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外宣翻译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21 10:27:24

外宣翻译论文

外宣翻译论文篇(1)

【Abstract】Folklore embodies the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historical connotation of a nation, and the translation of folklore publicity materials is a major difficulty of the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German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arguing that the purpose or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determines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folklore publicity material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examples, the principles,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hinese - English translation of folklore publicity materials were explor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Key words】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The translation of folklore publicity material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Translation methods

0 引言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通过文化交流开展对外宣传容易攻破意识形态壁垒,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其中,借助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开展外宣工作更是展示一个国家和地区形象的重要手段。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包括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间工艺以及包含神话、传说故事等在内的口头传承文学。民俗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与民众所处的特定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承载着无数难以言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由于东、西方语言文化的悬殊差异,在民俗外宣翻译中做到民俗文化的“全真传真”,可以说是语际翻译中的难中之难。

如何翻译民俗外宣资料从而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成为值得翻译工作人员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 在分析民俗文化外宣文案的基础上,从凸显翻译宣传效果的角度探讨民俗外宣翻译的原则、策略和方法。

1 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起源20世纪70年代,以1971年凯瑟琳娜・莱斯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莱斯在书中首先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即从原文和译文的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评价译文[1]。莱斯的学生弗米尔在莱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目的论”, 强调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 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1几种交际功能”[2]。 20世纪90年代初, 德国学者诺德又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 提出“功能+ 忠实”这样一个概念,指出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是由译文预期或所要求达到的功能确定的, 这种联系也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了标准[3]。

功能翻译理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 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翻译的功能和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原则、策略和方法。因此,与主张以原语文本为中心推崇等值论的传统翻译理论相比,功能翻译理论表现出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翻译实践具有更现实的指导意义。

2 民俗文化外宣资料的文本类型和译文功能

莱斯(1984)从译文功能的角度将源语文本分为“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感染型文本”和”以声音为媒介的文本”,建议根据文本类型和译文功能采用特定的翻译方法:信息型文本用于传递事实, 翻译时首要目的是保证信息准确;表情型文本重形式和美学效果,译文关注原文的美学和艺术形式;感染型文本关注引发接受者行为反应,呼吁或说服文本接受者采取某种行动,译文应在目标语接受者身上产生预期的反应[2]。此外,赖斯也指出绝大部分语篇不是绝对的属于一种类型, 而是具有语篇类型的多重性。

民俗外宣不仅要向读者介绍民俗文化的信息,展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要召唤世界读者融入深刻的中华民俗文化内涵。所以总的说来,民俗外宣材料是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感染型文本的结合体,其预期功能就是跨越文化障碍,在目标语文化中再现其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及劝诱功能。

3 民俗外宣翻译的标准、策略和方法

按照功能翻译理论,民俗外宣翻译中,应根据民俗文化外宣资料的译文文本类型和译文功能把握翻译标准,谨慎选择翻译策略,灵活采用翻译方法。

3.1 挖掘文化内涵, 选用补偿策略, 充分运用解释性翻译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坚持“功能+忠实”的标准,因此在翻译时不仅要做到准确、忠实, 更要注重其实际效果在中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在民俗文化的英译过程中,译者不能完全被“忠实”的翻译思想所左右,而要积极挖掘民俗文化的深层涵义,选用变通补偿策略,运用解释性翻译方法,实现跨文化交际。

所谓补偿策略,是借助译入语特有的语言表现手段, 尽力弥补译文语言效果方面的缺损, 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大体相同的效果。马红军先生(2003)认为只要释义或变通是为了再现原文语言效果及传达言外之意, 均可归于补偿[4]。本文中补偿是指为了再现民俗文化内涵而采取的各种释义或变通策略,包括阐释、意译、改写等解释性翻译方法。

China Daily的一个“元宵节”译例,充分说明民俗外宣翻译中选用补偿策略运用解释性翻译的重要性: the lantern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February 26 this year,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The festival traditionally features big fireworks display, mass performance of yangkou folk dances, land boat stilt walking, lion dances and dragon dances. Other main activities are to appreciate the bright nightscape highlighted by colored lanterns, or to enjoy yuan xiao or glutinous flout balls with sweet or meat fillings. 文中“元宵节”的解释性翻译不惜笔墨,用了三个长句近七十个单词,详细、完整、准确地挖掘并传递了这一节日内在的文化内涵。

中国菜名的翻译更是体现了了民俗外宣翻译中的补偿策略的运用。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菜肴赞不绝口,但有些菜名如“全家福”、“玉扳禅师”如果直译却容易让他们如坠五里雾中。对于这样的“写意”型菜肴名,要采取意译法译出菜肴的烹调法、主料和配料,将“全家福”、“玉扳禅师”译为“stewed assorted meat”, “stewed potatoes with mushrooms”。更多中餐菜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味。素有闽菜之首的美誉的佛跳墙, 如果按中国菜名直译为“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会让外国读者不知所云。所以,要加简单解释,将“佛跳墙”翻译为“Futiaoqiang―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for being lured by its smell of 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挖掘菜名的文化内涵,运用解释性翻译展现其中的民俗情趣,不仅使外国读者容易理解,而且吸引更多的外国读者体验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

3.2 保持民俗特色,最大限度地选用异化策略,恰当采用音译(或加注)\ 直译(或加注)等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指出:翻译策略受翻译目的制约。民俗文化英译的目的在于促进华夏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为了使民俗文化特色在翻译中得以再现,翻译中应尽量保留原语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选用异化翻译的策略,恰当采用音译\音译加注\ 直译、或直译加注等方法。

按照Schuttleworth和Cowie (1997)编写的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中给出的定义,异化指刻意打破目的语的行文规范而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域特色的翻译策略[5]。民俗外宣的目的是为了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在翻译民俗文化外宣资料时应尽可能选择异化策略,正如葛校琴(2002)指出,在从由弱势文化译入强势文化时,选择异化策略,有助于传播民族文化抑制文化霸权[6]。

汉语中有很多语义空缺的民俗词语,如“馄饨”、“旗袍”、“太极拳”等,如果借用英文的近义词翻译为:“dumpling”, “a kind of grown worn by Chinese women”, “shadow boxing”,西方读者便无法领略到独特的中华民俗文化色彩。所以,翻译这些民族色彩很浓的专有名词时,前辈们大胆选择异化策略,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的方法把汉语的词语借过去,分别翻译为“wenton: a kind of dumpling made with thin wrappers, usu. served in soup”;“cheongsam:body-hugging woman’s dress originating from Manchus”;“taijiquan, school of popular traditional martial art marked for slow and graceful movements that are designed to attack or counterattack, keep fit, prevent and treat diseases”。于是产生了西方读者最初感到陌生但逐渐接受的英语新词:“wenton”,“cheongsam”, “taijiquan”。这种异化翻译凸显了华夏文化身份的清晰度,引领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另外,汉语中还有一些具有民俗色彩的谚语、俚语,也宜采用异化策略, 运用直译或直译加注的方法,保留俚语俗语的中国民俗特色。“有钱能使鬼推磨”是富有中国民俗特色的俚语。 如果借用英语谚语对应的表达法翻译为: “Money makes the mare go”,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使读者一目了然, 但平淡无奇、索然无味。不如异化直译为“Money makes the devil turn your mill”, 保留原文中“鬼”、“推磨”的形象,以其陌生的文化内涵吸引外国读者的注意, 帮助外国读者在感受独特的华夏民俗中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3.3 再现民俗韵味, 把握文体翻译策略,灵活采用多种翻译方法

目前翻译界不少人倾向于把翻译研究的视点扩大到文体,也就是要求译者对原文语篇的文体特征了如指掌,并作为构建译语语篇的重要参数。民俗文化除具有文化的共性外,还具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如蒋红红(2007)指出,民俗具有两个鲜明的个性:民俗是通俗的民间文化,又是说话的文化[7]。所以,民俗文化口语化特征较为明显。翻译民俗文化时,要尊重原文语体风格,注意使用口语体,采取一切可用的翻译手法,再现原文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富有美感等民俗韵味,最大限度地促进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播。

方言俚语的翻译充分显示了民俗文化翻译中文体翻译策略的把握。方言俚语带有口头语体的色彩,是一个地域的名片,每一句无不浓浓地散发出养育她那片土地的风土民俗。如青岛人把傻子称为“膘子”,而北京人却将之称为“二百五”。翻译时如果直译为fool, stupid 就会失去其原有的方言俚语的民俗特征。不如套用英语的俚语blockhead or dumbbell,与原文在风格上比较接近,无疑会使语言更加通俗地道。同样,汉语中的 “老爷子”、 “小菜一碟”、 “歇个脚”、 “没着了”等口语, 翻译中也尽量借用英语中口语化的表达“pop”, “a piece of cake”, “get a load off one’s feet”, “be at the end of one’s tether”,以保留原文生动诙谐、口语化的文体风格。

另外,民俗文化生动鲜活,口语化地娓娓道来,读起来朗朗上口,翻译时也要注意语言的娓娓动听,尽量避免冗长、复杂的句构,从词语选择、句式等方面保持译文与原文的文体风格对等。例如,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一段:英台突然建议他俩应即时就在草桥结拜为兄弟。两人立刻写好名帖,盟誓他俩应像亲兄弟那样互相忠贞不渝。山伯十九岁为兄,英台十七为弟。银心在香炉上点好了香放在地上,目睹两人换帖成为结拜兄弟。译文为:It was Yingtai’s sudden suggestion that they should become sworn brothers then and there. The two wrote out name cards at once, testifying their faithfulness to each other as blood brothers. Liang Shanbo aged 19, was elder brother, Zhu Yingtai aged 17, younger brother. Yinxin lighted joss sticks in the incense burner place on the ground, witnessing the two become sworn brothers as they exchange the cards. 结拜兄弟、香炉上点香和名帖、换帖展示了中国古代兄弟结拜仪式,这些词语富有古文化色彩和生活气息,其语体风格在译文中通过运用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得到了较好的再现。同时译文也注意了民间故事的语篇范围和语体色彩,多采用英语的松散句、平衡句和长短句相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口语体风格。在朗朗上口的地道英语口语中,西方读者欣赏到弥漫着浓厚古文化气息的中国民间文学。

4 结语

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看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将译文的预期目的置于翻译的首要位置,为民俗外宣资料的英译 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民俗外宣翻译中,译者应突破传统翻译观念,把握译文预期目的和功能,遵循挖掘文化内涵、保持民俗文化特色、再现民俗韵味的翻译标准,恰当选用补偿、异化、文体等翻译策略,充分运用音译、直译、意译、解释性翻译等多种翻译方法,争取使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保持“最近距离”,从而实现译文传播中华民俗文化成果的预期功能, 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Reiss Katharina,. & Vermeer Hannks J. General Foundations of Translation Theory[M]. Tubingen:Niemeyer, 1984.

[3]Nord, Christi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马红军.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与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

外宣翻译论文篇(2)

一、引言

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依据,以国内高校网页的中英文简介为语料,通过对比亚洲其他高校和英语国家高校的英文简介,对语料中的态度资源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高校外宣文本中的评价资源在译文中的实现,以及以期为英汉外宣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二、英汉语篇态度资源之对比分析

1.评价理论对语篇翻译研究的启示。作为语篇分析的工具,评价理论对语篇翻译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态度分析是语篇翻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理论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态度分析工具。在翻译实践中,对于源语语篇整体态度的把握及其在目的语篇中的再现一直是困扰译者的一个问题。应用评价理论,我们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分析源语语篇的整体与局部态度,也可以通过分析对比源语语篇与目的语语篇中态度对译文进行评估。此外,评价理论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对于语篇翻译理论也可起到补充作用。

2.态度资源的评价阐释。笔者搜集了国内外各高校的简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的评价意义较为集中,都是以态度资源中的判定资源为主。目的在于阐明其在学术界和世界高校中的地位,以达到宣传目的。

结合五所大陆顶尖高校网站的中英文简介的情况,可进行如下分析:1.国内大部分高校英文版的简介都是由原文直接翻译而来,即英文版的简介是中文版简介的译文。该现象容易导致的问题是,由于中英文版简介的受众不同,不同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各有差异,用同一逻辑思维形式传达同一文本信息,容易导致信息传达的失重和失误。因此笔者并不推荐按照中文原文直译的方法。具体情况将在下文结合亚洲其他高校和英语国家高校的情况再做分析。2.中文版简介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是内容冗长,包含了历史发展演变,学科门类细分,学科发展现状等等详细且多方面的介绍,最后的评价资源总结往往单一而笼统,显得单薄。3.英文版的简介,在受中文版简介的影响下,字数普遍较多。且以广而大的分类介绍为主,在篇章末尾加上小段的评价资源描述。评价资源描述注重翻译的意美和形美,而忽视了译文的表达在译文读者中的接受程度,且缺乏事实合数据的结合论述。

为了明确英文读者对高校简介的阅读期待,笔者又挑选了几所英语国家高校的简介作对比分析:

笔者首先搜集到了哈佛大学的简介,发现其简介部分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类似,只是罗列了其创办地点、办学宗旨、校训等基本信息,而没有进行篇章式的阐述。牛津大学、杜伦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约克大学等英语国家顶尖高校的简介都是言简意赅的用一段话对其办学特色、特长和学术水平进行了评价性的描述。针对其发展历史和具体学科发展和其他数据等,英语国家网站通常采取分类另开专栏进行介绍,既有利于读者针对性的查找材料,又有利于清晰化逻辑化的展示成果。

我国国内高校的英文版简介的受众者即是国外的英语读者,如果在英文版的高校简介构建中,只简单的对原中文版简介进行形式化的翻译,而不考虑其在英语国家受众中的接受程度,就很难达成英文版简介的预期目标。英语国家的英文版简介中的风格,主要是评价资源与办学特色和学术水平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的概括总结。而国内高校的英文版简介撰写过程中,就不得不将其受众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加之进去,由其受众的视角和思路来构建语篇,以期达到其宣传效果。

三、总结

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国内外高校网页的高校简介进行了对比,对语料中的态度资源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英汉外宣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借鉴。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高校简介中“判定”占有较高的比例,主要涉及对高校地位和学术水平的阐述,“情感”资源偶有出现,频率不高,“鉴赏”在既得的语料中没有出现。2.国内大部分高校英文版的简介都是由原文直接翻译而来,内容冗长且逻辑重点不突出,评价意义往往出现在篇章末尾作为总结,较为突兀且缺乏事实的结合而说服力不强,略显单薄。结合亚洲其他国家高校和英语国家高校的简介分析,笔者初步分析出其英文版简介中的一些共性特点,例如结合评价资源有针对性的介绍高校特色和学术水平,言简意赅,专栏分类进行某方面的详细介绍等等。本研究同时指出,英汉高校简介中态度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实现手段的异同表明,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这不仅反映在文学语篇里,同样也反映在外宣文本中。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Martin,J.R.,& D,Rose.Working with Discourse[M].London:Continuum,2003.

外宣翻译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140-03

一、引言——兼论外宣翻译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在2003年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外宣工作要着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努力赢得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和支持,不断增进我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为实现我国总体外交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对外宣传的内容主要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因此,对外宣传的目的也就是外宣翻译的目的。

外宣翻译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窗口,是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而了解是通向理解的第一步。通过外宣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让其他国家的民众了解和认识一个稳定发展、和平友好、文明进步的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善、国际声望的提升又能够增强该国民众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从而保障国家的政治基础。因此外宣翻译及其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传统翻译理论着重强调译文对原文“忠实”或与原文“等值”的翻译原则已经不能适应外宣资料翻译的客观要求。学术界分别从不同的着力点,以相关翻译理论为指导,结合外宣翻译本身具有的跨文化交际特性,阐述了如何完善外宣翻译质量的观点,初步构建外宣翻译“一体三维”的研究体系。

二、外宣翻译研究的主体——翻译者

翻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外宣翻译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翻译者身上。许多学者从多方面对翻译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王佐良的《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一文标志着翻译从纯语言形式的转换即以源语言为出发点发展到注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即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翻译不光是语言上的对等,而且是意义、文化上的对等。翻译者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即他要了解Ll和L2所代表文化的各个方面,历史、社会发展、习俗、传统、经济、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成就、政治以及社会制度等。[1]

唐红指出,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曾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其中,交际翻译和我国翻译界提出的“编译”不谋而合。语义翻译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贴近原文;交际翻译则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传递的效果。交际翻译要求译者重新组织语言结构,以使译文地道、流畅。纽马克认为大部分实用文体应采用交际翻译。显然,外宣材料是实用文体的一种。“交际翻译”或“编译”是由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决定的,因为对外宣传是一种传播行为,更准确地说是跨文化交际行为。外宣材料的翻译“不是电报码式的转换,而是沟通。实际上,称职的译者不是词句转换的“对号者”,而应是“沟通者”。[2]关世杰则认为,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反馈是检验交流效果的一个最重要的尺度”。[3]

叶颖认为对外宣传材料一般都通过翻译中文材料而来。但是,由于对外宣传和对内宣传的不同目的,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必须能够满足外宣受众的审美需求,使他们能够理解材料的真正含义,这就对外宣材料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对中英文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4]

三、外宣翻译的三维研究——研究工具、研究视角、研究领域

(一)研究工具

1.外宣翻译与功能目的论

美国当代翻译家、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思想主张翻译以目的语的语言中心为原则,考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感受,强调译者要使译文的表达方式能为目的语的受众接受,使译文符合目的语文化的期待,即使译文的读者应取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它的另一个优点在于为一些非常规的翻译策略、方法比如改译、改写等提供了理论依据。[5]此外,德国学者费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和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也属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范畴。

冷锦英运用奈达的翻译理论,着重于功能对等概念,从语言学和文化翻译转向的双重视角描述和分析外宣英文翻译材料,认为奈达的翻译理论建构在信息论的基础上,对非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中国对外宣传的英译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翻译策略。[6]

2.外宣翻译与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由巴黎大学的斯波伯和伦敦大学的威尔逊共同提出的,作为一门阐释交际的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的影响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语用学的领域,它成了当前指导语用翻译的新论。威尔逊的学生格特出版了专著《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格特认为翻译是一种翻译,译文就是在翻译性方面寻求与原文相似,同时翻译行为受关联原则的制约。寻找关联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和推理的过程,是一个付出努力的过程。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对翻译的解释是动态的、辩证的,它能以关联性抓住翻译的本质,对翻译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陈芳蓉认为外宣新闻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关联理论正是一个关于语言交际的理论,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和认知。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交际双方的“互明”和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因此,要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在外宣新闻翻译中,译者必须首先考虑外国受众的认知环境,尤其是他们的语境背景、理解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并正确估计他们对译文的期待,尽力寻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然后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以使交际双方达到互明,并实现译者意图与受众期待之间的最大可能的吻合。[7]

3.外宣翻译与翻译存异伦理

Lawrence Venuti提出的翻译存异伦理就是异化翻译,反对“同一化”。他提出抵抗译入语文化的“少数化翻译策略”,主张在译文中释放“语言剩余”(release language remainder)从而形成“文化身份”引起大的社会影响,比如,能带来社会的再生长和社会变革。[8]

陈少敏从Lawrence Venuti的存异伦理的视角,重新审视外宣材料翻译和中国英语在外宣材料翻译中的意义,认为在外宣材料英译中,应采用少数化翻译策略(异化策略),在译文中释放“中国英语”不是“中式英语”(China English,not Chinglish)以塑造中国的文化身份。[9]

(二)研究视角

由于译者不能很好地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外宣翻译中存在很多非语法拼写错误问题。李爱珍将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外宣翻译的语言误用认定为外宣翻译的“软伤”,以区别那些“硬伤”,即一眼就可以看出的错误,包括拼音、拼写、语法、大小写等方面的失误与不足。外宣翻译的“软伤”是指由于缺乏跨文化意识,如用词不当、母语迁移、文化错位等原因造成的错误,诸如中式英语、用词不当、欠额翻译、译名混乱、常识错误、语气生硬等。[10]

而诸多学者也从分析文化差异的视角分析外宣翻译问题存在的根源。戊荪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给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造成困难的外宣材料称为“隐伤”(hidden injuries)。影响外宣翻译质量的主要因素“中国式英语”也是由于翻译者把中文的语言文化习惯有意或无意迁移到翻译稿中的。[11]程镇球总结了汉文化对外宣翻译的三种不良影响:不符合目的语习惯;按中文规则自创的英语搭配;拟人。[12]

有学者采用传播学者经常使用的受众分析理论来分析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张英莉认为,对外宣传的实际效果不明显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国外受众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有时一厢情愿地、强迫式地灌输自己的文本和话语,这样自然容易令人产生抵制和排斥情绪,结果良好的愿望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文化上的差异使得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接受心理与我们迥异的海外受众难以接受,对这种宣传味太浓的传播从心理上加以排斥。对外宣传与对内宣传最大的区别就是传播对象不同。对外宣传不是对内宣传的翻版,要讲究内外有别。[13]

(三)研究领域

由于翻译本就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关于外宣翻译与跨文化性的探讨也从宏观层面延伸到对外宣传相关领域翻译存在的问题上,学者们熟练应用各种理论,对如何完善各领域实践中外宣翻译质量、解决因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问题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有些文献单纯从语法的角度考虑如何改进外宣英译的质量。许建平以《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的两种不同英译版为分析研究对象,就对外宣传翻译中的遣词用字、习惯表达、语气口吻、句式重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基本没有涉及翻译理论和文化交际。[14]但宏观上讲,翻译本身就是在处理文化差异问题,因此这些探讨也依然没有脱离文化翻译的范畴。

汤富华则对企业外宣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5]蒲元明和潘卫民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外宣翻译做了具有建设性的分析。[16-17]林颖婷关注外宣材料的一个特殊类别——时尚界的产品目录(catalogue)和趋势手册(trend book)的翻译。[18]近年来,文献关于外宣翻译的文化视角除了涉及中央政府形象外宣,还涉及世博会、奥运会等大型集会,视角投射到天津滨海新区、福建地区、南京地区等地方政府外宣,涵盖电视、广播和报刊媒体。

四、结 论

做好外宣翻译能够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促进经济文化互信交流。外宣翻译研究是一片方兴未艾的领域,“一体三维”的研究体系初步成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相信日后该领域的研究会更加系统、论述会更加翔实,我国的外宣翻译事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1984(1):2-6.

[2]唐红.论编译的理论及实践——对外宣传材料的编译[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4.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叶颖.接受美学理论对福建外宣材料翻译的意义[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

[5]NIDA E.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6]冷锦英.对外宣传英译与奈达翻译理论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

[7]陈芳蓉.关联理论视角中的外宣新闻翻译[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005.

[8]VENUTI L.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M].London:Routledge.1998.

[9]陈少敏.从存异伦理视角解读外宣材料翻译中的中国英语[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2009.

[10]李爱珍.南京对外宣称英语翻译质量刍议[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

[11]林戊荪.改进中译外工作,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在全国中译英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R]//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6-14.

[12]程镇球.汉英翻译问题[C]//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37-45.

[13]张英莉.网络对外宣传研究——中国网的实践[D].保定: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7.

[14]许建平,王煦云.对外宣传翻译的字斟句酌[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55-57.

[15]汤富华.企业对外推介英译的文体与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6):35

外宣翻译论文篇(4)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密切。企业在各类展览会、展销会,以及电子商务中都需要尽快抓住潜在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眼球,建立良好形象,继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外宣作为快速了解企业情况的一张“名片”,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企业外宣的翻译现状不容乐观,翻译质量良莠不齐,部分质量堪忧。一套清晰、明确和有效的翻译质量评估标准能帮助翻译从业者检验自身工作的不足,提高翻译质量,从而更好地为推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服务。笔者以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对企业外宣翻译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企业外宣翻译的质量评估标准与着眼点,以期为翻译从业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1.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其代表人物为赖斯(Katharina Reiss)、威密尔(Hans Vermeer)、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和诺德(Christiane Nord),他们的译文功能理论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下面将简述功能派的三大组成部分。

1.1文本类型与翻译批评

功能翻译理论的创始人赖斯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根据布勒(Buhler)提出的再现、表达与感染三种语言功能,将文本分为三种类型:信息功能文本、表达功能文本和操作功能文本。针对以文本为导向的译文,在进行翻译批评时应考虑到文本类型、语内因素和语外因素,从而采用适合该文本类型的标准(Reiss,1971:114)。而评估以目的为导向的译文时,需要考虑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功能与译文的读者,采用与功能类别相切合的标准(ibid),这就是功能派翻译理论思想的雏形。

1.2翻译原则

此后,赖斯的学生威密尔在现代语言学与接受美学的启发下,彻底摆脱了语言学派的等值论束缚,在完善曼塔利的翻译行为论基础上,提出了功能派的重要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该理论指出,翻译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中发生,有目的、有结果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与结果(Nord,2001:11)。译者应根据众多的翻译要求(如译文的功能、接受者情况、接受的时间与地点,接受的媒介、译文的目的),分析原文,从而确定翻译策略。根据“目的论”,目的法则是所有翻译行为应遵循的首要法则。此外,“目的论”还包括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两者都从属于目的法则。前者指的是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即译文须在目的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意义清晰,从而让接受者更好地理解。但当目的法则要求译文不够通顺时,连贯法则失效,可以说,连贯性法则从属于目的法则。后者又称为“互文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或是语际连贯,表示译文与原文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系,而关系的程度由翻译目的决定。当原文与译文功能不同时,目的法则就决定了忠实性法则的失效。

在威密尔和赖斯1984年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原理》中,赖斯提出了“翻译充分”这一概念。目的法则可以适用于任何翻译,而当译文与原文的功能不同时,即忠实法则失效时,“翻译充分”就成为翻译过程的标准。根据目的论,译文面向译入语文化,故译入语文化决定译本的充分性(adequacy)。“翻译充分”是涉及翻译行为的一种动态概念,要求译文充分满足翻译要求,并以翻译目的为导向,实现其交际功能(Nord,2001:35)。相比之下,等值是仅以结果为导向的一种静态概念。它描述两个文本之间交际价值的对等或在较低层面,如词、短语、句子、句法结构、意义、文体或其他层面上的对等(ibid)。目的论认为,对等是翻译充分的一种表现形式。

1.3翻译策略

诺德将各种翻译方法归纳为两大基本策略:

1.3.1文献型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

此类翻译是用译入语记录原文作者通过原文与原文读者在原语文化情境下所进行的交流(Nord,2001:47),目标语接受者能清楚地意识到所读的作品是译文。文献型翻译的具体形式有:逐字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字面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文献翻译(philological translation)和异化翻译(exoticizing translation)等(Nord,2006:80)。

1.3.2工具型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

此类翻译是以原文为模型,以译入语为工具,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建立一种新的交流,即目标语接受者不会意识到他们所读的作品是译本。如果译文的功能等同于原文的功能,则被称为“等功能翻译”(equifuntional translation)(Nord,2001:47-50)。

相对于传统的等值理论来说,功能翻译理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冲破了原文的束缚,提高了译者与读者的地位。“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看做一种基于原文的文本处理过程,而且原文仅仅是译者使用的多个“信息来源”(offer of information)的一种(Nord,2001:25)。译者可根据翻译目的部分或全部进行翻译,也可根据翻译目的与翻译要求决定翻译策略。它为一些违反现代翻译标准,却为经实际检验证实十分有效的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具有现实目的应用语篇的翻译(方梦之、毛忠明,2004:4)。可以说,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科学性、可操作性较强,并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翻译理论。

2.企业外宣翻译质量的评估标准

诺德认为,根据译文的功能和翻译发起人的指示,译者可以决定保留原文所有的语义和形式特征,对原文进行大面积的改动,所以评估人必须以译文的目的作为翻译质量评估的出发点(武光学,2007:75)。企业外宣翻译质量评估的根本标准是翻译能达到企业外宣的预期效果。原则上,企业外宣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一方面是介绍企业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使读者对公司、产品和服务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终达到使其消费或合作的目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进行的是“等功能翻译”。对企业外宣翻译文本进行质量评估时,可根据赖斯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语内因素、语外因素、文本类型三方面进行。

2.1准确、通顺

从语内因素来看,正确传达原文意思是翻译的最基本要求,尤其是相关概念的术语或行业常用语的翻译,译者不可主观臆断。此外,语句通顺也很重要,通顺方可达意。译文如果生涩难辨,就会给接受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并导致消费者失去对企业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因此,企业外宣翻译质量评估的标准第一条就是译文信息传达的准确与通顺。举例如下:

例1:公司始终坚守“质量是根本,信誉是保障”的信念,让每位客户都感受到上乘品质和周到的服务,不断提供客户需要的高端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

译文:The speciple of “quality is a root,sincerity is a necessity”,Brilliant Wood will make her products and service moer perfect and will supply the customers the materials they need and they will be happy with.

在这一句企业外宣中,单词拼写错误低级,如moer.Speciple一词不存在,译者可能想要用的词是principle,表达“理念”之意,其实philosophy,idea都可表示理念之意。

语内因素的翻译,如词、短语、句子、句法结构等,要求译员语言基础扎实,拥有认真仔细、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遵循“忠诚”原则,令译文准确、通顺地传达原文信息,避免信息的流失。任何一种文体的翻译(除了具有特殊翻译目的的翻译任务外,如要求译文不忠实不通利),准确与通顺都应该是其最基本的要求。

2.2顺应译入语文化

从语外因素来看,各国的文化背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威密尔将文化定义为:“某一社会的个体成员为了与其他成员相同或相异所必须熟知的一整套规范和惯例”(Nord,2001:33)。企业外宣的翻译过程中,根据“目的法则”优先于“忠实法则”,译者可剔除或更换与译入语文化习俗、审美情趣、信息期盼相冲突的部分,以接受者熟悉的形式与内容传递信息。必要时,还可适当加强符合读者心理需求的内容。企业外宣作为“信息加宣传文本”,译文接受者不需要察觉所读的作品为译作。所以企业外宣译文相对于原文的独立性,也就决定翻译企业外宣时需要使用“工具型翻译策略”。因此,企业外宣翻译的另一质量评估标准是译文顺应译入语文化。

例2:靖州锦江宾馆位于市中心,以其悠久的历史,成为靖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众多中外政要名流及商业巨擘的下榻光临,如、杨尚昆、、万里等,辉映出其特有的高贵与尊崇。

译文:Jinjiang Hotel is located in the downtown of Jingzhou.The time-honored hotel has been one of the landmarks of Jingzhou.Being the valued choice of guests all over the world,our hotel is glorified by your visiting.We warmly welcome all guests to Jinjiang Hotel.(袁洪、王济华,2011:65)

在宣传企业文化形象时,译者需要考虑译语民族深层次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原句中用“众多中外政要名流及商业巨擘的下榻光临”宣传自己的“高贵与尊崇”,译者直译了这一信息,这对于一向秉承“人人生而平等”的外国顾客会造成一定的思想冲击,认为这对普通人来说有失公平,是一种歧视,并最终产生不良后果。宾馆外宣的目的原本是吸引顾客前来入住,通过提及四位前国家领导人的入住,彰显其设施、服务的先进、周到,让顾客对这所宾馆放心。译文将“中外政要名流及商业巨擘”改译为“gue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模糊化了阶级差异与个体优越,更好地符合译文阅读者的心理需求(人人平等)。

此外,原文中提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不熟悉中国政府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文化盲点,直译起不了任何实际的交际功能,因为一般外国人很少记得清中国人名字的汉语拼音。如果加以解释,如Jiang Zemin,China’s ex-president;Yang Shangkun,China’s late president;Li Peng,China’s former premier;Wan Li,the former Chairma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则既显得冗长啰唆,又不被国外读者的阅读心理所接受。考虑到这个文化盲点及“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念,译者完全没有必要煞费苦心地将人名一字不漏地译出。此外,译文最后用“We warmly welcome all guests to Jinjiang Hotel”这一酒店行业的常用语言欢迎所有的潜在住客,既亲切又热情,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宣传作用。

2.3宣传语气充分

从文本功能上看,企业外宣具有“信息+操作”的功能,并以信息功能为主,操作功能为辅。除了介绍基本情况之外,企业外宣译文需要充分展示与宣传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与内涵等,从而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与信任。所以企业外宣的翻译既要注重原文信息的传达,又要做到保持原文的宣传语气。因此,企业外宣翻译的质量评估标准之三就是译文宣传语气充分。

例3:东方机械设备公司承揽了印尼150千伏地埋电缆工程项目。

译文1:Orient Machinery Corp.undertook the Indonesian 150 KV underground cable project.

译文2:Orient Machinery Corp.was the successful contractor of the 150 KV underground cable project in Indonesia.

比例上面两个译文,译文1使用较为平白的语言翻译原文,宣传语气较弱;而译文2将“承揽”这一动词改译为“the successful contractor”。具有积极意义的形容词的加入,不仅使译文的宣传语气增强,体现了企业的实力与自豪感,更容易让读者对企业产生信任感。

因此,在具有“操作型”功能的企业外宣翻译中,译者根据译入语实际情况,采用一些渲染性较强的词汇,如既符合译入语文化与语言习惯,又有效地实现宣传企业的目的。

3.企业外宣翻译质量的评估着眼点

诺德(2001:74)将翻译问题自上而下地,从多发到少发分为语用类翻译问题、文化类翻译问题、语言类翻译问题和文本特有翻译问题。我们可从这四种翻译问题出发,评估企业外宣翻译的质量。

3.1语用类翻译

语言使用得体在商务交往中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着商务交往的细节,更关系着商务交往的结果。出错频率最高的语用型翻译问题是指尽管所使用的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都没有问题,但由于忽视语言结构规则、语境、知识或受母语语用的影响,译文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汉译英过程中,若想要让目标读者更容易阅读译文,则需要尽可能接近与国际性宣传材料相当的英语水平,从而取得好的交流效果。以下这个例子中的句子没有字字对应的翻译,而是根据西方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采纳了一些典型的英语语法。

例4:本公司的机器可以增产30%,一个人能做三个人的工作。

译文:You will get a 30% increase in production upon using machines from us and they allow one person to perform the task of three.

原文本可直译为“the machines of this company can increase the production by 30%,which makes one person to do the task of three people.”但在上面的译文中,将原文的主语“机器”换成“you”,以突出对方使用该机器所带来的好处,将顾客利益放在首位。You和us不仅具有重要的语篇衔接功能,而且从人称的角度讲,拉近了读者与语篇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

3.2文化类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译文的好坏不是以是否忠实于原文为主要评判标准的,而是以译文在读者文化环境的优劣、读者中的接受程度的高低和读者采取何种行为来评定的,本文中的例2已讨论了文化类翻译问题。

3.3语言类翻译

“语言性翻译问题”是译文中违背译语语言规范的现象(如语法、词法和句法上的错误),详见上文中的例1。

3.4文本特有翻译

“文本特有的翻译问题”是指在某一具体文本中,不能被归类于语用、文化习俗、语言的其他翻译问题,如某一具体修辞的翻译,某一创新词(neologism)的使用等(Nord,2006:176)。翻译此种翻译问题时,译者可以相应地发挥其“创造力”,灵活、适当地使用增译、减译、改译、编译、套译等翻译方法。

例5:开拓创新的福信集团,秉承“唯公有福,唯诚有信”的企业精神,锐意进取,蒸蒸日上。

译文:“Good business comes from a keen awareness of public welfare,and the first thing to earn credit is sincerity.”This has been the business idea of Good First.Adhering it,Fujian Good First Group is now forging ahead towards a better tomorrow innovatively.(方梦之、毛忠明,2004:334)

公司名称“福信”来自于其企业精神“唯公有福,唯诚有信”的最后两个字。因此在翻译企业精神时,译者应努力将名称与企业精神自然地整合在一起。由于语言结构的不同,虽然译文不能将公司英文名称福信(Good First)中Good和First放在分句的最后,但将Good融入good business,First融入the first thing,在意与形上都已经尽量忠实于原文,可以说译文既传达了原文同样的信息,又起到了宣传效果。

4.结语

企业外宣的翻译是一项注重实效且目的性很强的工作,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翻译功底,而且要掌握读者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笔者抛砖引玉,借鉴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初步尝试探讨了企业外宣翻译的质量评估标准与着眼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日益广泛,各种商务文本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更好地确立众多商业文本翻译的评估标准、着眼点,值得翻译界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Nord,C.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Methodology,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3]Reiss,K.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trans.Erroll F.Rhode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外宣翻译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07-02

翻译研究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范式批评路径,另一种是问题式路径。所谓“范式批评”方法是指以某种科学观建立理论体系,用该理论来解释或解决问题。而“问题式”方式是指以某一学科领域中的关键性问题为中心展开研究,并在不同解决方案之间展开批评讨论,通过排除错误形成最终解决方式[1]。本文用问题式研究探讨外宣翻译中几个重要的问题。

一、何为“外宣”

外宣传翻译包括政治经济、国防科技、文化教育等发展状况的对外介绍、政策公告、活动宣传及产品介绍[2]。外宣翻译与其它翻译不同之处就在于“外宣”二字。要解释清这两个字,首先要明确外宣翻译的目的。

纽马克将翻译的目的分为文本的目的和译者的目的两类[3]。笔者认为“外宣”并非外宣翻译的目的,而是方式。其目的包括两方面,一是向“外”方传达本方的政治观点、立场、方针政策等。文本的作者和译者的目的一致,都代表国家阐述观点,表明立场,维护国家利益。否则就会出现问题。另一目的是弘扬文化,传播文明。这种“文化和文明”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翻译不仅要实现文本之间和本体之间的和谐,更要促进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的和谐[4]。

笔者认为,“外”指的是外宣翻译活动的目的地,“宣”指的是外宣翻译活动的传播方式。外宣翻译是以“对外宣传”为方式和手段,来传达本方国家和政府的政治观点和政策,更重要的,来传播中华“和谐文化与文明”,达到创建“和谐社会和世界”的目的。

二、“外宣翻译”一定是“汉译外”吗

外宣翻译就是将汉语译成其它外语,似乎这已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共识。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因为外宣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创建“和谐社会”,其内容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各方面,因此凡是在目的和内容方面符合这一标准,即在本质上属于外宣性质的翻译都可以称之为“外宣翻译”。

此外,外宣翻译的“外“是终点,起点是什么并没有清楚的界定,因此可以认为只要是符合外宣目的、属于外宣内容的翻译,无论其起始点是哪种语言,都可以称之为外宣翻译。具体地说,对于一名中国的翻译工作者来说,“汉译外”是外宣翻译,“外译外”也可以是外宣翻译,“外译汉再汉译外”同样可以是外宣翻译。而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后两种方式。

1.外译外

“外译外”可以是中国人“外译外”(如法译德,当然内容是有关中国的),也可以是外国人“外译外”,如将日文版的《选集》译成德文版的《选集》。由于自身文化的影响,日本译者可能会对原著产生误读或者曲解,如将其军国主义情结寄托其中,转译成德文,结果可能会使德国读者误认为中文原著有这种思想在其中,结果对作品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产生误解。

2.外译汉再汉译外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不积极有效地向外传播,就不会得到世界的认同和理解,甚至遭到敌国的恶意歪曲和攻击。“美国记者对中国的了解比以往有所改进,但是美国报纸更多报道的事件缺乏足够的社会背景,往往忽略报道重要的社会趋势。因此,中国的整体形象是被扭曲的,报纸所传播的讯息是消极的。调查发现,美国报道中国总是持批评态度,并以负面报道居多”[5]。因此外宣翻译意义重大,不容忽视。

“外(外文1)译汉再汉译外(外文2)”指的是中国译者先将外文1译成“汉语”,再将“汉语”译回“外文2”。这里的“外文1”和“外文2”是勘误前后的同一文本。“外文1”有错误,对其读者误导,因此需要我们“勘误”、“改误”,最终将错误的“外文1”再还原回正确真实的“外文2”。这种外宣方式是最重要的,因为绝大多数的国读者会被目的国宣传所引导,不会找源文文本来读(大多数人也不具备这种语言能力)。

因此,笔者建议,第一,成立专门外宣勘误机构;第二,将勘误后的正确译文展示给尽可能多的目的语读者;第三,将勘误的前因后果详细介绍,转呈出现误译的宣传媒体;第四,对于恶意的误译,可以通过外交途径或者法律途径来解决。

三、“归化”还是“异化”

韦努蒂提出了归化与异化之说。归化是指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采用归化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让作者向读者靠拢[6]。在隐喻的翻译中会遇见这样的问题,如“胆小如鼠”要译成“as timid as a rabbit”,因为英语中兔子是胆小的象征。

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与文化差异。译者更多地考虑是从原文出发,向原文作者靠拢,力争再现原作的风格特点与文化气息[7]。如2010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的英译“Haibao”就属于异化译法。

翻译是一个充满无奈的过程,“异化”和“归化”处于一种既矛盾对立又辩证统一的状态。顾此失彼或者厚此薄彼的做法都不能圆满地完成翻译任务。正如鲁迅所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力求其易解和保存原作的丰姿,异化归化做到并用互补,在实际翻译中全面权衡,多方考虑,才会使译文有较高的水平,实现真正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外宣翻译中,译者应该既要“归化”又要“异化”,成为“合化”。特别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8]。

1.历史年代。如“辛亥革命”是“1911年发生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革命”(the 1911 Revolution that overthrew the last dynasty of China);而“自建国以来”指的是“自1949年起”(since 1949)。

2.翻译人名时。除、、邓小平、孔夫子等等国际名人之外,应该用汉语拼音拼写后加解释。

3.翻译中国特有的机构、制度、“行话”、流行语和典故等。如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加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会使人更加清楚其意义。(National’s People’s Congress,the highest organ ofstate power in the PRC)。

翻译之道在于“和”,本质就是翻译主体通过和谐思维促进翻译网络中各种关系的和谐[9]。“合化”的方法正是为了保障外宣翻译网络中种种关系的平衡和和谐,是外宣翻译成败的关键。

四、结语

外宣翻译中的问题非常多,有一些是根本性的问题,如“外宣”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有一些是方向性的问题,如外宣翻译是不是就指“汉译外”;还有一些是策略性的问题,如“归化异化之争”。然而这几个问题,特别是“‘外宣翻译’是不是仅指‘汉译外’”这一问题极少有人涉及,实际上这属于鉴别一种翻译形式的标准问题。希望所探讨的这些问题能够给外宣翻译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吕俊.范式批评与问题意识——对译学研究的两种路径的批评研究[J].外国语,2008,(5):55-56.

[2]曾利沙.从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看语用翻译系统理论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44-46.

[3]PeterNewmark.翻译问题探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7-61.

[4]冯全功.试论和谐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41.

[5]刘建明.新闻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46.

[6]郭建中.韦努蒂及其结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0,(1):49-52。

外宣翻译论文篇(6)

企业外宣翻译是指企业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企业外宣材料包括凭借多种媒介,为企业和商家树立良好的商业形象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各种资料。本文主要探讨保定企业外宣材料中的企业简介、产品介绍等文字资料的英译问题。

一 功能翻译理论与企业外宣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该理论以目的论为核心,强调翻译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下发生的有目的的交际行为。根据该理论,翻译行为应遵循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翻译的最高原则,它意味着翻译方法应由翻译目的决定,译者应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确定翻译策略。连贯性原则是指语内连贯,即译文须在目的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意义清晰,从而让接受者更好地理解。忠实性原则是指译文与原文间语际连贯,即译文应忠实于原文。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都从属于目的性原则。由此可见,功能翻译理论提高了译者和目的语读者的地位,突出了翻译在语言、文化、语用等层面的对等。

企业外宣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诱导型”文本的翻译行为,其预期的核心是“唤起读者的特定反应,诱发读者的特定行动”,负有传递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功能以及唤起目的语读者消费欲望的感染功能。在企业外宣翻译中,翻译策略和方法由其外宣材料英译的预期目的和功能来决定,因此,功能翻译理论对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 保定企业外宣翻译现状

笔者对保定部分大型企业的英文网业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发现企业对外宣翻译的重视程度不一,总体翻译质量较好,但也存在诸多不足。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遣词造句方面

企业的英文网页中还存在诸如拼写、选词、句法、表意不清等语言错误。这些错误使得句子不够通顺,表达不够清楚,使得译文达不到理想的宣传效果。企业的英文翻译中如 果出现较多的语言错误,会使企业形象大打折扣。同时,中式英语的存在也给目的语读者在理解上造成了很大障碍。

如:(1)A series of new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be used from emulsion-making to coating.(2)It will be built in three phases and planned completion in Aug.2015.(3)Good service could create valu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form the customer of high level.

2.信息处理方面

在信息处理上,有的译文没有充分考虑到目的语接收者的心理预期,对原文的相关信息没有进行适当调整、删减或补充,出现了逐字逐句的“死译”。信息处理方面的语用失误忽视了译文使用的语境,使译文起不到应有的宣传作用。

如着眼于今天的市场竞争特点,乐凯已从科研生产企业转变为高科技服务型企业,经营定位的提升赋予了乐凯和乐凯人新的价值。

With a view to the market competition today,Lucky has finish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 high tech manufacturer to a high tech server. The enhancement of positioning of company granted Lucky new value.

因为英语国家的人关注的是企业的定位转型,译文中最后一句提供的信息对目的语接收者而言意义不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经营定位的提升赋予了乐凯和乐凯人新的价值”可省去不译。

3.文化交际方面

有些翻译过多强调中英企业外宣材料的对等和忠实,没充分考虑到中国和英语国家间在文化、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英语的表达方式直接,往往开门见山,而中文的表达方式较为含蓄,且先说事实后做结论;英语国家在表达时喜欢提供实实在在的信息和实质性描述,而中国人喜欢用四字成语、平行结构、修饰词等表达情感,且多重复。如果译者不考虑这些差异,仅在翻译过程中忠实于原文,译文似乎很难达到其预期的宣传目的。

如“服务为本”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乐凯人在市场经济中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奉献为先”是一种服务的精神,他要求乐凯人识大体、顾大局,为乐凯事业的长远发展勇于奉献自我。

以“服务”作为立足市场的根本,以“奉献”作为奉献的精神,在市场竞争中,乐凯将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团队。

“Service Oriented” is a brand new value,it shows Lucky People’s attitude towards the customers; “Dedicated Prioritized” is kind of spirit to service the customers. It requires Lucky people to be dedic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Lucky and to be mindful of the overall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Taking “Service” as a foothold in the market,“dedication” as the work guidelines,Lucky will be an invincible team in market competition.

这两段译文中,译者没有充分考虑到中西方国家在文化、思维习惯、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将中文内容甚至语言结构模式都几乎“一一对应”地进行了对等翻译。

4.时效方面

外宣翻译可以帮助国外客户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因此时效性很强,但有的企业英文宣传网页内容更新不及时。

三 企业外宣翻译策略

企业外宣翻译对于宣传企业产品和服务,帮助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唤起目的语读者的消费欲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根据保定企业外宣翻译现状,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笔者从以下两个层面探讨企业外宣翻译策略:

首先,非语言层面上,译者应努力提高其自身素养和业务水平,尽可能避免词汇、语句组织及中式英语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因为企业外宣翻译具有信息功能和感染功能,因此译者应充分考虑中文源语文本的意图及译文读者的理解力和心理预期,注意分析中国和英语国家间在文化、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其次,语言层面上,译者可以根据翻译需要及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将汉语文本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组合,在语句组织上应遵从英语国家企业宣传材料的语言表达习惯。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实现企业外宣翻译目的,译者可以灵活采用以下策略:

1.增译法

为了确保企业外宣翻译能真实有效地向目的语读者传递相关信息,达到预期的宣传目的,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实际需求。中文宣传材料中的某些词语对国内读者而言比较熟悉,而对英语国家的人而言却很陌生,甚至不知所云,在这种情况下,译者有必要增加内容对该词语进行背景方面的补充说明或解释。

2.删译法

中西方国家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面有很大差异。英文宣传材料行文流畅、语言简洁,注重有效信息的传递;汉语宣传材料为了烘托宣传效果,唤起读者的消费欲望,会用很多修饰语,且多重复,而这些语句似乎没有包含太多有用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没有提供有效信息的词语或语句删去不译。

3.重组法

外宣翻译论文篇(7)

前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加强,需要将中国大量的有关信息从中文翻译成英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让外国读者准确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譹?訛外宣翻译肩负着向世界宣传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任,外宣翻译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中国的对外形象。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外宣翻译一直处于“传而不通”、“通而不受”的困境中,这既是由于全球化趋势下西方国家掌握着传播优势,又是由于中国外宣翻译水平还亟待提高。约翰?比特(John Bitter)在《传播学概论》中将交际中的障碍和误读形象地比做翻译“噪音”,认为个人所处的环境、教育背景、收入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译者的刻意歪曲都是造成外宣翻译噪音的重要原因。2

以上是外宣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下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中国的对外交流尽一点绵薄之力。

外宣翻译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外宣翻译中常见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将外宣翻译视作文学翻译,重语义翻译轻信息传播;以译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目标语受众为中心;翻译过程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论述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策略:

树立交际性翻译原则。外宣翻译中第一种常见问题是将外宣翻译等同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的文学翻译,从而认为外宣翻译就是中文宣传材料的英文简单翻版。实质上外宣翻译属于交际翻译范畴,准确传递信息、实现应有翻译效果是外宣翻译的首要目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健教授认为:“翻译效果是检验传播活动成败得失的重要尺度。”3为了实现翻译效果的最大化,在抓住原文主旨、领会原文精神的前提下,(译者)可对原文语言的方方面面进行处理、重组、增删、编辑或加工。4

外宣翻译要树立交际性翻译原则,为了交际便利对原文语言的加工和处理实质上是对翻译功能理论的具体实践。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翻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欲达到的目的是否完成,讲究的是翻译目的的完备性,而不是对等。”5外宣翻译要侧重原文内容的表达,需要时可对原文形式作适度调整,译文要符合译语的语域或风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是对文本的控制还是对原文语言的处理和加工都要服务于翻译的交际性这一中心原则,单纯追求对原文一字不漏的对等翻译和追求翻译的高雅往往会造成受众心理与译者初衷的背道而驰。与文学翻译侧重对原语语境的生动再现不同,外宣翻译的读者更需要了解的是译者对客观事件的真实报道,而不是阅读带有浓厚翻译腔的译作。外宣翻译中对原文语言的处理和加工并非是对翻译原则“信”的舍弃,离开了对原文内容准确把握的翻译是对外宣翻译的曲解,“新闻味”是在“可理解性”的前提下需要兼顾的。

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原则。外宣翻译过程中第二个常出现的问题是忽视了目标语受众的认知和接受习惯,过分强调译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20世纪70年代,国际友人费里?格林曾对中国的外宣翻译提出批评,认为“中国的外宣翻译是失败的”。针对格林的批评,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的外宣材料无论是宣传还是文风都值得注意。”6新时期,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外宣工作的指导原则,“不能把对内宣传的一套内容和方法照搬到对外宣传中7”。“十一五”规划期间,胡锦涛同志提出在外宣翻译中要注意“内外有别,注重实效”的翻译要求。8中国外宣翻译的对象主要是外国人,中国人和外国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习俗、表达习惯,以及对中国国情了解程度的差异,都可能成为制约理解中国外宣材料的噪音。因此在外宣翻译中“把外国人当做对中国的知识一无所知准没错”。9外宣翻译要突出“外”字、淡化“宣”字,时刻关注译语读者同本土读者的认知差异至关重要。

以读者为中心是外宣翻译的另一重要原则。外宣翻译时借助关联理论可以降低受众理解的噪音。加特(Ernst-August Guitt)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指出:翻译不是原语和译语的直接交流,而是一种“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翻译中的译文能否提供最佳语境效果,寻求译文与读者的最佳关联是翻译成功的决定因素。译者应该做到两点,第一,使译文“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或“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译者应时时以“寻求最佳关联”为翻译指南。第二,译文的表达方式“让译文读者无须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10原语和译语间成功构建的关联能降低译语读者理解外宣材料的噪音。

转贴于

跨文化意识的欠缺。外宣翻译中常出现的第三个问题是译者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国外受众的思维模式知之甚少,不注意比较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别和特点,不能按照目标受众的思维习惯进行翻译。针对中国外宣翻译中出现的这种问题,中国译协秘书长黄友义先生提出了“外宣翻译的三贴近”原则,即:“外宣翻译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11为了实现“外宣翻译的三贴近”原则,他对翻译工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具体要求:一是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是要熟知外国的语言习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12因此在外宣翻译中一定要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正确处理翻译过程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在将中国材料翻译给外国受众时自觉采用异化原则,而在将外国信息推介给中国读者时相应采取归化原则。劳伦斯?沃奴缇(Lawrence Venuti)在其专著《译者的引申体——一部翻译史》中指出,“当弱势文化的语言翻译成强势文化的语言(主要是英语)时,为了得到强势文化读者的接受和认同,就必须选用他们所乐于接受的内容和形式”。13强势文化的排他性与强制性是选用异化策略的最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从弱势文化到强势文化的过程是艰难的,而强势文化进入弱势文化则相对容易得多。

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如“饺子”、“功夫”、“气功”在被推介到国外时,起初都是采用异化的翻译原则,相应地译为“Chinese dumpling”、“martial art”和“shadow boxing”,但是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元素日益显现出其强大的影响力,上述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术语相应开始采用直译的译法,如“jiaozi”、“kungfu”、“qigong”。随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和知晓度的日益提高,直译或者音译的手段在外宣翻译中逐渐增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外宣翻译可以忽视跨文化交际意识,操之过急只会最终影响到交际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外宣翻译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将外宣翻译等同于文学翻译;以“读者为中心”变成了以译者为中心;翻译过程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不了解外国受众的心理和思维习惯。要克服这些弊端,就要牢牢树立外宣翻译是交际翻译的原则;明确“外国人不是中国人”,在翻译过程中多站在目标语受众的立场上,根据受众的表达习惯、文体和风格的差异选词搭配、调整句序,尽可能用地道的译文传达原文的意思;将跨文化交际意识贯穿翻译过程始终;同时译者还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新翻译理论和方法,提高翻译的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翻译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精心设计,坚决杜绝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的做法。

注 释:

1张立荣、孟祥春:《对外宣传翻译:译“名”更要译“实”——政治性误译举隅与应对策略》,《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Bitter,John R. Fundamentals of Communication. New Jersy:Prentics Hall Inc.,1988,P11.

3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30页。

4李欣:《外宣翻译中的“译前处理”》,《上海科技翻译》,2001(1)。

5方梦之:《译学词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0页。

6789刘洪潮:《怎样做对外宣传报道》,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第12页,第13页,第123页。

10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London and NewYork:Blackwell,1991,P133~134.

外宣翻译论文篇(8)

关键词:企业外宣翻译;商业经济价值;企业形象;企业介绍

一、引言

企业外宣翻译是职业英语教育与应用翻译经常要面对的问题。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鹇缘氖凳,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走出去”的速度,企业对外宣传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企业对外宣传的目的是在海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最终是企业产品为海外消费者所接受。企业外宣翻译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如何实现企业外宣的经济价值,因为翻译稍有不慎,就会错译误译,损害企业形象,影响企业声誉,造成经济损失。“一条标语,吓走外商”并非耸人听闻的个案;出口商品的译名造成产品滞销,甚至影响企业形象的事例屡见报端。对企业外宣翻译的商业经济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职业英语教育与应用翻译在理论和现实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回顾

翻译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繁荣。在中国,很早就存在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翻译活动,比如:

“从西汉起,中国就有译长、译使从徐闻(今广东海康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出海,与应募的人航行在南海和印度洋上,同外国通商。”

从这一考据来看,从西汉开始,中国就出现了为经济贸易服务的翻译活动。翻译是不同语言的国家、商人进行经济贸易的语言桥梁。几乎所有国家,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都离不开语言翻译服务。

国外学者Liebesny在1958年3月5日于伦敦举行的科技翻译学术会议上作了题名为“翻译经济学(Economics of Translation)”的发言,首次正式提出“翻译经济学”这一个命题。后来有学者用一些经济学理论解释某些翻译现象或翻译问题,如分析文学翻译的经济学价值,探讨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在职业译者、语言服务提供商及译者培训机构中的应用。

对中国来说,翻译的作用不仅限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翻译在中国经济建设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翻译人员的贡献密不可分。引进外企,需要翻译为他们提供语言翻译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沟通问题。开放型的经济需要大量的外宣翻译人才,企业外宣翻译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频繁遭遇反倾销,原因之一是对贸易对象国的相关法律制度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高水平的法律翻译人才。企业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需要清楚认识目的受众的语言文化,明确企业外宣翻译的经济价值,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翻译中的价值增值。比如影视企业引进海外影片,需要对字幕进行翻译。电影字幕的翻译问题屡见不鲜,对电影的商业经济价值影响很大,有时候连电影片名的翻译都出现问题,对电影经济价值的影响可想而知。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外宣翻译的经济价值研究较少,而国内学者虽有涉及,但是缺少理论支撑,而且鲜见研究企业外宣翻译的商业经济价值。

三、理论基础

在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常常将翻译价值和翻译功能放在一起,很少将翻译价值从翻译功能中独立出来进行专门研究。Chesterman在论述翻译规范中的道德规范(ethical norms)时将翻译的价值分成了4类,分别是晓畅(clarity)、真实(truth)、信任(trust)和理解(understanding),他们构成了道德规范的4个价值标准。Nord认为,价值系统受到文化规范及传统的限制,原语文本作者的价值观可能和译语文本的接受者的价值观有所不同,由于表情功能类文本以发送者为取向,所以在翻译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类文本时,需要根据原语文本的文化价值观进行表情功能的翻译;而感染功能(appellative function)类文本以接受者为取向,所以翻译时以译文价值系统为主。例如,如果我们想让顾客购买某个产品,我们要根据顾客的实际需求,或揣测顾客的需求,在描述该产品的质量时假设其在顾客的价值系统中具有能满足顾客需要的价值。Toury认为,翻译的价值由翻译的两个原则构成,他们是翻译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和翻译的充分性(adequacy)。

语言经济学认为语言具有价值、效用、费用、收益等经济特性。语言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宏观层面,语言在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使用频率、所得到的评价、相关语言政策不尽相同。不同时期的同一种语言,其经济价值会有差异。同一时期,不同语言的经济价值有所不同。在微观层面,语言通过其交际功能,满足了语言使用者的预期,为语言使用者带来经济效益或产生经济效应。具体来讲,语言通过其所表达的意思,使得经济交往双方达成共识,产生协同效果,并实施相应的经济行为。就翻译来说,使用不同语言的经济行为主体发出语言符号(原文),译者将其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译文)并提交给接受译语经济行为主体,这时的翻译的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翻译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以及译文的使用人数和频率。

四、实例分析

企业外宣翻译主要指的是对企业对外宣传资料的跨语言的语际翻译。企业宣传文本一般指的是企业对受众宣传企业时所使用的语言文本,如企业介绍、企业广告、商标品牌名称、产品说明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年报等。企业对外宣传文本信息含量丰富,包括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规模、企业生产、销售、研发等多方面信息,其宣传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企业及企业的产品,并说服潜在消费者购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

企业外宣翻译对企业形象的建构和传播非常重要,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桥梁。优秀的企业外宣翻译能给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比如企业介绍,其语言特点是简洁、精炼,让读者以最低的成本(获取信息的时间及精力)最快的速度获取信息,语言既要包括有关企业的实质性的信息,还要体现出其感染功能,具有自我推销和鼓动性。中国和英文国家在文化价值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得中西方企业在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宣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中国的企业文化中,人们对一个企业是否优秀的判断之一是,该企业是否获得各种“先进......”,如“先进模范”、“先进集体”,各种“进步奖”、“优秀奖”等。所以,在中文的企业宣传中,几乎都将企业所获得的各种奖项作为企业的光辉历史和企业实力的证据进行大力宣传。但是,在西方的文化中,企业制度里并没有类似中国的各种企业奖项,企业重点宣传的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翻译时,如果忽略了读者的价值观差异,将中文的全部信息逐一翻译成外文,并不能引起外文读者的兴趣,更无法说服外文读者进一步了解企业的欲望,进而做出购买产品的行为。这样的翻译,翻译的经济价值无法实现。比如天业集团官网上的关于该企业所获得的荣誉的英文介绍:

Enterprise honour for Tianye: Four-Good Leadership; May 1st labour certificate; The National Innovative Enterprise; The Five-Star Copmany of China’s Industry On Fulfill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Demonstration Enterprise On Brand Cultivation of The National Industr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Management System Standards Implementation Of Pilot Enterprises; The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Performance Mode Of Advanced Enterprise; The National Advanced Group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企业所述以上这些奖项,即便是中国读者,也不一定全部都知道,更不用说外文读者了。笔者在100多位大学二年级的来华留学生中进行了调查,没有一位留学生能够全部理解这些奖项,大部分留学生几乎不明白这些奖项指的是什么。而且,该段翻译还存在一些低级语言错误,“The Five-Star Copmany of China’s Industry On Fulfill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中“公司”的英文拼写有误;介词“of”的大小写不一致,前面都是用小写,后面首字母大写。这些低级的语言错误让读者对公司的形象大打折扣。为了有效的推广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微观层面字母书写及单词拼写,到宏观层面的不同语言的语言文化价值差异,翻译时都必须一一关照。因为,企业对外宣传文本以接受者为取向,所以翻译时必须以译文的文化价值系统为参照。

企业对外宣传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推广企业的商标品牌,构建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商标品牌名称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商业经济价值,在进行商品品牌名称翻译时,翻译的商业经济价值非常明显。准确、优秀的商品品牌名称及其翻译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反之,则可能导致企业的产品滞销,产生亏损。正如美国学者艾?里斯所言:“一个译名的好坏,在销售业绩上有千百万美元的差异”。

以Coca-cola的翻译为例,其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以“口渴口蜡”等为品牌译名,给人的感觉是干涩无味,难以下咽,有可能使人们对其产品产生不好的印象,其市场反映不言而喻,最终导致Coca-cola在20世纪20年代刚进入中国市场不久,就失败而归。但是,后来Coca-cola卷土重来,将其翻译成“可口可乐”,不仅在发音上与原语高度统一,在意义上也是内涵丰富,赏心悦目,给消费者许多美好的联想,传递良好的企业形象,最终在中国市场取得巨大成功,其翻译的经济价值实现了巨大的增值。再如中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White Elephant”就出现了问题,“白象”意喻“吉祥如意”,而“White Elephant”在英语文化中指的是“没有价值、昂贵又累赘的东西”。

五、结论

企业外宣翻译涉及语言学、翻译学、经济学、营销学等多学科。成功的企业外宣翻译能够帮助企业在海外市场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协助企业宣传其产品,开拓海外市场,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如果翻译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甚至肯能影响到国家形象。因此,深入研究企业外宣翻译的商业经济价值,不仅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对外宣传和企业形象对外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当今的职业英语教育与应用翻译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祖毅.中国翻译通史(全五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2]刘先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企业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1994(01).

[3]田国立,孙斌,荣晶.区域经济发展与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J].河北学刊,2014(04).

[4]刘卫红.经济建设视域下外宣型翻译人才培养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

[5]顾维忱.论法律翻译人才在涉外经济中的作用[J].河北学刊,2011(04).

[6]兰美卓.从语言经济价值角度看企业对外宣传资料翻译策略[J].中国商贸,2011(09).

[7]项东.翻译中的价值增值[J].中国翻译,2014(05).

[8]李颖.网络影视字幕翻译的策略分析及价值定位[J].电影文学,2012(02).

[9]田路.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的信息传达、审美艺术及商业价值[J].电影文学,2009(15).

[10]马云霞.语言在国际交往中的经济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11]艾・里斯.刘毅志译.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12]Liebesny, F. Economics of Translation [A]. In Aslib Proceedings [C]. 1958.

[13]Ginsburgh, V., S. Weber and S. Weyers. The economic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Some theory and evidence [J]. Poetics, 2011(3).

[14]Chan, A. L. J. Moving up the value chain?[J]. Translation Spaces, 2014(1).

[15]Chesterm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2.

外宣翻译论文篇(9)

一、引言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我国对外政治经济与科技文化等与他国交流日益频繁,很多方面都受到全球化趋势的影响。翻译领域的对外译介较之以前也更显繁盛,对外译介活动尤其是外宣翻译日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与重视,外宣之“外”与外宣之“宣”便能分别体现全球化时代人们对我国文化外译性质与目的的界定。外宣翻译作为我国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途径,主要职责是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译介输出。故此,笔者认为译者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积淀以及语言功底以期提高译本质量。外译活动与外译话语是现今全球化语境之下国家间文化、思想、政治等多方面的正面互动,外宣翻译这一特殊的译介活动处于一国意识形态操纵之下,受其制约。外宣材料的筛选、翻译策略的确定甚至是具体语言文字的表达都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外宣翻译又是与国家的国际形象、国际话语权以及与他国良好的交流、沟通直接契合的,这也正是对语言所隐含的政治影响力的清晰阐释。下文将对意识形态操纵下的外宣翻译进行解读,并尝试指出语言政治在外宣翻译中的三个表征。

 

二、操纵理论与外宣翻译

 

谈及文化转向,我们首先会想到当代西方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领域十分重要的理论人物勒菲弗尔(Lefevere),而“在谈论和描述文化学派的基本特征时,我们往往离不开操纵一词”(谭载喜,2004:243)。“很明显,翻译活动会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因素的影响并且在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和文学约束力下进行,在翻译过程中对对原文本的改写或操纵是不可避免的”(马会娟、苗菊,2009:168,笔者译)。综观操纵理论,翻译就是译者对原文本的改写,操纵理论超越了语言文本文字层面,考虑到文本之外的因素,强调意识形态、赞助人等语言外的因素对整个翻译过程的操纵。

 

外宣翻译是指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黄友义,2004:27)。译者一方面受制于源语所在国语言文化、法律法规等社会因素,一方面又得考虑目的语所在国同等因素。作为操纵理论三个关键词之一的意识形态,在外宣译者的翻译过程中往往是一个最大影响因素。对于外宣翻译主体的外宣译者来说,外宣翻译作为人脑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受到意识形态要素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当权的统治者为维护现存体制所建立起来的一套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总是带有维护该体制的保守性质(吕俊,2008:44)。笔者认为学者所说的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赞助人或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代表着权利与权力。外宣翻译具有对外输出特性,因此对外翻什么,具体怎样翻也应该顺应一国意识形态,不能与国家利益相悖,不能对一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影响,这也正是外宣译者应该审慎的地方。

 

三、语言政治在外宣翻译中的表征

 

通常我们所说的意识形态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从操纵理论我们可以看到翻译活动受制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操纵,从某种意义上说,实则是翻译活动受制于国家的政治操控,语言又是一国文化的载体,所以翻译活动与语言隐藏之下一国的文化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学者认为“权力在人们的生活领域运转就意味着权力与知识和语言有紧密的联系。权力不仅影响知识的建构,而且以不同的形式影响语言的使用,并通过语言影响意识形态,从而达到权力控制意识的目的”(薄守生,2008:128),也同样说明语言与政治活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对于语言功能来说,外宣翻译的社会功能更能凸显出来,语言的政治力在外宣翻译中表征明显。笔者认为,语言政治在外宣翻译中的表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升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的核心观点就是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平台,传递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从而实现对其他国家的渗透,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同和支持,最终维护其根本利益”(黄书芳,2014:177)。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国际话语权就意味着较高的国际地位,意味着本国文化被他国认可,意义重大。故此,在一国文化承载下,意识形态操纵下的外宣翻译涉及到的外译内容在提升国际话语权,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外译质量的好坏是我们能否向世界传递好中国文化的关键所在。这是语言政治在外宣翻译中的第一个表征。语言政治可以摘掉目的语受众原有的有色眼镜,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进而提升话语权。

 

(二)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

 

与提升国际话语权相契合的便是维护好一国的国家形象。良好的国家形象与一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是相吻合的,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范畴,在全球化话语下维护好国家形象也正是国家语言政治需要完成的“使命”之一。当今时代,各国都在大力宣传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形象,意识形态操纵下的外宣翻译要求语言反映出来的国家文化能在外国受众心里塑造符合国情、适应时代特征的良好国家形象。

 

(三)促进与他国良好的交流与沟通

 

谢天振先生提出过这样的观点:我们不仅需要把文本翻译成不错的英文,也要考虑译成英文后的作品如何才能在英语国家传播,被英语国家的读者接受(谢天振,2008-5-9)。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针对官员的贪腐问题,“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这样的说法被提出来,外译时作了这样的处理:

 

We should continue to catch “tigers” as well as “flies”*…

 

*Referring to high-ranking offenders as well as petty ones.

 

“老虎”、“苍蝇”作为高频率词汇出现在各类传媒工具上,但是对于国外受众而言,单纯的直译文本“tigers”、“flies”只会让他们觉得不知所云,所以译本作了增加脚注的处理方式,这就顺应了外国受众的思维方式,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在对外译介中,外宣译者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外译的,会受到其所处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翻译策略的灵活处理能力以及对译入语文化深刻的了解,这就体现了语言政治在外宣翻译中的第三个表征。

 

四、结语

 

外宣翻译论文篇(10)

引 言:目前,随着各地对外向型经济的重视度不断提高,都加大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力度,使得外向型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对于河北省而言,外向型经济日益活跃,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并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较大带动作用。在这种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外宣传对于树立河北省的良好的形象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外宣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外宣翻译人才素质,打造高素质的外宣翻译人才对于提高河北省外宣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外宣翻译概念及外宣翻译的重要性

“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各行各业几乎都有对外宣传的任务和要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观念,凡是同外国人有来往、有接触的地方,就都要做外宣工作,就需要外语”(爱泼斯坦、林戊荪、沈苏儒,2000)在外向型经济导向下,外宣翻译具有比较广泛的范围,它涵盖政治、经济、科教文卫、社会信息等多个方面,也具有图书、报刊、广电、网络、国际会议等多种外宣途径。外宣翻译是一项极具重要性和严肃性的工作,是我国各行各业与部门对外沟通、对外宣传的窗口,不合格或错误的译文不仅不能起到对外宣传的作用,还有可能造成误导,直接影响我国的对外形象,甚至造成一些难以弥补的消极影响。[2]

二、河北省外宣翻译现状分析

尽管外宣翻译如此重要,但是河北省外宣翻译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据悉,全国职业翻译4万余人,从业人员可达50余万,但是,这一数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河北省作为一个北方内陆省份,与南方沿海省份相比相对闭塞,但是同样存在专业翻译人才匮乏的问题,高素质的外宣翻译人才仍存在较大的缺口。由此可见,河北省外宣翻译仍有较长的路要走,仍需要不断加强外宣翻译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外宣翻译人才。

三、培养外宣翻译人才的对策分析

针对河北省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和当前该省外宣翻译现状,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性地提出了培养外宣翻译人才,提高外宣翻译人才,努力提高河北省外宣翻译效果的有效对策。

2006年和2007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先后批准设立本科翻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标志着我国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截至2012年11月,全国已有57所高校设立翻译本科专业、159所高校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这意味着我国正式步入培养职业翻译人才的阶段。然而,培养外宣翻译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高水准的翻译教师队伍,更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由于河北省外宣翻译人才主要进行中译外的翻译,因此,所培养的外宣翻译人才不仅仅要具备较高的外语知识基础,还需要对河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风土民情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只有具备这些素养才能胜任河北省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理念。以往,由于人才培养理念的陈旧导致很多高校在进行翻译人才培养时所设置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脱离工作岗位的现实需求,这也是造成翻译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原因所在。这就要求高校深入调研用人单位对翻译人才的具体需求,并适应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在河北省,一直以来高校仅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能力和外语理论基础上,而不能承担起秘书角色、外事接待人员和领导助手的角色。但恰恰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就是具备职业素养的多面手,这就造成了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与用人单位需求的不对称。这就要求高校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夯实翻译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和外语理论的基础上,将翻译培养成职业多面手,学习美国翻译教学的特点,为学生讲授译前准备的问题、翻译速度的问题、翻译成本的问题、翻译项目管理的问题、翻译伦理的问题、如何与翻译客户和翻译公司打交道、如何成为一名自由翻译工作者等(熊兵,2011),从而满足未来用人单位对翻译人才的职业化需求。

二是努力探索实效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外宣翻译作为一项特殊的岗位,对综合素质要求自然较高。这也就要求高校翻译专业具备较强的师资力量,从而满足专业外宣翻译人才培养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根据时展的需要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高校翻译教师虽然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但毕竟不从事外宣翻译工作,自然缺乏外宣翻译工作经验,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可以邀请外宣翻译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担任实训老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指导,从而实现翻译理论与外宣翻译实践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师获取实践,这对于提高高校翻译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高校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满足河北省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宣翻译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三是注重对学生外宣意识的培养。外宣翻译是特殊的翻译,因为它是面向外国民众的翻译。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2005)说过:“翻译是建设和谐世界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国际沟通的桥梁。”鉴于外宣翻译的重要性,高校在进行外宣翻译人才培养时必须注重对他们职业道德和外宣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意识到外宣翻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从而具备强烈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进行外宣翻译时能客观地向外国人介绍河北的真实情况,将河北的良好形象塑造出来。

四是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翻译专业学生而言,一要具备热爱祖国、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和政治素质,还要具备扎实的外语理论功底、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并掌握河北省的省情和经济、社会、文化现状,才能提高外宣翻译水平,改善外宣翻译效果,将真实的河北客观地呈现在外国人面前。

总之,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河北省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必须在人才培养观念上、人才培养模式上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素养,在增强理论基础的同时,通过有效的实践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外宣翻译论文篇(11)

一、引言

企业外宣翻译作为企业对外宣传的主要手段,主要目的在于文化宣传与信息传播,因此其翻译质量的优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对外发展及走向世界的潜力。而企业外宣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和信息重构,又是其翻译过程中极易忽略的现象,从而为企业外宣翻译的精确性增加了一些难度,有时候,因为文化差异和信息传达的不标准,甚至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从文化宣传与信息重构的角度对陕西省企业外宣资料做实例分析,总结出可行的重构方法,以其更好的达到企业对外宣传的目的。

二、外宣翻译中信息重构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将所有文本分为三大类:表情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呼唤型文本(vocative text),根据这一分类,外宣翻译文本属于呼唤型文本,在翻译策略上应采取交际策略的方法。同时德国翻译理论家卡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和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也提出翻译目的论的功能翻译理论模式。主张目的决定翻译手段,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交际活动,要求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由译文所要实现的目的决定。因此,在企业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考虑到源语的语言特征与目的语受众的心理,运用适当的信息重构策略,力求最大程度的达到对外推广企业产品及文化的目的。

三、陕西企业外宣资料做实例分析与重构策略

翻译目的论原则要求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预期功能的表达和体现,外宣翻译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思想文化的不同和读者对翻译资料的理解,因此,企业外宣材料的英译要本着“内外有别”的原则,即以目的语读者可接受的话语方式,在西方国家受众可接受的语境内进行翻译,才能实现企业对外宣传的目的。 要实现与原文在功能上的等值,需要以目的语文化为主,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要遵守入乡随俗的原则,最好采用文化性归化的翻译策略,对于某些必要的信息进行重构,从而适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理解习惯,达到宣传企业和产品的目的。

1、语言差异下企业外宣翻译的词汇删减与重构策略

从语言学来说,英语和汉语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形合与意合的差异,具体而言,汉语重意,英语重形。因此中文企业外宣材料注重用较多修饰词和一些华丽辞藻,以求达到壮大气势的效果,而英语企业外宣只要求最通俗易懂的词语把企业推介给读者,同时照顾到不同文化层次的客户,要求尽量用最少的,最简单朴实的词汇,传形即可。

例1.在陕西法士特集团的宣传资料中有一句:法士特人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此句中的“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等词的使用,意思相同的表达,突出了法士特人追求上进的精神,是非常典型的中文企业外宣材料,其美词之风更符合汉民族的审美心理,但英语企业宣传资料多要求语言简洁凝练,去繁从简。因此若将这些修饰性文字直译成英文,则会显得累赘和夸张。而如果使用选词翻译策略,将此类词语删去不译,则更符合目的语语言简练的特点,因此,翻译时省译“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因循守旧”将其信息重构并译为:The Fast people are dedicated to innovation and practice...应该更符合英语宣传材料的写作要求,并更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2、文化差异下企业外宣翻译的改写策略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的过程中,会带有各自不同文化的痕迹。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在尊重源语文本主要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根据翻译的目和要求,采取灵活而恰当的翻译策略,消除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文化信息的抵触, 拉近与目的语读者心理上的距离,以求够获得目的语读者的心理认同,并为目的语读者扫清理解上的障碍。因此在企业外宣翻译活动中,译者应尤其注意中西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对宣传文本做以改写,从而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并更易于其认可和接受。

例2.陕西西安的企业商标 “大唐芙蓉园”的翻译为“DATANG LOTUS GARDEN”。对于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所了解的人,可能知道“DATANG”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但对于对中国历史一无所知的人,却不知此“DATANG”为何物。另,译者将“芙蓉”二字译为“LOTUS” 译出了“芙蓉”的本意,却忽略了其象征意义。“芙蓉”在汉语中有着积极美好的意思,但在欧美语言中“LOTUS”仅仅是一种花,并不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因此,将之译为“DATANG LOTUS GARDEN”,达不到传达汉语中“大唐”的恢弘气势和“芙蓉”的积极美好之意,为了增强目的语读者的对汉语文化的理解并达到企业外宣的目的,将其译为“GRAND TANG GARDEN”或 “TANG PARADISE”更为贴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陕西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将源语与目的语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考虑在内,运用删减或改写的方式将企业外宣资料的信息进行重构,从力求达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最大等职,并取得最佳的外宣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雅峰.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

[2] 王丽萍.企业产品外宣翻译中的信息重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