律依据,在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虚拟注册公司,按照公司的管理方式开展经营活动。“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相当于“政务大厅”,提供虚拟的公司注册、工商年检、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海关报批、人才引进、社保服务、市场监管等综合培训和服务。

在学校的帮助下,获得企业运行的体验和产品推广实际经验。

(1)编制项目计划书。选拔优秀的项目和团队进入创业训练环节。团队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编制商业计划书,这是创业训练的基本功,让学生真正了解到“我有什么,我要什么,我如何实施”。内容涉及创业产品介绍、服务介绍、营销或者经营模式设定,产品或者服务的成本核算、运营模式财务分析以及投资回报和市场退出机制等。

(2)虚拟注册公司。完全按照注册公司的要求,准备模拟注册所需要的资料和文件,符合要求的由“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颁发模拟的营业执照,标志着虚拟公司正式成立。

(3)建设经营管理团队。创业训练项目团队中的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团队设置可以包括:CEO(首席执行官)、COO(首席运营官)、CFO(首席财务官)、CTO(首席技术官),同时聘请一名相应的教师担任模拟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或者首席顾问。

(4)模拟公司运营。重点强调对学生的创业实践进行模拟企业运行,一方面学习制定以激励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开展经营活动,涉及产品研发、市场营销、财务核算等。定期向“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提供模拟税务报表,定期模拟企业年检。

4 导入“创业导师”,引进“孵化器”,实施创业实践计划。

创业实践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激情和创业激情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市场的敏感性,增强学生“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1)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业团队聘请创业导师。

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在校内外聘请具有创业经验的人员担任创业团队的创业导师,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创业项目、如何激发创业激情、如何保持创业激情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从创业者成长为企业家等重大问题。通过创业导师的辅导,引进创业计划的资源要素,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之路。

(2)依托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为创业项目提供孵化器。

我校是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创业企业集中在信息技术领域。为此学校应该依托以信息技术开发为主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孵化创业实践项目。并积极建立与风险投资公司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3)教学计划和创业计划相结合,定制个性化专业培养计划。

进入创业环节的学生在学籍管理和课程管理方面给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拟成立专家委员会,个性化制定这部分学生的培养计划,一方面在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增加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在授课时间上给予更多地灵活性。

5 营造创业氛围,联合搭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

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要联合校团委、学生会、校友联谊会和大学科技园,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以“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和主办创业大赛”为主要形式,宣传以创新精神为主题的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当中切实得到实惠,提升他们对高科技的深层次理解,为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创业导师工作计划篇(9)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通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高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与美国伊顿公司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工程人才作为一个典型经验,介绍学院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

美国伊顿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的动力管理公司,致力于提供高效节能的解决方案,帮组客户更有效的管理电力、液压和机械动力。作为全球技术领导者,伊顿于2012年11月收购了库柏工业集团。2012年伊顿和库柏两家公司的总销售额为218亿美元。伊顿拥有约10.2万名员工,产品销往175多个国家和地区。

伊顿全球研究院是伊顿公司最高端的前瞻性研发和技术创新机构。目前,伊顿全球研究院分布于全球4个国家8所城市,拥有140多名世界顶尖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伊顿中国研究院成立于2010年,位于上海和深圳。目前,拥有30多名成员,其中90%以上拥有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博士学位,70%以上有海外经历。

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早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之前,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就与伊顿公司在航空电子领域开展了大规模的科研合作。2008年5月,伊顿公司全球技术官访问哈工大,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伊顿与电气工程系联合研发“高性能飞机数字化驾驶舱控制器与可编程数字接口设计”项目。2010年9月-2012年3月与电气工程系合作研发“用机混合驾驶舱控制和电子系统的全双工以太网和可编程触摸屏”项目。2012年4月与电气工程系合作研发“DSP冗余双端口模块和四转二冗余CAN总线转换线路”项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与伊顿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内容:以哈工大“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和伊顿公司“技术精英领导力发展计划”两个人才培养计划为始末,相互衔接,并从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培养、企业实习、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奖学金设置等几方面加以保障。

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哈尔滨工业大学面向创新人才培养,在“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借鉴MIT Gordon计划,提出哈工大“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对具有领军潜质的优秀学生进行专门训练,旨在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领导力,旨在培养“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工程领导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选择学生的标准是:大三本硕博连读、本硕连读或是学年综合排名前20%的学生,此外还要具有良好的领导潜质和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参与基于项目学习计划、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层层选拔。

培养方案制定

在所制定的培养方案中,“基于项目学习计划”是一大特色,该项目于2010年开始启动。基于项目学习计划,具体是:基于项目学习计划。即大一学生以兴趣驱动的方式,通过学院的平台项目,如教师的科研立项、学生自身兴趣的立项等,要经过开题、中检、结题验收等过程;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项目化。即大二学生结合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这门课程,要符合课程要求,结题时获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学分;专科课程设计项目化。大三学生结合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对于工程领军人才的学生,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要与企业研发项目相结合;毕业设计项目化。大四学生,尤其是工程领军人才的学生的毕业设计在企业完成,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在工程领导力课程方面,对工程领军人才这部分学生,学校为其开设了4门工程领导力课程,学生在其中选择2门。此外,聘请伊顿公司中国研究院总监陆斌博士开设《交流技巧与职业规划》,内容包括创新引领未来,描绘蓝图、规划未来,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情商、乐享生活,驱动职业人生。企业实习的内容、深度、形式都与企业紧密结合。

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我们通过3种方式和渠道着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聘请伊顿、西门子及E+H公司等企业专家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参与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制定及实施。

(2)聘请上述企业经理及工程师为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学生的企业指导教师。

(3)聘请牛津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国际知名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并授课,开拓学生的国家化工程视野。

(4)派青年教师赴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习,参与企业的科研开发和生产管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与教育水平。

2012年3月,伊顿公司与哈工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哈工大校友,伊顿公司中国区总裁尚尔兵博士受聘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教授。10月,伊顿公司中国研究院总监陆斌博士受聘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兼职教授。此外,在伊顿公司的协助下,哈工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聘请了佐治亚理工学院Thomas Habetler教授(IEEE院士)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协助哈工大在2013年暑期开设企业课程:“电气设备健康状态监测与分析”“电机设计与优化”。2014年拟再开设“交流技巧与成功求职”。

企业实习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及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大四本科生及研究生,通常每年的11月会被安排到伊顿公司位于上海和苏州的中国研究院及伊顿电气苏州研究院参加为期6-9个月的工程实习。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协商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选择、内容设定和方案制定。同学们在参与伊顿公司研究院的科研项目时,同时接受校内导师及企业导师的指导,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最后通过网络答辩完成开题中检和结题验收。

2012年3月,10名来自3个学院的学生参与了伊顿公司为期4-6个月的伊顿中国研究院暑期实习计划,最终1名学生获电机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电气学院2名学生荣获伊顿中国研究院“2012最佳实习生”殊荣,赢取了5个最佳实习生名额中的2席。2013年,16名来自哈工大电气学院和机械学院的硕士生、本科生参加了伊顿中国研究院2013年卓越工程师实习计划,最后有3名学生赢得了最佳实习生称号。

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工程实践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伊顿电气国际联合实验室培养学生使用电机控制、电能表、功率因数校正装置等伊顿公司电气集团的先进产品、技术与具体本科生课程设计相结合,开发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实验平台和创新实验。电气联合实验室2013年9月揭牌,并投入使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伊顿液压国际联合实验室利用伊顿公司液压集团的先进产品,培养学生液压元件的认识及拆装实验的动手能力,开发本科生和硕士生创新实验,构建具有工程领军人才培养特色的教育理念与模式,突出“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领军人才培养。液压联合实验室2013年9月揭牌并投入使用。

此外,建立了哈工大-伊顿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主要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领军人才计划展开工作,为相关学院的本科生、硕士生提供生产实习、就业指导等相关服务,2013年中心揭牌。

伊顿公司技术精英领导力发展计划

创业导师工作计划篇(10)

从目前中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和出口经济总量看,中国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工厂”。但是从目前的工业技术水平和工业生产附加值看,中国只是一个制造大国,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赚取的还是廉价劳动力价值。全球制造业正加速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成本更低廉的地区和国家转移,我国经济正处在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并进一步迈上创新驱动台阶的关键时期。

同志早在2012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就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同志在2014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多次强调青年人才的培养;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职业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传承技术技能等做出重要指示。制造业是中国的强基固本之业,此业兴,则中国兴;此行业强,则中国强。2015年,在全国两会上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同年总理组织的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中国制造2025》。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在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举措,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保障,是中国教育界的大事情[1]。

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汽车发动机专业是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专业。西华大学“卓越计划”的建设旨在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一、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一种“加法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在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开发设计能力等能力的基础上还应具备创新(创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2]。

1.创新(创造)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及综合性知识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要使所培养的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就要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学会如何进行创新实践,学会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2.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实践是指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现场实习,把自己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以此巩固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要求学生明确实践的目的,基于实践的内容将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充分结合,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领会实践内容验证理论知识的必要性,体会由理论知识到实践活动并转化为生产力的全过程。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的选拔

基于上述对卓越工程计划学生所需要能力的分析,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一种精英培养模式,应从在校大学生当中选拔一些更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方式的学生作为培养对应。选拔应考虑以下要素:

1.报考目的

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为了培养能够潜心于工程实践一线的工程技术人才,是为了培养毕业后有意愿长期从事工程相关领域的人才,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这种培养获得一种荣誉或者证书。有意愿参与的学生必须秉承这一单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全程配合和参与培养过程,达到卓越工程计划的培养目的。

2.所取得的课程考试成绩

在强调卓越工程计划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大学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大学的课程培养计划是在充分考虑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上而制订的,整个课程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学生所取得的课程考试成绩能够较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态度,等等。因此,考核学生所取得的课程考试成绩是很有必要的,还应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特点有所侧重。

3.所参与过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大学生活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各个大学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课程、实践活动和实践平台。考查学生所参与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思维活跃性和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是卓越工程计划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因此这一考核项目的重要性对于选拔合适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不言而喻。

4.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被认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其根本原因在于培养学生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交流能力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选拔考核方式

对于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的选拔,很多学校均采用了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而笔试的科目多选择了数学和英语这两门课程,如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事实上,如果能够考查学生以往的课程考核成绩,那么这种再单独进行数学、英语或者是其他科目的笔试的意义不大。其原因有:①在单独增加笔的情况下,学生的考试成绩存在有意而为的可能性,有的学生会为了加入这个计划而进行针对性、突击性的学习,不能客观反映其长期性的学习习惯、兴趣和能力;②少量的笔试科目,如数学和英语等只能反映学生某一方面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不能全面反映学生整体上的学习能力、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可能导致因为数学和英语等某一科目而把其他能力较强的学生排除在外。

面试是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方式。在很多升学考试,如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招录过程当中均会有面试环节;在其他一些招录活动当中,如就职、入党等也会采用面试的方式。其主要原因在于面试能够让面试者通过谈话等方式全面了解被面试者,获得难以在笔试中获得的信息。

面试的方式有很多种,如一对一面试、一对多面试,等等。一对一面试,即一个老师面试一个学生,这种方式氛围相对轻松,但是一个老师其侧重点不一样,老师的个人喜好和关注重点也不一样,难以从全方位考查一个学生。一对多面试克服了考查不能全面的问题,但是对一些学生来讲氛围不是太活跃,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地表达出自己的全部想法。

为了弥补上述面试方式的不足,在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汽车发动机专业卓越工程计划学生的选拔过程中设置了一种相对较灵活的面试方式。具体方法为:①设置面试老师数据库,数据库里面设置面试学生人数约一半数量的老师人数;②学生从数据库里面自主选择老师采用一对一面试的方式接受老师的面试,面试的时间地点由学生和老师相互商量确定;③学生至少要从数据库当中选取三位老师面试并取得面试老师的打分。④老师的打分主要考查学生的报考目的、以往的课程考核成绩、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情况综合给出打分。如果面试老师有发现学生其他方面特别优秀的地方就可以进行特别说明。⑤最终的打分由老师直接提交给选拔组织人员,学生不直接接触自己的打分,学生的最终得分由各位老师的给分平均值确定。此外,为了避免同一老师面试多个学生的情况,规定每一位老师所接受的学生人数不大于学生总人数的1/3。这样的面试方式可以从每一位老师的出发点考查学生,使考查结果更全面,同时也加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为日后双向选拔指导老师作铺垫,这种考查方式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考验。

三、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的培养模式

导师制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教育模式,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汽车发动机专业采用了“双导师”制与“3+1”两种模式相结合的培养模式[3-4]。双导师制就是学生在学校选择一位指导老师,同时在企业也指定一位指导老师,两位指导老师各有侧重,分阶段完成学生的指导工作。“3+1”即学生前三年在学校接受理论课程,在此期间接受基于学校平台的一些实践活动训练,在假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在第四年则是学校与企业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这一年企业培养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工程实践的培养,学生要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企业文化,增强对企业的适应能力。这一阶段的指导主要由企业导师完成,学校导师辅助。

四、结语

中国由制造大国转变国制造强国需要人才的支持,卓越工程师计划正是为国家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计划,是国家制造业与教育界的大事情。全国各大高校借此契机都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的选拔与培养工作,结合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汽车发动机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特点,提出相应的选拔方式和培养模式。虽然提出的选拔方式和培养模式不尽完善,但是计划已经启航,通过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定会对发动机领域的人才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李震,朱昌平,范新南,等.“3+1”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28-130.

创业导师工作计划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05-02

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我国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自2010年进入教务处工作至今,一直从事与本科实践教学相关的管理工作,在长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了管理观念上的三个转变,即从创新创业管理转向创新创业教育,从关注学生创新成果转向关注学生个人成长,从关注项目实践转向关注社会公益。现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搭建创新实践大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相关背景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起源于美国,早在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就制定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1979年加州理工学院推出了“夏季大学生研究计划(SURF)”,之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实施了“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URAP)”。国内高校起步较晚,1996年清华大学开始实施“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SRT)”,1998年浙江大学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全国大部分高校从2000年后开始大规模实施科研训练计划,我校在2006年开始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2007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重点高校试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国创计划,之后全面铺开实施。“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实施该项目,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将原来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改为“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将项目类型拓展为三类: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目前已在全国117所部委直属高校和751所地方所属高校全面实施,参与学生二十余万,投入经费十几亿元。

二、我校计划开展现状及实施效果调查

我校自2006年至今已开展到第9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2007年开始开展的国家层面的国创项目,也已经开展了8期;省级层面的省创项目今年正式启动,并成功立项。截止目前,我校共组织实施部级、省级、校级项目3800余项,累计投入经费1500余万元,超过20000名本科生直接参加了这些项目。为了验证项目广泛开展的效果并为后期工作提供指导,今年5月,我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的同学和指导教师进行了随机问卷抽样调查。

首先,通过问卷星(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对370名参与项目的本科生进行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欢迎度、满意度、受益度的调查。绝大多数同学表示通过参加项目,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掌握科研技能方面,66%以上的被调查同学认为自己观察、收集、分析、解读数据的能力,文献检索、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在问题确认与解决能力方面,73%以上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受益程度很大;在个体、团队工作能力提升方面,77%以上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的受益程度很大;在沟通交流表达能力方面,76%以上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在口语交流、书面交流、电子和多媒体交流、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方面受益很大;但是在自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及未来职业规划能力方面,好多同学仍然不是很自信,认为受益很大的比例才达到40%、43%和46%。综上可知,尽管学生在绝大部分的能力提升上取得很大的受益,但在创新能力、创新实践以及未来职业规划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的必要性。

其次,通过发放书面调查问卷的方式完成了20名指导老师对项目的调查。针对指导老师对学生参加SRTP项目受益度的问题,我们选择了和学生问卷相同的内容,分别从了解掌握科研手段,分析与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自主科研能力提升与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大部分指导教师认为学生的绝大多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此结果和学生的数据基本一致,其中了解掌握科研手段受益提升最为明显,81%的指导老师认为学生受益最明显的是文献阅读、理解、表达、写作的能力,观察、收集、分析、解读数据的能力。而最不足的是自主科研能力和未来职业规划能力,自主科研能力只有49.33%,未来职业规划能力为55.26%。可见老师和学生的评判基本一致。

我们还从丰富研究资源、增加人才培养经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三个方面对指导老师的受益情况进行了调查。指导老师的受益情况明显偏低,认为受益很大的比例分别为25%、55%和20%,三个类别的受益度排序为:增加人才培养经历>丰富研究资源>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由此可以看出,导师在项目指导中更偏重于人才培养。

三、关于我校计划实施的几点思考

(一)思考一:提升项目的研究性,强化教学科研互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堂课的融贯

我们应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的培养,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做好第一课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施的基本原则是以兴趣为驱动、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及重视研究过程。要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性,且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第一课堂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同时将创新创业训练内容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引导反哺教学类的项目研发,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适性、基础性和全员性;另一方面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区”,探索建立一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培优性、竞争性和实验性,实现两种培养模式的功能区分和错位发展,从而形成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体系的优势和特色,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提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质量。

(二)思考二: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科教结合,搭建多模式的“校―企―研”大平台

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资源,拓展合作模式,一方面建立企业导师库,邀请优秀企业家来我校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系列讲座或者聘请企业优秀人员担任我校创新创业类课程校外讲师;另一方面将企业需求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真刀实枪的企业需求类项目训练;再有,在创业扶持、创业资金扶持等方面引入企业资源,拓展大学生创业孵化渠道。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强调人才培养与科研的统一性。提倡科教结合,强调实训培养,使学生在“真实世界环境”中运用和检验他们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研素质和学术道德,把最新科教成果和实践训练融入人才培养之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科研训练为重点,注重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社会价值,做好选题规划,在“校―企―研”大平台上整体提高项目的研究性和实践性,提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质量。

(三)思考三:加强资源共享,推动多元交流,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学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搭建了系列软硬件平台,不仅在三食堂三楼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供项目组交流研讨展示成果,而且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17个高水平、辐射广、出成果的,体现学校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的本科生创新教育基地。学校每年举办国创、省创和校级SRTP项目的中期检查答辩会、结题答辩会、优秀项目评选答辩会,让同学交流项目参与过程中的体会;还开展科研训练项目相关讲座,让更多的同学了解项目的申报、开展步骤;再者,举办我的科创之路征文竞赛,在全校范围营造了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激发了广大同学关注科研训练、参与科研训练的热情。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建立集项目管理、项目监控和教师学生互相交流于一体的信息化交流平台,举行创新创业活动展示宣传周,举办集项目展示、经验交流、工作研讨于一体的综合活动,从而在交大形成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让科创育人、实践育人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思考四:激发主体意识,关注个人成长,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

大学生作为计划实施的主体,是项目的实施者和受益者。通过参加这些实验项目,一方面可以培养其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提高其在知识、经验、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与同学、老师或者与项目相关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可以培养大学生作为科研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求真务实、吃苦耐劳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指导老师是计划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学生参与项目的题目很大部分是由指导教师提供或者是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中分解的子课题,即使是学生自拟题目,也需要指导教师从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等方面给予论证方能实施。因此,教师在整个科研训练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创造性的指导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和指导教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主体要素,他们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这两个要素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结合的持久性直接关系到国创实验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完成效果。学校和学院作为管理者应该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综合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配套的激励政策,为学生提供一个培养创新能力的空间和广阔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参考文献:

[1]郭莉,王菡,王栩楠.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6):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