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8 16:39:57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篇(1)

【关键词】慢班;教学设计;原子的结构

前言

笔者实习的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管理,将初三学生划分为快班、普通班和慢班。笔者担任慢班初三(二)班化学教师,在“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中笔者设计了适合慢班学习的教学设计。

1.前端分析

1.1 学生情况

学生的学习起点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学习起点是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时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准备、个体特点以及群体特征[1]。一般而言,可从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知识基础、认知风格、兴趣和需要方面来考察学生的学习起点。“原子的结构”属于化学理论知识,应重点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和知识基础才有利于教师预设出最合适学生的理论知识构建方案。

1.1.1 学生前科学概念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带着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概念系统开始学习的。学生前科学概念系统的层次与结构对后续概念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笔者围绕“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通过以往作业情况和与学生直接交流的方式诊断学生对原子的结构的初始认识。对课题1作业答题中,大部分学生能答对“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的相关问题。对“你认为原子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原子是一个小球”、“原子像一个很小的乒乓球,里面是空的”、“原子像很小的玻璃珠,实心透明”等等。诊断得知,学生已经知道了原子是一种微粒,并凭着对教材上的形象图画的印象把原子的外形和结构描述出来,认为原子是实心小球、空心小球。他们思维并未完全走进微观的世界。因此刻考虑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对自己的前科学概念产生认知冲突,通过启发引导形成新概念。

1.1.2 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基础是学生化学学习起点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从《分子和原子》课题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了解了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等知识,这为进入第二课题《原子的结构》做好铺垫,但是原子的构成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较难想象出原子构成。在能力方面,通过前两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容呈现不能太深奥。

1.1.3 学生的认知风格和非智力因素

若以经典的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方式划分,大部分学生认知风格属于场依存型,少部分学生属于场独立型。在兴趣上,学生一开始就表现出对化学的探究兴趣,平时课堂气氛活跃,喜欢和老师沟通交流。有研究表明,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时,场独立型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场依存型学生[2]。此节课为理论知识,对于课堂氛围活跃的二班,既要给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PPT画面,同时在呈现问题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让他们少受周围暗示和影响,更好发展个体认知能力。

1.2 教材分析

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审定的2012年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原子的结构》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相对原子质量内容。第一个课时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两部分内容,有原子的构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关系和运动情况、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等知识点。这些内容是学习电子核外排布知识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元素知识、化合价、化学式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此部分是九年级化学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2]认识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了解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展示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在认知冲突和设疑解答中逐渐认识原子的真正构成。

[2]借助教材图片表格、PPT素材引发思考,认识和应用观察、归纳、比较等信息加工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产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

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根据学生的起点诊断、充分考虑“最近发展区”原则和新课标要求,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以“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等认识原子结构的化学史为主线设计如表1。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多媒体图文并茂、视听结合、黑板板书等,在呈现顺序上也尽量做到教学内容的内在组织逻辑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规律相适应,以便学生得到有效的建构,学生活动有感受情境、随堂发言等。

表1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课 问:1.分子是的最小粒子。2.原子是最小的粒子。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什么?

讲: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要理解原子的结构,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主题。 学生集体回答

学生听 引课,承上启下

引导学生走入本节课的主题。

演示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图片 图片讲解: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目的和现象 学生被吸引,注意力集中

化学史引出原子的构成,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情境设疑、认知冲突 怎么解释上述的现象?

回答:α粒子被撞飞等。 吸引注意力、激发思考,引起认知冲突。

教师解答 讲授推理:原子不是实心的,原子里有带正电的微粒……此为卢瑟福核式结构的由来。 认真听,带着求解心沿教师思路走。 学生对原子的构成的错误前概念产生冲突并获得新认识。

卢瑟福发现质子和查威克发现中子图片 讲述质子、中子发现过程。 原子的构成模型逐渐形成。 引出原子的构成。进一步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演示完整的原子构成的图片 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回答原子由哪些粒子构成。

板书: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边听边跟着回答原子的构成 承上,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原子的结构,对原子完整的结构有了认识。

演示原子核、原子的直径数据图片 要求:观察数字,比较两者的大小

教师类比讲解大小关系。 听跟着回答 直径对比比较原子核与整个原子大小关系

演示氦原子的原子简易模型图片

要求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教师讲解得出核电荷数的概念、质子中子、电子带电情况 边看边思考 引出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和电量,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归纳总结环节:PPT总结原子的构成和原子中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跟着PPT演示要求学生填空

教师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电子数

学生踊跃回答。跟着PPT指示填空。记笔记。 归纳总结原子的构成。

总结和巩固。

课本表3-1 要求学生:分析从表中得到什么信息?

总结:不同种类的原子,其核电荷数、质子数是不同的;一个原子其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同种原子其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激发思考,培养对比,观察、归纳等能力。总结不同原子中不同粒子之间的关系。

演示原子中各种微粒质量数据 教师问题: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里? 思考举手回答 比较数据,得出得出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

课堂练习环节 PPT演示题目(详见4.1) 集体回答 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

演示碳原子的质量数据 教师引导: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kg

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方便吗?能不能用一种好写、好记、好用的方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呢? 回答:不方便 举例引导原子真实质量不方便计算等

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讲解符号的表示,分子分母的含义等 集体朗读定义 重视定义

演示氢和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方法 以氧原子和氢原子举例说明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听,跟着步骤回答 举例指导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演示原子中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数据 要求观察并提问:原子的质量只要集中在哪里?板书推导出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中子数,集体验证 思考和计算 推导公式,培养推理能力

课堂练习 演示题目(详见4.1) 计算 学了就用

布置作业 54页,2、4、5、6题 课后作业 巩固知识

4.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4.1 学生知识考查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设计题目的考查目标与学习目标相一致,达到总结巩固,学以致用的目的,难度不高的题目让初学者有学习信心,能维持正常的学习动机。

(1)原子结构中,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①中子数=质子数②核电荷数=电子数③质子数=电子数④核电荷数=中子数

A①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2)原子结构中一定含有的微粒是

A、质子、中子、电子B、质子、电子C、质子、中子D、中子、电子

(3)填空题

原子种类 核电荷数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H 1

Mg 12

Fe 26

(4)一个铁原子共有82个粒子,其中30个不带电,则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多少?

(5)一个铝原子:4.482×10-26kg、一个氟原子:3.156×10-26kg,计算铝、氟的相对原子质量。

4.2 学生学习过程和情感评价

通过教师课堂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在认知冲突环节和一系列设疑中,对学生观察、思考、归纳能力的体现情况教师及时给予恰当激励和肯定。

通过课堂观察可知学生是否已经对微观世界和化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和学生交流“你是否敬佩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给予回复和肯定。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篇(2)

质量守恒是指在化学反应中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例1(2009上海卷 )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神,臭氧比氧气具有更强的氧化性.实验室可将氧气通过高压放电管来制取臭氧: 3O2放电2O3.若在上述反应中有30%的氧气转化为臭氧,所得混合气的平均摩尔质量为g/mol (保留一位小数).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后容器中混合气体的质量等于反应前O2的质量.假设反应前氧气物质的量为1 mol,则反应后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

3O2放电2O3

3 mol 2 mol

0.3 mol 0.2 mol

M=32 g/(1 mol -0.3 mol+0.2 mol)mol =35.6 g/mol

二、元素守恒法

元素守恒又可称为原子或原子团守恒,它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微观解释:“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原子质量没有变化”.

例2(2010全国卷1)一定条件下磷与干燥氯气反应,若0.25 g磷消耗掉314 mL氯气(标准状况),则产物中PCl3与PCl5的物质的量之比接近于( ).

A.1∶2 B.2∶3

C.3∶1 D.5∶3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化学计算能力,如按化学方程式解比较繁琐,运用元素守恒法即可解得.设n(PCl3)=x mol, n(PCl5)=y mol,由P元素守恒有:x+y=0.25/31≈0.008……①;由Cl元素守恒有3x+5y=(0.314×2)/22.4≈0.028……②,联立之可解得:x=0.006,y=0.002.故选C.

三、电荷守恒法

电荷守恒是指在溶液中由于整个溶液不显电性,故所有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

例3(2009全国卷Ⅰ)将15 ml 2 mol・L-1 Na2CO3溶液逐滴加入到40 mL,0.5 mol・L-1 MCln盐溶液中,恰好将溶液中的 离子完全沉淀为碳酸盐,则MCln中n值是( ).

A. 4 B. 3 C. 2 D. 1

解析本题常见的解法是列Na2CO3与MCln反应对应的关系式为:2Mn+~nCO2-3进行解答,但可以从反应后溶质为NaCl,由电荷守恒可知,n(Na+)=n(Cl -),15×10-3×2×2=40×10-3×0.5×n, n=3,故选B.

四、电子守恒法

电子守恒主要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因为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总数一定等于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总数,得失电子总数保持守恒.一般等式为:n(还原剂) ×升价原子个数×价升高值=

n(氧化剂)×降价原子个数×价降低值,它广泛应用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各种计算,甚至包括电解产物的计算.

例4 (2009全国卷Ⅱ6) 物质的量之比为2∶5的锌与稀硝酸反应,若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为N2O,反应结束后锌没有剩余,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 1∶4 B.1∶5 C. 2∶3 D.2∶5

解析设2 mol Zn参与反应,因Zn无剩余,则最终生成了2 mol Zn(NO3)2,显然含有4 mol NO-3,这部分是没有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HNO3,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有:2×n(Zn)=n(HNO3)×4,则n(HNO3)=1 mol,即有1 mol HNO3被还原.故选A.

可以设置一系列数量不多、由易到难且贴近生活的问题,逐步打开学生的思路,充分发挥问题的价值.

3.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篇(3)

1.考查“22.4 L/mol”的适用条件

有关NA判断题选项中,若后面设置的量为物质的体积,则需考虑两个问题,一是物质所处环境是否为标准状况,二是所给物质的状态是否为气体,二者缺一不可.由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可知,“22.4 L/mol”适用的前提一般是“标准状况下(0℃,1.01×105Pa)”,而不是“非标准状况下”.需要注意的是,若题目给出的是气体的质量或物质的量,则就不需考虑物质所处环境是否为标准状况.“22.4 L/mol”针对的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物质,不是气体物质不适用.命题者常选一些易混淆的液体或固体作“气体”来设问,迷惑学生.如标准状况下,SO3(固态)、CCl4(液态)、甲苯(液态)、戊烷(液态)、氟化氢(液态)等不能应用“22.4 L/mol”计算.

例如:① 标准状况下,22.4 L甲苯所含分子数为NA( × );

② 常温常压下,11.2 L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 );

③ 标准状况下,22.4 L甲烷和乙炔混合气体所含的分子数为NA( √ ).

2.考查物质的组成

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离子、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物质分子的组成、原子结构及晶体结构等知识.学生必须能从本质上理解这些知识点,掌握各种微粒间的关系.

(1) 考查物质所含的离子个数

晶体中含有离子的化合物只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强碱、绝大多数盐、活泼金属氧化物),共价化合物中无离子而言.强碱、可溶性盐溶于水时可完全电离成与原来相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计算水溶液中离子数目时,要考虑盐类是否水解.酸类物质虽然无离子,但溶于水后可电离出H+和酸根阴离子,计算酸溶液中的H+数目时,一定要考虑酸的强弱及酸的元数.

例如:① 7.8 g Na2O2晶体中所含阴离子数为0.2NA( × )

② 1 L 0.1 mol/L Na2CO3溶液中含有CO2-3离子数为0.1NA( × )

③ 100 mL 2.0 mol/L的盐酸与醋酸溶液中氢离子数均为0.2NA( × )

④ 53 g碳酸钠固体中含0.5NA个CO2-3离子( √ )

⑤ 1 L 0.1 mol/L NaHCO3溶液含有阴离子数为0.1NA( √ )

⑥ 12 g NaHSO4晶体中含有H+离子数为0.1NA( × )

(2) 考查物质所含的分子个数

含有分子的物质有绝大多数非金属单质(除金刚石、晶体硅等少数原子晶体外)、绝大多数共价化合物(除二氧化硅、碳化硅等少数原子晶体外),离子化合物中无分子而言.酸类共价化合物溶于水时要发生电离,其溶质分子数目减少;不能与水反应的非电解质类(如绝大多数有机物),溶于水后其溶质分子数目一般不变.

例如:① 1 L 0.1 mol/L盐酸中含有的HCl分子数为0.1NA( × )

② 1 L 0.1 mol/L醋酸溶液中所含的CH3COOH分子数为0.1NA( × )

③ 1 L 0.1 mol/L葡萄糖溶液中所含的C6H12O6分子数为0.1NA( √ )

④ 60 g SiO2晶体中所含SiO2分子数为NA( × )

⑤ 标准状况下,11.2 L NO与O2的混合气体中所含的分子数为0.5NA( × )

(3) 考查物质分子所含的原子个数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的是单原子分子(如稀有气体),有的是双原子分子(如O2、N2、NO等),有的是多原子分子(如O3、P4、NO2、NH3、CH4等),有的是混合物(如O2和O3、NO2和N2O4、C2H4和C3H6等).对于单一物质,若是单质,可直接用其质量除以原子的摩尔质量即得其原子的物质的量;若是化合物,必须先求出化合物的物质的量再求其原子总数.对于最简式相同的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可先求出其最简式的物质的量,再求其混合物的原子总数.因此,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它们分子的构成情况,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

例如:① 标准状况下,11.2 L氦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 )

② 室温下,21.0 g乙烯与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1.5NA( √ )

③ 常温下,0.05 mol CO2和SO2混合气体中所含原子数为0.15NA( √ )

④ 常温下,1 L 0.1 mol/L的Na2CO3溶液中所含碳原子数为0.1NA( √ )

(4) 考查物质中所含的电子数、质子数或中子数

此类题主要考查ZAX的含义,质子数、电子数、质量数的关系,分子、原子、离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同位素原子质子数、电子数分别相同,但由于中子数的不同,质量数不同.答题时要充分注意,如D2O、T2O的摩尔质量与H2O的摩尔质量不同.

例如:① 0.1 mol 8135Br原子中含中子数为3.5 NA( × )

② 30 g甲醛分子中含共用电子对总数为4NA( √ )

③ 78 g Na2O2晶体中所有阴离子的电子数为18NA( √ )

④ 0.1 mol ―NO2中所含的电子数为2.4NA(×)

⑤ 22 g D3O+离子中所含的中子数为8NA( × )

3.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

计算某种特殊的物质参加或生成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数目,要考虑不同的反应会有不一样的电子转移数目.如1 mol Cu与强氧化剂(如Cl2、HNO3、H2O2、NaClO、KMnO4、K2Cr2O7等)反应时转移2 mol电子,与弱氧化剂(如I2、S等)反应时转移1 mol电子;1 mol Fe与强氧化剂(如Cl2、HNO3、H2O2、NaClO、KMnO4、K2Cr2O7等)反应时转移3 mol电子,与弱氧化剂(如I2、S、Cu2+、Fe3+等)反应时转移2 mol电子.1 mol Cl2与水或OH- 发生歧化反应时转移1 mol电子,只作强氧化剂时转移2 mol电子;1 mol Na2O2与水或CO2发生歧化反应时转移1 mol电子,只作强氧化剂时转移2 mol电子.

例如:① 5.6 g铁与足量的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 × )

② 32 g铜与足量的硫粉充分反应时,铜失去的电子数为NA( × )

③ 1 mol OH- 放电被氧化时失去NA个电子( √ )

④ 7.1 g Cl2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2NA( × )

⑤ 7.8 g Na2O2投入到足量的水中,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 √ )

4.考查可逆反应

要注意所回答的问题中是否涉及到可逆过程或是否存在化学平衡,如果涉及到可逆过程或存在化学平衡,则注意不能按纯净物或不可逆反应考虑问题.若溶质为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就存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使得弱电解质的分子数减小;若溶质为能够水解的盐,就存在弱离子的水解,使得弱离子数减小;若某反应为可逆反应,就不能按照完全反应进行分析.

例如:① 1 L 0.1 mol/L FeCl3溶液含有0.1NA个Fe3+离子( × )

② 1.0 L 1.0 mol/L 醋酸溶液中含有CH3COOH分子为NA( × )

③ 1.0 L 1.0 mol/L 氨水中含有OH- 数目为NA( × )

④ 1 mol氯气与水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NA( × )

⑤ 0.2 mol SO2和0.1 mol 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SO3电子数目为0.2NA(× )

5.考查物质中的化学键的数目

此类题涉及物质的晶体结构,必须熟悉物质的结构,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抓住晶体结构的本质,最好先画出物质晶体的空间结构,再分析解答.特别注意SiO2、Si、P4、CnH2n+2等的化学键数目.如1 mol P4分子中含6 mol P-P键,不是4 mol;1 mol SiO2晶体中含4 mol Si-O键;1 mol晶体硅中含2 mol Si-Si键等.

例如:① 31g白磷中含P-P键数为6NA( × )

② 1 mol C10H22分子中共价键总数为31NA( √ )

③ 60 g SiO2晶体中所含Si-O键数为2NA( × )

④ 60 g乙酸分子中含σ键总数为7NA( √ )

⑤ 12 g 金刚石中所含C-C键数为4NA( × )

二、2012年高考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试题赏析

例1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第9题)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总数为NA的N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

B.28 g乙烯和环丁烷(C4H8)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2NA

C.常温常压下,92 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6NA D.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解析 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意在考查考生对物质组成的理解及化学计算能力.分子总数为NA的NO2和CO2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 mol,其中含有2 mol氧原子,A叙述正确;乙烯和环丁烷的最简式均为CH2,故28 g乙烯和环丁烷的混合气体中n(CH2)为2 mol,故应含碳原子2 mol,B叙述正确;NO2和N2O4的最简式均为NO2,故92 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n(NO2)=2 mol,故其混合气体中原子总物质的量为6 mol,C叙述正确;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物质的量不是1 mol,故转移的电子不是2 mol,D叙述错误.

答案:D

例2 (2012年高考四川理综卷,第7题)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33.6 L氟化氢中含有氟原子的数目为1.5NA

B.常温常压下,7.0 g乙烯和丙烯的混合物中含有氢原子的数目为NA

C.50 mL 18.4 mol/L浓硫酸与足量铜微热反应,生成SO2分子的数目为0.46NA

D.某密闭容器中盛有0.1 mol N2和0.3 mol NH3,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6NA

解析 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意在考查考生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理解.氟化氢在标准状况下为液态,不能通过其体积计算物质的量,A叙述错误;乙烯和丙烯的最简式均为CH2,7.0 g乙烯和丙烯的混合物中n(CH2)为0.5 mol,所含氢原子物质的量为1 mol,B叙述正确;铜与浓硫酸反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不断变稀,反应停止,硫酸未完全反应,C叙述错误;N2与H2反应属于可逆反应,0.1 mol N2未反应完全,转移电子数小于0.6NA,D叙述错误.

答案:B

例3 (2012年高考广东理综卷,第11题)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4 g CH4含有NA个C―H共价键

B.1 mol Fe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转移2NA个电子

C.1 L 0.1 mol/L NaHCO3溶液中含有0.1NA个HCO-3

D.常温常压下,22.4 L的NO2和CO2混合气体含有2NA个O原子

解析 本题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载体,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化学事实的掌握程度.4 g CH4为0.25 mol,1 mol甲烷含4 mol C―H键,A说法正确;当硝酸足量时会生成Fe3+,应转移3 mol电子,B说法错误;HCO-3在水溶液中存在水解和电离平衡,故HCO-3 物质的量要小于起始物质的量,C说法错误;常温常压下,22.4 L气体不是1 mol,D说法错误.

答案:A

例4 (2012年高考江苏化学卷,第8题)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0. 1 mol 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

B.常温常压下,18 g H2O 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A

C.标准状况下,11.2 L CH3CH2OH 中含有的分子数目为0.5NA

D.常温常压下,2.24 L CO 和CO2 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0.1NA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篇(4)

1.原子是___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是指在____________中不可再分,不等于原子不可再分。通常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粒子构成的。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组成。答案: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 质子 中子 电子2.构成原子的粒子及性质构成原子的粒子 电子 原子核质子 中子(1)电性和电量(2) 相对质量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组成和各种粒子的带电性质答案:(1)负电 一个单位负电荷 正电 一个单位正电荷  不带电(2)1/1 836 1 13.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 836,所以在科学上计算原子的质量时只计算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电子质量忽略不计,下表是部分原子的构成指数: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氢 1 0 1 1碳 6 6 6 12氧 8 8 8 16钠 11 12 11 23铁 26 30 26 56铀 92 146 92 238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解析: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比较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一个规律。本题可通过观 察比较横行数据和纵列数据 找出原子构成的一些规律。观察比较每一横行数据不难发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观察比较纵列数据可发现: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答案:(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2)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3)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4)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5)由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任填四个即可)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元素的原子,经测定该原子的近似相对质量为289,则其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是____________。思路解析: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中子数,故中子数为289-114=175,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175-114=61。答案:61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A.原子 B.分子 C.质子 D.中子思路解析:化学变化的宏观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而其微观本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答案:A3.已知1个C-12原子的质量为akg,则实际质量为b kg的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2b/a kgB.12b/aC.12a/bD.12a/b kg思路解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此题中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为a kg×1/12,则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 kg/(a kg×1/12)=12b/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答案:B4.2N表示( )A.两个氮元素 B.两个氮原子C.两个氮分子 D.氮气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元素符号的基本意义。N可表示氮元素,也可以表示氮原子。答案:B5.已知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g,又知碳原子的质量为N g ,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B. C. D.思路解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原 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一个该原子的质量,与1个?C12原子质量的1/12相比较得到的。答案:A6.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氡。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50 B.86 C.136 D.222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原子结构以及原子结构中粒子数之间等量关系的理解程度,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原子结构中的等量关系。即核电荷数 =质子数 =电子数(电荷等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质量等量关系)。由题意,氡元素的质子数为86,则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6;又由于中子数为136,则相对原子质量为222。答案:B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篇(5)

1.通过化学反应实质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例1 (东营)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原子种类 ③分子数目 ④分子种类 ⑤元素种类 ⑥物质总质量 ⑦物质种类

A.①②⑤⑥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⑦D.③④⑥⑦

【解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首先变成原子,然后原子再进行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分子的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要发生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改变,这样物质的种类在反应前后也必然要改变;而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以及物质的总质量均不变。

【答案】A

2.通过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例2 (重庆)NH4Cl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 )

A.CO2B.Cl2

C.O2D.N2

【解析】根据高氯酸铵的化学式,可知此物质是由N、H、Cl、O四种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的组成中也只能含有这四种元素。根据所给四种物质可知,CO2中含有的C元素是高氯酸铵的组成中没有的,因此生成物不可能是CO2。

【答案】A

3.通过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例3 (红河)在化学反应A+B=C+D中,已知80gA与24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2gC,则生成D的质量为( )

A.56g B.62g C.52g D.60g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根据题意,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为:80g+24g=104g,则反应后生成C与D的质量总和也一定为104g。由于生成C的质量为42g,则生成D的质量为:104g—42g=62g。

【答案】B

4.通过化学式计算确定物质的组成元素

例4 (南充)3.0g某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4.4gCO2和1.8g水。则对该物质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只含碳、氢元素

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物质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D.该物质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1

【解析】根据题意,该物质完全燃烧后的生成物为二氧化碳和水,据此可判断该物质的组成元素中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究竟含不含O元素,须通过计算来判断。4.4gCO2中含C元素的质量为:4.4g×12/44=1.2g;1.8g水中含H元素的质量为:1.8g×2/18=0.2g。由于1.2g+0.2g=1.6g

【答案】C

(二)考点演练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发生变化的是( )

A.原子数目B.元素种类

C.原子种类D.分子种类

2.下列叙述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因为“质量守恒”,所以煤燃烧后产生的煤渣的质量一定和所用煤的质量相等

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等于原反应物的质量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D.100g酒精与100g水混合后,总质量等于200g

3.在化学反应A+B=C+D中,若12g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8gC和2g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

A.8g B.18g C.28g D.30g

4.将3g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gCO2和5.4g水,则该物质的组成中( )

A.只含C、HB.可能含O

C.一定含OD.一定含有C、H、O

5.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甲、乙、丙三位同学各做了一个实验。

(1)甲同学用实验测定的数据有:木炭和燃烧匙的总质量为mg,其燃烧后灰烬和燃烧匙的总质量为ng。m和n的关系为: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或“=”,下同)n。

(2)乙同学用实验测定的数据有:光亮的铁钉的质量为xg,其生锈后的质量为yg。x和y的关系为: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

(3)丙同学实验测定的数据有:锌、硫酸铜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ag,其反应后的混合物和烧杯的总质量为bg。a与b的关系为: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4)通过对三个实验的分析,你认为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能判定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是否相等。

6.某校课外兴趣小组同学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制氧气,实验完毕后发现混合物固体质量减少了,请你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

(一)考点解读

1.考查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与读法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篇(6)

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本文试图通过最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归纳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考点,拟对今后的高考复习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对学生以后的高考复习有一些指导作用。

一、抓住重点内容,梳理储备知识

分析高考有关氧化还原反应考点,可以发现高考常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融合在一起考查,反应既符合离子反应规律,又符合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这一类型的题目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全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命题趋势体现如下:①了解物质的量(n)及其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M)、气体摩尔体积(Vm)、物质的量浓度(c)、阿伏伽德罗常数(NA)的含义;②能根据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物质的量、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概念:

(1)物质的量(n):是用来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

(2)阿伏伽德罗常数(NA):国际上规定,1mol任何粒子所有的微粒数与0.012kg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相等,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

物质的量(n)、阿伏伽德罗常数(NA)与微粒数(N)之间的换算关系是n=N/NA。

(3)摩尔质量(M):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

物质的量(n)、摩尔质量(M)与物质的质量(m)之间的换算关系是n=m/M。

(4)气体摩尔体积(Vm)

一定温度和压强下,1mol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其中标准状况下(0℃、101Ka),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1

物|的量(n)、气体摩尔体积(Vm)与气体体积(V)之间的换算关系是n=V/Vm。

二、阿伏伽德罗常数在高考中的考查

阿伏伽德罗常数是高考中的热点。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教材,哪一个模式的高考试卷,都会有相当多的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考查。例如,最近三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中关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考查(见下表)。

由以上对近三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在化学试题中阿伏伽德罗常数是常考的选择题。

三、阿伏伽德罗常数应用的陷阱突破

1.有关阿伏伽德罗常数正误判断类试题的解题要领

(1)“一个中心”:以物质的量为中心。其中公式的转换关系有n=m/M=V/Vm=N/NA。

(2)“两个前提”:在运用Vm=22.4L?mol-1进行计算时,必须要有“标准状况”和“气体”两个前提条件。

(3)“三个关系”:

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与得失电子数的关系;

②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原子)质量间的关系;

③弱电解质或可水解盐与溶质粒子(离子或分子)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最近三年的高考题,分析出有关阿伏伽德罗常数试题选材热点

(1)适用条件――22.4L?mol-1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尤其注意常温的温度是25℃,标准状况的温度是0℃。

(2)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得失)数目和方向的问题。得电子的数目=失电子的数目=转移电子的数目。尤其注意计算得失电子数目时应该找不足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关系进行计算。

3.解答有关阿伏伽德罗常数类题目的三个步骤

(1)看:看所给数据是体积、质量还是物质的量。如果所给数据是质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2)定:确定对象是气体、固体还是液体。如果是气体,要注意外界条件是否为“标准状况”。也就是“见体积想条件、见物质想

状态”。

(3)算:根据所求内容进行计算。

四、体验高考真题,灵活运用知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做题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对于每一道试题,不仅能做对,还能总结命题特点,归纳方法、技巧,最终形成完整的能力结构,从而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高考复习中,老师要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加以修改和完善,不断提高。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篇(7)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2、分子是原子构成的考试用书

3、分子、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4、分子、原子都不断运动

5、分子、原子间有一定间隔,可以压缩

6、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7、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只是间隔改变

8、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组成和种类都改变

9、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中是否可以再分

10、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1、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12、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有“三不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质量不变

13、稀有气体原子和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达到稳定结构,但达到稳定结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14、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15、同种元素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相同

16、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17、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

18、地壳中元素的含量为:O Si Al Fe Ca Na K Mg H…………人体中前四位的元素的含量:O C H N

元素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19、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篇(8)

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植物秸秆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C、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燃放烟花爆竹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2.(2分)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A.分子重新组合B.原子重新组合

C.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D.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变化,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是否发生改变方面的问题.

3.(2分)(2012•广州)AgN03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用棕色试剂瓶保存.AgN03受热分解,放出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A.S02B.N02C.NH3D.N2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初步的判断生成物是什么.然后根据题中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排除氮气;根据反应前AgN03中存在银、氮、氧三种元素,故反应后的生成物中不可能有SO2和NH3.

解答:解:A、AgN03中不含有硫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不可能是S02,故A错误;

B、AgN03中存在银、氮、氧三种元素,N02又有刺激性气味,所以有可能,故B正确;

C、AgN03中不含有氢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不可能是NH3,故C错误;

D、N2无刺激性气味,不可能含有,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该题还要求学生要善于从题中挖掘出有用的解题信息(例如分解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以及要求学生要学会用排除法做选择题.

4.(2分)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①分子种类;②原子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⑤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⑤D.②③⑤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故选C.

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5.(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109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的单质只有109种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根据有的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多种进行解答;

B、根据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为混合物进行解答;

C、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排列不同进行解答;

D、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进行解答.

解答:A、有的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多种,例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A错误;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为混合物,故B错误;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C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互称同素异形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但由于是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6.(2分)根据下列三种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信息正确的是()

A.①②③化学性质相同B.它们表示三种元素

C.①表示的是原子,②表示的是阴离子D.②表示的元素是金属元素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字数的关系分析判断.

D、根据核内质子数判断元素及元素的类别.

解答:解:A、①②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5、8、3,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三种粒子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7、13,表示两种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①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7,属于原子;在②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③的质子数是13属于铝元素,是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7.(2分)在反应A+BC+D中,5gA与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gC,则2.5gA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

A.2gB.4gC.1gD.2.5g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可以求出生成D的质量.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5gA和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5g+5g﹣8g=2g.

设第二次生成D的质量为x,则

A+BC+D

5g2g

2.5gx

=,解得:x=1g.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推断的能力,需认真分析,找出质量关系,就可以求解.

8.(2分)2011年10月,“碳捕集与封存国际论坛”在重庆召开.重庆合川介绍了把CO2压缩、液化后封存在泥岩中的方法.关于封存CO2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CO2分子间有空隙B.CO2气体较易液化

C.CO2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D.大气中C02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任何物质的分子之间都有间隔;

B、二氧化碳较易液化;

C、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D、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解答:解:A、任何物质的分子之间都有间隔,故A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较易液化,故B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而不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故C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二氧化碳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易升华.

9.(2分)(2012•百色)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可燃性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还原性

C.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固体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毒性..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依据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一氧化碳不易溶于水,具有还原性与可燃性,而二氧化碳不可燃,其固态形式是干冰,易升华吸热,据此回答判断即可;

解答:解: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具有可燃性;故A不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而二氧化碳不具备还原性;故B不正确;

C、一氧化碳不溶解于水也不能与水发生反应,因此室内放一盆水并不能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C不正确;

D、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容易升华吸热,所以常用于人工降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对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两气体的性质是本题的考查内容,正确掌握两种物质的性质是解答的基础.

10.(2分)(2012•乐山)“毒胶囊”泛指利用由工业皮革废料为原料生产的含重金属铬(Cr)超标的胶囊,其中含有可能引起人体肾伤害的+6价的铬.下列铬的化合物中铬呈+6价的是()

A.Cr2(SO4)3B.CrCl2C.Cr2O3D.K2CrO4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选项中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A、SO4显﹣2,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3=0,则x=+3.

B、氯元素显﹣1,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y+(﹣1)×2=0,则y=+2.

C、氧元素显﹣2,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z+(﹣2)×3=0,则z=+3.

D、钾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w,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w+(﹣2)×4=0,则w=+6.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

二、填空题(化学反应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7分)

11.(8分)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填空.

(1)碳在过量氧气中充分燃烧:C+O2CO2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先在集气瓶里放一些水,目的是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

(3)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1)碳在过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集气瓶底预先放少量的水.

(3)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故答案为:(1)C+O2CO2;化合;(2)3Fe+2O2Fe3O4;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3)2KMnO4K2MnO4+MnO2+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12.(4分)为了消除碘缺乏病,我国政府规定居民的食用盐必须是加碘盐.如图是一种市售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试回答:

XX牌精制碘盐

配料:氯化钠、碘酸钾(KIO3)

含碘:30mg/kg

食用方法:勿长时间炖炒

贮藏方法:避光、避热、密封、防潮

(1)碘酸钾中碘的化合价为+5;

(2)“含碘量”中的碘是指(填序号)B:

A.碘酸钾B.碘元素C.碘分子D.碘离子

(3)由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可推测碘酸钾的化学性质之一是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合理即可).

(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写出碘酸钾的一点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或可溶于水.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2)“含碘量”中的“碘”不是以单质、氧化物、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3)根据加碘盐图中标签信息(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食盐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碘酸钾的物理性质即可.

解答:解:(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钾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3=0,x=+5.

(2)“含碘量”中的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B.

(3)根据加碘盐图中标签信息,勿长时间炖炒、避热等,可得碘酸钾的一种化学性质是: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

(4)从食盐我外观可以推知碘酸钾也是白色固体,食盐能在水中溶解可以知道碘酸钾也能溶于水.

故答案为:(1)+5;(2)B;(3)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4)白色固体或可溶于水.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化合价、元素、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等)进行解题的能力.

13.(2分)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低碳生活”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CO2(填化学式)的排放量.

(2)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填标号).

A.碳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碳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

C.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1)“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中的信息可知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等来解答即可.

解答:解:(1)“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故答案为:CO2.

(2)A、因碳的偏旁为“石”,则碳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A说法正确;

B、由信息可知,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故B说法正确;

C、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则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应为4,故C错误;

D、由信息可知,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中来获取信息解答习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量,并明确不同位置的数字的意义来解答.

14.(3分)云南地区连续两年春、夏遭遇持续干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全省各地采取措施积极抗旱.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些村民打井取用地下水,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肥皂水.

(2)有些村民往盛有浑浊河水中加明矾和漂白粉,然后作为生活用水,其中明矾的作用是加速沉降,为了除去河水中的臭味和颜色,可以加入活性炭进行吸附.

考点:硬水与软水;水的净化;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已有的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以及净水过程中各物质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检验硬水和软水使用的是肥皂水,故填:肥皂水;

(2)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将不溶性固体吸附在其表面形成大颗粒易于沉降;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填:加速沉降,活性炭.

点评:掌握水的净化的方法和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简答题(每空1分,共12分)

15.(4分)为了延长白炽灯的使用寿命,灯泡里放有极少量的红磷.其作用是消耗残留的氧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该反应在基本反应类型中属于化合反应.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而红磷可以和氧气反应而消耗氧气,从而延长白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解答.

解答:解:白炽灯的灯丝在通电之后会放出热量,而使灯丝容易和灯泡中残留的氧气反应,为了防止灯丝和残留的氧气反应,同时消耗掉残留的氧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而在灯泡里放入一些红磷,红磷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消耗残留的氧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4P+5O22P2O5.化合

点评:熟练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知道氧气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了解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两面性,例如本题中的氧气可以供给动植物呼吸,但是在某些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

16.(8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原子序数是12的元素符号为Mg;Be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012;

(2)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的元素属金属(填“金属”或“非金属”);Ne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填“稳定”或“不稳定”);F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

(3)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A(填字母)

A.质子数不同B.相对原子质量不同C.中子数不同

(4)为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原子序数是12的元素符号为Mg;Be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012.

(2)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的元素是钠元素,属金属元素,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N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它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F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

(3)根据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所以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4)为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元素有三个电子层,所以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为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

故答案为;

(1)Mg;9.012;(2)金属;稳定;7;(3)A;(4)三;失.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掌握元素的特征、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等是即可正确决定本题.

四、实验探究题(化学反应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4分)

17.(7分)实验室开放日,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气体制取和性质的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长颈漏斗b集气瓶.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BC或BE(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下同),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ClO32KCl+3O2.

(3)如图F所示,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的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依据常用仪器回答;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依据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并依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3)依据实验现象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并据其性质确定其用途.

解答:解:(1)标有字母的仪器分别是长颈漏斗和集气瓶;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故选发生装置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或排水法收集;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方程式是:2KClO32KCl+3O2;

(3)根据题意,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据此性质,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集气瓶;

(2)BC或BE;2KClO32KCl+3O2;

(3)不支持燃烧;灭火.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选取、反应原理,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的性质、进而确定物质的用途.

18.(7分)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1)请填写表中窄格.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总结

结论总结

实验一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产生少量的气泡,木条不复燃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①反应慢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的催化剂

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的现象②二氧化锰加入水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③向盛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④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迅速复燃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2)指出“实验一”和“实验二”所起到的作用对比.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结沦,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达成了实验目的.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目的是:比较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写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二氧化锰仍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催化剂就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发生改变的物质,要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反应的催化剂,需要从改变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二氧化锰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的角度设计实验,据此解答.

解答:解:(1)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可以分解产生氧气,但是反应的速率很慢,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水在常温下不能产生氧气,加入二氧化锰也不会反应;要证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可以在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木条复燃,故填: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总结

结论总结

实验一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产生少量的气泡,木条不复燃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①反应慢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的催化剂

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的现象②二氧化锰加入水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③向盛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④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迅速复燃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

(2)设计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目的是进行实验对比,故填:对比;

(3)实验一、二、三只能说明二氧化锰能改变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要是此反应的催化剂,还必须证明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故前后两次称量固体的质量是为了比较二氧化锰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改变;可以将试管内反应后的液体倒掉,向其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是否产生大量的气泡,能否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填:比较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二氧化锰仍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点评:本题考查了催化剂的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五、计算题(7分)

19.(7分)在标准状况下,6.2g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氧气多少克?这些氧气的体积是多少升?能生成P2O5多少克?(已知标况下ρ=1.43g/L)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红磷燃烧是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根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红磷的质量,可计算出需要氧气以及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然后根据密度公式可计算出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解答:解:设6.2g红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为y

4P+5O22P2O5

124160284

6.2gxy

解得:x=8g,y=14.2g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篇(9)

复习训练时发现学生因化学用语书写错误或不规范而失分的现象很普遍。因此,我认为有关化学用语方面的训练放在高考前可能太迟,而应该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中。

研究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试题,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命题专家非常重视对化学用语的考查,但从高考阅卷的情况看,用语书写错误或不准确仍然是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化学用语教学仍然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下面就2009 年高考安徽理综卷化学试题对化学用语的考查,结合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分析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用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22009 年高考安徽理综卷需用化学用语回答的试题

在100分的化学试题中与化学用语有关的试题约占40分。

3高考化学试题突出对化学用语考查的原因

(1)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有一整套严密并不断完善的符号要统―化学用语,牢固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前提,了解化学用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学会用化学符号进行逻辑思维是提高化学学习水平的必由之路。

(2)无论是元素化合物知识,还是化学基本理论的考查,最终答案形式多数是以化学用语形式呈现的。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元素的化合价等预测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是学生进行化学思维加工、信息转换的基础。

(3)能规范地书写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电子排布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等可体现其较好的学科素养,并为进一步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交流工具。

4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关化学用语教学存在的误区

(1)初中化学教学的要求上有偏差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地方中考化学采用“开卷”,一些老师只关注中考的导向,而没有完全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固然重要,但探究之后一定要要求学生用正确的化学语言写出探究报告。当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时,就会使得部分学生在初中就出现了分化,为高中阶段的进一步学习埋下了隐患。

(2)初、高中的化学教学衔接工作没有落实好

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启蒙性和常识性的基础知识,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初中学段所学习的基本化学用语对高中的学习有重要帮助。通过中考阅卷和高中教学,笔者感到:经过课改后的学生,兴趣广泛,思维灵活,求知热情高,实践意识强,对化学知识的探究精神和探索能力远强于课改前的毕业生。但往往学生之间的差别较大,相当部分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不尽如人意。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之初,就要有计划地将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等基础知识复习好,否则随着学习的深入,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两极分化现象将更加明显。

(3)教师在学法指导上有偏差

在化学用语的教学时,很多老师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没有真正想办法让学生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没有把微观表征与符号系统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如元素的化合价、化学性质与原子的结构特点有关,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在初中的教学中就要漫漫渗透,使学生尽早掌握利用物质结构知识认识物质性质的这把钥匙。

5高考试题中突出对化学用语的考查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启示

5.1夯实基础知识,准确理解不同化学用语的含义

每一届的学生都会问类似的问题,化学为什么这样难记?上课能听懂,课后一做题就错。这说明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方法上有问题,实际上,学习化学不是靠背出来的,即使记住了,但不理解其含义,在实际中照样不会运用。不同的化学用语表示的意义不同,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前提,不仅是初中重要,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同样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从高考学生答题的情况可以看出,理解化学用语的含义是解答化学试题的关键。

[试题](第25题)W、X、Y、Z是周期表前36号元素中的四种常见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Y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X的基态原子核外有7个原子轨道填充了电子,Z能形成红色(或砖红色)的Z2O和黑色的ZO两种氧化物。

(1)W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_周期第_____族。W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比H2O(g)______(填“强”或“弱”)。

(2)Y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是______,Y的第一电离能比X的_________(填“大”或“小”)。

(3)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与Z的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的单质和Fe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分析]理解X的基态原子核外有7个原子轨道填充了电子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学生应该了解:s、p、d 、f各原子轨道数分别为1、3、5、7,因此,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可推出X的基态原子3p能级上有一个轨道填充了电子,有7个原子轨道填充了电子,所以,X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Ne]3s23p1, 即X为Al。

对高考后学生的调查发现,凡是对原子轨道的概念理解清楚的同学都顺利地推出了答案,有少数做对的同学是根据后面的第⑷问中的铝热反应猜出来的,一部分未做出来的同学就是因为基本的化学用语不过关而引起思维的障碍,本题的其他问题都是常识性知识,如能顺利推出X,后面再用一下盖斯定律,整道题就迎刃而解。

[启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理解化学用语的含义非常重要,不能仅停留在记忆上。例如,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意义就不同,结构式是表示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排列顺序或结合方式的式子(不表示空间构型),具有分子式所能表示的意义,能反映物质的结构特征。因用结构式表示复杂分子的组成用起来不方便,于是人们利用结构简式把主要决定物质性质的官能团写出来,结构简式是结构式的简便写法,着重突出官能团特征。学生只要理解了不同化学用语的含义,使用时就不易出错。每年高考中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结构简式书写不规范而丢分。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枯燥、单纯的记忆中走出来,要多次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对应该掌握的化学用语加以理解,举一反三,加深记忆,灵活运用。对高考考生来说,基础知识越牢,思维迁移越多、越快,推理能力就越强,不仅要会推理,还要会表达,能用正确的化学用语书写出来,也是得分的关键。

5.2只有认识化学反应的原理,才能准确、快速写出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化学反应原理是人们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理解反应原理有助于判断反应的生成物,推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的关系,能快速地写出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等。

[试题](第26题)

(1) A与银氨溶液反应有银镜生成,则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

(2)BC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3)E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F和过量NaOH溶液共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关于G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能与溴单质反应

B. 能与金属钠反应

C. 1 mol G最多能和3 mol氢气反应

D. 分子式是C9H6O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分析]第(4)问中要求写出 F和过量NaOH溶液共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从F的结构简式中观察出含有两个酯键,在碱性条件下加热,会彻底水解,生成了邻羟基苯甲酸、乙酸、甲醇,酚羟基和羧基都能和NaOH反应。定量分析可知,两个酯键,发生水解,消耗2分子水,1个酚羟基及2个羧基和NaOH反应生成3分子水,故生成物中还有1分子水;这样,了解反应的机理后,生成物及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就一目了然。

许多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将水分子或氢氧化钠的化学计量数写错,其原因是有的对水解反应机理认识不清,将水分子的计量数算错,有的是形成思维定势或观察力不强,只考虑羧基与NaOH反应,忽略了酚羟基的存在也可与NaOH反应。

[启示]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出现错误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学生粗心,而要分析产生错误的深层次原因。有的是对反应机理不了解,有的是对物质的特性没掌握,有的是不注意反应条件的变化。同样的反应物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往往产物不同,要教会学生用变化的观点学习化学,认识化学反应,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建构知识网,并有序地存储,最好用典型的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掌握典型物质的特性,学会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链接]在高考复习中,经常看到这样的题目,要求学生写出明矾与少量或过量的 B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往往对此感到棘手。实际上,此处关键是要考虑2个离子反应,一是:Ba2++SO42-=BaSO4,另一个是: Al3+和OH-的反应,前一个反应不要考虑过量问题,后一个离子反应因为Al(OH)3,能溶解在过量的强碱中, 当Al3+和OH-物质的量之比为1∶3时恰好使Al3+完全沉淀,1∶4时恰好使Al(OH)3完全溶解, 在两者之间时,既有Al(OH)3沉淀又有AlO2-存在。只要认识了此反应的实质,就可根据反应物不同的量的关系, 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有许多学生写出生成物为Al(OH)3和KOH, 只是表面上将离子简单地重新组合,而没有考虑反应的实质, 对Al(OH)3的性质掌握不牢, 忽视了Al(OH)3的两性,能与强碱反应。故KOH和Al(OH)3都是强碱, 两者不可能作为生成物共存。

类似的例子还有卤代烃在NaOH水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生成的卤化氢在碱性环境中会继续反应;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后的生成物是羧酸盐而不是羧酸;Fe(OH)3与氢典酸的反应,学生往往只考虑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没考虑Fe3+有强氧化性, I-有强还原性, 它们之间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于是就错写成: Fe(OH)3+3HI=FeI3+3H2O, 正确的是: 2Fe(OH)3+6HI=2FeI2+I2+6H2O。可见,不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往往会顾此失彼,使思维缺乏深刻性。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篇(10)

一、元素守恒法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从宏观上阐述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领域阐述则是:“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物质的量)、原子质量前后没有变化,因此,质量守恒”。在一些多步复杂的化学过程中,虽然发生的化学反应多,但某些元素的物质的量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整个过程中元素守恒。

例题 (2012・四川理综化学卷13)向27。2 Cu和Cu2O的混合物中加入某浓度的稀硝酸0。 5L,固体物质完全反应,生成NO和Cu(NO3)2。在所得溶液中加入1。0 mol/L 的NaOH溶液1。0 L,此时溶液呈中性,金属离子已完全沉淀,沉淀质量为39。2 g。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二、电子守恒法

电子守恒,是指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总数跟还原剂失电子总数必须相等,表现在化合价上就有被氧化元素化合价升高的价数必定跟被还原元素化合价降低的价数相等。

例题 (2012・海南化学卷6)将0。195 g锌粉加入到200 mL的0。100 mol・L-1 MO2+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则还原产物可能是

巧解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得:1 mol CH4~8 mol e-~4 mol Cl2,故若每个电池甲烷通入量为1 L(标准状况),生成4 L Cl2;电解池通过的电量为1 L 22。4 L/mol×8×9。65×104C・mol-1=3。45×104C(题 中虽然有两个燃料电池,但电子的传递量只能用一个池的甲烷量计算)。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篇(11)

化学计算是从定量角度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转化规律的研究与表达,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考察,在新课标下的高考中占有一定比例,主要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出现。在此类题目中往往有意设置一些多余的数据,复杂的过程等干扰条件,使得学生无从下手,从而对化学计算题产生畏惧。如果解题时能运用一定的技巧,迅速理清关系,则会事半功倍。

在化学计算中,守恒法的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有关混合物或反应关系复杂的化学计算,运用守恒无需考察变化所经历的具体途径,也无需考虑反应体系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是考虑某些组合相互作用前后某种物理量或化学量的始态和终态,使解题过程简化,从而提高解题效率。守恒法种类很多,而电子守恒法是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电子守恒法应用于氧化还原反应中,其原理是氧化剂得到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电子总数,解题的一般步骤为:①找出氧化剂、还原剂及相应的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②找准一个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数。③根据题中物质的量和得失电子守恒列出等式。n(还原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高价-低价)=n(还原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高价-低价)。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理清反应的过程及条件,找出题目中最终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物质,从而简化解题过程。为了解并学会正确使用该方法,下面通过几道习题来体会一下。

(1)1.92g Cu投入到一定量的浓NHO3中,Cu完全溶解,用试管收集生成气体颜色越来越浅,共收集到672ml气体(标准状况下),将盛有此气体的试管倒扣在水中,通入O2恰好使气体完全溶解在水中,则需要标准状况下的O2体积为?

A. 540 ml B. 168 ml C. 336 ml D. 224ml

解析:本题中反应过程虽然复杂,但我们分析各物质的始态和终态,Cu元素化合价升高,NHO3在始态和终态时N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而化合价降低的是O2的氧元素。根据电子守恒法,最终我们可以得出电子转移发生在Cu和O2之间,由此列出等式为:

V(O2)=336ml

(2)将Cu、Mg合金4.6g完全溶于浓NHO3中,若反应中NHO3被还原只产生4480ml的N2O4气体(均为标准状况),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A. 9.02g B. 8.51g C. 8.26g D. 7.04g

解析:该题反应过程较为繁琐,如用一般方程式计算,则计算量大而且不易求解,用电子守恒法分析,则该题很容易得突破。该题目中Cu和Mg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而Cu和Mg失去,电子数等于Cu2+和Mg2-结合的OH-数,从而使问题过程简单化,沉淀的质量为:

m(Mg)+m(Cu)+M(OH -)=4.6g+0.23mol×17g/mol=8.51g

(3)用惰性电极电解M(NO3)2的水溶液,当阴极上增重ag时,在阳极上同时产生bLO2(标准状况下),则可知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 B. C. D.

解析:在电解池中,阴极上得到电子总数等于阳极上失去电子总数,该题目中:

阳极4OH--4e-=O2+2H2O

阴极2M2++4e-=2M,设M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根据电子守恒得:

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由以上几道习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电子守恒法解题的特点,是抓住反应前后有关变化的始态和终态,不纠缠反应过程和细节,利用氧化剂得到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电子总数,从而简化钥匙思路和过程,提高解题效率。我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应当不断将之用于实践,使其被熟练运用,帮助我们快速解题,提高化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