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5:02:39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染织艺术设计 实践教学 改革 创新

染织设计专业堪称国内最早的设计专业之一,但染织艺术设计教育的体系还很不完备。从这个角度来看,染织艺术设计又是一个新兴的、亟待发展的学科。一个老专业,如果不能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与时俱进,就很可能失去生存的空间。怎样培养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并尽快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是我国染织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对现有染织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为了解决这个重大课题的重中之重。

染织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外出写生、传统图案临摹、毕业实习,同时包括几个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等。

一、染织专业外出写生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外出写生作为染织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在前几年写生过程中都是按照大的写生方向要求学生,写生的要求、内容和其他专业没有根本的区别,没有切实的考虑染织专业的发展方向。写生课程应该根据所学专业的差异,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应该有所区别,应该更加注重装饰色彩的教学。

针对染织专业的发展方向,染织专业写生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植物的写生

染织专业的写生教学应与其他专业的写生教学区别开,针对染织专业的发展方向应该要求学生对植物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了解以及对如何表现不同植物进行训练,在传统的染织教学中植物的写生特别是花卉的写生是染织专业学生的必须课。只有对植物有了充分的认识、充分的了解,才能在以后的设计中更好的表现植物图案。如在花卉写生中要注重花卉的内在结构、明暗关系等方面的了解,只有了解了花卉的内在结构,才能更好地对其变型,只有了解了花卉的明暗关系,才能在以后的色彩归纳中更好的提炼其中的色彩。

(二)、培养提炼元素的能力

在原有植物写生的基础上,要注重学生对元素提炼的训练。在设计过程中很多同学都一头扎到传统图案里面,总是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进行再设计。虽说传统图案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大家应该学习与借鉴。但在怎样才能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出现代感、时尚感十足的图案,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注意元素的提炼。

大自然中的元素千千万万,传统图案也是从这些元素中提炼加工出来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发现元素,提炼元素,然后在此元素基础上运用现代的创新思维方法,设计出现代感、时代感十足的图案。学生要表现出原创的、时尚的、真实的作品来,必须加强元素的提炼能力。

(三)、注重各种肌理效果的表现

染织专业在设计纺织品、地毯、纤维艺术等作品的时候,要考虑不同技法的运用,因此在写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各种事物固有肌理的能力,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表现各种各样肌理效果的能力。纤维艺术是染织专业一个很重要的必修课,他就强调有些肌理的制作,在注重了各种肌理效果的表现以后,很多内容都可以轻松表现。

(四)、要注重装饰色彩的训练

在整个写生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装饰色彩的表现能力。

很多染织的学生在作业联系的时候,不重视色彩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往往是在书上抄下来一套现有的色彩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基本上没有色彩概括的能力。因此在写生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色彩的能力,更多的训练装饰色彩的表现。装饰色彩比起一般的色彩更加注重色彩的表现力,更加注重色彩概括归纳能力,以及色彩的情感因素。

二、重要课程课内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课内的实践教学对染织专业学生了解市场,针对市场进行设计是很重要的训练过程。如《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为例。

《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是染织专业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程,在这个课程中如何让学生全面的进行设计,如何让学生针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设计,设计出来的作品怎样去实现生产,如何去销售等问题都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

整个课程的安排与过程是课程成功的保障。《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并根据市场的情况状态进行有效的设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郑州市场的基础上,分析郑州市场缺少怎样的纺织品,或者说哪一部分的纺织品配额不足,然后设计出自己品牌的纺织品。为了达到更好的训练目的,我把学生分成组,一组10人左右。

课程的安排是:

1、市场调研

考察郑州市主要的纺织品市场,调研不同品牌纺织品的风格,出一份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调研时间、地点、调研的品牌、品牌的主要风格、品牌的市场定位、人群定位、纹样、色彩、尺寸、价格、制作工艺、产品特点、店面结构与风格等。让学生充分了解郑州纺织品市场。

2、分析市场调研的内容,确定郑州市场上缺少那一部分的纺织品。如:一组学生分析完之后,确定在整个纺织品配套设计中缺少文化的内涵,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原文化。

3、新品牌的研发

确定缺少那一部分纺织品设计后,针对这一部分纺织品进行新品牌的研发。如:上文所说的缺少中原传统文化,就运用中原传统文化的元素设计一套纺织品。

这一步不光设计这么简单,同时包括:新品牌研发的战略思路,研发策略,产品开发、新品牌的主要风格、品牌的市场定位、人群定位、纹样、色彩、尺寸、价格、制作工艺、产品特点、店面结构与风格等。

4、营销策略

联合市场营销的学生共同制定新品牌的营销方案、营销策略。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充分了解新品牌诞生的过程。让学生站在纺织品设计公司老总的高度去全面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充分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通过染织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创新,让染织专业的学生摆脱了只能“纸上谈兵”的单一能力,锻炼了学生了解市场,针对市场进行设计的能力,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染织学生的发展空间会更大,更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参考文献: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2)

2007年,为支持郑州纺织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提升郑州市纺织工业竞争能力,河南省质监局提出了《关于在郑州市纺织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国家棉花质检中心和国家纺织品质检中心的建议》。郑州市政府以行政划拨形式提供土地30亩,财政资金4200万元用于国家质检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省财政拨款500万元用于设备配置。2007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复在郑州纺织产业园区筹建国家质检中心。

2008年11月国家质检中心大楼正式动工,大楼地下1层、地上26层,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原河南省纤检局、河南省纺织院先后搬迁至国家质检中心大楼办公。2012年6月19日,为有效发挥河南省纤检局和河南省纺织院职能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做大做强、更好服务中原经济建设,河南省质监局党组研究决定,借助国家质检中心筹建这个平台,对河南省纤检局、河南省纺织院进行机构整合,由河南省纤检局党委履行对河南省纤检局、河南省纺织院和国家质检中心的领导,实现强强联合,依托河南省纺织院筹建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河南)(下称国家质检中心),发挥原两个单位的优势,各负其责,各显其能,实现“1+1>2”、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标。

2013年4月15日―18日,国家认监委对国家质检中心的软、硬件进行现场评审,专家组认为该中心达到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资质认定“三合一”认证条件要求,一致同意通过评审。6月25日,国家认监委专门下发通知,对国家质检中心进行业务授权。11月9日―11日,国家质检总局对国家质检中心能力建设进行现场验收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国家质检中心检测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验收。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的技术能力

在郑州市西四环元通纺织城建设的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是一个集检测、认证认可、标准、计量、技术支持和咨询等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为目前国内唯一集棉花和纺织服装综合类的专业检验检测、技术研究的部级质检机构,该中心主要业务范围涵盖棉花、纤维、纱线、服装、纺织品、羽毛羽绒及特种劳动防护产品等领域,具备174个主要检测参数,以及311个产品的检测能力。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现有工作检验场地1.2万平方米,其中恒温恒湿实验室面积0.1万平方米,采用法国约顿智能型空调,控制精度可达标准大气水平。实验室配备科学先进、结构布局合理,样品存放、防火、防尘、通风排气、照明以及水电气等条件符合国家有关要求,具备处理废水、废气、废物排放措施,保护检验人员身体健康和安全的防护措施。在仪器设备配置方面,立足高精尖、适度超前的原则,共配备219台/套检验仪器设备和10套空调机组,进口设备54台/套,仪器设备原值2500多万元。其中,瑞士乌斯特全系列纱线设备和美国HVI棉花检验仪等都是国际领先、世界认可的关键仪器设备。此外,还备有安捷伦气质联用色谱仪、PE公司原子吸收光谱仪、VaRiAN紫外分光光度计、梅特勒-托利多公司PH/电导率/离子综合测试仪,SDL国际集团日晒牢度仪、耐洗牢度仪、马丁旦尔耐磨仪、织物垂直燃烧仪及汗渍牢度试验仪、染色摩擦牢度仪、转筒烘干机、英国Instron万能强力机、德国贺利氏公司标准光源箱等仪器设备。

目前,国家质检中心现有工作人员63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11人,工程师27人,棉花检验师16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80%。检验人员均有专业学历,研究生学历19人,占30%。所有检验人员均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主检人员大都在40~50岁,年富力强,风华正茂,既有专业经验又具有很强的学习工作能力,为国家质检中心事业发展打下良好人才基础。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的作用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以河南省纤维检验局(河南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为依托,集聚各种技术优势资源,为政府履职、产业升级、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保障质量安全,为政府履行职责服务。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纺织品、服装及棉花、床上用品等的安全要求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毒校服”等一系列涉及健康、安全的案例,人们对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加重视。国家质检中心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不断拓展业务领域,积极配合国家质检总局、中国纤检局、河南省质监局、省市工商局等行政部门做好授权范围内的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为棉花、纤维、纱线、服装、纺织品、羽毛羽绒及特种劳动防护产品等的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该中心将充分发挥技术核心作用,积极配合上级行政部门开展质量检测和监督检验工作,从方案起草、下厂抽样、检验项目、检验细则、检验结果、质量分析、资料汇总、经费预算一系列规范运作体系到上报资料,提供准确、科学的检验报告,为各级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及时的依据。

2.引领行业发展 ,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河南省作为我国棉花、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生产和消费大省,无论产量、销售量、出口量,还是产品品种、款式、质量、技术、信息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占据一定地位。河南棉纺服装产业集群已具雏形,郑州纺织产业园、曲梁男裤、长垣纺织卫材、凤泉化纤产业园、安阳针织服装城、尉氏棉纺织集群、吉利区涤纶化纤集群、新野棉纺织集群、鄢陵粘胶浆粕和棉纺集群等,已形成了集原料生产、服装设计加工、流通销售运输为一体的棉纺服装产业集群。

郑州纺织产业园区规划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纺织服装工业园区。目前,产业园已驻企业32家,其中有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纺织物流市场――元通纺织城和郑州最大的纺织机械制造企业――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培养出娅丽达、纽伦、渡森、逸阳等知名品牌,已形成了从纺织机械(配件)制造、纺纱、织造、染整(水洗)、制衣、辅料生产,到科研、产品展示、仓储销售物流、信息服务、产品检测相对完整的纺织产业链。曲梁服装产业园有100多家男裤加工企业,年产男裤近1亿条,年产值近10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16.7%。河南安阳是中国针织服装名城,年产量3.5亿件,拥有璐、丹瑞等10多个国内知名品牌。新野棉纺织集群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12家,拥有10万纱锭,年织布2亿米以上,年纺纱15万吨,该集群以新纺公司为龙头,形成集轧花、纺织、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凤泉化纤纺织产业园有各类纺织企业30多家,集群特色是粘胶纤维深加工,园区内的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化纤原料生产厂家之一。鄢陵县粘胶浆粕和棉纺集群内拥有棉短绒加工企业300多家,年加工量达40万吨,占全国棉短绒市场的5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短绒加工销售基地。尉氏棉纺织集群内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6家,全县纺织规模达40万纱锭。吉利区涤纶化纤集群中投资64亿元的洛阳大化纤工程全线建成投产,每年可生产20万吨聚酯、10万吨涤纶短纤和9万吨涤纶长丝。

但是,河南省棉纺服装产业,企业规模小,生产线单一,信息严重不对称,许多企业对国内外新的技术标准缺乏了解,质量把关能力较为薄弱。国家质检中心的建成,正好弥补了这些缺陷。国家质检中心集聚产业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主导先进标准制修订,掌握标准领域“话语权”,并通过企业集中宣贯、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对新标准、新贸易技术壁垒等进行详细讲解,还及时针对企业情况分析产品抽查中不合格项目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受到企业普遍赞誉。例如:该中心在幼儿服装新标准公布实施后,多次与相关行业协会召开标准宣贯会,除了生产领域的企业,流通领域龙头商场、超市也参加了培训,合计有700多人次、200多家企业参与宣贯活动。

针对某些龙头企业的特殊需求,国家质检中心派技术专家上门为其提供培训,在实验室认证审核、检验技术、产品标准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国内的某女装生产企业,为其贴牌的生产厂有20多家,各厂的素质良莠不齐,该中心则在企业总部多次在产品标准、不合格项目分析、原材料检验及控制等方面对生产厂进行了专题培训及现场解答。目前,该中心已与娅丽达、纽伦、渡森、领秀梦舒雅、逸阳、美芙妮、幸福雪季、翰迪尔、华珠、神马以及大商、丹尼斯等数十家企业结成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培训人员超过600人次,有力促进了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在国家质检中心的技术支持下,在政府、相关企业的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发展,郑州―“裤业之都”已形成区域特色品牌,享誉全国。

3.促进招商选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国家质检中心将通过自身的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地理优势,为企业原材料把关、产品测试、出厂检验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和权威的检验报告,通过提供良好的检验服务环境,促进棉纺服装产业的转移和升级,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优化投资环境,为企业落户河南解决后顾之忧,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国家质检中心以其自身的影响,促使河南的棉纺服装产业得到优化提升,令以郑州为中心向周边的辐射区域成为投资综合性价比较佳的地方,变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化被动为主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升级。2013年,河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生产总值32155.86亿元,同比增长9.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近年来,郑州纺织产业园区的规模逐渐扩大,中国中部纺织服装品牌中心(元通集团投建)正在进行的一期工程顺利推进,娅丽达、纽伦、梦舒雅等品牌纷纷落户郑州纺织产业园区。同时,省内其他棉纺服装产业聚集园区也在全面升级改造,招商选资势头良好。2013年,河南省内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达1500多家,年产棉纱约547万吨、布31.34亿米、服装12.28亿件;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139.16亿元,年实现利润306.26亿元,同比增长13.5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纺织工程;教育;结构

Key words: textile engineering;education;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9-0208-01

0引言

浙江是我国主要的纺织品加工地区之一,也是重要的纺织产业基地、世界最大的化纤织造基地。纺织工业成为推进浙江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浙江地区纺织企业众多,仅萧山一地就有民营企业近4500家,人才需求量大。[1]浙江地区纺织工程教育的开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纺织工业的发展。纺织工程教育结构决定了纺织人才队伍的层次结构及类型结构,同样影响着该地区纺织工业的产业升级与发展。

教育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教育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织方式,一般可划分为层次结构与类型结构两大类。[2]层次结构是高等教育各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是一种纵向结构。[3]我国现行的教育层次结构基本分为四等七级,四等是指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七级是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而教育类型则指的是基于相同教育特征的教育种类,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4]

1浙江省纺织工程教育层次结构

与其他众多行业人才需求模型相相似,纺织行业人才需求以“金字塔”型最为合理。模型层次以“高层次研究型人才――高层次研究、应用型人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中等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构架。根据这一模型,浙江省目前开设的纺织工程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博士、硕士)、本科教育、职业教育(高职高专、职高)。其中,开设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有一所,本科生教育的有四所,其中两所为独立学院。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有3所;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有两所。这其中,根据教育部的专业目录,“纺织工程”为本科及以上层次专业名称。而高职高专教育阶段,则以现代纺织技术代替;在中职教育阶段则以“纺织技术及营销”为专业名称。不同的专业名称体现了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

从总体上来说,纺织工程教育主要进行“研究纤维及其制品性能、纺和织的加工工艺、纺织制品质量检测及控制、纺织设备及其自动化以及纺织品生产与管理”人才的培养。随着全社会新技术出现频率的提高,在知识、技术创新过程中,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往往起到关键性作用,专业的建设从原来的“精、细”越来越向“广、泛”发展,例如:1998年国家教委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将原纺织工程、针织工程、纺织材料及纺织品设计专业合并为一个新专业――纺织工程[5],其涵盖的课程内容已远远超出原“纺织工程”专业。在纺织工程专业下高校可以根据办学情况选择开设相关专业方向。目前浙江省的纺织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纺织材料工程、纺织丝绸加工工程以及纺织复合材料,主要集中在纺织材料研究开发方面。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现代纺织技术、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现代纺织丝绸工程与技术;立体结构及织造技术以及纺织CAD技术研究及纺织计算机应用等,体现了产品开发及纺织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本科教育的培养方向有:纺织品设计与贸易方向:针织服装与CAD应用方向、纺织品与艺术设计方向,主要进行产品设计、开发、贸易等方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方向有:纺织工艺与贸易、纺织品设计、染整技术方向,主要进行工艺、设计等技术人才的培养。

从浙江省纺织工程教育的层次结构看,基本涵盖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但各层次的教育内容尚未完全满足纺织工程学科建设的需要。纺织工程学科群:以纤维与纤维集合体的加工及制品的结构与性能为学科群内涵。相关交叉学科有纺织材料与纺织产品、纺织机械、纺织化学、应用化学、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职业教育中缺少纺织机械、纺织化学等专业,不能满足一线技术人才的需求。

2浙江省纺织工程教育类型结构

浙江省纺织工程现行教育类型结构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为辅。学校教育中又以高等教育为重要教育形式。在高等教育中,除了全日制专科教育、全日制本科教育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外,还有成人高等教育也开设有纺织工程相关教育项目。在社会教育中开设有纺织技能培训、考证等。尽管如此,普及的范围比较小,仅有浙江理工大学与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有相关课程的成人教育,在自考、函授等教育模式中没有开设纺织工程教育。在社会培训、技能考核上,仅有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有相关技能鉴定,而后两者可鉴定的工种较为有限。相关培训工作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还非常有限。与其他纺织大省(市)相比,例如江苏,上海,还没有能够做到相关教育类型的互补,缺乏纺织工程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等模式,特别是相关社会培训机构的缺乏,是限制纺织人才继续教育的重要问题,这与纺织工程教育的投入有着必然联系。同样,在学校教育中,还需要对不同功能的各种教育类型实行统筹兼顾,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中的学术教育、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做到互相补充、完善。浙江省是纺织大省,浙江纺织要走向世界,要提高纺织企业和纺织产品的竞争力,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特别是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切实提高纺织制造者的技能水平。通过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纺织工程专业对推进纤维及其制品性能、纺和织的加工工艺、纺织制品质量检测及控制、纺织设备及其自动化以及纺织品生产与管理水平具有决定作用。浙江省纺织企业能否实现纺织工业产业调整与振兴,纺织工程教育结构的合理性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毛夏红.浙江省纺织行业竞争力研究(上)[J].经济师,2009(11):268-270.

[2]王坤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价值观念更新[J].教育与经济,1995(1).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80-04

【作者简介】葛鸿鹄,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苏州,215228)纺织服装部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纺织艺术设计。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与课改创建相结合,遵循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探讨课程开发程序、策略与方法,着力解决本专业培养目标模糊、课程结构老化、课程内容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差等重要问题,建构新的课程评价方法等为中心任务。从接受任务起,我们就成立了江苏省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小组,在这个小组中,有专业负责人和企业相关的行业专家,以及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

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小组首先对中职的纺织技术及营销进行专业剖析,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熟练从事纺织品工艺设计、纺织品质量检测与贸易、纺织设备维护和生产操作的技术工人。

一、通过对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剖析,确定四门基础平台课程的任务和地位

江苏省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是五门,我们从中选择了“纺织材料基础”“织物结构与设计”“织造基础”“染整概论”四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有一定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进行课程标准的开发。

“纺织材料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掌握纺织材料的性能是学习和运用纺织技术的基础,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纺织材料识别和测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织物结构与设计”“织造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这里我们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调的是掌握对常用纺织材料“识别”和“测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织物结构与设计”这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织物结构和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织造基础”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指出其前导课程是“纺织材料基础”,后续课程是“织造基础”。“织造基础”是针对纺织品生产的专业技能课,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机织生产的认知能力、机织产品工艺设计的应用能力,为后续纺织工艺综合实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染整概论”是在“纺织材料基础”“织造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纺织品染整工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胜任染整工作岗位职业要求奠定基础。

二、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确定课程设计的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指对一门课程的内容选择和内容组织的总体谋划。本专业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为: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突出本专业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纺织行业的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坚持知行合一,做中学、做中教,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叙述各课程设计的思路。

1.课程目标确定的基本依据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最新理念,确定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是通过对各课程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以及对应的职业岗位和技能要求,对接相应职业资格标准,遵循基础性原则,结合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确定四门课程教学内容。

3.对四门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关系及编排。在这里我们考虑的是在课程目标指导下,怎样遵循现代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习习惯,怎样紧贴纺织行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和将来的职业发展,精选、提炼课程内容,尤其是处理好模块总量以及模块之间的结构以及衔接关系、纵横协调;如何实现单元之间的梯度结构关系和教学推进关系,显示模块和单元的双重并行和教学匹配,经过权衡后,作出思路性的、高度概括的简要说明或路径指引。

三、通过共同探讨确定本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重点推敲了专业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关于核心素养的问题,我们学习了教育部2015年出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其中指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于纺织专业的核心素养,我们通过组织学校的校企合作单位的技术能手和车间班组长,以及专业的专家委员会一起进行座谈和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对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达成对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核心素养的理解。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我们认为中职的“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总的核心素养应包括:热爱纺织行业,有为纺织事业的发展贡献的精神;求上进,讲团结,讲科学,动脑筋;掌握相应的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具备动手实践能力;有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进一步深化学习的兴趣。

在江苏省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其称为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又分为行业的通用能力、职业的特定能力和跨行业职业能力,由此提出四门核心平台课程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应该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实践素养、发展素养、安全素养和职业素养。

比如,“纺织材料基础”中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表述是:1.熟悉纺织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特点。2.能辨识纺织材料的种类,能够鉴别常用的纺织纤维,能熟练计算与换算纤维、纱线、织物的有关指标。3.能规范使用纺织测试仪器测试常见纺织材料的基本结构和性能。4.能独立思考、获取相关信息,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具备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严谨求实的精益求精精神。我们认为熟悉纺织材料的性能和特点是必备的知识点,辨识和鉴别常用纺织材料是学生必备的技能点,这是这门课程的核心所在。

“织物结构与设计”的核心是掌握织物组织结构的基本原理和织物组织图的绘制,熟悉三大基本组织(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的形成与特征,能辨认和描述变化组织、复杂组织,能仿制织物组织结构,能初步组织应用织物与创新设计。

“织造基础”的核心是掌握织造生产的典型工艺流程,了解机织生产典型工序工艺参数,能规范操作织造生产的典型加工设备。

“染整概论”这门课程的名称其实是有争议的,因为概论的提法在中职教育体系中不太恰当,理论化的程度比较高,但在江苏省人才培养方案中是这样命名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只是将其作为名称。实际上课程性质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是对染整四大工序的了解:在练漂工艺上是掌握织物练漂后各项性能指标检测,在染色工艺上是知道染色方法及工艺要求,掌握染色后织物疵点种类以及色牢度及检测和评级方法,在印花工艺上是了解印花工艺及要求。

四、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反复推敲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课程内容上我们主要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和要求,以模块化、项目化的形式,突出课程的核心内容,强调内容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又恰当地考虑到节能环保、产业升级等时代元素。在文献的引用上对其相似度作了认真而严肃的检查,相应的课程内容相对独立,我们强调的是专业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又把在“十二五”期间的规划教材和这次课程标准的制定结合起来,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来丰富校本教材和规划教材的内容。

“纺织材料”这门课,主要分成七大模块二十五个单元,把熟悉纺织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特点、辨识纺织材料的种类、鉴别常用的纺织纤维作为该专业的基本知识点,把能规范使用纺织测试仪器测试常见纺织材料的基本结构和性能作为该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内容上,从纺织纤维类型、性能和基本结构入手,了解纺织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从而鉴别纺织材料,达到会检测纺织材料的目的,使毕业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胜任相应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各个单元的内容与要求中,主要考虑中职生的特点和将来的工作岗位的需求,用“掌握”“理解”“了解”“认识”“熟悉”“能”“会”等词语来划分学生的学习程度。

“织物结构与设计”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对织物结构的认识,特别是常见的三原组织是纺织面料中的基础,而变化组织和联合组织等是在其基础上的变化和复杂化,以期丰富面料的组织变化。所以,我们在教学要求上是熟悉基本组织(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的形成与特征,能辨认和描述变化组织、复杂组织的形成与特征,掌握织物上机操作的过程与内容,具有初步组织应用织物与创新设计的能力。

“织造基础”这门课是以纺织面料生产的流程为主线,强调络筒、整经、浆纱、穿结经与纬纱准备工艺,在织造上既照顾传统的有梭织机生产与工艺,又兼顾现代的剑杆、喷气、喷水的生产工艺和要求,最后还带有下机织物的整理与工艺要求,使我们的学生能充分地掌握织造生产的典型工艺流程及相关专业技能,能规范操作织造生产的典型加工设备。在参考课时的分配上也有所侧重,传统的“有梭织机”只安排18课时,“现代织机”安排96课时,也有专家提出把“有梭织机”这部分去掉,但考虑到有梭织机是织造的基础,现代织机是在有梭织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生起初学习的“小样机织造”还是“有梭织机”的原理,所以我们的意见是保留其内容但减少1/4的课时。

“染整概论”这门课强调的是掌握纺织品染整工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常用染料的性能,会运用染整的四大工序对纺织品进行处理。特别在练漂上,我们列举了棉织物、苎麻、羊毛、丝织物、化学纤维织物等常见织物的练漂技术要求与工艺,强调染色的基本知识与工艺要求,熟悉四种印花工艺和特点,了解常用五种印花设备和特点,掌握一般织物印花工艺,在整理上突出手感整理、定型整理、外观整理和功能性整理,了解轧光、轧纹、电光、增白整理的加工效果和工艺过程。

五、灵活运用实施建议,讲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信息化的运用

第一,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能力为本位,推行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倡导“做中学、做中教”。同时要求任课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5)

1.教学内容的采集与序化。课程教学内容的采集基于纺织品生产的基本过程,重点关注本专业所面向的“纺纱”与“机织”工段。两工段的具体工作内容不同,但工作过程是相似的,均涵盖来样分析、原料选配、工艺设计、工艺上机、工艺验证、工艺调整与投料生产,如图1所示。每项工作对关于纺织材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都有明确要求,经整合形成18项具体要求,以此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并经细化、分解与序化而转化成课程教学内容,形成“14个技术知识点”与“10项测试工作任务”两部分,见表1。2.教学重点内容的确定。教学重点内容通过分析岗位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双效辐射图确定,如图2所示。左边为纺织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群,右边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各具体教学内容,岗位对其指向的辐射线越多,说明其对就业岗位的辐射力度越大,即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如图2中编号为1、2、3、7、8、10、14、15、16与18项。

教学模式的设计

针对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2+1”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以技术知识为先导、以实战训练为主线的两阶段递进式教学。1.“2+1”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模式的“2+1”课序设计,体现了两阶段递进式教学进程。第一阶段完成技术知识的传授,40学时;第二阶段进行操作能力的实战训练,20学时。教学总时数为60,两个阶段时数之比为2∶1。其间,教学内容从前阶段的“14个技术知识点”递进到后阶段的“10项测试工作任务”;能力训练从前阶段的典型案例单项训练递进到后阶段的10项测试工作任务完成;课程考核从过程表现、实物成果、终端考核递进到职业资格认证的技能鉴定;教学场所从多媒体教室扩展到专业实训基地。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模式的工学结合设计,体现“学、做、练”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与形式。前阶段以“学中练”为基本特征,即以“学”为主,辅以典型案例进行单项能力训练,深化学生对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后阶段以“做中练”为基本特征,使学生在完成10项测试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训练技术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与纺织测试仪器的规范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夯实基础、引导方法、培养兴趣为目的,主要采用“学做相融”与“行为引导”两种方法。1.学做相融。将典型案例训练融入技术知识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在课内外进行14项单项能力训练,深度掌握技术知识的重点,如表2所示。将职业标准融入实践教学,使学生在10项测试技能的规范化训练过程中,有效掌握职业标准。2.行为引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及表达训练,体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与过程,从而培养对技术知识进行灵活应用与规范交流的能力。在教学全程,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样品建立微型样品库,按实际工作所采用的存样法分别制作常用纤维样品袋、典型纱线样册及典型织物样册,并鼓励学生自行拓展品种,引导学生自主关注、体验并感知各类纺织材料,促进专业兴趣的培养。通过开展以组为单位的样品展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与行动能力。

教学手段的应用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6)

随后,高勇对2016年纱线、面料、服装、化学纤维等行业多项经济运行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在这些数据背后所反映出的行业发展情况。在谈到国家投资分析话题时,高勇指出,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出台,国家相关配套资金也将陆续释放,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等交通运输系统基础建设的实施,以及相关水利设施修复和兴建,相关产业的产业用纺织品需求量必然会随着加大,有关部门需要加大相关需求的分析和跟踪。

高勇在出口状况分析别提及,纺织业的竞争力如今已经不能再用一两个简单进出口数据来判定了。当前,很多企业的销售收入中,海外投资收入占比不小,一些企业在产业链布局方面进行了“两头在外”的设置,这些状况都直接影响着行业的进出口数据变化,若仍靠一些简单的进出口数据来概括行业显然不够准确,国家应考虑新的、更加合理的评估指标。

在谈及内销市场时,高勇表示当前国内市场需求较为平稳,国家供给侧改革刺激消费的能量尚未得到完全释放,但也有一些政策如国家二胎政策的出台,推动了行业的Y构性改革。高勇表示,从当前婴童服装市场情况来看,很多男装、女装企业,包括一些运动品牌都开始做婴童服装了,这些也很好地印证了供给侧改革的力量。如今是信息高速化的时代,高勇对于目前网销的情况也进行了一些分析,他表示,当前网销平台已经在逐步摆脱以往销库存的状况,而成为一些品牌新品的渠道,企业网销比重也在不断加大。

对于未来的预期,高勇表示行业发展速度或将保持7%~8%的增速,略高于国家GDP增速。对于整个“十三五”走势,高勇分析将会呈现出前两年平稳增长,到第三年达到高峰,在随后的两年增速逐步回落的状况。至于纺机企业如何在行业的结构性改革中寻找到机会,高勇表示,行业将持续推进产业用纺织品在行业的占比,这一比重将提升到三分之一,纺机企业应着力配合行业结构调整,深入关注产业用纺织品的纤维品种和产品品种情况。

高勇讲道,为什么意大利等许多国家的纺机行业现在过得还这么好?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许多偏门、冷门,他建议中小纺机企业多去开发、创新,不要将眼光仅仅局限于纺纱、织造等设备。

谈到区域结构调整时,高勇表示,今年新疆仍将是纺纱行业的投资热点;同时,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企业们也纷纷开始全球化布局,需要注意到的是随着国内外棉价差缩小,纺纱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趋缓;但针织、机织服装订单仍会继续转移,且这种转移已经从以往的被动转移改变为主动走出去。设备企业对此应有所思考。高勇从出口、内销、质效三方面对2017年行业走势做了简要预判:国际需求有望在美国带动下有所回升,但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出口增幅预计收窄;在内销方面,若能把握消费升级需求,提质降本,有望保持一定增长;在国家各项利好措施下,行业预计可实现稳定增长。

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梁勇对于当前新疆纺织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方向和政策规划进行了详细介绍。据梁勇介绍,新疆产业发展计划中,2014年至2023年的发展目标是:纺纱纱锭2000万锭(毛纺织5万锭、麻纺织5万锭);棉织机3万台;针织面料6万吨;服装8亿件;家纺床品2000万套,巾被4万吨;产业用纺织品2万吨;粘胶纤维120万吨;涤纶95万吨。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31-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接近700万,就业压力加大。笔者认为,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必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1]

但目前大多数高职纺织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传统的纺织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不合理,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不利于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对高职高专的课程进行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创新。[2]

1 研究的意义

高职高专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国内外纺织检验职业要求,提升符合纺织检验发展需求和纺织品检验行业第一线的需要,理论、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步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高职高专教育虽是学历教育,但单纯持有高职文凭与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学历的竞争并不具有优势。用人单位也更看重毕业生专业技能的高低。高职高专教育只有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在校期间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促使他们及时学习和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提前了解该专业在当前生产第一线的各种技能要求,积累职业技能经验,才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动的能力,才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此外,越来越多的岗位要求持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相关工作。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更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侧重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及操作水平的提高。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的培训,对所学专业有更真实、更具体的了解,有利于他们培养专业兴趣,提前进入职业角色,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2、3]

2 纺织综合实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重理论,脱离实际。纺织综合实训是操作性非常强的一门综合实训课程,企业在招聘纺织检验员的时候往往要求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数采用讲解的教学方法为主,加入一些实验,而部分实验已经脱离了实际,学生也只是为了实验而做实验,没有主动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意义,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材不够新,不够用。多数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是本科教材,有的教材比较陈旧,有加上最近国际和国家标准修订的较多,所以老的教材不能适应高职的需要[4]。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不紧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不够紧密,理论教学偏难,学生喜欢做实验,但实验的效果不太好,因为他们不能将理论与实训结合,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而且自学能力也较差[4、5]。

3 纺织综合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

3.1设计的总体思路

纺织类课程的综合实训是纺织类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实训,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本课程的能力目标通过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纺织材料包括纤维、纱线以及织物的理解,获得与其相关的检验检测的操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知识实践意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将知识性内容穿插在项目训练过程中,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并制定了企业式考核制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检验员岗位实际以及全国纺织纤维检验工的职业考证相结合,体现“课证结合”思想,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2实训课程设计简介

本实训课程共开设必做实训项目8个,强化技能综合性实训项目4项,综合性实训项目2项。

3.2.1基础性实训项目包括

(1)纺织纤维、纱线、织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能;(2)部分应用新一代测试技术的物理机械性质实验;(3)与生产实践衔接检验和测试项目。

3.2.2加强技能实训项目

以《纺织纤维检验工》中级工的国家职业标准的能力要求为实训的主要的内容,学生通过该项目的实训,可以参加中级《纺织纤维检验工》职业资格的鉴定,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2.3综合性实训项目

与生产实践相吻合的纺织纤维、纱线、织物品质评定。

3.2.4基础性实训项目的设计(如下表)

4 考核方案

本课程将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对学生学习评价也作了改革,针对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用项目化的过程性考核代替了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考核参考了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方式,将平时表现考核、工作记录考核、阶段汇报考核、成员自评与互评等带有企业考核特点的方式引入到课程考核中,希望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4.1根据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评分

教师对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评分,对于积极主动、善于思考问题、操作规范熟练、总体表现突出的学生加分。对于态度消极、滥竽充数、操作错误多的学生扣分。

4.2根据工作记录评分

在项目化教学中,各项目组都是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因此必须做好工作过程的记录,包括项目实施方案设计,实施过程记录、结果记录、数据处理、结论等各个方面。根据工作记录的完整性、规范性和条理性评分,对于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根据情节轻重,对个人或项目组扣分。

4.3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和项目报告评价

每个大项目完成后,各项目组要撰写项目报告,总结项目的完成情况。教师根据项目报告的撰写和汇报情况评分。

4.4项目组成员自评、互评

项目组长对成员表现和贡献评分,项目组成员互相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黄东.高职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证 培训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浅探[J].广西教育(C版),2011,(4).

[2]李开勤;蔡燕生等.职业资格认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模式在电力类专业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

[3]赵俊英.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调研报告[J].经济师,2012,(8).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25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近几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工作实践,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意义及项目指导与实践进行了探讨及总结。

1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意义

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业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总体目标相一致,满足区域经济产业调整、产业优化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为提升创新能力搭建的平台。通过项目计划的实施,即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也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良好方式。学生在实践创新项目训练过程中,不仅是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更是不断发现、解决新问题,开拓视野,培养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实践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很好地适应高技能创新型就业岗位,独立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开展该项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实践平台

如何验证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并能灵活运用,都离不开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必须有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良好的师资力量及指导教师有效的过程指导,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顺利完成的基础。

2.1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创新活动基地建设,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就我院纺织类高职院校为例,学生在进行实践创新活动中,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并在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采用新的理论、方式或技能,从而形成实践创新能力。学院根据纺织服装学科要求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建立了江苏省高职纺织品创新实训基地,并以此为平台,依托常州市纺织服装生产和加工基地的区域优势及校外紧密型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提供了保证。在纺织品创新实训基地这一平台上,能完成从纺织纤维到织物整理的所有性能测试;从纺织原料的选择到织物整理的工艺试验;部分生产型教学环境;CAD软件进行产品的设计;都能较好地满足实验、实训教学及实践创新活动的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保障。近几年,我们在此平台中,完成了各项大赛的训练及多项实践创新项目,并成功组办全国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任务,良好的平台,保证了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2.2 具有创新理念的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创新型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指导教师要具有创新思想和意识,改革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着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进一步解决问题,及时总结,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指导教师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指导教师不仅自身需要具备知识面广、具有本领域前沿的知识和信息,更要努力成为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力,以便更好地进行实践创新的指导,达到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质量。

2.3 教师的过程指导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9)

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业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总体目标相一致,满足区域经济产业调整、产业优化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为提升创新能力搭建的平台。通过项目计划的实施,即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也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良好方式。学生在实践创新项目训练过程中,不仅是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更是不断发现、解决新问题,开拓视野,培养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实践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很好地适应高技能创新型就业岗位,独立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开展该项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实践平台

如何验证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并能灵活运用,都离不开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必须有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良好的师资力量及指导教师有效的过程指导,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顺利完成的基础。

2.1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创新活动基地建设,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就我院纺织类高职院校为例,学生在进行实践创新活动中,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并在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采用新的理论、方式或技能,从而形成实践创新能力。学院根据纺织服装学科要求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建立了江苏省高职纺织品创新实训基地,并以此为平台,依托常州市纺织服装生产和加工基地的区域优势及校外紧密型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提供了保证。在纺织品创新实训基地这一平台上,能完成从纺织纤维到织物整理的所有性能测试;从纺织原料的选择到织物整理的工艺试验;部分生产型教学环境;CAD软件进行产品的设计;都能较好地满足实验、实训教学及实践创新活动的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保障。近几年,我们在此平台中,完成了各项大赛的训练及多项实践创新项目,并成功组办全国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任务,良好的平台,保证了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2.2 具有创新理念的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创新型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指导教师要具有创新思想和意识,改革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着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进一步解决问题,及时总结,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指导教师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指导教师不仅自身需要具备知识面广、具有本领域前沿的知识和信息,更要努力成为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力,以便更好地进行实践创新的指导,达到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质量。

2.3 教师的过程指导

大学生在进行实践创新活动过程中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否则将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或无法完成。指导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对项目的选题和查新、方案设计制定、实施、分析及总结等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并能及时为学生所需实践创新活动的场地进行联系和衔接,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平台保证。

在选题时要指导学生注意与所学专业相关,并根据项目内容组合团队,以便在活动中能够分工合作,保证项目有效实施;其次,指导学生学会查新,对所进行的项目有一定的前瞻性,符合时代潮流,同时也是团队成员共同感兴趣的内容,既具有挑战性,又有吸引力。例如在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铜氨纤维纺织面料及其服饰的开发》项目选题和查新中,根据纺织服装与人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低碳、环保、舒适、时尚是当今人们生活理念的特点,选题的方向结合了新型纤维与传统纤维的组合进行工艺等的改进和创新,从服用性能的测试分析,结合面料性能进行创新思维和设计等内容展开,对产品的开发和新型纤维的推广应用都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在所选项目和查新过程中,前沿知识得到了拓展,培养了创新意识,并为后续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定可行性方案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密切沟通,相互协调,从材料、半成品、设计、制作、后整理、测试分析整个流程中发挥团队人员各专业优势,提出各自实践活动方案,并将时间安排和团队各自的进度规划好,对材料预算、实验场所等提出规划要求,指导教师需对方案进行审核,从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对材料、场地申请等学生无法完成的内容帮助学生完成,从而保证活动能顺利实施。通过这一过程的实践,有利于学生对整个活动的内容及流程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培养学生的方案设计和活动规划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升。

项目实施过程就是创新实践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创新活动项目中包含较长的工艺过程,如材料实验、产品性能分析;服装面料工艺设计及工艺优化、产品制作;染色及后处理等项目,涉及的专业面较广,跨专业组 合团队,能更好地完成产品的全过程,因而团队人员合理组合的优势凸显出来。活动实施阶段,也是学生真正开始创新实践活动阶段,既是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分析和解决问题阶段,也是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的一种锻炼,既有分工,又要合作。例如在《铜氨纤维纺织面料及其服饰的开发》项目中,项目团队成员包含纺织、染整和检测跨专业组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既有利于产品的完成,也有利于各专业知识的融合及渗透,行业前后道工序的相关性得到真实的演练,对学生今后尽快进入高技能创新型岗位角色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多参与学生的活动,既要注重专业知识、实践活动方法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指导,也要注重创新思维、研究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在实践创新活动中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及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组织参与活动的学生交流和研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此期间,指导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提供包括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相关软件等必要的条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相应的资源保障。

通过前期的实践创新活动,有了一定的结果及产品,指导教师更要经常参与活动指导及点评,组织学生专业间的沟通和学习,要求学生将各类结果进行认真归纳总结,写好结题报告,分析成败,总结经验,畅述成果,体验收获,不断激发学生实践、探索、创新的欲望和勇气,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素养和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并在创新活动中成长,体验其中的乐趣。

3 结语

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工作程序、设计方法、项目规划、市场形势有了更多的了解,团队合作、人际交流、沟通协调等多方面能力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指导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张学生的个性张扬,鼓励发散性思维,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重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中,大部分同学都能投入极大的热情、时间来完成项目的任务,但也存在一定的困扰。因实践创新活动是利用学生业余时间来完成的,若团队是跨专业组合,活动时间及内容的合理分配及沟通协调会受到制约,因而也是对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精神锻炼的考验,这都需要指导老师精心指导和有效协调以及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项目的圆满完成。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10)

(1)创新设计和品牌意识薄弱。

当前全球纺织产能已供过于求,加工制造环节的利润逐渐在降低,但设计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却仍保持高位。未来纺织产业发展方向是创新设计和品牌营销服务。而产品创新是品牌建设的基础,设计是产品创新的核心。据美国工业设计协会的调查,美国企业工业设计平均投入1美元,创造的销售收入为2500美元;虽然“产品设计费用只占产品总成本的5%,却决定了产品成本的60%~70%”。但笔者调研的浙江纺织企业的产品研发投入平均不到总产值的1%,很多企业是零投入。由此可见,纺织企业受制于自主创新风险大、品牌建设成本高的影响,对设计人员原创要求低,对创新设计激励不到位,产品设计人员产品创新及品牌创建意识非常薄弱。

(2)人文思想和市场意识欠缺。

纺织是民生产业,纺织产品需要满足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需求,基于市场需要而产生的创新需求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有市场意识。同时,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纺织产品人文内涵、绿色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产品消费从“基本消费”、“生存消费”提升到“个性消费”、“品质消费”。然而笔者经调研发现:纺织企业约80%的设计人员从事翻样工作,中小纺织企业设计人员抄袭模仿现象严重;90%以上的纺织产品设计人员缺乏对纺织原料的选择、设计、生产过程的绿色环保意识;设计人员缺少深入到消费者中的生活体验,缺乏全面的市场调研,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特别是人文、环保需求了解不够深入,从而造成创新设计、引导市场消费、创造需求能力的不足。

(3)新技术应用能力有待加强。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纺织产品的设计生产技术也不断变革,对于传统纺织产品设计模式带来强大的冲击。新技术的发展要求设计人员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以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及时的信息追踪、与上下游企业的高效沟通能力以及快捷的创新应变能力,满足纺织“快时尚”对新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满足新型产业纺织品和生态健康纺织品技术发展的要求。但从调研的情况看,浙江纺织企业的产品设计人员专业能力再培训在百人中平均不足2人次,多数企业设计人员进厂后就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纺织产品设计人员流动性大,不少设计人员受收入低、从业环境差的影响,转行从事室内家装设计或者动漫设计工作。许多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无法适应当前纺织产品创新对“艺工商结合”和“个性化、小批量、高精度”的现实要求。

二、政、企、校、社联动提升纺织企业产品

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基本模式构建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显示,当前纺织产品设计人员的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缺陷,设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得不到保障,企业产品创新激励不足,企业创新环境不理想。广大中小纺织企业对产品设计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和创新激励所需的财力、物力、人力和信息等资源都普遍存在不足。政府拥有宏观调控引导资源配置的功能,高校拥有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社会团体具有广泛联系社会各界的优势。建立政、企、校、社联动模式和长效促进机制,发挥各方优势,能有效提升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政、企、校、社联动提升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模式构架,其核心思想是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高校协同及社会团体协调的联动模式,通过高效配置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团体的资源来构建长效机制,以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人才、注重长效培养为方法来实现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提升。

(1)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的引导主要表现在以经济利益作为诱导来调节社会资源,解决纺织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为企业、高校、社会团体之间的有效互动提供政策支持。如美国通过建立政府资助与民间资本结合的创新基金管理制度、自主创新风险保险机制、专利裁决划一体制,保护和激励了产品设计人员自主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促进了美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日本通过持续实施“G”标识(gooddesign)制度等奖励表彰措施,支持中小企业采用创意设计,使设计人员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日本企业自主品牌的培育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使“日本依靠创新设计摆脱仿冒名牌”。当前政府对纺织企业积极创新的引导应主要致力于积极扶持与倡导创新,以政府为主建立健全创新激励和保护政策,积极开展创新指导和引导工作,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为纺织企业产品设计队伍的稳定及成长提供政策保障。

(2)纺织企业的主体地位。

吸引并留住纺织产品设计人员,发挥他们的创新设计积极性、主动性,关键在企业,企业在多方联动提升纺织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模式中处于主体地位。其主体地位表现在:重视自主创新,积极获取政府的支持和用好政策,积极开展同高校的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协调作用;有效整合与利用各方资源,健全产品设计人员的激励机制和内部培养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以充分调动产品设计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充分挖掘创新潜能。

(3)高校的协同作用。

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具有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通过校企协同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高校的师资、文献、实验设备和专业信息等资源可以与企业的实践、实战优势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协同平台和机制,完善校、企合作的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分配制度、奖励制度、后勤保障制度,有效发挥校企协同的实践教育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的作用,开展高层次人才互派互聘,确保师资队伍的先进性,将高校最前沿的学科和专业知识、软硬件资源应用到提升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中。

(4)社会团体的协调作用。

纺织行业协会(商会)、设计师协会、社会中介机构等社会团体是地利、人和的集中体现,在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中起着保护本行业从业、支持企业发展的作用,在政府、企业、高校之间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社会团体协调作用主要表现在凝聚纺织企业抱团协作,在企业与政府之间起桥梁的纽带作用,有效调动社会资源与企业、高校紧密联系并开展创新活动,营造创新的社会大课堂和大环境。

三、提升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实践

政、企、校、社联动模式构架,决定了提升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路径和方法,并指导其实践。政、企、校、社联动来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人才、注重长效培养,从而实现提升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目标。

(一)优化创新环境

优化提升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环境,在于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团体协调的创新激励引导机制,营造创新发展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借鉴美国和日本促进企业和设计人员自主创新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有建立激励机制、强化产权促进和保护两个方面。创新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创新评比奖励和创新融资的支持上。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评审奖励制度,建立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力量奖励等多种奖励形式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奖励制度,激发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开发新产品的热情,提高设计人员的待遇,留住人才。通过创新融资支持,一定程度上解决纺织企业创新资金困难的问题,增强纺织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自2010年开始浙江省每年开展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申报评比工作,由省财政相关专项资金给予适当的奖励,各地依据此也进行财政扶持。绍兴轻纺产业集群所在的绍兴县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科技创新型的小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推行小企业知识产权抵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一系列举措为纺织企业产品创新、发展自主品牌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强化产权促进和保护在于健全行政管理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三方联合的知识产权促进、保护体系,建立促进和保护纺织企业以及产品设计人员创新积极性的政策与法规。近年来嵊州领带、余杭家纺等浙江纺织产业集群所在县(市、区)针对中小纺织企业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状,经信局、科技局、工商局等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自主品牌产品、企业在国内外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的指导和支持,帮助纺织企业尽早申请注册,出台“专利示范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经济转型发展若干意见”等。同时,设计师协会、纺织行业协会积极发挥监督指导作用,强化行业自律;严厉打击产品设计盗版等侵权行为,对于涉及侵权的企业给予行业内处分或罚款,营造支持创新、鼓励原创的行业风气。

(二)集聚创新人才

培育高层次设计人才、团队,要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并发挥其“示范效应”,助推纺织企业现有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政府帮助企业依托行业协会、设计师协会等社会团体,搭建纺织行业人才服务的战略联盟,形成区域特色育才系统,培育高层次设计人才、团队,形成吸引人才的马太效应,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设计师,实现专业人才的集聚,再由高层次设计人才的榜样作用助推设计人员创新设计意识、能力的提升。绍兴县政府2007年整合行业资源建设浙江省首个纺织创意产业基地,设立专项资金,出台包括免租金、专利申报奖励、智力引进奖励等在内的多项扶持政策,引进高端设计服务企业、优秀设计创业团队入驻,尤其鼓励海外知名设计师到绍兴轻纺产业集群开办工作室或定期互访实习;着力建设和形成“大师设计室”、“名师工作室”品牌,着力发挥大师、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形成有效的设计人才创新发展体系,推动纺织产品技术创新、纺织面料创新设计,为绍兴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社会团体协调产业集群中的纺织中小企业,联手建设技术与产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弥补单个小企业在科研、设计能力上的不足,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产业科技、研发和设计实力的整体水平,形成设计集聚中心。余杭家纺产业集群30余家企业结成资源战略联盟,由余杭家纺产业协会牵头于2013年建立中国品牌布艺总部基地,设立家纺产品设计及流行趋势平台、功能性原料与产品开发平台、家纺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产品展示平台、设计师培训及论坛交流平台;引进上百家装饰面料企业入住的同时,联合国内外知名院校和设计研发机构,全方位服务企业。基地成功引进了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等具有代表性的浙江纺织专业院校设计团队入住品牌大楼,形成家纺设计人才、团队的集聚中心。

(三)注重长效培养

创新环境的营造和创新人才的集聚为建立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长效培养机制提供了基础。但是,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统筹内外部资源,针对纺织企业不同层次的设计人员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培养方式,以实现长效培养,主要措施可有以下三种。首先是依托高校、社会团体开展培训。政府引导,统筹高校、社会团体资源支持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由政府牵头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高层次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习培训基地,采取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多层次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方式,并在政策层面支持纺织企业设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余杭家纺产业协会依托中国品牌布艺总部企业设计人员参加家纺流行设计、先进纺织装备和工艺、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现代管理和品牌营销等方面的专题培训,起到了长效提升纺织产品设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目的。其次是强化设计人员企业实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利用区域产业链和工厂生产链完备的优势,在政府引导下,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建设企业内部的实训中心,通过制度强化企业自身的培训责任,承担起企业内外部设计人员的多岗位交流与实训。巴贝集团联合地方高校在企业内部建设领带服饰工程实践中心,承担多层次企业员工的培训,接收高校学生驻厂实训,并针对性引入高校教授、优秀设计师担任企业设计人员导师,学生与企业设计人员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取长补短,在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后是开展国际化交流与集训。纺织产品接轨国际市场和打造国际品牌,要求纺织产品设计人员具备国际化意识、视野,所以,持续不断地对产品设计人员进行国际化交流与集训是纺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开展国际化交流与集训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解决。政府层面可资助纺织企业高级人才的海外研修项目。杭州市实施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培养杭州丝绸与女装产业具有较高设计艺术素质和高水平服饰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杭州丝绸、女装产业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企业将国际化交流与集训制度化、常态化。浙江的纺织产业集群及企业不再局限于邀请国外专家、技术人员来企业讲座的形式,相继制订出台纺织产业集群区域国际品牌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办法,每年统筹资金,主要用于资助本土设计师海外研修,加强国际化交流,主动接轨国际市场;鼓励企业设计师参加海外的比赛和进行新产品的。纺织产品设计人才的国际化交流和海外集训推进了浙江纺织产品以国际品牌的形象走向国际市场。

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篇(11)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闽政[2015]46号)精神,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推动建立以学校、企业二元主导的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福建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发文颁布了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闽教职成〔2016〕10号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福建省的招生改革,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的岗位需求,招收了第一期福建闽北版的“二元制”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班。以下是我对闽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技术专业对“二元制”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初探。

一、试点目标任务

为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探索构建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新机制,实施以“招工招生一体化、企校主导联合育人”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B模式改革试点,打通技术技能人才专科及以上学历层次提升通道,提高劳动者职业能力和素养,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的支撑需求,打造福建版“二元制”职业教育品牌。

学院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求,立足闽北,立足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构建以满足福建南纺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以劳动者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主要培养目标的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因地制宜培养具有现代机械和自动化设备的操作与运行、安装与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的改造与升级等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福建闽北版“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的构建

1.改变传统招生考试方法

招生对象主要以与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在职员工,由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和学院共同提出招生对象、专业、规模等要求;由省教育厅、人社厅授权学院单独组织考试,包括文化综合知识考试、专业基础考试和岗位技能测试,并根据招生对象的考试综合成绩进行单独录取,开展专科全日制学历教育和高级工学制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

2.制定个性化岗位知识技术技能要求

(1)纺织机械设备维护与维修岗

知识要求:掌握产品公差及测量技术、机械产品及零部件的基本构成、纺织机械的电气自动控制原理、典型工装夹具的结构和选用、纺织机械设备操作规程、气液动控制技术;具备机床机械系统与电气自动控制系统故障分析能力,纺织机械系统以及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管理与维护知识、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运用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技术技能要求:能够胜任纺织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熟练应用电脑软件绘图、具有制图员中级以上水平,熟悉纺织机械设备国家标准,并获得钳工和维修电工证。

(2)纺织机械设备组装与调试岗

知识要求:掌握制图的基本知识,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知识,机械制造基础知识,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液压与气动技术知识,PLC应用的基本知识,机电产品和设备在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基本知识,安全知识,专业英语知识,机电设备(含工业机器人)或产品的基本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知识;具有读图和制图的能力;具备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运用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技术技能要求:具有纺织机械设备安装和调试能力,机电产品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的基本技术与技能;掌握阅读专业资料方法;能够正确应用不同测量器具;具有装配钳工、维修电工技能操作证。

(3)纺纱坯布非织造布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岗

知识要求:拥有产品公差及测量技术;掌握纺织工艺基础知识、染整工艺的基本知识、安全知识;具备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运用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技术技能要求:熟练应用不同检测仪器设备;能够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制定产品质量管理流程图。

(4)纺织机械工艺规程编制及实施岗

知识要求:掌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纺织机械加工工艺原则,金属切削机床基本原理、结构与选用;具备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运用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技术技能要求:掌握零件图分析方法;能够设计较合理的工艺流程、选用合适的设备和检测工具、完成正确的工艺工序卡片制作;具有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

(5)纺织机械产品售后服务岗

知识要求:熟悉较典型的纺织机械设备结构与性能;掌握纺织机械设备安装及调试知识方法,纺织机械在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基本知识,纺织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基本知识,安全知识;了解营销知识。

技术技能要求:具有与服务对象进行语言沟通能力;获得中级以上装配钳工与维修电工证;掌握纺织机械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能力;有良好的产品质量意识与职业素养。

3.转变传统教学方式

采取“校企双主体、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闽南职业技术学院与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根据技术技能岗位需求,联合制定并实施“二元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与学院双师带徒、工学交替、集中与分散教学的方式共同培养学生,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全部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学院结合福建南纺生产管理和学徒工作实际,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管理。允许学徒合理安排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教学过程突出行业企业导师责任,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要选拔优秀技术技能人员和管理骨干担任学徒的导师,负责学徒在企业的岗位技能操作训练,技能实践的专业课程主要在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完成。

4.重构课程体系

适应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专业教学计划,共同研究整合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以及技能实践课,共同开发融合专业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生产规范、职业素养于一体的教材、课件等,形成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学院与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制订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强化实践教学过程。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制定岗位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积极探索以解决生产过程的实际项目为导向,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团队式、项目式实践教学,福建南纺有限任公司提供符合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与技能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环境。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以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过程中的真实任务、真实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实现学习工作无缝对接。实习实训教学强调加强福建南纺员工动手操作能力,专业课程安排了金工实习、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二维)中级考证实训、纺织工艺操作实训、非织造设备维护保养实训、织造设备的维护保养实训、纺纱设备维护保养实训、染整设备维护保养实训、质量检验(纺纱、坯布、非织造布)与管理实训、毕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或专业技术总结等。

5.创新学业考核机制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校企二元考核与评价办法。考核内容体现能力本位原则、实践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及可持续性原则。建立以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导师评价、福建南纺评价为核心的“二元制” 企业员工学业成绩考核机制。逐步探索并建立和完善适合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探索现代“二元制”职业教育新模式,构建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平台,创新以文化素质加职业技术技能的现代职业教育分类考试与评价新模式,打通在职工作人员的“学习―就业―再学习”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为福建南纺有限责任公司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现代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