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5 22:01:31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1)

随机抽取我科1999年5月~2004年5月五年间普通X线胶片及其所附申请单、报告单100份,考虑到时间及环境条件对X线胶片的,对当时现有影像及临床资料予以分析、总结并分类统计。目的在于分析、总结普通放射影像检查中的误诊、漏诊原因及预防措施。100份抽取资料中,误诊率达11%,漏诊率达6%,甲级片率达31%。其中临床医师提供临床资料简单、项目不全占49%;放射科诊断医师报告描述简单、不全面占36%;应提建议而未提出者占30%;提出建议不恰当者占20%。

2 讨论

总结上述资料,结合报道及工作体会,讨论如下。

2.1 误诊、漏诊的原因

2.1.1 临床医师 (1)客观方面,限于知识水平所囿,在诊查患者时往往被第一主观感觉所束缚,而不能展开思维,结果没有给放射科提供真正需要检查的部位而漏诊,如:当患者主诉髋关节或膝关节不适时,即认定为上述关节疾患,而想不到股神经、闭孔神经(L 2 ~L 4 其关节支分布于髋、膝关节)的解剖分布 [1] ,在其受累时,亦可于上述部位出现症状,而不进一步延伸诊查,可能遗漏了腰部疾病。宋文阁、郑宝森等提出:腰椎间盘病变,腰椎结核,腰大肌脓肿,肿瘤,外伤等可引起髋、膝关节不适或疼痛 [2,3] ,腓骨短肌附止于第4跖骨粗隆,当踝关节发生内收型扭伤时,常因腓骨短肌猛烈收缩而造成骨折 [4],但往往因注意力过分集中于踝部肿痛而忽略了后者;(2)主观方面,涉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诸如病史采集不详细,体格检查不细致,不能确切地向放射科提供必要的临床资料,以致放射科不能准确地摄取病变部位,加之射线投照的特殊性,如:X线束从X线管向人体作锥形投射,因此X线影像有一定程度放大并产生伴影,伴影使X线影像的清晰度降低;另外,处于边缘射线部位的X线影像,由于倾斜投照,可歪曲被照体 [5] 。

2.1.2 患者检查前准备欠充分 尤其是造影检查,如胃、肠道内滞留物很易遮盖病变或误以为病变。

2.1.3 照片投照条件和/或投照位置不适 (1)投照条件过高,则密度偏低的病灶显示不清或不能显示;(2)投照条件过低,对厚实部位穿透差,易掩盖病灶;(3)投照位置不当:非常规多位投照;投照角度不到位;病变不在投照中心线位置上。

2.1.4 影像诊断方面

2.1.4.1 观片环境条件不适宜 (1)室内亮度不合适,室内光线亮度过高,则相对降低了观片灯的亮度;光线亮度过低,则对观片者眼睛产生不良刺激,一者产生视疲劳,不利于微小病变的发现,再者对观片者视力产生损害;(2)室内嘈杂不安静。

2.1.4.2 影像诊断医师 (1)对投照技术条件不合适的片子未予把关重摄,而勉强诊断;(2)对变异认识不充分,而将正常变异 误诊为病变或将病变误以为变异;(3)观片条理性差;(4)观片时注意力不集中;(5)主观武断(臆断)、凭想当然;(6)片子经一位诊断医师报告后,结论便被定格(即片子不再经他人复阅,报告已取走)。如若一个人犯某个失误的机率为100%,则两个人同时犯此失误的机率可能会是50%,经人越多其共犯同一失误的机率将越低。

2.2 误诊、漏诊的预防措施

2.2.1 临床医师 (1)加强自身业务技能,增强服务责任感;(2)申请单填写应提供必要的信息;诸如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出生地、长期异地居住史、现病史、既往史及所做检查结果,以便诊断医师综合分析,吴恩惠指出:同一病变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即“同病异影”),而不同的病变又可有相似的X线征象(即“异病同影”) [6] ;(3)申请单应填写被检者联系方式(如电话等),一旦后续发现误、漏诊等情况时,能够及时与被检者取得联系。

2.22 对被检者应充分作好检查前准备工作

2.2.3 影像技术 (1)技术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照相技术,还要熟悉人体解剖学知识。必要时,与诊断医师协商解决投照条件、投照位置,以便更充分地显示病变。(2)层层把关,控制照片质量,使照片具有“适中的黑化度,较好的对比度、较高的清晰度、较小的失真度”。作者总结质控程序为:暗室人员投照人员/诊断人员暗室人员投照人员/诊断人员投照人员,即:①暗室人员将照片反映的投照问题反馈给投照人员;②医师将照片中反映的投照问题直接或经暗室人员反馈给投照人员,并且诊断医师起到质控的最后一关,不可诊断片决不诊断。

2.2.4 影像诊断方面

2.2.4.1 营造良好的观片环境 (1)观片室内亮度适中(光线宜略偏暗);(2)观片室内保持安静,杜绝无关人员入内。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2)

刘玉清的为人、做事、治学,一贯以“认真”著称。无论是在校的求学阶段,还是在漫长的工作生涯中,他总是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注重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后再查阅文献以提高认识。这种学习、实践、查证、总结的循环治学方法贯穿于刘玉清的一生,形成了他独特而又严谨的治学精神。

读片是放射科医生的基本工作,刘玉清强调:每一次的读片分析,都要认真、细致,稍有疑问就要追根究底,力求诊断意见清楚、全面,决不能有半点粗心和怠慢。因为这关系到对患者的全面诊断,还将影响对治疗和预后的判断。他认为,要做出正确、全面的影像诊断,不能仅局限于影像学征象的分析,还要客观地探讨其内在生理、病理学基础,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尽量作出全面的诊断分析。因此,放射科医生除了掌握放射学的知识、技能外,还应不断学习、了解有关的临床及基础医学知识,必要时可直接检查病人。刘玉清经常告诫自己和同事:“放射科医生不是‘读片员’,也不是‘操作员’,而是医生!”他还总是引用一位国外学者所说的话:放射科医生不仅是患者的医生,也是医生的“医生”。

刘玉清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摸索中,注重分析实践材料和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这对丰富和发展其专业学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1957年至今,刘玉清、评论及学术演讲等280余篇,主编专著8部,参编17部,作为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获卫生科技进步成果奖8项(部级2项,部级5项,医科院级1项)。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钻研精神,以及勤于总结、善于总结的学术研究个性是分不开的。

医德风范:爱岗敬业、真诚相待

刘玉清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认真负责,持之以恒。他长期担任过放射科主任职务,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他本人也数次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1959年,他出席了北京群英会;1978年,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85年,出席北京市劳模大会……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刘玉清认真仔细地完成读片和诊疗等基本任务,他始终保持对患者的热情与真诚,态度和蔼可亲。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求诊、求教者络绎不绝,刘玉清对他们均一视同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地真诚相待。当患者以各种“方式”要感谢他时,都被他婉言谢绝。他经常说,医生的天职就是为患者服务。

刘玉清还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为指导青年医师、研究生和进修医师等竭尽心力,言传身教,从实践中培养、锻炼了青年医师们的各种临床能力,也促进了学科的人才建设。他对教学工作严格要求,特别重视对影像学发展新趋向的把握,亲自审核研究生和青年医师们研究课题的各项进展。对于课题实践的各个步骤,任何一个微小细节、错误,他都不会放过。刘玉清同时也以自己严谨的治学精神感染着青年一代,这包含着他培养青年医师的良苦用心。1986年,刘玉清被评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

学科建树:开拓进取、不断求新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玉清倡导与病理科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X线与手术切除肺、食管标本的“X线-病理对照”研究,并逐步形成制度,建立了对照记录,定期进行分析总结,该合作一直坚持至今。这对深化多种胸肺、食管疾患病理基础的认识和提高X线诊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教研资料,推进了科室学术建设,填补了当时国内此项空白。

20世纪60年代,为提高心脏X线诊断水平,刘玉清一方面将“X线-病理对照”转变为“X线-手术对照”;另一方面,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意识到,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心电图和X线各有其作用和限度,于是他逐步创建了以X线为基础的“X线-临床-心电图”三结合的心脏X线诊断方法。这使放射科医师能够发现一些临床医师没有注意到的诊断问题,纠正了某些不当的临床印象,明显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这些以X线为主的全面分析方法,为创建心血管放射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放射科开展介入治疗工作做好了铺垫。

20世纪70年代,随着CT的问世,刘玉清敏锐地注意到,这是放射学向影像学发展的新动向。1974年前后,他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医学影像学”的学科新概念。1977年,他发表文章较全面地向国内评价了CT及其临床应用的概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相结合,共同形成了诊治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刘玉清于1985年率先向国内介绍了这一新概念,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介入诊疗已成为同内科、外科治疗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之一”。同时,“介入诊疗技术及相关器械、器具的应用研究”被列为国家“九五”医学攻关项目,并与防治重大疾病以及我国相关器械、器具现状相结合,制定了15个攻关专题。刘玉清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了专题的评审、中期评估和项目的总结、验收工作。这一工作对推动和提高我国介入诊疗技术及相关器械、器具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随着影像学新技术的发展和传统X线诊断及其各种造影检查的成熟,逐步形成了具有多种成像技术的影像诊断学。与此同时,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也促使我国的现代医学影像学演进成为诊治兼备的学科体系。刘玉清自90年代初即倡导、推动这一新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并多次撰文或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演讲,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刘玉清当时提出,应加强影像科室介入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及主要介入治疗技术的规范化问题。他强调,介入放射学应为医学影像科的组成部分,实现与影像诊断优势互补,这将更有利于其发展。他还提倡开展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研究,即“各种技术综合分析,优选应用”。针对心血管疾病,他提出“三主轴”(超声、CT、磁共振)和“两翼”(X线平片及相应造影和核医学)的主要诊断进程,并应以患者诊治的“实际需要”为原则。临床和影像学医师应综合分析研究多种影像技术(新技术和普通X线检查)的诊断性能(优势及不足),从中优选出合理的检查技术,向患者提供优质的影像诊断服务,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诊治效益。1996年,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开展大型诊疗设备临床应用规范化研究,由刘玉清负责医学影像组,他将他的这一思路落实其中,促进了影像学及相关专业的发展。

本世纪初,刘玉清组织放射学(含介入)、超声、核医学有代表性的专家,主持召开了“医学影像学前沿学术讨论会”,着重探讨了新世纪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我国的战略对策,并于2001年出版了专著《医学影像学展望及发展战略》,受到行业内人士的普遍重视。刘玉清提出,现代医学影像学科作为一个科室必须诊治兼备,由影像诊断(含CT和MRI)、超声、核医学和介入治疗(含超声、核素治疗)等分支学科组成。同时对专业人员的培养又应划分为神经、心胸、腹部和骨关节影像学等亚专业,各有分工,协调发展,以适应临床学科如大内科及其呼吸、心脏、消化等分支学科的对等发展。因此,医学影像住院医师必须进行诊、治兼顾的全面培训,高年医师则应有所侧重、各有专长。他积极呼吁、推动组建“大影像”概念的新世纪现代医学影像学科,进而探讨向“宏观(即生态环境、心理等)和“微观”(即分子、基因水平等)方向发展的新趋势。

绸缪为国:学科统筹、协调发展

1981年至1983年,刘玉清历任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院长、所长;1987年至1992年,任该院、所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84年至1993年,任两届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放射学会主任委员;1993年,被授予“中国医科院、协和医大名医”称号;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院士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勤耕不辍,多年来对心胸放射-影像学医、研、教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还为我国的医学影像学学科结构建设呕心沥血。

关于如何组建我国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刘玉清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经验,可采取“两步走”的策略:一是先组建“独联体式”的医学影像学部,开展联合性学术活动;二是逐步组建统一的医学影像学学科。

在看到我国临床应用研究与国外相比并无明显差距,但是医学基础和实验研究领域却与国外水平相差甚远的状况后,刘玉清大力呼吁各个医疗单位和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等积极创建、开展基础和实验研究基地,积极推进相应研究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各地区、各单位的专业、学术水平发展颇不平衡,设备条件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刘玉清极力提倡:向广大城乡基层居民提供有效且优质的影像学服务。尽管影像学新技术的应用率不断提高,但普通X线检查仍是影像诊断的基础,在某些方面如胃肠道、骨骼和胸肺疾病的检查方面仍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X线设备在我国乡镇单位已基本普及,因此,若能坚持提高与普及并重,针对影像学不同亚专业开展多中心的“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研究”,制定出适当的“规范”,减少不必要的、高昂的、重复的检查,必将提高诊断效果和效率,直接造福于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乡镇居民。

国际交流:互动双赢、学术“外交”

1978年至1984年,刘玉清担任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咨询委员;1984年,受聘为美国哈佛大学放射学客座教授;1991年,当选为日本医学放射学会名誉会员;1970年,担任阿尔巴尼亚国立第二医院放射学中心顾问。多年来,他致力于拓展国际学术交流,为使我国放射学跻身于世界放射学之林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也为国际放射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3)

例1:男,42岁,以“腹痛待查3天”就诊于某外院,B超诊断为胆囊结石,临床诊断为胆囊炎,在本院手术治疗,发现胆囊正常。

例2:男,65岁,间断腰痛数年,加重1周就诊。X线平片为脊柱正常,按急性腰肌劳损治疗无效,行CT检查,发现L4―S1多发性椎间盘突出。后行针灸和理疗,临床治愈出院。

例3:女,23岁,先天性闭锁术后习惯性便秘20余年,腹部肿块1周就诊。B超共查3次,诊断为肠道粪块潴留。某外院CT诊断为畸胎瘤,手术证实为结肠粪块结石。

例4:男,57岁,胆囊切除术后13年,多次胆道感染住院治疗,本次以“黄疸待查”就诊。共在3家医院B超检查,1家诊断肝癌,2家诊断肝硬化,CT检查诊断肝癌,肝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正常,手术发现硬化型胆管炎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硬化,临床治愈出院。

例5:女,45岁,外伤后在某县医院脾脏切除术后4天,以“发热待查”就诊入院。先后4次B超检查,发现实质性肿块逐渐长大,肿块直径在2周内由2.5cm增大到6cm。手术切除后,做病理检查为脾脏组织,术后在血液中发现疟原虫。出院诊断为疟疾合并副脾肿大。

2 误诊原因分析

2.1 影像检查技术人员误诊,临床医师盲从,致部分病例误诊误治在B超常规检查腹部脏器时,多采用仰卧位,胆囊周围肠道积气,肠道内气体反射形成投影在胆囊内的伪像,有时酷似胆囊结石声像。例1为B超误诊的假阳性,其原因便在于鉴别的方法。让患者由仰卧转动为左侧位探查,由于肠道气体随改变而移动,气体形成的胆囊结石伪像随之消失,即可消除这种假阳性。

2.2 临床医师片面相信CT而否定B超在例3中,B超声像显示为肠道粪块,具有一定特征性,诊断粪块比较正确,经手术证实,B超诊断是正确的,CT诊断是错的。临床医师更加相信CT检查结果,给该患者实施了手术。分析其原因是临床医师对影像检查的原理缺乏了解,殊不知CT检查和其他影像检查一样,存在“同病异像”和“异病同像”的现象,存在假阳性的问题。

2.3 由于影像检查的局限性,或病例的少见,导致难以避免的误诊在例4中,多次多种影像检查(含B超、CT、血管造影)均未能做出正确诊断,这说明任何影像检查都有其局限性。在例2中,因X线平片分辨力较差,不能发现椎间盘,而CT的分辨力远高于X线平片,对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比较敏感。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4)

传统的放射诊断学教学,大多都是采取理论大课以及医师带实习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对于放射诊断的知识的掌握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产生了一定的阻碍。PBL教学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它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分组的形式围绕实际问题进行讨论,从而让学生得到了启发。

一、传统放射诊断教学的弊端

在传统的医学教学过程中,放射诊断教学大多采用理论大课以及读片会等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上成为了被动接受的个体,未能有效地形成师生互动,教学效果不显著。在进行常规的读片教学中,有的教师仅自己对结果进行总结,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没有一定的问题引导,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的灌输,没有有效地形成讨论与互动。这种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养成直接诊断的习惯,既没有针对影像征象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又忽视了影像特征与病理、临床表现的结合,导致学生对疾病的影像诊断、鉴别诊断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较差,今后的工作中容易出现诊断报告的错误①。尤其是医学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数字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的建立,许多影像科医生的影像诊断报告都是通过模板以复制、粘贴的形式来完成的,导致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能真正体会利用影像征象以及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独立完成书写报告的过程。这些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专业水平的提升都有一定的阻碍,影响了影像诊断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放射诊断教学中PBL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安排课时,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查阅

对于前面所提及的影像诊断教学的弊端,医学教育者应该及时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而应用PBL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第一,在进行影像诊断课教学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整理出相关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资料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在文献中查找答案的方法。第二,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文献阅读,引导学生针对所阅读文献整理自己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独立思考,然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与思考,并引导学生针对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提问,不要把不理解内容带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当中②。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把课堂改造成学术讨论会,组织学生代表进行报告演讲。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代表精心准备好相关内容的讲稿,并制作出相应的多媒体课件,而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以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报告,然后做出公正的点评。

(二)结合临床实例培养学生影像分析综合能力

在PBL教学中,总结环节最为重要。总结环节的顺利进行,依托于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导、提问,中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较差,教师必须从旁引导。如在消化系统常见病知识点教学中,教师首先应由一典型临床病例引出相关内容,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掌握各种检查方法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其次,要求学生手集和查阅具体疾病的病理、临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教师对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归纳、总结,从影像表现中进行论证。讲授过程应遵循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由病理表现推理出其影像学表现。同时对不同病理类型对应的影像学征象涉及到的鉴别诊断找出其根本性要点。这样,既有效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又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此外,一个章节内容结束后,我们还要对整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回放,将其内容融合于一体。比如临床怀疑肝脏占位的病例,引导学生结合已掌握的知识,指出首选的检查方法,并针对性阐述各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然后选出较为典型的CT影像片,指导学生对影像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从分析正常腹部CT表现、肝脏的分段及各解剖结构,到异常病变的分析(部位、数目、形态、边界、密度及周围组织结构逐层分析),最后通过论证结合临床做出准确的影像诊断③。

PBL这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教学方法,为放射诊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临床思维以及实践能力,为培养新一代的医务工作人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PBL教学法并不完美,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当前还没有一套统一的教学大纲,导致教师在开展PBL教学时,缺少一定的理论与设计思路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PBL教学法的应用。

三、结语

放射诊断教学中PBL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全方位的影像分析、鉴别、诊断的知识,同时结合临床案例,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注释: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5)

1 误诊、漏诊的原因

1.1 临床医师 (1)客观方面,限于知识水平所限缚,没有提供真正需要检查的部位而漏诊,如:当患者主诉髋关节或膝关节不适时,即认定为上述关节疾患,而想不到股神经、闭孔神经的解剖分布[1],在其受累时,亦可于上述部位出现症状。宋文阁、郑宝森等提出:腰椎间盘病变,腰椎结核,肿瘤等也可引起髋、膝关节不适[2,3](2)主观方面,诸如病史采集不详细,体格检查不细致,不能确切地向放射科提供必要的临床资料,加之射线投照的特殊性,处于边缘射线部位的x线影像,由于倾斜投照,可歪曲被照体[4]。

1.2 患者检查前准备欠充分 尤其是造影检查,如胃、肠道内滞留物很易遮盖病变或误以为病变。

1.3 照片投照条件和/或投照位置不适 (1)投照条件过高,则密度偏低的病灶显示不清;(2)投照条件过低,对厚实部位穿透差,易掩盖病灶;(3)投照位置不当:病变不在投照中心线位置上。

1.4 影像诊断方面

1.4.1 观片环境条件不适宜 (1)室内光线亮度过高,(2)光线亮度过低,对观片者眼睛产生不良刺激,不利于微小病变的发现。

1.4.2 影像诊断医师 (1)对变异认识不充分,而将正常变异 误诊为病变或将病变误以为变异;(2)主观武断(臆断)、凭想当然;(3)疑难片子经一位诊断医师报告后,结论便被定格。

2 误诊、漏诊的预防措施

2.1 临床医师 (1)加强自身业务技能;(2)申请单填写应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诊断医师综合分析,吴恩惠指出:同一病变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即“同病异影”),而不同的病变又可有相似的x线征象(即“异病同影”) [5]。

2.2 对被检者应充分作好检查前准备工作,这是完成高质量检查的前提。

2.3 影像技术 (1)技术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照相技术,还要熟悉人体解剖学知识;(2)控制照片质量,使照片具有“适中的黑化度,好的对比度、高的清晰度、小的失真度”。

2.4 影像诊断方面

2.4.1 营造良好的观片环境, 观片室内亮度适中。

2.4.2 影像诊断医师应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才能更好地将临床资料与影像表现结合起来,提高诊断准确率。(1)不定期邀请临床医师到放射科做学术讲座;(2)经常参加临床科室病历讨论;(3)加强随访,不断总结失误;(4)首先全面评价照片技术条件,判定照片质量能否符合诊断要求,为避免遗漏x线征象,应按一定顺序,全面而系统地进行阅片观察 [5];(5)影像要与临床资料相结合;(6)切忌,主观武断地下结论。必要时加照或辅以透视;(7)遇有疑难或不能明确是否有异常时,可向临床医师提出恰当的建议,进行别的影像学检查,另外,x线检查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疾病存在的可能,因为很多疾病在早期可以没有阳性x线的表现[5]如: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x线征象可以是阴性,可建议进一步行mri或血管造影检查,必要时复诊;有些骨折的早期,x线征象不确切,而经一定时间后,由于断端骨质吸收而显露出骨折线,可建议复诊[4];(8)疑难照片须经2名以上诊断医师阅片后,报告方可发出。

由此可见,误诊、漏诊是可以加以预防的,其重要性也并非小题大做,让我们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来战胜“误诊、漏诊”。

参 考 文 献

[1]柏树令.系统解剖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394.

[2]宋文阁,傅志俭.疼痛诊断治疗图解.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222-224.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6)

        1 误诊、漏诊的原因 

        1.1 临床医师 (1)客观方面,限于知识水平所限缚,没有提供真正需要检查的部位而漏诊,如:当患者主诉髋关节或膝关节不适时,即认定为上述关节疾患,而想不到股神经、闭孔神经的解剖分布[1],在其受累时,亦可于上述部位出现症状。宋文阁、郑宝森等提出:腰椎间盘病变,腰椎结核,肿瘤等也可引起髋、膝关节不适[2,3](2)主观方面,诸如病史采集不详细,体格检查不细致,不能确切地向放射科提供必要的临床资料,加之射线投照的特殊性,处于边缘射线部位的x线影像,由于倾斜投照,可歪曲被照体[4]。 

        1.2 患者检查前准备欠充分 尤其是造影检查,如胃、肠道内滞留物很易遮盖病变或误以为病变。 

        1.3 照片投照条件和/或投照位置不适 (1)投照条件过高,则密度偏低的病灶显示不清;(2)投照条件过低,对厚实部位穿透差,易掩盖病灶;(3)投照位置不当:病变不在投照中心线位置上。

         1.4 影像诊断方面 

        1.4.1 观片环境条件不适宜 (1)室内光线亮度过高,(2)光线亮度过低,对观片者眼睛产生不良刺激,不利于微小病变的发现。 

        1.4.2 影像诊断医师 (1)对变异认识不充分,而将正常变异 误诊为病变或将病变误以为变异;(2)主观武断(臆断)、凭想当然;(3)疑难片子经一位诊断医师报告后,结论便被定格。   

        2 误诊、漏诊的预防措施 

        2.1 临床医师 (1)加强自身业务技能;(2)申请单填写应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诊断医师综合分析,吴恩惠指出:同一病变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即“同病异影”),而不同的病变又可有相似的x线征象(即“异病同影”) [5]。     

       2.2 对被检者应充分作好检查前准备工作,这是完成高质量检查的前提。

        2.3 影像技术 (1)技术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照相技术,还要熟悉人体解剖学知识;(2)控制照片质量,使照片具有“适中的黑化度,好的对比度、高的清晰度、小的失真度”。  

        2.4 影像诊断方面 

        2.4.1 营造良好的观片环境, 观片室内亮度适中。   

        2.4.2 影像诊断医师应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才能更好地将临床资料与影像表现结合起来,提高诊断准确率。(1)不定期邀请临床医师到放射科做学术讲座;(2)经常参加临床科室病历讨论;(3)加强随访,不断总结失误;(4)首先全面评价照片技术条件,判定照片质量能否符合诊断要求,为避免遗漏x线征象,应按一定顺序,全面而系统地进行阅片观察 [5];(5)影像要与临床资料相结合;(6)切忌,主观武断地下结论。必要时加照或辅以透视;(7)遇有疑难或不能明确是否有异常时,可向临床医师提出恰当的建议,进行别的影像学检查,另外,x线检查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疾病存在的可能,因为很多疾病在早期可以没有阳性x线的表现[5]如: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x线征象可以是阴性,可建议进一步行mri或血管造影检查,必要时复诊;有些骨折的早期,x线征象不确切,而经一定时间后,由于断端骨质吸收而显露出骨折线,可建议复诊[4];(8)疑难照片须经2名以上诊断医师阅片后,报告方可发出。                 

        由此可见,误诊、漏诊是可以加以预防的,其重要性也并非小题大做,让我们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来战胜“误诊、漏诊”。 

参 考 文 献 

[1]柏树令.系统解剖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394. 

[2]宋文阁,傅志俭.疼痛诊断治疗图解.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222-224.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7)

随着医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CT影像技术的发展日趋迅速,功能也日趋齐全,CT影像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也日渐重要。因而,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不仅影响到日常的医疗诊治,更关系到整个医学的进步和长远的发展。我国的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在近几年来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运用多方面的手段促进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

1 我国现阶段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的现状

1.1 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不紧密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CT影像方面重视程度不断增加,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同其他发达国家、地区进行综合比较起来,仍较为落后。主要表现有:CT影像70%的临床误诊率居高不下,相关专业技术过于独立化和主观化,以及医师和患者对CT影像设备的检测过于依赖。CT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在现代医疗诊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被普遍运用到日常临床诊治的诸多方面。然而正是因为CT影像运用的普及,致使医师患者常常将CT影像的检测结果,直接与病情挂钩,认为CT的检测结果必然就是患者的病状。还有一些从事CT影像的技术工作者的在CT检测中发现异常状况,常会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并没有和事相关病情的临床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事实上,对于人体的很多部位,CT影像的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如果从事临床诊断的技工就能作出诊断,那么临床医疗专业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

1.2 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还存在着检测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对我国CT影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到对相关医疗器材的正确运用,而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我国的CT影像的检测技术没有随着医学的发展而进行改进。CT影像的检测技术还与医生的个人专业素养和临床经验有关,只有检测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CT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而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却没有达到这种要求。

1.3 CT影像的临床运用不合理

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不高还与CT影像的临床运用不合理有关。CT影像的临床运用没有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所患疾病的不同来进行系统的诊断,这就会使得诊断出现相当多的失误或问题。医院的医护人员缺乏CT影像临床运用的丰富知识,因此难以合理的运用CT影像。CT影像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要在具体的运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 转贴于

2 如何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

2.1 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

由于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不紧密,为了提高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就必须要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CT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在现代医疗诊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医师患者不能将CT影像的检测结果直接与病情挂钩,不能认为CT的检测结果必然就是患者的病状。从事CT影像的技术工作者在CT检测中发现异常状况时不能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要和事相关病情的临床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对于人体的很多部位,CT影像的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只有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2.2 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

除了要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外还应该要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在进行CT影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对相关医疗器材的正确运用,而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所以要积极进行改进。CT影像的检测技术应该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改进,所以要提高医生的个人专业素养并不断的积累临床经验,只有提高医生自身的能力才能促进我国CT影像检测技术的提高,只有检测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CT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2.3 合理的进行CT影像的临床运用

除了要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外还要合理的进行CT影像的临床运用。CT影像的临床运用应该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所患疾病的不同来进行系统的诊断。医院的医护人员要不断积累CT影像临床运用的丰富知识,要合理的运用CT影像。CT影像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要在具体的运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

3 总结

总而言之,提高CT的临床诊断水平才能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大背景下。只有提高我国CT的临床诊断水平才能促进临床诊断的科学化归国后制度化,才能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相信在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CT的临床诊断水平一定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8)

随机抽取我科1999年5月~2004年5月五年间普通X线胶片及其所附申请单、报告单100份,考虑到时间及环境条件对X线胶片的影响,对当时现有影像及临床资料予以分析、总结并分类统计。目的在于分析、总结普通放射影像检查中的误诊、漏诊原因及预防措施。100份抽取资料中,误诊率达11%,漏诊率达6%,甲级片率达31%。其中临床医师提供临床资料简单、项目不全占49%;放射科诊断医师报告描述简单、内容不全面占36%;应提建议而未提出者占30%;提出建议不恰当者占20%。

2 讨论

总结上述资料,结合文献报道及工作体会,讨论如下。

2.1 误诊、漏诊的原因

2.1.1 临床医师 (1)客观方面,限于知识水平所囿,在诊查患者时往往被第一主观感觉所束缚,而不能展开思维,结果没有给放射科提供真正需要检查的部位而漏诊,如:当患者主诉髋关节或膝关节不适时,即认定为上述关节疾患,而想不到股神经、闭孔神经(L 2 ~L 4 其关节支分布于髋、膝关节)的解剖分布 [1] ,在其受累时,亦可于上述部位出现症状,而不进一步延伸诊查,可能遗漏了腰部疾病。宋文阁、郑宝森等提出:腰椎间盘病变,腰椎结核,腰大肌脓肿,肿瘤,外伤等可引起髋、膝关节不适或疼痛 [2,3] ,腓骨短肌附止于第4跖骨粗隆,当踝关节发生内收型扭伤时,常因腓骨短肌猛烈收缩而造成骨折 [4],但往往因注意力过分集中于踝部肿痛而忽略了后者;(2)主观方面,涉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诸如病史采集不详细,体格检查不细致,不能确切地向放射科提供必要的临床资料,以致放射科不能准确地摄取病变部位,加之射线投照的特殊性,如:X线束从X线管向人体作锥形投射,因此X线影像有一定程度放大并产生伴影,伴影使X线影像的清晰度降低;另外,处于边缘射线部位的X线影像,由于倾斜投照,可歪曲被照体 [5] 。

2.1.2 患者检查前准备欠充分 尤其是造影检查,如胃、肠道内滞留物很易遮盖病变或误以为病变。

2.1.3 照片投照条件和/或投照位置不适 (1)投照条件过高,则密度偏低的病灶显示不清或不能显示;(2)投照条件过低,对厚实部位穿透差,易掩盖病灶;(3)投照位置不当:非常规多位投照;投照角度不到位;病变不在投照中心线位置上。

2.1.4 影像诊断方面

2.1.4.1 观片环境条件不适宜 (1)室内亮度不合适,室内光线亮度过高,则相对降低了观片灯的亮度;光线亮度过低,则对观片者眼睛产生不良刺激,一者产生视疲劳,不利于微小病变的发现,再者对观片者视力产生损害;(2)室内嘈杂不安静。

2.1.4.2 影像诊断医师 (1)对投照技术条件不合适的片子未予把关重摄,而勉强诊断;(2)对变异认识不充分,而将正常变异 误诊为病变或将病变误以为变异;(3)观片条理性差;(4)观片时注意力不集中;(5)主观武断(臆断)、凭想当然;(6)片子经一位诊断医师报告后,结论便被定格(即片子不再经他人复阅,报告已取走)。如若一个人犯某个失误的机率为100%,则两个人同时犯此失误的机率可能会是50%,经人越多其共犯同一失误的机率将越低。

2.2 误诊、漏诊的预防措施

2.2.1 临床医师 (1)加强自身业务技能,增强服务责任感;(2)申请单填写应提供必要的信息;诸如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出生地、长期异地居住史、现病史、既往史及所做检查结果,以便诊断医师综合分析,吴恩惠指出:同一病变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即“同病异影”),而不同的病变又可有相似的X线征象(即“异病同影”) [6] ;(3)申请单应填写被检者联系方式(如电话等),一旦后续发现误、漏诊等情况时,能够及时与被检者取得联系。

2.22 对被检者应充分作好检查前准备工作

2.2.3 影像技术 (1)技术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照相技术,还要熟悉人体解剖学知识。必要时,与诊断医师协商解决投照条件、投照位置,以便更充分地显示病变。(2)层层把关,控制照片质量,使照片具有“适中的黑化度,较好的对比度、较高的清晰度、较小的失真度”。作者总结质控程序为:暗室人员投照人员/诊断人员暗室人员投照人员/诊断人员投照人员,即:①暗室人员将照片反映的投照问题反馈给投照人员;②医师将照片中反映的投照问题直接或经暗室人员反馈给投照人员,并且诊断医师起到质控的最后一关,不可诊断片决不诊断。

2.2.4 影像诊断方面

2.2.4.1 营造良好的观片环境 (1)观片室内亮度适中(光线宜略偏暗);(2)观片室内保持安静,杜绝无关人员入内。

2.2.4.2 影像诊断医师 应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才能更好地将临床资料与影像表现结合起来,提高诊断准确率。(1)新参加放射影像诊断人员,应到临床科室轮转至少2年;(2)不定期邀请临床医师到放射科作学术讲座,重点讲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3)经常参加临床科室查房、会诊、病历讨论等;(4)加强随访,不断总结失误;(5)工作时应集中精力,在思想充分认识到诊断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6)首先全面评价照片技术条件,判定照片质量能否符合诊断要求,并可在照片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照片质量的影响;为避免遗漏X线征象,应按一定顺序,全面而系统地进行阅片观察 [6] ;(7)影像要与提供的临床资料相结合,必要时亲自询问,检查患者;(8)切忌形而上学,主观武断地下结论。必要时加照或辅以透视,如

:肺部纹理(尤其是粗、乱纹理)易造成小肿块假像,透视下转动可以鉴别;肋骨骨折者,常规投照不一定能够发现病变,透视下转动常可暴露;(9)遇有疑难或不能明确是否有异常情况时,可向临床医师提出恰当的建议,诸如进行别的影像 学检查,其它实验室、内镜、活检等检查,随诊观察,试验性治疗等;另外,X线检查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疾病存在的可能,因为很多疾病在早期可以没有阳性X线的表现 [6] ,如: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X线征象可以是阴性,可建议进一步行MRI或血管造影检查,必要时复诊;有些骨折的早期,X线征象不确切,而经一定时间后,由于断端骨质吸收而显露出骨折线,可建议复诊(通常于伤后2周),以明确病变有无 [4] ;(10)照片须经2名以上诊断医师阅片后,报告方可发出。如确系诊断医师人员少而当天不能另人复阅时,片子不宜当日外借(次日另名诊断医师复阅或本人再次复阅)。以上是作者的一些浅见总结,供同仁交流指正以便更好地工作。如果在我们的工作中尽可能地减少误、漏诊的发生,不仅标志着我们业务水平的提高,增强了自身成就感,而且减少了诸多麻烦、纠纷,赢得了患者的信任,提高了医院声誉,加强了我们的市场竞争力;更重要 的是提高国人身体素质,使他们更好地投入社会财富的创造中,减少国家医疗资源的投入、消耗等。

由此可见,误诊、漏诊是可以加以预防的,其重要性也并非小题大做,让我们健康使者共同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来战胜“误诊、漏诊”。

参考文献

1 柏树令.系统解剖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394.

2 宋文阁,傅志俭.疼痛诊断治疗图解.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222-224.

3 郑宝森.慢性胸腰背疼痛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246.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9)

Key word: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edical diagnostic image;relationship

引言

医学影像是涵盖X 线片、超声、CT、核磁共振、介入等多个不同门类的一门新兴医学技术,自1895年伦琴发现X 线片以来,医学影像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此之前,医生除解剖外,只能依靠触诊了解患者体内情况,但解剖与触诊均具有一定风险。毕业生论文网因影像成像原理及采用的检查方法存在明显区别,检查范围也各不相同,且还突出了检查技术。因此,影像技术对于影像诊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逐渐从根据某一形态变化而诊断向功能、形态、代谢等改变的综合诊断体系方向演变。

一、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医学影像诊断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心。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工作层面的拓展需要影像诊断的科学指导,而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的提升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作为保障。只有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及时将结果反馈出来,才能逐步提升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由于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是存在差别的,并且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的专业性较高,例如超声检查、CT、MRI 等方法各有特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发现不同的技术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对于疾病的诊断,并非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就能够得出最准确的结论,有时仅通过一种影像学技术就能进行诊断,而采用其他的检查方式则难以检出异常。即使不同的影像学技术都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检查,但应当出于对患者经济角度的考虑,选择最为经济且适合的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在本质上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当前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和医学影像及时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在整个医疗环境中,随着新业务、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性科学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诊断与医学影像技术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大大提升了医疗水平。

二、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独立性

在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中,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较高,主要包括:第一,要求了解与掌握CT、核磁共振、超声医学及常规放射学等方面的专业操作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第二,了解并掌握有关电子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第三,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对各类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应用情况及主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在当前医学影像诊断应用方面,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现代医学影像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专业性知识;第二,在对临床疾病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对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熟练应用;第三,能够深入了解并熟悉与医学影像方面相关的临床技术及知识;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为临床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并且能帮助专业医师获得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信息与知识,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极为关键的依据。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则主要是为了对医学影像技术中提供的各方面信息作出观察与分析,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得出最为客观、公正的影像学诊断结论。

三、结束语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10)

2影像诊断主体的越位和失位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11)

1.2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案例教学法的融合如上所述,PBL与CBL均很适合医学教学,将两者相结合更是相得益彰。通过呈现典型的案例,并在案例引出思考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既使学生获取事实性知识,也能更好地掌握理论概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决策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2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影像本科实习教学的实践

2.1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法宜在实习阶段开展

一般医学教育分三步走:理论课—见习课—临床实习。大学扩招后,理论课一般采用大班教学,每班学生100人左右,见习课小班教学,学生在35人左右,而教师只有一位,学生多、教师少,任课教师教学任务较重,难以一一解答,评判每位学生的学习研究情况。学生在没有理论和实践基础时,解决问题的动力和能力很局限,不易于开展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应以传统教学为主。实习教学则不同,每批来科室学习的学生只有8-10位,科室全体医师都可以是实习生的指导教师,师资较充足,可与学生多作交流,每次的议题可以分教师或分组担任,以促进指导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目前,各实习科室的软硬件配套设备完善,实习生遇到问题可以随时通过任何一台工作电脑的PACS系统、文献库、病理查询系统、检验系统、电子病历系统查阅资料、随访病例、手术记录,以解决疑难问题,了解疾病的新动向,便利又快捷。

2.2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2.2.1病例的选取在医学教育中,“案例”通常称为病例。病例组织的好坏是病例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因此应重视病例的组织和选择。病例可先由实习生初步选取、再经指导教师筛选。影像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习期间,我们鼓励实习生多动手操作、要求他们完成一定量的影像报告,并培养他们对病例追踪随访的习惯、从而印证影像诊断的正确符合率。因此,实习生可以在日常工作中以真实的病例作为病例教学的素材,而且是必须有病理结果或经过临床证实有最终结论的病例,并由实习生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作为平时作业定时交由指导教师审阅。病例随访、制作均由实习生完成,能更好地发挥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并将临床、影像、病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认识疾病的影像表现,从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但实习生的经验阅历尚浅,所选取的病例未必符合教学要求,需要指导教师把关、挑选。如果选取的病例不适合全科讨论,则由实习生本人阐述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及病理特点,提出诊断及鉴别诊断,由指导教师给予简单补充与小结。

2.2.2问题的提出针对选取好的病例,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临床经验,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使之贯穿于整个病例,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引导实习生进一步探索与思考。如选取的病例是发生在桥小脑区的听神经瘤时,可以从听神经的解剖特点、听神经瘤的临床表现以及病理特点三个方面提出问题,由实习生复习课本、查阅文献、搜集资料汇总,在原有的多媒体课件中,让实习生将解剖、病理改变与影像表现相联系,加深对听神经瘤的纵向认识,使实习生迅速掌握听神经瘤在X线、CT、MRI的一套表现。同时,还可以横向比较其他好发在桥小脑区的常见肿瘤,如脑膜瘤、胆脂瘤、三叉神经瘤的一些特征,向实习生提出鉴别诊断思路,开拓临床思维,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在制作专题的全过程中,一切应以实习生为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只发挥辅助作用参与其中。

2.2.3病例汇报每两周举办一次病例汇报,每次选取3-4个病例,由实习生汇报病例、全科进行讨论学习。首先由制作课件的实习生讲解自己选取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阐述病例的临床表现、体征等相关检查、影像表现,并提出诊断及鉴别诊断,汇报后由参会的其他实习生、研究生、初中高级医师等逐级发表意见、进行讨论、回答问题,再由主持的实习生揭晓病理结果。若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合,则分析重要影像征象,总结出影像诊断要点;若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相符合,则应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做好鉴别诊断,从而不断提高影像诊断水平。通过定期举办的多媒体病例汇报、师生共同学习讨论病例,进一步调动了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了对影像表现及诊断的理解,明显提高了实习生的学习兴趣,实习生发言的积极性和水平提高了,年轻医师临床诊断的思维更加宽广、分析的条理性更加清晰,而且为科室的教学、科研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达到教学互动和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