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7 15:03:25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篇(1)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017-04

1 引言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靠乡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创意产业和农耕体验的休闲农业产业,农村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下农村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可以成为休闲农业产业的依托,两者都具有可持续性发展优势,能够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当下,对于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分析研究,基本上都是将这两者分开研究。到目前为止,休闲农业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美丽乡村的研究成果尚少,但仍然缺乏对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研究,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实际分析,尤其是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具体对策方面的研究。在休闲农业快速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对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两者之间的互动发展对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及有关地域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转型提供科学根据与决策参考。

2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机理

2.1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协同关系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两个系统内部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依赖。两个系统作为个体存在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两者的协同关系是一种优势的互补关系。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基础,休闲农业保证发展。贝塔朗菲作,对系统观基本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从研究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即“1+1>2”[1]。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就是两个有机组合整体,两者的协同就能达到“1+1>2”的效果。

2.2 美丽乡村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条件

2.2.1 环境方面 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工作是处理农村突显的环境问题,其中有自然生态环境的控制和人文居住环境的改善。绿色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开发休闲农业的核心,它保证了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旧乡村改造,对村庄的道路、房屋和公共用地进行换面升级,有助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和居住环境健康化。

2.2.2 物质方面 美丽乡村中对农村道路美化、建筑包装和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能为休闲农业产业提供一个坚实的依靠。乡村自身具有的特色农产品、田园景观与农业本身等资源,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载体。美丽乡村建设将实现产业的融合,使乡村产业链升级,产业结构更加牢固,使之成为休闲农业的助力,推动休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2.2.3 文化方面 美丽乡村虽然是旧农村改造,但要保留核心的文化内涵,显示乡村的文化魅力。休闲农业正需要这种魅力,提升产业的内涵,让游客体会农耕文明。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开发,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对非温饱支配投入增加,提高了村民的素质,乡村文明得到提升,可为休闲农业的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休闲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

2.3 休闲农业开发促进美丽乡村发展

2.3.1 经济方面 美丽乡村的发展不仅是实现环境美,更重要的是让村民获得收益。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具备了传统农业产业所没有的优势,更加符合市场需求。通过对农村、农业资源加以合理利用,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农业的产业结构,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并加以延伸。同时,可推动农村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能有效地带动附近农民的就业和创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强农村的经济综合实力,促进美丽乡村的永续发展。

2.3.2 规划方面 休闲农业的开发规划遵循科学、可持续的原则,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美丽乡村的乡村改造过程中,遗留的旧建筑与荒地,休闲农业能够科学地对其进行规划与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休闲农业的规划布局增添了农村景观中的创意点,整体上使农村景观更加协调,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对于安全、娱乐和服务等休闲产业方面配套设施建设,使美丽乡村基础系统更加完善。

2.3.3 人文方面 休闲农业促进乡村村民与游客之间的沟通互动,休闲农业的受众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在参与农业休闲娱乐活动的过程中与村民接触交流,有助于提升村民眼界,也能够提高农民的语言表达和待人处事的能力。休闲农业运用乡村文化开展活动,有助于传统农业化的继承与创新。

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域概况 厦门是沿海经济开发特区,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厦门的行政区域划分6大区域,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和翔安区(各区基本概况详见表1)。

3.1.1 区位交通发展状况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离不开区位交通条件。公路建设方面,厦门市推动全市一体化发展,完善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大区域基础交通设备建设,逐渐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城市快速道路为核心,经过县乡、镇道路漫延成交通体系网。铁路建设方面,厦门市完成对铁路基本资金投资10.12亿元,健全铁路系统。航空运输方面,共有42家航空公司在厦门机场营运,境内外通航城市达到,总共开通航运线境内168条,境外33条。公共交通方面,增加了21条公共交通汽车线,升级改进了60条问题问题线路。全市共有出租汽车相关公司14家,在线营业的计程车5962辆,包括电召计程车200台,出租车行业更加稳定发展。

3.1.2 旅游业发展状况 厦门市的旅游业具有强大的游客市场,而休闲农业的发展跟厦门的旅游市场是息息相关的,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业等,从而增加相关产业的收入[3]。所以厦门旅游市场能够为休闲农业发展带来充足的机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客源基础。(厦门市旅游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详见表2)

3.1.3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发展状况 厦门市休闲农业从20世o80年代兴起,从“看”到“体验”的转变,使得休闲农业制度化与科学化。当前厦门市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都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根据厦门市统计局2016年厦门特区经济年鉴数据显示,全市共有休闲农业项目130个,其中24家休闲农业产业被评为市级示范点,年接待游客总数达到450万人次,收入金额达到4.5亿元。目前设有9个全国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6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镇和5个乡村获得中国美丽乡村称号。

3.2 数据来源 本文对区域概况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对福建省农业厅、厦门市政府、厦门统计局、厦门市旅游局。福建省农业厅的网站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4 厦门市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调查分析

厦门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政府针对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出台,厦门市的休闲农业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数量逐渐上升。但是由于投资人与乡村带头人对项目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研究厦门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休闲农业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点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对厦门市80家休闲农业项目和60个美丽乡村进行调查,涉及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总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问卷135份,其中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为97.78%,根据对问卷数据的整理进行研究。

4.1 协同现状分析 以问卷对象作为参考数据,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时间的不同,导致93.42%的休闲农业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没有协同关系。随着厦门市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落实,一批批的乡村开始投入建设,建设重点主要是落在乡村道路、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配备上,并且由于农村发展意识上的缺乏,根据问卷调查显示87.5%美丽乡村建设村没有发展休闲农业。

4.2 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发展水平不一 由于休闲农业发展的时间较长。据调查结果显示,89.47%的休闲农产业业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善,剩余10.63%的休闲农业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初步完成,所以基础资金成本已经投入,美丽乡村为休闲农业节省成本的优势荡然无存。可见,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了两者的互助作用的天平倾斜,影响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协同发展。

4.2.2 政府引导缺失 近年来,厦门政府出台《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建设美丽厦门要“共同缔造”等相关政策,有利于推动休闲农业的开发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但是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调控能力的弱化,而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4]。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在市场资源上趋于相近状态,而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特征,完全依靠市场对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进行资源配置是具有隐患的。厦门市政府机关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农业开发的政策是分成两个方向进行开展的,缺少两者有机结合的政策。据调查,100%的美丽乡村建设都是有政府主导开发建设,31.58%的休闲农业产业获得政府的资金奖励,两者的安排是独立进行的,显示出政府引导作用的不足之处。

4.2.3 利益分配困难 在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可利用的资源有: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交通资源、市场资源、人力资源、政府资源。在动力机制中,“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是适合开发休闲农业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在这种模式中,涉及了3个利益分配主体,导致利益分配不均等现象;80.36%的村民的意向是参与休闲农业的经营,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两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分配的矛盾,所以专业合作社的职能作用就至关重要,需要为两者搭建好沟通的桥梁,达到利益分配的平衡。

4.2.4 发展意识不足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发展的重要核心是抓住市场机遇,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和规划建设具有有效性、决定性和执行性。相比之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规划要考虑到村民意见因素,在这过程中,可能影响发展的速度,阻碍建设的进行。81.58%的休闲农业产业担心村民意识影响到产业发展,村民的发展意识目前来看相对欠缺,具有保守和传统的特征,可能导致错过市场机遇。

5 厦门市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对策

5.1 以协同为主旨,提高两者发展的协同水平 首先,以休闲农业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为主旨,加强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联动作用,解除两者相互限制的问题。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加强两者合作与协同发展,统一管理产业区域内的资源、市场、文化、技术和人才,为强化两者的产业交流与合作提供支持和服务。其次,以休闲农业产业为核心,充分发挥休闲农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将相关产业有机联系起来,建立美丽乡村与休闲农业产业链。再者,将美丽乡村的资源与休闲农业的产品进行合理搭配与创新项目,创造具有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特色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共同制定可持续性的生产标准、服务制度、营销手段等。依靠这样的基础核心,建设规模大、服务佳的产业模式,发挥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的综合性优势,通过驱动因素的协同,实现整体产业的功能与核心竞争力的加强。

5.2 以政策为导向,注重对政策的引导和落实 政府政策支持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休闲农业开发建立基础条件。休闲农业发展前期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基础设施,减少相关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政府要增加针对两者结合的政策进行完善服务,加强引导作用。在政府针对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农业提出措施和奖励时,产业主和带头人也需要对实时政策的关注和了解,掌握第一手信息与机会,积极主动与政府沟通参与政策的实施。在政策的施行阶段,针对相关政府工作,做到完成时间短、完成质量高的工作水平,与相关部门协调关系,针对部门功能提出需求,双方进行工作对接,思想交流互动,使政府的政策得到有序开展和实际的成果。

5.3 以合作社为支点,促进利益分配的平衡 建立合作社,成为产业业主与村民之间的桥梁,在两者协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5]。合作社由产业业主代表和农民代表组成,合作社采用透明式经营,保证双方利益合理分配。合作社利用现有资源,合理的保留、升级、改造等方式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形成特有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出特色品牌。在产业引进方面,合作社应具有合理的管理模式,产业跟据实际情况,合理与科学的规划而引入,减少发展过程中产业混乱,恶性竞争的问题。企业投资由合作社审核接收,安排人员管理和经营。创建一条线的管理服务体系,切实解决了收费乱象,利益分配问题。

5.4 以人为核心,加强宣传和提升素质 人才队伍建设在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人才队伍的带动、管理和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驱动力。因为参与休闲农业产业的农民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一是注重本地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两者协同发展意识的宣传,依靠对当地熟悉了解的优势,更快投入工作和解决问题。二要引入相关职业的专业人才和高校人才,强化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学科科学性,完善人才队伍的结构体系。三是创新激励奖惩机制,调动在职人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切实改善在职人员的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引导在职人员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提高专业意识和敬业精神,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总之,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应急于求成,要稳步推进,保证人才队伍的有序性、科学性和整体性。

参考文献

[1]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与应用[M].林康义,魏宏森,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34-35.

[2]杜学峰.上海发展休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15,(04):20-23.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设美丽中国,重点难点在乡村。“美丽乡村”创建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它既秉承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又丰富和充实其内涵实质。“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

一、美丽乡村规划

(一)美丽乡村的规划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56%。也就是超过半数的人口还是在农村里,要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首先一定要解决好农村突出的问题。目前,在一些经济较落后的省份,城乡二元分化现象严重,农村环境大多数是脏、乱、差,相应的配套设施严重缺乏,生活还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缺乏好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合理的规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村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鉴于此,全国上下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示范工作。

(二)明确规划重点

根据国家、省、市级建设美丽乡村规划相关文件精神,应充分调研了解村庄的实际情况,规划重点要在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并通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项目库,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有效指导解决创建美丽乡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把村庄打造成为产业更特色、保障更有力、环境更宜居、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的美丽乡村。

(三)做好类型选定

美丽乡村规划必须把握住村庄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扶持政策,深度挖掘村庄的潜力,进行SWOT分析,尊重村庄历史特色和村民意愿。以落实具体行动为前提,在努力做到“一村一品”的同时,还要做好美丽乡村类型的选定。乡村类型有多种形式,如人文历史型、殷实宜居型、自然生态型、民居风貌型、休闲旅游型、工农结合型、农田水利型等。每个村庄可根据自身的特色选定合适的乡村类型。

二、枫石村发展条件

(一)江山美丽乡村建设背景

江山自然景观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并拥有江浙沪唯一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从2009年开始,江山抓点连线、以点带面,在农村大力推进产业增收提升、环境整治提升、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素质提升和基层基础提升等五大提升工程,全面开展“农业产业提升创富裕乡村、农村环境提升创美丽乡村、公共服务提升创满意乡村、精神文明提升创文明乡村、基层基础提升创和谐乡村”等“五村联创”活动,力争到2020年,把大多数行政村建设成“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的“中国幸福乡村”,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打造新的部级区域品牌。

(二)枫石村概要

江山市枫石村位于峡口镇东南面,离江山市区35公里,北距峡口政府2.5公里,东与大峦口村相连,南与三卿口村相连,交通十分便利。枫石村山水环抱,自然环境优美。全村有14个自然,594户,1882人。2007年以来先后被授予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衢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石畈村、衢州市四星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衢州市五星争先先进村等荣誉称号。枫石村拥有全国闻名的制瓷文化以及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优良的自然、人文资源为枫石奠定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三)“瓷”文化价值显著

枫石村位于古时仙霞古道――“海上丝绸之路”一条重要的陆上运输线上,自身文化优势显著。著名的三卿口制瓷作坊就位于枫石下辖碗厂自然村内,其于1979年引起文物考古界的注意,并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完整的宋瓷作坊,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窑址,也是中国早期青花瓷的发祥地之一。其工艺流程与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方法吻合度极高,其保留有完整的生产设施、工场布局、技术工艺及生产组织方式,是中国传统家庭式手工作坊的“活化石”,对研究中国陶瓷史有重要价值。

(四)现代农业示范园

枫石村流转土地800多亩,建立了江山市首个现代农业示范园,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时也是江山市唯一一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园区内共有5个公司、合作社――江山双得利果蔬专业合作社、江山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山珍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江山贺康果蔬专业合作社、江山绿园花木有限公司。园区内有葡萄、草莓、桃等果树园区200多亩、花卉苗木园区400多亩、蔬菜园区200多亩。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展、乡风文明、服务配套的农村新社区已初步建成。在台湾创业园优势发展的大背景下,搭建了一个引进台湾先进农业技术、管理方式、资金和人才的平台。有利于加强台海关系、促进两岸人群商业互动,对于江山、浙江、乃至全国都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三、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特征

生态型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不仅要突显出乡村的“美丽”,还要本着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新型农村,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生存环境。

(一)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体化是生态型美丽乡村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农村生态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秀丽风光不仅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呈现,还应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建设结构融合在乡村地理环境中,在乡水风格的影响下,突出自然的主导作用。

(二)环境优美

美丽乡村除强化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之外,还需注重乡村卫生管理和监督,在公共场所、街道周围都应设置警示性标语,让居民能够时刻保护乡村环境,有利于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与城市相同,美丽乡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也逐渐变得科学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为美丽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管理空间。

(三)合理规划

农村建筑的质量、结构布局可以影响整个美丽乡村的空间造型和生态结构,所以在农村特定地理风貌环境的影响下,乡村外貌形象必须与景观相适应,在契合现实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流转、土地整合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乡村文化也一样,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先进思想都需要在美丽村庄乡村建设上有所体现。综上分析可知,合理规划是生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发展项目,是集约化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讨

(一)鼓励、引导富余资金流向乡村

其具体措施是允许具有富余资金的城市居民和企业到农村去租用土地,主要是租用非基本农田和非林地的荒山和废弃土地,并允许在其租借的土地上修建具有能满足其居住和经营需要的建构筑物,其租用的期限根据其要求最长可达70年,租用的土地上修建的建构筑物在合理范围内归其所有。这样就会打消这部分群体向农村投资的顾虑,他们就会用心建设自己在租用地范围内的家园。这样不但带来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大量资金, 而且也带来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带动农村地区居民思维方式的改变。他们来农村地区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他们必定要统一规划设计、保护发掘历史、建设漂亮的建筑、栽种果园,绿化荒山、完善道路、水电、通讯、环卫等公共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必定在区域范围内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得到共享,这样不但完善了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配套,美化了乡村,而且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样的改变不但使农村地区良性发展,保护传统,还可以给农村地区居民以示范带头作用,让他们都能学到新的技能知识和新的思维方式。投资主体会把在城市里积累的人脉和知识、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投放到农村地区,潜移默化地感化农村地区居民。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污染防治规划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为加强农村环境监管提供制度保障,逐步实现城乡均等化环境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和考核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农村环境保护要求的评估标准、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积极争取各项涉农资金支持,有效整合全市各项涉农资金,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商投资用于枫石村环境保护工作。将枫石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以及基层环保能力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结束语

总而言之,乡村的美化过程不仅体现在现代化建设上,也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上。乡村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区,在地域经济上虽然存在薄弱环节,但是其发展的意义和公益能力却非常重大。因此,要创建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要注重考虑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需在整顿农村经济建设空间结构、环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须正确把握角色,在乡村建设中与农村居民做好沟通,让农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5-22.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篇(3)

1.相关背景与概念界定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致力于探索解决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社会的发展不同步、结构不协调一直阻碍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其艰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是利用农村现有的农业设施与条件、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农村人文资源及农村自然资源,通过合理的布局规划,提升农村环境品质、发展农村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美丽乡村建设能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现代化与特色化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发展。

为促进城乡小康同步、城乡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一体化,2016年长沙市委“一号文件”确定为《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实现农村基本现代化的意见》,并指出要用三年时间,在长沙建设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美丽乡村特色村,力争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80%,初步实现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乡村格局。

2.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SWOT分析

SWOT是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内部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条件,长沙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景、困难与模式等都应该考虑到这几个方面。

2.1优势分析。

长沙市的周边乡村地处城乡接合部,处于“30分钟城市休闲圈”内,依靠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优势培育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长沙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技术单位众多,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平台;部级新区―湘江新区的建设对发展长沙城郊农业示范区和扩展乡村产业功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2劣势分析。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势必会占用一些农村的集体用地,目前长沙市的城郊乡村在城规上已划入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指标申请存在一定的难度;部分基础设施和景观区的建设需要租赁农民的土地,或引导农民参与产业项目的运营,统一农民的思想较困难。

2.3机会分析。

政府重视乡村建设与农业发展,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保障和支持,相关文件的出台为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重大的政策利好;“互联网+”的新思维、新模式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为美丽乡村走向市场提供了契机。

2.4威胁分析。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开展美丽乡村的动因,长沙周边的农村地区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该地区的美丽乡村新模式,很多地区农村资源丰富,发展模式比较成熟,在撬动市场方面竞争激烈,对后发地区也是个威胁。所以美丽乡村建设不能重复建设、重复发展,只有特色建设、特色发展才能持久。此外,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招揽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3.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

长沙市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城郊休闲农业,且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观光农园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连片开发模式、产业带动模式等。

3.1观光农园模式。

随着长沙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常年生活在高楼林立、拥挤喧嚣、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中,城市居民离幽美舒适的自然越来越远,加之生活节奏紧张,社会竞争激烈,使得城市生活缺乏生趣、充满压抑。许多人想返璞归真,到安静、优美、洁净、开阔的环境中感悟大自然、放松身心、考察生态、增长阅历、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与此对应,长沙城郊的许多单纯的农业种植区,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区逐渐转变为具有观光和休闲功能的农业综合园区,如长沙县的浔龙河、锡福村等。

3.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是以当地的风土人情、特色民俗文化为载体,突出特色,以农耕文化展示、民间技艺展示、节庆活动展示等为休闲旅游活动,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望城的新康戏乡、浏阳永安的华山屋场就是民俗风情旅游乡村的代表。

3.3连片开发模式。

以政府投入为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道路、水、电、卫生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带动农民连片开发美丽乡村,引导农户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当地的自然优势、人文优势和特色民俗兴建休闲娱乐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度假、娱乐、体验等需求的服务场所。望城区的千龙湖在连片开发模式上值得借鉴。

3.4产业带动模式。

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是一个区域品牌化的过程,通过美丽乡村这个平台,吸引城市消费群体来乡村旅游、体验和消费,从而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望城茶亭的武庄花海,游客来参观时需支付100元的门票,而游客在离开时还可以带走价值100元钱的当地特色农产品。这一模式的应用一方面催生了当地餐饮与住宿产业的兴起,另一方面促进了农产品种植与深加工的发展,在提高农业经济附加值的同时打开了销售渠道。

4.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4.1缺规划,少特色。

大多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很多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种些花草、建些栅栏、修些木屋等,再辅以一些采摘园、垂钓池等休闲场所,特色不够鲜明,设施配套不齐,没有形成产业带动作用,没有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市场定位方面,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无法实现游客和农民的多赢局面。

4.2缺管理,少人才。

不少村庄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当中,都会对外进行招商引资,而政策也往往向开发商倾斜,由于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从而导致一系列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无序开发和粗放开发。

由于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往往在外务工,农村留守劳力普遍呈老龄化、女性化特征,缺乏开拓的能力,从而阻碍美丽乡村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与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解决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等方面的人才短缺问题。

4.3缺科技,少效益。

长沙城郊的美丽乡村建设科技含量普遍不高,农业科普开发明显不够,停留在传统低层次开发层面上,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作物成熟期过于集中,造成经营忙闲不均、产业服务链过短、游客停留时间不长、乡村综合效益降低。

4.4失农味,少组织。

不少乡村在开发建设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脱离“农”字,“趣”味不足,失去特色。挖掘和组织农业文化内涵不够,是乡村缺失文化底蕴的根本原因。此外,在建设时盲目跟随的现象比较普遍,同质化的内容难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也很难达到休闲、娱乐和体验的多重功效。

5.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5.1统筹规划,科学定位。

要根据具体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产业发展的布局与特点,因地制宜地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和定位。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乡村旅游目的地与产村相融示范村”为打造对象,在外部形象上要形成“绿水青山”的现代农村宜居环境,在内部功能上要以“绿水青山”为基础打造产业集聚发展、特色发展的“金山银山”。

在具体建设的功能铺排上,鉴于长沙城郊同质项目的激烈竞争,要对项目进行差异化的定位。要结合市场的需求在功能布局上体现休闲性、娱乐性、科普性和互动性,通过建设特色园区、特色展示区与长沙市的旅游景区实现连线联网,将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旅游项目结合起来,纳入长沙市的整体旅游系统通盘设计与规划。

5.2挖掘文化,盘活资源。

美丽乡村的内涵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旅游是人们在完成社会劳动后对文化创造、文化欣赏的一种心理诉求与行为方式,所以在构建产村相融示范村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文化重塑这个基本脉络,挖掘并盘活文化资源。要收集在吃、住、节日、庆典等方面的特色文化,以特色化、场景化、艺术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要梳理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标识物系统打造。

挖掘乡村文化,盘活文化资源要求以生态、和谐为特点,遵循就地取材和就地造景的原则,突出农耕文化与文明,实现生态美、艺术美和功能性的统一。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交流,是人与景观的交流,是人与文化的交流,要增强参与性,增加乡村游乐活动的文化动感,引入新鲜的、互动的、动态的文化因素,赋予更多的新奇性与趣味性。

5.3加强创新,树立品牌。

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环境建设和农业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就是把现代农业生产工作搞好。要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综合发展高科技农业,建设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乡村。要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从而拉动整个乡村的新农村建设。创新是美丽乡村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农业生产,探索出一条利用第一产业优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产业发展是船,品牌树立是帆,美丽乡村建设只有结合市场需求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特色园区,并践行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才能塑造品牌、辐射市场。在打造品质乡村、美丽乡村、文化乡村、特色乡村的同时要注重宣传与推广,善于挖掘和打造亮点,勤于策划和营造节点,精于传播和传递价值点。

5.4培养人才,激发活力。

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多层次、多元化地培养年轻农业骨干是至关重要的。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拓宽视野,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要设立专项基金用来培养骨干、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等。要通过宣传引导、资金融通、政策优惠等,使本来是农家出身但在农业以外行业就业的优秀人员重返农业,并吸引非农家出身的人加入从事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列。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举办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普知识及技术讲座等,形成热爱创新、关心发展、理解产业、支持建设的良好风气,注重培养一批既懂农业技术又会经营管理更善于搞好销售流通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的需要。

5.5完善制度,合理分配。

经营美丽乡村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可以组建村集体经济组织或相关农业协会,通过制订章程来规范行业行为,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流程化来完善内部经营机制。同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相互交流经验,促进各经营主体之间的互助协作常态化。要发挥制度的硬性控制和软性引导作用,促进各个业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不断吸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

美丽乡村建设不管是哪类经营模式,对农户的尊重和持续带动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公平的分配机制至关重要,应体现在规划、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不能把当地农民当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廉价劳动力,而把利益主体倾向于开发企业或个体业主,不能形成“外来者赚大头、当地农民赚零头”的局面。一定要注意农民的利益,切实把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环境建设和农民收入提高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牛君仪.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与对策[J].生态经济,2014(1):124-127.

[2]刘海波,李少游.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的集约可持续发展之路[J].生态经济,2013(4):138-141.

[3]彭秋纯.依托城区山水优势发展城郊休闲旅游[J].湖南经济,2011(12):58-59.

[4]刘军.湖南省农业资源利用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6.

[5]兰海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以益阳市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15-16.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篇(4)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007-02

我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如火如荼的展开,有措施、有制度、有资金、有目标,整体推进,亮点频出。自实施以来,各县都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各级政府更是积极主动重视有加,作为一项惠农工程,成效是显著的。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惠农政策一项一项地制定、实施、展开,作为农村的主体――农民的主动性在哪里?对政策的反馈如何,我们的关注度不够,所有的政策实施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效果如何、政策是不是可以持久地、有效地达到这样制定政策的初衷和目的,更是很少有人追踪。所以,课题组利用这个暑假进行了实地调研,寻找真正让农民在农村真正安居的方式,寻找让农民增强对家乡自信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农村找回自己的根。最终,让中央的惠农政策切实有效地在农村落到实处,为我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助力。

1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1.1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强调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并且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农民得到全面发展,实现小康、提升生活质量。如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脱离农民的愿望,忽视农民的主体作用,美丽乡村建设就不可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共享发展”理念。所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农民为主体推进。

1.2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源于农村地域差异的客观要求。农村的地域差异导致各地基础环境和发展水平总体不平衡,不同农村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美丽乡村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很复杂,所以,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也是不统一的。这就要求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中,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努力挖掘本村的各种资源,从而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

2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通过课题组成员针对正定和栾城的几个美丽乡村的调研结果看,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就,农民们的积极性较之刚开始探索美丽乡村发展思路时有了很大提高。课题组利用2015年寒假和2016年暑假,分别到我市的几个美丽乡村进行了现场座谈和发放调研问卷,采用不同形式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整理。一共进行五次座谈,对象包括乡镇干部以及村干部和普通村民代表;一共发放调研问卷两百份,收回187份,发放对象包括村干部和普通村民代表。因此,课题组掌握了一些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资料。下面就课题组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以此了解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总的来看,农民对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就比较满意。

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很多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已经从一知半解到比较了解的层面,主要是通过看新闻、上网以及通过村里的宣传了解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农民们对于本村的发展现状基本满意,但通过与外地的美丽乡村比较后,普遍都觉得本村还可以发展的更好,还具有很大的潜力。所以,在调研中发现,农民们表示愿意参加村里组织的相关活动,只要不忙的时候就会积极参加,总的来说农民们是满意于现状的。

通过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农民们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满意度不低。但是,农民们的主体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农民在决策层面上的参与度不足

我们都清楚,美丽乡村建设必定少不了各种具体规划的定位和引领,但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多种原因,有的村子并没有提前规划好,而是走一步看一步,摸索着前进;还有的村子,决策参与者往往停留在乡镇、村一级,到村民小组和农户中间调查研究不足。总之,广大农民很难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上来,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决策权和选择权,从而导致农民们对一些决策不满意、不配合。在问卷中就明显地体现出来了,在能否为村子的发展主动献计献策方面,97%的农民表示不会主动献计献策。这样,农民的主体作用就削弱了。

2.2 农民在村里基础建设上的投入缺乏主动性

美丽乡村建设点多面广,需要做的事情多,如道路建设、绿化种植、卫生保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环境的综合提升等,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不是每个村都有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投资。由此,因为广大农民投入不多,所以对建设成果不够珍惜,再加上有的农村的精神文明教育跟不上,导致一些农民对物质利益具有很强的欲望,而忘记了中华民族勤劳致富的优良传统,普遍持有“等靠要”的态度,甚至过度索取。也就是说,个人思想道德没有提升的话,农民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很难调动起来。

2.3 农民在建设过程中的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村民自治的角度讲,这些事情应该主要由农民自己来承担。但是据课题组的调研情况来看,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并不是很高,有些人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心理,甚至“自扫门前雪”都不愿意去做。农民住房以外的大量整治工作,比如环境卫生等,都是由村里出资招聘服务人员完成的;还存在少数农民因个人利益得失而对领导不满意,从而与村里谈条件、不配合,影响村里的整体工程进度。

这些因素都阻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

3 探索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

课题组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和归纳,简单地总结出几条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

3.1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不同途径特别是新兴媒体等平台,向农民传达国家、省里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各种政策,向农民们解读“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和目标。通过宣传,让农民知晓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燃起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通过宣传,让农民了解其他省、市、县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有比较就有动力,从而激发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2 引导和教育农民

农民群体本身存在局限性,在《论人民民主》一文中曾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搞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要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和教育农民。因为,农民自身存在局限性,如果不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农民思想觉悟方面的一些弊端意识就会显现,面对的利益越大越会出现问题,就会阻碍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所以,要引导和教育农民,让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

3.3 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自河北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有效改善,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得到提升。同时要看到,对照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面临不少挑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偏远地区的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多,空心化现象突出,一些地方的农村正在变成记忆中的故乡;再如,农村社会风气有待改善,一些地方诚信缺失、家风不正,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黄赌毒、活动存在等问题多多。所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使农民的价值取向趋于主流价值观,以精神文明的新成就扮靓美丽新农村。

3.4 强化村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监督作用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涉及到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和涉及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必须做到全公开、真公开、实公开、早公开。并且组织全体村民结合实际讨论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必须按照决策程序提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实行民主决策并提请农民监督实施。

3.5 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

广大农民都盼望尽早实现小康,过上富裕的日子,所以,农民的眼睛也会盯着那些发家致富的人,想学本领。了解了农民的心思,各级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就需要进一步弘扬我党的又一优良传统,那就是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后富的人,比如,传授经验技术、协助开发渠道等,在这些新时期的“乡村领袖”的带动下,让农民们都参与进来,都朝着小康社会的共同目标努力,心无旁骛,这样,就不会再有仇富心理的人,每个人都有了建设自己家乡的积极性。

总之,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需要各方面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一.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文建设.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3.20.

[2]毛建等.农业科技团队助推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9.5.20.

[3]刘洪斌.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研究.科技展望.2015.10.20

[4]李蕊.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赤子(上中旬).2015.9.15.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美丽中国”理念是党在召开十时提出来的,为城乡规划带来了明确的建设方向。在随着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共同规划作为首要任务已经被提上日程。但是,城乡的发展随着经济差距的拉大,乡村规划远远不及城市。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阻碍。经过多年的研究,众多的专家学者在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理念的影响下,认为应该在传统的建设理念下不断的进行创新,通过经济的增长带动乡村的整体发展,从而对乡村的环境进行完改善,实现“美丽乡村”的总体任务。

一、“美丽乡村”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

“美丽乡村”是符合乡村规划的总体发展的,其设计原理对广大的乡村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在近几年乡村加大力度通过发展经济,并结合环境建设,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逐渐迈进。对于广大乡村来说,建设“美丽乡村”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进行建设,在不断的发展改善中来完善景观规划的总目标。乡村的规划应该和当地的环境相结合,以保护乡村景观为主要目的,调整景观与经济文化的关系,从而合理的设计,共同创建一个美观舒适的美丽乡村风貌。

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原则。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首要原则,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具有人文景观风貌的美丽乡村。

(二)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原则。在乡村的设计中,乡村的原始风貌不可改变,因为乡村的民风民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宝藏,对乡村进行设计中要保留这些历史宝藏,能够保护人民的精神财富。这些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色,保护传统文化能够保证乡村具有文化内涵。

(三)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原则。乡村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人们在生活中比较注重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对于自然环境中的树木、田地、湖泊等自然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多,这就要求在乡村的设计规划中要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出现滥砍滥伐的现象,应该最大限度的避免对乡村环境的破害,应该充分利用资源环境,通过绿化实现乡村规划,最终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一)乡村聚落性景观。乡村建筑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环境组成乡村聚落性景观,二者相结合成为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聚居地。乡村的建筑能够代表这个区域的原始风貌,体现出乡村历史价值。乡村的生活环境主要体现在人民生活环境以及公共场所。在进行乡村规划时要保证景观能够对人民带来舒适的环境,尊重原有的村庄肌理,保持乡村的原有风貌,尊重其历史价值,在此基础上,要对建设用地的扩张进行控制,进行合理的规划。

(二)乡村生态性景观。在乡村的生态性景观包括水系、植被等,这些乡村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风貌是不能改变和破坏的,要进行保护。因此,在规划乡村时,要对水田、植被等自然风貌进行保护。植被包括原有的森林树木以及对道路进行绿化,在保护的基础上应该对其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布局,在设计中要创造合理的空间,并要合理充分利用,使得在乡村规划中能够使得人与自然相适应。其水系指的是江河水系,对其水系生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规划,创造出宜人的生态环境,建设出清澈灵动的水系特色,保证乡村的协调性。

四、“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在乡村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进行规划,乡村中拥有独特的青山绿水、田野小道等能够构成设计中的独有特色。

(一)尊重传统村庄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乡村从历史上逐渐演变过来,经过了长时间的转变发展,成为了能与自然相适应的环境。在乡村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乡村的原有风貌,使得规划出温馨自然的乡村格局,体现出良好的生活氛围,使得居住区紧密相连,能够有利于居民的生活便利,能够加强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整个生活环境其乐融融。乡村建设以乡村原有自然形态为基本肌理,保证自然不被破坏,设计合理的乡村布局,充分挖掘有利于乡村规划的景观素材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二)发扬乡村的地域特色和魅力。一个地区的特色包含了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民俗文化等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当地百姓的精神财富。在当地乡村的设计中,应该融入新鲜元素的同时还要保持原有乡村的历史风貌,最大限度的突出地域民俗色彩,要充分的运用乡村特色,使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相适应。从而提升乡土气息,展现其文化魅力。这样对今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有利保证,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乡村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目的。

(三)构造尺度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乡村的居住部落是由一条条街道组织起来的,街道成为了连接乡村空间的作用,这样形成了乡村特有的地理风貌。在对乡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尺度合适的原则进行规划。能够充分的显示出道路的布局合理性,保证道路顺通便于居民的生活。另外,在乡村添加公共服务设施时,要保证不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要建设在村民经常聚集的地方。在进行乡村规划的过程中,要对尺度合理设计,形成正常舒适的乡村环境。

五、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乡村规划时要秉持着因地制宜的态度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创造美丽宜人的乡村风貌。“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具有民俗色彩的、具有一定文化涵韵的工程,这项工程能够达到美化乡村的目的,还能够最终实现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能够带动乡村的旅游业发展,提高乡村的经济,提高村民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篇(6)

一、基本情况

九山村位于宜昌市西北山区,距宜昌城区70余公里,是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和革命老区村,雾莲路穿村而过,平均海拔850米,全村现有版图面积30平方公里,13个村民小组,932户2658人。境内名峰奇山广布,高山原生态自然资源保存完善,森林覆盖率高,拥有红色革命传承基地郑家洞所在地蜂笼寨、佛道同源圣地云台山、三国古文化活化石神奇寨与石人山、古松群落钟鼓寨等一批名胜,九座大山星罗棋布,其中蜂笼寨被湖北省命名为“最形象地名”。九山村距三峡大坝、三峡大瀑布、三峡人家、百里荒等著名景区均在一小时车程内,也是通往神农架旅游景区的重要途经地。

二、工作进展情况

1、乡村旅游

投资47万元搞好本村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是在云台山新建旅游登山步道2公里,安装登山安全护栏1公里,新建休息平台6处,设置果皮箱20个,安装旅游标识标牌。其中投资30万元的2公里云台山旅游登山步道已竣工验收,目前正在进行决算评审;投资14万元的旅游标识标牌项目已完成自主招标,正在施工中,预计9月底竣工投入使用。

2、基础设施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是十三组环形公路原破损水泥路面整修、人行道板铺设、白竹坪水毁河堤整治及生态停车场的建设,目前投资40万元的十三组环形路水泥路整修及2000余平方米人行道板铺设已经竣工决算,正式投入使用。投资30万元对中心村白竹坪进行水毁河堤修复整治,目前该项目已竣工验收正在进行决算评审。 投资30万元的生态停车场已动工建设,预计9月底可投入使用。

3、村庄绿化亮化

在绿化方面,投资65多万元在下莲路我乡境内全长9公里沿线开展了景观绿化美化,主要在道路两边栽植小水果树及花草,目前已竣工验收,正在进行决算评审。

在亮化方面,拟投资20万元,在中心村下莲路及环形路沿线安装路灯54盏,目前已完成竣工决算评审,投入使用。

4、民居改造

投资40万元在九山坪片农户土坯房进行立面改造40万元,现均已完工投入使用。

5、环境净化美化

投资74万元,对中心村的房屋墙面统一进行刷白,并绘制山水画及石头纹,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目前该项目已完工,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成为我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投资15万元,拟在九山村中心村和云台山各新建旅游公厕一个,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自主招标,正在进行施工,预计9月底竣工。

6、乡村文化建设

投资35.5万元,在九山村十三组建设双岩农业文化广场,主要建设项目三个:一是浆砌驳岸保坎910立方米,二是安装大理石栏杆56米,三是安装食药仿古宣传栏17个,目前该项目已竣工验收,完成决算投入使用。

三、主要做法

(一)推动市民下乡,强化造血功能,促进美丽乡村实现提档升级

九山立足自身独特区位和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市民下乡,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改观。一是发挥村的乡贤能人作用,引进繁跃建设、双岩农业等企业回乡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企业带动资金、带动人气、带动产业发展,短短3个月时间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接受由繁跃建设和双岩农业两个企业引领的社会爱心企业捐款达125万元,为九山村解决了资金困难的大问题,同时以村委会为中心的农家乐迅速增加了30多家,对产业的带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是区、乡两级政府大力支持,在美丽乡村开建重要阶段,区、乡两级政府领导精心策划、用心安排指导,安排专人专班坐阵指挥,乡领导亲自关心,并协助和争取政府有关政策,支持配套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和相关设施,双岩文化广场建设、整齐刷黑的道路、配套的绿化让群众十分满意,对助推乡村治理工作实现了提档升级。三是全村群众积极响应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共同创建和维护美丽乡村环境及卫生,将贫困户房屋一起纳入环境整改范畴,这样不仅对乡村环境进行治理也帮扶贫困户解决了一些的实际问题;四是村委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始终坚持乡村传统文化活村的理念,打造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乡村旅游,以发扬革命先烈精神、传承民俗文化为手段,以乡村旅游助推精准扶贫,常年开展党日主题活动、党员教育活动、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多次开展革命传统红色游、户外生态观光游、农趣体验游等活动,每年接待游客达5万余人,不仅对村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样也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发挥能人效应,鼓励群众参与,以主人翁姿态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九山村竭力发挥乡贤能人特色优势及美丽乡村农民主体作用,紧紧围绕“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生态环保”发展指导思想,以美丽乡村创建为动力,以新型农民综合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做到环境共治、平安共创、产业共扶、致富共带、困难共帮、新风共树,共同改善城乡环境,齐心协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一是引导群众成立各类自治组织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九山村相应成立红白理事会、环境卫生协会、卫生计生协会、老年人协会、专业合作社协会、民俗文体艺术协会及QQ微信平台等,做到群众的事情群众办,办好事情为群众。由农民自发成立的专业组织统筹协调辖区的产业发展和村民的就业问题,捆绑式带动辖区产业发展,这样做既推动了产业发展,又促进了群众就业增收和邻里关系和谐,实现了双赢。二是培育本土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美丽乡村。根据九山村的实际,探索培育村事务类、文化服务类、志愿服务类等社会组织,成立了三支广场舞艺术队,乡和村组织他们参加了全村、全乡、和区的大型文娱文化活动,并开展了30多场巡演活动,用先进的文化节目引领、感染、教育群众,让老百姓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让他们自觉参与美丽乡村,形成九山文化品牌。三是积极为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村委会安排专人,负责为全村的各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监督和作用发挥进行指导,促进其围绕村级各项公共服务事项为群众提供周到服务。同时,将村大学生、本地专业人才纳入社工队伍建设体系当中,通过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支撑社会组织在美丽乡村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坚持企业活乡,突出产业发展,以致富增收激发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

围绕群众最关心的产业发展和致富增收问题,组建产业发展自治组织,让群众有钱赚,有班上,有想头,以看得见的实惠激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其主动参与美丽乡村。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合作社。以宜昌双岩生态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以九座山农产品、乾湾农产品、百样花蜜蜂、九云蜂劳务、九条湾果蔬种植等专业合作社统筹示范,重新整合全村4000多亩低产茶园、2550亩高山核桃,新建500亩果蔬种植采摘基地、200亩高山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和6个高山原生态养蜂基地,并配套建设农村休闲户外游和接待中心,网络72家休闲特色农家乐,把松散的农民经营者聚集起来,初步形成“职业农民、产业工人、快乐市民”共建共赢的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格局。二是组建九云蜂劳务合作社。以村组为单位,对村民劳力进行资源的整合,让每一个劳动力无论无论是男女老少在劳务社的组织下可从事农事农耕、工程建设、家政、农产品加工生产等劳务综合服务,做到全村村民有事做,有钱挣,有钱分。三是产业转化升级,打造九山电商产业园,电商产业园是由宜昌双岩农业公司主导经营的农业产业平台,对全村农户进行标准化、科学化、的农业生产,并进行统一收购分级、加工、开发,再对接大电商、将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其中,产业园还对农户进行培训,使农户可以参加产品分拣、产品包装、产品生产、客服等整个主体经营过程,以“九山味道”为主的系列有机农产品畅销全国,深受消费者亲睐,年产值过数千万元,大大有效的带动了群众的收入和地方的经济发展。

四、产生的效益分析

一是社会效益分析。九山美丽乡村2018年规划的13个建设项目投产后,将建成下堡坪乡第一个田园综合体,将建立下堡坪乡农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开创农村旅游发展新局面。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高九山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同时将有力推进下堡坪乡美丽乡村建设事业发展。

二是经济效益分析。九山美丽乡村建成后,将解决就业1000多人,发展农旅企业72家,发展农旅产品基地5个,新增农村旅游景区三个,增加游客30万人,全村人均新增创业收入2000元。

五、主体品牌

1、农村电商快速发展。依托宜昌双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一优势电商企业,在九山村内成立果蔬种植、蜜蜂养殖等5个专业合作社,建成果蔬种植采摘、高山有机水稻种植以及6个高山原生态养蜂农业基地。建设了九山电商产业园, 搭建运营九座山微信商城、九山特色淘宝铺、阿里巴巴批发商铺,注册了九山上品、九山味道等“九山”系列农产品商标,开发以生态有机大米、茶叶、有机蔬菜、黄心土豆、核桃、土鸡蛋、土蜂蜜等为代表的高山特色系列产品。2017年,在农村电商带动下,九山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800多元,九山村2017年被评为省级农村电商示范村。

2、乡村旅游异军突起。九山村通过引进宜昌双岩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个农业龙头企业,整合乡村旅游、农村民宿、体验农业等优势农村资源,多次举办“旅游扶贫节”、“最美九山”、“年猪节”、“云台山上打秋风”、“挖泥鳅”、“越野露营”等户外生态观光游、革命传统红色游、农趣体验游活动,每年接待游客达5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逾百万,打造出集农业基地、旅游景点、特色民宿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六、存在的问题

1、建设资金不足。我村是革命老区村,受地理环境限制和基础薄弱等制约,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量大、投入大、难度大,由于村集体经济实力有限,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设的实施存在较大资金缺口。

2、缺乏积极性。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主体意识模糊,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的多,工作较被动。由于美丽乡村的建设资金缺乏,有的存在观、靠、等的思想,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

3、规划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我村情况比较复杂,存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公共事业等规划不到位或者与实际脱接现象,极大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需进一步完善。

七、下一步具体措施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篇(7)

受我国基本国策影响,建设美丽乡村是当下我国新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诸多地区都建设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乡村,也成为了联系城市与乡村的枢纽。在对乡村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中,因为构建步伐较快,对乡村一些基础要素或是实质原则有所忽略。因此,本文从园林学的角度去探究思考美丽乡村建设。

1园林学视角的概述

1.1生态性

景观生态学是把乡村景观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研究对象包含农业、生物、湿地景观、农田等。当前乡村面临着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园林研究者以保护环境为原则规划村庄,对环境进行改造,有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其发展。基于此展现乡村生态的优点,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1.2地域性

乡村的地域性包括了情感记忆、生活特征以及地域特征等。当地居民居住的环境以及一些植物、建筑等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可以充分体现出人文情怀以及乡土气息。这些要素不单单依赖于具有特征性的建筑以及山水等,同时,也依附在地域的文化认知与情怀中。

1.3文化性

基于园林视角下的乡土情怀不单单包含了传统文化形态,还包含交流方式与精神情怀等。在古典园林中经常会用到对联与牌匾等一些具有文化特征的元素,一方面可以传达该地域的特色,另一方面就是应用牌匾或是对联本身就是文化特质组成元素的。美丽乡村中的文化要与其他乡村的文化进行区分,从而突显乡土特点。延续乡土文化是确保乡村建设的基础,可以使美丽乡村的构建更加多样化,使乡土民情得以保留,进而增加乡民的自豪感。

2基于园林学视角的乡村建设

2.1生态性建设

在对村庄进行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乡村生态的特性。村庄的布局与溪流、河道、山体等诸多元素进行有机结合,或是与自然风景进行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出当前已有的景观资源。绿化建设是体现乡村生态的基础,不论是在山水风貌上,还是生物保护中,都是属于生态建设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流水的添加,可以有效还原出自然生态的美观,对于一些垂柳或是滨水植物等基调树种的配置,创建出一个适合生物与乡民栖息的场所。植物需要应用适地适树原则,时刻注重季节变化,建设出一个美丽且生态的景观环境。在树种选择上基本使用乡土树种,搭配使用引种驯化的景观树种。

2.2地域性建设

在建筑改造方面,保留乡村区域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对于一些破损的建筑作复原处理,既能确保乡村具有文化特色以及地域特色,还能对其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保留带来极大帮助。一些新建的建筑物需要通过门楣、门窗等在形式或是颜色上进行处理,使其充分与原有的建筑物协调统一。同时,应用传统的设计元素展现出该地区的文化特色与地方特色。例如,在建设美丽新疆乡村建设中,更要加入民族团结的设计元素,使其空间具有领域性与识别性。对于目前因住宅而形成的巷道,在满足原有机理的状况下,可以对其空间进行梳理,使其空间结构更加合理有序。在景观建设上,可以通过种植植被的方式,有机融合景观建筑物,从而构成统一有序的整体。

2.3文化性建设

依据乡村用地设计与该区域地质地貌的特点,依附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建设文化风景区。可以在一些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建筑物旁边构建休闲公园,使其成为邻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或是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的区域,构造出一个可以供乡民娱乐休闲的活动场地。公园可以充分结合一些我国传统文化,例如,结合孝道,自古以来我国都在提倡孝道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公园的核心雕饰,形成地域文化特色。除此之外,还可以构建乡村文化广场,提供给乡民一个休憩、锻炼的场所,可供村民品茗下棋等,不仅满足乡民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其精神需要。

3结语

基于园林学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所涉及到的学科较多,统一的目的就是使乡村更加美丽。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构建美丽乡村不单单是口号,而是需要通过实际构建,满足现代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样的,在构建美丽农村时需要重点加强文化、生态、地域的建设,基于此,才可以真正将乡村之美充分体现出来,从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作者:赵晓忠 单位:哈密市园林管理处

参考文献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82

1 天津市美丽乡村取得成果

天津北辰区前堡村借力生产价值特色农业,助力乡村经济。依靠果树种植成了当地有名的“花果山”村。乡村取得了鲜有成果,现在全村有80%的面积被果林覆盖,全村 80 多户村民,有80%都在从事果树种植,每年每户收入7.8万元。

天津宝坻区小辛码头村利用生态价值,锻造田园之美增添乡村魅力发展水稻种植,利用园区内种植着 3000 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水稻品种。利用稻田里的稻叶迎风舞动,稻花飘香,生成生态美。现村里不少的水稻种植户在稻田里发展起了稻蟹立体种养。生态水乡迎清洁的水、新鲜的空气、绿色的田园风光和原风貌的村落民居构成的乡村景观,在那时总会吸引大批城市人纷至沓来。村民办起了农家院,小辛码头村以水稻文化园、水生植物园、旅游接待中心的“两园一中心”和城市中小学生农事体验基地、文学文艺采风创作基地、湿地经济示范推广基地为代表的特色休闲游,接待游客创收。

诸如此类村庄,在天津市还有许多,他们利用各自特色,将美丽乡村经营的有声有色,起到了榜样作用。

2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村两委干部座谈及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我们发现了一些天津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广大干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倡导者和执行者,农民群众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就走访的情况来看,少数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大局性不够强,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2.2 政策支持不足

中共十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虽然政府响应中央的号召,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但只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但各项有针对性关于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不够清晰具体,基层单位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至于许多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2.3 规划有待完善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但在目前的规划中很少突出各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特色,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一般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存在“千村一面”现象。然而,近日在调研时发现,有些村庄的规划却在具体操作中走了样,与环境美、生活美、乡风美的目标明显存在一定差距。

2.4 资金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问题是一块很大的问题,一般都依赖政府的拨款来建设。比如关于天津市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1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提到“全面落实“20项民心工程”和21项增收措施,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民生支出总额达到288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5.8%。加快美丽天津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四清一绿”行动。完成43座供热锅炉房改燃并网,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汽车14.3万辆。综合治理河道170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14座。增加村级保洁经费,建设清洁村庄2000个、美丽村庄150个。”政府在建设中大量拨款,但资金支出远远不及建设所需的庞大费用,这就使建设陷入了僵局。

2.5 贯彻不够彻底

同时在走访过程中也发现少数村没能把上级精神吃透,新农村建设应该不是让村民集中居住和建造新房子、道路等基础设施,简单的修个广场、建个祠堂,做了一个门面这么简单。新农村建设要重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要重在农民收入来源的变化,要重在农民思想道德的提高,要重在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3 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天津现在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着力于建设美丽乡村,但建设过程中,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什么美丽乡村的建设就不能快速顺利的实行下去呢,项目组认为原因如下:

3.1 政治上:政策支持不足

针对性关于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不够清晰具体,基层单位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至于许多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而政府主要就是以改革创新,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来带动农村的发展,从而达到美丽乡村的建设,没有将美丽乡村建设看为独立的一项工程,对它进行严格周密的规划,所以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十分缓慢。

3.2 经济上:资金支持不到位

美丽乡村的建设不是一笔钱就可以解决,需要资金源源不断的支持,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但其资金的来源过于单一,主要来源就是当地政府部门进行拨款,或者村里自行筹款进行建设,但大多村庄经济并没有发展到可以拿出大量资金的地步,而外界的企业往往因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时间长,效益低便不愿对它多做投资,纷纷对其敬而远之。所以资金的压力往往还是压在政府的肩上,造成政府资金的紧张,使政府陷于两难境地,无法中止建设;面却无法保证资金的充足,使美丽乡村的建设实行的更加困难。

3.3 发展思路不明确,相关理论研究不足

就目前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来看,缺少一个清晰地发展思路和规划,没有一个明确的模式来指导基层单位建设美丽乡村。所以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前进,而没有一个明确的模式来进行指引。并且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不足,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的不多。人们主要关心的还是城市化发展,对于农村发展的关心还是较少,这就使美丽乡村的建设缺少人才去实地研究考察,整理分析,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法,很难给基层单位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以充分的理论指导,所以美丽乡村的建设道路在艰难曲折中的前进。

3.4 地区经济差异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天津市各个区县乡村的实际情况都存在着差异,有的地方依山傍水,适合发展生态旅游,如蓟县,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旅游业,农家乐,带动了蓟县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蓟县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的地方集体经济发展的比较好,村子比较富裕,对村民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如养老费,失业费等等,村民的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但有的村子较小,没有良好的地理环境,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能力筹集大量资金自行对村庄进行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偏低,急需的到改善,资金的短缺导致建设村子就只能依靠政府拨款,如果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话,那美丽乡村的建设就会一直停摆,无法继续。所以一种固定的方式无法适应于整个天津乡村的特点,需要发展乡村建设的多样性。

4 结论

通过此次项目组的调查,对天津美丽乡村的建设的现状做了梳理,对产生的问题做了总结,并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相信在今后的道路上,天津的美丽乡村建设肯定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但这也需要全体共同来努力,克服建设过程中的一切问题,让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成功的实行下去。

参考文献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篇(9)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早在中共中央十报告就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然而,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于是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编制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同时,在2015年“两会”上,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仍然非常关注“美丽中国”建设。

而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旅游消费不仅能够直接拉动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也对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旅游产业可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产业选择之一。而近年来乡村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地方还形成了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值得研究和借鉴。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一大战略任务,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为美丽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将促进我国美丽乡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立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趋利避害,探索新时代下美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是学界近年关注的课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动态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国内张广瑞、季华群等学者从旅游经营管理类型、乡村旅游的活动项目和各类实证研究等角度总结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不同类型。国外学者则从政府干预、开发主体、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类型。

2、城镇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研究动态

国内学者章智涛从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和社会环境三个角度总结了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王兆峰等认为旅游业通过聚集和扩散机制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建设通过设施支持、消费驱动、产品创新和形象引导提高城市旅游效率。

而国外研究者PallaviMandke认为旅游可以带动城市发展,缩减贫富差距。UgoGasparino等认为无论从收入还是就业方面来衡量,旅游业日益被视为经济高速增长的潜在杠杆。

由上述分析可知,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开发类型的研究,而对于城镇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则主要对区域性影响进行探究。但同时我们发现以上研究大多集中于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且与时代背景结合不够,实施性较弱。因此,本研究旨在牢牢立足于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围绕美丽乡村与新农村建设,选取长沙市光明村这一案例地来探究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旅游开发现状与模式,以求总结案例地旅游开发与建设的经验,探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供同类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借鉴。

二、概念与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旅游发展模式

所谓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历史阶段、发展进程中,在自己特有的历史、经济、文化等背景下,形成的在体制、结构、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战略路径选择。旅游发展模式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发展方式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表现形式和特点,具有经济性、社会性、文化性和综合性。

2、乡村旅游

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ECD,1994,P15)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而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也较为混杂,但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都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综合以上认识,本研究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人文景观为主要吸引物,以乡村为主体,城市居民为对象开展的一系列旅游活动。

3、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是当前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扶持和实施项目。美丽乡村的“美”,包括视觉感观之美、意境之美、内涵之美、实用之美。通过这“四美”的建设不断经营管理创新乡村之美,使美丽乡村得以可持续发展,真正形成“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

4、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产业发展、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智能、以新型工业化道路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存,四化同步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关系

耦合理论源于物理学中的耦合模理论。耦合,物理学上指2个或者2个以上的体系或2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致联合起来的现象,或者是通过各种内在机制互为作用,形成一体化的现象。耦合被引申到其他学科,用来形象地描述那些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本研究中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旅游发展之间就存在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耦合关系。

1、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相辅相成

新型城镇化下要求城市与农村城镇联动、城乡互补。而美丽乡村旅游发展就是在促进城镇联动和城乡互补,通过旅游这一方式将城乡消费对接,促进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新型城镇化也为美丽乡村的旅游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两者的耦合关系使得双方发展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2、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旅游发展互为补充

(1)新型城镇化建设能从根本上解决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美丽乡村旅游发展核心问题的解决便是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的。美丽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核心是“三农”问题。我国要实现现代化,重点、难点都在“三农”。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不仅可以推进工业化发展,而且可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2)新型城镇化建设能从资金上解决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保障问题,而美丽乡村旅游发展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支持。

(3)新型城镇化建设能从环境上解决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问题,而美丽乡村旅游发展为新型城镇化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新型城镇化时刻关注如何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的问题,努力实现美丽中国的发展,从而促进美丽乡村旅游的发展。

3、城乡一体化的耦合关系

城乡一体化的耦合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城市系统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关系,这主要体现在旅游城市系统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动作用;二是乡村旅游发展系统内部旅游产业与乡村系统的耦合关系,乡村的功能以旅游发展为导向,旅游发展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二者通过旅游产业发展所形成的发展效应通过政府、企业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与城市的发展水平相接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光明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光明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于2010年正式被评为“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2年,望城区正式提出建设“现代化公园式城区”理念,光明村被列为重点示范点,将继续通过“光明村模式”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一)光明村旅游发展条件

1、区位优越,交通网络完善

光明村隶属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属于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处在先导区金州大道现代农业产业带。先导区公交线路设立光明村站点,与市区、宁乡县城实现公交直达。

同时,国家南北交通大动脉京珠西线高速临村而过,高速公路互通,是南北方向进出长沙的重要途径。这为光明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气候与自然条件良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光明村地处湖南省省会近郊县望城县,区域内属典型的丘陵地貌,自然形态分明,景观特色较为明显。土层深厚,水质、空气质量较好。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温暖潮湿,降雨集中在春季,秋季干旱。

另外光明村的农耕文化是吸引城市游客的重要因素,城市游客在这里近距离感受田园乡村生活。金洲大道沿线风光秀丽、环境宜人,保持了原生态的田园风貌,这使得光明村的自然山水风光优良,旅游可利用资源丰富。

3、政府主导得力,政策导向明确

政府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光明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乡村基础设施条件,为旅游项目招商和整体景观打造奠定基础;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光明村旅游产业的整体规划;给予政策优惠,促进旅游业发展;搭建招商平台,引进农业合作项目,协助项目顺利落户,帮助企业尽早投产达效。

(二)光明村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发展状况

2008年9月,光明村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光明村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双重机遇,于是光明村村委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逐步改善基础设施,于2008年开园迎客。

2008年12月,光明村注册成立了全省首家土地经营专业合作社,采取村民入股、合作开发等形式对土地实行集中流转。

2012年,望城区正式提出建设“现代化公园式城区”理念,光明村被列为重点示范点,打造“五谷欢乐地,光明大观园”。

光明蝶谷是依山依湖而建的光明村品牌景区,占地面积达18ha,植被覆盖率达90%。它是以政府为主导,同村委会协调建设的景区,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旨在为农户创收,为本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它是“长沙市望城区光明蝶谷素质教育基地”、“长沙市望城区科普教育基地”、“湖南省舞台艺术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和“蝴蝶科学技术普及场馆”。

同时,光明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针对游客外出游玩的需求,建设游客中心、沙滩、度假酒店等旅游服务和观光设施;针对健康出行的需求,打造环山自行车赛道和游步道;设置独具特色的指示牌和指示标等等。

自开园以来,2008、2009年光明村游客数量呈现递增趋势。光明蝶谷于2014年5月1日正式开园,截止年底,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年收入400万元左右。光明村也是湖南省优秀涉外参观点,先后接待来自巴勒斯坦、克罗地亚、日本、德国、韩国及省内外游客40多万人次。

如今,光明村将打造“湖南省乡村旅游第一品牌”作为发展目标,在“光明蝶谷”品牌下,规划结合地形环境、农业产业布局和项目引进情况,推出“五谷、八景”作为光明村乡村旅游的主要景区。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旅游开发的两大核心,建设现代化生态休闲乡村旅游农庄。

2、发展特征

(1)政府规划引导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光明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并通过政策优惠和引导,主导制订光明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同时,主持进行招商引资的相关事宜,为光明村的旅游发展与建设提供物质支持。

(2)借助市场力量

政府通过与现代农业企业进行合作,促进光明村旅游产业现代化,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共赢。同时,通过对市场的深入调研与了解,把握现今市场对于乡村旅游的诉求,合理有效地发展。

(3)着力打造“两型”环保小区

村民们遵守“不拆迁,不填塘,不挖山,不砍树”这样的信条,最大程度的保护生态环境。该村人口约3546人,户数946户,67%的家庭应用绿色能源技术。

(4)注重村民参与,维护村民切身利益

采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自主创业、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主发展,提高村民收入和现有生活水平。

(5)注重规划设计,营造田园式农庄

光明村委在相关企业的支持下邀请专业的规划设计团队为光明村制定整体的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五谷八景”。同时,设计全省首个蝴蝶主题公园,增强本村的旅游吸引力。

3、发展成效

(1)社会效益

旅游开发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光明村村主道沿线安装了太阳能路灯101盏;完成了莲花大塘、汤家坝、罗坨坝水系的治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旅游设施建成对外开放,对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环境治理稳步推进。按照新农村民居改造“青瓦灰墙、朱门木窗”的标准,第一、二期改造已完工178栋;142户农户完成庭院绿化设计;新建户用沼气池125个,电话亭5个,新装太阳能热水器52台;建设了乡村垃圾回收站和乡村废水处理净化池40个;完成5处大面积的公共绿化地,全面提高了乡村文明水平。

而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光明村始终保持着热情淳朴的民风,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较好的保持了乡村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2)经济效益

通过发展旅游,村民们收入大幅提升,人均年收入已经增长一倍以上;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发展方式也促进了乡村就业;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农户自主创新创业,促进了本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3)生态效益

光明村的开发建设坚持生态理念,倡导污染零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培育生态产业,建设了污水处理等环保设备,生活污水和垃圾得到了有效的收集和处理,自然环境得到了改善。

四、光明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一)发展要素分析

1、投资模式

光明村的建设,一直以来受到各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在投入方面,省、市、县三级共投入3700万元,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改造,带动社会投资1.4亿,村民自行投人1000多万元。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主体角色

光明村利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主,产业支撑”的“光明模式”,有效发挥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担当决策者和保障者。企业担当投资者和参与者,为其提供大量资金和支持。农民担当执行者和实践者,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自主经营,共同发展。

3、土地资源利用方式

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光明村采取土地集中转让出租的方式。目前,龙聚福、天露等知名企业已进村落户开发,20余户特色农家乐己经在协会的指导下开始有序经营。

4、项目建设结构及其关系

在“光明蝶谷”品牌下,规划结合地形环境、农业产业布局和项目引进情况,策划“五谷、八景”作为光明村乡村旅游的主要景区。建设包括梅花坪、桃花谷、梨花谷、葡萄湾和枇杷湾5个小山谷在内的“五彩蝶谷”,打造包括田园牧歌、枫桥夜渡等在内的“光明八景”。将体验性项目与观赏性项目、文化性项目相结合,为游客提供多样的旅游体验。

5、休闲旅游产品开发

针对游客传统的观赏需求,推出万荷塘和梅湾景观等观赏性旅游项目;针对游客对旅游亲身体验经历的需求,结合现有现代农业产业,推出果园采摘,葡萄酒酿制以及露营、探险活动等体验性旅游项目;而针对游客新兴的科普教育需求,推出湿地生态观光和科普教育,画家村等文化性旅游项目。

同时,结合商业街、度假酒店等旅游设施,为游客提供全面的乡村休闲旅游体验。

6、休闲旅游市场定位

坚持以服务城市为主题,对接城乡消费,以临近城市的居民为目标市场,大力发展采摘式、自助式休闲农业,走城乡统筹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

7、经营管理机构及制度

光明村在经营管理机构方面以政府统一引导、全面统筹,以合作企业和村委会为经营管理实际控制者,并结合少数农户自主经营,对整个光明村进行正规的管理。

光明村在制度管理方面,敢于创新和实践。村里率先成立了湖南省第一家工商注册的土地经营专业合作社。此外,光明村还成立了环保协会,聘请了固定保洁队伍,向村民征收“乡村环境卫生费”。

(二)发展模式提炼

由图2可知,光明村旅游发展模式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开发核心,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主、产业支撑”为宗旨,从投资模式、主体角色、经营模式、项目建设结构及其关系、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及定位和管理模式六个角度入手,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把握城乡一体化的耦合关系,借力政府支持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同时通过光明村模式促进城乡对接,进一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实现。

由图3可知,从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来看,新型城镇化从项目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定位、经营管理模式和两型社区建设六个方面为光明村的旅游发展提供支持,而光明村旅游发展则从旅游产业发展、旅游服务建设、旅游利益协调和旅游形象塑造四个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起促进作用,正因为二者存在着耦合关系,使得光明村的旅游发展体现出复合性。在系统耦合理论的支撑下,新型城镇化与光明村旅游发展相互促进,互为补充,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五、结论和展望

(一)结论

光明村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通过发展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形成了特有的“光明村现象”:第一,光明村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主,产业支撑”,牢牢把握住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利用政策优势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第二,光明村采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土地集中流转、开发利用,大大提高了农村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农企共赢。第三,光明村始终坚持民主管理,政务公开,保证社会参与,提高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第四,光明村通过合理有效的旅游开发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二)展望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篇(10)

党的十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宏伟愿景,然而,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事实上,美丽乡村和美丽城市一起构成了美丽中国,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建设重城市,轻农村,导致城乡发展不协调,我国广大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美丽中国仍然任重道远。位于河北省中南部的邢台市,素有“太行明珠、守敬故里、魅力邢襄”之美誉,是传统农业大市,素有“棉海粮仓”之称。全市行政区划面积12486平方公里,下辖21个县,193个乡镇,5174个乡村,总人口7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0万人,占71%,耕地面积1052万亩,拥有6个部级粮食生产基地,其中富岗苹果、浆水苹果、绿岭薄皮核桃、今麦郎方便面、千喜鹤冷鲜肉、兴达饲料等知名品牌农产品享誉全国。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邢台市委市政府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本研究以邢台市任县张庄村为对象,分析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实现邢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河北省积极响应,不断改善和提升农村面貌和生态环境,2016年省委、省政府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努力建设“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乡村。预计到2020年河北将建成100个美丽乡村片区,涉及全省4256个村。2016年,邢台市有304个村庄被评选为美丽乡村建设省级重点村。其中任县就有包括张庄村在内的19个村。

按照党的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2016年,邢台市集中打造了567个综合绿化工程样板村,推行林、乔、灌、花、菜“田园乡村”综合绿化模式,全面开展以绿化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使村庄绿化覆盖率平均达到28%。同时5390个村普遍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清理国、省、县、乡干道6000多公里,总净化面积3亿平方米,困扰农村多年的垃圾围村现象得到彻底解决,“八乱”顽疾得到有效遏制。以任县为例,2016年该县在农村保洁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村收集、乡监管、企运转、县处理”四位一体运作模式和“户入桶(袋)、桶入箱、箱入车、车入场”的四位一体操作流程,有效破解垃圾清运难、垃圾“围村”等难题,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置。目前,全县100个村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置。2016年,全县195个行政村共改造危旧房1322个、清理各类垃圾杂物25万立方米、清理残垣断壁3942处、拆除违章建筑1825处、治理空闲宅基617处、利用空闲宅基13万余平方,建设小游园、小广场、小菜园138余处、精品示范村60个。以张庄村为例,这个有着1600余人的村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四道惠民网络:天然气管网、污水处理管网、四通八达的道路硬化网络、改造升级后的电网。如今走进张庄,脚下是硬化的道路,两边是亮化的房屋,无论是仿古建筑白墙青瓦,还是冀南地区传统的民宅,但都形成整齐的排列组合。……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全县最美乡村,正成为张庄的一张亮丽名片。

2 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通过对邢台市任县14个村庄的考察,发现各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仍有一些问题表现突出,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2.1建设资金有待加大落实。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除国家和省里的财政补贴外,主要靠村集体经济。而大部分村镇经济薄弱,公共积累少,很难保证美丽乡村建设所需要的较大投入,容易进入“有钱就上,没钱就等,钱多就干,缺钱就停”的怪圈。以任县张庄村为例,虽然去年被选定为河北省美丽乡村重点村,建设所需的资金主要是由省财政直接拨付。但是国家拨付的资金毕竟有限,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富民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努力形成“输血促造血”的良性发展机制,破解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瓶颈,这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2.2产业支撑能力有待增强。

美丽乡村首先应该是富裕乡村,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性。以任县为例,该县区位优越,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利气候条件良好,自古就有“任县南和不求天,耳听渔歌看秧田”的美誉。然而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农民普遍缺乏市场观念和经营意识,导致该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乏动力,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展。

2.3农村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党的十指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不足,信息化水平不高,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以及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以任县张庄村为例,该村交通便利,东临106国道和京九铁路,西临107国道和京广铁路,自然景观独特,特别是紧邻点水湖和邢巨线打造的以紫薇花海、木屋旅游、观光绿道业态为主的“赏花一线”,具有非常好的旅游观光价值,但是由于该村35岁以上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来的老人不懂网络,信息化水平低,宣传不到位,使张庄的“美丽”酒藏深巷,不为人知。

3 促进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认为,建立多元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强化美丽乡村的产业支撑能力,提高美丽乡村的信息化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方向。

3.1注重政策引导,建立多元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应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群众自筹资金为辅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一是要健全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以县为平台,按照“三级平台、市为重点”的原则,省市县建立融资平台,用于县级重点片区和重点村庄建设;二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以物代资、奖补结合等手段,鼓励和引导农民投资捐资、投工投劳、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利用多种途径,撬动社资本。要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引入市场机制、社会捐资等方式,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以任县为例,该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力实施“光伏+电商”精准扶贫模式,以扶贫资金为依托,推行以企业垫资为支撑的运行体制,与移联网信和河北吉杰太阳能共同成立的吉联永信公司合作,为每个贫困户家庭安装一套2kV分布式太阳能电站。并网发电前两年的全部收益归企业所有,贫困户每年可从企业领取3000元的电子购物券,从第3年起,收益全部归贫困户所有。这样既能整合政府、贫困户、企业多方资源,盘活贫困户、农村村集体屋顶闲置资源,又能帮助贫困户、贫困村建立稳定长久的增收渠道,实现政府、企业、贫困村和贫困户多方共赢。

3.2发展生态产业,强化美丽乡村的支撑能力。

美丽乡村建设要在改变村容村貌的同时,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实现创建美丽与经营美丽相结合,改造提升与产业发展双赢。一方面各村要利用自身的产业、资源、文化和区位等优势,按照经济生态化,生产园区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精心谋划和做大做强富民产业,要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业的产业格局,建设村美民富的燕赵版美丽乡村。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乡村旅游业发展与现代农业、自然景观、传统风貌、特色民居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农家乐”、生态观光、高效农业、特色采摘、民俗文化游、古镇名村游等旅游项目,形成“旅游引领百业干、农业围着旅游转”的“美丽经济”,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更带来群众幸福感的增强和发展的新动力。

3.3创新农业科技,提高美丽乡村的信息化水平。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紧培养掌握现代技术,具有绿色和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民。建设美丽乡村云,打造集网上交易、仓储物流、品牌运营、金融运作、产品展示于一体的涉农电子商务交易综合服务平台,依托村民中心,超市等营业场所建设电商服务站点,委托大学生村官,村干部或网店营业员进行管理,收集、开发本地特色农产品,引导农民在网上买卖商品,将现代农业发展成为一个高新科技产业。同时,借助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线上线下城乡资源要素整合,实现跨产业融合,打造更多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

4 结语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短期内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借鉴各地成功做法,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走出一条具有邢台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让农村人乐享其中、让城市人心驰神往”的幸福生活家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地纸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P658

[2]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事发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3]杨春娟.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推进路径探析[J].经济论坛,2015(12)

[4]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6-01-28

[5]黄娟.五大发展理念: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J].求实2016.12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篇(11)

今年起我市开展了“蓬莱美丽乡村”的创建活动,作为美丽乡村的主体?---农民,是整个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力和受益者,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对整个活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现实社会中,农民主体性的缺失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分析出这种缺失的原因,找到相应的对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主体性。

一、农民主体性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农民自主性的缺失

笔者在与部分农民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农民不知道“蓬莱美丽乡村”的创建活动,更有的农民认为“什么创建美丽乡村,那是政府的事儿,是村干部的事儿”,多数农民忽视了自己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自己缺乏独立的思考。在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的眼里,也是认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小农意识强,干不成什么事,因而,无论是美丽乡村创建目标的确定,还是建设方案的实施等几乎都由基层政府官员“包办",使得农民根本没有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

(二)农民能动性的缺失

能动性不仅表现为“要做”,更表现为“能做”,在现实生活中,农民缺乏这种自觉性、积极性,他们感觉按照自己的意愿种点庄稼、果树,经营点小生意,比创建什么美丽乡村来的更实际、更实惠些,在他们眼里创建美丽乡村只是政府此起彼伏的种种活动而已,他们从没想过自己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中能做点什么,这是农民能动性缺失的表现。

(三)农民创造性的缺失

从目前来看,农民对政府出台的政策也好,活动也罢,多数都是被动的执行与接受,当问及一些农民对“蓬莱美丽乡村”创建有什么想法时,得到的回答也基本都是“没什么想法,就是越变越好就行”。一个人对一些行为连想都没想过,那么这个人的行为能够有巨大的创新是不可能的。在农民缺乏美丽乡村建设创新理念的情况下,要求他们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那是很难的。

二、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对农民的主体地位认识不清

现在很多基层组织对农民主体地位认识不清,对农民还是一味地强调“管”,不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没有抓住发展农民主体这个根本,仍然存在代替农民包办一切、违反农民意愿的现象,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中,重物轻人,势必会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二)农民自身的局限性

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而长期的对政府的“等、要、靠”思想又束缚着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使他们认识不到自身的价值,这就影响到农民的主体能力的发挥,也直接导致他们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参与率不高。

(三)基层组织能力弱化

目前,很多的村干部存在“一高三低”现象,即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科技素质偏低、致富能力偏低,这就造成了村干部们对于上级的文件、活动精神吃不透,习惯于过去那种“吹哨子、喊号子”,搞强迫命令那一套,存在着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农民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总之,当前制约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因素还很多,这里只作一个粗浅的探讨,但不容忽视的结论是,只有切实解决“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使农民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活动建设主体,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三、提升农民主体性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消除思想误区

任何有关农村的建设活动,都离不开农民,要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在“蓬莱美丽乡村”创建的活动中,基层领导干部应以“以人为本,尊重民意”为原则,在思想认识上消除误区,把农民当作有主体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让活动目的、意义以及能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深入人心,从农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做起,只有这样,农民才会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拥护者,才能使“蓬莱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永恒的动力。

(二)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农民现在不愿主动花钱接受教育,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政府应适当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以实用农业科技培训为内容,引导农民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农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