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4-24 13:55:42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篇(1)

文学论文的知识重组,需要选择一个适用的软件系统构建平台,以便建成适用的小块知识资源库。目前,国内较好的资源整合系统有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发的跨库集成检索系统(CSDL)、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研制的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清华同方的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USP和TRS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门户(TRSIIP)、浙江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天宇异构资源统一检索平台等可供选择。特别是经过改造的•“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所用软件,就是一个很好用的工作平台。软件系统选择到后,还应在其首页上作数据库题名、主题词、检索口等必要的设置,以期构建更科学的数据库。数据库首页上作系列主题词设置具有两大功用:一是导读功用,引导读者快速、有效地从小块知识资源库中获取和利用其适用的知识资源;二是宣传功用,通过若干个主题词就能让读者尽快了解本数据库的知识资源体系。进行学报文学论文开发性小块知识资源库首页上的系列主题词设置,可根据学报文学论文的特色选取和组织相应的主题词系列。学报中文学论文的开发知识系列,按学科知识分类可将专题数据库首页设置为:文学研究一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文学创作一诗词创作、戏剧创作、小说创作、散文创作、儿童文学创作、报告文学创作、民间文学创作……;文学评论一诗词评论、戏剧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儿童文学评论、报告文学评论、民间文学评论……点击上列最小检索词小窗口即进入第二层面及其检索窗口,如点击下列左边的“小说创作”进入下一层的检索窗口。数据库的第二层面也可设为第一层面竖条窗口的多检索人口(如:“传统检索”、“高级检索”、“分类检索”等)或一层面竖条窗口的下一级细分示意图(如:“小说创作”的下一级细分示意图“中国小说创作、英国小说创作、美国小说创作”等)及其检索入口。数据库检索层面的设置,是一种知识分类重组形式,其设置的最小类目可以作为论文开发小知识块的第一主题词,用于按主题进行开发性知识重组。如上所述,可以把有关散文创作理论研究论文的开发知识组织到“散文创作”这一主题词上,可以把有关诗词评论研究论文的开发知识重组到“诗词评论”这一主题词上。开发性专题知识小块数据库不宜采用分类号作知识小块的分类重组,以多级主题词系列作按主题词分类重组是个好方法。此法很适合开发人员有效开展知识小块组织工作,由此法重组起来的小块知识资源库也非常便利读者的检索利用(符合读者的检索习惯)。但是,学报中文学论文的开发知识系列,更应该根据老师上课的实用教学题纲设计专题数据库页面,如当代文学本科教学专用参考开发文学知识数据库首页可设计为:当代文学研究一新时期文学产生背景、新时期文学创作特征、新时期文学创作思潮发展、新时期文学理论思潮发展、新时期诗歌创作、新时期小说创作、新时期散文创作……新时期小说创作(细分)一伤痕小说创作、反思小说创作、改革小说创作、寻根小说创作、先锋小说创作、新写实小说创作、新历史小说创作……选择好软件并设置好各个建库层面后,就可根据相关设计进行文学论文的知识开发重组。根据老师上课的实用教学题纲进行专题数据库建设,是高校学报文学论文开发性知识重组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利用开发知识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好途径。

二、高校学报文学论文资源的开发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35

1 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同时还会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因此,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高校教学人员及各级教学管理人员非常关心的问题。

我校数学专业于2002年开始招生,2006年第一届本科学生毕业。由于是新办专业,专业教师中大部分是青年教师,他们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面指导经验还较不够。因此,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普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性有待增强。

2 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与方法

对于数学专业学生来说,要完成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需要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重要性,在关注社会需求和我校数学专业实际情况及学生未来发展前景基础上,我们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与方法方面进行了以下几点初步探索与实践。

2.1 组建毕业论文指导团队

课题组以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核心,以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为成员,组建了“非线性系统的控制与优化”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团队;以“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为负责人组建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小组。

2.2 实践创新能力的分步培养

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学期,不但时间较短,而且受到就业、考研等影响,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2007年开始,本课题组将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到大三的第二学期,此时学生已完成了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学习,也希望更多地了解“非线性系统的控制与优化”学科领域相关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 让学生提前接触与毕业论文相关的科研课题,可以让学生在较充裕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组的做法是:在低年级,以开设科学研究方法学术讲座、小论文习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意识。在高年级,以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参与教师课题研究为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采取学生自愿报名、辅导员推荐、导师择优挑选的原则,安排本科生进入导师课题组从事一些科研实践活动,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导师的科研课题,根据学生特长,导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中的子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

2.3 制定自学方案,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独立获取新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就是提高掌握知识的质量和速度。要较好地完成毕业论文,仅用已获取的知识往往是不够的,需要自学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新知识。课题组的做法是:导师给出毕业论文题目后,指出需要学生自学的内容,并根据学生实际,与学生一道共同制定自学的计划与方案,定期进行辅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便获取毕业论文所需的新知识。

2.4 传授文献检索方法,培养文献检索能力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文献的积累,只有对研究背景和现状有了足够的了解,才会产生出新的思想和想法,因此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尤为重要。本课题组的做法是:根据毕业论文和课题,导师告诉学生该研究方向需要检索哪些文献,它们主要来源于哪些刊物,并传授其检索方法,以此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能力。

2.5 研读最新文献,确保问题新颖性

研读最新文献特别是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权威期刊文献,才能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课题组的做法是:导师将自己的最新文献以及与国内外同行交换获得的文献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及时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确保研究问题的新颖性。

2.6 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提出猜想是创新的源泉。课题组的做法是:学生阅读文献后,让他们谈自己的感想,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7 注重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水平

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因此,准确地理解、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是掌握好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数学思维,表述数学研究成果的必要条件。所以,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课题组的做法是:以小论文习作、数学建模竞赛为途径,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3 结语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锻炼和提高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其掌握理论知识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的最好检验,是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对创新意识与科研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训练与升华;导师通过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可以促进教师科研与教学实践的协调发展。因此,对于高校一线教师而言,我们应该在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冬,刘磊,郭德贵.面向科研实践的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2):152-154.

[2]武卫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153-155.

[3]聂麦茜,蒋欣,吴蔓莉.毕业论文与科研能力培养相关问题探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3-45.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篇(3)

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理论性太强,而小学生理解能力和自我分析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只有数学教师认真分析新教材的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才能有针对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至于如何具体的操作,还需要我们进一步作出比较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下面我们就简要的进行论述与探讨。

一、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我们应该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实施各项环节的措施。在本中我们简要的将其分成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塑造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探索精神的培养。

数学知识是我们的祖先以及世界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注重的是对空间形式以及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与论证。学好数学知识对于开拓人对空间的思维和感触以及逻辑判断、论证分析能力有着重大的帮助。首先,数学知识是人类对现实生活一些数理现象和活动进行的总结,它是来源于生活的。人们传播和学习它的目的也是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将数学中的一些数字现象和几何图形与社会现实进行很好的联系,让学生们知道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作用以及广阔的使用空间。

在数学初级计算的教学中老师完全可以举一些简单的实例,比如说:“小明家有三口人,每天要食用五斤面粉,一袋面粉越为一百斤重。请问小明家买一袋面粉最多能食用多少天?”这样学生们就会想起自己家一天要食用多少斤面粉?一袋面粉在自己家可以食用几天?等等延伸性的问题,并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这对于拓展学生们纵向思维或者是横向思维上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同时,对于以后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进行自发的延伸探索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这也是学生进行创新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二、运用情境教学法,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景教学法是近年来频繁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它能够通过创设的虚拟情境,将课堂抽象知识与现实进行很好的衔接,从而让学生们有点可循,不至于在获取知识的道理上漫无目的的凭空想象。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点创设情景教学。比如说,在进行元、角、分计算的过程中,老师完全可以给学生们一个到商店去买东西的虚拟场景,并对商店里一些文具进行简单的标价,例如:铅笔一角五分、钢笔一元五角、铅笔刀三角、圆珠笔五角、作业本两角五分、橡皮一角、文具盒两元等等,然后向学生们提问三元钱可以买到多少文具用品?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们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并且会发现不同的算法有时候也会得到一样的结果,让他们不知不觉的对数学展开探索,并在探索中因为新的发现和得到新的结果而高兴,从而培养成他们不断进行创新的习惯和意识。

情境教学的理论来源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探索的本能,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启蒙时期,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远远要比成年人高得多。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能够起到促发以及引领的作用,那么学生们创新的意识很快就能培养成。具体的做法主要是无论学生们探索的结果对与错或者创新的结果好坏与否,教师首先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探索的乐趣,给他们一个快乐创新的环境才是培养学生们创新意识的最好途径。

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采用开放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谓的开放式问题就是没有固定的答案,或者是计算的路线比较多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开散学生们的思维,让学生们从多重角度去分析问题有着很的帮助作用,这也意味着这种问题的锻炼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有着比较高的效用地。比如说,在一个铺满了方形地板砖和有着等距离柱子的长廊里,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如何计算长廊的长度?老师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让学生们展开探讨和思考,学生们往往会回答用脚步量或者是数柱子、数地板等等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经常性进行类似问题的作答,将会对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起到很强的加强性作用。

2.运用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讨论式教学是老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由学生们分组或者整体在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就问题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将不同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呈现出来,这对于学生们通过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从而学会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以及反思自身思维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在讨论的最后,老师对每位同学或者是每个讨论小组讨论的结果再进行点评,对结论正确、全面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结论不正确的同学进行补充、指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3.运用研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讨式教学是将科学实验方法与教学模式进行完美结合所产生的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近几年来在理工科类的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广泛。研讨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研究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对于培养小学生从发现问题到寻找答案再到得出答案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这样才能保障创新的科学性、准确性。此外,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了解知识进而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和全面的探讨与思考,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四、结束语

关于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具体的措施和建议还应该根据教学的条件以及学生的创新基础、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来可观的选择和制定。并且创新的需求也会因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而存在不同。本文主要的目的是与教育界同仁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和学习,在此也希望更多的人士参与到这项课题的探讨中来,为保障教育现代化发展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会.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0(12)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篇(4)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及其变革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乃至全部数学活动,都要遵循其课程目标。1992年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通过学习,学生应该“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生活处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劳动工具”也在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部于2000年3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紧接着,又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比前后三个课程目标可以看到,短短几年,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0年教学大纲与1992年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两个主要变动。

一是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另外,即使不考虑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我们处理数学问题时,也不仅只是依靠逻辑思维,形象分析、直觉思维等综合能力的结合运用是我们早已常用的做法。

二是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2001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并且强调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而又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这里,特别强调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一切要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这两种途径是相互结合的:第一,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这是多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第二,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化的过程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教育的过程应当成为数学化的过程。

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尽早接触“学会生存”这一课题,以奠定能力训练的基础。据此,数学教育则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6~12岁的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求知欲极强,正是“启蒙”的绝佳时机。使学生“初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非天方夜谭。在某些时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比什么都重要。华罗庚曾经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我们都知道,“兴趣”大多先是来源于“好奇”,继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果在儿童产生“好奇”的阶段适时加以“激发”,那么,由一点小小的成功得到鼓励,再通过“成功的体验”,必定会使最初的“兴趣”引发为不可估量的“动力”。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及其发展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发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的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小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统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内容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十分必要。

有研究指出,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安排,各国各地区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包括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探索、认识与交流,希望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我国1992年实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设定的内容主要有:量与计量,数与计算,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数的整除,应用题。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总体上含有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看到,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数学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革;二是人们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和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总之,在我们设计课程时,既要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理解、情感和接受能力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是“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所以数学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单纯地适应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而应将数学课程分成两类:一类是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各地区情况有所不同);另一类,面向理科方向的学生。

我们仅对第二类数学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一)必修基础课程

我们知道,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课有三条主线──代数、分析、几何。在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理论起源于求方程的根。历史上,求解一元二次、三次、四次方程都先后获得成功。数学家在研究一元五次方程的根的过程中,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结果,从而形成了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抽象代数。几十年来,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在数学的诸多分支,以及在通信理论、计算机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高等代数讲授的知识,大多是17、18世纪的成果,而抽象代数讲授的知识则是19、20世纪的成果,它不仅在代数课程这一主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近代数学奠定了基础。抽象代数的主要思想早已渗透到基础教育的多门学科中。所以,讲授高等代数之后,必须安排72学时左右的抽象代数。

转贴于 以现代几何的观点审视几何学,在保持各分支的自身特点与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将几何学主线的五门课即几何基础、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射影几何与点集拓扑学有机结合。

而对于数学分析,应将其核心内容极限理论、微积分和级数理论进行认真的选择与组织,不宜照搬。基本理论的讲授要紧密结合应用;同时穿插反映微积分发展历史的数学家传记介绍,这方面丰富的内容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在保证数学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要大胆删繁就简。对传统知识,也要尽量用现代数学方法表现,如“级数的展开”等。

(二)必修应用类课程

必修应用类课程适宜安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优化理论及应用、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

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是近年来基础教育逐渐增加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做了具体的描述。虽然统计学的研究基础是数据,但是研究要借助概率论的结果,因此必须先安排讲授概率论基础知识。讲授数理统计时,要精心设计教学,努力使学生能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预测和最后决策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要告诉学生,无论获得数据还是分析数据,总是要渗透随机与概率的思想。

最优化理论包括了线性规化以及最优化基本理论及主要算法介绍,它是现代管理、决策、经济、金融乃至评估等工作领域的基本工具,也是数学应用的最广泛的学科之一。讲授过程最好结合实际应用模型。

模糊数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所谓现象的模糊性是指事物间差异的中间过渡中所呈现的“亦此亦彼”性,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们知道,数学联系实际的最初形式是解应用题。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抽象、简化,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进而提炼为数学模型,然后求解,并验证其合理性,从而解释最初的现实问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包括国外学者)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及数学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总结为“问题解决”(problem sloving)。在此教育与学习的理念下,逐渐将学生的数学竞赛发展成数学建模竞赛,并逐渐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实践证明,这是训练学生应用能力的极好方式。仅仅十多年工夫,现在已经形成几十万学生参加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在数学建模课程中,将综合介绍各种数学方法,包括代数的、分析的、统计的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能力,其中最优化理论必不可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的有效的数学工具。

(三)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

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包括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问题研究、数学文化。

我们之所以主张安排“数学文化”这门课,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小学教育阶段,单就数学知识教学来说,时间是充裕的,内容也不难。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中有两点完成起来更重要,一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个看似普通的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被他的老师的“不经意”指点,可能激发起强烈的“特殊兴趣”,再加上悉心的引导,将来可能成长为“有天赋的”人才。

数学是有着丰富内容和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不断更新的理论、思想、方法和技术。它拥有多个分支,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丰富和推动着世界文化的发展。这里,我们推荐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数学文化》。该教材展示了数学文化多姿多彩的内容,着力介绍了大自然中的数学情趣、艺术家的数学美感、科学技术中的数学威力、数学文化中的思维与方法以及数学文化的核心精神──创新。同时,以数学特有的形式美、结构美、方法美等独具的魅力,引领学生到数学王国浏览一番,相信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由于教材涉及多个数学分支的知识,所以这门课程适宜安排在第四学年讲授,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区情况,增补或删减一些内容。

学习完这门课程,我们有理由接受这样的观点:到今天,数学不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一种“文化”,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

(四)选修类课程

选修类课程包括初等数论、常用数学软件介绍、小学数学竞赛指导、离散数学、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史。

关于数学史的讲授是十分必要的,适宜安排在第四学年。由于学时所限,数学各个分支的知识学习有限,但是在学习完数学主干课程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史的讲授,将数学整个学科知识比较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几年来学习的数学各分支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使学生有“一根线”贯穿在心中,并产生一种“历史感”,不仅增强对数学的理解,而且对于今后的学习意义深远。

此外,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方向的数学课程设置及其内容安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要满足国家课程标准对小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要求;(2)要使我们的学生具有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初步“探索、求知、创新”精神的热情与能力;(3)课程的设置可根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而每门课程的内容更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的改革、实践,加以编排。要注意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及时反映到教材之中。

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中的小学教育,即使在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综合化的改革背景下,它仍然是学校最具特色的专业之一,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重担,越来越被更多的教育界人士所认识。我们这里探讨的小学教育专业中的数学课程设计,也只是处于刚起步不久的思考,实践时间也不长。相信随着专业的建设和更多学者的加入,将会使这种设计更加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253-02

引言:全球经济进入21世纪以来,已成为信息化时代,笔者认为网络的出现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发明,绝不亚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笔者认为现代社会是一种"信息革命"。不仅仅是各家企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教育作为国家根本,更是随着社会潮流进入信息化时代,这不单单是体现了教学设备,也是体现了课堂教学模式和教材上,人教版新课标的最新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教材内容不单是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更要求学生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通过自主学习来取得学习答案,信息化课堂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育模式,做到了真正的教育改革。

1.信息化数学课堂教学流程及例子

信息化课堂相比传统课堂的学习流程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其流程相对传统课堂要复杂,教师要更加专注的投入课堂之中,本文主要根据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作为流程案例,其具体流程如下:

1.1 创建教学情景,提出课堂问题。在信息化课堂下,教师应该在课前准备一个情景模式,或是通过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或是通过短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在信息化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情景设计不仅要符合教学内容,而且还要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要把情景设计的过于复杂。教师必须要重视这种情景模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构建的情景必须要有益于学生学习,让教学更有意义。

上课的第一时间,老师创设一个现实的情景模式,让学生更能感觉到数学的实际存在感。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学校10月份将要举行的运动会,教师要在班级选出一名学生进行200米短跑参赛,之后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用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提供一些运动员资料等,让学生都对一会的教学内容更加感兴趣,学生都会纷纷举荐同学,教师进而提出"为什么会选这位学生";"怎么才能体现这位学生跑的快"等问题,把这些具有讨论性的问题交给学生,实现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资料和互相讨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1.2 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把问题留给每个小组,让小组有明确的分工,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教师可以再投影仪中播放田径运动会的短片,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在网络上寻找答案,之后让小组进行自主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碰到小组内部问题可以自行商量,把所得的资料全部填入到预先做好的表格之中,学习过程中,学生都会为一个学习目标努力,从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上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同学充分的利用了网络资源,学生通过查阅、分析、讨论得到有关资料,从中获取课堂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是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数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平台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以此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满足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1.3 分享讨论结果。通过上文的小组讨论过后,教师要寻求各个小组的最终结论,在投影与等教学设备中列举出几个教学视频,大致内容为第一个为固定跑道长度,第二个是固定时间,运动员在这两个模式中赛跑,教师提问为什么某人跑的最快,学生通过自主讨论会学习一些知识,可以得到一些结论,"在固定跑道中某人跑完用时最短"、"在固定时间中某人跑的路程最长"等答案。

上文例子可以看出,学生在讨论中已经获得了一些数学经验,在交流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及思考能力全都得到了培养,这么做可以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深刻,让学生的头脑更加灵活,真正的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其中寻找到答案。

1.4 教师总结。各个小组分享完答案之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把正确的知识点一一列举在黑板之中,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补充,真正的做到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为课堂主导,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模式。

以上案例流程是要求教师和学生通过信息网络共同完成教学教学内容,并且利用实际案例,把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这体现了在课堂上学生的主导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信息化数学课堂的优点

2.1 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提高课堂学生地位。信息化课堂有效的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让新课堂不再像传统课堂那样压抑,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为课堂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在信息化数学课堂下,学生为课堂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得到答案,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负责辅佐学生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2 提高学生自主应用能力。新的教学环境有效的将实际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这也正符合新课标指出的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的原则,长久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能力,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2.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新课堂下,教师通过情景模式,给学生小组提出问题,小组人员通过实际讨论得到答案。有效的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学习困难,尽可不必直接请教老师,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中获得答案。

3.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课堂数学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式教学,应该得到更多的教育机构重视,只有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才能算是真正的现代化教学改革。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篇(6)

数学论文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纯数学论文,另一种为数学教学论文。许多从事数学教育的工作者有很难有大量时间去编写数学论文、和论文标题的修改,所以许多人把工作经验总结来写一些数学研究论文。数学教研论文是对课程论,教学法,教育思想,教材及教育对象心理加以研究。但无论哪一种数学论文都要遵从论文格式及写作规律。

1.1创新性

作为发表研究结果的一种文体,应反映作者本人所提供的新的事实,新的方法,新的见解。论文选题不新颖,实验没有值的报道的成果,即使有高超写作技巧,也不可能妙笔生花,硬写出新东西来。基础性研究最忌低水平重复,如受试对象,处理因素,观测指标,结果与前人雷同,毫无新意,这样论文不值得发表。

1.2科学性

科技论文的生命在于它的科学性。没有科学性论文毫无价值,而且可能把别人引入歧途,造成有害结果。撰写论文应具备:(1)反映事实的真实性;(2)选题材料的客观性;(3)分析判定的合理性;(4)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1.3规范性

规范性是论文在表现形式上的重要特点。科技论文已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论文格式,大体上由文题,一般不超过20字;摘要(应用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具有意义等);索引关键词;引言;研究方法,讨论,结果等部分组成。这种规范化的程序是无数科学家经验总结。它的优越性在于:(1)符合认识规律;(2)简洁明快,较少篇幅容纳较多信息;(3)方便读者阅读。

2撰写数学论文忌讳

2.1大题小作

论文不是书,如论文题目选的过大,那么泛论,浅论就在所难免。数学教育论文基本特征:有数学内容,讲数学教育问题,具有论文形态,不贪大,不求空,具有新见解。这样作者应将课题选的小一些,写出特色。

2.2关门写稿

一本学术杂志中的论文,单独拿出来看自然是独立完整的。就杂志的整个体系来看就会有一些联系,它们或是构成一个小专题或是使讨论不断深入。这样作者就要对你准备投稿刊物有所了解,以免无的放矢。不能缺乏事实凭空捏造,夸大结论。首先应该知道别人做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避免在自己的论文中重复。同时可以借鉴别人成果,在他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避免做无用功。

2.3形式思维混乱

科学发展到今天,科技论文的基本格式在世界范围内已趋向统一。论文要求规范化,标准化。有的论文东拼西抄,前后矛盾,这样的论文很难教人读懂。所以撰写论文应遵守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正确使用逻辑推理方法尤为重要。

3关于数学论文选题

数学论文选题是找“热门”还是“冷门”?“热门”课题从事研究的人员众多,发展迅速。如果作者所在单位基础雄厚,在这个领域占有相当地位,当然要从这一领域深入研究或向相关领域扩展。如果自己在这方面基础差,起步晚又没有找到新的突破,就不宜跟在别人后面搞低水平重复。选择“冷门”,知识的空白处及学科交叉点为研究目标为较好的选择。无论选“冷门”还是“热门”,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需要性选题应从社会需要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出发。

(2)创新性选题应是国内外还没有人研究过或是没有充分研究过的问题。

(3)科学性选题应有最基本的科学事实作依据。

(4)可行性选题应充分考虑从事研究的主客观条件,研究方案切实可行。

4关于数学论文文风

4.1语言表达确切

从选词,造句,段落,篇章,标点符号都应正确无误。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篇(7)

数学能力一般可以分为两种:①独立创造具有社会价值的数学新成果的能力;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数学的能力。中学阶段无疑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不论是数学的运用,还是数学创新,都离不开探究,没有了探究,任何学科——包括数学,都会失去灵魂。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有时候,我们的教育,却让学生处于从属地位,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因此,数学教学改革,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了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包含了许多方面,如培养兴趣、指导方法、鼓励质疑、引导创新等论文。

1培养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游戏对学生来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尤其是把课堂练习寓于游戏之中,是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为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尽量采用游戏的形式,〖JP3〗消除学生对数学枯燥乏味的感觉,让学生能在“玩中学、趣中练”,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游戏,如“病例会诊”,故意把答案或解题方法写错,让学生给病人“治病”。这样通过游戏把枯燥的练习贯穿起来,犹如苦口的良药裹上了一层糖衣,增加了趣味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学习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学生不断探究的欲望。

2指导学习,让学生学有方法“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我主要在读、议、思等几个方面给以指导。

21教会学生多“读”。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22鼓励学生敢“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议,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论文。

23引导学生勤“思”。思考非常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等等。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篇(8)

    数学能力一般可以分为两种:①独立创造具有社会价值的数学新成果的能力;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数学的能力。中学阶段无疑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不论是数学的运用,还是数学创新,都离不开探究,没有了探究,任何学科——包括数学,都会失去灵魂。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有时候,我们的教育,却让学生处于从属地位,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因此,数学教学改革,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了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包含了许多方面,如培养兴趣、指导方法、鼓励质疑、引导创新等论文。

    1培养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游戏对学生来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尤其是把课堂练习寓于游戏之中,是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为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尽量采用游戏的形式,〖JP3〗消除学生对数学枯燥乏味的感觉,让学生能在“玩中学、趣中练”,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游戏,如“病例会诊”,故意把答案或解题方法写错,让学生给病人“治病”。这样通过游戏把枯燥的练习贯穿起来,犹如苦口的良药裹上了一层糖衣,增加了趣味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学习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学生不断探究的欲望。

    2指导学习,让学生学有方法“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我主要在读、议、思等几个方面给以指导。

    21教会学生多“读”。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22鼓励学生敢“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议,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论文。

    23引导学生勤“思”。思考非常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等等。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篇(9)

近些年来我们注意到,面向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正在发生着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1999年出台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2002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和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中,“汉语文”这一称谓已经不复存在,而以“汉语”代之。其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帮助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了从小学至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和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并正在着手开发相应教学资源。那么,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为什么要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这个转变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及其意味

从学科论角度来讲,“汉语文”,按叶圣陶先生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门中小学课程。在这个意蕴层面,用它指称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也未尝不可。不过,为了把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和教学,与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和教学区别开来,把“汉语文”改称为“汉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课程与教学论层面有着更加深刻的意蕴。从现有研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的称谓,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首先,主要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性质的认识和确定,即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文课的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其次,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现状的认识,这就是,在以往的汉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具体的教学,还是考试都笼罩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全国普通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很多时候是按照把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路子走的,并没有从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根本点出发,真正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1]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总的来说是基于第二语言教学观的确定。用“汉语”这个称谓取代沿用已久的“汉语文”称谓,进一步确认和巩固了汉语是我国西藏等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第二语言,对他们的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第二语言教学观。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第二语言教学论的视野中有着深刻的意蕴。如果将其放在现代课程论的视野中,结合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和现状,对其予以审视和解读,则其意义更加深远。“汉语文”与“汉语”,虽然其基本的内容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但是它们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教学门类,正如吕必松先生在给王魁京先生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一书所做的《序言》中说:“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和其它语言的双语教学,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是汉语,它们之所以属于不同的教学门类,就是因为教学对象不同。这些不同的对象对同一种语言的学习和习得规律不同。”[2]再者,把“语文”进行多义解读,例如,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虽然在本质上它们仍然是汉民族的语言,但是它们各自所强调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既然如此,那么把它作为一门中小学课程,面向汉语为母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不同教学对象,就应该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等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长期以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对这一点把握得不是很好。例如,许多教师在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这一问题上见仁见智。在母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对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十分有意义,但是,由于文言文的时代性特点,如果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对现代汉语还掌握得不够好的情况下,就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肯定是不合适的。那么,少数民族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如果要学,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也只有经过研究,才能明确,而不能凭借某一方面的原因而作出臆断。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层面上的教学意识的确立,更是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课程层面上的课程意识的要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谓课程意识,通俗地讲就是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样教学”的意识。可以说,从“汉语文”到“汉语”强调的是“什么知识”或者说“哪些知识”,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汉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有价值的一种课程意识。现代课程和教学的实践,也早已证明没有课程意识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变革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理解不同,对“怎么教”自然也就不同。林林总总的知识浩如烟海,什么知识最要紧?什么最有价值?这是课程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一个问题。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可以说较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并为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和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从小学到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也为西藏等藏族地区汉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平台。

二、课程称谓之变的外部原因及其意味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系统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发展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发展的一个启示。

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当代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心和反思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问题。结合西藏地区中小学校汉语教学的实践来说,我们认为如果处理不好课程层面的问题,教学层面的问题可能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例如,在西藏地区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藏族班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有的学校使用区编的《汉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也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编写的专供藏区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这一现象说明,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的汉语教学,还缺乏规范,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性质特点,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如果能够着手系统解决课程层面的这样一些问题,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将更加规范和科学,汉语教学的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并能够为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改革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都笼罩在全国普通汉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从教材选用或编写到教学模式,都是沿着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思路走的,忽略了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这一客观事实。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汉语文课程的特点。而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如果不把汉语这一最基本的语言工具掌握好,那么汉语的人文性这一特点的落实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与其说是“转变”,不如说是对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汉语课程的工具性,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首要的、根本的属性这一特点的坚持。可见,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必须保持自身特点和属性的结果。这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进行汉语课程改革,才能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之路,最终走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之路。

经过上述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的分析与解读,可以看出课程意识的树立,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意义。当然,课程意识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这里不准备进一步论述。借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树立课程意识,在当前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总的来说,就是要树立课程建构意识,在汉语教学中根据实际状况,把握和落实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汉语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学习者特征,进行汉语教学设计,开展汉语教学。

三、几点建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王本华老师说,从“汉语文”到“汉语”,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但是,观察目前个别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可以发现,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未普遍发生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线的汉语教师和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当中,可见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不是结果,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为了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之路,加快从“汉语文”到“汉语”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提几点相关建议。

(一)统一认识,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的理念

目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课程和教学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甚至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虽然,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或许是受多年的汉语文教学的思维定势的作用,许多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必须统一认识,尽快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理念。

(二)统一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

目前,虽然在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相关文件中,开始以“汉语”这一称谓取代了沿用已久的“汉语文”,但是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试卷中,我们却发现仍然保留着“汉语文”这一称谓。而且,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中,“语文”“汉语文”“汉语”本来就因为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可能具有不同的指向和意义,但是这些词语的使用,却并没有被严格区分开来。在实际工作中,用语上的模糊往往容易导致人们认识上的混乱,所以我们希望尽快统一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尽快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三)大力推行和学习《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应该以执行《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进行了全面科学地把握,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依据和目标。那种脱离课程标准,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教材,以“教教材”为目标的汉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了。

(四)选用合适的汉语教材

就西藏地区来说,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汉语》教材,应该是依据《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编写,体现汉语课程最新理念,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状况,最具针对性,最适合这些地区汉语教学的汉语教材。实践证明,如果教材选用不当,不仅会增加师生的教学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果是十分有害的。

(五)坚持“文质兼朴”的教材选文标准

“文质兼美”一直是汉语文教材强调的选文标准,但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选文标准,我们认为应该坚持“文质兼朴”。一段时间,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结果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类选文,不仅增加了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教学的难度和负担,而且极容易使语言课变成文学课,进而偏离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目的。为了能使教材通过选文起到扩展学生汉语积累,进而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认为,汉语教材的选文应该以“文质兼朴”为标准,多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用文,尽量少选一些思想内涵过于深刻的文学类作品比较合适,这也应该是汉语教材的特点之一。

(六)对汉语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以西藏昌都地区为例,我们选择了西藏昌都地区二所高中和二所初中进行调查,发现其汉语教师几乎都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虽然都接受过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但是都未曾系统地学习过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这样教师在汉语教学中,极容易以母语教学的思路来理解和实施原本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一方面相关的少数民族师范类院校,应该及时调整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师资的课程计划,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对从事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31-01

小学数学课程作为三大主科之一,无论在哪个时期都是学生、老师以及家长无比重视的学科。在当代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时期,教师更应该重视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小学数学的学习基础对初中乃至高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在开始接触小学数学的时候,没有得到一定的思维锻炼能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的话,那么在日后的学习中就可能使学生造成基础知识的纰漏,也可能造成思维能力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节奏和进程。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发展变化的教育方式下得到先进的学习能力,教师应不断提高和进步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创新教学的新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还处在被开发的阶段,创新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思考问题兴趣,而且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数学思想的简单应用都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创新教学方式,是教师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新的目标和任务。

一、课堂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数学游戏

数学课简单的课堂授课模式已经无法极大的调动小学学生的积极性,毕竟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娱乐游戏。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用数学游戏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是个很不错的创新教学方式。数学游戏可以有比赛竞争、挑战、娱乐等多种方式,例如小学的乘法口诀,可以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进行乘法口诀的书写或者背诵,比赛哪一个小组用时最少。例如老师出一道计算题让学生主动自愿的上台进行题目的解答,竞争哪一个学生用时最短而且准确率最高。如果是针对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可以给每个小组出一套试题,让该小组每个人参与解答,让他们把每道题答案对比起来得出一个最终决定的答案,教师通过得出的答案的正确性来进行鼓励和表扬。以上的例子都属于比赛式的游戏。例如可以出一道一题多解的计算题,让学生把自己的解法写到黑板上,能写出新解法的同学教师发给学生一个礼物作为奖励。而娱乐式的数学游戏则主要侧重于让大家欢乐地活动起来。例如有口耳相传的游戏,每个人都会拿到一个数字。教师可以要求大家不能用肢体动作表示数字,只能用肩部以上部位来表示出来,然后第二个人乘上或者加上自己的数字,把最后的结果再用同样的方式表示给下一个人,一直到最后。由这个人把最后的结果报给老师,与老师手中的答案核对。以上的游戏能将小学生玩的兴趣带动起来,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喜欢数学。

二、实行鼓励制度对待课后作业和成绩

教师布置给小学生的作业可以实行鼓励制度。规则是这样的:教师将作业分为基本、中档和拓展三种类型,基本作业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中档作业学生如果全部完成会受到老师的当场表扬,并且挑选完成质量较好的在课堂上展示,拓展作业做得好的学生可以直接得到教师的小礼物。鼓励制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对于作业批改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互相批改,批改过程中可以加深答案的印象,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可以随时与老师进行沟通,使小学生都会力争上游。在交换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对于问题的看法,另外对于批改作业方面也可以减少教师的作业量。对于小学生,在业余的时间找他们谈话,比如谈论学生近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给学生一种亲近的感觉,因为小学老师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小学生的知己玩伴而不是一个严师的形象。对于小学学生,学会很好的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公开成绩就是一个必要的手段。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看成绩的方法,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老师应该减少一些批评性的甚至是嘲弄性的话语,多说几次“真棒”,“你做得很好,继续保持下去”之类的话,不要轻易打击小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创新教学的新方式可以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动脑筋的数学游戏,也可以是在课下改进自身对数学作业的态度和做法。在数学世界里,不仅学生需要拥有创新思想意识,教师也更应该运用创新教学的新方式规划课程安排和教学目标,尝试将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课程安排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新的教学目标。总之,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领域甚是广阔,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共同奋斗,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庆峰.激发学生兴趣乃成功教学之所在[J]. 神州. 2011(14)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篇(11)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可控的信息流通过程,又是完成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对学习过程中各种结构形式的优化控制与调节,则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品质

我们不仅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而教,而且还要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教,为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而教。目前,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个迫切的任务,而前提是要激发动机。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案例1]如教学“相遇问题”,为了扫清学习障碍,上课开始,创设情境:先由两个同学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行走,设问:“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行走的结果如何?”……通过生活实际的直观演示,丰富了学生的感情认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再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自觉性。

二、更新观念,构建教学环境,激励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

不再简单地把数学课堂当做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而应成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学生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教师要努力创设让学生善于思考和乐于学习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使之具有愉、充实感,让学生主动学习,亲自参与充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案例2]教学“质数和合数”。1、创设情境。师:今天,我们来当一回小侦察员如何?课件展示:破译密码——在一次行动中,我方侦察员劫获了敌人的密码,第一个数字是10以内的最大质数;第二个数字既有约数3,又是6的倍数;第三个数字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第四个数字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第五个数字是10以内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数。谁能破译密码?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欲望。2、新授例1。师:按照每个数约数的多少,把1到12这些数分成几种情况。自己分一分,然后小组内交流,找三个小组汇报并到黑板上分别填写结果。写出有一个约数的、有两个约数的、有两个以上约数的分别有哪些。师:那么这节课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看书,看看你从课本中能学到哪些知识。学生自己看书自学,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最后班内交流质数、合数的概念,师:课件出示质数、合数的概念。3、帮助破译密码。在这一个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同时让学生感悟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励他们的思维。

三、更新观念,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利用多样化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利用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创造性

首先,开放题的结论不唯一或解题策略多样化,但这些不唯一的结论或多样化的解题策略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也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案例3]“有余数的除法”后练习()÷9=5……(),通过练习,学生发现答案较多,但所填的余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小于9,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的深刻性得到有效的培养。其次,学生解题时也具有广阔性,即不是利用从本单元或本册教材中学到的知识解题。

[案例4]教学“反比例应用题”张师傅要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40个,10天可以完成任务,实际前2天加工了1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张师傅几天可以完成任务?引导学生得出了多种解题方法。

(1)倍比法:2×(40×10÷100)。

(2)归一法:40×10÷(100÷2)。

(3)分数法:40×10×2÷100

(4)正比例法:设张师傅x滋炜梢酝瓿桑(40×10)x=100÷2

(5)反比例法:设张师傅x天可以完成任务(100÷2)x=4×10。这种训练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生思维容量,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其三,要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例如,让学生在1、2、3、9、11几个数中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数类。学生回答出:1与其它几个数不同,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1是这几个数的公约数;l是这几个数中最小的一个;2与其它几个数不同,又是这几个数中唯一的偶数;只有2等于前后两个数的平均数,等等。可以说以上每一个答案都是学生对知识的一种“自创造”,这种潜能是无限的,为学生获取成功带来喜悦。

(二)利用猜想,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手段

关于猜想,波利亚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学生一旦表示出基本设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从波利亚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小学生而言,并非要出现像科学家那样的猜想,凡是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猜想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让他们在猜想中更好地获取知识,展示他们的创新才智,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案例5]《分数化小数》。

(1)提出猜想——教师让学生把一些分数化成小数,并寻找在一般的分数化小数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如下猜想:“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或5而不含有其它的质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2)检验猜想——教师出示:例8,把这些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先让学生根据以上猜想做出判断、检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