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大全11篇

时间:2023-01-14 16:15:33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篇(1)

毫无疑问,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顺应了国际潮流,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原有邮政储蓄体制的种种弊端与缺陷,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和中国银行体系的完善。但我们必须看到,受历史因素制约,即将挂牌的邮政储蓄银行仍面临一些棘手问题,并受到诸多限制。如果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邮政储蓄银行的未来发展仍不会一帆风顺。

政策导向与商业冲动

根据银监会的批复,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主要是面向“三农”,在农村地区开展零售业务。因此,邮政储蓄银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而是具有很强政策性的“准政策性银行”。但根据国务院2005年通过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邮政储蓄银行是由中国邮政集团控股的银行,是一家地地道道的金融企业。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日常经营必然遵循商业性原则,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事实恰恰如此,在巨额利润驱使下,邮政储蓄银行早就开展了资金运作业务,且初具规模,并于2006年申请获批开办银团贷款业务。企业性质带来的商业性冲动与政策性定位的要求必将令邮政储蓄银行左右为难,陷入困境。一方面,在商业性原则的指导下,邮政储蓄银行会不遗余力地开展银团贷款、资金运作业务,以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在政策性要求下,邮政储蓄银行又必须积极发放农村小额贷款,与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因此,如何安排资金就成了它面临的第一大难题。

同时,一方面,服务三农的定位要求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而另一方面,逐利动机又驱使邮政储蓄银行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转移到城市运作,如何把握协调成为第二大难题。

尴尬竞争与违规吸储

政策制定者对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寄予了诸多期望,除解决原有制度缺陷及弊端外,还希望其在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多元化的政策目标必定让邮政储蓄银行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陷入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各目标之间产生冲突,并最终让政策制定者的初衷落空。

不难看出,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如何处理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政策目标必然会要求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展开竞争,在竞争中提高服务水平,但这又与监管部门提出的“邮政储蓄银行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全面开展业务合作”的要求相冲突;另一方面,“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邮政储蓄银行加大支农力度,更多地在农村开展业务,并且尽可能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但改革方案中明确,“邮政储蓄银行成为实行市场化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银行”,这使得邮政储蓄银行必须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并与现有的金融机构展开竞争,大力拓展利润率高的业务。显然,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此外,以往经验证实,邮政储蓄与农村金融机构在竞争过程中往往存在过度竞争,违规吸储现象时有发生;而两者在合作过程中又经常会发生互相勾结开出假存单以完成储蓄任务的情况。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确是一大考验。

网点优势与风险隐患

与现有的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银行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遍布全国31个省市的3.6万个网点。即使是四大国有银行也难以望其项背,相形见绌。这也是众多业内专家看好邮政储蓄银行未来发展前景的最主要原因。笔者也相信,在网点优势的支撑下,邮政储蓄银行必定会在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方面大展拳脚,取得快速发展,并形成竞争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在邮政储蓄银行的3.6万个网点中有相当一部分仍然规模较小、设施陈旧、设备落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大多数农村地区网点人员配置仅有三人,柜员集邮政业务、储蓄业务、业务于一身,授权制度的难以落实、一人多岗等问题非常严重。更有甚者,有的网点仅有两名员工维持日常运转,风险控制形同虚设,风险隐患巨大。

显然,这样的营业网点是无法与现有商业银行相提并论的,更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可言。如何解决现有网点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网点安全性和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实现网点优势与劣势之间的平衡,同样是一个相当棘手却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信息优势与经验缺失

解决自身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商业银行有效开展信贷业务的关键。因此可以说,拥有一支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的员工队伍就成了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后开展信贷业务的优势所在,也成了邮政储蓄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竞争的亮点所在。

从现实情况来看,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伊始就依附于邮政开展业务,有些邮递员同时就担负协储员的职责,每天来往于所负责辖区内的大街小巷,对当地企业和居民的情况非常了解。这对于其开展小额信贷业务非常有利。不过,邮政储蓄的从业人员大多学历较低,对金融业务不熟悉,特别是缺乏信贷从业经验,而邮储系统的现有培训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相当一部分员工和网点负责人不能有效执行有关业务的基本流程,相应的监控措施形同虚设。

上述现实使邮政储蓄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面临较大的风险。特别是在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开始转向风险定价、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情况下,邮政储蓄银行具有的人员信息优势又面临着自身的专业劣势。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并在短期内予以解决,这是摆在邮政储蓄银行面前的一大挑战。

存贷吃利与信用动摇

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一项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考验改革推动者智慧的难题。不容回避,当前的邮政储蓄银行正面临着进一步推进改革与确保稳定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篇(2)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331-02

一、将邮政储蓄银行打造成社区银行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提出,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解决好“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解决农村收入问题的关键在于创造更多让农民增加收入的机会,如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面向农村的中小企业,在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中小企业发展都急需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

然而,我省农村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县域金融组织化程度逐年下降。从1998年开始,县域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工行、建行出于盈利性的需要纷纷撤并县域网点,农行各乡镇网点一并再并,贷款权限一再上收。即使作为农村金融主力的农村信用社也出现了非农化倾向,资金外流严重。二是县域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严重偏离。主要表现为: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供给多为一定金额起点、期限固定的标准化产品,而农村的金融需求却是多样化的,既有农村企业的集中资金需求,也有农民大额生产性资金需求、小额生活性资金需求以及短期临时性的资金需求,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严重偏离。三是县域银行规模与企业规模不匹配,“银行大、企业小”。换句话说就是,目前我省农村金融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资金短缺问题,而是资金结构问题,尤其是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融资渠道匮乏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急需与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融资规模相匹配的中小银行出现。

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设立为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民提供资金融通的微型商业金融机构,其中社区银行就是最基本、最符合县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形式。

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

社区银行是开设在较大社区里的银行网点,其主要功能是吸收社区居民的存款,发放服务社区的贷款,开办社区所需求的特色代收代付业务、理财服务以及发展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等。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就是能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办理银行业务,不用四处奔波,另外还能享受银行为本社区专门开发的差异化银行服务。

社区银行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植根于社会基层,具有信息优势、地域优势、多样化优势、转换优势四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信息优势。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与其本地市场的贷款客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接触,相互间非常熟悉,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大银行而言较小,风险识别能力较强,这对社区银行开展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贷款意义十分重大,使得社区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中获得比大银行更大的安全营利空间。

二是地域优势。社区银行通常将本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本地区,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将比大银行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支持。并且由于运作都在本地,熟悉本地市场,办理业务时条件灵活,手续简化,速度较快,从而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三是多样化优势。社区银行分布广泛,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分散,有利于细分市场,根据中小企业和农民的个性化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四是转换优势。社区银行通常规模都比较小,设立所需资本不高,即使经营管理不善,其他资本也可以以不高的成本接管,还可以根据市场中的竞争及时调整策略,“船小好掉头”,完善其自身的各项功能。

综上所述,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发展社区银行对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将邮政储蓄银行打造成社区银行的可行性

(一)对辽北某市邮政储蓄银行的实地调研得出的结论

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其市场定位是充分依托和发挥邮政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根据这一定位,将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储蓄网点打造成社区银行具有三大优势。

1.网点上的优势

据统计,全国45万个邮政储汇网点中有70%在农村,遍布各大居民小区,有将近70%左右的汇款交易流向农村。全国办理邮政储蓄的网点达到3.6万多处,邮政储户数量达到2.7亿户。可以说,邮政储蓄银行点多面广,全国各乡镇都有邮政储蓄、汇兑网点。

就我所调研的邮政储蓄银行辽北某市分行来说,全市有储蓄、汇兑网点137家,其中自营网点10家,管理邮政网点53家,邮政网点74家,有95家储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乡镇,占整个网点的69.3%,这么多的网点在农村从事金融服务,有大批的客户是来自农村。其他金融机构除农村信用社在农村还有储蓄网点外,都没有储蓄网点,现农村信用社开办的业务品种单一,业务范围局限于当地,没有构成规模,而邮政储蓄银行网点现在全国联网,通存通取,具有足够的发展优势。

2.客户上的优势

邮政储蓄扎根于农村金融市场22年,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群,对客户在金融方面的需求了如指掌,知道客户需要什么,能根据客户需求,开发出适合农村金融客户的储蓄业务品种。随着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开办,将进一步积累在农村发放小额贷款的经验,为将邮政储蓄银行打造成社区银行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3.政策上的优势

国家对邮政储蓄的大力支持,使其市场定位已和社区银行的定位完全一致,这是政策上的优势。将来再进一步争取国家在资金上的支持,加上邮政储蓄银行自身的努力,能更好地实现社区银行这―定位。

邮政储蓄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其竞争优势在于与当地客户熟悉,吸储的资金用于当地经济发展,与当地经济休戚相关;客户群涉及面广。

邮政储蓄银行现在服务的客户大多数为低端客户,客户群在中小企业和中小客户之间,高端客户微乎其微。那么,如何抓住这些客户呢?邮政储蓄银行首先要找准定位,社区银行就是一个好的利于发展的定位,找准这一定位,对邮政储蓄银行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对辽北某县邮政储蓄银行的实地调研得出的结论

2008年4月18日,辽北某县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成立银行后,在原来的个人储蓄业务、电子汇兑业务、代收付业务的基础上,又先后开办了小额信贷业务和公司业务。至此,辽北某县邮政储蓄银行向多功能型银行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而扩大了邮政储蓄银行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范围,提高了服务能力。

从辽北某县邮政储蓄银行目前服务功能的强化和业务拓展空间看,将其发展成为社区性银行具有一定的自身优势。

1.个人储蓄业务普及性日趋增强

在个人储蓄业务方面,绿卡作为载体,服务千家万户。第一,绿卡可以作为异地结算工具,携带方便,保密性好;第二,绿卡银联卡可以在全国任何自动取款机上提取不超过2万元的现金,可以在自动取款机上进行转账,不受时间限制;第三,绿卡可以在POS机上进行消费,省去了带现金找零钱的麻烦;第四,手持绿卡可以随时交移动手机费;第五,绿卡和商易通话机绑定后,在家可以办理转账收款、转帐付款。现在,辽北某县邮政储蓄银行绿卡结存户数达4万户,余额达1亿元人民币。

2.代收付业务空间不断拓展

第一,代收烟款。辽北某县邮政储蓄银行现为本县烟草公司代收烟款,烟草客户只需到就近邮政储蓄银行网点指定账号里存款,同时上传订货单,邮政储蓄银行即可按期自动扣款;第二,为企业工资。企业与邮政储蓄银行签订协议并提供相关证件后,将当月工资明细及工资总金额交给邮政储蓄银行就可按指定日期开资,员工可随时到所有联网的邮政储蓄银行网点支取,既方便了企业,也方便了员工。第三,代收有线电视费用。全县16个乡镇的居民,只要安装有线电视的,就得到县有线电视缴费,最远的用户家离县城有50多公里,交费既需要时间,也需成本(路费),该项费用由邮政储蓄银行代收后,用户可到就近邮政储蓄银行网点存足一年的有线电视费用即可,不用往返县城,给全县用户提供了很大方便。

3.小额信贷业务信贷支持功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2008年6月30日,辽北某县邮储银行开办了其标志性业务――小额信贷,从资金方面支持了三农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小额信贷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户和商户,农户和商户可以找2个担保人自己贷款,也可以组成3户联保、5户联保。

4.公司业务推动了邮政储蓄银行更深层次的发展

2008年8月27日,辽北某县邮储银行又推出了公司业务,同该县境内的其他金融机构一起服务于本县境内的个体工商户和企事业单位。

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道路,才能在激烈的金融机构竞争中取得胜利,发展壮大。社区银行即是当今中小银行发展的新模式,是邮政储蓄银行未来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辽北某县县域内,成立社区银行也是非常必要的。社区银行可以建在社区内,这样社区居民使用银行业务就非常方便;另外,社区银行的营业时间可以提前或延后,业主下班回家还能看到银行开门也是他们愿意看到的事情吧;再有,帮社区人民办最需要的事,包括老年人取零花钱,小商店换零钱,真正理解社区人的需要,提供更好服务质量给社区居民,体现出社区的主题,这样就能把社区银行办好。

三、将邮政储蓄银行打造成社区银行的建议

邮政储蓄银行具备社区银行定位的标准,其他银行都不具备,那么如何将邮政储蓄银行打造成社区银行呢?

1.自身要转变,尤其是发展的观念要改变。

观念一变,天地宽。邮政储蓄银行不要总是沉浸在老的发展模式上,要适应当今世界金融发展的新形势,要具有发展及长远的眼光,要找准自身的定位。目前看来,社区银行是最好的、最适合邮政储蓄银行将来发展的模式,要有足够的信心把邮政储蓄银行打造成最好的社区银行。

2.要加强学习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篇(3)

1.1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背景

我国最早的邮政储蓄开办于1919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民国末陷于停顿。邮政储蓄部门应中国人民银行的委托,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储蓄业务,但后来一度停顿。1986年国务院恢复开办储蓄业务之时,设置了储汇局,增加了一些新的金融业务,包括管理邮政储蓄、汇兑等。归纳起来,1986年以后我国邮政储蓄事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1986—1989年,是邮政储蓄的起步阶段。在这段时间里,邮政储蓄代办储蓄业务,取得不错成效,存款余额在1989年就超过100亿元,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得以建成,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及认可。这对邮政储蓄来说无疑是好的开始。1990—1998年,是邮政储蓄平稳发展的阶段。这时有了独立办理业务的能力,不再使用以前代办模式,储蓄余额在1995年的时候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超过1000亿元,这时其所有资金都转存到人民银行,双方协商确定转存款利率。1998—2003年,是邮政储蓄快速提高的阶段。这个阶段,势头较好、发展迅速的是邮政储汇业务,其被认为是邮政业务中的支柱性、高效性业务,增长速度最快,规模最大,贡献率居于前列。2003—2006年,是邮政储蓄突破发展阶段。邮政储蓄余额在2004年上半年就突破10000亿元。不再是靠单纯吸收存款,而是全面、协调发展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这样能够为居民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市场地位也得到了巩固。2007年3月6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成立。并按照商业银行的管理要求和现代企业治理架构“转轨变型”,向现代化商业银行方向发展。2007年至今,是邮政储蓄银行全面发展阶段。业务种类、服务产品等不断丰富,总资产规模不断扩张。邮政储蓄银行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尽力提供存贷、理财等服务,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做新的贡献。

1.2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现状

经过改制前后二十多年的不断努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12月底,邮政储蓄银行拥有的3.8万多个营业网点以及4.7万台的ATM,提供给人们多种电子类服务渠道,并且这些服务遍布城镇及乡村,其中包括有手机、电话、电视银行及网上银行等,使人们更加方便快捷地享用金融服务。另外,客户总数以及本外币账户数也有很大突破,分别达到6亿、12亿;超过4.6万亿元的本外币的存款余额在国内银行业中位居第五,4.9万亿元的资产总规模在行业内居第七位。笔者调研的原阳县,邮政储蓄业务重新开办是在1986年,本着自身的行业优势,很快地融入了地方经济。尤其是2007年以来,建成了全县覆盖面最广的金融服务网络,按照改革方案和上级审批,原有的12个邮政储蓄网点,其中4个被改革成为了二级支行,而另外有8个由于一些专业条件不具备,只能暂时按照原来的储蓄模式运作及管理。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后,彻底地改变了原来只存款、不贷款的状况,不断丰富银行信贷产品,不断探索开发中间业务,信贷业务体系和中间业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的从业人员在不断增加,基础设施也在逐渐更新之中。目前,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在业务经营、产品创新及服务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资产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并将继续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服务“三农”、社区及中小企业。

2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负面影响

2.1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1经营管理经验不足由于原来邮政业务核算中包括财务核算、混业经营,邮政储蓄的经营机制并非专业化,再加上对高管及邮政储蓄业务监管偏薄弱,这就造成领导者忽视邮政储蓄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核心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因此形成了金融业务水平较低、管理能力不高的现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从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现有工作人员构成,以及他们的知识结构、银行运作方式来看,邮政储蓄部门基本上不具备识别和控制贷款风险的能力,如果开展大规模的经营业务,必将会出现极大的经营管理风险。尤其是,邮政储蓄银行作为一新成立的银行,绝大部分下属机构和人员经营管理经验不足,也将必然面临操作风险。

2.1.2风险控制存在缺陷县域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很多高层管理人员都是从邮储转过来的,没有信贷风险控制经验,风险防范能力较弱。这就会造成一种被动局面:事前风险防范不足,当问题出现之后再进行监督管理,很可能使银行经营业务面临损失。尤其是,普通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更加淡薄,操作管理中处置风险的方法也往往比较单一,容易造成较为严重的操作风险。此外,过去邮政储蓄一直都是通过中央银行再存款的方式获取利息,赚取利润,从来没有实行过市场化运作,对邮政储蓄银行来说适应市场的需要比较困难。

2.1.3网点布局及网点建设不够合理原阳县共有17个乡镇,但是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仅有4个,很多乡镇都没有,这就造成一些农民群众想要获取邮政储蓄银行的金融服务比较困难,以至于有些农民需要到几十里之外的其他乡镇或县城去办理贷款业务。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很多农民都有这方面不同程度的抱怨。另外,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网点建设速度慢。原阳县4家邮政储蓄银行支行硬件设施陈旧,另外有8家还是改制前的邮政储蓄。目前邮政储蓄银行要做的是依托这些老网点,利用已有的资源,还要不断开发新的网点,但是成本和人力资源的问题极大地制约着其在基层网点的渗透速度,要想达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程度,还需要若干年的建设。

2.1.4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不高成立初期的邮政储蓄银行在很多方面都有不足之处,如营业网点工作人员不足,多数从业人员年龄偏高,学历较低,且从事金融工作的经验也很缺乏,工作往往力不从心。尽管近年来通过招聘大学生,年龄结构、学历水平、人员总数都有所变化,但是管理层绝大多数还是老员工,没有在银行工作过的经历,思想观念较为陈旧,很难跟得上现有的发展节奏。而且现在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这就造成县域邮政储蓄银行人才的缺乏。据笔者调查,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中,高中及以下占51.06%,专科占41.36%,本科及以上仅占7.58%。在与县域其他商业银行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占10%以上情况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县域邮政储蓄银行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明显较低。

2.1.5服务功能欠缺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来,尽管改变了原来只存不贷的经营状况,中间业务也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其传统的经营观念,各项业务发展仍相对滞后。以信贷产品为例,放款额度较低,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利率较高,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贷款门槛较高,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贷款比较困难。另外,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很少涉及理财产品,乡镇邮政储蓄银行基本没有开展此业务。因此就服务项目和功能而言,明显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这都是自身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2.2造成的负面影响

2.2.1竞争力相对薄弱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时间晚,相比较,其他商业银行历史悠久,有着一套相对成熟的制度以及丰富的经营经验,且有着固定的客户群体,明确的经营发展方向,相对稳定的市场占有率,竞争力较强。这就使得邮政储蓄银行的竞争力相对薄弱。除此之外,农村信用社作为县域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一部分,也同样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大量客户群体等优势,这都是目前邮政储蓄银行无法抗衡的。

2.2.2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水平对商业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商业银行只有很好地控制风险,并且有能力承担高风险,能够把高风险转化为现实的高盈利,才有机会获取高收益。然而就邮政储蓄银行来说,风险防控体系不完善,风险防控工作分工不明确,致使其风险管理水平较低。

2.2.3辐射影响范围狭窄邮政储蓄银行的服务功能欠缺,开展的业务范围比较单一,经营管理经验不足,使得其辐射影响范围较窄。比如邮政储蓄银行与已经开展信贷业务数十年的诸多商业银行相比,人们当然更愿意选择经验丰富,服务功能齐全,业务范围广的其他商业银行。

3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探析

3.1表象原因

3.1.1发展起步晚邮政储蓄银行在2007年3月6日才正式成立,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时间最晚,分别晚了95年、23年、53年、56年、50年。作为一新型的商业银行,起步晚必然会导致存在诸多缺憾。

3.1.2经营理念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为了获取较大的利润,邮储一直是邮政最重要的业务之一。每个邮储工作人员的脑海里都有着这样的经营理念: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抓存款。2005年8月份,邮政储蓄业务按五年逐步转出人民银行存款,并按同档次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政策执行。与之前相比,不再享受国家优惠利率,这样邮政储蓄存款就不得不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同业竞争。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后,有很多方面需要改变和适应。在紧抓存款的同时,更是要处理好风险管理和信贷发展,而且就相对低成本的中间业务也要进行大力发展。这些都需要每一个职工尽快转变原有的经营理念,以适应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和需要。

3.1.3业务人员无法满足点多面广的需求原阳县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共4个,工作人员共有30人。由于乡镇储蓄银行人员太少,有些人更是身兼数职,这造成制约监督机制难以很好落实到位,留下了一些潜在风险。同时,成立邮储银行后,开办信贷业务、中间业务都需要有更多的工作人员到各个岗位负责具体事务,现有的人员总数更是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3.1.4职工素质难以满足业务拓展的刚性需要现如今邮政储蓄银行已是金融机构,但由于之前一直是邮政、储蓄混业经营,没有一个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一方面,缺乏懂金融、会管理的专业人才,难以适应银行商业化后业务拓展的需要[1]。另一方面,也没有对员工进行正规的、专业的、系统的金融业务方面的培训,造成现有工作人员还是只熟悉原来的储蓄业务,基本上没有信贷业务、票据业务、理财业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很难适应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发展的需求。

3.2深层原因

3.2.1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自2007年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就着手进行内控治理机制体系的建立和推行,到目前已建立了风险合规部门,并逐步推行了比较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这都表明邮政储蓄银行足够重视风险控制方面的工作。但是,目前邮政储蓄银行的内部控制、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防范机制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还有一定差距。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就目前状况来说,邮政储蓄银行在票据结算、信贷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有些地方甚至还没有。二是邮政储蓄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现代管理制度仍然落后[2],无法达到现在商业银行的规范化管理要求。三是硬件设施更新速度较慢,设备陈旧。据笔者调查,这个问题在乡镇支行尤为突出。四是风险控制存有漏洞,激励机制不健全。所有这些,都不利于邮政储蓄银行的快速健康发展,影响其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和速度。

3.2.2尚未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原阳县全县共辖有乡镇17个,总人口68万。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4处,农村信用社27个,邮政储蓄银行在网点数量上就处于劣势。50多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都把信贷业务作为主要业务之一,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业务齐全,产品种类丰富,也逐渐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尤其是多年来,农村信用社一直是大多数农村地区获取金融服务的唯一渠道,已树立起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社会形象,经营体制机制较为健全,支农惠农措施也比较完善。而对邮政储蓄银行大家还比较陌生,当发生金融业务时,大部分居民首选的银行是农村信用社,并不是邮政储蓄银行。据笔者对原阳县居民的调查,发现76%的人选择的是农村信用社,20%的人选择的是邮政储蓄银行,另外4%的人选择的是其他商业银行。

3.2.3传统经营方式的惯性制约由于邮政储蓄银行是由原来的邮政储蓄变身而来,其高层管理人员及决策层多数是邮政储蓄老员工,陈旧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也已经根深蒂固,因此不可避免地沿用过去邮储的经营方式,短时间内很难完全转变过来这就使得邮政储蓄银行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趋势及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求。因此,这些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也在制约着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

4促进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促进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有的放矢地采取多种对策措施。

4.1丰富经营管理经验县域邮政储蓄银行要想真正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要求,就必须尽快转变自身经营理念,彻底改变只存不贷的传统思想观念。尤其是决策层,不应该受过去工作习惯的影响,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决策上来。在现有经营管理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尽快引入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创新自身管理方法,努力建立精简高效、管理科学、分工明确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体系。此外,利润最大化已经成为每一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应把经营管理作为核心,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经营能力。

4.2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目前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以及道德风险。就操作风险而言,既要增强职工风险意识,提高他们准确识别、主动防范操作风险等方面的能力,又要保证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使各项风险防范的措施落实到位。就银行信用风险而言,主要是贷款风险。对此,要灵活设置贷款期限,视具体情况而定;要建立完善信用制度体系;要帮助投资人了解风险意识,同时增强自身防范风险能力。对道德风险而言,要对员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员工思想道德水平;要对违规违纪员工必要惩罚,使其认识到法律震慑力;要加强完善内控制度及操作流程,防止有空子可钻。

4.3规范网点布局及其建设县域邮政储蓄银行要想真正做到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就应该充分发挥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网点优势[3],不断地完善、丰富农村营业网点功能,改善其基础设施,更新设备,加快邮政储蓄改革步伐,加大邮政储蓄银行支农、惠农力度,使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逐步扩大,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直接、更便捷的金融服务,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篇(4)

一、邮政储蓄银行改革概况

我国的邮政储蓄业务始于1919年,历经民国末期和1953年两次停办,直至1986年开始恢复,历经代办模式的恢复期,自办模式的平稳发展期,统一账户的快速发展期,于2003年开启了专业化规范化经营的新纪元。

2003年9月1日,央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了邮政储蓄改革的初步方案。采取新老资金划断的方式,以2003年8月1日为界,以后新增的邮储存款转存人民银行的部分,执行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利率,该部分存款还可由邮政储蓄局自主运用,利率由市场决定。此后,邮政储蓄开始货币市场自主运用储蓄资金,相继开展了逆回购、协议存款、国债投资、金融债券投资以及短期央行票据投资等业务。2005年国务院常委会议“原则通过”《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提出邮储改革方向――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经营。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银监会批准其开办各种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为社会大众提供全功能的银行业务,邮储银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SWOT分析

从现状中发现问题、寻找契机,对制定具体改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SWOT分析模型能够帮助邮政储蓄银行从内外环境的相互联系中作出分析、评价,准确了解其在市场中的位置,通过目前的优势和劣势、未来发展存在的威胁与机会,立足现状分析,展望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与潜力。进而极大提升对策建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如表1即为邮政储蓄银行的SWOT分析。

(一)优势

一是城乡贯通的网络布局优势。目前,服务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信社、邮储银行四类,与之相比,邮政银行的网点具有横贯城乡,并且主要分布于乡镇的特征。这种网络布局与我国目前重点支持“三农”发展、消除经济与金融二元性的协同发展战略相契合。借此,邮储银行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极的金融支撑作用,对典型的微观发展模式“一村一品”提供信贷支持,支持当地的主导产业;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金融服务;在提供乡村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和服务的同时促使自身获得较快发展。

二是广覆盖低成本的硬资源优势。邮政储蓄银行自2007年正式成立以来,采用“自营+”二元体制,进一步完善了邮银协调机制,形成了“邮银合作,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促使其可以利用邮政储蓄几十年来积累下来的网点与客户资源优势,加强与邮政企业在网络建设、业务发展、客户服务、资金安全等方面的沟通,从而形成邮储银行广覆盖的优势局面。同时,“一元”邮政网点具有运营成本低、工资成本低、信息获取成本低等特征。而且,作为一个具有全功能牌照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分布于各个地区的分支社区银行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以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形成范围经济效应。

三是资金优势。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优势体现在两方面,即储蓄余额规模大和没有坏账损失与不良资产。这为其发展带来了后发优势。首先,邮政储蓄因此而获得经营资金批发业务的优势,可以与其他银行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以获取利率上的优惠,在货币市场上发放拆借贷款等。其次,资金优势也为其开展中间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为许多中间业务都是与储蓄账户有着密切联系,如开放式基金业务、收付款业务、保险业务等。

四是信誉优势。邮政储蓄有着“百年邮政、百年信誉”的品牌效应,通过自身长期不懈的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其发展积累了信誉优势。邮政储蓄在网络、产品、服务、客户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一定竞争力。另外,邮政储蓄拥有非常优良的资产,在没有任何资金风险的情况下,依靠中央银行再存款利息补贴实现了储蓄余额的扩张。因此,相对于其他的商业银行,更具有无呆账坏帐风险的优势,具有更好的信誉,被人民称为“百姓银行”、“绿色银行”。

(二)劣势

一是品牌战略初步启动。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运作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保护,使得邮政储蓄对产品的认识较晚,直至2007年邮储银行成立后,才开始着手研究、实施品牌战略。目前,品牌战略仍处于初步启动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严格的品牌管理体制,忽视品牌的生命周期以及延伸性,缺乏品牌严密化、系统化管理,造成其在不同地区的开发、宣传、定价以及服务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其次,品牌建设停留于产品层面,而品牌服务较为缺乏,品牌成为了产品的代名词。再次,品牌内涵建设有待深入。品牌建设和传播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所有部门及其员工共同参与,尤其是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一线员工,而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主要将品牌作为营销部门的职责,而忽视了员工的重要作用。最后,邮政储蓄银行的宣传与开发利用力度还不够,对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利用还远远不足。

二是业务经营能力不足。由于长期以来依靠政策生存,邮政储蓄的业务经营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市场竞争的要求。第一,融资渠道单一。目前,邮政储蓄银行融资主要依靠的就是储蓄,这也间接导致了邮政储蓄资金流向问题严重,很多农村资金流向城市。第二,业务范围狭窄。2007年邮政储蓄银行的建立,零售业务、稳健的低风险资产业务以及中间业务都得以大力发展,但业务量仍集中在传统业务方面。第三,缺乏信贷经验。邮政储蓄银行的企业信贷业务、个人信贷业务刚刚起步,此前从未有过相关经验,现处于摸索与积累阶段。第四,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其在金融产品设计、资本运作方面的人才匾乏与经验欠缺,难以适应业务领域多元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三)威胁

一是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突出。我国经济具有二元特征,在金融方面则体现为金融市场的二元化结构,城乡金融发展具有较大差异,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突出。首先表现为农村金融的“空洞化”。自1998年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集中化管理的要求和规模效益原则下,业务重点逐步转向大中城市,撤并了大多数县及县以下分支机构,这就导致了县域金融体系的萎缩以至“空洞化”现象的出现。其次,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县支行的贷款权上收导致其吸收存款大多流向城市,农村资金“非农化”的现象;另一方面,邮政储蓄一直以来的只存不贷问题导致农村金融的大量资金被抽走,虽然人民银行以部分转贷农业发展银行和对农村金融机构再贷款方式将部分资金返还给了农村领域,但效果有限。这就进一步扩大了农村信用资金的供给缺口,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关系的失衡。最后,政策性金融的政策支农作用不足。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业务上主要经营粮棉油等收购资金的封闭管理,为农业基本建设、农副产品收购以及农业综合发展提供的贷款不是很多,甚至支持农村经济开发等多项贷款已经停止;而且,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财政拨款,而我国财政历年累积的包袱过大,导致拨补的款项不能及时到位,这又给农业发展银行带来一定的筹资负担。

二是竞争压力突显。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结构,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得以初步引入。其中,中国农业银行网点遍布城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齐全的服务功能;农村信用合作社从业人员多、城乡分布广泛、与农户直接业务往来频繁;业务多元、营销能力较强的农村银行和城镇银行的大量兴起等等。这种业已形成并日益强化的竞争格局给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构成较大的压力和威胁。

(四)机遇

一是新农村建设提供良机。自2005年来,我国的中央一号文件一直特别强调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支持,新农村建设为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农村产业化、乡镇企业及乡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供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多元的金融服务。而四大行县域支行及其附属机构的撤并所导致的农村金融“空心化”,为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卡连网通用工作启动,实现邮政储蓄网络由封闭走向开放;2004年全国31省邮政储蓄绿卡网络新老系统成功切换上线,实现汇通全国、走出国门,成为全国最大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

二是中间业务开拓新市场。2003年8月邮政储蓄的新老资金实行划断后,其中间业务开启了较快发展进程。现已开办国内及国际汇兑、转账业务、兑付政府债券、个人及公司国内国际结算、保险、国债、代收代付业务、代销基金和理财产品等多种业务。而且,通过与保险、基金、大型企业的合作,逐渐进入高端客户市场。低风险、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势必将为邮政储蓄银行开拓新的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三、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明晰定位,明确发展战略

银监会核准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章程》指出邮政储蓄银行应“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目标、功能和市场三方面明示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定位。这就要求了邮政储蓄银行以服务“三农”为目标,发挥以农村金融业务为主体的专业性商业银行的功能,面向广大农民和乡镇企业的市场对象。在此基础上,明确发展战略,因地因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深入的策略措施。

(二)加强品牌建设,深挖品牌价值

经济全球化的外部环境,开放多元的内部环境,实力强大的众多竞争对手以及对高品质金融消费的需求,使得品牌建设成为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要强化品牌意识,充分注重品牌质量,加强对其管理,并增强其产权保护意识。二是注重市场细分,实现品牌定位的差异化,避免银行服务同质化,为高端客户提供具有更多附加值的金融服务。三是不断通过品牌形象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使品牌保持活力,长期发展。四是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满足客户内在文化需求和品位需求。

(三)多元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

邮政储蓄银行应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在金融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并最终发展成为满足国民经济需要的现代金融企业。为此,邮政储蓄银行首先要充分利用其网点资源和全国网络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拓展业务范围,变传统的规模增长方式为效益增长方式,巩固负债业务;以服务“三农”产品为切入点,发展中间业务;采用“批发+零售”的策略,拓展资产业务。其次,应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合作,在融资和中间类业务上与证券公司展开合作;以战略联盟和股权合作,建立银保间的资本纽带,实现资本融合。进而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促使各种金融业务的有效整合,提升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文武,黄秀亚欧邮政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步艳红德国邮政银行的发展之路[J]中国邮政,2004(4):40-42

[3] 赵旭梅日本邮政民营化改革解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6(4):26-28

[4] 刘畅我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定位研究[J]优秀硕士论文,2007,(12)

[5] 张耀珍构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品牌文化的策略研究[J]邮政研究,2008,(1):1-3

[6] 谢丁邮政储蓄银行资源整合策略探讨[J]邮政研究,2009,(1):5-7

[7] 孙爱琳,巫英对我国邮政储蓄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9,(6):70-76

[8] 黄惟均论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对策[J]邮政研究,2010,(3):11-12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篇(5)

国内同业差异化竞争之借鉴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体制、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和产品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加剧和买方市场形成,大型国有控股银行、中小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都意识到业务创新、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对树立品牌、争取客户认同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性,在外资银行大举进攻的压力下,纷纷依据世界商业银行的发展潮流制定了自己的差异化营销策略,力图赚取高端客户、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所带来的高利润。但由于缺乏清晰的战略分析,结果却形成了大同小异的战略目标、市场定位、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这些竞争策略对于单一的银行来说可能是非常有效的,但如果大部分银行都采用这样的目标,将导致严重的同质化竞争。

如表1所示,当前我国各类商业银行力求在战略、市场定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展开差异化竞争,但却又形成了同质化的结果,这主要表现如下。

区域定位趋同。考虑到营运成本和风险等诸多因素,各商业银行都在突出中心城市业务的重要性,农村金融市场需求被严重忽视。无论是大型国有控股银行、中小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都将资金投放和营销重点放在大城市和城镇。

市场细分不足,市场定位趋同。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将重点放在高端客户营销上,也就是“垒大户”,低端金融市场服务不足。更多只考虑客户收入水平分类,对客户的年龄、职业等其他细分较少,客户争夺同质化严重。

业务发展战略趋同。各商业银行均高度重视零售业务的开展,竞争策略雷同,均以提高零售业务比重作为近期的战略发展目标,但具体零售业务开展手段单一,主要以理财产品和银行卡为主。

创新产品趋同。各家商业银行主要从争取储蓄存款的角度推出了大量的创新理财产品,但功能基本类似,可替代性强;针对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服务与外资银行的差距较大。

规模化经营同质化竞争。除了几家主要的大型国有控股银行都在规划国际化经营大计外,其他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也都采取区域内或全国扩张的模式,谋求实现综合经营,快速扩大资产规模,对资产快速扩张带来成本增加和风险积聚意识不足。

邮储差异化经营的领域选择

邮政储蓄银行是一家特殊的金融机构,成立的初衷是利用邮政机构的网点优势,提供基本的储蓄和汇兑服务,直到2003年才开办资金自主运用的资产类业务。20年来,邮政储蓄通过在负债业务上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自己在基础零售金融业务方面的比较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1)网点优势。目前,邮政储蓄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其中,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2)品牌优势。多年来持续经营形成较高的客户认知度,特别是在偏远地区,邮政储蓄的品牌更是深入人心。(3)规模优势。作为全国统一的法人模式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不仅能够做到系统内的资源优质分配,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具有全国一体化的储蓄、汇兑、中间业务信息系统。(4)成本优势。邮政储蓄银行依托于中国邮政的运营体系,作为邮政普遍服务的一部分,基层网点的设置时间长、运作经验丰富,单位成本低。在此基础上新开展更多的基础金融业务所增加的边际成本较少。(5)文化优势。多年来,邮政储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提供基础金融业务,锻炼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树立了为广大城乡居民服务的企业文化。在历史上,我国的邮政储金局就有过

“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经营方针,从世界范围内看,各国邮政金融机构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提供基础的零售金融服务。从这个层面讲,邮政储蓄银行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相对于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比较优势,邮政储蓄银行由于资产业务开办时间短,特别是参与大型企业融资和项目融资的经验有限,综合化经营也存在下列明显的劣势:(1)对企业经营和行业发展了解有限,企业客户营销经验和能力不足。邮政储蓄多年来未开办企业业务,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了解有限,同时缺乏行业和企业分析技术。持续性的企业客户关系尚未建立,企业业务营销能力有限。(2)风险承受能力和管理能力有限,业务开展范围有限。邮政储蓄银行资本金有限,风险承受能力较弱。(3)产品创新和基础服务深加工能力有限。

作为优势与劣势同样明显的一家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只有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行业专长、技术水平和网点覆盖等方面特点,寻找适合于自身的长期的、战略性需求,与其他商业银行展开错位竞争才有可能在激烈的银行业竞争态势下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作为邮政储蓄银行的现实选择,四个典型的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的差异化经营领域是:

挖掘有效需求,为“三农”服务。虽然我国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行政村的覆盖率仅为3.28%,但网点稀缺并不是主要制约金融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主要原因。根据银监会2005年的调查显示,64.33%的受调查农户认为当地金融机构数量合适,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和网点无法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才是金融服务不足的主因。我国的二元经济特点决定了农村、农业和农民弱势性,有效金融需求挖掘难度大,农村业务成本与收益不匹配。但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农村地区对存款、贷款和结算三大传统业务的需求量最大,在这类基本金融服务的提供上,邮政储蓄银行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挖掘、培育“三农”的有效金融需求能够成为邮政储蓄银行错位竞争的一个切入点。

全面开展城乡居民的零售金融服务和社区银行服务。当前各商业银行均将利润较高的高端客户理财服务作为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很多中低端客户的金融需求都被忽视了。邮政储蓄银行应利用邮政金融传统的比较优势,开办符合我国居民财富结构现实,适合居民大众、社区的全面金融服务。提供“便捷、低廉和可靠”的基本金融服务,填补市场真空地带也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

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金融服务。在开展个人零售信贷业务的基础上,利用其经验开展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发挥邮政储蓄深入基层的信息优势,有利于挖掘信贷需求,防范信贷风险。

资金批发业务。邮政储蓄银行资金规模大,自主运用资金规模已经超过一万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规模可以有力的支持各级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农村金融机构和社区、村镇银行,为他们提供稳定、长期的资金来源。同时,还可以有力的支持国家、地区的大型工程、项目建设。这些资金批发项目不仅有利于邮政储蓄迅速扩大资金运用规模,还能支持国家建设,有效的降低小型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

邮储差异化经营的现实思考

提供细致、周到和有特色的金融服务本是区域性商业银行的长项,规模上的庞大,繁琐的管理给大银行提供差异化的优质服务带来很多限制。作为一家全国性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众多,所辖范围广阔,精细化管理不足,要走差异化竞争之路,完成“大银行要做好小服务”的艰巨任务,以下几点非常关键:

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基础金融服务。20年来,邮政储蓄银行一直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这不仅是今后邮政储蓄银行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多年来塑造邮政储蓄品牌价值的核心体现。邮政储蓄银行今后新业务的发展也只有在维护、发展现有网点和客户的基础上实现,坚持邮政储蓄的服务精神,以为客户服务为核心,正是“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

学习世界邮政金融先进经验,做好产品创新和精细化服务。世界各国邮政金融依托于邮政普遍服务的网络,都在继承和发扬邮政服务的公用型和普遍性原则,以为客户提供全面、满意的金融服务为己任,不断开发出灵活、新颖和实用的金融创新产品。荷兰邮政银行把自己比作没有门槛的金融商店,以“方便、可靠性”为最重要的服务理念。在竭力向客户提供便宜且通用化的标准产品的同时,时时跟踪客户需求,创造出“便士账户、贷款专线”等新产品;德国邮政银行在日常经营中提出了“产品、网络、技术和业务创新”四大战略,以支付转账业务为核心,创造“活期账户邮政划拨、家庭储蓄贷款和一站式购齐”等新产品;日本、韩国的邮政银行也都推出了各种“一台清”的全面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应向世界先进邮政金融企业学习,在现有存、贷、汇基本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出“方便、便宜和可靠”的高质量金融产品。

发挥深入基层的信息优势,激励自下而上的业务创新。遍布城乡的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不仅仅是邮政服务的窗口,也是信息收集的最好渠道。20年来邮政储蓄高速发展的负债业务培养了一支了解群众基本需要、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工作队伍,他们了解基层情况和居民的实际金融需求。邮政储蓄银行应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将其转化为切实的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能力。这也是体现邮政储蓄银行网点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正规金融向非正规金融形式学习,开拓农村信贷市场。邮政储蓄银行要想为“三农”服务必须解决农业金融市场很多固有的难题,实现“三农”经济与金融机构的和谐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众多非正规金融形式,操作简单易行、灵活、便捷,有信息化的优势,监督控制能力强,擅长于小额个人和中小企业贷款。邮政储蓄银行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时向非正规金融形式学习能够更有效的开展业务、控制风险。

赋予网点功能和信息化渠道同等的重要性。广泛的分支网络和复杂的IT基础设施是世界各邮政金融机构向零售金融市场进军的利器,电子信息化系统令大银行可以减少管理层次,实现扁平化管理,向客户提供最新、最便捷的服务。而银行网点作为传统的市场销售渠道,它对客户在心理上和实际上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人们以往的认识。在电子银行风起云涌之际,曾经有人预言银行的砖石结构将会逐渐被无形银行取代。但实践证明网点作用,特别是新产品的推广能力,并非可以被轻易取代。只有赋予网点和信息化渠道同样的重要性,邮政储蓄银行才可能向各个层次的客户提供全面、令人满意的服务。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篇(6)

Abstract:Withtheendingofthefive-yeartransitionperiodafterChina''''sWTOentry,China''''sfinancialindustryisnowfullyopen,whichhasbiggerpressureonthesurvivalofthePostalSavingsBankwhichistobeestablishedsoon.ThemaindifficultiesfacedbyPostalSavingsBankinthedevelopmentaresmallercapital,facingserioushorizontalcompetition,andshortofearningability.Inordertogetridofthedifficulty,interactivesupportbetweeninsidebanksandoutsidebanksisneededtoattractstrategicinvestors,toenlargecapitaloperationchannelsanddevelopcommunityfinance.

Keywords:postalsavings;diversifiedequity;communityfinance

一、邮储银行面临的困境

(一)邮政储蓄缺乏真正的独立性,可能成为邮政集团公司的“提款机”

根据2005年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组建国家邮政局,作为国家邮政监管机构;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经营各类邮政业务;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经营。过去邮政储蓄和普通邮政业务在账务、人员和办公设施上没有分开。自从1998年邮政与电信分开后,邮政业务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03年国家取消了对邮政部门的补贴,而邮政储蓄由于可以从人民银行获得远高于储户存款利率的转存款利率,因此利息差额成为邮政部门重要的盈利来源,并用来补贴普通邮政业务。因此这次邮政体制改革触动了很多邮政员工的基本利益,邮政内部缺乏改革的积极性,按照银监会制定的改革进程,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在2006年12月挂牌,可到2007年3月,邮政储蓄银行仍未正式成立。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仍然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全资所有,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经理刘安东出任邮储银行董事长,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原局长陶礼明出任邮储银行行长。邮政储蓄银行仍然与邮政集团公司保持着紧密联系,缺乏真正的独立性。若邮政集团公司的普通邮政业务继续亏损,国家又不对其进行财政补贴,邮政储蓄银行不可避免地将成为邮政集团公司的“提款机”,这对刚刚组建、缺少盈利方式的邮储银行更为不利。

(二)邮储银行资本金较少,资本充足率不足

由于邮政储蓄银行没有上市,并且由邮政集团公司全资所有,缺少战略投资者,因此资本金较少,注册资本金为200亿元,为其母公司邮政集团公司的1/4,资本金数额仅相当于一家中等规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随着邮储银行的发展,面临的风险可能逐步扩大,资产规模的扩大也要求注入更多的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不仅能增强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还能增加在金融市场上的信誉。资本金较少,资本充足率不足一直都是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的难题,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国内银行通过上市,发行次级金融债券,获得外汇储备注资等方式来增加资本金,而邮储银行在成立开始就面临着资本金的“先天不足”,没有引进战略投资者,也没有通过进行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薄弱

邮政储蓄部门只是邮政局的一个内设职能部门,而不是独立法人机构,因此没有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虽然银监会对邮政储蓄具有监管权利,但实际上操作起来比较难,这就造成了“外部监管者”的缺位。邮政储蓄风险不断积聚,工作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内部稽核力度不够,规章制度没有落到实处,因此邮政部门挤占、挪用邮储资金现象比较严重,资金案件也时有发生。成立邮政储蓄银行虽然有助于加强操作风险等风险的防范和银监会的监管,但因为上述历史原因风险防范机制需要时间去完善,在银行成立后短时间内仍会显得薄弱。

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按照银监会的要求,邮政储蓄银行的筹建须按照“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公司治理原则,建立规范的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制度。然而邮政储蓄银行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全资所有,邮政集团公司也就是邮政储蓄银行的唯一股东,存在着股权结构单一化的问题。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在股权透明和股权多元化基础之上的,股权结构过于单一将会影响董事会、监事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履行自身职能,公司内部也缺乏利益制衡。

(四)缺乏专业性金融人才,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5》,2004年邮政储蓄人员为224843人,非正式职工占总人数的53.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67%。邮政储蓄隶属于邮政部门,邮政储蓄与其他邮政部门工作人员混岗作业,尤其是基层从业人员与邮政频繁换岗等问题严重,缺乏金融从业经验及专业化管理。邮政储蓄由于长期“只存不贷”,因此造成邮政储蓄工作人员缺乏信贷经验,对地区信贷需求不了解,不懂信贷正规程序。另外绝大部分邮政储蓄资金很长一段时期交存人民银行,没有任何风险,因此邮政储蓄相应缺乏风险管理人才。

(五)面临激烈的竞争

外资银行在资产规模、管理体制、金融创新能力,人才引进等方面均要领先于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相对于邮储银行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外资银行除可以开展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外,也可以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能进行混业经营,所以邮储银行在业务范围上要窄于外资银行。(2)在华的外资银行资本雄厚,并且受到母国银行的支持,金融服务水平很高。而邮储银行服务水平较低,一直都被客户所诟病,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要落后于外资银行。(3)外资银行具有良好的激励制度和较高的工资待遇。过去邮政储蓄由于是邮政局内设部门,人事调动都采取上级任免方式,“官本位”现象严重,另外工资水平也要远低于外资银行,不能吸引住优秀人才。(4)外资银行通常按照经济区域设置分支机构,注重成本—收益原则,而邮储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一样都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中资银行长期与邮政储蓄在储蓄业务上存在着竞争,与邮政储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硬件设备、服务水平和资金实力等方面存在优势。邮政储蓄银行由于与邮政集团公司共用办公地点,场所普遍小于其他商业银行,安全设施存在着隐患。邮政储蓄过去只能开展对私业务,不能开展对公业务,因此在客户争夺上不如其他商业银行。

农信社是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最大的对手。农信社虽然在资产质量、支付结算体系上不如邮储银行,但是农信社已经在农村开展业务50多年,具有丰富的信贷经验,目前正在加大改革力度,有些地方农信社已经重组为农村商业银行,并逐步实现省内和跨省的通存通兑。邮政储蓄在2006年才开始开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明显要差于农信社。

二、邮政储蓄银行的出路探讨

(一)修改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完善征信体系

由于有些经济法律法规立法较早,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某些法律条款已经显得过时。另外一些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比较苛刻,法律之间相互存在着冲突,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力。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立法部门应该对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例如应该修改《担保法》,放宽对抵押物的限制,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修改《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混业经营。

征信体系作为金融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其主要措施有:(1)培养公民以及企业的信用意识。人民银行、银监会可以联合教育部门开展诚信教育,树立“崇尚信用”的良好风气。(2)促进征信法律法规建设。国家应该制定一部《征信法》为征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3)建立齐备的信用资料数据库。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协同合作,及时采集公民和企业的信用资料,并实现信用资料全国共享,对所有人开放查询。

(二)国家应对普通邮政业务进行适当补贴

邮政业务由于资费偏低,一直低于成本,有些农村网点收不抵支。以前,邮政亏损主要靠电信盈利来弥补,1998年邮电分家后,国家向邮政提供财政补贴一直持续到2003年,这以后主要靠邮政储蓄盈利来弥补邮政亏损,2006年邮政资费有所上调仍不可彻底解决邮政业务亏损的问题。为了防止邮政集团公司挪用邮储银行资金,促进邮储银行的初期发展,国家应该对经营成本较大的邮政业务进行适当补贴。2006年我国财政收入超过了3.9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约8000亿元,这就为恢复对邮政的财政补贴提供了可能性。同时,邮储银行应该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形成股东相互制衡的局面,防止单一股东挪用邮储银行资金的现象。

(三)邮储银行应努力增加资本金

由于邮储银行的母公司——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自身资本金较少,盈利较少,所以邮政储蓄银行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母公司增加资本金注入,必须依靠其他途径增加资本金。为了达到资本充足率规定目标,邮储银行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增加资本金:(1)邮储银行积极开展业务创造利润,通过自身积累将一部分利润转化为资本金。由于邮储银行缺少盈利模式,利润留成较少,这条途径将会遇到一定阻碍,影响资本金的增加。(2)引进战略投资者。目前存在着很多想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国外金融机构,它们具有资金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的优点,邮储银行应该利用这一契机,吸收战略投资者。这不仅能为邮储银行增加资本金,实现股权多元化,还能利用国外金融机构先进的管理技术来促进邮储银行发展。(3)上市融资。邮储银行应该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争取上市。目前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都在多地进行了上市,股价较高。(4)争取外汇储备注资邮储银行。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一万亿美元,国家在2007年内将成立外汇投资公司,先前成立的中央汇金公司已经向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资450亿美元,邮政储蓄银行也应该向外汇储备管理部门申请注资。

(四)加强风险防范机制和内控机制的建设

邮政储蓄银行建立后,其面临的风险会增加,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风险将会影响到邮储银行的正常经营,所以为了保证邮储银行稳健运营,在其成立之初就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内控机制。邮储银行对于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1)在银行内部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培养银行全体职员的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思想贯穿到银行运作经营中的每个环节中去,把业务拓展和风险管理时时结合在一起,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拓展部门应及时交流沟通。(2)投入资金改善银行的硬件设备。目前许多邮政储蓄网点存在着安全隐患,特别是农村网点设施条件较差。邮储银行应该逐步投入资金,建立起安全保障和监控系统。(3)建立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总行、省行和分支行都应建立起风险管理部门,并且实现垂直领导,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4)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素质。过去邮政储蓄对风险管理重视不够,尤其是对新增的信用风险控制不力,所以要加强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从社会招聘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补充风险管理队伍。

风险防范机制和内控机制联系紧密,内控是银行治理的关键,只有建立严密的内控机制才能真正地抵御金融风险的发生。邮储银行可通过以下途径入手建立内控机制:(1)建立新的规范可行的规章制度。邮储银行应该在过去建立的规章制度基础上,根据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重新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2)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度。对影响邮储银行经营的各种风险进行跟踪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运用一定的风险管理技术,收集业务资料,建立合适的风险计量模型用来测算风险,提供风险预警。(3)对银行各部门进行授权,明确各部门的权利和责任,防止出现越权操作的行为,尤其是加强对银行高管的管理,杜绝银行高管的违法违规行为。(4)遵循真实性、规范化、谨慎性和监督性的原则建立严格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工作相互制约牵制,要经常对会计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检查。

(五)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员工业务素质

邮政储蓄人员素质比较低,缺乏金融专业知识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因此培养专业素质高的人才,提高人员的学历水平迫在眉睫。为了解决此问题,首先应该聘请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其他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对邮政储蓄人员进行业务和法律法规培训,使其掌握金融业务程序、风险防范方法和市场营销知识;其次应该利用其他金融机构撤并的机会,提供良好待遇,吸收其他银行的工作人员,弥补邮政储蓄银行工作人员的短缺;还可以公开招聘金融学专业大学毕业生,提高邮政储蓄银行员工的整体学历水平。

(六)发展社区金融,形成自身的特色

2006年3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称邮政储蓄将改造成为社区银行。“社区银行是由地方自主设立和运营的商业银行,它从其运营的社区吸收资金并运用于该社区,而且不隶属于某一家银行持股公司。社区银行的特征是以私营为主、特定区域经营、规模较小、以特定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为服务对象”(注:徐鑫.关于我国社区银行定义的辨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1).)。按照这个定义,我国目前还没有社区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改造成为真正的社区银行首先面临法人结构的障碍,邮政储蓄银行是一家全国性质的银行,而改造成社区银行后,要把地区分行和支行一级变成独立的盈亏核算单位,邮政储蓄银行总行不再具有一级法人资格;其次,总行对地方分支行的控制力减弱后,地方分支行又缺乏风险控制能力,这样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因此,邮政储蓄银行不宜走社区银行之路。而社区金融是不同于社区银行的概念。“社区金融实际上是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一种模式,即以一定社区为中心,将银行零售业务向社区客户纵深拓展,进而辐射周边地区及人群。社区金融帮助银行细分市场,可以集中精力对某一细分市场中的客户进行了解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业务。”(注:徐鑫.关于我国社区银行定义的辨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1).)

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社区金融,自身的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邮政储蓄依靠借记卡“绿卡”为居民存取款、消费、转账结算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服务,特别是农村地区很多农民出外务工,子女上学都优先选择“绿卡”,邮政储蓄已经在居民中取得了良好的形象。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利用邮政的良好形象与社区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客户信用档案,提供灵活便利的金融产品,并不断开拓和培育新客户。二是拥有很多网点,农村网点比重较大,城市网点深入社区。因此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例如在居民小区设立ATM机。另外邮政储蓄银行应该重视社区中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金融需求,为个体工商户、养殖户、下岗工人等提供短期融资服务。由于国有四大银行重点对象是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贷款较困难,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发挥它的区域优势,调查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对信用较好的企业应该满足其贷款需求,同时还可以利用发达的汇兑、结算业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总之,邮政储蓄银行若要与工行、建行等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竞争,必须以异求存,具有清楚的市场定位才能够立足。

参考文献: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篇(7)

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新组建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定位于城市和乡村社区,将在保留利用邮政网络吸储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面向普通大众,特别是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邮政储蓄银行在全国拥有3.6万个网点,并且2/3处于县及县以下地区,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对于解决中下层民众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缺口问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其能找到合适的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模式,根据邮政储蓄银行的巨大资金和网点优势,将会在小额信贷业务上取得巨大的成就。

一、农村对小额信贷业务的需求

农民对突发支付性需求的低应对能力、农业的低风险抵抗能力、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增加非传统农业收入和其他收入需要的资金投入都决定了农民对贷款的迫切需求,而农民的收入低和抵押品缺乏导致农民的贷款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这就决定了农村对小额信贷业务的巨大需求。目前,我国有2.4亿农户,2.4亿农户里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大约是1.2亿。全国在农村信用社有小额信贷的农户约有8000万户,覆盖面占2.4亿农户的33%左右,占有贷款需求农户的60%左右。所以农村对小额信贷业务的需求空间是巨大的。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的小额信贷业务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农村对小额信贷业务的需求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工商户对小额信贷业务的需求。目前,许多农户从农村种植业中解脱出来,成为新的工商个体户,他们从事商品批零、农村运输、农机经营等,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从而增加了对小额信贷业务的需求。(2)农民因购买现代化农机具而产生的对小额信贷业务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农村专业化生产方式的推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传统耕作方式已逐步被现代化耕作机具代替,用于购置现代化农机具的资金需求在逐年增长。(3)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对小额信贷业务的需求。随着农业向产业化方向的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已逐步从粗放型、松散型向集约化、专业化经营转变,农村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资金减少,集约化、专业化经营资金需求逐步增加,从而加大了对小额信贷业务的需求。

二、邮政储蓄银行从事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优势

(1)地域优势。一方面农村邮政部门网点多、覆盖面广:邮政储蓄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建成全国覆盖城乡网点面最广、交易额最多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ATM机近1万台;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提高经营效益,纷纷撤离或撤并县、乡镇级营业机构,这为邮政储蓄银行发展农村业务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地域条件。(2)资金优势。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邮政储蓄银行在资金来源的数量上具有优势。根据银监会的报告,邮政储蓄银行资产总额居全国第六位。而邮政储蓄银行存款余额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10%左右。第二,邮政储蓄银行在资金运用的质量上具有优势。由于邮政储蓄长期以来“只存不贷”,所以邮政储蓄银行没有任何历史坏账之忧。(3)市场优势。邮政储蓄银行被称为“绿色银行”,是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者之一。邮政储蓄银行网点超过36000个,是中国营业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其中邮政储蓄银行有60%的网点、邮政汇兑有70%的网点分布在县以下农村地区,是中国连接城乡的最大金融网络。

三、小额信贷业务的风险防范

(1)依法监管。邮政储蓄银行开办小额信贷业务必须遵循贷款管理的有关法规,必须对其依法实施监管,防范风险,促进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业务规范、有序发展;监管部门采取分类监管与统筹兼顾并举的监管措施,积极为城乡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搭建合作平台。(2)严格制度规定和制度管理。首先在发放对象和额度上,要建立公示性透明制度。在内部可供内外岗相互查阅和监督审查岗查阅。其次是利率执行上应有一套有效监控制度和平台。因为邮政储蓄银行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浮动幅度有一个较大灵活空间,所以要通过有效监控的审查和制度的规定、执行,才能防范人情利率、侵吞利息或随意坑农等弊端发生;再次要有严令来禁止随意借新还旧、无限转期、一户多头开户的具体规定和制度约束;最后要有定期稽核检查和违规惩处制度的规定和有效执行。(3)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队伍。一是要大力抓宣传培训,较快提升信贷队伍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法律知识;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考评、考核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信贷人员服务农民的热忱和积极性;三是要努力引进竞争机制,将不适合在信贷岗位工作的人员调整下去,将勤奋敬业、思想品质好、职业水准高的人员充实到信贷队伍,使整体队伍素质不断巩固和提高。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篇(8)

2008年3月27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湘西州分行正式挂牌成立。4月上旬,全州7个县(市)一级支行陆续挂牌成立,目前正在进行县(市)支行二级支行的筹建工作。

目前全州建成邮政储蓄联网网点100个,电子汇兑联行网点96个,邮政储蓄绿卡结存户达6.6万户。截至2008年9月底,湘西州邮政储蓄各项存款余额为249884万元,比成立之初净增加了8023万元,而同期贷款余额为1783万元,比成立之初增加754万元,存贷款增量比为9.4%,其资金抽水机效应依然十分显著。

二、民族地区邮政储蓄银行经营面对的难点

难点之一:人才弱势。调查显示,邮政储蓄从业人员普遍素质较低,尤其缺乏懂金融、会管理的专业人才,难以满足银行商业化经营要求。湘西州邮储银行现有职工210人,金融和财经专业毕业具有本科学历的只有6人,仅占3%。其从业人员来源单一,大多为内部转入,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员工只懂存款和汇兑业务,能够从事资产和会计结算业务的平均每个县级机构不到3人,且主要是经过上级组织的短期培训而上岗的,缺乏必要的实际工作经验。随着各项银行业务的开展,其业务生疏效率低、拓展难等经营管理水平落后问题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发展公司业务、贷款业务等一系列新业务中矛盾尤为突出,与其他商业银行在操作管理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在较低的薪酬水平导向下,难以引进高端人才和具有实际经验的操作人才。

难点二:行政瓜葛。目前,银邮不分体制是困扰邮储银行改革进一步深入的最突出、最主要的问题。长期以来,邮政储蓄作为邮政局一个内设部门,其财务、人事等权力均由邮政企业掌握,虽然邮政储蓄银行已经成立,但仍受邮政企业的双重管理,无法按现代金融企业实现自主经营。据调查,湘西州共有100个邮政储蓄网点,其中完全属于邮储银行的网点只有15个,全州共有邮政储蓄员工460人,划入邮储银行的只有210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员隶属于邮政企业。在收入分配上,各自网点所创造的收入分别归银企双方各自所有,目前,80%多的网点70%的余额及其形成的收入仍留在邮政企业,邮储银行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安全保卫守押等大量重要的后台支撑都由邮政企业在提供和保障。这种脱钩不彻底和多头管理导致整体无法形成合力,影响了邮储银行的正常工作和业务开展。

难点三:产品单一。中间业务种类少、面窄,效益差是邮政储蓄银行的共性。目前湘西州邮储银行仍以储蓄和汇兑为主,开展的工资、代收话费等几项规模小且没有手续费的中间业务,缺少统一的操作流程和有效的组织管理,制约了中间业务规范、健康地发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规模较小,市场营销能力不强;对公业务发展缓慢,全州只有一个网点办理对公业务,由于邮政储蓄银行不能办理跨行转帐业务,一些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大户根本没有考虑在邮政储蓄银行开设基本结算帐户。截至9月底,全州对公存款为216万元,仅占各项存款余额的0.08%;理财产品少,只开展了保险和国债、基金业务;新业务启动难、推广慢,外币储蓄、网汇等新兴业务,由于重视不够和宣传营销手段缺乏,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业务种类的单一,支付结算水平的低下,使邮政储蓄银行缺乏市场竞争力,不适应客户日趋多元化的投资需要。

难点四:返哺能力弱。2008年9月末,湘西州共有140405万元邮政储蓄存款来源于农村地区。邮政储蓄吸收农村地区的储蓄存款,要回流农村很困难。截至2008年9月底,全州贷款余额为1783万元,其中农业贷款为173万元,仅占9.7%。新增的小额质押贷款虽然需求旺盛,但是由于担保手续繁琐、贷审体制不顺、对客户的个人信誉资质不了解等原因导致其扩张速度缓慢。2007年6月,湘西州邮政储蓄银行正式开办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至2008年9月末,全辖共办理528.74万元,仅占存款业务的0.21%,资金运用能力非常有限。从目前质押贷款分布区域来看,湘西州城区贷款在75%以上,农村市场占比太小。从贷款群体来看,目前贷款对象主要为急需周转资金的城镇个体经营户、经商户或私营企业,而农村种植、养殖、加工个体农户不多,贷款层面还相对较窄,对地方经济建设返哺能力弱。

难点五:盈利水平低。2008年7月7日,邮政储蓄老存款户全额上划后,邮政储蓄银行以往依赖的网点吸储,进而靠转存款及上存资金套取利差的传统赢利模式已彻底“土崩瓦解”,邮政储蓄原有的“只存不贷吃利差”的经营特色和金字招牌都不复存在,现在邮政储蓄银行的利息收入仅为其准备金利息和上存利息收入。据了解,邮政储蓄银行上存资金利率基本维持在2.7%―3.7%水平,现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89%也远远低于原老转存款利率4.131%,致使其利息收入日益减少。而2007年以来央行六次上调存款利率,储蓄存款利息支出相应大幅增加,明显形成“剪刀差”,如何提高赢利水平是当前邮政储蓄银行所面临的最现实问题。

三、推进民族地区邮政储蓄银行经营发展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源泉所在,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针对人才极端缺乏的现状,邮政储蓄银行要开拓视野,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多种渠道吸收专业人才到重要岗位,特别要增加有关制度设计、产品开发等核心人才的引进力度,创造有利于高端人才发展的氛围

和环境。进一步强化现有人员培训,采取

到其他商业银行挂职培训、脱产学习、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并择优上岗。同时

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商业化

经营理念和竞争危机感,不断提高从业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借助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掀起学习的风气,配套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邮政金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升。

(二)促进与邮政企业的沟通协调,进一步理顺邮储银行与邮政的关系。

建议通过邮储银行自身努力与金融监管服务部门的协调,加强与邮政企业的沟通,明晰产权关系,分清职能职责,特别是通过加强基层网点双方人员之间的协调,完善工作与业务机制,实现互利双赢。邮政储蓄银行自身要尽快建立独立的行政运行体系,真正按照“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商业化经营原则运营,为进一步开展银行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关管理部门要发挥各自的监管职能,形成监管合力,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金融稳定职能和窗口指导作用,防范邮储银行系统性风险,引导邮储稳步发展资产业务。银监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对邮政银行的监管地位,重点监管其法人治理结构和合规性经营,构建严密完备的监管体系。

(三)拓展业务市场份额,强化邮政储蓄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建设。

各级邮政储蓄银行要结合区域特点,创新贷款品种,发挥自身资金充裕的优势,争取优质客户,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在稳步做好保险、基金、代收代付等传统中间业务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和开发符合邮储银行特点的新型业务品种。人民银行要把协调和支持邮政储蓄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列入议事日程,采取邮政储蓄银行与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建立接口的办法,尽快使邮政储蓄银行加入到中央银行大小额支付、支票圈存、支票影像等系统中来,解决跨行转帐和跨行转汇的问题,进一步发挥邮政储蓄银行点多面广的优势。

(四)拓宽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渠道,建立邮储资金回流农村的补偿机制。

邮储银行应加快信贷业务发展,确保资金回流方式的多样性,在搞好小额质押贷款的同时,积极涉足农村小额信贷领域,例如开办抵押贷款、保证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以及担保类贷款,并根据当地条件试办对农户的直接贷款。作为理性的市场主体,邮政储蓄银行在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时,要综合考虑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若完全由市场自发配置资源,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将难以实现,必须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和推动,适时发挥财政性金融的支农作用。为此,需要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通过补偿财政性支出,引导邮储资金回流。例如对回流资金在税收上给予适当减免,对投资到基础性农业产业的贷款和政策性贷款给予利息补贴等。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篇(9)

一、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络资源经整合后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一)网点优势并不能实现差异化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网点多,这是最大的特点,也是其他商业银行无可比拟的优势。截至2009年6月底,邮政银行有网点3.7万个,4.5万个汇兑网点和2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近60%的网点和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网点多,这是最大的特点,也是其他商业银行无可比拟的优势。

经济较发达的广东省7市(指的是佛山、东莞、江门、肇庆、惠州、韶关、汕头)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共投放POS机35448个,而邮政储蓄银行只有32个,仅占0.09%。从广东省的情况看,网点的优势并没有带来业绩上的提高,而广东省邮政储蓄银行一直在各省业绩中处于较好的位置。

(二)现有的营销能力和营销思维难以针对高端客户集中化经营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一直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这确是其行业地位的体现,但城市高端客户市场和机构客户市场也应该是邮政储蓄银行进行争夺的资源。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对于高端客户和机构客户缺乏相关的营销经验。人才队伍需要大量补充。否则对于高端金融市场的集中化经营将难以突破,只能无奈地将筹码押注在农村金融市场和传统的储蓄业务。

(三)网络资源未经整合无法降低成本

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多,但是对于农村边远地区的网点,业务量通常很小,再加上受国家政策法律限制,农村边远地区的网点难以撤销,经济较发达的村镇通常有农村信用社和中国农业银行的网点。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如果不进行有效整合,肯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成本领先无从谈起。

二、实现营销突围是邮政储蓄银行整合网络资源的关键

张伟靖(2008)提出邮政储蓄银行是第五大银行还是第五大问题的观点,对于邮政储蓄银行的持续经营提出质疑。在温室里成长的邮政储蓄能否在银行竞争中站稳,关键在邮政储蓄银行的营销能力。邮政储蓄银行需要进行一场营销的革命,邮政储蓄银行在城市网点面临四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而农村网点面临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的竞争。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络资源优势并没有带来垄断地位。李高建(2008)认为,邮政储蓄银行存在邮政和银行混业经营的问题,但经过邮政与银行的分离,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仍兼有银行和邮政业务并没有多大的障碍和风险,邮政储蓄银行的营销突围应该在三个方面与资源的整合相结合:

(一)营销应该注重目标化

营销尽可能地制定目标,网点的目标、部门的目标、个人的目标,将目标作为工作的常态,规范经营目标。建立层层下达的目标体系,完全摒弃过去的体制,将目标的种类多元化,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通、基金销售、保险代销、存款等零售业务实现多层目标。对于邮政储蓄银行的贷款业务实现目标上的优质客户销售目标。

(二)营销应该注重责任化

目标的考核和职位晋升、绩效工资等结合起来。并将目标的实现作为一种责任来考核,迫使主管领导重视业绩,调动一切资源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实现目标。

(三)营销应该注重战略化

将动态的营销战略引入,不断结合市场进行调整。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竞争局面进行战略规划。不是一套营销思想从上到下,而是动态的战略思维。

三、邮政储蓄银行实现营销突围的策略

(一)营销人才策略:人才四维空间设计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给银行管理的人才激励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现代前沿人力资源理论认为营销人才存在层次分级,国际金融环境和中国的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会使商业银行的人才培养挖掘会走向四维空间模式,因为这样的培养模式最具有竞争力,能够内外兼顾。

对于不同的人才类型所采取的培养和挖掘措施是不同的,离散型人才应该采取广泛招募的方式,长期吸收具有社会资源的加入,将业绩提成进行梯度化设计。中坚型人才的培养和挖掘是人才策略的重点。分为吸收、培养、考核三个方面:吸收是指主要是从高校招收优秀的毕业生加入邮政储蓄银行的队伍,注入新生力量。培养是指发现具有职业经理人和理财师潜质的新行员,给予其足够的发展空间,彻底抛弃按资排辈的人事制度。考核是指制定统一的业绩考察标准,兼顾其他方面的内容,严格惩罚和奖励措施。攻关型人才应该从中坚力量中吸收,需要团队精神极强的人加入,应该设计一套快速提拔途径,将业务能力、形象气质、社会交际、人格禀赋、心理素质各方面都不错的中青年人才通过提名和考核,加入大型项目的攻关团队中,同时设立“伯乐奖”,奖励发现人才的基层行领导。枭雄型人才的引入应该依靠猎头公司,从人才市场引进,通过协商解决其待遇职位等要求,并约定的业绩额度。人力资源部门应该专门设立高层次人才情报档案,特别注意其他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变动,关注所在地区的金融高层人才的动向。

(二)差异化营销策略:零售客户、批发客户、私人银行客户的细分

邮政储蓄银行的客户随着业务量的扩大,会分为三个市场群体:零售客户、批发客户、私人银行客户。

传统的客户即传统的居民储户或者储户衍生出的基金、理财产品客户,对于这部分客户,以城市工薪阶层和农村居民为主,邮政储蓄银行有多年的营销经验。能够依托强大的网点优势维系好这部分客户资源。

邮政储蓄银行的对公业务刚刚开始,缺乏营销和维护客户的经验,并且在硬件上缺乏基础,如大额支付系统的接入、自动设备的投放等方面仍然欠缺。实际上邮政储蓄银行具有公司、企业、企事业单位需要的网点便捷,小额贷款也给中小企业提供了不错的选择。如果系统化地优化资源,完全可以从中小企业入手获得超额收益,到达差异化经营的目的。此外,政府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也是邮政储蓄银行营销的重点。

私人银行客户是银行最具利润的客户,但对银行的管理要求很高。邮政储蓄银行一定要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网点布局大多在农村地区的邮政储蓄银行貌似难以在私人银行方面难有作为。但仔细分析,笔者认为,邮政储蓄银行确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一是后发优势,能够吸收其他银行成功和失败的教训;二是农村地区也存在私人银行客户,且一直是其他银行的空白;三是网络优势能够给私人银行客户的金融理财活动提供更多的便利和较低的交易成本;四是邮政储蓄银行在大城市的高端理财网点较少,不会同业内耗。私人银行具体建设步骤:

(三)营销渠道整合策略: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的联结

邮政储蓄银行营销渠道的整合不同于简单的将营销网点在布局上的撤并。而应该是通过金融产品把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进行联结。进行这样的联结应该注意两个方面:

一方面增强网点外观的现代化气息。邮政储蓄银行很多大城市网点装修简洁、舒适,现代美学感强。农村网点和城市街道网点陈旧、设备老式,缺乏现代商业银行的气息,要迅速投入资金改变农村和城市街道邮政银行网点的外观,给客户一个舒适美观的空间。

另一方面,金融产品的差别设计。不能将城市的金融产品直接销售给农村居民,在收费标准、功能划分、积分计划、奖励设计等方面先做市场调研再决定。

(四)网点营销的营销资本引进策略:社区银行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篇(10)

其次,它符合官方对邮储银行的期许。从监管当局透露出来的信息看,是希望邮储银行“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

第三,它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很不健全:农业银行业务范围已与其他商业银行无异;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活动存在明显的地域限制,加之历史包袱沉重,导致其资金供给总量不足;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等支农事业的力度也有限。

第四,它符合邮政储蓄银行的实际。一定时期内,邮政储蓄银行的以下特点不会很快变化:机构网点多,且大部分在农村:缺乏优质贷款客户资源和商业银行的业务运作经验与专业人才。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其一开始就定位为商业银行,则它必然是贷款市场的新参与者,不具备应有的竞争力。

长期看:最终归宿仍是商业化

从长期来看,邮储银行的最终归宿仍然是商业化。

首先,从国际经验来看,商业化是储蓄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西方储蓄银行的传统性质也在逐渐演变,总的趋势是商业化日益增强,政策性日趋淡化。

其次,商业化是所有金融机构的内在要求,邮政储蓄银行也存在着追求自身商业利益的内在冲动。这种内在冲动短期内可以通过让其承担政策性职能并给予其政策优惠而得到遏制,但从长期看,如果国家不能对之给予与这种政策性职责相匹配的政策优惠的话,邮储银行就难以在成本与收益之间找到平衡,这时,其商业化倾向将成为不可遏制的必然趋势。

农商银行储蓄所工作篇(11)

一、引 言

2007年3月20日。经过九个多月的筹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品牌建设对于邮政储蓄银行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成功的邮储银行品牌可以提高信誉度、美誉度和认知度,更好地锁定客户群、提升客户忠诚度等,这样有助于银行的营销。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邮政储蓄和邮政存在着特殊关系,虽然可以获得邮政的品牌资源,但是也会让公众对邮政储蓄银行的认知停留在“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老化认识上,品牌建设可扭转公众对邮政储蓄银行误读。

二、邮政储蓄银行在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品牌意识,尤其金融意识欠缺

由于历史原因,邮政储蓄经营具有特殊性,经营功能和业务内容均受国家政策的限制。由于中国邮政承担着社会公共服务的义务。所以几乎每年都出现亏损。为了实现企业正常的运营,用邮政储蓄的盈利来弥补亏损。邮政储蓄的颇丰盈利,是因为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但其自身的竞争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更没有品牌意识,只是为了实现盈利来弥补邮政业务的亏损。另外,由于多年来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邮储银行没有传统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维,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也没有意识到自身品牌价值。

(二)缺乏明确的品牌定位

银监会对邮储银行的定位是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与其他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新农村建设。可见邮储银行的建立主要服务于三农。虽然截止到2008年年末。全国邮政储蓄营业网点已超过3.6万个,是国内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但根据《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统计,在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分布来看,农村信用社的网点要多于邮政储蓄银行,其经营经验也相比不足。因此。邮储银行应当把城乡结合起来。针对城乡的特点,对目标客户分别定位。

(三)品牌宣传力度不足

在全国整顿农村基金会时,各国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却引发邮政支局所“挤兑”。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邮政储蓄银行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人们对其信用度不高。而大型国有银行的每年广告投入额均超过2亿元,对品牌宣传力度不断加强。邮储银行除了做一些户外广告和报纸广告外,较少采用影响力度大的电视媒体等。即便存在宣传费用有限问题,但这也跟管理层品牌宣传意识欠缺有很大关系。

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品牌建设的策略

(一)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差异化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品牌建设的基础。银行在进行品牌定位时,要充分分析企业客户群的特色,并结合自身发展优势,进行差异化个性化定位。由于邮储银行的网点大约2/3都分布在县域及县域以下的农村。并借助邮政遍布城乡的网络平台,服务范围能够到其他金融机构无法触及的偏远地区,因此,其主要市场是县域及县以下地区。但是农村金融存在着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等弊端,所以作为一家商业银行,邮储银行也应重视城市市场。因此,邮储银行应利用拥有的城乡两个网络市场,在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趋势下,实现城乡联动发展。鉴于其成立不久。金融机构经营经验缺乏,应以提供普遍性金融服务、基础性服务为主。从整体上看,应将客户群锁定为中低端客户,主要包括农民、学生和一般工薪阶层。并且针对农村和城市市场客户群体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定位。在农村市场,应该强调安全性,给农民一种稳妥的感觉;在城市市场,应该强调便利性,给学生和工薪阶层一种方便快捷的感觉。

(二)加强品牌推广,提高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