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大全11篇

时间:2022-02-11 05:49:40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篇(1)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72

近年来,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呈提升转型态势。2016年起,中央财政按照每村每年150万元,连续支持两年,计划“十三五”期间全国建成6000个左右美丽乡村,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建设提质增效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1南平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党的十以来,就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南平市紧跟上级部署,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按照“彰显闽北特色、抓好典型示范”的思路,积极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

11规划领军,美丽乡村与城镇化实现无缝衔接

建设美丽乡村与新型城镇化道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南平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要坚持把中心村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承载点。“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闽北特色美丽乡村,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由此可见,“统筹城乡一体”“科学规划建设”等仍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词。

2013年9月,南平市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若干意见》。四年来,科学规划建设美丽乡村为“就地城镇化”打下坚实基础。以延平区为例,2013年制定下发《延平区建设美丽乡村八年行动计划》,明确按“八个好”标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展开。在因村制定规划方面,力争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如樟湖香山村、太平南溪村、夏道洋坑村等地,对房屋进行立面和平改坡改造,融入闽北传统建筑元素,形成良好的整体建筑风貌。在凸显村庄特色方面,强调“显山露水、透绿见景”,如西芹镇高坪村、浆甲村,以自然景观原貌为基础对村容村貌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村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不搞大拆大建方面,坚持将“宜小不宜大,宜矮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藏不宜露,宜土不宜洋”的理念贯穿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如茫荡镇宝珠村、王台镇溪后村重点保护历史建筑,做到修旧如旧,充分展现当地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12因地制宜,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多重模式

强调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因此南平市建设美丽乡村,还根据不同村庄具备的不同特点打造最合适的建设发展模式,而不是一味地“浓妆艳抹”“大拆大建”。

一是与造福工程相结合。延平区来舟镇游地村原来受自然条件限制,存在“行路难、就业难、读书难、就医难、交流难、娶妻难”和“山边民房溜方危险”的“六难一险”问题。村两委与村民代表商议后,提出“借造福工程建新村,整村异地搬迁”的想法。经科学规划设计,建成集环保绿化于一体、总投资1600多万元、占地47亩、可融纳177户村民居住的造福工程。搬到新村后,村民就业有保障,小孩读书有条件,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840元提高到2015年的15997元。二是与灾后重建相结合。2010年“6・18”特大洪灾过后,延平区确立了37个集中重建点,集中重建3448户。太平镇儒罗村作为灾后重建村之一,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新村,完成多项工程建设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4年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三是c卫生整治相结合。政和县松源村石圳自然村过去遍地垃圾,在松源村支委、妇代会主任袁云姬的带领下,成立了由十个妇女组成“石圳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学习借鉴村庄整治的先进经验做法后,短时间内清理了堆积30多年的垃圾山,修复古井4口、古水渠1400多米,新建石砌沟渠5000平方米,并逐步形成“妇女党员带头、建设理事会主导、村民共同参与”的美丽乡村卫生整治模式。目前,石圳已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乡村旅游业随着环境整治不断发展壮大。

13产业带动,打开美丽乡村建设的崭新思路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造山清水秀、路洁房美的新农村,更要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注重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带动促进经济发展,变“输血”为“造血”。

目前,发展特色产业与重点项目也已成为南平市建设美丽乡村重要途径之一。松溪县大力开展“七个一”工程,推进农村工作品牌化、特色化发展。祖墩乡刘源村充分利用生态茶园优势,坚持规划先行,在龙源茶庄科学布局建设了停车场、休闲娱乐体验馆、农产品展示中心、百竹园、果蔬农场等功能区;同时,使用防腐木建成了部分栈道、观景台、观景亭等设施,打造田园水岸景观;此外,还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注明百竹园中各类竹种在古诗词中的出处,提升文化品位。目前,刘源村已建成功能协调配套、要素完整、特色鲜明的生态茶旅线路,优美的田园风光让冰心研究会会长、著名作家王炳根先生由衷地发出“松溪美乡村,中国瓦尔登”的赞美。

2南平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南平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要取得长足发展,还需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农民主体意识不强

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是主战场,农民是主力军。当前仍有一部分村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必须一手包办,对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建设美丽家园的认识缺位,工作中“上面急、下面望”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民希望政府能够将建设工作一揽子包到底,但全市共有1600多个行政村,若村民的主体作用不发挥、依赖思想不打破、等靠心态不消除,只靠政府的力量,美丽乡村建设难以持续深入。

22乡村建设特色不足

目前一部分村庄的建设缺乏“特色之美”。在建筑风格方面,有的弃土随洋,只是简单地以城市小区为样板,将村庄建成小规模的“城市森林”,表面上看起来颇有成效,但展示不出闽北民居的特色、体现不了传统文化的特征,留不住美丽乡村的“乡愁”。在产业发展方面,部分村庄经过改造提升后,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但经济发展模式仍没有转变,后续发展比较困难。南平市农村土地、山林资源丰富,种养殖点多面广,但特色农业的专业合作社覆盖范围小,运作不规范,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村庄没有主导产业,没有经济支撑,乡村宜居环境和持续发展难以保障。

23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三分建、七分管”,美丽乡村建设既要重建设,也要重管护;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但有的地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还停留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阶段,满足于“新房盖好了、道路修好了、公园建好了”,在村容村貌的后续维护和村民精神文明水平的发展提高等方面,尚未建立长效机制。在制定村规民约、建设精神文明等方面更是不足,村级组织尚未形成管理意识,村民尚未形成维护意识,“垃圾随意倒、杂物乱堆放、家禽遍地养”等“脏乱差”现象出现回潮,甚至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

3“十三五”期g加快推进南平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十三五”期间,南平市将实施乡村建设“五个一”工程,着力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到2020年,形成100个“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创造特色,创新发展。

31政府牵头,村民做主

村民才是村庄的主人,政府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是“服务员”而不是“包办人”的角色,要继续试行“以点带面”“以奖代补”等政策,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牵头、专家参与、社会投入、村民做主的决策机制,从而真正让村民的思想实现“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延平区西芹镇高坪村后坪自然村,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伊始,采取政府包揽的形式建设乡村,规划设计过于依赖专家意见,不注重村民的想法,导致工作推进难度大。2014年,通过认真总结、转变思路、移交决定权,鼓励村民参与前期规划设计,村民的主人翁意识积极调动起来,干部工作干劲足,群众参与热情高,建设工作持续推动,井然有序。2015年,高坪村被评为福建省首批乡村旅游特色村。

3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篇(2)

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服务我县生态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做好这项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县选派(聘)办向全体选派干部、大学生发出如下倡议:

一、勤学善思,争做美好乡村建设的谋划者。

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全体选派干部、大学生要真正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广泛调研,认真思考,为本村的美好乡村建设提出建议,献出良策;把有关美好乡村建设的好思路、好建议、好做法进行提炼总结,并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

二、深入动员,争做美好乡村建设的宣传者。

建设美好乡村,广大群众既是受益者,也是主体力量,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全体选派干部、大学生要发挥信息广、学习快等优势,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利用远程教育平台、万村网页、村务公开栏、黑板报、发放宣传资料和入户宣传等形式,深入群众进行宣讲。广泛向党员、群众宣传美好乡村建设政策和相关知识,及时纠正影响和制约美好乡村建设的陈规陋习,提升群众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知晓度、认可度、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狠抓落实,争做美好乡村建设的实践者。

全体选派干部、大学生要进一步增强做好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心聚力;结合实际、打造亮点、彰显特色;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狠抓落实。做到组织有序、任务到位、责任到人。建立上下联动的推进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全体选派干部、大学生要认真研究美好乡村建设政策,协助村干部编制美好乡村建设有关项目申报书,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切实推动美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

四、优化环境,争做美好乡村建设的服务者。

全体选派干部、大学生要切实发挥好联络员、协调员、组织员作用,为美好乡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协助村干部调解邻里间矛盾纠纷,化解上访隐患,倡导移风易俗,促进文明和谐。积极协助村“两委”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力服务美好乡村建设。开展一系列美好乡村建设活动,完成资料的上报、归档等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全体选派干部、大学生,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进一步理清思路、振奋精神,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投身到美好乡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扎实工作,以建设工作的优异成绩,为打造“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作出新的贡献。

建设美丽乡村倡议书全体村民朋友们:

建设美丽乡村是进一步改善我镇人居环境、提升广大村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为贯彻落实《宁乡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镇党委、政府向全镇人民倡议:

一、争做建设“美丽乡村”的宣传者。

全镇人民要树立“横市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共建共享意识,深入倡导生态环保理念,积极宣传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摒弃不良习惯,倡导节能环保、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争做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者。

希望大家迅速行动起来,做好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房前屋后每天打扫干净,保持卫生整洁;户内外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力争垃圾不出户;家禽动物实行圈养,不随意放入公共场所;爱护溪流河道卫生,不随意倾倒垃圾等杂物;保持路面整洁畅通,不随意堆放挤占道路,不进行店外经营;自觉拆除或整修破旧杂屋,不乱搭乱建;自觉护林防火,保护资源,不乱砍乱伐,不乱抹乱画,不乱垦乱挖。妇女同志要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做到被子天天叠、碗筷餐餐洗、衣服日日净、卫生常常搞、形象时时佳;并督促家人做到衣服不乱挂、鞋子不乱丢、杂物不乱堆、垃圾不乱扔、墙上不乱贴。

三、争做建设“美丽乡村”的维护者。

建设“美丽乡村”,人人有责,家家受益。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开始,从小事着手,人人动手、户户参与,积极配合做好建设“美丽乡村”的各项工作,用实际行动尽一份村民的责任和义务,努力营造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倡议书各位乡亲们:

建设“美丽乡村”,是咱们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新农村具有长远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是促进咱们“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共享和谐生活的有力保障。这是我们共同的向往、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付诸行动的动力。

共建“美丽乡村”,需要你我同心协力,打造出我们需要的“生产美”。

从現在起,大家要积极行动起来,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创建美丽乡村活动中去,各尽其力,各展所长,关心家乡一山一水、一路一渠基础建设,主动参与公益事业,凝心聚力打造特色亮点,争做共建“美丽乡村”的宣传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共建“美丽乡村”,需要你我弘扬新风,保持我们引以为傲的“生态美”。

从现在起,大家要踊跃参与到村庄环境整治中来,大力发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精神,主动监督、劝阻损害公共卫生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父母为子女作表率,子女为父母做帮手,全家老小齐上阵,干部百姓一条心,形成户户齐参与、人人争做美丽乡村的维护者、志愿者和创建者,让脏、乱、差远离我们的生活。

共建“美丽乡村”,要你我文明同行,共同打造我们需要的“生活美”。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篇(3)

作为宣传思想工作者,要重点围绕讲话精神,做到精准对标,扎实推动宣传思想各项工作,尤其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自觉贯彻落实好“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要求。

精准切入 深刻认识

“四在农家”创建活动2002年发端于遵义市余庆县,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提炼形成了“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四在农家”品牌,经历了以“五通三改三建”为主的初级版创建和以“黔北民居”元素注入为主的提升型创建,最终发展成为“文化、生态、旅游”一体化推进的乡村旅游升级版创建,实现了从“新村”建设到“四在农家”再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飞跃。

实践证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已成为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快农村全面小康进程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是一项符合组织要求和顺应群众意愿“双向利益一致性最大化”的民心民生工程;是一项与“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贵州新路高度深度融合的农村综合发展工程。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符合“守底线”的要求。“守底线”,就是要坚守两条底线、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守住发展的底线,就是要守好速度底线、让经济实力强起来;守好收入底线、让百姓腰包鼓起来;守好脱贫底线、让小康步伐快起来;守好安全底线、让公共环境优起来。守住生态的底线,就是要守好山青底线、让大地常绿;守好天蓝底线、让空气常新;守好水清底线、让碧水常流;守好地洁底线、让土壤常净。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富”字当头的发展工程,就是要让百姓腰包鼓起来,加快脱贫致富、加快农村小康步伐的发展工程,这与“守发展底线”的要求是高度融合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美”字为要的生态工程,就是要让生态环境更好更美,建设若干个“美丽乡村”,通过若干“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让大地常绿、让空气常新、让碧水常流、让土壤常净,这与“守生态底线”的要求是高度融合的。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符合“走新路”的要求。“走新路”,就是要走出一条奋力后发赶超、加快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新路;就是要走出一条坚守两条底线、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新路;就是要走出一条以开放倒逼改革、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新路;就是要走出一条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一项后发赶超的农村发展工程。贵州的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贵州的真正小康。实践反复证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就是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遵义新路;就是坚守发展和生态加快农村发展的遵义新路;就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遵义新路;就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加快法治农村建设的遵义新路。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更是“奔小康”的必须。“奔小康”,是一个综合体系,是以经济建设为主,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工程。就是要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就是致力于“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素质、展示农民新精神、展示农村新面貌的农村综合发展工程,与农村“奔小康”高度融合,是农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创新拓展 自觉落实

正安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在紧扣“富、学、乐、美”核心要素的前提上,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提炼形成了以“党建聚民、产业富民、文化塑民、乡风乐民、环境怡民”的“五民”特色模式,对于进一步丰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内涵,贯彻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总要求,以及新时期如何持续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出了新的方法和路径。

正安“五民模式”符合“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内在要求。“五民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党建聚民、产业富民、文化塑民、乡风乐民、环境怡民”,与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协调一致、与“富、学、乐、美”丰富内涵紧紧相连、是正安贯彻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生动实践。

党建聚民,重点是围绕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巩固党在农村的基层基础建设。正安以“党群连心户”特色党建工程,以“传递党的声音直通车、听取社情民意直通车、帮助发展产业直通车、化解矛盾纠纷直通车、服务人民群众直通车”为主要内容的“党群直通车”工程,以新时期农村政治思想工程为载体,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这一“民生工程”转化为“党建工程”,以党心聚民心、汇民智、集民力,共圆“中国梦”。

产业富民,重点是立足优势产业,将烤烟、茶叶、核桃、高梁、蔬菜、野木瓜、辣椒、大蒜、中药材、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分乡镇、分区域进行规划,实现产业规模带状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产业规模化总体布局,坚守好发展的底线,提高群众收入。

文化塑民,重点是抓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十大特色文化”建设,塑造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素养。以文化塑民提振广大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精气神,构筑正安人民的“精神高地”。

乡风乐民,重点是全力推进破除迷信、相信科学、禁毒禁赌和节俭办丧事喜事的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法制农村和现代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依托公共文化阵地,开展群众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文化、文体、文娱活动;深入开展各类农村精神文明评选评比活动,营造农村良好的文明新风尚。

环境怡民,就是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总揽,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和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四化”建设,抓农村环境基础条件的改善,抓农村优美环境的打造,抓农村环境美与心灵美的有机统一。真正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篇(4)

一、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大强农富民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一个城市管理者应正确妥善处理好的问题,为此,必须梳理出城乡一体化及美丽乡村的具体与建设要求。

(一)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指导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而使城市和乡村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共同繁荣的整体系统。

(二)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具体包括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村文明素质美等四个层面的“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

(一)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难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实现党的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蓬莱提出了“人间仙境、美酒之乡、休闲天堂”的建设目标,就必须统筹城乡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增加收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二)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是基础。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要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美丽乡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其中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生活低碳富裕等现代文明要素以及社会各要素的和谐统一。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没有农民住房条件、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建成真正小康社会。

三、蓬莱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中应着力加强的几个方面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义在于构筑平等、协调、相互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取向是立足于特色基础,依托于特色优势,取胜于特色发展和农民的自觉参与。结合我在北沟镇贺家沟村的住村帮扶情况来看,我觉得从北沟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力度,加快城乡公路网规划未修编和调整,完善干线路面、聚焦区和中心村路网。结合今年的“道路网格化”建设,北沟镇年内投入2800万元完成57.4公里村内路硬化和连村路打造,彻底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题。

(二)搞好规划,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创建。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在对各村全面摸底的基础上,梳理出一批重点建设的村,分等级分批次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一批综合实力强、基础设施好、社会服务完善、乡风文明的示范村。及时组织各村进行交流和学习,相互借鉴好的做法,重点做好点、线、片、面结合三篇文章,以“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全面推进”的创建思路,把“点”上的景连成“线”上的景,再构成“面”上的景,使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成为推动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源动力。今年以来,北沟镇的“蓬莱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将按照“一轴、一片、两区、两中心”思路进行创建,重点对以北姜路为轴心的区域进行重点打造。“一轴”,即整体打造以北姜路沿线村为轴线全面铺开;“一片”,即对以蔚阳山为中心的刘家、大姜家、西吴、曲家庄、孙陶、小姜家、河润、两铭等八个村为区域进行连片打造,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创建品质。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篇(5)

一、基本情况

1、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情况。2014年-2016年,省上确定我县*村为全省“千村美丽”示范村。

2、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情况。2014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5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6年,省上确定我县*6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

3、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按照沿路沿线和发展乡村旅游的要求,2014—2015年,我县确定*村8个村为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健全组织,强化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扶持、指导和规范工作力度,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上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17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新农村暨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有关工程项目要求,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有关乡镇、村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已初步建立起“政府指导,村级主导,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行“领导包点、干部驻点”工作制度,联点挂项、包村包户,绩效管理,全方位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适时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现场推进会,通过观摩学习,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督查推进,确保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明晰思路,科学规划。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结合县情,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和会议讨论,组织相关部门充分论证后,确定了美丽乡村“555”推进计划,即加强“五大整治”: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庄道路、乱堆乱放、河道沟坝;强化“五大提升”:提升设施配套、饮水安全、农房风貌、绿化美化、乡风文明;推进“五大建设”: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基层组织,不断提高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实现以点连线,以线扩面,稳步推进。二是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依托民族文化、自然资源等优势,聘请有资质的专业编制单位对各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进行先期设计。规划包括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和村民住房设计。规划编制重点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特色性和实用性,广泛听取基层和农牧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亮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同时,注重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划办事,将规划落到实处。

(三)完善机制,开拓创新。确定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措施,靠实工作职责,完善了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各司其职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并实行县级领导包示范村、建设部门包规划编制、综合部门包项目争取实施、乡村两级包群众发动的“四包”责任制。二是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乡村制定了农牧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农牧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制度,确保美丽乡村示范村面貌达到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庄亮化、村貌美化的“五化”标准,一般村达到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的“三化标准”。同时,完善垃圾收集网络体系,建造垃圾箱(池)、集中掩埋点,与农牧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达到村庄整齐整洁效果。三是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农牧民群众是主体,全民参与是关键,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村民发放倡议书,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号召村民主动参与到庭院整治工作中来,积极开展评选文明示范户等活动,对整改积极的,经验收达标合格,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全面提升村庄品味,使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立足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插花型”贫困片区扶持范围和全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示范县的优势,坚持在资金整合、工作结合和力量耦合上做文章,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是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按照相关单位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确保各部门当年安排的涉农资金,优先考虑示范村,做到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2014-2015年,共筹措资金1.84亿对各示范村及环境整洁村进行建设,其中,省市补助300万元,县财政专列610万元,部门整合17521万元,发动群众筹工筹劳400多万元,发挥了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实现了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二是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和“双联”行动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叠加效应,既高标准完成了各项工作,又高质量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五)项目带动,夯实基础。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有效整合游牧民集中定居、扶贫开发、危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及农业、民宗、水务、畜牧、交通、环林等项目资金,采取“各级财政投一些、整合项目靠一些、社会捐助帮一些、金融部门贷一些、群众自己筹一些”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以产业培育、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和谐创建、机制创新为重点,有序推进全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2014-2015年,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定居点新增集中规模养殖示范小区12个,新建暖棚2106座22万平方米以上,扶持细毛羊舍饲养殖大户40户以上;新建农牧民住宅1900套,并对部分乡镇农牧民住房进行民族特色风格改造、集中供暖、供水、污水处理改造和垃圾处理场建设,铺设供暖管道5处3.3公里,架设农电线路3处3.7公里,全县牧民集中定居率已达到70%以上;对集中定居的农牧民实行社区服务和网格化管理,在已形成规模的农牧民住宅小区,配套便民服务中心5个,新建改建文化体育广场5个,修建集村委会办公、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卫生室为一体的办公场所3个;共购置小区垃圾桶140个、垃圾清运车1辆,新建垃圾处理池3处,改厕80座,清理“三堆”2.6万方;完成种植绿化苗木8.25万株、风景苗木5.62万株,种植草坪2138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91%,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以点连线、以线扩面,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

    三、存在的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篇(6)

由于我区是四平市核心主城区,多数村为城郊村,农民收入水平不低。因此,一直以来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重心都是二、三产业,“三区一建”工作一度拉全市后腿,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只是利用省补资金在省级示范村、重点村上作表面文章,小打小闹。2013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对照省、市会议精神进行了认真反思,深感4.8万农民虽然衣、食基本无忧,但生产生活环境很差,幸福指数急需提升,为百姓打造整洁优美的生存环境是最大的民生。基于此,我们及时召开区、乡、村、社四级干部座谈会,并组织召开了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进一步统一了全区干部的思想认识。

二、重视到位是关键

美丽乡村建设能否取得实效,能否克服一阵风、出现形式主义,关键看区、乡、村三级领导的重视程度,关键看区、乡、村三级领导是否真抓实干。一是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明确由区委专职副书记、分管副区长具体负责。全区抽调18名区级领导包村,52个部门、52个区属企业包18个村,明确了包保任务、完成时限。二是领导亲自指导。我们区委书记亲自包保一个村,并经常到所包保村及重点建设村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工作落实。四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实地踏查调研、现场办公,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并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三是严格检查评比。明确每月领导小组检查一次,每季度一评一通报,建立激励机制,并将全年评比结果纳入年终考核主要内容。四是坚持以奖代补。区财政每年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用于奖励行动快,效果好的村项目建设,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篇(7)

安吉县域经济的转型、提升是发展思路与时俱进的体现、发展成果集聚裂变的展示、发展优势撞击放大的结果。

生态资源化阶段。“靠山吃山”,安吉处于产业分工底层和区域竞争的末端,是全省25个贫困县之一。穷则思变,广大干部群众想发展、思发展、盼发展,打通交通大动脉,把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资源经济化阶段。安吉工业化发展初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1998年太湖治污“零点行动”中,随着利税大户“老石坎纸厂”关闭而终结。痛定思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成为全县上下的共同愿望。

经济生态化阶段。安吉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并在2007年正式确定“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战略。2008年在全省率先建设“中国美丽乡村”,2010年提出打造“全国首个县域大景区”,不断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的相互支撑,努力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共赢。

转型的做法

安吉县的每一次大发展,都是伴随着新一轮的思想解放,以此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体制机制优势,高标准、全方位地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1.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全力提升科学发展的思路。安吉县以解放思想启动工作、以思想解放推动发展,确定“安吉路径”。通过“走出去”,到上海、苏南和杭甬台温等地学习,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实施“请进来”,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授课指导,理清思路、规划发展;开展“大讨论”,通过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六破六立”、“激情与发展”、“赢在执行”等大实践活动,统一思想、提升思路。在率先建成全国首个生态县后,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评估,提出坚持“三大发展战略”,沿着打造“一地四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打造“全国首个县域大景区”的发展路径,深入开展“奋战五年・再造安吉”推进行动,最终实现“建设民富县强和谐安吉”的发展目标。

2.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全力开创城乡融合的局面。安吉县按照打造县域大景区的思路,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塑造“安吉样板”。构建“三级联动”立体化格局。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构建“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立体化格局,实施建设和经营行动计划,健立全国示范的建设标准化体系及考核指标体系、长效管理体系;出台专项政策,整合支农政策向美丽乡村倾斜,确保五年投入2亿元用于风情小镇建设,每年投入30亿元建设优雅竹城。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快杭长高速等项目建设,推进天荒坪二期等前期工作;实施“十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健立“户集、村收、乡转、县处理”的垃圾处理网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快广播、电视、电话等进村入户。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实施“共建美丽乡村、共享小康生活”民生改善系列行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体系,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3.以产业转型为支撑,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安吉县把产业升级作为经济转型主攻方向,突出大平台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发展,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安吉速度”。推进工业新型化。坚持“集约集聚集中”原则,打造省级开发区、天子湖工业园、临港经济区工业“金三角”,规划省际边际产业集聚区,推动工业园区向工业新城转型,提升平台承载力。构建“2+5”产业体系,实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主推项目建设,打造区域品牌,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推进农业休闲化。按照一产“接二连三”、“跨二进三”思路,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政策,全面启动“一区一轴三带十园”基地建设,打造安吉白茶等农业品牌,推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休闲化发展。推进休闲旅游高端化。坚持规划引领,出台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规划和实施意见,培育竹海熊猫、室外滑雪等新业态,探索“旅行社+景点+农户”等服务外包,打响“中国大竹海”、“中国美丽乡村”品牌,促进旅游产业由“观光”向“休闲”转型发展。

4.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全力优化服务发展的环境。安吉县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势,打造“安吉服务”。激发体制活力。首创“镇区合一”管理体制,下放重点园区开发权限,优化了资源配置;成立城市管理局、昌硕街道,提升了城市经营管理水平;改革和调整旅游管理体制,增强旅委(环灵峰山管委会)对休闲旅游的统筹力。提升服务效能。深入开展“效能革命”,创设“国地税联合办税”模式,建立“1+3+6”企业服务体系,压缩审批时限、就低标准收费、整顿中介机构,推行项目审批网上预审和四部门“一窗式”服务。创新机制优势。健全落实机制,成立抓落实办,推行领导联系、部门领办、乡镇负责和村组配合的“四位一体”落实体系;强化保障机制,实行乡镇“三线工作制”和部门“两线工作法”,完善干部“一线工作体系”,实施“五百干部行动”;建立激励机制,推行乡镇“加快发展创业奖”、部门“提升效能创新奖”和干部“突出贡献奖”,探索6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进乡镇党委班子,落实村两委主职报酬县乡村三级统筹。

转型的成效

通过持之以恒地推进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更加明晰了以生态文明为主要内容,以“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为发展格局,打造全国首个县域大景区的思路,更加坚定走生态文明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互促互进、共建共享的科学发展路子。

1.县域竞争力不断增强。通过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县域综合实力在省市位次持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全国试点,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美丽乡村上升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品牌。

2.城乡一体化不断提升。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全县142个村完成创建,10个乡镇全覆盖,建成1条旅游大环线和4条精品线;6个风情小镇启动试点,天荒坪旅居小镇项目列入省重点。基础设施一体化明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18个地域文化展示馆建成并运营。构建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142个标准化村级服务中心,各项社会保障覆盖率居全省前列。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更高,城乡收入比1.96:1。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篇(8)

海伦市联发乡百兴村位于海伦市西部,地处通肯河东侧联合涝区,全村520户、2300人,耕地面积15020亩。近年来,在村“两委”班子的有力带领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将一个典型的涝区村庄打造成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探索出了自我积累、持续投入、渐进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2015年,百兴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

明确“一二三”,村村勇争先

富裕县掀起美丽乡村建设高潮

“确立一个目标,抓住两个关键,突出三个重点”,这是富裕县委县政府为美丽乡村建设精心谋划的“一二三”总体建设思路。确定一个目标:村民富足,村庄富裕。抓住两个关键:乡村书记,资金整合。突出三项重点任务:建设基础设施、发展优势产业、倡导乡风文明。目前,该县已将这一思路转化为实际行动,18个示范村竞相发展,农民群众争相参与,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高潮。全县在建道路25.3公里、边沟3.8万延长米、院墙5.4万延长米、文化广场6个、村党组织活动场所25个,栽植树木12万棵、花卉43.7万株,安装路灯932盏。

肇东市昌五镇

能人引带美丽乡村建设

肇东市昌五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能人引带作用,内用外引,广联能人,全面激活“能人”效应,有力地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该镇充分发挥经济能人的模范带头作用,注重将经济能人充实到村“两委”干部队伍,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基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选用福泰兴酒业公司董事长赵洪礼、福成集团董事长王福成和全国冰雪画研究院昌五分院院长、省农民画创作基地昌五分院院长、商会会长徐居国分别担任昌盛村、金安村和福利村党总支书记。该镇以能人实业为龙头,着力构建“能人+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不断拓宽村集体收入和农民增收途经。

五常市

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五常市紧紧抓住中央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统筹谋划、统筹投入、统筹实施,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多规合一、整合资金、以点带面”的美丽乡村统筹建设新路。

五常市大力推广背荫河镇“富有模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在“五带百村”范围内开展“整洁干净”示范工程和“绿化美化”升级工程攻坚会战,大力整治沿线环境和“五乱”现象,乡村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实施攻坚会战,全市已形成整村、整镇推进态势。牛家镇正在实施整镇推进,旨在打造全国文明乡镇;卫国乡长安村、杜家镇半截河村正在实施整村推进,旨在打造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佳木斯市郊区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篇(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一

一、关于赴浙江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伟大思想创造伟大实践,浙江率先践行“两山”理论结硕果。浙江是红船精神发源地,改革开放先行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同志主政浙江期间,2003年就提出了“八八战略”(发挥八大优势,推进八大举措),提出发挥浙江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并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5年在浙江安吉调研时,第一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10多年来,这些重要思想理论在浙江大地结出硕果,成功打造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标杆。浙江农村正初步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的大美格局,农民人均年收入连续10多年在全国领跑,美丽宜居示范村部级试点和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总量居全国首位。

(二)“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干到底”,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方能成气候。在浙考察学习期间,很少看到标语,只见杭州市中心矗立了一个醒目标牌“接力实施八八战略,一张蓝图干到底”。浙大教授介绍,这些年来浙江就是这么干的,同志之后的赵洪祝、夏宝龙、车俊等省委领导也是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干,一届接着一届干。凭借这种境界和精神,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入手,到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之江两岸正绘就水清景美人和的美好景象。美丽浙江已成为世人瞩目的亮丽名片。

(三)重生态优先、综合整治,“千万工程”切入换新颜。2003年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过15年的努力,浙江通过乡村环境绿化、路面整治、立面外墙美化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垃圾分类、河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等农村环境设施改善,以及“最多跑一次”等乡村行政效能的提高,全省已有2.7万个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总数的97%。同时,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生态效益和美丽经济,已成为产业兴旺、游人如织、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特色乡村、富裕乡村。

(四)重文创策划,用文化铸魂,美丽乡村内涵式旅游成品牌。浙江省乡村旅游注重文创谋划,讲好历史故事,散发人文气息,吸引各方游客,尚书干村是此中翘楚。该村六百多年前出了一位礼部尚书,尚书干村因此闻名。此后,尚书街、尚书阁、尚书台一系列景点应运而生。随后,该村深度挖掘,每年都举办尚书文化节,通过开展舌尖上的尚书文化、趣味农事活动、传统文化体验游、美丽乡村建设和经营交流等系列活动,不仅聚集了人气,提升了知名度,而且浓厚的传统文化,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的融合共赢。

(五)抓融合发展,“五个乡村”、“八个互促共进”作法值得借鉴。浙江省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近年来,浙江省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美丽经济、新型城镇化、社会建设、农村改革、美丽党建、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八个“互促共进”原则,创新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等“五个乡村”为内涵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

(六)强化组织、人才措施,美丽乡村、美丽经济快速发展有保障。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支撑。浙江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关键是人力资源开发得好,人才使用得好。近年来,浙江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明确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科技人员创业创新试点建设、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等方面,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传统农业发展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良性互动,创造了多种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经验、新典型。

二、关于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鄂州正值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江南美丽田园城市的历史时刻,结合赴浙江的所学、所看、所想,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坚定信心,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气魄和胸怀,往实处干,往实效处干。要坚决贯彻“两山”理论,焦点不散,靶心不变,久久为功。在确保农业农村绿色基调的基础上,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振兴,用一张蓝图统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一是建议每年全市高规格召开一次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科学统筹,细致谋划,分段推进,一环紧扣一环,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在全市上下形成大抓、真抓、用心抓的工作局面。二是各地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实际,按照“条块结合,高效对接,科学规划,有序建设”的要求,形成全市乡村振兴“1+N”方案,在思想上同频,行动上共振。三是完善市区乡村四级乡村振兴考核机制,定期组织项目拉练,公布正反典型案例,形成工作“闭环”和责任“倒逼”,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把全市乡村振兴的“规划图”变为“实景图”。

(二)顺应大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发韧于农村的这场变革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四十年来农业农村现代进程的历史轮廓,以及乡村改革发展各项议程,充分说明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和拐点条件是城镇化的充足发展,浙江经验印证了这一发展脉络和相应规律,鄂州乡村振兴之路也须遵循相关规律和内在逻辑。在大格局、大趋势、大逻辑下做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首先,要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打通阻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梗阻,使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进而在资本下乡与农民进城之间形成置换机制,再向资本下乡与农民返乡的阶段转化,形成劳动、资本、技术和土地的优化组合。其次,在农村内部要大力实施价值提升工程,不断挖掘农业农村新的价值和功能,既注重新型经营主体,也尊重小农自然发展路径。围绕生态农业、农村电商、农村新业态和农旅结合等方面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要在产品供给、要素供给、制度供给上全面协同发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综合提升,以鄂州城市发展基础和临空经济转型发展的独特条件,助力“互联网+农业”异军突起。

(三)紧盯关键,以“独具匠心”的项目和设计,将文创规划设计贯穿乡村振兴始终。无中生有发展都市景观旅居农业,是补齐历史文化欠账,实现农业农村价值提升的重要抓手之一,这方面策划水平有多高实践效果才有多好。我市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有得天独厚的好山好水好区位的资源禀赋,襟江抱湖枕名山,自然资源条件不比浙江差。但酒香还怕巷子深。在高质量完成《鄂州市乡村振兴战略暨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编制的同时,如何确保各项规划能高标准落地?差的就是“包装”和文创策划,当务之急,要抓紧引进一批懂农村、有活力、有创意的农村文创策划运营团队,加强对我市重点村的项目化设计、包装和运营。目前此类人才相当稀缺,且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我市应加快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政策,加速引进高水平、专业化的文创团队,担任美丽乡村的设计大师、创作大师和“吹鼓手”,让鄂州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统筹力量,以“凝聚多方合力”的方法和路径,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乡村振兴是一项需要打持久战、统筹战、技术战的系统工程,要善于借势借力科学推进。一要巧借外力。全面收集全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汇编成册,滚动刊播,并结合鄂州实际归纳分析,借智借力,分类推广,不搞“千村一样”。同时,要在武鄂黄黄协同发展中借力发力,营造自我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和环境条件。二要善聚内力。成立“全市乡村振兴指导委员会”,从统筹、农林、旅游、文化、科技、金融等相关领域,聘请专家组建参谋团、智囊团,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跟踪指导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三要形成合力。各相关单位有针对性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规划方案,重点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打通资金链、产业链、信息链、政策链和利益链,激活多元主体,激活多种要素,激活多级市场,共筑城乡命运共同体和企村利益共同体,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五)创新思路,以“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将鄂州率先打造成“两个示范市”。当前,全国各地正使出“浑身解数”大力开展乡村振兴,鄂州要走在前列,作出标杆,必须用创新的理念,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形成竞争优势。一是以超常规标准选配“领头雁”。以今年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扩大范围,不拘一格选准一批有情怀、有思路、有魄力、有带头致富能力的村支部书记,对于优秀的村支部书记,每年拿出一定比例享受乡镇副职经济待遇,完善激励机制。二是以超常规政策引育人才。尽快研究出台“一揽子”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作用发挥的“鄂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政策”,建强一支回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三是以超常规举措强化综合治理。大力实施“百塆示范、千塆整治”工程和“四个三”重点生态工程,注重地域特色,集中优势资源和资本,精心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创建一批示范性特色小镇和美丽宜居村庄,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四是以超常规力度加大扶持。抓紧出台支持农业农民金融扶持政策,设立“农村发展基金”,充分遵循市场规律,让更多实力雄厚的市场主体投入现代农业产业、旅游产业,让更多的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五是以超常规阵容打造“鄂州品牌”。集中宣传、创作优势力量深度挖掘鄂州历史文化,大力挖掘、讲好“鄂州故事”,按照“有故事、有LOGO、有创意、有特色、有品牌”的“五有”标准,将更多鄂州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景点、景观带建设及旅游产品开发之中,为美丽乡村注入文化之魂,这样的美丽经济才能更持久,更有魅力。

总之,浙江之行收获颇丰,虽然与浙江相比,我们仍有差距,但我们更有独特优势,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坚韧的历史耐心,久久为功,上下齐心,群策群力,科学规划,健康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定能以江南美丽田园城市展现鄂州版的现代富春山居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二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中央会议上、在调研考察中,他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此次集体学习前两个月,总书记就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定战略、明思路、论办法,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让农民提高收入,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

国家重视农民,特设了农民丰收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为了农民的丰收带来了许多好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留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同时,农村也要大力引进发展需要的人才,引入资金,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的特色农产品。同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开拓网络市场,将市场扩大化。

要以科学、全面、实用、精准为原则,大力发展乡村事业,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落实好乡村振兴的计划,未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努力,为了让乡村城镇共同发展努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三

从行走中体味乡村田园之美,从思考中感悟集体经济之路。经过长达十多天的社会实践,亲自观察,走访思考,对集体经济发展有了颇深感悟。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努力,每一个先进富裕或有发展希望的村庄都有着一个或多个真正有心的人才,在青州圣峪口,五个年轻人真的只是靠着一腔热血与理想追求,带着建设家乡,振兴乡村的希望,回到村庄,集思广益,拧成一股绳,为家乡图发展。在栖霞,退伍军人理事长,带领全村妇女老人齐上阵,靠肩挑手凿,战天斗地,仅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便在山上开辟出一条可以通车的道路,天堑变通途。在郑家庄,村支书真诚地和我们说到,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啊,我们看到了村落的发展对人才的渴求,空心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村里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纷纷离开,村里几乎只有六旬以上的老人,再过二十年,乡村人才若继续流失,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村落将何去何从,想象一下,可能很多历史悠久的村子都会面临消失的风险。

乡村的振兴根本的依靠不是外部的支持,而是内部的衍生与升级,我们看到了对知识分子的渴望,淳朴的村民他们也许不懂专业知识,但是他们有振兴乡村的愿望,建立起集体经济的形式,以合作社的力量解决个体解决不了的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问题,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依托村级党组织的力量,推进土地流转与集中,将集体收入固定比例用于困难救助,公益事业。提升村民的整体福利,让村民留住乡愁。不让一个人掉队,广泛吸收全体村民,整合土地果园,让绿水青山变成百姓的金山银山。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村的力量也许弱小,合村并建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合作,我们建立起多村之间的分工,各取所长,促进共同的发展,从而促使整个地域范围的发展。集体经济靠的便是集体,通过大规模集约化,从而使传统的农业更加专业,更加现代化。有效的激活了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村级发展潜力,整合管理,实现减耗,提质,增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

社实中的一个深刻感悟是,有时候我们听到的真的可能只是表面,只有亲身深入去观察,去问询才能获得最真实最可靠的事实,我们发现集体经济的发展的确有很大的阻力,我们也发现了众多困难,需要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强村富民同举,党建工作起到重大作用,村两委与合作社双向进入,实现合作社发展与村级建设共同研究,一体推进。

让农民这个职业有尊严是我们听到西杨村的支书深切的说道,当农村的医疗教育真正得到改善才能吸引村民返乡,在招远的大户陈家社区,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我们的走访发现不只是空间上的变动,而且是一个时间上的推进,从初期到成熟,我们看到了一个可行的可复制的发展道路,村里基础设施兴建,医疗教育蓬勃发展,生态农业新六产,旅游业同时推进,重构田园的美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明显好转,群众幸福感和生活指数连年提高。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被现代人重新追求,我们似乎看到了突破重重阻碍后的新农村,看到了蓬勃的生命力与新希望。看到乡村花开的呢喃,雨歇的峥嵘让乡村振兴,让乡愁更美。

乡村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对于振兴的模式需要不断地探索,相信在可复制的集体经济的模式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将趋于成熟,乡村振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实现。

行走了七八个村落,从广阔的平原,到崎岖的山地,从辽阔的田野,到飘香的果园,我们亲自走过,我们用心体会,我们深入思考,我们知道也许我们学识尚浅,但是我们更知道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为了那份中国村落的乡愁,为了乡村的振兴付出我们微薄的力量,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也相信乡村在不远的将来会变得越来越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重点发展工业,并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制造大国”,但在农业发展上,投入较少,历史欠账太多。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整体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站位全局,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认为我党作为工农联合政党,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因为我党始终代表的是广大劳动阶级,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正是“初心之所在、使命之担当”。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篇(10)

建设美丽乡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节约利用,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节能减排和降耗治污的绿色城镇建设。因此,必须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切实抓紧抓好。

建设美丽乡村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建设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各级地方与政府加强和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规律,更好的密切联系广大农民群众,有效地提高领导能力的科学性。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端正认识,充分了解建设美丽乡村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改革历程从农村起步和突破,改革开放又推动农村经济迅猛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生活水平呈阶梯式增长,农副产品产量稳步提高,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为世界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与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目标相比较,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程度仍存在很大差距,提升农民居住环境质量,推进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基础设施不健全,工作体制不顺。受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在建设美丽乡村前的基础设施情况也大不相同。经济好的地区基础设施会健全一些,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基础设施落后,需要投入的资金和物力要多一些。有些地方政府在建设美丽乡村规划中,没有组织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走访调研,导致规划脱离实际,考虑问题不周全,或规划与施工脱节,建设中无人监管和指导等现象出现。

②生态经济发展不协调,缺乏持续动力。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提高农村人居生态环境,还要拓宽农民就业和创业的空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与经济同赢。当前,多数乡村存在着生产生活垃圾随地乱放、化肥农业实用过量、非法占有耕地等现象。部分乡村为了优先发展经济,任由非法开采矿山破坏土地,接收城市淘汰的高污染企业等。虽能短时间发展经济,但破坏了环境,不能持久存在发展。

③农民主动性不能调动,工作缺乏主动意识。要建设美丽乡村,最终的受益者是农民。建设怎样的美丽乡村,怎样建设美丽乡村,都应该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建议,不能忽略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如果不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再好的政府规划,再多的政策扶持,再大的资金投入,也难发挥长久有效的作用。

④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制约突出。制约建设美丽乡村因素有很多,关键的一点就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乡村生态面貌的改善与农民整体素质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全面型高素质农民进行管理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设美丽乡村,能把生态、文明、持久的理念渗透到农民生产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⑤基础设施管理难解决,服务理念缺乏。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薄弱,责任划分不清,党群干部服务意识缺乏,常常会出现基础设施建设后,有人使用,却没人管理的情况。如乡村道路、公共设施、绿地等基础设施,因为长期没有人维护和管理,已经出现了坏损和荒芜的现象。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后,也将面临基础设施维护和公共服务事业管理问题。

三、突出重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

建设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目标。建设美丽乡村,涉及范围较广,工作内容任重道远。要求各地方与政府,健全机制,加强监管,进一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做到工作细致入微,保障美丽乡村。

①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作机制。要立足改变村容村貌,通过整体规划和环境整治,配好相关公共设施,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基础保障,创新和推进环境长效保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因地制宜,因点施策,统筹规划,把当地实际情况与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相融合,健全责任分工和经费保障体系,深入参与建设一线中,从整体上把握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

②重整产业结构,增强持久发展动力。美丽乡村以产业经济发展为生命线,没有合理的产业结构,美丽乡村就不可能持久发展下去。建设美丽乡村要立足现有资源,坚持环境优势与人文特色相结合,保留传统农业,开发特色产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鼓励乡镇、乡村投资建立绿色产业基地,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来投资,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实现互惠互利,达到共赢。

③增强农民活力,发挥主力军作用。美丽乡村的创建与维护都需要广大农民的参与。这需要各地方政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增强农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感。只有增强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活力,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聪明才智,形成建设美丽乡村良性循环的互动局面。

④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解决人才制约问题。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引导农民自我教育和管理,帮助他们学习科学文化技术,提高文化素质。同时,还应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和创业,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和文化下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只有农民整体素质不断的提高,才能更好的管理和维护美丽乡村建设。

⑤健全保障体制,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对美丽乡村的管理与维护,村里应设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处和保洁队伍,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卫生,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旧面貌。各政府应制定具体工作措施,明确分工和责任,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和内容,经常组织领导干部下基层,了解农民关心的问题,及时解决困难,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拥护,形成良好的干群氛围。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篇(11)

二、抓党建、好班子。坚持以基层党建促美丽乡村建设,以乡村治理促平安社区建设。一是要有个好班长。如临安区湍口镇迎丰村村主任王丰华21本“村长笔记”记着村民260个心愿 他用生命践行承诺,朴素地记录了王丰华的学习之路、治村之道,从提升百姓素质的烟蒂换盐,到发扬国学经典教育、传承家风家训,入细入微。二是党员带头、全民参与。强化政治引领,切实把广大党员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了基层党建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引领和核心作用,以自治为要,突出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治作用,把重大决策、规划蓝图交给群众民主决策,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

三、活机制、善经营。如安吉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坚持生态同步战略,率先提出生态产业化工作思路,借助创新驱动,用理性的乡村经营模式,唤醒了城市人“向往乡村”的感性消费观。一方面,该县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原则,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另一方面,根据“宜游则游”的原则,精心设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营造色彩农业景观带,通过农村节庆和品牌营销相结合,推动农家乐、季节性度假养老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临安区深入推进“新土改”。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农村改革,通过确权、赋权、活权、保权,将农村死产变为活权、活权变活钱,切实助推农民增收、改变生产生活。在农村产权全面确权的基础上,通过推动金融下乡、发展普惠金融等途径,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贷保障和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坚持发展“乡村人文美”的战略,内促外延,以文化践行美丽,通过不断挖掘与传承,一方面培育村民对于本村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以文化吸引外来的消费,有力推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安吉县余村办事形成了民主恳谈、村“两委”商议、党员审议、村民代表决议和乡贤评议的议事决策传统,探索出一套“自主提事、按需议事、约请参事、民主评事、跟踪监事”的议事机制(民情回应书)。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仅自己有实力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余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农家乐,选择了走美丽经济的转型之路。村民以山林资源入股,村里流转了6000余亩山林,发展林下经济,成立了农家乐服务中心,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

第二部分:反思不足

一、思想创新不够。因循守旧,不愿创新。小富即安,小绩即满,维持现状,不愿去了解分析新的事物。在面对和处理复杂问题和局面时,习惯于在"是"与"非"、"行"与"否"之间进行简单的抉择,思维不开拓,视野不开阔,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规划意识淡薄。对规划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把规划看成是经济建设的“龙头”,在注重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却不考虑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忽视环境保护设施的同步建设,造成各种污染物排放量也急剧增加,急功近利的侵占绿地,见缝插屋,规划不当,或不按规划实施,绿地的环境效能低下,使环境状况日益恶化。

三、敬业精神不强。纵观我们在干事创业中的情况,乡村干部的敬业精神不强,害怕困难,有绕着走的意识,与浙江相比,差距很大。

第三部分:心得体会

一、科学规划走前头。要在全局性上做到全域规划理念,突出差异性,因地制宜,彰显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避免千村一面。规划者要深入调研,避免走过场,撑场面的形式主义,努力把握好各类规划的定位和深度;美丽乡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的维护,必须被视作与开发同样重要的地位。要对全乡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明确文化村、特色村,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体现农村特色。建议把规划作好后,一边建设,一边出去招商。坚持3——5年可或可见成效。

二、村民共建做示范。把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并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共建美好家园。要制订乡村振兴长期规划,每年选定1——2个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试验示范,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乡人大将发挥自身作用、走访选民群众,征集选民群众对乡村振兴工作建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