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影像检查技术大全11篇

时间:2022-04-02 06:52:33

影像检查技术

影像检查技术篇(1)

数字X射线摄影(digitalradiography,DR)由于其成本低、操作简单及低辐射剂量仍然是检查胸部疾病时最广泛使用的成像技术。近年来,DR的时间减影技术通过对同一患者的先后两次检查图像的减影,可以消除如肋骨及肺血管等正常组织的影响,Sasaki等[7]研究证实了使用时间减影技术(AUC=0.990)与未使用时间减影技术(AUC=0.951,P=0.028)和双重阅读方法(AUC=0.890,P=0.002)相比明显提高了肺癌检出的准确性。在日本,时间减影技术已应用于临床。DR的双能减影(dual-energysubtraction,DES)技术是利用高能和低能的X射线获得两幅原始图像,利用骨和软组织衰减的能量依赖性通过图像处理以单独显示骨组织和软组织的数字减影技术。由于双次曝光有短暂的时间间隔,可能会受到运动伪影的影响。计算机X射线摄影(computedradiography,CR)单次曝光DES技术[8],使用由一个只允许高能X射线光子通过的铜过滤板分开的两个片匣同时接受曝光,在第一个片匣上形成正常的胸片,在铜过滤板下的第二个片匣上生成骨组织的图像,再通过减影就可获得软组织图像,这样也消除了运动伪影的影响。DES的优势在于可以显示那些被肋骨、锁骨及肩胛骨遮挡的结节[9],在SPN的钙化检出方面,DES明显优于传统DR(P<0.05)[10]。数字体层融合(digitaltomosynthesis,DTS)是一种全新的X射线诊断检查技术,从不同角度来采集连续断层图像,根据不同临床需求,采用相应的图像重建方式,能够有效避免DR摄影存在的重叠影像问题[11],是早期肺癌筛查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Gomi等[12]将DES技术与DTS相结合(DES-DT),发现DES-DT对肺结节的检测准确度明显高于DES(7mm非钙化结节,P<0.05;钙化结节,P<0.01),其对7mm模拟肺结节的钙化检出的敏感性和图像的信噪比(SNR)也较高。

2胸部CT检查

CT消除了重叠影像的影响,由于其灵敏度高,正常剂量CT被认为是目前筛查肺癌的金标准[12]。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进行了大规模的低剂量CT(low-dosecomputedtomo-graphy,LDCT)对比胸片筛查肺癌的随机对照研究(thena-tionallungscreeningtrial,NLST)。结果表明LDCT组肺癌死亡数为247例/万人,胸片组为309例/万人,LDCT筛查肺癌相对胸片可以降低20%的肺癌病死率(P=0.004)[13]。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computedtomography,HRCT)扫描技术主要包括薄的扫描层和用高空间频率算法(骨算法)重建,可以比较清晰地显示肺的细微结构,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诊断信息,如结节密度、大小、边缘特征及空洞、脂肪、钙化的存在,可以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征象。Harders等[14]发现,HRCT诊断肺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8%、23%和87%,其有着很高的灵敏度,但是对恶性结节诊断的特异度较低。Ravenel等[15]认为在测量肺结节体积时骨算法可以兼顾诊断准确性与图像主观质量,并推荐使用0.625mm或者不大于1.25mm的层厚。但是由于薄层图像较多,会增加读片时间,Lee等[16]推荐先使用厚层(5mm)图像寻找结节,然后再有选择性地在薄层(1mm)图像上观察结节的特征。动态增强CT可用于评价SPN,Dabrowska等[17]使用简化的动态增强(平扫,注射对比剂后30s、4min各扫一次)方案,以15HU为阈值,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性分别为100%、41%、70%、100%和75%,证明了减少了对比剂注射后扫描期数并没有影响肺结节检测的灵敏度,而这个简化方案的辐射剂量仅仅为传统4期增强扫描的1/4。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以对SPN的血流模式进行定量分析及评价,同时具有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的优点,有助于临床上对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有研究表明,良性结节的血流量(BV)、血容量(BF)和通透性(PMB)值显著低于恶性结节(P<0.05)[18]。双能CT的双能技术只需在注射对比剂后就可提供虚拟平扫图像和增强图像,可对同一感兴趣区域在平扫和增强图像上观察,减少了由于位置变化而引起的误差;它减少了一次平扫,其辐射剂量与单能CT没有明显差异。SPN的虚拟平扫图像CT值与常规平扫的CT值及碘分布图像CT值与强化值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91[19]。SPN内及纵隔淋巴结的钙化往往是良性结节的征兆,以真实平扫作为标准,虚拟平扫图像钙化检出率为93.02%(80/86)[20]。Chae等[21]发现利用结节在碘图与普通增强图像的CT值来诊断肺恶性结节的准确性是可比的(分别为:灵敏度,92%vs.72%;特异度,70%vs.70%;准确度,82.2%vs.71.1%)。通过能谱CT成像的单能量图像、能谱曲线、碘基图像和碘物质定量分析,可以反映SPN的血供特点及增强幅度,有助于良恶性的鉴别诊断。陈燕等[22]研究结果显示,动脉期及静脉期恶性肺部占位性病变组在不同Kev下CT值均高于良性组,其中当单能量越低时CT值差别越大,肺部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组的曲线斜率及碘基值均高于良性组;肺鳞癌组与肺腺癌组CT能谱曲线斜率比较,动脉期及静脉期肺鳞癌组CT能谱曲线的斜率均高于肺腺癌组。

3胸部MRI检查

虽然由于肺部的低质子密度,MRI在肺部成像的SNR较低,而且易受到空气-组织界面产生的磁敏感伪影及呼吸与心脏搏动伪影的影响,使得肺部MRI检查在临床不是“常规”检查方法。近年来,随着MRI一些新技术的出现,如快速成像序列、动态增强MRI(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I,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及呼吸、心电门控等,MRI对肺结节的成像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有效消除了心跳、呼吸等影响,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动态增强MRI在评估肿瘤血管、间质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预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生存结果等方面有较好的作用。有研究报道,以最大强化率110%为阈值,恶性结节的阳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63%和74%;以增强斜率每分钟13.5%为阈值,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95%、88%和74%[23]。虽然动态增强MRI可用于区分良恶性结节,但是却难以区分急性炎症病变、活动期的感染和恶性病变[24]。王克礼等[25]研究发现,SPN大小是DWI的弥散敏感系数b值选择影响因素。良恶性SPN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均随b值增加而逐渐变小,最大直径小于15mm组中,良恶性SPN在b值等于500s/m2时,其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最大直径大于15mm组中,良恶性SPN在b值为800~1000s/m2时,其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5;t=4.08,P<0.01)。zh

影像检查技术篇(2)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70-01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是一本集X线、CT、MRI、USG检查技术和核素成像位一体的综合性教材。其中普通X线检查、CT、MRI、USG检查在临床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实践性较强,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领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有很强的操作能力,能够应用先进的影像检查设备和准确无误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临床提供符合要求的清晰图像。因此,其临床技能训练教学直接影响到放射科技术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显得格外重要,只讲理论不做实验,学生无法得到真本事,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能否单独顶岗问题。《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大纲要求理论:实践=1:1,足以看出实践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现将我们开展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践教学中的体会介绍如下:

一、实践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结合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如果不能融入临床工作相关知识,培养出的学生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技人员。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主要根据临床普通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USG检查几大工作岗位分别讲述各检查方法相关原理及操作步骤等内容。实践教学中我们基于各种检查方法工作流程,首先要学生学会对待不同病人不同检查如何接诊。在实践接诊病人过程中,学习各种检查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及检查前准备等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与病人沟通能力,学会关心体贴病人,取得病人配合,构建良好摄片气氛。其次在真实病例引导下,引领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学习相关原理及操作步骤等知识点。这样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加深了印象,有了作为一名医技工作人员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实践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相结合,能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适应以后角色的转变。

二、实践教学方法多样化

1.启发式教学,及先学后教

在教师提出学生学习相关教材内容目标及要求下,根据实训内容,利用实训设备、教具、模型、仪器等先自学,来进行肢置摆放等,而后相互交流讨论找出问题或不足之处并纠正,然后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指导并讲解,最后教师作出示范动作并分解为要点讲解,并建立师生双向评价体系。这样做学生感受深,理解容易,记得牢。

2.示范式教学

实训前把方法、步骤、目的、要求给学生讲清楚,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先由实训老师作示范讲解,分解要点,让学生观察、体味,再由学生根据教师所讲要点自己动手完成实训内容,然后同学们讨论找出问题或不足之处并纠正,最后教师点评。

3.单独辅导

实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我们需要不厌其烦的为他们示范,认真纠正他们操作中出现问题,保证他们每个人把每个要点都掌握,学到临床操作技能。

三、实践教学根据教学阶段采取不同形式

1.见习

为了使学生加深感性认识,在学生《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开课之日起,有计划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将学生分期分批安排到附属医院影像科进行早期接触临床见习活动。这样在影像科老师指导下,学生基本了解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这对以后的理论教学、课堂实训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在教学中后期,每个知识点内容进行了理论知识和课堂实训学习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将学生分期分批安排到影像科进行开放实训的见习,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自己反复练习所学过的内容,使学生所学东西得到巩固和消化。

2.课堂实训

摄影授课,需实地演示才能彻底讲透。课堂实训不仅可以讲授摄影摆放,还可以在实际操作中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操作细节及操作顺序。同时还可以现场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所有这些问题,只有在课堂实训中才能更好更彻底解决。此外,我校教学实体化,附属医院影像科即为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习。

3.毕业实习

学生在校学习完相关专业课程后,在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进修实习,根据毕业生实习指导教程,学生能够独立操作胜任各个岗位,完成顶岗实习任务,获得职业操作技能,接收劳动观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总之,实践教学是学生走出金字塔面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是理论与实践的第一次结合。《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践教学采用不同形式及多样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项技能并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中升华。

参考文献:

[1]戚跃勇,齐德广,邹利光,等.注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的实践教学[J].激光杂志,2010,31(3):43.

影像检查技术篇(3)

【中图分类号】R18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2-0092-02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作为医学影像学体系的重要分支,随着当今计算机和多种新技术的临床应用,该学科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把当今的主流检查技术应用到影像诊断和临床中,是我们在临床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样也是当前教学应该面对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医影像检查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我校开办影像系10年,一直在课程设置,知识点扩展,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断改革探索,输送了大批影像专业人才到各级医院,教学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何培养一批批能够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同步影像技术发展的医学影像人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就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模式,总结十年来我校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各方面的经验,并且探索一些教学的新方法,旨在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掌握。

1重建新的教学体系,全面学习影像检查技术理论知识

1.1传统影像检查技术的系统学习。 自1895年X线的发现至今,影像学的发展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已经从形态学影像观察到当今以至未来主流的功能学影像观察,然而由于应用领域地区的不平衡,我国不同区域的影像设备参差不起,相对偏远的医院仍然使用暗室技术等传统的影像观察。因此,对传统影像设备及其检查技术的掌握认识就显得很必要和必须。在课程内容上,要从X线成像基本原理到X机的结构、透视技术、暗盒的结构和特点等方面培养的学生必须要全面了解传统的影像检查技术。

1.2当前主流影像检查技术的深入学习。影像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新的检查方法和技术以及新设备的应用。课程中对当前主流的CR、DR、多层CT,高场MRI,及PET-CT等的原理,检查技术以及临床应用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当前主流的影像检查技术,以适应当今以及今后的工作和社会需求。课程的重难点也应该是现代数字化影像检查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此外,课件的内容应该同步当今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前沿的设备和技术诸如功能成像、MRI-PET的初步应用[1]也应该作为学生了解和熟悉的。教案的动态更新和补充就变得非常必要。

1.3传统检查设备和现代影像设备检查技术的合理融合。当前我国县级及以下医院正在面临数字化设备的更新,但是设备的更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需要部分传统影像设备的继续利用。CR系统与传统X线机的配套使用,自动洗片及于传统胃肠X机的配套使用等都是学生应该知道和掌握的。课程教学中应当增加相关内容,让学生对当前影像技术的应用情况有全面的掌握。

2强化实践性的教学目标[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1 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人文精神。从教室走向社会是每个学生的必经之路。如何让学生在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后不仅能够充分施展专业知识技能,并且能够在工作中适应并融合工作环境,是我们专业老师应该思考和重视的问题。在见习教学中,充分利用见习医院的优势,让学生在带习老师的指导下直接面临病人,通过科学的计划、见结以及学生的及时反馈,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临床运用技巧[3]此外,在见习过程中除了要求检查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人文主义关怀的发扬,以“病人”中心理念的树立等[4]都是一个医务工作者人文精神的体现.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和社会。教师在见习教学中,可以结合工作经历举很多实际例子,在学生脑中形成很深刻的感性印象,这样学生才能够跟很好的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5]。

2.2 强化能力和素质,分组、分类别提高学生操作能力。临床见习是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感性认识和掌握。在有限的见习时间内,要每个学生掌握影像检查技术的全部要点是不可能的。如果由代课教师直接一次性带习整个班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积极性都会降低。在见习教学中,如果将学生分组见习;适当增加见习学时;通过多位带习老师的多次临床带习等方式既培养学生的个人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式学习的热情,同时提高其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习团队的大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是有很大关系的,根据学生不同特长和综合素质不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索式学习能力,在某一方面进一步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根据各自情况在感兴趣的小方向自行学习,这样一来,在学习能力以及今后的工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3 网络教学模式探索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学生网络应用的普及已经使得早起的教育方法和工具变得局限,传统的板书和教材加幻灯片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再适应学科的需要。多媒体为主的计算机辅导教学和网络版的教学课件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在线教育模式已经变得很迫切[6]。结合影像专业特点,我们可以将教学中的重难点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制成网络教学课件。一方面让学生在课余对知识进行巩固,同时也是对我们教学方法的丰富和完善。Lynda N Donathan[7]提出在线教育从增加课堂上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反馈等来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这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4 学生考核模式设想,全面提高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

4.1 注重平时理论学习和科室见习质量。以往的考核往往停留在期末的理论测试,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见习情况没有体现在最终的成绩中,这样既不能反映学生真正的知识掌握能力,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整个课程的学习情况。因此,平时理论知识和见习学习的情况应该作为学生综合成绩的一部分。理论知识的补充不仅可以通过老师带领的小组见习,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临床学习,直接参与临床服务,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为以后的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8]。

4.2理论考核全面。 理论考核的全面体现在,不仅要包括当前主流的影像检查技术,还包括传统的检查技术以及一些前沿技术的理论基础。全面的掌握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具有竞争力,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4.3分组别的专业技能全面考核。 影像检查技术学这门课程本身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要熟练的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在临床实践中能充分发挥学到的知识。因此,专业技能的考核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就必须依靠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生在见习时间以及空余时间在临床操作技能的把握。此外,JAY HICKS等[9]认为在教学中学生团队协作学习后,学生们能学的更多并且对于互助学习和分组测试更易于接受。在影像检查技术学课程中,互助式学习和分组测试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这种方式更加能够提高他们今后的工作技能。在考核中,根据影像技术检查规范要求,以3人为一小组,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单个影像检查的整个流程,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共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一旦学生学生习惯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方式,良性的教学互动将形成[10],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

21世纪医学影像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影像技术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培养的医学影像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诊断知识,同时必须要同步影像技术的发展掌握影像检查技术技能。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着眼于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将最新的知识以“活教材”的形式[11]让学生了解学习。同时可以通过在线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加以巩固和补充。在临床的教育和培养中,要着眼于当前医疗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走上岗位后能更加明白自己的职责。教学考核的改革一方面是着眼于时代的发展,一方面是着眼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过多种方式向结合的考核方式,才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知识掌握的能力。医学影像技术教学的改革任然需要不断的探索的完善。比如在在线教育的具体模式,互助式学习和分组考核的具体模式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完善。

影像技术教学改革要结合当前技术发展实际和社会需求实际,就必须努力尝试,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影像技术人才的要求势必越来越高,这必然要求我们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和方式,以适应社会的人才需要,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Heinz-Peter Schlemmer, Bernd J. Pichler, Robert Krieg. An integrated MR/PET system: prospective applications. Abdom Imaging,2009,34:668674.

[2] 贾景磊,张建林,纪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时间和探索.现代医用影像学,2006,12,15(6):275-276.

[3]Ann M. Steves, CNMT, FSNMTS. Improving the Clinical Instruction of Student Technologists.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TECHNOLOGY,2005,33(4):205-209.

[4]张俊祥. 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以医学影像学专业为例.安徽医药,2008,12(4) :380-382.

[5]Catherine M Tarcson.Classroom to Clinic. RADIOLOGIC TECHNOLOGY,2009,80(5):474-476.

[6]Ann Wilkinson, Alison E. While ,Julia Roberts . Measure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xperience and attitudes to e-learning of students in the healthcare professions: integ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8,65(4): 755772.

[7]Lynda N Donatha, Micty Hanks. Redesigning Online Course Delivery. RADIOLOGIC TECHNOLOGY,2009,80(6):589-590.

[8]Alon Seifan, Nancy Kheck, Joshua Shemer. Perspective: The Case for Subspecialty Clinical Learning in Early Medical Education―Moving From Case-Based to Patient-Based Learning. Academic Medicine, 2008,83(5):438-443.

影像检查技术篇(4)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它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是探讨和研究以及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进行检查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本门课程主要包括:X线检查技术、数字X线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既包含部分医学内容也包含物理、化学内容,是检查疾病重要手段,在临床医学领域中起重要作用。

1.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建立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课程组建立的“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做加以融合,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反复训练中得以加强,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上述4个环节中得到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1.1预习式临床见习:在普专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开课的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将本专业学生分组去附属医院影像科室,进行临床观摩见习,提前接触影像设备,提前接触病人。见习半年后于第二学期初,开始课堂讲授影像检查技术的理论内容,完成了“先看后学再练习”的第一步,为下一步理论学习做好铺垫。此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预习式临床见习”。

1.2理论教学:采用现代的教育理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观察和独立思考的环境。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及网络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检查室、MRI检查室等科室去讲授,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技士(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教育学论文,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在日后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

1.3实训教学:改革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日标[1],专业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2]。采用“模拟临床实训”的教学模式。影像实训中心有2个专业多媒体教室,4个先进的阅片室,3个X线检查技术实训室分别安装有2台200mA、1台500mA国产X线机,1个胃肠造影实训室并配有1台X-TV及1个示教室,1个CT实训室等,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实训教学采用“学生操作教师辅导式”、“学生自己操作”、“综合设计性实训”等教学方法。在课程学时安排上,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保障学生动手时间,强化学生动手能力[3]。在理论及实训课程结束之前2个月,组织学生进行岗前强化培训,培训的重点是针对临床上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操作方法,以缩短学生与毕业实习的距离。

1.4毕业实习:第三学年,将学生安排到省内、外46所二级甲等以上实习医院进行毕业综合实习,进一步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要求。

2.四位一体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数字化X线机、CT机、彩超现已普及到许多基层医疗机构,MRI也广泛用于县级医院。针对临床实际的发展变化,《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体系和知识摘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实施“课证融合”以提高学生在日后的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小论文。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建立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六大教学模块,即第一模块:X线检查技术:重点进行摄影体位和技术及造影技术教学;数字X线摄影技术注重成像原理和影像后处理教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注重摄影体位和减影设备及造影器材的教学。第二模块:CT检查技术:重点讲述CT成像原理和CT扫描技术。第三模块:MRI检查技术:重点讲述MRI成像原理和MRI扫描技术。第四模块: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重点讲述核医学成像原理和检查技术。第五模块:X线照片冲洗技术:重点讲述照片人工冲洗技术、自动胶片冲洗技术和激光打印胶片技术及操作注意事项。第六模块: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着重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述质量管理的意义。

3.四位一体教学考核内容的改革

采用“笔试+技能操作+平时作业+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加大实践考核的权重,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持平。考核内容以临床放射技士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四位一体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该课程组教师共20人,专职教师14人,兼职教师6人,专兼职教师比例7:3,“双师型”比例占65%,专职教师中“双师型”占95%,保障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中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0人,占50.0%,41-50岁的教师8人,占40.0%,50岁以上教师2人,占10.0%,教师后备力量充足,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梯队。通过高级人才的引进,青蓝工程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资教学质量,使师资队伍具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教育理念,不断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利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5.四位一体教学改革的体会

“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教育学论文,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影像技术的操作技能,毕业即可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该教学模式时刻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融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教学中采取学校与附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实训中心及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室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设计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4:5(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6%),大大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达到了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理论水平扎实、技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技能性毕业生。学生结业后能按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熟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独立完成X线投照技术、CT检查技术、照片冲洗及影像质量管理等技术,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反馈均表明“学生的动手力强,基础知识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提高,课程组教师进修3人次、又取得硕士学位2人,双师比例达到100%。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高专办学特色,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技能训练,为基层医院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景玲.唐宇天.影响技能达标的元素及对策[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320

[2]唐陶富,朱梅初.高职医学影像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3,10:10-12.

影像检查技术篇(5)

1.1一般资料本文采用回顾式分析,选择从2011年4月~2013年9月入我院妇产科的100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资料进行研究。100例患者入院时诊断后均为急腹症,患者多为不同程度腹部的疼痛,还有些患者出现阴道流血和发热。患者年龄在20~39岁,平均年龄为(24.8±2.2)岁,22~30岁的患者为58例,30~39岁的患者为42例,患者腹部疼痛时间在15~30min,患者的出血量在200~300ml之间,需要立刻进行临床确诊和治疗。

1.2方法患者可以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临床的初步检测,检查之前,患者腹部的膀胱要保持住充盈的状态,可以使用生理盐水对患者膀胱注射,使用仪器的探头,在设定好频率之后,顺着患者腹部耻骨的联合位置进行全方面的检查和扫描,在腹部上下和横向的扫描和检查,在患者下腹部进行纵切和横切等各种角度的扫描。在扫描过程中,要认真观察患者子宫及附件、盆腔内器官有没有炎症和形态的变化,检查盆腔积液是否正常,对患者的肝、肾和胰腺器官都进行认真的观察,看各个器官是否发生病变。

完成初步检测后,患者可以将膀胱排空,通过阴道探头开始下一步排查,利用多角色的盆腔扫描和检查,得出更全面、更确切的诊断信息,对检测结果进行详细记录,要保持检查后的随访工作,直到患者手术或病理诊断得到结果。将超声影像学检查与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总结出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运用及诊断价值,分析误诊原因,有效提高患者诊断的有效率。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 15.0 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时,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00例患者的超声检查检查出,38例异位妊娠、12例宫内孕滞流产、9例急性盆腔炎、1例处女膜闭锁、20例急性肠梗阻、15例卵巢肿瘤扭转及破裂、5例子宫穿孔等,除了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经过临床病理诊断确定,超声诊断确认为95例,误诊为5例,超声诊断结果达到95%,有较好的临床使用效果,见表1。

3讨论

妇产科急腹症有着明显的临床特点,一般病情发作很急,而且病情的变化快,患者的生命很容易受到威胁,发病时,患者会承受长时间的病痛折磨,所以,及时的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应用适当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痛苦,使患者生命安全及到保障。

超声影像学有着简单的操作方式,运用在患者的病情诊断中具有快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可以作为妇产科急腹症首选的检查方法。超声影像学检查能够更好的为妇产科急腹症提供病情诊断的根据,保证腹腔穿刺与引流效果,对患者发病原因做出更好的判断。可见,超声影像学检查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运用具有重要作用,使妇产科急腹症的手术掌握充足的依据。

本文对妇产科急腹症各症状的超声影像图表现,例如: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及急性肠梗阻等确诊的情况与病理诊断后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结果发现:100例患者的超声检查检查出,38例异位妊娠、12例宫内孕滞流产、9例急性盆腔炎、1例处女膜闭锁、20例急性肠梗阻、15例卵巢肿瘤扭转及破裂、5例子宫穿孔等,除了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经过临床病理诊断确定,超声诊断确认为95例,误诊为5例,超声诊断结果达到95%,有较好的临床使用效果。运用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患者宫腔、盆腔及附件进行仔细的检查,对患者子宫大小、内膜及附件是否有肿块发生都可以进行直观的检查,对于盆腔积液和附件包块及周围组织关系等情况都可以做出详细的诊断与定性。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不仅可以充分的进行病情的定性诊断,还能进行定量的诊断,如:患者发生异位妊娠时,通过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患者异位妊娠发生的位置,妊娠导致的出血量做出具体的诊断,可以为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更科学的资料信息。

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以为妇产科急腹症的病因做出更好的判断,本文选择的100例患者进行超声影像学检查有5例误诊出现,确诊的符合率为95%,具有极高的符合率,对于妇产科的急诊工作开展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不过,妇产科急腹症具有极其复杂的病因,多种发病原因与病变的部位,很多不同急腹症会出现类似的超声声像图,容易使检查人员弄混,所以,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的同时,一定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患者是否有病史、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患者病变部位大小、病变部位表现形态及声音等,都进行认真的观察与分析,同时,对急腹症多发的异位妊娠及卵巢内膜异位等病症的超声声像图的显像有着深入的研究与区分。结合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对患者的诊断可以实现更高的准确率,防止由于超声声像图类似导致的误诊发生。本次研究分析中,对100例患者进行了检查与分析,也现了5例误诊,占到5%。

有时患者症状表现为出血多,出现了血液成团,而在超声影像的图像中会显示为肿块,却没有肿块包膜的存在,这就是把异位妊娠诊断成卵巢囊肿扭转的原因。很多时候,同样的疾病也会表现为不同声像图,例如:异位妊娠在发病早期在患者的盆腔会                 出现少量的盆腔积液,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附件还会有混合包块和盆腹腔积液的产生,很多疾病都会表现为类似的声像图。一般异位妊娠与黄体破裂也会在超声影像学的检查中附件表现出不均匀的混合包块和盆腔液性的暗区。还有些患者会同时患者多种妇科的疾病,病情之间互相影响,导致超声影像图像不能表现出典型的特征,使影像图像复杂,很难确诊。如果患者妊娠和子宫肌瘤出现合并病症,妊娠容易使肌瘤的生长加快,而瘤内还会发生出血的症状,出现不规则回声,这种情况就容易发生误诊。可见,超声影像检查的医护人员一定要结合患者所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才能做出最终的诊断结论。

综上所述,超身影像学检查在妇科急症的诊断上,有着较高的准确率,而且操作十分简便,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患者痛苦少,检测准确率非常高,已经成为临床重要的诊断方法,医护人员结合患者病理临床确诊,对患者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确诊,可以有效提高妇科超声影像学的诊断有效率,为患者及时检查出病因,方便医护人员进行快速的临床治疗,可以应用于妇科急腹症的临床诊断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蒋陈月.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卵巢黄体囊肿破裂23例分析.上海医学影像,2011,15(1) : 57-58.

沈海燕.妇产科急腹症的超声诊断探讨.医学信息,2010,11(12):3585-3586.

影像检查技术篇(6)

[摘要] 目的 探析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妇产科收治的120例急腹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确诊为宫外孕73例(60.837%)、急性盆腔炎24例(20.00%)、黄体破裂11例(9.17%)、卵巢囊肿蒂扭转8例(6.67%)、胎盘早剥4例(3.33%),上述急腹症均具有各自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为临床医师快速准确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结论 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准确率高,无创、操作简单快速、重复性高等优势,在急腹症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

[

关键词 ] 超声影像学技术;妇产科;急腹症;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094-03

妇产科急腹症是临床急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患者在发病后病情复杂,进展快,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也复杂多变,由此,患者在治疗前迅速而准确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随着超声影像学技术不断飞速发展,因其具有快速、准确等优势,妇产科中广泛应用[1]。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妇产科收治的120例急腹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旨在明确超声应用于妇产科急腹症的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笔者选取我院妇产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检查,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29.16±19.28)岁,患者入院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急性腹痛45例(37.50%)、慢性腹痛有突然加剧30例(25.00%)、阴道出血28例(23.33%)、呕吐17例(14.17%),本组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本组120例患者均行超声检查,使用飞利浦HD11型超声仪,探头选择C5-2,频率为3.5Hz,腹部检查前均适当充盈膀胱,如果情况紧急则通过导尿管向患者膀胱内注入适量0.9%生理盐水,但阴道检查时要排空膀胱内的液体,检查针对患者子宫及两侧附件部分进行多切面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子宫的大小、子宫内膜的厚度,观察子宫内部是否存在胎囊样结构,观察子宫附件以及其周围区域是否存在包块、观察盆腔内是否有积液现象。将超声诊断结果和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超声诊断准确率。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确诊为宫外孕73例(60.837%),超声提示子宫旁或子宫底出混合回声肿块;急性盆腔炎24例(20.00%)、超声声像图提示均存在不同程度子宫改变;黄体破裂11例(9.17%),超声声像图提示基本正常的子宫形态大小、内膜增厚;卵巢囊肿蒂扭转8例(6.67%),超声声像图提示附件区囊性,并增大了张力,有较大的内透声差;胎盘早剥4例(3.33%),胎盘和宫壁间轮廓不清,不规则液性暗区,胎盘局部增厚,不均与实质回声。

3 讨论

妇科急腹症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病情十分急骤,据临床研究资料报道,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主要有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卵巢囊肿蒂扭转、黄体囊肿破裂、胎盘早剥等,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是临床医师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的基础[2]。超声学检查是临床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辅助检查方法,其具有无创、反复性强、价格便宜、操作方便等优势[3]。随着超声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技术不断进步,其声像图更加清晰,组织分辨率不断提高,多普勒技术更加成熟,在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3.1宫外孕

本组宫外孕73例(60.837%),超声检查提示宫外孕患者子宫旁或子宫底出混合回声肿块,未破裂前胎囊在附着区表现完整,超声能见胎芽和胎心搏动,超声检测附着区发现回声异常的包块则提示宫外孕破裂或者流产,在早期破裂时回声多为混合回声,包块内部结构复杂紊乱(见图1),相反表现为实性包块回声则为陈旧宫外孕[4]。子宫轻微增大,子宫内回声较多且未见胚囊和胚胎。肿块内见较强的动静脉血流信号;宫外孕患者多数存在不孕或者慢性盆腔炎病史,阴道出血异常,可见盆腔内含混合型包块。

3.2急性盆腔炎

本组24例(20.00%)急性盆腔炎患者超声声像图(详见图2-a~d)显示均存在不同程度子宫改变,其中18例子宫轻度长大、6例明显长大,最大前后径达6.0 cm,有15例患者显示模糊不清的子宫边界,有18例患者出现子宫内膜炎。通过超声显示,逐步增强了子宫内膜的回声,厚度比14 mm大。宫内有低回声区,有3例患者出现输卵管炎,通过扩张的输卵管,充满液体的管状结构是其显现,有回声的管壁有着清楚的界限,外形布满皱褶,突向官腔;输卵管卵巢囊肿2例,超声显示形状近圆形,混合性包块主要是以弱回声为主,有细小的光点在其内部、光带回声,有较厚的囊壁,呈现不规则形状,表面并不光滑[5]。有22例患者盆腔内出现暗区,早期出现少量的无回声游离暗区,随着不断增长的炎症,也逐渐增多了积液的点状回声和量。

3.3黄体破裂

11例(9.17%)黄体破裂患者,有基本正常的子宫形态大小,是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同时增厚了内膜,没有清楚的边界和规则的形态。没有连续的卵巢包膜,变形的囊性暗区在其内部存在,液性暗区出现在盆腹腔,并增强了相邻肠管蠕动[6],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脾破裂,通过探查腹腔积液时发现,月牙形液性暗区存在于脾包膜下,术后证实同时存在黄体破裂和脾破裂(见图3A、3B),由此可见,在采用超声探查妇科急腹症时,首先要对要肝-肾-脾间隙进行常规检查,查看左右髂窝以及盆腔是否有正常的积液,如果患者没有显著的停经史、则可和异位妊娠进行鉴别。作为一种妇科急症,宫内妊娠合并黄体破裂时,有表现较少的特异性。在临床表现方面,其和异位妊娠的症状均表现为阴道少量流血、腹痛、停经。尤其是有较短的停经时间,采用超声检查宫腔内未发现胚囊组织出现,需针对临床医师的经验,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时,进行辅助检查,并注意鉴别右侧黄体破裂和阑尾炎[7]。

3.4卵巢囊肿蒂扭转

8例(6.67%)卵巢囊肿蒂扭转超声声像图显示附件区囊性,并增大了张力,有较大的内透声差(见图4)。若患者不完全性扭转者,则有杂乱的肿块回声,强弱不等,无回声区出现在子宫直肠窝,是由系炎性渗出引起;子宫稍增大,右侧附件区可见囊性包块,考虑右附件囊肿蒂扭转[8]。

妇产科急腹症患者采用超声检查,能可提供大量的信息,作为临床医生诊断的依据,对于患者不易鉴别诊断,应及时随访并密切观察,重复探查,动态观察患者超声声像图的变化,对诊断的正确性做出保障,进而对临床治疗工作进行指导,促进患者早期康复。论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准确率高,无创、操作简单快速、重复性高等优势,在急腹症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1] 王秀玲,库尔米拉,德文洁,等.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51-52.

[2] 张环宇,陆永萍,黄燕玲,等.彩超诊断妇产科急腹症价值与超声影像学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9(7):211-212.

[3] 江桂琼.妇产科急腹症的超声诊断[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11(23):3174-3175.

[4] 张银燕.探讨超声检查在妇产科急腹症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必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3,15(6):167-168.

[5] 郭蓉,张雯娟.超声诊断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应用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3):90-92.

[6] 欧晓华.经腹部超声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34):7218-7219.

[7] 王驰,于芳,隋丹,等.妇产科急腹症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分析及临床应用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3,13(19):39-40.

[8] 纪术成,宋喜良.超声检查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诊断价值[J].影像技术,2014,26(1):13-14.

影像检查技术篇(7)

某一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以泌尿系统疾病为例,在临床上,泌尿系统疾病涉及肾上腺、肾脏、前列腺、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泌尿外科医生的临床诊断思维在形成过程中除了应具备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方法。疾病是一个客观事物,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即对疾病的认识,都要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临床诊断要经历初步诊断、会诊、确诊等几个阶段,这个过程是泌尿外科医生对所获得的泌尿系统疾病信息进行临床思维,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最终将信息形成疾病诊断的过程。正确处理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与临床诊断思维的关系医学影像高新技术使外科医生的视野扩大了,并克服了过去脏器诊断的模糊性。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CT、核磁共振等已成为肾脏等腹膜后器官检查的重要工具,而医学影像高新技术在各科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水平。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进步,不但使医生得到了对疾病的深层次认识,也使其对临床思维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例如,CT、MRI在成像手段上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它集计算机、物理学、生物工程学等于一身,形成了影像数字化。其高分辨及薄层技术可以对局部较微细的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对临床产生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诊断手段越先进,越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越要求影像专业的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所以,面对大量的影像高技术参数,临床理论思维方法要求更完善、更全面,就越要求各科医生具有更高的综合判断能力和临床水平。

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处理好医学影像传统技术与医学影像高新技术的关系

影像检查技术篇(8)

中图分类号 R81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4-0063-02

肺内结节通常是指直径3 cm以下的肺内实性病变[1],其可能的诊断多种多样,良性的包括炎性假瘤、错构瘤、结核球等,恶性的则可能是原发性肺癌或肺内转移癌。目前临床诊断肺内结节主要依靠医学影像学技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平板多功能数字化系统在我国医疗机构广泛使用,该系统相比CT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清晰地获取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从而弥补CT技术的不足[2],与普通的X线数字摄影技术相比,优势明显。笔者旨在探讨数字合成体层成像(DTS)和X线数字摄影(PA)对肺内结节探测的敏感度的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0年1月-2012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检查的105例肺内结节患者,男61例,女44例,年龄26~58岁,平均(39.6±5.3)岁,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105患者均参与此次研究。纳入标准:(1)患者均为自愿参加此次研究;(2)在入院后经过CT检查证实至少存在一个肺内结节;(3)无其他严重慢性疾病,如哮喘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经过CT检查证实存在肺内结节。对所有患者行X线数字摄影(PA)检查,再行数字合成体层成像技术(DTS)检查,曝光剂量范围为69~135 mR。

1.3 影像评价

将影像阅读窗设定为标准肺窗,由本院所在医院3名放射科医师共同阅读105例患者的CT影像,统计和记录肺野内的所有直径超过3 mm的结节的大小。随后采用不同检查方案分别对患者进行检查,同样由3名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统计和记录肺内结节的大小和数量,并与CT结果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不同检查方案结节个数对比

对比三种不同检查方法患者肺内结节情况,以CT检查结果为标准,CT结果显示共有280个肺内结节,而采用数字合成体层成像(DTS)检查发现有173个可见肺内结节,X线数字摄影(PA)共发现43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三种不同检查方案结节个数对比 个

检查方案 左上肺野 左中肺野 左下肺野 右上肺野 右中肺野 右下肺野 合计

CT检查(n=105) 84 62 43 35 31 25 280

DTS检查(n=105) 56 31 24 24 21 17 173*

PA检查(n=105) 12 11 6 6 5 3 43*#

*与CT检查比较,P

2.2 不同检查方案敏感度对比

以CT检查结果作为此次研究的标准,可以发现DTS检查结果敏感度要明显高于PA检查结果,特别是在结节直径

表2 280个结节三种不同检查方案敏感度对比 个(%)

检查方案 共同 直径

5~10 mm 直径>10 mm

CT检查 280(100) 64(100) 142(100) 74(100)

DTS检查 173(61.79)* 33(51.56)* 84(59.15)* 56(75.68)*

PA检查 43(15.36)*# 7(10.94)*# 15(10.56)*# 21(28.38)*#

P值

*与CT检查比较,P

3 讨论

数字合成体层成像(DTS)是近年来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相比常规的CT具有辐射低的优势,同时比X线数字摄影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对于诊断患者肺内结节时DTS相比PA优势明显,检出率更高。目前有研究报道发现DTS技术对肺内结节的探测敏感性较高。从上述研究结果来看,以CT检查结果作为标准,DTS的探测敏感性高达61.79%,在直径10 mm的肺内结节中,敏感度高达75.68%,显著高于PA的28.38%。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通过DTS替代CT为结节患者进行随访检查,以确定结节的良恶性,避免了患者重复的照射高剂量辐射[3]。以往X线数字摄影其敏感度较低,所以目前多采用CT技术为患者检查,但是CT技术在高敏感性同时带来了高费用和高辐射[4]。因此DTS技术应用而生,其断层融合所产生的辐射剂量要低于CT几十倍[5-6],但是由于该技术尚未完全推广,其使用范围局限在规模较大医院[7],对于县级医院等规模较小医院还未开展该技术。同时临床经验发现DTS技术容易掌握,即便是刚参加工作的放射科医师在1个月的时间内就可以熟练运用并为患者提供诊断[8]。本研究中由于事先已经采用了CT对患者进行了肺内结节的检查,故对于结节的位置和大小已经有了确切的目标,再行DTS或PA检查方法来检查患者肺内结节时,就会人为的提高检查敏感度。若事先无CT检查结果作为参照,DTS或PA技术对肺内结节敏感度会有所降低,因此在实际临床工作中,DTS对肺内结节敏感度会低于此次研究结果,但是差距不会太大。目前DTS技术对于发现直径

综上所述,DTS作为一种新的影像学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高的肺内结节诊断敏感度,较低的辐射量和相对低廉的费用深受医患双方的青睐。在放射学中,DTS影像可以和CT影像联合使用,从而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平面的断层图像,大大提高了诊断正确率。鉴于该技术还未完全推广的情况下,故仅在规模较大的医院掌握该技术,因此大大限制了其实际意义,笔者建议应该大力推广,为肺内结节患者随访检查提供更多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梦龙,孙峰,王雅莹,等.数字合成体层成像和X线数字摄影在肺内结节探测中敏感度的比较[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4):597-600.

[2]费军,黄海滨,张朝利,等.数字化X线胸片计算机辅助检测对肺结节检出率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3):509-511.

[3]陈建新,沈永榕.X线直接数字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2):62-63.

[4]张庆怀,李平,付占昭,等.CT引导肺内小结节经皮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9,24(5):553-555.

[5]陈世沛,赵张平,李剑波,等.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对肺内非钙化性结节灶检出能力评价[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11):2234-2237.

[6]夏春华,季亚莉,高斌,等.CT灌注成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定性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1,26(3):290-294.

[7]王华斌,李苏建,卢光明,等.初步评估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研究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0,25(5):504-508.

[8]韩凤东,李冬,赵英男,等.螺旋CT在肺孤立性结节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19(3):181-183,封4.

影像检查技术篇(9)

为了从人体不同系统疾病的影像学特点方面阐述怎样才能更加科学合理的应用影像检查设备,以此提供有效建议。

1 中枢神经系统

1.1中枢神经外伤 所谓中枢神经外伤则必须要进行CT检查,通过CT所显示出来患者头部损伤程度,如出血、脑室内积血或者脑疝、硬膜内外出血等症状。一般CT患者如出现脑出血症状则是由脑干或者小脑出血症状较多,而这些部位在患者的颅底,如果进行其他影像检查的话,一个是不容易诊断,再一个因颅底的伪影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被忽略。所以,采用CT进行检查则可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而采用磁共振成像的话则因其不具备颅底伪影技术,并且对一些急性出血症状检测不完全,所以一般不会采取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智慧作为颅底损伤检查方式。

1.2椎体骨折以及椎管问题 检查一般会采用X线平片技术进行检测,以此可以将患者的椎部骨折位置或者椎小关节骨折位置进行检测,而再下延的话则就要采取CT检查或者是CT三维重建,以此对患者骨折位置、形状进行了解。如果所呈现的平片显示患者颈椎出现严重骨折症状,那么则要对患者脊椎的损伤程度进一步进行了解,此时就要以CT或者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测,以此确定患者脊椎损伤程度。

1.3炎性病变 一般会引起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情况,部分患者也会伴有出血症状。如采用CT进行检测则对水肿情况检测不完全,所以采取磁共振成像M行检测较为准确。

1.4肿瘤病变 肿瘤病变也会伴随不同程度水肿,甚者钙化情况以及出血、囊变等问题。对肿瘤进行检测过程中可采取CT或者是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对肿瘤进行诊断。而对肿瘤内部结构进行检测的话仍需要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其所检测成像技术要明显优于CT。所以,对肿瘤病变的检测上就可以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患者肿瘤或者炎症性的病变等都可以进行更好检测。

1.5血管病变 对血管病变进行检查还需要使用CT进行检测,而如果是慢性出血病症则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因CT对于灌注成像检测较为准确,而磁共振成像技术则对病变检测上要优于CT。因此,使用CT、CTA或者磁共振成像技术都可对颅内血管进行检测,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上仍要以实际情况为准。

2 呼吸系统

对呼吸系统检查则相对较为简单,可采取透视或者常用的X线平片影像检查设备即可。而现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在数字化摄片技术上得到更快发展,在临床中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仍存在不能检测完全问题,如对一些身体组织重叠部位或者一些隐蔽位置等不能检测。尤其是对患者所出现病变的内部结构或者与心脏相连接的隐蔽部位等,仍然需要使用CT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此才能了解到患者患病症的主要部位或者详细情况。所以,对呼吸系统的检测上就要通过X线平片以及CT技术共同使用,则较为全面。

3 循环系统

对循环系统进行影像检查设备使用则较早于其他身体部位检查。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循环系统进行检测则较为详细,并且在价格方面要优于CT,所以可以被更多患者所接受,而使用CT技术的话在使用的费用上明显要高于磁共振成像。如果对患者大血管循环系统疾病进行检查,则可以使用MRA或者CTA等技术,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要根据具体情况所选择。如对患者循环微血管病变位置进行检测,则要使用DSA血管造影进行检查,而大血管疾病则可以使用CTA等技术进行检查。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彩色多乐普超声对部分血管病变进行检查则可以更加详细,但是只能在局部位置进行使用,仍无法对患者血管全部情况进行检查。

4 消化系统

4.1胃肠消化道 检查可以使用X线造影技术,也可以对患者消化疾病进行检测。因X线造影在价格上较为合理,且对患者痛苦性较小,所以被患者所接受。对肠胃消化道进行检测还可以采取CTVE方针内窥镜进行检查,可以更加详细的对病变位置以及具体情况进行检测,并且还可以对病变位置活检,以此可以进行病理诊断。所以,如果患者因慢性胃肠道疾病或者疑似肿瘤等症状,这时就可以采取内窥镜检查技术。但是采用内窥镜技术进行检测则需要从咽喉进入胃肠,容易引起患者的不适应,所以不能经常使用。而采取X线造影技术,则对患者消化道腔外以及胃肠临近组织等不能进行检测。如果采取灌水等进行CT检查,则可以对消化道腔内外的病症进行诊断,以此对患者的肿瘤位置、情况等有一定了解,可以对病症进行下一步的治疗。但是这种检查办法可用在早期的肿瘤治疗阶段,对后期治疗效果不大。

4.2肝胆胰疾病 检查可以选择超声波治疗,一般针对胆结石、胆囊炎以及胆囊炎症等都可以进行检测,一般情况下也可以代替X线进行检查。现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采取X线检查技术已经不再作为肝胆胰的检测办法。采取超声波对病症内部情况进行检查则所取得的价值要高于X线检查。也可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进行病灶检查手段,能够较好的对病症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在肝胆胰疾病治疗过程中,使用CT等影像技术对患者肝胆胰进行检测在临床上具有一定效果,可以对患者病灶的内部结构、血供等特点有一定了解,以此能够对病灶进行准确诊断。

5 泌尿生殖系统

对泌尿生殖系统进行检测则可采取超声检查方法,必要时也可采取CT进行检测。而对妇科疾病如子宫、附件等疾病检查,则可以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也可对前列腺等疾病进行检查。对肾肿瘤疾病进行检测则要通过CT等进行检查,其中MRI对患者子宫解剖情况能清楚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子宫问题能进行更好诊断。如因前列腺肿瘤疾病等进行检查,则可以采取CT或者MRI技术灌注成像,以此能对具体情况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膀胱、输尿管等疾病仍采用X线造影检查,在价格上较为合理且对病症能进行更好检查。而如果采取MRI进行检查的话,则价格上相对较为高,所以临床常用手段仍以X线造影检查为主。

6 肌肉骨骼系统

现代各种成像手段如MRI、CT等技术的应用,使研究者正在逐步免除对大量病例手术、病理证实进行对照分析的麻烦,可直接通过疾病本身的形态学、病理生理学及影响表现的特点进行对照分析,更早的发现小病灶和早期病变。根据不同的病变合理地使用影像诊断设备,充分发挥影像诊断设备在人体各系统的不同优势,真正做到影像技术的最优化选择,相信未来影像学的发展会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辛春.临床实用影像解剖彩色图谱[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9.

影像检查技术篇(10)

关键词:医学影像 影像融合 诊断

一、影像融合

医学影像融合其实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影像信息进行融合。其中包括将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再进行数据协同和匹配,得到一个新的影像信息来获得对病情更好的观测,以计算机为辅助手段,使诊断更加准确、具象。 影像融合的发展趋势 影像融合的趋势

医学影像学是近年来发展的比较快的临床学科之一,其中的超声、放射等早就被应用到医学的诊断上,但是,面对不同病人的各种症状,单一的影像检查已经不足以作为诊断的依据。因此,影像融合越来越成为医学中的焦点,人们更希望通过多重的影像检查、比较和分析,使检查结果更准确,更好的辅助临床疾病的治疗。影响融合的发展提高了医学诊断的综合水平,对于推动影像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医学影像的融合不仅可以对诊断锦上添花,还可以为治疗提供帮助。例如:X线、超声、聚焦和磁共振结合在一起进行治疗。影响融合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而且将推动医学影像学的更新与发展。 影像融合的必要性

1、医学技术的更新与发展需要影响融合

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这也包括医学影像学。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实施,图像后期处理技术也需要不断的提高,影像的融合技术就是后处理技术的新发展。前后技术的同步才能更好的将影像学的好处发挥出来。

2、影像融合使检查更全面准确

影像学的检查手段是很多的,从B超到射线再到CT等,每项检查都是有针对性的,但是正因为这样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每项检查都有单一局限性,只能准确的体现一方面的数据值,不利于诊断病情。影像的融合弥补了这一缺陷。

3、临床诊断需要影像融合

一切的检查手段都是为了最终的临床治疗,影像诊断一样是为临床治疗服务的。影响的融合,集中了多项单一检查的优势,呈现的图像更清晰,更便于医生的判断,使诊断更清晰准确,也就能根据诊断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辅助临床治疗。 影响融合的方法和技术应用

首先是信息技术的融合。无论是什么样的诊断技术,最后要得到的都是这项技术所能诊断出来的信息。影像的融合首先要实施对信息的融合,图像数据的转换是理解是关键。而图像的转换时将不同检查设备检测的图像信息进行格式的转换和调整,使其更逼真的呈现出检测部位的状态,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其次是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建立图像数据库是比较直观和易于提取信息的。

还有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几项技术的融合,使影像融合后的检查更加具体详细。

影像融合的方法:界标配对、表面相合法、空间力矩配对、交叉相关法。

四、 医学影像融合的临床价值

现代医学已经把用计算机技术对获取的影像信息进行处理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将各项检查结果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处理,将影像融合重新现出清晰度高、高质量的影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临床价值: 帮助临床诊断

影像融合后的图像将检查部位的结构和周边组织清楚地呈现出来,通过影像诊断,医生能够更加了解检测部位的组织形态是否发生病变以及病变的程度。很多疾病早期的病变都是不太明显了,一旦没被发现就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影像融合后的图像可以通过区域放大将组织的差异标注出来,便于观察和诊断,能够及时的发现病变,减少漏诊的情况。 有助于手术的治疗

影像融合的中,结合了图像重建和三维立体定向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清晰的显示出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组织的状况和空间状态,医生可以根据融合后的图像制定手术方案,并在手术实施过程中提供实时显示,也为术后的观察提供了方便。 有助于医学研究

影像的融合结合了多项检查的优势,提供的影像信息更全面清晰,病理特征更明显,是医学研究中非常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为以后疾病的研究提供更好的依据。

结语:医学影像的融合就是将多项检查的优点,经过一系列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和处理重新形成新的图像。医学影像的融合是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一次伟大的更新,它将各种各种技术综合运用到医学的检查和诊断上,推动了影像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云,李绍林;医学影像图像融合技术的新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20期

[2]李熙莹;黄镜荣;;图像融合技术研究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吴疆;医学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影像检查技术篇(11)

2应用比较影像学掌握不同检查技术的特点

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就某一单一成像技术原理、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影像及异常影像表现,授课过程中示教典型的影像资料。实际工作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对不同影像方法诊断疾病的优缺点没有整体认识。对于医学生,尤其是临床专业的医学生,这会影响到他们未来在面对患者时,能否正确选择并应用诊断疾病最有效的影像方法。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纳入疾病的多种影像表现,并进行各种图像间的比较,这对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很有帮助[5]。例如骨关节外伤及病变首选X线平片检查,必要时再做CT检查,如需明确韧带或软组织损伤情况则进一步选择MR检查;急性头颅外伤、早期脑中风患者首先选择CT检查;急腹症首选超声和X线平片检查,进一步进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性质。此外,各种影像检查性价比各异,要结合各最新提出的诊治指南,由低到高排列,X线,超声,CT,磁共振,核素等检查。还要根据目的不同,分类选择不同的检查项目。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如需确诊选择心脏超声检查即可,但如果要明确心肌纤维化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则选择心脏MR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