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插秧技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1-28 22:57:37

插秧技术论文

插秧技术论文篇(1)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机插育秧技术、机插大田栽培技术和插秧机操作技术。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近几年来,我们结合武宁县气候环境、地理条件,拟定多项技术方案,反复育秧,多次试验、比较,初步获得了比较完整的水稻机械化插育秧的主要技术要点。

1水稻机插育秧技术

机插育秧是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与常规育秧方式相比,机插育秧的显著特点是播种密度大,标准化要求高。必须把握好5关:一是营养土配备消毒关,二是精耕细作秧田关,三是品种种子选择关,四是精量播种关,五是秧水肥田管理关。把握3个原则:一是田平水浅栽插原则,二是适时栽插原则,三是合理密植原则。机插秧苗须达到2个基本要求,一是秧块标准,秧苗分布均匀,根系盘结,形如毯状,提起不散,能适合机械栽插;二是秧苗个体健壮,青秀均匀整齐,苗挺叶绿,无病虫害,能满足高产要求。常用的机插育秧方式有软盘育秧、双膜育秧。按床土的干湿分为湿润育秧和旱育秧。选择育秧方式应根椐当地水源条件而定。在水源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软盘湿润育秧操作简便可行,且用工少,生产成本低,质量有保证,适宜大面积推广。

1.1软盘育秧

1.1.1准备工作。秧田应选择避风向阳、土壤肥沃、排灌分开、运秧方便、便于操作管理的稻田、旱地或菜园。按照秧田面积与机插大田面积1∶100的比例留足秧田。大田一般需备软盘300~375片/hm2。准备宽2m的农用薄膜63m/hm2,长2m的竹弓60根/hm2。床土为过筛的营养细土(菜园土)1500kg/hm2。根据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稳产的大穗型品种。大田一般需备足杂交早稻种子22.5kg/hm2(常规稻30kg/hm2)。种子应经过精选,以保证出芽率。并用药剂浸种预防病虫害;稻种吸足水分的标准是:谷壳透明,可见腹白和胚,米粒容易折断而无响声。催芽标准为:手工播种根芽长度不超过2mm,机械播种“破胸露白”即可。

1.1.2精细播种。软盘育秧按播种方式可分为手工播种和机械播种,手工播种方法简便通用。手工播种的作业流程:床土准备碎土拌肥过筛堆闷熟化;晒种发芽试验选种药剂浸种催芽精做秧板;铺放空盘装盘土洒水播种盖土封膜揭膜炼苗肥水管理起盘移栽。

1.1.3苗期管理。①播种至出苗期。主要是保温湿,快出芽,促齐苗。膜内温度保持在30~32℃,如超过35℃,应揭开两头通风降温以防高温灼苗。如遇连续阴雨天,每隔2~3d,选中午揭开膜的两头通风1次,床土水分一定要充足,若床土发白,必须补足水分,保湿全苗。但要避免雨水淹没秧床,造成闷种烂芽。②一叶期。控温控湿,防徒长。膜内温度控制在25℃以内,超过25℃应两头揭膜通风降温。③二叶期。膜内温度控制在20℃左右,揭膜炼苗,干燥促根。揭膜应在阴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④三叶期。应注意保温防寒,除阴雨天外,实行日揭膜夜盖膜的方法,当最低气温稳定在15℃时方可拆棚,并要求床土湿润不发白,含水以透气。移栽前3~5d控水,保持床土干燥,以利机插。⑤喷施送嫁药(肥)。

1.1.4栽前准备。①施好出嫁肥。一般在移栽前3~4d进行,用肥量及施用方法应视苗色而定。②适时控水炼苗。栽前通过控水,促进秧苗老健,增强秧苗抗逆性。③带药移栽。机插秧苗由于苗小,个体较嫩,栽后易遭受病虫危害,在栽前1~2d要喷药预防,坚持带药移栽。④起运移栽。起盘后小心卷起盘内秧块,叠放于运秧车,堆放层数一般2~3层为宜,运至田头应随即卸下平放,使秧苗自然舒展,并做到随起随运随插,严防烈日伤苗。

1.2双膜育秧

1.2.1作业流程。地膜打孔铺放孔膜,精做秧板铺撒床土,床土准备破碎拌肥过筛洇足底水均匀播种覆土覆膜盖草揭膜炼苗肥水管理切块移栽。

1.2.2准备工作。①双膜准备。一般大田需备足幅宽1.5m的地膜63m/hm2;幅宽2.0m的农膜63m/hm2。②地膜打孔。孔距一般2cm×3cm,孔径为0.2~0.3cm。打孔孔径不宜过大或过小,孔径过大造成大量秧根下扎,增加起秧难度;孔径过小,透气性差,易造成烂秧。③秧池准备。秧池田与机插秧大田比例为1∶100。秧池田的秧板宽为1.4m。秧沟规格及秧板质量标准与软盘育秧要求相同。

2机插大田技术

2.1大田耕整

①田块平整,高低不过寸。②田面整洁,无杂残物。③田

面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烂下实,表土硬软适中,插秧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④耕整时,不宜用深耕机械作业,以防耕作层过深。

2.2大田施肥

根据土壤的地力、茬口等因素,可结合旋耕作业施用适量有机肥和速效化学肥料。氮肥量一般掌握在稻田总氮量的20%。在缺磷钾土壤中应适量增施磷钾肥。

2.3泥浆沉淀化除封杀

化除封杀是机插秧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大田耕整后须经一段时间沉实。沉实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土质情况而定。砂质土需沉实1d左右,壤土一般需沉实1~2d,黏土一般需沉实3d左右。

3机插作业技术

插秧机按操作方式可分为手扶步进式与乘坐式,我县丘陵山区适宜以手扶步进式为主;按插秧速度可分为普通插秧机和高速插秧机。行距30cm,不可调,株距3档可调,深度、取秧量可调。其主要特点:一是基本苗、栽插深度、株距等可以量化调节。二是具有液压仿形系统,可以提高水田作业的稳定性。三是机电一体化程度高,操作灵活自如。四是作业效率高,省工节本增效。

3.1插秧机调试

插秧前须对插秧机作1次全面检查调试,以确保插秧机能够正常工作。要按照农艺要求确定穴距和每穴秧苗的株数,调节好相应的株距和取秧量。以保证大田适宜的基本苗。

3.2插秧机道路行走

插秧机前往作业区进行道路行走程序:一是发动机起动后,应达到热机状态。二是将苗箱置在机体的中间位置上。三是将变速杆拨到“行驶”位置上。四是将液压操作手柄往下拨到“上升”位置,然后把液压操作手柄拨到“固定”位置。五是将发动机油门处于低速转动状态。六是将主离合器手柄慢慢拉到“连接”位置,插秧机即可行走。

3.3插秧机田间行走

(1)田间行走方法。方法1:插第1行时首先在田埂周围留有4行宽的余地。方法2:第1行直接靠田埂插秧,其他3边留有4行、8行宽的余地。

(2)插秧机的转向换行。插秧机到田头转向换行采取步骤:一是将插秧机离合器拨至“断开”位置,降低发动机转速,将液压手柄拨至“上升”位置,使机体上升,将划印杆收回。二是将手柄往上稍稍抬起并用手捏需旋转方向一侧的转向离合器手柄,插秧机即慢慢开始轻松转向,以便进行下一个行程插秧作业。

(3)划印器的使用。插秧机在行走时,划印器在大田表土上会划出一直线痕迹;插秧机转弯后,应将发动机上的中间标杆对准划印器划出的直线,以保持插秧机的直线行驶。

(4)侧对行器的使用。插秧机转弯后,应将侧对行器对准上一个行程已插秧的秧苗行,以使插秧机每次行走时有均匀的行距。

3.4插秧机停止作业

作业结束需要停机时,首先将油门拨至“低”的位置,使发动机转速下降;然后将发动机开关拨至“OFF”位置,发动机可立即熄火,插秧机停止作业。

参考文献

插秧技术论文篇(2)

在水稻插秧育秧技术的推广中,尤其是机械化水稻插秧技术的推广,其技术要求较高。许多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愿意使用机械插秧技术。而机械插秧是水稻种植技术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的环节,这种插秧模式与传统的人工插秧相比,机械插秧的播种面积较大,其标准化的要求较高。想要实现机械插秧,需要具备以下几点基本要求:首先,想要使用机械插秧,需要一块标准的水稻插秧地,水稻的秧苗需要均匀的分布。第二,水稻的秧苗需要健壮,并且无虫害,满足水稻高产的要求。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户家庭均采用家庭劳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农户更加偏好传统的插秧技术,机械化的插秧技术成本较高,对于收人低下的农户家庭并不是一个良好的选择,这就导致机械插秧技术不能够在水稻插秧技术推广中得到良好的运用。

1.2机械插秧的技术限制

在插秧的过程中,也可能受到降雨量的影响,在秧苗的插秧季节无法提供其需要的水量,就导致秧苗不能正常插秧;等到降水足够之后,秧苗又生长壮大,而机械并不能够采用大秧苗进行插秧,这样插秧机就成为了摆设。

1.3稻田中的水利灌溉设施落后

在大多数的稻田中,用于供水排水的系统比较落后,农田中不能够做到自如的供水和排水,使得农田中的水深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这就为插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无法控制好水的深浅,使得水稻插秧技术得不到有效的推广。

1.4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

由于农村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农民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较慢。受到农民文化水平的限制,多数人还是比较倾向于传统的插秧模式,且没有办法去创新和改进现有条件下的插秧模式,改良水稻的种植环境,这就在客观上阻碍了水稻插秧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与落实。

2解决水稻插秧基础难以推广的有效措施

2.1加快土地流转的推进进程

要将土地集中在比较优秀的种粮大户中去。过去,为了提高我国粮食的生产率,国家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落实到每家每户,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产劳作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进而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日益增大的农业需求,这种家庭式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只有将土地集中到农业大户中,对土地进行集中的管制,才能够有利于水稻插秧技术的发展,这样才有利于机械化农业生产模式的进一步推进。

2.2改良供水及排水系统

想要进一步推广水稻插秧技术,政府就要设立专项中的资金,对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改造,使农田实现有效的灌溉和排水。推广的技术人员还要根据实际的农业生产需要,对农田实行随时灌溉随时排水,为水稻的种植和生产提供良好的技术自然环境和技术条件,满足农户对插秧的要求,进一步推广机械插秧技术。

2.3加强水稻插秧技术的宣传与培训

想要进一步推广水稻插秧技术,就要加大新技术的宣传力度,还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就提高了,农民配合推广的积极主动性也会随之提高,水稻插秧技术也将会得到更好的推广。推广人员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插秧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机械插秧技术,让农民群众主动的改造水稻的种植环境,为机械化的水稻插秧提供良好的条件。

插秧技术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13

1 国外水稻育插秧现状

水稻机械化可以较便捷的应用到水稻的农业生产中,其中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有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部分欧洲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以直播机械化为主要技术,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以育苗移栽为主要技术。

美国的水稻育插秧技术最发达,是最早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国家,而且机械化普及度几乎全部实现,由于美国农业用地分用途分区域存在,因此采用水稻直播种植技术可以较好地将水稻种植和土地高效利用相结合,直播种植技术具有生产作业简单,劳动强度小,效率高,产量高的特点,与美国的大规模种植和生产相吻合,实际操作性非常高。在亚洲,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程度和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是日本,日本农业的机械化是伴随工业化完成的,日本的育插秧机械化已经形成了交统一的模式,并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特点,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98%。

2 国内水稻育插秧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水稻开始钵盘育苗抛植技术试验,由于该技术成本高,实际推广未能施行。为了降低该技术的成本,国内围绕钵盘材料和钵盘规格形状进行了大量研究,到1986年为止,成功研制出了聚乙烯薄软塑料钵盘,大大降低了该技术的成本,为其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之后随着除草剂的普遍应用,钵盘育苗抛植技术得以较快推广。

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较发达国家晚,因此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水稻育插秧技术机械化水平仅有不到4%,机械育插秧面积不足100万hm2,国内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主要在东北平原推广,而且世纪生产效果增幅相当可观。

3 吉林省水稻育插秧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吉林省从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日本引进了工厂化育苗设备,但是由于当时中国水稻种植主要是农村小规模生产导致该技术难以在国内推广,此外该技术采用盘育苗导致秧苗相互交错,插秧时费时费力,而且该技术成本高,加之除草技术不能配合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随着水稻育插秧技术的发展,吉林省现在水稻育苗基本采用钵盘育苗移栽技术,由于使用了价格低廉的钙塑衬托代替塑料钵盘,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该技术便于推广。在插秧时每个穴中秧苗各自独立,不会出现相互缠在一起的现象,便于插秧应用。

吉林省水稻插秧主要以人工为主。插秧规格一般地在中等肥力土壤上, 行穴距为30cm ×l3 .3cm;在高肥力土壤上, 行穴距为30cm×l6 .5cm, 每穴2 ~3棵基本苗。近年来, 在部分地区开展了机械化抛秧与插秧技术示范。自20世纪80年代后,吉林省才出现盘育秧水稻插秧机。

4 吉林省水稻育插秧存在问题

目前吉林省水稻种植模式主要是人工插秧种植水稻,不但劳动强度大,作业条件艰苦,作用效率低下,生产工艺落后等缺点,给水稻的实际种植应用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由于耕地面积的种植没有大规模化,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传统种植模式导致耕地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现阶段吉林省育苗在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单位中采用费时费工的苗棚育苗,造成通风、通气等秧苗生长条件差异较大,质量难以控制。因此实现水稻种植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是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业效益的主攻方向。

5 吉林省水稻育插秧技术发展趋势

由于育秧技术是决定机械化种植水稻的关键技术,众多农业技术工作者围绕机插水稻的育秧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出现了机械栽插相配套的工厂化育秧、钵盘育苗抛植技术、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技术等。水稻钵体育秧方式的采用,为水稻工厂化育秧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机械化种植水稻奠定了基础。

水稻机械化生产的首要技术是水稻工厂化育秧,此技术的改善和完善必将极大地提高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水平。

参考文献

[ 1] 陆为农.论水稻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的科学选择[J]. 农业机械, 2005 (5 ).

[ 2] 林兴军等.日本水稻增产因素分析与稻作技术评价[ J] .中国稻米, 2006 (3 ).

[ 3] 嘉琦.面对高潮[ J] .农业机械, 2005(10 ).

[4] 陈吉慧,李洪峰,夏元祥,王德全.水稻育苗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C].辽宁省昆虫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插秧技术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021-01

潜江市地处湖北省江汉平原腹地,国土总面积2 004 km2,其中耕地面积7.03万hm2,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50万hm2,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湖北省产粮大县(市)。进入21世纪以来,潜江市中稻育苗播栽方式从水育秧移栽的单一方式发展到旱育秧人工移栽、旱育抛秧、集中育秧机械插秧、工厂化育秧和水稻直播等多种播栽方式。通过水育手插秧、旱育手插秧、旱育抛栽、机械插秧等4种不同育苗移栽方式的对比试验,研究各种育秧播栽方式的优缺点与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摸清各种育秧方式的适宜区域,对推广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生产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潜江市杂交中稻不同育苗移栽方式对比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设在潜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供试作物为杂交中稻,品种为广两优香66,面积2 668 m2。试验田为中壤土质,pH值7.0,有机质含量2.3%,肥力中等,地势平坦,前茬为油菜。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水育手插、旱育手插、旱育抛秧、机械插秧等4种播栽方式,以水育手插为对照(CK)。各处理面积均为667 m2。

1.3 试验方法

水育秧5月3日浸种,旱育抛秧与旱育手插秧5月4日浸种,5月5日全部播种;机械插秧5月12日浸种,5月14日播种。6月2日耕整大田,底肥施45%复合肥450 kg/hm2、颗粒锌3 kg/hm2,6月3日旱育抛秧、旱育手插秧、水育秧移栽;大田沉实2 d后,6月4日进行机械插秧。6月12日用尿素112.5 kg/hm2与除草剂混施,作为返青肥和化学除草。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取5点取样和定点调查法,6月上旬查移栽时苗情,7月上旬调查分蘖末期苗情,8月调查抽穗情况,9月中下旬调查产量结构。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育苗移栽方式对生育期及苗情的影响

由表1可知,机械插秧移栽后缓苗期最长,生育期也最长,达142 d,比对照(CK)多2 d;旱育抛秧生育期最短,为138 d,比对照(CK)少2 d。由表2可知,机械插秧分蘖力最强、总苗数最多,其移栽时分蘖最少,在苗高峰期,其分蘖最多,单株分蘖达7.36个,比对照(CK)高10.01%,总苗数达354.00万根/hm2,比对照(CK)高20.04%。旱育抛秧次之。成熟后,4种播栽方式株高变化不大,但在营养生长期间,旱育手插秧、旱育抛秧及机械插秧株高明显低于水育秧。

2.2 不同育苗移栽方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旱育抛秧、旱育手插秧与机械插秧在旱田育秧,白根多、粗,秧苗矮壮,分蘖早、快,移栽时起秧轻快、移栽便利,比水育秧的秧苗素质强,移栽后返青快,特别是旱育抛秧返青最快,只有3 d左右[1-3];机械插秧因秧苗小,移栽时根系受损,返青期稍长,达7~10 d[4]。

2.3 不同育苗移栽方式对产量结构的影响

由表3可知,旱育手插秧理论产量9 885 kg/hm2,比对照(CK)高675 kg/hm2,实产9 345 kg/hm2,比对照(CK)高225 kg/hm2;旱育抛秧理论产量10 485 kg/hm2,比对照(CK)高1 275 kg/hm2,实产9 825 kg/hm2,比对照(CK)高705 kg/hm2;机械插秧理论产量10 365 kg/hm2,比对照(CK)高1 155 kg/hm2,实产9 735 kg/hm2,比对照(CK)高615 kg/hm2。旱育抛秧增产效果最为显著,增幅达7.73%,其次为机械插秧,增幅达6.74%。

机械插秧有效穗数最多,达253.05万穗/hm2,比对照(CK)高19.48%,这主要得益于机插秧基本苗足。其次为旱育抛秧,比对照(CK)高11.90%。旱育手插秧穗实粒数最多,旱育抛秧与机械插秧均低于对照(CK),这说明随着有效穗数增多,穗实粒数呈下降趋势。

(下转第23页)

2.4 不同育苗移栽方式对综合效益的影响

旱育抛秧、抛秧手插秧、机械插秧是在旱地肥床环境下育苗,需水量少,秧田比水育秧(CK)节约用水2 700 m3/hm2以上,其中机械插秧最为省水。与水育秧方式(CK)相比,旱育手插秧节省育秧、扯秧工7.5个/hm2,旱育抛秧节省育秧、插秧工19.5个/hm2,机械插秧节省育秧、插秧工22.5个/hm2,机械插秧最为省工。1 hm2水育秧需要秧田0.2 hm2,旱育手插秧与旱育抛秧1 hm2需秧田0.05 hm2,比对照(CK)省秧田0.15 hm2;机械插秧1 hm2需秧田75 m2,省秧田1 925 m2。机械插秧最为省田。

旱育手插秧省工247.5元/hm2,省秧田种油菜增收600元/hm2,稻谷增收585元/hm2,比对照(CK)合计增收1 432.5元/hm2;旱育抛秧省工643.5元/hm2,省秧田种油菜增收600元/hm2,稻谷增收1 833元/hm2,比对照(CK)合计增收3 076.5元/hm2;机械插秧省工742.5元/hm2,省秧田种油菜增收2 280元/hm2,稻谷增收1 599元/hm2,机插费900元/hm2,比对照(CK)合计增收3 721.5元/hm2。由此可见,机械插秧综合效益最高。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机械插秧方式最为省水、省工、节省秧田,取得的综合效益最高。因此,机械插秧更适合集中育秧与工厂化育秧,更能集成技术、提高效益,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除低洼地、烂泥田外,潜江市大部分地方均适用,特别是田多人少、土地开阔的区域[5]。旱育抛秧与旱育手插秧是一项轻简、高产、高效的技术,适于人多田少、户均水稻面积在0.67 hm2左右的区域[6]。水育秧是一项耗工费时的落后技术,应迅速淘汰,但排灌不便、需大苗移栽的低洼地适用此育秧方式。

4 参考文献

[1] 张艳,冯如君.水稻旱育秧的优点及其关键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44.

[2] 李贵勇,王云华,资月娥,等.不同节水方式对旱育秧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449-452.

[3] 陈艳冰.水稻旱育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3(21):73.

插秧技术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061-01

近年来,城镇企业快速发展,农村中青年纷纷外出务工,在乡务农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改变,多以妇女、老年人居多,仅有部分中年人。每年每逢收割栽种季节,农活相对集中,体力劳动强度大,时间紧张、劳力紧张、机械紧张。特别是小麦收割又要晾晒小麦,水稻又要直播、栽插,其时间、劳力、机械三者矛盾突出。为解决现实矛盾,应大力推广使用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具。机插稻由于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稻谷产量而受到稻农的欢迎。推广机插秧,需要乡镇农技人员提高自身素养。因此,应打造一个高素质、懂技术的服务团队。乡镇农技人员平时应多注重学习文化知识,加强业务技能,不断充电,更新知识点,增加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以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1 做好调查摸底工作

到村组征订机插秧,要与农户零距离接触,认真做好调查摸底。需要了解圩口面积,各承包户姓名、面积、田块顺序号,以及道路是否适合插秧机顺利畅通行走。需要核查插秧机道路行走是否畅通,且要逐田检查各户田块是否相连成片或相靠成片。检查的目的是便于运秧集中发放,插秧机连片栽插,节约时间、降低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做到一切心中有数,一手资料在手。签订协议时要强调单位面积订秧盘的标准数量,按实际田间面积征订,面积要报足,秧盘要定足,秧款要缴足。

2 加强培训指导与技术交流

组织育供秧主体集中培训,面对面交流经验,总结问题。对育秧技术、操作技能、苗期管理、注意事项等一系列工作,农技人员进行全方位指导服务,确保秧苗适龄健壮[1]。确定与各村组有关农户机插秧服务后,技术人员要注重加强技术学习,重点掌握技术流程,领会技术要领。经常多思考谋划不足,多反省负面教训,多总结正面经验。真正做到虚心向实践学习,虚心向理论学习,虚心向同事学习。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方法。建议同志间学术多交流,主意多交换,教训多讨论,意见多统一。学会在实际工作中,遇事多考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2]。

3 合理安排人员调度

育秧前准备和育秧期间,劳动强度大、时间紧、工作量大,责任重大,同时承受的心理压力相当大。育秧是机插秧工作的重中之重,决定成功的关键。育秧期间根据情况适时调度人员,集中力量,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育秧工作。秧池要留足,培育一定比例后备秧,提高抗风险能力。

4 端正工作态度

将秧盘运到村组农户田头,按田块顺序发秧,点清秧盘数交给农户,坚决按次序栽插,不栽人情秧。工作较真,敢于碰硬,争取赢得大多数农户的理解与支持。对于个别不理解的农户,要耐心说服讲道理,做好解释工作。插秧期间,田间机插工作是农技站的一项重要工作,各村就是办公室,农户田块就是办公桌,人人都要坚守岗位,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插秧任务,向自己、农户、农技站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每天保持通讯畅通,便于农技站掌握了解,统筹安排工作。

5 做好栽前准备

要主动到村到组了解小麦收割大致时间,实行动态掌握。耕作期间,要亲自到圩口实地巡回查看。根据情况调整设定好最佳栽插路线,循环栽插,不栽倒插花。栽插顺序确定后,农户自觉安排农事、生活、工作等,避免在田头等秧栽和抢秧栽现象发生。经常到村与农户接触讲解栽前田间准备工作、注意事项,栽插基本苗、行株距、每穴株数,以及栽后田间管理,让农户掌握技术要点,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3-4]。

6 加强插秧机管理,保证栽插质量,提高栽插效率

机手每天上机前先检查调试正常,后进行栽秧,匀速行走,栽秧质量高、效率高。过慢,质量好,但效率差;过快,质量差,但效率高。上、卸秧时,注意拿好放好,尽量不破损。如有破损秧盘,由农户补栽缺棵。引导农户补秧尽量不用整盘秧,不浪费秧盘、不抢秧。每天栽秧结束后,对于插秧机要用清水冲洗污泥,清除杂草等,保持机体干净。

7 做好产中产后服务

栽秧结束后,及时到村入户与农户零距离接触,深入田头查看苗情,科学指导田间管理,指导合理施肥,促早发稳长。经常到田查看,掌握生长期的动态情况,做好产中产后服务,让农户分享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的丰收喜悦。使机插秧技术能够迅速发展,使稻农充分得到实惠[5]。

8 参考文献

[1] 峰,陈惠哲.水稻机插秧发展与粮食安全[J].中国稻米,2009(6):4-7.

[2] 于林惠,丁艳锋,薛艳凤,等.水稻机插秧田间育秧秧苗素质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3):73-78.

插秧技术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S23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220-01

一、对水稻进行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1.1 社会背景

近几年以来,由于农业劳动力出现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农业劳动力的价格不断上涨,所以导致人工育插秧的成本越来越高。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农民进行劳动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劳动力对于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之水稻生产的整个环节复杂,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用工量非常多,而且劳动强度也非常大,所以在进行水稻的育插秧阶段和收获阶段,选择机械化生产技术,不仅可以高效利用农民的时间,还会大幅度的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对于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所以,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将会大大提高水稻的产量。

1.2 技术特征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相比于人工劳动力来说有很大的优越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在节省成本、提高产量和效率等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有关的实践表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相比于人工劳动力来可以降低40%的劳动力,节约的成本资金大约430元/hm2左右,提高的产量大约在345kg/hm2以上,另外,使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还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最大程度利用农时,并且还会最大程度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

由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是一套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这项技术的主要的组成部分是育种、插秧、耕地和管理4个方面,把人工的插秧和栽种与机械化的育插秧进行比较,进行机械化的栽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都比较强,所以机械技术可以说是一项通用的技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由于我国的水稻育插秧设备已经形成一系列的产品,并且性价比也在不断提高,并且对于稻田进行整理、耕种的机械和在田间进行管理的机械已经基本取得了配套的使用。

二、加快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传播的方法

河南省南召县是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项目重点县,该县属山区丘陵地貌,耕地面积46.65万亩,根据近几年的实验、示范和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总动力达28.5万千瓦,水稻插秧机推广数量南阳市名列前茅,机插秧面积已达1.5万亩,机插亩产达1300斤,较人工增产17%,机械化技术和技术推广取得明显成效。

根据南召县所进行的关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实验工作,目前,南召县的大部分水稻栽培田地已经进行了效仿和实践,南召县的水稻产值已经升高了17%左右,所以采用率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取得了飞速的增长,从而进入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传播和发展的新阶段。所以,要加快对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传播速度和推广力度,从而大大提高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使用率,建议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

2.1 强化政府的扶持力度,并且加大资金的投入

政府相关部门和各级部门一定要进行大力的支持,从而把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并且国家补贴部门也要加大对于机械化装备的补贴,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上对插秧环节和插秧育种技术进行相应的补贴;另外一个方面,要积极争取财政补贴和资金扶持,并且要相应的为农机作业和机械装备的购进进行相应的优惠措施。

2.2 提高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水平,加大技术的传播力度

根据传播学理论,技术若是想要进行推广和传播,这项技术就需要拥有明显的优势,具备的特征主要包括:技术拥有很强的优越性、可进行试验性、操作简便、容易进行观察的性质和相容性等等。根据南召县所进行的关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实验工作来说,在进行技术的推广过程中都体现了以上的优势和特征。然而,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和水稻种植效益的影响,目前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成本还是比较高,所以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此项技术的采用。

2.3 发展新型的社会化的服务组织,从而建全服务体系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与人工的插秧育种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并且技术的复杂程度非常高。根据南召县所进行的关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实验工作的进展情况来看,农机合作社已经成为进行技术传播的主要载体,所以,要对机械化的农业大户、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使用该项技术的部门进行大力的扶持,并且要以市场为主要的导向,不断对该项技术的服务模式进行更新和提升。

2.4 进行项目推进的工程,从而提升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传播

目前,全国的水稻产量大省已经把推广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大力度的推广和宣传,但是预期的效果和实际的效果还存在很大的区别。要想促进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传播力度,可以进行以下的措施。首先应该扩大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传播范围,并且还要对机械化的农业大户、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使用该项技术的部门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和示范;其次就是加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服务力度,为机械化的农业大户、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使用该项技术的部门提供相应的咨询和示范工作;再次就是要建设相应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

还可以通过以下的传播途径进行传播,首先可以在机械化的农业大户、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使用该项技术的各部门设置相应的推广工作,再次就是要利用人机传播的机会,使得每个应用此项技术的农民成为传播的渠道。

三、结束语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主要进行的是规范化的育种方式、机械化的插秧方式,该项技术对于节省劳动力,节约成本、提高产量等有很大的帮助,并且为水稻的规范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管理奠定了基础,所以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对于农业的市场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康玉,牟子蛟,滕玉芬.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云南农业》.2012年2期.

插秧技术论文篇(7)

1.政府重视,政策支持

在近几年来的中央1号文件中,都明确指出:大力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国家对农民购置插秧机给予补贴。因此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层层进行叠加补贴,插秧机补贴高达30%以上,农民只需花费少量的钱,就给购买到高性能的插秧机,极大地刺激了农民购买插秧机的欲望。

2.机插秧育秧技术日趋成熟。

机插秧技术关键是育秧技术,农民推广技术人员经过多年来的不断试验。总结,根据技术规范,因地制宜,把育秧技术本土化处理,使农民更能完全掌握好、运用好。在工厂化育秧基础上,创造出软盘育秧、双膜育秧、淤泥育秧、软盘育秧旱育湿润管理等技术,育秧技术的本土化、多样化,成为机插秧快速推广的有力支撑。

3.土地流转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种植,解决了机插秧用水的矛盾。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农业生产实行规模化生产,必须依赖于农业机械化,水稻种植必须实行插秧机械化,既可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又能提高生产效率。土地流转的加快,也促进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土地流转的加快,成为机插秧技术推广的隐形助力剂,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成为机插秧技术推广的生力军。

4.插秧机生产厂家的增多

农机生产厂家的政策敏锐性,紧紧抓住国家惠农政策和插秧机潜在的巨大市场契机,纷纷投身于插秧的科研开发、生产,充分吸收外国的先进成熟的生产技术,生产出众多品牌的高性能插秧机。插秧机生产厂家的增多,事必形成插秧机的性价比的竞争将加快插秧机技术的推广。

二、目前插秧机服务网络的几种模式

1.厂方直接服务

由厂方技术三包人员直接服务于用户,简单对用户进行机械操作培训、帮助调试插秧机下田作业,遇到故障进行维修。服务范围局限于某一品牌,没有三包配件库,一般1个省只有几名服务人员,三包服务半径大,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2.经销商服务

销售商指导用户机械操作,对插秧机三包,维修由生产厂方负责。服务范围也局限于某一品牌,一般1县有1个经销商,服务半径较小,没有三包配件库,服务质量也得不到充分保障。

3.县级农机推广站服务

区域销售由县级农机推广站,厂方对农机推广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再由农机推广技术人员对用户进行技术培训,培训操作、调整、保养等。由农机推广技术人员帮助调试下田作业、三包服务。服务范围较大(不局限于某一品牌),建立了三包配件库,服务半径较小,服务质量有一定的保障。

以上三种模式在机插秧推广前期,机具较小时都能适应,但在农民全面使用机插秧技术时,随着插秧机每年新增数量、品牌的增加,旧插秧机的保养、维修,服务能力、水平和质量都日趋下降,服务体系脆弱,在农民服务得不到充分保障时,就会严重影响到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因此建立、完善服务网络迫在眉睫。

三、影响我县机插秧技术推广的不利因素

1.机插秧育秧技术较复杂

从营养土、软盘的准备,到苗床的整理,再到苗田的田间管理,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相对于传统的育秧而言,技术较复杂,不易被农户接受。

2.土地流转难

单个家庭的责任田块分布零散,面积较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农村土地规范经营的少,已实现规范经营的,其随意性大,承包经营合同多是一年一定,承包人对农业机械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3.推广单位的工作经费短缺

目前机插秧推广工作主要由县级推广站承担,而县级财政预算只能保证发工作,省、市两级的补贴全部用在机械上,造成推广单位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推广工作。

四、促进我县水稻机插秧技术成果快速推广应用的对策

1.强化宣传,增强对搞好机插秧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广泛宣传,要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够充分认识到机插秧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结合,有利于农民分工分业,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2.加强示范推广力度

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建立推广示范基地,有重点地选择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加入机插秧行列,解决人员和机械力量不足的问题。二是农机部门解决好育秧技术的实用性研究。在结合本地实际的基础上,选择推广适用的机型和适用的机插秧技术。

3.打造优势机插秧推广平台

以有一定规范的农机大户、种田大户、农机服务组织为依托,打造优势机插秧推广平台,鼓励农机人员领办、兴办机插秧服务组织。如以现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领导,带动周边农民逐步加入合作组织,以实现农业的规范化、集约化生产,同时,着重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晋级,提升水稻生产效率,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升我县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4.建立稳定的农机补贴激励机制

插秧技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 S511.0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067-01

育秧是水稻生长过程的重要环节,秧苗质量不仅关系到移栽水稻的高产稳产,更是机械化插秧成功的关键[1]。为此,国内外农业技术人员对机插水稻育秧技术进行了长期大量的试验和探索,并形成了现在正在推广运用的3种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模式,即工厂化育秧、双膜育秧和硬、软盘塑盘育秧[2]。

1 3种机插秧育秧模式的优缺点

(1)工厂化育秧,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低。生产出的秧苗质量好,外形尺寸精确度高,是水稻机插最理想的育秧方式。但是,工厂化育秧投资成本过高,生产成本较大,在现阶段农村广大普通农户根本无法享用。

(2)硬盘育秧,能够培育出符合现代插秧机要求的标准秧苗。操作较简便,起秧速度快,劳动强度较低。硬盘育秧的主要缺点是成本过高。硬盘育秧的成本虽不象工厂化育秧成本那样巨大,但一般农户也不愿意接受。由于硬盘育秧生产成本较高,现在农村很少有人将其用于实际生产中。

(3)为降低育秧生产成本,由硬盘演变而来的软盘育秧应运而生,软盘育秧与硬盘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导致现在农户使用较多。但软盘育秧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首先,软盘易变形。机插秧的重要标准就是秧块外形尺寸要符合58 cm×28 cm×2 cm的标准。宽度大于28 cm的秧块放不进秧箱,小于28 cm就会造成漏插。而软盘由于质地较软,使用前,自身的外形尺寸就很难保证符合标准,当铺上床土以后,软盘四周向外张开,使原来的形状尺寸遭到破坏,因此,由其培育出来的秧块尺寸不能保证符合机插要求。生产实践证明,在机插时很多秧块必须用手整形后才能装入秧箱。由于手工整形边线不齐不光滑,往往造成不能正常纵向送秧和卡滞现象,同时由于手工整型,使秧块边缘的秧苗均匀度遭到破坏,从而也降低了插秧质量[3]。其次,软盘育秧生产成本只是相对硬盘较低,但相对双膜育秧成本较高。另外,由于软盘较软易变形,当年用过以后,很难清洗后保存到第2年再用。即使保存到第2年再用,由于其严重变形,所育秧块规格更难保证插秧机所需要求。因此,软盘实际上也只能用1次,所以相对双膜育秧其成本也是很高的。

(4)双膜育秧操作简单,相对其他几种育种方式,其生产成本明显较低,是今后大规模水稻机插秧育秧的主要形式。但其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双膜育秧栽插前要切块除边,造成严重的浪费(种子、土地和人力)。其次,在确定切块位置时,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定位,都会对秧苗造成损伤,并且被切部位的秧苗也会被毁坏。第三,切块秧块的边缘,因被切过,使土失去依托,在搬运过程中会因碰、压、振动而坍塌,从而影响插秧质量[4]。

2 双膜塑料条育秧技术

双膜塑料条育秧技术是利用双膜保持双膜育秧的优点,利用塑料条克服双膜育秧的缺点而创新出来的一种机插水稻育秧技术。

(1) 作业流程。双膜塑料条育秧技术作业流程如图1所示。

(2)技术要点。双膜塑料条育秧就是在双膜育秧铺放床土前,加放长116 cm、宽0.6 cm、高2 cm其上带有固定孔的特制塑料条,塑料条间隔距离为28 cm,形成116 cm×28 cm的塑料条格;然后在塑料条格内铺放床土,洇水播种。

(3)育秧方法。在做好的秧板面上铺上打孔薄膜。在板面两边的薄膜上面沿长度方向固定好塑料条,间距为塑料条长度116 cm。然后在两塑料条之间按照28 cm的间距横向固定好塑料条。这样在秧板面上就形成了116 cm×28 cm的长条格。然后在塑料条格里铺放床土,床土厚度为2 cm,与塑料条高度一致。

在床土上撒(洇)足水,使床土水分达到饱和状态后立即播种。播种要按计算好的播量分多次播撒,要尽量均匀。然后均匀撒上盖籽土,盖籽土厚度以刚看不见种子为宜。在播过种子的床土上面间隔50 cm左右摆放1根芦苇,再盖上薄膜。薄膜四周封压后再在薄膜上盖上1层薄稻草。

苗期管理与双膜育秧完全相同。双膜塑料条所育的秧苗,在栽插时,只要将塑料条从床土里取出,符合机插规格要求的标准秧块便可形成。

(4)双膜塑料条育秧技术优点。与软盘育秧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秧块外形尺寸规格标准,秧块边缘整齐无坍塌现象,有利于放入秧箱和纵向送秧。②秧块长度为软盘所育秧块的2倍,补给秧苗的次数减少了50%,保证了机插秧质量,提高了机插秧效率。③塑料条与软盘相比,成本大大降低,且塑料条易于清理,便于保存,可使用多年而不损坏。

与双膜育秧相比,双膜塑料条育秧除了具有双膜育秧的优点外,还有以下优点:①省去了切秧块这道作业程序,节约了人力、种子、秧苗和时间,不对秧苗产生任何损伤。②秧块边缘整齐光滑,有利于放入秧箱和送秧,保证了插秧质量。由此可见,双膜塑料条育秧技术是一种操作简单方便,成本较低,秧块秧苗符合机插规格要求的育秧技术。它适合现阶段农村经济状况,容易被水稻栽插农户所接受,对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普及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参考文献

[1] 冯卫东,杨孟刚,杨生龙,等.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J].宁夏农林科技,2007(2):110-111.

插秧技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U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081-01

在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就是水稻,它的单产量和总产量都是最高的,其种植面积占我国粮食作物的28%,其总产量则占到了4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稻的种植方式已经由原来的人工插秧逐渐转变为机械插秧,我国插秧机械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总体水平不高,具体表现为机型单一,品种少,特别是缺少小型水稻插秧机。从我国水稻种植地区的地形状况来看,广大农村(尤其是南方农村)都是以小地块和丘陵地块为主,但是,当前在我国只有一些大型宽幅的水稻插秧机,完全不符合农村实际地形情况。只有加大小型水稻插秧机的研制力度,开发出更多的符合我国地块特点的小型水稻插秧机,才能够在水稻种植中大面积实现机械化插秧,才能够大大提高我国水稻种植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我国水稻种植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 稀植分插机构

分插机构是插秧机的核心关键部件之一,也一直是插秧机研制的重点和热点。分插机构反映的性能就是机插性能,此项性能的优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栽秧质量怎样保证。也就是怎样做到精确插秧,使插秧时的秧爪轨迹和态势跟人工插秧的轨迹差不多;怎样做到不伤害秧苗、不遗漏秧苗,使分插机构的部件在运转时不晃动,保持平稳状态,机器的震动幅度也要达到最小。

二是秧苗直立、紧凑。秧苗直不直立主要取决于秧针和插植叉头部几何样子的设定,这对秧苗的姿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插前秧苗应该避免涉,这就要求在设计分插机构插植端的入水角度和回转时的运动路线要注意不要碰着插前秧苗。对秧苗立起姿态影响比较大的是浮板尺寸的大小及形状的设计。怎样使得浮板小而浮力大、运动时雍泥少、对旁边的秧苗没有影响成为了分插机构机械设计的关键所在。

三是取苗的准确度要高,对秧苗位置、数量多少的要准确设定。也就是说插秧机在插秧时要保证秧苗姿态的直立,输送秧苗要准确;要把取秧苗的数量的调节装置和输送秧苗的皮带连动起来,使插秧机能够根据取秧苗数量的多少的改变来调节输送秧苗数量。

目前,国内大部分都是运用运动学建立模式和优化相联合的办法来设计和研制插秧机的分插结构。此外,还充分研究了日本的旋转式的插秧机分插机构的工作原理,并拿出了不少的进一步优化的方案。我国对插秧机分插机构的研究在运动学特性上较为充分,但是在动力学上的研究就不怎么充分,这都是因为复杂的数学建模。我国在水稻种植上存在着大型插秧机插秧、种植株距大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把农机和农艺进一步的结合起来,对稀植分插机构的研制要从工作原理上多做创新和构思,使杂交水稻种植中的大型插秧机插秧、株距大等问题得到尽快的解决,并进行科学的验证和试验,确保分插机构研制成果有着极强的实用性,进而满足占到55%插秧面积的机械化插秧需求

2 插秧机自动控制和监测技术

(1)“浅、稳、直、匀”是水稻对生长的要求。“浅、稳”可以使水稻返青比较快,根部也比较壮实,不容易被风吹倒;“直、匀”可以使水稻处于良好的通风和透光环境中,不容易滋生病虫害,颗粒也比较饱满,能够大大提高水稻的产量。插秧机与人工插秧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使深浅一致,机械插秧要想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仿形部件,要求在插植部位有一个水平技术和土地情况相适应的仿形部件。国内在研究机械插秧技术时,很少注意研究依据土壤环境自动控制深浅的工作原理和技术,致使我国水稻插秧机的插秧准确性和秧苗的直立状态、插秧环境的适应性都比日本、韩国的插秧机要差。

(2)日本在水稻种植机械的研制水平上是比较高的,在控制自动插深浅的技术的处理上主要运用了速度感应的技术来组成了自动调节深浅的装置,使插秧机能够依据速度的不断变化情况下浮板起伏的高度来自动调节秧苗插的深还是浅。在插秧机的插植部位的平衡控制运用了先进的平衡部件,插秧时插植部位的水平控制是通过角度传感器和倾斜传感器来完成的。日本的有关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尝试把卫星全球定位的导航技术运用在插秧机的无人驾驶技术的开发中,还正在研制在机器视觉导航技术基础上的辅助驾驶插秧机的技术。在插秧机的驾驶中加入导航技术是未来插秧机的发展方向之一。

(3)在乘坐式小型插秧机的操作过程中,会出现成条漏插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秧苗质量、秧苗装载、插秧机构的分插准确度上提高水平,除此之外,就是可以在插秧机上装上警报器,用来在秧苗质量不好和遗漏插苗时做出警示。

(4)乘坐式小型插秧机之所以效率低下,没有产生高效插秧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因为装载秧苗的时候,所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了插秧的整体效率。如果能够实现插秧机的自动装载秧苗技术,那么这个问题就会得到有效解决。因此,要积极研究和开发自动装秧技术,提高插秧机的自动化水平,进而节约装秧时间,使插秧机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3 设计和开发环境

国内设计和开发插秧机技术的方式和方法都比较落后,很多研究人员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对比设计。在插秧机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没有运用虚拟样机技术进行样机的测试。在虚拟样机技术中,可以方便快捷地对插秧机复杂的机械/液压混合设计、动力学解析以及结构和参数进行提升。在进行插秧机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运用虚拟样机技术,可以对虚拟模型进行验证,还可以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对比。

4 结语

水稻插秧机的研制是实现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能够充分体现我国在技术研发上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小型水稻插秧机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要在机械的作业宽度和灵活性、分插机构的插秧准确度、自动调节装置和自动报警装置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提高插秧机的准确性、机动性和灵活性,使小型水稻插秧机更加符合我国的地块情况,促进我国水稻插秧机研发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促进我国水稻种植的机械化、种植面积的规模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实现。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农业机械设计手册(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498―556.

[2] GB6243-86,水稻插秧机试验方法[S].

[3]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业机械学(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157―158.

插秧技术论文篇(10)

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有利于突破制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当前的农业生产效率,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加速水稻机插秧的推广工作,推动**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解决水稻生产“瓶颈”制约问题,**县农机部门在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以示范推广为先导,做了大量宣传与技术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前,水稻是**县种植业的大宗产品,也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尽管机插秧技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机插秧技术推广面积和插秧机的推广数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现将**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一、**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优势

1.1机插作业市场广

一是水稻种植面积大。水稻是**县种植业面积最大、总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水稻面积逾6万hm2,占全县可耕地面积的69.2%,总产量为47万t,占全县粮食总量的90%以上,搞好水稻机械化插秧的前景广阔;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多。全县常年有40万青壮年劳力在外务工,在家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

1.2机插作业效率高,劳动强度低

目前推广的小型插秧机单日可插秧1.33~1.67hm2,高速插秧机单日可插秧6.00~6.67hm2,作业效率是人工手插的20~90倍。以牛埠镇一种粮大户为例,2009年其共栽插水稻33.3hm2,往年33.3hm2水稻请人工栽插,按每天请20人,每人每天栽插666.67m2计算,需要25d才能插完;而采用普通的六行式手扶插秧机,可栽插0.27hm2/h,每天可栽插2hm2左右,只需16d就可插完,极大地提高了秧苗的栽插速度,提高了秧苗的大田适应率,为水稻产量提高奠定了基础。由于插秧机操作轻便简单,1~2人就可实现全部操作,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1.3机械插作业效益好,机械技术超于成熟化

目前,购置插秧机可享受50%的购机补贴。2010年,**县将插秧机补贴专项列出,专门用于推广水稻插秧机,切实做到插秧机补贴优先。因此,在享受50%财政购机补贴的情况下,每台插秧机当年可收回90%以上的投资,有较好的收益。如蜀山镇一农户2009年购置2台井关6行式高速插秧机,除去购置补贴外,只花了9万余元,当年其共栽插水稻面积逾146.67hm2,共获近10万元纯利。随着近几年来县农机推广站的努力,2009年**县共建立水稻机插秧推广示范片(点)15个,全年实现机插秧面积近2000万hm2,机插秧水稻比普通水稻平均产量增加近450kg/hm2,机插秧技术已逐步得到一些农机户及当地农民的认可,而一些品牌的插秧机的性能也越来越高,适用于田间作业。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机插秧育秧技术较复杂。从营养土、软盘的准备,到苗床的整理,再到秧田的田间管理,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相对于传统的育秧而言,其技术较复杂,不易被农户接受。二是土地流转难。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少,单个家庭的责任田块分布零散,面积较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已实行规模经营的,其随意性大,承包经营合同多是一年一定,承包人对农业机械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推广单位的工作经费短缺。目前机插秧推广工作主要由县级推广站承担,而县级财政预算只能保证发工资,省、市两级的补贴全部用在机械上,造成推广单位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对策

3.1强化宣传,加强示范推广力度

通过广泛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够充分认识到机插秧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结合、有利于农民分工分业、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加强示范推广力度,重点解决2个问题:一是建立推广示范基地,有重点地选择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加入机插秧示范推广行列,解决人员和机械力量不足的问题。二是农机部门要解决好育秧技术的实用性研究。在结合该地实际的基础上,选择推广适用的机型和适用的机插秧技术。

3.2打造优势机插秧推广平台,建立农机补贴激励机制

以有一定规模的农机大户、种田大户、农机服务组织为依托,打造优势机插秧推广平台,鼓励农机人员领办、兴办机插秧服务组织。如以现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引领,带动周边农民逐步加入合作组织,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同时,着重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普及,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升**县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在农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以机插秧技术为主要对象,制定具有长效性、连续性、稳定性的农机补贴政策,并要做到政策早制定、早宣传、早兑现。同时,对采用水稻机插的农机户和种粮户进行专项补贴,以提高农民使用机插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在安排购买机械补贴的同时,适当考虑推广单位的工作经费,以落实好服务工作,增强农机服务体系的后劲。

3.3积极开展各项服务,加快机插秧作业管理一体化进程

一是开展扎实的机插秧技术培训。培训中实行四结合:理论培训与机械实践操作相结合;理论培训与田间育秧管理措施相结合;机插秧苗素质与插秧机性能相结合;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成本相结合。二是开展全过程指导服务。从秧池田规划、机插面积落实,到育秧材料准备等全程介入;从插秧机维修,到秧苗培育、机插及插后管理等全面介入,有条件的地方对大田的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可实行承包服务。通过服务,一方面提高农田科学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增加推广部门的经济收入,以此推动机械化插秧工作良性循环。同时通过机械化插秧一体化服务,促进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土地资源和技术要素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实现节本增效,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机插秧技术的发展增添后劲。

参考文献:

[1]张军,徐明桃.水稻机插秧技术在宣州区推广应用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76-77.

插秧技术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 S511.0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010-01

拿口镇是邵武市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镇水田面积3 333.3 hm2,水稻复种面积4 800.0 hm2。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特别是中青年多外出务工经商,多地农村出现空壳村。农村劳动力的缺失严重影响拿口镇粮食生产,由于拿口镇是山区地貌,机械化程度不高,镇农技站为了探索抛秧、直播稻、机插3种技术在水稻栽培技术上的应用前景,特进行该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水稻品种:Ⅱ优辐819;561孔抛秧盘、机插秧盘。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拿口镇固住村某农户责任田进行,设抛秧、机插、直播3种不同耕作模式,不设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667 m2。播种时间统一为5月2日浸种,5月4日用“好年冬”拌种30 min后播种,防止直播稻前期和机插、抛秧秧田受鸟鼠危害。

1.3 试验方法

1.3.1 直播稻栽培管理。大田平整前施足基肥,开好排水沟,播种时保持田间湿润不积水,种子浸种到芽破胸露白就可以均匀地直播到准备好的田间,5月8日施“直播稻懒汉”专用除草剂进行第1次除草,5月24日施苄二氯进行第2次除草。5月11日大田灌浅水护苗,防止杂草生长。

1.3.2 抛秧、机插秧栽培管理。5月4日将备好的561孔抛秧盘750个/hm2和机插秧盘450个/hm2分别整齐摆放在整好的秧畦上,采用稀泥育秧,抛秧大田播种量为15 kg/hm2,机插大田播种量22.5 kg/hm2。秧田其他管理与手插秧田相同[1]。

5月30日将抛秧、机插秧田水自然落干。6月2日把秧苗用抛秧和机插2种不同方式抛、插到小区,秧龄29 d。抛秧时先抛秧盘645个/hm2,留30盘/hm2补苗,以确保抛苗均匀[2-3]。机插按株行距30 cm×18 cm规格进行插秧,做好田头田尾人工补苗,保证苗穴的数量。

抛秧和机插秧均于6月10日施苄二氯进行大田除草。

1.3.3 施肥管理。每小区施水稻专用肥(12-6-7)750 kg/hm2、尿素150 kg/hm2、氯化钾75 kg/hm2。水稻专用肥全部作基肥,用尿素75 kg/hm2作分蘖肥,尿素75 kg/hm2和氯化钾75 kg/hm2作穗肥[4-6]。

1.3.4 收割时考种取样。在每小区按梅花点选择5个点进行取样,每个点取10株,并数出每株的穗数,计算出平均穗数,选取其中最接均数的5株带回考种。考种项目有每株有效穗数、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长。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生育期

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直播稻系直接播种无需移栽,且播种后扎根浅,直播稻没有明显的移栽返青期,且分蘖早,分蘖快。因此,生育期比抛秧少2 d左右,比机插短7 d左右。同样抛秧因带土移栽根系浅,分蘖比直播稻迟,但比机播秧早,全生育期比直播稻长2 d而比机插秧少5 d。

2.2 经济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机插、直播稻、抛秧3种栽培方式水稻栽培密度不同,机插规格均匀,栽植株行距为30 cm×18 cm,插植规格合理且基本苗有保证。而直播稻和抛秧密度不均匀,难以通过手工疏苗和补缺来达到苗齐苗全和苗均匀,较密的地方分蘖能力偏差,单株分蘖力虽然高,但单位面积有效穗少。较稀的地方分蘖能力较好,但分蘖多的株有效成穗率低,结实率低。虽然株数直播稻23.343万株/hm2,抛秧21.812万株/hm2,机插20.946万株/hm2,但有效穗、穗粒数、穗实粒数机插也比直播和抛秧多,整体表现机插均匀,各项指标比较好。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等因素构成,只有穗数、穗粒数、粒重、结实率平衡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增产效果。机插水稻密度均匀通风透气良好,光合作用充分,所以机插产量比抛秧和直播高。

2.3 产量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栽培形式产量差异明显,机插产量最高为7 992.0 kg/hm2,直播产量为7 896.0 kg/hm2,抛秧产量7 428.0 kg/hm2。机播、直播分别比抛秧增产7.6%、6.3%。

2.4 育秧至插秧成本

从表3可以看出,由于用工上直播稻省去了育秧和插秧的环节,因此比机插和抛秧节省成本1 800、1 335元/hm2,直播稻对田的大小、形状、深浅要求不高。机插和抛秧比较适用于大丘田块,特别是机插在小块田会出现补苗太多。但直播稻只能是在单季稻上栽培,早稻3月温度低会造成烂种烂苗,晚稻田准备不及时会影响安全抽穗,造成无法采取直播。直播稻在山陇田、小坵田很适用。抛秧和机插可以在早稻、单季稻、晚稻上实施。

3 讨论

机插、直播、抛秧3种不同的耕作模式均属于轻简栽培,优于传统的手插栽培方式,3种模式的推广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试验结果表明,机插是最佳的生产方式,机插密度均匀,可以根据生产需要调节种植规格和基本苗,促进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协调发展,尽管从播种至插秧生产成本最高,但单产在3种方式中最高。操作较为容易,同时早稻、单季稻、晚稻均可推广应用,有利于集中大规模生产粮食。但在边远高海拔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差,无法使用机械化耕作,使机插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水稻直播虽是一项省工节本的轻简化稻作技术,边远高海拔山区机械化程度低的地区可以适当推广,直播在3种方式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但单产介于机插与抛秧之间。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在于只能在中稻实施,如早稻播种期间因早春温度低无法解决保温而无法推广,晚稻则因季节紧受到限制。三叶期以前大田灌溉技术要求比较高,灌水过深或春季雨水过多时不利于全苗。此外,除草不及时也容易造成草害。建议在劳动力紧缺、田块小、单产低的边远山区单季稻上实施直播。

抛秧克服了直播稻前期管理要求高的难题,成本也较机插成本低,产量最低,早稻、中稻、晚稻均可推广,对于一些生产规模不大的地块可适度推广。

4 参考文献

[1] 朱自均.试论水稻抛秧配套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作物杂志,2000(3):7-9.

[2] 周毓珩,马一凡.水稻栽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 付景,杨建昌.中国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作物杂志,2010(5):1-4.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