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纺织行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4-21 18:57:37

纺织行业论文

纺织行业论文篇(1)

“绿色壁垒”以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各种国际条约、法规和本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在国际贸易中不符合相关国际和本国有关资源环境、人类与动植物健康的法律法规标准的进口商品进行限制或者禁止的非关税壁垒。我国纺织行业遭受的绿色壁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统(ISO14000)、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绿色标志和绿色壁垒。 一、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行业出口的影响 (一)对出口数量的影响 2002年5月,欧盟颁布了关于修改Eco-Label的决定,同年7月,又实行偶氮染料禁用令,我国当时的7万多家纺织企业中,只有18家企业和24种产品获得了环保标志。Oko-Tex Standard 100是最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生态纺织品标准,全世界有3万多家企业获得认证,而我国只有300多家企业,多数还是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世界各国都结合国际条约和法规制定了本国的绿色贸易壁垒,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纺织品的出口数量。据统计,2005年我国对欧盟出口纺织品总额计188.63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55.30%,但是,自2005年7月的高峰以后,每月的出口额逐渐下降,有明显的回落趋势。自此,我国纺织行业产品的出口额一直处于不景气状态。 (二)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我国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主要是以价格低廉取胜。但是,由于各国都采取了较严格的绿色壁垒,我国就要投入更大的资金和人力,改进设备,加强管理,完善生产流程,才能达到标准,这样产品的成本就增加了,价格优势也就不存在了,从而削弱了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对市场准入的影响 发达国家的各种标准都是根据本国的技术水平确定的,这对于生产和技术水平都相对落后的我国来说通常难以做到,勉强达到标准也会增加产品的成本,导致竞争力下降,使我国纺织品被排斥在国际市场之外。此外,我国的纺织企业大都是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和环保方面还不是很成熟,这些难以达到的标准迫使我国一些纺织企业无法进入国际市场甚至是退出市场。 二、我国纺织行业出口遭受绿色壁垒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 1、科技和经济水平的差异 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的资源并赚取经济利益,在环境和贸易问题上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并且随着国际形式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这些矛盾逐渐尖锐。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技术和经济上的优势制造各种环境标准,抵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廉价资源和劳动力方面的优势,争取并维护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2、强大的技术支持 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制定出各种绿色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纺织品进入国内市场,是因为他们有精湛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也即绿色壁垒是建立在高度发展的技术水平上的,发达国家拥有的高精技术和先进设备,为纺织品的生产和检测提供了基础,也为绿色壁垒提供了技术支持。而我国科技水平尚未成熟,纺织产品的生产和检测都处在较低的水平,所以产品就很容易受到发达国家各种高标准的限制。 3、环保意识的提高 在纺织品的检测上,不仅仅有各种法规和标准,人们的消费心理也有很大的影响力。目前,各国消费者都具有了较强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在消费意识上都已经养成了注重环保和健康的消费习惯,要求产品的高质量和环保性,这也就给绿色壁垒提供了舆论基础。 (二)自身不足 1、政府职能的滞后 我国目前缺乏绿色壁垒的预警和反应措施,技术薄弱,人才稀缺。此外,我国纺织品的各种标准体系不完善,纺织品国家标准采用的是前苏联的模式,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分类标准不同。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对纺织品国家标准的推广和使用力度不够。另外,我国的纺织品检验机构比较落后,一方面,我国的检验机构没有开放,另一方面,检验机构得不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2、企业意识和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的纺织品生产还是处于一种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模式,技术相对落后、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比较普遍,这说明人们对于绿色壁垒的认识还不够,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纺织品的生产从原料的采购到加工以 及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都没有顾及到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三、我国纺织行业应对绿色壁垒的策略 (一)调整产业和贸易结构,发展环保产业 在绿色贸易的背景下,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产业逐渐退出市场,而少污染或者无污染的产业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并得到很大的发展。因此,我国也应该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那么,发展绿色产业将是一种趋势,也将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截止到2000年,全球的环保贸易额已经突破了6000亿美元,我国作为经济贸易大国,应该抓住绿色贸易提供的机遇,合理的调整我国产业和贸易结构,大力度的发展环保产业。 (二)制定并完善立法,加快国际接轨进程 我国要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法律的国际接轨进度,同时,完善我国的纺织品标准体系,我国现有的纺织品标准很难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因此要制定合理完善的纺织品标准和法规,达到国际标准认证。此外,要建立自己的环境认证制度,并且要具有先进性,得到国际上的充分认可,这样既可以保证产品的顺利出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国内产品。 (三)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检验机构 要尽可能少的遭受绿色壁垒,技术上的突破是必经之路,我国应该积极推行环保生产、环保治理的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要大力发展生态纺织业,积极开发和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带领我国的纺织行业向着自动化、环保化和高速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建立起国际上认可的纺织品检验机构,这样既可以帮助我国纺织企业跨越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也可以筑起对其他国家纺织品的绿色壁垒。 (四)增强绿色意识 目前,我国纺织品行业从原料的采购到成品的生产整个过程再到后期的废弃物处理过程中,都很少顾及到对环境和人们健康的影响,有些企业甚至造成了很严重的污染,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的纺织品行业应该树立起绿色的观念,增强绿色的意识,只有这样,我国的纺织行业才能够突破绿色壁垒,提高国际竞争力,否则将摆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壁垒也将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国家产品的主要贸易措施,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我们应该尊重人类健康生存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认真分析我国遭受绿色壁垒的原因,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纺织行业的生产水平和检测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使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纺织行业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49-01

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简称CI)起源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目前在这些国家中的大企业已经在用非常复杂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竞争情报工作,而中小企业对竞争情报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了大企业,因为它们试图通过竞争情报来获得另一种企业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不是建立在规模和实力上之,更多的是通过对环境的快速响应、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来体现的。

一、纺织业价值链研究综述

价值链概念是波特(Poter,1985)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时提出的,他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即价值链,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产业价值体系中。目前,国内纺织业价值链理论研究不少,但是绝大多数都是集中于从价值链的角度研究纺织业的升级问题。

杨宏翔、张乐才(2010)指出,从我国纺织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研究产业升级,为此应建立满足全球质量、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各种标准认证体系,并分析了升级战略和升级路径。李陵申、祝秀森(2009)认为国家价值链理论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一种新兴范式,而纺织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技术创新使劳动者能够更体面劳动,产业转移则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二者正是国家价值链下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二、竞争情报模式研究综述

包昌火、谢新洲等人(2002)指出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报需求和特点来决定何种企业竞争情报系统(cIs)模式,作为实现企业战略和功能服务的CIS的组织网络及其运行机制的CIS的模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分散式、集中式、重点式和独立式等。陈漫红(2004)把数据仓库引入竞争情报业务,阐述了竞争情报新模式下的工作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

从以上文献回顾可见,竞争情报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以包昌火研究员等人提出的竞争情报部门的组织模式为代表,分别对分散式、集中式、重点式和独立式这四种典型的模式进行优缺点及适用性作对比研究。根据Fold&comPany的观点,没有哪两家企业是完全一样的,因此,也不可能设计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情报系统和工作模式,不可能任何企业都适用。

三、纺织业竞争情报研究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对CI的理论方法、情报系统建设和服务模式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cI的理论方法不仅被广泛应用到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和技术创新等竞争活动,而且还被应用到政府制定竞争政策和行业规章管理等实践中,在增强国家或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内竞争情报研究内容从主要以竞争环境、发展状况、政策等宏观内容为主,逐渐到现在有目标明确的客户竞争对手为研究内容的转变,包括制药医疗行业、通信行业、钢铁行业等都已经开展竞争情报实践活动。关于纺织业竞争情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更为匮乏,邱珍妮(2008)将技术竞争情报与对中小企业的研究结合起来,针对纺织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行业内竞争加剧的现状,借助技术竞争情报,提出构建技术竞争情报体系的设想,以帮助纺织企业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推进纺织企业自主创新。

通过以上对纺织业价值链到纺织业竞争情报的全面、系统的回顾与分析,国内学者对纺织业价值链和纺织业竞争情报的研究侧重于文字的论述、理论的剖析和定性的演绎,逻辑性很强,但是实用性相对较差,缺乏实证支持。然而,竞争情报工作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而是将理论联系实际,基于充分发挥竞争情报在纺织业中的应用价值,引入价值链分析理论作为工具,通过建立纺织业的竞争情报模式,为纺织业的经营管理提供预警、决策支持和学习的目标。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将会给纺织业竞争情报工作带来一定帮助。

纺织行业论文篇(3)

中国纺织学会于1930年4月20日成立于上海,1950年改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其会员主要由纺织工业技术家及纺织工业从业者组成,是我国现代史上较早的科学学术团体之一。自成立以来,学会开展了大量的活动,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学术界对近代社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对于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前身――中国纺织学会的专门研究比较薄弱。因此,笔者在搜集和掌握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尝试考察中国纺织学会的创立和发展历程、主要活动,缕析其基本主张,并力求对其予以客观评价。

一、成立背景及发展历程

晚清以降,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列强的步步入侵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西方入侵相伴的是舶来品的大举侵销,抢占国内市场。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知识分子追求民主、科学、救国的理想,进行了以可循交流为主的有益于社会的各种活动,学术团体日增。另外,随着留学欧美、日本的中国学生日渐增多,当中不乏以纺织为专业者,在目睹了国外科学团体的昌盛后,针对当时国内没有全国性的纺织学术团体,中国纺织学会便应运而生。

1930年,朱仙舫、朱公权、汪孚礼、张迭生等人鉴于已有280余人的成员基础(1),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纺织学会。是年4月20日召开成立大会,大会讨论通过了会章,宣布“以连络纺织界同志研究应用学术使国内纺织工业臻于发展为宗旨(惟关于政治及劳资问题盖问)。”(2)学会设会员大会,于每年春季召开,会议地点由上届年会议定每年易地举行,由会员大会选举执行委员15人及候补委员5人组成。执行委员照章互推主席委员1人,选举职员,分总务、会计、研究、编辑、审查、介绍等部,主任各一人。学会附设会所于华商纱厂联合会。

中国纺织学会的会员由纺织染技师等组成。学会在成立之前,有会员280余人,正式成立后共计会员318人(3)。至1948年学会会员发展至二千多人。(4)学会的经费,主要包括会费、广告费、书刊版权费、社会人士特捐等。另外,学会每年请由纱厂联合会补助经费洋1000元专为远地会员出席年会时津贴旅费之用(5)。但是事实上,华商纱厂联合会的补助经费,并未真正到款过。

中国纺织学会总会设在上海,随着学会影响的日益扩大和会员人数的逐渐增多,学会鼓励各地积极设立分会,陆续成立青岛、东北、西安等分会。另外,1931年3月,一些在欧洲学习纺织的中国留学生,在法国里昂成立中国纺织学会旅欧分会(6);1948年1月,台湾省纺织技术人员在台北成立中国纺织学会台湾分会筹委会(7)。

中国纺织学会的首届主席委员是朱仙舫,此后,连选连任,直至第十四届。1930年,朱仙舫主管申新二、五、七厂、九江久兴纱厂等厂厂长。由于朱仙舫在纺织业界的影响力,其影响日益扩大。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第一个纺织行业管理机构“棉业统制委员会”,一批纺织专家和企业家担任了委员,会员邹秉文亦任该会委员。另外,会员汪孚礼、王子宿等在该会任工程师和技术专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纺织学会总会迁往重庆,以便继续工作。但是,因时局影响,学会会务有所停顿,年会停止召开,会刊停刊。1942、1943年中国纺织学会学会和中国工程师学会等学术团体联合举行年会,并展开部分活动。抗战胜利后,学会于1946年迁回上海。1947年,学会进行改组,执委会制改为理监事会制,主席委员改为理事长。学会迁回上海后,进行正常会务活动,并筹建新会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主要活动

自成立以来,学会以“共为学术研求,各以所知贡献诸人人,而广其用”,改良纺织技术,增进工作能率为己任,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具体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发行刊物

中国纺织学会先后发行了《中国纺织学会年刊》、《中国纺织学会会刊》、《纺织周刊》等刊物。

1、《纺织年刊》。1931年,该会开始出版年刊,即《中国纺织学会年刊》,至建国前共出版10期。“金字、蓝布的软面,新的排列,上等纸张印,全书420页,有铜板图多幅,厚寸许,大约文字在三十万以上……在我国纺织界的刊物中大概可以说是空前的了。”⑧杂志开设“论文”、“技术”“调查”、“杂录”、“会务”等栏目。其中“论文”栏刊载有张迭生《谈染业》、朱仙舫《中国纺织业的未来》、丘光庭《改进南通棉产为南通民生的要件》等,内容通俗易懂,且针砭时弊。“技术”栏刊载沈泮元《纺机之马力》、汪孚礼《论轻重纱之调节法》、付道伸《织物分析术》等技术性文章,意在促进纺织技术的进步和民族纺织业的发展。

2、《纺织会刊》。学会于1937年因抗战爆发迁往重庆,年刊随即中断。1942年,学会因感多年未出版年刊,会员研究论文无刊物发表,旋即商议出版纺织学会会刊。共出版两期。在抗战胜利曙光来临之时,中国纺织学会的会员们亦积极投入对战后纺织业的规划。学会此时更加注意的是民族纺织工业的未来发展问题。会刊上登载的文章多是关乎于此。例如:章剑慧《新疆纺织业之展望》、朱仙舫《今后纺织业之自力更生》、王子建《我国棉业复兴之途径》、李升伯《建设战后棉纺织业计划及目前应有之准备》等等。

3、《纺织周刊》。1931年4月,会员钱贯一以私人名义创办《纺织周刊》,1935年,《纺织周刊》开始由中国纺织学会出版发行。至1949年1月停刊,除去因抗战爆发及经费缺乏等原因,中途停刊外,共出版十卷。《纺织周刊》开设“文论”、“专论”、“学术研究”、“国内外记载”、“各地通讯”、“每周论坛”、“纺学会讯”、“本业动态报导“等专栏。该刊较重视学术研究的著作,比如张方佐的《大牵伸简易改造论》,从改造动机、改造方法、改造各机之设计、成绩比较、改造费、节省总缴费等方面论述,改造为大牵伸,实行纱厂经济化、实利于中国纺织工业之发展;朱仙舫的《增进普通织机效率论》,主要阐明布厂为增加产额、改良品种、减轻成本,求以利用机械省人工的方法。

(二)召开年会

学术团体一般通过召开年会,以加强会员联系,开展学术交流,中国纺织学会亦不例外。中国纺织学会在民国期间,除战乱等不可抗拒因素偶有中断外,年会的举行是其重要工作。自成立到1948年,该会共召开了13次年会。年会为期两到四日不定。第一日上午为报告及讨论会务,下午宣读论文及改选职员;第二日作竟日之参观。两日中并有各行厂之欢宴。除会员与会之外,还有政界、商界名流(来宾)。除年会外,每月召开的执委会亦是议决学会重大事务的常会。

(三)培训纺织技术人员

朱录嘉认为“欲从制造方面谋纱厂发展,固宜注意设备,然人才尤不可忽视”。(9)学会成立伊始便积极向政府建议“建设上海纺织学校”,以朱仙舫、朱公权等人组建建设上海纺织学校委员会,筹划建校。建校活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为后来成立纺织夜校积累了经验。1932年,学会在全国纺织业中心之上海创办纺织补习夜校,有沪东补习夜校两所。另外,学会对补习夜校优秀学生实行奖励,以鼓励学生积极向学。在培养纺织技术人才上,学会还首创了把纺织工厂工作法摄制成影片,讨论改良工作方法,主张将“纺织工厂各部选择优良工人技手,摄制标准动作之影片,造各厂映演以为表率”,此举作为学会对纺织业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另外,为了是国内的纺织技术人员能够与国际纺织技术接轨,学会还举行举行学术宣讲会,邀请外籍商人、专家进行学术演讲。

(四)审查纺织机械名词和订定纺织标准

我国早期的自然科学团体都担负着一种使命,那就是审查科学名词,“为纺织机件名词谋统一,有机件华名之译制”,中国纺织学会以此为使命积极参与其中。1932年,学会议决开始审议纺织机械名词,“本会为统一纺织机械名词起见,推员开始起草各部名词,已经另印络续分发征求会员意见,以便审查通行。”学会请起草委员先行起草纺织机械的中文名词,然后再进行提会讨论,并且为促进效率,在时间上做了限制。另外,为了对纺织机械名词审议的全面性,学会又加推戴文伯、朱应奎为纱、粗纱两部纺织机械名词的起草委员。(10)张方佐认为:纺织工程上的各种标准,如工作训练、运转及保全标准,成品规格,原料成品物料的检验标准等,都应由专门技术者分门别类,逐一详定,共同实施。(11)1943年,学会应中国工程师学会工程标准协进会的邀请,参加订定纺织部分标准。学会通过理事会议决,组织了纺织标准委员会,分设六个小组委员会,包括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丝纺织、针织、漂染印整等各组。(12)

三、基本主张

中国纺织学会通过《中国纺织学会年刊》、《中国纺织学会会刊》、《纺织周刊》系统宣传纺织技术知识,阐述其对纺织工业持续发展、纺织技术改良的基本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重视纺织工厂科学建制。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纺织工厂开设,这些新开设的纺织工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厂址的选择、原料的采购、厂内的设施布置、纺织设备的采用以及工人的管理等方面。有鉴于此,张方佐认为:“原料、人工、销路,为工业发展之要素。”所以,在原料方面,张方佐指出,应该用一定种类原棉,因为“原棉不同如时易其类,则每易一次,工厂即多一次混乱,因原棉不同,纺织各部间隔须依织维长度从事更改。”在纺织设备置办上,他指出纺机种类不宜混杂,机器的机件繁多,如果纺机种类不同,附属机件准备不足,“一机充足,一机缺如,而致停产”,设备宜置办完全。另外,他还认为应该纺一定支数之纱,以防不时之需。(13)王子宿在其撰写的《大牵伸之种种》中指出:引进大牵伸机,“不但工程减少,而资本、机器、折旧率、原动力、厂基、工房、用料、人工等均随之而减”。(14)陆绍云则认为“普通纱机改为大牵伸机时,每件纱约可省约二元左右,假定每台细纱机改造费为三百元,则几个月可以赚出”。(15)

其二,呼吁政府重视纺织工业。学会就政府对纺织业的发展有以下几点看法,认为应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凡外商纱厂于吾纱厂在合理之工作效率及以最经济方法办理之下,故贬低价格加以危害时之此希望于政府厉行保护政策,以改善我纱厂者也。”还应奖励补助幼稚工业“欲谋纱丝工业能安定而发展,染色工业能日就繁荣必有赖于政府之奖励补助”。为使政府有效改善纺织工业,提出“三三棉业计划”。计划书中“对于推进棉业,拟分三期办理,每期三年,又分大纲为植棉设厂兴学三项”,实业部批示:“按序而行,颇有见地”,就推广植棉改良棉种一项,实业部令据各产棉声分拟送此项计划,已分别核示切实办理。(16)卢统之认为要繁荣纺织业,政府应做到:一、应建设模仿纺织厂,二、组织小组研究会与工厂调查团,三、统一化之联络,四、宣传提倡之彻底。(17)

其三,注重改善工人劳动环境。民国时期,因为纱厂的资金来源有限,厂内的卫生环境亦不理想,工人多因不良环境而患各种疾病。其中厂内的光线便是一个大问题。木易刀认为

“欧洲大陆和英伦各纺织厂,其能励精图治注意于机械……而能注意于厂内光线之充足者殊少……不佞近往沪上各厂参观……且复通夜工作,故工人之患眼病疾者甚众。”他认为用完善灯光对厂方来说可以,减破坏、易管理、增进产品,减低单位成本,增进工作正确以达到增进出产;对工人来说可以:免眼劳疾,减损伤、保障健康、增效率、改善环境以达到增进工作愉快;灯光应避免不科学的布置宜趋利避害。(18)同时,针对工厂的空气流通问题,木易刀亦指出潮润的空气有助于在夏天暑气工场内消纳热度之减低不少。(19)

四、结语

从1930年成立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纺织学会走过了18年的发展历程,其间历尽艰辛曲折,这主要源于:其一,社会、政治的干扰。学会历经8年抗战,因战时环境经济的影响,学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其二,经费制约。社会缺少扶持,学会一再申明国内巨子大贾对学会发展的漠不关心。起初社会支持度并不高,且无纱厂主的固定经费赞助,连学会信息和会员间沟通交流的喉舌都无。

尽管如此,作为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一个纺织科学学术组织,中国纺织学会开展了大量活动,促进了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中国纺织学会的兴衰历程,既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纺织技术人员的艰辛奋斗历程,也为我们全面梳理民国学术社团组织之成败得失提供了极佳个案。

注释:

(1)《本会一年来会务报告》,《中国纺织学会年刊》,1931年,会务,第13页。

(2)《中国纺织学会章程》,《中国纺织学会年刊》,1931年,会务,第4页。

(3)《本会一年来会务报告》,《中国纺织学会年刊》,1931年,会务,第13页。

(4)苏延宝:《中国纺织学会今后之任务》,《纺织年刊》,1948年,第13页。

(5)《中国纺织学会章程》,《纺织年刊》,1931年,会务,第7页。

(6)《中国纺织学会通讯》,《纺织周刊》,1931年第1卷第3期,第85页。

(7)《中国纺织学会理监事名单》,《纺织年刊》,1948年,第149页。

(8)《介绍中国纺织学会新刊》,《纺织周刊》,1931年第1卷第7期,第181页。

(9)朱录嘉:《纺织机国产化声中之大隆精纺机实验报告》,《纺织年刊》,1935年,第13页。

(10)《中国纺织学会执委常会记》,《纺织周刊》,1931年第1卷第9期,第245页。

(11)张方佐:《今后我纺织界应有之努力》,《纺织年刊》,1948年,第9页。

(12)《会讯.》,《中国纺织学会会刊》,1943年第1期,第101页。

(13)张方佐:《改善纱厂之我见》,《纺织年刊》,1931年,第5-6页。

(14)王子宿:《大牵伸之种种》,《纺织年刊》,1931年,第28页。

(15)陆绍云:《大牵伸机之研究》,《纺织年刊》,1931年,第19页。

(16)《纺织学会之页》,《纺织周刊》,1932年第2卷第34期,第954页。

纺织行业论文篇(4)

我国古代早有的纺织技术出版物,大都是手工纺织的经验介绍与总结。近代早期的纺织出版物,有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于1891年左右译成汉语的《纺织机器图说》及《西国漂染棉布论》,由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1897年陈启沅著的《桑蚕谱》在广东出版。之后,又有不少专著问世,据统计,1937年之前有80余种。

除图书外,纺织出版物还有定期出版的期刊和报纸。最早正式出版的纺织期刊是1919年在上海创刊的《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刊载纺织时事论述文章、技术专著及重要信息。到20世纪30年代,我国纺织工业已达到一定规模,纺织从业人员大量增加,纺织期刊的出版也有较大发展,当时就出版期刊15种之多。

受战事影响,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不少刊物停办,同时也有极少新刊物出现。例如,深为纺织界读者喜闻乐读,誉为“中国近代纺织期刊之雄”的《纺织周刊》,1937年因战事停刊,1946年1月复刊,登载的张方佐先生的《大牵伸简易改造论》、朱仙舫先生的《增进普通织机效率论》及何达先生的《改良实用算法》等论著,对现代从事纺织业的管理人员很有借鉴作用,对研究我国近代纺织历史的学者,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又如为染色印花学术界及纺织学术界普遍重视,并成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纺织期刊《染织纺月刊》,“八一三”后,各种刊物几乎都停刊,唯独该刊仍继续出版,在纺织界影响甚广。这一时期出版的刊物有《纺工》、《纺声》、《纺织染通讯》、《纤维工业》、《纺织建设月刊》等十余种。这些刊物不少带有进步倾向,编撰者中不乏革命同志,刊物也反映了统治后期的纺织界艰难坎坷。

我国近代纺织期刊的特点

与其他期刊相比,我国近代创办的纺织期刊具有下述几个方面的特点:

知识范围广。这里的知识是指在纺织学科领域内的知识。从期刊的专题栏目中,可看出该时期刊物综合性的特色。例如,杜燕孙主编的《纤维工业》辟有“人纤”、“毛纺”、“毛织”、“丝织”、“针编”、“染料”、“药剂”、“热电”、“管理”、“言论”等主要栏目。其中“言论”一栏登有中外纺织史、纺织业动向和发展策略方面的文章。

知识含量深。当时的期刊所刊登文章的知识含量具有较高的深度。很多是当时科技前沿的理论和先进技术,有些是介绍国外的先进技术。如《纤维工业》第二卷第七期发表了由查咏初译的《美国25年来毛染整机器之发展》,介绍了美国25年内毛染整机器的发展变化和应用情况。《纺织周刊》登载了张方佐、朱仙舫等专家的论著等。

传播速度快。近代纺织期刊在介绍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纺织染工程》第一卷第三期上发表的马千里的文章《Rapidogen染料之新印染法》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基本进行同步介绍。

学生刊物多。该时期纺织刊物的一大特色便是学生刊物居多。《纺声》是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的校刊,校长周承佑在发刊词中着重指出学生要在课余多多撰稿,作为能力的锻炼和学识的积累。1941年1月创刊的《纺工》是南通学院纺织科校友办的刊物,具体由在校的“民三一级级会”的学生自办。这些学生得到师长们的支持和鼓励,如陈维稷、张方佐、傅道伸、诸楚卿等前辈曾为此花费过不少心血和精力,或任顾问,或帮助出版发行,或亲自撰写稿件。《纤声》是油印的学生刊物,虽然简陋,但办刊态度认真,颇有生气。

出版发行活。前已述及,有些期刊是由学生创办的,学生创办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如《纺工》、《纺声》、《纤声》等都是学生刊物,在出版发行方面就很少受方方面面的限制和影响。有的刊物还是不定期油印。但由于当时纺织技术和理论都是处于起始阶段,尽管是学生刊物,其质量并不低。

影响意义大。纺织期刊在当时对于传播纺织科学理论和技术所起的作用非常大。人们都把期刊作为学习先进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把它作为发表自己心声的重要阵地。如君久在《纤维工业》第二卷第七期上发表了对《中国纺织染业概论》的述评等。

我国近代纺织期刊的意义

近代纺织期刊对于传播纺织科技信息,推动我国纺织工业的科技进步,促进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903年《政艺通报》曾有文章称“新闻之于人,犹空气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杂志亦然”。1912年《新世界》文章《阅杂志之利益》,在分析书籍、报纸、期刊的异同时指出“书籍严整,易令人惮。日报丛杂,易令人忽。书籍文效,期在百年,既嫌其太迟。日报之力,程于一日,又恨其过促。介乎二者之间,而有适当之观览价值者,其唯杂志乎”,“吾人欲有所求益于人群,莫如读杂志。人能终其身于杂志之中,不善终其身于进步之步矣”。随着期刊事业的发展,对期刊作用与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认识到期刊作为一种文献类型存在的重要价值。1929年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钱亚新先生明确指出,期刊能够提供最新的参考材料,尚未有专书讨论的某种问题或图书馆尚未购置关于某种问题的书籍,期刊可济一时之穷荒,通过期刊可以看出某一时代的精神及群众对某人某物某书的意见。1930年邢云林先生尖锐地提出,期刊、报纸、报告之中,“最有用,最易用,特别便于图书馆者厥推期刊。”1933年吴景贤先生在《学风》杂志上发表了《杂志的价值及其分类管理法》,把期刊的功能归纳为四性,即现实性、公开性、进步性和普遍性。综观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对期刊作用与功能的研究,一是肯定了期刊作为一种文献类型较书籍、报纸更有其特殊性;二是显示了期刊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民众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三是认为期刊报道快捷,流传普遍,有促进社会进步之功效。

作为近代纺织期刊,其意义同样不可低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极大地促进了纺织科学技术的传播和交流。近代中国由于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而纺织工业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由于技术落后,起初进行得非常不顺利,不仅缺乏管理,同时也缺乏技术。张謇之所以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就是因为其在开办大生纱厂时被技术人才缺少所困扰。近代期刊的创办,为科学和技术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重要渠道。期刊所刊载的信息是已走出学校参加工作的人们获得知识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2)培养和发现我国纺织科学技术人才的基地。尽管当时创办了一些纺织类学校或者在一些学校里开设了纺织类专业,培养了大量纺织专业人才,但是作为期刊进行知识的传播,也同样培养了一些技术人才。一方面从这些期刊中学习了很多知识;另一方面,把期刊作为阵地,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研究成果、经验总结等,使这些人才得到了理论升华,也激发了他们研究纺织技术的激情。

(3)繁荣了我国近代期刊出版事业。近代期刊总体看是处于一个发展期。纺织工业是近代工业的代表,因此纺织期刊的创办对整个近代期刊的出版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尽管近代的期刊总数没有统计,但纺织期刊所占的分量应该是比较重的,纺织期刊的兴旺对繁荣我国近代期刊出版事业做出了贡献。

(4)为研究我国近代纺织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来源。要发掘中国人在近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贡献方面的文章资料,纺织期刊是一个重要的来源。章剑慧先生在《纤维工业》创刊纪念卷第一期上发表的《复兴中国棉纺织工业第一次五年计划纲要》专论,就是一例。章系当时汉口四厂经理,抗战期内,在大后方对全国纺织工业推进,颇著劳绩。我国战后纺织复兴事业,如国人最注意之一项,章先生在该文中借数字之分析,使人读可恍照此实为轻而易举之事,可增国人之勇气不少。又例何达先生在同期刊登的《对于复兴我国纺织工业的一点贡献》一文,后段主张提倡印花布生产而把握南洋市场一点,尤为可贵之卓见。

纺织行业论文篇(5)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主持,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费君清教授代表学校向与会代表致欢迎词。费君清说,“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百年老校,学校经过10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理、工、文、经、管、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目前正致力于向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目前,学校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积累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纺织经济是我校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研究团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我校相关学科教学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作了题为“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的主题报告,陈东琪表示,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在下一个10年进人黄金时期,预计到2019年,我国将成为超过美国的第一大经济体。对于具有显著优势的纺织等传统制造业而言,如能把握这一机遇,必将呈现超级繁荣之势。随后,浙江省特级专家陆立军教授作了题为“浙江模式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题报告。

“没有煤、电等能源,我们将失去光明,没有电脑和通讯,我们会变得孤独;没有纺织,我们将回到原始社会。”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以幽默的开场白引入论坛主题――“十二五”纺织工业的转型升级与科学发展。孙淮滨在总结我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对全面建设纺织强国的发展方向和形式进行了前瞻性分析。他说,“十一五”开始于后配额时期,结束于后危机时代,我国纺织工业肩负起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产业三大历史使命,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未来5-10年,纺织工业要通过转变传统发展方式,全面优化结构,建立科学的、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更好的担当三大历史使命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成为高新技术充分应用产业和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力争在2020年基本建成科技强国、品牌强国、可持续发展强国和人才强国。这四大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必将贯穿着优化产业结构、生产力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战略布局结构的一系列战略性调整。

纺织行业论文篇(6)

国际交流促行业发展

据了解,此次论坛以倡导“绿色、健康、创新”为主题,旨在推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促进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论坛中,主办方除了邀请国家相关部门领导解读国家现行政策外,还邀请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共同交流探讨医疗、环保、智能、交通运输及绿色能源等领域中应用纺织材料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市场动向及应用创新等方面的信息及研究成果。

在产业用纺织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间的行业交流与合作变得越来越必要。金融危机以来,传统纺织业受到了重创,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而产业用纺织行业却在逆境中仍得到了发展。2007年,产业用纺织品已占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的15.42%,达到544.32万吨,增长率为12.97%。在纺织陷入全行业困境的2008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08年1-11月份,我国规模以上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布行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7.97亿元,同比增长21.44%,成为中国纺织行业“保增长”的重要力量。

可以说,产业用纺织的发展绝不仅仅体现在一两个主要数据上,以无纺布为例,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无纺布累计总产量为81.38万吨,同比增长了25.86%,较同期纱、化纤、布(包括棉布、棉混纺布等)、服装的产量增速分别高出16.11、12.55、24.76和21.88个百分点;且自2009年3月份以来,在纺织各主要子行业中增长亦一直位居首位。

从产业用纺织行业现状来看,加强产业链联动与国内外技术交流已是大势所趋。本次论坛的负责人介绍,论坛之所以选择在面料展期间举办,也是出于贯通纺织产业链的考虑。一方面,产业用论坛与纺织面辅料展本身就能够形成互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与交流,带动观众的集群效应。另一方面,纺织规划对产业用纺织品尤为重视,业界均对产业用纺织品寄予厚望,纷纷意欲转向此类项目,论坛与展会同期举办,可以更好地为行业提供信息服务,给有需求的企业更多了解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机会。

纺织品的“科技贵族”

本次论坛以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为主线,跨越产业用纺织品的各个领域,众位专家带了的最新的科技成果,不仅体现出了产业用纺织行业技术含量高的魅力,也为促进行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纺织行业论文篇(7)

中国许多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家也正在考虑走出中国到境外办厂,巴西也是重要的合作国之一。希望中国纺织业界通过本次活动,加强与巴西纺织业界的沟通,准确了解以巴西为中心的南美洲国家纺织市场的需求,消除两国行业间的隔阂与误解,资源整合,互补合作,让中国巴西两国的业界共同受益,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王庆元公参对论坛的召开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表示中巴两国自1974年建交以来,双方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近年来,纺织服装贸易在两国间的比重日益加强。希望中巴两国纺织行业能够加通过举办展览、论坛、技术交流等活动加强联系与沟通,发挥各自产业链优势。中国纺织品服装市场潜力巨大,也期待更多的巴西纺织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王庆元也表示中国驻巴西大使馆及他本人愿意为两国业界交流合作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与支持。

巴西服装协会总裁Roberto Chadad 在致辞中表示,纺织工业是巴西传统的工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劳动就业等领域占据重要比重。近些年,巴西纺织服装对外贸易逆差金额加大,一方面说明巴西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下降,另一方面也是业界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导致。在巴西国内虽然有些声音表示希望能够减少国际贸易来保护当地经济。但是行业主流声音认为,国际化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巴西纺织业十分重视与各国纺织业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也非常欢迎中国纺织业界来巴西办展并开展交流活动。本次召开的圣保罗GoTex国际纺织服装采购展以及交流论坛为中巴两国业界深度对接搭建了高效的桥梁,对中国巴西两国纺织服装产业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纺织行业论文篇(8)

【关键词】

高校;纺织化学;课程改革

0引言

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新型纺织材料的不断开发应用,纺织行业向生态化、功能化和清洁化方向发展,各种新技术日益向纺织工业渗透,纺织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基本的《纺织化学》基础知识和加工技能,就显得更加迫切[1]。《纺织化学》将有机化学和高分子科学的基础知识与现代纺织技术紧密结合,介绍纺织生产领域应用到的化学问题。纺织专业的学生掌握处理这些化学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当代纺织生产所必需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纺织化学》是纺织工程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具有内容丰富、知识点多、系统性强、教学要求高和学时少等特点,而不少学生不重视该门课程的学习,因而如何在课堂教学的有限学时内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纺织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纺织化学》任课教师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2]。通过对国内重点高校《纺织化学》课程教学的调研发现,在《纺织化学》课程理论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进行了适当的教学改革,但均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配合实验教学的授课方式,未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此,以安徽工程大学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纺织化学》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从《纺织化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来谈一谈《纺织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体会。

1课程体系改革

1.1加强基础化学知识的训练

《纺织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发现,此时学生大部分基础化学知识模糊或者遗忘。而该课程是以基本化学知识为前提,涉及高分子化学知识,因此在讲授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时不得不回顾基础化学,使得教学内容不能按时完成,无法深入讲解知识点,而基础化学知识的讲授又使部分化学知识较扎实的同学认为课程枯燥乏味,甚至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兴趣。通过调查了解到,大一学生化学基础知识都较熟悉,由于没有开设和化学相关的其他课程,到大二、大三时期部分化学基础知识淡忘。针对这种现象,本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二专门开设了《大学化学》这门课程,巩固了学生的基础化学部分,又学习了高分子化学基本知识,到大三再学习《纺织化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两年的课程体系改革发现,虽然《纺织化学》总课时由原来48缩减为40,但是学生学习效率和课程兴趣明显提高,所有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均能按时按质完成。

1.2根据专业方向选择授课内容

《纺织化学》涵盖与纺织品加工有关的化学过程,如纺织助剂、粘合剂、纺织浆料化学和纤维的初加工化学等。本校纺织专业设有纺织工程方向、针织方向和非织造方向,各方向开设的《纺织化学》课程的地位不同,教授内容及侧重点有所区别。如纺织工程方向和针织方向,《纺织化学》为专业基础课,前期开设《大学化学》,课堂讲授以纺织浆料化学和纤维初加工为主,要适当加入麻纤维改性及毛纤维功能整理等内容;而对非织造工程专业,《纺织化学》为专业选修课,因前期开设了《纤维化学与物理》,课程讲授要以纺织助剂、粘合剂和纤维初加工中的化学处理为主,因此《纺织化学》课程的设置及讲授要灵活安排。

1.3强调学科思想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学科思想,利用学科思想去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纺织化学》知识点多,相互之间没有紧密的关联,初学者很容易混淆,且考核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故很大程度上消弱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结构-性能-应用”是《纺织化学》的核心思想,授课老师在第一堂课引导学生掌握学科思想,并在之后每一知识点讲解时,着重分析学科思想的具体应用。比如化学纤维种类多、性能差异大,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就可以从化学纤维单元结构、基团入手,先分析基本的化学结构特点,再由此推出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能,继而判断该纤维构成面料的性能特点,最后确定使用领域。利用好学科思想,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繁多的授课内容,并领悟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

2教学方法改革

2.1创设开放的教学氛围

由于国内大学师生比例的限制,很多课程均以教师为主导的大班授课方式进行,属于封闭式教学,这种以教师为主的“说教型“教学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在《纺织化学》授课过程中,根据内容和课时的安排,邀请本地企业有一定经验的管理者、工程师或技工做专题演讲,有的演讲人从事纺织行业,他们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并对如何正确看待专业课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等各种问题进行讲解,为学生从各个方面答疑解惑,这种讲演虽然表面看起来和本课程关联不大,但通过这些生动的真人真事在给学生带来创意与启迪的同时,给予他们在人生理想方面的激励。有些同学通过和演讲人的课后交流,解开了对所学专业的思想症结,这种开放的教学方式、活跃的教学氛围受到学生的欢迎。

2.2互动的课堂教学环节

《纺织化学》涉及理论部分内容的讲授,一般以教师板书配合多媒体方式进行,但是由于《纺织化学》理论部分内容较多,课堂讲授中,学生认知差、效果不理想,因此理论部分采取启发互动教学方式。教师先简单介绍知识点,然后提出问题,学生以3~4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提出讨论结果,教师再根据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和讲解。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听讲的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为透彻。适当转换课堂角色,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于纺织生产中涉及到的化学技术问题采取学生讲授的方式进行,一般学生讲授的内容需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以5人为一组,将知识点分成若干模块,每一组讲授一个模块。该组可以选派代表讲解,也可以每一组员分别讲解,其他组员补充,讲解形式多样,可以是板书、多媒体或视频,也可以课堂讨论,根据内容自由选择。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及讲授中去,才能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气氛活跃、思维开阔,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及课外查阅资料的能力。比如为了讲述麻纤维整理,学生要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相关企业网站信息,了解到市面上各种麻织物的名称和相应的整理工序,增加了对《纺织化学》课程的兴趣。

2.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安徽工程大学纺织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纺织化学》是一门和实际生产紧密联系的课程。以往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比如48课时只有8课时的实验课,实验课由于场地和设备的限制,有些实验课变成了演示课或观摩课,部分同学甚至不清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更不用说实验原理及方法。课程改革后总课时降为40课时,实验课课时增加到了18,有些实验内容根据教学要求采取现场教学的方式进行。实验课借用其他院系的场地和仪器设备,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纺织化学》涉及的实验有羊毛洗涤、苎麻脱胶、苎麻整理、洗涤剂的配制和绢纺原料精炼等,每次实验前都要求学生就相关内容进行设计。比如羊毛洗涤有很多种方法,以5人为一小组,通过查资料确定一种洗涤方法,设计出详细的方案及配方,每一小组在课堂上对其配方进行讲解,其余同学提问,在同学及老师的帮助下最后完善设计方案。根据设定的实验方案安排实验教学,对不同组方案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使学生更深入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并学会应用所学的原理,就相应的实验设计内容布置学生撰写成小论文,代替原来的传统的实验报告形式,避免了学生相互抄袭、报告内容雷同的弊端,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其撰写科技论文的基础。

2.4灵活的考核方式

课业成绩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除课程结束后的试卷考核外,课堂讨论、小组授课、实验设计和操作以及论文撰写等也是课业成绩重要的一部分,另外还要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表现的活跃度。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当某一章节内容结束,为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安排课堂小测试,通过测试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结语

3.1现代纺织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纺织化学》课程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因此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教学改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

3.2改变课程体系,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采取互动的教学环节,注重实验教学,实践证明《纺织化学》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专业课学习兴趣,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文献查阅、整理及团队协作能力。

3.3研讨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闫红芹 储长流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纺织行业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85-02

1 课程定位

高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改革和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让“教、学、做”融为一体,整合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纺织检测》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熟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纺织贸易相关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纺织品检测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特长的贸易人员,从而能在日后更有利地从事纺织品贸易相关工作。

本课程以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根据历年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纺织品方向的学生主要从事两种工作岗位,一是纺织品外贸业务员,二是纺织品送检员。对于业务员来说,在工作中涉及到的纺织品检测相关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面料分析的能力,包括对面料成分的鉴别、对面料结构的分析及工艺的分析等。对于送检员来说,在工作中涉及到的纺织品检测相关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为对送检项目、流程以及检测报告的熟悉,具体是对一些常规检测项目,如机械性能、服用性能、染色牢度检测,以及各个主要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的熟悉。另外,无论是纺织外贸业务员还是送检员,在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还应当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不断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 课程教学中重点需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就要求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本着理论知识有效、必需和够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融合“教、学、做的方向来进行课程改革。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的主动性相对比较弱,这就增加了授课老师授课的难度,需要授课老师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

2.1 理论讲授为主

纺织检测是实训下性比较强的一门纺织类专业课,用人单位在招聘纺织业务员或检测员的时候要求有一定的实操能力。而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多数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参与较少,学生学完该课程之后,却很快遗忘,更不要说独自实操训练了。

2.2 教材较老

以前该课程用的教材是本科教材,而且有的教材比较陈旧,又加上近几年国家和各类纺织检测标准修订的较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老教材已经不能更好的适用高职院校的纺织类专业的学生使用。

2.3 “理+实”教学效果不佳

“理论+实验”教学方式效果不佳,理论与试验训练结合的不紧密,学生普遍认为理论教学过于死板和老套,而且偏难,学生动手能力较好,他们相对来说比较喜欢做实验,但实际上实验的效果不太理想,因为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训结合,实际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且创新能力也差。

3 教学方法改革

3.1 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

本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项目或活动为导向,重点是注重学生的能力目标,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以具体的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训练,从而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纺织检测是本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纺织模块)的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能力目标是学生可以正确识别纺织品、正确分析面料和规范操作纺织实验仪器。为了可以达到这个能力目标,对该课程进行了剖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国标为基础,通过实际的纺织检测项目来训练学生,了解学生对纺织检测的掌握情况,并在项目训练中穿插纺织品或面料的各项检测方法和分析技巧等知识性内容,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3.2 具体实施方法举例(如表1)

3.3 教学方法特点分析

《纺织检测》课程教学中,将课程内容分解成五大模块:课程认知、织物分析、机械性能、织物服用性能、生态性和纺织品色牢度,每一模块又分解了几个任务,结合纺织企业和纺织外贸岗位的需求情况,项目中各个任务 “仿真化”贯穿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以实操实训的职业特点为背景,对模块的项目和任务进行分配,并通过分组的形式,学生进行任务操作,从而完成各个任务和项目。在课程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实时参与到每个项目的每个任务中,及时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以致用,教学做同时进行。

4 课程考核方法

4.1 课程考核方法

《纺织检测》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模块进行评分,在课程结束时采用综合模块考核和评分的方式。如表2:

4.2 说明

形成性评价,注重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一种评价;总结性评价,又叫事后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综合能力的评价。

本课程采用百分制考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评分。

5 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了企业用人单位对纺织人才的技能要求等内容,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纺织纤维检验工(中级)的职业考证相结合,体现“课证结合”,培养一些纺织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帮助学生在熟悉纺织材料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纺织贸易相关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纺织品检测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特长的贸易人员,从而能在日后更有利地从事纺织品贸易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 袁利华.纺织品检测“课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学理论,2011(03).

[2] 袁利华.浅析纺织综合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的教学模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

[3] 黎少仪.高职院校《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4] 柯贵珍.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法探讨[J].纺织服装教育,2012(04).

[5] 郭玲.高职院校实训主导型课程改革探索――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例[J].职业时代, 2009(04).

纺织行业论文篇(10)

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有三大理论支柱,即经济增长极理论、园区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这三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研究的焦点。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具有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 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彼此相关联的公司、政府、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2]。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而产生的,而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架构。因此,利用产业集群重构我国纺织行业产业空间结构既是行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看,集群是在相关产业链环节上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空间集聚现象。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基于产业链关系的企业相互之间能够实现联系与合作,进而形成企业网络。 与市场交易中离散的、随机的买卖双方相比较,在空间上接近的企业或机构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和协调的交易关系。 首先,产业集群延伸了集群内相关产业的产业链,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研发、试验、评估、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都进行了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从而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相关资源能够在集群内部进行合理分配,这有利于缩短交易时间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生产经营信息能够快速及时地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得以交流,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有效与合理。 最后,集群效应推动了集群内部各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使得生产同一类型或同一种产品的相关企业聚集在特定地区内,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二、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相关问题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日趋增多,且研究成果展现出诸多有益见解。 国外学者 morosini认为,企业与集群内各种公共机构平台通过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了集体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集群企业共享散布在集群中的关键技术和商业知识,而且有利于促进集群企业间的技术转移[3]。 molina?morales等对西班牙传统制造业集群内 288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虽然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同质性,但是各企业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网络关系,这些独特的网络关系使得集群内企业对共享性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同,这些差异性可以解释各企业创造价值的不同[4]。 omokazu等对日本的三个产业集群进行了调查,并验证了三种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垂直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与大学、跨产业经营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具有积极效应[5]。

kanda和 deshmukh的研究表明,协调好集群企业的供应链资源能够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并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所处区域的竞争力[6]。 sirmon和 hitt研究发现,集群企业会选择一系列资源来支持其经营活动,当企业所选择的资源与自身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这将有利于企业获得行业领先位置[7]。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效应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应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了两个市场,国内市场约占 80%,国际市场约占 20%。 一些纺织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了从加工贸易、oem贸易到拥有自主品牌的转变,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纺织工业的产业链结构[8]。 顾志群等从核心技术、集群文化与市场营销三个方面对集群绩效进行了衡量,并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评价指标予以量化,由此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9]。

罗国勋等分别从产品结构、市场竞争力等角度,对依托企业集团的小企业集群、中卫型小企业集群、空间集聚小企业集群、市场型小企业集群和网络式小企业的集群绩效进行了分析论述[10]。 卞继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绩效棱柱的思想和方法,构建了产业集群综合绩效评价系统,并从利益相关者满意、战略、流程、能力和贡献五个内在相互匹配的维度对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11]。 宁军明认为,要提高产业集群绩效和促进集群发展,除了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优化集群结构与改善治理质量[12]。 姜鑫和罗佳研究发现,中国工业产业集群在结构、行为与绩效三方面还没有实现协同发展,每一产业集群在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发展欠佳[13]。 吴义杰、何健指出,在产业集群的衰退期,某些关键因素的改变导致了集群的衰亡,因此在产业集群进入成熟期后,企业必须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中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开拓新的市场空间[14]。 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和转型,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最紧迫而重要的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构筑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15 16]。 黄建康和蒋伏心认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王娇俐等认为,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外部拉动机制转向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动力机制[18]。 蔡绍洪和陆琳认为,产业集群的动态共生稳定条件取决于集群企业博弈收益差距程度、实现自身收益变化方式等因素[19]。从现有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从主观方面对产业集群的集聚度进行了研究,但对纺织企业产业集群的数据分析及定量方法应用性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对产业集群集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现状进行描述;其次,运用区位商法对全国各地的纺织产业集群进行量化,对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进行排序;最后,对各个地区的产业集群现状加以比较,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三、研究设计

(一) 现状分析

在中国加入 wto之后,纺织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参与竞争。 由于集群产业比单个公司竞争更为有效,因此加强对纺织产业集群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纺织产业集群的优化与升级,这对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纺织产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具有最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原材料种植到产品加工,纺织业每个环节的比较优势都很明显。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集中分布在山东、江苏、福建、浙江、广东这五个省份,总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强北弱”的特点。 根据中国纺织经济信息中心的统计,山东省诸城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男装名城”,山东省王台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机械名镇”,江苏省金坛市被中国纺织协会授予“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童装名城”和“第六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等等。 近年来,随着东南沿海纺织行业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加大和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崛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纺织产业的生产规模在趋于稳定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新的产业定位:一方面加快产业水平的提升、发展;另一方面加速向内陆梯度的转移,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相继形成了一些纺织产业相对聚集地,其中有些还是起点较高的纺织产业集群区域[20]。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情况如图 1所示。

图 1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区域分布图

在实现纺织产业集群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西部有些省份的纺织工业园区建设已见雏形。 比如,西安现代纺织 产 业 园 于2009 年 4 月被批准设立,它是以承接西安地区纺织企业外迁改造为依托,以全省纺织产业链企业入园提升为基础,以吸引东南沿海纺织产业梯度转移为目标的专业化、新型综合产业园区。 2010年 11月,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成为全国第十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中被新授予的五个基地之一,也是全国 28个纺织产业基地中唯一一个在西部地区的基地。 在国务院最近批准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被首次列入重点建设项目[21]。 纺织工业是陕西经济发展中传统的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发展相对快速的产业,但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原有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模式已无法适应政府规划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大量东部沿海纺织类企业也面临着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等问题。 由此可见,新型产业园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可谓是“顺势之举”。

与此同时,建设中的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称号,日本伊藤忠公司、正邦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美特斯邦威集团(集团区域总部中心)、埃迪蒙托居室用品有限公司(家纺产业项目)等四户重点招商项目已签订入园协议,四个项目总投资达 60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 1? 8万个,建成后年产值可达 200亿元。 另外,国内著名企业杉杉集团、雅戈尔集团等也有投资意向。 延长的纺织工业园产业链为加快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进程奠定了基础。 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在积极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加快了在纺织服装产业后加工、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商贸流通等方面的发展,不断扩大、提升合作领域和层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形成了从纺纱织布、印染、服装设计加工到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极大地带动了咸阳纺织企业做大做强。

自 2002年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开始试点后,纺织业工业总产值从 2001年的 9626亿元增加到 2010年的 40839? 16亿元。 2011年 1月至 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 10? 5%,增速较上半年提高 0? 6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5? 7%,较上半年提高了 0? 1个百分点[22]。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部和西部的纺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41%和 27? 5%(高于东部 10? 3%的增速);中部和西部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27? 8%和 25? 9%(高于东部 16? 6%的增速)。 “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的整体布局将继续西进。 预计“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将基本形成发挥东部、中部和西部各个区域优势的产业布局体系,纺织业经济总量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的分布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 到 2015年,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的比重将由 2010年的 17%提高到 28%[23]。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能够使区域纺织业的外部经济规模和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并能带动集群内外的合作与竞争,从而有利于获得较大的区域经济效益和不断提升盈利能力。 纺织业发达省份的成功实践证明,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纺织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研究方法

在区域层面产业集群的评价研究中,识别产业集群的方法主要有波特案例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和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法。 波特案例分析法需要依赖于专家的主观判断,这限制了客观性数据的收集;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基于以往资料和数据所进行的分析,它在反映产业的动态变化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区位商法是西方国家识别产业集群的主要方法,是辨认产业集群的常用工具,用区位商法计算的集群集聚度能够反映区域主要产业特性,而且数据比较容易获得、计算方便。 因此,本文采用区位商法,以我国纺织行业为例对产业集群集聚度进行实证分析。

区位商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的基本分析方法,它指的是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部门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区位商法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判别方法,其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一般来讲,lq =(eij/ ei) /(ekj/ ek),其中 eij指 i地区产业 j的工业产值,ei指 i地区工业总产值,eki国家 k产业 j的工业产值,ek指国家 k的工业总产值。 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以明确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并根据 l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lq值越大,专门化率也就越高。 当某一产业的 lq值大于 1时,则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良好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显示出该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某产业的 lq值越大,则说明该地区该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显著,竞争能力也就越强。

四、实证分析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假设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 2010年至 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并选取了全国 31个省市行业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同时,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两个假设。

假设 1:经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的纺织产业集群现象。

假设 2: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纺织产业集群现象不明显。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中国纺织产业为例进行了产业集群识别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纺织业在江浙一带、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几大区域,特别是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宁夏这 8个地区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带,产业集群内的纺织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区位商(尤其是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在识别中国产业集群现象方面是合理和可行的,且检验结果与实际相吻合,这说明在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方面,经济发达程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此可以说明,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是判别中国纺织产业集群集聚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实践证明,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园区内企业的不断壮大,带动区域纺织业工业总产值的不断增加,这对推动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纺织产业的集群集聚度仍然不够,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很不平衡,为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在自身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适时吸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成功的经验,提出适合当地纺织企业发展的对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科技进步、品牌建设、产业转移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从而更好地实现中西部与东部产业集群的过渡与衔接。

(一) 搭建产业平台,科学引导产业聚集

作为政策措施的制定者,政府应在产业发展方面尽量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自身在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地方政府应以现有的以及新兴的纺织产业集群为前提,制定相关的计划与措施,实现东西部纺织产业集群的良好衔接,科学引导纺织企业进行产业聚集,增强集群内部企业总体生产能力,扩大集群的影响力。 政府在对待纺织产业集群园区建设方面要区别对待,尤其应对西部经济比较落后地区在资金、人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 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聚集度

各个地区应当根据掌控的资源实际情况,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依靠产业集群来提高纺织产业发展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在遵循产业集群形成、发展、升级的规律基础上,把握各个阶段的特点,对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促进产业链的有效调整和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更好地实现从单一的行业模式向产业集群的过渡。

在东部地区,产业集群比较成熟的地区(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要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的产业,提升现有纺织产业集群的水平,培育东部沿海地区的特色品牌,注重质量和品质的提升,提高品牌贡献率;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性强的、附加值高的纺织产业,地方政府要对东部地区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纺织产业转移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鼓励与支持。 在中部地区,已建立纺织工业园区(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重庆市涪陵区龙桥工业园区)的地区要引进大批纺织企业入驻,积极发展县域、镇域的特色纺织经济,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新型基地或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培育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吸引同类及关联度较高的企业向基地或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升级。 在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原材料、土地、能源等优势,在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实行节能降耗、绿色生产等工作,积极发展棉纺、毛纺、丝绸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力争赶超中东部地区。

(三) 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部分优势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支持纺织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促进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广应用;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 加快品牌建设,推动产业升级

首先,企业要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品牌的创建意识,提高品牌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整合能力。 其次,应充分开发品牌无形资产,通过引进品牌资产来实现品牌的扩张和延伸。 最后,应加快推进我国纺织企业的品牌化进程,开展纺织品牌企业创建工程,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吴迪.纺织业科技攻关六大重点[j].毛纺科技,2009(4):2829.

[2]顾志群,沈友娣,康君.中小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4648.

[3]罗国勋,汪少华.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其绩效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6):7072.

[4]卞继红.基于绩效棱柱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21):6063.

[5]宁军明.产业集群的结构、治理与绩效[j].企业经济,2008(4):115118.

[6]姜鑫,罗佳.中国工业产业集群的结构行为与绩效数量化评价研究———基于 scp范式的产业集群主成分分析

[7].工业技术经济,2008(1):108111.

[8]吴义杰,何健.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0(5):181184.

[9]黄速建.中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10—2011)[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10]卢锐,杨忠.市场开放、产业集群与东陇海工业园的战略转变[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2):14.

[11]黄建康,蒋伏心.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苏南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2):14.

[12]王娇俐,花磊,王文平.基于集群企业网络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2011(8):6468.

[13]蔡绍洪,陆琳.基于主观博弈的产业集群动态共生稳定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1(5):4246.

[14]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纺织行业论文篇(11)

纺织工程专业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随着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变化而发展,在纺织技术优化升级的今天,纺织行业所生产出的产品五花八门,大多数纺织企业都提高了自身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纺织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建立以棉纺织为主线,以棉麻纺织为辅的教学系统,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反思纺织工程专业教学现状,开发更多有意义的教学策略,才能推动纺织工程专业教育进步。

一、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 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目前来看,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大多数教师选择在讲台上消耗课堂时间,通过讲解向学生传递纺织专业知识。纺织工程课程的实践性强,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虽然能够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长时间的讲解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

(二) 纺织工程专业教学内容死板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纺织行业的进步,纺织产品正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对于纺织行业的要求也逐渐提升。绝大多数纺织企业都在积极更新纺织技术与生产设备,不断使用新的工艺与新的技术。在学校的纺织工程专业教学中,教师利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单一的专业知识,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培养出的学生也无法满足纺织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纺织工程专业的教材虽然有所更新,但内容并没有大的改动,教材中的内容与现代纺织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在教学中,教师只重视这些与脱离生产的教学内容的传播,不利于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三) 纺织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性不足

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纺织工程专业教学的实践性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活动,是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活动,对于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很有益处。就目前来看,大多数教师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开展实践教学费时费力,不利于个人教学任务的完成。加之学校的实训基地建立不足,学生没有太多动手操作的机会,无法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缺少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过于抽象,感受不到理论知识的实用性。

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 积极改革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让纺织专业课堂教学活动灵活起来的重要途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才能启发学生的专业思维,促进教学氛围的活跃化,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纺织专业理论知识,调动起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是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法实施教学。像在讲解纺织产品设计与生产程序的知识时,要保证生产的质量,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到真正的企业车间进行参观,不再以单一的课堂讲解方法传递纺织知识。课堂中纺织知识的讲解过于理想化,在分析生产设备性能、生产原料性质问题时,课堂讲解过于完美,而在生产实践中,师生可以共同发现一些不稳定因素。在企业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可以就发现的不稳定问题积极思考,发现更多先进的纺织产品生产方法与策略。改革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方法,积极引入企业的实践案例,利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够快速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竞赛法优化教学。在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活动中积极组织竞赛活动,让纺织专业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学习变得更有乐趣,有利于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好胜心,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找到学习基础知识的动力,在纺织生产与学习中发挥个人创造力。像在学习染整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小组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记忆课本理论知识。在知识应用方法,可以利用小组创作大赛促进学生活跃参与,让纺织工程专业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与乐趣的地方。

(二) 优化纺织工程专业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是让学生眼前一亮的重要方法。一直以来,教师重视教材知识的讲解,忽视了课外知识的拓展以及实验内容的融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在纺织工程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主综合实验内容的开发,让学生成为纺织技术的设计者与研发者。从课本实验模块的基本思路出发,融入一些当代纺织工程专业关注的现代化问题,像纺织厂的污水处理问题,纺织品的化学加工实验等。从当前纺织企业存在的生产问题出发,对纺织工程专业实验内容进行优化,设定全新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让学生在纺织专业能力得到整体提高,在综合性训练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明确内容改革的方向。

(三) 重视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提高纺织工程专业教学的实践性,需要学校给予学生实践学习必要的支持。很多学校都有纺织工程专业学生专用的实验室,但这些实验室只有教师要组织实验教学时才开放,学生的实践学习时间被限制。除此之外,实验室的仪器与设备不足还是一个大问题。做好实践教学,需要学校加强实践教学资金支持,更要在政策上开放学校的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并安排专人进行管理,才能让学生在遇到学习问题时,有条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开放化的实验室,是学生熟悉与练习操作实践仪器的基础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