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写冬天景色的诗句大全11篇

时间:2022-12-27 23:44:15

写冬天景色的诗句

写冬天景色的诗句篇(1)

1、品味文章优美诗意的语言,并感受其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2、体会作者笔下江南冬景的可爱、明朗、迷人等特点,感受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之情。

3、明确文中所运用的对比、白描、避实就虚等写作手法,能说出其作用、好处,并加以学习。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作者在写江南的冬景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好处所在。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教学方法:

提问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菩萨蛮》韦庄 《忆江南》白居易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日出江花红胜火,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春来江水绿如蓝。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能不忆江南?

开篇引入两首古人描绘江南春色的词,从而引入江南这一如诗如画,千古文人都为之陶醉的地方,那么江南的春天如此迷人,那其他季节又是怎么的风味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

二、作者介绍

书下注释,可简单介绍一下其散文的特点,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浏览全文,理清思路,并思考一个问题,文章中除了写江南的冬景,还写到了哪些地方的冬景?

明确:北国的冬天、闽粤的冬天、德国的冬天。(江南的秋天则可在讲课文时一带而过)

四、研读文本,掌握文章对比的写作特点

1、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其他地方的冬景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呢?

2、明确:对比

3、请同学浏览文章1、2两小节,试从自然环境和人们的活动两方面来比较南北冬天的特点?

明确:江南的冬天的特点是:温暖、可爱。

文章第三小节,由老师一带而过,这里简单和江南的秋天有一个小对比,学生能找出江南冬天的明朗这一特点,即可。

4、4、5两小节,主要是讲闽粤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进行比较,着重写了江南冬季的植物,可以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提问:江南冬季的植物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试着用书中的语句来说说看。

明确:芦花至冬而不败,红叶有三个月以上的生命,野草是野火烧不尽,寒风吹不倒下……

总结出江南冬景的富含生气这一特色。

5、第6段可作为对比探讨环节的结束,略微点下“恩惠”、“清福”、“德国的冬天也和我们江南的差不多”等,感受到作者的那种自豪、幸福、满足以及对江南冬景的由衷喜爱。

五、研读文本,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与意境

1、请一位同学朗诵文章的第7段,大家概括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最好能概括成一幅图景)

明确:微雨寒村图

2、从这一幅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景色?它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细得同粉似的白雨,乌篷船,落日夕阳,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恬淡幽静,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而展现了江南冬景悠闲、迷人的特点。

作者在这里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联想到岳阳楼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相同也。

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虽是在写,实似在画。

那我们便再怀着平和的语调,舒缓的语气,齐声读一下本段,再次感受一下这幅微雨寒村图的美妙。

3、欣赏完了江南的微雨寒村图,我们再来看看江南的雪景。先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下第8小节。大家思考一下,本段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引用古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是一种避实就虚的写作手法。

赏析这八句诗,可以问问同学们,这几句诗是作者随便选的吗?他们的顺序能够调换吗?大家思考一下,这几句诗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雪景的?

时间顺序:日暮――入夜――夜深人静――第二天早晨

雪势顺序:欲雪――微雪――大雪――雪停

可见作者虽然以诗代文,但是行文的思路,顺序可谓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诗选得巧妙,安排得更为巧妙。

可以再点下引用诗句来表情达意的好处,江南的雪景给人的感觉是喜悦,悠闲,宁静……

写冬天景色的诗句篇(2)

[教材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可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人手进行分析鉴赏,既可给学生以新鲜之感,又可培养他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

2 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3,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

[教学策略]

从课题人手,通过诵读、播放配乐朗诵,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整体把握文意。再以裴迪为切入口:如果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以此牵出文中的“景”、“情”、“理”来探究。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

二、通过诵读,整体感知

1 自由散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个别弄不懂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如不能再问老师。

2 请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尝试美读。教师在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音的运用、语音的延长、节奏缓急等方面,点拨和鼓励学生不断设计和尝试,加深对景物和--语言之美的体会。

3 教师范读,学生对照自身不足。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写景中体现的作者内心的情感。

三、讨论探究

假如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1 学生可能绝大多数说应邀,两个理由:山中的美景、朋友的深情。(教师点拔,两人的情谊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们深厚情意的基础是什么?当然在于两人有相投的志趣,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领悟。文中裴迪“天机清妙”可找到显证。教师可适当介绍王维与裴迪的交往情况。可感知,裴迪应邀是因为山中有二人共赏的美景,二人从美景中能够领梧到共同的深趣。)

2 可能会有学生说不应邀,因为他要忙于考试,他对官场还寄予希望,两人是有不同的。所以,裴迪也可能不来啊!(教师不限定答案,鼓励更开放性地理解。那么蓝田山一带有怎样的羌景?紧承着过渡到景物描写的品味。)

四、具体研读文中景物描写诗情画意及语盲筒约淡雅的特点

1 朗读第二段中写景的句子:

(1)找出此段写了哪些景物,抓住修饰词,说说每个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可发现景物前多用“清”、“寒”、“深”等词,营造了一种冷寂、清幽、空灵的意境。

请学生挑选一些字来谈谈感悟,如“疏钟”可以想见钟声清润悠扬,疏疏落落,隐隐约约而又清晰可辨,显出静中之动,有种缥缈韵味。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表现的画面。总结作者在描写中运用的技法。

王维精通音乐,擅长绘画,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他的文也有此特色。此景如一幅水墨山水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景动静结合:有声与无声相应和。细致地表现了光色和音响变化,语言精美,音节舒缓,表现了山水的幽静和作者内心的静谧。

(3)这样的冬季月景你觉得优美吗?喜欢吗?

可能许多学生不喜欢,因为太冷寂、太凄清甚至有点寒意森森。也可能有人会说意境很优美,但让自己长居此地就不情愿了。

(4)为什么清幽寂静、寒意森森的冬夜在王维眼中却是优美动人的呢?

借此可适当介绍王维对佛教和禅学的极大崇拜,禅宗思想对其诗文感情格调的影响。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笔下冬日寒夜景物的清幽冷寂或许正是作者内心禅意的表现,也是作者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的折射。王维,字摩诘,名与字来源于佛经《维摩诘》。有人说王维心中有座“佛”,可见其晚年内心的平静和甘于寂寞。难怪有人称王维为“诗佛”。

2 朗读第三段中写景的句子:

(1)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色彩明丽,生动活泼,富有朝气)让学生通过联想描绘文中所写景物,体会景物的意境。

(2)启发学生,从此段所写的事物(草、木、山、鱼、鸟等)联想的同《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思考两段描写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

笔下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万类霜天竞自由”。“万山”、“层林”意象阔大,“红遍”、“碧透”绚丽多彩,豪迈乐观。而王维笔下是一幅色彩明快而清新朗秀的春朝图。意象并不壮阔,色彩明丽却并不绚烂,再让学生通过炼字来加深理解,比如轻鲦“出”水的“出”,有轻柔之感,少力度;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翔”就显得刚劲有力的多。同样“露湿青皋”中用“湿”而不用“滴”和“坠”,声响更细小更轻微,甚至难以察觉。整幅画面生机盎然而又冲淡闲散。

(3)“然是中有深趣矣”的“深趣”该如何理解?请学生谈谈感悟。

①是对自然的观照,自然与心灵的和谐感应,天人合一:

作者对自然风光有着浓厚的兴趣,与自然万物有相敬相和的亲密关系,因而对佳山丽水有极强的领悟能力,能更细微地去领略和感知自然界的净美与和谐。春景中自然万物均生动活泼,自由舒展着自我,那份闲适使作者极想与其融为一体。欣赏美景,观照心灵,向外发现了山水的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他希望能够物我相亲,与自然泯然无间、尽善尽美的和谐相处。

②是对人生的理解,对恬淡宁静、超尘脱俗人生境界的追求:

陶渊明《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他归隐后乡居生活悠然自得的心境,从景物中领悟到返璞归真的真意。而王维在景物中何尝不是寄予了自己的一种人生理想呢?人本就应该生存在如此美景之中啊。

小结:虽是一封书信,作者却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的如同一首赞美风光和表述友情的赞美诗。我们还隐约看见王维的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感受到他对自然万物独特超群的的感悟能力和对超凡脱俗人生的追求。其清寂雅净的胸襟与闲静从容的心地,带给人恬淡和宁静的心境,是诗文之中的极品。

五、比较阅读

写冬天景色的诗句篇(3)

从早春到晚春,都能找到相对应的诗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写的就是刚刚经历了严冬之后的早春景象。冰雪融化了,江水又流动起来,鸭子迫不及待地跳入江中,尽情嬉戏。这就是春天来了的气息。

如果说水的变化是春天来了的一个特征,那么颜色的变化则是春天到来的最直观的一个视觉体验。南方还好,即便在冬天,也可以看到绿色。在北方就不同了,漫长的冬季,颜色单调,树枝光秃秃的,大地白茫茫的,一派了无生气的景象。于是,当春天流露出一点点迹象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欣喜不已,或者说是急于寻找春的痕迹。不信你看这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韩愈《早春》中的一句诗。支撑着人们熬过漫漫冬季的一个信念,就是冬天过后会迎来春天。所以,在刚下过一场春雨之后,人们就急切地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的身影,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就能表达出这份急切之情,也可以说,这句是整首诗的神来之笔。

贺知章就要比韩愈有点耐心,他等到柳树发芽长叶了,才表露出那份喜悦之情来。他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表面是在咏叹柳树发芽,万物复苏,实际上,他是在歌颂把春天送来的春风。没错,王安石也认为春天的使者是春风,他在《泊船瓜州》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虽然王安石在诗中流露出一种无奈,但是春天来了,大江两岸都已经满眼绿色,是这些充满了生机的绿色,让诗人看到了希望,有了盼头。敢问明月,何时照“我”还?

孟浩然对春天的领悟不同于其他诗人,他是从唧唧喳喳的鸟叫声中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春晓》中这样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的,鸟语花香是春天最赏心悦目的画面和最悦耳的音乐。沉寂的冬天,万籁俱寂,鸟儿们也随之销声匿迹,但是最先获得春天来临的信息的往往却是这些小生灵们。你听,它们婉转的歌声就把诗人从睡梦中叫醒,这么美妙的声音,谁还忍心睡大觉呢?

写冬天景色的诗句篇(4)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写冬天景色的诗句篇(5)

Abstract: 《A Quatrain》 is a famous composition by Du Fu wrote(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which be read with admiration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Lots of readers express various appreciation and feel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this poem.The poem describe four seasons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which express the love of nature,the love of real life and joy of feeling.

Key words: Du Fu;《A Quatrain》;“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four scenery

宋学家程颢有《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怡然自乐的人生观,其中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更是道出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境界。每读这首诗便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虽然历来对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离不了借景抒情的普遍看法。的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4句话写了4幅风景图,通过对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但是对于这4句话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是怎样构思这4幅画面的,却很少有人探究。经过多次的反复阅读,尤其是在前引程颢诗的启发之下,笔者认为杜甫的这首绝句中的4句诗绝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景物堆砌,而是选取了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里最富有特征的自然物象加以传神地描写,从而构成4幅美妙的四季风景图。也就是说,作者是以概括的笔触描写了他所生活的成都草堂之四时美景。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大都在辗转漂泊,穷困潦倒,正如他在《登高》一诗里所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只有在他晚年,由于朋友的帮助,他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才勉强修建了一座简陋的草堂,从而度过了一生中虽然短暂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最难得的安稳日子。由于生活境遇的稍微好转,杜甫的内心便有了一种难得的闲适情趣,因此这个时期所创作的诗便呈现出萧散自然的风格特点。在他笔下,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便成为这时期他诗歌的主要特色。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便是这时的代表作,下面笔者作一具体分析:

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的美景。其中,鲜艳亮丽的色彩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黄鹂”对“翠柳”,黄鹂鸟儿不一定是黄的,但翠柳一定是绿的,这样的搭配在视觉的感应方面极富吸引力,令我们想到春天来临之后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局面。春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呈现,而是只写柳树上边的鸟鸣,这鸟也不是一群,而是只有两只,两只鸟的叫声似乎有点单调,不足以传达出春天的繁华热闹,但是我觉得有这两只美丽鸟儿的叫声就足够了,清脆而又悦耳,完全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不是吗?实际上透过这两只鸟的叫声,我们完全能够联想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热闹景象。但是叫声写得太多了,就只能是“呕哑嘲哳难为听”,那样就令人不堪忍受了。所以此处应以简洁为妙。

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给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如果首句以五彩缤纷繁华热闹而取胜,那么,这次句就是以淡雅素净视野开阔为特色了。“白鹭”对“青天”,天是蓝的,鹭是白的,两者相衬,既对比鲜明,又简洁疏朗。同时,作者这里用了一个极富力度的动词“上”,这“上”字的运用令我们联想到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句诗都用了一个“上”字来写鸟飞的姿态,“上”给人的感觉是排除各种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其中既包含了鸟儿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但实质上更传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刘禹锡这首诗写的是秋景,那老杜这首诗难道不也让人想到秋天的景象吗?秋天,天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但秋天也是候鸟南飞的季节。记得小学课本里学到写秋天的文章,里边有这样几句话,“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里的“一行白鹭”不正是让我们联想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吗?所以,笔者认为第二句是写秋景的。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提到雪,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虽说从成都往西往远处望,是常年积雪不化的川西高原,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情景至今令我们难以忘怀。但杜甫这里写的不可能是其他季节的雪景,而应该是冬季。其理由除了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物外,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推论:其一,前边两句分别写的是春秋两季,而接下来的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则使人直接联想到的是雨水充足、水涨船高的特有的夏天景象,那第三句也只能是写冬天了。其二,从作者的观察位置来看,此时是作者坐在屋里从窗户向外望去所看到的景色,一个“含”字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正是于尺幅之中见千里之景;再说,作者为什么要坐在窗前向远处望,而不是如下句一样尽情地站在门外观赏西山雪景呢,难道还不是因为天气严寒门外难以久立而只能蜷缩于一隅吗?

结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正如上句所分析的那样,夏季雨水充沛、水涨船高,正是水上交通运行的黄金季节,这船不是附近的渔民打渔的小渔船,而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南逆江而上的大商船。作为久负盛名的锦城,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正是唐代商业非常发达的大都市,虽然自古就有蜀道难的传闻,但因为成都地处岷江上游,周围又汇集了好多的河流,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东来西往的船只经常汇聚于此进行各种商业贸易,所以杜甫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夏季常见的景象置诸笔端。

综上所述,杜甫这首《绝句》正是选取成都四季特有的自然景观,加以准确传神的描写,从而向我们展示了4幅非常鲜明生动的画面。杜甫虽然地处一隅,但他心情愉悦、生活悠然,故此他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岂非“思理之致”乎?

(宋)谢枋得、(明)王相.千家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91

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3

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3

写冬天景色的诗句篇(6)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3.学习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品评江南冬景的图画美

2.领会并学会运用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师生合作,分组探究,讨论交流,诵读品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播放乐曲《太湖美》创设情境

导入:

师:提到江南,总会有一种柔软的情愫涌上心头,这样四个字就会自然地浮现在脑海当中――烟雨江南!许多文人墨客在江南留下了自己不朽的诗篇。

大家看投影片上的这俩首诗:(同学齐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这两首诗都是描绘江南春季的景色,那么江南的冬季又是怎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郁达夫的这篇散文《江南的冬景》。

师:下面我们一起解决预习的字音题(投影正音)

(学生集体读两遍)

师: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生:江南指江浙地区,总体印象: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师:你能告诉大家是在哪里看出来的吗?

生:在文章的第六小节和文章的第三小节。

师:很好,所以人们这样说:达夫的江南,明朗的江南。

师:明朗的江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朱自清在《春》中用五幅图画来描绘春天,本文和《春》有异曲同工之妙,郁达夫也为我们展现了五幅江南冬景图,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幅图并依次加以命名。

(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

明确: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

(只要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熟知的过程,目的就达到了。不必囿于与答案完全一致,意思对即可)。

师:我们有些同学可能并没有去过江南,但郁达夫已经用他那优美的文笔带给我们一个冬日里的美丽江南。在这一幅幅诗一般的图画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幅图呢?

(学生七嘴八舌,尽管各人所言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午后郊游图、江南冬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

师:好,下面我们就分别看看同学们选择的这几幅图,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我喜欢午后冬郊图,它在文章的第五小节,在这幅图中作者写了许多的景,有芦花、乌桕叶、乌桕籽、野草、微风、阳光等。它们很符合江南冬天的特点,显得生机盎然。

生2:我也很喜欢这幅图,但是我觉得这位同学没有抓住要害回答,我觉得应该抓住一些修饰语,比如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赭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这些才是江南冬天的特点。

师:很好,同学的发现能力很强。白色的、火红的、雪白的、和煦的、温暖的,这才是江南的冬景所特有的,它们的特点是?

生:很温暖、非常美、很漂亮、色彩明亮(这些是同学们随口而出的描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

师:这些字眼没有文学色彩,没有感情,也尚欠雕琢!请再想想。

生:和煦温暖、如诗如画、多姿多彩。

师:正如大家所言,这是一幅明丽、绚烂、生机盎然、和煦温暖的江南冬景。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也是郁达夫散文写作中的一个特点,这样写作会使文章更加丰满耐读。

师:请大家集体朗读第五小节,注意读出这种明丽、绚烂、生机盎然、和煦温暖的感觉。

(学生集体朗读,很投入)

师:还有同学喜欢其他图景的吗?

生3:我更喜欢微雨寒村图,大家看这幅图中写了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多么淡雅的场景,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太美了。

师:嗯,你说得很不错,你把这幅图中的景和景物的特点都说出来了。那么这样的景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学生抢着答:悠闲,洒脱。(文本中有这样的词汇)

师:同学们在品读文章时文本意识很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段文字,看能不能把这种悠闲、洒脱的氛围读出来。

(一女生主动站起来朗读,声情并茂,很投入。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

师:老师在读文章的时候感觉江南雪景图写得很有特色,大家一起品品看。

投影下面语段:(学生齐读)

最妙的是下一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老舍《济南的冬天》

师:看完这段同样是写雪景的文字,相比之下,我感觉到与《江南的冬景》写法上好像有所不同,同学们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有很多的古诗句。

师:对了,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些诗句,最好是摇头晃脑地读。

生:(做摇头摆尾状)“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师:不描写具体的景,而是借助于古诗词来描写,这在写作手法上叫什么?

生:叫间接描写。

师:《济》文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描写,而《江》文是引用诗句、虚写江南的雪景。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劲,绕这么多的弯子,直接像《济》文里那样描写不就很好吗?

(学生小组讨论)

生:优美诗句的内涵更丰富,更能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

师:说得很好。郁达夫经常在散文中引入一些诗句,这样就让他的散文充满浓浓的书卷气,文章也写得不再平淡,也更富有诗情画意。

师:我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们一起去品鉴剩下的几幅图,但为了能让你们自己学会去感悟文学之美,我就将这幅美丽的图画交给你们自己课后去鉴赏。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看看这幅图画里有什么样的美景,这些图景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郁达夫先生又用了哪些巧妙手法进行艺术创造的。

师:在读文章的时候,老师有个疑问,既然文章写的是江南的冬景,那郁达夫为何要在开头写北方的冬天?

生: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写北方的冬天突出江南的冬天晴暖温和的特点。

师:文章当中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吗?

生:还有闽粤地区的冬景和江南的冬景比较,和北方的夏夜比较以及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师:美是由我们自己来发现的,江南的冬景美不胜收,美得有品味,但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对比,这种美也不会表现得如此突出,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郁达夫真正表现出了自己笔下江南冬景的特点。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这就是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师: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投影)

1.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

3.运用对比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4.文章要融进自己的个性。

写冬天景色的诗句篇(7)

清代诗人潘德c的《镇江至江宁山杂述》,亦颇具意味,同样写出了冬天的明快和艳丽,给人视觉的美感和内心的宽慰。“人畏冬山肃,我爱冬日丽。老木妍新霜,浅红透深翠。”诗人是说,别人畏惧冬的酷冷,我却眷爱它的冷艳和明丽。经霜的老树在冬天里更加美丽了,浅浅的红色中透着深浓的翠绿。诗人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中吟颂冬天,别有一番意趣。它告知人们,只有懂得欣赏,自然会陶醉其中。

古诗词中,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可谓是一个冷寒的画面。但冬天虽至,却不凄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作,结构至为精巧。虽写江雪,但不直接入题,直到结尾才豁然开朗,“寒江雪”三个字便生生地冒出来,让人回味悠远,很是吸引人。它乍看是一目了然的山水画,没有行人和飞鸟,唯有一位披蓑戴笠的老翁孤舟垂钓。诗人借此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写出了人生的荒寒静寂。《江雪》画面十分幽冷,意境十分空旷明净。但诗人柳宗元身处逆境,执着而不孤独,坚定而不妥协,孤愤而又向上,宁静而又超脱,这便是冬天里驱走寒意的一篝火。

写冬天景色的诗句篇(8)

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语文课堂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语文。可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实践往往脱节。一是由于教材中的选文有时与写作训练并不匹配,二是教师有时只醉心于自己的艺术表演,却忘记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可能在观赏表演中培养起来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来“习得”,别无他法。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一条有效的桥梁呢?笔者认为,应该将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进行细读,从文本中寻找读写的结合点,鼓励学生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习作表现出来。这样既充分挖掘了文本的资源价值,又在训练中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笔者在上郁达夫的名篇《江南的冬景》时,尝试通过文本细读找了一些读写的结合点,进行举一反三的仿写,让学生把对文章内容的多元理解通过习作表现出来。

一、感悟提炼:浓缩文本精华

写作训练――化“文” 为“联”。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以独特的眼光发掘故都的美,分别选取了江南植被图、寒村微雨图、 江南雪景图等多幅画面来倾吐对故都深沉的眷恋。在“江南植被图”里,作者选取的景物有:白色的芦花、红色的乌柏叶、雪白的乌柏籽、赭色的野草等。笔者在教学时,进行了化“文”为“联”的改写尝试,要求学生为这幅江南植被图拟一句对联。如:“满地芦花映红叶,一树白臼乱红梅。”精彩的对联来源于对文本的合适解读,对语言的精心推敲。通过写对联,一来学生体会到这幅画的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从而感受到江南冬景的和煦温暖,生机盎然,二来学习了用凝练的语言提炼自己的感受,一举两得。

二、情境改写:体会文本意蕴

写作训练――化“文”为“小令”。郁达夫笔下的寒村微雨图与江南植被图不同之处在于,江南植被图所写景物色彩鲜艳, 寒村微雨图所写景物如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等景物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悠远。作者在这江南微雨寒村图中发出如此感慨:“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这里的意境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指的是天已垂暮,江南农村,人们早已回家。屋外唯有被鞫雨浸润了的小桥、远山和树枝桠杈的杂木树林在静静地享受着。门前泊了一只乌篷小船,在雨中摇摆。这时可以与一二知己斟酒谈笑,任凭灯光与喧哗点缀屋外的一片静谧。文中意境如此朦胧悠远,学生较难进入文本的意境。教师若把自己的理解一股脑儿倒给学生,学生未必能真正感悟。要达到深层的理解,学生必须自己“入境”,尽可能把自己“融”到作品中去,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为了学生能够“入境”,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化“文”为“小令”的改写尝试。

笔者先展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由九个名词构成。接着,笔者要求学生找出“寒村微雨图”中所描写的名词,根据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格式,仿写《天静沙.冬霖》。仿写有两点提示:首先,根据文本,也可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找出“寒村微雨图”中所描写的景物。学生能找出很多“寒村微雨图”中的名词,这就完成了第一步,列出可入诗的意象。其次,筛选出的意象要符合文本的意境。这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文本中的意境是什么样的意境,哪些景物能较好地体现这一意境。让学生通过改写训练中自己主动“融”到作品的意境中去。笔者在课堂上还采用小组比赛方式激励学生同组间互相协作,请每组派一个代表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现场品评,学生积极性很高,也涌现出一些佳作。学生作品的精彩,真的让人不敢相信!例如:一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天静沙.冬霖》:“江南微雨寒村,小桥流水人家,暮雨潇潇江上。天垂暮了,酒客还未回家。”笔者带领全班学生齐读该生的作品,而后对该生的作品进行现场品评,这是学生自己修改出的《天静沙.冬霖》:“微雨寒村烟树,小桥流水人家,乌篷茅屋酒客。油灯初上,闲适人在江南。”寥寥几句,便把一幅江村暮雨图展现了出来,可见,学生已经“入境”。

通过情境再现,体裁改写,笔者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形象意境,让文本所表现的画面流动起来,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悟文本的意蕴。

三、文本补白:激活文本灵性

写作训练――化“诗”为“文”。好文章往往有意留出“空白”,给人一种“字里乾坤天地宽”的感觉,郁达夫的文章便是如此,它含蓄简练,让人回味无穷。郁达夫先生在描绘江南雪景图时,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了一些诗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郁达夫为何不实写,而要借前人的诗句来描绘江南雪景呢?细读文本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空白。对于文本来说,省略不说的空白处也许正是最有意味的地方。

这四句诗简洁洗练,意象丰富,所以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对诗句进行稀释还原。于是,笔者进行了化“诗”为“文”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关注每句诗所描写的时间、雪下的强烈程度,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起来,将这组连贯的江南冬雪图描绘出来。有位学生把自己的想象整理成了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日暮时分,天快下雪。转眼间,瑞雪纷纷。这么冷的天气,燃起炉火,叫上老友,把酒言欢,不亦乐乎。入夜,梅花在月光下的影子像沙撒在雪路上,微雪也许还在飘着,一同飘来的还有阵阵酒香。夜深人静,风雪越来越大了,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敲门投宿。这样的天气,行路一定很困难吧。到了第二天早晨,雪经过了一夜的飘舞已经积了厚厚一层,这时孩童欣喜的来报告,深雪中一枝红梅已经悄然绽放!”好一幅美丽的江南雪景,难怪作者如此钟爱。通过改写训练,学生领悟到作者省略不说的空白处,竟是最有意味的地方!

教学《江南的冬景》一文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在此阅读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细读,从文本中寻找读写的结合点,运用合适的策略,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鼓励学生主动地、富有创意地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习作表现出来。教学时进行化“文”为“联”、化“文”为“小令”、化“诗”为“文”的改写,能够促进学生细读文本,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真切地感受文章的意境和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这样既充分挖掘了文本的资源价值,又在训练中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写冬天景色的诗句篇(9)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3-0017-05

[作者简介]张君燕(1971―),女,本科,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樱园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儿童诗是指一种节奏、声韵充满美感,文字流畅自然,内容生动活泼,适合儿童念唱或朗诵的诗作。儿童诗篇幅短,诗中有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是最适合儿童的文学样式,也是训练儿童语言的最好启蒙教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小学低年级学段要适当诵读优秀诗文50篇,从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一年四季,轮回更替,周而复始,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化每天都呈现在儿童面前,是最直观、形象的学习资源。教师以四季景色的儿童诗为课程内容,和儿童一起读写童诗,设立课程目标,规划课程进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赛诗、写诗活动,让儿童掌握童诗的朗读、仿写的基本方法,促使儿童诗情激荡、思维飞扬,从而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潜能,发展儿童语言,不断丰厚儿童的人文素养。

一、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儿童天生是诗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爱幻想,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记忆力强,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他们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思维的。正因为如此,他们虽然只能运用只言片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却不乏童真、童稚和童趣,这样的语言犹如沙砾中的珠贝,采集出来都是富有灵性的小诗。

(二)儿童诗是语文学习的有益补充

在儿童文学浩瀚的海洋中,我们发现儿童诗清新活泼、质朴纯真、琅琅上口,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一首优秀的儿童诗,集美感的内容和优美的形式于一身,能拨动儿童的心弦,还能引起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

(三)儿童诗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载体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儿童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即校本课程。”我们开发的“儿童诗”第二课程旨在提高儿童人文素养,促进他们和谐发展,这不但符合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儿童诗”第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促进儿童和谐发展,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完善儿童的个性特长,增强儿童的人文底蕴,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具体目标

1.喜欢朗读儿童诗,感受儿童诗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童诗。

3.对感兴趣的诗歌乐于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背诵一定数量的儿童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5.能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浅近的诗歌,并能用断行的形式记录下来,初步用诗歌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6.在诗歌仿写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三、课程内容

春天诗歌:春鸟、春风、春的消息、春天的秘密、春天的颜色、春天的味道等25首。

夏天诗歌:夏天的许诺、美丽的夏夜、夏天的催眠曲、夏天的故事、夏天的色彩、夏天的味道等25首。

秋天诗歌:秋风、秋歌、秋天的信、秋天的落叶、秋天的雨、秋天的声音等25首。

冬天诗歌:会唱歌的雪花、冬天的树、雪花的快乐、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无言的冬天等25首。

四、课程实施

(一)朗读儿童诗,让诗意润物无声

朗读是用形象化口语表达的过程,是培养儿童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朗读,是一种应该贯穿在儿童诗教学全过程中的教学要求,也是对儿童进行长期训练的一项基本技能。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1]在朗读儿童诗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营造朗读氛围,从环境布置、音乐调节、多媒体课件展示诸多方面来激励儿童积极参与到朗读活动中去,给儿童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引领儿童展开想象,调动儿童的各种感官,使儿童细细品味诗歌优美生动的词句,从而感悟诗歌的意蕴,领略诗歌的意境。

教室的前后黑板上可适当描画冬天的布景,如雪花、雪人、玩雪的孩子们等。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冬天的雪景,播放轻柔的音乐渲染,营造冬天静雅、优美的环境。

2.教师范读,示范引领

低年级儿童的生活背景、人生阅历、情感体验等方面决定了他们对儿童诗的理解和感悟还比较肤浅,所以,儿童读熟诗歌往往要经历很长的过程,而课堂时间又很有限。这时候,老师的范读会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体验以最质朴、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展示出来,给儿童以激发和感染。范读是指导儿童有感情朗读的一种有效朗读方法。在学习儿童诗过程中,教师应经常以精彩的示范朗读给儿童正音,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提升儿童的朗读水平,还可以通过师生共读悟方法。

(1)你是否能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如图1)

(2)你是否能读出节奏感呢?根据画出的停顿线来练一练吧!(如图2)(教师范读)

(3)你是否能在朗读中表达自己对冬天的赞美,读出美感呢?(如图3)(配乐)

(4)你觉得要读好儿童诗,我们应该做到哪几点呢?(师生交流后归纳朗读方法)

(5)那就让我们来比赛背诵吧!

这样做不但可以引导儿童领悟儿童诗的朗读方法,让儿童读出层次,读出感悟,读出美感,还可以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上下工夫,从而扩大儿童的语言积累,提高儿童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方法导航,举一反三

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之功,更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朗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朗读诗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方法的引领和过程的体验,引导儿童感悟理解,尝试自悟自得。久而久之,儿童就会掌握朗读要领,形成朗读能力。

(二)仿写儿童诗,让诗情表达酣畅淋漓

特级教师王崧舟曾经说过:“儿童是诗,诗是儿童。”在朗读基础上,儿童已经对诗歌的形式初步明晰,初步了解了儿童诗的特点。所以,运用多种形式鼓励儿童尝试仿写,促使儿童诗情激荡,诗思飞扬,当然也就水到渠成。

1.融合语文学习,强化句子训练

(1)句式训练

小学语文句式训练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句式训练的基础。中年级的写段练习、高年级的写篇练习都与学句、说句、写句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写出完整、通顺、具体、生动的语句,才能写成优美、流畅、诗意的儿童诗。

低年级的句式训练,主要包括肯定句、疑问句、反问句、否定句等。句式训练可以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进行专题训练,让儿童学会句式之间的转换,增强儿童诗的表达效果,为儿童诗的诗句增色添彩。比如在学习《美丽的小路》时,教师引导儿童体会“美丽的小路不见了。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这三个句子的不同,并体会肯定句、疑问句、感叹句要表达的语气,从而学会使用句号、叹号、问号。

(2)修辞训练

修辞手法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小学低年级学段,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等。学会运用修辞,对于儿童写儿童诗无疑是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增添了诗歌创作的神奇功力。比如在学习比喻句时,教师给儿童提供了鲜明的对比,让儿童在对比中体会比喻事物和被比喻事物的联系,并学会自己写出生动的句子,为后面的片段写作打基础。(如图4、图5)

2.观察四季变化,尝试仿写训练

在前面句子训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儿童体验四季的变化,在观察、感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仿写训练,让儿童学会用诗歌的形式感悟生活、表达情感。在这种循序渐进的仿写训练中,儿童从会写一句两句稚嫩的诗句开始,到后来成段的诗歌,逐渐成为一个个小诗人。

(1)体验感悟,口头表达

因为低年级儿童倾向于直观形象思维,喜欢具体感知的事物,所以,在四季轮回变化中,教师首先组织儿童观察季节的变化,体验景物的特点,感悟季节的美好,从而让儿童走进生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其次,教师可组织儿童口头交流看到的景象,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2)尝试仿写,落实训练

仿写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单独进行的,往往与读诗、诵诗紧密结合。比如在学习仿写《秋天的诗歌》时(如图6、图7),教师就组织儿童在观察秋天树叶的形状、色彩后,让他们按照提供的句式写简单的诗歌。

(3)独立作诗,放飞诗情

在读诗、诵诗、仿写进行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儿童独立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的诗情。比如,秋天的时候,教师和儿童一起把各种颜色的树叶收集起来,夹在书里,镶在镜框里,制作出各种形状的图案……让儿童仔细观察秋叶的独特,秋叶的色彩,秋叶的韵味……然后让儿童小组交流自己看到的秋天景象,最后让孩子们仿照《秋天的诗歌》里的句式自己尝试写秋天的观察所得。于是,一首首诗歌跃然纸上。(如图8)

五、课程评价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评价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在儿童诗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注意收集、积累儿童创作的资料,记录儿童的成长过程。对儿童学习的日常表现,首先以教师的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同时采用激励性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其次将教师的评价、儿童的自我评价及儿童之间的相互评价结合起来,加强儿童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另外也让儿童家长也参与儿童诗评价活动,丰富评价形式,提高评价力度。

在儿童诗评价过程中,制订朗读、诵读、仿写评价标准,形成适合儿童发展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儿童自评、互评、他评的功能与策略,实现评价的自主化、科学化、民主化。

(一)朗读、诵读、仿写星级评价办法

1.朗读评价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朗读要求制定《儿童诗朗读评价标准》,具体内容为:

(1)声音响亮,口齿清楚,不拉长腔;

(2)停顿合理,语速适中,语句通顺;

(3)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

(4)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处理得当,对作者的感情有较好的体验。

根据《儿童朗读评价标准》对儿童朗读进行一一评价测评,确定等级,优秀的儿童被评为朗读之星,颁发证书,给予奖励。

2.诵读评价

在朗读基础上,诵读评价主要突出量的积累,每个阶段根据制定的儿童诗数量提出诵读评价标准,如诵读《四季篇》儿童诗时,全部背完的儿童可获得诵读之星,颁发证书。

3.仿写评价

当儿童尝试写儿童诗时,教师可以将作文和小练笔有机结合,从句子到段落,逐渐过渡,从用词用句、标点符号到写法运用,根据年级不同制订不同年级的《儿童诗创作评价标准》。我们依据标准评价儿童创作,促进儿童在儿童诗创作上不断进步。

(二)自评、互评、他评评价办法

1.自评

制定《儿童诗自评量表》,让儿童根据儿童诗内容而进行自我评价,如根据《儿童诗朗读评价标准》自评朗读情况,根据《儿童诗诵读评价标准》自评诵读情况,根据《儿童诗创作评价标准》评价仿写情况等。运用自评手段,让儿童养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习惯。

2.互评

“互评”主要是小组评价,包括组长对组员的评价,组员之间的评价等。通过这种评价,儿童与儿童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他评

“他评”包括“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在儿童朗读、诵读、仿写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评价,这最常见的指导环节。教师的语言评价直接影响着儿童对儿童诗的学习情况,因此,应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儿童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儿童儿童诗读写水平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应与家长紧密联系,让家长对孩子学习儿童诗的情况及时作出反馈和指导。只有这样的家校合作,才能让儿童把儿童诗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三)落实评价制度,构建评价机制

立足学校现状,从儿童实际出发,坚持日读、月诵相结合,坚持儿童诗读、写相结合,坚持活动开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儿童诗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每月落实一课一展一评,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有机融合,让儿童诗教学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每学期定期开展儿童诗专题研讨活动,定期开展儿童诗教学展示活动,定期开展儿童诗成果展示活动,等等,让儿童诗教学工作成为学校语文教学工作的一抹亮色,为学校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六、取得效果

经过两年的读写童诗,儿童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对童诗的浓浓的眷恋之情。儿童的写作水平不但有了明显的提高,还能运用生动形象、充满童真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笔者相信,“儿童诗”第二课程将成为我们语文学习的另一扇窗,成为语文学习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写冬天景色的诗句篇(10)

我国古代,特别是唐朝时期,由于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羁旅诗。这类诗情真意切,真实的表现了诗人滞留他乡的艰难,生活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温馨家庭的向往,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这些感情是人类自古以来相通的,容易引起共鸣,所以羁旅诗大多浅显易懂,符合《考试说明》上“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要求因此备受命题人的青睐,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

因此,掌握羁旅诗鉴赏的技巧,能帮助我们备战高考,准备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对于羁旅诗思想情感的鉴赏,我们应抓住以下几点:

一、看诗人所叙何事

古诗由于篇幅短小,语言精炼,一般诗人在诗歌中皆或者叙事或者写景或者抒情,而诗人写景叙事的目的一般也是为了抒情,因此要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我们首先应该从诗人叙述的事情入手。

例如: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渭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此诗二、三联皆为叙事,第二联诗人叙述了自己魂飞万里,在梦里回到远方的家乡,而“五更愁”又点明时间,说明自己整晚因为乡愁而睡不着觉,可见诗人客居他乡时思乡之切,第三联,作者宕开一笔,通过进一步叙事抒发自己的愁绪,翻开爱读的书籍,已经无法安心读书,即使读书也无法排遣自己的愁绪,登酒楼而醉饮或许可以忘掉忧愁。

这首诗,诗人通过叙述自己整晚不能入眠,在睡梦中回到家乡以及无法安心读书,而要借酒消愁的经过,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从诗人的叙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深沉的怀乡之情。

二、看诗人所绘何景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往往都能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抓住羁旅诗中景物描写的字、词、句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一、二联写诗人月夜江中竹舟的所见,诗人坐在顺江东下的船中,凭月色可以依稀看到岸边细草在微风中摇动,望一望船上的桅杆正高耸夜空,船正顺水而下,眼下的环境里,除了细草微风,危樯夜舟,诗人什么也感受不到。诵读第一联,我们可以想到为什么诗人对细草、微风,危樯、夜舟,有这么敏锐的观察呢?细想一下,那是因为诗人夜不能寐,内心漂泊因漂泊不定而忧愁不已,因而对外在的景物才有了如此细微的洞察。

而第二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写的又是另一番景象:星光在远处天边闪烁,月色把江水与天色连成一片,这些景物描写表明了天地之大,这样开阔的意境,不仅让人联想:天地之大,作者的归宿却不知在何处,普天之大竟然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作者的孤独、落寞之情可见一斑。

《旅夜抒怀》这首羁旅诗一、二联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寂、伤感之情,理解了一、二两联中作者写景的内容,也就不难体会作者的情感了。

三、注意特殊的表现手法

古诗的语言大多比较含蓄、委婉,诗人在诗歌中表情达意往往会采用一定的手法,因此在羁旅诗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

(一)以乐景衬哀情。

例如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的一、二句描绘的是一幅绚烂、热烈的春天美景,而三、四句诗人又发出了“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如何理解诗人的叹息呢?原来杜甫写作此诗时正客居成都,多次想要回乡,但是因为连年战争、时局动荡、道路受阻而未能成行,所以思乡之情应该是非常迫切的。由此可见,诗人之所以在一、二句的一、二句中描绘如此美景,目的是以乐景衬哀情,用美景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的浓厚。

(二)侧面落笔。

例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写冬天景色的诗句篇(11)

音乐是一种想象的艺术。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和情感,只有借助联想和想象,才能得以完美的再现。

片断一:在《咏柳》诗歌改写教学初,我播放《春天圆舞曲》,让学生驰骋想象,在脑海里展现春天千姿百态的景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小草探出了头,小燕子飞回来了。”“冬天过去了,又是一个鸟语花香的春天。瞧,鸟儿跳上枝头,用最大的嗓音唱着动听的歌,似乎憋了一个漫长的冬天,今天唱个痛快。”……这样,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借想象去填补空白,驰骋想象,标新立异。

二、由画面入手,引导想象,描绘画面

片断二:多媒体出示画面,并配以轻音乐烘托意境,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形、色、神观察柳树,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调动想象,并把看到的景物用语言描绘出来:

柳条:“柳条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摇曳在柔和的春风中。她那迷人的姿态,久久保持着,仿佛一位魔术师,将时光停留在那。”“柳条像许多纤细的小手愉快地接受春姑娘的,它时而随着春风跳起婀娜多姿的舞蹈;时而直垂向地面表演精彩的杂技,似乎每个动作都在感谢春姑娘给它的恩赐。”……

柳叶:初春,细雨滋润着垂柳,柳便开始萌动心律,她每日都在改变自己,只要春风轻抚,翠绿便飞上了柳梢,没过几日,柳叶便争先恐后的长大,她们挨挨挤挤,争抢着为人们编织着绿色的梦!......

柳树:远看,整棵柳树就像一位美丽的妇女在梳理着自己的长头发;近看,又犹如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展示她那楚楚动人的姿态。……

三、由诗句入手,体会情感,达到心与物通,情与景融

片断三:媒体同时出示画面与诗句。

师:请同学们读诗句,每读一句,再观察一下画面,再想想所读的诗句写的是画面上的什么景物?加以想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连贯表达出来。(事实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很容易理解诗意)

生:正当作者百思不得其解时,一阵和煦的春风迎面吹来,他突然睁大眼睛,哦!原来春风就像把剪刀,把柳叶裁剪得如此美丽,如此整齐。……

师:我们可以想一想,春风既然可以裁出柳叶,那么其他的如花啊,草啊,它能不能裁出来呢?那似锦缎秀美的大地春色又是谁创造出来的呢?这样去想,“二月春风似剪刀”歌颂了春天的什么呢?诗人咏柳,从柳树、柳条、柳叶的形、色、神看到的不仅仅是物,还看到了春天,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他会有哪些感慨呢?你从诗人的描绘中体会到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生1:对柳树的无限喜爱。

生2:对春天美景深情的赞美。

生3:歌颂春天的无私……

生4:对大自然的喜爱、赞颂大自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