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策划方案模版大全11篇

时间:2022-03-29 22:05:09

策划方案模版

策划方案模版篇(1)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1992年,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1]。由此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体系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践推广,成为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对绿色建筑的引进和研究起步较晚,很多有关绿色建筑风险管理的问题有待探索和解决。,而且绿色建筑一旦出了问题,则很难补救,给国家和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文试图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构建一个客观、普适的绿色建筑施工方案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的风险评价模型。

1绿色建筑施工风险管理理论及方法综述

1972年,罗森布朗在其出版的《风险管理案例研究》中则提出,风险管理是处理纯粹风险和决定最佳管理技术的一种方法[2]。1983年通过的 “101条风险管理准则”成为了各国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这也标志着风险管理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3]。1984年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制定的《PMBOOK》将项目风险管理作为全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有我国才接触到关风险管理方面的书籍[5]。郭仲伟教授《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标志着我国风险研究正式步入自主研究阶段[6]。

在实际项目的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目前在项目中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访谈法、财务报表分析法、绘制风险管理流程图法、现场考察法、参考统计记录法、外部咨询法等[7]。前期预测和识别是项目风险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绿色建筑风险系统模型,对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找出该项目的关键风险,为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找到方向。常用的分析分析方法有:故障树分析法、外推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2 绿色建筑施工方案中的风险和风险识别

由于传统施工模式的思维习惯影响, 以及缺乏绿色施工经验, 人们往往会忽略绿色这一主题,这种偏离“绿色”目标的不确定性便是绿色施工方案策划中的风险。因此, 绿色建筑施工方案策划中的风险可以定义为对影响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8]。包含了三个基本特征: 客观性、损失性和不确定性。

本文把绿色施工方案策划中的风险因素划分为以下几方面: 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等[9]。

3 绿色施工方案策划中的风险评价模型

3.1评价指标构建思路

为了避免人们的主观臆断,本文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绿色施工方案策划中风险的判定,使风险评定工作数据化、程序化, 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10]。此评价指标体系分二级,其中一级指标要素与二级指标如下表所示:

表一:绿色施工方案中的风险因素

3.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是指某一单项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比重,具有权衡比较不同评价指标间差异程度的作用。根据本文指标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

4 评价方法应用步骤

绿色建筑施工方案风险评价步骤:

①U={u1,u2,u3,u4,u5,u6}={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u1={u11,u12,u13,u14,u15}={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②建立权重集:根据每一层中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通过采用专家打分法,分别给每一因素赋予相应的权数,就得到了各因素相应的权重集。如第一层次的权重集A=(a1,a2,a3,a4,a5,a6),第二层权重集:A1=(a11,a12,a13,a14,a15)

③确定评语集:不论评价指标有多少级,评语集只有1个。将风险程度设定为五级: 低风险V1; 较低风险V2,中等风险V3, 较高风险V4, 高风险V5。五个风险评定等级构成V={V1, V2, V3, V4, V5}。

④建立各因素的评分隶属度函数和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由长期从事建筑工程、房地产行业的项目管理人员、专家组成评价小组,对施工方案中的每一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经统计即可得到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

式子中的n为各子集中所含的二级指标数,rij表示指标因素i(i=1,2,...,n )对评价等级j(j=1~5)的隶属度。二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Bi=AiRi,其中Ai=(ai1,ai2,ai3,ai4,ai5),i=1~6。

⑤进行一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进行模糊综合运算,B=AR, 其中A=(a1,a2,a3,a4,a5),R=[B1,B2,B3,B4,B5]T

⑥得出评价结论:由B中元素的大小,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绿色建筑施工方案风险的综合评价结论。项目策划人员在绿色施工方案策划中要给于关注, 采取对应措施提高策划质量。

6结论

绿色建筑的施工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问题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各种措施的有效配合。企业的施工成本、社会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干扰程度都与绿色施工方案的优劣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绿色施工方案中存在风险,风险概念的引入, 可以使策划者的头脑中树立风险意识, 提高施工方案策划的科学性, 使项目更好的实现绿色目标, 进而具有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引入绿色施工方案策划中, 从而能够更好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对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论坛组织.《绿色建筑评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杨建平,杜端甫.《投资项目风险管理动态模型研究》[M].海洋出版社,1997

[3]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101 rules of risk management》,1983

[4]项目管理协会(卢有杰,王勇译).《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郭捷.《项目风险管理》[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7]霍娟.《项目风险管理中定量识别方法研究》.《科技风》,2008

策划方案模版篇(2)

出现这些情况应主要从流程上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重大新闻题材的策划大体要经历这样一个流程,一是选题研判与确定,二是策划内容结构规模与版面包装,三是收集资料并形成完整的报道计划,四是记者采访,五是形成初稿,六是与编辑反复沟通并改稿直至通过,七是稿件见报,八是反馈与总结。我们把这个流程压缩成三个环节,一是总体策划,二是过程控制,三是成果固化。抓好以上环节,并对每个环节不断完善和细化,使其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就能有成功的策划。

首先确定选题。从流程上说,在初始的选题环节一般都没有大的价值判断上的问题,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年、世博会、世界杯及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重大政策出台解读等,都是读者关心的重大选题。

第二步:选题策划。有三个层面需要关照:

一是吃透选题,深度开发。在重大策划中,媒体所面对的原始“信息源”、“新闻资源”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在新闻终端产品上有时会有高下之别?这是由媒体的发现能力、对新闻资源的开发能力决定的。所以,在选题确定后,需要最大限度挖掘其内涵,不能浮在表层上,要深下去,对相关资料最大限度地收集占有并进行深透地分析,看清事件的全貌,吃透事件的“核儿”;对外延的掌控力上,也就是对选题的辐射面和辐射力度方面要把握适度,说近了容易就事论事,体现不出重大策划的重要性,扯远了又拉大了与主题的距离;辐射面窄了视野欠宏阔,面宽了放出去收不回来。在力度上,强了喧宾夺主,弱了不能深化佐证主题。总之通过对新闻资源深度的有层次地开掘,根据编辑部的策划目标,再选择最恰当的新闻点或角度切入进去,把“新闻点”剖开、放大、延伸,变成新闻线、新闻面、新闻阵。

在新闻资源的挖掘方面应当注意的是:在关注事件本身的同时,如何对与之相关的背景、人文与史料等充分开发而不是简单地链接;如何源于新闻源高于新闻资源,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思辨力,使得策划在脉络及魂魄神韵的支撑上更坚实而不是软散乱;如何避免看到的往往只是露在新闻富矿外面的,人人都可以想到看到网上也可以抓到的,而对那些隐性的、潜在的新闻点的感觉和研判还不到位的问题,而我们的读者恰恰对潜在的新闻是有很大需求的,他们需要看到报纸背后的观点和事实,等等。

二是策划要以我为主,明确体现编辑部的意图。意图决定规模。如同世博会特刊,浙江日报做了12个版的“全景世博”,重在表现世博会的历史、梦想和理念,主题突出,精致素雅,版式统一,源于世博高于世博,有纵览俯瞰的感觉。而北京日报做了24个版“世博四韵”,“馆展源看”四韵总体上是平视世博,知晓世博,玩转世博。浙江日报想要的是理念上的东西,如地球村、和家园、智慧树、绿色风……每个版都围绕这个目标而作;而北京日报想要的是实物的、实用的、更全面具象的东西;前者更有韵味,后者更像观览手册,服务性强。面对的新闻客体是一样的,只因策划的意图不同、目标不同,所做出来的东西也不同,各有千秋。

对一个重大策划,特别是重大活动节点的报道,如国庆庆典、地震哀悼日、世博会开幕式等,除了我们自已的采访,新华社也会在短时间滚动发出海量的新闻,两者应当有机结合,为目标主题服务。同样是世博会开幕式的报道,有的报做3个版,有的做4个版,有的做8个版以至更多。有的报纸体量规模是有了,但难免前后版内容重复,主题散软缺乏提炼,被海量的稿件牵着走。以我为主,是要体现编辑部的策划意图,只是将手里的新闻源归归类、在时空上做做挪移或拿来主义是不够的,要将所掌握的新闻源打散梳理整合重塑,拎出编辑部最想要的思想和观点。

三是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研讨。让跑不同口的记者、有不同专业背景的编辑记者参与,让年轻记者参与,碰撞出创意的火花。目前,有的媒体选题策划只是少数人的事,多数人不关心不参与。长此以往,易造成策划思维单一,模式固定,难出新意,应从锻炼队伍、集中民智的目标出发,让更多的编辑记者关心选题策划,参与到项目组中来。

第三步:制定一个周密可行的策划方案。有时在策划研讨中大家说得挺热烈,火花四溅,点子颇多,方案好像呼之欲出,但是一落实到文字上反而激情全无,写不出几条来。报道方案是报道思路的理性化、系统化、具体化的产物,是策划实操的依据。它是根据编辑部的思想,将策划研讨中零星散碎的思想火花、不成条块的任务目标、一盘散沙的信息点,进行梳理分析归纳提升后形成的,报道思路中的流程和所有细节都将有条理地明确表述出来。如策划项目组的组成,负责人的职责,对项目主题的描述,版面规模体量及结构设置,各版的分主题及责编的确定,主打稿件是什么,由谁来采写,主要照片图表由谁拍制,版式风格的确定,什么时间交稿,各环节如何衔接,最后出版日期等等。方案越详细,操作性越强。在策划选题时,一些媒体在做方案环节中,往往存在着重议轻做,重理念轻实操,重框架轻细节的现象,有的策划没有预备方案,只有个报道大纲。以上问题在实操中,易模糊不确定,情况如有变化,容易造成被动脆弱,难以达到预想目标。

第四步:过程控制。策划的实施过程应该是一个闭环系统,即从开端要回到开端,从确定目标开始,最终回到目标,在策划实操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八个字:衔接流畅、严丝合缝。流程控制是策划运行中最薄弱的环节。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全流程参与。全流程参与实际上是项目制,是选派的编辑记者参与一个新闻策划项目的全部过程。从策划开始,收集资料、分析素材、制定方案、采访写作、沟通修改、过程控制、版面策划、标题制作、编辑校对、总结反馈等等环节,一一体验过。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对完成策划有利,可以保持思维的一贯性,认识高度的一致性,执行编辑部的意图不走样,同时对记者成长也有好处,他们在全流程中感受、琢磨、体验、探究、反思、提高。一个流程走过,对重大策划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和对基本运作模式的把握。

有的策划没能在全流程中得到体现,一个重要原因是编辑记者参与策划报道的流程不完整,有的参与了讨论,却没能参与后面的采访写作、编辑沟通等环节;版面编辑、美编没有参与内容策划;记者随机选派,不固定,随时可更换替代;有的记者在策划初始的讨论环节没有参与,流程执行中被派去完成其中一部分采写任务,因对所采写新闻的背景、主题、与整体策划的关系知之甚浅,难以带着编辑部的意图去写这一小块的新闻,就是写了,也难以达到把这部分内容融入编辑部整体策划之中,成为策划有机体的一部分,很可能是就事论事,甚至与策划目标相差甚远。如果生贴上去,衔接不平滑,思路难以通畅。极而言之,到这里流程已经被断掉了。如果一个重大策划的若干个组成部分都是如此这般“贴膏药”似的一块块拼贴而成,那么,纵使编辑部有再完美的意图再完整的策划思路,也会这样零七八碎地衰减消弥在各自为战的看似完整实际并不完整的流程之中了。

因此,要实现一个一条线贯通、内在逻辑紧密,结构紧实、内容充实的成功策划,实行项目制是一个很好的运作模式。队伍固定,系统闭环,有领军人物,一起策划,一起探讨,一起执行,一起解决问题,减少了沟通成本,保证了目标的实现。

2.深度的沟通。如果说在现有的条件下,编辑部还不可能每个策划特别是大型策划都实行项目制、做到全流程参与的话,那么在流程的运行中,深度的沟通就显得特别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控制流程实施中阻塞、走偏甚至断裂所带来的报道目标的缩水,有“亡羊补牢”之功效。这里主要是强调报道策划负责人及主创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沟通能力。

一是策划者要把意图完整准确明白地传达给每一个参与策划实施的编辑记者,特别是传达给那些没有参加选题确定和策划过程就直接参与采写的人,使意图变为他们采访写作的依据和行动。充分地沟通,讲明策划的目的意义、实施方法,让他们在采写、编辑过程中有章可循。任务安排则越明确越具体越好。错过了前期流程,后期沟通再不到位,前方记者将无所适从,难以操作。

二是要持续沟通,不是一次两次,要沟通到稿件完成。沟通是双向的,特别是在异地的采访现场,一线记者会遇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情况,如记者进不了现场,原定要采的新闻没什么内容,找不到想要找的人或对方不接受采访,想要的片子拍不到,发现其他相关的新闻线索等等。此时,前方记者应及时将这些线索告之策划负责人,重新确认采访思路。策划指挥者要随时监控采访进程,及时与前方联系,尽早发现问题,并对方案及人员进行调整。

沟通也同样适用于美编。 由于有的美编并不参加前期的策划,往往在采写将要完成时才进入流程,只好根据策划主创人员提供的提纲或素材或图片靠悟性找感觉蒙着干。如果在一开始就让他们参与,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三是后方编辑的作用。后方编辑对策划内容的总揽统筹十分重要,是内容制作的最后一关。目前一些报社存在“重采轻编”的现象,前后方工作脱节分离,没有专门编辑小组为前方记者的稿件做润色补充,找背景链接,有的由夜班编辑“带手”完成。稿件的后期整合加工能力较薄弱,这在采编分离的机制下尤为明显,重大策划应有专门小组做后期制作,尽快创建新机制,实行项目制或编辑人制。

3.应变能力。重大报道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一般体量都比较大,事前策划再细,百密而难免有一疏。整个运行过程控制中,策划者应变能力在策划的过程控制中十分重要,需要随着实际情况和反馈的信息进行不断调整、补充,使策划更完善,更接近既定的目标,对意外情况的发生应有心理准备和应急预案。在外地采访的应早到现场熟悉情况,版面调控要有一定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增减版面。如,北京奥运会报道前10天,北京日报每天28个版的体量,10天后,内容没有那么多,就减了8个版,降到20个版,避免了版面“注水”。另一方面,要给记者发挥想象的空间,如果要求他们不打折扣地按策划流程走,记者会变得被动和有依赖性,弱化甚至失去主观能动性和抓捕新闻的热情。在新闻现场应变能力差,会出现策划中有的就采写,没有的即使是新闻也不报的情况,可能与新闻失之交臂。应鼓励记者个人的独创开拓精神,通过自己的独到发现,为媒体抢滩领路。

第五步:见报。(略)

第六步:反馈阶段。一个重大策划完成后,收集各方的反馈很重要,如读者、本报员工、有关部门和主管单位等的评价,有益于我们优化下一轮策划。这个环节一些报社不够重视,即使总结也主要是表扬,很少能从理性层面认真地梳理一下策划从初始到完成全过程与前一次相比有什么不同,与其他报纸同题相比有什么优长和不足,以后如何避免,流程控制如何优化等等。这一环的缺失难以让策划成果沉淀下来,不足得到改变。结果是,到下一次策划时还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第七步:奖励机制。这一点很重要,应按项目制的要求作出一套方案,有时间、预算、资源等策划成本的测算,质量反馈等考核目标的测评及对项目负责人、编辑记者的不同奖励系数等。

新闻策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有一个整体性的问题,这并不是指各个要素或部分简单相加就可解决的。系统的整体是各要素在单独的状态下所没有的。一个好的策划系统,随着流程的不断深入,各要素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环环相扣,释放出正面的能量,产品的附加值在递进优化中不断提升。反之,系统内的各要素互相制约钳制,互相压解,则事倍功半。所以策划中的每一个小流程要走好,各流程之间还要平滑无缝衔接,整体能量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顺便说两句看似题外的话。数字报、手机报、动新闻(以动漫手法让情景再现)、iPhone4、iPad,跨媒体、泛媒体、融媒体、草根媒体、2.0新闻业……当前新闻“潮词”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每一个“潮词”背后几乎都有前沿理论、专家研究或数字化作支撑,每一个“潮词”的面世几乎都会给在纸媒履职的新闻人带来一些悸动、不安、焦虑和浮躁:iPhone4无所不能,iPad无所不在。纸媒的最后终结似乎就在眼前。

策划方案模版篇(3)

近日,JDA软件集团公司其最新版的供应链计划套件,提升制造商、零售商和分销商对复杂供应链的管控能力。JDA 供应链计划套件的主要创新包括:内联分析、流程驱动的工作流、事件响应知识库、一致的需求信号以及内存技术。这些功能将为企业在正确的时间提供正确的信息,进而加快决策流程,提升供应链性能。JDA 供应链计划套件由超过 20 个应用模块组成,也是JDA eight的组成部分。据了解,JDA eight 是 JDA新近的解决方案,将供应链计划、优化和业务分析整合至一个平台,并可在云环境部署。新版供应链计划套件的功能如下:

内联分析 新版产品具备下一代的分析功能,能够进行诊断分析、判断分析以及规则分析,为执行决策提供原因、假设以及方案优化等建议。通过嵌入式分析, 计划员能够立即响应变化并解决问题。与传统的事后分析寻找问题根源相比,这种方法能够降低企业供应链风险。

流程驱动的工作流 新版产品提供了基于角色和任务的工作流,计划员能够根据企业流程执行所有任务。通过流程驱动的工作流和统一的用户界面,计划员能够无缝、 直观地执行工作。另外,能够消除不同供应链应用模块之间的运营孤岛,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知识库和教程 新版产品在供应链计划模块引入敏捷工作台,为主生产计划员提供渐进式计划工作流,引导其制定应对供应链中断的最佳对策。同时,该解决方案根据对业务的影响程度,按优先级管理 异常事件。内嵌式分析还能自动诊断问题根源和约束条件,并从知识库中推荐利润率最高的解决方案。借助快速的内存模拟,计划员可对系统推荐的方案进行评估, 并可立即知道可能产生的效果。这些开箱即用的问题解决教程可以保证企业利润率。

一致的需求信号 新版产品通过利用高速的内存处理技术提高需求计划准确性。其中JDA Demand 360是JDA Demand 的新模块,也是JDA 供应链计划套件的组成部分。通过高效的内存处理提供动态数据访问。借助 JDA 供应链计划解决方案,企业可分析各种业务流的相互作用,并在遵守物料和产能约束的前提下提升需求计划的准确性。JDA 供应链计划解决方案利用JDA eight 平台的内存架构,可处理大量复杂数据,确保企业拥有响应当前需求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策划方案模版篇(4)

一、图书出版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

项目是指在限定的资源与限定的时间内需要完成的一次性任务。项目管理就是运用各种相关技能、方法与工具,为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所开展的各种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方面的活动。

就出版社而言,出版的一个系列的图书或一本单独的图书,都是独立的项目。这样的项目原本掌握在个体编辑手中,很多书最终出版效益不高,或因出版时间没有计划好导致错失市场良机,或因内容定位考虑不细导致读者不买单,或因销售部门忽视导致内容质量优秀的图书没有足够的销售机会,或因各种偶发的外部因素,如纸张采购、印厂、物流等,导致出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总编办公室、印制部、营销部等职能部门,由于缺乏足够的出版前与编辑的沟通协调,会站在本部门既有工作运行的角度,来一本书处理一本书,导致整个链条效率不高,编辑个体也感到力不从心。如此状况,编辑要提高个体效益,只能多出品种,而品种增多,职能部门又疲于应付,更难提高单品效益,导致恶性循环。

一个成功的出版项目,往往建立在好的选题策划、好的目标市场定位、好的组稿、合理的成本控制以及优秀的市场营销方案策划实施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生产实施过程中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一个个的出版项目作为企业运作的单元,减少部门制、层级制带来的沟通执行的低效,如此实行项目化组织管理,应该是提升出版社单品出版效率的一种可行的管理选择。

好的策划需要经过多次多方论证,正常的出版社选题流程是编辑个体上报、事业部论证、总编室(部)论证三级。由于图书是个性化需求较强的产品,一旦事业部和社部管理的品种过多,就存在论证不到位或论证偏差的情况,虽然符合事业部规划的大方向,但在具体选题操作定位和实施层面,由于编辑个体经验不足,难免会存在失误。在实施阶段,如能以项目组方式进行更进一步的操作论证和过程管控,将可避免很多失败和风险。

二、三种项目化管理模式

传统的出版社管理模式是职能化、部门化的管理,最终的考核目标是个人。个人听从部门主管的指令执行工作,与其他部门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现有大多数出版社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传统出版社的组织结构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成员在部门内执行任务,而无权力调动其他部门的资源。信息的传递和决策效率较慢,部门成员自下而上汇报,部门主管协调其他部门领导或更高级别决策,决策再由各部门领导自上而下传达给部门成员执行。

理想的出版企业组织管理模式,是弱化职能部门的管理,强化以目标市场为导向的项目化的组织管理。中等规模以上的出版社事业部或分社在整个出版战略规划以及人员管理层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保留这样的职能设置。小型出版机构,完全可以以一个个独立的项目组作为组织管理的单元。图2为中等规模以上出版社理想的项目化管理组织结构。

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变垂直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为矩阵式组织结构。项目实施的责任人、实施主体、协调主体明确,管理层级少,管理效率可以得到提高。具体而言,仍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项目组织模式。

1.独立的项目管理部门组织模式

大多数出版社都会承担一些部级、省市级重要的出版项目,这些项目或关系国家重要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或关系到历史文化传承,政府和出版社层面都会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来实现这些重大出版项目。这类出版项目往往出版周期长、投入大,很多需要三到五年的规划和组织才能完成出版。对于这类项目的管理,可以成立独立的项目管理部门,将原先需要分散到事业部和个人的一些重要出版项目集中起来,统筹规划选题的论证、申报、实施。项目部门可以对外寻找专家资源支持,对内直接协调原不同事业部需要参与项目出版的编辑,以及印制部门和营销部门相关人员,协调项目的出版进度、流程、成本预算、决算。由于重点项目的出版是长期、多项目并存的,且申报、立项、论证、组织、出版、结项等流程与一般市场类图书有很大的差异,因而成立独立的项目管理部门十分必要。

2.跨事业部的项目管理组织模式

有些出版项目,尤其是大型市场类图书的出版项目,存在需要跨事业部组织的情况。由于市场类图书从论证到出版需要的时间均比较短,因而需要利用项目化管理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出版任务,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在迪士尼出版项目的管理上,就采用了跨事业部的项目管理组织模式。由一位社领导担任项目负责人,对外与迪士尼层面进行统一的沟通,对内协调选题规划事宜。社领导协调外语事业部与基础教育事业部共同论证和规划不同的产品线,并直接领导相关编辑落实具体的工作。项目组与印制部门、营销部门相关人员在选题论证和实施阶段会反复共同商议成本、工艺、渠道、营销等方面的问题,根据印制和营销的建议,修正一些初期选题操作的想法以及调整印制工艺、纸张的选择,最大程度解决决策效率低下的问题,避免了产品定位不准、产品设计不理想、营销实施滞后等问题。由于是项目组与各部门共同决策,也避免了可能存在的编辑部门、制作部门、营销部门由于一些环节疏忽而互相推诿、抱怨的情况。即使有处理得不理想的环节,项目组成员也可当作是宝贵的经验,在以后的实施中进行改M。

3.事业部下的项目管理组织模式

事业部规划下的重点图书出版,可以采取这种项目管理组织模式。在事业部主任是项目负责人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调动本部门的资源完成项目的出版。如果不是,需要赋予项目负责人足够的决策权和协调权,必要时帮助项目负责人协调内外部资源。市场类重点图书项目的出版,非常有必要设置责任营销的岗位,明确责任营销在此项目中的地位和职责,在内部起到协调沟通作用,并承担一些营销方案的落实工作。在初期组建项目组时,事业部主任、营销部主任甚至分管社领导需协调落实相关工作人员,后期操作实施阶段则由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整个项目的出版乃至营销方案的实施。

三、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营机制

在从以人为管理对象的行政组织结构向以生产为导向的项目组织结构转变的过程中,传统出版企业需要渐进式和改良式发展。尤其对于年出书300种以上的出版社,首先要抓好重点图书、重点项目的出版,建立重点图书和重点项目的组织运营机制,提升管理效率及经济效益。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营机制需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1.项目的遴选机制

什么样的图书能入选重点项目,每个社需根据自身的战略规划方向来考虑。有些项目符合社重点规划的学术或市场方向,预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又具有操作实施的可行性,则很容易入选重点项目,按项目化方式组织管理。有些项目符合一些长远的规划方向,但短期不具备实施的可能性,需培育和进一步进行实施论证,也可作为重点培育项目。入选重点项目的选题和系列选题,除正常的按职能部门实施的选题个人、事业部、社部三级论证制外,还需进行更深一级的实施论证,学术类图书需聘请相关行业专家学者进行论证把关、市场类图书需会同营销部门更进一步论证消费者定位、产品形态定位、渠道定位、营销方式定位等。只有进一步深入会同相关外部、内部人员论证,清晰、明确的目标选题才能入选重点项目。

2.项目组人员遴选构成

由社部组织的国家重大项目、市场类重点对外合作项目,一般由社领导或事业部主任直接担任负责人,而由个人策划申报并入选社内重点项目的,则由策划编辑担任项目的负责人。各类项目负责人在选题操作实施过程中组建项目组十分必要,项目组人员的构成,一般由负责人、编辑人员、设计人员、印务人员和营销人员共同组成,印务和营销可以从相关部门选择一位代表。重大系列项目则一般需要事业部主任、印制部主任及营销部主任共同参与组成项目组。负责人需要具备很好的业务能力及协调能力,掌控项目进度,跟踪计划执行。

3.项目组成员考核与激励

出版社对于编辑多采用创利考核的方式,编辑的收入一般由编辑加工工作量和创利提成两方面组成。由于一些周期较长的具有重大社会效益的重点项目或处于培育期的项目,其经济效益短期很难实现,导致参与重点项目的编辑短期收益得不到保障,因而重点项目需制定单独的激励措施,如立项奖励、基金获得奖励、完成奖励,以保证参与重点项目的编辑人员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均能得到很好的回报,让编辑人员可以全身心投入到重点项目的出版上。而市场类的图书项目,经济利益的追求目标明确,除了正常的单书创利结算之外,为鼓励整个项目实现更高的效益,可以前置一些更高的码洋、销售册数和利润目标,达到更高目标后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以鼓励项目组为了实现更高的销售目标而努力。项目组成员除了编辑之外,一些参与项目的印务、营销或财务等相关人员在原有部门内有特定的岗位考核要求。项目组的运行,需要明确这部分参与人员的责、权、利,使每一位成员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收益回报预期,才能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

四、图书项目化管理的过程控制

面对大众消费者的市场类图书项目,需要涉及的市雎壑ぁ⒉品形态论证、渠道开发和营销方案等会比较复杂,而且市场机遇可能转瞬即逝,短期内需完成从论证到开发,并迅速实现销售的过程。故在项目初期立项通过到最终实施完成,过程环节的控制非常关键。笔者在承担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迪士尼出版项目负责人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过程控制。

1.建立选题实施论证机制

选题从立项阶段的初期设想到真正实施,中间常常会有很多改变。故项目重点立项并成立项目组后,项目负责人需进一步召集项目组成员进行实施阶段的再次论证,从目标消费者描绘、产品形态如何设计到渠道如何选取,营销宣传往哪里走,都需要反复商议、进行内外部调研和论证,以使项目组全体成员明确并建立信心。这样的好处是,前期反复论证,心中有数,后期操作方向清楚,失败的可能性就会较小,即使有些环节经市场检验不理想,也不会影响到大方向的决策。

由于前期论证清晰,内容、设计方向明确,在组稿阶段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也避免了由于内容结构问题、设计问题在后期编辑加工阶段反复调整、修改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并保证了质量。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在迪士尼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于不同的产品线,尝试使用了项目计划表,从预计最合适的上市时间倒推,为编辑加工和设计、印刷的每个环节制定了时间表,由不同产品线负责编辑统筹整个进度流程。由于整个项目有多条产品线在并行,项目计划表的制定,使得项目负责人以及相关人员和部门都非常清楚整条产品线的进度,以及各个环节的责任人,时间明确、责任目标明确,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3.成本与定价策略的实施论证

决定定价的因素有成本,也有消费者心理接受度。在选题实施论证的过程中,目标消费人群的描绘至关重要,这决定了产品如何设计,采用何种装帧和工艺,以及成本和定价。其次,产品预期主要通过哪类渠道销售,也会影响定价策略。如果以实体店销售为主,则定价就是消费者购买价,如果产品主要通过网络渠道销售,则定价可以略高,以打折后消费者实际购买价推测消费者心理接受度。操作过程中的一些设计、纸张变动也会影响到定价,项目组会对不同工艺、纸张所呈现的图书分别打样进行实物比较,以确认最终形式和定价。成本与定价的策略论证,贯穿选题初期立项到论证实施的整个过程,项目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反复推敲最合适的定价策略。

4.营销策划及实施

策划方案模版篇(5)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在实际编制中,行业的惯用做法是将整个成本编制分为匡算、估算、概算、预算和结算5个阶段,其中施工阶段的预算是企业签署成本责任书的依据。[1]在房企成本编制的几个节点上,理论上来说,结算不能超过预算、预算不能超过概算、概算不能超过估算。[2]从整个成本的演变过程看,伴随图纸设计的深入和完善,整个成本编制是一个由粗到细的过程。

从当前优秀房地产企业目标成本编制的实践来看,通常会对从投资拿地到项目后评估每个阶段的目标成本都有明确规定,包括参与部门和编制的重点,并将目标成本编制明确分解为土地版、启动版、定位版、方案版、扩初版和施工图版(具体如下图所示)。对于土地版、启动版的目标成本编制,各个企业之间差别不是太大,难点关键还是在定位、方案和扩初3个版本,为了方便阐述,我们将这3个版本称为目标成本的V1、V2、V3版。[4]

精细化成本管理的企业往往将这3个版本的成本测算与控制的要点锁死,这样,不管产品标准化的程度有多高,都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控制。下面,我们按照这个几个阶段,具体分析其目标成本编制的要点。

一、概念设计阶段重策划,强调价值最大化

1.概念设计阶段目标成本V1版的策划

在概念设计阶段,目标成本的制定需要强调策划思想,核心在于通过项目策划及产品策划,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在具体执行中,成本策划强调在设计工作开展之前,结合营销定位报告,对概念设计多方案组合进行成本匡算,通过对各类型产品的成本配置模块进行经济性测算和比选,找出盈利最大化的产品组合,形成对下一步设计工作的限额控制指标。

2.概念设计阶段目标成本编制要点与依据

该阶段的目标成本编制如下:一般会在营销定位后10个工作日内提供成本测算初稿,以供决策参考;项目定位通过后5个工作日内,编制完成概念设计阶段的目标成本(V1版)正式稿。

这个阶段的目标成本测算的关键点在于对产品组合方案、路网布置方案、停车布置方案、场地标高方案等四大方案进行管控(具体如下图所示)。只要控制了这四大方案的目标成本测算,概念设计阶段的目标成本编制就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在实际编制过程中,需要设计、工程、营销、物业和客服等部门共同参与。

概念设计阶段目标成本编制要点

(1)重点控制对象

项目产品组合、成熟产品运用、可售比、项目公建配套、路网配置、停车布置等重点控制内容,以及对建筑平面、户型结构、主要设备、停车方式及比率等的可行性及经济性进行预研究。

(2)编制依据

a.项目地块红线内外情况、政府规划要点等信息;

b.产品类型、面积指标、户型配比、预期售价等信息;

c.区域内同档次或相似产品的成本构成及价格水平;

d.已结算类似项目的含量及造价数据;

e.项目风格及重大技术解决方案;

f.成本配置标准化体系。

(3)编制步骤

营销建议根据产品组合盈利方案快速进行成本测算项目定位成本适配测算设计指引概念设计方案目标成本(V1版)。

(4)用途

在设计工作开展之前,按项目总体经营要求和市场定位,给出一个相对宽松的成本控制区间范围,以便于营销形成设计指引,并对概念设计单位交底。

二、规划设计阶段重指标,限额设计是关键

1.规划方案设计阶段目标成本V2版的策划

方案阶段的目标成本编制,要强调对概念阶段确定指标的承接,其中,做好限额设计是关键。在该阶段,成本策划应该事先下达上一阶段所形成的限额设计指标,列入方案设计任务书,并在方案设计的阶段性成果形成过程中进行同步成本测算、评审与验收,而后依据最终完成的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编报目标成本测算表,并形成对下一步设计工作的限额指标分解与下达。

2.规划方案设计阶段目标成本编制要点与依据

该阶段的目标成本编制如下:一般会在取得方案审查意见书后10天内完成。由设计部明确技术指标和建造标准,在此基础上,造价合约部对启动版目标成本进行优化。方案阶段的目标成本就是基准版目标成本,是执行版目标成本对比的基线,成本控制所占权重最大,具有“一锤定音”的地位和作用。

从目标成本编制管控的要点来看,该阶段重点要对建筑方案、安装方案、结构方案、精装修方案、地下室方案、景观方案、建筑节能方案等形成标准化的管控(具体如下图所示)。具体控制包括建筑(体形、立面、平面、功能分区、节能方案)、结构形式、结构布置、建筑装饰(交楼)标准、统一构造做法、地下室、景观软硬景基本布局,供水、供电、消防、排水、智能化工程方案等。

规划方案设计阶段目标成本编制要点

(1)编制依据

a.项目定位阶段目标成本测算表;

b.现场地块地质条件及地基详勘报告等补充资料。

c.经政府审批的规划设计指标及规划设计方案;

d.政府现行的房地产相关收费标准。

e.财务部提供的行政费用、资本化利息及期间费用。

f.以往类似项目的造价指标和项目所在地的市场价格信息。

(2)编制步骤

规划设计多方案初稿不同方案间成本经济性测算分析与比选规划设计方案目标成本(V2版)责任控制指标分解与下达。

依据此阶段目标成本(V2版)应形成《目标成本控制责任书》,利用单价指标、含量指标、百分比指标等可控方式进行合理拆分,由各部门负责人签字后下发各责任部门执行,并以此指导设计、招标、施工、采购等业务活动中的成本费用使用与管理,以及对责任部门进行考核。

此阶段目标成本审批完成后5个工作日内,应录入成本管理软件,并在当月成本信息月报中反馈该项目动态成本。(具体如下图所示)

规划方案设计阶段目标成本编制步骤

(3)用途

分解出约束扩初及施工图阶段的目标成本控制指标,以指导设计、招标、施工、采购等业务活动中的成本费用使用与管理。

三、扩初设计阶段重体验,客户价值要彰显

1.扩大初步设计阶段目标成本V3版的策划

扩初阶段的成本编制要强调客户体验、客户价值的彰显。在具体执行时,事先下达上一阶段所形成的限额设计指标及责任成本费用控制额度,列入扩初或施工图设计任务书中,并同步配合扩初阶段和施工图设计过程中主要材料设备选型及安装方式的成本测算、评审与达标验收,平衡目标成本总额度在各成本模块间的二次分配,尽量在实现目标成本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完成对目标成本的优化和修订,并进一步分解为合约规划来指导采招、合同及现场成本控制等实际业务。[3]

2.扩大初步设计阶段目标成本编制要点

该阶段的目标成本编制如下:要在初步设计完成15工作日内完成目标成本的编制;由工程部提供现场的施工方案,由研发部提供扩初设计图,并进一步细化技术指标和产品建造标准,由造价采购部在方案版的基础上完成扩初版目标编制。更为重要的是,该阶段需要进行成本敏感性分析,通过成本的二次不均衡分配,实现成本的最佳投放。

扩大初步设计阶段目标成本的编制要点

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实现以客户价值为导向,明确客户价值排序与成本额度分配的优先次序关系,达到目标成本中营销、设计及成本的平衡与均好,实现成本和客户价值的最优对应关系。[5]

扩大初步设计阶段目标成本编制要点

(1)编制步骤

扩大初步设计多方案初稿不同方案间成本经济性测算分析与比选客户价值排序与成本额度优先分配关系决策清单扩大初步设计定案目标(修订)成本(V3版)目标成本之合约规划额度分配(含签证、变更率上限指标)。

(2)用途

实施该阶段成本管理,应遵循已批准目标成本(即V2版)总额不突破原则,允许各成本模块间根据客户价值排序进行相应的内部调剂。

扩大初步设计阶段的目标成本对合同管理的价值

完成此阶段优化及修订后的目标成本,将作为最终控制项目实施全过程成本支出的依据,并据此形成合约规划分配额度值,以做到在合同审批及执行中即时揭示合同实时造价与目标成本限值的对比控制关系,定期动态反馈。

四、结语

目标成本编制就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在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测定目标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目标成本的分解、控制分析、考核、评价的一系列成本管理工作。它以管理为核心,核算为手段,效益为目的,对成本进行事前测定、日常控制和事后考核,从而形成一个全企业、全过程、全员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成本体系,以达到少投入多产出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目的,因而深受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青睐。

参考文献

[1]吴雪林,目标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齐宝库,工程估价,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策划方案模版篇(6)

自“十一五”部级教材规划实施以来,出版社对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教材出版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材系列化组织形式得到迅速发展,系列策划、整体策划逐渐成为教材策划的主体形式。毋庸讳言,目前部分出版社采用的系列化教材策划出版形式多停留在表面上,系列化建设的深层次内涵并未真正落实。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教材系列化策划的确定形式尚无定论,或者说无须定论,各社可根据自身的认识、特点和实际需要摸索各自的方式。但是,对教材系列化策划的深层次认识却是实现其策划目的的基本要求。中国农业人学出版社在2000年开始尝试以食品专业为主,采取系列教材的模式,组织建设了一套涉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在内的15种教材。2002年左右该系列化教材出版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目前该系列教材已经修订再版,同时农大社还针对近年来食品安全专业的普遍增设,将“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列”教材的修订与“食品安全专业系列”教材的建设合并统筹,组织建设了包括36种主干课程教材在内的“大食品”专业系列教材,赢得了大多数高校的积极响应。目前多数教材已经出版,反响较好。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食品专业系列教材策划是基于以下四方面开展的。

一、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出发,策划系列教材

系列化教材策划应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出发,站在专业全局的高度整体规划;要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分析,根据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点地选择、构建拟建设的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显示,其食品及相关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化学、微生物学、食品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食品贮运、加工相关专业技能,能够在食品及相关行业从事产品开发、品质控制、生产技术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他有关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基本类似。针对以上要求,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会同专家将课程按照化学与微生物学基础类、储藏加工等工程类、品质控制类和医学基础类等四类课程确定了四大模块组织教材。化学与微生物学基础类模块确定了《食品化学》《食品化学与分析综合实验》《食品生物化学》《食品添加剂》《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发酵工程学》《食品酶工程》《食品生物技术导论》等教材;储藏加工等工程类模块确定了《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粮油加工学》《饮料工艺学》《畜产食品加工学》《农副产品综合利用》《食品工艺学导论》《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包装学》《食品储运》等教材;品质控制类模块确定了《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食品感官评价》等教材;医学基础类确定了《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和《食品免疫学》等教材。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中关于化学、生物学、营养学、卫生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检验、检疫的专门技能,以及从事食品品质控制、检验检疫、营养及营销策划等相关工作的能力要求,增加确定了《食品安全导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检测》等教材。

从学科专业的高度,从学生培养目标分析课程设置,分类整合相关课程教材,有利于避免从课程本身寻找课程教材孤立的、分散的教材建设的弊端,实现系列教材选题策划“系列关联、重点突出”的效果。

二、将模块组合作为系列教材统筹和课程教材内容分解的中间衔接环节

在对专业整体方案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门课程进行有机的模块组合,既有利于系列教材的整体统筹建设,也有利于既定单本内容的组织和确定。同时模块组合也为教材编写时的领导与分工奠定了基础。系列教材规模越大,模块组合的作用越重要。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在运行食品系列教材时,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和食品安全专业教材作为一个整体,整体规划、整体分析,人员统一组织。将两个专业的课程教材作为一个系统,避免了由于这两个专业课程设置与内容要求的趋同而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有利于两个专业各自保有自身特色和教学要求的独立性。通过编写人员的具体研讨,使教材与教学结合得更加紧密。在化学与微生物学类、储藏加工等工程类、品质控制类和医学基础类四类课程组成的四大模块基础上,农大社组成了四大类课程教材编写组。编写组人员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人手,系统分析模块内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分解学科,细化课程与教材内容,使其在有限的学时和教材容量内发挥每门课程和教材的最大效力。此种方法较好地避免了单本教材运作时或内容过多、或内容过少,定位不一的弊端。模块内课程与教材衔接密切,重点突出,任务明确。通过参与教材编写老师的系统研讨,对课程及教材内容达成共识,继而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成为系列教材建设的质量保障防线

教材建设应有依据、有依靠、有定位、有目标。从人才培养方案整体着眼,确定系列化教材整体架构和内容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解细化各单本教材内容和要求,继而落实编写任务,需要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从而为系列教材的编写出版质量提供保障。在系列教材建设中,每位编写人员应有高度的组织意识和责任感。虽然编写组是临时性组织,但每位编者都应有较强的“服从整体、服从大局”的观念;需要能够坚决服从整体的统一要求,无论自身负责的编写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要严格符合整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列化教材整体质量的基本要求。农大社运作食品系列教材首先成立了由权威专家组成的编审指导委员会,并由编审指导委员会制定统一的系列教材规划与要求,同时确定了四大类课程组合、相应教材以及其编写组负责人。各编写组根据编审指导委员会的统一规划和要求,确定组内模块各教材的内容范围和编写要求。各教材主编编制编写大纲,交各组负责人初审。初审通过后,交编审指导委员会审定。编审指导委员会召开编写大纲审定会,每种教材主编接受编审指导委员会专家的审定和答辩。答辩通过后进入编写分工及编写工作环节。这样的运作程序使系列教材的整体性得到保障,使系列教材建设质量的保障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策划方案模版篇(7)

为了赢得客户,广告及公关机构对策划经理、客户代表以及执行人员都提出了深度了解客户的要求:了解其营销策略,了解其竞争对手的情况;不但要了解自己公司的成功案例,更要广泛了解其他公司的各种相关案例,这样才能为客户提出真正投入小、见效快、形式新颖、有针对性的营销提案。

在这种情况下,搜索引擎作为一个强大的信息工具便成为很多策划经理了解客户、搜集信息的重要渠道。但由于互联网上相关的信息分散在各个角落,缺乏有效的统一和聚合,策划经理往往需要解读大量的冗余信息,才能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因此,如何把这些零碎的信息片段进行整合加工,成为策划经理们面临的新难题。

策划方案模版篇(8)

中图分类号:R126文献标识码: A

城市的建设与规划须有预见性与合理引导,策划学方法的引入可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

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如何发展的决策在计划阶段即已完成,城市的开发只需经由简单的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的过程,而开发的结果也无需市场的检验,故策划在城市开发中的作用不大。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除城市管理者外,开发商和其他社会力量也介入到城市开发的过程中。参与者的增多、自由度的增大,使得城市开发项目变得更加复杂,籍由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得出的、理想的城市形态亦时常与市场相冲突。有鉴于此,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设计者有必要因应市场开发的需要,在城市开发项目启动前进行相关的策划构想,使之符合市场规律,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就国内目前实践而言,如何将策划方法科学有效地应用在城市开发中尚处于摸索阶段,多数的城市开发项目,因事先缺乏理性的分析与研究,没有达到最初的设想。

策划学起源于市场营销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商业活动中,上世纪中,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策划研究在城市开发上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国内外相关学者相继对其应用进行了探讨。

对比国内,国外学者在城市开发策划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一些。与此相关的著作包括艾地斯.谢瑞的《设计策划――从理论到实践》、威廉.佩纳的《寻求问题》;日本设计师很早即开始对策划方面的关注,1990年由日本建筑学会所著的《建筑企划论》中,对策划在都市再开发、住区建设、办公建筑、商业建筑、都市旅店建筑等城市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均做了系统、科学的阐述。

庄惟敏教授是国内较早研究策划学在建筑设计领域应用的学者,其专著《建筑策划导论》(1995)从理论上对建筑策划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在清华科技园办公楼项目中进行了尝试,完成其全过程策划;顾朝林教授《概念规划》一书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切入,对城市开发区的前期策划(总规阶段),城市商业带及城市居住区(详规阶段)等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并辅以实例验证。国内对城市策划在城市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期,尚无对“城市策划”的明确定义,也缺乏结合开发实践的系统的操作方法框架。

笔者结合国内外理论成果与城市设计实践现实,对城市策划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其特点进行了归纳,同时试图整理出一套符合当前国情的城市策划框架体系。

1城市策划的概念

策划是一种“构思或理性思维程序”,是“人们为了达成特定的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艺术,为决策、计划而构思、设计、制作具体方案的过程。”[ 引自百度百科。原文为“策划又称‘策略方案’和‘战术计划’(Strategical Planning / Tactical Planning)是指人们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艺术,为决策、计划而构思、设计、制作策划方案的过程。”

]

“城市策划”可视为策划学在城市开发中的具体应用,我们可定义其为“以城市为客体,以城市开发的综合效益为目标,在具体的建造规划设计之前所进行的构思、决策、计划的过程”。

策划是基于市场而生的产物,符合当今城市建造活动市场化的潮流,策划研究的结论与品质直接决定了城市设计及其实施产品的最终结果。策划环节是城市设计行为的孕育阶段,对方案设计、最终成果编制、开发实施各个环节均有较强的影响,并决定着城市的最终走向。

2城市策划的性质

2.1预见性

(待补充)

2.2客观性

(待补充)

2.3综合效益性

城市策划并非针对某单一方利益、单一因素,而是政府主导,兼顾多方利益、诸多因素,具备很强的综合效益性。为某一地区制定城市策划方案时,需要兼具对该地区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公众与个体利益等多方面的考虑,而非唯一因素论。

2.4可操作性

城市策划实际上是建立了一套理性缜密的系统,藉以实现构想中的城市发展愿景。因此,城市策划必须保证它的每个环节皆是有依据的,以保证该系统在技术、经济、管理等环节是可操作的。

2.5动态性

城市策划所描述的愿景因为各种因素的变化,在执行中往往难以一步到位。这就需要给予策划系统一定的弹性,使之可因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系统内某些环节做出适度的调整。

2.6手段综合性

城市策划是一跨学科研究,策划方案中环境调查分析、对城市发展远景的构想、策划方案的确定等多个环节均需不同学科的技术手段方可达到理想效果。这就需要在策划方案的确定过程中,策划团队及时与相关领域的专家沟通,针对各类问题以相关专业的技术手段予以解决。

3城市策划内容

内容由环境调查分析、开发目标确定、城市策划方案研究、策划方案的实施等四部分组成。

3.1环境调查分析

环境调查分析是城市策划研究的基础,是策划案成败的关键。唯有对现有环境具有深入细致的了解,才能对项目远期发展愿景做出准确的描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且,除了在项目前期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调查分析外,随着策划方案的深入,还需根据方案需要进行数次该项工作,使策划研究的可靠性得到保证。

通常,对某一城市片区进行环境调查时可由三个层次进行循序递进的分析(图1):

3.1.1城市宏观经济状况调查

对某一城市片区进行宏观经济状况调查,是为了解这一城市片区所属经济区域带以及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化状况、城市产业规模、城市发展战略、对未来城市发展的预测等信息,藉以对该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拥有大致的判断,并从中提炼出对策划方案有用的关键因素。

3.1.2所属城市环境调查

为给项目寻求良好的定位,同时也为保证项目在合理性上做到最优,避免策划方案脱离实际,需对项目片区所属的城市环境进行细致的研究分析。内容可包括城市的地理条件、自然气候、人文风俗,城市的交通情况,该市各主要功能区在城市内的分布,当前有哪些产业为城市发展所缺乏并迫切需要等。

3.1.3开发片区环境调查

项目所属城市片区现存的特色优势或矛盾不足是催生优秀城市策划方案的最好触媒,因此对该城市片区的环境调查分析尤为关键。在实践中,可以从交通资源、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产业资源、教育资源、城市建设状况、历史文化资源等几个方面归纳总结,提炼最鲜明的特色和矛盾点,以此作为策划研究的依据。

3.2开发目标策划

开发目标策划由环境调查分析而来,是对现存优势与不足所蕴藏的机遇的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现实中的城市优势与不足因素并非单一,策划目标的价值取向也绝非单一。如果把策划目标看作一个系统,那么这一系统的终极目的并非为寻求某一方的利益最大化。相反,这一系统乃由多个目标组成,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

上世纪九十年代赫尔辛基的一个城市策划案例即是如此,当地人曾就如何成为一座极具特色的城市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后决定充分利用“光”这一独特要素,提出打造“光之城”的城市建设目标,并建立了一个能够利用此资源要素,兼具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富有足够弹性的建设架构,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取得了巨大成功。

3.3城市策划方案研究

城市策划方案通常包括如下步骤:

(1)策划方案的提出;

(2)可行性研究(组织协调、城市空间营造、经营等)

(3)最终方案的决定――各方达成共识(社会、政府、开发商)

(4)配套附属――宣传策划,营销策划

由设计人员参与的城市策划工作内容通常限于上述的步骤(1)-(3),笔者称之为第一阶段(图2)。而步骤(4)由于设计人员的背景知识所限,则移交于相关的商业策划公司做进一步的市场推广,该部分工作笔者称为第二阶段。

1.第一阶段――上述步骤(1)~(3)

图2 城市策划第一阶段流程图

该阶段策划经历以下流程:

①准备阶段――将经由环境分析得出的资源优势罗列出来;

②发掘阶段――详述上述诸般优势资源,并调查更具发展前景的部分;

③描述阶段――寻找相关的成功案例,匹配遴选出来的优势资源,对未来城市发展愿景进行描述;

④开展阶段――以描述的愿景为目标构建操作系统;

⑤推进阶段――与各利益方不断协商,藉以不断对系统进行调整;

⑥总结阶段――各利益方就方案达成一致,策划方案完成。

2.第二阶段――步骤(4)

方案付诸实施阶段:利用各种媒介宣传方案描绘的城市愿景,为土地开发做好充分准备。受专业知识所限,通常设计机构于此阶段便退出城市策划系统,而改由相关领域公司进入或与其合作继续后续工作。

3.4策划方案的实施

3.4.1城市开发组织管理模式

目前,因城市开发项目在开发规模、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城市开发组织管理模式通常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企合作型。

政府主导

该模式有利于发挥政府在行政主导方面的优势,在统筹管理、规划审定、建设项目决策等方面有较大的便利。得益于政府在行政方面显著的特性,其在土地收购、城市基建、土地转让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适用于面积大、功能复杂的城市大规模综合开发项目,如北京国贸区,上海陆家嘴金融区,天津的滨海新区等。

企业主导

该模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市场化程度高,因此在这一体系中政府参与的比重是非常小的。然而在开发过程中受企业权限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企业主导的城市项目通常规模不大,且功能较为单一。目前市场上企业主导的项目多集中于房地产业,且以居住开发为多。例如北京回龙观区,广州的五羊新城等。

政企合一

实行“企业主导、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模式,既有助于丰富待开发城市片区的城市功能,又使之适应市场化的开发,采用企业化的运行方式。成都市副中心三圣片区,由市建委和当地企业共同开发并实现双赢,是政企合一模式的成功案例。

3.4.2土地出让阶段策划

土地出让阶段策划包含初始时期――初期发展时期――高速发展时期――完成时期等几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中涵盖的一些主要内容见下图(图3):

3.4.3土地有偿使用方式的选择

土地有偿使用方式可分为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金、分年度缴纳土地出让金、土地年租制等三种。(图4)

4.城市策划在城市开发项目中的应用框架

综上,我们可以尝试提出城市策划在一个完整的城市开发项目中的应用框架。当然,实际项目中变化的因素很多,其表现形式并不完全如此框架构成所示,具体还需结合项目具体情况而定。(图5)

参考文献:

[1]. 艾地斯.谢瑞.设计策划――从理论到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培尼亚,帕歇尔.建筑[]项目策划指导手册――问题探查 [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胡弘才主编日本建筑学会.建筑企划论[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 庄惟敏.建筑策划导论[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策划方案模版篇(9)

1 综述

投资者把资金投放于有价证券市场以获取一定的收益的行为就是证券投资,它的主要形式是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在投资者看来,证券的价值是以投资该证券的收益来衡量的。投资者投资证券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较高的收益率,而证券投资的收益率在于受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主要受企业因素、宏观经济政策与环境因素及市场因素的影响。证券预期收益率的不确定性使证券投资具有风险性,这种风险是与收益相伴而生的,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证券收益看成是对投资者承担风险的一种补偿。投资者投资于证券都希望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率,而真正得到的实际收益率却有可能低于预期收益率,这时风险就发生了,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然而,风险在经济学、决策学、统计学和金融保险学中还尚无统一的定义,通常有七种基本的观点,但我倾向于这种定义:风险----是指在决策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决策方案在一定时间内出现不利结果的可能性及可能损失的程度。对风险的描述和计量是基于投资收益率指标。具有投资风险的证券称为风险证券,无风险证券是指象国库券一类的收益率确定的证券。一般情况下,风险证券的预期收益率往往要高于无风险证券的确定收益率,但风险证券的预期收益率越高,其投资风险也就越大。面对这种情况,证券投资者均具有既追求较高预期收益率,又厌恶较高投资风险的心态,于是便倾向于选择既能避开风险又能取得较高收益率的证券组合投资方案,即证券投资按某种比例对无风险证券和多种风险证券进行有机的组合。证券市场的规律是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但采用适当的投资策略可以减低投资风险,事实上,证券组合投资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证券组合----就是由不同证券(或其他资产)构成的资产组合。本文通过对证券组合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建立了证券组合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建立了证券组合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两个目标均达到最优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验证求解。

2 多目标规划模型的建立

确定一个有效的投资组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决策过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用多目标投资组合做证券投资不失为一种很奏效的方法,利用投资取舍原则,缩小问题规模,使问题易于解决且在求解过程中将十分复杂的多目标规划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这样不仅求解简单,而且给投资者提供了多种可选择方案,并达到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效果,可操作性强。

参考文献

[1] 吴冲锋,王海成.金融工程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 曹凤岐主编.证券投资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张保法.经济预测与经济决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 王明涛.证券投资风险计量、预测与控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策划方案模版篇(10)

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策划编辑必须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

(一)选题捕捉能力。这也是策划编辑工作最基本的职能要求。策划编辑作为选题灵感的始动者必须要对图书选题有敏锐的把握能力,不仅要在工作中探讨研究各类图书选题,更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细节,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只有这样才会灵光一闪,有好的选题点子冒出。如果只是有了好的点子,确定了图书选题方向,这也只能称得上是传统的策划编辑。新形势下,策划编辑在确定图书选题后,头脑中必须要有一个相配套的图文设计、印制、装帧、宣传及发行的初步方案,这就要求策划编辑还要懂装帧设计。

(二)熟悉图书装帧设计与印刷工艺。策划编辑在头脑中形成选题点子后,紧接下来就应该立即想到如何配合选题的主旨对内容实体进行装帧设计,如选择何种纸张、使用何种印刷手段、需要哪些特殊工艺、整体的设计风格应如何与选题定位相适应等。这就要求策划编辑了解出版工艺,熟悉印刷流程,头脑中对每个产品的形象都要有一个初步的设计定位。而这个设计定位一方面要服务于图书选题的整体特点,另一方面要考虑市场受众的接受程度。这样,对图书本身有了明晰概念后,策划编辑就应结合选题定位及外观形象着手考虑图书发行问题了。为此,这又要求策划编辑必须懂市场会发行。

(三)掌握市场营销知识。这是新形势下对策划编辑的新要求。现今策划编辑的意义已不仅局限于策划选题点子的范畴,甚或是对稿件的编辑加工,而已拓宽到市场经营上了。这是因为,选题的好坏不能只凭内容质量来评定,市场也是重要的检验标准。图书在营销学的范畴来讲它就是一种产品,只是与其他产品不同,图书是一种同时具有精神与物质两种属性的特殊产品而已。普通产品设计成功与否靠的是市场检验,而图书产品的双重属性又决定了评价图书策划水平的双重性,即,要看图书出版后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鉴于此,策划编辑在有了好的选题点子后,不仅要对图书内容进行必要的把握,更要考虑到此类选题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

(四)具备组织协调,统筹运作能力。因策划编辑的工作要跨越多个部门,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策划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统筹运作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沟通协调,更加有效地利用团队的优势完成图书出版的构想,把自己的策划方案转变成真正的产品,并在市场中取得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从策划编辑工作职能要求来看,传统意义上的编印发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不太可能完全胜任此项工作。他们可能在各自本环节内游刃有余,但对于策划编辑岗位基本职能要求来讲却又有所欠缺。而在这几个环节中,编辑处于出版流程中的龙头位置,应该是最有可能产生出策划编辑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地方,这也许就是“策划编辑”这个称谓的由来吧。但我本人对采用这个称谓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策划编辑的重新定位。由以上谈到的内容,我们看到,策划编辑的工作实际上涉及到了出版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而把做此项工作的人单纯称为策划编辑似乎有点牵强,而引用管理学中项目经理人这个概念应该更恰当些。若按此思路推断下去,计划经济下传统的出版流程(即按编印发分工的模式)则可能要发生改变。众所周知,传统的出版领域中各出版单位内部是按编辑、出版、发行这三个方面来分工的,其他各部门的建制都是在此基础上来构成的,各部门的工作也是围绕这三个环节来展开的。新形势下,若要真实体现出策划编辑部门在出版流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则应把完成此项工作的部门定义为策划部(或更具市场经济特点,称之为图书研发部)更恰当些。其实策划编辑这个称谓或多或少存在着计划经济的味道,是一种传统出版思维在新形势下的延续。因此,从更深层次上来讲,这种称谓的改变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及管理理念的更新。但在这里,我并不是赞同在出版社内部搞“一条龙”,因为已有很多实例证明这种模式并不符合我国出版体制现实,可能影响出版社内部的团队战斗力,施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

(二)策划编辑的工作内容。在工作过程中,策划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作者自投稿的包装策划,二是要有原始的创意灵感。具体来说,当有作者自投稿到达出版社时,首先要送交的就应该是策划编辑,由他们来审阅评定稿件的质量,并与相关部室协商论证,对认可的选题提交一份详细出版策划方案,要涉及到出版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策划编辑要经常考察市场,体验生活,时刻掌握出版市场动态,从而在工作中主动提出创意新颖、视角独特的图书选题。这方面的工作更能体现策划编辑的能力和水平,这也是我本人赞同的策划编辑努力的方向。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新形势下,靠等是不能获得有价值选题的,策划编辑应主动出击,要经常进行考察与调研,时刻掌握营销动态,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并且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作者群。策划编辑不仅能提出选题,更应能做到任何时候有把握联系到最适合的作者来实施自己的策划案。在实践积累过程中,我的观点是:策划编辑的选题方向不能过泛,而应有所长,有所策重,这样才能使自己策划出来的图书成系列有特点。

策划方案模版篇(11)

本世纪初前后,随着媒介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报纸被卷入到了扩版的大潮中,都市报也随之进入到所谓的“厚报时代”。与“厚报时代”这种形式上的大变革遥相呼应的,则是报纸内容的“大变脸”。“纸质媒体15年来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报纸操作手法的杂志化,杂志操作理念的新闻化。”①“报纸杂志化”时代的悄然来临,有力地推动了都市报新闻模式的变革创新。

所谓“报纸杂志化”,就是报纸借用杂志的理念和操作手段,以栏目化、专题化、系列化和专刊化等多种方式,来传播和处理信息,以期满足读者更高层次和更为全面的阅读需求。笔者认为,作为新闻纸,传播新闻是报纸的天职,报纸杂志化仅仅只是借用了杂志的某些理念和操作手法,如果能在坚持报纸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巧为借鉴,特别是能在新闻策划上灵活运用,将有可能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整合的基础上,推出“厚报时代”的优秀深度新闻,从而达到放大传播效果的作用,并能在应对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赢得先机。

下面,笔者以合肥晚报在转型改版中推出的一些相关做法为例,浅议如何将杂志化操作嫁接到都市报的新闻策划之中。

一、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需要拥有足够的版面,而合肥晚报的转型改版则在本地新闻版面上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支撑,这种支撑是杂志化操作的前提和基础。

合肥晚报创办于1957年4月(现隶属于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曾经一直是中共合肥市委的机关报,随着近年来报纸分众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兼具党报和晚报双重功能的合肥晚报开始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2009年11月,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创办了合肥日报,合肥日报从合肥晚报手里接过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的接力棒,合肥晚报也由此转型成为了都市报。

作为机关报时的合肥晚报,宣传中共合肥市委的大政方针是其承担的主要任务,虽然也设置了一些本地新闻版面,但版面数量较少,通常情况下仅有四开8版,新闻版面容量本已严重不足,更谈不上进行规模较大的新闻策划。改版转型后,面临着与同城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安徽市场报(现已更名为市场星报)和江淮晨报4份早报的激烈竞争,唯一仍坚持下午出报的合肥晚报,进行改版扩版已是必然的选择。经过2009年11月和2010年7月两次大规模的调整,目前合肥晚报的日均常规版面数已扩至四叠(a、a1、b、c)四开64版以上,其中本地新闻版面数稳定在两叠(a、a1)32版左右。这样的版面数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某些杂志的页数,表明合肥晚报已在事实上步入了“厚报时代”。

伴随着本地新闻版面的成倍增加,该如何定位每个版面的属性,又该如何对两叠版面的性质进行有效区隔,这既关系到能否方便读者在“厚报时代”进行阅读,也关系到能否迅速提升办报质量。经过反复研讨,合肥晚报决定在a叠16版主打“昨夜今晨”的时政、社会以及财经等各领域的“当日新闻”,报道范围主要以当日本地新闻为主,辅以国际、国内发生的各类当日重大、突发新闻,为读者提供最新鲜、最及时的新闻资讯;考虑到在当前的报业市场中,“深度报道既是传媒竞争的利器,也是职业记者的至高追求。”②因此,合肥晚报决定在a1叠16版,以主题多样、形式各异的新闻策划和各类新闻专题等深度报道作为重点,并大胆采用杂志化操作手段来增加深度新闻的纵深度和厚重感。

二、合肥晚报的新闻实践表明,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应紧紧围绕“新闻”做文章,“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而杂志化操作仅仅体现在如何运用杂志的操作手法,来辅助解读新闻事件或对新闻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深加工。

众所周知,新闻策划的优势在于专题化和规模化,其对分散的资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和提炼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加大对新闻事件的聚焦力度,从而方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掌握信息。而新闻策划存在的弊端则在于,有可能因为过于追求深度加工和精细包装,从而使得新闻的时效性不足,甚至出现“注水策划”。因此,就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来说,确定新闻策划的选题至为关键和重要。假如“‘杂志化’的表现完全是对新闻的忽视甚至放弃,这是错误的,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报纸放弃了新闻,意味着对自身的否定。”③因此,不顾新闻所固有的时效性优势,一味强调并依赖于杂志化操作所带来的种种技术手段,则最终有可能导致批量化和规模化的新闻信息变得苍白无力。

合肥晚报在确定新闻策划的选题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该选题是否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尽管那些受到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等也都是重要的选项,但时效性的强弱却依然是被优先考量的因素;其次,才会考虑对那些虽有较强的服务性或可读性,但时效性却并非太强的选题展开策划。

合肥晚报新闻策划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一个“快”字上,无论是涉及到何种新闻体裁的策划,都强调“提速”的重要性。因为“新闻的新鲜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相对于客观事物来说,新闻所传播的对象应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最新状态所呈现的信息;第二,相对于新闻传播的受传者来说,它应是受传者欲知、应知而未知的新信息。”④

比如,2010年12月13日,历时长达两个月之久的合肥市县处级干部公推竞职工作圆满结束,这一合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的创新之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合肥晚报当天推出多版面《透视“合肥模式”下的干部大建设》专题报道,采访了合肥市委组织部新闻发言人、参与竞职答辩的评委以及多名竞职者和市民,并配发了评论。由于这组策划在公推竞职收官当日推出,因此非常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社会反响热烈。对一些在本地颇受关注、引起市民热议的社会新闻,合肥晚报也抢在第一时间精心组织新闻策划,这些策划提供了与该新闻事件有关的更详尽内容和更深入的报道,既使得读者能在最短时间里弄清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也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如2010年12月13日凌晨,合肥一位“的姐”在运营时遭劫匪刺伤,次日,合肥晚报即推出4个版的新闻策划《牵挂》,除了对这一恶性案件进行追踪报道外,多路记者还夜探工作中“的姐”们的生活,详实记录下她们在晚班岗位上的奔忙和辛劳,并提醒夜行“的姐”加强安全防范,整个策划体现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除了这些本地重大的时政与社会新闻策划外,对那些与民生有关的新闻策划,合肥晚报也把时效性的强弱作为策划是否可以进行的重要前提。2011年1月19日,兔年春运拉开大幕,合肥晚报于前一天推出主题策划《问春运》,对春运期间读者所关心的购票、出行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细致梳理,为市民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服务参考。即便是对一些相对较为静态的专题性策划,合肥晚报也强调要精心选择好策划推出的时机,通过时机的巧妙选择来达到强化时效性的目的。比如,随着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多的“漂一族”汇聚合肥创业,合肥晚报虽对此一直予以跟踪、关注,但却特意选择在2011年3月8日,推出了多达11个版的《合漂女生存状态调查》专题,将报道对象锁定为“漂”在合肥的女性群体。该专题从生活和工作在合肥各阶层的女性着手,详细记录了她们在城市奋斗、打拼的艰辛经历,既达到了关注城市边缘人群生存状态的目的,又紧紧扣住了当天“三八节”的“时效性”。

正是由于在新闻策划中紧抓时效性不放松,才使得杂志化操作有了广阔的施展空间。杂志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在版面上大显身手,真正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淋漓尽致地使用了这些手段,而导致所谓“形式大于内容”、“杂志化削弱新闻性”等诸多弊病的产生。

三、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版面之外,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配套机制,实现报社内部采访、编辑和视觉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而在版面之内,则应强化稿件与稿件之间、版面与版面之间的合理统筹调配,从而最终实现阅读需求与审美需求的高度统一。

有别于以传播消息为主的单篇新闻报道,新闻策划以立体式、全景式的深度报道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要想推出优秀的新闻策划,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采访部门或某一位记者的单兵作战,采编部门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配套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合肥晚报改版转型后,首先确立的就是采访部门“早晚两次线索汇报制度”,通过这一制度,采访部门可以在大量纷繁的线索中快速确定策划选题,并根据选题的轻重缓急,制定出类似于杂志的“模块化”新闻策划方案,然后再合理调配力量分进合击,完成采访;同时,在制定策划方案和随之展开的采访过程中,视觉部门强力介入,就封面、版式设计以及图片配发等进行干预;而编辑部门则会根据选题的不同,安排专人负责统筹各个版面,以确保推出的新闻策划既能彰显报纸的特性,又能在逻辑上相互咬合、环环相扣,最终实现“杂志化”的阅读效果。

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归根到底将由报纸的版面来呈现。而“报纸版面所收纳的杂志版面的特性,包括……标题显著、分题整齐;版块横通、适度留白;照片突出;线条装饰”等等⑤因此,借鉴杂志的表现手法,改变以文字信息为主的单一版面设计观念,这是体现杂志化操作的一个重要指征。

为配合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合肥晚报对a1叠封面进行了杂志化改造,每一个新闻策划在推出时,都会在封面以大图片或冲击力很强的版式设计等方式来予以呈现,由于选择了形象生动、又颇具爆发力的大图片,或是大胆运用多种“杂志化”元素进行版式设计,使得a1叠的封面既直观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不仅对新闻策划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也容易激发起读者的阅读欲望。身处“读图时代”的读者,都希望能最直观、最全面、也最真实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关键在内容,重点在形式,突破在图片”⑥,就成为杂志化操作能否实施到位的一个重要指征。合肥晚报在新闻策划的版面上,不仅大批量使用图片,而且还在版面上适当留白,在确保每个版面都能有一个“看点”的基础上,借此舒缓因文字过多而引起的阅读紧张感与疲劳感;同时,专职编辑负责对所有策划版面进行统筹,从而有效避免了各版面之间在内容和版式上的“各自为战”,使得各版面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整体版式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①陆小华:《激活传媒》,中信出版社,2004:3

②张志安:《记者如何专业》,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334

③王天定,《论报纸的“图片化”、“杂志化”及“电子化”——试析报纸未来发展趋势》,《科学·经济·社会》,199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