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大全11篇

时间:2022-05-02 01:35:12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篇(1)

记载社区、邻里思想的古籍很多,如《周礼・地官・遂人》曰:“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尚书・大传》谓:“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等等。《汉书・沟洫志》中有:“……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史记・五帝纪》中也说到:“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居是人类居住活动的现象、过程和形态。可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尤其是邻里之间的交往原则在古代就得到了重视。《论语・里仁》里也强调了“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德行的人必然不会孤单,一定会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到他身边。这种要求具有“人类聚居”和“社群主义”的概念。这说明,人有聚居的心理和倾向,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会间接影响到居住者的自身素质和生活形态。一个设计合理,环境优美,风气良好的社区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落户,优秀人才的引入则会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社区的改造,造就更为优秀的“君子”的组织形态。按《环境心理学》解释就是“环境影响人,人影响环境”。

孔子广场是在1999年开始策划设计,现已基本成型。吴良镛教授早在1978年就提出了曲阜的新发展模式――“十字花瓣结构”(如图)的城市布局设想。1996年将设想进一步发展,建议曲阜城北为三孔等历史区,东为产业区,西为文教区,南为城市新区,形成新的“十字花瓣”空间模式。而“十字花瓣”空间模式则是从北到南、从旧城到新城慢慢规划建设的。而在“花瓣”的中央已建有“论语碑苑”和“孔子研究院”(这两院与计划再建的“曲阜博物院”和“曲阜书画院”合称为“四院”)。而孔子广场就坐落在“十字花瓣”的最南端――城市新区,处于孔庙中轴线上,从时间和空间上展示了曲阜发展的历史延续性。新区的快速发展使居民的居住范围由旧区(北区)转移到了新区(南区),由于南区为城市的新区,是正在发展中的区域,所以是曲阜市城市规划的重点范围。新区现已形成规模,周边配套齐全,交通便利。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曲阜人在人居景观的建设中也处处体现着“仁德”,以曲阜孔子广场周围的居住环境的建设更为突出,下文将以曲阜孔子广场周围的景观设计为例,从景观学、空间学以及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曲阜新区居住区空间设计的时空观,分析居住区 “时间――空间――人间”的发展。

1历史延续性

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一个城市必定是一代人或是几代人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建设才发展起来的。尽管时快时慢,但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而城市景观是依附于城市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更新,所以一个城市的人类居住环境在一定时期内反映了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而历史延续性则能使后人体验历史演绎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从而了解自身独有的景观特色,使城市建设具有永恒的魅力。

孔子广场所处位置原来只是一个很小的夜市,早年建设的居住区如公检法家属院、财政局家属院、税务局家属院、建设居、瑞士苑等都坐落在附近,虽然周围交通便利,附近还有银座、华联商场等商业购物区,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生活社区,但缺少真正能集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的让附近居民进行娱乐、健身、休闲活动的场所。再者,“三孔四院”都建在市区的北部与中部,而南部虽然为新区,但不能缺少孔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于是,政府基于改善新区居民的休闲娱乐环境,也为了曲阜市今后的发展以及突出曲阜的历史文化特色,策划建设孔子广场,这正是重视“仁德”的体现。孔子广场建成之后,周围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聚居。

2空间连续性

城市中有不同的历史地段,具有不同的景观形态。在文化古城曲阜,务必要保护城市的历史地段,必然要求其景观形态空间的连续性。曲阜北区为历史古城,所有外部建筑的高度都低于孔庙建筑;中区为产业区和文教区,展示着曲阜初步发展阶段的面貌;而南区为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高楼耸立,代表着曲阜新的发展方向。孔子广场临靠公路,设计边缘是直线,在内部设计则运用了圆形、圆弧、曲线,用对比的方式获得了有机统一。新区的原有居住区比较零散,但孔子广场建成之后,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商和居民。新区的住宅类型近几年呈现这样一个趋势:前期多为高层,后期普遍是小高层,这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的质量要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住宅土地资源紧张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南区的居住建筑设计主要是行列式,有着良好的朝向,但体形、空间组合可能会略显单一。而孔子广场的自由、洒脱的曲线变化和与地形在结合中求统一的设计手法恰恰弥补了住宅建筑的单调,居住区整齐、具有条理性,活动广场放松、条理中又有一定秩序感,相辅相成、动静共存,真正做到了住宅建筑和外部空间完整统一。

3心理继承性

文化对城市景观的影响根深蒂固,它深刻地影响着不断发展变化的城市景观。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所属的实体环境,都属于历史地段的特征。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心理和历史地段的景观环境都是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应让优秀的传统民俗、民风与物质环境共同传承下去。

孔子被尊为“至圣”,曲阜自然被视为“圣地”,这是曲阜人的骄傲和自豪。曲阜像一块大磁铁吸引着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各界人士纷纷到曲阜瞻仰孔子或观光修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德不孤,必有邻。”曲阜也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而生活在曲阜的居民也深知《论语》中所蕴含的道理,纷纷选择好的社区落户,努力将周围邻里都变成自己的朋友。尤其是南区的公共活动场所建成之后,吸引了更多的仁德之士,将生活居住的环境改造、建设好,而好的环境也给居民带来了生活上的快乐舒适。环境的优越和居民道德的提高促使了社区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曲阜是个文化古城,居住区的设计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对全市的特定功能区域的划分、历史文物的保护、城市新布局的规划、美学原则的确定等方面进行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环境艺术设计。曲阜在发展的过程中深知“德不孤,必有邻”的道理,并从未放弃文脉的传承。曲阜新区居住区设计的时空观,体现了文化古城的发展方向,使新的城市空间更多地彰显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精神需要。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2、说“里仁为美”[OL]./publicforum/Content/books/1/80586.shtml.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篇(2)

张鸣先,是受中国儒家文化深深“毒害”的人,所以,他有自己强烈的使命感,对德、信、恒、道有着痴迷与执著。所以,在太阳神,张鸣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力推行者。

但这些行为,在中国直销行业,多少显得有些“标新立异”。

广东省工商局副局长一眼就看穿张鸣先“以前没有做过直销”,但正是不像直销人的特点,让党和政府对他以及他带领的企业更加放心和信任。

太阳神集团董事长怀汉新对张鸣先的评价是“很抠门”,但怀汉新接下来的话是“抠门是职业经理人的美德。”

这位“热血同志”也曾尴尬过,特别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同学聚会中被戏谑为“做那个”的,但如今他在这样的聚会中挺起了胸膛:“我觉得我做的事情挺伟大的,我的价值比他们大很多,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感到很快乐!”

张鸣先把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比作“吴钩”。他希望能够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去探索太阳神中国特色直销之路,打破外资垄断,振兴民族企业。

何为“吴钩”

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比作“吴钩”,张鸣先的灵感来自于中国版的电影《堂吉诃德》。电影中,堂吉诃德背了一首唐朝李贺的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在唐朝中晚期,藩镇割据,作者本意是,有志的男儿,应该身带吴钩,去收复失去控制的土地。真正能够名垂千古的,都是能够收复河山的英雄好汉。

这首诗让张鸣先无限感慨。冲动之下,他写下一段话:“纵观当今世界,西风压倒东风,君不见,西方文化已成绝对主流,西方价值几乎统治世界,世人言必称民主、自由、人权,节日必过圣诞,娱乐必谈好莱坞,吃饭离不开麦当劳,我泱泱中华大国领先世界数十世纪的中华文明,竟然一败涂地,呜呼哀哉,痛心疾首。”

张鸣先希望吴钩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老祖宗的智慧。“我觉得在文化上我们是被侵略的,也被别人占去了很多地方。文化被西方垄断,利益也被西方拿走。举个简单的例子,电影《阿凡达》是地道的西方文化的载体,收入是30亿美金,这相当于中国251万个农民2009年全年的收入总和。因为他控制了文化,所以他讲什么都是对的,他卖什么我们都要买。还有中国过圣诞节,最赚钱的,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不是中国人,真正地对圣诞节理解最好的是人家的,所以这些利益都被西方拿走了。

所以,文化的传播,实质上是利益的占领。

西方文化垄断的中国,绝对不是中国的福音,他是想要中国的命!在文化上,我们似乎都没有什么还手之力,我们丧失的简直比诗中的‘五十州’还要多,如何收复?哪里有吴钩剑?我希望吴钩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老祖宗的智慧,我们只要守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线,我们就能够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能够再现东风压倒西风的那一刻。”

太阳神的吴钩

张鸣先坚信,只有老祖宗的智慧才能够拯救中国民族的直销,那么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解决哪些直销的问题呢?

张鸣先有着一番系统的思考成果。

首先是基于对宇宙的认识,中国直销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天人一体,万物同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遵守规律,顺应天意。直销要想做大,做成一个大家都尊重的行业,就必须融入到主流社会。主流社会就是大环境,就是大宇宙。所以,做任何事情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小组织,如果破坏了宇宙的秩序,破坏了社会的秩序,就根本没有办法独善其身、发展壮大。现在中国直销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度的全盘西化,过多宣传西方文化、西方财富观、西方不讲政治的无政府主义或者自由主义的倾向和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习惯,这就造成了老百姓的不理解,执政党的不理解。老祖宗的智慧里面,讲的是顺应天意,顺应这个大宇宙。直销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太阳神直销要想向主流社会靠拢,就不能够逆天而行,破坏环境。做到天人合一,遵守规律,顺应天意。

第二是敬天认命。中国直销为什么在融入主流社会上困难重重,张鸣先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治上没有表明态度,好像想换取一个投机的模糊空间。尽人事,知天命;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精神,其实是“敬天认命”的表现。缩小到太阳神直销,提文化纲领,提传承,就是要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强烈使命感。

第三是全局观。孔子文化的核心是“忠恕”,忠诚和宽恕,很好的概括和抽象的演绎。中国老祖宗的智慧,高度的抽象,高度提炼的能力,这种全局观很有特色。中国直销要想做出大的格局,也要有这种全局观。

其次是对世界的认识,世界就是人、人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里面,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几个关键词:爱有差别,人间有秩序,行为要中庸。孔子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而非西方所讲的博爱。秩序如何来确定?通过礼(规矩)、乐(推行礼的一个辅助的工具)来安定人间秩序,礼乐之前是仁,仁在先,后为礼乐,然后有三纲五常,再有五伦八德。张鸣先认为这些规矩放到现在依然是非常有价值的。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则是仁义,即“以义为上”的价值观。而西方可以拿鸦片去毒害其他国家国民的罪恶行为,还以此发动对一个国家的侵略,这根本是非常不仁义的。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里面是没有的,中国的战争更多的是道义。中庸是人与人相处的最高标准。中庸不是老好人,而是讲规则的,讲规范的。

再次是对自我的认识,即“人性需向善,君子要修德”。太阳神直销对此提炼为一个字――“德”,“德不孤,必有邻”,这是太阳神文化的准则。“德不孤,必有邻”实现的过程就是“修德聚人”的过程,最后到达“近者阅,远者来”。如何修德呢?张鸣先总结为自省、克己复礼、尊重规律、追求心灵的简单快乐。西方人相信救世主,喜欢去教堂里祷告,即便犯再大的过错,去祷告完以后交给上帝就基本放下了,而中国“士”的精神相反,强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基于以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张鸣先提出:“中国直销没有救世主,一切只有靠我们自己,只有靠我们自己用老祖宗的智慧,用传统的文化来拯救自己。”

2010年10月23日,太阳神年会,张鸣先正式了《太阳神直销文化纲领》,确定了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太阳神直销文化的根源,把“德不孤,必有邻”作为文化总则,把“打破外资垄断,振兴民族产业;传承中医文化,打造现代养生帝国”作为太阳神的企业使命;把传承文化,弘扬道德,政治正确作为太阳神直销的重要社会责任。

张鸣先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提出:“对太阳神直销来讲,我们的文化纲领也是我们的吴钩剑。我们相信这是顺应潮流之举,是顺应时势之举,是太阳神直销人的真正福

音。”

标新立异的背后

按理说,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张鸣先理应是中规中矩,讲求仁义、中庸,不会干出什么“标新立异”的事情来。然而,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一些提法和行为,却在中国直销行业成为了另类。

小康直销是他提的,这和之前直销行业中的财富观大相径庭。对于小康直销的争议不绝于耳。曾经还发生过经销商在会场中听到“小康直销”后中途离场的事件,因为他们接受的是西方直销文化中所讲的“直销是精英的事业”。

张鸣先对小康直销有着深刻的认识:“小康直销是一种财富观,是理性与中庸的企业精神。提小康直销希望能够引领中国直销回归,重回中庸之道,让更多普通人可以经由小康直销而达小康之路,成就和谐直销。小康直销并不是排斥财富,而是降低期望值,希望是跳一跳够得着的,回归理性的财富观。小康直销其实包含了三层内容,一是宣导远离贫穷,重获尊严;二是建立理性标准,杜绝夸大;三是实现共同富裕,安享财富。”

党建工作是他负责推行。将大量精力投放在党建工作中,这是之前在中国的直销企业中闻所未闻的,但张鸣先偏偏这么做了。“我们的老天爷是谁啊?是党。我们不讲政治,在几千万的直销队伍中没有基层的党组织,党的领导在直销行业是真空状态,我们不把老天爷当回事,我们能够希望老天爷太把我们当回事吗?”于是,太阳神率先在直销企业中成立管理直销商党员的网络党支部,开创直销企业大张旗鼓谈政治的先河。

类似的“标新立异”,在张鸣先身上还有很多,然而追根溯源,这其实还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指导和约束着张鸣先的每一步,影响着太阳神的每一步。或许,这也正是朱厚丞所说的“传承就是创新”。

吴钩的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太阳神直销文化纲领》的提出,并不是太阳神的管理层拍脑袋想出来的招数,早在2005年太阳神直销创立之初,太阳神即提出了“德不孤,必有邻”,并在那个兵荒马乱的直销年代,把“德不孤,必有邻”作为了那时那刻太阳神的直销战略。

张鸣先对中国传统文化坚定不移推行的效果,显而易见。现在一提到太阳神的直销文化,必想到“德不孤、必有邻”、“小康直销”、“剩者为王”,《太阳神直销文化纲领》的提出,则让太阳神的直销文化更加系统化。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篇(3)

这是一位胸怀远大理想的企业家每天工作的开始,六年如一日。

他带领并感召着太阳神人,朝着理想,一步步踏实前行。

他的理想是振兴民族直销,打造养生帝国。

他对自己的定位不是做一个企业家,而是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从理想出发

孟子曰:“士何事,尚志。”作为一个真正有独立意识的人,首先要确认的是自己的一种志向,一种追求。

这也是朱厚丞深思过的一个问题。对于直销企业的价值愿景来讲,朱厚丞的理解就是要搞清楚为什么做直销,如何做直销,要把直销做成什么样子。

太阳神,为什么要做直销?朱厚丞给出的理由有三点:“第一,直销是有价值的;第二,直销是有前途的;第三,直销是有困难的。”

太阳神,如何做直销?事实上,从一开始,太阳神直销就坚持了四个基本经营原则:合法经营、道德经营、理性经营和长久经营。

太阳神直销事业将何去何从呢?朱厚丞有两个愿望,一是希望能够在直销领域打破外资垄断的局面,建设民族直销领先品牌;二是重振保健品雄风,传承中医文化,打造现代养生帝国。这恰恰正是朱厚丞对自己的定位――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于是,太阳神直销提出了“德不孤,必有邻”的口号,并至今已上升为其信仰。但当时,太阳神这一口号在行业引起了争议,显得十分另类。回过头来看当时提“德不孤,必有邻”的心境,朱厚丞说,“我们其实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去提德不孤必有邻的,我只是希望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怀揣理想,太阳神直销事业开始出发――创立之初即拿出20年规划,到取得直销牌照、推出珍珠店模式、提出太阳神直销文化纲领以及打造全程无忧创业平台――牌照、模式、文化、服务四大战略制高点使得太阳神在每一个时期都保持着独特的竞争力,并步步为营,一切尽在20年规划当中。

老祖宗的智慧

前段时间,朱厚丞参加了一个论坛。论坛上有一个话题是“中国企业如何做强做大”。朱厚丞的回答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朱厚丞喜欢说一句话,“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的老祖宗是很有智慧的。我十分相信老祖宗。”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朱厚丞看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但遗憾的是,现代企业的发展往往只追求了自强不息,而忽略了厚德载物。直销行业也是如此。直销进入中国,与之对接的是自强不息,但是厚德却没有在直销行业扎下根。自强不息之后,往往是自我膨胀,而与老祖宗留下的厚德载物背道而驰。”

“中国企业现阶段最主要的责任,不是追求经济价值,而是文比传承。”朱厚丞如此说,太阳神如此做。在太阳神的企业文化中,处处是传承的印证――“德不孤,必有邻”来自仁义之道,“小康直销”、“剩者为王”则源于中庸思想。“小康直销,不是和稀泥,而是避免极端,追求一个合理的常态。君子爱财,一定取之有道。这是小康直销的前提。”

虽然“德不孤、必有邻”、“小康直销”、“剩者为王”在6年前初提时,招来过冷眼、嘲讽和争议,但太阳神6年来的稳健发展,毫无疑问地为直销行业的理性回归树立了榜样。

信、定、慧

老天或许特别眷顾有理想的企业和人。

太阳神的直销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2006年,整个中国直销行业遭遇了历史的冰点,迷茫、混乱、浑水摸鱼,大企业不敢动,小企业拼命动。这让太阳神刚刚建立的市场硕果几乎遗失殆尽。同期进入直销的企业,纷纷倒下。

太阳神挺了过来。

佛家讲戒、定、慧。朱厚丞将这三个字改了一个字,成为了太阳神人做事的诀窍:信、定、慧。

信,是相信。相信中国直销的潜力,相信行业的前途,相信老祖宗的智慧。

定,是坚定,坚定信仰。定下心来,才能够人定胜天,才能够有所作为。

慧,则是产生智慧,有所突破,取得圆满的结果。

“实践证明,信、定、慧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朱厚丞很欣慰。

理想为太阳神直销事业明确了方向,“信、定、慧”三字准则明确了太阳神直销事业坚持理想的方法。

传承即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太阳神直销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路形成了太阳神独具特色的经营体系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国直销行业的创新者。

珍珠店模式,是对太阳神原有品牌和优势的传承,但同时也是中国直销业模式的创新;小康直销是对中庸思想的传承,而又是中国直销史上对于财富收入最务实的大实话,是中国直销行业财富观的创新;党建工作是传承并顺应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但同时也颠覆了中国直销行业“做直销不讲政治”的潜规则。

提到创新,朱厚丞说,“创新一定是在基于民族文化、道德规范的层面上去创新。中国企业往往为了过分追求利益而创新,创出了‘地沟油’、‘瘦肉精’。如今直销行业的一些创新,其实就创出了直销行业的‘地沟油’、‘瘦肉精’。太阳神直销事业强调传承,创新只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非强求。并且,创新一定是有约束的创新,需要在民族文化、道德规范的层面上再谈创新。太阳神的一切决策,都是基于着‘仁义之道’、‘中庸思想’‘礼仪精神’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最基本的道德良心而做出的。”

怀着理想前行

从获得直销牌照起,太阳神直销事业就节节攀升稳步发展。2010年,太阳神直销业绩突破10亿元。更难能可贵的是,6年多来,太阳神的管理层与核心经销商队伍,来了之后就不曾改变。这种惊人的“稳定”在直销行业可谓是凤毛麟角。

朱厚丞把这些归结于太阳神直销从一开始,就强调理想主义。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篇(4)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永遇乐》苏轼

又如“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南歌子》

“知道故人相念否,携翠袖,倚朱栏。”——《江城子》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空回首,烟波里。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水龙吟》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八声甘州》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销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行香子》

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篇(5)

内心的害怕和表面的坚强形成强烈对比

呵呵!对自己笑个吧

就让一切顺其自然

路是自己一个人走出来的

这之中要学会坚强,学会孤独

这不比逛街,独自一个人时可选择在屋内闭门不出。

一旦有了伙伴便三三两两牵着手潇洒地走在街上

在以后的道路上告诉自己一个人也可以

害怕不过是内心世界给现实的一个障眼法罢了!

有何惧,又有何畏~~

没有多久了

背上行囊带上对梦想的追逐和对家乡的依恋

走上只有自己道路

那时孤独,寂寞,害怕一定包围着自己

呵!管它呢!我不怕!不怕!何惧?何畏?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篇(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美国在此变局中经济上独占鳌头。据统计,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达94.8亿美元,超过了英国的42.62亿美元而跃居世界首位。“种族优越论”、“天定命运论”等扩张主义思想也甚嚣尘上,宣扬扩张主义理论最集中最突出的代表首推马汉,他的《海权论》极其彰显了新兴金融寡头们的扩张思想。在狂热地宣传对外扩张的氛围中,美国政府积极备战。美国外交史上的主线本来就是扩张,在整个19世纪,美国的主要外交指向是大陆扩张。可是到了19世纪末,北美大陆可供扩张的领土已所剩无己。于是美国将目光瞄向海外,寻求海外扩张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20世纪初美国的外交政策是以资产阶级利益为轴心,因对象的强弱和时间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走向。大体而言,对拉美与远东太平洋等弱小地区始终如一地采用扩张主义政策,而对欧洲列强与日本则间隙地采取孤立主义到扩张主义再到孤立主义的政策。

一、20世纪初对拉美的扩张主义政策

(一)美国对拉美扩张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

多年来,美国一直视拉美为其后院。20世纪初,历届政府也极为重视他们在拉美的利益,总是根据时局的变化,对其拉美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先后推行了“大棒政策”、“金元外交”、“泛美主义”、“睦邻政策”等等。初看起来。美国的拉美政策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走向,但一一细究,其基本政策仍不脱其窠臼――门罗主义,而门罗主义的本质也就是扩张主义。1823年,门罗主义出台,其主要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无怪乎《门罗主义史》一书的作者Dexter Perkins一针见血地指出,门罗主义与扩张主义是一对“难兄难弟”。西奥多・罗斯福在1904年的国情咨文中亦称:“导致文明社会纽带全面松驰的长期暴行或贫弱。在美洲,如同在其它地方一样,最终将需要某一种文明国家的干涉”。他这里所称的“某一种文明国家”,在其先定的“种族优越论”、“天定命运论”的概念里,理所当然亦指美国,美国因之祭起“大棒政策”也就是天命使然。早在担任总统前的1900年。罗斯福就在一次演讲中说:“说话要客气点,但必须带一根大棒,这样成就就大了”。他的这番话可以理解为,在进行外交的讹诈与欺骗的同时,必须以武力为后盾。他吹嘘说这是“推广门罗主义的运用”。与此同时,资本的本性和外交政策的“资本主义利益”,也内在地成为美国历史上不同形式的拉美政策的纽带。于是,在资本利益的驱动下,美国必然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扩张和干涉狂潮。

(二)20世纪初美国对拉荧的扩张主义政策

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借口维护“德拉哥宣言”,逐渐在委瑞内拉和中美洲地区建立了控制权;1907年,美国又攫取了在五十年里掌理多米尼加关税的权利;1903年,美国唆使巴拿马,继而夺取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和管理权。随着金融资本的发展,塔夫脱为替国内过剩资本寻求海外市场,提出了。本届政府的外交力求响应商业交往的现代概念的口号。它的主要对象无非就是拉丁美洲。从此,美国资本如潮水般涌入拉美。仅1913年美国就控制了拉美各国对外贸易的28%。尽管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经济,亦使拉美经济雪上加霜。但美国对拉美的投资总额,由于历年资本输出的积累,1932年仍高达60.94亿美元。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开始对拉美国家进行渗透,它们在拉美的影响对美国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如不及时调整与拉美各国的关系,美国的上述巨额投资就可能丢失。为了巩固其拉美市场,稳定“后院”,罗斯福上台后,在国内实行新政的同时,又重新调整和制定了对拉美的政策,宣布:“我认为我国应该奉行睦邻政策――决心尊重自己,从而也尊重他国的权力――珍视自己的义务,信守与所有邻国或邻国集团订立的一切协约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根据这一新的政策,美国废除了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撤退了驻在海地和尼加拉瓜的美军,降低了关税。同时大幅增加投资,签定了一系列贸易和关税互惠协定,召集了几次泛美会议。罗斯福的睦邻政策旨在通过改变美国对拉美政策的外在形式,以温情脉脉的“睦邻”来替代冷若冰霜的“大棒”,力求改变美国多年来在拉美的外在形象,获取拉美国家的好感。美国的外交形式是以经济扩张来掩盖过去裸的武力扩张,可是其拉美政策的本质即夺取高额的垄断利益并没在丝毫的改变,不过这一改变扩张的手段倒是进一步丰富了美国对拉美的外交手段。发展了门罗主义,使其扩张主义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二、对欧洲列强和日本由孤立主义(1900-1917)到扩张主义(1917-1920)再到孤立主义(1920-1941)的外交政策

(一)孤立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

孤立主义作为美国的对外政策,由来已久。建国初期,在国内,各州之间内争不已,难以形成统一的国家意志;在国外,又同英、法诸国矛盾重重,在国际舞台上一时难有作为。地理上,大洋横亘,成为与欧洲相据的绝好屏障,尤其在美洲大陆,美国一强独大,睥睨群国,美国由此产生了孤立主义思潮,即“不卷入”或“避开欧洲的争端”。不“与欧洲国家纠缠不清”的思想。进而在对欧外交上渐渐演化为孤立主义政策。1796年,华盛顿发表了《告别演说》,提出了美国应实行“避开与外部世界的任何部分永久结盟”的外交原则,这里他用的词虽然是“外部世界的任何部分”,但他的前文谈的正是欧洲,显然他不赞成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纠缠在一起。致使我们的和平与繁华卷入欧洲的野心、争夺、利益、情绪或反复无常的罗网中去”。他不止一次地告诫美国:“我们对待外国的重大的行为准则是,在扩大我们的商务关系的同时,尽可能少与它们发生政治关系”。华盛顿的中立宣言和告别演说所提出的这一原则,被认为是美国孤立主义思潮的发端。多年来一直被奉为美国外交的圭(木)。美国本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国家,一切视当时的环境而相机行事,把满足当前自身最大的利益作为行动的最高准则。在对外事务中尤善如此。历届总统之所以对欧洲交替地使用孤立主义、扩张主义政策,而对美洲则机械性地把扩张主义政策一以贯之。正是基于美国相对实力的强弱:逢强则采用孤立主义,苟安一隅;遇弱则施以扩张主义,咄咄逼人。

(二)1900-1917的孤立主义政策

19世纪晚期,随着美国资本主义垄断化的进一步加剧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各种利益集团在对外政策的目标上出现了分歧,特别是在对欧政策上,形成了相对分明的两大派别,即主要代表东部财团利益的“国际主义”派和代表中西部财团的“孤立主义”派。20世纪初的美国,孤立主义的主要势力一般集于共和党。而国际主义也就是扩张主义则多属。从麦金莱(1897-1901)到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9)再到塔夫脱(1909-1913),这三位共和党籍的美国总统,都谨守美国孤立主义的传统。尽量不与欧洲发生过分紧密的政治与军事关系。直到1913年,与东北部财团、特别是与摩根财团有密切关系的人威尔逊当选总统后,情况才有稍许变化。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如何行动,是积极卷入还是脱身事外成了一个关系美国全局的问题。在国内,孤立主义者与扩张主义者为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当时美国的经济实力虽独步世界,但其军事实力上却远逊于欧洲强国。1914年,美国的陆军还不到25万人。而英、德早已建立了强大的陆军和海军舰队;况且,交战双方都迫切需要美国的军火,因此美国只需维持表面中立,向交战各方出售军火就能获利。这种中立最切合美国实用主义的要求,也满足了资本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孤立主义政策颇受大多数资本家青睐。与此同时,受美国传统孤立主义思想的影响。舆论也倾向性地反对介入。因此,尽管的威尔逊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但他表面上仍不得不遵循符合大多数资本家利益的孤立主义政策。只是到了1917年,他才有机会放弃孤立主义政策,使美国成为“最后参加资本家为瓜分利润而进行的世界大屠杀的最新最强的帝国主义”。

(三)1917-1920年的扩张主义政策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美国认为,协约国有战败的危险,战争期间给予英法的大量借款可能化为乌有,因此美国决定直接介入。因为如果作为一个中立国家。美国“充其量不过能够‘通过门逢叫喊’”,而美国的最大利益则在于门外的搏杀。于是,美国不惜脱去中立的外衣。战争期间,美军抵达前线,搏杀惨烈,光是伤亡官兵就近12万。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又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主张,意图在政治上通过国际联盟,并借助战后超强的经济实力,成为世界盟主。但是,美国的扩张主义与英、法等国产生极大的冲突,美国的企图因他们的强烈反对而落空。尽管威尔逊用“为世界援救民主”的口号鼓动美国投入了扩张主义的战争,但孤立主义势力并未因此销声匿迹。战争硝烟未散。威尔逊和就受到了孤立主义的猛烈抨击。战后,威尔逊苦心孤诣的国际联盟实权又为英、法所操纵。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国联盟约和凡尔赛条约还确保了日本的巨大优势,使日本成为美国在此地区的强劲对手,因此引起了美国的一片哗然。孤立主义认为,如果美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不能保卫美国在世界的统治地位和最大利益,那么美国就不应承担国际义务,也没有必要加入这一国际组织。国内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威尔逊违背了华盛顿的忠告和门罗主义的精神。1920年,美国大选,广大选民最终摒弃了国际联盟和威尔逊的,主张孤立主义的共和党人哈定入主白宫,这也意味着美国又回归了孤立主义传统。

(四)1920-1941年的孤立主义政策

1920年后,美国又经历哈定、柯立芝、胡佛三任总统的十二年任期,孤立主义思想的共和党同时还在国会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不厌其烦地向美国灌输一种意识,即:尽管时代变了,但美国还是可以一如上世纪,自由自在地隔着大洋生活。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富兰克林・罗斯福主政,这位有着扩张主义思想的人明知美国现行的孤立主义会助长法西斯的侵略,但为了美国垄断资本的利益,也只能奉行孤立主义。不过这个时期的孤立主义已演化为以“中立”为外衣的一股绥靖主义思潮,或者说成为纵容侵略的一种工具。德国从1934年起就大规模地开始扩充军备,面对德国在欧洲的扩张,美国企图做出种种孤立主义的努力来确保美国的中立和不干涉。1934年国会通过约翰逊拖欠战绩处理法,禁止美国人借款给拖延偿付战债的国家或购买这,些国家的证券。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会坚决主张完全遵守19世纪的国际法,结果出现了折衷后的1935年中立法。这种中立法实际上只是单方面限制了被侵略的埃塞俄比亚,它与1934年的约翰逊拖欠战绩处理法如出一辙。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罗斯福宣布对冲突双方实行禁运,结果西班牙既得不到美国原来的订货,又失去了购买美国武器的权利,而佛朗哥叛军却能从德、意手中获得转载而来的美国军火。美国的“中立”与英法的纵容共同扼杀了西班牙共和国,甚至希特勒也坦白地说:“美国对我们不构成危险,因为美国通过了中立法。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美国在中立法的约束下,中断了对中国的物资供应。却为日本侵华打开方便之门。这种所谓的“中立”,实质无异于英法的绥靖纵容。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署,标志着美国绥靖政策也就是孤立主义达到了顶峰。1941年日本对珍珠岛的偷袭,终于震碎了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一厢情愿。

三、20世纪初对远东与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主义政策

(一)20世纪初对远东与太平洋地区扩张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

20世纪初,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强的经济大国,资本本性的逐利性内在地要求美国到海外寻找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海外扩张因而成为美国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美西战争的隆隆炮声,正式揭开了美国走向海外扩张的序幕。但美国这样一个后发的经济强国,起初,军事实力还无法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相比较,因此也就无力通过军事手段去抢夺业已被瓜分的土地。美国当时能够做到的只是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充分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纵横捭阖,以均势外交手段,运用“门户开放”的基本策略,在列强的远东尤其是中国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经济贸易争夺战。正如参议员贝弗里所指出的那样:“美国所追求的是贸易”,“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地域并未控制自己的市场。这一地域便是亚洲。特别是,它有4亿消费者”。

(二)20世纪初美国对远东的扩张主义政策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篇(7)

目的 探讨孤立性蝶窦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33例孤立性蝶窦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均经鼻窦CT扫描明确诊断,行经鼻内镜蝶窦手术治疗,随访6~18个月,28例痊愈,5例缓解。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CT能早期明确诊断孤立性蝶窦疾病,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治疗孤立性蝶窦疾病安全、疗效好。

【关键词】 蝶窦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鼻内镜 治疗

蝶窦因位置深在,与重要的组织结构相邻,解剖关系复杂,孤立性蝶窦疾病临床上少见,病变早期局限于蝶窦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给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随着CT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鼻内镜的广泛应用,孤立性蝶窦疾病的报道逐渐增多。笔者通过对我院1998年—2006年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33例孤立性蝶窦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提高该病诊治水平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3例孤立性蝶窦疾病患者中男12例,女21例,年龄19~46岁,病程6个月~10年。其中孤立性蝶窦炎21例,真菌性蝶窦炎6例,蝶窦黏液囊肿5例,蝶窦鳞状细胞癌1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33例中19例首诊于神经内科,5例首诊于眼科,仅有9例首诊于耳鼻咽喉科。头痛是常见的就诊症状,有30例主诉有头痛,常位于头顶、两颞部、枕部、眼球后和眶周等,头痛的性质以钝痛和胀痛多见,无规律性,5例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和眼痛,1例失明, 6例涕中带血。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横断位和冠状位CT扫描。

1.2 治疗方法 本组4例采用全麻、29例采用鼻腔丁卡因表面麻醉加强化麻醉下手术,行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其中9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先行鼻中隔矫正术。术中将中鼻甲后端部分切除,充分暴露蝶筛隐窝及蝶窦前壁,近鼻中隔附近找到蝶窦自然开口, 用直头或翘头蝶窦咬钳沿窦口向内下方咬除部分蝶窦前壁,扩大蝶窦口至1.0 cm×1.0 cm左右,以利于清除病变与保持蝶窦引流通畅,清理窦腔内病变组织如息肉、囊肿等。慎重清除正常黏膜组织,尤其是蝶窦外侧壁,以免损伤走向异常的颈内动脉和视神经。1例失明患者术中见蝶窦骨质破坏,充满粉红色新生物,质脆、边界不清,行活检术。术后鼻腔填塞高分子膨胀海绵,2天后取出, 鼻内镜下清理术腔血痂等分泌物1次/d,1周后出院,定期复诊。术后所有病变组织均送病理检查明确诊断。1例恶性肿瘤转放疗科治疗。

2 结 果

全部病例术后无并发症,术后2~10天头痛症状明显好转,5例视力下降及眼痛者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失明者视力无变化,6例涕中带血者症状消失。随访6~18个月,蝶窦前壁通畅,窦腔各壁光滑,无病变复发,1例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放疗已存活10个月。  3 讨 论

3.1 蝶窦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 蝶窦位于颅底,位置深在、隐匿,解剖结构复杂,与眼、颅脑关系密切,而孤立性蝶窦病变早期当病变局限于窦腔内时无典型临床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误诊率较高,使某些患者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由于蝶窦与颈内动脉、视神经、海绵窦、垂体、脑神经等毗邻,其自然开口位置较高,不利于引流,缺乏鼻窦炎常有的鼻塞、流涕等鼻腔症状,而是以头痛、视力改变为就诊的主要症状,故容易延误诊治[1]。头痛是孤立性蝶窦病变最常见的症状,常在颅底或眼球深部,呈钝痛,疼痛亦可波及眶周、眶后、后枕部、头顶、乳突深部或三叉神经分布区。头痛多不典型,且较难定位,临床上易忽视,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头痛应做必要的影像学检查。蝶窦外侧壁与视神经管紧邻,仅有一层菲薄的骨管相隔,由于蝶窦疾病有时可直接压迫或破坏其外侧壁骨质,侵犯眶尖而影响视神经,导致视力下降或眼球深部胀痛甚至失明,临床上易误诊为视神经炎、黄斑病变、青光眼等[2-3]。

3.2 CT扫描对孤立性蝶窦疾病诊断的重要性 CT能清楚显示蝶窦病变的程度及范围,还能显示蝶窦与毗邻的解剖结构和变异情况。本组所有患者均行鼻窦横断位和冠状位CT扫描,能清楚显示窦内液平面、黏膜增厚等病变情况。同时行横断位和冠状位扫描可显示蝶窦的前后上下关系,对病变的范围的确定、周围结构关系的辨认及手术操作起重要作用。

3.3 孤立性蝶窦疾病的治疗和围术期注意事项 蝶窦病变一经确诊应手术治疗,以清除病变组织,改善窦腔通气引流。相比传统手术方法,鼻内镜下行蝶窦开放手术视野清晰,利用不同的投射角度检查,全面了解蝶窦病变程度、范围和各壁的情况, 特别是外侧壁的情况,增加了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减少了术中的危险和术后并发症[4]。术中及术后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术中将中鼻甲后端部分切除后,不仅可以获得足够的手术操作空间,充分暴露蝶窦前壁,而且也有利于术后的清理。本组所有病例均在部分切除中鼻甲后端后找到蝶窦自然开口或直接打开蝶窦前壁。②蝶窦外侧壁毗邻颈内动脉、海绵窦及视神经等重要结构,视神经管隆突于蝶窦较明显的约占40%,颈内动脉隆突位于蝶窦外侧壁的中后部,出现率约为53%[4],且变异较多,在开放蝶窦、扩大开口时,应尽量靠近中线,不宜向外下方扩大,向内下方扩大骨壁较安全,但不可过分向前下,以免损伤下缘的鼻后中隔动脉,引起严重出血。③在处理蝶窦病变时, 对于蝶窦内占位性病变宜用剥离籽钝性剥离, 忌用咬钳强行撕拉。器械不要向外,避免损伤海绵窦、视神经、颈内动脉等蝶窦外侧壁的重要结构,减少并发症。④蝶窦炎症、窦口息肉及囊肿等,只需充分开放前壁,切除息肉,黏膜或囊壁不必全部去除,并不追求完美清除炎性病变组织及完整剥离囊壁等。不要因追求病变的彻底清除而忽视了潜在的危险,尤其是CT检查已提示窦腔骨壁变薄或破坏吸收者,更应高度重视,否则可导致脑脊液漏、视神经损伤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⑤术后应定期行鼻内镜检查,清理术腔,及时将窦口周围的血块、囊泡、脱落的黏膜等去除,维持窦口的引流通畅。

【参考文献】

[1] 韩德民,周 兵,丁 斌,等.鼻内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7.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篇(8)

散步,是一种最好的交友方式,也是一种最简便、最有益于老年人心身健康的活动。早晨、黄昏,老伴相随,三五好友相约或“老、中、青、小”自由组合,无拘无束,漫步,在闹市街头、公园绿地、湖畔池边,悠哉,悠哉,别有一番情趣。

二要克服过度的自尊心。自尊心强是老年人的共性,但自尊心过强,处处计较别人的一言一行是否对自己尊重,那就会影响人与人的交往,甚至使自己成为“ 孤家寡人”。年青人好动,好开玩笑,在与老年人交往中,有时喜爱用一些超越辈份的调笑或善意的嘲笑来活跃气氛。如果老年人觉得这是有损自尊而严肃对之,那就会让年青人对你敬而远之。其实,年青人愿与老年人交朋友,原本就是对老人的极大尊重。其真诚的尊重出自内心,善意的调笑,更体现“忘年”的乐趣。因此,老年人自尊应有度。与年青人交往,多少来点“老玩童”脾气。既然有益身心健康,笑笑闹闹又何妨?感染青春活力,不知老之将至,岂非老年人向往的美好愿望!

三要多点谦让和宽容。谦让和宽容是做人的美德。能谦让和宽容的人,人缘好,与之交往的人多。在交友活动中,处处争强好胜者,往往因一件小事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有的打扑克因出错一张牌 ,搓麻将为争议两个子,而对人横加指责,甚至冒出粗言秽语,摔扑克,掀桌子,这势必绝了交情,还有损健康。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篇(9)

中国是一个崇尚儒家思想的国家,从古到今一直沿袭着非常好的邻里传统。他们互相谦让,互相尊敬,互相帮助,将华夏五千年的居住文化融入到浓浓的邻里情里。邻里关系,是一种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所谓邻里,据《周礼・地官司徒第二》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孔子在《论语》中说“德不孤,必有邻。”意思也就是只要有德,便自然会得邻善邻。儒家思想祟尚亲密的人际关系,和谐是一种对真善美追求的动态平衡。

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大家比邻而居,这种地缘关系的成立,实则基于彼此相互扶助的需要,尤其是在社会结构相对单一的乡村社会中,地缘关系更具有其他社会关系难以替代的现实作用,处理好邻里关系是人们的内在生活需要。梁人宋季说“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之语,诚以急难相恤,远亲不如近邻之密也。”就像前段时间那部很火的电视剧《家常菜》,里面的主人公说过一句话: “咱们住在这里,图个什么,不就是图个人情厚嘛。”

陌生人社区

重庆曾经是“邻里文化”深厚的城市,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渐渐远去。那时候,大人们一到晚上就在院坝里边摇蒲扇边拉家常,邻居家年岁差不多的孩子就会自发形成几个小圈子,大的带着小的淘,小的跟着大的闹。院子里热闹得不得了。可惜,这样的景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随着老房子的消失逐渐杳无踪迹了。留给我们这代人的,只有残留的零星记忆了。人们居住的环境越来越漂亮,小区的档次越来越高,然而邻里之间的关系却异常冷漠。每家紧闭的防盗门、一颗颗戒备的心,使得邻里间“一墙之隔不往来,擦肩而过不理睬”。现实中邻里漠不关心的事例俯拾皆是――住了多少年不识邻居的面孔;邻居家出事无人过问;猫狗成孤独老人唯一的朋友,等等。越来越多的居民“躲进小楼成一统”,彼此“老死不相往来”。“邻里文化”已经成为了大部分人心中缺失的文化记忆。

邻居为何那么“远”?近一二十年来,我国城市邻里的关系确实在冷漠化,这一方面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大规模变迁,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功利化以及人们之间交往形式的变化,邻里已经不是人们交往的主要对象,才出现了“陌生人社区”。另一方面,社区的制度建设愈来愈行政化,社区居民组织管理远多于服务,居民对于邻里共同活动的参与愈加无兴趣。

邻里温情重塑现代都市

有的人在说,有的人在想,而有一群人来不及等待所有人的思虑成熟,开始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付之实践了。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篇(10)

论文关键词 独居老人 心理需求 经济支持

一、引言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腾跃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发展。尽管这在空间上得到了很大的延伸,但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的现象日渐增多,从而产生了空巢老人群体。其中,独居老人作为该群体中一个最为突出的弱势群体,其数量和比例也在逐年上升。目前,尽管我国在社会经济、科技文明等重大领域都已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但家庭传统的优良护老功能已被严重削弱,使得老年人无论是在经济支持、精神健康还是日常生活照顾上的需求都已无法得到正常的满足。其中,以在农村独居的老年人最为显著。他们不仅缺乏物质的供给、精神情感的关注,更是缺乏心理需求的慰藉。正是这些弱势社会群体亟待我们的社会和政府去关怀与救助。只有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他们才会感到温暖和幸福。因此,关注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问题,努力营造和谐而美好的社会环境,建立一套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必要的,且刻不容缓。

二、独居老人的概念界定

人龄人方式来实现。在笔者调查的村里,不存在独居老人被遗弃或者,独居老人是空巢老人的一种特殊形式。空巢老人是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但独居老人不仅子女离家,而且丧偶,是比空巢老人更弱势的群体,尤其在农村地区,独居老人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因此,本文所讨论的独居老人是指年龄在65岁及以上且长期独自一人居住的未婚、丧偶或离婚的农村老人。

三、农村独居老人概况

河北省B市某县下辖的某村位于河北省中部,是当地较大的村庄之一,约有400户人家。笔者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对该村的15位独居老人进行了入户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从性别角度来看,女性独居老人(60%)明显多于男性独居老人(40%);从年龄分布来看,独居老人的年龄都在65到83岁。老人独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自愿独居,以避免与子女的日常摩擦、矛盾;二是故土难离,不愿跟随子女搬离农村;三是子女外出打工,无时间和精力照顾;四是无子女,一生孤苦,直至终老。

2003年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课题研究报告指出:独居老人和老年“空巢”家庭户在逐年增多。对于农村独居老人来说,既缺失劳动的能力,又没有固定的收入,所引发的生活问题也将更加严重。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该村多位独居老人,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生活方面

个案一:某男,70岁。老人口述:“老伴十年前去世,儿女在外地工作并已都成家。老伴刚去世那年,儿子把我接到城里和他们一块居住,由于我不适应城市生活,于是孤身一人又回到了农村。我年轻时在供销社工作,平常的开销除了儿女按时供给,还可以领到退休金,经济上还算过得去。但现在老了,又患有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日常生活都要依靠左邻右舍帮忙。”

(二)心理需求

个案二:某女,72岁。她口述说:“我四十岁开始就守寡,一个人辛辛苦苦把孩子们拉扯大,他们现在都在外边。儿子在北京打工,一年基本不回来;女儿在县城做买卖,平时很忙,过年过节才回来一趟。我就是家庭妇女,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来源,都是孩子们给我钱。我身体还硬朗,自己在小院里种菜,粮食都是买的,平时没事就和邻居串门、拉家常。但心理上还是觉得孤独,想找个老伴。以前有人给我介绍过一个,那人条件还不错,我怕儿女反对、又怕村里人说闲话,所以就一个人凑合着过。”

(三)经济支持

个案三:某男,75岁。老人口述:“我一生没娶,所以膝下无儿无女。我的日常开销都靠政府补贴,亲戚们都在邻县,偶尔也来看我,但毕竟不是亲生的,总是有点距离感。我自己做饭,稍重一点的活就得靠邻居帮忙了。”

四、农村独居老人生存现状

(一)缺乏经济来源

那些年龄大、身体状况欠佳、丧偶的独居老人们几乎都丧失了全部劳动力,他们生活供养的唯一来源就是依靠政府的救济。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独居老人起居卫生状况很差、生活住所环境异常恶劣。由于收入主要来自土地,农业的脆弱性决定了他们的收入是不稳定的。如今他们年事已高,大多已不再从事农业劳动,所以,他们都没多少积蓄。一旦丧失了劳动能力,家庭也就失去了收入来源。既没有收入来源又没有风险保障,所以他们对经济支持方面的需求特别强烈。在经济供养方面,部分独居老人可以从政府的“五保”、“低保”等政策中享受到有限的物质支持,比如现金、衣物和粮食;也有部分老人从子女处获得,比如通过子女的定期探望、寄钱等方式来实现。在笔者调查的村里,不存在独居老人被遗弃或者无人问津的现象,只是经济支持力度大小的问题。

(二)情感空虚、孤寂和无助

在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老年人本该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家庭结构功能出现分化。子女离土离乡流入城市寻找生活,一年中回家的次数很有限,留守在家的一些独居老人情感没有依托。尽管子女外出务工可能会改善老人的经济状况,但是物质上的改善难以代替精神的慰藉,尤其是独居老人生病或无法干重活而找不到人帮忙时会觉得更加孤独无助。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的缺席、老人对邻居等外人的戒备心理和疏远行为,使他们的精神支持极度缺乏,很容易陷入孤独,严重者会出现精神抑郁等心理疾病。在笔者调查的村里,有两户独居老人患有抑郁症,不得不长期服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诸多农村独居老人的精神状况令人堪忧。

(三)缺少生活照顾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健康每况愈下,生活自理能力大大减弱,对他人的依赖程度也明显增加。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临床方面的表现,即身体和精神状态;二是日常生活照顾方面的表现,即个人自我照顾、户内外活动的能力。日常生活照顾是指老人在日常生活活动方面所需要的照顾,日常生活活动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即基本性日常生活活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前者是指基本的自我照顾活动,包括穿衣、洗澡、修饰等;后者则是指更复杂、更高级的自我照顾活动,包括做饭、洗衣、理财等。老人日常生活照顾需求的特点,不仅表现为老人需求在日常生活活动和社会情感方面获得的帮助,还表现为老人所需要的帮助应当长期的和带着感情的。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80%的独居老人尚有自理能力,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而其他的老人已不再具有自理能力。例如,村东的李爷爷,由于老伴去世多年,自己孑然一身,儿女又不在身边。老人身体不好,但又不愿意进城和儿女共同居住,于是老人和儿女商量在村里雇佣一位关系比较熟悉的村民来给予老人生活上的照料,例如洗衣、做饭等。由此可见,家庭和社会的帮助与服务是非常必要的。

五、解决农村独居老人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农村独居老人的物质保障力度

尽管笔者在调查中未发现不赡养老人、遗弃老人的现象,但对于农村的独居老人来说,其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是相当低的,有的甚至表现为“零消费”。例如:村南王奶奶,一人生活了好多年,生活中很节俭,一件衣服缝缝补补穿了几十年,平常只吃自己种的几种蔬菜。这种现象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在养老方式上,穆光宗提出了“大助老体系”。在该体系中,助老的“助”不仅包括了自助,也包括了扶助;助老的“老”不仅仅是指对老年人提供的各种帮助,也包括对老年家庭、机构、社区、产品、产业、文化和事业提供的经济、文化、人力、政策和制度等方面的社会支助。

(二)开展农村社区新型互助养老模式

“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自己的家人、街坊邻居和所居住的社区环境越发依恋。笔者在调查中聆听到独居老人的心声:“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大部分老人因为不愿意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社会空间,而选择了晚年也独居老屋。农村的邻里关系较之城市更为融洽,浓重的乡亲乡情流动于乡间田野,邻里互帮互助是一直沿袭下来的优良传统。笔者认为,可以在农村试行社区合作养老模式,即以村组为单位,选用专人负责集中提供孤寡或独居老人的一日三餐;村支部集中独居老人的土地承包给其他人,用租金支付老人的餐饮费用;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鼓励独居老人的邻居为老人予以生活上的照顾和帮助,给予邻里一定的奖励政策;乡镇医院和村卫生室定期给老人简单检查身体,提供常用的药剂,降低老人的医药负担,切实的体现出敬老爱老的中国道德规范。

(三)关注农村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篇(11)

学生为什么会了出现消极的思想呢?社会上不良因素的潜移默化和渗透是一大原因,但跟学生思想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也不无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作文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要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促使学生的健康成长。

下面笔者就教学实践中碰到的一些实例,分类如下:

一、冲动型

学生小A在《我家的邻居》中写道:“每当看到那个刁婆在打我家的鸡,听到那个刁婆蛮横无理骂街的时候,我真想冲上去,一刀把她捅死。可惜我现在太小,总有那一天,我会这样做的。”啊!多危险的“我会这样做”。也许是邻里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导致小法盲的“蠢蠢欲动”。

[指点迷津]邻里之间发生矛盾是可能的。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可以参与解决邻居之间存在的问题,但作为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应该多听“大人们”的话,相信当事者有觉悟来处理好邻里关系。如果矛盾继续恶化,可以诉诸法律,任何冲动的语言,莽撞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

二、厌世型

学生小B在《我的星期天》一文中写道:“我是家里的独生女儿,父母望女成凤心切,除了学校发的课本,参考资料之外,还给我买这样那样的《导读》和《训练》。整天把我泡在书海里,呛得我喘不过气来。难道我的少年时期只有在书海里渡过吗?如果这样,我倒不如去跳河罢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母的不满,对人生的厌烦。

[指点迷津]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要如何引导子女向德智体劳美诸方面发展,为祖国培养出二十一世纪的“四有”人才,片面地只抓智育,扼杀少年儿童的天性,那是错误的。类似文中所言例子在社会上普遍存在,这些只有通过学校、家长座谈会得到解决。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悲观厌世是不对的,希望你不要自暴自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胆地向前走。

三、忧郁型

学生小C在《家庭》里道出了父亲要再婚的事儿。他写道:“自古以来,人人都说后娘心狠,我该怎么办?我和妹妹该怎样生活?”一股忧虑烦恼的气氛笼罩着他的生活空间,上课无精打采,一改平时天真活泼的情态,显得孤独,愁眉苦脸。

[指点迷津]无论从心理、生理诸方面或者从法律角度而言,父亲要再婚都是无可挑剔的,后娘虐待非亲生子女的事例不鲜见,但后娘关心丈夫以前的子女的事例也是古而有之,问题的症结在于要如何建立新型的母子、母女关系,从而得到后娘的爱。希望你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弃掉心中的忧郁吧!

四、自卑型

学生小D在《我》一文中这样流露着:“我个子矮,身体衰弱,班上的一些劳动活儿无法参加;父母又都是残疾人,仿佛同学们都对我冷眼相看,一种无形的压抑感困扰着我的心。于是我心情烦躁,爱发脾气,觉得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真想钻到地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