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大全11篇

时间:2022-10-08 08:18:38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篇(1)

(一)致力于向所有公众提供最广泛的知识和信息,保障公众的基本阅读权益。

(二)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是本地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中心,负责本地区文化共享工程发展规划与建设。

(五)是本地区古籍保护中心,负责本地区古籍保护、普查工作。

(六)开展图书馆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进行公共图书馆间的业务辅导与交流,推动本地区各系统图书馆间的协作和协调。

第三条公共图书馆开展正常业务工作应有充足的经费保障。事业费、购书经费应达到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的上限,并随着地方财税收入逐年增加。

省级公共图书馆年事业费不低于1000万元,年购图书种类达到全国年出版图书种数的15—25%。

市级公共图书馆年事业费不低于100万元,年购图书种类达到全国年出版图书种数的5—10%。

县级公共图书馆年事业费不低于30万元,年购图书种类达到全国年出版图书种数的1—2%。

第四条为保证公共图书馆充分发挥社会职能,其馆舍建筑面积、藏书总量、阅览座席等要求应达到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的上限。

省级公共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不低于20000平方米,文献基本藏量不低于300万册,阅览座席不低于1000个。

市级公共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0平方米,文献基本藏量不低于50万册,阅览座席不低于400个。

县级公共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文献基本藏量不低于10万册,阅览座席不低于200个。

各级公共图书馆扩建和新建馆舍应纳入地方基建规划,具体标准按《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和《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执行。

第五条公共图书馆应具备开展正常业务工作必需的图书馆专用设备。并根据新业务的开展,有计划地添置电子计算机、复印、缩微、视听等现代技术设备。

各级文化共享工程中心应按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有关规定,配置相关设备。

市级支中心的各种服务器、多媒体资源加工设备、存储设备(不小于8TB)、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等按120万元标准进行配置。

县级支中心的各种服务器、多媒体资源加工设备、存储设备(不小于3.6TB)、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等按68万元标准进行配置。

第六条各地图书馆应当推行总馆分馆制,形成图书馆服务网络,发挥中心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对区县、乡镇、社区等图书馆实行文献统一采购、集中分编、通借通还、资源共享,增强中心图书馆的辐射能力和基层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第二章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第七条全省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应根据本地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需要,在原有藏书的基础上,本着分工协作、各具特色、合理布局、共建共享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针,逐步建成全省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对地方文献的征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体系或专藏系列。

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当主动接收国内外组织和个人捐赠的文献信息资源,通过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社会需求和文献信息资源发展特点,丰富馆藏资源品种,兼顾纸质文献、数字化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收藏的比例,应当加强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建立并丰富虚拟馆藏资源。

全省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应以联合共建共享为原则,避免重复建设。

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负责全省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的规划与组织实施工作,负责省级分中心数字资源的加工、存储、上传和。

文化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县级支中心负责文化共享工程本地区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存储。

第九条各级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总量应达到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的上限,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逐年增加藏书总量。

省级图书馆图书年入藏种数不低于14000种,报刊年入藏量不低于4000种,电子文献年入藏量不低于500件,视听文献年入藏量不低于800件;市级图书馆图书年入藏种数不低于5000种,报刊年入藏量不低于1000种,电子文献年入藏量不低于60件,视听文献年入藏量不低于100件;县级图书馆图书年入藏种数不低于1500种,报刊年入藏量不低于600种,电子文献年入藏量不低于50件,视听文献年入藏量不低于30件。

第十条对新入藏的文献信息资源,应当按照国家公布的标准及技术规范,使用统一的分类法和编目标准,及时进行分类、编目,尽快投入流通。应建立完善的资源检索体系,实现计算机联网和目录的联合检索,满足业务发展和读者检索需要。

第十一条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实现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建立现代化图书馆网络,实现全省图书馆资源共享。

第十二条公共图书馆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国家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侵占,其它单位不得任意调出。丧失使用和收藏价值的馆藏文献资源,须报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后进行剔除。

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当做好文献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工作,配备防火、防盗、防潮、防有害生物等必要设施,建立和落实相关安全管理制度。

省古籍保护中心负责指导相关单位开展古籍保护与普查工作,各级公共图书馆对所收藏的古籍善本等珍贵文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保护与管理。

第三章读者服务工作

第十三条各级公共图书馆应按照平等、公益、开放的原则向社会公众或特定对象提供服务,满足其合法的文献信息需求,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益。

第十四条图书馆普通书刊的阅览、外借应当免费,图书馆利用文献信息开发的成果提供使用的可以适当收费,其收入应当用于图书馆建设。收费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在服务过程中,公共图书馆须保守读者秘密,确保不外泄读者提供的个人信息。

第十六条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当面向社会有针对性的提供以下服务:

(一)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阅览、外借、传递。

服务量应达到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的上限。省级图书馆外借册次不少于50万册,年流通总人次不少于80万;市级图书馆外借册次不少于20万册,年流通总人次不少于20万;县级图书馆外借册次不少于10万册,年流通总人次不少于15万。

(二)设立面向社会开放的电子阅览室和具有馆藏特色的网站,开展电子与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浏览、传输。

图书馆网站内容要及时更新。图书馆网站须设置文化共享工程、书目查询、服务信息、读者信箱等网上服务项目。

电子阅览室的面积及电子计算机台数应达到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的上限。省级图书馆不少于250台,市级图书馆不少于60台,县级图书馆不少于30台。

(三)政府公开信息的查询。

(四)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设备与资源,开展多方面的文化服务。

(五)依法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复制、加工、开发、研究、参考咨询。

服务量应达到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的上限。省级图书馆年代检索课题不少于400项,年解答咨询量不少于2万条;市级图书馆年代检索课题不少于50项,年解答咨询量不少于4000条;县级图书馆年代检索课题不少于20项,年解答咨询量不少于800条。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图书馆宣传推介、阅读指导和读书活动;举办报告会、讲座、展览、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以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的培训活动。

活动数量应达到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的上限。省级图书馆年开展读者活动次数不少于60次,年读者活动人次不少于10万,书刊宣传不少于1000种;市级图书馆年开展读者活动次数不少于40次,年读者活动人次不少于6万,书刊宣传不少于600种;县级图书馆年开展读者活动次数不少于15次,年读者活动人次不少于1万,书刊宣传不少于400种。

(七)开展与图书馆职能相关的其他服务项目和服务活动。

第十七条各级公共图书馆在服务与管理中应体现人文关怀,营造、维护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全体读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应当实行开架借阅服务。在服务设备、设施上应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为残疾人设置无障碍通道,并根据条件设置残疾人阅览室或者阅览专座。应当注重为未成人提供必要的服务。

省级图书馆开架书刊册数不低于总藏量的40%,面向读者开放借阅的书刊应完全开架,开架图书错架率低于2%;市、县级图书馆开架书刊册数不低于总藏量的60%,面向读者开放借阅的书刊应完全开架,开架图书错架率低于3%。

第十八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应当达到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的上限,在法定节假日应当对公众开放。因故需暂时闭馆,须经上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提前一周向读者公告。

省级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应不少于80小时,市级图书馆不少于63小时,县(区)图书馆不少于56小时。

第十九条各级公共图书馆不得向读者提供盗版文献借阅服务。除国家规定禁止公开传播的文献信息资源外,图书馆不得另立标准,随意封存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对馆藏珍本、善本、孤本等具有文物价值的资料,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使用。

第四章学术研究、交流与馆际协作

第二十条公共图书馆应当设立业务研究或辅导机构,协助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对本地区基层图书馆的情况调查和业务辅导工作。要有计划地进行图书馆业务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公共图书馆之间以及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系统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协作。

第二十一条省、市、县公共图书馆发挥在本地区各类图书馆中的协作协调作用,推动本地区总馆分馆建设。

省图书馆是河南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网络中心,对全省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工作进行指导,协助本辖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全区的图书馆网络建设;组织、指导全省文献资源的开发及服务工作;组织、指导全省图书馆学的研究;组织、指导全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市、县级图书馆应当对本地区基层图书馆(室)进行业务辅导,促进当地农村、街道、企业学校和单位的其它图书馆(室)的工作。

省、市、县图书馆业务研究与辅导工作的业务量应达到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的上限。

第五章组织机构

第二十二条公共图书馆设馆长一人,实行馆长负责制。各馆可根据需求设副馆长若干名。正、副馆长应由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热爱图书馆事业、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干部担任。

省级图书馆领导班子中具有本科学历或副研究馆员职称以上人员不低于领导班子人数的四分之三。主管业务的副馆长,应受过系统的图书馆学专业培训,由具备副研究馆员以上业务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

市级图书馆领导班子中具有大专学历或馆员职称以上人员不低于领导班子人数的三分之二。主管业务的副馆长,应受过系统的图书馆学专业培训,由具备副研究馆员或馆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

县级图书馆领导班子中具有大专学历或馆员职称以上人员不低于领导班子人数的二分之一。主管业务的副馆长,应受过系统的图书馆学专业培训,由具备馆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

第二十三条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需要设立馆务委员会或专家委员会,在馆长主持下对全馆重大业务问题进行讨论并做出决定。

第二十四条公共图书馆机构要力求精减,可根据工作需要和业务发展设立相应的业务工作部门。各部门正、副主任应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学历或职称,其任免应履行相应的人事管理规定。

第二十五条公共图书馆要根据精简的原则确定人员编制。定编可参照下述标准:

省级图书馆以60万册藏书、70名人员编制为基准数,每增加1.5万册藏书,增加1名编制。

市级图书馆藏书总量在15万册以下的,编制30名;藏书总量15-30万册的,编制为30-45名;藏书总量在30-45万册的,编制为45-60名;藏书总量在45-60万册的,编制为60-75名;藏书总量在60万册以上的,编制为75名以上,或参照省图书馆的编制标准执行。

县级图书馆藏书总量在3万册以下的,编制为6名;藏书总量在3-6万册的,编制为6-12名;藏书总量在6-9万册的,编制为12-18名;藏书总量在9-12万册的,编制为18-24名;藏书总量在12万册以上的,编制为24名以上,或参照市级图书馆编制标准执行。

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人员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70%,行政人员、工勤人员不得高于17%和13%。

第六章工作人员管理和考评

第二十六条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遵守《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试行)。

第二十七条公共图书馆应注意加强图书馆专业干部队伍的建设,有计划地配备图书馆学专业和其它学科的专业人员。

省级图书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应占职工人员总数的5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应占职工人员总数的80%以上;高级职称人员应占业务人员总数的10%以上;中级职称人员应占业务人员总数的40%以上。

市级图书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应占职工人员总数的3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应占职工人员总数的70%以上;中级职称人员应占业务人员总数的35%以上。

县级图书馆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应占职工人员总数的50%以上;初级职称人员应占业务人员总数的50%以上。

第二十八条公共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对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考核。新进馆的业务人员均需经过考核录用,并需进行一个月的业务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篇(2)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A-0110-05

教科书插图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全书拥有150幅插图,对于后续教科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插图遍布全册,以丰富的色彩、鲜活的生活画面,生动形象地呈现着学习内容,其中新授课主题图是整个教学的重点。下面笔者就以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教科书(其中一年级教科书为2012年版,二年级教科书为2013年版)为例试作研究。

一、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教科书新授课主题图的编排情况

新授课主题图是指位于教科书新授部分(即例题),以一幅插图、一组插图或几组插图组成并表述主要数学学习内容的一系列插图。在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学段4册教科书中,共有新授课例题116题,其中配有插图的有113题,占例题总数的97.41%(如图1),而在配图的例题中有82.30%是图文并茂,有17.70%的配图例题没有文字,仅以插图呈现学习内容。

新授课主题图在呈现和编排上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新授课主题图大多一例一图,少有一例两图或一例多图

第一学段新授课主题图通常是一幅插图,如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例1《5以内的加法》的主题图,也有一部分新授课主题图是借助连续的两幅插图来呈现数学问题,如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例2《5以内的减法》的主题图,通过前后两幅插图的对比,引导学生明白“一共5人,走了2人,还有3人”,使学生感悟减法的意义。新授课主题图偶尔也有用三幅或三幅以上插图来呈现数学情境,如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2《认识厘米》的主题图,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计量单位,教科书通过3幅插图呈现三种不同的计量长度的方法,引发学生观察并且思考“为什么他们说的数量不相同”,从而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无论是单幅还是多幅插图,都是为了阐明数学知识,且多幅插图中往往有着一定的顺序性或相关性。

(二)新授课主题图蕴含着数学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

新授课主题图不仅蕴含着数学信息,往往还隐含着德育信息。常见的德育信息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劳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讲究卫生教育、保护环境教育等。

如一年级上册《认位置》一课中,当学生观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黑板上面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关国旗的简单介绍,同时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而紧随其后的第五单元《认识1-5》的主题图,则呈现了教师节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教学素材,对学生开展尊师重教的教育。

与低年级学生息息相关的各种生活习惯也是教科书主题图经常呈现的内容。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例4《两位数减整十数》的主题图清晰地提示学生乘坐公共汽车应有序排队。再如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例2《数据的收集c整理》主题图,结合学生统计蛀牙颗数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口腔卫生教育。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保护环境、关爱他人也是数学教科书主题图中常呈现的信息。

(三)新授课主题图为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情境

无意注意在第一阶段小学生的注意中占有重要地位。无意注意需要依靠新奇有趣的刺激引起,因此在第一学段中,新授课主题图会为学生们创设学生熟悉的、有趣的卡通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如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例5《比较数的大小》这一课的主题图,通过一幅“森林运动会”的场景图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生动、直观、有趣的画面易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为便于低年级学生理解和学习,主题图也大多采用贴近小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来呈现数学信息。如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例3《认识几时几分》主题图,教科书选取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起床、吃饭、上学等)来加深对时间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这样的主题图在教科书中比比皆是,关注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日常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除以上两种情境之外,第一学段主题图中也出现了许多旨在启迪学生探索操作的活动情境。如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例4《10的分与合》的主题图,直接呈现5串珠子,通过文字叙述引导学生有次序地分一分、涂一涂。这里的主题图既是呈现数学问题的载体,也是学生探索活动的工具。

三种情境在教科书中的分布并不是平均的(如表1)。其中,卡通情境的主题图较少,在一年级教科书中约占16.95%,在二年级教科书中仅出现1次,占二年级教科书主题图总数的1.56%,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卡通情境主题图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减少。在两个年级中所占比例最多的均为生活情境的主题图,分别占67.80%和76.56%,这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的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1]相一致。同时,数学教育“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因此,在第一学段的主题图中,直接提供学生探索操作的活动情境主题图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力图让低年级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3]。

二、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教科书新授课主题图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新授课主题图的认识和使用情况又是怎样呢?笔者运用调查问卷,对区内第一学段的132名教师进行了调查,从价值认识、信息理解、应用情况和认可程度四个维度全面了解一线教师认识和使用新授课主题图的现状。

(一)教师对新授课主题图价值认识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首先从新授课主题图的价值认识入手,全面了解一线教师对新授课主题图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价值认识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约有94.69%的教师能够使用主题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约有96.21%的教师能够利用新授课主题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利用新授课主题图我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利用新授课主题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两方面,认为自己做得比较好的教师分别占53.03%和68.93%。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对于主题图“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问题意识”的价值认识较为清晰,在教学中也能比较好地利用主题图展开教学,但是在利用主题图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渗透德育教育方面则显得有些薄弱。

(二)教师对新授课主题图信息理解的调查与分析

教师对新授课主题图呈现的信息是否能完整、正确地理解?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对于新授课主题图我不看教参也能够把握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这一题,结果显示:有71.21%的教师在教学中基本能不借助教参而独立理解新授课主题图蕴含的数学信息,而有28.79%的教师则需要凭借教参帮助自己理解主题图所要表达的信息。

(三)教师对新授课主题图认可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教师对教科书上的主题图持有什么样态度?笔者对此从主题图的作用、颜色设计和布局三方面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58.33%)认同新授课主题图对于自己教学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一部分教师(19.70%)对此持中立的态度,有少数教师(21.97%)持否定的观点。存在中立态度和否定观点的教师主要认为有部分主题图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甚至有时还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阻碍。如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例2的主题图呈现小汽车的座位是3座,而在现实生活中,小汽车通常是5座,在教学时学生就往往会产生疑问。

在主题图颜色设计方面,绝大部分教师(约92.43%)都比较认可,认为主题图颜色鲜艳,适宜儿童。在主题图的布局(大小、位置)方面,有部分教师(约25.00%)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有些主题图大小不合理或者位置排放喧宾夺主。如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例4《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教科书呈现的主题图篇幅较大,占据了比较大的空间,而问题“一共制作了多少幅”则相对比较小且不醒目,但从地位而言,这里的主题图没有问题重要,这样摆放就有些喧宾夺主,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因此可以考虑缩小这幅图的大小,置于侧面。

三、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教科书新授课主题图使用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新授课主题图的价值

1.利用新授课主题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教科书插图的一大特点是色彩丰富,人物生动形象,场景贴近学生生活[4],这一特点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对主题图的价值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主题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主题图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数一数》,这是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节数学课,教师可以通过对话了解学生喜欢的活动,然后呈现游乐园的主题图,直观、生动的画面能立刻引起W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2.利用新授课主题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插图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6]。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指导学生先整体地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图所表达的意思,同时提醒学生图文结合,理清图文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已知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能否根据这些数量关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3《十几减6、5、4、3、2》时,教师就可直接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而后引导学生对蘑菇进行分类,数出个数,最后可提醒学生提出问题。这样长期指导学生读图,使其掌握读图的方法,善于从图中捕捉所需要的数学信息,就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利用新授课主题图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课程标准倡导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7],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主题图就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小学数学教科书从第一册开始就安排了集合、对应、分类、排列、函数、概率、统计等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8]。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5《比较数的大小》,则可在引导学生有序比较时,利用主题图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4.利用新授课主题图对学生进行德育

如前所述,主题图中除了具有数学所要呈现的信息之外,还有丰富的德育内涵,教师应抓住这一德育资源,适当地利用出现的国旗进行爱国教育,利用体育运动进行健康、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教育,利用自然事物进行环保教育,借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场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总之,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和插图,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充分挖掘图中所隐含的教育素材,真正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的目的。

(二)灵活运用新授课主题图进行教学

现行教科书对主题图进行了精心的编撰与完善,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特点不同,所以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教科书主题图与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不相适应,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不相符合的情况,再加上主题图的情境是静止的,使学生对主题图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主题图加以灵活运用。

1.适当改编主题图

如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用一系列的体育运动项目来呈现问题情境,有游泳、跳高、踢足球等,但教科书上的例10《得数是10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这一课的主题图情境明显与现实生活不符。从图中可以看出,蓝队有6人,黄队有4人,两队人数不同,而在现实生活中足球比赛的两队通常是人数相同的,因此,教学中就有学生会提出与数学学习无关的内容,从而影响学生对图意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改编这样的主题图,善于挖掘教科书上的资源,不局限于教科书安排,灵活调整新授课主题图练习插图的顺序,以“试一试”抛10枚花片的活动作为新授课主题图,而将这幅图的蓝、黄两队的人数均改为5人,作为练习呈现,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适当删减主题图

若新授课主题图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有更好的方式时,则可舍弃原有的主题图,以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式进行教学。

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例1《认识100以内的数》的主题图(如图2)呈现了一系列引导学生操作的活动,边摆小棒边读数,从而理解数的组成。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按照教科书呈现相应的主题图,那么学生只能从间接经验中获得认识,远远不如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体验深刻。因此,在这节课中,笔者建议教师舍弃主题图不用,提出活动的要求,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悟、体会、获得知识,在与同伴交流、展示中加深认识。

3.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呈现主题图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一幅插图人物或活动过多,就会对学生产生干扰,此时比较适宜的方法就是主题图有序分解,逐步呈现,从而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图意。如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例3《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主题图(如图3),图中呈F的信息比较多,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比较难以有序观察,而且教科书还要求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思路去求解,却用一幅图展示,这样的话,学生单看主题图,就有困难。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针对学生的两种思路相应地呈现两种动态展示的过程,第一种先下后上,第二种先上后下,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也使得教学材料更加丰富、生动。

总之,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情境生动、丰富多彩的主题图,将数学知识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为数学教学构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因此,教师用心关注主题图、用好主题图就显得十分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发挥主题图的价值,真正为数学学习注入活力,提高数学课效率。

参考文献:

[1][2][3][5][7]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11.8.8.

[4][6]田俊.浅谈课本插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小学教学研究,1991(9).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篇(3)

首先看三年级的15个字。如果合理利用现有教材,安排学生提前会识会写,对于学生后续的灵活运用是有帮助的。如第五册教材中出现的“刀”“豆”二字,字形简单,在学生刚入学阶段学习拼音时,就在《认一认》的“刀戈弓矢,瓜果麦豆”中出现并要求认识,“刀”作为偏旁也在教材第四册《沉香救母》一文中的“切”字中出现,应当尝试穿插在一、二年级的课文中做到会写。“班”字在第二册《鲁班和橹板》的课题中已经出现,至少可以先安排为提前认识的生字,如果提前会写,则可以利用“班”来识记第四册中的生字“斑”,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也经常需要用到这个字来书写自己的班级等。“册”字学生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每本语文书的封面上都标注着“上册、下册”,学生提前认识完全没有障碍。 “窗”虽然字形较为复杂,但在第四册教材识字中以“鸟窝、窗户、窟窿”的词串方式出现,教材安排书写了字形同样复杂的“窝”字,却避开了“窗”,这是不太合理的。“共”字在教材中一直到第五册才出现,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中的“一共有多少?”这个问题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学生早就应该会识会写了,放在第五册的意义不大。“现”字在教材第二册《好学的爸爸》一课中作为会认字出现,其实也可以直接要求学生会写。“谁”在第二册《蘑菇该奖给谁》和第四册《谁的本领大》两篇课文的课题中都有出现,却都没有提出会识会写的要求,可以安排在第二册先认识,第四册再会写。“音”“做”二字是学生在学用字词句中经常需要使用的生字,学生在用“一边……一边……”写句子的时候,经常会写出“爸爸一边开车,一边听音乐。”“我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等等句式,学生在日常使用中确实经常需要用到,而且“音”在第一册教材的识字中就已经出现,但却没有作为需要认识并会写的生字存在,直到第五册才出现,更显得教材中生字的编排需要调整。“做”在教材第二册《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中已经出现,此时可以作为需要认识的生字出现,等学生学过生字“故”以后,“做”字再次在教材第三册《的扁担》中出现,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掌握“做”的写法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卫”“尺”“合”“舌”四个字字形简单,“卫”在第二册练习3的成语“精卫填海”中可安排认识;“尺”“合”二字数学课上常见“米尺”“分与合”的字样,学生也可以提前认识;“舌”是生字“话”“活”的一部分,要求提前会写应该不难。“吵”字未找到合适的穿插位置,暂不调整。

其次看四年级教材安排的3个字。“都”字,在第一册就已经认识,到第七册再写,间隔时间太长;“校”字第五册认识,其实学生早就认识自己学校的名称,且学过字形与之类似的“较”“郊”等字,放在第七册书写形同虚设,不能起到帮助低年级学生尽早阅读、写作的效果,也应该提前认识,并掌握写法。“厂”字形简单,无需放到第八册再会识会写;“页”到第九册认识,第十一册才要求会写,实际上学生在第三册学习查字典的时候,早就接触到了“页码”一词,同时教材第三册出现的生字“领”“顶”也都是以“页”为偏旁的字,“页”字提前掌握乃是顺势而为的事情。

最后看遗漏的四个字。对于教材中一直未出现的“狗”“己”“票”“自”这几个字,笔者认为“狗”“票”二字是教材编写者无心遗漏的结果,应当尽快穿插在第一学段的课文中学习,特别是“票”作为“飘”字的一部分,“飘”已经在第三册《水乡歌》要求会写,“票”理应要求学生掌握;“自”“己”二字则是教材在调整课文时疏忽所致,苏教版教材第二册曾经有《我叫足球》一文,正是这篇文章出现了生字“自”“己”,但是现在这篇课文改成了《月亮和云彩》,原文中的“自己”一词就在调整中消失了。当然“自己”一词在教材第二册25课《咏华山》一文中也有出现,而且这一课需要会写的生字有7个,再加上“自”“己”二字,学生应该也可以做到能识会写。总之,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把教材中遗漏或者可以提前指导学生识记的生字,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能识会写,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

根据以上分析,小结如表2。

此外,苏教版教材还有两个小细节需要调整。原来的《我叫足球》一课中还出现过生字“运”和“纪”(该字不在基本字表范围内)。教材调整以后,第二册18课改成了《月亮和云彩》,这一课中已经没有“运”字了,但在随后的练习七的“写好铅笔字”一栏中,集中指导学生练习写“辶”的字中,出现了“远”“迎”“运”这三个字。“运”在这个练习中不宜出现,可改为学生已经学过的“边”“这”“连”等。“纪”字被推迟到了第五册再学习,但在教材第三册《孔繁森》一课的课后练习读读抄抄中,依然出现了“年纪”一词,建议把这一词语去掉,或者把“纪”字的学习提前。教材第三册《狐狸和乌鸦》一课中已经出现了需要认识的生字“漂”,第五册生字表中又重复要求认识,建议去掉。

依据上述建议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识字、写字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朱立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一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篇(4)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2-0082-03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掌握新技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技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1]。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2],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纸质图书在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中占有很大比例,对大学生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完成大学学业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了解新升本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年级学生纸质图书的利用状况,笔者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2013级学生、2014级学生为例,统计分析其借书人数比率、平均借书册数、个人借书数量和借阅图书类型等情况,以期提高大学生图书的利用率。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研究内容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2012年被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2013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笔者就河南牧业经济学院2013级及2014级本科生、专科生第一学年办理借阅证人数、借书人数比率、平均借书册数、个人借书数量、借阅图书类型等情况,分析新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大学生在获取图书文献信息方面的特点,探讨提高大学生图书利用率的对策。

1.2 调查方法

笔者采用统计分析法,利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图书馆使用的现代电子化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MELINETS)的统计功能,对2013级本科生、专科生,2014级本科生、专科生第一学年借阅的纸质图书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时间: 2013级(以下简称“13级”)学生,从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纸质图书的借阅情况;2014级(以下简称“14级”)学生,从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纸质图书的借阅情况。统计来源:“现代电子化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MELINETS)”的流通日志。

2 两个年级学生借阅图书情况统计

2.1 两个年级学生借书人数比率和平均借书册数统计

笔者统计了13级、14级学生的办证人数、借书人数、借书册数,计算了两个年级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借书人数比率和平均借书册数比,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不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14级学生的借书人数比率和平均借书册数比都低于13级。就同级学生而言,专科生的借书人数比率和平均借书册数比均高于本科生。

2.2 两个年级个人借书量统计

笔者统计了每个学生借书的册数,是按借书量1~5册、6~10册、10册以上范围统计对应的学生人数,计算各借书量范围学生人数占总借书人数的比率,具体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不论是本科还是专科,一学年借书5册以下的学生占总借书人数的一半以上。14级本科生借阅5册以下图书人数最多,占总借书人数的74.62%。两个年级借书6~10册的学生人数占总借书人数的16%~24%,借书超过10册的人数仅占总借书人数的8%~21%。13级专科生借书超过10册的人数最多,占总借书人数的20.32%,14级本科生借书超过10册的人数最少,仅占借书总人数的8.89%。

2.3 两个年级学生借阅图书大类统计

2.3.1 本科生借阅图书类型统计。笔者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22个大类统计13级、14级本科生借阅的图书大类的册数,用每一大类册数除以各大类册数总和(表中总计)即为大类借阅率。从表3可以看出,13级本科生借阅了22大类图书中的16类图书,有6大类图书基本]人借阅。14级本科生借阅了22大类图书中的19类图书,有3大类图书无人借阅。两个年级本科生都没有借阅的图书大类是N类、P类和U类。两个年级的本科生借书量排在前9位的图书大类相同,分别是I、H、B、K、S、T、J、O、F类,这9类图书的借书量之和在13级本科学生中占总借书量的94.61%,在14级本科学生中占总借书量的95.17%。两个年级本科生借书大类排列第一位的都是I类,排列第4位的都是K类。

2.3.2 两个年级专科生借阅图书类型统计。笔者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22个大类统计13级、14级专科学生借阅图书的大类册数,计算大类借阅率。

从表4可以看出,两个年级的专科学生都借阅了22大类图书中相同的20类图书,有2个大类图书没有学生借阅,分别是E类和N类。两个年级的专科学生借阅率排在前9位的图书大类相同,分别是I、H、B、K、S、T、J、F、C类,这9类图书的借书量之和在13级专科学生中占总借书量的95.36%,在14级专科学生中占总借书量的94.18%。两个年级的专科生借阅的图书大类排列第一位的都是I类,排在第9位至12位的相同,均为C、Q、G、R类图书。

3 讨论

3.1 14级学生的借书数量和借书人数比率均低于13级

经笔者统计分析,两个年级的学生第一学年均有将近50%的学生没有到图书馆借过图书,说明学生到图书馆借书的积极性不是很高。14级的学生,不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借书数量和借书人数比率均低于13级学生。笔者分析还发现,同一年级的本科生借书量和借书人数比率小于专科生。

3.2 个人借书册数与借书人数成反比

两个年级个人借书量5册以下的人数均占各自借书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借书数量在6~10册的人数位居第二,借书量10册以上的借书人数占借书总人数的比率最小。14级本科生借书1~5册的人数比率最高,13级本科生次之,13级专科生借阅人数比率最低。借书册数10册以上的借阅比率最高的是13级专科生,其次是14级专科生,借阅比率最低的是14级本科生。由此不难看出,专科生的个人借书热情大于本科生,利用图书馆学习课外知识的主动性强于本科生;14级的学生不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利用图书馆的主动性和频率,均低于13级学生。

3.3 本科生和专科生阅读倾向相同

本科生和专科生借书最多的大类都是文学(I类),占借书总量的一半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学习有所放松,有过度追求闲适、娱乐的趋势。本科生和专科生所借图书前9类除1类不同外,其他8类完全相同。本科生借阅的前9类图书中,O大类图书的借书率排列比较靠前,这是由于本科生第一学期开设的高等数学是必修课,所以相应的O大类教学参考书被本科生借阅得较多。而专科生的高等数学是考查课,考试及格相对容易,所以借这一类参考书的数量要相对少一些。笔者认为,对于两个年级均未借阅的N类图书或借阅率较低的图书,图书馆可以选择少买或不买。

4 采取措施

4.1 各类专业认知提前介入,引导激发内在阅读需求

学校引领与本校专业有关的行业、企业和专业认知提前介入,引导学生接触了解各相关专业的企业家、研发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使学生熟知应用技术型人才所需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从而激发其内在的阅读需求。

4.2 优化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

两个年级学生所借的前9类图书分别是I、H、T、J、S、K、F、B、O、C类。根据这一结果,图书馆可以完善馆藏文献资源购置计划。在深入开展馆藏图书利用率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于零利用率或利用率极低的图书,根据学校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调整馆藏文献大类配置比例,优化馆藏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实用价值更高的图书。

4.3 变自发阅读为必需阅读

编制读者必读书目,纳入学生学习积分。图书馆应结合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在充分征求有关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代表意见后,确定一些书目作为学生在校学习的必读书目,学生阅读考核合格后计入学分。

4.4 主动服务读者,提高阅读兴趣

P者认为,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有效措施是:①举办读书工程指导活动,教授学生阅读方法[3]。②通过学生之间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成果,从而增强学生的读书信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③图书馆与院(系)结合开展读书智力竞赛活动。通过竞赛可以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想象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读书热情,促使学生走进图书馆,多读书、读好书。

参考文献:

[1]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指导意见[Z].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2015〕148号,2015年11月30日.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篇(5)

近年来,高校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逐步规范化,政策要求逐步地强化、细化,学籍学历注册模块历经多次改版。目前,主要注册模块包括学籍电子注册、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对学生从入学注册到学成毕业整个过程进行阶段性和全程的质量考核及管理,可从根本上杜绝假文凭的出笼,并有力地推动学籍管理规范化、网络化进程。

高等教育学籍学历信息管理的产生及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分散管理阶段;二是分级统一管理阶段;三是全面网络化管理阶段。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发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2002年学历证书相片上网,同年公布《关于对1991年至2000年颁发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进行登记的通知》。我校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在遵循上述文件的基础上坚持“符合注册条件的一个不能漏,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能多”的原则,逐级审核、层层把关,保证了学历证书注册的准确性,于2002年7月完成了近十年毕业生学历证书信息的回登工作,并报省教育厅审核汇总上报教育部,经教育部审核后进入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档案数据库,供社会用人单位到各省市学历证书验证中心查询。这一举措维护了国家学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护了高等院校及其毕业生的权益,打击了不法分子伪造、买卖学历证书的行为。

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伴随高校发展及社会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2007年实施学籍电子注册(新生);2008年开始完善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内容;从2010年起实施在线即时学历电子注册,使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书后即可上网查询到学历证书的电子注册信息。自此,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全面实行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统一注册管理。

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程序

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正式开通以来先后启用了学籍注册模块、在校生学年注册模块、图像校对模块、毕业生学历注册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记录了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和表现状况,经过学籍电子注册的学生获得的毕业证书进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

(一)学籍电子注册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暂行办法》,各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及时登录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将实际报到入学的学生信息上传注册。学籍注册的目的是对入学新生进行资格审查,包括检查入学档案的完整性,招生录取信息与入学报到信息的一致性,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高考录取像片与实际报到学生信息是否一致等等。

学籍电子注册结果是学生毕业时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重要审核依据。只有明确注册为“报到入学”的学生才能纳入在校生管理,才能在毕业年度顺利完成学历注册。学籍注册范围指符合国家招生规定,经省级招生委员会批准录取的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生、研究生、成人教育本专科生、网络教育学生。

下面以普通本专科统一录取的新生学籍注册为例,介绍其工作程序。

数据下载登录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各高校通过对应的教育类型管理账号登录完成数据下载工作,我们称之为教育部下发新生数据。

学生信息审核(1)在校生数据。我校将统一招生录取新生数据进行信息补充,如分班、编学号等,根据实际报到学生信息生成在校生数据。(2)数据比对。将学校招生录取数据与教育部下发学生数据比对,将不一致字段内容作为重点排查对象,严格控制姓名、身份证更改,防止冒名顶替现象发生。(3)数据认可。将比对审核过的新生数据按班级打印信息校对名单,由学生签名确认。(4)错误信息更正。确因高考报名录入等原因信息有误的,包括姓名误用形近字、繁体字、同音字,出生日期错误,身份证号中数字错序、丢失,性别与身份证及本人真实性别不匹配等,由学生填写《普通、成人高等教育学学生信息更正申请表》,附上有效身份证件、户口簿及户籍证明材料、原毕业中学出具的证明材料等,由学院根据录取信息、学生档案等材料进行确认,确认后向省招生办审核部门申请更改,更改信息资料由学院学籍管理部门在学生信息管理平台给予更正并纳入报送省教育厅审核范畴。(5)数据上传。将核对无误的新生数据,按标准上传格式要求上传至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及上报校级红头文件等资料待省教育厅审核注册。(6)数据查询。大学一年级入学三个月的新生可在线查实学籍资格。

从2009年入学新生开始,教育部信息平台增加了学生高考报名的电子像片供各高校下载校对,这一举措更加有效地防止冒名顶替等现象的发生,维护了高等教育的声誉。

(二)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

在校生管理是介于学籍注册和毕业生学历注册之间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修改、学籍变动、奖惩等在校学习阶段的动态管理。根据教育部学生司《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年电子注册的通知》,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是在做好学籍电子注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年电子注册,其工作程序如下:登录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在校生模块,将该模块内待注册状态学生进行注册或暂缓注册学籍异动,包括休(复)学、转专业、转学、留(降)级等学籍记载,包括奖励、处分学籍注销,包括取注学籍、退学、死亡等。所有在校生从一年级到离校前可在线查实本人学籍信息。

(三)毕业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

根据《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教育部对经注册的证书进行审核、备案并予以承认和保护,学历电子注册在不断改进中得以完善。从2010年起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实施在线即时注册,即学生在校期间,经过教学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完成教学计划课程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后即可上网查询到学历证书的电子注册信息,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即时注册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毕业生,提升社会服务功能,也是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登录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学历注册模块”进行毕业生学历证书即时注册工作。(1)准备注册数据。经毕业资格审核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信息按标准表结构制作完整的17项学历信息。(2)数据报送。系统按照既定的校验规则严格检查17项上传数据的规范性及学历注册数据与在校生学籍数据逐项对比,必须与学籍数据完全一致。(3)查看报送结果。在待注册数据管理中查看学历数据报送结果。从学校填写的发证之日起,毕业生即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询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信息。

完善高校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的几点建议

学籍管理是根据国家对高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制定规章、制度、办法并按一定程序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籍取得与变更、教学管理制度、校纪、校风等方面实施的管理。高校学历证书管理从传统的纸制文凭管理到现代化网络管理,无论是管理理念和行为,还是管理手段和技术,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对学籍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加强管理,建立制度保障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制度的实施是规范高校学籍管理,实现高校学籍学历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透明化的基础,同时对打击社会上各种假文凭、假证书和维护社会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制定适合本校学籍学历管理的制度,以条文的形式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在校学习全过程的计划、目标要求和各种奖惩措施以及学生相关信息更正申请程序等学籍状况内容,直接通过学习学籍管理制度条文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可以实施,哪些行为应该避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相关制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高校学籍学历相关制度应依法制定并与学校发展趋势相结合。

(二)争取高校领导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视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一项政策性强,业务素质要求高的工作,既繁重又要细致。硬件配置必须符合要求,同时具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规范的操作程序和上报内容,不允许丝毫差错。虽然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的主要管理部门属学院教务处,但管理内容确却涉及多个部门。如学生缴费注册由学校财务处提供依据,学生奖惩由学生工作处提供信息,学生信息校对也需要各系组织配合。因此,争取高校各级部门主管及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

(三)对学籍管理人员的要求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肃细致的工作,涉及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校声誉。为此,要求学籍管理人员通晓学籍管理规律,对学籍管理现状、发展和未来要有清楚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意识学籍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管理工作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要求学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篇(6)

 

近年来,高校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逐步规范化,政策要求逐步地强化、细化,学籍学历注册模块历经多次改版。目前,主要注册模块包括学籍电子注册、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对学生从入学注册到学成毕业整个过程进行阶段性和全程的质量考核及管理,可从根本上杜绝假文凭的出笼,并有力地推动学籍管理规范化、网络化进程。 

高等教育学籍学历信息管理的产生及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分散管理阶段;二是分级统一管理阶段;三是全面网络化管理阶段。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发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2002年学历证书相片上网,同年公布《关于对1991年至2000年颁发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进行登记的通知》。我校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在遵循上述文件的基础上坚持“符合注册条件的一个不能漏,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能多”的原则,逐级审核、层层把关,保证了学历证书注册的准确性,于2002年7月完成了近十年毕业生学历证书信息的回登工作,并报省教育厅审核汇总上报教育部,经教育部审核后进入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档案数据库,供社会用人单位到各省市学历证书验证中心查询。这一举措维护了国家学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护了高等院校及其毕业生的权益,打击了不法分子伪造、买卖学历证书的行为。 

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伴随高校发展及社会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2007年实施学籍电子注册(新生);2008年开始完善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内容;从2010年起实施在线即时学历电子注册,使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书后即可上网查询到学历证书的电子注册信息。自此,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全面实行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统一注册管理。 

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程序 

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正式开通以来先后启用了学籍注册模块、在校生学年注册模块、图像校对模块、毕业生学历注册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记录了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和表现状况,经过学籍电子注册的学生获得的毕业证书进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 

(一)学籍电子注册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暂行办法》,各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及时登录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将实际报到入学的学生信息上传注册。学籍注册的目的是对入学新生进行资格审查,包括检查入学档案的完整性,招生录取信息与入学报到信息的一致性,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高考录取像片与实际报到学生信息是否一致等等。 

学籍电子注册结果是学生毕业时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重要审核依据。只有明确注册为“报到入学”的学生才能纳入在校生管理,才能在毕业年度顺利完成学历注册。学籍注册范围指符合国家招生规定,经省级招生委员会批准录取的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生、研究生、成人教育本专科生、网络教育学生。 

下面以普通本专科统一录取的新生学籍注册为例,介绍其工作程序。 

数据下载登录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各高校通过对应的教育类型管理账号登录完成数据下载工作,我们称之为教育部下发新生数据。 

学生信息审核(1)在校生数据。我校将统一招生录取新生数据进行信息补充,如分班、编学号等,根据实际报到学生信息生成在校生数据。(2)数据比对。将学校招生录取数据与教育部下发学生数据比对,将不一致字段内容作为重点排查对象,严格控制姓名、身份证更改,防止冒名顶替现象发生。(3)数据认可。将比对审核过的新生数据按班级打印信息校对名单,由学生签名确认。(4)错误信息更正。确因高考报名录入等原因信息有误的,包括姓名误用形近字、繁体字、同音字,出生日期错误,身份证号中数字错序、丢失,性别与身份证及本人真实性别不匹配等,由学生填写《普通、成人高等教育学学生信息更正申请表》,附上有效身份证件、户口簿及户籍证明材料、原毕业中学出具的证明材料等,由学院根据录取信息、学生档案等材料进行确认,确认后向省招生办审核部门申请更改,更改信息资料由学院学籍管理部门在学生信息管理平台给予更正并纳入报送省教育厅审核范畴。(5)数据上传。将核对无误的新生数据,按标准上传格式要求上传至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及上报校级红头文件等资料待省教育厅审核注册。(6)数据查询。大学一年级入学三个月的新生可在线查实学籍资格。 

从2009年入学新生开始,教育部信息平台增加了学生高考报名的电子像片供各高校下载校对,这一举措更加有效地防止冒名顶替等现象的发生,维护了高等教育的声誉。

(二)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 

在校生管理是介于学籍注册和毕业生学历注册之间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修改、学籍变动、奖惩等在校学习阶段的动态管理。根据教育部学生司《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年电子注册的通知》,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是在做好学籍电子注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年电子注册,其工作程序如下:登录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在校生模块,将该模块内待注册状态学生进行注册或暂缓注册学籍异动,包括休(复)学、转专业、转学、留(降)级等学籍记载,包括奖励、处分学籍注销,包括取注学籍、退学、死亡等。所有在校生从一年级到离校前可在线查实本人学籍信息。

(三)毕业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 

根据《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教育部对经注册的证书进行审核、备案并予以承认和保护,学历电子注册在不断改进中得以完善。从2010年起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实施在线即时注册,即学生在校期间,经过教学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完成教学计划课程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后即可上网查询到学历证书的电子注册信息,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即时注册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毕业生,提升社会服务功能,也是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登录高等学校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学历注册模块”进行毕业生学历证书即时注册工作。(1)准备注册数据。经毕业资格审核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信息按标准表结构制作完整的17项学历信息。(2)数据报送。系统按照既定的校验规则严格检查17项上传数据的规范性及学历注册数据与在校生学籍数据逐项对比,必须与学籍数据完全一致。(3)查看报送结果。在待注册数据管理中查看学历数据报送结果。从学校填写的发证之日起,毕业生即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询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信息。 

完善高校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的几点建议 

学籍管理是根据国家对高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制定规章、制度、办法并按一定程序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籍取得与变更、教学管理制度、校纪、校风等方面实施的管理。高校学历证书管理从传统的纸制文凭管理到现代化网络管理,无论是管理理念和行为,还是管理手段和技术,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对学籍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加强管理,建立制度保障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制度的实施是规范高校学籍管理,实现高校学籍学历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透明化的基础,同时对打击社会上各种假文凭、假证书和维护社会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制定适合本校学籍学历管理的制度,以条文的形式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在校学习全过程的计划、目标要求和各种奖惩措施以及学生相关信息更正申请程序等学籍状况内容,直接通过学习学籍管理制度条文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可以实施,哪些行为应该避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相关制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高校学籍学历相关制度应依法制定并与学校发展趋势相结合。 

(二)争取高校领导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视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一项政策性强,业务素质要求高的工作,既繁重又要细致。硬件配置必须符合要求,同时具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规范的操作程序和上报内容,不允许丝毫差错。虽然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的主要管理部门属学院教务处,但管理内容确却涉及多个部门。如学生缴费注册由学校财务处提供依据,学生奖惩由学生工作处提供信息,学生信息校对也需要各系组织配合。因此,争取高校各级部门主管及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 

(三)对学籍管理人员的要求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肃细致的工作,涉及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校声誉。为此,要求学籍管理人员通晓学籍管理规律,对学籍管理现状、发展和未来要有清楚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意识学籍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管理工作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要求学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篇(7)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为文本,主要使用antconc3.2.1w软件中的clusters、collocates、worldlist、concordance等工具来分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的词汇的型例比、单双音节词汇的多寡、词类的分布情况、词汇的搭配情况、平均句长以及句类分布情况,通过分析得出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的优劣之处,以下为分析报告。

一、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词汇的型例比分析

通过使用antconc3.2.1w中wordlist这一软件,我们可以得出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词汇的型例比数据如下表一所示:

通过以上表一并根据词汇型例比公式我们可以得出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的词汇型例比为24%,即词汇丰富程度为24%。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词汇型例比为26%,即词汇丰富程度为26%。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词汇丰富程度明显高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的词汇丰富程度,这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的。

二、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单双音节词汇的多寡

通过antconc3.2.1w这一软件中clusters这一工具的分析可以得出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词汇的音节长短分布情况,如下图表二所示:

通过上图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的词汇总体来说是以单音节的词汇为主,双音节的词汇次之,多音节的词汇最少。就上下册来看无论是单音节词汇、双音节词汇还是多音节词汇的数量下册的都要多于上册的。这都是符合人类认知的复杂性的,由易到难。就上册来看以单音节的词汇为主,双音节的词汇次之,多音节的词汇最少,这是符合总体规律的。但是,就下册来看双音节的词语是多于单音节的词语的,多音节的词语依然最少。

三、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主要词类的分布情况

通过antconc3.2.1w中wordlist与cluster这一软件,并提取了部分词频表,我们可以得出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主要词类分布情况如下图表三所示:

频次表一: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词类分布频次表(注:freq代表频次、cluster代表词条、v代表动词、w代表标点符号、n代表名词、u代表助词、d代表副词、a代表形容词)

图三: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主要词类分布(注:图中的数据代表词汇的个数)

通过上频次表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主要词类无论是上册还是下册都是以动词、名词、助词、副词、代词为主的,其中动词站总词数的比例最大。上图表三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动词、助词、副词、代词以单音节为主,名词以双音节为主,多音节的词汇无论是总体来看还是在不同的词类中来看都是最少的。

四、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主要词汇的搭配情况

我们主要使用antconc3.2.1w中clusters及collocates这一软件对主要词类做了搭配方面的分析,并提取了部分词频表。现分析如下:

(一)动词搭配情况

频次表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动词分布频次表(注:freq代表频次、cluster代表词条、v代表动词、“w”代表标点符号、“说/v”表示“说”是动词、“v了”代表动词后是“了”)

由以上词频表二可以看出上册出现的最多的动词是“说”出现了88次,其次是“是”出现了56次,再次是“有”。下册出现的最多的动词是“是”出现了84次,其次是“说”出现了82次,再次是“有”。无论是上册还是下册出现在动词后的频率最高的都是“了”。由此可知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说、是、有”这三个动词占据了动词的主要部分,而且与动词搭配最频繁的是“了”。

(二)名词搭配情况

频次表三: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語文教材名词分布频次表(注:freq代表频次、cluster代表词条、n代表名词、“w”代表标点符号、“n的”代表名词后是“的”)

由上频次表三来看无论是上册还是上册,名词后出现的除了标点符号以外最多的就是助词“的”了,这可能与名词常做定语修饰中心词有关,而“的”是定语

的标志。

(三)助词搭配情况

关于助词我们主要分析“的”“地”“得”的搭配使用情况。

频次表四: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助词分布频次表(注:freq代表频次、cluster代表词条、u代表助词、“w”代表标点符号、“着/u”表示“着”是助词)

由上频次表四来看在“的、得、地”三个使用最频繁的是助词“的”,而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由此可知小学二年级定中搭配的词汇相对于状中搭配与动补搭配的词汇来说是较多的。

五、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的平均句长

通过antconc3.2.1w这一软件中clusters这一工具的分析可以得出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下册的平均句长,如下表四所示:

通过表四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的平均句长略短于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的平均句长,这是符合学生学习的难度的。

我们还将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的平均句长与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及三语文教材的平均句长进行了对比,对比分析后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平均句长也在增长。

六、结语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就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下册语文教材来看,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的安排是有优劣之分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篇(8)

“解决问题”变成“问题解决”,不仅仅是词序的变化。分析“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结构,会发现“解决问题”是动宾结构,意味着问题已经摆在那里,强调的是解决已有的问题,如同“巧妇为有米之炊”;而“问题解决”是主谓结构,突出的是问题,首先要有问题,然后才能解决,即“巧妇要为无米之炊”。任何科学的发展都不是因为有某一个现成的问题供人类去研究,而是皆源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发现了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再分析、解决问题的结果。数学的发展也一样。

二、词序变化蕴含的理念

“问题”从“解决问题”中的宾语变成“问题解决”中的主语,其中蕴含着的理念是新课标所提出的“四能”培养目标――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新课标对“什么是问题解决”没有进行明确定义,但对其内涵给予了具体阐述: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三、从“解决问题”到“问题解决”的教学思维演变

1.“问题解决”教学要有始有终。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对“解决问题”内容的编排突出情境创设,体现在现实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偏重于解决给定的问题。没有对分析问题的过程、解题策略及解答是否正确进行回顾与反思等内容的呈现。教师的教学往往是创设情境学生尝试解答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讲解。这样的教学虽然有形式上的开放,但忽略对学生解决问题思维完整性的培养,特别是缺少对解决问题中一些实质性方法的分析和归纳。如,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3页的例4(如图1),仅出现“全校卫生评比”的情境图、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及算式。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对“问题解决”内容的编排,同样也提供情境,但不拘泥于情境,同时还完整地呈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能力。其编排特点是,从一年级上册开始一般都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情境。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的三大步骤,即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分别对应于:(1)知道了什么?(2)怎样解答?(3)解答正确吗?这三大步骤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问题解决”内容相比较于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解决问题”内容及区别于本册教材中其他内容的显著标志。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㈡”第23页的例4(如图2),不仅出现“二年级卫生评比”的情境图,还出现三个解题步骤:(1)知道了什么?(2)怎样解答?(3)解答正确吗?在“怎样解答?”环节画出了数量关系图,叙述了算理,列出了算式;在“解答正确吗?”环节,呈现了检验过程及口答的内容。

这样的呈现特点,给教师的启示是“问题解决”的教学应该有始有终,让学生经历先从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多种途径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问题解决,再对解答的结果和方法进行检验和反思,最后作答,这样一个完整的解题过程。其教学环节包括创设情境学生尝试解答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讲解引导检验、回顾与反思作答,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2.“问题解决”教学要重视方法的多样化。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下册及二年级上册中“解决问题”的内容,因其题型不够丰富,局限于“根据两个已知条件解决一个问题”的形式,导致其可用的解题方法和策略也比较贫乏,仅限于画图、列表、计算等常态的方法,且画图、列表往往只作为分析问题时的辅助手段,最后都要列式计算。不管千法万法,最后都归结为一法,即列出算式、算出结果,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窄化了。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下册及二年级上册中“问题解决”的内容,其解决问题的方法除了上述提到的画图、列表、计算等常态方法外,还出现了判断(估测)、动手操作、猜一猜、数一数等众多方法,而且这些方法往往都作为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出现。就其中出现的解题方法和策略来看,大体分为三种情况:

(1)题不同,法不同。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下册及二年级上册中“问题解决”的内容丰富,各种不同内容的“问题解决”题目,其所采用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往往也不一样。如一年级下册中“问题解决”共出现了8个例题,就使用了8种解题方法和策略:

①动手操作法:第1单元“认识图形(二)”第4页的例3。

②通过画图理解并列式计算: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20页的例5。

③通过画图或操作(注意一一对应)理解并列式计算: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21页的例6。

④画图和根据数的组成来解决:第4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第46页的例7。

⑤罗列和尝试――调整策略:第5单元“认识人民币”第58页的例7。

⑥通过画图理解并以连加解决和列表法:第6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77页的例4。

⑦画图和用箭头符号记录倒着连减的过程:第6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78页的例5。

⑧利用规律来解决:第7单元“找规律”第88页的例5。

(2)一题多法,不分主次。

有的“问题解决”例题,则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解答,且每种方法都能单独解决问题,不分主次。如上面提到的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认识人民币”第58页的例7就用了罗列和尝试调整两种策略,且每种策略都能单独解决问题。

(3)一题多法,有主有次。

有的“问题解决”例题,同样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解答,但并不是每种方法和策略都能单独解决问题,而是有主有次,有的方法和策略是用来帮助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有的方法和策略是用来最终解决问题。如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21页的例6,通过画图或操作(注意一一对应)理解,然后列式计算。这里的画图或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架起“比多少”问题通向原来认识的减法模型之间的桥梁,从而获得解决比多(少)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当学生对比多(少)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有了透彻理解后,就可以不用画图而直接列出算式。

因此,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将某一个具体问题解决,而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各种解题方法和策略的精妙之处;要重视引导学生根据各种问题解决题目的特征,学会根据不同的问题现实,采取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提炼,从而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解决”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反思。新课标对“问题解决”的具体阐述中指出: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目前人教版已出版的三册义务教育教科书中“问题解决”的例题中普遍出现诸如“拼出的是钝角吗?”“猜得对不对?”“解答正确吗?”“解答合理吗?”等评价与反思性提问及内容。

如,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㈡”第23页的例4(如图2)在“解答正确吗?”环节出现了如下检验内容:“15减12等于3,二班确实比一班多得了3面,解答正确。”这样的内容呈现,其目的是为了提醒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评价与反思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解答的结果是否正确,解题的过程是否简洁有条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合理,从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7页的例8(如图3),在“分析与解答”环节,当学生以一定的长度作标准对旗杆的高度作出判断后,教师一定要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解答合理吗?可以启发学生像书中给出的例子一样用“一支新铅笔的长度”作标准或用其他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给予肯定。

4.“问题解决”教学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篇(9)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76-01

一、昭阳区图书馆简介及文献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

(一)昭阳区图书馆简介

昭阳区图书馆是一所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公共图书馆。其前身是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的凤池书院。民国十二年(1923年)建昭通县通俗图书馆。民国二十年(1931年)建昭通民众教育馆。当时藏书20451册,其中,经部11735册,史部960册,子部343册,集部7413册。至民国二十九年,有藏书1660册。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昭通县文化馆接受民众教育馆藏书。1963年,昭通县文化馆藏有现代图书7302册,古籍图书承袭原昭通民众教育馆藏书约12000册。1981年,图书馆从文化馆中分离出来,正式成立昭通县图书馆。至1988年,总编现代书籍36760册,平均每年递增2100册,期刊资料文献藏书5378册,剔旧下架处理2074册,实藏3304册。1990年统计,馆藏图书63244册,其中古籍类116740册,地方文献类525册,哲学类1701册,社会科学类30682册,自然科学类8572册,综合类10090册。2005年,在全国公共图书馆县级馆评估中,区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三级馆”。现拥有藏书7.2万册,含古籍11390册,其中善本420册。

(二)文献资源共享建设

文献资源共享就是通过一定的调控手段,协调文献资源在时间、空间、部门、数量上的分布关系,实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各个图书馆、情报中心之间对文献资料、书目数据、图书馆服务等相互或共同使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效益。随着昭阳区图书馆开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场地建设,同时全区20个乡镇办事处基层服务点相继建成。我们是否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与档案的数字化建设结合起来,能否成为一个新的共享点?

二、地方文献与档案文献的区别与联系

上海大学情报学研究中心王金夫教授撰文《图书馆地方文献与档案化因素》,用大量文字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地方文献与档案均为知识载体,它们之间有二个明显的区别。一是地方文献并非都是特定主体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历史记录;二是地方文献往往不全是原稿、原本、或“孤本”,其依据和凭证作用一般要逊于地方档案。

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就包含了那些直接反映特定主体社会活动的具有原始依据和凭证作用的历史记录,以及原始内容的文献形态就完全具备档案的属性。作为特定主体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地方性档案文献也具有以上属性,它是一种特定形态的地方文献。

由此,笔者以为,时下有关建立地方文献共享、档案数字化的一同共享建设的设想与举措,有益于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

三、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与档案数字化建设

探究地方文献与地方档案的联系与共享,有益于文献情报与档案工作的功能互补,利于增强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

(一)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文献资源贫乏是影响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昭阳区文献资源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未形成完整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和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各自为政。其次,刚刚起步的昭阳区图书馆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大部分数据录入尚未启动,古籍普查进入数据建设工作,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再次,在现代网络环境下,档案载体的更新换代迫切要求档案馆数字化;现代化设备的出现使图书馆的管理、服务、设备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为资源共享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最后,“图书档案一体化”的趋向日益明显,为学科的整合奠定基础,也为图书馆、档案馆协作共建创造条件。

(二)几点建议和意见

笔者权且在此就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与档案数字化的构建,提出管陋之见:

1、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的全面共享,这就要求在搞好正常文献收集的同时,重点抓好地方及专业特色的文献收集,不仅使馆藏书目全部数字化,而且创造条件使馆藏特色文献也全部数字化。图书馆、档案馆应开放各自网络资源,促进网上资源共建共享。

2、图书、档案一体化的目的就在于资源的共建共享。明确分工,做到各尽其责,各行其是。图书馆领域以一次、二次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为主要任务;档案领域以零次文献信息资源组织数字化资源,特别是事实性数据资源的组织为主要任务。以合作促资源共享,避免“大而全”、“小而全”。

3、实现“图书档案一体化”,“建立一个具有综合型、外向型功能的信息管理中心。”可以相信,文献资源共享交流理论一旦成功应用于图书、档案工作系统,文献资源共享必将呈现出片片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刘青.地方文献特点和类型试论[J].四川图书馆学报,1 997,(l):68一70.

[2]冯惠玲.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篇(10)

作为一名党员,认真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领会执行党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措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要契机,加强对马列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现代经济、科技、法律、办公自动化等与工作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使思想认识和自身素质有了新的提高。

二、工作方面

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事项:

1.学生学籍注册、学历注册及学年注册的相关工作

2013.2014级学年电子注册工作的完成,2013级注册人数2752人,2014级注册人数4448人。

2015级学籍电子注册工作的完成。2015级新生共计录取5565人,注册人数4578人,放弃入学资格985人,保留入学资格2人。

2011届2482名毕业生及2012届2593名毕业生的学历注册工作。

2.学生成绩的相关工作

2014年共完成9802名在校生成绩的汇总,预计2593名毕业生在校期间全年成绩的汇总及更正,108名转专业学生成绩的录入及查询。

2015年共完成12765名在校生成绩的汇总,预计2752名毕业生在校期间全年成绩的汇总及更正,155名转专业学生成绩的录入及查询

以及每学期点名册及补考单的回收、整理入档案。

3.在校生的学籍异动

每学期进行在校生学籍信息核对的工作,学生信息核对表的制作、打印、发放、保存。近两年共办理一千余学生的休学、复学、留级、退学、转专业、保留入学资格、保留学籍等相关学籍的异动手续与登记。

4.教务管理平台的维护

作为数据平台的维护者,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确保每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补考成绩的正常录入。

5.毕业生信息的核对及毕业证书的办理

2014年完成11级大中专毕业证书的办理工作。其中大专毕业生2482人(含结业7人)。中职毕业生一专业1538人,二专业344人。

2015年完成12级大中专生毕业证书的办理工作。其中大专毕业生2593人(含实习不合格5人)。中职毕业生一专业652人,二专业166人,往届实习不合格延缓到今年毕业人数4人。

6.学生学籍学历图像信息采集的相关工作

2012级共计2602名学生,2013级共计2748名学生学籍学历图像信息采集工作的完成。

7.学生人数的及时更新及相关高基报表的统计。

每学期学籍异动后学生人数的及时更新,以及每年完成高基报表311,321,331,332四张表格的填写工作。

8.2013级共108名,2014级共155名学生转专业工作的完成

包括转专业申请表的完善,人数的统计,文件的拟定,学籍的异动等相关工作。

9.大中专学生毕业证明书的补办工作。

大中专往届毕业生毕业证明书的办理工作,包括补办资料的填写,毕业证明书的打印,验印及盖章。

10.教务处用章的管理工作

作为教务处办公章的保管者,做好用章的管理,登记工作。

11.协助部门领导完成学校质量提升工程的相关工作。

12.参与修订学籍学历管理规定的相关工作。

13.保质保量地及时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各项任务

14.完成学校及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学习生活方面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篇(11)

1.结合图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性

低年级的教材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有许多彩图,教师可根据图意,编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人教版第一册《比一比》有一幅彩图,笔者这样引入教学:"小动物们最喜欢帮助别人了,你看,小白兔家盖新房,小灰兔、小猪都来帮忙。小猪力气大扛木头,小灰兔力气小搬砖头,你看他们多卖力啊!小白兔准备了朋友们爱吃的苹果和胡萝卜招待他们。河里的小鱼也来为他们加油呢!快、快、快我们也来帮忙比一比。"这样不仅有趣地引导孩子融入教学,还使孩子们受到了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

在教学《第几》时,老师引导:"图中的叔叔、阿姨、小学生排队买票,排队买票是一种文明行为,他们多讲文明啊!我们来数一数小朋友排在第几?"让学生在轻松学数学的同时,接受社会公德常识,懂得如何遵守社会公德,争做文明人。

2.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数不尽的英雄人物,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时,把它们融入、渗透到其中。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口》时,让学生读书上的《你知道吗?》,从中明白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把乘法口诀刻在竹木简上。教师可适当讲解为什么刻在竹木简上,而不写在纸上。让学生知道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四大发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书上有两幅图,有八百六十八人跑马拉松。这片树林有九百五十棵树。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我给学生讲马拉松的由来,讲杨善洲爷爷植树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觉得数学里也有故事,对数学感兴趣了。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长大了才能为国争光,成为有用的人。

3.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每一册都有统计的内容,书上的例题有学生体重的统计,视力情况的统计。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学校没法测量,我了解有一个同学家开碾米房,顺路的同学到他家称一称。并教学生礼貌地对待别人的帮助。我自己准备一把卷尺测量学生的身高,作为教学内容,并跟踪记录,二年级时告诉学生,你比一年级时长高了几厘米,如果有学生身高变化不大,告诉他要多运动,不能偏食,要早睡早起。

3年级数学《测量》有这样一道题,今年七月份你们地区的降水量是( )毫米。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我教给学生方法:(1)有条件的问家人;(2)可上网查询;(3)还可以电话咨询气象局的。让学生从中明白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紧密。不能胡乱编造。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关爱他人的美德

一年级上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中有一幅图,有的同学在打扫教室卫生,有的在浇花,有的在喂鸽子。教师可相机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

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中,有同学们帮助别人买面包的内容;有小兔家种了5行萝卜,每行9个,准备送给邻居兔奶奶15个萝卜的内容。图文结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完成练习后,我问学生,你喜欢书上的这些小朋友吗?你愿意向他们学习吗?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学到了生活知识。

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学生当天打扫卫生的情况,编一些解决问题的题让学生完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5.借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