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纺织制造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5 09:57:37

纺织制造概念

纺织制造概念篇(1)

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机械专业导论”为所有机械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32学时)。该课程保证有8学时的关于纺织机械的授课内容,重点介绍纺织机械行业的情况、纺织机械的分类、纺织机械的主要设备,使学生对纺织机械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

纺织机械门类繁多、性能各异,有纺纱机械、织造机械、化纤机械、针织机械、非织造机械、染整机械、服装机械、纺织器材与仪器8大类,分别对应8个纺织机械子行业,仅纺织机械的主流机型就超过200种。这些门类繁多的纺织机械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机械结构、光机电控制系统及工程材料。因此,在通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以纺织机械为载体,将纺织机械的案例融入到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测试技术”“液压气动技术”等相关课程中,尽可能以纺织机械为案例进行授课。

3.专业课学习阶段

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来说,学生有一定的选课自由,但由于专业课的学时有限,因此,纺织机械类选修课不宜开设太多,以免因选课人数太少而导致课程设置流产。我校(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设有4个专业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幕墙工程与机械。在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方向开设3门纺织机械类课程:(1)“纺织机械概论”,64学时,基于大纺织范畴,涉及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纺织机械的工作原理、基本构成。(2)“纺织机械设计(1)”,48学时,使学生掌握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的共性关键机构及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3)“纺织机械设计(2)”,48学时,使学生掌握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的共性关键机构及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方向的选修课设置如表1所示。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2学分。选课组合方案如下:(1)偏“通用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机械噪声控制。(2)偏“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1)、纺织机械设计(2)。(3)“通用机械+经典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1)、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或机械噪声控制)。(4)“通用机械+新型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2)、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或机械噪声控制)。

4.实践教学

在机械类实验教学、工程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以纺织机械为载体,设计相关题目或课题;在专业实习(实验)阶段,确保有4个学时的参观实习,要求撰写参观实习报告。

二、编写适应新形势的纺织机械类教材

(1)首次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纺织机械概论》(陈革、杨建成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该教材基于“大纺织”的概念,介绍纺织机械的分类,分析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的基本工艺原理、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产品分类等;还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纺织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类纺织机械上的应用情况及现代纺织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

(2)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织造机械》(陈革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获2011年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优秀教材奖、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3)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纺纱机械》(毛立民、裴泽光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教材介绍了纺纱机械的分类、机构组成、工艺过程和工作原理,以及近年来纺纱机械的新装备和新技术,特别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纺纱机械上的应用。

(4)正在编写“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机械专业导论》。该书为面向纺织特色高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概论性教材,其中包含纺织机械概论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有:机械工程概述、机械工程中的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及其工程应用、纺织机械导论。

(5)正在编写“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纺织机械设计》。教材从各类纺织机械中提炼出关键共性机构(装置或系统),强调对机构(装置或系统)的综合设计。主要内容有:梳理机构的设计、牵伸机构的设计、卷绕机构的设计、往复运动机构的设计、同步传动机构的设计、烘干装置的设计、纺丝成型装置的设计、自调匀整系统的设计、针织成圈机构的设计、立体织物编织机构的设计。

三、编写《机械类课程的纺织机械案例集》

《机械类课程的纺织机械案例集》拟收集各类纺织机械的典型机构(装置或系统)案例,可用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测试技术”“机电控制系统”“机械工程材料”等机械类课程的教材编写、课件制作、授课举例等,从而将纺织机械的案例融入到相关课程中。表2为机械类课程的知识点与纺织机械典型机构(装置或系统)的对照表。

四、编写《纺织机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集》

从以往的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题目中,精选出包括各类纺织机械典型机构、典型系统的题目,在此基础上修改、扩展,设计新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题目;从所承担的纺织机械类科研项目中,提炼出一些典型机构或共性技术,设计出适合本科生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的选题,同时编写《纺织机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集》。

纺织制造概念篇(2)

一、纤维艺术的发展

纤维艺术起源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据史书记载,大约在4000前,羊毛编织壁毯就已经在埃及和巴比伦相继出现,现存最早的实物作品是埃及人在公元前9世纪留下的,其织造技术与现代工艺十分相似。在利智和北欧的挪威、瑞典、南美的秘鲁、等国都有大量古代编织物保存下来。壁毯作为一种古老的编织语言,体现了特殊的习俗、历史和意义。最初的壁毯都是以宗教故事为创作题材,到了12世纪至15世纪,随着欧洲艺术的崛起更多的艺术题材集中的反应了基督时代的观念及物质文化色彩。

二、现代纤维艺术的概念界定

现代纤维艺术虽然与传统的纺织、编织手工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有了脱胎换骨的全新面貌。现代纤维艺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表现手段和传统的材料的局限,而长期对新纤维材料的关注与尝试所产生的结果,所以说,纤维艺术的发展存在的一定的必然性,纤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既融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纺织文化,又在发展过程中又吸纳了现代艺术观念、现代纺织科技的最新成果,因而也有学者称它为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应该说不管是从它的材料、工艺还是表现形式上,纤维艺术与纺织艺术设计都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在现代的发展中许多方面又是彼此交错、相互影响的。因而,从技术层面上说,他们之间不存在决然划分的界线。对于纤维艺术的概念及其称谓的划分,目前在国际上特别是在国内还是一个模糊的问题。在国内出现纤维艺术的称谓之外,还有称之为“纺织艺术”“壁挂艺术”“编织艺术”等。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纺织艺术”出现的时间较之“纤维艺术”更为早些,范围也相对要广,并且拥有传统的艺术作为基地,传统的纺织艺术实用性较强,例如:服装、服饰、家用纺织品等。“纺织艺术”具有商业上的可复制性,应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通常采用批量生产。相对于“纤维艺术”而言“纺织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地域、历史文化的色彩,更多的体现人类生产生活的地域地区及其民族特点,从材料上的使用可以看出,大多“纺织艺术”的材料选取大多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的丰富资源。“纤维艺术“作为一个极富现代寓意的词汇,与现代艺术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相对而言更注重时代性、观念性的体现,材料选取更为广泛,区别于传统“纺织艺术”的实用性,更为把着力点落实到高度的审美自由性上来,发挥的空间更为广泛,集中体现创作者的艺术理念,并与现代建筑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性、实验性和创造性,对于材料本身的性能和特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与此同时增强了艺术家的参与性和作品的不可复制性。

纤维艺术的主要创作媒介来自于艺术家对于纤维材料的选取,依托于传统纺织艺术的基础之上,以现代艺术观念为主导,远离传统实用性的束缚,更倾向于现代艺术的观念性、创造性、实验性、综合性以及积极的参与性,是传统和现代工艺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视觉表达方式。

三、现代纤维艺术的概念解析

这个概念的界定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一)从材料上来说,所谓广义的纤维材料是指在传统的的纤维材料基础之上,现代纤维材料所运用的棉、麻、丝、毛、等天然植物纤维材料以及化学合成的人造纤维:同时包括竹、藤、纸、皮革等非纺织领域的材料,与此同时还包括可以表达纤维形态的化学材料,如:橡胶、塑料、聚酯等。

(二)从工艺和需求上来说,现代纤维艺术与传统的放置艺术无绝对的划分界限,二者都体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生产生活所需的满足,现代纤维艺术中的大部分技法都来自于传统纺织艺术的领域,如各类编、织、印、染、绣等,因此二者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的关系。

(三)从功能性来说,现代纤维艺术与传统纺织艺术的本质存在于重要差别,传统艺术的主要功能在于实用性,从艺术设计角度来看贯穿每一件作品的始终是物尽其用的“用”,大多物品无法作为一件艺术品而单独存在,突出体现物品的实用性,商品的复制性成倍增长。而现代纤维艺术中主题和审美观念的表达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品独立存在,最大限度发挥“美”的设计理念,审美具有高度的自由性,绝大部分不再作为商品性质被复制,更多是以主观的意念为出发点去表达设计者的情感与感悟,集中体现一种空间的观念。现代纤维艺术由于时代的独特性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使用材料的工艺特性,不拘于传统纺织艺术的实用要求,具有强烈的形式感,这种高度的自由性给予了创作更广阔的想象,是区别于传统纺织艺术的重要特点,并且已更新颖的形式出现在现代艺术当中。

(四)现代纤维艺术在艺术手法上更加注重创新性、现代性、综合性的艺术变现形式。很大程度上从去过去的实用价值中解放出来,集中表达创作者的审美价值和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更多的与现代艺术思潮,现代人的生存、生活方式相联系,在传达方式上更加出现多元化的艺术手法。虽然现代纤维与其它现代艺术相比,其历史还相当的短暂,但它的发展势头却是十分迅猛的。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它的发展前景也极为广阔。纤维艺术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有温馨、柔和、舒适、激动、奔放等不同的心理感受,其从材料上、造型到色彩、编织手法、肌理的运用都有非常广阔的探索和表现空间有待我们去挖掘。

结 语

通过以上所述可以发现,新时期科技水平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从而也使得现代纤维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变幻,自视觉层面带给人们主观意义上的冲击。但是基于艺术的发展特性,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关艺术工作者应当站在提升的高度,不断的就现代纤维艺术予以拓展扩充,以便促使现代纤维艺术向着更深的现实艺术层面推进。

【参考文献】

[1]刘哲.从模仿到创新——谈现代纤维艺术基础之纤维肌理的教学[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20):56-57.

[2]吴琼.浅谈现代纤维艺术从形式到内容的发展[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丁思尧.浅析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创作之理念[J].教育艺术,2012(8):49-50.

纺织制造概念篇(3)

中国的家纺行业是在学习模仿中快速成长的。从个性产品到整体家纺,从产品导向到生活方式引领,我们看到家纺企业日趋成熟的表现,创新求变,做强做大,正成为家纺企业应对困难与挑战的新面貌。

杨东辉会长1999年提出“大家纺”概念,2000年以来通过“造势”“造市”,把中国家纺产业推向了连续6年保持年均近30%增长幅度的发展快车道,成为中国纺织领域的一个新兴产业,吸引众多投资者进军家纺产业。让杨会长先谈谈家纺产业的发展历程,他说“这次按照几个大的方面去说吧,发展,现状,未来都涵盖其中,每个方面的整体性会完整一些。”

“大家纺”时代:时尚创造力发展新模式

上世纪90年代末,“大家纺”时代概念的提出,就是认为过去的“线、带、绳、边、巾、被、毯、帕”八个字已远远不能涵盖家用纺织品的内容,而应该用“巾、床、厨、帘、艺、毯、帕、线、袋、植”十个字来概括。家用纺织品已经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日常用品,家用纺织品的精品更是纺织品中的艺术品。

“大家纺”的观念破除了纺织界原有的诟病和束缚,将一些相关的领域和产品重新包装起来,产品更加人性化,产品中也多了很多让人为之“惊叹”的细节与内容。设计师和制造商开始运用他们“敏感”的触角来观察公众生活,纺织品的艺术性和潮流性也越来越多地被纺织人提到。

杨会长说“中国家纺协会倡导的‘大家纺’理念为业界和广大企业所认知,并逐渐转化成企业行为。一些原来只生产毛巾的企业,产品逐渐向床品,家居服领域延伸,一些原来主攻装饰布、印染布的企业也逐步向成品发展,越来越多的服装、面料企业转向家纺领域,一些服装设计领域知名的设计师牵手家纺行业,为家纺企业设计产品。‘大家纺’成为家纺行业广为接受和许多企业大力推崇的发展模式。”

家纺设计:“东风西渐”自信声音

家纺行业这几年的发展,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克隆”已经成为了制约很多企业和家纺产业本身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体现出特色,对于家纺行业非常重要。我们的企业不一定都做加法,我们要学会做减法,就像园艺工人一样,要修枝剪叶。你要向最精最好、附加值最高方向发展,一定要做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够提升你的核心竞争力。杨会长说:“改革开放以来,家纺产业的设计确实一直都在摸索之中,我们学习西方现代的设计理念,紧紧跟随欧化的风潮,使中国家纺融入世界的大潮,但是我们某种程度上缺失了对自己民族风格的挖掘和创新。我看到过许多国家的家纺产品,印度的产品贯穿了鲜明的民族特色,韩国的家纺产品也保持着醒目的风格路线,更不用说欧洲对自身设计文化的总结和传播,而唯独中国家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非常薄弱,甚至连汉字应用于家纺设计,也是由西方设计师率先使用的。”

“但也不能否认,近几年来,中国家纺行业追求原创的设计风气越来越浓。”其实,家纺行业起步阶段的代名词是“布艺”,也是行业发展最亮丽的风景。把“布”当做艺术品来做,这是当时家纺业最大的创作,也是行业蓬勃发展的动力之源。美是艺术的目的和推动力,正因为把布当作艺术品来做,中国家纺企业在发展之初就对产品设计极为重视。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家纺已经在量能和品种上走向成熟,已经不再满足于家纺的“西学东渐”格局,开始尝试建立中国的家纺设计风格,以中国家纺设计风格影响国际家纺时尚的走向,并在国际家纺格局中争当主角。“东风西渐”可以看作是在中国家用纺织品领域构建“中国设计风格”的宣言,是对即已形成的西方家纺设计“话语权”传达出的自信声音,又是构建中国家纺设计“话语权”的实际行动。

对于家纺品牌的营销来说,家纺设计风格的形成是树立品牌形象的核心,也就是说中国家纺的风格化设计时代已经来临,“企业建立品牌形象时应该进行富有民族特色的个性化家纺设计研究,以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个性化家纺设计风格。”杨会长对于未来家纺设计方向,如是说。

提到家纺设计,不能不提产权保护的问题。现在“如果我们不能保护创新,创新一个新产品很快就被别人剽窃了,创新产品的利润空间很小,创新者就没有积极性。如果家纺行业不能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就会压制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正是这样一种能够充分保护家用纺织品创作者创作成果的法律制度。我们对知识产权的充分保护,就是对家用纺织品创造者劳动成果的充分尊重,是对家用纺织品创造者智力劳动的充分鼓励。”

家纺企业:激发需求引导消费

杨会长特别强调,家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软实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家纺产业要有创新和创意。对于家纺行业来说,怎样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应该有很大的潜在市场。

纺织制造概念篇(4)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志华,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海门市人民政府市长姜龙,海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志强,海门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梁辉先生等应邀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在会上发表讲话说,2010年功能性家纺论坛由化纤、棉纺、印染、家纺四个协会共同组织召开,开创了上下游产业联动、产学研结合的先河,起到了组织、协调和引导的作用。这也充分说明了大家对于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必须进行产业链互动,最有效、最快速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进行产业链集成创新的意识大大增强。

王天凯指出,由于市场的拉动、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中国家纺行业近几年发展比较快,且未来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但就目前家纺行业总体发展来讲,粗放式的增长格局还没有扭转,跟风仿制、同质化竞争、小而散的情况依然存在,能源、资源、成本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非常大。

他表示,功能性家纺这个题目对我们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若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也是家纺行业未来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功能性家纺产品功能的特殊性、消费的差异性、市场的多元性,使其在技术上相对复杂和高端。如何使功能性家纺的品质、价格、功能适合于多元化消费需求,是最首要的基础。其次,以最快的、最直观、最深八的方式,让消费者了解功能性家纺的质量和标准,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更加复杂的课题。三是我们要尊重消费者,切忌做过度宣传,只有这样功能性家纺产业才能稳步健康地发展。

而在谈到举办本次多功能性家纺论坛的初衷时,中国家纺协会会长杨兆华表示,“回顾过去10年家纺行业的发展,2000年,纤维消耗为19%,产值2千亿人民币。到20Dg年的9780亿,纤维消耗量占到了32%,这应该说是一个巨大的发展。那么前10年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是在满足市场需求,接下来的发展,我们该怎么考虑呢?我觉得我们肩负着提高我们国民的生活质量,这么一个责任,就是让大家生活的好,生活的健康。所以行业发展需要我们现在来讨论这个功能性产品的一个时间点。”

“另外,消费者对家纺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产品的功能性。比如消费者要求窗帘的遮光率达到90%以上,还要防尘、抗紫外线;毛巾要柔软、吸水、抗菌;床单、床品要防螨、吸湿排汗,能提升睡眠质量,沙要有阻燃和容易清洗的功能等等。再者,这是众多家纺企业的期盼,家纺行业中除了毛巾生产企业的生产链比较完整外,床品、沙生产企业有的只有织造、缝纫环节。因此家纺行业新产品研发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加快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显得尤为迫切。”

谋产业链之对接

靠江靠海靠上海,素有“江海门户”和“金三角上小浦东”美誉的海门,是清末状元,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的故里,也是全国闻名的“纺织之乡”、“科技之乡”、“建设之乡”和“教育之乡”。

100多年前,清末状元张謇先生在海门创办了大生纺织厂,首开民族工业的先河,从此海门的纺织品生产开始起步,目前海门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基地之一,拥有2500多家国内的家纺企业,其中500多家规模以上的企业,从业人员70多万人,包括周边县市和辐射的几十个乡镇。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本次多功能性家纺论坛落地海门,也让许多到场的嘉宾和企业家们心生感慨。来自国内众多家纺企业、功能性纱线及家纺面料企业,以及相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齐聚张謇先生的故乡。会上,相关专家从宏观上对“我国家用纺织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功能性家用纺织品的开发与市场”、“功能性家纺产品的标准及质量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纺织业的发展如今已经日新月异,我们身上的责任也越来越重了。现在家纺产品的消费者也越来越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新产品的研发上也必须要跟进,这次来开会,就是来领会精神的,也听听同行们的声音。”一位到场的江苏企业家表示。

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功能性家纺产品已经开始慢慢叫响,在开发时采用涂层、添加助剂、纤维改性等工艺,在功能方面具有抗菌防菌以及其他等特殊作用,注意纤维性能,比如吸湿性、舒适性、耐用性的保持,甚至考虑如何使纤维的性能比以前更为改善,使功能性家纺更人性化,也更能为消费者欢迎,已经成为大部分发展功能性家纺企业的重头工作。

总体而言,我国功能性家纺的开发研究起步比较晚,企业无论是规模、技术水平还是开发能力等方面与国际上的大企业还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在产品的开发与研制过程中,我国家纺企业要注重协同竞争,整合行业资源优势,将企业、院校、科研单位的力量结合起来共同求发展。而海门多功能性家纺论坛的召开,正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结合的典范。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首席技术顾问叶永茂表示,化纤在家用纺织品中的使用量已高达70%以--上,在满足家纺行业需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发展与功能性家纺相匹配的多功能化纤产品,是“十二五”时期化纤行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化纤的三大类新品种――高仿真差别化纤维、新型功能性纤维、高新技术纤维,都将与家纺产业产生关联。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认为,功能性面料有利于企业效益和附加值提升。棉纺企业要提高纺纱织造技术,给家纺企业提供优质面料。

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志华说“功能整理是调结构、促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功能性产品的比重还不是很大,多功能的复合整理是将来的发展趋势。”

四个协会的携手,不仅显示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团结,也让企业家们领会到了实实在在的益处,“这次来收获很大,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协会领导都来关注我们这个发展中的行业,信心肯定是更足了。”山东德州的一位企业家说道。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关注功能性家纺产品的行业标准问题,是企业们做好产品的前提。作为新兴的市场领域,功能性家纺产品市场目前尚不够规范,在利润空间大,行业标准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难免有鱼目混珠的现象出现。为了保护市场美誉度高,具有诚信的企业和产品,中国家纺协会也表示,要联合家纺企业,加强对功能性家纺产品行业标准的制定,加强行业自律的建设。

在当天的会上,杨兆华会长指出,质量的标准和检测是功能性家纺面临的重要问题。功能纺织品的快速发展与相关标准缺失,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急需建立功能性纺织品标准评价体系。

今年1―11月,太仓市金辉化纤实业有限公司的涤纶长丝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2%,其中功能性纤维产品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51%。功能性纤维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阻燃纤维产品占比达到62%,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95%;其他功能性纤维产品占比为38%,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72%。

在谈到标准评价体系时,公司董事长谈辉表示,“功能性产品最应该用标准说话。但国内政府引导层面长期缺失,对于产品功能性的检测缺乏有效设备及手段,导致市场上鱼龙混杂,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谈辉指出,没有标准的束缚,一些企业在宣传过程中明显存在欺骗消费者的现象。

标准缺失在某种程度上还阻碍了改变传统消费观念的进程。“比如我们通过产品展示等营销途径,能够对其具备的功能性进行充分表达。但这种功能性与人体究竟有怎样的关系?消费者并不了解,也没有相对容易的渠道获取信息。”谈辉说。就像再生化纤产品,虽然环保、可再生,但很长时间消费者都将其做成的填充料等同于“黑心棉”,因为它的原料是“脏兮兮的塑料瓶子”。现在,随着再生短纤行业标准的实施,以及行业与国际知名第三方检测机构Intertek合作进行产品及体系认证,再生行业发展终于步入新轨道。谈辉认为,功能性产品在完善标准体系上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

在当天的会议上,主办方还邀请了来自全国家用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江苏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的专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当前我国功能性家用纺织品标准的现状,就功能性纺织品的定义以及相关标准做了介绍。“两千多年前,孟子说过一句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从工匠制轮造车的规矩,到我们的行为标准,这成为我们规范处事的一句名言,所以我们今天也需要一个规矩,就是一个规范,评价方法,没有这些我们功能性纺织品就没有良好的发展的明天。”

好消息是,据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相关人士介绍,目前我国将在已经公布部分标准的基础上,正在制定一大批有关功能性纺织品标准,以保证产品质量及其功能有量化指标。

差异化竞争助力品牌提升

“很多企业,都还在品牌和功能性之间选择。在没有品牌的情况下,功能性怎么做?”在当天的2010功能性家纺论坛上,上海纺织集团教授级高工陈邦伟用热情洋溢但又犀利的提问,让大家牢牢记住了他所做的《功能性家用纺织品的消费需求分析》报告。

陈邦伟以江苏太仓金辉举例说明,功能性和品牌之间,如果没有品牌,可以先做功能性的特性。功能性达到80%,其次是品牌,设计再加上价格。“要做企业,要做品牌,要提升价值,因此我们说,要增加可信度,防伪标志,吊牌促进品牌的价值,功能性的吊牌提升品牌的价值。”

随着科学的发展,生活消费观念的变化,在购买家纺产品的时候,大家的消费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要功能性、装饰性、保健性、生态性的。因此我们家纺企业应该把这个功能性作为首位的方向。功能性家纺要进入市场,它的工艺流程是怎样的呢7

纺织制造概念篇(5)

摘 要:本研究选取武汉地区纺织行业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低碳经济背景下武汉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提出武汉市纺织行业践行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及实现路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纺织行业;武汉市;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094-02

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国际社会为保护全球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我国是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而作为全国支柱产业之一的纺织业,却是轻工业里的高污染行业,如何从传统的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中走出来 迈向凝聚着智力技术和资本的现代纺织业是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低碳经济下如何发展纺织业是一个重大课题。本研究选取武汉市的纺织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武汉纺织行业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低碳经济下武汉纺织行业的发展策略。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由英国政府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这一全新的经济概念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广泛关注。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创新性、经济性和环保性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创新性。以往的传统经济具有高排放、高耗能和高污染的特征,并且,从发展模式来讲,主要是以GDP的多少来衡量经济发展程度,很少考虑经济发展的质量。低碳经济则强调的是低排放、低能耗和低污染,用碳的排放量来衡量经济发展得质量。同时,利用技术创新,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降低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第二,经济性。低碳经济的发展不能违背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不能为了节能减排而抑制经济的发展,降低人们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

第三,环保性。全球变暖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发展低碳经济,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量,有利于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低碳经济对纺织业的要求

纺织行业作为我国颇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也是制造业中能源消耗较大的行业之一,因此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绿色经济的倡导,低碳经济对我国纺织业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明确低碳经济理念,建立行业碳排放指标的考核体系。纺织行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一定的碳排放量,目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不清晰,对低碳纺织指标等也缺乏明确的标准,因此,只有通过对各个环节“碳排放量”的定量分析考核,才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纺织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纺织行业的发展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我国的纺织行业虽然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倡导下做出了积极努力,但是仍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采用可再生能源不仅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还有利于减少碳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

三、武汉纺织业低碳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纺织业作为武汉市传统的支柱产业,为武汉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面对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严峻考验,武汉纺织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依靠骨干企业,调结构、抓升级、促发展,逐渐形成了新的产业格局,全市纺织服装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5%,实现工业投资38.3亿元,同比增长154.73%。2012年1-6月,武汉市纺织服装行业产值同比增长30.2%尽管如此,武汉地区纺织业的低碳发展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资源利用率低,现代工艺投入不足,低碳减排压力大。武汉地区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大多为国有企业或家族企业,资源分配利用率低,企业把大量资源用于购买面料和盲目多元化方面,陷入低层次重复竞争,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较多注重亲情维系,不注重现代管理、现代工艺技术的投入,产品开发实力和设计能力比较弱,产品创新能力达不到消费者要求,在现代市场竞争上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设备较落后,造成资源浪费。在经营中,尽管一些有远见的如武汉冰川集团进行了高新技术开发,在羽绒服生产中采用自己的发明专利,但是大部分企业还是缺乏核心低碳技术,武汉纺织企业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行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较低,整体营运效率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武汉地区低碳纺织的发展。

第三,政府支持力度不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武汉市的纺织企业中规模以上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9.81%,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多。多数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竞争力弱,而政府对这些中小企业的资金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力度不足,进而成为武汉纺织行业高能耗、高污染的主要来源,总体上制约了武汉市纺织行业的低碳发展。

四、国内外经验借鉴

(一) 国外经验

自“低碳经济”理念出现以来,世界各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并推进低碳纺织。日本帝人公司于2008年发起成立“生态循环成衣配件协会”,鼓励企业使用让成衣更容易回收的环保成分与配件,以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奥地利兰精公司提出一套“BOTANIC植物生态循环再生系统”,旗下的Lyocell、Modal、Viscope等纤维都是取材于木材的再生纤维,该纤维具有可降解性,使用后埋入土壤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除此之外,日本东丽研发出一种新型的锦纶回收技术,其与从石油炼制成的锦纶相比,其耗能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减少70%。

(二)国内经验

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也有不少企业在践行低碳纺织的道路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天津现代纺织工业基地在建设时就将节能环保列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措施之一,创建了纺、织、染、印、服装、物流和研发集聚型的完整产业链,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培育了“纺织研发平台”,开展了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取得明显效果;万宝龙集团致力于发展环境友善产品,以环保的加工过程及再生资源的利用为主轴,减少资源的浪费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武汉江南集团与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合作,采取节能公司投入资金和设备,节能效益共同分成的办法进行节能改造。这种办法不仅减少了企业排放、节约了大量能源,,而且工厂不需要一分钱的投入,每年还能从中获益600万元。

五、武汉纺织业低碳发展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为企业提供相关平台,加大对纺织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一定程度上解决纺织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鼓励发展低碳纺织;制定和严格监控纺织品行业相关的各项指标,建立行业碳排放指标的考核体系,使企业有参考标准,不盲目生产;完善武汉市纺织行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规章,从法律的高度保证纺织品可持续生产的顺利实施,推进纺织低碳经济发展。

(二)企业方面

树立低碳经济的观念,实现产品使用消费过程的低形成企业和顾客的共同价值观和营销理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高新技术、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同时,强化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纺织企业与节能组织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加快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低碳技术的转移。

(三)社会方面

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优化全民消费结构,实现全民参与。

参考文献:

纺织制造概念篇(6)

打破概念炒作,定位更加准确

什么是“超仿棉”?不少业内人士向记者说起他们的感觉:超仿棉不是什么新东西。原因在于,化纤仿棉本身具有较长的历史,日本等国家已经在这方面具备国际先进水平。而近一两年,当超仿棉被列为行业发展方向时,不少商家开始重视这一概念。据记者了解,超仿棉这一概念提出时,引发了业界和学术界的激烈讨论。正是长期以来概念的模糊,为前期的概念炒作提供了空间。

对于超仿棉的概念,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认为,“超仿棉”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产品,而是聚酯一个功能化差别化方向;“超仿棉”也不是简单地取代棉,而是结合市场发展的新型产品。

“超仿棉”主体是聚酯,聚酯含量大于85%,是差别化功能化的涤纶纤维,包括长丝仿棉与短纤仿棉。更形象地说,超仿棉产品看起来像棉、摸起来像棉、穿起来像棉、用起来比棉方便,有仿棉似棉、仿棉胜棉的优良特性,是聚合改性纺丝、纺纱、织造、染整多项技术的相互融合、整合发挥的产物。

与全棉相比,超仿棉产品外观上仿棉:改变纤维的截面形状。性能上仿棉:改善纤维可染性和吸湿排湿性,并从外观和手感上接近棉织物。功能上仿棉:织物不仅具有良好的手感及服用性能,而且在吸水透气、抗静电性、热稳定性等方面超越棉织物。

顾名思义,“超仿棉”超越的不仅是全棉,也超过了仿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相关会议上强调:超仿棉与以往的仿棉产品技术有本质区别。以往化纤仿棉主要通过纤维表面轮廓仿造或后整理等手段表现,纤维本身性能没有变化,而超仿棉是要经过技术工艺处理,使纤维本质的性能发生改变,既要克服落后于天然纤维的性能,又要巩固优于天然纤维的性能,通过攻关实现系统性仿真技术的突破。

超仿棉的发展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差别化聚酯纤维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聚酯纤维差别化率从2000年的20%提高到如今的46%。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其产品技术水平与质量控制的完整性、系统性差距显著,附加值较低。

与以往仿真技术和产品不同的是,目前超仿棉开发强调科学性,强调差别化功能化系列技术的整合发挥,强调聚合、化纤、织造、染整技术的相互融合。就像王华平强调的一样,超仿棉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是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创新,须加强上下游一体化的联合攻关。在完善开发体系的同时,要创建高水平技术产品示范基地。

虽然超仿棉产品得到了推广,纱线生产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关于超仿棉的一些基础研究工作还在进行。现阶段,超仿棉的技术难点在于,仿真产品在手感、回潮率等方面与棉花仍有差距,尤其是聚酯长丝仿棉难度更大。这些直接关系到消费者舒适度的指标,如果难以达到,超仿棉的扩大应用就存在问题

以“超仿棉合成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为例,其目前攻关的超仿棉聚酯品种主要分为高亲水、亲水细旦和易染色三类。这三类长丝和短纤维产品的开发,基本涵盖了实现超仿棉的关键共性技术。除了纤维功能的开发,超仿棉聚酯产业化技术开发的重点还在于,在工业化连续聚合纺丝装置上,通过高比例改性组分的稳定添加、可控聚合,从而实现高功能聚酯纤维的产业化。

即将兴盛的超仿棉时代

试想有一天,商场的“全棉店”都改为了“超仿棉”店;身上的全棉衬衣是用超仿棉面料缝制的;甚至床单、被褥乃至被褥的填充物都是用超仿棉作为原料生产的。超仿棉时代终究到来,也是大势所趋。

纺织制造概念篇(7)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创意”,“创意”本身要求超越既有的形态,打破常规和既有的思维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力求新颖独特。家纺作为工业设计产品的范畴,其产品设计理念无疑是创意的直接体现,而产品本身则是文化创意的载体,文化创意是家纺产业发展的内核要素。

(一)文化创意是家纺设计的灵魂。

家纺产品设计与研发过程是一个融合了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设计过程,从设计构思开始,就已经将文化因素渗透其中。在设计构思中,需要考虑作为消费产品的家纺产品的普遍社会心理认同,即功能性和审美流行等,同时,作为产品设计本身价值体现的设计构思,不仅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五光十色、变幻无穷的大自然中获得设计的灵感与启示,也需要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中寻求设计的灵感来源。从远古的岩画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从漆器装饰到织绣纹样,从淳朴的民间美术到宫廷的华丽装饰,从古典园林到举世闻名的敦煌艺术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家纺产品设计构思借鉴学习的经典典范;同样,在外国的装饰艺术和绘画艺术中,也有值得家纺设计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从古希腊的瓶画到罗马的装饰艺术,从日本的浮世绘到欧美的现代派绘画等等。家纺设计就是将自然之美和人文艺术之美进行思维的构建,家纺产品从设计之初就深深烙上了文化创意的印痕。家纺设计的过程要考虑的设计创意、面料研发、工艺流程直至产品系列配套,实际上是由创意生发的产品生产过程,也恰恰是独创性的文化创意实现了家纺产品类型和面貌的丰富多彩,从而推动家纺产业的发展。

(二)家纺产业是产品与文化创意结合的产业。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分支,家纺文化创意产业是家纺产品与文化创意的结合,是文化创意元素融入家纺产业而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包含家纺与创意两个产业的特征。澳大利亚学者约翰•哈特利在定义“创意产业”时认为,“创意产业”本身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术语,在他看来,“创意产业”这个词汇中本身包含两个既相容又碰撞的内涵。一是从“创意”来看,其本质强调个人独创的想象力的发挥,似乎与规模化的产业组织大相径庭。二是从“产业”层面而言,标准化的流程因素似乎又限制了大部分人的创造性。由此看来,在创意产业中,如何把握个性与共性的矛盾统一关系至关重要,作为创意产业的产品在主旨上要注重与作为“公民”的消费者的互动,因为具有文化价值的商品消费是与消费者的文化素质息息相关的。家纺产业作为“产业”的属性,必定追求产品消费层面的企业利益,因而必定围绕“消费主义”的主旨展开整个产品的开发过程,家纺产业和文化创意融合发展是当下对家纺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改变对家纺提出更高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必然。因此,家纺产品必然依托科技、文化、艺术的渗透与融合,体现创新创意。同时,作为纺织工业产品,家纺产业还要注重产权保护,具有知识产权;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要将家纺设计与纺织装饰、民间工艺、时尚潮流、软件及信息化服务等相关行业和领域进行系统的建构与联姻。家纺创意产业发展与其他创意产业一样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其自己的发展路径。家纺创意产品不同于美术、音乐等纯粹审美文化产品,作为工业消费品,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文化创意产品,它承载文化内涵,文化元素与家纺产品的结合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健康和舒适的功能要求,也能够提供时尚的审美体验。

二、文化创意是家纺产品价值的集中体现

(一)提升文化内涵是家纺产品的主旨。

在家纺产业中,文化创意是其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和生命力,对于文化内容和创意核心的提倡是每个家纺企业在品牌建构与产品营销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但就整个家纺产业而言,真正能够将文化符号注入品牌灵魂并获得相应的品牌效益的企业数量并不太多。文化内涵和创意不能抽象强调,也不能只成为消费环节的宣传口号,否则家纺文化创意产业就会“有产业无文化”,或者“有文化无创意”,从而导致家纺设计产品想象单调,创意雷同,情节无味的情况仍然继续。家纺产品风格与定位即是以家居文化概念为先导,确立产品的文化价值取向。伴随中国经济崛起的形势,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及中式家居装饰风格的趋势,具有本民族特征的家纺产品大行其道。例如近年来各大家纺品牌在产品研发设计上纷纷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把古典元素融入现代化的设计中,将传统民间色彩和图形元素进行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时尚化演变,不管是图案上对于中国传统水墨绘画的借鉴,对于青花瓷器的形式美的提升,还是在工艺上对于传统刺绣、编织等手段的结合演绎,都使得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家纺产品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在满足家纺产品消费功能和消费者审美趣味的同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诚然,纵观当下家纺企业的发展,企业对于家纺产品的各种文化创意概念的包装与炒作良莠不齐,但不可否认的是,无不把提升文化内涵作为家纺产品的主旨。

(二)文化创意提升家纺产业品牌价值。

伴随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家纺企业逐渐走向产业联盟,依托各类创意产业联盟开展组织创新合作,整合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是大势所趋。在这种大趋势下,文化创意对于提升家纺品牌价值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的重视。从近几年家纺产业链的各类型企业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家纺设计公司、面料生产企业,还是家纺著名品牌,都极为注重文化创意的提升与挖掘,在进行市场细分化设计研发的同时,注重文化概念为先导,文化创意因素为主线,着重于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逐渐形成各自风格特点和品牌辨识度的文化特征。例如江苏金太阳纺织面料公司,作为著名的面料生产企业,文化创意的内蕴结合超前的市场意识渗透于面料研发的全部过程,并以敏锐的创意触觉加以艺术化的呈现和推广。在金太阳2015年春夏新品的中可以看到地点的选择和产品的陈列无不透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可以说这是一场产品和艺术视觉相结合的文化创意盛宴。在此次盛宴上,或典雅或时尚或复古的陈列设计为家纺企业代表云集的盛会展现出了文化创意在家纺设计中的无限延伸力。文化创意从直观的视觉刺激,床品的文化品位等附加值到家居装饰的创意效果无不为家纺品牌带来无限可能。

三、文化创意是家纺产业发展的趋势动力

(一)文化创意促进家纺产业融合。

家用纺织品行业是我国的新兴行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纺织品消费的消费总量中,家纺远远没有达到三大类纺织产品市场消费总量的1/3。出现这种局面有多方面的因素,和服装产业相比,家纺产业起步较晚,作为消费产品而言,使用的更新周期比服装长,作为时尚文化的代表,服装文化和流行趋势、大众消费心理及跨产业融合等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当然,也不可否认传统的家纺消费习惯和对家纺产业文化的忽视是制约家纺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伴随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家纺消费观念由原来的婚庆习俗衍生到节庆、家居装饰、个性追求、文化体验等精神性消费层面。这就要求家纺产业的发展要兼顾经济、技术、艺术三个强有力的支撑点,将文化创意贯通于品牌文化、消费主体定位、概念策划、产品研发、展示推广等完整体系的每个环节。家纺产业的融合突出表现在家纺产业的文化化和家纺文化的产业化。家纺产业的文化化主要体现在家纺设计公司和家纺设计师的不断递增,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家纺企业与各高校及专门的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家纺企业与艺术家及民间工艺美术界加深合作;家纺展会及产品推广结合艺术和时尚理念加以呈现等等。家纺文化产业化突出表现在将消费文化、时尚购物、人文艺术融为特色家纺旅游文化;同时,围绕家纺产业集群延伸出包装设计、产品商业摄影和家纺会展等系列相关设计行业。总之,文化创意促进家纺产业的自身发展,也推动家纺产业链中各产业的相互融合。

纺织制造概念篇(8)

――艺术

有声音指出,如今的中国家纺行业已经集体跨入了“新审美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家纺产品的态度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抛弃曾经纯粹的实用主义,转向更高层次的艺术审美追求。也因此,家用纺织品的概念已经不再停留在简单意义上的“基础日常用品”,而是逐渐融入创作者的智慧、灵感与想象力,向讲求深意的“作品”靠拢。这从很多家纺企业注重产品设计与艺术相结合,以满足消费者内化的精神需求便可窥见一斑。

这一发展趋势无疑对家纺行业的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约10年前,中国家纺协会设计师分会开始推行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注册设计师制度,不失为一种未雨绸缪的举措。家用纺织品设计师被定义为从事家用纺织品的织物设计、印染图案设计、绣品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和纺织品空间装饰设计的专业人员,这也是我国纺织行业中首个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的知识技能型职业。该制度的实行所带来的职业规范化与标准化,不仅在当时对于迫切改变我国家纺行业设计人员队伍远不能适应行业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竞争需要这一现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家纺迎来新审美时代的今天,也为增强家纺产品的艺术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Brand

――品牌

在《建设纺织强国纲要》中,品牌塑造被视为实现强国之路的关键策略之一。“OEM”的低端、微利生产模式一直是中国纺织行业心头的隐痛,也是将其拦挡在国际舞台之外的顽石。而对于主要以终端产品呈现的家纺行业来说,“品牌”更是一个热词。在“十二五”的实施之年以及打造“家纺强国”的关键时期,品牌发展成为家纺行业最核心的目标。作为家纺企业及其产品的重要展示窗口,每年两届的中国国际家纺展自创立之初就把“引导中国家纺行业进步、推进中国家纺品牌发展”作为办展宗旨,也足以看出品牌对于家纺行业的重要意义。

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家纺企业正在或已经尝试着摆脱贴牌代工,建设自主品牌。这是由企业经营意识不断走向自觉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市场提出的必然要求。资料显示,消费者建立初步的品牌意识始于21世纪初期,如今已经进入了品牌创造价值阶段。市场上的品牌数量逐步增多,人们购买家纺产品的着重点由单纯的品质转换为品牌。可以看到,通过努力,已有一些国内家纺品牌崭露头角,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当然,也不乏一些企业仍旧正在品牌之路上探索,艰难却仍在坚持。

Cooperate

――协作

恶性竞争的惨痛教训与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共同诉说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团结力量大。广东、上海、江浙、山东……目前,我国的家纺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些以地域为划分标准的家纺产业集群,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非常可贵地逐渐找到了各自的定位与特色。聚合效应释放出的强大能量让众多中国家纺企业意识到,单打独斗的时期已经结束,求发展需要更为宽广的胸怀和宏观的视角,唯有携起手来,才能齐头并进,最终实现集体提升。

协同竞争,曾是中国家纺协会名誉会长杨东辉献给中国家纺行业的箴言之一。杨东辉表示,家纺企业不应总把眼光盯在竞争对手身上,关键是要盯市场,要把竞争对手看作朋友,相互多切磋学习才是明智之举。

Dream

――梦想

有梦想才能飞得高,对于成长快速的中国家纺行业来说,梦想是其一路披荆斩棘的秘诀,梦想的不断升级是其不断进步的重要驱动力。纵使在持续萎靡的环球经济寒冬之中,梦想所带来的斗志与激情也能够充分发挥供给能量、助力逆势而上的显著效力。当家纺企业的竞争模式从产品价格的单一化竞争步入由品牌、营销、服务、人才、管理等要素共同构成的多维度实力竞争,中国家纺未来踏上综合性发展道路已成定数。而梦想,则会使这条路走得格外精彩。

Extend

――延伸与跨界

如同“不会唱歌的导演不是好厨子”这种颇为无厘头的格式化流行语一样,如今中国家纺也开始注重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多栖跨界经营。出于稳固并扩大市场等方面的考虑,一些家纺企业将触角伸向了家居服饰、软体家具、墙纸等家用纺织品之外的附属产品业务。虽然目前这种尝试的结果好坏尚无定论,但积极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凸显了中国家纺企业的胆魄,或许这确是一条盈利的新途径也未可知。

Fashion

――时尚

这是一个非in即out的时代。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逐步提高,家纺用品的设计思路已经无法安于“平实”,而是表现出强烈的与时俱进精神,强调时尚与实用的紧密结合,从而吸引消费者买单。定期举办的“中国国际家纺设计大赛”成为家纺企业时尚功力大比拼的舞台,连同定期的“中国家纺流行趋势”及解读讲座等,为中国家纺走向时尚化营造出了浓厚的氛围。但需要注意的是,时尚不是空洞的,其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突破与个性彰显,在正确理解时尚内涵基础上所进行的创作才能真正赢得市场认同。

Green

――环保、绿色

就像“无添加”一词在当前格外受到青睐一样,环保理念已经愈来愈深地融入了人们的消费风格。相应地,中国家纺行业也在不断向绿色、低碳紧密靠拢。产品原料及生产方式与自然尽可能地贴合,既能帮助长期处于快速生活节奏中的人们的紧张神经有效脱敏,亦是满足健康生活方式及保护全球生态的需要。采用棉、麻、丝等传统材质之外,众多家纺企业还致力于科技研发,推出了大豆、竹等新型植物纤维,由此也可以看出,环保元素已经成了家纺产品高附加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如今评审一家企业竞争力的必备考点。

Hold

――hold住

一个成熟的行业,越是在危机时刻,越能凸显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及整体素质。当中国纺织行业整体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涨等一系列利润下行风险之时,中国家纺却以顽强的姿态hold住了这一局面,成为备受瞩目的亮点。对此,中国家纺协会会长杨兆华的阐释是,这与中国家纺坚实的产业基础、不懈的科技追求、孜孜的品牌建设等息息相关,中国家纺经过10余年的厚度积淀,目前正处在“喷薄欲出”的阶段。

逆市生长可以说是对中国家纺行业运行状况的一次成功检验,其未来能否继续hold住大局,取决于是否建立起了良性循环发展方式。

Innovate

――创新

在《建设纺织强国纲要》中,创新被视为贯穿践行纺织强国目标的核心。国内很多家纺企业都承认,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下,创新是安身立命、甚至还能取得突破性发展的一大利器。且无论品牌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要考虑个性化的需求,比如产品设计要兼顾舒适性、实用性和特色,才能赢得市场的好感。此外,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上,还体现在管理上。很多家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引入了科学、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大大加速了企业的发展步伐。

Joint

――纽带

中国家纺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平台的助推,对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家纺协会、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等行业机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联结家纺企业、消费者与政府机关的纽带。家纺设计大赛、培训劳动技能、家纺名牌工程、推动提高科技率和品牌贡献率……一系列举措让中国家纺产业在困难中不断前行,尤其是每年两届的中国国际家纺博览会,让中国家纺科技成果和最新成就有了展示的舞台,成为业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平台。

Key

――钥匙

中国家纺行业一直在寻找那把不断上升的金钥匙。“让卖布不只是卖一块布那样简单”――这是国内很多家纺面料的经营者共同表达过的心声。越来越多的家纺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射到――终端。走综合性发展之路,而非单纯地卖产品,已成为众多国内家纺企业的共识。集家纺、家具、家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超级集合终端,也开始逐步出现,并将在未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Lifestyle

――生活方式

让窗帘、床罩、沙发套等家纺用品也能够像衣服一样随时更换,可以说是当前中国很多家纺从业者的共同理想。“大家纺”概念对于家纺产品的细化分类实际上也是在倡导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如今,家纺产品遍及消费者生活的各个角落,也因此肩负着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责任。很多家纺企业开始尝试通过对环境的设计及家纺产品的配套,营造出舒适、愉悦的环境,并给予消费者更多生活方式上的启发,从而培养消费者的习惯,让家纺用品消费走向一种日常化,而不再是一次性消费品。但目前距离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国家纺尚有相当遥远的路途要走,渠道是否便利、产品价格是否适宜等均是亟待考量的问题。

Market

――营销

目前,家纺行业的零售网点包括百货公司的店中店、专卖店、超市、专业市场等4种主流形式。但在这些销售网点中,商品仍比较分散,难以聚合,采购起来不方便,往往在一家店里可能采购不全。由此,中国家纺协会会长杨兆华提出,下游渠道店面布置需向“大家纺”延伸,以满足加盟商或批发商的需求。此外,国内的家纺企业还致力于探索电子商务等非传统领域更加多样化的营销渠道,积极为企业争取更丰厚的利润。

Native

――本土、民族

香港著名学者梁文道曾评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在本土文化上集体迷失,导致整体竞争力下滑。对于中国家纺行业来说,“寻根”亦是刻不容缓的努力方向。随着家纺市场的成熟,国内的家纺企业在经营理念上也更加理性,已经不再一味地追逐国外潮流,开始从单纯地模仿走向原创。而对于民族文化的发掘与应用,正是这种原创的灵魂所在。重拾失落的本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添加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传统与现代结合,使国人生出情感共鸣的同时,也于国际竞争中树立了可供识别的身份标签。

为了引导本土家纺文化回归,中国国际家纺展特别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以鼓励设计师更多地从中国传统家纺文化中提炼出中国元素,从中国元素中寻找到设计灵感,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风格。

Optimistic

――乐观

在不理想的市场环境之下,依然保持淡定,并稳健前行,已经充分显示出了中国家纺行业的乐观。对于未来,中国家纺的乐观也不是盲目的,而是既源于对自身修炼的自信,也取决于刚需。潜在家纺需求的释放是中国家纺发展的核心支撑力,受此驱动,近年来家纺行业成为整个纺织行业中成长速度最快的子行业。持续增长的以住房需求、医疗卫生需求、旅游交通需求等为代表的投资性、公共服务性的消费热点,无一例外将成为中国家纺内需市场持续扩大的催化剂。

P rofessional

――专业、精细

对于中国家纺行业来说,“大家纺”时代的降临可谓一次革命。中国家纺协会名誉会长杨东辉认为,过去的8个字“线、带、绳、边、巾、被、毯、帕”已远远不能涵盖家用纺织品的内容,而是应该扩充为“巾、床、厨、帘、艺、毯、帕、线、袋、绒”10个字来概括,于是在1999年提出了“大家纺”概念。中国家纺行业不断走向精细与专业化,促使企业开始重视丰富自身的产品种类,通过不同种类、不同色彩、不同质地的家纺产品之间的搭配,营造出整体的家居效果,从而有效带动了消费。

Quality

――品质

品质对于一个行业的重要性可以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来概括,对于中国家纺行业而言亦是如此。脱离了质量这一根基,设计、营销、品牌等便无从谈起,唯有基于品质的发展才有意义。标识、成分含量、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缩水率……产品质量问题一直牵动着中国家纺企业的敏感神经。在行业面临大洗牌的时期,若想在家纺新格局中站稳脚跟,偷工减料、投机取巧、以牺牲消费者健康为代价换取自身利益是大忌,家纺企业大都深谙“以质取胜”的道理,严格为产品质量把关,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以诚信的态度打动消费者。

Responsible

――责任感

在低碳环保的大环境趋势下,印染等环节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一直使包括家纺在内的中国纺织工业备受诟病,大刀阔斧地进行技改,以及不吝惜投入,积极引进环保设备是应对之道。国内很多家纺企业都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在材料、技术上改进了工艺,此外还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最大化地节能减排。对社会责任的积极践行赢得了尊重的同时,也成为叩开成功之门的关键。

Shortcomings

――短板

近年来,由于中国家纺企业起跑太快,没有时间、精力静心思考,致使产品设计过于浮躁,原创明显缺乏积淀和厚重感。设计人员匮乏、原创力缺失以及产品同质化严重,仍是目前国内从事家纺行业的企业家们普遍反映的问题。

在产品开发与经营思路上,一些家纺企业还存在盲目的问题。比如尽管审美水平大幅提升,国内的大众消费者在艺术的品鉴上,与国际相比仍存在滞后性。企业只是一味地追求另类艺术而开发的产品必将曲高和寡,因为“不接地气”而被市场拒之千里。这些短板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家纺行业发展的瓶颈,亟待破解。

Team

――团队

企业竞争的本质也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在人才策略上,国内很多家纺企业与专业院校联手,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平台,在人才培养上不惜重金,组建成熟的人才团队。面对频发的“用工荒”问题,则通过引入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通过优质企业文化的渗透真正留住人才。

Upgrade

――升级

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是适应消费市场不断升级的时代主旋律。虽然发展迅速,我国家纺行业目前仍处在相对初级的发展阶段。“十二五”是中国家纺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同于以往以抢占市场份额为重点的粗放型扩张战略,过渡时期的中国家纺企业开始注重品牌、渠道、管理等方面的拓展,尝试为行业发展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中国家纺协会的2012年一季度家纺行业经济运行简析显示,一季度家纺企业虽亏损面有所扩大,但骨干企业运营态势较好,品牌相对缺乏、市场行为较被动的布艺等“中间产品”企业运营相对较差,由此也说明了转型升级对于中国家纺企业发展的深远意义。

Value

――价值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家纺的产值已达7900亿元。2008年,行业发展速度虽有所放缓,但仍比2007年增长了11.4%,产值已达8800亿元。2009年,全国家纺行业产值达9000亿元,市场总额在5000亿元左右。2011年,国内家纺行业1548家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97.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09%。2012年一季度,中国家纺行业在生产、销售、出口、利税等方面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对于我国纺织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不言而喻。

此外,“大家纺”时代的家纺用品细化分类,以及将传统的床单、枕套提升到“家装文化、生活品质”的高度,对引导消费习惯、撬动内需市场贡献巨大。

World

――全球化

“家纺强国”概念的提出正是全球化趋势的产物,这就要求家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具备国际眼光。每年两届的中国国际家纺展等展会是实现国内外文化交融的便捷窗口,来自世界各地的家纺企业及产品站在了同一个舞台上,交流的同时又是一场竞技。随着中国国际家纺展的规格越来越高,越来越贴近法兰克福家纺展,中国设计师及家纺经销商不出国门就能洞悉到最前沿的国际流行趋势。

X

――未知,探索

中国家纺的成长史本身就是一部传奇。2000年以来,该行业以每年20%的增速发展。即便在经济寒冬,仍然保持着昂扬的斗志。虽已取得令人惊喜的成绩,旺盛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仍在驱动中国家纺行业继续探索着未来新的可能。

Young

――年轻

90年代中期前,在中国还找不到“家纺”的概念,床单、被罩等床上用品作为单独的个体存在,产品供给单一,存在目的仅为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真正意义上“家纺”概念诞生于90年代中后期,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窗帘、地毯、床品等消费,规模的扩大促使中国家纺逐步形成独立的产业。

中国家纺行业已经告别了青涩的幼年阶段,迎来了激情四射的青春时代,并逐步走向成熟。年轻意味着朝气,以及无数的可能性,并预示了未来的丰富多彩。统计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服装类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和家用纺织品基本上是三分天下,而目前在我国,服装类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所占比例分别大约为65%,23%和12%。据此推断,家纺行业在国内市场依然存在大有可为的发展空间。

纺织制造概念篇(9)

环保产品供应商较去年参与更踊跃,数目大大增加一倍,会上并设立CU管制联盟的环保认证展团。此外,香港本地供应商的数目亦显著增加,较去年上升百分之五十,而辅料供货商数目则增加百分之三十。辅料供应商将会集中在同一展区,并以明确的指示牌标示。

最重要的增长部分,当数参展商的整体数目,较去年增加了65%,足证展会在竞争激烈的纺织行业内深受欢迎。

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展会总经理温婷表示:“我们对今季展会的参与率深感欣慰。这次合作的单位都是显赫的行业机构,还有亚洲各地的政府部门,它们都是展会成功开办的幕后功臣,希望这亦象征着展会发展能更胜重前。”

此外,一系列悉心打造的同期活动,也令展会生色不少。可持续发展时装作品展览(EcoChic),包罗了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他们带来了成衣及环保高级时装展示。

管理认证概念

此次展会上,CU管理联盟及GoT8讲解了有机纺织认证标准,Testex则主持环保认证计划。管制联盟为认证组织,总部设于荷兰鹿特丹,专门处理有机及循环纺织品的相关可持续发展计划。佛山东亚股份有限公司、昆山声荣纺织有限公司、天津天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东嘉及源兴棉业有限公司分别展出了他们获得其认证的产品。

管制联盟亚洲的代表李兆康表示:“我们认为香港服装业在可持续发展事业上具领导地位,因此香港国际春季成衣及时装材料展正是推动可持续发展潮流的理想平台。这是我们面向业界介绍不同有机面料及循环面料的好机会。”

Yagi&C0是获管制联盟认证的供应商之一。该日本生产商的代表Hal Aoyama表示:“管制联盟在市场上备受推崇,信誉良好。我们希望更多买家知道我们的认证产品具品质保证,令我们的客源倍增。”

纺织制造概念篇(10)

中美建交之初,美国政府就认为,鉴于中国纺织品的生产和出口能力,有必要对中国纺织品输美的数量加以限制。应美国政府的要求,中美于1980年9月17日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棉、毛和人造纤维纺织品及其制品贸易协议》(即中美第一个纺织品贸易协议)。这个协议有效期为3年,从1980年1月1日到1982年12月31日。在这个协议中,美国单方面规定对中国8个种类纺织品实施进口配额限制,配额年增长率为5%-6%,在利用灵活度方面可提前或延后使用11%的配额。[2]在中美第一个纺织品贸易协议到期之前,中美举行了第二个纺织品贸易协议的谈判,并且最终于1983年9月在北京达成了《中美纺织品贸易协定》(即中美第二个纺织品贸易协议)。这个协议的有效期为5年,从1983年1月1日到1987年12月31日。协议规定,两国纺织品贸易的年增长率为3%,高于美国主张的1.5%到2%,而低于中国要求的6%。新协议限制的范围比旧协议更广,从14种扩大到34种。[3]在中美第二个纺织品贸易协议到期之际,双方于1988年2月2日在北京达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中美纺织品贸易协议的换文》(即中美第三个纺织品贸易协议)。该协议的有效期限为四年,从1988年1月1日至1991年12月31日。

中美第三个纺织品协议到期之后,双方于1995年6月8日在北京签订了《中美纺织品贸易协议》(即中美第四个纺织品贸易协议)。该协议的有效期为3年,从1994年1月1日到1996年12月31日。在协议中,美国方面的进口限制措施大大加强了。1995年和1996年,中国输美纺织品的配额年增长率平均只有1.63%;配额类别扩大到几乎所有纺织品和服装,甚至包括过去未曾受限的丝绸服装;配额留用、借用、挪用的灵活度也有所下降。中美第四个纺织品协议到期后,中美双方经过艰苦的谈判,最终达到妥协,于1997年2月在北京达成了《中美纺织品贸易协议》(即中美第五个纺织品贸易协议)。

2001年中国入世后,伴随着中国输美纺织品数量、金额的大幅增长,中美纺织品贸易依然纠纷不断。尽管自2005年1月1日起实施了几十年的全球纺织品和服装配额制度寿终正寝,但是美国频频启用“特别保障措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限。2005年4月4日,美国首次对中国3个类别的纺织品进行“特别保障措施”调查,并于5月23日,宣布对这3大类纺织品实施“特别保障措施”,配额期限从5月23日至12月31日止。2005年5月,美国以“中国纺织品出口剧增、扰乱美国市场”为由,对中国输美的9类纺织品实施临时配额制度。为缓解贸易摩擦,减少双方的损失①,2005年6月17日,中美第一轮纺织品贸易磋商开始。此后,中美之间共举行了7轮磋商,前6轮磋商均由于双方分歧过大,无果而终。在布什总统访华前夕,第七轮磋商才终于有了结果。2005年12月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与美国贸易谈判代表罗伯特-波特曼在英国伦敦签署了中美两国《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即中美第六个双边纺织品协议)。按照《中美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中美两国在协议期内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棉裤等21类产品实施数量管理。按双方约定,该协议将于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并于2008年12月31日终止。[4]对协议外产品,美方将克制使用世界贸易组织的242“特别保障”条款。这里的克制使用不是放弃使用,而且除了第242段外,美国还可以适用WTO项下的其他保障措施条款对中国纺织品设限。[5]2009年6月30日和7月9日,美国国内相关产业先后申请对原产于中国的编织电热毯进行反倾销调查、对带织边窄幅织带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中美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在2008年底到期后,美国业界对中国出口美国的纺织品申请发起的第1起反倾销调查。综上,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由来已久,情况复杂,争议激烈。虽然中美双方为此先后签订了6个条约,但并不意味着中美之间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就此完结。[6]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中美国严重违反了“条约必须信守原则”

在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中,美国严重违反了“条约必须信守”原则。所谓“条约必须信守”原则是指“一个合法缔结的条约,缔约方对自己在条约中承诺的义务,应当善意地予以履行。”[7]该原则不仅是条约法上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也是久经确立并得到公认的国际法原则。[8]反观美国在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中的种种表现,可以发现美国严重违反了该项原则,理由如下:

第一,美国的做法违反了1979年《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序言的规定。1979年《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的序言规定:“为了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以及在平等互利和非歧视性待遇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两国间的经济贸易关系。”而美国动辄对中国输美纺织品设限,挥舞反倾销、反补贴和“特别保障措施”的大棒对中国实施制裁,从而严重违反了平等互利和非歧视的待遇原则。

第二,美国的做法违反了1979年《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第十条第三款后半段的规定:“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指出现贸易摩擦的情况),双方将在切实可行的、符合国内法律的最大范围内,设法使其对两国现有的贸易关系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而美国在遇到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时,为了达到其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目的,不但层层设限,而且动辄以贸易制裁相威胁,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导致中美贸易关系受到较大的影响②,从而严重违反了《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第十条第三款后半段的规定。

第三,美国的做法违反了一系列“中美双边纺织品贸易协议”的规定。如前所述,从1980年到2005年,中美已经缔结了6个双边纺织品贸易协议。例如,在这6个协议中,有一些协议规定:“除了依照协定的条件以外,两国均不得限制贸易”,但在前几个中美纺织品协定施行期间,美方经常在中国纺织品并未对美国商人造成实际损害或威胁时,在未经中美双方充分协商的情况下,对中国纺织品进口施加严厉的限制措施,违反了协定,侵害了中方的合法利益。[9]美国的上述做法,给中国的纺织品产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例如,中国对美出口的纺织品和成衣的年增长率就从19%下降到3%。③

正如,中国前驻美大使章文晋在其写给美国政府的抗议信中指出,“(美国的做法)违反了中美两国贸易关系协定的精神和《多种纤维协定》的基本原则,它将改变中美纺织品协定的原有规定和配额,从而使中国南方几省数百家工厂受到损害,大约六万名工人的就业受到影响,从而使中国的工业、就业、贸易和经济受到严重打击”。④综上,美国的做法严重违反了“条约必须信守原则”。

三、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中美国的做法本质上属于“隐性违规”

条约必须信守原则,要求善意履行条约也就是诚实地和正直地履行条约,从而要求不仅按照条约的文字,而且也按照条约的精神履行条约,要求不仅不以任何行为破坏文字的宗旨和目的,而且予以不折不扣地履行。[10]仔细分析美国的做法,可以发现,美国主要采取违反条约的目的和宗旨的做法。具体来说:

第一,美国的做法违反了1979年《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的目的和宗旨。如前所述,1979年《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的序言规定了平等互利和非歧视性待遇原则。《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第一条第一款规定:缔约双方同意采取一切适当的措施,为在各方面加强两国经济贸易关系创造最好的条件,以促进两国贸易持续和长期的发展。该条第二款规定,为了力争双方经济利益的平衡,缔约双方应尽一切努力促进双边贸易的相互扩大,并按照各自的方法为获得双边贸易的协调发展做出贡献。《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两国贸易关系建立在非歧视性基础上,缔约双方对来自或输出至对方的产品应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即对上述产品相互给予对来自或输出至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同类产品在下列方面所给予的各种利益、优惠、特权或豁免。可见,《中美贸易关系协定》上述规定均将“平等互利”、“非歧视”、“促进两国双边贸易扩大”作为其目的和宗旨。美国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种种做法,显然严重违反了《中美贸易关系协定》上述目的和宗旨。

第二,美国的做法违反了一系列“中美双边纺织品贸易协议”的宗旨和目的。如前所述,从1980年到2005年,中美已经缔结了6个双边纺织品贸易协议。中美6个协议都规定“(中美)两国政府重申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贸易关系协定中所承担的义务作为他们之间的贸易与经济关系的基础。”即,这6个协议也是将“平等互利”、“非歧视”、“促进两国双边贸易扩大”作为其目的和宗旨的。而美国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种种做法显然是严重违反了上述6个协议的目的和宗旨的。

第三,美国的做法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目的和宗旨。中美同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世界贸易组织的目的和宗旨就是推动贸易自由化。⑤实现这一宗旨的手段通过谈判削减各种贸易壁垒(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和歧视性待遇,WTO中的各项协议都体现了这一基本原则。而美国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种种做法显然是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目的和宗旨的。细究美国的违约行为,可以发现其具有一定的隐秘性,有学者将其称为隐性违规。隐性违规是指不违反条约所规定的正式规则和规范,但违背条约的目的和宗旨的行为,对条约正式规则和规范的违反则是显性违规。[11]美国之所以会采取这种手段是因为美国具有实施隐性违规行为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战后的多边贸易条约(特别是国际纺织品条约)是在美国霸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美国牢牢控制着规则的制定权和解释权。当条约的规则束缚美国的短期行为时,美国就利用手中的这些权力将规则向对其有利的一面解释,难怪有学者称其为“运用WTO规则的老手”[12]。从深层次上分析,美国的上述作法本质上是美国贸易霸权主义的体现,一方面,如果自由贸易对其有利美国就极力推行,对其不利就千方百计阻挠自由贸易原则在其弱势部门领域的建立。也就是说,美国力图维持对美国有利的条约机制,改造对美国既有利又有弊的条约机制,使之符合美国的利益;对不符合美国的条约机制,则弃之不用,打破并建立新的条约机制,以更好地维护和促进美国的霸权目标。另一方面,如果条约的规则、规范无法按照美国的利益需求进行修改、美国又不会轻易选择退出现有条约时,隐性违规便受到美国政府的青睐。综上,美国的做法本质上属于“隐性违规”。

四、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中美国严重违反了“善意”原则

善意原则和条约必须遵守原则密切联系,只有善意履行条约,条约必须遵守原则才能真正实现。国际法委员会在其提交的条约法条款草案最终文本的评注中说:“善意原则是一项法律原则,构成了条约必须遵守规则的全部。”[13]然而善意原则所表达含义远比条约必须遵守原则要宽泛。国际法委员会也承认,善意原则事实上适用于整个国际关系领域,不过它对条约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14]在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序言中,善意原则即与自由同意、条约必须信守原则一起被庄严宣告。善意原则贯穿条约法始终,同样是指导条约实践的基本原则,著名国际法学家郑斌先生就说过:“即使条约法不以善意原则为基础,那么也完全在善意原则的约束之下;因为这一原则一直支配着条约,从它们的形成到它们的消亡。”[15]更何况,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明确提到“善意”一词的地方有五处。⑥在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过程中,美国的做法严重违反了“善意原则”,表现如下:

首先,美国违反了善意缔约的原则。善意缔约原则要求国际法主体必须在善意的基础上进行谈判协商,确立相互之间的条约关系。反观美国,多次严重违反善意缔约原则。例如,在中美举行的第二个纺织品贸易协议的缔约过程中,美国为了向中方施压,单方面宣布将对中国输美纺织品实施严厉制裁。又如,中美第四个纺织品协议到期前的1996年,美国先是单方面宣布改变纺织品和服装原产地规则,此举对中国向美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并于同年9月6日,再次挥舞制裁大棒,以新的原产地规则为依据,根据中美第四个纺织品双边协议中两倍罚款的规定,对中国输美纺织品处以1900万美元的罚款。[16]美国希望借此在即将举行的中美第五个纺织品协议的谈判中赢得主动。

其次,美国违反了善意履行条约的原则。善意履行条约原则要求条约当事方诚实地、不折不扣地履行条约。反观美国,多次严重违反了善意履行条约的原则。例如,在中美第三个纺织品协议的有效期内,恰逢1989年中美关系恶化,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逐渐盛行,故该协议的履行情况非常糟糕。又如,从1990年开始,美国以所谓的人权问题、贸易逆差、市场准入、军火控制等问题为由,多次单方面扣减和限制中国输美纺织品的配额。自1990年12月一1999年,美国以中国纺织品非法转口为由共9次单方面扣减中国配额600万打,130多万公斤。仅1994年到1996年美国就扣减中国配额340多万打,涉及出口金额1.2亿美元,并于1996年、1998年2次3倍扣减中国纺织品输美配额。

[17]

再次,美国违反了善意解释条约的原则。善意解释是条约必须遵守原则适用的前提。条约解释的主要作用就是揭示条约规定的真正含义,从而保证对条约的履行符合条约的目的和宗旨,符合缔约各方的缔结条约的本意。只有对条约的解释是善意的,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对条约正确地理解,从而适当地履行条约。反观美国,多次严重违反了善意解释条约的原则。例如,中美双边纺织品贸易协议和国际纺织品贸易机制中均未对“非市场经济国家”、“替代国”、“原产地标准”、“强制性技术标准”等重要概念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只是笼统地规定“相关问题通过两国磋商来解决”。这样,美国在磋商中就利用其优势地位解释条约,迫使中国接受其标准。又如,1984年以前,美国政府以“缝制地”作为服装的原产地。按照“缝制地”标准,在中国大陆裁剪后,在香港进行缝制和绣花的汗衫,其原产地应是香港,出口美国时占用的应是香港配额,美国的生产商则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汗衫的真正来源应该是中国大陆。美国政府于1984年将原产地判断标准由“缝制地”该为“裁剪地”,新的原产地标准直接限制了中国大陆纺织品的进口。此后,中国大陆和香港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纺织品生产工序的分工,将大陆剪裁一香港缝制模式改为香港剪裁一大陆缝制的分工模式,充分利用香港在裁剪技术的方面比较优势和大陆在缝制劳动力价格方面的比较优势。于是,美国在1996年再次宣布改变纺织品和服装原产地规则,将剪裁地改为缝制地。美国如此随意的解释条约,就是为了对中国出口纺织品层层设限。综上,美国严重违反了“善意”原则。

五、中国的应对策略

第一,争取将中美双边纺织品贸易协议和国际纺织品贸易协议中的“模糊”概念清晰化,尽可能地减少美国隐性违规的机会。如前所述,中美双边纺织品贸易协议和国际纺织品贸易机制中的“模糊”概念众多,这给美国以可乘之机。一方面,中美缔结的6个双边纺织品协议均未对“非市场经济国家”、“替代国”、“原产地标准”、“强制性技术标准”等重要概念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只是笼统地规定“相关问题通过两国磋商来解决”。另一方面,WTO协议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概念、WTO《原产地规则协议》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等方面也存在疏漏,从而给美国以可乘之机。因此,笔者建议在国际纺织品贸易机制和中美双边纺织品贸易协议的谈判过程中,中国争取将“模糊”概念清晰化,尽可能地减少美国自由裁量的范围。相比较而言,前者比较困难,因为国际纺织品贸易机制的谈判涉及国家太多,局面复杂,耗时耗力。后者则是中国主要的努力方向,中国不仅应当尽力争取在双边谈判中对“非市场经济国家”、“替代国”、“原产地标准”、“强制性技术标准”等重要概念加以明确的界定,而且应当争取有利于中国的解释。

纺织制造概念篇(11)

丹麦ln House Group,是斯堪的纳维亚最大的地毯的出口商和者,在3米高的展馆的第时间里展出了产品,这吸引了大多数参观者的注意——包括室内装饰方。更有趣的是,墙纸整铺在3.1米的展示墙上形成了绝对的视觉亮点。Dieter Bohlen和Luigi Colanl的设计新品也在此,收到了众多爱慕的眼光。

“Design live”成功的新概念

在这个世界最大的纺织品设计的交流平台,展示了200位参展方在Design live概念下再次设计的布艺环境。在他们中间,来自英国的Hewlett-Packard展示了他们最新的印染技术。

来自全球设计专家的流行趋势

正如展会会制造潜在的交易,它还会提供种新的设计风向。此次法兰克福纺织品展上最具吸引力的便是流行趋势展——由StijlinstitutAmsterdam设计,并成为了展会的高潮点。Pedro Hernando作为ELCorte lngles的总监,收购了欧洲最大的公寓内饰连锁店,非常兴奋地说道:“来到法兰克福纺织品展,我们看到了丰富多样的选择,以及很高的制造集中性。我们的设计师对展览非常感兴趣,这也是激发他们灵感的来源,而且可以对当下的设计趋势有个更清楚的综观。”

FrarklinTill被任命新一季展览设计

当人们仍然为过去的法兰克福纺织品展交易的成果感到欣慰时,展览已经开始了它的2014\15年的工作季。英国设计工作室FranklinTill,将要承担2014\15年的展览趋势的设计任务。KateFranklin和Caroline Till已经有20年的研究经验,而且关注于趋势的预知和设计方略。Caroline Till也是位于伦敦世界闻名的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纺织品未来专题的导师。

2G2L Fashion Design andConsulting(法国)设计室的创始人Louis Gerin和Gregory Lamaud曾成功地创造了高品质的Les GargonsParis品牌,他们对于巴黎国际面料展览会和纽约展会的趋势展示引起了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