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高职教育衔接大全11篇

时间:2023-02-01 09:19:19

中高职教育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篇(1)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就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②

“衔接”的概念,解释为“事物之间的连接”。本文所指的衔接是指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师师资水平、教育教学方法、学制安排等方面密切配合、相互连接、相互促进的过程。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存在许多与高职教育不相适应的因素,影响和阻碍着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衔接不适应。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初级技术人才。学校注重对学生医学临床实践操作技术的传授、训练,以及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③只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培养出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术传授的基本要求。

2、中职课程设置不利于与高职衔接。中职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践课为主,文化课进行了适当的删减,特别减少了是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的开设完全围绕专业而进行,没有注重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3、中职生文化知识不适应高职的要求。我省中职护理专业虽只招参加中考的应届学生,但由于招生录取分数低,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即使想上高职,也无应考的知识和能力,造成中高职难以衔接。

4、中职教育的发展落后于高职教育。由于中职学生入学门槛低,导致中职学生生源质量差,对学习感到失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流失。中职学生中出现的厌学与流失现象,使得中职学校正常的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教学计划难以实现,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和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使中职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学形式衔接,实际效果脱节④。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都是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因此出现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专业设置相同或相似、培养目标所针对的岗位或岗位群相似的情况。如何体现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高移,如何使已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中职毕业生提升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呢?遗憾的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生源主要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加之受到传统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模式的影响,或是受教师资源、教学设施等因素的限制,对普高生源和中职生源不加区别,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造成高职和中职教育的实际脱节。

2、教学计划重复,实践能力没有明显提升。教学计划衔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落实程度,但现有中高职分离的教学计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重复,据统计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类似专业的教学计划重复率在30%左右。这种重复主要存在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致使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很多课程又从头学起。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1、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实际够用为原则,“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完成中职教育本身的就业目标外,还增加中职的升学任务。努力推行“双证制”,采取阶梯递进的形式,即中职教育要求的护理学资格证书定位于初级,高职教育(尤其是中职升高职的学生)应定位于中级以上。⑤使高职教学在理论、知识与技能三条主线方面都比中职上一个台阶,使毕业生具有更高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课程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衔接,职业教育作为定向教育,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衔接更为重要。为适应中职生就业和升学两种目标,在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如中职护理专业删减了化学、物理、政治课程,增加了语文、英语的深度,提升学生素质同时利于备考高职。在高职课程设置上用“因材施教、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⑥如把高职护理专业的《护理伦理与法规》《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整合到一起,即:《特殊职业素质教育》,使高职教育既有针对性,又减少与中职教育低层次的重复,节约教学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师资队伍的衔接

引进人才,加强培训,提升素质,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比例,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医院的“护士、护师”,使中高职学校拥有一支合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教育模式的衔接

开展多种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向上流动的渠道和能力,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怎样学,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会学习(甚至终身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⑦⑧

中高职教育衔接篇(2)

一、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各省都在积极改革中职教育,推出各种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是中职教育直接与专科教育对接模式。“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是指前3年基本按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培养人才,后2年按2年制普通专科(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贯通,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品质的培养,并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益。

2.“2+1”模式。 “2+1” 模式为分段式灵活学制。前2年开设文化基础课和某科类的专业课,后一年按学生意愿实行分流:一部分集中进行升学预备教育,即继续留校参加为期一年的专业课和文化课集中学习,然后参加当年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或参加对口招生的高职考试或成人高校招生考试;而另一部分则集中进行就业预备教育,如参加技术等级考试培训以及与就业相关的一系列培训,取得技术等级证书及其它相关证书后可面向社会自主择业。

3.综合高中模式。在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综合高中普遍采用的兼有职业和升学两种教育目的的教育,能够更好的满足受教育者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为了适应中职与高职教育接轨和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中职的育人模式要进行改革。如教材改革,要与普通高中教材有机融通,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学习毕业年限可以2-4年,达到规定学历即可报考高一级学校。

二、中职自身存在不利于与高职衔接的因素

中职自身存在许多与高职不相适应的因素,已成为中、高职衔接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职的培养目标不适应高职的要求

目前,中职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中级技术人才。学校注重对学生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只强调学生知道怎样做,不要求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培养出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很难适应高职的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术传授的基本要求。

2.中职的课程设置不利于与高职的衔接

由于中职的培养目标只定位于中级实用技术人才,并且有重实践轻理论和文化知识学习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践课为主,文化课有的开设,有的不开设,特别是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即使开设一些文化基础课,有的也是选其部分内容,也就是说,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的开设完全围绕专业而进行,没有注重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3.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不适应高职的要求

由于中职招生录取分数较低,甚至不经中考就可进班学习,学生文化基础的底子差。而且在中职学习期间,学校和学生都存在着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轻视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思想,致使毕业生虽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但没有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和能力,不适应高职的要求。

4.中职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无力应考

目前,中职办学的自主性增强了,一些中职学校为了追求办学效益,随意缩短学制,争办一些二年制、一年制的中短班。由于学习时间短,学生除了学习一些必要的技术技能外,基础理论、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达到相当于高中阶段文化水平”的要求,不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特

转贴于

别是文化课学习任务)。学生即使想上高职,也没应考的知识和能力,造成中、高职难以衔接。

三、促进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对策

1.确立新的中职培养目标

中职必须在保证实现自身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向高职输送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中职教育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改革中职的课程设置

为了适应中职生就业和升学两种目标,在中职的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办学模式,并强化应用性,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例如,对计算机专业,可以采用将相关专业基础课合并的方法,减少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增加专业课的课时,并为学生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这样既可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又可适应高职招生对学生全面文化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3.强化中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对中职生要“宽进严出”,严把质量关。中职的招生由于生源紧张,招生标准普遍较低,学生素质普遍较差。中职学校应对这些“宽进”的学生,加强基础文化知识的教学,强化学生管理,加强学习指导,严格考试制度和学生学籍管理。例如,根据学生素质实际情况,可以适当降低文化课的内容广度要求,加大文化课深度,使文化基础课的内容和高中相当或略高于高中以满足职业需要为准,难度略低于高中。这样既便于与高职衔接又不与高职教学内容重复,还便于学生接受,符合目前中职学生情况,便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以提高学生再学习能力。

(2)中职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吸收学生参与研究,强化应用,宗旨是培养学生由“能做”转为“会做”。让学生明确教学过程,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均等参与机会,如采取课代表轮流制,加大课代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强化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从管理工作中体会到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乐趣。

4.建设高质量的中职师资队伍

中高职教育衔接篇(3)

一、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各省都在积极改革中职教育,推出各种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是中职教育直接与专科教育对接模式。“3+2或五年一贯制”模式是指前3年基本按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培养人才,后2年按2年制普通专科(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贯通,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品质的培养,并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益。

2.“2+1”模式。 “2+1” 模式为分段式灵活学制。前2年开设文化基础课和某科类的专业课,后一年按学生意愿实行分流:一部分集中进行升学预备教育,即继续留校参加为期一年的专业课和文化课集中学习,然后参加当年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或参加对口招生的高职考试或成人高校招生考试;而另一部分则集中进行就业预备教育,如参加技术等级考试培训以及与就业相关的一系列培训,取得技术等级证书及其它相关证书后可面向社会自主择业。

3.综合高中模式。在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综合高中普遍采用的兼有职业和升学两种教育目的的教育,能够更好的满足受教育者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为了适应中职与高职教育接轨和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中职的育人模式要进行改革。如教材改革,要与普通高中教材有机融通,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学习毕业年限可以2-4年,达到规定学历即可报考高一级学校。

二、中职自身存在不利于与高职衔接的因素

中职自身存在许多与高职不相适应的因素,已成为中、高职衔接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职的培养目标不适应高职的要求

目前,中职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中级技术人才。学校注重对学生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只强调学生知道怎样做,不要求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培养出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很难适应高职的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术传授的基本要求。

2.中职的课程设置不利于与高职的衔接

由于中职的培养目标只定位于中级实用技术人才,并且有重实践轻理论和文化知识学习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践课为主,文化课有的开设,有的不开设,特别是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即使开设一些文化基础课,有的也是选其部分内容,也就是说,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的开设完全围绕专业而进行,没有注重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3.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不适应高职的要求

由于中职招生录取分数较低,甚至不经中考就可进班学习,学生文化基础的底子差。而且在中职学习期间,学校和学生都存在着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轻视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思想,致使毕业生虽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但没有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和能力,不适应高职的要求。

4.中职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无力应考

目前,中职办学的自主性增强了,一些中职学校为了追求办学效益,随意缩短学制,争办一些二年制、一年制的中短班。由于学习时间短,学生除了学习一些必要的技术技能外,基础理论、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达到相当于高中阶段文化水平”的要求,不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特

转贴于论文联盟

别是文化课学习任务)。学生即使想上高职,也没应考的知识和能力,造成中、高职难以衔接。

三、促进中职与高职有效衔接的对策

论文联盟

1.确立新的中职培养目标

中职必须在保证实现自身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向高职输送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中职教育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改革中职的课程设置

为了适应中职生就业和升学两种目标,在中职的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办学模式,并强化应用性,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例如,对计算机专业,可以采用将相关专业基础课合并的方法,减少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增加专业课的课时,并为学生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这样既可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又可适应高职招生对学生全面文化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3.强化中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对中职生要“宽进严出”,严把质量关。中职的招生由于生源紧张,招生标准普遍较低,学生素质普遍较差。中职学校应对这些“宽进”的学生,加强基础文化知识的教学,强化学生管理,加强学习指导,严格考试制度和学生学籍管理。例如,根据学生素质实际情况,可以适当降低文化课的内容广度要求,加大文化课深度,使文化基础课的内容和高中相当或略高于高中以满足职业需要为准,难度略低于高中。这样既便于与高职衔接又不与高职教学内容重复,还便于学生接受,符合目前中职学生情况,便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以提高学生再学习能力。

(2)中职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置、吸收学生参与研究,强化应用,宗旨是培养学生由“能做”转为“会做”。让学生明确教学过程,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均等参与机会,如采取课代表轮流制,加大课代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强化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从管理工作中体会到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乐趣。

4.建设高质量的中职师资队伍

中高职教育衔接篇(4)

从我国目前教育体系的状况看,从普通初等、中等教育到职业教育的渠道是通畅的,反之,由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的渠道则还沟通、衔接不够。近几年职业教育出现学校招生、学生就业等种种困难,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趋高,低学历人才不能适应某些岗位要求,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中职学校本身改革力度不够,毕业生质量达不到市场要求等一系列弊端。

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是必要的

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要通过其培养的人才价值得以体现。衡量人才价值的标准可能由于岗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学生质量如何只有用人单位最有权评价。毕业生的质量高,能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用人单位就会吸纳更多的毕业生,毕业生的价值也会通过其在工作中的表现反映出来,学校的声誉高低也有所显现。中职教育连年走下坡路固然与社会需求的变化有关,但部分学校办学不顾市场需求,毕业生“产销不对路”也是原因之一,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必然严重影响和制约中职教育的发展,既造成我国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使社会各个行业对有技术、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从业人员的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从而阻碍或延迟了我国社会生产的进步。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转变办学思路,迅速转向市场体制,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挖掘潜力,办出特点,办出效益,更好地为市场为社会生产服务。这才是中职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各类高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数已占高级中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一半。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新一代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方面做出了贡献。为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作出了大力发展的决策,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二、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措施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往往把高等教育视为获得某种身份与地位的手段,把高等教育当成终极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信息社会日益发达的今天,以前的那种“专才”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现在,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得一种资格,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很强的能力、更高的素质。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观念上,更强调通才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知道学习是“生命延续、事业进步”的第一需要,走向社会具有触类旁通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信息社会不断学习的要求和市场经济职业变迁的需要。

要使职业中学与普通高等教育沟通、衔接得更好,培养出大量合格的人才,必须认真总结工作的经验教训,从实际出发,采取有力的改革措施。由于沟通、衔接的是职业中学和普通高等教育,因此要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努力。

(一)职业中学

1 要认真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从我国职业中学的发展情况看,初期有些职业中学是由普通中学改设的,以后才有新设立的职业中学出现。当时职业中学的课程体系,大多是在原来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减少一些文化课,加上一些专业课和实践课构成的,而且由于实验、实习条件的限制,实际技能的培养显得很弱。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各职业中学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断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及一些优秀学生继续深造为国家需要的高一级人才打好基础来看,要防止这种倾向,要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改革中,适度加强文化基础课,特别是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文化课程上达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水平。

2 要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由于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陈腐观念的影响,职业中学学生存在着一些自卑的、消极的心理因素,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沟通衔接的困难程度加大。因此,职业中学必须对他们加强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党和国家对他们的殷切期望,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刻苦学习各类知识和实践技能,努力提高教

转贴于

育、教学质量。这样既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使其中的优秀学生适应继续深造的要求。

3 全面推进中职教育结构布局调整

结构布局的调整是整个中职教育战略调整的龙头和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加快结构布局调整的步伐。减少学校数量,扩大规模效益,调整专业布局,解决现有数置大、效益低的矛盾。要通过对现有教育资产进行重组和置换,盘活现有资产存置,扩大增最,达到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4 要提高中职教育的师资质量

中职教育应立足于提高师资素质,启动名教师、名学科带头人计划,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打通学生升学关卡,一方面顺应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另一方面也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求得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转变办学思路,迅速转向市场体制,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挖掘潜力,办出特点,办出效益,更好地为市场为社会生产服务。

(二)高等学校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逐步沟通、衔接,高等学校生源中职业中学毕业生的比例将会逐步提高。高等学校必须加快改革以适应这种生源变化的新形势。

1 搞好招生改革,把好考试、录取关

由于从职业中学应届毕业生中招生的数量不可能很大,而且职业中学的专业又数以百计,国家不可能像普通高考那样,进行全国统一考试。在一段时间内,文化课的考试可以采取统一命题的办法,而专业课及实践技能的考试只能由各高等学校自行命题、组织考试。在录取过程中,高等学校要在省招生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排除不正之风的干扰,严格执行择优录取的原则,把好录取关,使真正优秀的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深造。

2 认真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如前所述,从职业中学优秀毕业生中录取的学生有其长处,但也确有短处,要把他们培养成才,必须采取特殊的改革措施。目前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入学后将他们单独编班,从职业中学开始的文化课的实际出发,单独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予以实施。教学计划中:基础课,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英语等,由于职业中学的基础差些,课时安排应比普通高中生源班的稍多些,教学的起点稍低些;专业基础课,由于职业中学学生已经学过一些,课时安排上可稍少些,教学的起点稍高些;非强化技能训练的生产实习,在时间安排上可比普通高中生源班的少一些。总体要求不能离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标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任课,加强辅导。

3 加强社会办学力量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应发动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各行各业、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学术团体以及一切热心教育事业的个人都可以为发展高职教育出力,可以联合办学、可以国际合作办学,可以独立办学,可以资助办学,可以办学校教育,可以办短期研修。

中高职教育衔接篇(5)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

I.部级层面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表现在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均有重要精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又有进一步的明确指示。近年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八项计划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一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计划;二是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三是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四是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五是中职学生助学计划;六是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计划;七是中职教育办学模式计划;八是中职面向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计划。这是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和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2.省级层面

2008年10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正式落户河南。据了解,教育部将在这个试验区进行“六项试验”,继而再把成功经验推向全国。一是探索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二是探索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新途径;三是大力推荐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四是探索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新途径;五是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六是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与此同时,河南省召开的全省职业教育攻坚动员大会上,公布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其总体思路确定为: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把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努力形成与河南省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职高职相互衔接、职前职后相互沟通的具有河南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需求

1.社会发展的需求

所谓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是指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实现办学体制、办学形式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沟通。其目的,一是顺应职业教育功能的转变,加快构建以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贯通,初、中、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衔接,并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的现代教育体系。二是通过有效整合地区或系统内的职成教育资源,延伸和拓展职成教育的办学层次和服务方向,以提高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本行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2.经济发展的需求

人类社会已经进人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科技进步和生产中高科技的应用,要求执业者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但是我国经济地区之间,各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在职业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缩短贫富差距,必须办好中高等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并处理好衔接问题。这个衔接有利于对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教育投资的综合效益;有利于两类教育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调动多方面办学积极性,推动办学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开放化和社会化。可以认为,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既是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3.高教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大量的“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缺乏沿自身发展道路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这是高等教育内部的结构性缺陷。

从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来看,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校的办学规模偏小,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而设备重复添置、机构人员过多等问题在独立办学状态下很难显现,更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此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办学形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实施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有利于两类教育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三、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方式

i.教育制度的街接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一些困难,主要表现为因普通高中规模扩大而出现的生源大幅下降。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宏观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外,主要还在于传统的职教体系和办学模式难以适应职教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终结性模式尚未得到彻底的改革。因此,如何延伸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领域成了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新课题。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呈现以下两种趋势:一是职业教育的高移化,即职业教育的层次由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延伸。要创造更多的渠道和途径,满足中职教育毕业生继续升学的愿望。二是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即职业教育由传统的终结性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而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正是这一思想很好的实践形式。

2.培养目标的街接

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进行质的规定,也就是培养什么类型人的问题。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才培养活动意向性与客观性的统一,阶段性与终结性的统一。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受教育者经过若干年的教育培训后,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执业能力,而教育的培养规格则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受到的教育科目和课程的多少以及深浅程度。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的东西,比如职业性、实用性和基层性等特点。就培养目标而论,中职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衔接,中职应以培养中级技工和初级技术员为目标,成人高等教育应以培养高级操作人员和智能型现场管理人员为目标;就培养规格而言,中职要面向生产和服务的一线培养实用型、操作型的熟练劳动者,而成人高等教育要面向生产和服务的一线培养管理型、高级技能型的技术人才,两者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补。

3.专业设置的街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篇(6)

随着广东省广州市作为部级中心城市目标定位的确定和“科教兴市”、“产业升级”等战略决策的实施,广州的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都在发生急剧变化,相应的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广州职业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考验,实现中高职衔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高职衔接对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中高职衔接是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因此,研究当前中高职教育斜街的关键问题,探索有效的斜街对策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中高职衔接常见模式

我国的中高职衔接常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口招生模式

该模式是指完成三年中职学习的中职毕业生,通过春季高考升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曰前高职招生普遍采取3十X考试方式“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文化基础课。一般由高职院校所在省、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命题、考试和评卷。“X”指专业综合考试,由招生高职院校确定,并根据招生特点及培养要求组织命题、考试和评卷。

对口招生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这不仅能充分利用中职现有的教育资源,而且还充实了高职教育的生源,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但由于中高职分别实施培养计划,生源素质结构差异又十分明显,在广州中职学生中考没课平均分数在40至50分左右。所以要开展实质性衔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衔接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的断档或重复等问题。

2、分段贯通模式

该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实行分段贯通式联合办学。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先在中职学校学习,毕业后经考试按一定的选拨比例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的模式。通常说的3十2就是这种模式,但中高职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整合、重组中高职课程和教学计划。

分段贯通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合作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不仅使面临生存与发展压力的中职学校前景不再堪忧,同时又减轻了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压力,双方互利互惠,激发了双方的积极性。这种模式对于稳定中职教育,发展高职教育,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十分有利。

3、五年一贯制模式

“五年一贯制”是我国较早试行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该模式包括由部分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举办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下伸式)及在部分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式)两种情形。其入学考试与普通中专相同。一般分两个阶段组织教学,第一阶段以公共课为主,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进行一般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主要学习专业技术理论和培养职业能力。五年学习期间,通常前三年按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后两年按高职院校学生学籍管理。对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证书。

无论是普通高等院校举办五年一贯制,还是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五年一贯制,在中高职的教学、课程衔接方面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也因为五年贯通避免了高考的压力,很受学生与家长的欢迎。但也正是因为五年贯通,由一个学校就承担了所有中职与高职的教育任务,不论是高等院校下伸举办还是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提升举办,都需要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筹办实践性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建设等,事实上大量浪费了不举办五年一贯制院校的教育资源,形成了重复建设。

二、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中高职衔接的理想状态,是形成上下衔接、纵横贯通的交互性“立交桥”。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有管理招生制度、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诸方面。其中尤为关键的问题为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及招生制度问题。

1、课程设置衔接不够

首先,专业理论课程重复。专业理论课程还可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类。这两类课程在中、高职课程设置中均有较多的重复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现实操作中,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沟通欠缺,各自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与实践安排。尤其是单独招生,高职院校更缺乏与中职学校的联络。课程结构错位更加严重,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有学者对广州中高职衔接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工科类专业重复率达到50%~55%,财经类专业重复率达到40%~50%。其次,基础课程薄弱。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再者,专业技能(实习)课程有倒挂现象。

2、专业设置的契合度较低,使中高职衔接缺乏基础支撑

中高职衔接的基础在于专业的对口衔接。这决定着中高职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衔接上能否得以顺利实现。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之前隶属不同的教育行政部门,两者之间在专业设置上各不相同且互为混乱,限制了中高职之间的顺利衔接。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是2010年新修订的,专业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然而现行高职专业目录仍然是2004年修订并颁布的。目录分设19个大类、78个二级类532种专业。可见,中高职专业设置的时间、名称各不相同,专业名称、分类、要求也不规范。高职专业数量远大于中职专业数量,这使得中高职衔接的基础非常薄弱。

3、招生制度制约

我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对口升学招生指标限定在10%以内,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很少,改革招生政策,使中职学生既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升入高职高专学习,更多的中职毕业生可以升入高职继续学习,才能建立中职与高职的衔接的有效路径。

三、中高职衔接的对策思考

1、推进中高职微观衔接与内涵发展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坚持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科学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形成中高职的理定位,统筹安排。课程设置要由浅入深,逐渐提高;制定系统衔接统一的课程标准,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顺利与实施路径,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与交叉,促进课程的连续性、逻辑性与整合性。

在课程设置上,中职与高职的理念应有所不同,对于中职而言,应重视基础学习与应用以及职业素质教育。而高职则要加强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以及高技能的开发。高职课程重实践与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衔接;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和整合性。中职阶段要注重基础素质教育,而高职阶段则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此外,要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2、统筹规划专业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而不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设置专业,从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上讲,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依靠地方和行业,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地衔接起来,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中高职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的宽窄,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高等职教的专业设置是中等职教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只有中高职专业建设规范化,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3、教育制度和招生政策的改革

包括办学、教学、管理在内的教育制度上的改革,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保证,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制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既要实现学制的衔接,又要在入学考试制度上衔接,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的办法,也不能沿用普通高中的考试办法,而要按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考试,增加和突出专业课、实践课的考试,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放宽招生计划比例。

总之,职业教育是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自身完整,能够“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能够满足学生职业养成、职业生涯设计和重构、实现长远发展、潜能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不该是“差等生”才读职业教育的体系,而是有志者、追求终身学习者、追求终身成长者体系。我们必须确立“大职教”的观念,以终身教育思想来思考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为国家立交桥式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

[2] 蒋新革: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4).

中高职教育衔接篇(7)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人数持续增长,上海等地区中职学生的升学比例甚至超过30%,中高职教育衔接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中高职衔接制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由于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往往是各自独立、相互分离,因此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凸现了出来。

1.非专业对口衔接,造成知识和技能错位。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生源,并未严格按专业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有的地区只是分成文、理两大类 “对口”招生。由于非专业对口衔接,学生在中职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部分无用,几乎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新专业,而文化基础又不如普通高中毕业生,严重影响高职教育质量。

2.非理实一体化设计的专业对口衔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

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有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许多学校按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教学计划,这样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许多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出现重复,有些专业重复率超过60%。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根据2004年教育部的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分析比较三年制中职和两年制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电工方向)专业课程(见表1)。我们发现高职的三类专业课共开设15门,合计1460学时,其中有11门课程与中职出现重复,学时数超过1100学时,约占专业课总数的75%。

3.高职专业课程零起点,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职与中职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理应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高职专业课从零起点开始,而且专业课学时数少于中职。仍以上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高职的专业课比中职少790学时,可能出现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而不如中职毕业生。如果不计最后一学期的企业实践,高职生在校专业学习仅1100学时,显然难以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二、中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的基本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如果没有理实一体化设计的教学计划,无论是非对口衔接专业错位,还是对口衔接课程与内容重复,都存在很大损失,严重影响职业教育质量。设计中高职衔接理实一体化课程结构,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计划,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已是当务之急。

1.构建整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设计中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结构的前提,是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技能型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构建一个整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中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及其标准,避免中职、高职培养目标出现职业能力水平和教育层次的重复和错位。

2.实施中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计划

要使中高职衔接达到最佳效果,关键是实现真正的专业对口衔接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计划。应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根据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按照相关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制定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设计并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计划,制定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教学标准。

3.制定中高职衔接的接口标准

要确保中高职课程的高效衔接,关键是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必须统一制定相应的专业接口标准。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接口标准可分为专业、文化基础两部分。专业部分接口标准,可按照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四级(中级工)和相应的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制定;文化基础部分接口标准,与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考试要求一致。

4.构建整体性的课程结构体系

要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结合。应根据企业职业活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这样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造就高技能人才。

5.采用“3+2”学制模式实现课程衔接

目前实行中高职理实一体化衔接的学制主要是五年制高职,但这种模式对办学主体和专业设置等条件有特殊要求而受到一定限制。根据教育部鼓励发展两年制高职的精神,考虑到现行的中职、高职学制,我们认为采用“3+2”学制模式较合适,适用的范围更广。另外,借鉴德国的师傅培训模式,结合我国的情况,也可以考虑中职毕业生工作两年后通过选拔再进高职,这样更加符合高技能人才的成才规律。

三、理实一体化课程结构的基本框架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结合,具有一定功能的组织形式。中高职衔接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宏观上采用“工”字形结构,分为专门化方向课程、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四个层次。下层以大类专业为基础,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涵盖多个专业,专业基础面宽,适应性强;中间层以专业核心技术为支撑,专业稳定性好;上层以企业的职业活动为基础,每个专业对应若干职业岗位,针对性强。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仅能够符合企业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

1.专门化方向课程

即按照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设置的课程。通常一个专业对应若干个职业岗位,针对每个职业岗位要求设置专门化课程。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并涵盖相应的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课程开发应以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分析为基础,采用“项目任务分析”法,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规范、工作内容和性质确定工作项目、任务;然后分析完成每项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根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按照工作性质、逻辑关系和相关性,遵循教学规律,设置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专门化方向课程作为限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结合自己特点选择其中1-2门。此类课程可采用项目教学,根据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设计项目,每个项目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具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功能。

2.专业核心技术课程

根据各专门化方向之间具有共同的职业能力,提炼能反映专业特性的技术,以此为基础构建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学校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的不同,在于不仅要考虑当前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要考虑学生和专业未来的发展。根据技术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一般技术的生命周期较长,可达几十年,而产品的生命周期较短,因此以技术为基础构建专业课程,专业的生命周期就比较长。而按照企业的工作任务设置的任务引领型课程,由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企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但若所有专业课程都按照工作任务设置也会存在弊端:一是有些专业覆盖面广,涉及的职业岗位多,相应的工作任务难以穷尽;二是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岗位变化大,毕业生实际就业岗位可能与所学不一致;三是各项工作任务分散独立,难以形成有机的整体,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职业能力。因此,有必要设置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术和方法,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3.大类专业基础课程

大类专业是根据专业分类将相关的若干专业按照技术内涵划分的专业群。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总体上可归纳为建筑、制造技术、机电(理实一体化)技术、信息技术、商贸、财经、医药卫生、外语、美术、管理等各大类,比如将机电应用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电气设备安装、船舶机械装置等专业归为机电技术大类。

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也可称为职业基础课,是以大类专业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与学科性专业基础课不同,主要教学内容是相关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实用性,如企业生产或服务的工作流程、基本的技术和方法等。像机械制造技术就可以压缩机、汽车等典型的机械为例,阐述机器的组成结构,包括驱动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控制部分、辅助部分等,以及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典型零部件的制造工艺和材料选择,包括铸造、压力加工、焊接、机加工、热处理等;设备的装配、调试、维修的技术。教学中可通过教学录像,安排基本技能实训,将相关知识和技能整合为综合课程。设置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选择专业和个性发展。由于中高职衔接学习周期长达5年,而学生入学时年龄较小且对专业知之甚少,选择专业存在一定盲目性。故第一阶段学习可不分专业,待学完大类专业基础课后再分流,有助于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此外,根据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会产生影响,通过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可拓宽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覆盖面,增强适应能力,有利于将来就业、转岗学习新技术和终身学习。

4.公共基础课程

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要求,各专业一般都应设置包括德育、体育、文化基础课等在内的公共基础课。但目前关于中职文化基础课的设置存在较大争议:是否一定要作为必修课?是否要制定统一课程标准?如何确定标准?等等。我们认为,为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并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有必要制定统一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四、理实一体化课程结构的技术设计

1.衔接层次结构

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基本上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纵向延伸,即学生在职业教育各阶段都能获得相同或相近工作领域的职业资格,高职获得职业资格的层次高于中职;二是横向扩展,即学生在各阶段获得不同工作领域的职业资格,但高职获得职业资格的层次并不一定高于中职,主要适用培养复合型人才;三是纵横拓展,即学生在各阶段获得层次和工作领域不同的职业资格,如机电理实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我们认为根据我国目前情况,比较适合采用纵向延伸和纵横延伸扩展模式。而依据职业标准确定专业课程衔接的接口标准,是解决中高职衔接最有效的方法。 2.各类课程的比例结构

不同的专业具体要求不同,专业技能训练的时间也可能有所不同。一般在“3+2”模式的课程衔接中,“公共基础课1”约800-1000学时,“公共基础课2”约400-600学时,“公共基础课3”约400-500学时;“大类专业基础课”约200-400学时,“专业核心技术课1”约300-400学时,“专业核心技术课2”约400-500学时;“专门化方向课1”约400-700学时,“专门化方向课2”约400-600学时;企业实习为18-20周。中高职的接口标准为学生学完公共基础课1-2、大类专业基础课、专门化方向课1,达到规定的要求,合计约2600-3000学时左右。

3.分层递进、分层教学

分层有两层含义。在宏观课程结构上,按专业的进程分为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三层次,分层递进,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微观课程结构上,有些课程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也可分为基础、提高两个不同的层次,适用于不同基础和有不同需求的学生。至于层次的划分标准,专门化方向课、专业核心技术课、大类专业基础课可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考核要求中相应的要求确定。需要说明的是,分层主要是从课程结构上分析,具体各阶段的课程安排在时间上是可以相互交叉的。

4.课程综合化、模块化、学分制

根据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实现课程的综合化,不仅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提高教学效益,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而课程的模块化和学分制的实行,则使学生能够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课程,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若以中职毕业就业为目标,就可选择文化基础课的基础模块,以及专业核心技术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的提高模块,从而达到中级工考核要求;若以升学为目标,则可选择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模块以达到初级工要求,同时选择文化基础课的提高模块以达到高职的入学要求;若要获得两个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在专门化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中选择两个不同职业标准的相关课程。

参考文献

[1] 芦京昌. 浅谈中高职衔接工作[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07).

[2] 高原. 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05). [3] 郭翠兰. 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 职教论坛, 2007, (05).

中高职教育衔接篇(8)

现在一些中职汽车专业和高职汽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在教学方式并无区别,也无各自特色。社会上也有一种中职和高职汽车专业是一种完全相同的职业教育的误区。如何做好汽车专业中高职衔接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两者教育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同时现在国家大力提倡高职院校接受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进行再深造。做好本专业的两种不同教育模式的衔接,就显得很有必要。

1.构建完整、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汽车专业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有一定技术的一线工人,培养面向服务、生产和售后等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中职教育是一种直接的职业技能培训。具体来说,中职汽车专业学生首先要学习机械、电子、电工、液压传动等基础理论课和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等专业理论课,在上理论课的同时或之后,学生要接受汽车维修工等工种的学习、培训和考核。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一定岗位的技能培训。

汽车专业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有一定专业技能、又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全面型应用人才。汽车专业高职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汽车专业大专水平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掌握现代汽车结构、原理、性能等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汽车运用、检测与故障诊断、维修服务等方面实际操作技能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汽车专业高职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建立在必要的理论基础上的,

两者的区别在于,两种教育模式的入口、层次、重点、就业方向和对技能的要求都有很大差异。从整个职业教育来看,当前职业教育汽车生源有单纯的中职汽车专业生源、单纯的高职汽车专业生源和高职接受有汽车专业基础的中职汽车专业毕业生生源,或者是直接实行5年制高职。单纯的中高职汽车专业生源指是没能任何汽车专业背景的生源。前者是初中毕业生,后者是高中毕业生。

本专业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要考虑两种教育形式的定位,中职培养的对象是一名合格汽车维修人员,高职培养的对象则是一名优秀的汽车企业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因此,各类学校在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要注意统筹兼顾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汽车专业学生生源,对不同生源和不同培养目标时要分门别类进行培养,同时还要注意到不同教育层次汽车专业的后续学习和发展问题。

2.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个专业的成功与否与其课程体系的科学和完整是息息相关的。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一定突出重点与难点,注重能力与技能的培养,两者兼顾。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当中,要考虑一些专业课程整合,课程定位清晰,,不产生矛盾交叉重复,如应该分清中职强化技能,高职强化综合能力。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有所体现。

但是要注意到,现今很多中职汽车和高职汽车专业的课程体系有重多重叠之处。这需要在制定课程衔接的时候注意到中职学生的接受和吸收能力,文化课由国家规定不可变更。中职专业的通用课一般是指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识图、车辆维修基础、汽车运行材料、汽车保养基础、汽车维修企业管理等课程。而这时在衔接上就要成为相应的强化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调整技术、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美容技术、汽车空调技术等课程。

中职专门化方向课一般都开有以下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钳工基本技能、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电控发动机维修、自动变速器维修、汽车空调。而衔接的相应高职汽车专业专业核心技能强化课:汽车底盘电控技术 汽车自动变速器 、汽车电路技术、汽车维护技术、汽车运用技术、汽车音响技术、汽车检测技术、汽车电控发动机。

两种教育模式的专业拓展能力课方向应统筹安排,安排一些选修课程或者专业延伸课程。如汽车专业英语等课程。

3.构建完整的技能培训体系

中职学校汽车专业培养的学生是主要是以中级工为主,如汽车维修工中级工、汽车维修电工中级工或者汽车钣金工中级工等。高职学校汽车专业培养的是以高级工为主的学生。因此在技能培训的层次上就显得不同。重点也不尽相同,前者以技能为主,后者以综合能力为主,辅之于技能。

因此,构建完整的技能培训体系就显得很有必要。相关技能培训机构和鉴定部门要统筹考虑到不同层次技能考证的需要,制定汽车专业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技能培训对接标准,科学规划技能培训在人才培养和课程中的比重。中高职学校在学生技能培训中要层次分明,突出重点难点,还要考虑两种教育的后续技能提升空间和发展空间。

在具体衔接上,对应中职汽车专业,高职专业可考虑一年级至二年级采用模块化教学或者项目化教学方式,到了三年级采用顶岗实习或者岗位模拟的方法。具体来讲,强化技能, 可能过汽车发动机强化实训、汽车底盘强化实训、汽车电器强化实训、汽车电控发动机强化实训、汽车电控底盘、汽车电控车身强化实训和汽车综合强化实训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整车强化实训:汽车整车电路、亚洲车系、美洲车系、欧洲车系整车实训等。最后进行岗位模拟,如汽车机修工模拟、汽车电工模拟等类似于实际企业的环境,以进行技能的强化提升。

4.建设适应本专业衔接所需要的师资、教材和实训条件

4.1建设适应教学的师资力量

教学师资力量是做好汽车专业中高职教育的衔接的一个因素。教师是教育里的一个关键环节,他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目前职业教育系统中教师的能力参差不齐,一些部分老师理论水平较高,而实践不足,甚至只能纸上谈兵,学校也没有相关的培训和进修机制,造成部分师资难以面对中高职汽车专业衔接时所带来的挑战。中高职汽车专业衔接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较高,要求专业教师既能上讲台当老师,还能进工厂当师傅。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必须统筹考虑师资力量的建设以适应新型教学的需要。可通过加大内部师资力量培训,或与企业合作,引进较强实践能力且兼备应对教学的能力的人才等措施实现,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

在不考虑两种教育模式衔接的情况下,中职汽车专业需要的是技能突出的专业教师,高职需要有一定技能和理论知识全面的复合型教师。而在两者的衔接时,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根据技能培养目标和社会岗位需求,来建设适应两者衔接时的新型教学的师资力量。衔接时,对师资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有很高的要求,既需要教师会做,会说,还需要教师会教。

4.2教材

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技能培训体系则需要通过教材作为支撑,同时教材也要适应两种不同教育模式的需要。要编写能够体现两种教育模式的教材,体现学生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教学。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两种教育模式衔接效果的好坏,以汽车发动机方面的教学内容为例,如中职汽车专业重点应在发动机检测与维修等与社会企业相关联的社会实践上,而高职则在些基础上对技能加以强化,且加强理论知识素养的学习,其课程可以为汽车构造与原理等。因此,只有编写与两种职业教育和有利于两者更好衔接的专业化教材,才会真正做好两种职业教育的衔接。

4.3实训条件

在构建好课程体系、技能培训体系和教材后,实训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中职教育需要大量的设备和工具,汽车专业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对车型和工具的要求比较高,不同品牌甚至不同年份的车型一些关键数据也可能不一样,这样对设备和工具的需要量就大,而且也易损耗。而高职也随着对职业内容强化而对实践部分加大了教学力度,同样对设备和工具的要求也较高。而作为两者的衔接,实训条件则相对要有些不同,因为中间涉及到对技能的强化和提升,比普通的实训强度要大,难度要高。

参考文献:

中高职教育衔接篇(9)

一、美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1.以“技术准备计划”为基础的课程衔接模式。美国通过实施“技术准备计划”实现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有机衔接。联邦和州政府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完成了两大任务:一是把高中职业课程(2年)改为高中后技术教育的准备课程;二是实施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即“2+2”课程衔接。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与学校广泛探索高中课程改革及高中阶段职业技术课程与高中后技术课程(2年)衔接的模式,不仅整合了高中和高中后职业教育,也保证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对话,减少了课程重复,强化了中高等职业教育间的内在衔接,提高了职业教育衔接的效率和质量。

2.以职业群为基础的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职业群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为目的,将职业按照其宽泛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组,多种性质相近的职业归纳成一组或一群以促使学生进行职业导向和职业探索。美国在各州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办公室和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者协会共同研究开发了16项职业群,开展一项或多项职业生涯与技术教育项目。学生往往从9年级开始就选择好了职业群,学习相关课程并通过相应考核评估后,不断提高自己在该领域的等级,实现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累积及资格证书等级的提升,最终学生可以获得副学士学位(甚至学士学位)或者是行业承认的证书,并帮助学生寻求到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

二、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5]

1.“一贯制”衔接模式。“一贯制”衔接模式是我国最早倡导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五年一贯制”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五年一贯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全日制职业教育,通过实施三二分段教学,学生分段侧重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即前三年以公共课为主培养学生一般能力,后两年为以专业课为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学生中职教育毕业参加考核合格即可直接升入高职院校,前后两阶段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升学考核是协议院校内部以学生实际能力为基础的考核,针对性强,衔接成功率高。学生高职毕业同时拥有中职和高职教育毕业证书,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若中职毕业生没有升入高职院校,则可参加就业或是学习一段时间获得相应职业资格后再就业。

2.“分段式”衔接模式。“分段式”衔接模式是中高职教育分别在协议内中高职学校内分段完成的衔接模式,中职毕业生按照协议规定获得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对口招生”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中职毕业生通过中高职“对口”的“3+X”(“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文化基础课考试,“X”指专业综合考试,文化基础课一般由高职学校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命题,专业综合考试由招生高职学校参加命题)招生考试后,可录取到协议内高职院校对口专业学习。“对口招生”主要有“3+2”或“2+3”衔接模式,无论那种模式高职院校招收的都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充分发挥了中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

3.“直通车”式衔接模式。“直通车”式衔接模式是在中职学校实施学分制基础上,以中职二年级学生中年满17周岁,且修满文化课程学分和愿意参加开放教育专科学习的学生为对象,实施中职学生注册申请开放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学生注册时需要验证毕业证书,为符合条件且愿意搭载“直通车”的中职二年级学生提前一年办理毕业证书。中职学生参加该项目后,在三年级顶岗实习期间同时参加开放高职教育,学习年限一般为2.5~8年。“直通车”式衔接模式解决了中职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课程薄弱而不擅长升学考试的障碍,有助于开展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三、比较研究

1.增强普职教育融合发展观念。美国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广泛涉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并延伸至研究生教育。我国首先应集中精力突破中高职教育阶段限制,尽快落实副学士学位,使同是接受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学生有机会获得学位,提供普职教育的平等地位。其次,应大力提倡普职教育融合发展,促进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利用。

2.淡化中高职教育学制界线。中高等职业教育应逐步淡化学制界线,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入学制度,回归持续培养职业人才的轨道。只有淡化职业教育层级之间的学制界线,尝试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的注册入学制度,才能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衔接模式。德国弱化入学考试,英国和澳大利亚以资格证书为基础的注册入学制度,都为我国改革职业教育入学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并促使我国职业教育招生制度实现由外在区分向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职业人才成长内在规律的转变。

3.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实现二者内在衔接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中高等职业人才分阶段培养的必然要求。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互认机制,使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统一设置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将行业技能需求和职业培训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资格间的直接联系。最后,鼓励学生课程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无论学生采取怎样的教育和培训方式,只要达到课程考核标准即可,从而促使职业教育逐步走向开放。

4.加强学习成果的量化和认证。非课程学习成果是学生通过自学等学习形式取得的实践经验和社会认证,由于涉及因素较多而难以量化和认证。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是通过实践课程和工作经历来完成,然而这些课程往往因为很难量化考核而成为“隐性”课程,难以成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考核要素。职业教育学生的工作经历、参与职业大赛以及等级证书等实操性很强的学习,往往比理论课程的学习更能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更重要的职业学习和训练,应成为职业学生毕业和升学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李青.美国职业教育的历史与现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112-113.

[2]高原,邓玉等.论发达国家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模式[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06.

[3]邓宏宝.国外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策略的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23.

[4]郑坚.简析美国职业生涯与技术教育的中高职衔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79.

[5]汤书波.中英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比较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4(5):22-23.

中高职教育衔接篇(10)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深化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推进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加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提升行业指导能力和参与深度、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新机制、提高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推进职业院校文化传承与创新。

我校在去年全面实施了中高职的合并及一体化管理,来进一步搞好中高职衔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现有的主要中高职衔接模式有:

一、五年一贯制

学生在我校中职学习3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同时,我校也加强与多所高职学校的合作办学,比如由高职院校的教师到我校进行学生的各学年学习考核,合格者在毕业前通过校内的英语测试即可顺利到高职学校就读,学生也可选择直接就业。教学由我校专任教师经高职学校培训上岗,与高职学校共同订立学生的教学计划、教学质量考核方法,保证学生顺利通过高职院校考核。我校对升入高职学校的学生,由班主任进行定期回访,促进学生在中职到高职的学习方式的转化,协助其就业!

学生还可选择在入学时直接就读我校的五年一贯制的相关专业,中高职教学全部在我校完成,毕业同时发给我校的中高职毕业证书,同时在毕业时,可以参加专升本的考试,进一步的提供自身素质,亦可直接就业,到社会中去展现自身的职业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相对于合作办学模式,直接在我校连续就读五年一贯制的学生,授课的计划及培养策略更能做到无缝的链接,对于学生也能充分利用其在校时间,加强文化基础课的提升,专业课也可由浅及深的一步步地推进,使学生在这五年的学生中得到一个全面充分的训练及培养!

二、对口升学

学生入学前有分数的限制,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在入学时可就读于对口升学班,根据河北省对口升学的考试科目,设置教学内容。在第三年毕业前,学生参加省内组织的统一对口高考。我校学生目前对口升学率可达100%!目前,初中后的学生普遍数学、英语能力不高,需要在这三年中强化基础课的教学,并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对口升学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自觉性高,是中职学校中较好的学生,但由于升学与从业资格考核时有冲突,鼓励学生先参加升学考试,后进行技能鉴定!或到高职后再进行技能等级鉴定考试。

同时,对于对口升入我校就读的学生,进行入学考试,提前摸底并进行问卷调查其班级学生的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掌握程度,针对每一届入学的学生进行分析,修改指定处后续的高职授课计划,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中的学习效果!

三、订单招生

对于当地及辐射地区的各大企业的具体需求情况,进行订单式招生,教师深入到企业做调研,掌控到企业的具体用工需要,回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授课计划,考核则由企业来具体考核,达标者上岗,不达标者需要返回学校继续训练,直至满足订单合同的要求为止,对学生负责到底,配送到具体的工作岗位。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订单式招生即锻炼了学生,也培养出了一批一线教师,教师的产学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可以说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过硬的软件基础――可为师(教师)亦可为师(师傅)的一线师资力量。

四、单独招生

中高职教育衔接篇(11)

【摘要】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影响到我国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和快速发展。中高职教育衔接不是简单地“学历嫁接”,而是要从招生制度、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良好衔接,通过对我国中高职衔接现状进行分析,剖析了当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的四项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中高职衔接

基金项目: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中、高职衔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2013JSJG426)。

作者简介:朱涛(1981—),男,江苏徐州人,硕士,现任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技术学院自动化教研室主任,讲师、工程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带头人,从事自动化教学与研究工作。

21世纪的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对中、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脱节、重复、断层,职业学校学生升学和成才渠道不畅和效益不高等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新任务。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既是热点问题又是难点问题,很多学校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都已开始试点,典型的做法有:北京市构建了以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按照“从职业出发”和“服务人们终身职业发展”的理念,提出了以初中后分流为起点、以5级架构为主体并能纵向发展的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上海以课程衔接和考试制度改革为突破,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的衔接,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以及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打通技能型人才成长发展的渠道;广东开展了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招生试点工作,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中高职三二分段”指在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选取对应专业,制定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教学活动。江苏省在《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2011年起试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学习的制度”。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类型有三种:中高职“3+2”分段培养、中高职“4+2”分段培养和中高职“3+3”分段培养,即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习3年或4年,进入到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学习2年或3年。

2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清,导致我国初步建立起的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存在很多问题,衔接不够通畅,只是解决了形式上的衔接。职业教育中的中职、高职的衔接虽有通道,但不够畅通,还处于个案、缺乏整体联系的探索性的研究阶段,大多数研究成果属于经验层面的分析和总结,此外,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终结阶段,无法保障职业教育系列人员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和终身学习的要求。

2.1高职生源特点决定中高职衔接工作开展受到限制

高职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大部分是参加普通高考的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仅占一小部分,而前者在高中阶段几乎没有职业技能训练,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文化理论知识学习,进入高职后不仅要接受高职教育的普通文化知识学习,还要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只有具备了中级水平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才能达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职业性、技能型”的特点得到了延续,显然,这部分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容易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加强,现实情况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这些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基本为零,必然导致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很难将重心放到中高职衔接上来。

2.2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缺乏统一性

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中两个不同的层次,虽让它们都同属于职业教育类型,但高职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自己定位于高等教育,然后才是职业教育,近几年,大部分高职院校才真正接受自己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院校这样的事实,显然,在职业教育内部管理缺乏层级衔接的统一性,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不利于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和职业岗位技能训练上,应该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上,并有一个更高的层次,然而由于上述原因限制,中高职衔接的通道没有完全打开,中职与高职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训练从同一个水平开始,只是最终要求人才培养的结果不一样,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严重重复也就不难理解,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质量和效益均受到极大影响。

3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对策

3.1不断优化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招生制度

各级政府要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管部门部门要统筹推进中高职职业院校的发展,在招生、教学、管理、就业、校企合作在内的制度上的进行改革,确保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中高职教育衔接首先要做好招生录取制度的衔接,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的办法去实行,而要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增加和突出职业技能的考试,这样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目前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主要有“五年一贯制” 和“中职升高职”两种主要形式,教育主管部门给定的计划政策有限,尽管在各地实际运行中有所突破,但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期望值仍然有一定差距,应尽快完善相关制度,根据市场调节,适当放宽中高职衔接的招生计划。中高职教育衔接不仅仅是学制上的衔接,要注重内涵建设,除了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在政策上要给高职更大的自主权,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各高职专业可能根据行业的要求将入学考试与中职的日常教学、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认证等成绩结合起来,完善招生制度。在一些成熟的中职学校招生基地,甚至可以试行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联合办学的形式开展预科教育,更好地促进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3.2实现高职专业与中职专业的有效衔接

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专业的衔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来设置专业,要真正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必须在行业部门和组织的指导下适当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由于高职院校是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再深造学府,所以高职设置的专业首先是中职所设置专业的纵向延伸,其次要考虑到中高职衔接通道的宽窄,要适当在横向上做必要的拓宽,为了确保衔接的有效性和规范化,教育主管部门需要编制和推广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标准,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的衔接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3.3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有效衔接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下转第91页)(上接第57页)上是不同的,但也有许多共性。两者都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及规范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当然培养人才的层次和类型是不一样的,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二者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又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为了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中高职教育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注重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

3.4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根据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与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就业岗位,确定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此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高职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根据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强化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针对性、系统性,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参考文献

[1]李贵炎,杨益明.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实例分析:以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试点项目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3).

[2]苏敏.关于建立健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3).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