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sts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17 15:30:43

sts教育论文

sts教育论文篇(1)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老师系统地讲述科学知识,学生静态地、被动地接收,实验课也主要是去证明已学的知识。STS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把学习方法传授给他们,使他们不但在学校通过老师能获得新知识,而且毕业以后,尤其是那些无机会再深造的学生,也能通过自学不断地、快速地获得新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改革。

(1)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息息相关。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如果在学校里只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不懂得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知识就得不到更新与发展,就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我在讲高中《生物》中“生命活动的调节”时,首先让学生看书,然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几个步骤:观察到的事实(植物具有向光性)提出问题和设想(为什么?是具有芽尖的缘故)设计实验验证(排除影响因素,将芽尖切去)实验结果(不发生弯曲)结论(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是由于它具有尖端的缘故),并告诉他们很多生物学知识就是通过这种探索的过程获得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了大致了解,同时,也明白了进行科学研究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2)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做课堂上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设置一些与要讲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如在讲膜的结构和功能时,我举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现象:洗完苋菜的水仍是无色的,而将苋菜妙熟后,菜汤却是紫红色的,为什么?在了解细胞膜功能的基础上,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确定正确答案,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讲解。有疑问,可以随时提出。当双方都无充分理由说服对方时,我再适当加以点拨,使学生对细胞膜的功能有了深刻认识。另外,每一节课后,我都要布置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有些同学课后还主动翻阅一些书籍,收集资料,这往往使课堂讨论充实而热烈。

2.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使学生明确生物学知识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现代生物学与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能源、人口、环境保护、国土整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都有直接联系,并可能为之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这说明生物科学对人类的未来及社会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适当拓宽教学内容,提高其社会针对性。如在讲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时,让他们回忆物理学中所学的能量转换知识,计算出线粒体中能量的利用率,并与机械效率相比;讲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后,我介绍了基因工程,说明基因工程已经使工业、农业、医学等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必将影响世界的整个面貌;讲完生物与环境这一章时,我介绍了黄石市的生态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生态学知识,提出搞好黄石市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3.适当增加生物技术的讲授,使学生能自觉地将科学与社会联系起来

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而知识应用于社会的桥梁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我适当增加了生物技术的讲授。如讲细胞膜的知识时,介绍了生物膜技术;在讲DNA的结构和功能时,介绍了DNA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在讲单倍体育种时,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sts教育论文篇(2)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对STS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台湾地区学者偏向于STS交叉定义,即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台湾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STS学科,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台湾STS学科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一些鲜明的特色。而这些特色对于中国大陆STS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台湾地区STS学科的发展历程

台湾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进STS学科,其后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开创与初步发展时期

确切地说,台湾地区的STS学科萌芽于科学教育,发端于STS教育,而开创于20世纪90年代初。对于台湾地区STS学科的开创,有一个里程碑的事件不得不提,即1990年5月美国著名STS学者亚格尔(Yager)受邀到台湾讲学,并在岛内主持STS的研讨会,推广STS教育理念。在这个时期,台湾师范大学对STS教育理念的推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由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台湾地区各师范学校陆续升格为大学后加大对STS教育的研究力度,产出了较多的与STS教育有关的研究论文[2]。因此,台湾地区的STS研究在这一时期有了初步的发展。而来自一些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的科学教育中心,以及一些高校的科学教育的研究所,是这一时期STS研究的主要机构。可以说,这一时期台湾STS学科的发展主要倾向于STS教育方面,如研究STS课程设计理念,STS科学学习、教学与师资培训等等。从总体看,这个时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

(二)转向与全面发展时期

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一大批原属于科学哲学、科学史、社会学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开始涉足STS研究。学者们研究议题的多元化也使台湾地区STS研究的重心从原先偏重于STS教育研究转向于涵盖人类社会与科技互动所产生的社会性问题的研究,以期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有效互动。总而言之,除了原先STS教育研究之外,这一时期台湾地区的STS研究可谓四处开花,全面发展。一些高校的STS研究富有特色且表现突出,如清华大学(新竹)和阳明大学的医疗、性别与身体领域的研究,阳明大学的技术与社会研究,台湾大学的医疗社会学、科技与民主、科学教育的公民参与研究,成功大学的科技、医疗与社会的研究等。

从这一时期开始STS学者还大力谋求STS学科的建制化,如台湾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组”的设立(2000)、《科技、医疗与社会》的创刊(2001)、成功大学“社会、科技与医学研究中心(STM)”的成立(2007)。并且这一努力也得到官方的有力回应,如在官方的扶持下,由台湾著名的STS学者傅大为倡导的台湾“STS虚拟社群”(2002)的创建就是最好的例子。“STS虚拟社群”的诞生是台湾STS研究学术阵营初步形成的标志。台湾地区是“东亚STS研究网络”的重要成员,多次参加并于2003年承办 “东亚科技与社会国际会议(East Asian STS Conference)”等。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地区STS学者在台湾“国科会”资助下,联合中国大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学者在2007年共同创办了《东亚STS研究国际期刊》(EASTS)。《科技、医疗与社会》和《东亚STS研究国际期刊》是台湾地区STS研究的专门刊物,发表大量台湾学者STS的研究论文。除此之外,如《中国科学史通讯》、《科学史通讯》、《通识教育季刊》、《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科学发展月刊》、《科学人》等其他一些刊物,也时有登载台湾地区STS学者的研究成果。

(三)整合与深入发展

从2008年至今,台湾地区STS学科发展有个重要特点――整合。首先是表现在研究机构和学术共同体的整合。2008年是台湾STS学科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年份之一。就在这一年,台湾阳明大学整合校内外STS研究资源,创建了台湾地区第一个直接以STS命名的相关系所――阳明大学STS研究所。该所也是台湾地区最早招收硕士生的单位。同年,在台湾地区STS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台湾STS学会”得以成立,标志着台湾地区STS学术共同体的最终形成。随后,台湾的交通大学也建立了STS研究中心。2009年,在整合台湾清华大学(新竹)、阳明大学与交通大学三家STS的教研机构的基础上,台湾联合大学系统成立了STS研究中心。它的出现,也说明台湾地区各高校意在加快STS教育资源的整合,谋求STS教育的“本土化”,以加强台湾高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决心。其次是表现在STS研究两种取向的整合上。台湾地区STS研究存在着两种取向:一是科学教育取向;二是社会学取向。这种两种取向的STS研究原本壁垒森严,各自为政。而从近年的发展态势看,情况似乎有所好转。如2010年在台湾大学举行的“STS研究团队整合研讨会”,其副标题――“大S面对小S:科学知识面对社会(Science vs. Society)”、“谁的STS?哪个STS?(Whose STS? Which STS?)”,旗帜鲜明地表明台湾学者意图整合上述两种STS研究的决心[1]。在此次会议上,来自各个领域的学者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探讨,对今后台湾不同研究旨趣的STS研究的整合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整合既是这一时期台湾STS学科发展的一种特点,也是台湾STS学科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体现。此外,台湾STS学科的深入发展还表现在其研究主题与内容的变化上,纵观台湾地区STS的研究主题,经历了从对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到科技、医疗和性别的社会建构,再到公众理解和参与科技、医疗和社会政策决策的民主化等一系列社会运动的过程[3]。

二、台湾地区STS学科的发展特色

在发展过程中,台湾地区STS学科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色,值得一探。

(一)多元立体的建制构架

目前台湾地区STS学科已经构建起一个形式多样,内外互动,行之有效的立体化的建制体系。首先,台湾地区地方政府较为重视STS学科的发展,设置专门的机构如台湾“教育部顾问室”的“STS计划办公室”和“国科委”的“科技与社会(STS)”部,从事STS的教育与研究工作。其次,台湾地区高校成立专门的STS研究机构,如台湾清华大学的“科技与社会组”、阳明大学STS研究所、交通大学STS研究中心、台湾联合大学STS研究中心、台湾高雄海洋科技大学STS研究中心。除此之外,一些高校如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彰化大学、台湾大学、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等专门设置科学教育中心、科学教育发展中心以及科学教育研究所进行STS相关研究。第三,从社会团体看,台湾“科学教育学会”、“台湾 STS 虚拟社群” 以及“台湾 STS 学会” 的成立对整合 STS 研究资源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此外,一些社会机构和场所,如台湾科学教育馆、台湾“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海洋科技博物馆、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的创建也为 STS 学科发展营造较好的社会氛围。第四,除了在岛内推进STS学科建制之外,台湾学者还大力发展STS学科的对外交流,如与中国大陆、日本和韩国学者联合创办《东亚STS研究国际期刊》、积极参与“东亚STS研究网络”和“亚太STS网络组织”。最后,从学术刊物看,在台发表STS研究的主要刊物有:《科技、医疗与社会》、《东亚STS研究国际期刊》、《中国科学史通讯》、《科学史通讯》、《台湾社会学》、《科学教育学刊》、《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科学教育研究与发展》、《科学月刊》、《通识教育季刊》、《民主》等。此外,台湾STS学者还出版了多部关于STS的著作和文集,其中以STS读本――《科技渴望社会》、《科技渴望性别》和《科技渴望参与》最为著名。

(二)“官”“民”互推的动力模式

从台湾地区的STS学科建制来看,它已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方面得益于台湾地区STS学者的努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台湾地区官方的扶持和帮助。可以说,正是这种“官”“民”互推的学科发展的动力模式,才造就了台湾地区STS学科的蓬勃发展。

从STS教育学取向看,1990年5月台湾“国科委”为了让科学教育界能够更深层地了解STS科学教育理念及应用,特别邀请美国著名学者亚格尔(Yager)到岛内主持STS的研讨会,推广STS教育理念,并于1993年开辟资助STS教育相关课题研究的先河。这一时期,台湾师范大学在引进和推广STS教育,联合其他院校进行STS研究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STS研究社会学取向来看,台湾政府在1991年1月举办的“第四次‘全国’科学技术会议”,首次将“社会人文”列为主题,目的在于融合“两种文化”的分离[3]。而当时台湾科学哲学和科学史领域内部也正在酝酿着一种“外部转向”,部分学者逐渐转向STS研究,并大规模地引进西方的STS理论。可见,在台湾地区,无论何种取向STS研究的开创都可视为“官”“民”互推的结果。

在此后台湾STS学科发展历程中,这种“官”“民”互推形式更是屡见不鲜。譬如,为了创建学术阵营,以傅大为为首的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等领域内对STS感兴趣的学者,率先建立了“科技与社会”的电子邮件列表(email list)。学者之间的这种自发的行为最终得到官方的支持和帮助。2002年,在台湾“教育部”的支持下,台湾STS学者通过一个名为“STS社群建构”的整合型项目,建立了一个跨校、跨领域的台湾STS社群,即台湾STS虚拟社群。经由这些推动,2008年台湾地区成立了“台湾STS学会”,标志着这种STS学术阵营的最终形成。又如,在《东亚STS研究国际期刊》(EASTS)问题上,也反映出上述的互动和努力。《东亚STS研究国际期刊》之所以能在台湾创刊,当然离不开台湾STS学者的多方努力,但也离不开台湾“国科会”资助。否则,EASTS能否在台湾创刊还是个问题。而EASTS在台湾创刊,无疑对提高台湾STS研究的国际地位有着重要影响。

(三)个性鲜明的研究风格

台湾STS学者许多人都具有欧美留学的经历,如傅大为、林崇熙、吴嘉苓、雷祥麟、王秀云、王文基、陈恒安等人均有师承欧美的学术背景。因此,他们也大都采用欧美的理论进路来进行STS研究和教育。其中库恩、默顿、史蒂文?夏平和西蒙?谢弗 、蕾切尔?卡逊、福柯等人的著作对其影响甚广。台湾学者认为STS的行动者可以在当代各种的科技争端中扮演协商和代言的重要角色。因此,他们倾向于运用科学知识社会学及其对称原则、科技的社会建构论、行动者网络理论、科技系统论等理论进行STS研究。

台湾STS学界奉行的是一种“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动(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的理念。虽然,在STS理论与方法上,台湾学者大都秉承西方传统,但他们关注的多是岛内有争议性的重大科技与环保议题,如核四存废争议、焚化炉争议、“国家”公园设立与原住民权益等问题,并将视角转向了日常工业生产和家庭生活,研究在科技社会化进程中人与科技之间相互塑造的关系[3]。所以,一些学者把台湾STS研究的特点表述为“关注日常生活的科技社会学”,是不无道理的。这样的研究路径,使得台湾STS研究具有相对确定的主题和范式,亦使得STS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与反思性。就整个东亚地区的STS研究状况而言,台湾STS学者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后殖民时期科学技术社会史研究;二是科技与医疗、性别关系的研究。岛内许多著名的STS研究机构都把它们作为自身的主要研究方向。

(四)研究与教育相得益彰

台湾STS学者大都来自各个大学,在坚持研究的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同时,他们还非常重视研究与教育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当然,他们的这种努力也得到了官方的有力支持。如前文所述,台湾地区“国科委”的科教处早从1993年起,就开始资助第一项有关STS教育的专项研究。而从2002年开始,“国科委”的人文社科处增设“科技与社会(STS)部”资助高校的STS课题研究。此外,台湾“教育部”则在2003年专门成立“STS计划办公室”,大力扶持STS的教育和研究。学者们正是通过这些资助计划和“校本化”课程,把STS研究和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从2010-2011学年台湾“教育部STS办公室”的资助项目看,成功大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研究所的“医疗、科技与社会学程:整合及培育南台湾医学医疗科技跨领域教学资源”计划、阳明大学临床暨社区护理研究所的“护理、医疗科技与社会”计划、长庚大学中医系的“健康、医疗技术与社会”计划、南台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的“科技与社会(STS)及工程伦理”跨领域教学计划等都是极富校本特色的教学课题[4]。

三、台湾地区STS学科发展之启示

海峡两岸几乎都是同一时期引进STS学科的,但从总体上看,台湾地区STS学科发展得较为成熟,其发展经验对大陆地区STS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加大政府扶持STS学科的力度

从整体上看,大陆地区STS学科的发展极其不平衡。一些省份开展得较好,而许多省份却几乎没有。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原因有多方面。它既需要STS学者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官方的有力支持。纵观台湾STS学科发展的历程,官方的扶持无时不在。从STS学科的引进、STS教育的推广、STS研究课题的资助、STS社团的成立、STS资源的整合等方面上看,都隐藏着官方重要的推手。可以说,没有官方的扶持,台湾STS学科的发展不可能有今日之成就。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在团体孵化、课题资助、社会认同等方面加大对STS学科的扶持力度,加速其建制化进程。

(二)多管齐下打造STS的学术阵营

台湾STS学科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就是在傅大为等人倡导下,并且在官方协助下成立了台湾STS虚拟社群(2002)这一学术阵营,自从它诞生之后,台湾地区STS学科发展的面貌为之一新,不同学科背景的纷纷加入这一阵营,扩大了STS学科的影响力。诚然,中国大陆地区已经有STS的全国性组织,一个是中国STS研究会筹备委员;另一个是全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STS专业委员会。这两个组织对团结全国STS学者、推动STS学科发展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它们的号召力与影响力还是有限的。如中国STS研究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于1994年,但至今仍处于筹备状态,以至于许多人忘记了它的存在。而全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STS专业委员会则是寄身于自然辩证法的“大口袋”,开展工作名不正言不顺。此外,纵观全国各地,STS学者也大都寄身于“自然辩证法”和“软科学”的阵营之中,很少拥有自身独立的阵营。因此,推动STS学术共同体的最终成立是件迫在眉睫的大事。首先,要整合两个全国性的STS组织。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有关部门可在全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STS专业委员会基础上,打造出一个独立的、具有更大包容性的STS的全国性组织。其次,要整合STS研究的人力资源。不仅是要整合“软科学”和“自然辩证法”领域中的学者,而且要整合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STS有研究的学者,甚至于科技工作者、政府人员也应当被列入整合的对象,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一种拥有独立学科地位性质的学术阵营[5]。打造STS学术阵营并非易事,不仅需要STS学者的努力,如一些知名学者的呼吁和推动以及STS学科规范的制定等,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介入,大力的扶持。

(三)推动STS的教育和研究的合作

如前文所述,台湾地区STS学科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教育和研究相得益彰”,无形中形成一股合力,不断地推动STS学科的发展。反观大陆地区,虽然引进STS学科已有多年,也成立了一些STS教育和研究的专门机构,但STS教育与STS研究大都还处于相分离、相脱节的状况,如一些高校STS机构的老师,只希望在科研上有所作为,而不愿意承担基础的教学;又如一些高校老师,对STS研究虽有造诣,但学校没有专门的STS教研机构,或者学校根本就不重视STS教育,那也妄谈教育与研究的相结合。鉴于这种状况,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已有STS教研机构的高校,要出台相应的规定,要求机构中教师必须从事STS教学,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融入课堂中,在教学实践上形成合力以提高STS教育的实际效果;在一些条件成熟的高校,要抓紧成立STS教研机构,使一些对STS研究有所造诣的教师有其用武之地;在一些暂时还不能成立STS教研机构的高校,要鼓励对STS研究有兴趣的老师开设有关STS的素质拓展课程,这对于提高STS学科的认同感和学生综合素质大有裨益。其次,各高校要依托特色资源,开发设计出具有本校特色的 STS 课程体系。这样方能有的放矢,提高 STS 教育的实际效果。而且,要转变原有单调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在 STS 教学上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模式,如可采取讨论、座谈等形式的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互动[1]。此外,STS教育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不能局限于高校层面,其他类型的学校也应该注重这样的结合。当然,STS教育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层面,而是要充分整合STS研究与教育的资源,把这种结合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唯有如此,才能提升STS的学科地位,推动它的发展。

(四)兼收并蓄提升STS的研究水平

STS学科是舶来品,即由国外引进的。因此,要提升STS的研究水平,固然需要批判性地吸收国外STS理论和方法,跟踪借鉴国外先进的STS研究经验,以拓展自身的研究视野。然而,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从台湾地区STS学科发展的经验来看,扎根本土化问题研究才是其蓬勃生机的活水之源。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所面临的STS问题确有自身的特点,如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因此STS研究的一个重要旨趣就是为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服务;又如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STS研究必须遵循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因此如何以STS 的新视角推动科技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再如我们是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如何利用STS观念,批判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以推动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也是STS研究的一个重要使命。[6]如果离开了这些现实的问题,STS研究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提升STS的研究水平了。因此,我们只有兼收并蓄,既立足本国问题,又撷取国外STS研究之长,才能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STS研究之路,也才能让我国STS的研究水平有着实质性的提升。

注释:

sts教育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95-01

相比于高中物理,大学物理的信息量大、分析的问题更为一般、与高数结合紧密、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让学生尽快适应这些差异,教学衔接变得十分必要。

一 通常的教学衔接策略

通常的教学衔接策略有:(1)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重叠知识为突破口,做好承上启下。(2)教学节奏上进度由慢到快,信息量上由中到大,让学生逐渐适应。(3)注重对学生运用微积分思想解决问题的指导,把一般的物理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物理模型能力的培养。(4)一方面精讲例题做好知识的课堂强化,一方面通过指定参考书,让学生自主学习。(5)注重发掘大学物理知识在学生专业上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 利用STS教育进行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

1.STS教育

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教育注重科学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的紧密结合,科学技术问题与社会问题的紧密联系,以培养作为社会公民的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为宗旨。STS教育理念已经渗入到中国基础教育课改中,大学物理中渗透STS教育是中学物理STS教育的延续和发展。

2.从STS教育角度进行教学衔接的原因

第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解决学习兴趣问题。利用STS教育将大学物理教学和中学物理教学衔接起来,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大学物理学习不仅是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是科学教育在大学学习的延展,促进科学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加强了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利用大学生思维活跃,对科技应用问题、社会问题的参与热情高,结合STS教育的衔接教学设计,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

第二,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过渡。在STS教育中,无论是从STS视角分析问题,还是在STS情景下研究问题,学生都处于问题解决者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这为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而基于学生中心的STS教育教学方法,如调查法、探究法、专题讨论法、实践法、科技制作法等,非常有利于学生由中学教师主导下的被动学习方式向大学物理所要求的自主式学习方式转变。

第三,STS教育本身具有阶段性。STS教育是涉及科技、文化、社会政治与经济诸多因素的开放式教育,科学素养的内涵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在受教育的不同人生阶段,STS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使得需要通过衔接来让学生顺利适应新阶段的STS教育。

3.STS教育的衔接思路与策略

第一,对中学的STS问题进行拓展,体现STS教育的衔接。中学物理中曾研究过的STS问题,无论是诸如“光的全反射和光纤通信”,多普勒效应与GPS定位等STS问题,还是“核能的应用与人类社会”,热机的应用与经济发展等STS的问题,都可以以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更灵活的教学模式继续和学生探讨,让学生在较熟悉的STS问题情境下,体会大学物理对STS教育的新要求。

第二,在STS教育中体现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知识内容上的衔接。教师选择知识内容上的衔接点,并在STS问题情景中进行衔接。比如,教师在处理牛顿定律的应用这个衔接知识点时,让学生研究“游泳池水深与高台跳水安全问题”。这个命题涉及匀加速运动、碰撞问题、变力下的变加速运动等新旧知识点。学生在这个STS问题情景中将新旧知识建构成一个整体,不会觉得旧知识和新知识差异过大。学生也在进行知识的衔接同时培养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STS教育中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衔接。教师通过渗透STS教育,逐渐实现从“教师面面俱到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过渡。例如在教授静电平衡和电磁感应知识部分时,将教师做演示实验,改成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简单教具来演示实验。让学生制作法拉第笼、电磁炮、小发电机等演示教具。教师提出制作要求,然后布置学生分组制作。在课前完成制作,并让学生在课中进行演示和讲解,教师则和学生共同讨论。通过STS教育环节和科技制作的STS教学法,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应用的关系,又体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三 结束语

通过STS教育来进行教学衔接,利用了STS教育情景的趣味性、开放性和综合性以及STS教育过程的人本性,是对衔接方法的有效尝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sts教育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大学校级教改课题阶段性成果。

物理学是人类在不断探索自然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学习物理学不仅仅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科学素质,修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能在一个与自然更加和谐美好的关系中生存。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是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思想,着重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科学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运用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其涵盖的物理基础知识是构成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与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STS教育为物理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参考。

1.STS教育理念的理解

STS起源于西方,是科学、技术和社会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一般认为STS是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作为一个独立对象进行系统考察的跨学科研究领域。[1]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事物,遇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有的涉及社会并发展成社会问题,例如人口膨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这些问题对人类自身生活与发展正在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促使人们认真思考科学、技术和的人类社会的关系,由此产生了STS,并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理念。人们应该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了解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便于在面临科学技术的应用决策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以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概括地说,STS教育理念注重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社会中的应用,运用科学知识和价值观分析一些社会问题并做出正确决策。现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教师有必要将STS教育理念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明白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责任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提高科学素养,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物理学和自然现象、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紧密相连。在物理教学中融入STS教育理念,将物理教学与STS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促进物理的教学改革。[2]学生一方面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形成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

2.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理念

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许多著名的大学先后成立STS研究中心,专门开展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相互关系的研究,并开设了STS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深刻理解技术本身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3]STS知识的传播,通过教育来实现是非常有效的,而学校教育是最直接的途径。物理课程重视知识的应用性,与现代工农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包

重要的技术思想和技术原理等,充分体现了STS教育理念。物理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物理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环节,重视知识的理解而忽视知识的应用,对于知识的应用也常被认为就是"解题",而忽视了知识的社会价值。[4]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进行STS教育能突破一些固有的束缚。首先,STS教育理念下的物理教学以某一主题为核心,打破各章节的知识结构,关联其他学科,能有效促进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现代科学发展中各学科相互综合、交叉和渗透的趋势,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科学的社会意义。其次,STS教育理念下的物理教学使科学和技术知识走出教室,科学技术不再是抽象的符号和繁冗的公式。一些现代科学和社会重大问题能及时地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学生将对这些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做出判断,形成正确的科学认识。最后,物理教学和科学、技术、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将学会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怀疑的精神全面审视科学和技术,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

3.物理教学的STS教学实践

物理学本身和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物理教学中进行STS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开展STS讲座,普及STS理念

在物理教学前先给学生进行一次STS教育的专题讲座,介绍STS教育的起源、国内外对STS教育的研究及国内外STS课程、STS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STS教育国内外发展现状、内涵和特点等,重点介绍STS教育的内容及国内外STS课程,让学生建立一个初步的概念。

3.2结合物理教学内容,进行STS教育

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基本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为主,并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情况随时添加相应的STS材料。[5]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物理的教学要求,挖掘教材中的STS教育的因素,增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融入现代物理科技的新成果等。

3.3依托课题项目,深化STS教育

物理学作为基础课的学时十分有限,课堂上不可能详尽完成STS教育。随着教学的深入,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系列与其紧密相关的STS教育研究项目,例如风光互补的节能应用、太阳能新能源开发利用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并完成,将能有效地深化STS教育效果。学生在每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自己对科技和社会的关系进行判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物理的STS教育结合科技创新项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更能加强学生对STS教育的理解。

4.物理STS教育存在的问题

STS教育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物理教学中进行STS教育,不是在教学中增加联系实际的材料或是在课外增加一些应用课题,而是贯穿整个物理教学中的一种思路,让物理真正回归社会、回归生活。[6]虽然STS教育观点得到广泛的支持,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总之,将STS教育渗透导物理教学中,能有效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创新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树立用科技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如何才能把物理学与STS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物理的理论、思想以及物理方法的学习更好地与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仍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任重而道远。

sts教育论文篇(5)

一、STS的含义

所谓STS,即“科学、技术与社会”之简写。粗略地讲,可以说是国外近来出现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STS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而诞生。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技术、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科学技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科学生产力的理论与运作,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所引发的有关社会、伦理问题;科技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科学管理理论,科技政策、组织、开发、转让与评价等。其特点是:既从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角度考查科学技术,又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研究社会,涉及科学与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体现了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中将STS与基础科学教育相结合,是最为值得关注和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二、为什么要进行STS教育

科技发展引起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是否应该发展核能,是否应该谨慎地加以限制基因工程的研究,应该怎样控制世界人口,怎样控制非再生能源的消耗率,怎样避免战争、环境污染,又怎样防止或消除等。科学技术革命,不断引起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的讨论,而人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本质上是社会过程。实施STS教育可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索精神。基于这些客观需要,逐渐兴起了一个跨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STS教育。

三、STS教育的学习材料

STS教育的学习材料有两种类型:一是把STS思想和问题渗透入现行的理科课程;二是为STS课程提供一个整体性的理科课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关注中考所涉及的STS问题。如,化学与人体健康、饮食卫生、环境保护、生活常识、人身安全、重大事故、医药卫生、能源问题、人口资源、新材料、工农业生产等的联系。

四、STS教育的方向

STS研究,它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化学教学容易开放化,化学教学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它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对象宽泛,便于大面积普及STS教育。同时,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有利于多层次、多渠道地实施STS教育。在具体实践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STS教育因素,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变编排方式、优化教学方法等措施来更好地体现STS教育的精神。教学过程既要源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以便灵活机动地实施。

sts教育论文篇(6)

所谓“STS”教育,就是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ociety教育,即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教育,简称“STS”教育。“STS”教育是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它运用在科学教育中,不仅要给学习者提供真实客观的科学技术知识,还要为学习者提供掌握科学方法并运用科技解决现实问题做出决策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者的科学素养。“STS”教育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当前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STS”教育的实施有了一些初步认识。下面就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谈一些认识和具体的做法:

一、“STS”教育的目的

1.要把先进的科学知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2.使学生知道科学不仅仅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还存在于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提高科学与技术对社会所产生作用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奋发进取的创造精神。

3.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中需要考虑技术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要将环境危害减至最低限度,提高对环保及天然资源的使用等一些问题的认识。

4.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的决策常常是不得不建立在相互矛盾或不充分的知识基础之上,那些决策包括着一些妥协办法,而且并不总能获得“正确”的答案。

5.从能力培养方面,通过“STS”教育还要使学生获得:(1)在事实基础上展开辩论,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2)在一个科学论题的范围内和其他同学讨论自己的观点,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及互相学习的能力;(3)对一些技能进行实践的能力,包括阅读和理解、数据收集和分析、信息检索、问题解决、戏剧活动和交际等能力。

二、确立“STS”教育在各章节、各知识点的切入点

根据物理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立各章节、各知识点的“STS”教育的切入点。确立切入点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1.与日常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的物理知识可确立为“STS”教育的切入点

如:讲述升华和凝华特点时,可给学生介绍电冰箱、电冰柜中氟立昂制冷过程,进而引出最新的无氟冰箱(进行环保教育);介绍船闸的工作过程后,可介绍葛州坝,进而介绍目前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三峡大坝工程及发电、防洪等功能;讲分子运动论、内能知识后可给学生介绍微波炉的工作原理……

2.与当前科学技术新发展有关或与社会发展有重大关系的物理知识

如:讲相对静止知识时,可介绍同步卫星知识,进而介绍我国卫星发射情况及火箭、a磁谱仪,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是a磁谱仪主体设计者;而磁谱仪上一个很重要的部件永磁体正是包头稀土院研制的,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自然科学。“STS”教育切入点很多,只要把握以上两点,在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注意,就会找到各章节、各知识点的切入点。

三、收集和选取适合的“STS”教育素材

1.“STS”教育素材的收集

进行“STS”教育需要有“STS”教育素材,而目前并没有现成的“STS”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注意收集各种在生活、生产中与物理有关的资料、信息,以备选为“STS”教材。

“STS”教材的资料收集包括:(1)文字资料收集:报纸上有用的资料,可剪集或摘抄;各种科技杂志上有用资料可摘抄下来,整理成册,以备查用。(2)录相、录音、照片资料收集:收集各种认为有用的光盘资料;利用数码相机等随时录制和拍摄,电视节目或广播中有用资料可录制下来,如:激光、照相机、照相技术、计算机病毒、火箭卫星发射等科普资料。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非常有兴致,兴趣很高。照片资料如雨后的彩虹、吊上鱼的鱼竿、地上剽起的鱼等。到目前为止,笔者大约抓拍到几百张和物理现象有关的照片,分类保存,以便讲课时随时选用。在课堂上插入这些教师自己拍的照片,学生会觉得特别亲切,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STS”教育素材的选取

根据确定的“STS”教育的切入点,从资料中选取合适的“STS”教育素材。选取素材的原则包括:(1)易接受性原则。我们平时收集素材难易参差不齐,选取时,从学生的角度讲,“STS”教育内容要与学生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选取他们能接受、易理解的素材;从学校具体情况讲,要与本地区、本学校的教学环境相适应。(2)适量性原则。选取“STS”教育素材要适量。

四、确定合适的方式进行“STS”教育

1.在课堂渗透

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渠道,也是物理教学实施“STS”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可适时进行渗透。如讲导体绝缘体时,介绍闪电形成;讲到动能和势能转化时结合课本中人造地球卫星,介绍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一周所须时间不是正好24小时,而是23小时54分4秒;讲电功率时,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教育,介绍包头一、二热电厂的情况、达茂旗风力发电等;讲安全用电路后,给学生提出保险丝能救你吗?经过讨论及学生调查了解后,再给学生介绍有关漏电保护器的知识……

2.科技活动

通过科技讲座、小制作、小建议、小论文、小发明等形式进行“STS”教育。如讲激光通信,就是以科技讲座和播放录制的激光科教片的形式进行的,讲照相机、火箭也可用此方法。我们的学生制作了弹簧秤、潜望镜、上下楼梯中的电路、铅笔滑动变阻器控制电路、电铃、水平仪等小制作。他们写的小论文“镜子中钟表的读数六法”、“伽俐略的设想能实现吗?”“教师用圆规的两点改进”,有多篇在《中学物理报》、《中学生数理化》上发表。小建议以奇思妙想为题,他们的奇思很多,妙想很妙,如怎样才能使拉锁不夹布?怎样才能使水龙头把手一分为二,使其中一个为洁净把手?

3.进行社会实践

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可安排学生具体去实践、调查。如:讲“音乐和噪声”让学生去调查所在学校、所在城市的噪声的主要来源,去查看繁华大街中心交通路口的噪声测量表,公路上哪种交通工具的噪声最大?你打算向有关部门建议什么?(你的建议里应该包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实际调查,学生收获很大,有的同学写出了:噪声来自何处?我们学校的噪声情况、我们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就噪声的减少向有关部门的几点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组安排不同的课题与实践内容。通过实践、调查活动提高了学生社会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了学生收集、查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通过实施“STS”教育达到的效果

1. 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要求为人师者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知识,博采现代科技的应用,才能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使物理课具有时代气息。通过“STS” 教育的研究,笔者总结写出了《“STS”教育辅助资料》小册子;撰写《利用多媒体在物理课堂教学渗透“STS”教育》;《中考中“STS”的体现》等多篇和“STS”教育有关的教学论文。还编写《初中物理程序复习》一书,任主编;编写《50例趣题巧解》任副主编;《中考新命题》任编委;《直击中考》主编;《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一些具体做法》、《浅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一CAI课件》、《从物理角度浅谈鱼的浮沉及鱼鳔在鱼的浮沉过程中的作用》等十余篇论文在《物理天地》、《中学物理》等杂志上发表或获奖。1999年5月参加内蒙中考物理命题工作; 2007年9月参加内蒙中学物理学科研讨课大赛获一等奖第一名;2008年6月参加包头市中考物理命题,连续九次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2.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科学素养

由于在教学中将物理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调动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学生成绩优异,学生的知识面宽了,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笔者所任课班级的物理成绩在市、区、学校组织的各项考试中成绩均领先;近几年来,笔者所教的学生有二十多人获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全国一等奖,二百余人获全国二等奖、三等奖、内蒙三等奖等其它奖项。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是深化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学习科学的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STS” 教育,深化了物理教学改革,促进了物理教学过程的优化。

参考文献

sts教育论文篇(7)

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简称STS)是融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影响和联系。STS教育即通过对科学方法、科学内容、先进技术的教授,使学习者将所学内容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教学方法。我国STS教育兴起于1985年,在教育领域应用广泛。

1.STS教育研究概况

STS教育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欧美,科技革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使人们开始关注科学技术背后的社会问题。欧美许多国家已经将STS教育理念充分融入生物教学过程:英国《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课程100个专题中12%有关生物领域,美国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写进《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并说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是教学重点[1]。在我国,2014年第四届国际应用社会科学讨论会议对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作出分析,教师正逐步适应现阶段的培养模式,要使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2]。

2.STS教育理念的内容研究

2.1STS教育理念的目标

STS教育学家们对STS的科学教育目标各抒己见,Cheek.D.W将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作为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科学、社会、技术三者之间的兴趣。Ramsey.J将STS教育目标视为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理解科学议题,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思考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3]。基于以上研究,将STS教育理念的目标归纳为培养学生的STS意识、激发学生创造和改变的潜能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2.2STS教育理念的内容

Graham. C.S认为构成STS教育需要四个方面: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技能学习的过程,科学的基础问题,面对问题下达的决策[4]。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还没设置STS教育课程,只是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渗透贯穿有关STS的社会议题,包括在课程导入中加入科学技术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材中渗透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科学家重大发现的研究过程,社会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科学前沿知识和进展,以及社会的热点问题。

3.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

3.1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理论源于格式塔顿悟学说,即学习者通过顿悟的心理机制形成知识结构。知识是对外部世界的揭示和认识,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5]。布鲁纳将学习视为信息加工的过程,学习者首先需要外部给予一个刺激,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其次告知学习者想要的预期结果,再通过一系列实践过程初次获取新知识,及时强化得到学生的及时反馈,并给予认真翔实的评价[6]。

3.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而不是仅局限于知识结构本身[7]。建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师创设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引导帮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探究合作学习方式构建知识体系[8]。

3.3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观和学习观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学生的个人发展被视为教育的最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存在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起引导者的作用,在与学生建立情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学活动。

STS教学理念下的生物教学是在学科知识发展、教师科学教学、符合教学规律的背景下展开实施的。这一理念的渗透有利于生物教学目标的实现,实现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STS教育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学习功利性的想法,打造道德情感优良的人才,最终目标是让人生活在相互联系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对学生最自然的教育而形成最融洽的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共生的社会意识。摒弃以知识为主体的技术意识,提倡科学学习的观点,注重科学认识中价值理论存在的技术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媛,刘恩山.美英两种高中生物/科学教材STS的内容分析及其启示[J].生物学通报,2005,40(8):57-59.

[2]李.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8.

[3]王晶莹.《国际视野下的STS课程研究》――科学教育改革的时代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13(10):102-103.

[4]王有炜.科学人文素质教育与STS教育的融合[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58-60.

[5]陈香姑.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教育前沿,2015,(12):274.

sts教育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B8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235-02

STS(科学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针对美国科技教育危机和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迅猛变化及产生的环境、社会问题等负面影响而发起的一种运动,它是一门旨在研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关系的学术研究领域[1]。体现在教育中,其宗旨是培养具备科学技术素养,能参与科技决策、全面发展的人。因此,STS教育是STS领域必要且重要的组成部分。

STS教育在我国中学教育界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被引进的,目前各界对STS以及STS教育等基本概念以及目标尚未达成一致意见[2] 。而在中高级的教育中,国内学者更多的是赞颂STS教育的长处,探讨应该如何在中高级教育中展开,提倡应该应用更多的科技教育手段来达到“STS”教育的目的。STS教育的长处不一而足,在中高级教育中展开也是大势所趋,而其中尚存在的问题,诸如中学教育中,怎样实施展开课程教育才被视为STS教育,其是否符合STS教育的精神;一些颇具特色的STS教育是否能够顺利与现阶段的中学教育相适应等问题,在国内所见的文献中很少涉及。因此,有必要理清STS教育的特点与精神实质。

STS教育是STS理论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实现,全面、系统地展现STS的本质是其首要任务。目前,各界对STS的基本概念尚未达成一致意见。随着交叉研究领域的出现,各种学科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种不同观点的学者正在达成共识,都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反过来,科学技术又影响了它们,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的互动过程。因此,STS教育既要求保持学科知识结构的严密,又要加强学科科学与技术、社会关系之间的影响。那么,STS教育应该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对知识进行探索的;是培养个体科学意识、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的;它在方法上应该以人为本,强调情境体验,注重对话交流。

具备以上特征的STS教育在国内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是无法立刻实现的。

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此案例为笔者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情景。该案例对象为14岁初中二年级女生。

该学校的物理课发放的试卷中有如图1一题。三开关闭合,两灯泡正常发光,问断开SA3后,EL1的亮度有何变化。

本题的难点在于判断出两只灯泡是并联关系,应用并联关系各个支路互不影响的特点可以得出结论,是否断开SA3对EL1都没有影响。而实际情况是,该女生判断电路类型有困难,导致结论得出有误。

人们认知的特点是从感性认识经过思维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获得对加深理性认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国内的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是在学生脱离科学的情形下进行的,对学生来说,几乎是毫无意义的[3]。科学技术对社会未来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要在今后的社会中生活下去,需要具备掌握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慎重考虑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素养,但担当下一世纪重任的学生对科学却较少关心。因此,现在的科学教育应当研究如何解决现代学生远离科学的问题。课时有限、教学任务重、升学要求带来的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压力等一系列约束条件致使课堂中的教育现状是一名教师面对众多学生力争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考试。引入先进的教育手段固然可以提升教学的有趣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易于理解知识,改善单方面的输入式教学。但由于约束条件所限,单靠这样的手段远远无法实现STS教育开放、互动、以人为本、注重情景和互动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教育便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还是上述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入一个例子,如家里的电灯。卧室和客厅分别有一盏吊灯,关闭卧室的灯对客厅的灯没有影响,这一点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有所感受,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再次回到本题中,该生立刻领悟了该题的实际应用的意义和体现,进而辅以具体学科知识的讲解,对“并联”这一原本在她看来生硬且毫无意义的概念立刻变得鲜活而有意义起来。而这样的感性认识到简单科学知识的培养,完全可以由家长在生活中完成。

在家庭中实现STS教育就显得更为自然,实现的成本也更低,这是由家庭教育的一系列特点决定的。

STS教育反对将科学教学置于学校的平衡态中,强调科学教育应置于以社会、文化为背景的非平衡态下,输入有关科学、技术、社会等诸方面的信息流,通过各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环境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新的理解。开放性也是作为实践层面的STS课程的一大显著特征[4]。家庭教育首先是一个开放化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身处一个科学技术社会的缩影环境中,科技知识就在身边,而必要的引导者也在身边,环境等条件是具备的,相比目前教育体系下的学校教育,无需额外更多的成本,这是在家庭中引入STS教育理念,实现STS教育的首要条件。

STS教育作为新兴的科学文化,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决策的联系,将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人工建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生态系统中,试图将科学中的某些特定的观点和概念与这些观念所处时代的社会和文化结构联系起来,试图将科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协调起来[5]。这在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存在实现的根本困难――时间成本、物质成本昂贵。而家庭教育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教育具有渗透性。由于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教育。STS教育认为知识和技能镶嵌于具体的生动情境中,能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迁移;知识只有在互动和联系中才显示出意义。家庭教育在家庭中进行,这个环境对施教者和受教者而言是具有很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家长了解学习者的经验背景、在操作实践中经历丰富的家长更容易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特定情景与简单科学知识的联系,侧面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的重现,利于学生以某知识为切入点,结合他们共同参与过的经验将所学知识与经验联系起来,随着时间的积累,再将所学知识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实现了将知识多角度理解,运用多种情境解释新现象,最终易于达到实现知识各种表征形式间的相互转化的目的。

STS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有意义的指导。在家庭教育中,施教的家长由于不受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上述种种约束,因此,更利于由单纯的信息传播者向咨询者、对话者等角色转变。家庭教育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教育的启蒙性。而以咨询者、对话者身份出现的家庭教育,从本质上符合STS教育的核心要求。这样的教育方式,利于学生接受科学,进而接近科学实质。

最后,家庭教育具有影响的深刻性。通常,习惯按其水平来划分,可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动作性习惯是水平较低的习惯,如饭前便后要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瓜果皮壳等,它更强调简单的动作,不需要有太多的智慧成分,有时甚至可以是机械性的、模式化的。智慧性习惯是更高层次的习惯,例如,做事有计划、善于反思、在思考中学习、追求创新、不墨守成规,与他人合作,遵守规则等习惯,都是智慧性习惯。智慧性习惯的形成比动作性习惯更复杂,更具有综合性,甚至需要信念、理想做支持[6]。在家庭教育中实现STS教育理念的引入,可以从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培养树立起科学意识和习惯。

综上所述,在家庭教育中引入STS教育,比目前教育体系中的学校教育更易于实现STS教育的实质。

参考文献:

[1] Cheek D.W. Thinking Constructively abou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Education .New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2:28-31.

[2] 徐超.美国STS的兴起与发展[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5).

[3] 小川正贤.STS教育概述[J].张明国,译.远德玉,校.哈尔滨师专学报,1996,(2).

sts教育论文篇(9)

二、实践

几年来,在学校的统一组织和上级科研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STS教育主要采取如下做法:

1.改进教材的知识结构,加强应用科学的教育,使学生能认识到科学的价值,使教学的目的具有直接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应用知识的增加,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看到了科学知识在生产及生活各方面的应用,认识到学好化学知识是进行和发展社会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形成了自觉渴求新知识的意识。

2.加强技术教育,提高学生从事社会生产的能力。讲述作物根外追肥技术和农作物增长素的使用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教育,使学生学会了一些劳动生产技术,提高了从事社会生产的能力。

3.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看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存在和价值,为社会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l)加强知识和技术应用的实践。

sts教育论文篇(10)

STS教育理念是一种新兴的科学教育思想,它主要是研究和揭示了科学、社会、技术三者的关系,其目的是提高大家的科学素质。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并让其灵活掌握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方法和步骤,成为在物理方面高素质的人才,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如何将STS教育思想在物理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就成为我们物理教学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1大学物理教学渗透STS思想教学计划的制定

(1)在对物理学科进行常规教学时渗透STS教育理念。这种思想渗透主要是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或者进行实验练习时,教学时间长是一个学期。

(2)除在常规教学中渗透STS教育观念外,学校每个学期应该定期安排3~4次与STS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好地认识STS教育理念。讲座内容可以为STS教育理念的详细介绍;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的意义等;

(3)进行各种科技文化信息的收集。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与物理学科相关的各种科技信息,并详细标注上科技信息的来源、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做简单评价;每次物理学科授课的前5分钟,让学生对自己收集到的科技信息进行分享,并将每个人收集到的信息都记录在一个本上,期末评出“五条好信息”,做成科技板报。

(4)组织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物理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醒学生在调查期间注意安全),对自己所处的科技环境进行关注,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调查时间为一个月,最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上交调查成果,教师给予评价总结。

(5)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为依据,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提出一系列和物理科技相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从现象出发,调用自己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解决方案。做到将理论紧密联系实践。所提问题如:为什么变频空调更加省电?新旧电池能否串联使用?光污染的成因和治理措施探究等。

2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的实际应用

(1)首先,学校应该给学生安排一次和STS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传授STS的概念和起源、国内外STS教育的不同研究成果、STS教育和学科课程学习的关系等知识,让学生对STS教学有个初步的了解,理解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2)STS教育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的方式主要是充分利用物理课本中的有利材料,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根据教学内容添加相应的热点科技新闻。如在进行千分尺原理的教授时,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将学生的圆珠笔作为实验工具,让学生去测量笔的直径,然后教师进行原理讲解,再加上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便更容易掌握千分尺的原理及测量方法了。

(3)在讲授课本知识时,也要更多的联系实际,进行相应的科普知识讲座。如,教师在讲到电磁学的知识时,可以扩展出超导现象和应用情况。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对超导研究的最新成果、我国研究者在超导发展中的贡献、磁悬浮列车中超导的运用等内容。

(4)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和物理相关的科技题目让学生进行研究,找出结论或者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研究内容和题目,遇到困难时让教师提供部分资料,进行一定的指导,并给予他们自主实验的机会,如,学生选择比较塑钢门窗和铝合金门窗的耐用性,教师就可以对其开放物理、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在反复的实验中得到结论。

(5)让学生多参加实践调研活动,进行实际考察,撰写调查报告。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社会生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写作能力。如,学生可以调查生活中的某一类物理污染,通过实地研究、采样实验等方式分析生活中物理污染的现状以及治理措施。学校要及时向学生提供必备的实验室和实验器材,教师也应对其进行指导,向其提供部分所需资料,学生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调查任务,写出书面报告交由教师评价给出指导建议。

3大学物理教学渗透STS教育的评价

STS教育观念不仅仅是渗透在物理教学中就可以了,还要对其渗透进行导向性、发展性的评价,形成一个完整的由学生、教师、管理者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在物理教学目标中,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无法量化的内容,所以,评价时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非量化评价观念。根据STS教育的目标,在教授学生如何将知识应用在社会生活中外,也要注意对学生解决问题思路、方法、学习态度等内容进行考察,不能仅仅以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特别要把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操作能力、讨论积极性等各方面的表现都归入评价的范围,用发展性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

sts教育论文篇(11)

教材中有许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STS的相关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教材的编排也体现这一特点,例如在《乐音与噪音》一节中,教材从环境保护这一社会课题出发(社会),从物理知识来讨论噪声的来源(科学)及噪声控制的办法(技术)。在《内能与热机》一节中,STS教育的地位显得更为突出:内能的利用―热机(科学)给人类带来史无前例的发展和进步,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又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技术),但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社会)。

二、扩大教材的延伸性

教材中《科W世界》和《STS-科学・技术・社会》中提供了不少STS教育的素材,其中既包括知识随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有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还展示了当今社会的新技术。教师要灵活利用它们所提供的材料,扩大教材的延伸性,进行STS教育。例如,在进行《科学世界――电冰箱的原理》一节的阅读指导时,教师可以结合书中的示意图,介绍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同时也介绍制冷剂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

三、发挥习题的适应性

在人教版教材中的课文后的《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中有很多具有探索性、实用性、创造性的题目。这些习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他们心中求知的欲望。如“了解立体声收音机的声道问题”“了解社区内的主要噪声源”“调查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的光污染现象”等,就把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从社会责任、道德、生存环境等角度讨论这种做法的正确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四、在社团活动中渗透STS教育

将STS教育拓宽到学生的课余时间,组建科技社团,可以让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参加课外实验探究、制作科技模型、参加各种竞赛等,复习、记忆、理解学过的物理知识,培养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还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例如我们在社团活动中,积极开展“三小活动”,就是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小孔成像”“自制简易望远镜”等小实验,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等小教具,撰写“假如重力突然消失”“假如世界上没有摩擦力”等小论文。这些对学生来说是极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增强STS意识的机会。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