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法学基础知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0-17 19:16:23

法学基础知识论文

法学基础知识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61-03

一、工作过程为导向与文科类基础课程改革的困境

所谓的工作过程就是指“为了完成某一件工作任务同时能够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主流观点。但是在课程改革初期,我们遗憾地发现:无论是与理工科类课程相比,还是与文科类核心技能课程相比,这些基础课程普遍重知识的讲授和理论的传播,轻应用技能和动手操作。长期以来,这些专科基础课程只是缩小版本科基础课,除了知识范围有所不同,其余都严格秉承传统。因此注重基础知识和理念素养培养的这些基础课程,并不能适应姜大源教授的“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及任务和流程等为导向的课程重新开发思路。既不能直接照搬照抄“工作过程”为任务和导向的方法,也不能停滞不前继续保留原有的课程模式,否则课程建设将很难适应整个法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在高职教育中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一时间文科类基础课程的改革在整个高职课程改革大好前景之下遭遇到瓶颈,陷入了困境。

二、走出困境:非工作流程导向的创新,以法律现象的认知规律为流程,创造课程设计新理念

带着课程改革中的困惑,课程组成员多人多次听取了姜大源教授的特色讲座,认真分析研究其所提倡的“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改革思路与基础课程理念培养目标的不同点和关联点,积极探索基础课程改革的新途径、寻求新思路。几经努力,终于找到了突破点。我们发现,虽然法学的基础知识中没有工作流程和任务,但认识这些法学基本知识的过程(从简单的社会现象和行为的认识到复杂的法律现象和法律行为的认识过程),也体现出行动的先后顺序性。我们暂且将这种对知识“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称之为“非工作”流程。每一个知识的认知作为一项任务,刚好与“以工作过程为任务导向”的设计思路相吻合。同理文科类基础课程都担负着传播专业基础知识的任务,将这种传播任务转换成学生认知专业基础知识的过程,将对专业基础现象的认识过程当成一种工作任务,将获得职业素养当成工作成果,完全符合姜大源教授“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概念,也与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相统一。因此在基础课程体系中,将“工作过程为导向”进一步转化为“认知过程为导向”,是对“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思路的创新,它解决了认知知识类基础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对非操作性工作过程的延伸解释。

三、《法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成效

在此基础上,课程组重新梳理了《法学基础》的改革设计思路,将“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进行转化和提升,同时也吸取了法律类其他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改革的方法,提炼出了以“认知社会现象和法律现象”为导向的基础课程改革思路。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挑选合适的学习内容进行排列组合,同时以“认知某一现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创新和摸索出了一套法律类专业基础课程从纯理论知识教学到注重能力技能传授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法。

1.完成特色教材的编写。在教学知识点的选取上,《法学基础》以法理学与宪法学为蓝本进行选择,开创了高职法律类专业法学基础课程的先河。以此为基础,我们组织了多年从事高职法律课程教学的教师和行业资深专家共同编写了《法学基础与宪法》教材,已于2009年6月正式出版。在这本教材中,我们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高职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理论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紧密结合近年来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法律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对法学基础理论和宪法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全新的整合,并紧紧围绕社会发展、人的活动、国家形态和法律关系四个基本要素,尽量按照其内在逻辑联系和客观现实关系来重新构建学习内容单元和设计教学进程,着力培养学生基本法律素养。目前该教材在法律类高职高专学生中的适用面十分广泛。

2.以学习情境为载体,从学科型教学向行动型教学转变。在《法学基础》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们选择了12个不同的知识点为不同的学习情境,并以此为载体设计学习单元,已经完全摒弃了法学学科传统复杂的纯理论知识体系,基本实现了知识点从学科型向行动型的转变。从课程大纲看,这12个学习情境的编排顺序,均以学生对现象的认知规律为导向,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从社会到法律,从一般法律认识到专业法律思维养成的规律设置课程的整体内容体系,可以说完全符合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趋势。同时这12个学习情境的设立,也与不同的认知法律的行动领域相适应,符合培养学生法律基本素养技能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法律基础》课程以学习情境为载体的设计,开拓了文科类专业基础课程“认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新思路,完全适应并创新了高职课程改革以行动领域和认知规律为导向的改革思路。虽然说从细节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但从整体而言,其行动领域和认知规律为导向的前瞻性还是非常突出。

3.摒弃纯理论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传统的法学基础课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技能的培养,高职法学基础课程的讲授必须彻底摒除这一陋病。因此我们在这门法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制订了实训方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实地考察,增加感性认识,通过观摩实务部门的工作,学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进行理解、消化,扩大知识面,学习理清思路,掌握法律人的逻辑推演、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在课堂上开设专题讨论课和模拟实训课,要求学生设身处地的扮演角色,进入情景,通过有参照物的法律实践掌握知识与理论。

四、对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通过这几年在法学基础课程建设的实践摸索,从开始的一头雾水到如今的思路清晰,课程建设组在对高职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方面有了一些切身的感受,以供分享。

1.定位要准确。无论哪个专业,都离不开专业基础课程,这是整个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和基石。但同时也必须要看到,高职教学与本科教学目标的不同,专业基础课程在高职各个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也必然不同于本科专业。如果开拓和转变思维,将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建设中进行重新的定位,是在进行课程建设之前必须要理清的思路。首先必须摒弃专业基础课程的纯理论课程地位,树立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素养、基本技能、基本分析能力等培养功能的认识。因此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基础”不能少,但必须从“基础知识”向“基础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定位进行转变。

2.目标要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必须要明确,要有的放矢,这是在“定位准确”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实际的明确,就是必须要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所属专业的改革发展及建设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任何一门课程的改革,都离不开专业的建设目标,每一个专业对其整个专业框架下的课程设置均具有其现实的目标性,所以每一个课程的建设必然不能离开专业的建设总目标。以《法学基础》为例,在法律系三个专业中,其均为专业基础课,但三个专业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对法律事务专业而言,法学基础课程要实现其分析法律关系等基础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对司法警务和法律文秘专业而言,则更侧重于认识法律现象等基础能力的培养。因此同为专业基础课程,必须要针对和结合不同专业的建设目标,明确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3.内容要适当。作为高职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避免深奥,而应当选择浅显易懂。那么在高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是动手的能力,以此为出发点,简单、浅显的基础知识够用即可,而基本技能操作的知识点则需要提前进入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为将来学生继续学习专业技能奠定基础。

4.方法要灵活这是指将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付诸实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即使是实践教学方法,也要根据教学对象、现实情况的不断变化而进行灵活的处理。以《法学基础》为例,同为专题讨论分析法,不同的老师就创造出了不同的实施方法,如学生参与式教学法、话题讨论法、案例模拟法等等,都是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此,不拘一格的灵活教学手段是将所有的上述课程改革思路和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产生实际效果的良方。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法学基础知识论文篇(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eachers' knowledge base and the demands of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basic education on teacher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training curriculum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of English can be pided into six categories:language skills, subject matter content knowledge, pedagogic knowledge and EFL teaching skills and techniqu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contextual knowledge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applied linguistics.

Key words: curriculum setup; teachers' knowledge base; English teachers' training; teacher education refo

一、导言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积极配合和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各级师范院校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调整。2004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也再一次提出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根据新课改对师资的要求,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办学质量。作为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最重要课程之一,英语课程目标的设置日趋完善,而随着基础阶段英语新课程标准在我国中小学的全面实施,在职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已成当务之急。本文首先对普通教育和外语教育理论中关于教师知识基础的研究进行简单描述,并以此为依据对比某师范学院英语系自1992年以来为培养中等学校英语教师所设置的历届本科函授课程教学计划,分析其培养目标,找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针对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提出高校英语师资培训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二、理论依据──教师的知识基础

(一)普通教育及外语教育中的教师知识基础类型

美国著名教育家舒尔曼认为教师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三大类:学科知识、教育学和方法论知识、课程论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了解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熟知社会文化环境对教育效果的影响以及教育的目的等。[1]在他的研究基础之上,很多学者都围绕教师的知识基础类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国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沿用了英美国家的研究模式,其研究成果也都大同小异。

TESOL(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教师的知识基础是教师为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而需掌握的所有的知识和技能。[2]由于外语教育是与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紧密相关的,所以外语教师知识基础也来自不同的学科。早在1987年Richards就曾指出,在TESOL领域,典型的师资培训课程为教师提供的知识基础来源于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等学科的理论,以及在这些理论指导下依据语言教学方法论进行教学所获取的实践知识。[3]随着教师职业化教育的发展,构建TESOL教师知识基础的组成部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Richards认为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及其教学实践活动,一种与学科知识、学科课程论和教学论知识有关,另一种则与教师本人对待教学的主观态度有关。[4]Richards在舒尔曼关于教师知识类型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TESOL教师的知识基础应该由以下六个方面的核心内容构成:①教学理论,如广义上的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社会心理学等理论,该学科领域的听说法、交际法和自然法等理论;②教学技能,如最基本的课堂学习活动的选择与展开,对学生的提问方式及检查其学习效果的方式,对学生语言错误的处理方式等;③交际技能,一般技能方面,如教师的性格和举止风度、声音的清晰度、对声音的高低及语流速度的控制调节、建立和保持与学生间和谐关系的能力等;语言熟练程度方面,如是否能够流利地执行言语行为或语言功能;④学科知识,指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提供理论基础的基本概念、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如语音学、英语句法、英语语法、英语语言学、二语习得、课程和教学大纲的设计、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TESOL研究、方法论和测试等;⑤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⑥背景知识,如语言政策、语言教育政策、学生个体差异、学习环境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等。[5]

(二)我国英语教师知识基础类别

我国有多种形式的英语教师培训机构,每个独立的培训机构也都随着国家英语政策的变化及英语教学大纲的改革相应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但迄今为止笔者发现国内对英语师资培训课程设置方面的实证性研究还很少。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针对培养目标对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依据关于教师知识基础的理论研究,结合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中小学英语师资培训课程设置中所有的课程可划分为六种基本的知识基础类别,即:①语言技能(Language Skills),如听、说、读、写、译的技能;②学科知识/基础理论(Subject Matter Content Knowledge);③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与技巧(Pedagogical Theory & EFL Teaching Skills and Techniques),包括课程论知识(Curriculum Knowledge);④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Educational Technology & Application),如信息与通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CALL: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等;⑤背景知识(Contextual Knowledge);⑥科研方法知识(Knowledge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Applied Linguistics)。

从这六类教师知识基础的角度入手,笔者对某学院英语系自1992年以来为培养中等学校英语教师所设置的本科函授生教学计划及培养目标进行了分析,对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及实用性进行了研究。

三、研究结果

我们选择的这所师范学院英语系自1992年开设本科函授以来,每年的课程有增有减,但变化不是太大,按照前面所划分的六类知识基础类型可以把这些课程归类为:①语言技能:高级英语、英汉/汉英翻译、英语写作(1995年始)、英语听说(2004年始)、高级英语阅读(2004年始)、英美文学及选读、欧美文化;②学科知识/基础理论:英语语言学、英语文体学、英语语法概论、英语词汇学、语言测试理论、第二语言习得(2001年始);③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中学英语教材教法(2004年始)、现代教育理论(2002年始);④其他课程:第二外语(日语/法语)、教师职业道德(2000年替代语言测试理论)、毕业论文指导(2001-2003)。各课程所占总学时的百分比见表1。

表1 该师范学院英语系本科函授课程课时分配比例

从表中数字可以看出,自1992年至今,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背景知识和科研方法知识一直都是空白,所以为了更有利于研究,使读者能更清楚地了解各知识基础类型间的关系,笔者借助下面图1的形式来分析其他四类课程比例。

1.语言技能和学科知识

历年来语言技能方面的课程比例一直高于学科知识方面的课程,尤其是自2000年开始,在语言技能课程比例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学科知识比例逐渐下降,两种类型间的比例2000年相差大概10几个百分点,2001年开始超过20个百分点,到2004年更是相差56个百分点。从2000年起学科知识类型中取消了语言测试理论,降低了该知识基础类型的课时分配比例;2001年又取消了英语语法,虽然同时增加了第二语言习得,但文体学和词汇学课时的相对减少使得该类型语言技能类的课程课时比例差别继续加大;直至2004年又增添了两门新的语言技能课:英语听说和高级英语阅读,但文体学和词汇学又被取消,从而使两种知识基础类型中的课程比例出现严重的不平衡。

图1 不同知识基础类型课程比例

2.学科知识和其他课程

2000年以前学科知识方面的课程比例一直要高出其他课程很多(其他课程共包含三门:第二外语、教师职业道德和毕业论文指导,学时比例未单独计算),但从2001年开始却少于其他课程所占课时,一个原因是上面所讲的学科知识课程和有关课程课时的减少,另一个原因是增加了第二外语的课时并增添了一门毕业论文指导课程。虽然毕业论文指导在2004年又被取消,但其他课程所占学时比例依然要高于学科知识类型所占比例。另外从图1可以看出,这两类课程与语言技能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变化不是太大,只是在2004年这些课程总课时数要远远低于语言技能课程所占学时。

3.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与技巧

图表显示,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方面的课程一直到2002年才开始开设,2002和2003年同为一门现代教育理论课程,学时为63,2004年增加了一门105学时的中学英语教学法。

四、分析与建议

(一)课程设置与英语教师知识基础的建构分析

1.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指的是英语的听、说、读和写的运用能力,该英语系根据国家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增加了英汉互译能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英语教学开始提倡交际法的应用,随着新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已成为新世纪的导向,所以英语教师本人的语言运用能力便成为重中之重。该英语系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培养教师的语言技能,尤其是在2004年又加大了比例,增加了英语听说和高级英语阅读。

培训和提高教师语言技能一方面体现在课程的选择和学时分配上,另一方面也应体现在传授方式上。所以我们必须针对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授课策略,使接受培训的教师最大限度地提高语言技能,这样才能体现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2.学科知识/基础理论

TESOL学科知识是英语教师需要了解的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能为英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英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国内外对TESOL领域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举不胜举,本文不再赘述。

本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从1992年至1999年,所有学科知识/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一直是语言学、文体学、语法概论、词汇学和语言测试理论,并且课时安排和所占总学时的比例几乎未变,2001年虽增设了第二语言习得,但语言测试和语法却相继被取消,2001年起又取消了文体学和词汇学,到2004年就只剩下了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另外,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如课程论和教学论、社会语言学、TESOL研究等从未被涉及过。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变化是,其他课程类比例自2001年起要高于学科知识课程的比例,其中第二外语(日语/法语)在1999年以前(含1999年)的学时比例一直是学科知识学时的41%~50%,但2000年教师职业道德替代了语言测试,2001年又增设了毕业论文指导,致使其他课程的学时比例增大,而2004年仅第二外语一门课程的学时比例就超出了学科知识类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学的总和(13.1%和10.7%)。

从这些变化结果来看,该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规范性,课程设置的标准、选择课程的依据以及增减课程的原因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与技巧

按照Richards的观点,外语教师培训的核心课程是教学理论,因为它能为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实施提供依据;而教学技能与技巧则是一个语言教师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5]该英语专业自2002年为本科函授生开设了现代教育理论,在2004年又增设了中学英语教材教法(有些学员在专科阶段已经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本研究未加统计)。根据其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说明,现代教育理论包括教育科学的新理论、新成果和新观念,国内外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介绍;中学英语教材教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基本技能、基本素质,中外英语教学法的流派及其特点,中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等。但是,如何让教师真正掌握实用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与技巧是培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的来源与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及传授方式等都是这个环节中重要的因素。

4.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背景知识、科研方法知识

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而英语教师的知识基础也要随之变化和更新。新英语课程标准和该英语系函授生培养目标中都有这方面的描述,要求英语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辅助英语教学等,但目前该英语专业本科函授培训课程中却还没有设置相关课程,缺乏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关于背景知识,笔者赞同Richards的观点,它应该是教师知识基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学生个体差异及其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不同需要、课堂学习环境、学校的办学目的和整体教学规划、不同地市的文化氛围及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国家的外语政策及外语教育政策、社会文化背景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对英语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它们为英语教学提供条件,同时英语教学也要受到这些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果能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把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纳入英语教师培训计划,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如一门课程或者几个学时的讲座,这样会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帮助。

科研能力是该英语专业为本科函授设定的培养目标之一,并且在现代教育理论课程说明中也提到要通过学习加强学员教育实验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但在培训过程中却没有界定和体现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科研水平,也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有研究表明,我国教师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实证研究不够,研究成果大多是以发表意见、总结经验等形式来表现,这样很容易出现研究与教学现实分离的现象。[6]如果中小学一线教师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那么他们把在不同教学环境中直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这样得出的结论将对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提供直接的帮助,也会在我国英语教育政策的制订方面为英语教育专家提供可借鉴范例。如国外比较普及的行为研究是在教师任教的课堂上进行的小规模的调查研究,教师可以选择课堂行为的某一现象,使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资料,然后制定计划以帮助改进课堂行为(James,2001)。[7]我国的英语教师培训课程中是否可以介绍如行为研究之类的知识和基本的科研方法,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是否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要达到什么样的科研水平,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于其他课程,第二外语(日语/法语)、教师职业道德和毕业论文指导,本文没有列入教师知识基础,故不做进一步分析。

(二)结论和建议

依据国内外关于教师知识基础的研究,按照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我国英语教师知识基础可以分为六类:语言技能、学科知识/基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与技巧、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背景知识和科研方法知识,前三类是教师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后三类是教师应该掌握的辅助教学实践、完善教学过程的相关知识。

数据分析表明,该英语专业尤其重视教师语言技能的培养,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语言技能类的课程总学时已经是学科知识类总学时的两倍以上;教学理论课程是近期才开设但课时不多,而与其他三种知识基础相关的课程一直没有开设。从数据比例可以看出,该英语专业的本科函授生课程设置缺乏整体宏观规划,在课程选择和课时分配上没有明确的依据和标准。笔者认为,如果要检验其课程设置合理与否,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否使学员达到所规定的培训目标,那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国家教育政策,尤其是国家英语语言教育政策,了解国家在新时期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

做需要分析,通过调查、访谈等有效的研究手段获取学员的语言和知识需要,了解他们所在学校对英语教师素质的需求;

借鉴发达国家外语教育先进理论,根据国家和当地学校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依据教师需要分析所获取的数据,为及时更新教师知识基础在不同时期适当增减个别课程调整学时分配,使其课程设置规范化;

合理选择教材,并对该专业实施函授教学的英语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函授教育系统化。

参考文献:

[1]Shulman L S.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2):4—14.

[2] Fradd S H, Lee O. Development of A Knowledge Base for TESOL Teacher Education[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8,14(7):761—773.

[3]Richards J C. The Dilemma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TESOL[J].TESOL QUARTERLY,1987,21(2):209-226.

[4]Richards J C. Teachers'Maxims in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96,30(2):281—296.

[5]Richards J C.Beyond Training: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M].Cambridge [Engl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法学基础知识论文篇(3)

专业核心能力:法律文秘操作技能。

专业核心课与主要实践环节:刑法概论、民商法概论、行政法原理与实务、诉讼法概论、应用写作、法律文书、秘书学基础、档案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网络技术与办公自动化、电子信息管理、社会调研、应用文写作、秘书业务训练、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文秘业务综合实训、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和实践环节。

就业面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部门的文秘及相关岗位。

本专业培养具有必备的法学和文秘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法律职业岗位文秘工作技能的复合型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要课: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文献检索、司法笔录训练、书记员工作概论、档案管理、法律文书训练、现代汉语与基础写作、秘书理论与实务、计算机与应用。

修业年限:基本学制三年,最长修业年限五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法律事务执业能力、掌握秘书技能、会英语、会电脑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时,要求取得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书。

主要课:大学英语、英语视听说、专业英语、秘书实务、档案管理、企业管理概论、法律文书、民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合同法、国际经济法、公司法、税法、电子商务、商务谈判、沟通技巧、多媒体技术应用、网页制作等。

专业特色:注重塑造形象、提升品味;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复合型多元化的职业能力。

职业前景: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法务助理工作,又能从事法庭助理、书记员、律师助理职业,还能从事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助理和商务管理工作。本专业就业面广,适应性强,并有潜力成为高级管理人才。

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法律文秘专业第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学生应在掌握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技术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素质、知识和能力基本要求

1. 素质基本要求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诚实守信,团结合作,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高尚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高新技术和技能;养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美感,具有一定的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具有自我调控、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健身知识和技能,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 知识基本要求

(1)掌握语言文学类、政治哲学类等基本知识。

(2)掌握法律专业知识、文秘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其中包括办文、办事、办会方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

(2)掌握管理学、秘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等程序的基本知识。

(4)掌握办公室管理、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懂得档案和信息处理的基本规则和法律法规。

(5)掌握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则。

(6)掌握法律公文及其它常用应用文的写作知识。

(7)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能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进行法律文秘事务运作。

3. 能力基本要求

(1)熟练运用汉语语言的能力,其中包括心领神会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法律咨询、中文写作能力。

(2)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文的能力。

(3)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事的能力。

(4)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会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法律文书制作和公文处理能力。

(6)运用法律和文秘的基本理论知识从事法律文秘运作的能力。

(7)运用基本法律知识进行法律咨询、司法调解和解决一般法律问题的能力。

(8)公关活动策划能力和人际沟通、接待协调能力。

(9)运用计算机进行办公事务处理、法律秘书实务活动的能力。

(三)证书要求

1.获取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证书。

2.获取全国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以上证书或大学四极以上证书。

3.获取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或劳动部门计算机操作中级以上证书。

4.秘书资格证书。

5.争取获得汽车驾驶证书。

6.争取获取法律秘书相关等级证书。

就业岗位(群)

高职院校法律文秘专业是为司法行政机关,检察院、法院、基层法律服务部门及社会输送熟练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具备文秘业务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能型”、“管理型”等职业人才。本专业学生应在具备文秘专业知识、法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法律文秘业务的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良好职业道德、优良的警务素质的综合职业技能人才。

毕业生主要从事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秘书,文书处理,档案管理和公关工作,办公室事务工作,会议组织和服务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商务及日常事务工作。亦可从事公检法等部门的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书记员、公证员,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助理,法律服务所、企业法律顾问处的司法文秘,乡镇、街道办和社区的法律服务人员,也可从事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法律秘书培训和法律文秘教学工作。

主要课介绍

1.秘书学概论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居于提纲挈领的地位。主要讲授秘书职业的性质、特点、能力要求和工作内容,及秘书职业的国际发展情况。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秘书日常工作程序及相关工作方式、方法,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从事秘书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该课的前修课为《管理基础与实务》;相关后续课为《秘书实务》;后续教学环节是参加中高级秘书资格证考试。

2.秘书实务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以培养学生办会、办事、办文、办活动为核心的管理服务技能为目的。主要讲授秘书工作的实际操作的技能与技巧,通过秘书案例教学和项目载体教学,以能力本位精神贯穿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秘书实务的各项内容、工作程序、方式方法,强化学生的各种现场处理技能,以适应企业、商务、机关使用单位专职秘书岗位的工作需要。

该课的前修课为《管理学》、《秘书学概论》,后续课为《办公室实务与管理》;后续教学环节是参加中高级秘书资格证考试。其中80%的学生须考取初/中级秘书资格证书。

3.文书学概论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以培养应用型、操作型文秘人才为目标。通过文书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和相关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文书和文书工作的基本知识,并按照公务文书的形成、运转、立卷、归档的工作程序,使学生掌握文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非纸质公文的基本知识,具备在基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公文处理、信息管理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该课系《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相关后续课,是对秘书学的专业细化。

4.管理学基础

该课为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权市场营销的管理、战略和策略,结合营销实践,进行具体的操作和策划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并使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组织设计与流程管理、决策、计划、控制、创新管理以及管理沟通与管理信息活动的组织等,逐步使学生树立起重要的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和管理观念,提高管理的决策能力。

该课为《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档案管理实务》的基础

5.法学概论

该课为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一般的法,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形成作用、发展、制定和实施等概念、原理和知识。通过该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法学的基本概论、原理和知识,帮助他们增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使学生形成关于现代法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具备对法律以及法律现象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为在实践中准确理解和运用法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该课为后续课《法律文书》打下基础。

6.法律文书写作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各类法律文书的概念、功能、内容、格式和写作要领等基本的写作知识。包括公安类法律文书、检察类法律文书、法院审判类法律文书、监狱执行类法律文书、公证类法律文书、仲裁类法律文书、司法鉴定类法律文书以及诉状类法律文书的相关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具备法律和写作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公安、检察、审判、仲裁和监狱工作以及律师业务工作中各种法律文书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应用法律操作技能。

该课的前修课为《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相关课。

7.民法原理与实务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理念,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诉讼时效,人身权,物权,所有权,共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债权,民事责任。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制度,受到法学思维和民法学实务的基本训练,具备运用民法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民事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

8.刑法原理与实务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刑法的概念、性质、体系、解释、制定根据、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犯罪的概念、构成、特殊形态以及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刑罚的概念、目的和种类,量刑和刑罚制度;类罪、节罪特别是种罪的概念、构成特征、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法定刑。培养学生运用刑法理论并根据刑法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刑事案件问题的能力。

9.办公自动化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以培养现代秘书计算机信息运用技能为目的。主要讲授办公自动化的涵义、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和模型,以及Windows 98、Word20xx、Excel20xx、Powerpoint等软件实际应用技能。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各种操作并建立简单的局域网技术,具备运用网络处理信息技能,掌握现代化通迅技术和文件处理之电传、复印、自动检索、微机处理、电视摄录及中英文打字等技能。为他们将来进入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能迅速适应办公自动化环境打下良好基础。

该课终结考核要求是通过省计算机一级考试。

10. 知识产权法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及我国知识产权法发展的现状及相关规定,讲授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尤其是商标专用权的法律保护以及专利权的法律保护。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国际、国内知识产权的现状,掌握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的调整范围和特征和知识产权法的主要法律规范,增强他们分析和处理有关知识产权问题和案件的能力。

11.行政诉讼法学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的基本概念、特征,理解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则、制度与规则,掌握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和处理行政事务及行政争议的能力。

12.劳动法

该课为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尤其是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的劳动法理论和知识以及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法学基础知识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85-02

高职生的网络基础课是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打基础的课程。在以前的网络基础课的教学中,有大量的网络基础知识,比如TCP/IP协议、子网划分、OSI网络7层参考模型、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等知识。这些枯燥的基础知识使本来学习基础就不太好的高职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因理论课专业性强、内容抽象等特点,不愿意听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为了改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把相关的知识点通过网络游戏等媒体表现出来,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情,把学习理论知识当做一种乐趣,而不是把理论知识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去读本科了,以致于很多生源都是来自“三本”以下的专科生,这部分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自觉性不强,文化理论课普遍较差,对学生的管束也没有高中那么严格,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这就导致学生上课不愿意听,下课不愿意复习和预习,以致一门课学习不好,而影响到其他的课程,进而导致逃学、厌学的情况发生,影响了整个高职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高职学生普遍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学习能力不强,遇到问题不愿意钻研,对理论性很强的网络基础课比如子网的划分等普通都不感兴趣。更愿意动手操作,对感性的知识愿意领会,对抽象的知识不愿意钻研。

三、高职学生网络基础实训课特点分析

高职学生上网络基础实训课时,更喜欢动手操作,比如网络命令PING,更喜欢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练,喜欢动手操作。对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加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学生对其更是难以理解,难以搞懂。很多理论知识都是一知半解,半懂不懂。这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1.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很多高职的网络基础课实训课的理论教学基本上是以PPT加投影机为主的灌输教学或演示性教学,没有针对高职生的心理和学习兴趣方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基本上是以教师向学生单向交流为主。学生没有发言权和主导权,也很少有机会进行教学反馈,使得学生对网络基础理论课学习的兴趣提不起来。

2.教学内容抽象。网络基础实训课的理论教学内容抽象,比如CSMA/CD的实训基本上没有,目前这个知识普通都不讲或少讲,因为学生基本上听不懂或不理解。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基本上很多高职学院基本上现在都不涉及这部分的知识点或者少讲,只讲部分的理论知识。这样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要求。

四、趣味教学法的初步尝试

面对高职生的这些需求和高职网络基础实训课的单一化,我们研究了趣味教学法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认为趣味教学法在网络基础实训课的应用,是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在国内外趣味教学法普通被应用于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数学、语文、英语课的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针对高职生的网络基础课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有普遍的厌学情绪,把抽象化、专业化、理论化的网络理论知识进行形象化、趣味化,学生通过游戏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学习主动性更强了,爱学习了。

趣味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1.传统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教学法:CSMA/CD网络上进行传输时,必须按下列五个步骤来进行:①传输前侦听;②如果忙则等待;③传输并检测冲突;④如果冲突发生,重传前等待;⑤重传或夭折。如采用传统方法,只能是用PPT或者口述加板书来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很不好。讲解过程非常复杂,要用图例来说明,也很容易出错。

2.趣味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教学法:CSMA/CD网络上进行传输时,必须按下列五个步骤来进行:①马路堵塞了,很多车子过不了马路。周警察来了,他带来最新消息,车子太多了,需要等待。这时你可以选择等待还是疏导。②这时有另一位刘警察给他打电话,告知前方有可能发生事故,要求周警察做出选择,告知全体司机还是等待。这时你选择等待则会重新开始游戏。③前方真有事故发生,则道路不通了,只能等待。如果选择等待则有两种命运,一种是重新来过,一种是发生事故。④选择重新来过,则返回游戏开头。⑤选择发生事故,则表现为游戏失败。

采用趣味教学法的“马路堵塞教学法”把讲解过程完全形象化变成了一次警察的疏导方法,学生就是警察,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自然了解学习内容。这种方法不但简单可行,易教,易学,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了这个知识点,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厌学的学生迅速拉回了课堂中。

五、高职网络基础实训课教学法实验班的教学效果比较

本文是以11软5、11软6班做为研究对象,在11软5班应用了趣味教学法。采用趣味教学的学生有以下特点。

1.学生到课率普通提高。在用了趣味教学法后,11软5班的到课率普遍比11软6班的到课率要高,高出了20%的百分点。

2.实训课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经过对以上趣味教学法的11软5班和11软6班的随机听课的课堂活跃气氛比较,采用趣味教学法的11软5班普遍比11软6班的课堂气氛好。

3.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通提高。经两班的学生调查比较,采用了趣味教学法的11软5班的学生比没有采用趣味教学法的11软6班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通提高,更爱学习了,也不抵触学习了。

教无定法,贵得要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有创造性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贵在探索,在不断研究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特点中,结合现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寻求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有能力的学生来。

参考文献:

[1]黄志丹.高职《离散数学》的趣味教学法尝试[J].快乐教学大纲,2011,(6).

法学基础知识论文篇(5)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或者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学生一定要了解和掌握的语文基础理论知识就是所说的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基本上包含古代汉语知识、常用文体读写知识、文学体裁及鉴赏知识等内容。虽然新课改大纲中要求语文学习更重视实践以及扩展语文学习范围,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但并不代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就要被忽略或者忽视,不管何时,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它决定了学生未来在语文上的造诣。

一、中学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必要性

1.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是当代语文教育的进步之举

语文基础知识是对语文学习有关规律所进行的科学概括以及学习方法的总觉,因此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以及语文能力不可缺少的内容。从语文发展历程的视角来看,虽然古人并没有学习过语文知识,可他们却是从语言实践中进行学习,并且付出远比现代人更多时间与精力去学习的。而新时代对语文知识结构进行建设,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少走一些一些弯路,少花不必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从该方面来看,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绝对是语文教学历程上的进步。

2.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需要语言理论的指导

从心理学教学来看,语文基础教育是学生学习潜能刺激以及完善潜能的阶段,在该阶段中更重视语言学习的科学性,因此需要语言理论和科学知识的引导与刺激,将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出来。就学生学习语文来说,现代语文教学是不能和传统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依靠老师不断向学生灌输各种知识,让学生在糊里糊涂中学习知识,自己体会以及摸索所学知识的含义,必须将学习态度改变为非自觉性,任凭感觉和经验来学习,因此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语文能力训练和指导的大纲知识,

3.语文教育被赋予新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之后,对语言文学赋予新的使命,对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何为更高、更新的要求呢?简而言之,就是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将信息量最大化地传递出去,并且信息拥有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表达效果最大化。

4.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中学生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表达能力方面,还达不到完美标准,因此为了适应时展需求,必须满足学习需求。语文教学就在学生学习语文中发挥很好的教学功能,用科学的语言和知识来辅助、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初中时期,学生的性格以及学习情感正是开始形成阶段,因此,在该阶段教学中,老师必须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出来并且充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举办一些语文知识竞赛、成语竞赛或者书法比赛,等等,利用这些有趣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进而刺激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提高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教学显得更生动、更活泼,而且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知识点的记忆更深刻,带来的教学效果也更佳。

2.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需要讲述语法、修辞、标点等知识,让学生对各种语文概念了解,掌握不同语法、修辞、标点带来的不同语言效果。不仅如此,还要加强练习,通过不断练习来加强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作为引导者存在,利用知识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语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将其转化为学习能力。

3.与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

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求老师在教授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文章分析,还要将其和语文基础知识相结合来讲解文章内容,令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带来的文学魅力,并且了解语文中各个语法、修辞以及逻辑带来的作用。同时,在讲解语文基础知识时要结合实际。比如,在讲述一节基础知识内容时,根据学生对其掌握的情况来找寻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并重新重点讲解。

4.把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文知识中语法、词汇、修辞、标点等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比如,学生在学习句子的时候,必然要先将词汇、标点以及修辞等知识掌握,不仅如此,句子的使用也涉及到逻辑,因此它们之间是相互融合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存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语文各种知识的能力。因此,将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教学十分必要,不仅丰富课堂内容,还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5.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老师要正确运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比如,在对一个句子进行讲解时,老师不能只顾自己讲解,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这个句子的语法、修辞、逻辑等,如果在分析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者词语,可以查字典学习,如果还是不懂可以记录下来,等到老师讲解的时候进行提问,这样就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对所学语文知识也更加深刻。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十分重要,它是满足学生语文学习和需求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积累起来的知识,同时也要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重视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语文基础打好,促进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

参考文献:

法学基础知识论文篇(6)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文秘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从事法律文秘业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法律文秘操作技能。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刑法概论、民商法概论、行政法原理与实务、诉讼法概论、应用写作、法律文书、秘书学基础、档案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网络技术与办公自动化、电子信息管理、社会调研、应用文写作、秘书业务训练、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文秘业务综合实训、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就业面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部门的文秘及相关岗位。

本专业培养具有必备的法学和文秘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法律职业岗位文秘工作技能的复合型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文献检索、司法笔录训练、书记员工作概论、档案管理、法律文书训练、现代汉语与基础写作、秘书理论与实务、计算机与应用。

修业年限:基本学制三年,最长修业年限五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法律事务执业能力、掌握秘书技能、会英语、会电脑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时,要求取得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书。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英语视听说、专业英语、秘书实务、档案管理、企业管理概论、法律文书、民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合同法、国际经济法、公司法、税法、电子商务、商务谈判、沟通技巧、多媒体技术应用、网页制作等。

专业特色:注重塑造形象、提升品味;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复合型多元化的职业能力。

职业前景: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法务助理工作,又能从事法庭助理、书记员、律师助理职业,还能从事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助理和商务管理工作。本专业就业面广,适应性强,并有潜力成为高级管理人才。

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法律文秘专业第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学生应在掌握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技术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素质、知识和能力基本要求

1. 素质基本要求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诚实守信,团结合作,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高尚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高新技术和技能;养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美感,具有一定的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具有自我调控、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健身知识和技能,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 知识基本要求

(1)掌握语言文学类、政治哲学类等基本知识。

(2)掌握法律专业知识、文秘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其中包括办文、办事、办会方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

(2)掌握管理学、秘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等程序的基本知识。

(4)掌握办公室管理、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懂得档案和信息处理的基本规则和法律法规。

(5)掌握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则。

(6)掌握法律公文及其它常用应用文的写作知识。

(7)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能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进行法律文秘事务运作。

3. 能力基本要求

(1)熟练运用汉语语言的能力,其中包括心领神会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法律咨询、中文写作能力。

(2)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文的能力。

(3)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事的能力。

(4)运用法律文秘知识进行办会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法律文书制作和公文处理能力。

(6)运用法律和文秘的基本理论知识从事法律文秘运作的能力。

(7)运用基本法律知识进行法律咨询、司法调解和解决一般法律问题的能力。

(8)公关活动策划能力和人际沟通、接待协调能力。

(9)运用计算机进行办公事务处理、法律秘书实务活动的能力。

(三)证书要求

1.获取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证书。

2.获取全国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以上证书或大学四极以上证书。

3.获取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或劳动部门计算机操作中级以上证书。

法学基础知识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111-02

1引言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是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高职学生有较强社会实践活动能力,但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差;有自己的主见,但学习的自信心差;对未来的就业与现在的学习目标有感性的看法,但缺少理性的认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传统精英式的“先说后做、光说不做”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合高职学生,高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学生尚未很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相关软件的熟练使用,如很多学生还不能按学校的要求对毕业论文 (设计) 进行排版,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材建设滞后。高职教材多是本科教材的“翻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完备性,缺乏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应用性。

2)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原创性的教学课件,理论讲授过多,多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应试教育方法。

3) 实验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多简单按照教材设计实验,有些题目缺乏实用性和综合性,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内容的控制性差;学生上机任务不够明确,没有探索空间,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实验目的性不强。

4) 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

3教学改革与实验创新

要解决这些问题,高职教育必须开展以实验为先导的教学改革。

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实验项目选择、实验步骤设计和实验文档组织等诸方面的考虑和安排,我们尝试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编写了主要用于实验也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程》通过一系列来自于实际工作中的实验练习,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概念、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入到实验实践当中,从而加深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全部实验练习包含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各个方面 (见表1) ,包括可供选择的14个实验和1个实验总结。每个实验中都包含背景知识介绍、所需的工具及准备工作和实验步骤指导等,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感受完成实验总结,加深对课程教材中所介绍概念的理解,并掌握相关主流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等。教师通过实验总结,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实验1: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软硬件环境、信息表示与计算机病毒等实验。通过实验,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内的信息表示方法;掌握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其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方法及常用软件的功能;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并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技术;通过资料阅读,了解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计算机发展趋势以及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

实验2:Windows XP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及文件系统、Windows XP的控制面板与附件等实验。通过实验,理解Windows XP的基本概念,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文件及文件系统,掌握文件管理方法;掌握Windows XP控制面板的作用以及附件的功能;通过实例,掌握桌面的设置方法以及打印机驱动程序的安装;通过资料阅读,了解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

实验3:计算机网络基础。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基础知识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类及其特点;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组成;掌握IP地址和域名系统;通过实例,掌握文件夹共享的设置方法,掌握IE浏览器、Outlook Express电子邮件、Google搜索引擎以及常用网络工具的使用;通过资料阅读,了解无线局域网技术、万兆局域网技术以及Google公司的发展情况。

实验4:字处理软件Word 2003。包括Word 2003的基本操作、表格和图文混排等实验。通过实验,熟悉Word 2003窗口的基本组成;掌握视图概念;掌握表格处理;掌握艺术字的处理;通过实例,掌握Word 2003文档的基本编辑方法和排版技术,掌握绘制图形和图文混排,通过资料阅读,了解Word之父西蒙尼及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中的新功能。

实验5: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3。包括Excel 2003的基本操作、图表和数据管理等实验。通过实验,熟悉Excel 2003窗口的基本组成;掌握工作表的编辑和管理;掌握数据格式化;通过实例,掌握Excel 2003中公式和常用函数的使用,掌握数据图表化;掌握用数据清单管理数据;通过资料阅读,了解XML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的特点。

实验6: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03。包括PowerPoint 2003的基本操作、演示文稿的设计及演示等实验。通过实验,熟悉PowerPoint 2003窗口的基本组成;掌握建立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通过实例,掌握演示文稿的格式化;掌握动画、超级链接和动作按钮等的设置方法;掌握幻灯片切换效果及放映方式的设置方法;通过资料阅读,了解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7的新界面。

实验7: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 2003。包括用FrontPage 2003制作网页、网站的等实验。通过实验,熟悉FrontPage 2003窗口的基本组成;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了解站点的流程;通过实例,掌握制作个人网页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通过IIS服务器站点的方法;通过资料阅读,了解影响世界的15个网站。

实验8: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总结。全部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回顾所有实验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概括、评价和总结,以巩固通过实验所了解和掌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知识和技术。

各个实验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可以搜索更早的实验来帮助解决。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感受完成实验总结;师生通过“实验总结”和“教师评价”部分,交流对学科知识、实验内容的理解与体会。

4结束语

高职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中产生的学习困难,首先来自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而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先做后说、边做边说”的方法,把根据学科理论知识精心设计的实验实践环节与学科理论教学相融合,抓实验实践教学促进学科理论知识学习,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他们的认知困难,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法学基础知识论文篇(8)

传统法学教学中,理论基础教学中缺乏实例、案例的教学,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实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对法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同时,实例教学法还能够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实例教学法的案例、实例改变传统理论教学过于枯燥的问题,利用实例、案例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法律理论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法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2、实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

2.1法学教学中实例教学法应用的意义探讨。了解法学教学中实例教学应用的优异,有助于教师对实例教学法的重视,有助于法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实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需求选择的典型案例。其能够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实例特点等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问题分析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现代法学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实例教学法应用的重要意义。以科学的实例教学法运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2实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分析。实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需要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教学进度有着深刻的了解。以学生法学知识结构掌握情况为基础,科学的选择教学案例。以科学的法学教学案例选择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实例选择中,首先应考虑学生法学知识结构的情况。同时,注重案例教学分析时间。尽可能通过一个课时或两个课时的时间完成实例的教学与分析,以此避免案例占用时间过长对教学工作的影响。简单理论知识的实例教学应选用简单、占用时间较少的案例。而复杂的、综合运用能力需求较强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两节课时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第一节课的后半部分引入实例,并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在第二节课时进行提问或问题解答,并对实例进行分析讨论。以这样的方式实现实例教学法运用目的。为了促进法学教学中实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教师在案例选择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基础准备工作。通过课前任务的布置、相关知识结构的分相似等使学生能够了解学习任务,准备相关资料,实现实例教学法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布置任务的同时也要进行教学准备工作。以多媒体技术运用等方式将真实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调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据实例教学法应用的需求,在一至两节课的小案例分析基础上,还应注重大案例的教学运用。提前一至两周布置教学任务,使学生根据案例实际情况进行材料的准备,并在教学中模拟法庭或委托人等方式进行教学模拟。以这样的方式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大案例教学法更多的应用于法学教学后期、学生基础法律知识掌握较好的情况下运用。而小案例的教学法更多的运用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当中。

2.3强化教学讨论,实现教学目的。在实例教学法的教学运用中,法学教师应认识到教学讨论对学生思维调动的影响。以实例教学核心内容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教学讨论活动。以热烈的探讨问题氛围为基础,实现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为实现实例教学目标奠定基础。以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同学的思路与自身思路的综合下进行思考,围绕案例进行讨论。通过自身见解与同学见解的综合下实现法学知识的合理运用,促进法学理论基础的掌握。

2.4注重实例教学法运用中教师点评工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实例教学法的讨论、分析中,教师还应在学生结论得出后进行点评。根据学生发言内容,以案例内容与重点为基础进行点评工作。结合法律条文、理论基础等对学生发言结论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结构的完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5注重案例分析报告的运用,促进法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实例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报告的书写。以教学过程、案例情况分析等为基础,按照案例分析报告书写要求进行案例报告的撰写。以这样的方式实现学生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实现学生法律文件书写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抽象理论知识的具体化,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案例分析报告任务布置中,应注重法学相关文件书写要求的布置。以教师案例分析报告模板为基础,规范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书写,实现学生法学文件书写能力的培养。

3、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展实例教学法的运用

法学基础知识论文篇(9)

经济法基础教学这门课程有着极强的理论性和专业性,枯燥的理论概念知识很容易让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因为乏味、单调的学习产生厌学心理。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实现老师和学生教学中的双向探讨,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学习中,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经济法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济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教师教学只是停留在对经济法律知识的简单介绍上,并不能对立法知识和原则作出深度阐释,以至于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法律的内涵,不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多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往往对理论的表达内容并不理解,一旦遇到问题对法律规定只能生搬硬套,不能根据经济纠纷的实际情况灵活采取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经济法律。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经济法基础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多运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系统性、逻辑紧密的理论知识,忽略对学生内在智力的开发,对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也不重视,学生学习法律条文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思考和解决经济法律问题的能力薄弱。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济法基础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为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法律知识,需要对实际法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学生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案例,从多个角度思考案例中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属于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讨论、发表意见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意见,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创新,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条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探索和研究案例教学过程中,分析和解决案例问题需要学生自己不断搜集信息,通过交流、讨论来完成。在特殊的教学活动情境氛围中,学生还要能够独立决策,运用所学经济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案例教学中采用的案例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或者是对真实案例的虚构和改造,学生在分析、探讨、辩论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学生为了能够独立解决实际案例问题,全面提升自我的能力,会激发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自觉积极的学习经济法律知识。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案例教学的应用,为了完成对案例的分析,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案例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因为其属于一个沟通、合作、交流的过程,需要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对案例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听取意见,也组织语言进行交流。由此,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学之间彼此尊重和信任,实现良好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主要采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纠纷案例,或者是一些当前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案例,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将枯燥单调的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有趣,而且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在案例教学讨论过程中,需要引用经济法律法规知识,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主动性。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一)案例选择

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案例的选择,案例最终为教学内容服务,一定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相关性、针对性、真实性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或者即将学到的经济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以达到学习和巩固经济法理论知识的目标。

(二)对案例讨论过程的控制与调整

在案例教学中,师生地位平等,教师基于案例情况阐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对此自由发表意见和观点,并拿出充分的理由和论据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让大家对问题有一个清晰、深刻的认知,也加强对经济法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各类信息都是双向互动的,往往年轻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由此可借助案例教学弥补这一不足,由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讨论交流,再由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分析学生的讨论思路,指出学生分析理论问题的不足,同时讲解教学内容,突出案例教学的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三)注重与基础理论知识讲解相结合

经济法基础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并不是抛弃理论讲解,如若在教学中只重视案例分析,忽略对理论知识的讲解,那么,学生可能理解案例的内容,但却无法准确找到分析案例的切入点,甚至不能使用经济法专业术语表述自己对案例的理解。此外,在案例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的推理技巧,学生只有掌握法律思维,才能够对案例做出科学准确的推理。

(四)运用信息网络平台健全完善案例库

利用网络在线平台开展案例教学。首先,全校师生参与到案件搜集中,将案例素材上传到素材库,再由其他老师通过评分的形式进行二次改造;其次,选择与经济法基础教学知识点相关的案例进行改编,将文字教学案例改编成300-800 字,课堂导入部分应用的视频素材剪辑到3-5 分钟,视频案例则需控制在15-30 分钟,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最后,素材库健全完善后交由专门的老师负责管理,并将经典案例与经济法基础知识相结合,与各个知识点构建索引关系,利于后期的二次改编和利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培养运用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当前经济法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意义,最后从实际教学出发介绍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提高经济法基础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的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 ]戚海成.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市场,2018 (005 ):256 ,271 .

[2 ]龙雯.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好家长,2017 (042 ):86-86 .

[3 ]宋立娟,王金兰,张晓冬.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 ,018 (006 ):179-180 .

[4 ]陈颖.浅析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 (06 ):253-254 .

法学基础知识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会计学基础教学中的问题

1.1 重知识轻育人的培养理念

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是确定正确的育人理念,但当前高职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知识轻育人的不好倾向。对学生成长方面教育的忽略,不仅不利于高职学生的成长,反映在会计学基础这种基础性学科的学习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尽如人意的问题。重知识传授而轻育人的培养理念,很难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学,以及该如何去学,没有好的学习动机,也没有有效率地学习,这显然是无法培养出我们想要的人才,实现培养目标。因此,如何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成为我们提高会计学基础教学水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2 重教导轻引导的教学理念

对于刚刚进入高职的学生而言,他们好比一张白纸,没有任何会计方面的知识,对于学习会计知识而言,这种情况具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一方面,由于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地学习会计知识,从而构建完整系统的会计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会计知识的学习与高中的知识学习存在不同之处,更多地是需要学生从自主学习中学会去思考,从而构建自己的会计知识结构。但现在来看,很多学校在会计学基础这一理论课教学时,为了迁就学生从高中养成的学习习惯,将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转化为纸质的练习,成为类似于高中文科知识的死记硬背,违背了会计知识的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1.3 重训练轻能力的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是我们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极大问题,在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中也有所体现。重训练轻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健全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他们的后续学习也会造成一定的障碍,养成人格上的依赖与被动。越不给学生能力锻炼的机会,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就会越片面越僵化,对课程的学习也就会越具有畏难情绪,这显然不利于会计学基础功课的学习。

1.4 重灌输轻实务的教学环境

在我们的高职会计学基础课程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将知识一幕幕地展现给学生,而学生则是在听教师讲解的同时不停地抄,形成了教师讲什么听什么,抄什么的做法。一堂课学习下来,学生记住的知识只限于课堂笔记。虽然学会了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分录的编制,可以应付学校的各种考试,但到了现实工作中,却连最基本的原始凭证都无法处理到位,对各种账证的填写也难以符合要求,成为光有知识却没有实践能力的理论高手。这种重知识灌输却轻实务的教学环境,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会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无法实现学生从学校知识到职业技能的过渡,学生无法做到举一反三,不利于其职业能力的发展。

2 提升高职会计学基础教学效果的对策

2.1 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师生互动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通过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会计基本知识的学是会比较枯燥的,很难想象没有兴趣的学习,其学习效果会多么令人担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引导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教授者,教师要结合自身的职业经验、教学经验,将相对枯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化为一个个可为学生接受,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允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意见,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进行相应的观点阐述。可以多借助现代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会计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转化为更好接受的多媒体信息,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

2.2 围绕个性教学,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会计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相对固定,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每个教师却可以有自己的个性,讲课的过程中,更是应该将这种个性体现得明显一些。多媒体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它通过模拟仿真,用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拥有超出文本的表现能力。教师要在制作课堂课件上下功夫,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上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想象空间与操作平台,要通过课件的播放,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可以通过将所学知识与多媒体设计的密切关联,设计一些生动贴切的动画与影像资料,引导学生去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如,会计等式的讲解,这是基础也是重点,通过相关影像资料的播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公式。在向学生讲授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多是要向学生讲授基本技能,通过让学生了解教师如何理解、掌握这些理论知识,进而使学生有信心,更有能力去实现学习目的。

2.3 围绕职业意识,增加模拟见习教学环节

提高高职会计学基础教学效果,必须围绕增强学生职业意识,增加模拟见习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去理解掌握所学基本知识。一方面,可以在校内营造一个职业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模拟会计业务,对所学的会计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有一个大概理解。模拟会计业务,可以使学生初步具备角色意识,有利于激发其潜能。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多创造进入职场实习的机会,用完全职业化的环境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所学。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实习之初,可以由指导教师带领将要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进行考察和实训,增强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做好进入会计岗位实习的情绪、知识准备。而在基本技能的实习中,可以由教师带领,大家共同做,突破教学中教与学的限制,教师与学生同为同事,让学生在真实且又平等的环境中,更好地向教师学习,转化自己的理论知识。

3 结束语

在会计学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将相对枯燥的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知识画面,围绕提高学生的理解掌握与实践能力,突破教与学的界限,多为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进而在教学中既讲授知识,又培养良好职业习惯,为他们日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法学基础知识论文篇(11)

[分类号] G255.53

1 科学―技术知识关联的概念

“科学―技术知识关联”是近年来专利计量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Scientometrics、World PatentInformation等权威期刊的相关文献中通常被表述为Science Technology Linkage、Science Technology Interac-tion、Science Dependence of Technology。研究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意义在于:通过揭示哪些基础研究学科与哪些技术发明领域之间存在知识关联,预见二者间可能的推动或启示作用,从而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管理者提供科技资源配置方面的决策参考,以便目标明确地扶持更具产出能力的基础学科,发掘已具备基础储备的未来技术创新领域。

2 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目前,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途径多种多样,不同学科都在为此作出各自的贡献。

在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视野下,研究公共基础研究机构(公共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有效途径。技术社会学认为,公共基础研究是技术变迁过程的基本要素,它通过提高社会整体创新水平间接推动企业的开发活动。科学社会学的双螺旋理论(Double Helix Model)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一对舞者(a pair of dancer)的关系,二者在相互推动下呈螺旋状上升发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的知识交互过程和合作活动是实现技术突破的能量储备过程,是实现技术跃迁的重要前提。文献[1―3]通过统计大学及公共基础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揭示了激光、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知识扩散和成果应用情况。

在技术经济学视野下,挖掘基础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机构(各类企业)在地理空间分布上所表现出的关联规则,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又一途径。技术经济学认为,区域经济管理者在制定科技政策时,通常会从有利于本地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基础科研对本地技术创新的影响,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统筹规划创新型企业和基础科研机构,从而构建起两者间知识关联和转移的通道。基于上述技术经济基础,基础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地理邻近性与两者间的知识关联和转移强度之间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文献[4―6]分别通过研究美国、法国、东欧范围内基础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的地理空间凝聚现象,揭示了对应的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和知识转移强度。

在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视野下,解析科研期刊论文与技术专利文献间的关联关系,也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另一途径。科学计量学家Verbeek认为,企业创新人员对科研文献的理解、认同和利用是引发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和最终造就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Garfield指出,发明不可能来源于魔术或真空,它是发明人对若干已有的概念进行重新组合的知识成果。Narin等认为,几乎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的关联性在专利引文中有着明显的体现。科研期刊论文与技术专利文献之间的共词关系和引用关系是新知识向技术部门转移的显性表现。

3 利用共词分析法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局限

共词分析法以某一(或一系列)主题检索词(科学概念或技术术语)为“关联点”,分析该词在科研论文和专利说明书中的“共现”情况,从而推理和判断基础科学学科与技术创新领域之间关联关系的方法。共词分析法直观、有效,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局限。

3.1 科学概念与技术术语之间存在部分不对应问题

尽管INSPEC和INPADOCDB等词表能够提供某一科学概念和技术术语的多种词汇表达,但它们不能解决“部分科学概念与技术术语不对应”的基本矛盾。例如:专利说明书中的技术术语thin film(纳米绝缘薄膜)及其同义术语ion sol-gel(离子溶胶凝胶)、polyerys-talline film(硅多晶薄膜)等在科研论文中并没有绝对对应的概念,通常只能被近似地映射为chemical vapor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carbon nanotubes(纳米碳管)、amorphous nitride(无定形氮化膜)等词汇形式。

3.2 同一概念术语在科研论文和技术专利中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

科研论文中的化合物名称在专利说明书中往往以分子式、化学键结构式或马库什结构式(Mm-kush strue-ture)表示,例如,pantoprazole作为一种常用的抗溃疡药物的化学名称常出现在科研论文中,但在专利说明书中这一词汇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其马库什结构式,如图1所示:

3.3 专利技术的核心特征词难以被确定

科研论文由作者给出关键词,指明论文的核心知识概念,但专利说明书中没有“关键词”,发明人没有归结出专利的核心技术特征。目前的共词分析主要依据“词频”和词出现在专利说明书中的“位置”来间接推断某术语是否表达了技术的核心特征。但核心特征词的“词频”的分布阈值和词出现在专利说明书中的什么“位置”能否代表技术的核心特征也还是一个争论性话题,如有人重视“标题”、“摘要”位置,也有人重视“权利要求条款”位置。

3.4 语种差异有时会引发技术术语缺失

例如,中国专利中的中医治疗方法专利和中药配方专利所涉及的人体穴位和草药名称等都没有对应的英语词汇。

目前,上述问题都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就局限着共词分析法在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方面的效度和信度。

4 利用专利引文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