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校内值周劳动实践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1 02:03:35

校内值周劳动实践总结

校内值周劳动实践总结篇(1)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明委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部署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制定乐昌市教育系统2021年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把“育新人”任务落到实处,推动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内容

(一)制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年度计划,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责任部门:基教股;完成时限:2021年2月)

(二)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1.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题,全市中小学校深入拓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广泛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垃圾分类教育主题活动。(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供相关实景图片、说明报告等材料由基教股负责汇总整理。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2.组织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培养树立新时代青少年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未成年人中形成“人人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当时代新人”的生动局面。各校采取学生自荐、同学互荐,以及老师、家长和社会推荐等方式,推出一批事迹突出的未成年人德育典型,推荐评选乐昌市“新时代好少年”。(责任部门:市少工委、教育团工委、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供开展活动情况、相关实景图片等材料由市少工委、教育团工委负责汇总整理。完成时限:2021年6月、2021年12月)

3.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持续开展经典诵读和戏曲、书法、传统体育进校园等活动。(责任部门:市教师发展中心、体卫艺股、基教股、市青少宫、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供开展活动情况、相关实景图片等材料,每个活动1张,共4张。市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收集“一有三声五进”工程开展情况的有关材料;体卫艺股负责汇总整理戏曲、书法、传统体育有关材料;基教股负责汇总整理经典诵读有关材料。完成时限:2021年6月)

4.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未成年人广泛参与学校、社区和公共文化设施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让未成年人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帮助未成年人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培育美好心灵、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交开展活动情况、相关实景图片等材料由基教股负责汇总整理。完成时限:2021年3月)

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是进教材,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加大校本读本的研发力度,注重校本读本的使用,提高校本读本的循环、普及使用。注重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科渗透,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二是进课堂,融入教育主渠道。结合德育课程要求,按照每两周至少1课时要求,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形成不同学段不同主题的教育课系列,同时在主题班会、队会、团会、思想品德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积极开展规范守则教育,运用升国旗仪式、成人礼仪式、入团入队仪式等礼仪制度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进头脑,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创新做好校园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营造,形式多样地在广大的未成年人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记熟背、入脑入心活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征文、演讲、黑板报、手抄报、模范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坚定理想信念。(责任部门:基教股、市教师发展中心、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交开展活动情况、相关实景图片等材料由市基教股负责汇总整理。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6.积极开展仪式教育。加强各类仪式教育内涵研究,充分发挥开学、入队、入团、毕业、成人礼等仪式教育的激励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未成年人成长各个阶段,通过精心策划组织寓意深刻的仪式活动,实施让学生终身难忘的“成长教育”。(责任部门:市少工委、教育团工委、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交开展仪式情况说明报告、各仪式相关实景图片等材料由市少工委、教育团工委负责汇总整理。完成时限:五四、六一等时间节点)

7.上好思政课、团队日主题活动课。2021年全市各中小学100% 落实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和共青团、少先队活动课教学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加强思想品德课和少先队活动课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责任部门:市少工委、教育团工委、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交经验做法的总结、相关实景图片等材料由市少工委、教育团工委负责汇总整理。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8.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将师德作为教师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专项行动,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和教师从教行为。(责任部门:人事股、审监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进展和成效情况由人事股负责汇总整理。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9.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要求。制定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要求的工作安排的方案,切实保障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构建学校“控辍保学”机制。(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汇总提交本辖区学校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说明。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0.丰富素质教育内容。以增强体育育人功能为宗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足开齐学校体育课,普及校园足球,提升大课间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一小时”阳光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以培育学生审美情趣等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育美立人”理念为指引,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构建“大美育”格局,推进美育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责任部门:体卫艺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体卫艺股分别提交全市中小学体育、美育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1.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全市各中小学校100%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安排和劳动实践计划。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广泛开展“劳动最光荣”“最美劳动瞬间”“我是光荣的劳动者”职业体验、争当“新时代劳动小能手”等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思想和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立志成为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提交全市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按安排和劳动实践的情况、各学校提供不同场景的劳动实景图片交基教股汇总。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2.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引导学生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各中小学校要建立预防机制,积极开展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开展绿色上网、文明上网承诺书签名活动等多途径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认真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防止网络沉迷和伤害,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责任部门:市教师发展中心、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市教师发展中心提交全市中小学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3.继续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全市各中小学建立文明校园创建常态机制,实施文明校园动态管理,每年复评一次,各级文明校园每年考评得分不低于85分,并制定摘牌机制。目前,全市共44所中小学,已被评为乐昌市级以上文明校园共41所,覆盖率93.2%;其中,被评为韶关市级“文明校园”26所,覆盖率59.1%。到2021年年底,全市实现县市级文明校园100%创建成功,着力打造一所文明校园示范校,使文明校园创建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提交全市中小学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情况说明报告。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4.建立健全全市中小学校安全管理机制。结合疫情防控实际,加强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增强讲文明、讲卫生、防疾病的意识,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责任部门:基教股、体卫艺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提交全市中小学加强安全管理和生命教育的情况是否发生安全、人身伤害等责任事故的材料;体卫艺股提交加强健康教育及是否发生卫生责任事故等有关材料;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5.持续加强家校联系,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建立家长委员会。推进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是建设现代化学校制度,完善中小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有计划召开家长会,开展家庭教育培训的情况。(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提交全市中小学家委会的说明情况报告。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6.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好用好心理健康辅导室,提高专兼职特别是兼职心理教育教师业务水平,积极开展“阳光成长”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未成年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考评体系,列入“平安校园”考核内容。(责任部门:基教股、欧春红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名师工作室提交全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的说明报告、实景图片。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7.协助整治中小学校周边环境。加强中小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确保中小学校周边200米内(指校园围墙或围栏外延直线距离 200米以内),无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性网吧)、电子游戏经营场所,无歌厅、舞厅、卡拉 OK 厅、游艺厅、台球厅等娱乐场所;无非法行医或以人流、性病治疗业务为主的诊所、广告牌,无成人用品店;校园周边取缔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游商和无证照摊点,无“三无食品”,无恐怖、迷信、低俗、色情玩具(文具、饰品)和出版物销售。(责任部门:基教股、体卫艺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提交整治中小学校周边环境的说明报告、实景图片。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8.开展关心关爱特殊群体未成年人活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流浪儿童等特殊群体未成年人,积极为他们提供生活帮助、亲情帮扶、学业帮教等服务,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坚定坚强坚韧、自信自立自强,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生活、成长成才。(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提交开展关心关爱特殊群体未成年人活动的说明报告、实景图片。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9.校外教育活动导向正确、规范有序。加强校外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及活动规范化管理。(责任部门:职成股。工作要求:职成股提交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及活动管理的情况,包含是否背离主流价值的现象。)

20.扎实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做到“四有”:即有管理制度、有活动项目、有经费保障、有专兼职辅导老师队伍。(责任部门:体卫艺股。工作要求:体卫艺股提交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情况汇报以及“四有”情况说明报告)

21.全面做好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将毒品预防教育纳入课时计划,做到教学计划、师资、课时、教材四落实,实现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全覆盖;大力营造良好的禁毒教育氛围,抓好禁毒宣传阵地建设,积极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创建工作。(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提交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说明报告、实景图片。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三、材料报送要求

(一)完成时限是“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的工作,请于2021年7月30日之前和2021年10月30日之前把相关图文材料汇总上报。完成时限具体到某个月的,请于当月30日之前汇总上报(如:完成时限:2021年3月,即在2021年3月30日之前报送相关图文材料)。

(二)说明报告的撰写行文要简洁扼要,主要从工作部署,工作措施或办法以及工作成效三方面进行阐述,所有说明报告控制在800字以内,不要空话套话,做到简洁、明白、实在,要求把相关数据(如活动场次、参与人数、取得的成效数据等)写清楚,说明报告经校长签字后扫描到发送到邮箱。

(三)实景图片要求提供现场图片,实景图片拍摄要求横屏拍摄、清晰简洁、构图美观、主题突显,能充分反映活动现场、工作内容;现场图片内周边环境干净整洁、不得有不文明现象出现。未要求提供几张图片的工作,每类提供2—3张图片即可。

 

 

 

 

 

 

 

校内值周劳动实践总结篇(2)

二、理论依据

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2、“双主体”理念。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行为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行为。

3、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虚空、无效。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从德育活动来说,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道德认识外显为道德行为,两种过程不断交替,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这一理论,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三、课题方案

(一)课题组人员组成与分析

课题组由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兼政教处主任葛洪金老师任组长、由校团委书记兼政教处副主任华土木老师、校政教处副主任、负责学生会工作的薛安全老师,校团委副书记陈小祥、负责各年段的年段长倪瑞祥、何大江、张建平为核心组。并得到经亨颐教育思想研究专家张彬教授、周恩来生前卫士高振普将军、邓颖超生前秘书赵炜女士、周恩来侄孙周国镇教授的指导,在总课题负责人潘守理校长的主持之下进行。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各处室、各班主任、全体教师、及广大学生的支持和响应。并得到了上虞市教体局、上虞团市委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

(二)研究目标、德育内涵、及过程方法

1、研究目标:

⑴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并构建适应新世纪德育工作要求,符合中学生成长规律的学校德育途径及操作模式。

⑵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校德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素养的培养,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道德人格追求的目标。

⑶通过研究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德育观念更新与德育创新能力提高,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研究过程及方法

根据学校人格教育总课题的研究计划,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6—.9):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组,组织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9—.12):课题组按照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并分别于、举行两次阶段成果汇报。

(3)总结阶段(.12—.3):课题组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进行成果鉴定。

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为研究法为主,辅以案例研究法、经验归纳法、理论演绎法以及分工协作研究等方法。

四、实施过程:

(一)开展“知周学周”活动,实施理想人格激励教育的探索。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先于“据于德”,提示了人性提升的价值根基与方向在于“道”。没有“道”的“德”是肤浅的。信仰不仅是支撑人生大厦的顶梁柱;它对道德人格的构建有论证、聚合、与升华的作用。周恩来总理的崇高人格魅力,源于他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自3月开始,学校开始用周恩来同志的崇高人格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新探索。

为更好的把握周恩来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的精髓,3月4日,课题组核心成员赴南京参加由梅园新村纪念馆、梅园中学、中国科大附中发起的全国首届“周班”、“邓班”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参加了由北京、上海、云南、西藏等省市的18个大中小学组成的“周恩来班”、“邓颖超班”联谊会。3月,学校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和与会代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具体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以具体人物的所作所为的外部特征为自己追求的理想。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了周恩来所处的时代背景,熟悉了周总理的生平,为他的革命事迹所感动,激发了敬佩、仰慕之情。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敲开了中学生的理想之门。第二,综合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初步概括性的理想。这一阶段要非常重视学生进行严格的自我修养,重视学生学习周恩来的品格,逐渐形成笼统的理想,在个别的场合能把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第三,概括性理想教育。使学生能清晰地意识到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目标的理想。他们逐渐认识到在周恩来的人格特征中,蕴含着真正共产主义者的整体人格美。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为我们春晖学子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的具体做法是紧紧抓住知事、明理、动情、导行四个环节。首先通过播放周恩来系列影视片,组织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赴绍参观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举办“知周、学周”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精神。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撰写影评和读后感、出刊编报、召开主题班会、讲恩来故事及演讲比赛等形式,使之上升到“明理”、“动情”阶段,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周恩来同志爱憎分明的政治人格、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坚忍不拔的心理人格、聪慧高超的智能人格、崇高新颖的审美人格。并不断汲取周恩来同志伟大的人格力量,把周恩来的理想人格内化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去,最后外显为“为中华之崛起”的实际行动。同学们自发成立了环境保护协会、校园文明岗,自觉开展“扶贫济因送温暖、敬老助残献爱心”活动,积极争做奉献标兵、创新能手和百名优秀学子。春晖园内,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比、学、赶、帮,蔚然成风。

随着“知周学周”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校各班的热烈响应,掀起了一个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的热潮,三个年级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高一争创活动全面铺开,高二命名“周恩来班”,高三命名“周恩来团支部”。各班的争创活动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形势教育相结合、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班团活动相结合、与校史校情教育相结合。高二(2)班在借争创之机,结合学校的“四自校风”,提出了“静、净、勤、竟、劲”的“五班风”,极大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高二(8)班的在争创过程中提出了“近、进、比、学、化”“五大行动”:近——走近周恩来,了解周恩来;进——初步体悟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比——自我教育阶段;学——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化——把学中所得内化为个体的人格内涵。这样的计划贴近学生实际,符合认知规律,能有效地指导工作实践。争创活动的成效正越来越多的外显为全校师生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无私奉献的爱心行动。

(二)开展淬砺教育,引导学生自我磨练。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主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早期春晖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曾在春晖兼舍务主任的匡互生先生,他经常以一句“吃得菜根,百事可做”教导学生。到五、六十年代已形成了肩挑铺盖米袋,脚穿草鞋布履、长途跋涉来校上学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为更好推进学校的人格教育,潘守理校长提出了淬砺教育的思想,就是要根据时代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锻炼和刻苦磨练,它具有主体性,一定的强迫性,实践性的特点。

吃苦耐劳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必要准备。每届高一学生到校,学校即对他们进行“知我春晖,爱我春晖”的始业专题教育,其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通过组织参观校史陈列室和校内十大德育基地,开设专题讲座,收看校情专题片,学习了解春晖先贤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培养学生的春晖情结。为了使学生对春晖的学习环境、生活条件、办学特色有更强烈的认同,我们以多渠道,多方式地与结对扶贫学校——泰顺四中、岭南乡中加强联系,组织学生或参观访问,或结对助学,或相互座谈,以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

半军事化管理是实施淬砺教育的重要途径。春晖是一所全寄宿学校,学校建立健全了寄宿生管理的系列制度,包括老师的值日制度,规范晚自习管理、节假日学生管理制度等,实行寄宿生管理班组化、学生参与民主化、自理化。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一日常规教育:从起床要求到熄灯就寝,从作息安排到三餐落实,从打扫整理寝室到个人洗衣叠被,培养学生的“自理、自主、自立、自治”能力。近年来,学校又把建设健康、高雅的“宿舍文化”作为学校工作的大事来抓。组织了寝室美化大赛,开展了寝室联谊活动,并每月评比文明寝室,每学期推出示范寝室,每学年评比共青示范寝室。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守时惜时,互助合作,团结友爱,乐群容忍,创新争先的品格。

劳动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视为“全面发展人的方法”。早期的春晖,生活是艰苦的,名师硕彦们在授课之余,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田间劳动,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融入了他们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变好了,学生们已经不再用锄头挑着铺盖走进校门。但是,劳动教育的传统不仅没有丢掉,反而不断地深化。学校校把加强劳动教育作为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清晨即起,洒扫庭除”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承担250多亩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学校一直保留着十块学农基地,每星期安排每班一节劳动课学生进行花木栽培或蔬菜种植。学校还把校办厂的扣丝车间、校内畜牧场等作为学生学工学农基地,学生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参加劳动。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品尝了艰辛,磨练了意志,净化了灵魂,逐渐养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

工酬助学是实施淬砺教育的崭新形式。春晖学生来自农村的约占三分之二,据统计,学生中来自特困家庭的比例在4%以上。针对这一实际,学校利用开展勤工俭学的有利条件,陆续推出几个项目,以自愿报名的方式,组织部分学生参加校内有偿劳动,实施工酬助学。学校成立了勤工俭学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酬助学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工酬助学的实施目的、实施原则和实施方式。工酬助学的组织由政教处专人落实,分项目确定、公告宣传、学生申报、择优录用、组织劳动、效果鉴定等步骤进行。“工酬助学”组织由政教处专人落实,劳动质量由总务处负责把关。工酬助学的劳动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第四节自由活动时间与周六、周日休息时间,劳动工具由总务处准备,劳动质量由总务处负责把关。学校经常性的“工酬助学”项目有挑土劳动、食堂售菜卖饭“钟点工”两类,而且至今不辍,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教育报》对我校的“工酬助学”活动进行了报道,《光明日报》也就《学生要不要参加农田劳动》进行了讨论,并对我校的“工酬助学”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工酬助学”活动表明:“勤工”可获“助学”之功,若通过教育这台“放大器”,可奏“俭学”之效。

另外,开展体育锻炼、组织军事训练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养成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因而也是学校实施淬砺教育的有机组成。

(三)组织社会实践,锤炼学生的心志。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广阔性和延伸性,它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奠基的作用。组织学生走出校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社会文化中完成人格建构,实现自我人格的提升。

课题组成员紧扣形势要求和学生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社会实践,实现了对学校社会实践的活动制度创新、活动主题创新、活动形式创新和活动内容创新。在活动制度上,为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学校于制订出台了《春晖中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明确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目标任务、具体要求及评比表彰等事项。规定高一、高二、高三的每位学生每年必须参加累计十天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主题的确定上,做到始终能紧扣时代脉搏,呼应社会现实。是迈向新世纪的第一年,学校确立了“真情拥抱新世纪”的活动主题。,为进一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确立了“公德伴我行,真情献社会”的活动主题。,为欢庆党的xx大,又确定了“长才迎挑战,礼献xx大”的活动主题。

在活动组织上,我们坚持灵活性、统一性的原则,做到经常活动与突击活动相结合;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要求活动与志愿活动相结合;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其中,近年来较为成功的组织形式有:1、临时团支部活动。在节假日,我们打破班级的界限,以地域分布为依据,在相对集中的乡村、街道组成临时团支部,作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临时团支部一般由十人以上组成。2、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以青年为主体,在自愿基础上广泛参与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它以“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为主题,以“服务社会、完善自我”为宗旨,遵循“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究实效、持之以恒”的活动原则,提出“哪里需要服务,哪里就有志愿者;哪里有志愿者,哪里就有新风尚”的庄严承诺。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学校的重大活动和突击行动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3、夏令营活动。在暑假,学校组织了为期一周的“生命之源”环保夏令营。七月中旬,学校组织了为期十天的“科技之光”科普夏令营。暑假,学校又组织了英语夏令营,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要活动内容包括:1、宣传活动。宣传文明新风,宣传法律知识,宣传春晖的办学特色2、爱心行动。针对下岗职工、军烈属特困户、孤寡残幼和失学儿童,通过上门慰问、捐款捐物、义务劳动等形式,切实替他人排忧解难。如除夕,家住杭州的春晖学子来到下城区敬老院与老人们共度除夕夜,《浙江日报》以《除夕孤老不孤单》为题做了报道。又如我校与校外的一位残疾老人结队,十几年如一日,定期为老人服务,帮助老人解决生活困难,《绍兴晚报》、上虞电视台多次予以报道。3、义务劳动。根据条件,到农村、社区,去车站、码头等地方开展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或为民服务。每逢节假日,学校团委都要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深入社区,清扫街道和居民区。,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到联丰集团、卧龙集团和阳光集团参加义务劳动,体验工厂生活。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办厂、学农基地进行劳动。4、社会调查。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深刻变化;了解各行各业新的追求、新的发展方向;还可了解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深入扎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出了校园的象牙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德育工作从学校灌输教育转变为学生自主的感知体悟,强化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炼、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学生通过对艰苦生活环境或艰苦劳动环境的体验和适应,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伟大,增强了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磨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锤炼了坚韧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增强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从而产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学习欲望,改变“压力──反应”式的驱动下的学习套路,形成主动应变和进取的良性机制和健康抗挫的良好心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人、事、物的接触,体验劳动的价值与社会的意义,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将自己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通过了解社会的现实,激发忧患意识,增强社会的责任感,时代的使命感并把美好的愿望与情感化为高尚的行为。

四、培养基础道德,优化性格品质

品德是人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的是人的社会特质。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是家庭美满、社会公德的基础;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把基础道德建设看成是健全人格大厦的基石。品德是一种人格或个性心理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变化受到个体的心理与生理的制约。培养基础道德必须遵循其自身的规律,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

品德的调节是一种自觉的调节,自律总是从他律开始的,规章制度是纪律的一种手段,是自律的起点。

学校十分重视制度文化的建设,因为“文化创造着行为的特殊方式”,“在历史和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的人改变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方法,并使其天生的素质和机能发生变化,形成和创造新的行为方式——特殊的文化方式”。(注1)新生入学第一天,参观校园,学习校史以后,就是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争创文明班级公约》、《学生寝室纪律》、《升降国旗制度》、《膳厅用膳规定》、《自修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抓好“第一次起床、第一次出操、第一次上课、第一次集会、第一次就餐、第一次劳动”等“六个一”作为落实制度建设的起点,同时又注意不断创造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坚持有意练习和指导,在“反复抓,抓反复”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的整体文化环境通过教师而起作用。”(注2)人格需要人格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榜样的力量是无窜的,英雄模范是榜样,教师更是学生周围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职业道德、价值趋向、行为习惯甚至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师德是师表之魂。学校通过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年度考核办法”、“优秀教师评选方法”等来规范、引导师德建设,还通过“学生评议老师”等方法来激励广大教师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榜样。我们曾经作过一次毕业生择业意向(大学专业选择)的调查,发现春晖中学学生选择师范专业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学校,这同春晖教师良好师表形象的影响不无关系。

努力建设优良的班级集体,让学生在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生态文化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品德,是基础道德建设的又一成功的做法。班级是学校的一个细胞,但班级又是一个社会。共同的奋斗目标而产生的共同行动,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坚强而又富有人情味的领导班子;正确的舆论导向制约着集体成员的行动,班级中的领头雁,带头羊,又起着同龄人中的榜样示范作用。以上都是建设良好班级文化生态的要素。我们充分注意到道德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出台了“分块评分、单项竞赛、综合考核细则”,“先进班级评选办法”、“优秀班主任评选办法”,《百名春晖学子评选办法》等制度鼓励和褒扬先进,还通过制度创新,如试行“班科会制”,“行政领导联系班级工作制”,任课老师的“章记”、“月记”参与德育等办法,使班级真正能够在学生基础道德培养中起到基地的作用。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抓起,从身边的事抓起。积极倡导树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信念,创设培养“慎独”、“慎微”的道德情感,以毛泽东同志说过的“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为座右铭,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稳定倾向性。如对拾金不昧品德的培养,我们表扬当众拣到的,更表扬无人时拣到的,表扬拾到几百元几千元的钱物交还失主的,也表扬拾到几元几角钱物上交的,重在强化这种精神。对帮助孤寡老人社会弱势群体,我们不仅在“三月新风月”组织各班开展行动,而且还让一些班级坚持把“送温暖活动”从高一做到高三毕业,还在毕业前夕挑选好接班人,使学生的扶弱济贫的道德信念变成稳定的道德倾向。这几年中,我们收到成百封来自全国各地的表扬信和许多锦旗、镜框,感谢、表扬春晖学子助人为乐、拾金不昧、济贫扶弱的优秀事迹,“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是对学校成功开展道德人格建设的评价。

五、主要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1、德育工作观念的转变。研究认为:面对新的形势,学校德育工作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自觉性。学校德育工作要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质量观;树立只要符合社会和生产需要,能取得社会、生产、生活上的成功和成就的人就是人才的人才观;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尊严、特征的学生观。

2、对德育工作中改革、创新的认识。研究认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切实改革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弊端,如对德育目标、对学生教育的“高大全”和”理想化”、“一刀切”的要求和作法等。要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强化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社会化进程。

3.对德育功能与德育内容关系的认识。通过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地认识和掌握德育的功能作用,即德育具有导向功能、转化功能、发展功能、塑造功能。从这四种功能及相互关系出发,正确研究和规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克服过去德育工作中大而全、多而杂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和指导思想,使教育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人的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现律,正确处理好诸种教育因素对学生品德形成的相互关系,以深刻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二)实践成果

1、提高了学校的德育水平。通过3年多的研究实践,学校的德育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春晖中学顺利通过浙江省文明单位复评,并被评为浙江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获得了绍兴市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绍兴市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12个单项荣誉称号。

2、健全了学生的人格素养。随着学校德育科研的深入,德育水平的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日益显现,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行为习惯改进,人格素养日益健全。学校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两年来,在省市级媒体的有关报道有30余篇。3年中,全校有36位学生受到省市级表彰。

校内值周劳动实践总结篇(3)

春晖中学是我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经老校长毕生倡导“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人格教育,强调学生“求学何为,学为人而己”,主张“凡学校皆当以陶冶人格为主”,人格教育首先就是对学生进行高尚品性和优良道德的教育。春晖先贤以天下为己任,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品德培养。汲取历代春晖名师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精华,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应运而生了。

二、理论依据

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2、“双主体”理念。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行为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行为。

3、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虚空、无效。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从德育活动来说,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道德认识外显为道德行为,两种过程不断交替,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这一理论,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三、课题方案

(一)课题组人员组成与分析

课题组由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兼政教处主任葛洪金老师任组长、由校团委书记兼政教处副主任华土木老师、校政教处副主任、负责学生会工作的薛安全老师,校团委副书记陈小祥、负责各年段的年段长倪瑞祥、何大江、张建平为核心组。并得到经亨颐教育思想研究专家张彬教授、周恩来生前卫士高振普将军、邓颖超生前秘书赵炜女士、周恩来侄孙周国镇教授的指导,在总课题负责人潘守理校长的主持之下进行。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各处室、各班主任、全体教师、及广大学生的支持和响应。并得到了上虞市教体局、上虞团市委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

(二)研究目标、德育内涵、及过程方法

1、研究目标:

⑴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并构建适应新世纪德育工作要求,符合中学生成长规律的学校德育途径及操作模式。

⑵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校德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素养的培养,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道德人格追求的最高目标。

⑶通过研究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德育观念更新与德育创新能力提高,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研究过程及方法

根据学校人格教育总课题的研究计划,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00.6—2000.9):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组,组织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2000.9—2002.12):课题组按照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并分别于2001、2002年举行两次阶段成果汇报。

(3)总结阶段(2002.12—2003.3):课题组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进行成果鉴定。

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为研究法为主,辅以案例研究法、经验归纳法、理论演绎法以及分工协作研究等方法。

四、实施过程:

(一)开展“知周学周”活动,实施理想人格激励教育的探索。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先于“据于德”,提示了人性提升的价值根基与方向在于“道”。没有“道”的“德”是肤浅的。信仰不仅是支撑人生大厦的顶梁柱;它对道德人格的构建有论证、聚合、与升华的作用。周恩来总理的崇高人格魅力,源于他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自2000年3月开始,学校开始用周恩来同志的崇高人格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新探索。

为更好的把握周恩来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的精髓,2000年3月4日,课题组核心成员赴南京参加由梅园新村纪念馆、梅园中学、中国科大附中发起的全国首届“周班”、“邓班”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参加了由北京、上海、云南、西藏等省市的18个大中小学组成的“周恩来班”、“邓颖超班”联谊会。2001年3月,学校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和与会代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具体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以具体人物的所作所为的外部特征为自己追求的理想。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了周恩来所处的时代背景,熟悉了周总理的生平,为他的革命事迹所感动,激发了敬佩、仰慕之情。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敲开了中学生的理想之门。第二,综合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初步概括性的理想。这一阶段要非常重视学生进行严格的自我修养,重视学生学习周恩来的品格,逐渐形成笼统的理想,在个别的场合能把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第三,概括性理想教育。使学生能清晰地意识到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目标的理想。他们逐渐认识到在周恩来的人格特征中,蕴含着真正共产主义者的整体人格美。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为我们春晖学子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的具体做法是紧紧抓住知事、明理、动情、导行四个环节。首先通过播放周恩来系列影视片,组织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赴绍参观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举办“知周、学周”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精神。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撰写影评和读后感、出刊编报、召开主题班会、讲恩来故事及演讲比赛等形式,使之上升到“明理”、“动情”阶段,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周恩来同志爱憎分明的政治人格、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坚忍不拔的心理人格、聪慧高超的智能人格、崇高新颖的审美人格。并不断汲取周恩来同志伟大的人格力量,把周恩来的理想人格内化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去,最后外显为 “为中华之崛起”的实际行动。同学们自发成立了环境保护协会、校园文明岗,自觉开展“扶贫济因送温暖、敬老助残献爱心”活动,积极争做奉献标兵、创新能手和百名优秀学子。春晖园内,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比、学、赶、帮,蔚然成风。

随着“知周学周”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校各班的热烈响应,掀起了一个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的热潮,三个年级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高一争创活动全面铺开,高二命名“周恩来班”,高三命名“周恩来团支部”。各班的争创活动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形势教育相结合、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班团活动相结合、与校史校情教育相结合。高二(2)班在借争创之机,结合学校的“四自校风”,提出了“静、净、勤、竟、劲”的“五字班风”,极大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高二(8)班的在争创过程中提出了“近、进、比、学、化”“五大行动”:近——走近周恩来,了解周恩来;进——初步体悟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比——自我教育阶段;学——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化——把学中所得内化为个体的人格内涵。这样的计划贴近学生实际,符合认知规律,能有效地指导工作实践。争创活动的成效正越来越多的外显为全校师生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无私奉献的爱心行动。

(二)开展淬砺教育,引导学生自我磨练。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主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早期春晖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曾在春晖兼舍务主任的匡互生先生,他经常以一句“吃得菜根,百事可做”教导学生。到五、六十年代已形成了肩挑铺盖米袋,脚穿草鞋布履、长途跋涉来校上学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为更好推进学校的人格教育,潘守理校长提出了淬砺教育的思想,就是要根据时代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锻炼和刻苦磨练,它具有主体性,一定的强迫性,实践性的特点。

吃苦耐劳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必要准备。每届高一学生到校,学校即对他们进行“知我春晖,爱我春晖”的始业专题教育,其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通过组织参观校史陈列室和校内十大德育基地,开设专题讲座,收看校情专题片,学习了解春晖先贤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培养学生的春晖情结。为了使学生对春晖的学习环境、生活条件、办学特色有更强烈的认同,我们以多渠道,多方式地与结对扶贫学校——泰顺四中、岭南乡中加强联系,组织学生或参观访问,或结对助学,或相互座谈,以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

半军事化管理是实施淬砺教育的重要途径。春晖是一所全寄宿学校,学校建立健全了寄宿生管理的系列制度,包括老师的值日制度,规范晚自习管理、节假日学生管理制度等,实行寄宿生管理班组化、学生参与民主化、自理化。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一日常规教育:从起床要求到熄灯就寝,从作息安排到三餐落实,从打扫整理寝室到个人洗衣叠被,培养学生的“自理、自主、自立、自治”能力。近年来 ,学校又把建设健康、高雅的“宿舍文化”作为学校工作的大事来抓。组织了寝室美化大赛,开展了寝室联谊活动,并每月评比星级文明寝室,每学期推出示范寝室,每学年评比共青示范寝室。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守时惜时,互助合作,团结友爱,乐群容忍,创新争先的品格。

劳动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视为“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早期的春晖,生活是艰苦的,名师硕彦们在授课之余,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田间劳动,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融入了他们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变好了,学生们已经不再用锄头挑着铺盖走进校门。但是,劳动教育的传统不仅没有丢掉,反而不断地深化。学校校把加强劳动教育作为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清晨即起,洒扫庭除”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承担250多亩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学校一直保留着十块学农基地,每星期安排每班一节劳动课学生进行花木栽培或蔬菜种植。学校还把校办厂的扣丝车间、校内畜牧场等作为学生学工学农基地,学生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参加劳动。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品尝了艰辛,磨练了意志,净化了灵魂,逐渐养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

工酬助学是实施淬砺教育的崭新形式。春晖学生来自农村的约占三分之二,据统计,学生中来自特困家庭的比例在4%以上。针对这一实际,学校利用开展勤工俭学的有利条件,陆续推出几个项目,以自愿报名的方式,组织部分学生参加校内有偿劳动,实施工酬助学。学校成立了勤工俭学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酬助学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工酬助学的实施目的、实施原则和实施方式。工酬助学的组织由政教处专人落实,分项目确定、公告宣传、学生申报、择优录用、组织劳动、效果鉴定等步骤进行。“工酬助学”组织由政教处专人落实,劳动质量由总务处负责把关。工酬助学的劳动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第四节自由活动时间与周六、周日休息时间,劳动工具由总务处准备,劳动质量由总务处负责把关。学校经常性的“工酬助学” 项目有挑土劳动、食堂售菜卖饭“钟点工”两类,而且至今不辍,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教育报》对我校的“工酬助学”活动进行了报道,《光明日报》也就《学生要不要参加农田劳动》进行了讨论,并对我校的“工酬助学”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工酬助学”活动表明:“勤工”可获“助学”之功,若通过教育这台“放大器”,可奏“俭学”之效。

另外,开展体育锻炼、组织军事训练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养成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因而也是学校实施淬砺教育的有机组成。

(三)组织社会实践,锤炼学生的心志。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广阔性和延伸性,它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奠基的作用。组织学生走出校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社会文化中完成人格建构,实现自我人格的提升。

课题组成员紧扣形势要求和学生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社会实践,实现了对学校社会实践的活动制度创新、活动主题创新、活动形式创新和活动内容创新。在活动制度上,为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学校于2000年制订出台了《春晖中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明确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目标任务、具体要求及评比表彰等事项。规定高一、高二、高三的每位学生每年必须参加累计十天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主题的确定上,做到始终能紧扣时代脉搏,呼应社会现实。2000年是迈向新世纪的第一年,学校确立了“真情拥抱新世纪”的活动主题。2001年,为进一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确立了“公德伴我行,真情献社会” 的活动主题。2002年,为欢庆党的十六大,又确定了“长才迎挑战,礼献十六大”的活动主题。

在活动组织上,我们坚持灵活性、统一性的原则,做到经常活动与突击活动相结合;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要求活动与志愿活动相结合;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其中,近年来较为成功的组织形式有:1、临时团支部活动。在节假日,我们打破班级的界限,以地域分布为依据,在相对集中的乡村、街道组成临时团支部,作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临时团支部一般由十人以上组成。2、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以青年为主体,在自愿基础上广泛参与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它以“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为主题,以“服务社会、完善自我”为宗旨,遵循“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究实效、持之以恒”的活动原则,提出“哪里需要服务,哪里就有志愿者;哪里有志愿者,哪里就有新风尚”的庄严承诺。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学校的重大活动和突击行动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3、夏令营活动。在2000年暑假,学校组织了为期一周的“生命之源”环保夏令营。2001年七月中旬,学校组织了为期十天的“科技之光”科普夏令营。2002年暑假,学校又组织了英语夏令营,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要活动内容包括:1、宣传活动。宣传文明新风,宣传法律知识,宣传春晖的办学特色2、爱心行动。针对下岗职工、军烈属特困户、孤寡残幼和失学儿童,通过上门慰问、捐款捐物、义务劳动等形式,切实替他人排忧解难。如2000年除夕,家住杭州的春晖学子来到下城区敬老院与老人们共度除夕夜,《浙江日报》以《除夕孤老不孤单》为题做了报道。又如我校与校外的一位残疾老人结队,十几年如一日,定期为老人服务,帮助老人解决生活困难,《绍兴晚报》、上虞电视台多次予以报道。3、义务劳动。根据条件,到农村、社区,去车站、码头等地方开展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或为民服务。每逢节假日,学校团委都要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深入社区,清扫街道和居民区。2000年,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到联丰集团、卧龙集团和阳光集团参加义务劳动,体验工厂生活。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办厂、学农基地进行劳动。4、社会调查。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深刻变化;了解各行各业新的追求、新的发展方向;还可了解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深入扎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出了校园的象牙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德育工作从学校灌输教育转变为学生自主的感知体悟,强化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炼、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学生通过对艰苦生活环境或艰苦劳动环境的体验和适应,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伟大,增强了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磨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锤炼了坚韧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增强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从而产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学习欲望,改变“压力──反应”式的驱动下的学习套路,形成主动应变和进取的良性机制和健康抗挫的良好心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人、事、物的接触,体验劳动的价值与社会的意义,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将自己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通过了解社会的现实,激发忧患意识,增强社会的责任感,时代的使命感并把美好的愿望与情感化为高尚的行为。

四、培养基础道德,优化性格品质

品德是人的社会属性,它反映的是人的社会特质。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是家庭美满、社会公德的基础;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把基础道德建设看成是健全人格大厦的基石。品德是一种人格或个性心理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变化受到个体的心理与生理的制约。培养基础道德必须遵循其自身的规律,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

品德的调节是一种自觉的调节,自律总是从他律开始的,规章制度是纪律的一种手段,是自律的起点。

学校十分重视制度文化的建设,因为“文化创造着行为的特殊方式”,“在历史和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的人改变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方法,并使其天生的素质和机能发生变化,形成和创造新的行为方式——特殊的文化方式”。(注1)新生入学第一天,参观校园,学习校史以后,就是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争创文明班级公约》、《学生寝室纪律》、《升降国旗制度》、《膳厅用膳规定》、《自修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抓好“第一次起床、第一次出操、第一次上课、第一次集会、第一次就餐、第一次劳动”等“六个一”作为落实制度建设的起点,同时又注意不断创造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坚持有意练习和指导,在“反复抓,抓反复”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的整体文化环境通过教师而起作用。”(注2)人格需要人格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榜样的力量是无窜的,英雄模范是榜样,教师更是学生周围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职业道德、价值趋向、行为习惯甚至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师德是师表之魂。学校通过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年度考核办法”、“优秀教师评选方法”等来规范、引导师德建设,还通过“学生评议老师”等方法来激励广大教师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成为学生最好的榜样。我们曾经作过一次毕业生择业意向(大学专业选择)的调查,发现春晖中学学生选择师范专业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学校,这同春晖教师良好师表形象的影响不无关系。

努力建设优良的班级集体,让学生在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生态文化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品德,是基础道德建设的又一成功的做法。班级是学校的一个细胞,但班级又是一个社会。共同的奋斗目标而产生的共同行动,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坚强而又富有人情味的领导班子;正确的舆论导向制约着集体成员的行动,班级中的领头雁,带头羊,又起着同龄人中的榜样示范作用。以上都是建设良好班级文化生态的要素。我们充分注意到道德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出台了“分块评分、单项竞赛、综合考核细则”,“先进班级评选办法”、“优秀班主任评选办法”,《百名春晖学子评选办法》等制度鼓励和褒扬先进,还通过制度创新,如试行“班科会制”,“行政领导联系班级工作制”,任课老师的“章记”、“月记”参与德育等办法,使班级真正能够在学生基础道德培养中起到基地的作用。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抓起,从身边的事抓起。积极倡导树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信念,创设培养“慎独”、“慎微”的道德情感,以毛泽东同志说过的“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为座右铭,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稳定倾向性。如对拾金不昧品德的培养,我们表扬当众拣到的,更表扬无人时拣到的,表扬拾到几百元几千元的钱物交还失主的,也表扬拾到几元几角钱物上交的,重在强化这种精神。对帮助孤寡老人社会弱势群体,我们不仅在“三月新风月”组织各班开展行动,而且还让一些班级坚持把“送温暖活动”从高一做到高三毕业,还在毕业前夕挑选好接班人,使学生的扶弱济贫的道德信念变成稳定的道德倾向。这几年中,我们收到成百封来自全国各地的表扬信和许多锦旗、镜框,感谢、表扬春晖学子助人为乐、拾金不昧、济贫扶弱的优秀事迹,“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是对学校成功开展道德人格建设的最好评价。

五、主要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1、德育工作观念的转变。研究认为:面对新的形势,学校德育工作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自觉性。学校德育工作要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质量观;树立只要符合社会和生产需要,能取得社会、生产、生活上的成功和成就的人就是人才的人才观;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尊严、特征的学生观。

2、对德育工作中改革、创新的认识。研究认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切实改革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弊端,如对德育目标、对学生教育的“高大全”和”理想化”、“一刀切”的要求和作法等。要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强化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社会化进程。

3.对德育功能与德育内容关系的认识。通过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地认识和掌握德育的功能作用,即德育具有导向功能、转化功能、发展功能、塑造功能。从这四种功能及相互关系出发,正确研究和规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克服过去德育工作中大而全、多而杂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和指导思想,使教育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人的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现律,正确处理好诸种教育因素对学生品德形成的相互关系,以深刻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二)实践成果

1、提高了学校的德育水平。通过3年多的研究实践,学校的德育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春晖中学顺利通过浙江省文明单位复评,并被评为浙江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获得了绍兴市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绍兴市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12个单项荣誉称号。

2、健全了学生的人格素养。随着学校德育科研的深入,德育水平的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日益显现,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行为习惯改进,人格素养日益健全。学校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两年来,在省市级媒体的有关报道有30余篇。3年中,全校有36位学生受到省市级表彰。

校内值周劳动实践总结篇(4)

长阳职教中心创新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培育德育文化,着力破解中职德育难题。

创新“四全”育人模式。一是全纳理念育人。学校接纳所有学生,每个学生享有尊重;学生接纳同伴,理解、尊重老师,人人融入集体。通过“零辍学班级创建”等活动,教师变培养人为服务人,把学生的“缺点”当“特点”,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二是全员服务育人。学校人人都有德育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在科技体育艺术节和新生“职业素养·职教夏令营”等活动中,全体教师和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实施教师转岗培训三年规划,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全员轮训一次,由专业的“单面手”变为学校的“全职通”,了解专业技能,提高育人技巧。三是全程跟踪育人。从学生跨入校门的第一天起,教师便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伴随其求学、就业全程。四是全面质量育人。创建“课前时事、案例引入、目标展示、讨论交流、师生小结”五段式教学模式,学科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巧设德育渗透点。开设“德育大讲堂”,开好“四会”,即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团员思想报告会、学分制总结会。

创设德育收视课程。围绕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指导等五大主题,在全校开设德育收视课程,即每天第一节晚自习,全校学生在教室里集体收看德育视频节目。通过对“生活案例”(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的开发,实施“生活德育”;转播“职来职往”、开发“校友风采”和“走进职场”等,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通过开发宣扬高尚文化、推介职场名人等激励性内容和曝光丑恶现象、播放反面典型等警示性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德育收视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行期中、期末综合考核,纳入学分体系,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学习周期内的德育综合表现、德育收视课堂表现、德育收视笔记完成情况、参与德育收视课堂研讨和德育实践活动的情况等。

创建班级德育实践周活动。班级德育实践周活动的运作流程为“培训(明确任务)—实践(参与管理)—总结(反思得失)”,即当周开展德育实践的班级先接受教导处和团委的培训,然后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德育实践周活动。在德育实践周活动中,旗手训练组参加国旗班升旗训练,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办公文员组参与学校各处室的接待、收发、内务整理,接受待人处事教育;参观导引组负责校门迎宾和客人参观导引,接受校史校情教育;文明劝导组协助值日教师在各个值勤岗点分早中晚值班,检查学生的佩证、着装及仪容仪表,养成良好的规范意识;校园保洁组则负责校内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培养学生的劳动、卫生观念。班级德育实践周活动场所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如长阳开发区、清江画廊、消防中队、城市福利院等地,活动形式由定岗实践拓展到参观体验、志愿者服务、文明劝导等。

校内值周劳动实践总结篇(5)

(2021年修订)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磨炼学生意志,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材〔2020〕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20号)要求,现就我市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各单位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

劳动教育能树立德育。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和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作风,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气的影响,在劳动中磨砺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劳动教育能增进智育。劳动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大脑疲劳,促进大脑发育,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劳动实践可以内化和升华书本知识、理论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和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劳动教育能促进体育。劳动是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体育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劳动是体育产生的基本源泉,众多的体育项目是劳动中跑、跳、投掷、攀爬等身体活动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后独立与完善出来的。劳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人体魄强健,为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劳动教育能涵养美育。劳动美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和表现出的美,是社会美的最基本的内容,它使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以及才能、智慧、品格、意志、情感等本质力量最直接、最集中地体现在生产劳动之中。劳动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坚持自己独立的认识和选择。

二、实施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

对我市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统一架构,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师资达标、场地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带动我市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深入开展,把我市劳动教育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示范标杆。

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促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必备的劳动能力,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使他们树立“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劳动观念,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劳动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实施劳动教育的工作策略

(一)在劳动教育必修课中系统开展劳动活动

劳动课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在课程安排上,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要开设到位,有效实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劳动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注重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从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出发,把握劳动教育任务的特点,紧扣“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五个关键环节,选择适宜的劳动教育方式,鼓励开展项目式劳动教育活动。

劳动教育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各学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作出规定,在时间安排上可分散进行,也可集中使用,探索建立“一周劳动大盘点”等劳动清单制度,记录和反馈学生参加课内与课外劳动的时间、内容、过程和效果,激发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促进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探究中深化劳动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重叠部分,可整合实施。

学生的主题活动包括:考察探究(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实践等)、社会服务(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设计制作(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职业体验(如军训、学工、学农等)、科技创新体验与实践(如科技发明与制作活动、科技创新主题探究与试验、科技创新应用实践与学习体验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教师在主题活动中要重在激励、启迪、点拨、引导,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包办代替。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构思选题,让学生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引导学生对活动方案进行组内及组间讨论,优化完善方案。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要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还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反思日志、心得笔记等,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

(三)依托劳动实践场所推进劳动教育

劳动实践场所包括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如校内劳动场室、校园小农田、城市小菜园、校外劳动基地等。劳动实践场所的劳动内容包括:学农劳动课程(播种、除草、种植、施肥、收获、野炊、压花、叶脉书签等);学工劳动课程(陶艺、编织、科技制作、木工、金工、水工、电工等);自我服务类劳动课程(洗衣叠被、床铺整理、洗碗抹桌、扫地拖地、卫生大扫除等)。

劳动实践场所具有场地的空间优势、劳动的课程优势和师资的专业优势。到劳动实践场所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安全地、专业地、浸入式地通过劳动实践获得成长所必须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提升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力,懂得劳动中可以创造、创新、创设美好的劳动果实,有助于让学生体验“劳动是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的道理。

(四)开展城乡结对,构建学校联盟,达成劳动资源共享

建立一批城乡结对学生劳动体验试点学校,促进城镇和农村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资源互补、优势互补。鼓励有着共同目标追求的学校,围绕劳动教育的共同战略目标建立学校联盟,开展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共享劳动教育资源,促进劳动教育协调发展。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激发区域内劳动教育活力,开创广州劳动教育特色。

通过开展城乡结对、构建学校联盟,更好地促进城乡学校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让城镇的学生走向农村,亲身体验农村的田园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农村的学生到城镇来,参与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心爱护他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实施劳动教育的工作措施

(一)开齐开足课程课时

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幼儿园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中小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在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开发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充分结合当地资源,开发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深入推进STEAM教育、创客教育有关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创客空间,鼓励学生基于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在研究真实问题、技术制作和艺术创作过程中,进行创意制造实践。

(二)开展校内劳动

校内劳动以服务性劳动为主,依托责任意识培育、学生成长记录、学分奖励机制、劳动教育评价等方法,评选“劳动之星”、“校园劳动小达人”等,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校园劳动的热情。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根据实际,尽可能减少校园保洁服务外包的范围和工作量,提倡校园劳动从打扫卫生做起,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小农田、城市小菜园劳动实践活动,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等。

(三)组织校外劳动

校外劳动以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小于3小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开展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要在手工技艺体验、农业劳动实践、工业劳动实践、职业生活体验、社区服务实践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实践机会。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实践、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四)鼓励家务劳动

家务劳动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学校要密切家校联系,加强家校共育,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共同引领孩子开展劳动教育和指导其劳动技能。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一起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按照学段要求,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鼓励家庭开展家庭劳动,引导学生完成扫地、整理、烹饪、种植、养殖、家具家电维修等力所能及的家务,使学生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习得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经验、生活知识,逐步形成自理能力,为步入社会打下一定基础。

五、实施劳动教育的工作要求

(一)强化统筹协调

各区教育局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明确劳动教育的责任主体和负责部门。各学校要加强校内统筹,充分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作用。要加强校外协调,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家庭、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二)推进师资建设

各区教研机构要配备劳动教育教研员,学校要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立劳动教育科组,并至少配备一名劳动教育专任教师,把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作为劳动教育教师的重要力量和后备人才培养来源,聘请能工巧匠、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等担任兼职教师。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教师同等对待。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开展教学评比活动。

(三)拓展实践场地

多渠道加强实践场所建设,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创建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征集评选一批土地、山林、草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劳动实践基地。建立以区政府统筹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场室以及设施、工具,引入先进的教育装备,支持劳动教学活动开展。

(四)加强经费投入

各区各学校确保开展劳动教育所需经费,支持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和实践基地建设、专题研究、教师培训、教学竞赛等。

(五)确保安全保障

各区各学校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设立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教师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制定安全守则,规范安全事故处理流程,落实安全措施。

(六)完善教育评价

各区各学校建立学生劳动教育评价制度,把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作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实践频次与时间、劳动实践态度、实际操作、劳动实践成果等,具体劳动实践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不断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在立德树人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鼓励、支持各区各学校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纪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七)及时总结宣传

各区各学校梳理学校劳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解决。及时总结各学校劳动教育典型做法、先进经验,评选劳动教育特色学校,通过媒体或者自媒体进行宣传,树立师生荣誉感,努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校内值周劳动实践总结篇(6)

劳动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生活在社会上首先要满足吃穿住行的需要,劳动是人获得生活资料的基本手段。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比较发达的今天,人们往往不再满足于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而是追求自己最高价值的实现,劳动正是实现自己价值的根本途径。但是在技术经济的背景下,劳动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劳动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就开设了初中劳动技术课程。这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用巨大。应该说,没有劳动内容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俱佳的新人。但在目前初中的教育实践中,还是有不少缺陷的,特别是在劳动与技术课方面有明显不足。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家校双方都忽视劳动技术教育,由此带来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学生好逸恶劳、动手能力差、轻视体力劳动者等等。当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就会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初步的劳动素质,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因而,陶行知说“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够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

二、打破教材局限,增强劳动实践

初中阶段的学习分为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学习两种。多少年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初中学校已经适应了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但属于实践能力学习的劳动与技术课则不适合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新课程理念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允许有原来意义上的教材出现,不允许每个学习领域都编成教材”。劳动与技术课的实践性是第一位的,要紧紧地围绕着劳动实践来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是加强劳动教育的有效手段,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应该是有目的、有内容、有方法、有阵地”。第一,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初中阶段各个学科都会涉及一些手工制作,这是进行劳动实践的很好契机。比如,在数学课中会涉及很多图形,班级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课中引导对这些图形加以制作。物理课中,半导体、滑轮等也都可以在劳动实践课中让学生进行制作。第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校园的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比如,每周的一次的大扫除就是进行劳动实践的好机会。校园板报、班级板报也是学生进行劳动锻炼的舞台。第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安排“周末我给父母洗脚”“周末我做家务”等活动,然后教师通过家访和课堂点评,总结相关情况,这种方式增进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也加强了家校共建合作。第四,让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报纸义卖活动、市区街道清扫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在劳动的艰辛中体验社会生活。

三、在劳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来自于实践,向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内容结合起来,运用‘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才能达到目的”。第一,学生是劳动实践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劳动实践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那种参与到了劳动场面中却飘在劳动实践表层的行为是培养不出创新能力的,要谨防劳动实践中的假“实践”,要把劳动实践真正地落到实处。第二,在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改变教师主导的强势职业心理。通过让学生发挥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开创创新性的学教活动。第三,教师通过及时评价,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但如果不是严重的错误,教师不适合把问题全部抖开,要给学生留下想象、发挥、革新的余地,这样可以锻炼、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第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互相配合、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容易培养各自的创新能力。如果是复杂性的、规模化的劳动场合,学生之间的配合、交流就更重要,老师要教育、启发学生通过默契协作,完成劳动实践任务、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总结

劳动是应该从少年时期就培养起来的思想,初中生要树立劳动观念,并培养出初步的劳动技能。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劳动实践间活动中打造初中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的根本责任与使命。增强劳动实践的具体步骤是,第一,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第二,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校园的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第三,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 第四,让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体地位,发挥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J].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29.

校内值周劳动实践总结篇(7)

(一)生活德育

生活德育就是把德育放到生活这个特定的场景中,在生活的情境中体验道德的真谛,从而达到培养人“德性”的目的。“生活德育的基本理论是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强调了德育要立足生活、立足实践;希望通过矫正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德育方法,让德育回归现实生活,让个体在感悟道德生活、实践道德行为中成为践行道德的主体。在生活德育的诸多理论和实践中,笔者最为推崇劳动教育,这也是与高校后勤的实际最为契合、最具指导意义的。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将劳动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内容,而是让劳动和教育达到内在的统一,是以劳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让劳动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和方法,是被“教育化”改造后的劳动。马克思曾指出:“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二)发展心理学

1.大学阶段学生道德思维和行为体系的发展具有突出的特点

(1)大学生的自我认识逐渐稳定。除了少数心理成熟早、意志力特别坚强的个体,人对自己的认知和对未来的规划都是在大学阶段逐渐完成并趋于稳定的。这一阶段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发展可能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道德意识的正强化是十分必要的。(2)大学生的成就需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成就需求不再局限于分数,还包括专业领域的成就、社会实践的成功、周围师生的认可等。而与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的后勤部门,能够提供给大学生达成成就的机会很多,将道德体验与知识运用相结合的机会很多,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和深入挖掘的领域。(3)大学生的认知模式趋于社会化。大学是个小社会,是学生从相对封闭的学习生活逐步走向开放的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必然受到各种社会理念、思潮的冲击和洗礼,这对于三观还不够稳固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2.基于发展心理学的问卷调查

笔者曾通过学生团体发起过一次无记名问卷调查,征询本科学生对宿舍管理人员的看法,从“你日常对宿舍管理人员的称呼是什么”“你会主动跟宿舍管理人员打招呼吗”等日常行为,到“你觉得宿舍管理员是教育工作者么”“如果毕业后有机会,你是否愿意当一名宿舍管理员”等态度意向,共12个问题。800份问卷尽量平均、随机地发放给四个年级,最后收回有效问卷743份。在结果分析中,笔者发现了几个值得深思的现象:(1)大学生对宿舍管理人员的尊敬程度随年级的上升而下降。一年级时78%的学生会主动跟宿舍管理员打招呼,到四年级时只有46%。(2)大学生对宿舍管理人员的职业认可程度,尤其是对其教育工作者身份的认可程度整体不高,整体看,只有不到30%的大学生认为宿舍管理人员是教育工作者。(3)参与过勤工俭学、校园志愿者等劳动活动的大学生对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的认可度较之其他学生偏高。他们中有83%的人会主动跟宿舍管理人员打招呼,63%的人认为宿舍管理人员是教育工作者。

(三)社会教育力

“社会教育力”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近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社会所具有的教育力量”。人参与的任何社会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而教育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进行的活动,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的教育影响。这是社会发展对教育表现出的更高需求,同时也是教育向深度转型的必然。人的社会活动都会造成知识或意识的流动,如果对这种流动进行有意识地规划和设计,就是教育,它需要每个人、每个团体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责任的觉醒。高校后勤在高校里一直处于一个很微妙的境地,以“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但其育人职能却很少被师生认可,甚至连后勤员工自己都不觉得自己负有教育责任,这很值得反思。高校后勤身处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中,如果不认清自己的育人职能、不找到自己育人职能发挥的切入点,对高校、对师生、对后勤自身来说,都是极大的缺憾,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教育的损害。

二、发挥后勤道德教育职能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劳动教育的实践育人是发挥后勤

道德教育职能的有效途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表彰力度,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要支持和引导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作为高校中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后勤工作有其特殊性,它作为高校部门,天然负有育人职能和责任;但后勤员工整体文化素养不高,工作的技术含量不高,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教育形式并不太合适。劳动就成为了最好的切入点。它既是后勤工作的日常行为,又是连接后勤与学校、师生的纽带。后勤只有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和特点,打造劳动育人的机制和氛围,才能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融入到劳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进而引导大学生道德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二)后勤劳动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1.打造劳动教育平台,培养劳动价值观

西南大学后勤集团在这方面曾做过许多尝试,向西大学子们提供了许多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201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后勤集团联合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等部门组织了“今天你休息,我来当工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来自全校各个学院的340名大学生志愿者以“顶岗劳动”的方式到食堂、校环部门体验劳动,让“被顶岗”的近100名后勤工人休息一天。此次活动不仅受到校领导、广大师生和后勤员工的好评,也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武汉理工大学罗亚田教授看到相关报道后,在光明社区博客上感慨道:“何为五四精神?五四精神就是中国青年从此开始走向工农,自觉与工农相结合,自觉与工农同呼吸共命运的划时代革命精神!”西南大学党委原书记黄蓉生肯定了这次活动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尝试,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探索。在此次活动的基础上,西大后勤深入探索,开始对劳动教育进行规划,计划逐步将一次劳动教育的成果扩大为一种体验劳动的长效机制。后勤可以提供给学生体验、实践的岗位很多,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和需求,设计不同的劳动“课程”,如可以选择一些技术要求不高、有一定劳动强度和持久度的岗位,组织以体验劳动、强健体魄为目的劳动“课程”,参与劳动的学生需要保证参加的时间和劳动的质量,学校甚至可以设计一定的学分,由原岗位的劳动者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等级评定,真正做到以劳动为课、以劳动者为师;对专业知识有一定要求的岗位,如绿化、园艺、设施设备管理及维修维护等,可以安排专业对口的学生进行岗位实习,除让他们了解工作的运行流程和操作情况外,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运用专业知识,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及技术技能,既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也给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还可以选择一些基层管理岗位和辅助岗位,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行以及工作中人际交往、沟通交流的方法,为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打下认知基础,积累实战经验。这样,将任务、兴趣、专业有机地融入到后勤育人的实践当中,对于后勤育人功能的发挥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实践过程中价值观的交流、道德素养的传递也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2.构建后勤育人氛围,践行不言之教

后勤的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环境质量,这是从环境对教育效果的直接影响来理解的。食堂的就餐环境、宿舍的生活环境、教学楼的课堂环境、校园的绿化美化、校园交通的便捷程度、校园的安全稳定等,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营造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越来越成为后勤工作的重点,后勤工作的宗旨由“三服务,两育人”扩展为“三服务,三育人”,即增加了“环境育人”这一宗旨,后勤工作与校园环境的关联程度可见一斑。另一方面,环境还包括后勤员工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和日常与学生交往的氛围。后勤员工身上展现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文情怀等,是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之前职业教育的活教材。热情周到、细致规范、以礼相待的职业形象,嘘寒问暖、煮粥熬药的人情冷暖,春节递到留校学生手里的一碗热汤圆,实习晚归时虚掩的大门和值班室等候的灯光……这些不仅打造、维护的是后勤形象,更会带给师生舒适的心理感受,既可以为后勤赢得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也使学生在接受服务的同时受到后勤员工良好形象的熏陶,形成自身与人为善、和谐友好的可贵品质。

3.打造后勤企业文化,传播价值理念

文化是在接触和交流中双向流动的,近年来,扎根高校、立足现实的后勤文化开始反哺高校和师生,很多高校后勤都开展了一系列的爱心活动,甚至在企业内部开始形成一种自觉的慈善文化。如西南大学后勤集团连续11年开展“春雨助学”行动,号召全体员工积极捐款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共捐款200余万元,惠及1000余学子;还组织职工积极为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等捐款捐物,总计价值10余万元;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免费维修活动,还建立了便民联系卡,在教职工中传为佳话;每逢传统佳节和教师节的“特惠师生服务”活动,把服务做成了文化。做好事、行善举是后勤和后勤员工有社会担当的直接体现,但从育人的角度看,这体现的正是一种知行合一的道德境界。后勤员工在长期劳动中所形成的向善价值观和后勤文化中的慈善风尚,是指引和塑造价值体系的良好范本。

4.开辟新媒体阵地,理论研究助推育人功能实现

后勤育人需要顺应时展的趋势,要占领新媒体宣传的有力阵地,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当下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手段,将后勤的理论、做法、闪光点等正能量的信息传播出去。西南大学后勤集团一直致力于打造企业和员工的正面形象,通过挖掘员工爱岗敬业、热心周到、创新服务的事迹,传播后勤企业文化,扩散后勤育人效应。保洁员号召学生爱护公共卫生环境的打油诗、宿管阿姨为腿部受伤的学生织的爱心袜子、学生在母亲节自发给值班人员送的早餐、宿管阿姨写给毕业生的暖心小黑板、食堂师傅号召“光盘行动”“文明用餐”的宣传画……这些事迹不但在微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被多家主流媒体竞相报道,壮大后勤的教育影响力。后勤员工要做好育人工作,除了多了解同行的优秀做法和先进理念外,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多总结、多思考、多谋划,在理论研究上多下功夫,把实践经验总结成理论成果,在交流、实践中检验理论。西南大学后勤集团专门建立了员工科研奖励制度,鼓励员工研究后勤改革的深化途径和后勤职能的充分实现,近年来,在《光明日报》理论与实践版和《高校后勤研究》《管理观察》《中国管理信息化》《人才开发》以及《西南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获得全国性理论征文奖10余次,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对做好后勤育人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性作用。

三、建立后勤育人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后勤育人职能,树立后勤育人意识

要发挥好后勤的育人职能,首先要对这一职能有清楚的认识。这个认识是多方面的,社会、学校、师生的认可,学生的接纳,最重要的是后勤内部育人意识的觉醒和育人自觉的养成。

(二)打通部门合作渠道,形成高校育人合力

后勤育人有其独特性,但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一部分,应该遵从高校育人的大局目标和前进方向,融入高校育人的整体氛围,避免孤岛和脱节。以后勤育人平台为基础,建立健全组织架构体系,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相关学校机构、部门参与,共建共管,协调配合,保证体系的良性运作和可持续发展。

(三)设计合理的育人体系,行“有意识”的教育

目前后勤育人还是一个自发的行为,是后勤员工在日常与学生的交往中产生的自然的、无意识的影响,方向不明确,效果不可控,随意性太强。要达成育人的效果,除了后勤员工自身素质和水平过硬,还应该注重育人体系架构、育人内容设计、育人结果运用等方方面面的环节。这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后勤同仁们不断学习思考、不断实践探索、不断总结修正。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会,2003.

[4]朱仁宝.德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叶澜.社会教育力:概念、现状与未来指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6(10).

[6]李真.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对大学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2(15).

[7]王艳秋,徐勇林.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校内值周劳动实践总结篇(8)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素质养成,坚持管理与教育并重、管理与服务并重、管理与发展学生个性并重的原则,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结合学校长期的德育创新实践活动和智慧凝聚,我们逐步形成“‘四我五位一体’、‘7S’训练日常推进”的德育模式。“四我”,即“我优秀、我能行、我负责、我帮你”;“五位”,即“学位、工位、餐位、寝位、岗位”;“7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该模式从学生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培养的角度,全面诠释了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基本预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找到了职业院校加强学生素养养成的有效载体。

通过常规建设凸显德育管理与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合力型”的德育管理机制

学校以“贴近学业、贴近专业、贴近就业、贴近创业”为学生管理工作主线,坚持有进步、有发展的班级是好班级;有进步、有发展的学生是好学生;师生共同成长的德育理念。学校在德育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积极倡导践行“我优秀、我能行、我负责、我帮你”四我德育理念,构建分层次德育工作目标体系并积极付诸实践,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多年来,学校获“江苏省德育特色学校”等多项省市荣誉称号。

学校成立由校长亲自挂帅,学生工作处、系德育主任、年级组长、保卫科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两周一次的工作例会,加强德育理论学习、提高德育认识、策划德育活动、研讨德育热点、落实德育工作。其次,构建德育管理网络,实施二级管理体系,形成校领导决策,职能部门管理,系、年级、班级具体实施的德育网络。

2.“发展型”的德育科研工作

学校定期举办班主任培训、年级组长培训、学生干部培训,带领学员走进企业,交流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不断寻找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触点。学校积极开展德育科研,有《学生手册》《住宿生生活指导手册》《劳动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苑》等校本德育材料。至今有《高职校分层次德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五年制高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等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结题;课题研究阶段成果《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获“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成果一等奖;课题《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研究与实践》也于2012年鉴定结题。

3.“系列型”的德育教育活动

我们开展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等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和社团参加无锡市安全教育征文和绘画等评选活动。我们还结合暑期教育等关键时期开展了生命安全、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2012年,在学生军训、体育运动会、市中学生运动会、技能节、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中,展示了学校学生的良好形象。我们认真筹备家长会,根据职业学校的系部和专业特色,在家长会上突出学校特点、专业特长,用生动的PPT形式展示,获得良好成效。在新一届家委会上,家长对于学校的发展高度认可,也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诸多建议。

借助特色活动占领

德育教育的制高点

1.“全员化”的文明风采大赛

围绕国家、省文明风采大赛,学校早酝酿、早规划、早准备、早落实。每年5月初我们就组织文明风采大赛的启动仪式,为三个系和五个专家组下达任务,并举行多场专家集体研讨活动,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专家辅导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活动效果。2012年整个文明风采大赛活动中,共有2000多件作品进入学校层面评比,在各系和专家组评选基础上推选了700余件作品代表学校参加省赛和国赛。最后,共获得省级奖项519件,部级奖项213件。学校连续三年获得文明风采大赛优秀组织奖。

2.“常态化”的劳动礼仪值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燕指出,“礼貌看起来是学生的外在表现,但事实上是长时间由表及里渗透、内化的结果”。学校的劳动礼仪值周活动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的德育文化培育。学校从“劳动育人”、“礼仪塑人”的高度,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专门制定了劳动礼仪值周方案。学生在值周期间要承担的工作有文明示范,劳动保洁两项工作。学校根据学生和所在班级在值周中的表现进行分级考核,评出值周明星和值周先进集体,并定期进行表彰。2012年,学校共为623位劳动礼仪值周明星颁发奖牌(占在校生总人数的14.51%),表彰24个班集体为劳动礼仪值周先进班集体(占在校班级总数的25%),并让屡次得到劳动礼仪值周明星的108位学生走上红地毯,接受劳动礼仪值周金星的表彰(占劳动礼仪值周明星总人数的17.34%)。

2012年5月23日,在学校管理中心组织的文明礼仪教育月以及文明礼仪大赛活动中,学校获得了优秀组织奖和3个单项奖。“劳动礼仪值周”工作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3.“多样化”的宿舍业余生活

我们注重发展学生的自治管理能力,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宿舍管理委员会。宿舍是住宿学生在校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无论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学校的正常运转上看,宿舍管理都是整个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校共有1100多名住宿生,依照现代管理学之理论,仅仅依靠学校十多名宿舍管理人员是无法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的,新增管理者应该来自于学生群体。面对这一状况,学校成立了宿舍管理委员会,探索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学生自治管理模式。目前,学校每天晚自修的点名、学校校门的夜间管理、学校校园的夜间巡逻、宿舍各项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住宿生节假日返家车票代购等工作都由宿舍管理委员会的同学在学生工作处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完成。宿舍管理委员会已经培养了省市级优秀学生15名。

2012年我们组织了宿舍趣味体育节、宿管会集体包馄饨活动;编印了《我爱我家》住宿生文化报;开展了14期住宿生“周末大讲堂”活动。以“机电好声音”为主旋律,引进社会赞助,开展了历时2个月的机电高职第九届宿舍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分“内务大比拼”、“宿舍生活征文”、“心灵手巧”及“机电好声音”,从10月下旬开始组织报名,住宿生都能积极参加,真正发扬了展宿舍文化、扬学子风采、树优良学风的活动宗旨。

4.“阳光化”的体育健康运动

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各项阳光体育活动。2012年4月份举办了第四届素质运动会、9月底举办了校十五届运动会,组织各系部开展多层次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竞技体育方面,学校组队参加了无锡市属学校中学生女子篮球比赛、无锡市中学生男子篮球比赛等,均获第二名;在2012年无锡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共取得了6金11银2铜的好成绩,获中职女子团体第一名、男子团体第二名,同时大赛组委会授予学校“入场式优胜奖”、“最佳表演展示奖”、“体育道德风尚奖”和“文明观众优秀组织奖”等荣誉。

5.“精英化”的“感动无锡机电十佳学生”

我们策划卓有成效的活动带领全校学生共同塑造“我优秀、我能行、我负责、我帮你”的品格,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多年开展“感动无锡机电十佳学生”年度评选表彰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校风,让德有所养、学有所得、技有所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在学生中树立文明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发挥身边优秀学生的导向作用。活动以“榜样凝聚力量,感动激励青春”为宗旨,通过基层推荐、强势宣传与网上投票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发现感动、传播感动、体验感动,从而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弘扬正气、歌颂真情、倡导真善美的热潮。我们用先进事迹感动学生,用身边的榜样打动学生,引导广大青年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全校范围内掀起“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

2012年度“感动无锡机电十佳学生”评选活动从11月份开始,经过各班、各系推荐和层层筛选,有16人被作为“感动无锡机电十佳学生”候选人,通过事迹展示、网上投票和专家评审之后,“2012感动无锡机电高职”十佳学生脱颖而出。

6.“自治化”的学生社团运动

我们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折射出他们对发展空间和丰富精神的需求,而社团正提供了这个空间并尽可能地满足这些需求。学校有英语沙龙社、礼仪社、电子制作社、廖雨轩文学社、青韵文学社、呦优动漫社、音乐舞蹈社、“心苑”社、小记者站等27个学生社团。学校制定《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社团管理办法》,为社团活动开展提供固定的活动场地,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并提出考核奖励的标准。学校社团活动的质量不断提高。每年组织优秀学生社团和优秀学生报刊评选,涌现了一批学校优秀学生社团,“繁星”艺术社团、“心苑”社团获“无锡市十佳学生社团”称号,呦优动漫社团被评为无锡市优秀社团。

7.“团辅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历来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校园改造工程,在基础硬件设施基础上,从软件等方面提出规划,筹备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学工处定期举办专题心理辅导讲座,2012年开展了4场专题讲座。编印《心苑》小报4期。积极开展心苑社团活动,结合学校技能竞赛工作需要,每年对参赛师生的服务与辅导。2012年6月18日开展了《承载希望 放飞梦想》的大型心理团辅活动,参与教练和学生热情参与积极互动,取得良好成效。心理咨询组的教师定期研讨,加强职业化训练,韩海侠老师代表学校参加无锡市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评比获得一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8.“看板化”的班级“7S”管理

古印度有句谚语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2012年,学校全面推进了7S管理,7S活动的核心和精髓是素养,能给人“只要大家努力,什么都能做到”的信念。它是一种标准化管理,学校引进企业管理,旨在将标准变成习惯、将习惯变成标准,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团体。

校内值周劳动实践总结篇(9)

一、在德育教育环境复杂、难度加大的背景下倡导德育管理的无痕有效

无痕是指在不知不觉中实施德育,是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是拒绝说教、灌输,反对灭火式的事后补救,倡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触及心灵;而有效相对于以往德育教育的苍白、低效,甚或无效,让德育工作产生积极明显效果,让学生真正受益。无痕的教育往往最有效果,不板起面孔小题大做,也不心血来潮随兴而为,又不放过最佳教育时机,也许比教育者端起架子刻意实施教育效果好,比我们百般呵护处处不放心更易于接受,值得一试。

职业学校中只注重形式、满足于完成任务,而忽视效果的管理式德育仍很普遍,过程、结果都不注重的应付式教育行为仍有市场。落实到行动中,教育者或用肤浅、空洞的大道理说教,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被学生无理顶撞,发生师生冲突;或谈话没有力度、新意,结果学生无动于衷,失去为师尊严,造成教育低效、无效;或德育观念因循守旧,德育方法简单粗暴,德育过程缺少情感投入,以致德育教育有痕无效。归结起来,就是安徽舒城县委党校龙小玲总结的中职学校德育存在的知行错位、断裂、悖离之困境和善恶共存、善有恶报、道德两难等悖境。基于此,在德育教育环境复杂,德育难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从益德活动和良好习惯入手致力德育教育,倡导职校德育管理的无痕有效势在必行。

二、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开展益德活动与良好习惯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是为了学生未来的生活,所以教育具有一种道德上的目标,要使他们的一生有变化,并在日趋复杂的社会中成为能够生存和有工作成果的公民。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主张把学校布置成现实的社会环境,让学生生活于其中并学习与人相处之道,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态度。这些闪光的德育教育思想对今天实施德育仍有现实指导意义,启发我们从实践活动和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开展德育教育,收到实际效果。

以笔者所在的职业学校为例,每逢五四、七一、十一、元旦组织文艺活动期间,或逢艺术节与全校歌舞比赛、主题班会评比等情况,经常是学生自己组织,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学生们兴趣浓厚,积极性高,互帮互助,在展示才艺、得到锻炼的前提下也保证了节目质量,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恰到好处地组织有益于道德潜能激发和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活动,能于不知不觉中吸引学生主动参加,并从中规范自己,积极向上,受到教育锻炼,这种无形、无痕的益德活动比集中起来开会、说教,比干巴巴的告诫、出事后的惩罚效果更好,值得尝试。

又如,学校作为特色德育管理内容的双实践活动也是成功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各班每学期承担一到两周双实践任务,形成制度,双实践班级每天利用第一节课开展自我管理和培养劳动意识的双实践活动,通过卫生清扫、环境维护、校园服务,进行劳动教育,培养服务意识、工作经验、合作能力,从周一开始的宣誓,到最后的评分总结,每一个过程都在锻炼教育学生,帮助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成果,学会关心人、同情人。如此把德育要求分解、内化到具体活动内容中,从制度开始直至形成习惯,避免了德育的生硬说教,无效灌输。

校内值周劳动实践总结篇(10)

二、具体工作目标及要求:

(一)提高少先队员思想素质。

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龙头,继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从大事着眼、小处着手,从做人与做事的角度,从新世纪对人才要求的高度,抓紧、抓实行为养成教育,纪律法制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通过落实《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阜宁县陈良中心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努力把基本的做人与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少年儿童的内在品质,培养学生爱自然、爱他人、爱自己的情感,从小做个好公民。

(二)深化素质教育、基础文明教育。

1、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检查监督,提高值日、值周质量,严格执行流动红旗竞赛,促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在行为规范方面具体做到:人人节约零用钱;讲究环境卫生,在教室里、校园内、校门口看到任何废纸杂物都有责任和义务捡起来放进垃圾箱,教室里要做到绿化、美化、艺术化;同学间团结友爱不打架骂人;推广礼貌用语与普通话,“对不起、您好、谢谢、没关系、老师好、同学们好”是师生、学生之间交流的主题字汇。我们把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三别”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即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五无”即地面无痰迹、室内无纸屑、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

2、 继续开展光荣升旗手活动。各中队要积极推荐有特长、为校为班争光的队员为“光荣升旗手”,让全体队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3、展开红领巾护绿行动。各中队要指定护绿公约,教育队员爱护花草树木,有组织地安排队员定期清除护绿区内的杂草、杂物,为校园绿化出力,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生机盎然。

4、以“励志进取”为目标培养学生特长。根据不同的学生,为他们规划不同类别的自我实现的目标,在组织、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要激励学生确定更高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懈追求。

(三)推进少先队实践体验活动。

“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是实践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是传统实践活动的升华。对于在成长起步阶段的少年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勇气、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为他们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创造者奠定基础。因此,我校要以少年儿童为主体,以学校为主阵地,密切联系社会、家庭,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1、引导学生以家庭为阵地,建立家庭劳动岗位、沟通两代人的情感,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2、要努力探索社区少先队的工作方法,引导少年儿童在社区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分发挥其他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如依托工厂、敬老院等校外基地,开展红领巾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劳动艰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极配合学校开展新课程改革,转变少先队活动职能,扩大活动面,提高少先队工作活力。少先队大队部要把学习(学习做人、学习知识)作为首要任务,要帮助队员学好、学活功课,积极配合学校正课学习开展活动;要让少先队员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抓住“四个点”(基本点、活跃点、保证点、最高点),提高少先队员“四个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把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统一起来。

4、进一步深化“雏鹰争章”活动,使“雏鹰争章”成为学校、学科教学的互补,起到互需——互补——互优的作用;要抓住综合实践课,让少先队员亲身参与实践,积极体验,丰富经验。促使少年儿童在实践体验中把全面发展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开展以德育为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要落实德育科研的先导地位,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少先队大队部要带头研究德育小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通过调查、通过分析、通过研究受到教育,受到熏陶。

(四)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

1、中队继续开展争创卫生文明班级的活动。

(1) 中队继续开展有特色、有创造性的活动,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反馈。中队辅导员重视活动资料的积累和活动的新闻报道

(2) 积极推荐每周一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2、重视“科研兴队”,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要增强读书活动的自觉性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思想,确立正确的儿童观、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重视运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工作,注重开展少先队科研活动,达到科研兴队的目的。

(2) 定期一月召开中队辅导员会议一次,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学习讨论、经验交流。

(3) 完善中队辅导员的选聘、考核奖励制度。

3、每周举行一次大队委员碰头会,总结一周来的工作,为学校及班级建设提出新的建议。

三、主要工作及活动安排。

二月份:

1、恢复常规工作(安全、卫生监督等)

2、制定少先队工作计划,中队制订好新学期中队计划,调整中队组织。

3、召开大队辅导员会议、进行大队委改选。

4、进一步细化红领巾监督岗值周制度。

5、成立“小太阳”文学社

6、班级环境布置。

三月份:

1、文明教育月,积极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活动。

2、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举行“我的妈妈”征文比赛

3、进行"植树节"教育,开展植树绿化活动。

4、评比先进班级

四月份:

1、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2、 开展"红领巾飘起来"主题教育活动。

3、“爱国英雄”讲故事比赛。

4、队干部知识培训。

五月份:

1、 热爱劳动教育,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2、 开展"畅游网络"主题教育活动。

3、 举行诗歌朗诵比赛。

4、五(2)中队主题队会观摩。

六月份:

1、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开展"爱心大行动"活动。

2、开展"6.5世界环境保护日"活动。

3、开展艺术节活动。

校内值周劳动实践总结篇(11)

二、主要工作

(一)、以常规教育为主线,进一步强化德育教育

1、组织队员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并将行为规范教育与学校“四项竞赛”相结合,围绕卫生、仪表、两操、文明言行进行认真考核,提高值日、值周质量,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检查监督,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在校园网上进行反馈。

2、针对本校实际,以重要节日、纪念日和重大事件为契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提高队员的道德素质,增强少先队工作的针对性。

(二)、面向社会,注重实践、体验

1、引导学生以家庭为阵地,建立家庭劳动岗位、沟通两代人的情感,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2、加强少先队工作的社会化,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整合社会资源,发挥以热心于教育的家长为主体的校外辅导员队伍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外部育人氛围。引导队员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体验人生、锻炼成长,提高少先队工作的实效性。

(三)、以基础建设为抓手,促进少先队工作全面活跃

1、抓好升旗仪式。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一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从唱国歌到集体站队的纪律、精神,从细小处入手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

2、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和有条不紊的教育秩序,创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组织好奉化日报小记者投稿活动,同时,用校园小报、黑板报、墙报宣传校园文化,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有特色的道德教育活动。

3、努力抓好红领巾电视台的宣传阵地。大队部将筹备成立红领巾广播台播音组和电视台节目策划组,设立台长、播音员、编辑、采访等多个岗位培养和锻炼队员的能力。

(四)、重视生命教育,开展“平安学校”活动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加强安全意识。首先利用晨会、集会、黑板报、图片展等形式,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其次,加大校内安全的巡查,如发现安全事故就扣去班级当天的文明行为总分;再次,要求值周教师认真做好学生校内安全的检查和管理工作。

三、逐月工作安排:

二月份活动主题:快乐新学期

工作思路:愉快的春节过后,队员们将进入紧张的学习生活,怎样让他们尽快地适应学习生活?各中队辅导员可引导队员确定本学期班队建设目标,鼓励队员制订切实可行的学期计划,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

重点工作:

1、总结寒假活动情况,表扬好人好事

2、四项竞赛开始

3、出好第一期校报

4、各中队完成教室布置

5、黑板报版面设计比赛

三月份活动主题:爱在春风里

工作思路:三月份节日较多,植树节、妇女节、世界水日、气象日等,以学雷锋活动为重点,通过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读一本雷锋书籍,讲一个雷锋故事,唱一支赞颂雷锋的歌曲,向雷锋说一句心里话,做一件表现雷锋精神的事),结合开展养成教育、环保教育。在活动中培养队员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关心他人,保护大自然。

重点工作:

1、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 低年级为家庭做件好事;中年级为班级、学校做件好事;高年级为社会做件好事。

2、植树节活动。

3、“三八”妇女节开展“我为妈妈做点啥”活动。

4、安全教育周系列活动。

5、第二期校报、班报刊出。

四月份活动主题:情系民族魂

工作思路:四月份是革命传统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时机。可广泛开展“寻找英雄的足迹”等活动,通过看革命题材电影,写观后感,唱革命歌曲等形式,激发队员的爱国情感,树立“做中国人真自豪”,甘为祖国奉献一切的信念。

重点工作:

1、四项竞赛小结。

2、四—六年级竖笛吹奏比赛。

3、第三期校报、班报刊出。

五月份活动主题:劳动最光荣

工作思路:结合五一国际劳动节,各中队可以组织开展"要做合格的劳动者"系列队活动,配合学校强化劳动教育,培养队员珍惜一切劳动成果和勤俭俭朴的优良品德.

重点工作:

1、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各中队出一期板报。

2、第三期校报刊出。

3、各中队开展“劳动最光荣”主题班会

六月份活动主题:你我同欢乐

工作思路:“六一”儿童节是少年儿童自己的节日,同时,六月又临近学期结束,各中队应组织好复习,帮助学生系统归纳所学知识,看到自己各方面的进步,感受到自己成长的快乐。

重点工作:

1、四项竞赛和百花奖总评

2、上交少先队工作总结

3、布置暑假生活,组织暑假活动

经常性工作:

1、每周一的升旗仪式

2、四项竞赛检查人员培训

3、班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