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事务所审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8-02 01:05:52

事务所审计论文

事务所审计论文篇(1)

随着税务改革的推进,会计师事务所传统的验资、年检审计业务将逐渐萎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主动出击,争取尽可能多的业务,这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在同企业的谈判地位中相对处于弱势,无形之中削弱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帮助企业造假账、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同时,企业可以自主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不按照报告使用者的要求出审计报告,就可能被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满足客户需要,可能就会忽略存在的风险,违反职业道德,出具报告使用者需要的审计报告,由于责任有限,使得会计师对于审计报告的质量及所可能产生的风险并无多大的重视和责任感,客观上增加了审计的风险隐患。

(二)审计过程产生的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过程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阶段,各阶段又包括许多具体内容。会计师事务所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有关的资料和资产,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实行的过程中,绝大部分的会计师事务所都有实施相应审计程序及严格的复核制度,但由于审计本身的专业性,加上与报告使用者相关利益关系,使得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加大。

1.审计准备阶段

审计准备阶段包括制定审计工作计划,确定具体审计项目,组成审计小组,确定审计小组组长。如果审计小组专业能力有限或职业道德缺失,则产生审计风险。具体包括没有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必要的了解和调查,没有编制审计通知书,没有签订被审计单位承诺书,没有了解企业业务经营过程,没有了解管理层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态度,进场审计时没有及时签订审计约定书和管理层声明书,这些因素都会加大审计风险。如果组成审计小组人员数量不足,专业能力欠缺,必然会造成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和职业关注,风险意识淡薄,也会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实施阶段

在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有时没有重点对具体会计事项进行详细检查,并编制审计检查表。抽查会计凭证方面,也只是随意性对重大事项的会计凭证进行审核,没有适当咨询有关人员和部门调查了解情况,并及时做好调查记录。问题沟通方面,也只听被审单位口头解释,没有要求单位提供书面的材料证明。咨询方面,遇到重大的技术问题及其他事项,事务所不能解决的,不向外部具备专业知识、资历和经验的专业人士咨询,或者在咨询过程中没有保证咨询的事项不泄露客户的秘密,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审计程序,但是风险也普遍存在。

3.审计终结阶段

在审计终结阶段,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确定复核人员之前,没有由审计小组内部经验较多的人员复核经验较少人员执行的审计工作,而是直接交给注册会计师复核,这样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量,又造成能在审计小组内部消除的风险没有消除。审计复核阶段,有的人员因为审计时间有限在复核时没有发现问题,就对审计项目的审计结论进行确认,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风险加大。还有在选择审计复核人时,没有考虑到审计复核人应当具备具体业务所需要的足够、适当的专业技术,经验及权限,而是直接由审计小组人员复核,增加了审计风险。有些审计复核人员没有就重大事项进一步获取证据,没有对已执行的审计工作程序、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及相关资料进一步取证是否支持形成结论,而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增加了会计师事所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人员胜任能力产生的风险

我国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都是由两名以上注册会计师,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助理和从业人员组成的合伙企业。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可不参加每个项目的现场审计的全过程,每一个审计项目都需要大量的审计助理人员参加,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都是有经验的审计助理人员带着几位实习生从事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只是对审计过程的审核工作负责,大多数审计助理人员都没有会计实务操作的经验,业务经验不够全面,审计助理人员往往难以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面对各行各业的企业经济活动,审计助理人员往往难以做到知识既宽泛又渊博,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有许多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流动非常大,因为大多数审计助理都是实习生,工作量大,工资待遇低,有些甚至没有工资待遇,要的是工作经验,在审计过程中积累到一定的工作经验便跳槽,而新招聘的员工根本不能胜任审计工作,特别是旺季的时候,由于人手不够,会计师事务所会增加大量的毕业实习生和审计助理,这些会产生审计风险。

二、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思考

(一)增强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自身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市场议价能力。会计师事务所尤其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应积极拓展非审计业务,努力扩大非审计业务在事务所收入中所占比重,减少经济上对企业审计业务的依赖性,以此提高自身的独立性。其次,承接业务时要制定客户缺乏诚信制度,主要的股东、关建管理层及冶理层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的态度,考虑到会计师事务所的收费维持在尽可能的水平,工作范围不受限制。再次,需要考虑本期或前期业务执行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及其对保持客户关系可能造成的风险。如果有在承接业务后发现某些信息,而该信息如果是在承接业务前知道可能会拒绝该业务的情形,会计师事务所应该要求委托人报告或必要情况下向法律机关或其他监管机构报告,必要时解除该项业务约定,避免造成风险。

(二)树立风险意识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而且还需要会计师事务所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在审计准备、实施和报告阶段采取各种风险管理和控制对策,以减少审计风险,避免风险损失。

1.审计准备阶段

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准备阶段,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和业务环境,并评估审计风险,进场时应当与委托人进行沟通,并且很清楚地了解该单位工作经营性质、内容、程序、组织结构,人员情况,财务核算特点和范围,必要时与前任审计人员进行沟通,了解相关信息,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审计约定书和管理层声明书,以避免双方在对约定业务的理解上产生分歧。

2.审计实施阶段

在审计实施阶段应当加强财务审计程序,重点对具体事项进行详细检查,并编制审计检查表。抽查会计凭证,对重大事项进行复核,适当咨询关人员和部门调查了解情况,并及时做好调查记录,取证时最好要书面证据。在咨询方面,遇到重大的技术问题及其他事项,本所不能解决的,应向会计师事务所外部具备专业知识、资历和经验的专业人士咨询,合理保证咨询的事项不泄露客户的秘密。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小组要及时向注册会计师汇报审计进展和审计过程中的有关情况,确定需进一步核实的问题,追加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

3.审计终结阶段

会计师事务所在确定复核人员之前,应当由审计小组内部经验较多的人员复核经验较少人员执行的审计工作,在确定审计复核人时,应当具备具体业务所需要的足够、适当的专业技术,经验和权限,会计师事务所还应当制定政策和程序,形成良好职业道德文化氛围,鼓励员工就重大事项进一步增加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的惩罚措施。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要保持职业谨慎态度,认真评审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的终结阶段审计小组按审计档案归档政策和程序,及时将审计底稿归整为最终审计业务档案。

(三)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制定职工人员制度,保证拥有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人员,以使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小组能按照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和执业准则的规定执行业务,并根据具体情况出具审计报告。在人员素质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全体员工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完成后,组织员工开展积累工作经验交谈会,增强员工的交流沟通能力,把实施审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进行交流。奖励员工参加职称考试,增加自己的专业胜任能力。特别在电算化会计的大环境下,应该加大对财务软件培训,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招聘环节上,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选择正直的、具有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

事务所审计论文篇(2)

二、审计同行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

会计审计风险偏大,经常因审计人员审计方法的失误以及舞弊行为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计同行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与举报,由于企业的盈利性,设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片面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对真实信息的追求,对同业者舞弊行为司空见惯,审计行业行风偏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降低。

三、我国事务所注册会计师风险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充分的保证注册会计师机构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因此,事务所必须进行有效的事务所内部管理机构的改革和调整,充分的保证注册会计师机构的独立性,使得其能够不受干预和影响,顺利的进行注册会计师工作,不但可以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还能进一步推动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开展,提高审计结果的实用性。注册会计师机构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可以对事务所的任何人、任何事进行数据的审计调查,但是,不被上级领导以及同事进行事后报复”。因此,要保证注册会计师工作的独立性,事务所的上级管理部门必须建立好相应的监督机制以及权力保障机制,从而尽可能的保障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人员的利益不受侵犯,维护事务所内部的公平、公正。

(二)建立完善的事务所会计注册规范。(1)实现科学的注册会计师的分工及管理。为了解决注册会计师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优化了注册会计师的结构,通过工作人员的增加以及分组,实现科学的分工和管理,进一步协调了工作人员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财务风险的规避。另外,国内事务所正在积极的购进先进的财务审计管理系统,努力通过高科技实现自动化较高的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开展,为事务所的经营管理提供一些科学的指导意见。(2)以事务所文化为链条构建注册会计师体系。事务所文化是一个事务所的灵魂,而且事务所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能够把员工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发挥团体的力量。因此通过事务所文化的宣传和影响,从而推动注册会计师文化的建立,以链条的形式,构建一个统一的注册会计师体系。

(三)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和道德素质。逐步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以及道德素质是促进审计风险降低的一个主要措施,通过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能够有效的提高审计人员运用审计方法的准确性,减少在审计过程中工作的失误,从而降低给企业造成经营损失的风险。通过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减少在审计过程中的舞弊行为,并不断提高审计的风险意识,逐步提高其责任意识,从而更为负责的进行审计工作,进一步降低审计风险。

(四)建立、健全同业互查制度。所谓同业互查就是由另一家会计事务所或者独立审计组指定相关的检察人员对一家会计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以及审计制度进行调查以及评估,从而有效地减少会计审计人员的舞弊行为,从而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注册会计师监管体系,不断提高会计注册师审计行业的整体审计力量。利用同行之间的竞争意识,不断促进同业之间的监督,减少审计失误的现象发生,从而促进会计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以及完善。

事务所审计论文篇(3)

1.2解释变量的选择。本文拟选择虚拟变量Year为解释变量,表示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前、合并中、合并后的年度,Year为-1时,代表合并前一年;Year为0时,代表合并当年;Year为1时,代表合并后一年。通过对比该变量取不同值时,被解释变量。|DAi|的变化情况,以此检验事务所合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1.3控制变量的选择。影响公司的审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并且国内外已经有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总结,本文选取了LnA、Lev、Roa、Cfo、Rec/Ta五个对审计质量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因素作为回归模型的控制变量。

2.样本数据的选择。

2.1合并事务所样本的选择。2009年5月8日财政部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中指出要重点培育五到十家年收入规模在三十亿元且在国际上具备良好的声誉和竞争力、能够为我国的企业在境外上市以及走入国际市场提供跨国经营综合服务的特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此之后,伴随着各大会计师事务所纷纷进行的大规模的合并重组,我国的审计市场掀起了自上世纪末以来的第三次大规模的合并重组的浪潮,从而彻底颠覆了以前年度的会计师事务所排名情况。直至2010年12月15日,财政部、证监会与香港有关部门就落实内地与香港在对方上市的公司可选择以本地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并由本地会计师事务所按照本地审计准则进行审计的事宜达成共识。内地的会计师事务所有资格承接并对H股进行审计的资格正是财政部对我国内地的会计师事务所未来发展要求的一个重要领域。此次获准从事H股企业审计资格业务的内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共有12家,其中有四家是“国际四大”在本土的分所,其余八家为土生土长的具有较大规模且达到一定标准的本土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也是本文所选的研究样本,本文选择2010年起具有H股审计资格的8家内地所为研究样本。他们分别是: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立信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国富浩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京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大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2合并事务所客户样本的选择。(1)本文选取的合并事务所样本为2006年到2010年之间进行过合并重组的8家具有H股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该样本在合并前一期、合并当期及合并后一期的审计质量进行检验,则这些样本的上市公司客户的研究区间可能为2005年到2011年。(2)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及ST、*ST、PT类公司。金融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和其他行业相比有一定的独特性,而T类公司往往有强烈的盈余操作动机使得数据常出现异常的情况,该指标不具有可靠性,所以本文在确定事务所客户样本时,剔除了金融保险行业及T类公司。(3)在选取的这八家“合并事务所”的客户中,会出现少数的上市公司客户重合的现象,如在合并前一年的各“合并事务所”客户样本中可能同时存在同一家上市公司。这是由这八家样本事务所的合并年度不同造成的,在这个时间间隔中客户有更换审计师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畴,故只要审计年度不同且审计师不同,同一家客户是被允许多次纳入样本中的。

事务所审计论文篇(4)

1.公司管理层舞弊问题。舞弊指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正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管理者舞弊的主要动机包括:(1)为达成市场预期或监管需求;(2)谋取以财务业绩为基础的个人报酬最大化;(3)偷逃或骗取税款;(4)骗取外部资金;(5)掩盖侵占资产的事实。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造假是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管理层往往由于经济利益或其他需要,使用多种方式粉饰财务报表,且其手段日趋变化升级,以致有时难以识别。审计人员如果没能辨别出这些作假和舞弊行为,那么,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利益就会受损,注册会计师也将受到相关监管机构和公众的追责。这是由于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主要依据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报表和账簿等信息,当上市公司提交虚假的会计信息时,其在会计相关业务的处理上会更加隐蔽,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上升。2.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所有权和控制权不能完全分离,相互制衡的机制运行不够良好,会影响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甚者还会使得企业不能高效运转,失去竞争力。实际上,正是因为一些企业的治理结构没能发挥良好作用,权力没有得到足够的制衡,所有权与控制权没能很好的分离,导致了审计关系的严重失衡。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的聘用虽然要经过股东大会批准,但最后决定是否聘用注册会计师的其实还是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这样一来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时,独立性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这显然违背了审计的委托人与被审计者不能由同一方担任的规定,因而使得管理层可以对注册会计师形成制约与控制,严重限制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甚至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处于“听命于人”的从属状态,使会计师事务所在企业的审计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这样会对审计结果的真实性产生严重影响,审计风险显著提高,审计结果的价值也会大大降低。

(二)审计风险主体因素

1.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制度因素。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模式时间不长,总体来讲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市场上很多会计师事务所本身也在成长发展中,因而其自身就存在制度管理、内部控制、舞弊等问题,这些都加大了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这些事务所本身的内部管理和控制存在问题,其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不健全,有些并不配套或者形同虚设。往往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做到有章可循,只能临时制定解决办法,这样的结果势必是耗时费力,得不偿失。还有一些事务所虽然制定了内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但是合伙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将这些制度落实到实处。还有一些事务所急功近利,盲目扩张,没有考虑自身实际情况,极易造成质量管理的失控和风险的上升。2.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道德因素。由于注册会计师自身职业的特点,其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很高,然而近年来,不论在国内或国际,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失范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究其原因,恐怕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既要践行自身的监督鉴证责任,但同时更要保证自身发展,追求经济利益相关。而这两者在现实中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冲突,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上升。会计师事务所的本质是一个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是企业的必然属性。而现在我国的审计市场并未完善,存在一些不正当竞争、市场不成熟、行业竞争混乱等问题,这些无疑加剧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负担。而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本身数量较少,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建设还不成熟,如果注册会计师不能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就难以很好地完成客户委托的业务。3.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因素。注册会计师承担着公众责任,因此也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工作本身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主要实行的是监查监督的职责,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业务的复杂性也在加强,市场变化莫测,经济行为愈加复杂,因而,审计师面临的工作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多变,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难以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面对日趋复杂的企业经济活动,注册会计师往往难以做到知识既宽泛又渊博,并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因此在面对复杂状况时,失去良好的判断,造成审计风险的上升,严重的甚至可能还会承担法律责任。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一)完善审计环境和法律法规监管

1.完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和法律体系。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环境首先要净化会计行为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进一步完善整个会计行业的职业环境。目前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不容乐观,所以改善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和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现在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拓宽注册会计师的权利范围,保护注册会计师相关利益不受侵害,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有序、规范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其次,要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披露标准。最后,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加强对社会的诚信教育,对企业做假账等舞弊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同时倡导建立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强化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建立诚信社会体系。2.加强和改进政府对审计全行业的监管。加强行业监督,构建一个完备的审计制度体系,就要从严格执行制度着眼,加大行业监督力度,建立以财政监督为主体,审计、税务、信贷监督为补充的监督体系,严格明确各主体职责,全面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使审计质量检查工作逐步制度化和经常化。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责任,明确界定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降低职业风险。

(二)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谨慎性

1.保持对审计环境的敏感性,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在实施审计前,注册会计师应了解下列环境事项并保持足够的敏感性。具体包括对以下事项深入了解: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现有的政策、法规对客户的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客户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内部变动及外部流动;现有的独立审计准则及其适用状况如何;自己所掌握的审计知识等。会计师事务所应尽可能选择“诚实”的被审计单位,并且要特别注意被审计单位的以下问题:—是管理层的品格和声誉。如果被审计单位对其顾客、往来单位、银行、政府部门等方面缺少“诚实”的品格,也必然会蒙骗注册会计师。这就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委托之前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被审计单位的历史情况有所了解,确定委托的真正目的,尤其是执行特殊目的的审计业务时更应如此。二是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和诉讼纠纷。中外历史上绝大部分涉及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案件,都集中在宣告破产的被审计单位。周转不灵或面临破产的公司的股东或债务人总企图弥补其损失,因此,对于这些单位要特别注意。三是与前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关系,尤其是在前任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较好、执业质量高的情况下,做出是否接受委托的决定应更加慎重。四是有无特殊要求,例如完成审计的时间限制等。客户甄选并非仅针对新客户进行,当现有的客户出现更换管理层、陷入财务困境等影响审计风险的事项时,需要重新评估其风险,考虑是否继续接受委托。2.重视与公司治理层、管理层的沟通。管理当局在公司经营管理中拥有很大的决策权,但是对管理当局的约束机制往往不健全,这就给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了通过盈余管理来粉饰企业业绩的机会。注册会计师应及时将其注意到的内部控制设计或执行方面的重大缺陷告知客户适当层次的治理当局或管理当局。如果识别出客户未加控制或控制不当的重大错报风险,或认为客户的风险评估过程存在重大缺陷,注册会计师应当就此类内部控制缺陷与治理当局沟通。此外,还可向治理当局沟通与管理当局的正直性和舞弊有关的问题。与治理当局沟通审计事项,可为注册会计师提供就其关注到的有关治理的审计事项建立准则和提供指南。

事务所审计论文篇(5)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7年了《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全面启动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在中注协和地方注协推动下,不少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合并扩大规模。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多样化、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客观环境下,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是客观现实需要。国内作为中介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大事务所太小”(周红,2002)已成为共识。对于大型上市公司、商业银行审计以及咨询服务,企业海外上市、并购等配套服务,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服务,国内所很难与“四大”相竞争,国内没有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品牌所。因此,推动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战略是合理的。但也应该看到,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绝大多数为中小所,“做大做强”也只能是极少数,并且服务的客户对象也是大型企业集团。而我国企业的主体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因而,“做大做强”并不能否定和限制中小所发展。相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广大中小所尤需发展,不求“做大”,但需“做强”。

(二)会计服务社会化趋势客观需要中小所提供会计服务

现代会计服务不仅包括传统的会计与审计服务,还包括合并审计、破产服务、税务咨询、管理咨询、投资咨询、个人理财等(刘明辉、薛清梅,2001)。可以把会计服务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会计和审计业务,一类是管理咨询等非审计业务。随着经济发展,非审计业务空间越来越大。大型企业管理较科学,拥有自己较专业的会计服务系统和专业财务人员。而且,这些高端企业管理咨询和国际化市场过程中的财务问题往往由“四大”所垄断。占据我国企业主体的广大中小企业,会计服务水平较低,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业务种类也不断增多且复杂,除需要传统会计服务外,对非传统会计服务业务,如经营诊断、管理咨询、理财、纳税服务乃至信息服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因而,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会计服务的社会化是必然趋势。会计服务的供给方主要是依照国家法律为委托方提供会计服务并收取一定佣金的会计师事务所。外资所和国内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业务主要集中在国内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无暇顾及中小企业的需要。因而,会计业务社会化的主力军应该是中小型事务所。有学者认为,中国会计业务的社会化程度还相当低,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现代化的需要(周红,2002)。并且目前会计行业的收入主要还只是审计收入,审计业务在内地事务所的业务构成中,占到80%左右的比例(潘荣卿,2006)。因此,会计服务社会化趋势客观需要中小所提供会计服务,并且需提供大量非传统的非审计业务。

(三)中小所自身“做强”需拓展非审计业务

从“四大”发展历程看,无一不经历了从传统审计业务逐步转型全方位专业服务,非审计业务一度成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安然事件的发生迫使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的剥离。鉴于我国会计师行业现状,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不应剥离,并且还要鼓励事务所开展非审计业务。但很多学者认为我国规模较大的事务所因为具有人才、资金、研究等方面优势,可以依托规模优势较好地拓展非审计业务。笔者认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和会计服务社会化趋势等因素下,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尤需抓住机遇,转换思路,大力拓展非审计业务。首先,在推动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下,可以预见,中小所会受到大所越来越大的挤压,中小所也无力与大所和外资所相抗衡,中小所数目众多,又多集中于传统审计业务和验资业务,同行竞争也十分激烈,在这种环境下。中小所业务发展日益艰难。中小所为了生存发展,需转换思路,拓展非审计业务。其次,会计服务社会化的趋势客观上需求中小所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会计服务。我国中小企业众多,服务需求多而不一,单笔业务量小,收费也不高,大所和外资所会将业务集中在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的服务,无暇顾及中小企业的需要。不是不存在非审计服务市场,而是缺少适合需要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会计服务提供者。中小所需抓住这种机遇,主动分析需求。大力拓展非审计服务。

二、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拓展非审计业务的问题

(一)缺乏拓展非审计业务的勇气

许多中小所虽已意识到非审计业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担心对审计业务的影响,对非审计业务的投入不够。业务上仍是传统审计业务和验资业务,对非审计业务的关注和研究不够,也就不能了解非审计业务的市场需求,失去很多发展机遇。而已开展非审计业务的事务所,仍将非审计业务作为审计业务的补充,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对非审计业务的发展定位不清,限制了非审计业务的有效开展。

(二)人才缺乏,不能提供个性化会计服务

会计师事务所最为强调的是专业胜任能力。非审计服务涉及知识面广,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能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人才,不仅要知识领域宽,而且需要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中小所不仅注册会计师人员少,而且人员知识结构大多以财会为主。同时,国际“四大”以及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优秀的专业人才更具有吸引力。中小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着招优秀人才难、留优秀人才难的境地。中小所开展非审计业务时,有时因审计业务占用了人力资源,无暇顾及或快捷地提供服务而引来客户的不满,导致逐渐失去市场。有些事务所虽有机会承接业务却因缺乏懂得熟练技术的人员而不敢承接,人才的缺乏直接限制中小所非审计服务的拓展。此外,中小所注册会计师人数较少,且知识结构单一,对非审计业务而言人才结构不太合理。人才的缺乏让一些会计师事务所没有能力拓展非审计业务,而开展的一些非审计业务多是记账、税务等,缺乏个性化。对众多中小企业经营中需要的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也没能给予较多的研究关注,没能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会计服务。

(三)非审计业务零散而没形成品牌

已开展非审计业务的中小事务所,也有一些将非审计业务作为重要或主要的业务,并开展记账等业务外的管理咨询工作,但很零散而没有特色,即便在所在的地区市场内,对某一业务,也没有形成品牌。尽管中小所不能做到像“四大”那样广为认可的品牌,但也要形成自己某些独特的业务。强势的品牌不仅使事务所发展成为受人尊敬的卓越专业服务机构,也会带来高额的溢价收入。

(四)业务拓展技巧上缺乏市场营销观念

由于审计服务独立性的刚性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广告、业务招揽和宣传上有着一系列限制。如《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利用新闻媒介对其能力进行广告宣传等。另外,审计业务提供的产品具有行业统一规定,即同质性,事务所很难对此类产品形成特色(李华,2006)。因此,中小所在非审计业务的拓展上对市场营销方面没能有足够重视,不去尝试和应用一些灵活的营销手段。而非审计业务领域范围又很广,一些事务所提供的业务客户往往不了解,但这些业务可能恰恰是客户所需,从而限制了业务的发展。

三、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拓展非审计业务对策

(一)充分认识非审计业务重要性

在整个行业推动“做大做强”战略下,中小所势必会受到大所的挤压,且提供同质类服务的中小所数目众多,中小所要大力拓展业务空间,给予非审计业务足够的重视。中小所合伙人尤需深入关注研究非审计服务市场,根据自身特点做出规划,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

(二)多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拓展非审计业务

鉴于中小所规模小、资金人力有限、技术经验不足等,拓展非审计业务时,宜从自身内部做起,多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拓展非审计业务。

一是非审计服务开始阶段。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开拓非审计服务初始阶段,决策层即合伙人要有明确的发展战略。该阶段着重解决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1)战略的选择。中小所需根据现有的人力资源,事务所业务的特色和专长,选择能够胜任的业务。目标客户选择与自己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审计客户。事务所对这些企业的基本情况,管理和生产经营上存在的问题有相当的了解,对其渴望得到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而且也是事务所能够帮助的有充分把握。并且在曾经有过业务合作的基础上,沟通也比较顺畅。事务所人员要主动出击,在对客户审计的同时不仅满足于审计业务,而且同时可以积极营销审计的附加服务,给企业带来业务拓展的机会。要站在为客户着想、方便客户、能够提高客户经济效益的角度,与客户共同成长。(2)现有员工的培训。开始阶段资金有限,仍以事务所现有的员工为主来从事其他业务。事务所不必专门建立其他部门机构,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虽然不用专门成立相应部门,但作为事务所整体,应成立一个应对多样化服务的小组,负责好统一协调工作。要加强现有员工的内部培训工作,着重拓宽其知识面,不仅加强具体审计技巧的培养学习,也要加强管理、沟通协调、法务等综合知识的学习,提高其综合能力。抽调那些有特长的、有经验的多面手组建特色项目服务团队。当然,现有员工既要从事审计业务,又要从事一些其他服务,事务所要做好相关的利益分配。(3)处理好审计业务和其他业务的关系。刚开始拓展非审计业务阶段,传统的审计业务仍是事务所收入的主要来源。此时,审计业务还是事务所的重点业务。从事其他业务的人员也是现有从事审计业务的人员,因而,事务所必须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好时间和资源。

二是非审计服务较成熟阶段。经过了开始阶段的稳步发展,事务所其他业务有了一定发展,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和经验技术积累。开展到这一阶段,事务所尤其要注重品牌的建立、因扩张而带来的部门管理建设、优秀人才的引进、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等问题,相应的战略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1)品牌的建立。多样化服务经过了开始阶段达到较为成熟阶段,最为紧要的是把已经开展的业务领域做成特色,建立自己的品牌,提高声誉。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从整体上无法与大所相抗衡,因而要采取局部优势的策略,构建自己的特色优势业务,保持并不断提高自己在某个细分市场中的竞争力。要在客户心目中树立这样一个印象,当需要某项服务时,很容易想到某某会计师事务所,即树立行业口碑。(2)战略的调整。根据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变化,初期的战略做相应的调整。因资金和经验技术的积累,行业口碑的形成带动业务量的增加,把已有的特色业务做大做强,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客户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老客户,在稳定老客户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客户,可凭借已有的声誉向企业外的私人领域发展。多样化服务的品种也可走适度扩张的策略,在构建了已有自己特色的业务后,尝试从事能比较胜任的适应新需求的新业务。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完全可以依据自身的灵活性把资源和精力重点从审计业务转移到其他多样化服务上。(3)人才的引进。随着业务的扩张,规模的扩大,必然要有相应的人才引进。在留住继续培养原有人才的基础上,要根据发展的业务引进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建设事务所文化,完善奖惩机制,营造高效、团结的工作氛围。(4)部门的建设。达到较成熟阶段,事务所应根据业务的关联性组建相应的管理部门,人员的调整分配,组织机构的变革,以便更好地开展多样化服务。(5)信息系统的完善。信息系统的完善不仅有利于资源在全所内共享,也有利于事务所与外界的沟通,也是事务所一条重要的营销渠道。客户的信息资料是开展多样化服务的决策依据,事务所已有的成功业务经验技术积累是事务所宝贵财富。因而,事务所要高度重视并着力探索客户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运用,增强信息储存和加工能力,着力拓展“信息库”职能。(三)细分会计服务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

规模相对较大的事务所具有人才、资金、成本、信息、客户、培训、研究等方面的规模优势,尤其是财会、金融、法律、工程、外语、计算机等各类专业人才汇聚一堂,有能力涉足专业研究领域和新产品开发,因而可以依托规模优势开展非审计服务的经营。而对于中小事务所,人才、资金、成本、信息、客户、培训、研究等方面处于劣势。但中小所的人员对于会计、财务管理知识很扎实,中小所完全可以在会计服务特别是对中小企业会计财务管理上的问题细分这一市场,避开其他方面的欠缺,做强做细这一市场,提供中小企业个性化的会计服务,并且这一市场有着广大的市场需求,有以下的非审计服务:(1)设计会计制度,包括企业会计科目设计、会计账簿体系和会计核算程序设计、会计工作岗位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设计、实用会计软件的开发等。(2)向企业提供会计咨询和税务咨询。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范围的变化以及企业所处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和税收有关法规变化而产生的新的会计、税务问题,其自身的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往往束手无策,因此需要求助于专业的会计服务机构。(3)帮助企业建立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包括企业的财务预算和执行计划、产供销过程中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成本控制体系、资金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企业业绩评估体系等。(4)为企业制定融资策略,其内容包括企业融资规模、融资时间、融资方式、融资成本和财务结构。(5)帮助企业制定对外投资策略,其内容包括投资方向、投资规模、投资的资金预算、可行性分析和风险评估以及投资组合。(6)为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其内容包括:企业筹集过程中的税收筹划、企业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和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7)为个人提供理财方案,包括对个人日常收支情况的评价和合理的收支预算、个人投资组合和风险控制方案。此外,还有为企业进行专项资产评估和项目评估、拟订经济合同、破产清算等。这些业务都与注册会计师熟悉的会计财务知识相关,中小所完全有能力提供这方面的高质量服务,需大力开拓这些个性化的会计服务市场。

(四)突出品牌,形成特色

针对中小所非审计业务零散的特点,中小所尤需注重品牌建设,形成特色的非审计业务。拓展非审计业务的开始阶段,不可能建立和形成品牌,品牌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当非审计业务开展得比较成熟时,不能再一般化和没有特色。从长远来看,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必然是品牌的竞争。品牌意味着特色差异、高质量、优质的服务等。根据中小所自身资源特点,形成特色差异,一是要把客户群定位于本地中小企业,以熟悉本地商业环境的优势维持客户。二是要形成差别化的服务,树立在某一或某些业务上的独特形象,使自己的业务不同于其他同类业务。这些不同差别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就可以取得客户的信任,在一部分消费者中形成垄断地位,获得行业中的竞争优势。三是可以考虑走行业专门化道路。对于非审计业务,中小所同样也可考虑对某种或少数几种行业提供专门的非审计服务,通过集中精力致力于发展某一个或几个行业,事务所可以积累大量与行业紧密相关的特殊知识,提供高质量的特殊化服务,使事务所的营销策略更具针对性、更富有成效,进而提升事务所品牌声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中小所能提供某一领域差别化服务,但却不是高质量的优质服务,同样不能形成品牌。非审计业务是客户自身主动需要的服务,需要的是高质量的切实有效的服务,能帮助其解决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同时,质量是品牌经营的前提和基础,是品牌发展的保障。所以,中小所拓展的非审计业务必须是自己能胜任把握的,从而保证业务的质量。

(五)增强市场营销观念

事务所审计论文篇(6)

(一)审计服务市场需求不足

我国的审计并非出于因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产生的委托关系,而是出于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的需要,这种状况导致了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的最大需求者是政府部门。并且,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对象为中小非上市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是迫于政府监管机构的压力而委托事务所审核其财务报表,从而引起审计服务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些事务所为了求生存,谋利润,以降低审计收费来吸引客户,有的甚至同企业经营者共同粉饰财务报表,出具虚假审计财务报告。

(二)相关法律法规与监管制度不完善

2006年2月15日我国出台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在准则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了审计目标、一般原则、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等。对追究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责任的相关规定较为完善,而对其民事责任承担方法、损失赔偿的范围及计算方法,则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定,且政府相关部门对其监督和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业互查措施流于形式。由于对审计违规惩治力度不够,监管措施不到位,使得审计人员忽视违反法律法规会带来的后果,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出具虚假财务报表。

(三)审计三方关系失衡

审计三方关系包括第一关系人,即审计主体(审计机构或人员);第二关系人,即审计客体(被审计单位,财产经营者);第三关系人,即审计委托者(财产所有者)。审计三方关系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条件。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对象,即第二关系人(审计客体),大部分为中小非上市企业,这些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往往由一人或几人创建,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致,即审计客体与审计委托者一致。审计三方关系变为两方关系,独立的、客观公正的审计也将不复存在。

(四)注册会计师缺乏必要的职业判断

在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中,存在严重的人才缺乏、知识结构两极化现象。一部分注册会计师还是早期考核通过的年龄较大的一批人员,知识结构仍停留在80年代水平;一部分是刚毕业,工作经验严重不足。且事务所不重视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后续教育的机会和渠道少。虽然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能力,但后续教育的缺少,使得先前的工作经验并不能及时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步伐,在审计过程中不能提供合理恰当的审计方法和程序。而部分注册会计师因缺少必要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并不能弥补该漏洞,从而影响审计质量,增大了审计风险。

(五)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是指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品德、执业纪律、业务能力、工作规则以及所负的责任等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作的基本规定和要求,它要求注册会计师遵循独立、客观、公正原则。注册会计师应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高尚的品德,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在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中,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高低不一,事务所内部激励机制不合理,内部章程不完善,审计人员工作涣散,无责任心,甚至有些事务所因为将工资与审核数量挂钩,促使了一些注册会计师为了金钱迎合被审计单位,与其串通作弊。

二、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应对建议

(一)创造审计市场的有效需求,拓展业务范围。

明确市场定位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小型企业审核财务报表重要性的灌输,而不是简单地硬性规定,使中小型企业经营者真正意识到审核财务报表的重要性,主动地寻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其报表。相应地增大了审计市场的有效需求,避免会计师事务所在竞争压力下以降低收费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来招揽客户。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除了一般地审计业务外,还可增加税务服务业务、会计服务业务。私营或小型企业的账务处理情况混乱,事务所可为私营企业或小型企业提供记账、编制财务报表、工资单处理等业务。这样既为事务所提供了其他业务收入,又借助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减少了企业舞弊现象的发生。现在企业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纳税义务和权利,关注自己的纳税负担是否合理、合法,是否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事务所可为企业提供税收筹划服务,办理企业的各种税务工作等。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拓宽业务范围时,应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合理利用人才,以一项业务为主体,其他业务为副体,办出自身特色,提供高水平专业服务。

(二)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

我国相关法律应出台对审计违规的民事责任以及刑事责任承担方法,加大惩罚力度。从国家审计署到地方各级财政审计局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审计监管系统。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管理组织,应充分发挥其统一监管、服务及协调的职能。政府也须意识到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要重视小型事务所的发展,加强对其的监管与督促。各级财政审计机关应真正落实不定时地抽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状况的举措,并将抽查情况公布,增加监管的透明度。此外,还可充分发挥民间监督的作用,使其同政府监管力量共同形成社会监督压力,并鼓励社会公众向监管机关提供违规审计的线索。

(三)重构审计三方关系

在审计三方关系失衡的状态下,需要新增一个审计关系人,即第三关系人,即审计委托者。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小,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不存在,更没有公司监事会或者审计委员会;也不是上市企业,没有预期的使用者。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的最大需求者是政府部门,因此笔者认为:可在注册会计师协会下成立一个组织作为审计委托者,中小型企业经营者可以该组织作为审计委托人,寻求事务所审核其财务报表,对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组织作为预期使用者可鉴定这份审计报告的真实合法性。这样既重新构造了审计三方关系人,保证了审计的独立性。组织也可起到监管作用,减少事务所同企业勾结、粉饰财务报表、出具虚假财务报表的现象。

(四)加强学习与培训,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

事务所应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学习,并针对学习内容进行考核。特别是在新准则颁布或法律法规有变动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知识,尽快将新准则运用到工作当中,但是鉴于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本身资金缺乏,存在着无力支付培训费用的困扰。因此笔者认为:事务所可与某个学校签定协议书,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定期到学校进行培训,学习最新的准则、法律法规;学校可派实习生到事务所实习,让学生尽早地接触实务操作,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扎下坚实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应在审计过程中积累经验,自觉主动地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合适正确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审计成本。如在新准则中提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新审计模型将企业经营风险纳入整个审计体系,扩大了审计范围。增加了审计成本。审计人员在采用审计模型时应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特点,具体确定审计模型。对于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可采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能降低审计成本,又能保证审计质量。

事务所审计论文篇(7)

关键词 :事务所关联关系;审计质量;东方能源公司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命题

1.事务所关联关系与审计质量关系的研究

近些年来审计质量问题逐渐成为了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学术界的对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比较分散,也形成了很多截然不同的观点。“事务所关联”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现任高管曾经就职过之前的审计单位,这种关联关系的存在可能对审计独立性产生不利影响(Dowdell 和Krishnan,2004;Lennox, 2005), 而这最终会造成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存在合谋的情况。Lennox(2005)主要是从审计质量的角度来研究分析事务所关联关系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并且她研究的结果是存在事务所关联关系的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比较小。其他相关学者也研究分析了事务所关联关系与审计质量的关系,但是并没有得出具体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关系。

2.本文理论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事务所关联关系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即事务所关联关系的存在会降低公司的审计质量。然后,通过收集、整理东方能源公司的历史数据,描述、分析和佐证了本文提出的事务所关联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在案例的分析方法上主要还是采用分析证明法,通过审计意见类型和审计费用的不合理来证明关联关系对审计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研究设计

本文选择的案例研究企业为东方能源有限公司(简称东方能源)。石家庄东方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营业务的国有特大型公用基础设施企业集团,公司主要产品为热收入及电收入等。

刘国忠,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在2002 年至2004 年任河北华安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主任会计师。刘国忠在2005 年至2006 年期间担任东方能源有限公司的独立董事,并在2002 年、2003 年、2007 年和2008 年担任东方能源有限公司的审计人员,并连续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意见。但在2009年东方能源有限公司更换了审计单位后,连续被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并且在2010 年和2011 年带帽SI,在2012年终于摘帽。

从东方能源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刘国忠所在的会计事务所与东方能源之间存在着关联实体的关系。在刘国忠任职东方能源董事和担任审计单位的签字会计师的期间,东方能源的审计意见类型都是标准无保留意见类型。但是自刘国忠不再担任东方能源董事,东方能源更改事务所起(即2009 年起),东方能源连续被出具带强调事项的审计意见。因此本文选择了东方能源作为案例研究分析。

三、案例分析研究

本文选择了与东方能源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营运能力指标来分析东方能源在2007 年以及2008 年被出具的审计意见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事务所关联关系降低审计质量的问题;接着再结合公司的审计费用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

当审计客户的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由于舞弊或是错报导致的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可以在获取充分证据的基础上发表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根据东方能源在2007-2008 年间的财务报表知其资产负债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并且逐渐趋于100%,这说明东方能源的资产主要是通过举债取得的。除此之外,东方能源2007 年与2008 年的年报中也分别提到了由于原材料价格的提升和销售价格未能提升,营业利润亏损的事实。同时,东方能源在2007-2008 年期间的资产报酬率和投资收益率都小于0,说明东方能源这两年内的盈利能力存在很大的问题。根据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如果有必要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已在财务表报中列报或披露,且根据职业判断认为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至关重要的事项,注册会计师在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明该事项在财务报表中不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增强强调事项。

东方能源的审计费用在2005 至2011 年都是35万,根据国泰安的数据显示东方能源的审计费用一直都低于行业水平。一般情况下,审计师面临的风险越大,审计成本越高,审计费用就越高。从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在2005 年至2008 年之间,公司的财务状况的波动比较大,尤其在2007 年和2008 年公司的净利润下降幅度比较大。在2005年和2006年期间东方能源也存在着公司内部资金占用问题,由此看出审计单位的注册会计师面临的风险并不小。那么具体能够考虑的便是人为因素了。在2002年期间,河北华安会计师事务所正在进行着募股事宜,会计师事务所正处在发展阶段了,那么处于对事务所业务的维持和事务所声誉的考虑,事务所可能会收取相对较低的审计费用。而这也说明了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了影响。

四、案例结论

事务所关联关系会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最后影响到审计客户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单位的审计收费,归结起来就是影响了审计质量。且事务所关联关系会导致低的审计质量。

五、本文的创新、局限与后续研究展望

1.本文的创新与局限

本文通过具体的东方能源的案例研究分析了事务所关联关系同审计质量的关系。并且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利用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并不多,属于较为新颖的研究方式。同时案例研究方法不仅能够验证理论研究结论,同时还可以从具体的案例中推出新的结论,那么最终将会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完善和系统化。

当然,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并没有对东方能源进行实地调研,这些资料都是二手资料,虽然都是来自上交所、证监会、新浪财经等网站,但还是不免不够全面,也可能会对研究结论产生影响。

2.本文的展望

本文虽然通过东方能源的案例说明了事务所关联关系、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关系,但研究结论的准确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对更多的企业进行具体的分析,包括实地考察和间接收集资料,以期能够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刘继红.高管的审计师工作背景、关联关系与应计真实盈余管理.审计研究,2014年4期.

事务所审计论文篇(8)

一、引言

随着产权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产权分析范式在会计、审计研究中的兴起,从产权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和研究审计问题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产权经济学比较完整和科学的理论体系为审计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雷光勇,2001),能够解释现有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思路。同时,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有助于明确界定、合理变更安排产权,以此降低交易费用,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市场经济运行效率。

自1980年我国恢复独立审计制度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健全,独立审计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的监督作用。虽然近年来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审计失败事件,但这并未动摇独立审计的社会监督地位,反而更加突出了系统研究,进而改进独立审计管理制度安排中的权责对应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郭道扬,2002)。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从产权经济学角度对独立审计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主要是从契约经济学和事务所内部治理角度进行。最著名的当属瓦茨和齐默尔曼,两位学者在《实证会计理论》(1986)中单辟一章《契约理论在审计中的运用》,概括性地论述了契约理论在审计中的应用,直接解释了审计师职业能力、独立性、信誉、职业协会、事务所组织形式及规模、行业专业化等一系列实务问题,并深刻地指出,会计和审计都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的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夏恩·桑德(1997)在《会计与控制理论》一书中,从企业的契约理论导入,认为会计师事务所本身也存在着一套契约,通过报酬政策、业务培训、内部质量控制等形式,指导审计人员选择适合其他人期望的活动。David Flint(1998)提出建立事务所内部控制方针和程序应包括的一般方针、人员素质、审计管理和实务,从而为事务所内部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益的指导。Thomas C. Wooten在2003年发表的《关于内部治理控制的研究》一文中分析了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事务所人力资源、事务所内部控制过程、审计经验等对事务所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国外学者利用产权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独立审计问题的著作较为零散,尚未明确提出“产权会计(审计)”范畴,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

三、国内研究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会计界从产权理论这一崭新的视角思考和分析中国的会计问题,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学产权学派,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茅于轼,2003)。从产权经济学角度对独立审计进行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

(一)产权保护导向审计学说

“审计是什么”是揭示审计本质的永恒命题。关于审计本质的研究依次经历了“查账论”、“方法过程论”、“经济监督论”和“受托经济责任论”等,“产权保护论”从契约产权角度为审计本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雷光勇(2001)认为审计是为产权而服务的,界定和保护产权是审计的基本功能。审计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即满足不同产权主体的平等要求。受托经济责任是审计的产权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审计的产权功能和产权内容。王善平(2004)对受托经济责任进行了逻辑扩展,指出独立审计的本质就是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产权,审计师应……在保护他人产权中保护自有产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权保护审计概念。张荣武、伍中信(2005)对产权保护审计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价与展望,指出了产权保护审计需重点研究的三个问题。上述研究成果实质上认为审计的本质是保护产权,然而,审计究竟是什么问题,还是一个尚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以“产权动因论”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研究

自从莫茨和夏拉夫开创了审计理论研究之先河,人们对审计理论的研究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关于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可谓百家争鸣。部分学者也依据产权经济学对独立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进行了研究。陆勇、李文美(2006)从审计角度探讨产权保护问题,提出应当以产权保护为导向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并构建了以产权保护作为导向的新的审计理论结构体系。张毅(2009)通过从产权经济学角度对审计关系层面和审计理论体系要素进行剖析,指出产权动因贯穿于审计理论体系各要素中。因此,应以产权动因论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体系新模式。上述研究成果认为审计的基本动因是维护产权,审计是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为适应维护产权的需要,受产权持有者之托而进行的监督受托者以维护产权责任的活动。

(三)会计师事务所产权制度变迁研究

现代产权经济学认为,只要存在交易费用,产权制度就会对生产产生影响。通过合理界定和安排企业产权结构能够降低或消除市场机制运行的费用、提高运行效率、改善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张立民、唐松华(2008)通过分析独立审计产权功能的演化与延伸,认为三十年来,中国事务所产权的演进历程实际是适应审计的产权功能演变和延伸的过程,其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从被动增长到主动发展、从强制性变迁到诱致性变迁的过程。张立民(2008)分析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事务所从建立“公有制”事务所起步,经过两所两师合并、脱钩改制、规模化、诚信建设等阶段的产权变革,中国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不断提高,同时论证了事务所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其治理制度的安排,特别是产权制度安排对其自身发展和社会作用的发挥所具有的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产权结构及人力资本激励研究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正在实施“做强做大”与“走出去”战略,离不开人力资本作用的正常发挥。同时,事务所竞争的核心在于人力资本的竞争,归因于人力资本产权能否顺利实现。朱小平、叶友(2003)综合运用企业理论,从所有权结构、内部委托关系、企业生产要素特点和内部决策程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事务所应采取合伙制。同时指出事务所内每个成员都应承担剩余收益,且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最好对应。朱小平、叶友(2004)从事务所本身及其内部关系出发,分析了人力资本的不可分离性和专业知识的通用性,指明了事务所采取合伙制的必然趋势。王善平(2006)认为,要发挥独立审计的产权保护功能,必须深入研究独立审计中的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殊作用。人力资本提供创造性劳动,为事务所创造超额利润是他们的责任,相应的,他们应该获得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非人力资本是一种信号机制,一种担保与赔偿审计失败损失的行为约束机制。彭桃英、孟旺(2007)分析了事务所现有激励模式的缺陷,构建了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本权能和利益两个方面的激励方法,以实现和保护注册会计师的人力资本产权。

(五)其他相关审计理论与审计技术的产权分析

韩庆敏(2000)运用产权经济学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形成根源及其产权基础进行分析,认为恰当的产权制度安排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根本保证。杜兴强(2003)在分析会计信息产权的基础上指出审计信息也存在产权界定问题,认为审计信息产权应与会计信息产权相适应。冯均科(2004)主张从产权角度分析审计关系,认为审计关系本质上是产权关系的一部分。因此,审计契约制度的设计应维护企业所有者产权,同时又兼顾维护社会公众利益。陈勇等(2005)认为在现实中,应根据程序理性的原则来界定注册会计师产权,即注册会计师应具备的职业谨慎是现实中对注册会计师产权的一种界定。陈韶君(2007)研究了资本市场中审计寻租的产权机理,提出只有推进股市产权制度改革,才能遏制资本市场审计寻租。

四、总结与展望

产权的明确界定并得到有效保护是经济转型国家建立、完善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在上述产权审计研究成果中,学界运用产权经济学理论分析、扩展了审计基础理论,提出审计的本质与目标是保护利益相关者产权,并以产权保护为导向构建了审计理论体系。这为中国审计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道路,揭示了审计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然而,就现有的研究成果看,上述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重事务所外部产权制度研究、轻事务所内部产权结构分析。学界侧重于从整体上分析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保护利益相关者产权的必要性及其利益均衡问题,忽视了事务所内部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均衡的制度建设理论与实务。二是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交易费用是产权经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其计量与分析一直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审计保护产权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降低市场交易各方(事务所与利益相关者、事务所内部)费用、提高审计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之上,但相关实证研究较为缺乏。三是事务所产权安排的研究成果零散、有限。不同类型的事务所及其产权结构的差别是什么,学界尚无研究,只是分析了事务所应采用何种组织形式;提出了事务所人力资本产权概念,但未明确其权能和权益是什么。四是过于强调利益相关者产权的保护,不利于审计市场的平稳有序发展。保护利益相关者产权的前提应该是交易各方(事务所与外部交易人之间、事务所内部各交易人之间)的产权首先得到明确的界定,同时,交易各方的产权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因此,在强调注册会计师行业社会功能之前,应首先明确事务所内部各独立产权主体(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能、权益、权责以及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产权的清晰来降低事务所内部交易成本,减轻甚至消除“内耗”,提高事务所效率,从而更好地保护事务所外部利益相关者产权不受侵害。

未来的产权审计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继续深入探索。笔者认为,今后需要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审计保护产权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研究。经济学是审计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既可以用来诠释审计理论问题,也能够为审计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虽然审计的产生、发展与保护利益相关者产权紧密相连,但审计保护产权的模式、作用路径、审计信息生成与传递、审计经济后果等基础性理论问题尚需综合经济学众多分支学科进行交叉研究。2.会计师事务所产权制度研究。在独立审计管理制度安排中,产权制度是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事务所产权制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涉及有关利益各方的权、责、利关系,包括两个层次:宏观产权制度和微观产权制度。宏观产权制度是会计师事务所与其外部产权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关系的制度化,即外部产权结构;微观产权制度是会计师事务所内部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经济行为关系的制度化,即内部产权结构。3.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人力资本及其产权问题研究。在事务所中人力资本是否享有事务所所有权,其权能和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关系到审计质量的高低。因此,对人力资本产权的明确界定可以解决人力资本产权的“残缺性”问题,有利于事务所内部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收入分配均衡、责任承担均衡,有效保护二者产权不受侵害。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人力资本产权改革是整个事务所产权制度改革核心中的核心。没有有效地保证人力资本产权实现的制度安排和制度框架,必然使人力资本这个事务所中最具影响力和扩张力的要素失去其应有的价值。4.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产权分析。事务所组织形式不同,则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也就有所不同,即事务所内部产权结构有所区别。而产权结构决定治理结构,治理结构是产权结构的具体化。对各种组织形式事务所内部人力资本所有者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权、利、责的界定,有利于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5.审计服务交易各方交易成本的定性、定量分析。交易成本是现代产权经济学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应重点分析研究会计师事务所与外部(审计委托人、审计人)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交易成本包括的内容与计量。这既有助于维护利益相关者产权、提高审计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又有助于更为直观地评价不同的事务所产权安排的优劣。

【参考文献】

[1] 雷光勇,崔文娟.现代审计产权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4):18-21.

[2] 郭道扬.兴盛发展的20世纪的审计事业与公共会计师事业[J].(美)中国经济评论,2002(1).

[3] (美)R.L.瓦茨,J.L.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M].黄世忠,等,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413-446.

[4] Shyam.Sunder.Theory of Accou-

nting and Control[M].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1997.

[5] 伍中信,田昆儒.产权理论与中国会计学:问题与争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 王善平.独立审计权责结构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7] 张荣武,伍中信.产权保护:现代会计、财务与审计的共同使命[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1):86.

[8] 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2.

[9] 陆勇,李文美.以产权保护为导向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理论研究[J].会计研究,2006 (12):83-87.

[10] 张毅.以产权动因论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体系[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11):74-78.

[11] 张立民,唐松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权功能:演化与延伸[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8):3-10.

[12] 张立民.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历程的产权视角回顾[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11):23-29.

[13] 朱小平,叶友.会计师事务所法律组织形式的企业理论观点[J].会计研究,2003(7):42-45.

[14] 朱小平,叶友.会计师事务所合伙制的发展趋势[J].财会通讯,2004(3):12-14.

[15] 王善平.独立审计权责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8.

[16] 彭桃英,孟旺.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事务所激励机制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2):66-68.

[17] 韩庆敏.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产权经济学分析[J].财会月刊,2000(10):13.

[18] 杜兴强.审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J].中国审计,2003(17):23.

事务所审计论文篇(9)

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做大的可喜的发展的同时,担忧仍不可避免,“做大”并不意味着可以马上“做强”学术参考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在注会行业发展过程中,只追求规模的扩张是远远不够的,审计质量才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核心所在,事务所“做大”更要“做强”。规模扩大了,风险自然也随之增加,这就要求事务所必须关注风险控制的问题,合理科学的风险管理能为事务所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 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的风险

1.1 与外部相关的风险

1.1.1 客户风险

客户风险指的是客户质量状况的不确定性,这是由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法律政策的改变或者新政策的出台、客户自身经营不善、内部管理人员出现错误或者舞弊而引起的。这种风险并不是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报告,而是被客户的不良经营而被连带成为诉讼目标。表现在,注册会计师已然遵循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了正确的审计意见,但是,在客户由于经营不当而破产倒闭时,遭受损失的投资人和债权人为了挽回一部分损失而将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连带者告上法庭要求赔偿。会计师事务所虽然不负完全责任,但是由于其与客户之间的特殊关系,加之具有一定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常常经济实力雄厚,所以往往难逃赔偿责任。如在2006年的“蓝田造假案”中,包括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其他8名被告对原告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是会计师事务所在“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案”中承担连带责任的首例判决。

1.1.2 独立性风险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所要遵守的最重要的一条职业道德守则。独立性包括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是一种内心状态,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提出结论时诚信行事、遵循客观和公正原则,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形式上的独立是一种外在表现,要求事务所的角色是作为一个理性且掌握充分信息的第三方。如果事务所没有坚持独立性原则,与客户存在经济利益关系、商业关系或者家庭私人关系、其他雇佣关系等等特殊联系,在出具审计报告时就不可避免地会为客户的意见所左右,导致客观公正性受损,难以发表正确的审计意见。

1.1.3 法律责任风险

《司法解释》中明确了会计师事务所侵权责任产生的事由是不实报告。构成不实报告需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①违反法律法规、执业准则和规则以及诚信公允原则;②具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1.2 事务所内部治理风险

1.2.1 人员管理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靠的是专业服务来盈利的,其资产体现在人员的品德、智力和专业知识上,这决定了“人”的重学术参考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要性,人员是其核心价值所在。比如合伙人的素质,决定了事务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务所发展方向、企业文化的传导等等;其他员工例如一般审计人员,无论项目经理还是审计助理,他们是审计业务、咨询业务、鉴证业务等工作得以开展的主力军,其能力和素质对事务所业务质量有重大影响,他们的决策能力、独立性、职业道德素养、专业胜任能力都会给事务所带来风险。

1.2.2 财务管理风险

与一般企业相同,事务所也因为资金的筹措、管理而产生财务风险。比如,财务机构设置是否得当、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收入与成本是否匹配等等。

1.2.3 文化管理风险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内全体人员所信奉的价值观念、习惯、道德和信念等的总和,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企业发展的文化能够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健康发展起到推进作用,而当文化与事务所的利益和价值发生冲突时就会对其发展起阻碍作用,形成所谓的文化风险。

1.3 审计职业风险

1.3.1 审计失职风险

这就是上文提到的引起法律风险的原因,即审计人员没有按照审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执行业务,导致审计结论偏离实际的风险。审计失职完全可以避免,但现实中许多事务所因为执业过程中没有对人员进行严格的控制而产生失职风险,造成巨大的损失。

1.3.2 审计职业风险

判断注册会计师是否具有过失的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是否按审计执业准则的要求来执行业务,但是,有时即使审计人员严格遵守了审计准则,但仍不可避免审计结论与事实发生偏离的风险。这主要与审计过程中运用的审计判断有关,审计判断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判断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受其会计审计专业水平、职业道德、工作经验、处事习惯以及对特殊情况的认知能力的影响,难以制定出标准化的规范。在执业过程中,事务所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加大了审计判断的风险。由于执业判断的运用,即使审计人员对审计准则“循规蹈矩”,审计职业风险也不可能完全被消除。

2 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应对方法

2.1 固有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由于固有风险的存在,会计师事务所只能对审计结果提出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控制和防范固有风险应该加强对客户会计环境质量的要求,对客户财务部门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进行深入了解,充分认识客户员工的专业水准和职业道德操守,以对客户提供的内部资料的真实和可靠程度做一个摸底调查,扼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另外,要建立健全审计行业的规范体制,完善的法律体系得以让注册会计师有法可依,为审计创造出良好的职业环境,降低审计风险,同时也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稳定 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2.2 完善审计机构建设

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存在的风险,完善审计机构建设是其应对之策。“人”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所以要想降低风险必须提高人员素质,高素质人才在执业中做出较为专业的判断,保持特有的职业敏感和学术参考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怀疑态度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这就要求事务所的合伙人应该重视吸引先进人才,以一套公平完善的招聘机制录用合格人选,重视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育不仅具有专业技能而且有着高尚职业道德操守的优秀员工,打造高品质的审计团队。完善的人力资源政策有助于事务所提高核心竞争力、蓄养雄厚人力资本。原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在人才的培养时不惜大手笔投入,它鼓励员工参加CPA考试,不仅安排员工读书考试假,利用一带一的形式让老员工提携新成员,还给考试通过者设立相应的奖励,比如通过一门科目就可以得到一笔奖金。

轻松平等的工作环境是事务所的特色,这与事务所所倡导的创新、高效而不失严谨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致同事务所每年在年审淡季都会给员工安排旅游,一方面增进了员工之间的友情,促进打造团结统一的优秀团队,另一方面给忙碌了一年的员工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机会,是事务所的福利,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场所我们看到的是和一般事业行政单位所截然不同的工作气氛,员工之间互相帮助互相调侃,给埋头于表格、数据间的注册会计师们注入了热情和活力。

此外,在职责分工时要明确客户调查和风险评估职能。它们整合分析出来的客户资料和数据及时提供给审计部门,审计人员根据这些材料勾画出需要重点把握的审计事项、会计科目等基本情况,从而进一步制订出相应的审计计划,避免判断失误而引起的风险。

2.3 采用科学的审计方法

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得出合理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为了获得审计证据,必须采用合理恰当的审计方法。在审计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审计方法的选择,比如,对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储存的信息或者资产等采用检查;为了获取非财务信息可以采用询问相关管理人员的方法;而利用函证直接从第三方获取书面答复以作为审计证据;在执行控制测试时常利用重新执行的手段;在对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学术参考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就使用分析程序,以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在当今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也要注重信息技术的使用,让信息技术相对于传统审计的优势发挥出来。

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当在思想上树立起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切实将审计工作转移到以风险为导向的模式上来。从思想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概念,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对审计程序进行规范、监督和评价结合的服务。

事务所审计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6日

纵观国内外对审计费用的研究,可以把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分为两大部分:审计客户方面和会计师事务所方面。审计客户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客户规模、公司治理、公司业务复杂程度和财务风险等。在客户规模方面,主要从资产规模、资产结构等方面研究与审计收费的关系;在公司治理方面,通常采用董事会独立性、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是否合一等作为衡量指标来研究公司治理与审计收费的关系;业务复杂程度方面,主要从经济业务复杂程度、控制子公司数量、行业类型等方面进行研究;财务风险方面,主要从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研究,包括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率、盈亏状况、公司治理质量、盈余管理强度等。会计师事务所方面,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品牌溢价与行业专业化;另一方面,从审计定价理论出发,审计费用包含审计成本、风险溢价和正常利润,其中除了财务风险属于影响审计定价的风险溢价因素,其他大部分属于影响审计定价的审计成本因素。除此之外,也有少量研究关注特定因素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如事务所变更、非审计业务往来、高管背景等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一、审计客户影响因素研究

(一)审计成本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1、客户规模方面。Simunic(1980)研究发现,被审计公司规模与审计收费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客户规模越大,审计收费越高;刘斌等(2003)的研究发现度量经济业务复杂程度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在0.01水平上与审计费用相关。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被审计单位客户规模与审计成本正相关。

2、公司治理方面。Sahlstron(2004)研究发现独立董事个数与审计收费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国内学者刘明辉、胡波(2006),发现独立董事的个数与审计费用负相关,而蔡吉甫(2007)利用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对审计费用不具有影响作用;刘华(2007)研究发现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分离,审计费用越低;Xie(2003)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司盈余作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最终降低审计收费。夏文贤、陈汉文(2006)研究发现,公司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收费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蔡吉甫(2007)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审计收费存在非线性关系。刘明辉、胡波(2006)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高的公司,其审计收费较低;国内学者蔡吉甫(2007)研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在确定审计收费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收取了较高的审计费用。刘明辉、胡波(2006)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控制者类型与审计收费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从以上可以看出,公司治理方面的许多因素对审计收费的影响还未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3、业务复杂程度方面。刘斌等(2003)的研究发现控股子公司数量与审计费用在显著相关。韩厚生和周生春(2003)等研究发现控制子公司数量与审计成本正相关,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被审计单位控制的子公司数量与审计成本正相关,控制的子公司数量越多,业务越复杂,关联方交易和舞弊可能性加大,增加了审计资源的投入。

(二)审计风险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1、刘斌等(2003)利用Simunic模型实证研究了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认为资产负债率对审计费用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Simunic最早在对美国审计市场的研究中发现资产负债率对审计费用有显著影响。理论上讲,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风险越大,审计市场所要求的风险溢价越多,审计费用自然越高。但是,实证研究中,对于资产负债率和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一致的结论。

2、刘斌等(2003)同样利用Simunic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没有发现盈亏状况对于审计费用的显著影响。亏损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对盈利企业比较大,因而可能会有更高的风险溢价,引起审计费用上涨。但是实际研究中,并没有得出合理解释。

3、刘运国等(2006)借鉴Simunic的修正模型对审计费用和盈余管理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审计收费与盈余管理正相关,而伍利娜(2003)在其论文中得到不同的结论,由于盈余管理水平本身不容易衡量,也可能是研究方法、样本选取、模型构建方面的差异,已有研究尚未得到确切的研究结论,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

4、潘克勤(2008)以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的公司治理指数作为公司治理质量的替代变量,研究公司治理质量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发现公司治理质量与审计费用负相关。蔡吉甫(2007)也在其研究中得到同样的结论。

5、朱春艳和伍利娜(2009)通过研究2001年至2007年被“一会两所”处罚过的上市公司的审计市场反应,发现处罚当年及以后年度被收取更高审计费用的可能性更大。被处罚公司再次发生舞弊行为的可能性较大,公众关注度较高,且这类公司再度被监管部门审查的可能性也较大,事务所对这些公司审计过程中,往往收取较高的风险溢价,导致审计费用的增加。

二、会计师事务所影响因素研究

(一)审计成本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1、事务所规模方面。伍利娜(2003)借鉴Simunic模型进行研究,发现事务所规模对审计费用有明显的影响,“五大”比“非五大”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对审计收费有正向影响,这一结论已被许多中外学者的研究所证实。

2、行业专业化方面。行业专门化战略可能为事务所提供总成本领先优势(Ratna,2005),也有可能为事务所带来产品差异化优势,这两种优势会对通过事务所行业规模经济与行业专长溢价对审计定价产生影响。国内外大量文献对行业专门化和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但是所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多数研究表明行业专门化与审计费用只看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对于被审计单位特征,事务所特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较少,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事务所特征方面的数据、资料难以获取,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困难。所以已有关于事务所特征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也较少。这一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二)其他影响因素研究

1、事务所变更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宋衍蘅和殷德全(2005)研究了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发现继任注册会计师对于不同类型公司的审计收费确定标准是不一样的,对于盈余管理动机强烈的公司,继任会计师倾向于以盈余管理幅度来衡量审计风险,并为此要求较高审计费用,对于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继任会计师会考虑公司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降低审计费用。Lennox(2000)发现购买审计意见是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主要原因,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和审计收费增加正相关。

2、高管审计背景与审计收费。研究高管审计背景对审计师行为尤其是对审计定价影响的实证文献却很少见。对于监督高管,有以下三个理由可解释监督高管的审计背景对审计定价有负向影响:其一,监督高管在公司高管层的出现可能联系着高监督和低成本,这反过来会影响审计师对客户公司的风险评价并进而降低审计费用;其二,对于具有审计背景的监督高管,在保证独立性的基础上,由于其拥有财务与审计专长,更易监察公司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这会影响审计师对客户的风险评估进而降低审计费用;其三,具有审计背景的监督高管对事务所审计业务的一般程序与方法有所了解,在审计定价谈判时具有相对较强的谈判能力(张俊民,胡国强,2013)。

3、行业与地区因素与审计收费。审计收费除了受以上微观因素影响以外,还可能受到行业和地区因素的影响。国外关于行业特征与审计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客户对事务所的选择方面。kwon(1996)、Cairney&Young(2006)分别就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此外,Cahan(2008)对行业的成长性和同质性与审计收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国内外学者对于行业因素影响审计收费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地区因素大多数学者也只是将其作为审计收费回归模型的一个控制变量进行分析。对各地区审计收费及差异的稳定性未深入分析。

三、结语

经过国内外有关审计费用的大量研究,理论界对于影响审计费用的因素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但实证研究极易受区域经济、研究样本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研究结论的不一致,所以如何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审计市场实际情况,为监管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决策支持,是当下审计费用研究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从有限责任制向特殊的普通合伙制转制,能够使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更加规范,减少事务所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对于促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会计师事务所的转制影响审计收费了吗?综合来看,关于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实证研究文献较少,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大规模转制则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机会。

主要参考文献:

[1]蔡吉甫.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关系研究.审计研究,2007.3.

[2]李补喜,王平心.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5.2.

事务所审计论文篇(11)

纵观国内外对于审计费用的实证研究,主要围绕审计定价理论展开并逐渐深入的,也有少量研究关注特定因素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如新的法律法规颁布、事务所变更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从审计定价理论出发,审计费用包含审计成本、风险溢价和正常利润,可从不同角度出发研究审计费用。从审计成本角度出发,考察被审计单位以及事务所特征对于审计成本的影响,这些特征包括资产规模、资产结构(存货、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经济业务复杂程度、控制子公司数量、行业类型、事务所规模、品牌溢价等。从风险溢价角度出发,考察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包括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率、盈亏状况、盈余管理强度、前年度审计意见、违规处罚事项、公司治理质量、内部控制质量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审计费用产生影响,如公司所处位置、前年度审计意见、内审情况、非审计业务往来等。

一、审计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一)被审计单位特征对审计成本的影响 (1)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关于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与审计成本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认为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与审计成本正相关,资产规模越大,审计成本越高。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通过对我国2001年披露的590家上市公式的审计费用数据,利用Simunic修正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总资产是影响审计费用的主要因素。伍利娜(2003)、漆江娜(2004)、张继勋(2005)、王洪春(2002)等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都反映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与审计成本正相关。Simunic(1980)最早考察了可能影响审计费用的十大因素,发现资产规模是决定审计费用最关键的因素。Francis(1984)用修正Simunic模型考察了澳大利亚审计市场,同样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与审计费用显著相关。Firth(1985)、Taylor&Baker(1981)、Anderson&Zeghal(1994)、Krishnagopal& David(2001)等国外学者的研究都反映被审计单位资产规模与审计成本正相关。(2)控制子公司数量子公司数量关系业务复杂程度,有关审计费用的实证文章中,子公司数量常作为解释变量被研究,得到较为一致的研究结论,普遍认为被审计单位控制的子公司数量与审计成本正相关,控制的子公司数量越多,业务越复杂,关联方交易和舞弊可能性加大,增加了审计资源的投入。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的研究发现控股子公司数量与审计费用在显著相关。韩厚生和周生春(2003)等国内学者研究都得到控制子公司数量与审计成本正相关的结论。Simunic(1980)对美国审计市场的研究表明子公司数对审计费用具有显著影响。Francis(1984)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业务复杂程度(控股子公司数量)与审计费用显著相关。Krishnagopal& David(2001)也在其研究中得到类似结论。但Firth(1985)的研究结果却显示审计费用与子公司数量并不显著相关。(3)应收账款水平应收账款是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应收账款的虚构、坏账的计提与转回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因而,应收账款的核查是审计的重要工作之一,需投入较多的审计资源,应收账款水平越高,审计成本越大。国内外大量研究结论显示应收账款水平与审计成本正相关。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的研究显示度量经济业务复杂程度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在0.01水平上与审计费用相关。张继勋、陈颖和吴璇(2005)在其研究中得到上述结论。Firth(1985)研究显示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对审计费用有显著影响。Simunic(1980)等国外学者在其实证研究中也得到上述结论。(4)盈余管理水平盈余管理水平与业务复杂程度相关,还与审计风险相关,故盈余管理水平既影响审计成本,也影响审计风险溢价。盈余管理水平越高,审计所需投入的资源越多,审计成本也就越高;另外,盈余管理水平越高,诉讼风险越大,也会通过风险溢价影响审计费用,本文将在审计溢价部分提及盈余管理水平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此处只阐述对于审计成本的影响。由于盈余管理水平本身不容易衡量,已有研究尚未得到确切的研究结论。刘运国、麦剑青和魏哲妍(2006)借鉴Simunic的修正模型对审计费用和盈余管理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一定程度上,审计收费与盈余管理正相关,注册会计师对调减收益的盈余管理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审计费用与调减收益的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与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水平正相关,但并不显著。而伍利娜(2003)在其论文中得到不同的结论,认为处于“保牌”区间的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负相关,并从审计双方议价、协商角度加以解释。事实上,在审计费用研究领域里面,被审计单位特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是最热门的研究,众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难以详尽地加以归整,不可避免地会遗漏一些研究成果。另外,可能是研究方法、样本选取、模型构建方面的差异,某些方面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不同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相反,尚待更深一步的研究。

(二)事务所特征对审计成本的影响 (1)事务所规模事务所规模差异往往代表了审计质量差异,不同的审计质量要求投入不同的审计资源。因而,事务所的规模会对审计成本产生影响。实际研究中,往往将事务所划分为两组——大所和非大所。伍利娜(2003)借鉴Simunic等1994年研究所运用的模型进行研究,发现事务所规模对审计费用有明显的影响,“五大”比“非五大”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漆江娜、陈慧霖和张阳(2004)用2002年沪深股市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四大”所收取的审计费用比“非四大”高。其他国内学者在进行实证研究中,也考察了事务所规模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与上述结论基本一致,认为事务所规模越大,所收取的审计费用往往也越高。国外学者对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费用关系的研究结论也基本一致,Francis(1984)用修正过的Simunic模型考察澳大利亚审计市场,发现事务所规模和审计费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Johnson , Walker 和Westergard(1995)在Firth的基础上研究新西兰审计市场,发现规模最大的五个事务所较其他事务所多收取24.1%的审计费用,即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审计费用越高。Rubin(1988)、Mark DeFond(2000)等学者研究也得到类似结论。但是,也有学者在其研究中未发现事务所规模对审计费用的系统性影响,并从事务所规模报酬、审计行业竞争程度的时期差异等角度加以解释,例如Simunic(1980)、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等的研究。(2)事务所行业专门化行业专门化是事务所基于对行业知识和行业审计程度的高度重视而采取的一种经营战略和市场竞争策略。行业专门化战略可能为事务所提供总成本领先优势(Ratna,2005),也有可能为事务所带来产品差异化优势(Simunic& Stein,1987),这两种优势会对通过事务所行业规模经济与行业专长溢价对审计定价产生影响。行业专门化所带来的规模经济与经验曲线效应(Taylor,2000)等会导致审计成本的下降,进而影响审计定价,在不考虑审计双方议价能力的情况下会导致审计费用的下降。另一方面,行业专门化所导致的产品差异化优势,这种优势往往意味着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有可能产生审计溢价,导致审计费用的上升。国内外大量文献对行业专门化和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但是所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多数研究表明行业专门化与审计费用只看存在正相关关系。Craswell(1995)以1982~1987年澳大利亚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审计师中的专长审计师比非专长审计师要多收取34%的审计费用溢价,并推断行业专长是提供差异化审计服务的基础,是高质量审计需求的体现。Defond、Francis和Wong(2000)对香港审计市场进行研究,发现“六大”事务所中的专长审计师比非专长审计师多收取29%的审计费用。相对于被审计单位特征,事务所特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较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事务所特征方面的数据、资料难以获取,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困难。已有关于事务所特征方面的研究也主要关注事务所规模,因为事务所的规模数据比较容易获得,学者往往利用虚拟变量对事务所按照规模大小进行分类研究。但是,也有少量学者关注到事务所的其他特征进行实证研究,例如审计师特征、审计师行业专长等等。这些方面的研究数据收集较为困难,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不对此类影响因素做系统的归整。

二、风险溢价及其他影响因素研究

(一)风险溢价影响因素研究 (1)公司治理水平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因能够降低公司的固有风险或控制风险而最终会减少会计师事务所收取的审计费用。公司治理结构效率越高,其对管理层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动机约束越强,因而公司的固有风险或控制风险也越低,因此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潘克勤(2008)以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的公司治理指数作为公司治理质量的替代变量,研究公式治理质量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发现公司治理质量与审计费用负相关。高水平的公司治理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减少审计费用的发生。蔡吉甫(2007)也在其研究中得到同样的结论。(2)违规公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深证和上海两个证券交易所(简称“一会两所”)对上市公司违规事件处罚公告会产生明显的市场反应。被处罚公司再次发生舞弊行为的可能性较大,公众关注度较高,且这类公司再度被监管部门审查的可能性也较大,这些处罚公告的后续反应会增加事务所的审计风险。事务所对这些公司审计过程中,往往收取较高的风险溢价,导致审计费用的增加。朱春艳和伍利娜(2009)通过研究2001年至2007年被“一会两所”处罚过的上市公司的审计市场反应,发现处罚当年及以后年度被收取更高审计费用的可能性更大。(3)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未能按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导致的经济纠纷和诉讼仲裁。上市公司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与事务所审计失败风险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关系,上市公司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越大,事务所的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审计风险增加的直接后果就是事务所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进行补偿。因而,从理论上讲,上市公司法律风险与审计费用正相关。冯延超和梁莱歆(2010)以A股上市公司2006—2008年的经验数据,考察诉讼仲裁、违规处分等法律事件对审计市场的影响,发现上市公司法律风险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陈小林(2007)认为我国不同省份之间的法律环境存在差异,法律制度完善、执行力度较大的省市,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更大,审计定价相对更高。(4)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往往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度量,反映了企业对于负债的保证程度,体现企业的偿债能力。从理论上讲,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风险越大,审计市场所要求的风险溢价越多,审计费用自然越高。但是,实证研究中,对于资产负债率和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一致的结论。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利用Simunic模型实证研究了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认为资产负债率对于审计费用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Simunic(1980)最早在对美国审计市场的研究中发现资产负债率对审计费用有显著影响。(5)盈亏状况盈亏状况也是度量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指标,反映企业盈利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亏损企业的财务风险大于盈利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于事务所而言,审计亏损企业的风险相对而言更大,因而可能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带动审计费用的上涨。但是,实际研究中,并没有印合理论解释。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借鉴Simunic模型对590家样本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并没有发现盈亏状况对于审计费用的显著影响。

(二)其他影响因素研究 (1)SOA404条款对审计费用的影响。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s,以下简称SOA)404条款实施初年,美国审计市场审计价格上升。黄京菁、王禄河(2005)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审计费用上升的首要原因是执行SOA404条款的审计成本、风险溢价上升,次要原因是审计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审计成本上升是因为SOA404条款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发表审计意见、要求对审计人员进行新条款培训;SOA404条款要求审计人员作出更多主观判断,增加了事务所的风险(将会产生更高的风险溢价);新条款的实施也增加了事务所的诉讼风险,增加了事务所的风险溢价要求。另外,SOA404条款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审计服务供求关系产生了影响,无形之中增加了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SOA404条款的实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审计定价,导致了审计费用的上涨。(2)事务所变更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事务所变更具有明显的信号效应,外部观察者对于事务所变更比较敏感,会猜测各种可能导致上市公司变更事务所的原因。国内外学者曾研究事务所变更原因,认为事务所变更的原因之一是前任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未能就审计收费达成一致意见。但是,事务所变更具有系统性的原因吗?变更前后审计费用会发生变化吗?宋衍蘅和殷德全(2005)研究了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发现继任注册会计师对于不同类型公司的审计收费确定标准是不一样的,对于盈余管理动机强烈的公司,继任会计师倾向于以盈余管理幅度来衡量审计风险,并为此要求较高审计费用;对于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继任会计师会考虑公司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降低审计费用。李爽、吴溪(2004)发现自愿性审计师变更和诱导性审计师变更后的审计定价有所不同,诱导性审计师变更的审计费用高于自发性审计师变更的审计费用。Lennox(2000)发现购买审计意见是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主要原因,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和审计收费增加正相关。(3)地区经济状况对审计费用的影响。被审计单位所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不同,审计市场可能有所区别,这些差异可能对审计费用产生影响,导致被审计单位处于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审计费用方面产生区别。实际研究中,有学者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探讨地区经济差异对于审计市场、审计定价的影响。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按照经济发展程度将中国划分成四个区域,探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发现不同经济状况的区域之间审计费用存在区别,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而言审计费用更高。漆江娜、陈慧霖和张阳(2004)在其研究中,根据经济状况划分区域,将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为一类,其余地区为一类,实证检验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审计收费高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审计收费。(4)审计意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非标准审计意见说明财务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相对标准意见的财务报告来讲,前者审计风险更大。审计意见的区别,反映出财务报告质量差异,这种差异经过传递会在审计定价过程中得到体现,不同审计意见的审计业务可能收取不同的审计费用。国内外实证研究中,有学者利用虚拟变量探究审计意见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漆江娜、陈慧霖和张阳(2004)利用虚拟变量将审计意见分为非标准审计意见和标准审计意见,研究审计意见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发现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审计收费高于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并认为事务所处于审计风险考虑调高审计收费。但是,伍利娜(2003)利用2001年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未发现审计意见对于审计收费的系统性影响,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上市公司审计收费与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并没有系统性差异。Simunic(1980)在其研究中发现审计费用与保留意见呈正相关关系。

三、结语

经过国内外大量有关审计费用大量实证研究,积累了众多成果,理论界对于影响审计费用的因素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审计费用领域已成为最重要、最成熟的审计研究领域。但是,结合我国审计市场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审计市场审计收费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审计定价。理论是对现实的归纳与提升,但理论最终仍需回归现实。如何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结合我国审计市场实际情况,为监管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决策支持,是当下审计费用研究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蔡吉甫:《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关系研究》,《审计研究》2007年第3期。

[2]韩洪灵、陈汉文:《中国上市公司初始审计的定价折扣考察——来自审计师变更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年第9期。

[3]黄京菁、王禄河:《SOA404条款引发审计价格上升对职业界的影响分析》,《审计研究》2005年第4期。

[4]李补喜、王平心:《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2期。

[5]李爽、吴溪:《监管信号、风险评价与审计定价:来自审计师变更的证据》,《审计研究》2004年第1期。

[6]刘斌、叶建中、廖莹毅:《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3年第1期。

[7]刘运国、麦剑青、魏哲妍:《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实证分析——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审计研究》2006年第2期。

[8]潘克勤:《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CCGINK的经验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第1期。

[9]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审计研究》2004年第3期。

[10]宋衍蘅、殷德全:《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审计研究》2005年第2期。

[11]王守海、杨亚军:《内部审计质量与审计费用研究》,《审计研究》2009年第5期。

[12]吴应宇等:《客户规模与审计费用溢价的研究:来自2001~2004年沪市的初步证据》,《会计研究》2008年第5期。

[13]伍利娜:《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影响分析——来自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会计研究》2003年第12期。

[14]余玉苗、刘颖斐:《注册会计师审计定价模型中的风险溢价及其内在化研究》,《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15]张继勋、陈颖、吴璇:《风险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的分析》,《审计研究》2005年第4期。

[16]张奇峰、张鸣、戴佳君:《中国审计定价实证研究述评》,《会计研究》2006年第6期。

[17]张旺峰、张兆国、杨清香:《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研究》,《审计研究》2011年第5期。

[18]赵敏:《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费用研究述评》,《商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13期。

[19]朱春艳、伍利娜:《上市公司违规问题的审计后果研究》,《审计研究》2009年第4期。

[20]Craswell, A. T., J. R. Francis, and S. L. Taylor. Audit Brand Name Reputation and Industry Specializat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5

[21]DeFond, M. L., J. R. Francis, and T. J. Wong.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Evidence from Hong Kong.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Theory,2000.

[22]Francis, J. R. The Effect of Audit Firm Size on Audit Pric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4..

[23]Johnson, E. N., K. B. Walker, and E. Westergaard. Supplier Concentration and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 in New Zealand.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1995.

[24]KrishnagopalMenon and David D. Williams. Long-Term Trend in Audit Fees.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