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柔性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4-29 08:21:46

柔性管理论文

柔性管理论文篇(1)

Abstract:Nowadays,therigidmanagementinsomecollegesanduniversitieswhichoveremphasizessystemshasrestrictedtheenthusiasmandinitiativeoftheteachersinscientificresearch.Onthecontrary,theflexiblemanagementisahuman-centeredmodelofmanagement,whichadaptstothespecialityofscientificresearch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meetstheneedsofteachersinemotion.Infact,theflexiblemanagementmayactivelydeveloptheteachers’potential,strengthentheflexibilityofmanagement,andimprovetheefficiencyofmanagementsothatthemanagementgoals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canberealizedmoreeasily.

Keywords:flexiblemanagement;managementinscientificresearch;application

一、科研柔性管理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在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很多高校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为目标,制定了严格的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使科研管理走上了规范管理的轨道。这种管理模式强调服从性、统一性,强调定量考核与评价,它们对于规范科研秩序,促进高校科研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主要是通过建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不同等级的职权关系,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以管理者的职权影响力、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进行管理,它过分强调遵守和服从,其结果是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高校作为一个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教师科研层次和创新能力都很高的特殊组织,更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思想,实施人性化的管理策略,应将教师的尊严与价值放在首位,实现他们研究动力的引导和价值的发挥,进而预见到变化并自如地应对变化,使其在和谐宽松的科研氛围中高效率地完成目标和任务,为构建和谐科研体制作贡献。

所谓“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柔性管理不同于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和制度的控制力进行的管理,是一种“软”的行政模式,它不依靠权威和纪律规范来保障实施,不依赖于固定的组织结构、稳定的规章制度,而是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采用非强制性的、以人为中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它更注重情感的投入,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并主要依据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进行人格化管理,是对传统刚性管理模式的超越[1]。

现代大学是以传承知识为目的、以学科为基本构架的社会组织,其自身内在的学术和科层属性表现出柔性化特征。高校科研管理是依据高校科研管理的自身特点、规律及其组织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有效的活动过程。高校教师作为有知识、有思想的社会人,在管理方式上应注意到教师的群体特点和个体要求,在以情感为依托建立良好的沟通管理环境的基础上,着重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科研柔性管理的主要手段。这种管理是一种更加深刻、高级的管理,更适合于对知识分子的管理。

科研管理是通过有效的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活动,通过竞争性的科学研究,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柔性管理是依据大学的共同价值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的管理,具有质的模糊性、量的非线形、方法感应性和职能塑造性等特征。其特点如下:首先,作为适宜知识分子生存和发展的组织,高校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结合体,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等显著特征。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创造,在于通过已知探索未知,科研创新的产生有赖于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贡献,作为思维的外在表现——人的行为的管理、约束也就是不确定的。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具有复杂性、模糊性,科研过程难以直接监控,科研成果的质量也难以用一把科学的尺子来度量,因此在管理中表现为模糊性,而非强制管理。其次,柔性管理理论认为人的潜能因人、因境、因时而定,如在科研工作中投入的精力与产生的效果并非呈正比关系,个体人数与总体功能呈非线性关系。第三,在方法上,柔性管理强调内控性。传统的刚性管理以物为本,管理者依靠严密的组织结构、严明的组织规章和赏罚分明的激励措施进行以工作为导向的管理。高校教师在精神上更注重自尊和荣誉,自我实现、追求平等和创造成就等的需要,这就要求在科研管理中充分考虑其特点,依靠激励、感召、启发、诱导,心灵沟通和感情认可等方式,重在引导教师对规章制度的认知、理解与内化,使他们产生自控意识,达到内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2]。

柔性管理强调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感应性,这种感情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基础上,靠的是高尚的人格和互动的心灵,通过感情投入、心灵交流,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诚感人,从而使教师在自觉自愿的氛围中主动发挥潜在的积极性。“柔性管理”在高校科研的实施,可以激励教师自觉为实现学校目标和个人价值目标的统一而奋斗,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不仅应得到外部控制性的物质激励,更应受到精神激励,以组织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来感染教师、激励教师,从而使教师实现组织文化整合的自我激励。在高校科研中的柔性管理,并不是要取消必要的规范和约束,而是在管理中多一些弹性,使人在管理中解放出来,给教师科研多一些自和选择权,有利于挖掘教师的内在动力,调动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稳定教师队伍。将传统的“刚性”管理转化为“柔性”管理,由传统的管理人、支配人的模式转变为服务人、激励人、开发人的模式。这种科研管理模式能够实现管理思想民主化、管理机制高效率化、管理方法科学化,进而从追求利益最大化到合法和合伦理的方式转变,从关注目标实现到强调组织共同价值观转变,从对物的过分关注到对人的主体性认识的转变,促进教师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提高科研效益,推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

二、基于高校科研管理现实的反思

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只注重政策的合理性、合法性,忽视了人本性,缺乏情感性、权变性,淡化了高校教师作为有理想、有感情、有个性的高素质群体所具有的精神价值和潜在价值,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中的种种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传统高校科研管理强调权利结构的重要性,强调学校的目标定向,强调用规章制度规范、约束人的行为。韦伯认为,官僚模式是组织管理中最有效的管理模式,“是一个能达到最高效率的模式,也是对组织成员进行强制性管理的最有理性的手段,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的严格性和可靠性上都优于其他管理模式”[3]。其主要特点为:强调官僚制权力结构的重要性、学校的目标定向以及用规章制度规范、约束人的行为。在我国的高校管理模式中,高校作为国家行政体系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延伸,大学的科层化、行政化倾向严重,“主体性”的学术活动受制于行政权力,行政意志成为支配学校的主导,教师的工作价值主要取决于其在权力体系中的位置或被行政权力认可的程度,而忽视教师的需要、人格和个人目标的达成。正如查尔斯·M·萨维奇书中所说,当每个功能部门都全神贯注于实行其狭窄范围定义部门章程向外谋取其自身利益时,很自然地他们的想法会掉入狭缝中或被政治手腕的海洋所淹没[4]。

第二,高校教师在年龄、性别、文化修养、专业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其需要也表现出差异,既有物质需要,更有自尊、荣誉、自我实现等的精神需要。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中对教师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境遇关心不够,高校教师作为高层次的知识型人才,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具有强烈的反思批判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具有较高的流动意愿和抱负期望,更强的价值追求。这些特点决定了传统的刚性管理是不适应他们的,与传统管理所强调的管理者权威发生冲突也是必然的,损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影响管理绩效的提高。

第三,目前高校科研管理日益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定量化的轨道,职称评审、业绩与科研考核等成为决定其命运的关键指标,而忽视了教师的自主创新,“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并非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并非将教育当作一种自己生命活动展示的事业,而只是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从而很少有生命的激情和快乐体验。”[5]马克思在论及职业选择时曾指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些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独立的创造。”[6]

第四,现实中管理者常将群体意志凌驾于个体之上,通过讨论的方式达到意见的一致进行决策,虽然强调了组织成员价值观的共同性和成员意见的一致性,注重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现实需要而忽视个体发展的具体需要,忽视教师价值观的多元化和需求的多样性,注重管理中的授受环节而忽视情感联系,这种决策过程强制性的成分多,自主决定的成分少,管理目标缺乏层次性与基础性,方法过于简单等。

对以上现状的反思表明,在管理中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把人的个性和发展作为根本贯穿于科研管理工作全过程,坚持在目的上为了人、在行动上促进人、在机制上保障人的原则,实现高校科研管理重心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移至关重要。

三、柔性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运用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都有各自存在的客观条件和现实合理性,刚性管理有一整套严格的、科学的、完整的制度规范体系,促使教师在科研中产生自控行为,保障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在这一框架下有序地运行。柔性管理是对传统刚性管理模式中所表现出的重物轻人、手段强硬、缺乏弹性等现象的一种辩证否定。如果教师缺乏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激情,刚性管理则难以深入持久有效,因而柔性管理的人性化更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一种管理理论是否成功,取决于其内容和方法同特定的文化背景的耦合程度”[7],所以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应是相辅相成、互有长短、互为补充的两种管理模式,其出发点都是采用有效的手段,圆满完成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一)树立人性理念。要以教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为基础,以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思维,在教师的心中形成一种潜在的说明力,从而把学校的意志和思想贯彻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自觉行动中。首先,要变革科研管理人员思维方式,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服务意识,柔性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在增强非权力影响力上下功夫,增强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教师是科研管理活动的主体服务对象,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分工合作关系,以人为中心,以情为主线,注重情感沟通和关系协调,以“公正、公开、公平”为原则,以“沟通——理解——互动”为模式,为教师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其次,在制度设计上要充满人文色彩与生命关怀,尊重教师的劳动特点与特性,重视组织文化潜在的规范与整合作用,主张用理念凝聚人、用目标激励人、用魅力感染人、用文化陶冶人,实现教师与学校文化的双向建构。

(二)建立激励制度。要注重激励作用和个性化指导,让教师在自觉自愿的状态下进行科学研究,最大限度地使其潜能变为显能。首先,在组织层面上实现管理重心从以行政为中心转向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其次,加强高校管理工作的民主化,发扬学术自由,健全、规范和完善学校的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系统,确保专家教授参与有效管理,发挥学术委员会、督导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的积极作用,保证他们在办学、治学方面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参与学校各种学术性事务乃至非学术性事务管理,共同参与治校。通过他们积极传达学校的文化准则、价值和信仰,增强教师群体的凝聚力。第三,科研管理人员在管理方法上要多元化、多样化,注重对教师进行个别的关照、指导和激励,管理者要重视相互之间的沟通,从而提高整体的反应灵敏度,时时应对变化和不确定。科研管理中的柔性操作注重技术渗透,重视研究科研管理的规律,分析科研效率的现状,力求提出改进提高的措施。运用激励竞争机制,实现动态和静态、深层和表层激励,把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在精神激励方面,要运用各种精神激励方法,如目标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奖罚激励、参与激励、尊重激励等。柔性管理中物质激励是基础,尊重激励是其核心,制度激励是保证。

(三)形成自主化模式。教师希望自己的知识、才干、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社会的承认与尊敬,并得到相应的职称晋升及荣誉、地位、名份、责任、权力,他们的自尊心会鼓励自己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种种困难,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工作的挑战,以赢得学生的尊重、同事的青睐、领导的信任为满足。为促进高校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应尊重他们发展的多种可能性,鼓励自主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自主建构理想的职业形象,实现源于个体身心特质与现实生活境遇的个性发展,让其在精神上得到一种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自我管理是教师科研自主管理实现的重要条件,其核心是建立一种以任务为导向的约束机制,在责任明确的情况下,以实现他们的成就和成长为目的,从而达到和实现与学校目标的和谐统一。管理者须将学校规范真正转化为教师的自觉意识,学校目标真正转化为教师的自发行动,使教师自觉地支配、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履行职责,既使个人需求得到满足,又有利于学校科研整体效能的发挥。

(四)完善过程化程序。首先,要做到项目申报的公平与公正,使每个教师实力展现的机会均等,广开项目申报渠道,提供个别咨询服务,为教师提供更多发掘科研题材的机会,组织创新团队,整合科研资源,使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找到自己的归属,发挥特长,激发科研的内在兴趣,提高竞争力。其次,要规范项目的过程管理程序。通过人性化管理,促进教师自觉科研意识的形成,从而使项目进展更加顺利,达到科研进程的自我控制,用最优的途径达到最好的效果。第三,要健全成果的评价程序。针对当前科研评价中的简单化、数量化、功利化倾向,要尽快由“重量轻质”逐步转变到“质量为先”上来。最后,要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确立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进行考评,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师的综合情况,建立科学的奖惩及发展性的评价制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特点,分类考评,既有利于科研效能的核定,又能促进科研发展,逐步把教师从过于机械、苛刻、繁琐的考评中解脱出来,使其心情舒畅,身心素养与职业素养的提高得以落实。

总之,柔性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与策略,已经成为许多管理者的共识,成为当代学校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取向。在高校科研中运用柔性管理,能有效弥补现行科研管理过程中模式化的缺陷,以促进高校科研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高学校科研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2]郑其绪.柔性管理[M].济南: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p92,p95~98.

[3]WeberM.“Legalanthorityinabureaucracy”inT.bush(ed)[M].ManagingEducation:TheoryandPracticeOpenUniversityPress,MiltonKeynes.1989.p16.

[4][美]查尔斯·M·萨维奇著,谢强化等译.第五代管理[M].广东:珠海出版社,1998.p217.

柔性管理论文篇(2)

学校管理中引入柔性管理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克服传统刚性管理弊端的需要;当前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要求。近年,由于传统刚性管理中以奖惩和任务式管理的弊端,抹杀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个性能力,使其承受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过大,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如何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评价社会呢?这都需要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条条框框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也要学会做人,柔性管理可以很好发挥它的优势,刚柔相济,互进互补。

2.学校管理中柔性管理的反思

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单一,主要以刚性管理为主。它的核心是提高工作效率,缺乏对人性的考虑,将有血有肉的人都抽象成了高速工作的机器,将科学主义的分析、逻辑、试验规范的理论方法应用到管理当中,高度的“中央集权”,虽然改善了原始的经验式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但同时也是人文的缺失。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心的丢失正是由于唯刚性管理中人本性、情感性、权变性的缺失。管理的主客体都是有情绪有思想的人,以事物为中心势必达不到人们积极自主搞好工作的目的;过于强硬、刻板的规章制度忽略了人们情感上的满足感,抹杀了发展的多样性和创造性;设定精确目标、成果、线路也限制了客体的能动把握,发展空间不大。

二、柔性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1.管理结合服务,开展民主化管理

学生时代常会出现叛逆心理,一味地打压和规制非但不能提高管理水平,还会激起学生抗拒力量,对身心不利。转换观念,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相信学生,满足学生有一定的空间去安排自己的生活,设计学习规划,同时也支持学生自我管理生活,从而有效地实施自我控制,实现自我管理,达到自我完善。其实,柔性管理提倡学校工作中将管理与服务结合,就是在管理工作中渗透服务,把管理的过程和服务的过程相统一,从而使管理中包含服务,服务中蕴有管理。学校不再只是“为了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以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身份,和学校互换立场,通过师生交流更理解学生心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为管理和改善工作做好基础,产生双向互动,既深化了老师对学生的服务工作,同时也优化了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供培养多方面人才的条件,提升了老师综合素质,达到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自我发展的统一效果。

2.注重情感凝聚,柔性关怀心理

人都是有情绪、有思想的,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老师,内心渴望得到足够的空间去发展,希望有凝聚力地一起工作,劲儿往一处用,在管理工作中展现学校最好的一面。柔性管理的核心就在于挖掘情感对行为决策的正向引导力,用情感来凝聚人心。不懂得沟通,再高明的管理手段也没办法叫人心悦诚服,没有亲和力的领导,总也害怕成为光杆司令。处在学校这个庞大管理体系中,每个人都需要融入感情,用内心去沟通,增进感情,培养亲和力,老师要“体察民情”,不能以老师还是管理者的身份压制学生,学生也不能“害怕”而拒人千里之外。在学校管理中融入柔性的人性化管理,既有助于促进学校人才的全面发展,又可以增进组织凝聚力,弘扬学校文化。

3.构建校园文化,发挥价值导向

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独特的校园文化是老师和学生发展的土壤,会促使学生活泼、稳定的自我发展,是学校的整体精神,联系和协调学生和老师之间和谐发展。学校的各个元素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承认师生不同个体价值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前提,以个体价值观为基础元素,在矛盾和碰撞中形成价值体系与目标,以此为推动力形成全新的校园氛围,才能更好发挥学校管理的价值导向功能,促进学校管理工作进行,发展文明校园。

柔性管理论文篇(3)

2结果

随机抽取的100例急诊患者中,观察组中有98例患者对护士的急诊护理工作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有90例患者对护士的急诊护理工作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8.00%。观察组有12名护士在实施柔性管理方法后心理压力得到明显缓解,护理人员技能考试的平均分为(95.3±5.4)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柔性管理论文篇(4)

2.柔性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

如前文所言,相较于传统刚性管理,柔性管理是现代企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柔性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由此可见,柔性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成熟状态,有效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2.1建立柔性的图书馆组织结构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主要是“等级权力控制式”的管理模式。传统的管理模式强调的事“控制与制度”。运用这种管理模式对约束管理人员勤奋工作,完成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其管理模式显现的国语机械化,缺乏一定的活力,其并不能适应现今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展开柔性管理模式,可以突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个体性,注重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个性。在实施该项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其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将积累作为其主要的目的。这样有效促进员工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工作中,将员工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在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能够进行开拓与创新。可见,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柔性管理模式居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

2.2实施柔性化的服务

图书馆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图书馆在其管理的过程中实行柔性管理,将读者的阅读需要考虑在内。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将读者的信息作为出发点。这样才能够在图书馆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理念。因此,图书馆在购置图书的过程中,应依据读者反馈的信息进行购置。采购人员要收入读者全体,调查读者的需要,并且重视学习,进一步优化资源馆藏的结构。另外,在学术研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图书馆管理的柔性管理为读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应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效率,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将柔性管理体现在图书馆管理中。

2.3采用多种激励机制

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性的提高是柔性管理在企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在过去,图书馆更注重在其建设的规模。柔性管理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在柔性管理应用的过程中,图书馆应当更加注重对企业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为此图书馆必须做到,首先,对图书馆财务管理进一步的优化处理,构建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在开展柔性管理中,这一步非常重要。其次,进一步对图书馆财务关系人员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根据员工的自身情况来定向自身的职业发展。

柔性管理论文篇(5)

现代企业目前都广泛趋向于柔性经济管理模式,其间各类机构共同形成自动监督体系;再就是注重员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成果,管理动作相对倾向于人地地位平等层面之上,这类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手段,主张利用无形的价值和文化基础控制人员意志结构,保证员工之间相互尊重,能够自觉在竞争项目中获得进步,保证差异互补能效,最终科学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进程。具体来讲,柔性管理比较关注决策流程变化的跳跃性和弹性灵敏度结果,其间借助“人性化”作为主体标识,关注员工行为和内心变化细节,采取非强制管理方式,使得其充分感受到企业对自身的关照力度,自觉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官效应,员工在此类管理制度范围下必然自觉遵守不同规章制度,全面进取,进而为维护企业创造动力贡献更多技术力量;同时依照虚拟社团、差异性互补以及信息共享原则为贯彻运营、管理知识体系提供适应契机,最后稳固市场竞争优势基础。但是,因为周边环境、企业文化以及员工素质差异影响,难免令个人和企业目标之间存在突兀反应,为了合理弥补这类弊端问题,柔性管理必须在关键时刻发挥引导功效,确保进一步对员工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功效。

2、柔性管理影响作用

(1)变化性领导关系

须知市场本身竞争环境瞬息万变,任何反应细节都将决定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因此,有必要科学实施柔性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企业领导机构增多且保留适当灵活性特征,为了不断适应市场变化需求会滋生一定弹性反应,最终竞争能力便在动态变化中获得新生,企业员工之间的领导机制同步获得合理调整。

(2)权利的分散和下放结果

企业获得良好发展需要单位员工贡献聪明才智,尤其在柔性管制范围下,如若每个员工都能深入到企业经营决策流程之中,价值链体系必将由此得到完善,由此不同组织管理和经营权利都会顺势下放到基层领域之中,确保员工都能全面参与到问题处理项目之中,履行应有的职责内容并适应不同社会变化现象。

(3)员工之间的交流明显加强

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灵活的柔性管理如若有效适应,就必须做好觉悟面对日后工作中不同问题滋生结果,坚决杜绝一个专门部门处理现象,尽量委派诸多人进行共同商议,稳定员工之间工作心得与情感交流实效,争取在各类部门之间借助横向协调克制一切管理问题。

(4)员工工作热情的全面提升

透过企业柔性管理背景观察,尤其在人性化和民主化管理机制影响下,单位员工都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自身合理建议,长时间便形成应有的归属感,进一步不断强化自身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员工之间同步开创和谐交流氛围,整体工作热情持久不下,个体自然能够在自由工作环境中发挥特殊的英明才智。

二、目前我国各类企业在经济管理环节中发挥柔性管理作用的行为细节研究

1、企业柔性管理核心理念

涉及旧式经济管理模式,具体结合企业长远计划控制经济变化流程。柔性管理相对地更加关注于企业在现下流程的发展环境,能够适时地指导企业一切经济活动都不与企业实际条件相互冲突,避免牵涉过多弯路,使得双方快速制定彼此有利的合作关系架构,最终贯彻共赢技术指标。也就是说,企业在经济活动组织和调试上已经透过原本的推进式发展向牵引式层面过渡。

2、企业柔性管理方法

过往刚性管理手段十分注重强制性特征,不会依照人意而随意更改。而现如今柔性管理将集中精力调试管理动作程序化和刚性化弊端,顺势彰显非程序化和柔性化管制特征。如科技人员在企业内部能够自由行动,针对各类单位创新活动予以科学指导。企业如若在关键时刻加大对某项产品项目研发和设计投入力度,企业总体成本数量亦会同步降低不少,而这部分柔性管理将令企业决策更加自由、顺畅。

3、企业柔性管理环境

至于柔性经济管理决策能否贯彻预期实效,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特定环境的复杂影响程度,包括内部与外部两类层面,如若企业领导作风不够正派,柔性管理能效全面扩散就会显得比较困难,后期整改实效自然不够理想。

4、企业柔性资产分配

企业实施资产分配必然依照现实经济环境以及条件变化特征予以适时地调整。尤其在关注不同影响因素期间,须同时兼顾多数人利益前提下,为资本分配比例、数量、辅助政策选取等程序提供监视辅助动力;必要时依照不同时期环境变化条件进行对应分配,当然须同步关注分配政策实用性和灵活性特征的稳固结果。

三、合理应用柔性管理指导企业经济管理实践的细致策略解析

1、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员工一切工作行为无须严厉规章制度规范,相对地管理者应该时刻关注单位员工特定阶段心理反应,进而确保在不影响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前提下,针对员工整体实施民主化、人性化管理手段,督促员工不断完善自身并发挥特殊潜力能效,注重在团队建设中贡献自我适应能力,最终充分调动组织工作积极态度。

2、刚性与柔性管理模式的协调

刚性、柔性管理实际上长期维持相互统一以及彼此促进关系,其中柔性管理需要配合刚性管理中的规章体制作为调试媒介,企业如若失去强性规章手段难免会令工作队伍成为一片散沙;但是刚性管制方案仍需灌输灵活、多变特效,企业只有在特殊硬性规章约束环境中采取灵活方式,才能稳定其长远发展活力。须知柔性管理手段主张提升企业敏感反应程度,强化内部信息流动效率。为了顺利贯彻柔性管理指标,就必须适当精简企业管理层次架构,充分优化服务流程并重组业务结构,稳固职责细化管理特征;另外就是维系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流畅沟通实效,使得企业内部不同单位之间进行无间配合,进一步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成就。另一方面,企业领导可考虑建立具备柔性特征的组织结构。具体来讲,就是全面减少对企业经营目标贡献力度不大的人员,合理压缩与企业不相关的机构和管理层级,进而最大化的降低企业决策和操作层之间的层级数量,保证决策层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管理策略落实效率。同时,企业管理层有必要定期与操作层人员进行心得交流,有效提升信息反馈速率和准备特性。柔性组织结构的建立相对有利于信息快速传递与决策科学执行结果,当中企业管理成本同步降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保真质量也得到适当稳固。具体来说,柔性组织结构能够保留必要的节约、高效以及灵活快捷特征。

3、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水准

任何企业都是透过人员予以管制的,可以说企业内部员工素质与管理水准将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此,针对员工实施柔性管理教育,使得个体知识和才能尽量丰富完善,之后再去发挥潜能巩固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这便显得事半功倍。特别是在基层员工中拓展柔性管理策略期间,毕竟任何企业都是由少部分领导层和大多数普通员工构成,而这部分核心要素便集中在员工团队之中,为了顺利稳固企业主体员工柔性化管理能效,就必须加大此类制度贯彻力度,保证员工在心理上能够获得企业领导特殊关怀,进而在工作领域中提升积极性,主动参与到企业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之中,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只有长期坚持此类手段,企业长远发展活力也便清晰绽放。

4、鼓励人才自由发展

目前国家之间竞争实际上在于人才吸纳与改进质量之上,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借助先进人才技术力量推动,只有人才储备具备合理规模,人才有效技术以及理念支撑功效才能如数呈现,今后正确发展方向自由延展。因此,各类企业管理工作中应该赋予人才一定的自,提供相对广阔且灵活的发展空间,其间适当加大创新技术人才培养经济投入数量,并且在不违背社会相关制度基础上,针对企业尤以的策略进行适当采纳,相信日后的企业发展前景必将无可限量。

柔性管理论文篇(6)

0引言

在现代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环境下,大量高新技术的引入、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竞争的激烈化和全球化,使得企业的环境变得复杂多变,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一次次的严峻考验。在这样一种生产环境下,企业对环境地变化能够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即柔性,显得尤为重要。提高企业管理的柔性能够缩短企业生产周期,节省劳动力并增强制造能力,还可弥补规模经济的不足,有效的防止决策中的随意性,防止陈旧的管理。具有高水平管理柔性的企业的确在瞬息万变和激烈波动的市场中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柔性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提高企业管理的柔性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1,2]。这标志着企业竞争的重点已逐步从成本、质量转移到柔性上。当今世界企业经营管理将逐步进入以柔性为中心,成本、质量和服务等战略要素多位一体的时代。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企业管理柔性的因素,建立了企业管理柔性的递阶层次结构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分析评价,为企业提高其管理柔性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法。

1企业管理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是个由多要素、多层次所构成的具有经营过程和管理过程的人造微观经济系统,而企业的管理系统则是由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经营方式、生产技术等多方面组成。企业管理系统的柔性就是要使企业管理各要素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按照企业管理内部运动的规律,进行有效组合,从有利于发挥这些要素的功能及提高系统整体管理的柔性。这里为了方便下面的讨论,将企业管理系统抽象为:企业再造、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企业文化四个部分[3]。

1.1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是企业经营模式的调整,这为企业实现柔性管理提供了机会。企业再造的核心是以重整业务流程为突破口,以完整性为出发点,将原来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再合理地“组装”回去,通过业务流程重组,过去僵化的管理体制被打破,组织内部的冲突和扯皮现象减少,员工拥有了自,积极性极大提高。即企业再造是在更高层次上确定企业如何对市场做出反应,如何识别潜在市场与创新市场,并在这种识别与创造中重新定位企业在市场中的角色。企业再造的目的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增强企业从员工个人到整个组织对瞬息万变的环境的适应能力[4,5]。企业再造包括企业战略的柔性、组织结构再造的柔性、制度创新的柔性和业务流程再造的柔性。

1.1.1企业战略的柔性。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商海中,企业需要从战略目标制定、规则调整到战略实施都贯彻柔性化的理念,才能在运营中表现出很强的应变弹性。柔性的战略观念能使人们以一种更能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管理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这种新的战略观念主要是企业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要真正以满足消费者(客户)的需要作为组织的战略目标;增强组织利用新技术的弹性;加快新产品开发迅速进入新的生产活动领域,抓住有利时机,抢占新的市场等[6]。

1.1.2组织结构的柔性。由于传统组织管理模式决策周期长,信息交流渠道不畅,不能灵活多变地适应市场需求,建立柔性管理组织结构势在必行[6]。近年来,企业组织结构出现了扁平化、工作团队、网络化、虚拟化的发展趋势。扁平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比层次结构更具有柔性,它能够通过改变内部结构来适应外界环境的不同要求,表现出极强的应变能力。同时,这种组织结构为组织内部成员提供了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和支持条件,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组织的运行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1.1.3制度创新的柔性[3]。制度创新在于以充分的产权和制度设计来降低交易费用。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看,制度创新所导致的产权重新安置和制度设计的效率要通过企业柔性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得以展现。企业要不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改革。这样才能使更新、更完备的企业制度和体制继续被创造出来,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适应现代经济全球化、网络化运作的要求。

1.1.4业务流程再造的柔性。所谓业务流程是指一组逻辑上相关联的业务活动,企业依靠这些关联活动来实现预定的目标。重整业务流程,就是要从整体流程出发,先考虑企业从投入到产出的总过程,找出目标,然后重新分析不同业务流程以及同一业务流程中的各环节的内在关系,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企业管理的最大柔性。

1.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是指某项新产品从设想、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以及销售一系列技术活动的综合。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的柔性,越来越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提高技术的柔性,才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从总体来说,企业技术柔性主要包括自动加工系统柔性,物流系统柔性、信息系统柔性和软件系统柔性[7]。

1.2.1自动加工系统柔性是指当作业发生变化时,加工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调整能完成多种操作的能力。还可分为设备柔性、工艺柔性、作业柔性、路径柔性等。

1.2.2物流系统柔性是指在加工过程中,采用不同手段将多种物料在设备之间转移的能力。它能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在制品库存,并缩短生产周期。

1.2.3信息系统柔性是指对加工和运输过程中所需各种信息收集、处理、反馈,并通过计算机及其它控制装置对设备实现分级控制的能力。

1.2.4软件系统柔性是指企业用计算机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包括设计、规划、生产控制和系统监督等软件的柔性。

1.3市场营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越来越注重市场营销,促使企业提高市场的柔性,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3]。市场营销的好坏,决定了企业总体效益的高低,只有搞好市场营销,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柔性,从而加速商品的周转和销售,减少产品积压以及资金的占用,加速资金回笼,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中去。其中主要包括绿色营销的柔性、服务营销的柔性、知识营销的柔性、网络营销的柔性与文化营销的柔性[8]。

1.3.1绿色营销的柔性。绿色营销的基本含义是企业通过营销活动,在获取利益的同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每一环节都应该考虑到消费者、环境及社会的利益。绿色营销是企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企业要适应绿色大趋势,以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市场形象和竞争力。

1.3.2服务营销的柔性。服务营销是指通过取得顾客满意和忠诚来促进买卖双方相互有利的交换,最终获得适当的利润和公司长远发展。实施服务营销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适应力的现实要求。在竞争日益激烈、技术与经营方式纷纷被仿效的今天,服务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更是有着独特的作用。

1.3.3知识营销的柔性。知识营销代表了一种先进的营销理念,是指企业在产品推销的同时,向社会传播与产品有关的知识、技能,让公众不但从直接的物品使用中受益,还从企业那里得到文化、知识等熏陶。它提倡掌握科学方法,通过向顾客传播知识与技能,变潜在的消费群体为现实的顾客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利润。知识营销将会为企业带来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

1.3.4网络营销的柔性。网络营销是因特网发展日益成熟的直接结构,是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它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商务模式,带动了经济结构的变革,对现代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网络营销对企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机会,努力开创营销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1.3.5文化营销的柔性[8]。文化营销是通过有意识地发现、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到企业经营目标(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的一种营销方式。文化营销是站在主动利用文化环境因素的角度,把文化与营销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使文化渗透到产品、品牌及企业形象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

1.4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工作方法、工作部署、工作业绩和效率与企业文化紧密相关。企业文化既是一种柔性管理方式,又是一种以文化为载体的管理理论。同时,它又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致胜的手段。企业文化柔性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念及经营理念在动态环境下的不断创新,企业中各利益主体的观念和利益也相应经历调整过程,以期形成相应的企业使命和有利于柔性管理的氛围,即企业文化的柔性越强,就越有利于柔性管理的实现[5]。因此,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的柔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9]。

1.4.1精神文化的柔性。企业的精神文化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它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企业的领导和职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等,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目标等。

1.4.2制度文化的柔性。企业的制度文化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实际上是对企业职工和企业本身产生规范性和约束性影响的部分,主要包括企业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和特殊制度三方面。

1.4.3物质文化的柔性。企业的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员工生产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它主要包括企业的厂房、工艺装备和产品等,它们是群体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2企业生产系统柔性评价——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它将复杂的问题分为若干层次,逐步分析,可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也可以防止对某类问题出现前后矛盾的主观判断[10]。几十年来,它成功地运用于社会、政治、技术和经济等各个领域,取得了许多成果,它也适用于对企业管理系统柔性的分析评价。

使用层次分析法首先要把复杂问题分解为称为元素的各组成部分,再把这些元素按属性分成若干组,形成不同层次。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又受上一层次元素的支配。处于最上层的通常只有一个元素,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称为目标层。中间的层次包括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称为准则层。最低一层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方案或体现各准则要素变化的指标,称为措施方案层或指标层。在我们这个问题中,目标层为评价企业管理系统柔性,准则层则B表示影响企业管理系统柔性的因素,每个要素的变化又可以用若干项指标来反映,即准则层C,方案层D为不同企业的管理系统。根据我们对企业管理系统的分析,建立其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之后,我们就可以在各层元素中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人们对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给出的判断,这些判断通过引入合适的标度用数值表示出来,写成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信息,也是进行相对重要度计算的重要依据。

为了避免决策受个人业务水平的限制,常使用专家评比法或德尔菲法等建立判断矩阵中的相对权重。对两两比较构造出的判断矩阵,要检验其一致性,若不满足一致性条件,则要修改判断矩阵,直到满足为止。另外,在不同时期应根据当时情况重新判断,以使分析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首先利用专家评比法建立准则层B各元素对目标层A的相对权重,得到的判断矩阵为4×4阶矩阵。根据算术平均法得到准则层B的层次单排序,即单一权重向量,同时这一权重向量也是准则层B的组合权重向量,记作W′=(W1,W2,W3,W4)T。

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准则层C各元素对准则层B各元素的重要程度,得到的判断矩阵均为16×4阶矩阵,其单一权重向量分别记作:

W12=(W11,W12,…,W116)T

W22=(W21,W22,…,W216)T

W32=(W31,W32,…,W316)T

W42=(W41,W42,…,W416)T。

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准则层C的组合权重,令组合权重向量为C:C=(W12,W22,W23,W24)TxW′

这样,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方案层D对于目标层A的数值,即对各企业管理系统柔性的评价,并得到一个评价值。令企业管理系统i的16种柔性类型值为一个向量:

Ai=(ai1,ai2,…,ai16)T

上式中qik为第i个企管系统k元素的评价值,Vj为第j元素的综合评价值。

从上可以看出,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生产系统柔性进行评价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主观性[11]。这是因为,对不同的柔性目标,不同的管理决策者以及不同的企业生产系统,柔性类型的相对权重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构成的判断矩阵就各异,这完全取决于管理者或专家的经验、主观判断以及特定的环境。因此,即使对同一企业生产系统,其柔性评价可能也会不同。其次,生产系统柔性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是否科学和切合实际,对其评价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有极大影响。企业生产系统柔性递阶层结构的建立一是要考虑问题求解的需要,不同问题其递阶层次结构也将有别;二是取决于管理者和决策者对企业生产系统柔性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

3结语

柔性作为管理系统所应具有的重要特征,它是作为应付动态多变的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管理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与以往对管理系统柔性的概念性、框架性的研究相比,本文研究的结果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使对企业管理系统柔性构成要素和整体柔性的评价更加切实可行,为评价管理系统基于柔性的竞争力、分析和改善管理系统的功能提供了有效而实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旭,武振业.面向敏捷制造的可视化柔性决策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MIS.2000.6(6):41-45.

[2]庞庆华,潘郁.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环境下柔性调度的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5-70.

[3]陈晓慧.现代企业系统柔性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D].武汉:武汉工业大学.1999.5.

[4]时间,雷鸣.柔性管理及其对我国企业界的影响[J].经济师.2002.6:163-164.

柔性管理论文篇(7)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是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如何使员工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的知识、思想、才能奉献给企业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开发部门着力思考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柔性管理的内涵、特点以及企业实施柔性管理的方法和思路。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 柔性管理 内涵 特点 方法 思路 一、柔性管理的内涵 柔性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新趋势,它既是一种管理体系,又是一种管理哲学。传统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简单化、感性化、刚性管理,是以控制、规章制度、惩罚为手段,强制性色彩较浓。而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重视人的情感、个性、欲望、能力等因素的作用,注重平等和尊重,管理采取非强制性措施,在员工中形成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和思想贯彻在员工的自觉行动中。它依靠人的心理过程,依赖于从每个员工内心深处激发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性化管理,因此具有明显的内在认同感和驱动性,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积极的创造性。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是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是随着时间、外部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反应敏捷、灵活多变的崭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也就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和谐、融洽、协作、灵活、敏捷、韧性”等柔性特征。柔性管理是针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经营实际提出的新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它更加注重管理软化,以管理的柔性化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适应知识经济激烈竞争的需要。 二、柔性管理的特点 柔性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氧围进行人格化管理。它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所以,柔性管理具有内在的驱动性、影响的持久性、激励的有效性以及对环境的迅速适应性等特征。 1.内在的驱动性 柔性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求用柔性的方法去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具体地说,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是在尊重员工的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的前提下,在提高广大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的基础上,实行分权化的管理。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是依靠上级的发号施令及监管,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他们心情舒畅、实现自我、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开拓新业绩。 2.影响的持续性 只有当企业的规章制度转化为员工的自觉意识,企业目标转变为员工的自发行动,从而形成内在的驱动力时,自我约束力才会产生。柔性管理要求员工把外在的规定转变为内心的承诺,并最终转变为自觉的行动。这样的管理方式对组织以及组织成员的影响力是持久的。 3.激励的有效性 所谓激励是指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并满足个人愿景的过程。激励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协调企业目标与个人愿景的重要方式,是组织管理的核心问题。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这些都是低层次的需层,而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则是高层次的需求,属于激励因素。而柔性管理主要满足了员工的高层次需

柔性管理论文篇(8)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当前经济环境下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阐述了柔性管理的内涵、特征以及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路。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刚性管理 一、当前经济环境下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现代组织所处的环境正在从相对稳定的静态环境转向日益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环境。环境的复杂多变加剧了企业的竞争,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和企业战略长期不变的情况下,依据企业经营战略和运营模式而确定和实施的,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人员的选、用、育、留等,都是依赖于固定的模式、组织、规章制度进行的统一管理、统一工作,侧重于用人做事。而在不确定的经营环境下,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变得复杂多变,人员的流动性加强,企业面临人才短缺、人才流失的危机。如何把人力资源规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如何进行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都将变得复杂和难以确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刚性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 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提出,迎合了这一需要,它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个性化管理为核心,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随时间、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这种反应敏捷、灵活多变的柔性化管理模式,适应了当前经济环境的需要,是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一种提升,是人本管理的一种实践形式。 二、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一)柔性管理的内涵 “柔性”一词源于英语"Flexibility",意为柔韧的、灵活的、能适应新环境的、可通融的,原指物质的一种物理特性,后引申到人,包括人的行为、思想。关于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定义,聂会平、王培根、郭毅夫(2007)认为,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就是通过人力资源实践柔性对现有员工技能、行为的调配和重构来获取人力资源的整体柔性,从而使企业产生持续竞争力。朱晓辉、凌文检(2005)认为,柔性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而柔性管理的关键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主要包括领导的授权与员工的全面参与、工作分析的柔性化、员工的培训与发展以及柔性的激励措施。 综合看来,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刚性管理强调“以规章制度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主要是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和赏罚分明的激励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这种机械的、非人性化的刚性管理模式,无法有效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柔性管理是指“以人为中心”,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自觉行动。从本质上说。柔性管理更加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要求用“柔性”的方式去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 (二)柔性管理的特征 1 内在驱动性。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上级的权力影响力和监管,而是依赖于员工的心理过程,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

柔性管理论文篇(9)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当前经济环境下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阐述了柔性管理的内涵、特征以及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思路。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刚性管理 一、当前经济环境下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现代组织所处的环境正在从相对稳定的静态环境转向日益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环境。环境的复杂多变加剧了企业的竞争,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和企业战略长期不变的情况下,依据企业经营战略和运营模式而确定和实施的,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人员的选、用、育、留等,都是依赖于固定的模式、组织、规章制度进行的统一管理、统一工作,侧重于用人做事。而在不确定的经营环境下,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变得复杂多变,人员的流动性加强,企业面临人才短缺、人才流失的危机。如何把人力资源规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如何进行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都将变得复杂和难以确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刚性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 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提出,迎合了这一需要,它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个性化管理为核心,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随时间、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这种反应敏捷、灵活多变的柔性化管理模式,适应了当前经济环境的需要,是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一种提升,是人本管理的一种实践形式。 二、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一)柔性管理的内涵 “柔性”一词源于英语"Flexibility",意为柔韧的、灵活的、能适应新环境的、可通融的,原指物质的一种物理特性,后引申到人,包括人的行为、思想。关于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定义,聂会平、王培根、郭毅夫(2007)认为,人力资源柔性管理就是通过人力资源实践柔性对现有员工技能、行为的调配和重构来获取人力资源的整体柔性,从而使企业产生持续竞争力。朱晓辉、凌文检(2005)认为,柔性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而柔性管理的关键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主要包括领导的授权与员工的全面参与、工作分析的柔性化、员工的培训与发展以及柔性的激励措施。 综合看来,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刚性管理强调“以规章制度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主要是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和赏罚分明的激励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这种机械的、非人性化的刚性管理模式,无法有效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柔性管理是指“以人为中心”,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自觉行动。从本质上说。柔性管理更加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要求用“柔性”的方式去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 (二)柔性管理的特征 1 内在驱动性。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上级的权力影响力和监管,而是依赖于员工的心理过程,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

柔性管理论文篇(10)

摘要: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是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如何使员工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的知识、思想、才能奉献给企业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开发部门着力思考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柔性管理的内涵、特点以及企业实施柔性管理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人力资源 柔性管理 内涵 特点 方法 思路 一、柔性管理的内涵 柔性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新趋势,它既是一种管理体系,又是一种管理哲学。传统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简单化、感性化、刚性管理,是以控制、规章制度、惩罚为手段,强制性色彩较浓。而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重视人的情感、个性、欲望、能力等因素的作用,注重平等和尊重,管理采取非强制性措施,在员工中形成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和思想贯彻在员工的自觉行动中。它依靠人的心理过程,依赖于从每个员工内心深处激发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性化管理,因此具有明显的内在认同感和驱动性,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积极的创造性。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是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是随着时间、外部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反应敏捷、灵活多变的崭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也就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和谐、融洽、协作、灵活、敏捷、韧性”等柔性特征。柔性管理是针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经营实际提出的新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它更加注重管理软化,以管理的柔性化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适应知识经济激烈竞争的需要。 二、柔性管理的特点 柔性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氧围进行人格化管理。它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所以,柔性管理具有内在的驱动性、影响的持久性、激励的有效性以及对环境的迅速适应性等特征。 1.内在的驱动性 柔性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求用柔性的方法去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具体地说,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是在尊重员工的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的前提下,在提高广大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的基础上,实行分权化的管理。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是依靠上级的发号施令及监管,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他们心情舒畅、实现自我、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开拓新业绩。 2.影响的持续性 只有当企业的规章制度转化为员工的自觉意识,企业目标转变为员工的自发行动,从而形成内在的驱动力时,自我约束力才会产生。柔性管理要求员工把外在的规定转变为内心的承诺,并最终转变为自觉的行动。这样的管理方式对组织以及组织成员的影响力是持久的。 3.激励的有效性 所谓激励是指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并满足个人愿景的过程。激励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协调企业目标与个人愿景的重要方式,是组织管理的核心问题。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这些都是低层次的需层,而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则是高层次的需求,属于激励因素。而柔性管理主要满

柔性管理论文篇(11)

摘 要:为了在社会、学校与学生的不断变化中谋求平衡并促进学生各方面良性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实现柔性化势在必然。从初步的探索实践看,其实现的现实途径有:管理观念人本化、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过程模糊化、管理评价多样化、管理手段网络化等。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柔性管理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柔性管理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新趋势。柔性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使企业组织、生产、营销等各个管理环节保持灵活性,从而实现与市场变化的互动,保证企业的发展。很明显,其实质在于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不断追求员工与企业的共同进步,柔性管理在企业界取得的巨大成功,使高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深受启迪。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对富有柔性的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渴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必须实行柔性化管理。 一、管理观念人本化 柔性管理的要义之一是要以人为本,主张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将提高人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作为管理核心,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实现人的价值作为管理目的。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身评价不高,有较强的失落感。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管理者应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这就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差异,宽容学生的错误,注重学生的参与,更多地给学生以信任、激励、提醒,增强学生的信心和成功欲望,突出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鼓励学生对学校各项教育工作进行策略思考,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检查、监督、控制和调节,从而保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功能的有效发挥。从这个角度看,管理观念的人本化实质上是要求学生管理者自行破除以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不容质疑的命令为依托的刚性管理模式,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换位反思,形成双向无限交流、宽松和谐的良性教育管理环境,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实现管理的柔性化。 二、管理制度规范化 柔性管理作为超越刚性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是内在地吸收了刚性管理的合理因素而构建起来的。在人们的道德境界尚未高度发展、依然需要外在约束的情况下,柔性管理必然是在科学健全的制度规范基础之上而进行的灵活、权变、非程式化管理。基于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柔性化也不可能离开较为规范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这就要求把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管理的各项制度中,进一步完善学生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严密健全的制度管理机制。在管理实践中,科学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奖罚管理制度、素质评价制度、学生干部管理制度、毕业就业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制定不仅要有章可循、奖罚分明,而且要符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技术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并且,管理制度要随教育发展而不断完善,又要有相对的稳定。从制度的执行来说,强调制度的内化,即在激励学生可为与不可为的过程中,通过自我调适、自我运转、自我实现,将制度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基本素质,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能够使管理从上而下的“管制”转变为从上向下的服务,变从上而下的简单命令为上下左右的沟通、协调和疏导,形成有机、联动而又良性循环的运作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管理过程模糊化 柔性管理实质上是一种目标管理,它强调随市场灵活变化的管理目标,不关注或忽视达到管理目标所经历的一系列过程,即表现为一种模糊操作的管理过程。由于学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人、因境、因时而宜,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绝不是简单明确的数字叠加。在这种情况下,试图运用科学的精确方法对之进行管理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只能强调管理过程中的模糊操作。同时,高职学生已经过多年相应的各种教育,大多数具有良好素质,有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客观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