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集镇建设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5-08 10:34:51

集镇建设论文

集镇建设论文篇(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浙江属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社会经济总量得到全面发展与升级,许多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并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且每一个城镇建设都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有目共睹的事实说明,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并成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有效载体。

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是1995年被国家建设部等11个部委列为全国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的试点镇之一。现全镇区域面积达135.8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其中外来常住人口约8万。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43.3亿元,生产总值26.5亿元,财政收入2.4 亿元。在城镇化过程中突显出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的高度互动,主要表现为专业市场的确立、市场规模的扩展、专业交换组织的成长以及产业集聚发展的良性互动,形成了织里镇独特的经济发展路径。同时城镇化建设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有之路,形成了以市场发展、产业集聚促进城镇建设,以城镇建设带动产业升级、市场繁荣的良性循环之路。

织里镇区域经济特色

专业市场繁荣兴旺:织里市场建设从1983年开始起步至今,已历经八次扩建,形成了以童装和棉坯布两大专业市场为主,以纺织印染、服装辅料、托运服务等配套市场为辅的市场体系,已成为最大的童装产销基地和最具影响力的棉坯布集散中心之一。目前,全镇专业市场总占地面积为24.6公顷,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营业摊位4360个,2003年,市场总成交额106.9亿,其中童装市场32.6亿元,棉布市场69.6亿元。童装市场日均人流量达3万余人,日销售童装30万件(套),辐射全国28个省、市117个大中城市以及欧、亚、非、美四大洲15个国家和地区,棉布市场年棉坯布交易量15亿米,交易品种150余种,国内100多家主要棉坯布生产企业在织里设有窗口。在专业市场的影响下,全镇房地产、仓储、运输及服务业等蓬勃发展,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市场十分活跃。

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块状经济比例提升。全镇已形成了以童装为主导产业,以其他相关产业和铝合金型材、通信电缆、纺织印染等块状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局势。童装业已成为织里镇的第一大产业,全镇现有童装企业近6000家,几乎是“家家开工厂、户户闻机声”,有国内21省市和省内温州、宁波等11个城市的416家童装企业落户织里,中高速缝纫机6.5 万台,有7万多人专门从事童装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全镇童装年产量1.8亿件,产值4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21%。与童装行业密切相关的服装面料、辅料以及印花、绣花、砂洗、联托运、缝纫机销售等配套产业发达。

织里镇城镇建设

小城镇的概念:当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小城镇概念,我国也没有规范的称谓,但是比较多的观点认为,小城镇是区别于大、中城市和农村村庄,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由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所聚居的社区,是一定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包括国家已批准的建制镇和尚未设镇建制的相对发达的农村集镇。

小城镇的发展类型:小城镇的发展类型可以从小城镇的发展方式和小城镇的主导产业发展类型进行分析。由于各个小城镇处于不同的地理、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不同,小城镇发展的具体形式也不相同。

湖州市织里镇类型:湖州市织里镇属于建制镇,该镇以家庭工业为主体,以专业市场为依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按照产业结构的主要功能来分,织里镇属于商贸主导型和市场拉动型经济,在当地乃至全国有很高的专业声誉。市场、产业与经济的互动发展,加速了各种要素向城镇集聚,形成了市场、产业所形成的区域经济促进城镇发展,以城镇建设带动市场繁荣、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壮大的新格局。

织里城镇建设情况:织里城镇建设规划面积已从90年代初的0.8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12平方公里,道路框架拉大到22平方公里。全镇道路、电力、通信、给排水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有110千伏变电所2座,5万吨级自来水厂1座,3万吨级污水处理厂1座,特别是向着城乡统筹发展,全镇已有80%的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户户吃自来水、家家看有线电视、人人居良好环境”的目标,政府职能得到高效运转,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作用机理及互动模式分析

不同利益主体的动机分析: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动机和行为。围绕主导产业和专业市场的形成,有不同的创新主体,如经商户、个体服装加工厂、基层政府(包括镇政府、镇工商所等),不同层次的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如经商户和个体服装加工厂(称之为自发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最为强烈,这是自然萌发的生存本能和肤浅的经济知识,但是也正是他们有着最敏锐的目光和经济头脑,地摊式的交易成为市场的最前沿;接着是镇工商所开始接受“自发群体”市场创新,童装市场和棉布市场开始逐渐创立;继而影响的是镇政府领导层的价值判断,作出开发市场的决定,为这些“自发群体”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从价值取向的生成、作用及强烈程度来分析,基层的自发群体处于最底层,生成创新的欲望最强烈,但也是最无序的;而工商所和政府部门,他们属于较高层次的,市场取向相对不强烈,但是他们的行为和决策是有序的,故而只有达到无序和有序的结合,要使市场创新真正站上历史舞台,他们的合力才能影响到市场创新及市场形成。

开发专业市场的决定更为城镇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从最初的绣花枕套开始,利用市场的先发优势和集聚功能,发展以童装、棉布为主的两大市场,不断积累资本,扩大经营规模,促使资本向其他行业和小镇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扩张,实现市场与产业、经济与城镇建设的同步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与城镇建设的互动发展。

聚集经济原理在区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中利用和分析:聚集经济理论是城市与区域经济理论中的经典思想,目前在大城市与聚集经济的理论分析中用得比较多,但是大城市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所以小城镇建设也同样适用聚集经济理论。

聚集经济的内涵:聚集经济又称聚集经济利益、聚集经济效益,一般是指因企业、居民的空间集中而带来的经济利益或成本的节约。聚集经济最早是由德国经济地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在其经典著作《工业区位论》中明确提出,并加以论述的。韦伯认为,聚集能够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的聚集经济,但是聚集经济是有条件的,只有把存在内在联系的工业按一定的规模集中布局在特定地点,才能获得最大的成本节约。因此,聚集经济是将一定的生产要素或市场要素聚集在同一地点进行,因而给生产或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

事实上,聚集的经济利益并不仅限于企业或厂商的范畴,消费者或居民的空间集中同样会产生种种经济利益,节约生产成本,如人口的聚集会扩大市场需求的规模。因此,目前聚集经济一般是指因社会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入或效用增加。

聚集经济理论的应用:织里镇区域经济形成和城镇发展恰好是聚集经济理论的应用。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分工与专业化的协作,必然对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分工和专业化的过程就是生产要素不断归集,职能不断细分的过程。

织里镇经济围绕主导产业和专业市场,可以分为几个大类,即:童装加工企业、童装销售商、原料及辅料供应商、童装加工过程合作商等,实现不同企业间的产业集聚,如童装加工企业的生产,首先依赖于原料及辅料的供应,其次是加工过程中的合作,如电脑绣花、印花等,然后是委托专业销售人进行产品销售或利用专业市场的知名度吸引全国各地的营销客户上门定购,正是合理的分工与专业化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节约了生产要素,降低了工作的复杂性和管理的难度,这是同一行业的企业或有关联的企业,通过产业功能的前后联系而产生的成本节约。同时,各专业市场的形成实现了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将同类企业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地区,给企业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创造优越的条件,实现利益的最优化。

区域经济和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城镇建设创造了条件。像织里镇是以童装生产和销售为一体、以各类专业市场为手段的小城镇,发展的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为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人口转移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织里镇星星点点般的“小作坊”式童装企业,使得农民既成为创业的主体,又成为吸纳大量劳动力,创造劳动就业机会的主体。因此,织里镇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城镇建设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

城镇建设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小城镇建设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与产业特色、公共物品的建设等,城镇的聚集规模必须达到公共物品所能承载的容量,充分利用原有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不断地完善城镇的硬件建设和公共物品建设,良好的城镇环境将会吸引更多的外来者进行经济建设。织里镇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对于城镇的基础设施,如供排水系统、道路修建、污水处理、环境绿化等不断完善,直接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织里镇发展的启示

织里镇的发展告诉我们,区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双胞胎,经济发展了,城镇建设繁荣了,而小城镇建设的最终目的还是为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服务,实现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同时更给我们今后的工作以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自觉地走上行政区域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的有效结合。织里镇的区域经济与小城镇建设仅仅是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缩影,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仅仅是建了一个小城镇的空壳,而没有经济发展来为之作支撑,如果把小城镇建设比作形式的话,那么当地的区域经济就是其中的内容,如果没有形式和内容的内在统一,那么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就不可能走上良性的互动。

启示之二,必须努力探索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织里镇走的是“以市场发展、产业集聚促进城镇建设,以城镇建设带动产业升级、市场繁荣”的发展之路,这是找出了一条切合其自身的发展之路,每个地区在寻求发展中必须分析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特色等,真正形成“一镇一品”的优势和特色,只有合乎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当地的特点,才能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集镇建设论文篇(2)

Abstract:“Negative Planning”theory is one of the core themes in the field of planning.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appearing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town planning, take the Pinghu area of Wangcheng county as the example, intend to find the solutions for the area's town planning and to broaden the planners' horizon in their course of making the plans.

Keywords:“Negative Planning”theory; Pinghu area; town planning; exertion

1引言

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第三次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中央领导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作为规划工作者其责任义不容辞,但是村镇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平湖地区的村镇规划也不同于山区及丘陵地区的村镇规划。通过对望城县平湖地区村镇规划建设的实地调查。以下几个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规划建设中出现大量政绩工程。村镇建设的一个原则是反对形式主义,坚持节约,反对大拆大建,提倡生态建设。但规划工作者却仍在沿用过时的城市规划方法来进行村镇规划,在村镇中建生活安置小区、造大广场、宽马路、小洋房等,导致规划建设中出现很多的形式主义建设、政绩工程。

其次,湖南村镇规划一些编制办法和方法仍不完善。虽然长沙有自己的编制办法和成果要求,但是对具体的村庄做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加上村镇建设的时间和经济要求,使得规划设计人员对平湖地区村镇认识有限,也导致后期工作投入不足,助长了村镇破坏性建设。平湖地区村镇建设更需要对基本农田和生态的保护,使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得到协调发展,而非单纯的形式改变。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要求我们规划者应换一个角度去规划平湖地区的村镇,本文以望城县靖港镇为例,对 “反规划”理念在村镇规划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

2“反规划”理论

2.1“反规划”理论释义

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加速提高,一方面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又面领着另外一些新的问题,如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人居环境的适宜性逐渐降低等。为了寻找解决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学院的俞孔坚教授提出了“反规划”的规划设计理念。

“反规划”一词最早出现在《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俞孔坚、李迪华2002)一文中,它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即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非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

“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反规划”强调的是一种逆向规划过程,负的规划成果,是对传统规划的一种校正,而不是反对传统规划,其规划的思维是辨证的思维,是反思的思维,是可逆的思维。

“反规划”途径试图通过建立保障自然人文过程安全和健康的景观安全格局,来综合地解决国土生态安全问题、乡村道路问题、乡村特色以及乡村功能形态等问题。

2.2“反规划”工作方法

“反规划”工作方法应该从村镇非建设用地入手,优先规划和设计乡村生态基础设施,包括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维护和恢复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等。也就是建立一种乡村生态及人文景观安全格局的过程,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民族文化身份、宗教信仰、土地信仰、民间草根信仰的安全,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3“反规划”理念在平湖地区村镇规划的运用

传统村镇规划总是先预测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有关规范确定用地规模,从村镇建设用地入手,划定村镇建设用地红线,确定居民点位置及规模,村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只是被动点缀,是后续的和次要的,本次规划期望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而经过反复的思考,我们认为“反规划理论”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新思路。

3.1 项目简介

靖港镇属大众垸区域,绝大部分为平湖地带。根据《望城县靖港镇总体规划(2006 -2020) 》,镇域现状人口33570人,镇区现状人口6600人(含老镇区2900人,新老镇区相距约6km),规划城镇人口近期9000人,远期15500人。镇域总面积约45.8km2,现状建成区面积40.6hm2,规划建成区面积143.9hm2。

3.1.1城镇的性质与职能

根据靖港城镇自然特点、发展目标和城镇职能的综合分析,将靖港镇性质确定为: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中心;辐射镇域各村、服务“三农”的旅游服务农贸型集镇。新镇区紧靠古镇旅游区,主要为旅游接待及旅游产品加工服务,是镇域旅游服务后勤基地。

3.1.2城镇生态基础设施构成

城镇生态基础设施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山、水、乡村绿地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系统以及自然保护地系统等等。对于靖港镇来讲,建立城镇生态安全格局就是建立“以一江一河一湖(湘江、沩水河、团头湖)及其周边生态控制区域为生态链,以农田、林地、湿地为共生体”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它是实现靖港城镇发展战略目标的空间安全保障。

3.2 规划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2.1中心镇区、古镇区及各村庄规模确定和职能分工;

3.2.2镇区的发展及居民点的选址与基本农田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

3.2.3村镇各项生态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

3.2.4古镇特色的保护与合理开发;

3.2.5构建园风光生态景观安全格局,建立乡村都市特色。

3.3 “反规划”理论具体运用

3.3.1 村镇性质及职能分工上“反规划”的运用

由于整个镇域处于大众垸中心腹地,耕地面积较广,所以也被纳入长沙市百里水产走廊的范围。一方面,镇域的老镇历史悠久、新镇交通区位较好,另一方面,镇域还不得不面对辐射力度不大的问题。

基于这些因素,规划中考虑运用“反规划”理论建立乡村生态及人文景观安全格局,并保护好现有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城镇性质及职能分工上提出了总体发展框架,利用靖港现有的资源优势,以古镇旅游和“百里水产走廊”等产业为经济发展依托,形成开放型的结构体系。实现以点带轴,以轴带面,使靖港镇的经济全面提高。

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一方面重点加强中心集镇的建设,增强中心集镇的集聚与辐射的功能;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古镇旅游基地,重点建设好“百里水产走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都市型农业。完善农村居民点的配套服务设施。各村分工协作,发展重点突出特点,形成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环境优美的村镇体系。

本次规划依据靖港镇村镇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自然条件和现状基础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资源配置和地区发展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为目的,在立足本地的比较优势和城镇经济区划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镇域各村及主要职能。

本次规划将靖港镇村镇分为三个职能层次:中心集镇区(靖港新镇及古镇旅游基地)、中心村(复胜村、农溪村)、基层村(金星村、福塘村、前榜村、新峰村、石毫村)。

3.3.2土地利用上“反规划”的运用

靖港镇现状总面积为45.8km2,其中全镇耕地面积24.8km2、渔业养殖基地6.5km2,可见耕地占整个镇域面积一半以上,并且耕地都是高产优质水稻农田。

在我国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建立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已经刻不容缓。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划定生态敏感控制区,特别是应当保护生态农田区,禁止非农建设;

(2)城镇建设用地选择,以尊重场地因素为原则,对原有村庄进行整合,结合生态农田采用组团结构布局模式;

(3)严格控制居民点建设用地,并组织部分地区退宅还耕,对分散住宅进行集中建设,将处于地势低洼小自然村迁出并入中心村或集镇区,将退出的土地重新改造为耕地;

(4)建立土地资源综合评价系统,对区域的各类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为土地的规划、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3.3.3运用“反规划”构建村镇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是维护土地安全和健康及城镇和居民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生态服务)的基本保障,是城镇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触犯的刚性限制。

靖港镇地处大众垸,属典型的平湖地带,更需要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安全格局。我们在规划中把廊道作为生态基础设施的主要结构框架,景观生态学里的廊道指的是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元素,其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

由于有特殊的地形条件,靖港镇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势非常明显。镇域中道路、水渠、农田防护林带纵横交错,构成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1)交通廊道:沿高乔大道、靖格线、中格线等发展的道路交通绿道,既能降低和缓冲交通给城镇带来不利影响,又能为生态城镇的建立创造有利条件。

(2)河流水域廊道:靖港镇水资源丰富,水面广阔。规划建议沿湘江、沩水哑河、团头湖、百里水产走廊、灌溉水渠等建立生态防护绿带和游憩绿道。

(3)农田防护绿带廊道:靖港镇为长沙市的优质水稻粮食生产基地,建立农田防风林旨在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和粮食生产,同时也是建造靖港镇大地景观特色的重要因素。

(4)其他基础设施如煤气管道、供水供电等两侧设绿道,通过生态化的设计和改造人工基础设施,来维护当地的自然生态并促进生态功能的恢复。

3.3.4古镇特色的保护上“反规划”的运用

靖港古镇位于湘江与老沩水交界处,与新镇区相隔仅6km,属千年古镇,2004年就已经确定为长沙市历史文化名镇,且纳入到2005年全市十大旅游经典景区(点)进行开发。

靖港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包括:

(1)唐李靖平萧铣,曾国藩惨败太平军历史事件。

(2)繁荣的民间文化。饮食文化:靖港香干、火培鱼、八大碗、庙会小吃、南粉等;传统手工艺:纸伞、木屐、剪纸、棕编、湘绣等;传统艺术:皮影戏、舞龙、竹马灯、地花鼓、渔鼓、弹词、花鼓弹唱、花灯等。

(3)“八街四巷七码头”的传统建筑布局形式。

(4)靖港老街、紫云宫、杨泗庙、观音寺、八音堂临河戏台、宁乡会馆、宏泰坊、梁宏发纸伞厂旧址、江西会馆、育婴堂等现存的传统建筑。

古镇保护规划是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古镇以“反规划”理论为依据有利于建立乡土文化的安全格局。为了达到合理的保护和开发的效果,首先要建立古镇历史文化生态安全区,在区内禁止新建民居民宅,重建部分古建筑,保持传统的街道和地区风貌。其次应当加强周边生态环境的建设,通过自然和人文景观元素,将历史景观和文化遗产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整体保护,并与生态功能和游憩、教育、审美、启智等功能相结合。

4结语

通过“反规划”理论在平湖地区规划中的应用,使我们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还能充分保证平湖地区广大乡村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生态系统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些措施将有利于平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两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A].杭州城市绿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 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俞孔坚,李迪华,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6.

[4] 俞孔坚.新农村建设宜先做“反规划”[J].面对面,2006.

[5] 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集镇建设论文篇(3)

一、论坛主要议题

“乡村及小城镇水环境治理论坛”针对我国不同区域和经济发展程度的村镇水环境治理技术经济政策和适用技术,围绕村镇水环境治理规划、村镇污水排放适用标准,以及村镇排水收集设施,村镇生活污水生物处理、人工湿地与塘等生态处理技术,粪便厌氧沼气化及其综合利用,村镇水体生态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等议题,将邀请村镇建设管理人员、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以及设计生产单位介绍乡村及小城镇水环境治理方面的成功管理经验、适用技术和应用实例。

“中日小城镇饮用水安全技术与制度论坛”由我部与日本厚生劳动省共同举办。针对小城镇的人口和经济规模的特点,围绕小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现状调研与评估、规划和管理,水质监控、预警与应急技术,以及小城镇饮用水预处理、强化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饮用水一体化设备开发、输配水安全保障和管网水质控制等议题,将邀请小城镇饮用水建设管理人员、著名学者、知名设计单位、自来水公司和来自日本政府、企业和研究部门的诸多专家介绍小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成功的管理经验、适用技术、应用实例。本论坛将特别介绍日本针对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特殊供水制度——简易供水制度以及相应技术,并探讨中日在小城镇安全供水方面的技术与资金合作机会。

二、时间及地点

会议时间:

中日小城镇饮用水安全技术和制度论坛:8月28日下午

乡村和小城镇水环境治理论坛:8月29日上午

报到时间:20*年8月27日。

地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三、参会人员

各地建设部门有关人员,全国主要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村镇建设主管部门和有关乡镇负责人,供水和排水管理部门、水务主管部门负责人或代表,水处理项目筹建和工程建设管理单位代表,供水和排水企业的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市政设计单位、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水处理工程公司、水务公司、咨询公司、金融、投资机构和水处理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单位的代表。

四、论文征集

会议面向全国征集与“乡村和小城镇水环境治理论坛”和“中日小城镇饮用水安全技术和制度论坛”议题相关的论文,论文要求及投递方式详见会议网站

五、其他事项

(一)收费标准

第二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和水处理新技术与设备博览会将统一收费。20*年8月15日前注册的,会议费为1200元/人;20*年8月15日以后及现场注册的,会议费为1800元/人。会议统一安排食宿,宿费自理。

(二)联系方式

报名、会务等联系人:

论文征集联系人:

地址:

邮编:

电话:

邮箱:

集镇建设论文篇(4)

(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乡镇党员代表大会(党员大会)的决议。

(二)讨论决定本乡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需由乡镇政权机关或集体经济组织决定的问题,由乡镇政权机关或集体经济组织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

(三)领导乡镇政权机关和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机关和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

(四)加强乡镇党委自身建设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对干部的教育、培养、选拔和监督工作。协助管理上级有关部门驻乡镇单位的干部。

(六)领导本乡镇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计划生育工作。

二、政府职权

(一)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决定和命令。

(二)执行本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乡镇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治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村镇建设等行政工作。

(三)保护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利和其他权益。

(四)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五)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六)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三、党委与政府的关系

乡镇党委是本乡镇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对本乡镇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实行全面领导。乡镇人民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本级党委的领导下,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政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都要提交乡镇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对乡镇党委政府之间某些难以决定的问题由上级组织协调解决。

四、党委组织原则

(一)乡镇党委及其成员,必须遵守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基本原则,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乡镇党委必须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组织的决定。如果认为上级组织的决定不符合中央精神或本地区实际情况,可以请求改变;如果上级组织坚持原决定,乡镇党委必须执行,并不得公开发表不同意见,同时可向再上一级组织报告。

乡镇党委每年必须向县委作一次全面工作情况报告。执行中央和上级组织某些重要决定的情况要进行专题报告。遇有突发性重大问题应及时请示报告。

(二)乡镇党委要保证下级组织能正常行使职权,支持下级组织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凡属应由下级组织处理的问题,如无特殊情况,乡镇党委不要干预。

乡镇党委在对同下级组织有关的重要问题作出决定时,通常情况下应征求下级组织的意见。需要下级组织了解的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应及时向下级组织通报。

(三)乡镇党委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要问题,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不允许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党委委员在集体讨论决定问题时,应畅所欲言,充分发表个人的意见。党委委员个人对集体作出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保留意见,也可以向上级组织报告。

党委委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党委委员对分管的工作要敢于负责,切实履行职责;对于不属于自己分管的工作也要关心,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党委决定重要问题,应充分酝酿讨论,然后进行表决。对于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应当认真考虑。如对重要问题发生争论,双方人数接近,除在紧急情况下必须按多数意见执行外,应当暂缓作出决定,进一步调查研究,交换意见,下次再表决;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将争论情况向上级组织报告,请求裁决。

(五)党委书记负责组织党委会活动,协调党委委员的工作。书记应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善于集中正确意见,自觉接受党委委员的监督。

党委委员应支持书记的工作,接受书记对自己工作的检查、督促。

党委委员应自觉维护党委内部的团结,互相信任,互相谅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监督。

(六)党委书记离岗时间较长,由上级组织确定一名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

(七)党委委员对应该保密的会议内容和讨论情况,必须严守秘密,不得泄露。

(八)党委委员在本乡镇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工作或参加其他活动时,可以发表指导工作的个人意见。个人意见必须符合党委集体决定的精神。凡代表党委发表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应经过党委会讨论。

五、政府组织原则

(一)乡镇人民政府对本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县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必须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二)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实行乡镇长负责制。

(三)乡镇长主持乡镇人民政府工作,副乡镇长协助乡镇长分管有关方面工作。副乡镇长之间要主动通气,协商处理,意见不一致的,由乡镇长协调。

(四)乡镇人民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和重要决策,须经乡镇人民政府办公会议讨论决定。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分管副乡镇长应临机处置,并及时向乡镇长报告。

(五)乡镇长召集并主持乡镇人民政府办公会议,负责签署乡镇人民政府的决定和命令。乡镇长离岗时间较长,由乡镇长征求乡镇党委意见后确定一名副乡镇长主持政府工作。

(六)副乡镇长要服从乡镇长的领导,积极做好分管工作;乡镇长要发扬民主作风,注意听取多方意见,支持副乡镇长开展工作。

六、党委会议议事和决策

(一)党委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如遇重要情况可随时召开。

党委会议由书记召集并主持。书记不能参加会议时,可委托副书记召集并主持。

(二)党委会议的议题由书记确定,或由书记委托副书记确定。党委会议的召开时间、议题,一般应在会议召开一天前通知到各委员。

(三)党委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委员到会方能举行。讨论干部问题时,应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到会方能举行。

委员因故不能参加会议,应在会前请假,其意见可用书面形式表达。

共青团乡镇团委书记是党员的可以列席乡镇党委会议。党委会议主持人可根据工作需要,确定有关人员列席党委会议。

(四)党委会议讨论问题应议而有决。要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和集体的智慧,果断作出决策。

(五)党委会议进行表决时,赞成票超过应到会委员人数的半数为通过。未到会委员的书面意见不能计入票数。

表决可根据讨论事项的不同内容,分别采取口头、举手、无记名投票或记名投票方式。

会议决定多个事项的,应逐项表决。

推荐、提名干部和决定干部任免、奖惩事项,应逐个表决。

(六)党委会议应有专人记录,决定的事项根据需要可编发会议纪要。

(七)经党委会议讨论通过的、以党委名义上报或者下发的文件,由书记或书记委托副书记签发。

(八)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来不及召开党委会的,书记或副书记或党委委员可临机处置,并及时向党委报告。

(九)党委会议事范围:

1、讨论制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指示精神的措施。

2、讨论制订执行党代会决议的措施。

3、讨论决定本乡镇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党的自身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经常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4、讨论决定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措施、新方法。

5、根据干部管理权限,讨论决定有关干部的推荐、提名、调整和任免,以及对干部的教育、培养、监督等事项。

6、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规定,讨论确定干部职工年度考核等次,讨论决定干部职工的推优、评优、奖励和处罚。

7、讨论决定乡镇人民政府须提交党委会决定的有关事项。

8、讨论决定以乡镇党委名义向上级党组织的请示、报告,向所属党组织的通知、通报,以及以乡镇党委名义发出的其他重要文件等事项。

9、须由党委会讨论决定的其它事项。

七、书记办公会议议事和决策

(一)书记办公会议由书记召集并主持,也可以由书记委托副书记召集并主持。纪委书记列办公会议。根据会议内容,由召集人确定有关领导列席。书记办公会议可根据工作需要召开。

书记办公会议不是一级决策机构,不得决定重大问题。

(二)书记办公会议议事范围:

1、酝酿需要提交党委会决定的问题。

2、对党委会决定事项的组织实施进行协调。

3、交流日常工作情况。

八、乡镇人民政府办公会议议事和决策

(一)乡镇人民政府办公会议由乡镇长、副乡镇长、乡镇长助理参加,人大主席、副主席列席,一般应邀请党委书记列席,必要时还可以邀请其他人员列席。会议由乡镇长主持或委托一名副乡镇长主持,会议议题由主持人确定。乡镇人民政府办公会议可根据工作需要召开。

(二)乡镇人民政府办公会议议事范围:

1、传达贯彻上级党委、政府和本乡镇党委的重要指示、决定,提出实施意见。

2、研究办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交办的由代表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有关政府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3、讨论决定乡镇人民政府职权范围内的有关重要问题。

4、讨论决定经费支出和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较大经费支出和较大工程建设项目需报党委会讨论决定(其界限由各乡镇党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5、讨论决定所属各部门、村(居)委会的重要请示事项。

6、其他应由乡镇人民政府办公会议审定的事项。

九、党政联席会议议事和决策

(一)党政联席会议由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及人大正、副主席、乡镇长助理参加,会议由书记主持,书记外出,由乡镇长主持。党政联席会议可根据工作需要召开。

(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范围:

1、传达上级组织有关重要文件、会议及指示精神。

2、通报本乡镇党委政府某些重要决议和决定,研究落实具体措施。

3、交流上阶段两个文明建设情况,讨论、布置下阶段工作任务。

党政联席会议不得研究决定必须由党委研究决定的事项,不得以党政联席会议代替党委会。

集镇建设论文篇(5)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关于农村城市化的理论研究,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人口流动的原因。在其著作《政治算数》中,比较利益差异被看成是人口流动的直接原因。 在20世纪50年代末,唐纳德・博格等人提出了人口流动的“推力――拉力”理论,认为人口流动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作用的结果。舒尔茨等人的投资与收益理论则把人口流动看作是一种投资行为,从而用投入与收益的比较来做出判断。刘易斯、拉费侨根森和托达罗先后分别建立了乡城人口流动模型。法国发展经济学家佩鲁于1995年提出了“增长极理论”,指出通过能对临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的优先增长,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而后缪尔达尔针对“增长极”对其他地区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利用“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的概念,说明了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和不利影响,提出了如何既充分发挥地区的带动作用,又采取适应的对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水平的差异。

国内关于城市化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对现状的分析研究,一部分致力于找出影响我国人口流动、迁移的因素。如张培刚教授在20世纪40年代,指出扩张的经济中,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总的说来要大于农业,这种差异使经济重心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而后,辜胜祖教授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各流派的劳动力非农化、人口城市化的思想,考察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的城市化战略。另一部分则对我国的城镇化过程做出分析。90年代以来,传统小城镇研究多是集中在小城镇发展研究、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研究、小城镇经济研究、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等相关领域上。近年来,又掀起从产业聚集理论、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路径依赖理论等角度对城镇发展进行阐述的研究热潮。但综而观之,大多数论述都是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进行论述,缺乏对我国小城镇系统体系的建构。

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我国城市化应当选择什么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曾经有过几种不同的提法,但其基本精神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确认这一方针的基本出发点是防止大城市过分膨胀,生态环境恶化,出现类似某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病”。但是,在实际执行这一基本方针时,不仅大城市的规模没有被控制住,同时也不利于各类城市因地制宜地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对城镇化发展方针,作了新的表述:“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这个新的表述,对大城市的政策,从控制大城市规模改为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中小城市的政策,从合理发展中等城市改为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对小城镇的政策,从积极发展小城镇改为有重点发展小城镇。随着八、九十年代我国小城镇大规模的低水平的数量扩张,建制镇的数量从1982年的2664个增加到2000年的19692个,农村集镇达到3万多个。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些兴起的小城镇,更多的是依据从农村地区自身的角度规划、忽视了与大中小城市之间的依存关系,所以在一些地方虽然也兴建了一些小城镇,但发展规模都比较小,也没有起到带动周围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这就引发了学界关于“小城镇战略是否是农村城市化应坚持的路线”的大讨论。

许多学者反对小城镇发展战略,认为小城镇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城市功能不健全,经济效益低下,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他们主张发展大城市甚至超大城市。支持者则认为片面强调城市的优先发展不仅会导致“二元结构”更为加剧,区域内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甚至相差悬殊,城乡差别拉大,大城市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弥补省际和城乡差异带来的损失,而且大城市作用的发挥极可能会因空间的不易衔接而难以体现。

3 小城镇的城市化路径分析

从小城镇入手推进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总体的战略选择,称为“小城镇驱动战略” 。八十年代初期,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小城镇 大战略”主张即是这一战略的蓝图。

小城镇在整个城镇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区位决定了小城镇作为城镇化战略中的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所起到的驱动作用。

(1)联结城市与农村的纽带。城市是现代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聚集地。城市化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城市文明的发展及其向农村扩散和传播的过程。 由于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无论在空间距离还是在发展水平上都相差较远,因而城市先进的经济和文化难以直接传播到农村。而小城镇作为城乡系统中一种中间层次聚落,在经济性质、人口构成、文化特征和景观面貌等方面都处于城市和农村的过渡状态。这种过渡的性质性质决定了小城镇在城乡交流中的纽带地位和桥梁作用。

(2)聚集生产要素。小城镇的特点是“小”,性质是“城”,形式是“镇”。要素聚集是城镇的首要功能,作为城镇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小城镇也不例外。小城镇一方面聚集城市扩散的产业、物资、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要素,一方面聚集农村的非农产业、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可供利用的初级产品。 小城镇的这种聚集不仅仅是为城乡生产要素的交流发挥中介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城乡生产要素的合成作用,小城镇自身正是在聚集合成过程中发展壮大的。实践证明,小城镇发展的快慢取决于自身聚集功能的大小,而聚集功能的大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吸纳生产要素的多少,特别是吸纳大中城市生产要素的多少。

(3)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城市所不可替代的直接辐射和带动作用。作为农村区域经济中心,小城镇的辐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一定的工业力量、商业规模、金融和服务等去拓展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作为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小城镇通过各种科技交流推广、中小学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体育、图书馆等设施及社区活动传播城市文明,开阔农民视野,改变农民传统观念,帮助农民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上的根本转变。对于促进农村工业集中、集约经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业从经营理念到操作方式的变革,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人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4)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虽然城市也能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许多服务,但这些服务一般是在较高层次上进行的。由于农户经营和农民居住的分散性,大量直接与农业、农民打交道的服务内容还得依托更贴近乡村的小城镇来提供。

(5)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小城镇的区位特征决定了小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是上连城市下带农村。小城镇把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生活方式传播到广大农村,成为广大农民接触城市文明的媒介,又通过自身的聚集辐射功能带动周围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既有利于加强城乡联系和缩小城乡差距,又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 如何推动小城镇的城市化进程

如何以农村小城镇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改变农村面貌的“前进基地”,影响着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在中国农村城市化的重要驱动作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立足长远,制定建设与发展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制定规划要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这个总的指导原则,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建设。规划要把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现实需要与实际可能结合起来,统筹兼顾,通盘安排通讯、交通、水电、环保等“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统筹规划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软件”的配套。 规划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做好几个科学合理的定位:①要进行小城镇布局定位。②要进行小城镇的规模定位。③要进行小城镇类型和产业结构定位。规划要从地域区情出发,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发展确定小城镇的不同类型的产业构成,并突出其各自的优势和特色。

(2)推进城镇化快速、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有相关体制改革和一系列政策支撑。①继续改革有碍实行城乡一体化和贯彻国民待遇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户籍管理制度创新,消除对农民的歧视。让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取得永久性的居住权,在居住权上享有国民待遇。②要制定宽松灵活的小城镇土地有偿使用和流转政策。国务院体改办产业与市场司俞燕山提出“着力于建立用地置换和存量调整机制”,应当作为制定城镇建设用地政策的借鉴。③完善资本投入政策,拓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筹融资渠道。实行多元化投融资政策。除政府在财政实力增强基础上增加对小城镇的投入,应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入。④制定产业集聚政策。其立脚点在于建立起一整套的诱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通过产业集聚政策以及规范乡镇企业布局到小城镇的政策法规。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引导原有分散的乡企向有条件的小城镇搬迁。

(3)必须研究提升小城镇功能和水平问题。城市化意味着人口功能的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经营聚集度的提高和对整个区域辐射力的增大。我们主张,在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城市化,要特别搞好县城的建设,使它们真正赋有城市的各种功能,成为综合产业极点。简而言之,“城镇城市化”要求突出城镇的多种功能,按照现代城市功能和城市理念来建设城镇,促使其逐步成长为新型的小城镇。这应当被视为当今正在建设的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历史趋势。

参考文献

[1][英]威廉配第著,陈冬野译. 政治算术[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

集镇建设论文篇(6)

城镇化建设理论演化变革

有关城镇化本质的认知,各方学者也有不同观点:埃尔德里奇较早提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就是城镇化的全部含义。兰帕德、麦基、弗里德曼和沃尔夫等人认为: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是物质、空间、经济、人口、体制以及社会特征的多维现象反映。当代城镇化的实质含义在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景观面貌和人类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质转化和强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城镇化不仅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还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英国帕乔内将城镇化定义为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口城镇化,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二是城市增长,即城市和城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增加;三是城市生活方式,即城市生活的社会和行为特征在整个社会的扩展。

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R·布朗(Lester R Brown)提出:城镇化的建立与发展模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其主要特征为城市低密度蔓延、私人轿车为主导的机动化、化石燃料为基础、一次性产品泛滥等。其结果是:美国以占世界5%的人口消费了1/3以上的世界能源,高油价、高排放以及粮食高价格成为这一发展模式的外化表现。一种是塞奇·拉脱谢尔等人提出“反增长计划”。该理论认为:为了增长而增长对生物圈承受极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因而是不可持续的,生态危机尤其是温室效应的持续恶化,使得反增长对缩减经济规模而言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因此,其目标应该是用一种非增长的社会来代替目前增长的社会。他们的主要结论:只要在社会与环境生命支持系统保持平衡的情况下,减少资产、人口及不必要的包袱,人类社会就可以在转折和衰退的过程中保持“繁荣”。

世界典型城镇化建设模式述评

(一)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是一个逐步的人口迁移与经济结构不断升级调整相适应的过渡过程,这就是经典的戴维斯城镇化曲线。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史进程看,城镇化与渐进发展的工业化和经济水平与结构变化始终交织在一起,共同发展。在这一时期,由于城镇的劳动力需求表现为稳定的增长,也就存在从农村到城市的稳定移民流。同时,制造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也充分吸收了从农业部门释放出的剩余劳动力,并鼓励农村劳动力逐步转化为城镇劳动力和居民。这一历史过程,充分体现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是城镇化进程的源动力。

(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进程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城镇化过程滞后于发达国家。自二战以后才出现快速的城镇化,但是整个过程与上述经典的城镇化曲线不相符,主要表现为人口城镇化过快、工业化普遍滞后的“城市通货膨胀”或“虚假城镇化”基本特征。由于城市提供良好的市场、基础设施和医疗服务设施,吸引并拉动了大量农村人口快速进入大城市地区。尽管这一时期工业化对发展中国家有很强劲的影响,但是制造业在这些国家所占的比重并不高。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的城镇化化进程带来“虚假繁荣”。

根据预测,到2030年,世界人口的60%将居住在城市,而这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将会超过农村,2025年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54%。到2020年,农业人口将稳定在31亿,甚至开始缓慢衰退;而城市人口将会继续增加,城镇化水平也将进一步提高。但是,经济水平,特别是经济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才能够支撑城镇化人口的增长。

中国城镇化的两难境地

根据诺瑟姆曲线,城镇化率在30%至60%之间是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而部分东亚国家(如韩国)城镇化率达到65%至70%时,城镇化速度才放缓。我国目前城镇化率约52%,按照我国现有城镇化率年均增长0.8%至1%计算,未来15至20年,我国将有大量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镇,人口结构仍然处于快速变化时期。在我们国家,永远绕不过去的就是人口问题,随着人口大规模迁移,特别是向中心城市(北京、上海等)的迁移,给城市的管理、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都带来了巨大压力。应对人口迁移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变革。过去30余年,中国的经济高增长是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给今天的中国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后果。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以经济的发展为根本依托的,如果,依然是之前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那未来的城镇化将是一场灾难。从长远看,要使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成功,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前提应是建立一个内需主导型的经济模式。而城镇化被认为是中国扩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从而也是保证经济较高增长的优势所在。但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中国经济健康持续的高增长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第二个难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突围

(一)不可忽视的经济发展新兴力量

几乎所有的国家,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图1表明了2007年服务业对全球GDP的贡献,图2描述了服务业在某些国家或地区GDP中所占的比重。通过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在发达国家或地区,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达到了60%-80%,世界各国的服务业都在迅速发展。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新型服务业不断涌现。中国城镇化进程,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在当下世界经济背景下,大力发展服务业可以为加速城镇化提供更为强劲的源动力。

(二)新型城镇化的四维路径选择

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发展的较为理想化的模式进程,是一种完美形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以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理念作为指导纲领的,以新型工业化为经济源动力,以城乡统筹发展为重要目标,在经济上实现集约与精细化发展,在社会上实现和谐共生发展,在环境上实现友好交互发展,在文化上实现文明的多样性共存共荣,在制度上实现一体化管理,在空间结构上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一致性、一体化,强调推动城镇化由注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实现城镇在质和量上的全面提升,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本文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根本要求,以产业聚集为源动力,以公共服务、生态文明、需求拉动为着力点的四维一体模式,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如图3所示。

1.产业聚集为源动力。产业集聚(Industry Cluster)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原来的城镇化过程更多的是GDP指标考核,对于经济发展质量、产业集聚效应等要素考量较少,造成区域经济无支柱产业,各产业间无法实现协同。根据产业聚集理论,产业集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发现,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外部经济)。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促进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产业的聚集,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为新型城镇化进程带来源动力。没有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就会成为简单的造城运动,而产业聚集式发展区域经济正是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式。

2.公共服务为保障。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人类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状况。因此,基本公共服务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承担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功能,是直接影响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推动城镇化进程,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注重民生,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让广大民众能够充分享用社会进步所带来的高品质生活。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普遍短缺的就是公共服务为突出表现的保障体系,特别是科教文卫相关职能短缺。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特别是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理念指引下,应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让广大民众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红利。

3.生态文明为前提。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过去的城镇化太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度的自然资源利用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这一切都不是人类发展想实现的结果。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要遵循生态文明为前提,只有站在这一前提下,城镇化发展才有其本质和长久意义。

4.需求拉动为主体。从经济角度说,2012年留下的最大遗憾就是经济遇到很大困难,增速虽然实现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但却降到近年来的低点。从长远看,要使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成功,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主体应是建立一个内需主导型的经济模式。而城镇化被认为是中国扩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从而也是保证经济较高增长的优势所在。相关统计显示,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概能够带来7万亿元的市场需求。中国城镇化建设经济增长应该是内需拉动,而不是投资建设拉动。在GDP考核指标下,地方政府不太重视内需经济的扩展,从而使得当地经济过度依赖投资或外向经济,经济增速在这一时期受阻。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应再把重点或着力点放在投资上,而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需求拉动为增长的主体。

综上所述,在我国,城镇化是近现代的产物,特别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镇化才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所以我国对于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是不够成熟,特别是缺乏基于持续健康发展理念的全方位新型城镇化思维框架。本文在借鉴国外城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提出以产业聚集为源动力、以公共服务为保障、生态文明为前提、需求拉动为主体的四维一体框架,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集镇建设论文篇(7)

全镇争创第九届省级文明镇1个,争创市级文明村2个,争创县级文明村5个;争创市级文明单位3个,争创县级文明单位4个。

二、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全民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素质

我镇把提高全民素质作为一个根本任务,贯穿精神文明工作始终,做到常抓不懈。

1、加强理论学习。坚持党委中心组和镇机关干部职工分别每月学习一次的制度;认真组织干部群众学习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七大精神、农村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先进人物事迹,进一步提高我镇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2、加强道德教育。抓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月活动,印发宣传品1000余份。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对干部、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清明节、“七一”等节日,组织全镇中小学生、党员干部祭扫革命烈士纪念碑,进行革命历史教育。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族美德教育,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计划生育、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等内容。

3、普及推广科学文化、法律和实用技术。组织干部群众开展“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愚昧”的科普宣传;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普及宪法和法律基本常识;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今年以来举办水稻、柑桔、烤烟、竹业、小吃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20期,1980人次。

(二)抓文化建设,营造文明向上的精神氛围

1、发挥文化基地作用和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艰苦奋斗革命教育基地建设,把传薪阁、文昌宫、革命烈士陵园的管理和使用当作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修复,完善管理,使教育基地做到“有场地、有教员、有教材、有登记薄、有制度”。自年初以来新接待镇内外受教育干部群众26批、2816人。健全镇文化活动中心、健身路径、门球场、露天文艺演出场地、音像店、网吧、歌舞厅等设施,实施镇文化站综合楼新建工程,年底可竣工并投入使用;建设一批镇农村文化室、思想道德教育宣传橱窗和科普宣传画廊等,扩大基层精神文明的宣传阵地。

2、以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为载体,开展生动、活泼、参与面广的群众性活动。实施“文化名镇”发展战略,制定“文化名镇”实施方案,逐步推进“文化名镇”方案的实施;举办春节游春牛、游鱼、舞龙等民众表演;于3月12日__“尊师重教日”开展卡拉ok、书法、绘画等比赛;开展了八场庆祝“六一”儿童节的系列文艺演出;成功举办了20__年首届文化艺术周活动;开展廉政文化“五进”(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农村、进家庭)活动,“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促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3、实施文化名镇发展战略。今年来,我镇以提高__知名度为目标,制定了《__镇文化名镇建设实施方案》,大力实施文化名镇建设工程:通过我镇被确认为“苏区”重点区域,抓好了对革命烈士陵园、赤卫队值班炮台和红军驻扎过的罗厝礼堂等遗迹的维护和文物资料的收集;完成《__镇誌》出版的有关前期工作;成立了福建省邓子基教育基金会__镇奖教助学基金;举办了__文化艺术周活动,开展文艺演出6场和书画展一天;文化阵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完善了长阜、俞邦、中堡、中街等五个村的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同时新建了李窠、梨树2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长阜村农民公园已安装了健身器材并投入使用,篮球场也投入使用,并完成了公园的路径建设,正在着手绿化。

(三)抓环境建设,全力打造良好的镇容镇貌

1、小城镇建设不断推进。在投入5.1亿元,先后完成了10期旧镇改造,形成了“两纵三横”的集镇道路格局后,随着集镇功能的不断完善,人口加速聚集,我镇注重科学规划,注重以人为本,努力做到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20__年我镇按照“高品位、高起点”的要求,提升集镇品位,占地14886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的文昌小区已全面完工,现正在着手建设中心花园,拟开发的1.38万平方米的金泰小区已完成土地报征、简易房拆迁、青苗补偿,同时占地500余亩的文昌花园建设已完成数字化测量和正在规划 设计中。

2、集镇管理不断加强。成立沙县城监大队__中队,加强集镇城管中队、环卫站队伍建设,增加集镇硬件投入,加大集镇环境整治力度和保洁工作。实施茂丰市场改造项目,目前已投入25万元完成了市场屋棚及周边配套设施的改造和建设;西街桥改造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预算等工作;将军路、幼儿园、三角坪等重点地段正在进行整治,彻底解决中山路占道经营问题,中山路围栏即将安装。

3、配套设施不断跟进。加大了在集镇教育、卫生、文化、交通、饮水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完善集镇配套设施,提升集镇。投资160万元的夏二中心校学生公寓楼项目正在施工建设;投资420万元中心卫生院综合楼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投资220万元文化站综合大楼和投资600万元的客运站均已封顶;烟草站建设项目完成土地报批、简易房拆迁,正在进行土地平整和迁坟工作。

(四)抓文明创建,提高村民良好的道德风尚

今年以来,我们瞄准新目标,采取新措施,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

1、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创十星,评十户”活动,树立中堡村、俞邦村精品村典型,并利用典型辐射,带动各村开展“星级文明村”创评活动,全镇28个村(居)创评覆盖面达100%,群众参评率达90%以上,深化文明村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评出五星级以上文明户4152户。

2、开展“五好家庭”创评活动。积极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的家庭美德,在开展创评中,表彰了一批“五好家庭”共2380户。

3、开展签订赡养老人协议活动,以中堡村作为活动的试点,通过动员、宣传,签订赡养合同81户,占全村总户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五)抓和谐发展,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开展

我镇以建设和谐__为目标,以文明创建促进全镇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强化,设立了镇接待室,认真搞好了各类事件的调处;2、改进计生管理与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实施了计生整治月活动,重点整治了性别失调、早婚早育、一男超生、二女外逃等突出问题;3、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方针,做好了防灾减灾工作,对安全生产、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点监控等加强了力度;4、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李窠村部已投入使用,梨树、岩坑村部建设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进入装修扫尾阶段,全面推行“六步工作法”,重点村实行“一会抓四会”的工作模式,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有效落实;5、开展汶川地震救灾捐款活动,全镇各界捐款金额达40余万元。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

1、继续做好全镇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确保第十届省级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2、做好第十届省级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档案整理和归档工作。

集镇建设论文篇(8)

【正文】

乡镇2020年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总结 一年来,我镇意识形态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镇党委结合全镇工作实际,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按照《中共霍邱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贯彻意见》的通知》(邱办〔2016〕11号)精神和《关于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责任清单>的通知》要求,现将我镇2020年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落实情况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主体责任。及时对镇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调整充实,进一步明确了党委主体责任,在镇党委、各支部中牢固树立抓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到位是渎职的理念。同时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全镇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党的纪律监督检查范围,纳入领导班子主管、分管、驻村工作目标管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考核。

2、加强理论学习,夯实思想基础。

镇党委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不断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定周集镇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组织集中学习17次,其中对意识形态工作相关内容的学习已学习3次。机关干部已完成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年度学习任务,学习意识形态相关内容2次。镇党委为每位村干配备一本学习笔记,鼓励动员开展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学习。

3、加强阵地管理,把牢主动权。

镇适时召开会议,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健全工作机制,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

(1)主动推出文化活动,满足群众需求。加强周集镇文明实践所和村级文明实践站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我镇推荐的周集镇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获得第二届霍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竞赛三等奖;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我镇有3人被县表彰为“脱贫榜样”;在中小学生中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活动,共同“创建文明卫生家园”;镇文广站选送的周集街道萌芽广场舞队《站在草原望北京》节目在霍邱县创建文明县城第九届广场舞暨第四届“邮政储蓄杯”广场舞展演中荣获第一名,在市荣获第二名的好成绩;全县第一家乡镇文联——周集镇文联率先成立授牌,吸引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爱好者。此类文化活动的开展,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践行,提升了先进文化的感召力。

(2)主动开展治理活动,提升群众认同。一是持续开展宗教规范化管理。按照宗教工作“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要求,夯实工作责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宗教领域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纳入疫情综合防控范围;防患苗头性问题,加强对私设点和家庭聚会的排查与监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送法进教堂暨民法典宣讲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二是持续开展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活动。通过集中化解矛盾纠纷、信访事项,定期开展巡逻防控和社会治安集中整治,政法机关部门入户宣传,安全隐患排查等举措,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3)主动提升宣传阵地,加强新风培育。及时对镇先锋网的内容提质更新。加强对涉群众、党员、特定人群的微信群、QQ群等自媒体管理。加强户外宣传标牌的管理,坚持每月巡查1次,及时对欠合时宜的宣传内容进行更新。今年来更新户外宣传牌21块,清理户外小广告及过时宣传标语宣传牌等110处。通过对宣传阵地的提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培育更加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注重舆论引导,维护网络安全

始终坚持做好网络舆论管理,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截止目前已妥善处理市长热线反映的关系群众和企业切身利益的问题75件,回复处理网络问政和论坛各类问题18个。成立周集镇信息宣传队伍,及时周集镇最新动态和工作进展情况,在各类网站信息200余条。疫情防控期间,线上积极主动回应网友网上发帖“发难”、留言“拍砖”,线下真心实意解决封闭管控造成的不便,赢得了广大网民的“点赞”,有力的阻断了负面情绪、言论的传播,维护了政府形象,营造晴朗积极的网络空间。

二、存在的问题

镇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新闻稿件在报纸杂志上刊登数量不多,对内对外宣传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形式、途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战斗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2021年工作打算

集镇建设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017-02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各项建设用地扩张迅速,导致我国人地矛盾问题更为凸显。本文以湖南省为例,从市(州)层面对湖南省城镇建设用地开展集约利用评价,定量了解各地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分类提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以期能有利于湖南省城镇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城镇土地由外延扩张向外延扩张与内涵挖潜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一、湖南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现状

截至2008年底,湖南省辖29个城市、1173个建制镇,土地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380.5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776.45平方公里,建制镇用地604.14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0.65%,城镇人口人均建设用地面积47.85平方米;城镇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累计投入3.62亿元/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生产总值5.32亿元/平方公里。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在系统科学、土地资源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在具体分析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目标、标准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一整套指标体系,是开展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关键环节和现实基础。本文遵循系统性、导向性、层次性、相对独立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原则,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湖南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实际,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效益、土地可持续状况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包含12个具体评价指标的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表1)。

指标权重是指在相同目标约束下,各指标重要性的关系。在多指标定量综合评价中,权重的确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湖南省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赋予权重,并在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基础上,借助于Yaahp软件的支撑,确定了各具体评价指标权重(表1)。

三、评价模型的选取及评判标准的建立

1.评价指标原始数据标准化。湖南省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原始数据来源于湖南省土地变更调查数据(2008年)、湖南统计年鉴(2009年)、湖南省各市(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由于各评价指标存在量纲上差异,缺乏可比性,因此,必须对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基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包括正、负向作用两大类性质不同的指标,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对于正向作用指标:X'ij=(Xij-minXj)/(maxXj-minXj)

对于负向作用指标:X'ij=(Xj-minXij)/(maxXj-minXj)

式中,X'ij和Xij分别为第i个区域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值和原始值,minXj和minXj为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综合评价值合成。由于土地利用系统的复杂性与层次性,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的每一项指标只能从某一侧面反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为全面、综合反映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本研究采用加权函数法合成湖南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F表示市(州)综合评价值;X'ij表示第i指标下的j个具体指标的标准化值;Wij表示X'ij对应的权重。

经计算,得出湖南省14个市(州)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表2)。

3.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判标准的建立。由于目前国内对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判定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为合理刻画出湖南省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本文采用特尔菲法,在广泛咨询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评判标准(表3)。

4.评价结果及分析。根据湖南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和集约利用程度评判标准可以发现:2008年,长沙市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为0.7591,城镇建设用地处于集约利用状态。长沙市为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是湖南省省会所在地,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发展较为迅猛,城镇化水平高,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强,城镇建设用地投入强度大、产出效益高,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两型社会”建设的稳步推进,区域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状况进一步改善,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居全省第一位。

2008年,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7市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依次为0.5322、0.5769、0.5546、0.5702、0.5392、0.4980、0.4425,城镇建设用地处于中度集约利用状态。作为湖南省“3+5”城市群建设中的其他7市,城镇建设用地或投入强度较大、或产出效益较高、或土地可持续发展状况较好,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综合评价值差距不大,均处于0.4425~0.5769之间。

2008年,邵阳、张家界、郴州、永州、怀化、湘西自治州6市(州)城镇建设用地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3829、0.3446、0.3792、0.2116、0.3737、0.2081,城镇建设用地处于低度集约利用状态。位于湖南省“3+5”城市群地带的6市(州),多数为湖南省边陲区域,受本省经济中心辐射影响不大,受外省经济中心影响较弱,城镇化水平较低,二、三产业实力不强,社会济较欠发达,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水平不高、产出效益不明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综合评价值均在0.3829以下。

5.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为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减轻耕地保护压力,借鉴先行地区成熟经验,结合湖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本文有针对性地构想了以下三类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分类指导湖南省各市(州)城镇建设用地高效利用。

一是高集约、高扩展模式。(1)模式内涵。通过城镇内部存量土地的高度集约利用来增加城镇用地的部分供给和城镇用地外延扩张速度合理加快、数量适当控制相结合来满足城镇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2)模式适用前提。区域城镇化水平高,经济发展活跃,城镇规模的扩大能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内涵挖潜存量土地资源利用潜力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用地需求,且城市拥有可拓展的空间。(3)模式适用地区。长沙市为湖南省现代综合性特大城市,新型工业化水平高,现代服务业初见端倪,城市综合实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株洲是中国南方交通枢纽,区域物流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湘潭为湖南省核心工业城市,红色旅游城市。三地区城镇化水平高,经济基础殷实,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效益高,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居全省首位,是湖南省区域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2008年,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按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依次是61.25%、48.83%、49.44%,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区域GDP总量的比例分别为94.25%、87.95%、85.81%,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1.92亿元/平方公里、0.90亿元/平方公里、0.82亿元/平方公里。优越的区位条件、便捷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加之,作为湖南省“3+5”城市群建设的核心区域和国家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所具有的政策优势,长株潭地区必将成为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在湖南省的首选区域和各方投资热土,产业、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大量集聚势必促使城镇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基于上述分析,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城镇发展可采取“高集约、高扩展”的用地模式,形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等级有序的城镇体系,优化城镇内部用地结构与布局形态,合理形成清晰的功能分区,在高效利用现有城镇建设用地的前提下,以合理的增长速度和增长数量满足新型城镇发展对建设用地的有效需求。

二是高集约、中扩展模式。(1)模式内涵。以内部存量土地的高度集约利用为主,以中等速度外延扩张为辅的方式来满足城镇发展的用地需求。(2)模式适用前提。区域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现有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不高,经济发展较具活力,城镇规模扩张带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3)模式适用地区。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5市是湖南省“3+5”城市群建设当中属于“5”的城市,该5市处于湖南经济发展的第二梯度上,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区域经济相对较发达,各项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居全省中等地位。2008年,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5市按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分别是42.57%、45.50%、37.02%、39.75%、35.09%,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区域GDP总量的比例依次为76.56%、82.80%、77.21%、71.64%、81.78%,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0.56亿元/公顷、0.70亿元/公顷、0.46亿元/公顷、0.40亿元/公顷、0.57亿元/公顷。相对长株潭地区而言,这些地区城镇建设用地投资强度较低,城镇建设立体化程度不高,建设用地效率一般。因此,这些地区城镇发展可采取“高集约、中扩展”的用地模式,城镇土地利用应以挖潜存量建设用地为主,适度控制新增建设用规模和新增建设用地供给速度。

三是中集约、低扩展模式。(1)模式内涵。以城镇内部存量土地的中度集约利用来增加城镇土地的相对供给,和城镇用地低速度外延扩张相结合来满足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有效需求。(2)模式适用前提。区域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较为粗放,经济欠发达,城镇规模扩大仅能带动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上升的地区。(3)模式适用地区。邵阳、张家界、郴州、永州、怀化、湘西自治州6市(州)属湖南的边远地区,处于湖南省经济发展的第三梯度上,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集聚度较低,区域经济欠发达,各项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偏低,城镇建设用地较为粗放,该6市(州)城镇发展可采取“中集约、低扩展”的用地模式,城镇建设用地走中度集约利用、低规模与低速度扩张之路。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为目标,构建起湖南省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选用相关数学模型,从市(州)层面对湖南省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分类构建了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湖南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现状,提出的三类用地模式为湖南省城镇建设用地进一步集约利用提供了参考。由于部分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的不可获取,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商榷。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J08B18-04);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9ZK3165);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043-0094)]

参考文献:

1.朱红梅,王小伟,谭洁.长沙市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经济地理,2008(3)

集镇建设论文篇(10)

1 农村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概念

1.1 农村城镇化

所谓城镇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在经济结构、人居环境、人口素质等领域,由传统农业经济到现代化城镇经济、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城镇文明的转变过程。中国城镇化理论的二元性是指城镇化可分为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而农村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向县域范围内的城镇(建制镇)和集镇(非农产业集聚地)的集中过程。总之,农村城镇化是指在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和现代化城镇文明广泛扩散的前提下,由于农村社区的居民住宅、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客观条件日益完善,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主观因素日益现代化,农村社区与城镇社区的本质差别逐步缩小甚至消失,致使住在农村社区的居民也能够享受到现代城镇文明,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都实现了城镇化的过程。

1.2 可持续发展

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1995年,世界资源研究所定义为“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的中国“全国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研讨会上”,给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其核心就是生态与经济相协调。总之,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它要解决的是人类发展的无限需求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基本矛盾。

2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2003年末,江西赣州市户籍总人口831.20万人,比年初增加12.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1.98万人,占80.84%,比上年下降0.97个百分点,市镇人口159.22万人,占19.16%。赣州市共有283个乡(镇),乡镇数比上年减少10个,其中城镇数超过20个的有3个县市,具体分布如表2。

从以上统计资料看,赣州市属各县城镇化率普遍偏底,大部分处于20%以下,远低于全国的40%,平均城镇人口数在0.5万以下,小城镇数目多数在15个县以上。城镇数目少的县相对城镇化率较高,如章贡、大余、全南、定南,城镇数目多的县相对城镇化率较低,如兴国、赣县、会昌、瑞金。

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赣州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城镇化率也逐年提升,城镇人口增加的速度超过总人口增加的速度。 存在的问题。一是思想观念落后。这种错误观念既妨碍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战略转移,也影响农村土地向非农土地的合理流向。二是城镇规模小,过度城镇化现象严重,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不明显。三是资金不足。一方面,赣南作为有名的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薄弱,绝大多数城镇都是“吃饭”财政,根本不可能对农村城镇化进行投资建设;另一方面,民间力量薄弱,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难以支撑城镇化建设。由于资金难以到位,导致城镇基础设施欠缺,城镇缺乏吸引力。四是城镇规划布局水平低,缺乏科学的农村城镇化体系,特别是一些地方城镇中出现的“一任书记一个样,书记走了全变样”的问题,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 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城镇化对策

3.1 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城镇化理念

农村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中心,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以确保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也就是说,在赣州市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必须牢牢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入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实施农村城镇化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让他们树立市场竞争意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利益。

3.2 严格控制农村城镇的数量,增强农村城镇国际竞争力

农村城镇化建设要摒弃传统的“小而全”模式,实现由数量型到质量型转变。我们必须加大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力度和强度,以集中发展乡镇企业和转移农村人口为目标,针对赣南人口居住分散的实际,可以以县为单位,规划5~7个中心城镇,扩大那些区位优势强资源条件好、人口规模大的中心城镇的管理权限和管辖范围,并采取优惠的土地、税收、户籍等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和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

3.3 多渠道筹集资金并管理好资金,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

为了改变当前赣州市农村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设施不完善的状况,必须突破传统的体制与模式,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还要在有效的社会监督下,使有限的建设资金合理使用于最需要的项目上,争取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赣州市农村城镇化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有有偿使用土地的收入、乡镇企业出资、社会集资、上级政府补助、有关职能部门支持等。少数乡镇有一定的财政性投入,一部分乡镇从银行贷款投入设施建设,也有依法出租经营权筹资,开放民营投资与经营某些设施投资等资金筹措方式,部分城镇还可以采用城镇户口商品化的手段,即农民可以花钱买到城镇户口,城镇政府可以用卖户口的钱来搞建设,一举两得。另外,贫困乡镇的政府可以动员群众参加义务劳动,或以工代赈,以工抵交部分应缴纳的费用,使群众和镇政府都获得收益。

3.4 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布局,构建个性化城镇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必须以规划为龙头,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与此同时,还要有经营城市的理念,强化规划和经营,能够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单个城镇看,赣州市有不少城镇建设很漂亮,但如果将其放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来衡量,就很难说这些城镇的布局是合理的。因此,农村城镇的规划,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而是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和思路来设计规划,只有将局部的、个体的城镇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中建设发展,才能形成区域内合理有序的城镇群体结构。否则,即使单个城镇规划得再好,也会限制区域优势的形成和发挥。在农村城镇发展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4 结语

2004年9月16~18日,首届“长三角城乡一体化论坛”在浙江嘉兴召开,这次论坛强调,我们应尽快打破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体制,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小城镇规划和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对赣州市属各县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分析,中国农村城镇化在未来的发展应坚持“完善、减少、发展”的三位一体战略,逐步提高农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加速全国的农村城镇化进程,使农村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家骆,李国凡,朱霞.小城镇建设管理手册

集镇建设论文篇(11)

(一)成立了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具体责任部门,制定了全年的教育培训计划,健全网络,指派联络员到各基层党组织,分解培训任务,明确培训人员,使党员教育培训扎实有序开展。

(二)制定出台了鼓励党员干部接受再教育的奖励措施,对凡参加本科专科学历教育的,凭毕业证书,经费由集体负担70%,个人负担30%;对短训经费全由单位负担。极大提高了党员干部接受再教育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依托镇党校,加大投入,加强党校的硬件建设,教室里配置了空调,报告厅里配置了多媒体设备,图书室、阅览室、成果展室等,一应俱全,为全镇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镇党校因此也被评为“江苏省基层党校先进集体”。同时分党校也被评为“常熟市先进基层党校”。我镇以“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为目标,以“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为宗旨,全面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建设工作,投入资金近30万元。到目前为止,全镇已建成一个镇级远程教育工作站,16个远程教育村级接收点,1个科技协会接收点(蔬菜研究会)——常熟市级远程教育示范点。建立了我镇第一个产业链上的党组织——*镇徐市蔬菜研究会党支部。协会和党支部的建立,对推动我镇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持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农业科普宣传活动,增强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二、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做好各个层面各类型的培训教育工作。

(一)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着眼点,加强党委中心组成员的教育培训。制定下发了《*镇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计划》,明确了学习专题,明确了学习内容,采用请进来面授和领导亲自讲课、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围绕专题大家畅谈、撰写心得会上交流、观看警示片接受教育等形式,加强了对党政班子成员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政绩观的教育。党委中心组成员围绕专题、结合实际,每人完成了5篇以上的心得体会和调研文章,并在机关“学习园地”上展示,两篇文章在《常熟通讯》上刊登。同时组织参加市委组织部的月末讲座,抓好出席率,并围绕一些专题组织好讨论,注重学以致用。

(二)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加强机关中层干部特别是公务员的理论教育。

1、以创建“学习型支部”为载体,开展了“学习型支部”、“争先创优”的创建活动,开展学、学英语会话、学普通话、学计算机操作等培训。机关内掀起了一股人人勤奋学习、个个畅谈体会的学习热潮。

2、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做到了规定动作不走样,机关党政领导、公务员、中层干部、一般党员计135个人每人写5篇以上学习心得,并在机关综合活动室内的学习园地里集中展示,相互学习、交流、竞赛。

3、以依法行政为导向,开展了“公务员网上学法”活动,对学法合格者下发合格证书。

(三)以提高全镇党员干部思想素质为立足点,抓好全镇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

1、举办“双月论坛”。除了每年一次的党员冬训集中全镇两级干部培训外,我镇还开设“双月论坛”,每二个月外请一次市级以上的专家、教授、领导等来作专题讲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廉政教育”、“非公企业党建”、“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进行讲座,提高两级干部理论素养。我们还把各次培训进行录音或拍摄下来,制作VCD,下发到各党支部各单位,利用电教设备,组织党员干部学习。

2、坚持“送教上门”。党校坚持采用多种形式送教上门,为各支部作专题讲座、集中辅导,做党员教育试题,帮助支部完成培训任务。发挥党建工作指导员、机关干部联系点管理网络作用,联系各单位每月或每季度的支部活动情况、党员干部受教育情况,及时了解和掌握基层的动态。下发教学资料,坚持每两月编印下发《支部党课参考教材》,并为各支部征订学习材料,确保各支部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落到实处。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学者来对蔬菜研究会会员进行“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栽培”、“大棚蔬菜种植与常见病防治”、“葡萄种植与病虫害的防治”等技术培训,提高了会员的种养水平,在会员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有三十多人被市人事局评为农艺师、助理农艺师、技术员职称。

3、实施远程教育。随着接收站点的建成开通,为全镇党员教育的普及和多样化活动创造了条件。特别是科技协会接收点(蔬菜研究会)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了一支由党务干部、普法人员、农技人员等组成的教学辅导队伍。采取定期交流和不定期培训的方法,借助有线电视、VCD、远程教育网信息,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了远程教育的作用。

4、坚持“分岗位、分类别”的教育培训。

(1)做好岗位业务培训。围绕不同业务要求,分期组织养老保险业务员、安全生产专技员、计划生育管理员、村民小组长、村医、种养殖大户、电焊工、司炉工、起重工、缝纫工、装配工等开展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实用技术水平。加强企业业主的培训,征订下发企业管理方面的书刊,并围绕企业文化、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培训。并根据不同的时间段,组织入党积极分子、村委、党支委换届选举产生的新一届班子成员、党务工作者、党建联络员等,开展法律法规、党务知识培训,更好地适应岗位,尽快进入角色。

(2)重视学历教育培训。开展本科、专科和中专各种层次的学历培训,其中本科学历教育1班23人,大专、中专在校生7期190人;毕业4期133人;提高青年干部的专业水平。

(3)搞好老年休闲教育。利用党校社区设施,成立了全市农村首家老年学校,变分散型、松散型为集中型和规范型教育,从原来2个班65名学员发展到5个班206名学员,学习内容涵盖政治历史、卫生保健、门球拳操、花卉盆景、计算机等多个方面,使老年党员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4)关心后备干部培养。

一方面,组织青年干部参加市委组织部、宣传部举办的“青干论坛”。召集镇、村40周岁以下的部门负责人每月底赴市委党校参加“青干论坛”培训,听取专家教授最新的报告,开拓了视野,增加了见识。另一方面,举办青年干部座谈会,每人用5分钟谈如何立足岗位,为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座谈会上,镇党委书记对与会的青年干部提出了五个“要”,勉励青年干“志向要远、做人要真、办事要实、学习要勤、形象要好”。青年干部不仅得到了锻炼机会,而且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为我镇教育干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创造了条件。

同时,建立了中青年人才库,为培训选拔打好基础。把年纪轻、有潜力、业务强的人才存入人才库,并进行跟踪管理。同时举办建党对象培训班。引导青年干部树立远大的理想,把自身的理想和党的事业结合起来,把创业和全镇的发展大业结合起来。

三、以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形式。

1、请进来授课和外出参观相结合。我镇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三年来分别组织党政领导、机关中层代表、村支部书记、部分企业业主等到山东寿光、上海华冶总部、昆山巴城、常熟梦兰村等地,达750人次,参观农业规模种植、企业文化、集镇建设、园区建设、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等,着力拓宽干部视野,以通过参观学习促进干部理论教育转化的最大化。在先进性教育中,我镇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能创新。带领参学支部的部分党员干部到贫困乡镇泗洪镇访贫苦,到西山监狱接受警示教育;开展了“百名党员干部进千户”等活动,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党群感情,取得了一定成效。

2、以特色文化开辟精神文明建设新载体。发挥我镇灯谜特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各项政策知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传播廉政文化、树立文明新风。*年,*镇精心设计并建成了苏州市唯一的“锦绣灯谜一条街”。该街从支王路口至徐董路末端,全长4.5公里。在街道两侧共200多根路灯架的空间,悬挂灯谜条幅,灯谜内容共分综合、企业、环保、计生、安全、道德、法治、尊老、文明、乡村、爱党、名人、景观、财税等16个篇章计4000条,通过灯谜的形式把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的亮点展现出来,打造*“锦绣灯谜”精品街、文明街、特色街,为建设新*营造了强烈的文化氛围。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