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责任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2-07-09 09:19:10

责任教育

责任教育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核心、是首位”,这是教育界一直都在呐喊、都在实践的问题。因此,人人都知道德育的重要性,校校都在践行首位德育。可是多年奉为首位、视为核心的德育实践效果如何呢?放眼社会:昨天的学生,今天的社会人,因取消了强制性婚检后,自愿婚检的人数直线下降,导致了成千上万缺陷婴儿的出生,给家庭、社会、国家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和负担。又如,某些地方因取消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暂住证制度,导致了犯罪率的急剧上升,使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压力。这些也许可以归咎为学校德育缺乏长效性。可是回望学校,学生团伙敲车抢劫、校内外勾结群斗群殴、弃学甚至弃命等事件令人触目惊心。让我们在惊叹当代人责任感缺失的同时,也深刻反思当前学校德育的本源问题:为什么学校教育重中之重的德育既没有了长期效应,也失去了即时效应?学校德育的纲到底在哪里?

学校德育有底线和上限之分,初中学校的德育应先保底线再求上限。以上种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学生和成年人中有许多人缺“心”:缺孝心、缺爱心、缺上进心、缺责任心等,其中最致命的是缺责任心。“道德能弥补智慧的缺陷,智慧却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道德的源头在于责任”。当一个人对自己都不负责任时,那么他就不可能会有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爱心和对事业的进取心。因此,责任教育是底线教育,是当前初中学校德育的原点和基点,是初中学校德育的纲。抓住了责任教育这个纲,就能提起初中学校德育整张网。

二、教育实践

1.初中学校责任教育的内容。

(1)“我的责任我明白”系列教育。常言说:“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知情意行,知是基础。因此,学校责任教育应从明责任开始,通过征集、讨论、汇编成以下初中生基本责任,再通过板报、宣传画廊、班队课、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形式把这基本责任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道德结构中,使每个学生都明了自己的基本职责。

我因自己而更阳光自信――珍爱生命、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家庭因我而更温馨和睦――孝敬、体谅父母,懂感恩,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同学因我而更友好互助――不欺辱同学,待人诚实、有礼、友善,乐于助人。

班级因我而更团结上进――团结同学,积极进取,弘扬正气,维护集体荣誉。

校园因我而更文明有序――风纪礼仪规范,集会守纪律,课间不出校,不滋事、不打架,不做违纪、违法的事。

道路因我而更畅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不骑车带人,不闯红灯,走斑马线。

环境因我而更洁净明亮――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物,不攀折花木,不践踏草坪,不涂抹刻画。

社会因我而更安定和谐――遵守社会公德,不干扰他人正常活动,遇事多说“对不起、没关系”,不进网吧,拒绝。

(2)“我的责任我承担”系列教育。知情意行,行是目的。责任教育的本质在于促使每个受教育者行使责任行为。无论是孝敬父母这样的基本责任,还是造福人类这样的伟大责任,都不能停留在知道要做、想要做、能够做的层次上。实施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行动中负起责任、负好责任,并把做事负责任变成一种习惯。

通过责任教育小故事、责任教育案例和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以“四点四会”活动:“以对家庭负责为起始点,学会孝敬;以对自己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求知;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报答”为载体说服学生承担责任,引导学生敢于承担责任,促使学生学会承担责任。特别要让他们不仅学会承担义务类责任(由学生应尽的义务而生成的责任,比如为学校争光的责任、孝敬父母的责任、按时完成作业的责任等),更要 学会承担过错类责任(由学生的过错而生成的责任,如损坏公物应该赔偿的责任、违反校纪应该接受批评教育和相应处罚的责任等)。因为如果在学校做学生时出了问题不用承担过错责任,而在社会做公民犯了错误却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就与社会的要求完全脱节了。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做到“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2.初中学校责任教育的策略。

(1)激发需求,培养责任意识。“四二一”家庭模式引发的家庭教育问题以及学校道德教育过于“假、大、空”,偏离学生的生活体验等是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外部因素,但学生的思想成长与责任意识没有“交集”肯定存在内在的原因。

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性动物,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其中被人需要也是一种需要。当做一件事情能给他人或集体带来利益时,比仅能给个人带来利益更能激发人的热情和斗志。作为儿女,能够孝敬父母,被父母需要,是一种幸福;作为妻子,能够扶持夫君,被丈夫需要,是一种快乐;作为母亲,能够照顾子女,被孩子需要,是一种享受;作为教师,能够传播知识,被学生需要,是一种满足。正是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我们油生一份责任,让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扮演好生活中每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作为教师,我们努力工作,承担自己的责任,多数时候并没有想到升职加薪那么遥远的目标,一种很普通的成就感、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才是我们努力工作的直接动力。学生一个求知的眼神,领导一句无意的夸奖,同事一个简单的肯定……都会让我们感觉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孩子同样有被周围人需要的愿望。但生活中,有的父母在家里永远表现得足够坚强,从不在子女面前暴露自己软弱的一面,尽管他们的初衷是疼爱、呵护自己的子女,却走入了一个家庭教育的误区。古人云:“家贫出孝子”,贫困通常会让子女从小就强烈地感觉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家庭需要自己的臂膀来支撑,早早地背负起家庭的责任,所以不会一味地索取。学校也是一样,如果一个孩子在班级里永远感觉自己可有可无,老师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同学们总是忽略自己的存在,那么他们如何树立一种集体荣誉感,以主人翁的心态去对班集体负责呢?所以,要给孩子一个承担责任的机会,让他们从心底感觉到家庭需要他们,老师需要他们,班级需要他们,学校需要他们。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让他们感觉家庭、学校、社会时时处处都需要他们,使他们不漠视责任、淡化责任、推卸责任、转移责任,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

(2)四方联动,提高责任能力。我们常说教育有三股力量:学校、家庭和社会,其实更大的力量是第四股力量,即学生本人的力量。责任教育的主角是学生,责任教育的核心不是学校的教育行为,而是学生的内化和外显行为。因此,学校开展责任教育不能受“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样外因重于内因的中国传统的责任教育观念的影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开大会、办栏目、照相片、出书刊上,使责任教育流于“学校唱戏、学生看戏”的形式。而应去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责任体系的构建,去追踪和评估学生的具体发展状况,去真正检验学生的责任能力。在初中生的责任教育中,学校要开拓资源让学生去认识责任,创设情境让学生去体验责任,常态教育让学生去强化责任,实践操作让学生去履行责任,家庭、社会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科学的教育环境,学生本人应自主自律,四方联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责任能力。

带着对自己、家庭、社会沉甸甸的责任感走向社会的学生,日后即使不能为社会作出重大的贡献,也肯定不会成为祸害社会的人,什么时候他都会尽力去做最好的自己。因此,责任教育是初中学校德育的原点和基点。

参考文献:

责任教育篇(2)

责任教育指人们践行某种职责,而对人们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影响的过程。责任教育首先是帮助人们通过认识个人职责的具体性质,提高责任意识,即责任感,这是责任教育的基础;其次是培养人们的责任意志和信念,使人们能坚定地履行责任而不是遇到干扰或困难就逃避责任,这是责任教育的中心环节;最后是通过教育使人们养成责任习惯――时时尽职尽责,失职主动承担责任,这是责任教育的目的。当然,责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耐心细致。

1.责任教育就是一种担当教育

大多数的人到了三十岁成家立业的时候,都比较成熟了,富有责任心,并且都能够为了家庭和生活而努力工作。我想就是因为人意识到了责任和压力的存在。我所说的担当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更早地感到生活的责任,从而努力地学习。也许有人会说,孩子是应该拥有一个美好而轻松的童年。是的,一个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觉得,有担当、有责任的童年并不一定意味着苦涩和痛苦的生活。相反,所有的说法都是相对的,只有在快乐中夹杂着一丝丝的苦,才会让他们更多地感觉到快乐。

2.责任教育是一种公民教育

公民,就是具有一个国家国籍的人。这样的人的团体,同享国家的光荣,也要同承担国家的各种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完全平等的。也就是我们始终要把孩子作为一个公民来看待,从小让学生树立公民的意识,与孩子是彼此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关系,关爱绝不是溺爱,如果我们溺爱孩子,我们就关爱太多了,孩子们看到了是我们所呈现他们的一个虚假的生活关系,我们有责任给孩子一个真实的生活,就是我们所认识的一个真实的世界。家长包办了所有的家务,让孩子不做任何事,并且告诉孩子,你的任务是学习,其他的你不要管,当然,这不能排除在孩子学习非常繁忙的时候是正确而且是必要的。一般情况下,让孩子洗一下碗,扫一下地,这决不仅仅是让孩子体验一下劳动,而是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这是一种平等的教育,这是在告诉孩子,你是家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你是重要的,这是对于孩子最好的承认,一个人只有在被充分尊重并且理解的时候,才会最大限度地激发起他的热情。反思这一点,我们的教育方法中有一些可能是背道而驰的。有个教育的格言是这样说的,教育的作用是点燃。学生可能已经是一堆干柴了,我们只需要点燃,我们会做到这一点的。

二、责任教育的意义

人为什么要有责任心呢?对于一个小孩来说,他在生活中大部分都是索取,但是这个不能成为他一点儿劳动不做的理由,父母的勤劳不应该养成孩子的好逸恶劳的习惯。有位先哲曾经说过:懒惰是一切罪恶之源,不劳而获是最大的罪恶。也许这句话是极端和偏激的,但也应该有这句话合理的地方。如果人没有了责任感,那他的生活将会是迷茫的,就像是一条迷失方向的船,失去航向,将不知自己要到哪里去,能像陶渊明笔下的误入世外桃源的可能性毕竟太小了。中小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步成熟的主要阶段,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主要大事。所以,中小学阶段开展学生的责任教育,是很有必要,也是可以去实施的。

现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而商品应该是产生美德的地方,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于孩子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商品天生就是意味着平等、自由、诚实信用这样的一些优秀的品质。然而事实并非如我们想像的那样,现在的中小学生更多的是学会了撒谎、懒惰、怕苦畏难,为什么会是这种样子,为什么不是我们推导的结果,那一定是因为有另外的因素在其中起了作用。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充分地挖掘市场经济中的“善”的东西,并且压制其中“恶”的东西;相反,我们还将其中的“恶”人为地扩大了。何为“恶”,何为“善”,那些张扬人的个性,发展了人性中美的东西就是“善”,消极、虚假以及其他的不善就是“恶”了。不让孩子做家务事,这有时真的是一个恶了,因为一个伟人曾经说过,劳动改变了人类本身,如果这样说,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劳动,又有什么理由不让孩子充分地享受劳动的乐趣呢?但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又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往往是对于孩子爱了,但是我们过分了。也许有人会说,爱孩子有什么不对吗,其实正确与错误之区分,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是决定正确与错误的因素啊。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呢?我们可采取如下策略。

三、责任教育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责任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对责任感的正确认知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性格、意志、个性及道德品质是在个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环境是构成教育条件与过程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限,对一些事物无法正确判断,极容易混淆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导致对责任感正确认知的缺失。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更是一种客观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创设良好的责任教育环境是推进学生责任教育必不可少的工作。

(1)创设良好的校内“责任”氛围。以“责任”为校训,规范师生的行为;在各处室办公室张贴相应的岗位职责;悬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辟责任教育班级文化专栏,把学生联系实际明确的自己的“责任”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时时刻刻提醒学生清楚自己的责任。在教室的走廊、楼梯口等处悬挂名人(名言)画像;在食堂、水池旁悬挂“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牌子;利用黑板报、橱窗、师生集会等强化师生责任感意识。

(2)通过家长会、家长联系卡等方式,使家长明白责任教育的意义和要求,进而主动创设良好的家庭责任教育氛围。

(3)通过征文活动,广泛宣传责任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教育大环境。

2.将责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使责任教育无处不在

课堂是学校开展责任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责任教育内容,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渗透,才能使责任教育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得到落实。如,地理科学教师可以结合环境污染内容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结合人口与资源进行人口方面责任教育;结合水资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教育;生物学科教师可结合传染的防治和“甲型H1N1L流感”时期形势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的教育等。

为保证老师有效地开展以课堂为主阵的责任教育,具体做法是:首先每学期开学初,要求每位教师制定责任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计划,其次以课堂为阵地进行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最后开展责任教育课堂反思活动。此外,还通过学科责任教育案例、论文评比等途径推动教师将责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以提高教师课堂渗透责任教育的能力。

3.通过实践体验,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

对学生的责任教育只停留在认知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体验,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实践体验是学生责任感形成的基础。责任在学校无处不在,无论是做人做事,上课、下课、用餐、就寝、值日、活动,甚至一言一行都有责任存在,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意识到自己每时每刻所担负的责任,就必须从实践体验每一个细节做起,从自己身边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着手。如,上课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是对学习负责;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对同学的学习负责;讲究卫生、积极值日,是对同学健康负责;平时勤俭节约,不乱花钱,是对家庭负责;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养成饮食卫生习惯是对自己健康的身体负责;伸手把哗哗流水的水龙头关上,白天随手关掉走廊亮着的电灯,主动修好损坏的公共设施,是对学校负责;遵守交通规则,站队不加塞儿,尊老爱幼是对社会公德负责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加强正面教育。可以通过树立正面典型、行为点评、批评表扬、要求学生写日记、谈体验等方式,不断强化学生对责任感的正确认知,使学生逐步自觉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

促成学生责任行为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那就是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要用自己每时每刻的履责形象,感染和熏陶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首先自己不迟到;要求学生独立按时按量完成作业,首先自己要认真批改作业,按时发回作业;要求学生捐款或捐物的,自己首先捐在前面。通过教师的责任情感、责任行为,内化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的责任行为倾向优化。

4.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学生有了对责任的正确认知,才能指导自己的责任行为。要使学生的责任行为养成一种习惯,还必须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又经过无数次的责任感知、责任理解、责任体验、责任反思、责任实践来得以强化。如,我们了开展责任月、责任周活动。责任月包括:对自己负责月、对他人负责月、对家庭负责月、对学校负责月、对社会负责月,而每个责任月再细化为责任周。对自己负责月又分:修身周、学习周、反思周、自纠周;对他人负责月可分为:关爱周、合作周、互动周、诚信周;对家庭负责月可分为:孝敬周、理财周、家务周、勤工俭学周;对学校负责月可分为:奉献周、守纪周、值班周、主人翁周;对社会负责月可分为:报答周、执法周、社会实践周、考察周。各主题周、主题月活动结束后,班级分小组进行评比选举责任明星,也可产生周冠军、月冠军、学期冠军、年度冠军,并同时进行表彰奖励。

通过团队活动,发挥班干部、团员的核心作用,教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懂得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专题报告,可激发学生竞争精神。强化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负责的精神;通过心理咨询活动,发现学生责任感在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把这些阻止责任感形成的障碍及时排除;通过阅读欣赏优秀文学、艺术、影视作品,吸取作品中的营养,使学生把作品中有强烈责任感的主人翁视为自己的榜样。总之,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责任教育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强化责任意志,从而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习惯。

5.注重典范感召

在实施责任教育的过程中,单纯说教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很小的,而榜样的力量则是巨大的,特别是处境相同的同龄先进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良好品行,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更容易被他们领会和接受。

(1)开设家长学校。给家长讲“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有多么重要,要求家长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2)培训教师,增强教师履行责任意识。校长给全体教师做了《教师应成为履行责任的典范》的报告,要求教师必须率先示范、以身作则,用尽责的行动感染学生履行责任,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选取处境相同的先进人物作为学生的榜样。要求每个教师广泛阅读,留意有关这方面的信息,及时摘下或剪下作为榜样的材料。

6.引入激励机制强化责任行为

责任教育也离不开评价。只有对勇于负责的行为及时进行肯定鼓励,才能使学生勇于负责、乐于负责的行为得到巩固。

首先,学校开展“自我发展规划”制定活动。通过制定“自我发展规划”,每一位同学都明确自己奋斗目标,为之努力,同时家长也提出希望和要求,家校共同督促,促使学生与责任同行,并且利用班会、集会等各种奖励来鼓励学生,激发他们“想”过上一种负责任生活的愿望。同时,学校向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使他们能实践其高度负责的行为,并有机会为他人服务。

其次,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学生个体发展档案。学校根据责任管理目标,结合“日常行为规范”要求,采取学生自评、他评的量化考评方式,引导、鼓励和制约学生履行责任,提高责任意识。学期结束前,开展评优表彰活动,以班为单位进行考评,评出责任教育积极分子。每学年开学典礼进行表彰,奖励和激励学生的学习责任心。

责任教育篇(3)

2.以知识积累为载体,培养责任感。通过课堂教学,以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国情教育,使学生了解、明确社会赋予每个人的神圣使命,并将其内化为自我体验,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

3.寓责任感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教材中富含深刻的道德思想内涵,要善于开发其培育人的功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壮志雄心,“为中华的富强而孜孜以求”的不息精神,都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优秀的教材。用教材中伟人的事迹,科学家的故事来唤起学生为中国的富强而奋发的责任感。同时,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近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接近适当的哲学、历史作品,培养他们开阔的胸襟和敏感的心性,以优秀的文化来培养学生,通过自身感知、觉悟的拓展与升华,取得实效。

4.强化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教育,培养责任心。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教师尽量给他们安排为集体服务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生活、工作的主人,让他们能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这样,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管自己,学会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在学生履行职责时,难免出现差错,教师要及时分析原因,及时找他们谈心,适时提醒他们,使学生逐渐学会自己控制自己,自己约束自己,促使学生的责任感日益增强。

另一方面,使学生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社会的责任心。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每个人都在享受其它社会成员所提供的服务。反过来,个人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别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要对社会尽义务、尽责任。

5.运用好榜样示范作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作用在个体性格形成过程中影响极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过渡期,是非观念还不够明确,往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情况。因此,应当重视运用榜样的经验作用,卓有成效的帮助学生。在教育中注意发挥三种榜样的示范作用:一是古今中外的伟人和楷模的榜样学习;二是学生群体中先进分子的辐射作用;三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

责任教育篇(4)

“十一五”以来,白银市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大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城乡全覆盖,全市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全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高考升学率多年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勤勉工作,为教育事业付出了大量心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白银市教育的总体状况仍然是“大而不强”,发展不够科学。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经费投入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教育结构不尽合理,职业教育比重偏低,学前教育发展滞后,高等教育基本上还是空白。这些问题是当前白银市教育的基本市情,也是“十二五”和更长一个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着眼点。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作为西部欠发达城市,我们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一方面是区位和自然条件的差距,但最根本的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差距。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还有两种倾向值得关注:一是应试教育之风盛行,往往是表面上高度负责,敬业奉献,实质上是“好心办了坏事”,把学生引领到只注重考试、不考虑做事、学用脱节的歧途上;二是教育的“理想化”,往往是打着素质教育、宽松愉快、改革创新等旗号,实质上是行“不负责任”之实,加上教育面临的独生子女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给教育发展和学校管理带来许多新的难题。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怎样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觉得最高境界应该是“办负责任的教育”,就是要本着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切实增强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遵循教育规律,解决突出问题,负责任地办教育,促进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

第一,办负责任的教育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是推动国家进步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白银跨越式发展,要害在工业,关键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白银市实际来讲,一方面,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这就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没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就不会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白银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创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切实把教育改革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起来,在提高教育质量、均衡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有新的作为,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提高教育的人才支撑能力和知识服务能力,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实现后来居上。

第二,办负责任的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教育是惠及全民的幸福工程,是国计也是民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存型民生正逐步向发展型民生转变,教育民生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亿万家庭期盼着通过接受良好教育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党的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列为民生改善六大任务之一,把“学有所教”摆在民生建设“五有”目标之首。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高水平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希望获得更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拥有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受教育途径,以良好的教育提升自身素质,服务奉献社会,创造美好未来。白银市教育是一个拥有近1100多所学校、2.6万多名教职员工、近40万学生的大系统,摊子大,任务多,责任重。能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要看我们有没有责任心。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准确把握教育发展规律,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供更多更好更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愿望新需求,让教育成为社会认可、群众放心、家长满意的工作,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办负责任的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必由之路。人才兴则事业兴。实践充分证明,教育是今天也是明天,优先发展教育是实现国家兴盛的根本大计,也是改变个人命运的根本选择。当前,教育呈现出开放化、创新化、终身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白银教育如何实现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真正嬗变,如何在大调整、大转变的过程中保持已经形成的优势,并形成新的优势,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近年来白银市教育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仔细分析这些成绩,其实还是应试教育的成果,大部分学校和家长眼睛只盯着高考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责任心的教育,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也难以改变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只有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把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作为最终目标,有关教育的决策既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又从家长和学生的角度考虑,才能让家长的教育投入有收益,让学生的学习努力有回报,真正做到得益于教育,还情于教育。

二、把握重点,努力实现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突破

关于未来10年白银市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国家和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作出全面具体部署。根据《纲要》和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白银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白银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主题,按照“学前教育抓普及、义务教育促均衡、普通高中再创新、职业教育大提升、高等教育求突破”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着力推进素质教育,负责任地办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西部教育强市。

一是积极普及学前教育,奠定教育事业发展坚实基础。学前教育事关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促进人终身发展的奠基工程,也是“十二五”期间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办负责任的教育,首先要从学前教育抓起。学前教育怎样发展?重点是解决好投资问题、师资问题和管理问题。要认真组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通过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办园,增加城镇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启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力争每个乡镇兴办1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幼儿园,或在村中心小学等有条件的学校附设学前班,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坚持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相结合,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力量建设,通过幼儿师范院校培养一批、从现有小学教育资源中调剂一批、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培养一批等多种途径,优化、壮大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要完善落实幼儿园教师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使学前教育教师与义务阶段教师享有同等待遇,使幼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坚持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统一管理,规范办园,分类治理,督促整改,妥善解决目前存在的无证办园问题,特别要严格幼儿园办学资格准入和师资准入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引导民办幼儿园合理收费,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

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辟教育事业发展广阔领域。职业教育是当代教育的热点,办负责任的教育,重点是办好职业教育。白银市的职业教育发展已形成一定基础,拥有省煤炭工业学校、市工业学校、高等有色职工大学,每个县区也有中职学校,但与全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态势相比,与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比,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专业设置不合理,特别是就业的渠道还比较狭窄。职业教育是白银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潜力所在。首先,要办好现有职业技术教育。积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重组,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实训基地建设,走规模化、集团化办学的路子,打造一批职业教育培训集团。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做到校企双赢。要突出特色,围绕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和行业办学,对接全省有色冶金、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设置专业,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竞争力。其次,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当前,人们大都钟情于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做好引导工作非常重要。要立足学生就业,高度重视素质技能培养,促进专业调整与升级。要面向市场需求,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定向招生、建立就业基地等方式,提高职教生的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形成示范效应,引导社会、家长了解和支持职业教育,鼓励更多青少年学生到职业学校就读,让学生真正能够拥有一技之长,学得谋生致富本领,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报效祖国之才。第三,要提升办学层次,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已经省政府核准并报教育部备案,要组建专门班子集中开展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以市为主、市企共建,争取年内启动新校区建设,切实办出特色、办出规模、办出水平,把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成白银市的一张名片。

三是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把握教育事业发展根本主线。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目前,在白银市“上学难”问题已初步解决,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牢固树立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促发展,以质量检验发展的意识,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转变教学方式,结合推进新课程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课堂充满创造,让课堂充满活力;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加强教学研究,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行之有效的课题研究,并通过成果交流、展示、评比等活动激发研究热情。要转变教育评价方式,把学校的基础建设、教学能力建设、实验室建设、薄弱学校达标等作为重点考核指标,防止和克服单纯以分数和升学率衡量教育发展成效、教育工作成绩和办学质量的倾向。要注重打造教育品牌,在普通高中、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方面着力培育一批名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四是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解决教育事业发展突出问题。教育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兴办人民满意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宗旨。教育要为每一位公民负责,要让每个人都有条件接受良好教育。要按照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中心村集中的原则,加快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逐步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引起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实施好教育重点工程,推进教育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高度重视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就学问题,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困难家庭子女平等受教育问题,切实关心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难问题,保障残疾儿童平等接受教育。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完善覆盖各级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决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采取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县域内教师校长合理流动、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在区域内初中合理分配等办法,逐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严格执行教育收费政策,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五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彰显教育事业发展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坚持正确的办学导向,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提高办学质量和育人质量的根本途径,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出名师,育英才。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的教育必须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学生有健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一代新人。要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传承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教育精神,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服务他人、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崇高理想和伟大志向。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强化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创造自由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生存生活、适应社会。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提高综合素质。要把强健学生体魄和塑造健康人格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参加体育锻炼,更多地接触社会,让校园充满欢声笑语,让孩子充满青春朝气,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六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教育事业发展人才保障。只有负责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负责任的学生。办负责任的教育,必须注重教师能力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目前,全市教师的数量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教师素质不高和结构性缺编问题比较突出,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较大,部分教师教学业务功底不扎实。高校毕业后就作教师,完全适应教学工作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学校学到的东西毕竟有限,对每个人来说,普通教育只是打基础,工作以后的不断学习才是真正提高自己、丰富自己、掌握本领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提倡教师继续教育。市、县两级政府要探索建立教师培训的有效机制,创新培训模式,建设培训基地,保障培训经费,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抓实教师培训工作,适当选派教师到东南沿海教育发达地区和国外交流学习,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继续学习、继续深造,不断丰富提高自己,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与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造就一批名师和教育家。要严格教师资格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准入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让每一位教师敬业、乐业、精业。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要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培养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做到知识学养与人品修养并重。引导广大教师加强自身修养,自觉抵制社会上娱乐、人情、金钱等方面的诱惑,在学识上、在为人师表上为学生和社会留下值得尊敬的回忆。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地位,千方百计为教师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特别要对农村教师在工资待遇、保障性住房和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让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

三、强化保障,形成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加快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要落实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负责任才能立于天地间。”教育是潜绩,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效益,但长期来看,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作为一个地方的领导者,首先要有一往情深抓教育的远见卓识,矢志不渝兴教育的执著追求。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落实责任,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变成执政实践。要大力提倡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当好“教育书记”、“教育县区长”,使教育成为“一把手”工程。要强化对县区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把督导评估结果作为县区党政领导干部任用的重要考核指标。要全面落实“三个优先”,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着力抓好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落实,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并认真组织实施。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改进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中坚作用。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学校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学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杜绝不正之风,确保教育战线风清气正。

二要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真正落实县级政府的责任,就是要把县级政府的财权、事权、人权落实到位,最核心的就是经费保障,该列入预算的决不能留缺口。要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从去年市上对会宁、靖远、景泰三县的教育督导情况看,教育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必须按照国家要求进一步规范,县区内教师调整与选配要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义务教育阶段校长任用逐步过渡到教育行政部门任命。要加快推行校长职级制,逐步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继续解放思想,改进管理方式,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更多地运用法规、政策、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办学兴教。高度重视民办教育,使民办教育优势更优、特色更特。积极探索与东部教育发达城市合作办学的途径,提高东西部合作办学水平,促进我市教育与全省、全国接轨。

三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资金投入是支撑教育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保障。要牢固树立教育是第一政绩观的思想,严格落实“两个比例、三个增长”和白银市有关教育投入政策,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逐年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生均经费标准。要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围绕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抓紧组织实施一批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项目,扎扎实实为群众办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实事。人大、政协和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对各县区教育投入和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管好用好有限的教育资金。

责任教育篇(5)

课后,我已完全冷静下来,开始思考怎样处理这名学生。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把他叫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一顿,要他写检讨-----因为根据《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他的行为至少犯有三个错误:上课迟到、损坏公物(踢门)、不尊敬老师。可是,我意识到,他目前正处于抵触情绪中。如果我现在找他训话,很可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最多他会迫于老师的权威表面上承认错误,却是口服心不服。这样就起不到教育人的作用。由此,我想到了用心理学方法来处理这一事件或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首先,回避矛盾,侧面了解事件真相,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为此,我一开始没有亲自出面找他进行戒免训话,而是找来一名与他关系较好的班干部,请他去了解具体情况。原来,当天中午,覃康要看《新闻30分》,结果不仅没得到许可,反而被母亲痛骂了一顿。他本来就带着一肚子委屈到学校,接着又被老师训斥。因此,他当时对家长、老师充满怨气,进而转化为对抗性行为。

责任教育篇(6)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智有为、德才兼备的人,然而,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父母宠爱,爷爷奶奶溺爱,亲戚朋友疼爱,有什么事家长包办,有什么错家长承担,根本就不懂什么是责任,更不会知道如何承担责任。

责任是什么?就是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犯了错就该勇于承担后果,不逃避也不推卸。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首先是去的是别人对自己的基本认可,其次是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甚至也是去了自身的信誉和尊严。所以我认为没有责任教育,那些德育教育就变成了事不关己的烦事;没有责任教育那些德育活动就变成了一种空洞的游戏形式;没有责任教育,那些所谓的德育就变成了一种应付和一种浪费。

“在众多出类拔萃的大学生中,面试者一个接一个迈过了丢在走廊里面的一把扫帚直奔应聘室,而只有那个弯腰捡起扫帚的大学生通过了考核,得到了这个宝贵的机会。”想想如果不是责任心,不是遇事勇于担当,怎么会通过测试得到工作机会。而这种责任是发自内心的,而我们小学教育就是要为这种责任奠定基础。激发学生本身所应具备的那份责任感。而对于此种责任的培养与激发提升认知是基础。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提升认知,培养与激发学生责任

1.1 抓住在校每一个机会适时引导责任意识。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强调以实践性味基础的责任感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体验责任。从而使思想得到提升。任何道德行为必然受一定的思想理论支配,不受任何思想和理论支配的人的时间活动是没有的。只有正确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学生时间正确的方向。利用班会课明确学生的责任:努力学习,讲究卫生,对人友善,在家孝敬长辈,不任性,不乱花钱,在社会上做一个守法小公民。而这些主题可以以小品、歌舞、相声、故事、讨论等项是呈现给大家,相互交流评价,使他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从而明确自己的责任,这样的形式小学生乐意接受,激励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且获得对“责任”的正确认知。

1.2 开发学校德育校本课:德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德育课程的实施,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立足学校自身,开发学校德育课程。师生参与是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充分调动师生双重主体参与到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课程能满足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与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学得愉快做的有益。

2 激发“责任意识”动力

2.1 发挥优秀示范带头作用:在学生群体里,他们自身不断追求进步,可以把学生对学习态度的负责,对集体的关爱,对同学的帮助进行表扬,升华,以带动更多的学生,共同进步。同时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途径,学习社会上一些责任心比较优秀的团体,批评背离社会道德的错误言行等丑恶现象,使道德建设不断迈向新台阶,从而为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教育篇(7)

【Abstract】 The teacher was betterly only real to becom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friend,good friend,then can carry on education and help which has already aimed at sex to them,then can have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real attain to teach to teach a person and teach heart.

【Keyword】 The good friend strict teacher of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understanding friend

【中图分类号】:G4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09-0012-03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师工作关键在于育人。俗话说教师易当,难当好教师,班主任易当,难当好班主任。好的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音、益友和严师,具备崇高的责任感以及教书要育人、育人要育心。

1 首要的是责任心

做好学生工作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我觉得每个教师都能胜任。但是要做好,首先是要有责任心。强烈的责任感来源于对学生真挚的情和真诚的爱,有爱才有教育,班主任对学生的热爱是教育的桥梁,离开这座桥梁,无论才华多么出众,水平多么高超,也不会有所作为。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热爱学生是教师工作中应遵循的首要原则。要认真贯彻好这条原则,并非简单,如何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对学生的热爱?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1.1尊重学生。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一方面,教师要把学生的弱点、缺点以至错误,要给予热情的、真诚的批评教育和帮助,不可岐视、讽刺,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人格和做人的尊严,应当学会自制,不要因为自己失控而伤害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对于学生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第二要信任学生,学生的心灵是最纯洁的,班主任对自己什么态度,他们是非常清楚的,特别对于犯过错误的学生要给予信任,才能激发他们自尊上进的勇气。

1.2理解学生。班主任要理解学生,首先就要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思想脉搏、爱好等多方面情况。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接触了很多新的事物,思想活跃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即使班主任的话也不是言听计从,似乎给人一种感觉,学生越大越不听话,越大越难管,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如果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就会理解他们,并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并转移到学习中去。班主任要理解学生,就要成为学生信得过的朋友,班主任应该把自己融入集体中,积极组织并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同学们共享成功的喜悦,共同承受失败的冲击,让学生们明白教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同时还应尽力找时间和学生单独接触。师生之间通过学习真诚的话语,缩小师生的心理差距,加深师生感情,使学生觉得班主任是良师也是益友。

1.3对学生一视同仁。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就必须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普通学生上课迟到是如何处理,班干部上课迟到也应同样处理,对好学生的优点不夸大,对其缺点不偏袒,不姑息;对某方面有缺点的学生,既要看到他的短处,更要看到长处,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是学生进步的外在力量。

1.4对学生严格要求。班主任真心实意地爱学生,就必须严格要求他们,爱和严是教育的辩证。热情爱护,是动之以情,爱之以德,建立师生感情,使学生感动,愿意接受教育;严格要求,是喻之以理,教之以严,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方向;把两者结合起来,做到严慈相济,情理结合,情通而理达,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严格要求还应注意严而有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准,就是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严而有度,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严而有方,就是要耐心说服,诲人不倦。如我负责的班级,毕业前出现了两个学生动手打架的事,有人主张要以校规严惩,我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们的矛盾来自平时的积怨,两人思想上都有片面性,慎重处理才能控制住事态的发展,经过十几次耐心谈话,由事入理,以理服人,使他们各自认识了自己多年来对人、对事的片面性和偏激情绪,在班会上主动做了深刻检查。

2 教书要育人,育人要育心

过去我只是教书,一学期的课上完了,见了学生的面,名字叫不几个来,也不知道还有”教书育人“这个词,当了班主任以后才开始对”教书育人“有所了解,过去我为了备好一堂课,有时需花费五至十倍的时间,那时的心情是,课讲好了,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担任班主任以后,才知道其实不然。因为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教师讲的再好,学生没听进去,或者没有认真消化,效果仍然是很差的,这就同吃饭一样,食物的营养再丰富,人不去吃或吃了不消化不良,仍然不会使人健壮。就拿我2000年带过的电子电工班来说吧,这个班的班风较差,有些学生上课不好好听,课后不复习,课余时间玩球、看小说、打扑克,出了问题班干部不敢管,靠哥们义气来处理。当时看到这些问题,感到很棘手。面对这种现实,我只是备好课,讲好课就能完成任务吗?我的认识在逐步深化,班主任的工作是千头万绪的,真可以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但工作的集中点应该是育人之心,于是我着重在树立理想,抓好班风上下功夫,班风不解决,教育好一个人是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我抓这个班的第一学期,与该班每个人都推心置腹地谈了话。转变班风,我认为得从抓学风入手,因为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学习,新的思想问题最易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这样,从抓学习入手,讨论来讨论去,他们认识到自己缺乏的东西还是人生的价值、未来的追求和理想。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就没有正确的态度,就没好的纪律,也不会有好的学习方法,也就没有好的学风。我一方面抓思想教育,一方面抓专业知识的作用。在思想教育方面请了他们尊敬的老师讲自己的成长道路,共同探讨人生的价值,让他们自己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专业知识方面,让他们明白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在自己专业这块阵地上大有作为,他们才真正知道自身的价值,才有动力去追求,才使崇高的理想落到实处,并组织学生参观工厂,使学生大开眼界,学习劲头大增,且扑克打不起来了,睡懒觉的少了,为班级做好事的多了,不守纪律的少了。

这个班班风的转变,使我认识到,做学生的工作一定要”求实“。所谓”求实“,就是善于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地做,最终要见实效,也就是育人要育心。

责任教育篇(8)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各种报刊媒体,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绚丽多彩的世界对学生的成长既有利、也有弊。由于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很有限,对一些事物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极容易混淆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导致对责任感正确认知的缺失。责任感是以是非认知为前提的。如果没有是非的标准,责任感就是空谈。应该通过主题班会、早操晨会、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师课堂教学渗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己应当担负的相关责任。在提高学生责任感的认知过程中,要认真地科学地对待和矫正学生的认知偏差,让学生明辨是非,知晓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义务。

(二)在培养集体荣誉感上下功夫,把加强责任教育融入到塑造团队精神的实际行动中。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枯,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会更有力量。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教育,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获取信息的渠道毕竟是有限的,然而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要求则是无限的,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和教育也是无限的甚至是终身的。因此,实施责任教育一定要拓宽学生视野,把增强责任感融入到相互关心、团结向上的集体中,融入到兴趣浓厚、提升思想境界的活动中,融入到塑造团队精神的教育实践中。人一旦被赋予责任,就会马上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开始变的崇高和神圣起来,并严于律己。结果调皮的深沉了许多,学习成绩差些的,总是花费别的同学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甚至于变得主动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通过具体实践,他们深切体察到父母、师长和其他同学的负责精神,感知、感受和领悟到对自己负责,彼此负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内化为驱动力,使自己逐渐做到,在作出满足个人需要和愿望的决定时,要更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责任心,互相尊重才能双赢,相互关心才能和谐,个人责任和集体荣誉是密不可分的。这样班级也就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班级也会不断进步。

(三)、在培育良好行为习惯上下功夫,把加强责任教育渗透到体现自身价值的具体小事和实践活动中。

1、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在小事里体现自身价值。

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责任感也来源于生活习惯,并体现于一点一滴的具体小事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九重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就需要教育和引导学生着眼于他们年年月月,甚至天天看得见,碰得到的日常生活小事,从具体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此来寻找和体现自身的价值。比如,作为家庭一员,要对家庭负责,理解家人,学会孝敬;作为班级一员,要对同学和集体负责,团结合作,学会关心;作为学生,要对学业和自己负责,刻苦学习,学会求知;作为社会一员,要对社会和未来负责,健全心志,学会报答。实践证明,开展责任教育能够使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得到提高,学生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也会显著增强,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通过实践体验,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 。

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加强正面教育。促使学生责任行为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那就是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要用自己每时每刻的履责形象,感染和熏陶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首先自己不迟到;要求学生遵守的纪律自己先要遵守;要求学生奉献爱心时自己先要带头等等,总之,要起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教师的责任情感、责任行为,内化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的责任行为倾向优化。

责任教育篇(9)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4(a)-190-0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减速不减势、提质又增效的新常态“,质量”一词成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词。在新常态的牵引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行业企业加快增质提升,必然牵动新生产核心要素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系统性改革。中国经济迈上中高端,人才供给首先要实现中高端。面对“新常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力在哪里?总理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走校企结合、产结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能力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2015年,教育部制定和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两个文件,专门强调“要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融合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从总理的讲话和近年来密集出台的国家新政来看“,优质”“、精品”源于校企双方为劳动者共同培养的负责任的职业精神,未来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已不仅是“操作型”技能人才,而是更加注重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追求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是未来高职教育服务经济新常态的一大重要着力点。从文化育人的角度看,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已成为高职办学的重要使命。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关键要看市场最需要怎样的企业,企业最需要学生什么样的素质。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人们的需要层次从基本的“生存”递升到“生活”及“生命”的更高层面,人们更加关注“社会责任”与“职业责任”。可以说,重视责任与否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未来。因此,新形势下加强责任教育尤为重要。

1新常态下加强高职责任教育的价值

1.1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素质

责任教育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密不可分。责任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心灵的内化、一种心灵的自觉和勇于担当的精神[1]。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也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综合素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通常可表现为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能力、职业文化等[2]。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教化抽象到内省的过程。而责任既是品质,也是职业素质养成的载体,是促进学生从“学校人”变为“社会人”“、职业人”的内驱力。美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职业培训专家和多家著名跨国公司的咨询顾问沃尔特•米勒考察了诸多成功人士以后发现,决定他们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智商、领导力、沟通技巧、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等,而是责任——是一种努力行动、使事情的结果变得更积极的心理“。每一个人在工作中都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位置,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和工作形式有了相当的了解,自然就会明白自己在这个位置上的责任是什么了,并且也会明白自己所逃避责任的后果是什么。”沃尔特•米勒在《这是我的错》一书中指出,成功的职业工作者始终坚持以责任为主导,他们的优秀职业素养离不开责任认知、责任践行到责任内化的过程。放眼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这些职教强国除了本身具备职业教育的先进模式和有效经验之外,更重要的是劳动者身上严谨、认真、负责的精神,甚至是这些“刻板的职业素养”成就了精品制造的高质量。

1.2构建校企共同的愿景与理念

现实中学校的办学理念与企业的价值追求总是存在差异。学校追求“教育本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而企业追求“利润本位”,为生存而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价值不对等导致校企合作难深入、难持久,往往出现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一头热”,企业则偏冷的现象。要有效解决这些困境,除了大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设外,也要重视最根本的两个主体——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价值融合与利益统一。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学校和企业更加重视人的发展、人的价值输出与贡献。责任,成为让两者耦合的良好纽带。对于学校发展与企业经营而言,责任都是十分重要的价值信条,企业最需要忠诚、敬业、做事有办法的员工,学校则最希望建成负责、尽责、让人民满意的学校。加强责任教育,从内部看有利于培养优质的学生,从外部看则打破了校企之间的认同障碍,打通了价值互通的渠道,构建起“以人为中心,以质量为导向,以法治为准绳,实现双方创新协同发展”的共同愿景与理念。

2高职责任教育的内涵与范畴

高职责任教育包含的内容较广,分法不一。笔者认为,高职责任教育应与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衔接起来。高职责任主要包含学校的价值使命责任、依法办学责任和人才培养责任,反映了面向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是我们党对新时期国家、社会、公民应当遵循的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全面概括,也包括三个层面。从内涵与机理分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价值使命责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同质相吸;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坚持依法办学,其依法办学责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同频共振;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其培养学生爱国、爱岗、爱社会、爱人民的宗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凝为一体。因此,加强高职责任教育本质上即是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两者内涵一致,范畴相当。从面向学生个体的责任教育而言,高职责任教育应包含四方面:一是爱国责任,体现为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二是敬业责任,体现为学生对企业是否忠诚、爱岗、对企业和自己负责等;三是诚信责任,体现为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是否做人诚实、遵守信诺等;四是友爱责任,体现为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是否友善待人、懂得感恩等。爱国、敬业、诚信、友爱责任既是高职院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精华要素,也是企业文化的内核与灵魂。加强学生四方面的责任教育,有利于校企文化互相融合,协同育人。

3校企双方共同推动学生责任教育的方法探索

责任教育是项系统工程,校企之间需要拧成一股绳,在共同的价值与利益追求上推进育人工作。文化融合是个重要的平台与手段。所谓校企文化融合,是指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创设一种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情境,使其包含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方式更加关注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技能的提高的价值取向。从校企文化融合的视角分析,高职学生责任教育可以从顶层机制建设和精神、物质、制度、行为文化融合等方面进行设计与实践。

3.1前提——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顶层机制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不断实践与成功的模式。然而,当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关键原因在于一部分校企合作并未给企业带来长远的人才红利。如传统的“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因为缺少对学生需求调研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培养合作末期显现出“学生对岗位认同感低”“、留不住学生”等问题,这无疑将削弱校企合作的稳固性。要让企业主动参与责任育人工作,需要从体制机制创新角度入手,加强校企协同育人的优越性设计,实现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德国“双元制”“、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合作、校企协同育人的典型范本。这种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十分强调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进行了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等顶层路径设计,建立了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机制、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衔接机制等。推进责任教育,基础前提是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顶层机制,把产教融合作为基本理念贯穿到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发挥企业人才培养重要主体作用,从而形成双向育人的合力。如苏州建雄职业技术学院以“定岗双元”为依托,使校企联合育人换发新动力。在每年高考录取新生报到后,企业在学院选人、学生选岗,学院与企业、企业与学生签订三方定岗培养协议,使学生一入学就形成“学生兼学徒”的双身份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凸显“学校+企业”的双主体地位,为学校和企业共同推进以责任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提供先天性的机制条件。

3.2核心——推动精神文化融合

推进责任教育,校企之间促进精神文化融合是核心。因上文在剖析责任的内涵与范畴时论述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等品质是校企文化的共通点,故可以从这四个角度设计融合的路径与方法。如下表所示,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在培育、提炼和形成过程中,应当吸收优秀企业文化培养“职业人”的责任要素,把企业崇尚的团队精神、质量意识、诚信理念等融入到校风、学风、教风中去,企业文化在渗入校园文化中,也应尊重高校育人的基本属性。秉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博爱、慈善的人道主义精神。校企双方只有互相取其精华,才能实现责任教育的价值驱动。

3.3环境——推动物质文化融合

有效的教育离不开环境的润化与熏陶,加强责任教育同时需要校企双方推进物质层面的融合,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环境空间里营造想负责、能负责、敢负责的文化氛围。如围绕爱国责任主题,除了结合时代主题营造的爱国主义氛围外,还可以结合学校的优秀校友、典型人物等,打造“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故事墙、校友林等,增强文化的可及性与感染力;围绕敬业责任,在校企共建的生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体现职业工作特色的场所充分融入质量、安全、创新、执行等文化元素;围绕诚信责任,倡导学生建立无人看守诚信小店,在校园、企业定点布置随手借、随手还的“责任伞”,引导学生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中自觉养成诚信意识;围绕友善责任,积极营造志愿服务和礼仪文化环境,在学生社区、食堂、工作室等职业素质日常养成基地,主动宣传感恩、奉献、互助、进步的精神。

3.4保障——推动制度文化融合

制度是施行价值理念的保障。校企之间在坚守依法治校、依法治企的基础上,需要互相吸收各自制度管理的优势,取长补短,融合推进。学校可以借鉴把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引入校园管理中,引入企业ISO9000质量体系、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实行责任与奖学金、学分挂钩制度。如安徽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将社会责任教育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要求中明确社会责任方面的规定,设立相应的学分,制定学分认定办法。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文明寝室建设中引入“6s管理模式”,增强责任教育的日常养成。企业作为学生教育的“另一元”,也应吸纳教育管理的特点与优势,注重因材施教,遵循学生的成长个性,主动融入学校的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及育人的相关制度,把制度的刚性和教育的柔性结合起来。

3.5载体——推动行为文化融合

职业行为是责任教育的载体,践行责任理念需要校企双方围绕“学生”这个本质对象进行行为文化融合。校企双方可以通过“活动”为纽带促进双方行为文化融合。如高职院校举办“明责讲堂”,以“明责激励人生”为主题,邀请企业名家、创业星秀、职场达人、能工巧匠等行业里负责、敬业、乐业的人物为学生讲述人生故事,传递责任精神,打通“懵懂的在校学生”与“负责的职业人”之间的模范学习桥梁。又如学校以“磨炼学生精品、质量意识”为目的,组织精品团日活动评比活动、优良学风标兵班集体评选、以班级为单位的模拟分公司形象PK赛、创业创新创效大赛等,帮助学生融入团队、追求卓越。再如校企双方共同设计大学生职场训练营,以“生存挑战”、“职场磨炼”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在活动教育中实现从“要我负责”到“我要负责”的转变等。学生的责任教育只有在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才能发挥最大价值,许多高职院校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与金融机构建立银领学院,实行“职业化教育、员工化管理”的学生管理机制,建立校企通用的学生礼仪规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发起深圳大学生“创交会”,在创业教育中塑造学生精神;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罗蒙电商合作,开发基于“双十一”平台的《网络营销实战演练》课程,学生在“双十一”期间由实践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在客服工作中培养敬业、诚信、以客户为中心为责任素养。由上所述,校企文化融合使责任教育更能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各高职院校还要针对各自实际与特点,推动校企之间在体制机制设计、精神、物质、制度、行为文化等各方面的融合,以培育负责任的“职业人”为目标,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未来的“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责任教育篇(10)

(一)历史教学中的责任品格教育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在历史教学中进行责任品格教育,对促进学生健康的思想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学科中,丰富的人物个性和生动的历史资料,为责任教育创设了良好的环境,铺设了宽敞的平台。

根据学生善于模仿和可塑性的心理特点,利用人物成长过程和英雄事迹,尤其通过正反人物的对比,对学生思想品格的陶冶和责任意识的形成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教师讲述的,如岳飞的精忠报国、壮志未酬的《满江红》和西子湖畔的岳飞和秦桧的塑像;于谦的《石灰吟》和北京保卫战;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之”和“虎门销烟”;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和“台州九捷”等历史人物和事迹,对学生责任品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些仁人志士坚定的信念及对社会热切的关怀,表现出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崇高的责任感。通过感悟历史人物的人生价值,净化了学生的灵魂,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历史史实和情景的再现,对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师在讲“秦王扫六合”时,利用历史短剧《买马记》再现分裂割据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文字交流,货币、度量衡交换遇到困难的史实,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分裂对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的严重影响,体会和感悟到了统一的必要性,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学生的统一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又如在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教师通过制造浓烟滚滚的火烧场面,再配以教师庄严肃穆的表情和深沉、浓重的陈述,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激发出了对侵略者的强烈仇恨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这些历史情境的再现,唤起了学生的责任情感,调动了他们潜在意识,使他们的灵魂受到了冲击。鲜活的历史史实所具有的感召力,使学生体验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他们从历史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国和人民的召唤,激发了他们对人民对社会关切的思想感情,自觉地树立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将在今后的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责任品质。

(二)语文教学中责任意识的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这一目标表明,对学生的责任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从小抓起、从学科教学抓起。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责任教育的文章,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最佳资源。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体现父母感情的文章。如《秋天的怀念》一文,母亲重病缠身,却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谱写了一曲伟大母亲对儿子高度负责的颂歌。《地震中的父亲与儿子》一文,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同伴,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父母能为儿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为儿女,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呢?我们因势利导,开展了“父母的生日、父母爱吃什么、父母关心什么、父母每天都做什么”等调查活动,使学生知道父母为了自己付出那么多,其根本原因是责任在起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父母的情感,意识到自己应该为父母着想、对父母应尽一份儿女的责任。

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描写同学之情、朋友之情、邻里之情的文章。如《一件运动衫》一文,讲述了“我”买运动衫、买鞋及康威先生用小狗和“我”换运动衫的经过,体现了“我”与康威先生之间的真诚的友谊,赞美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挖掘课文中隐含的教育信息,以言感人,以情动人,激起了学生思想的共鸣,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对人应该关爱、有一份责任。

(三)数学教学中责任感的培养

我们伟大祖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在数学上也有过巨大的成就,对人类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在数学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不失机地穿插一些我国数学发展史,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历史成就,从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责任感。教师在讲“几何的初步认识”时,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在几何上的成就:公元前4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遗址已经有了平行线、三角形、菱形、长方形和圆形等精美的几何图形、图案和花纹。约成书于公元前一百年的古代算书《周解算经》中也有过关于直角三角形各边关系的记载。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7位小数的人。这一成果比国外数学家至少早一千年。这些都说明我们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通过这些史料的介绍,学生既丰富了数学知识,又增强了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的超前意识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进而担当起繁荣和发展数学的历史责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地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在数学上的成就,使学生更加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在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解方程”时,老师向学生讲述:历史上,我国人民对数学的发展有过许多杰出的贡献和辉煌的成就,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近百年内,由于当时政府的腐败无能,加之外国的入侵,我国近代科学技术包括数学在内,都大大落后于其他国家。建国后,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地调动数学工作者的积极性,通过他们的刻苦攻关,填补了许多数学领域的空白,赶上甚至超过了其他国家。如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身居陋室,通过多年的钻研,攻克了世界数学难题“歌德巴赫猜想”。可以想象,若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哥德巴赫猜想”也许还要猜下去。通过新旧社会对比,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发展繁荣我国数学的责任感,而且使学生看到了祖国生机勃勃的今天和充满希望的明天,真正领悟到学习与祖国的强盛息息相关,从而认识到学习是学生应尽的责任,只有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才能报效祖国,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开展活动是责任教育的重要载体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在中小学生中进行责任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断渗透,把抽象的责任意识通过具体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置身其中,感悟和体验,在他们内心深处产生震撼,才能真正达到我们责任教育的目的。

(一)寓责任教育于主线教育活动之中

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把“信心留给自己、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祖国”的“五心”教育活动,并与“雏鹰争章”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身边小事,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培养了责任感。

“五心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责任。我们在开展“五心教育”活动中,首先教育学生把信心留给自己。自信是通往成功的基石,只有充满自信的孩子才能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让学生通过“我能行日记”,记录自己成功的经历,在班队会上与同学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开展“我身边的英雄”评选活动,号召全体学生人人关心和帮助他人,使学生在关心他人中得到他人的关心;通过“在家做好孩子”活动,确立“好孩子”的标准,号召学生在家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教育学生尊重、孝敬父母和长辈,尽到做子女的责任;通过开展“爱心捐助”活动,使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与他们同龄的孩子没有钱上学,我们要为这些孩子尽些微薄之力,帮助这些急需帮助的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军事夏令营”和参观烈士陵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从小就立大志,长大报效祖国,肩负起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

“雏鹰争章”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责任背后的喜悦。我们在“雏鹰争章”活动中,结合“五心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定需要学生争夺的奖章。如“五自”奖章(即自信章、自理章、自护章、自律章、自强章)、爱心章、孝敬章、国防章等,均由学生自己每月选出所要争夺的1-2枚奖章,并每月在班级展示,举行一次评章活动。有学生自己评、他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形式,把学生的表现展示出来,最后由班级评比委员会综合上述意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雏鹰奖章”。每学期由班级推荐优秀者参加全校的评章活动,学校召开隆重的颁章大会,为获胜者颁发校级奖章。学生通过争章活动培养了对自己、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并尝到了付出的喜悦。

(二)寓责任教育于主题班队会之中

我们隔周一次的班队会,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重要阵地,组织好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结合学校工作重点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召开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班队会。例如,有的学生管不住自己,经常在走廊和操场上扔杂物。为了让学生克服这一毛病,组织各班以此为主题召开班队会。先由学生表演乱扔杂物的场面,然后让学生讨论这种行为所反映的问题,最后畅谈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让学生感悟到乱扔杂物就是对集体、对他人、对环境不负责任的表现。再如,为了让学生“关掉水龙头——节约用水”的主题班队会,是对集体、对社会负责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我们节约的水,不仅是学校的水也是社会的水,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心。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懂得我们身边的事虽小,但小事非小,事事有责任,把身边的小事做好就是负责任的道理。

(三)寓责任教育于系列活动之中

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通过这样的系列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责任教育。除此,我们还通过每学期两次的“交通安全”和“珍爱生命”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从而更加珍爱生命,注意交通安全,提高了自己对自己负责任的意识。

三、社会实践是责任教育的基本渠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掌握知识、增长才干。我们在责任教育过程中,把社会实践作为基本渠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收到较好效果。

(一)“小交警”站岗值勤

许多学校开展了“一日小交警”活动。如长春市东四小学,他们在责任教育过程中,把“一日小交警”作为载体,教育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五年前,他们率先在长春市中小学中成立了“小交警支队”,聘请长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同志为辅导员,到学校作报告、组织训练、讲解交通法规等,使学生对交警叔叔的生活、交通法规和交通知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到现场观察交警的值勤情况,亲身体验交通就是一座城市的生命线;然后,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组织学生上街站岗值勤,他们穿上小交警服装,手戴白手套,指挥起来还真象那么回事呢!

(二)“环保卫士”在行动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已引起世人的关注和各国政府的重视。为了教育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对地球负责、对人类负责、对生存的家园负责、对自己负责,开展了“环保小卫士”在行动的活动。组织学生深入街道、社区、公共场所等,清扫环境、捡拾白色垃圾,为保护环境做出了贡献,受到了社会的好评,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三)“我是一个小会计”的体验活动

在系列责任教育活动中,“我是一个小会计”活动也很有特色,收到较好效果。一位中学生跟着在银行工作的妈妈来到银行,准备当一天“小会计”。她激动而紧张地坐在计算机前,随着显示屏上的菜单不断变化,她操作灵活,运用自如,有些沾沾自喜,觉得会计工作也不过如此,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她很自信。正当她得意时,突然帐单上多了一个“0”,她有些紧张,不知所措,后来幸亏被妈妈检查出来了,不然……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才体会到了什么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体会到了什么是责任心和责任感。她暗暗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担负起为党和为人民理财的重任!

由于我们坚持开展责任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使中小学生的责任心、责任感和责任意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爱护环境,从我做起。在许多学生的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这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或一种口号,更是一种内心的呼唤,不少学生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他们有的帮助环卫工人清扫街道的垃圾;有的向不爱护环境的人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制止不文明行为;有的给市长写信,建议要教育市民爱护环境等等。吉林市实验中学开展的以“水污染的危害与防治”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果。该市电视台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第二,尊重父母,关心父母。我们从学生的作文和老师的论文中看到了他们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的实际行动。如有一位学生为了减轻下岗父母的负担,她把每天3元的零花钱减少到了1元;还有一位3年级女孩,为了给父母过生日,她早早起床打扫房间,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为妈妈买了生日蛋糕,并亲手制作了生日贺卡,上面写到:“祝妈妈生日快乐!”妈妈看了非常高兴,说她懂事了。

第三,关心社会,关心集体。责任教育之后,学生的变化还表现在关心社会、关系集体上。某小学班主任在论文中写到:有一位家长对我说,一次她领孩子上街,孩子看到地上的垃圾袋,赶快跑过去检起来。当妈妈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时,孩子理直气壮地回答:“这是我的责任!”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啊!

第四,学会自理,自我负责。一年级学生的自立能力差,事事处处都要父母一手代劳。有的孩子上学不是忘带作业,就是忘带课本、文具等。老师一问原因,有的说妈妈没有给装进书包;有的孩子则说奶奶没给我装……孩子振振有词,把忘记带东西的责任完全推给家长,而他们自己一点错都没有!这真让人费解!这位老师因势利导地说:“自己的东西就象自己的孩子一样,假如你们丢了,爸爸妈妈肯定非常着急,并且四处寻找,而决不会说我不管。同样,自己的东西丢了就等于你的孩子丢了,也应该自己去找,而不应该让别人承担责任!”孩子听了虽然哈哈大笑,但他们却明白了一个道理:对自己负责,就要管好自己的物品。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孩子们渐渐地明白了,上学迟到、作业没完成、忘记带东西、不守纪律等,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责任教育篇(11)

一、概念及其内涵责任,包括两个指向。一是指角色赋予的、应当践行的法律或道德行为,二是指对自身行为后果的承担。依据方法之差异,责任可划分为个人责任与群体责任,由义务引发的责任以及由行为而产生的责任。强制性、非绝对不可变性、反映价值观意义和最大价值率要求,系责任的主要与共性特征。

主体,不同时期、不同视角的诠释存在明显区分。传统意义的主体指君主的统治地位,而古希腊哲学史则理解为某些特性、状态和作用的承受者。

“从事社会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主体的科学与高度概括,反映了概念的内在与本质属性。

责任主体,即实施责任行为或承担行为后果的主体。必须特别说明的是,不同学科或面对不同之提问情境,对责任主体的解释是有差异的。承认差异,直面差异,系理论研究或变革实践者应有之品质。换言之,责任主体的诠释应避免绝对的、静止的思维定势,要在深度思考、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注意赋予概念的学科特点,凸显其时代或背景意义。

教师教育责任主体,即责任主体概念的学科化和情境化。笔者将其概括为: “直接影响我国教师教育方向、进程或效果,需要践行规约义务,承担一定行为后果的人或组织”。这里所言之“人”,既包括个体意义理解,又包括某类特定的群体,而“组织”,则有具体的、相对稳定的指向。强调“直接影响”,并非似有可无的表述,其目的是排除间接作用者,缩小教师教育责任主体认定范围,凸显操作意义。

二、责任主体概念提出的前提性要素作为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特征的思维产物,教师教育责任主体概念的提出,必然引申出对一系列关联问题的思考甚至争论,而为什么提出这一概念,则是所有研究的基石。

(一) 角色因素

教师对学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之作用;教师的人格和智能差异一定导致对学生影响力大小与方向的差异;并非所有教师、所有教育教学行为都对学生发展产生正面影响。上述三个基本判断,已涉及我国教师教育的定位问题。培养合格意义教者,通过培训提升合格教者的合格程度,这既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主要目标和长期任务,同时又构成了制约和评价主体及其行为的重要尺度。定位的实现,要求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建立两个基本认知。一方面,教师教育系关联主体主动作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复杂与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明晰所有主体的职守,又要强调合力之形成。坚守标准,明确分工,避免整个系统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形成相互协同与共进机制,系我国教师教育主体的应然状态。

另一方面,我国教师教育所有主体都拥有法律或机构赋予的权力,权责相称之基本属性,权力、责任互为存在前提之关系,表明教师教育主体并非一般意义主体,而是具有法理意义的责任主体,建立并完善针对不同主体的问责制度,系主体性质的制度表现形态。

(二)立法因素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教师教育立法工作无论是力度还是速度都可圈可点。1995年实施的《教育渤明确提出: “国家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994年实施的《教师法》规定: “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规定的学历”,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并采取措施,鼓励优秀青年进入各级师范学校学习”,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1999年实施的《高等教育法》明确了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不同学历标准,并提出: “国家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上述法律及其表述,从积极意义看,虽然终结了我国教师教育主要依靠人治的历史,但并非无懈可击。事实上,传统政府主导体系的影响,加之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水平的限制,导致无论是(教育、法)、(教师、法》还是缡等教育 ,都存在明显漏洞。我国教师教育的主体构成如何?不同主体的外延与内涵如何界定?主体性质有何特征,是传统意义的一般主体还是责任主体?不同主体的职责是什么?如何实施对失职行为的追究?上述一系列关乎我国教师教育质量的重大命题,在相关法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回应。完善主体概念,强化责任指向,已成为我国完善教师教育立法的当然价值诉求。

(三)研究者认知因素

自上世纪末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教师教育开始步人重大变革转型期。从数量基本满足向内涵全面提升过渡,从独立建制、定向封闭模式向多元化、开放型过渡,从人治到法治,从职前培养到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成为上述转型期的主要和显性标志。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教师教育,面临如何对多元主体进行客观评价问题。从政府角度观之,虽然政府对教师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已大幅提升,但其本身的缺位现象却十分显现,一些地方政府有明显的推卸责任甚至不负责任之嫌。从社会角度观之,当代中国社会虽然对教师职业关注程度有所提高,但这种关注更多表现出评论者、旁观者甚至非理性特征。

视学校为“万能型”组织,把学生问题的所有责任归之为学校和教师,这是必须引起警觉的现象。从学校角度观之,高师院校大量开设非师范专业,导致工作重心严重偏移,教师教育质量整体下滑。部分综合性大学虽参与教师培养工作,但历史的惯性作用以及引导、监控机制的缺失,导致其学科、资源优势难以凸显。从受教育者角度观之,动力严重缺乏, 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瓶颈。

上述问题的客观存在,必然涉及研究者的立场、方法问题。综观十余年的相关成果呈现,学术界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敏感和洞察力。虽然一些学者围绕教师角色定位、教师培养模式、教师专业发展等进行了有深度的探讨,但却忽视了对不同主体性质及其相互之间联系的关注。面对确定性与不确定织共存的外部环境,如何保持足够的清醒,坚守应有立场,凸显复杂思维、系统思维特征,已成为评判学者及其学术成就的重要维度。

(四)实践因素

相对于专业人员要求,相对于教师职业的崇高特征以及社会期盼,我国教师队伍确有较大差距,归纳起来,集中呈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专业构成的不平衡性或部分缺失。表现为:把教职作为生存手段而不是人生追求,导致一部分教师难以抵御利益诱惑,难以专注于教育教学情境;不重视自身修养,不具备合格教师应有之气质与性格, 自我认知和发展能力较弱,导致一部分教师难以成为学生表率,甚至对学生发展起负面作用;片面理解专业知识,将其完全等同于某一具体学科内容,导致一部分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文化底蕴不足,教育理论缺乏;轻视专业技能对主体的形成和提升作用,或错误解读技能之内涵,导致一部分教师不会组织教学,不知如何将授课内容系统化与简单化,语言表述的准确性、逻辑性、连贯性较差。

2.教学与治学的非同步甚至完全割裂。表现为:在基本理念上,否认教学与治学的依存与相互促进关系,治学功效发挥甚微;在价值取向上,片面诠释研究之含义,重学术研究,轻教学研究;在表现形式上,过度重视数量指标,甚至以数量代替质量,研究行为急功近利。

3.学习意识的淡化以及学习的非正常功利趋势。

表现为:过度重视外部因素作用,把主观因素等同于客观因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能力较差;缺失学习的系统性和专注精神,学习目标不明确,有形式主义之嫌;盲目崇拜甚至迷信权威,视专家、学者观点为真理,在学习与借鉴的同时失去自我;把学历提高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学习的功利特征太过明显,学历与实际水平存在一定偏差。

4.角色错位与责任缺失。表现为:将自己等同于普通个体,多从个人角度思考问题和决定自己行为,淡忘教师角色的多元或多重特点;满足于完成任务,满足于课堂,不与或少与学生交流,较少顾及学生感受;违背职业道德,违背教育教学之基本规律,丧失为人师者最重要条件;不了解教育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不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尝试,致使学生能力得不到提升,未来适应性差。

三、责任主体之构成及其责任

研究责任主体构成及其责任,必须强调时代特征和实践意义。时代特征即意味着我国教师教育责任主体及其责任并非一成不变的存在。生境的变化或目标任务的调整,必然赋予主体及其责任以新的内涵,要妥善处理好变与不变、阶段性与长期性之关系。实践意义即表明我国教师教育责任主体界定及其责任明晰要凸显基于实践、回归实践的禀性,以解决当代中国教师教育现实问题为主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本土意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基于上述认知立场,笔者以为,当代中国教师教育责任主体由政府、相关学校、社会以及受教育者构成,不同的主体,其责任指向和内涵必定有所区分,且一般不应有交叉或重叠现象。

(一) 政府

政府作为我国教师教育责任主体,既包括一元主体独大向多元主体并重的过渡,还包括职能内容的变迁以及行为方式的调整。

传统的中国教师教育,政府实质上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包办一切,直接管理,有意或无意剥夺其他主体话语权,已成为政府角色的最显著特征。上述运作模式,虽有利于体现国家意志,强化行政权力影响,但却扼杀了其他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模式化的处理方式。教师是一种职业,但绝非一般职业,更高的道德水准,更开放的胸怀,更高远的人生境界以及更完善的知识能力,要求政府对自身管理目标和能力进行准确定位,建立平等主体意识,履行五个方面职责。

一是完善教师教育政策体系。完备意义的政策体系,应明确主体性质,强化主体行为规约特征,凸显主体之间的协同共进关系;应突出系统与实践指向,避免教师教育政策的“缺位”与“无能”现象;应从社会转型与教育转型关系着手,从终身学习型社会构建以及个体发展需要出发,整体设计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原则、路径和方法,实现真正意义的“一体化”。

二是完善教师教育制度。主要包括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教师教育问责制度。教师资格制度要求明晰资格条件,规范认证程序,切实解决教师队伍入口问题。教师聘任制度要求严格实施新教师试用期规定,建立科学、便于操作的教师评价系统,完善不合格教师转岗、待岗或解聘机制。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要求面向全体,突出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和可供选择性,坚持以自我教育、自我实现为主要价值取向。教师教育问责制度要求被问责对象涵盖所有主体,且对不同主体采取不同之责任追究方式。

三是建立统一的、富有实践意义的教师标准。

所谓标准,即衡量事物的准则。当代中国的教师标准,不再是单纯意义的学历约束,亦不是狭隘意识的专业化理解,而是基于教师作为专业人、社会人、发展人的综合与特别界定。专业者、学习者、研究者、服务者,构成了我国教师标准的主要呈现维度,而侧重点的差异或程度、内涵的把握,则体现了教师群体之间应有的层级或学科区分。

四是保障教师教育的物质支撑条件。教师教育是面向未来、关乎国家前途的教育,教师教育的公益事业性质,要求以政府投入作为其经费来源及资源配置的主要渠道。所谓物质条件,有多维指向,既包括必要的场地、设备和设施,还包括财政投入的总量和分量。所谓支撑,包括基础性支撑和充分性支撑。从不能支撑到基本支撑,再向充分性支撑过渡,应成为政府教师教育物质保障行为的始终追求,在这一过程中,要防止完全经济学意义的教师教育“市场化”,避免以简单的投人和产出比例公式计算所谓教师教育效率。

五是通过专业化评估对教师教育机构进行甄别与行为引导。对教师教育机构独立评估,是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实现我国教师教育由注重数量向注重内涵提升过渡的重要手段,是制定或调整宏观政策的实践选项。强调专业化,包括两维指向。一方面,隐喻评估机构的专业性。要求相关组成人员熟悉教师教育,研究教师教育,具有规定的评估资质。

另一方面,隐喻评估过程的专业性。要求科学设计指标体系,强化过程性要素,规范评估程序,避免人为因素的非正常干扰,确保罗列数据的准确性以及结论的客观公正性。

(二)学校

学校作为我国教师教育责任主体,具有不同指向,其责任内涵亦有所差异。

从职前培养层面看,作为责任主体的学校指所有师范院校以及承担教师培养任务的部分综合性大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要求师范院校和承担教师培养任务的综合性大学改变往往从经济变革、政治变革演绎教育变革路径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创新教师教育理念,优化过程性设计。

一是建立教师培养目标系统。培养目标的设定应体现两“性”要求。一方面,强调共性。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以及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要求的变化,致力于以专业化为核心、包括专业者、学习者、研究者、服务者的综合人培养。另一方面,凸显个性。

这里所言之个性不仅包括不同层级、不同学科教师培养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差异,还包括学校办学特色的彰显。

二是架构课程体系。我国教师培养是定位明晰、指向具体的专业教育,是引导主体立足社会的从业教育。如何辨析中西方专业概念的差异,避免盲目、理想化认知,坚持课程与目标的对应关系,改变课程设置与课程目标不完全一致、课程之间相互交叉和重叠时有发生等客观现象,这是需要长期探讨的48课题。要以追求文化和教化、有利于形成和巩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为价值取向,重新审视公共课程或通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要在专业课程中明确划分学科课程、教育类课程、技能类课程三个子模块,明晰每一模块的功能指向与课程构成;要依据专业特点科学设计实践类课程,强化实践体验意义,避免形式化普遍态势,追求课程本身的内在价值。

三是引导课程实施。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这是众多高校教学评价的主要特征,也是造成教师培养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教师教育属性、内在逻辑关系以及课程整合意义,要求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等课程实施观,彰显专业本位价值取向。口嘤从专业特点、专业需要人手,编辑、生成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动机,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与有效融合。

四是完善学业评价制度。不同性质的课程,评价方式亦不应完全相同。公共或通识课程考核应侧重于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解,反映社会诉求;学科课程考核应关注对知识点的把握及其运用程度,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教育类课程考核既要重视理论的建构与系统化,更要重视如何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技能类课程考核应呈现动态性与层次感,反映个体在横向与纵向上的差异程度;实践类课程考核应在关注个体态度、数量指标的同时,强化质的评判。

从职后培训层面看,作为责任主体的学校指集中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相关机构以及教师任职单位。

前者的责任包括:确立以受训者为中心的理念,尊重受训者在受训内容、方式等方面的选择权;面向全体,构建反映教师教育持续性、一致性特征的课程体系;根据学习者差异,科学规划各类培训的目标和路径。后者的责任主要包括:根据集体和个人发展需要,制定中长期教师培训规划,既面向全体,又有所侧重;反映培训路径多元化特征,坚持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自我教育三者并重;保证教师接受培训时间,提供可能的物质形态支持;以教师互动作为教学的前导因素,建构合作与交流的互助共进模式。

(三)社会

社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所言之社会,系狭义所指,不包括政府在内。教师教育目标的实现,仅有政府、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正是以往教师教育研究一般忽视的内容。把受教育者列为责任主体,并非笔者妄言。事实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师范专业学生,都拥有相关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正是义务的构成要素。

师范专业学生作为责任主体,其责任集中表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从专业模糊到专业认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加之职业现状、就业形势、家庭背景的影响,一些师范专业出现认同危机的非正常现象。专业认同,要求学生慎重选择专业,一旦确定,则应表现出执着的品质。二是从知识发展到专业发展。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漠视人的生命特征,将知识传承置于超现实、超专业境地,从而导致社会对教师培养质量的质疑。

教师作为责任主体,其责任主要表现在:对照教师标准,准确认知自我,明确个体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强化进取意识,确立发展路径,视自主学习、相互交流、接受培训为个人义务;改变传统意义的知识垄断者和强行灌输者形象,做先进理念的践行者和变革实验的摸索者;凸显反思特质,以四个“是否”作为教学反思的外延和内涵,即:是否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方法的多重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现状和认知规律,是否兼顾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需求,是否反映课程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

参考文献:

[1]田海平.教育权·教育责任·教育角色.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