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9-30 05:01:32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篇(1)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2、海拔高度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

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运动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除极点都是15每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约1度每天

近日点最快

远日点最慢

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值。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昼达到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

地震波

传播介质

通过莫霍界面

通过古登堡界面

纵波P

固液气

明显加快

突然下降

横波S

固体

明显加快

突然消失

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地幔2900km、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

 风

            所受的力

最后风向

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

高空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与等压线平行

常见天气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降雨区域

举例

冷锋

晴朗,温高压低

阴雨大风天气

晴朗温低压高

锋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冷空气南下,沙尘暴

暖峰

晴朗,温低压高

连续性降雨

晴朗温高压低

锋前

常见天气

   气压状况

运动方向

对应天气

典型天气

气旋

中间低,四周高

北逆南顺

阴雨天气

夏季南方的暴雨台风

反气旋

中间高,四周低

北顺南逆

晴朗干燥

长江伏旱、秋高气爽天气

气压分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夏季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气候特点

           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

全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气流上升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到40度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暖多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到60度大陆西岸

全年温暖湿润

全年受盛行西风的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

南亚地区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夏季: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冬季:东北风(海陆热力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20到3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

夏季:东南风    海路热力性质的差异

冬季:西北风

温带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35到5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东南分

冬季: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2温度的变化3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河流的补给形式:地下水(最稳定)、大气降水(东部地区最主要)、冰川补给(西部地区)、季节性积雪(东北地区)、湖泊水

水循环的过程(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场(四大渔场,秘鲁渔场原因不同,其他原因相同)、航海、污染物的扩散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多年的平均径流量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资源对经济影响:数量影响经济规模,质量影响经济效益。

现在水资源利用出现的问题:数量,随人口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

质量,人类生产生活排污不断增多

面对措施 开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篇(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的课程都逃不了思考这个关卡。要想学好高中地理,个人的思考是少不了的,对课程的思考、对内容的思考、对问题的思考,都是学习高中地理的思考方向。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地思考,才能把被动变成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从自己出发,去努力地理解和记忆高中的地理,也才能使他们对地理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和透彻。

2.主动总结

思考之后,便是总结。而高中地理的总结又是显得尤为重要,个人的总结既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又是对知识的一种升华,在总结中寻找着自己的不足,在总结中才能看到自己是否真正的学到了知识,高中地理既是社会科学的延伸又是自然科学的补充,只有在总结中才能使自己在思维上的想象有了载体,也才能让自己的思维在学习后更具体、更直观。

二、方法篇

1.文理区分

高中地理由于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汇点,所以它有自身的特殊性,换句话说就是文理交融,也就是具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同时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性。人教版的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也就是必修一,其中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这些属于理科内容。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应该用理科的逻辑性与严密性进行分析与思考,同时按照理科的学习方法去练习,以便能够加强对这些知识的融合与记忆。在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也就是高中地理必修二和必修三,这些属于文科内容,在没学习这些内容之时,应该在有了自己观点和认识之后以记忆为主,把握住书本知识的脉络和走向,以达到在学习中记忆,做到高中地理的轻松学习。

2.实际与理论结合

生活就是地理,地理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高中地理在某些方面就是来源于生活,因此,与生活的联系也是非常的紧密。众所周知,任何课程的学习都有其一定的路线与规则,地理的学习也不外乎其中,首先便是眼睛直观地看到某种现象,进而寻找现象的起因而进行分析,最后就是验证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进而推广展开。高中地理学科的实用性极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有所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反过来说,也就是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学习的,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地理学习中要联系实际,要努力地将其融入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感到我们所学的地理非常实用而且非常有趣。在拥有学习兴趣之后,我们难道还怕学不好具有生活气息的高中地理吗?

3.图与文的结合

何为地理?那就是“地”和“理”。“地”就必有图,而图是高中地理学习必有的一个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图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和学习高中地理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能够运用图来完成“理”,是一个很重要同时也是一个必须学习的手段。以图来记忆和认识高中地理知识是现在看来最准确和最有效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高中的地理课程内容极其杂乱,但这些知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其相应的图来解析。所以在学习高中地理时,一定要做到看书和看图相结合,做到由知识点能想起图,由图能够联想到知识,从而达到图文结合的目的,能够认识和理解以及掌握记忆高中地理所学的知识以及地理规律和原理。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篇(3)

有人把化学称为理科中的文科。究其原因,在理科中,化学知识相对比较零碎,大块的理论、定理和原理并不多,即使有也是由很多相对琐碎的知识组成的,学生需要花较多的时间用在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上,这势必增大了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负担。但是,如果不把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提取、浓缩,形成知识网,即使记忆的再多,也只能是知识的无规则的堆砌和罗列。这对于时间紧、任务重的高三复习是相当不利的。高三复习要面对的是高中化学全部的知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较弱是造成高三化学复习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学生感觉“化学难学”的主要原因。因此,作为高三教师,必须把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如果学生的总结能力提高了,相应地,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复习效果和学习化学的信心等也势必提高。

二、高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总结能力

高考作为抽样测试不可能考查学生所学的所有知识,所以高考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往往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跳跃性,学生如果不对知识进行总结、分类,不形成知识网络,很难应对高考的要求,即使学生记忆的知识很多,但缺乏知识网络结构和前后联系,也只会事倍功半。

三、提高学生总结能力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

1.教师必须意识到总结能力对高三复习的重要性。总结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分阶段地在适当时机对已学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使之系统化,是化学学习中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化学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实际上,概括和总结是通常所说复习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之一。”由此看出,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平时的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给学生提供总结知识、归纳知识的锻炼机会,使学生从中受益。

2.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勤于总结的好习惯。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有经常总结的习惯,每节课、每天、每周、每月都要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达到加深理解和记忆的目的;而有的学生从来没有总结的习惯,即使偶尔总结一次也是在老师的逼迫之下以完任务的态度去完成,根本没有起到总结的效果。所以,对于高三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总结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必须把定期总结作为一种习惯,逼迫学生去养成,这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去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时间和机会,持之以恒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直到学生初步养成了勤于总结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定期、定时总结,必要时要检查学生总结的效果,指出其中的不足和缺陷,迫使学生慢慢养成总结的好习惯。例如,每周可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把本周所复习的主要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查漏补缺,加深理解。或每一章复习结束后,可让学生把本章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四、提高总结能力的一般方法

1.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总结具体的知识,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总结方法。

章节总结法:对于每一章知识的总结,提炼和归纳是必不可少的能力。把本章重要的知识进行反复筛选、归纳、压缩,提炼出要点、难点、易忘点、易混点,反复理解记忆。

相似总结法:教师要有意锻炼学生将性质和规律相似的知识进行总结。例如,在复习到Cl2的性质时,可让学生总结有颜色的气体有哪些,有毒的气体有哪些。在学习复习NH3的易溶性时,可让学生总结常见的气体的溶解性如何。在平时的教学复习中,教师要经常问一些这样的问题,必要时可作为作业来完成,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

相异总结法:即把性质或规律相反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在复习NH3易溶于水的性质时,也可让学生总结难溶于水的气体有哪些。在复习HNO3的氧化性时,除了让学生总结强氧化性的物质外,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具有强还原性的物质。

发散总结法:即以某一个知识为中心,进行发散思维,总结出某一节、某一章的知识。例如:在复习到金属Na的性质时,可以以金属Na的性质为中心,辐射到Na2O、Na2CO3、NaHCO3的性质,即由知识点形成知识面,进而形成知识网。

图表总结法:这种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用得比较多,但学生自己总结图表的机会较少,锻炼的也很少。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这种总结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学,而且容易操作。“用于整理、概括、总结知识的图表形式有概念(或知识)系统图、元素或化合物知识结构图、概念(或结构、性质等特点)比较表、物质衍变(或转化)关系图、反应关系图等。学习者自己绘制这些图表的过程,也是积极思维、进行概括和总结的过程,其效果要比照抄教师或参考资料中的现成图表好得多。”

2.教师要教会学生解题方法的总结。

解题方法总结:教师要锻炼学生从众多的试题,总结各类题的解题规律,提炼出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

错题总结:学生在平时的解题和考试中做错的试题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分析错误的形成原因以及正确的解题思路,避免重蹈覆辙。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篇(4)

复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强化与巩固,是思维能力的再创造。在地理课复习中,教师应针对知识巩固与能力培养进行探索,才能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和地理单科试卷,基本反映了“稳中求变,变中求变”的命题趋势,其中,“稳”表现在试题上,侧重于考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一贯追求,它体现着考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掌握地理双基,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一、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最重要的是提供正确的思维导向,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复习课也不能由教师包讲,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和诱导下,自己解决问题。打破教师“满堂灌”的传统复习模式,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二、把握知识系统化与重点化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及考试知识跨度的增大,更要求我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系统化。系统化并非平均用力,而是要求在复习时有侧重点,即把知识的系统复习与重点复习结合起来。如果不系统复习,必然会影响知识的再现和应用;如果不掌握重点,复习时又会耗时费力,效果不显著。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化复习,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以知识结构图形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做到宏观掌握。抓住知识点的精髓,把握重点知识,以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复习效率。两方面的有机统一,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就达到融会贯通。

三、坚持讲解、练习与讲评有机结合的原则

讲,是教师在对教材提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突出重点、难点,用最简练的语言进行讲授,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提高复习效率;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但以限时训练为主要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使之逐渐适应高考的要求。训练的试题既要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要重视能力型和应用型,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力;评,讲评是关键,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做到及时讲评,讲评越及时效果越好,它是学生纠正错误、遗拾补漏、教会学生解题思路与技巧、减少失误、提高应试能力的关键环节。

四、倡导学生在地理复习过程中进行反思、总结

“学而不思则罔”。地理复习倡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特别是针对识记、理解、应用等不同的要求,采用过程性反思和发散性反思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增加课堂上师生交流的频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还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好地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实现由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向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的积极而开放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

在地理教学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求是对于重要地理事物名称和空间位置、重要地理数据和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的分析,以及对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与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区域国土开发和措施的了解。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在课堂复习过程中通过边复习边反思边总结,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指导学生全面总结中学地理知识,包括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正确描述、概括、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正确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等。倡导学生在反思中总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迅速形成总结归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以一变应万变,提高高考解题能力。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篇(5)

每到一年一度的初中地理结业考试之前,教师都要引导八年级学生复习整个初中地理知识,而此时的地理总复习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要求高。如何充分利用最后几个月的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进行有效的复习,是每一位初中地理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这阶段,要求教师在总复习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主干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熟练化、技能化,促进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初中地理总复习必须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典型性、指导性。然而,在实际的初中地理总复习教学过程中都有不少地理教师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复习方法亟待改进。

一、初中地理总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地理总复习中最常见的有以下问题,现指出现象并略作分析。

1.重进度轻反馈

因为课时比较紧,部分老师担心复习不完,急于赶进度,导致单课时内知识密度过大,但深度不够,“走马观花”,反馈练习又不及时,既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也难以让学生在能力上有所提高,虽然表面上在正式会考之前完成了复习任务,但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导致出现“知识点都复习了,可学生成绩就是不高”这种状况。

2.大量使用教辅资料,复习针对性不强

部分教师大量使用教辅资料,导致自命题减少,试题陈旧,缺乏新意,使得复习过程被教辅资料牵着鼻子走,而不是针对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题、编题,导致复习过程学生陷入题海战术,负担加重,能力却得不到提高。

3.复习重点不够突出

会考试题虽然知识覆盖面较广,但重点内容依然是考点,分值较高,且对相关知识点具有支撑作用,复习时如果不能重点突破,重点练习,不仅重点内容不能落实,还导致相关知识点缺少支撑,学生的知识结构缺少重点内容的支撑和引领,零散无序,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在应试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气候专题、山脉与地形区、工业与矿产分布等知识点。

二、初中地理总复习的改进建议

针对初中地理结业考试的特点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1.多引导学生讨论典型试题。精讲精练,摒弃题海战术。选一些代表性的题目与学生分析,讨论。

2.将知识归类并系统化,通过面的突破,带动点的复习。不求面面俱到,将零散的陈述性知识点提前整理,由学生自主掌握,教师在反馈阶段进行检查,不再占用宝贵复习时间。如: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等知识。

3.将知识梳理清晰,不仅可以提高复习效率,更能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整体把握,还原地理学科本质,达到“螺旋式上升”的复习效果。例如:世界各地理区域的人种,宗教和语言。七年级上册的知识基础性、理论性强,对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应重点突破。经纬网、等高线、天气与气候、地球运动等相关知识不仅是重要的基础性知识,更是每年考试的重点内容,应加以重点巩固落实。

4.重能力同时勿轻基础知识的识记和情感、价值观方面知识考查。虽然地理会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地理基本能力,但基本的地理知识,每年也是考查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世界之最、地形分布交通运输网等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生态保护、地区发展差异、世界局势等方面的内容往往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密切,在复习时应适当强调,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类似问题。

5.加强地图教学。各个大洲、地区、国家和重点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图,重点经纬线、海港、海峡、首都务必牢记。指导学生能从地图上读出基本地理规律的同时,能解释特殊地区的特殊地理现象。如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但赤道附近非洲东部地区却为热带草原气候。中国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但青藏高原却是全国最凉爽的地方。

6.重视区域地理的复习。不同的大洲比较(如南美洲、非洲的比较)、不同的分区比较(如北非与中东的比较)、不同的国家比较(如俄罗斯、日本的比较)、不同的省区(广东与黑龙江的比较)

7.应十分重视自命题考查、变式训练,适当使用教辅资料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但如果过分依赖则不妥。教师应该加强自命题考查,这样才能适应本地区的考试特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命题时应先了解本地区的命题特点,科学、规范命题,也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考查复习效果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更能避免学生已经陷入题海之中,教师却依然把握不住正确地复习方向。命题时减少内容重复和形式重复,多进行变式训练是提高复习效果和学生应考能力的有效手段,希望各位老师加以重视。在地理会考命题“不出旧题、不用成题、全部命制新题”的前提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8.规范学生答题习惯。每年结业考试阅卷中都发现许多学生因为答题习惯不好被扣分。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易错字问题。重点地名写错,如哈尔滨、霍尔木兹海峡、珠穆朗玛峰、渤海、湄公河等重点地名应让学生切实掌握,不能重记忆,轻书写。

(2)语言不规范问题。地理规律或地理现象的解释、描述应该使用规范的语言、专业的术语,平时教学和检测中应加以强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气候特征的描述、地理现象的解释、等高线的识读、河流流向、山脉走向的描述等。强调单位,如摄氏度、人口密度、比例尺的计算时,要注意数据单位。

(3)卷面整洁问题。特别是错误改正时,切忌乱画。填图位置准确。

(4)作图细节问题。如指向标的画法、气温变化曲线是否平滑等。作图时的距离计算问题等。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篇(6)

高三地理总复习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所有学过的地理知识的梳理、分析、归纳,来实现知识的整合,形成知识体系,并逐步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地理复习指导中,教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秉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在提升学生地理成绩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一、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试题,把握高考的主脉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考亦然。备考实践证明,最好的复习材料不是课本,而是考试大纲,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大纲的有关规定。大纲、教材与高考之间的关系是:“大纲有的、教材有的,高考一定考;大纲有的、教材没有的,暂时不考;大纲没有的、教材有的,高考肯定不考。”因此,高考复习时,首先要吃透考试大纲,分析其对考生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找出大纲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进行针对行的复习。此外,考试大纲虽然对各个知识点和能力点作了规定,但没有具体谈考查方式和考查角度的问题,而这一点恰恰是复习过程中不可不考虑的。研究历年高考试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对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卷的研究,发现并总结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指导,是提高备考效率的重要途径。历年高考通常是从哪个角度出题?目前还有哪些角度没有考过?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要心中有数。如在复习气候内容时,通过对近十年的高考试题研究,发现气候类型的判读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因此复习中要注重从不同角度归纳总结气候判断的类型和方法。气候类型的判断可根据气候图进行判断,根据气候资料进行判断,根据地理位置进行判断,根据风向进行判断等。在对重点地区气候类型和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复习中,找出高考命题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方式和考查角度,了解高考命题的方向。

二、指导学生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对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研究发现,虽然新课标中提出了创新,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角度不断变化,但所考查的重点都归结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也正是所谓的“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以章节为单元构建知识结构,使得所学知识“互联互通”。教师在复习中要科学指导学生对知识通过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经过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吃透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夯实基础,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能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如可利用“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或远日点附近”的图,把初、高中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1)地球公转速度快慢变化;(2)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3)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特点;(5)南北半球大陆、海洋上等温线分布情况;(6)东亚、南亚两类季风的风向及其气候特点;(7)北印度洋洋流流向等等。

三、帮助学生读图识图,构建良好的思维模式

在地理知识的学习及考查中,图表是离不开的,尤其是地图更是地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从近几年的高考看,高考紧紧围绕“熟练使用各类图表”、“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命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教导学生利用图像进行理解和掌握,不要凭空死记硬背。如要结合地图牢记热力环流的过程、大气环流的过程、水循环过程、世界洋流模式、亚洲主要气候分布等。可以引导学生绘制相关地理简图,这样能够将地理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便于理解。如动手绘制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我国雨带推移规律简图等,这些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有关地理知识。此外,应当利用地图进行知识推理和判读。以“气旋与反气旋”为例,结合气旋与反气旋的示意图及大气状况图,学生们可以判断气压的分布状况、气流方向、天气状况等。

教材为教师更好地“导”,为学生更主动地“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地“教教材”。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在备战地理高考的复习中应反复研读教材和考试大纲,以及历年高考试题,吃透其命题精神,把握其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传统应试模式加以调整,灵活运用各种复习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高考。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篇(7)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 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 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 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 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 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 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 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 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 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 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 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 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 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 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 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 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篇(8)

一、对高三地理复习中瓶颈性问题的分析

1.教师的复习教学理念

教师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复习教学理念关系到复习的思路与效果。由于高三总复习是直接面向高考的系统性回顾与提高,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高中地理知识做全面的梳理,另一方面在牢固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获得地理思维和能力上的飞越。

2.学生的复习方法

受长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一些学生在高中地理复习时总是希望老师多讲些、讲得细一些,亦步亦趋地随着老师的复习思路走,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对于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静止的、呆板的,抓不住知识的核心和重点,在地理应用训练时过多地依赖诸如《三年高考,五年模拟》《高考试题详解》等复习资料,机械地做大量的习题,疏于对问题的总结和反思,难以自主地归纳和总结复习的收获与体会。一些学生缺少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欲望,不善于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和辨析理清高中地理的知识脉络,掌握处理实际应用问题的规律和一般方法。

3.高考信息的不对称性

高中地理复习离不开高考信息的获取,而在不同的地区和学校,高考信息的来源和渠道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高考信息丰富,而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高考信息自然相对贫乏。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高考信息的不对称,成为影响高三地理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突破高三地理复习中瓶颈性问题的有效策略

1.教师要更新复习教学理念

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更新复习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解疑纠误,更要引导学生探索方法、总结规律,提升能力,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高考备考有机融合在一起。根据高三地理一般采取三轮复习的实际情况,将第一轮复习作为高三地理复习的“形成期”,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贯彻全面、扎实、系统、灵活的复习备考原则,侧重基础,查缺补漏,初步构建明晰的知识网络。将第二轮复习作为高三地理复习的“整合期”,突出教材各章节的内部整合和章节之间的整合,以专题的形式完善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摆正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关系,强化小综合练习。将第三轮复习作为高三地理复习的“优化期”,加大知识交汇点的习题训练,以增强练习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激励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熟练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

学生是高三地理复习的主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是高中地理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要培养学生复习中的独立性,引导他们注重同学间的讨论和交流,根据自己的复习状况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要在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和核心应用上多下功夫,抓住各个知识点的内在有机联系,实现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要结合考试说明中关于容易题、中等题、难题比例为3∶5∶2的题型分配原则,做好、做实基础性应用训练,适度进行难题的训练与研究。要摒弃“题海战术”,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应用练习,在习题解答中注重反思和总结,在反思和总结中升华自己的复习感悟,强化主动探究和大胆创新的意识。

3.多渠道获取与高考相关的信息

明确“信息决定成败”的道理,把高三地理复习看作一场信息战,努力从多渠道获取与高考有关的信息:一是借助现代信息资源更新迅速、跨越时空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了解高考动态,获取最新的高考信息,把握高考新动向;二是向资深的高考研究专家请教,掌握现代高考复习理念和方法,合理设计复习教学活动;三是到高考成绩先进地区和学校考察、学习。

要提高高三地理复习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正视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克服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单向性,以高效的高三地理复习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提升。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篇(9)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 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 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 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 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

    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 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 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 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 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 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 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 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 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 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 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 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篇(10)

1.重视课前预习,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学习无非是“预习――听课――作业(或实验)――复习――考试”,不少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被动地听老师讲课,机械地学习,难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新知识,认识新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就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认识,全面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同时,预习还可以搞清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产生渴望解决这些疑难的动机,带着问题学习就会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从而提高听课效率。有些老师认为,学生课前预习了,对新课了解了,在上课学习时就没有新鲜感、新奇感,学生就不会认真听讲。其实,我们权衡一下利弊,不难看出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关键是要指导好学生怎样预习,把预习落在实处。

在预习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地运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去分析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差别,增大思维量,锻炼自己把知识进行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因此,在预习中,学生一定要自己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找出要学的新知识与他们已有的哪些知识联系紧密,把握住要学的新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应该怎样去理解。经过长期的预习训练,就会加快阅读的速度,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的能力。

2.加强自学中读书与思考的指导。自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是读书与思考,而且阅读是自学的核心。在自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读书与思考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死读书,读死书,不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内部消化,不把读得的知识与原有的旧知识进行比较、归纳、综合、整理,就不能较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读书学习离不开思考,自学更离不开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有思考。自学中的思考首先是归纳性思考,即把学得的知识按知识间固有的逻辑线索,整理归纳,分清知识的“主干”和“分枝”,准确地把握知识的联系,进行联系性思考,考虑每个概念、定理间的关系,抓住新旧知识问的联系,使新知识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

3.系统化地整理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面。把知识系统化,是正确识记、保持记忆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不断地将新获取的零碎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将其系统化、条理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才能促进知识的巩固、存储和,应用,所以,系统化地整理数学知识也是一种必备的能力。

3.1 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数学知识由于其自身的系统性,所以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息息相关,掌握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是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条件。

首先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反复思考领会的基础上,理清各知识点的展开顺序,把这一顺序画出,用“一”表示知识的展开顺序图。在整理知识的展开顺序后,引导学生对每一个概念深入研究,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并把它与其相邻近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其在整体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相互问的因果关系、从属关系,从而整理出单元知识系统。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篇(11)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 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全国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因此开学初我们共同研究了十年高考,把握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 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 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尤其是考纲中变化的地方,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4. 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试说明、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但是,这些资料的使用必须合理,这样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自身必须投入题海,然后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备课组内老师资源共享,进度统一,皆以广泛收集信息为主要目的,以免干扰复习、浪费时间。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我们以《优化探究》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复习下一节之前完成基础知识部分,弄清自己的不足,上课做到有的放失。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乃至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在知识上有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这一点不仅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化学与新科技、新发现等相互联系的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在复习中可以化学知识为主干,找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扩散,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能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化学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必须开动脑筋,多思善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有平时的正常面上的教学,有优秀生的提高,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加强基础等不同的形式。

1. 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尤其适合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年级组统一安排的基

础加强课时间);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应用性是指通过复习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此外,要重视对化学实验内容的复习(包括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课本后的分组实验),而且尽可能地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这些典型实验,深入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切实提高实验能力。

2. 学会反思,提高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得到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单元考试、大型考试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严密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广阔性)。长期坚持,就能化平凡为神奇:能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善于抓住关键,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能驾御化学问题的全貌,抓联系、作比较、会归纳、能延伸;能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端正心态,培养素质

健康向上、勇于进取、自信自强的积极心态是搞好复习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而积极的心态有赖于平时的不断调整和锤炼。

1. 正确对待考试。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考试是频繁的。由于受高考一试定终身的负面影响,许多同学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考试本身所起的作用,把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是练兵的绝好机会,都能够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后续复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学生在高考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所以既不能因一时失误或遇到困难而气馁,也不能因成绩进步而沾沾自喜。

2. 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复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决不能超负荷使用,相反地,必须加以维修和保养,这样,它才能经久耐用。因此,我们要动静结合,既要勤奋学习,也要学会放松、休息、锻炼,只有劳逸结合、生活得有规律,才能轻松自如地渡过难关。这就是所谓的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

3. 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升学压力和竞争压力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带来消极影响,这对复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基础和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复习;愉快地接纳自己,充分肯定自己的进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自觉地控制自己,以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意志力调节自己,变压力为动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五、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我们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的把握和知识内容体系的“度”的控制,以及教学进度的掌握均存在一定的缺憾。导致学生基础知识遗忘率高,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