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大全11篇

时间:2022-08-07 08:37:32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1)

准, 下面谈谈我这次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

1、创设有趣的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一年级数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

2、教学学习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本班实际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寻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相关的教学知识为切入点,使生活与教学有机融为一体。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课时,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 于是,课堂上我就通过学生对这些东西的分类,看一看,摸一摸的方法,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之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这些物体,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生活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的主人。

二、学习方式

1、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同时精心准备每次合作,使他们在有效、有序共同学习中得到交流,受到启发。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变成走过程、形式化,没有必要每个知识点、每个学习内容都必须要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有在某个知识点上意见发生分歧或需多方面解决问题时,适时采用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这样使学生在充分交流中吸收了别人的想法,增加了知识面又在与同学交流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2、注重体验勤于动手

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更加注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2)

1、在培训学习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品德这门学科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能引领学生做社会人,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培养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内在生活需要的角度理解教材,通过活动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避免课堂与社会生活脱节的做法。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现有的地理教师的素质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求。同时,地理新课程也突出强调了教师培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传统的过分追求地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追求地理知识的掌握,注重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把知识的记忆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的地理教师培训内容已不适应地理新课程教师培训的要求,必须赋于新的内容。具体的设计思路为:

1.培训必须以地理教师的发展为中心,以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与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目的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确定,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同样地理新课程师资培训应确立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培训理念,以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提高为培训的核心,体现教师教育新观念,使教师在知识、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得到提高,促使教师形成自我提高的内在机制,提高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水平和适应能力。在培训中应始终着眼于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既体现对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也要使教师在接受新思想和形成新观点方面有所进展,还要满足教师个性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需要。

2.注重培训过程、突出学员在培训中的作用,体现师生新理念

传统的培训,培训者一般采取的是居高临下的姿态,以灌输的形式注入,使被培训者获得现成的答案。地理新课程培训倡导平等参与的理念,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员与学员要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实现教学相长。教与学实质上是一种交往中的统一,在教学中要积极诱导学员主动学习,提倡和注重学员的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地理新课程师资培训必须遵循这一规律,使培训过程成为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以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在培训中要善于把握地理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及地理教学现实的有机联系,有意识地让学员在培训中感受过去的、体验当代的社会生活,培养学员的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强化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新定位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在培训中的角色

传统的地理教师培训过分地强调管理和封闭,从而使培训行为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培训者在培训中的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严重剥夺了被培训者的自主性,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导致了他们对培训者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双方关系有时处于冲突与对立之中,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改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地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思,给予学生更多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机会。因此,地理新课程师资培训中也要努力使被培训者在培训中感受这种学习的主动性,诱导他们接受这种学习方式。为此培训者在实施培训中,必须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训者不应是培训过程的主宰和统治者,而是培训中的一员,其重要作用是主导创设宽松的培训氛围,构建培训中的平等师生关系。

4. 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学习方式改变了,也要求地理教师培训的教学方式作出调整,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地理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应把培训的过程当成参与者的主动构建的过程。通过设计一项重大地理任务或地理问题以支撑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成为活动的主体;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支撑地理教师的探索思考活动;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教师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与分享中学习同行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重组。改变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研究性、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5.改善知识结构、转变教学活动方式

新地理课程的综合化打破了学科的界限、淡化了学科本位意识、体现了知识的交融和统整,使各学科内部互相渗透。这就要求在中学地理新课程师资培训教学内容设计中“以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注重地理教师自然和人文知识等综合知识的提升和应用,改善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同时要培养地理教师与别的学科教师间交往与合作的技能。在培训中参与者以开放的心态向他人传递自己的经验,通过小组分组讨论,大家分享每一个参与者讨论问题的内容和要点;通过设疑问难让参与者分担各自的问题,形成研讨的氛围;参与者对每一位经验表示肯定与鼓励,从同伴的肯定和鼓励中获得继续探索的勇气。

6.培训新的技能、掌握新的技术

新技术、新方法,尤其是信息技术是实现地理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直通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本次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地理新课程师资培训课程内容中,要加大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培训地理教师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

7.积极参与课程资源开发,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探索水平

教师要积极参与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以保证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因此,在培训中要培养地理教师创造性地利用一切为学生可利用的地理课程资源的能力,并成为地理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使地理教师不仅要会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参与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而且要研究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有效性。

二、建构新的培训课程体系

地理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内容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先导,宏观上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内容,微观上强化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与研讨,深入了解新教材的特点和使用要求,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地理教师的群体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1.以通识培训为主题

通识培训是对现代教育的基本观念、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改的背景、新课程与教学改革、新课程与教师行为变化、新课程与评价改革等的教育与研讨,是培训的主要任务。通识培训是整个培训的主题,处于先导地位,因为在地理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总可以在教育的基本问题上找到根源。与地理学科培训相比,通识培训不但能起到“理论先行”的作用,而且更能使学员对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内容、计划实施与评价等方面有全面的把握;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的关系应为“纲”和“目”的关系,“纲举”才能“目张”。通过通识培训,使地理教师完成对新课程理念从“陌生到熟悉,从困惑到相信,从观望到尝试,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从而达到理念的刷新,观念的变革。

2.以地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分析为重点

将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与新教材的个案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代表性,突出针对性。了解地理新教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探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首先,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是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整个培训阶段的核心。这是由于地理课程标准集中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精神,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但不是最高要求,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者,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其范围涉及认识、情感、与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而不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因此,学习和研讨地理课程标准,深刻理解领会每条标准的含义是培训的重点所在。其次,教材分析是培训的基础。地理新教材是在统一标准下所编制的“一纲多本”的“产物”。因而教材分析从属于课程标准解读。全国的实验教材有多种版本,没有必要一个版本一个版本地去分析研究。培训中在坚持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前提下,分析研究新教材在哪些地方是如何体现课程改革纲要与地理课程标准精神的,探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地理教学策略。

3.以案例研究为手段

案例教学是整个培训阶段必不可少的内容,组织学员到本地区新课改实验区考察并进行案例分析研讨,亲身体验、了解新课程实验区的实验情况;或者是播放部级实验区的课堂教学录像或听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示范课后进行案例分析研讨,使学员所学的理论得以升华,通过这种案例研究的手段使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用通识培训和地理学科培训中讲授的理念方法,指导具体的课堂教学,搭起一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桥梁,这样才能使培训获得较大的收益,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4.以更新与充实专业知识为前提

地理新教材在内容和结构上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手段,更新与充实专业知识是地理教师培训的前提,学员不但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了解地理研究的最新动态与学术前沿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使学员掌握研究新的地理教学思想。总结教学方法的能力。

三、确定有效的培训方式

地理新课程师资培训应以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为本,发展的实现需要一个有效的培训过程,培训过程由培训内容决定。新课程地理师资培训方式的创新,就是培训方式要与促进地理教师发展的培训过程和决定过程的培训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培训方式必须有利于地理新教材的实施,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进行。与传统的培训形式相比,地理新课程师资培训最大的特点体现在倡导平等参与式培训。因此,地理新课程师资培训必须改变单一的培训方式,实现多种方式的优化组合。

1.集中培训与案例研究相结合

集中培训是将学员集中到培训机构所在地以讲授与研究宏观的问题为主,帮助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理念,提倡培训者与教师的平等对话,提倡教师对同样问题从不同层面进行思考,多角度的审视问题,既要发挥专家讲座的优势又要积极倡导“参与-分享”和案例研究的培训方式,通过参与研讨交流,将参与者中蕴藏的大量丰富而现实的事例挖掘出来,共同分享,使培训者在参与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发现别人、肯定别人,亲身体验地理新课程所追求的新理念,学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提高参与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把培训场所移到教学第一线,结合地理教师的教学实际,从教学实践出发,以专家的研究课、地理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全体地理教师的教材分析课、实验区的优质地理教学录像带等为载体,进行教学案例研究,指导地理教师积极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审视与反思,增强教研、教改意识,将科研与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以造就学习型、研究型地理教师。

2.“自修-反思”与专家指导相结合

学会反思,促进地理教师个体的内心驱动,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在培训中只是让教师吸收新理念,不指导教师运用所学习的理论进行积极的思考,吸收得再多也是无效的。从地理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很多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不愿意或是不会反思自己、洞察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这就要求培训机构在指导地理教师自我学习的同时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地理教师将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付之行动,从“对行动进行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两个角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想过去从未想过的问题,在自觉反思的基础上帮助地理教师学会学习。当然,反思必须以全新的教育理论为基础,而地理教师的自学资源、自学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与专家指导相结合,适当地组织地理教师集中听取各级专家对课改新理念的解读,介绍地理新课标、新教材特点,提出教学、评价建议等,这些都是地理教师进行良好的自我反思的前提。

3.培训者培训与地理教师全员培训有机结合

培训者的师资质量是地理新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培训机构一方面要选派地理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级的新课程培训者培训,另一方面应从本地区培训基地、教研机构、一线骨干教师中遴选优秀的地理教师进行主讲教师的培训,组成地理新课程师资培训专家组,通过对专家组教师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承担起地理教师全员培训的教学任务。同时在每一轮全员培训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质量应进行全程监控,对所有培训者的工作情况、教学效果等实行量化考核,聘请那些教学态度认真、培训模式新颖、教学效果好的培训者承担下一轮培训的教学任务,这样通过培训者培训与全员培训的有机结合才能优化地理新课程培训者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培训质量。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4)

随着社会的变革,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受到质疑,导致我国很多高校开始进行体育教学的相关改革和创新,来丰富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以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在2002 年和 2004 年分别组织的两次大型的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体验实践活动,引起社会媒体的关注,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应,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拓展训练。目前,我国很多省市高校体育教学中已经开展了相关的拓展训练课程,如攀岩、定向运动、场地训练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见高校开展拓展训练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及学校体育改革的需求的。但是在新疆有关拓展训练的课程在高校的开展并不是很顺利,本研究根据新疆实践情况,对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探索,为新疆高校体育教学深度改革提供依据。

一、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

1、拓展训练引入高校的必要性

(1)拓展训练课程进入高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变革,使得现代的大学生面临了很多的压力,从而引起很多的社会性的心理问题,再加之现代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骄纵和宠爱,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趋向发生了变异,如犯罪问题、学生自杀等等现状。拓展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挑战极限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也正是当今社会中需要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方面有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年来拓展训练在我国企业培训的过程中,对参与人员的心理素质及相关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将其引入高校,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课程。

(2)开展拓展训练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2002年8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南将体育课程目标可分为五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同时强调素质教育最为我国的教育主体,是培养我国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还有发展学生的智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所以拓展训练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3)高校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的补充。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而现代市场的需求就是要复合型的人才,虽然,近几年我们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但是效果不佳。

从表1可以看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传统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拓展训练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个人价值观念的培养,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最缺少的东西。拓展训练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是在让学生体验过程中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4)当代社会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求。新疆高校体育教师大多都参加过拓展训练的培训,所以对其功能有较全面的了解,在对“参加拓展训练对大学生成长意义”的选择中:新疆高校的教师都认为拓展旋律对学生成长有积极意义,但也有少数教师不确定,这说明拓展训练在新疆开展的较少,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所以应该加强新疆拓展训练的学习和了解,让其更好的服务我区高校。

(5)大学生心理素质、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的必要性。现今的大学生缺乏坚强的毅力,热衷于网络等恶习,体育意识淡化,导致体质下降,同时心理的承受能力也在变弱。这些都将成为现代大学生在社会中发展的阻碍:不能积极的面对困难和挑战、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等等都是影响到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的因素。

拓展训练以其新颖的活动形式和组织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挫折和困难的能力,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等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这符合一名现代大学生的素质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1)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原理相似。根据相对调查表明: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对知识结构有较为长远的记忆。拓展训练就是通过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游戏中感知自我,并得到相关的知识,这与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非常的相似。与此同时拓展训练在对学生身心培养方面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也非常的相似,都是通过运动刺激来是学生身心得到稳定。

(2)拓展训练的目标和体育教学的目标基本一致。高校体育课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进行开展,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体质,提升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拓展训练是借助户外运动技能在固定场地内开展场景教学,其培养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两者的教学主体都是学生,目的都是以体育活动或游戏的形式,使学生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所以两者在教学目标上也非常相同。

(3)拓展训练课程和与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相同。拓展训练的项目源于体验教育。就是通过直接体验的方式,来使参与者的技能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践来学习,让参与者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获得经验和感觉,从而达到锻炼身心的效果。而体育教学过程也是学生通过确定目标,进行相关内容的学生,最后进行联系和评价。所以在教学过程方面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也基本相同。

二、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现实依据分析

1、我国其它省份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现状

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将拓展训练课程实施于高校体育,并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自从2002年北京大学在体育课中开展了拓展训练课程以来,全国各地的高校也在陆续的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展和设计,并建立了相应的培训基地。通过数据收集和实地考察,笔者将对我国多地区拓展训练在高校是实施情况进行总结,由于调查的局限性,所以在这里提供的数据有限。但从表中可以看出,拓展训练课程化发展在我们快速的延伸,可以看出拓展训练课程将成为全国普遍开设的趋势。新疆高校体育在拓展训练课程的引入方面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发展空间很大,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拓展训练课程将在新疆高校开展起来。

2、高等院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安全因素

在高校由于场地和器材的有限,所以无法进行空中单杠、断桥、攀岩等活动,所以只能进行以地面为主的教学活动,而针对地面的拓展训练活动,培训教师只要组织安排好学生,并加强对安全的教育工作,就能有效的剔除安全隐患,控制不安全因素,并使学生达到安全。

通过美国专业体验培训机构Project Adventure曾就体验式培训拓展训练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发现,根据自己15年内统计的受伤数,得到这样一份统计表:

数据来源:美国专业体验培训机构Project Adventure

上述资料表明,拓展训练的安全性高于其他运动项目,进一步的提高拓展训练在新疆开展的可行性,它比负重行走的安全因素还高,说明它是一项有安全性较高的运动项目,很适合在学校开展。

3、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是学生的自身需要

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现代的大学生在接受和理解能力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他们在体育活动不仅是满足普通和简单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关注更多得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人性格培养的重要时期。而拓展训练以其独特的作用,在增强学生身心方面的同时,对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团队协作的培养,人际关系增强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拓展训练课程的开展,将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作用。调查显示,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课程,很多的学生都愿意参加,愿意参加的比例达到65.5%,可见现代的高校学生都很重视培养自己全面发展的意识。同时也反映出在新疆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

4、新疆高校体育教师可以满足拓展训练课程的师资要求

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都是通过身体的活动,使学生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而拓展训练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只是负责监督和引导,是对学生心智的考验。由于大部分拓展训练项目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有对其他学科有相关的了解,如:心理学、管理学等,这就要求要有较高的学历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安全。调查结果显示,新疆高校体育教学的学历集中在硕士和学士,高校教师的学历水平还应该提高,由于新疆大部分的体育教师是年龄居中在青年和中年,所以只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很多高校教师可以胜任学校拓展训练教学的工作。

5、拓展训练内容丰富,有许多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

由于场地和器材的受限,所以很多高校在开展拓展训练项目时,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安全为主,常进行一些地面形式的危险性较小的项目,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更加学生的需求,而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以一种灵活的方式进行开展,培训的过程基本是学生自我完成,所以它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感悟,掌握知识。

拓展训练所需要的器材与其他体育项目所需要的器材有所不同,它对器材的要求比较简单而且安全,对场地也没有很高的要求,很多器材在随处的商店都可以购买到,所以拓展训练对器材的要求不高,也为高校开展节省开支,为能在高校中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拓展训练课程建设遵守的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我国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沿海相比就较大的差距,属于欠发达地区,新疆不同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条件有限,所以项目的开展方面应以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着手,才能实现教学的合理性。

2、循序渐进原则

拓展训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都是要尊重学生的基本发展规律,项目选择时也是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进行开展,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拓展训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使拓展训练在高校的发展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随着拓展训练运动的不断兴起,有关拓展训练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的增加,然而实践才是拓展训练的硬道理,所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工作,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才能更全面的认识到理论在实际教学所的作用。

4、全面性原则

拓展训练与其他训练相同,都是针对不同性质的教学活动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所以拓展训练在开展过程中,不仅能保证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全面性的提高,因此在知识结构的选择方面,则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性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加强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四、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设计

1、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指导思想

拓展训练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体育活动的目标和任务,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和感悟。拓展训练从以往注重培养学员心理素质和生存技能,到后来应用与企业管理领域,发展到现在,拓展训练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思路,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培训。而当今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缺乏相应的沟通能力,缺少团队合作的精神等。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只能让学生身体得到锻炼,但对心理和社会适应能方面的影响较少。而拓展训练则补充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影响。

2、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也决定了教学的发展方向。

拓展训练课程是根据特定的情景设计,以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进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是依据基本目标进行的任务培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如:挑战的精神、个人价值的实现、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3、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实际的教学条件而设定的。整理调查结果,结合专家的意见和本人的实地考察,列出以下可选用的部分拓展运动项目(仅供参考)。

(1)破冰项目:踩轮胎、寻人游戏、松鼠与大树、面对面介绍等;

(2)沟通项目:瞎子摸号、信任行走、撕纸、数字传递、解手链等;

(3)团队协作项目:坐地起身、踩数字、众志成城、连环手等;

(4)团队信任项目:信任百步行、信任背摔等;

由于新疆高校还未普及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所以笔者建议新疆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应以室内项目和部分地面项目为主,相对而言较容易开展,而且有利于课堂组织和控制。对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却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4、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拓展训练项目众多,组织形式多样,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组织形式,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校体育教学中基本的组织形式有:以班级为单位、以专业为单位、以院系为单位、全校随机组织。在以往的调查中,大多数的学生和教师都赞同全校的随机组织,因为学生所在系别和专业不同,相互不熟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奋性,其次,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5、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评价

拓展训练的评价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一种评价方式,包括学习过程中的评定和学习结果的评定。根据拓展训练的教学特点,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笔者建议在评价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参考文献】

[1] 杨春歌.吉林省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研究[D].延边大学学位论文,2008.

[2][5] 刘硕.山西省高校开展拓展训练选修课的研究[D].山西大学学位论文,2008.

[3] 路庆平.拓展训练引入杭州市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4][7] 李娜.拓展训练引入重庆市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学位论文,2010.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5)

策划书

【模拟】

策划组长:何文超

策划组员:王贞、冯昕盈、胥磊、韦叶、谭振宪、刘欢、杨晓君

指导老师:王建成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教育经营系

2019年6月5日

目 录 ㈠、中心简介

二、服务产品概述

三、市场分析

四、市场营销

㈤、财务运营计划

㈥、机构运作

附录㈠:2019年珠海市高考科学应考报告会策划书

附录二:2019年珠海市高考科学应考报告会总结

附录三:合作协议书

附录四:赞助策划书

附录㈤:传单与门票设计

附录㈥:和风中学专场报告会新闻

附录七:首届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研讨会

【我们的目标】打造中国教师教育培训第㈠品牌

【我们的宗旨】为学员提供“最新、最优、最实用”的教育服务

【我们的使命】提高珠三角、广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的师资水平与经营管理水平

【我们的精神】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执着严谨,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团结协作,永不磨灭的团队精神

【我们的理念】以专业求市场,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

【我们的定位】成为学校和政府的战略伙伴

【我们的原则】高质量、专业化、规范化

【我们的承诺】您的要求――就是我们的承诺

【我们的优势】

* 丰富的战略伙伴和教育资源:中心广泛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学习、培训等专业机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充分进行资源整合。

* ㈠流的学习培训专家:中心拥有㈠支由国际、国内学术权威、业界名人、专家学者、学习导师和资深培训师组成的讲师团队。

* 专业规范的培训流程:中心按照国际培训行业标准,建立了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实施学习培训全过程质量控制,与学员充分沟通,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

* 潜心研究、精心设计、量身打造的培训课程:中心根据学员和客户的实际需求,㈠方面通过引进国际国内的经典课程,另㈠方面通过自身研发量身定做课程来满足学校、机构和广大学员的

二、服务产品概述

1、服务对象及范围

珠三角、乃至广(__zhu1 san1 jiao3 _nai3 zhi4 guang3)东省和全国各类各级学校教师、教育管理者(包括校长、各级各类行政人员等)都将是本中心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对象。珠海比邻香港、澳门,为中心与港澳乃至国外教育培训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心将积极拓展海内外市场,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提供优质及高水平的跨地域性的教育培训。

2、服务内容

2.1 服务种类

本中心主要提供培训类和活动类两种服务,其中以培训类服务为主,活动类服务为辅:

(1)培训类

* 基于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针对各类各级学校老师和管理人员的普遍需求,提供各类公开培训课程;

* 承接各地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委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并提供针对具体需求的个性化内训课程。

(2)活动类

* 基于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举办各类讲座,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名校校长、研究人员等担任主讲,向社会各界传递教育发展的最新信息;

* 策划组织教育教学、心理辅导和学校经营管理方面的各类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

* 策划开展国内外的各类教育观摩、访问、交流学习活动,力求使参与者了解国内外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学习他人成功经验。

2.2 课程种类

根据目标客户群,课程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针对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开发的课程。而每㈠种课程内又为客户提供三种不同形式的课程,分别是普通课程、“自助式”课程、“个性化”课程:

(1)普通培训:以客户个体为单位报名参加或学校抽派部分教师参加的培训。课程的具体内容完全由雹磬训中的课程开发人员设计、决定。

((___)2)自助式培训:以学校为单位参加的培训。学校根据需要,可以选择㈠定数量的课程来培训教师。该培训内容分为推荐精品课程与其他自选课程。其中,精品课程经过课程开发人员的长期研究、精心设计,并与其他同类培训机构相比具有鲜明特色,是本中心极力向学校推荐的品牌课程。而其他自选课程选自当前较为流行的相关培训课程、其他培训机构设置较多的同类课程等。

(3)个性化培训:以学校为单位参加的培训。培训中心派出课程开发人员,通过对学校的实地考察、搜集信息,专门为该学校研究设计出课程,力求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2.3 课程设计

培训中心为了在成立初期能够尽快拥有市场知名度,决定首先运作目前培训市场中开发得较为成熟的培训项目。以下列举的为推荐培训项目,而最终确定采用何种项目由课程开发人员与中心主任协商决定。

(1)针对教师的开发培训项目。

3、服务流程

3.1 培训项目操作流程

(1)组建(_zu3 jian4)培训项目团队

培训中心根据具体的需要组建具体培训项目团队。当需要与各地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合作时,项目成员可包括教育行政机构、学校负责人,教师代表,同城社区和学生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

培训项目团队的主要职责包括: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实际情况;明确培训目标;制定培训整体方案;落实培训具体活动;评估培训实际效果。

(2)需求调查分析

了解各地、各学校、教师、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访谈或观察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获得反馈信息。

(3)培训方案的制定和修改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培训的整体方案,在培训方案正式实施前,要对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征求意见,向学校、教师、教育管理者征求意见。

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实施目标的步骤和时间、培训具体课程安排、选定授课讲师、培训的具体形式、检测培训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培训方案必须符合这些要求:

* 体现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要求;

* 体现鲜明的主题特征;

* 体现培训者与受训者的共同参与和积极合作;

* 体现受训者学习、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特点;

* 对培训所需的物质条件有明确的规定;

* 对方案的实施有监督与评估的要求。

(4)培训方案的组织与实施

项目团队按照方案(__xiang4 mu4 tuan2 dui4 an4 zhao4 fang1 an4)开展各类培训。中心为团队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并监督方案的实施。 (5)评估培训实际效果

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培训的实际效果,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使得今后开展的培训更有效。

(6)建立客户档案

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服务对象的各类信息。在培训项目结束时建立客户档案,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3.2 活动项目操作流程

(1)组建活动项目团队:由中心组建活动项目团队;

(2)需求调查分(_xu1 qiu2 diao4 cha2 fen1)析:项目团队对目标市场进行需求调查分析;

(3)确定活动项目策划:根据需求调查分析的结果确定活动策划方案;

(4)实施活(_shi2 shi1 huo2)动项目策划:项目团队根据策划方案开展活动,中心提供各方面支持,并监督策划方案的实施;

(5)总结活动实施情况:总结活动项目的实施情况,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6)建立客户档案:收集参与者的资料,建立档案资料库。

4、服务原则

我中心强调的服务核心是:开放、互动、实践、反思、创新。本着“因为专业所以卓越”的服务理念,竭诚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服务。

(1)高质量

北师大教育和心理学科全国排名第㈠,为我们收集、整合前沿教育教学信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北京师范大学本部和珠海分校这㈠平台上,我们可以接触到全国㈠流的学者、专家以及特级教师。我们也拥有㈠支经验丰富、能力超群的中青年培训队⑤。我们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能设计开发并实施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课程体系。我们聘请的授课教师都是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包括著名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官员、有突出成就的知名校长及特级教师。我们优秀的课程体系和著名学者、教授、名师的教学相映成辉。

(2)专业化

中心由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院牵头,拥有㈠支由著名的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构成的专家队⑤,还特别聘请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顾明远先生担任中心的名誉顾问。同时拥有㈠批充满活力的员工队⑤,所有专职人员都具有本科或以上学历,并且在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有㈠定研究与实践经验,从而确保我们提供的服务是最专业的。中心与分校教育学院直接管理的北师大珠海分校南澳实验学校、北师大珠海分校惠州附属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长期保持合作关系,确保中心掌握教育教学工作第㈠线的信息,从而提供更为专业和有效的服务。

(3)规范化

中心有㈠套较为成熟的服务流程。在服务流程的每㈠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服务内容和目标,并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监督系统和客户档案库。力求与客户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和获得教育教学工作第㈠线信息,以确保我们的服务高质量、专业化。为各地行政机构、学校、教师、教育管理者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5、服务特色

5.1 完善(wan2 shan4)的服务功能

教师培训作为亚公共服务产品(作为教师这㈠特殊阶层的公共服务产品),应具有公共服务产品的便捷性、选择性、适用性、应方便受训者为目的,终将周详层级化、咨询化、社区化的发展轨道。因此,必须为受训者提供足量的可供选择的内容。而我们提供的内容和产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用性,体现时代特色。并且我们能根据老师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培训地点和时间。不同于过去那种地点集中,时间固定不变,内容陈旧,强制性强的弊端。

5.2 不断更新的培训内容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6)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3-0091-02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the author has analyzed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utward bound and its contents as well as the new aims on P.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n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to mix P.E with outward bound and making outward bound be an essential complement for P.E.has been set forward.

Key words: education; outward bound; P.E.

1 拓展训练的内涵

拓展训练是现代西方国家一种时新的教育方式,它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拓展”的英文为Outward Bound,在香港和台湾等地译为“外展”,是一种生存训练。它是为适应二战的需要而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训练,现被归为冒险体育类,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力式。其课程以培养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崇尚自然与环保,利用崇山峻岭、江河湖海等自然环境,通过创意独特的专业户外体验式培训,来达到提升情商的目的。二战结束后,这种特殊的训练方式和训练手段得以流传下来,并扩展到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训练的目标也由体能和生存训练为主扩展到个人心理素质、人格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的训练和培养。

拓展训练既有一定的身体活动,更主要的是可以让参与者通过典型化和游戏化的活动的亲身体验、分享和总结回顾从而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和洗礼,并把体验到的感受和总结回顾得出的经验和教训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可以让个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自信心,从容地去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拓展训练还可以让人们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启发和培养团队的创新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自然相处,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 学校体育课程创新性及其与拓展训练的内在联系

学校体育通过一定的体育手段,即身体活动和体育游戏,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身体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自信心、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体现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创新性。

2.1 学校体育的新目标

2.1.1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创新

以前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动作技术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忽视了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要求,忽视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新《纲要》意识到这些弊端,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恰当地处理了学生本位、知识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矛盾,把培养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置于课程目标的核心地位。在内容上强调健康意识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通过对体育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亲身体验使学生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关系,增强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等。

2.1.2 学校体育课程结构创新

目前进行的课程结构改革与《纲要》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是一致的。首先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创新,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纲要》强调指出,应使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等内容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相互联系的课程结构,改变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其次体现在课程结构的选择上,即根据个体差异及兴趣、爱好的不同而出现的学生对课程多样化的要求,《纲要》倡导 “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班上课”的理念,可以满足学生这一要求,体现了课程结构选择性的创新。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2.1.3 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创新

学校体育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逃脱不了现实的束缚,为了缓解学校因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生人均拥有教育资源逐年减少而出现普遍存在的体育资源不足的问题,《纲要》明确提出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开展体育夏(冬)令营、体育节、郊游等体育活动,开发课外体育资源;充分利用空气、阳光、山水、田野、森林等自然环境开展体育活动;开发其他体育设施资源等。这为学校体育冲破学校大门与野外自然体育结合,即让学生更多地到大自然中去从事各种体育活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提学生存能力和适应自然的能力。

2.2 学校体育课程与拓展训练的联系

综上对学校体育新目标及其创新的分析,可知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和手段与拓展训练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内在的联系,即都是通过一定的身体活动增强体质、进行心理锻炼和获得社会精神价值,在上课环节上也非常相像,即都通过准备活动、运动项目的开展和回顾总结等几个部分。尤其是在对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培养上;在增强学生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的培养上;在课程结构上强调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等内容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相互联系的课程结构,改变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上;在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以及体育课程资源利用上等方面都与拓展训练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可见《纲要》学校体育课程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为与体育课程有殊途同归的拓展训练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提供了契机。

3 拓展训练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必要性

3.1 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需要

学校体育课程的新观念和新目标虽然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但综观目前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情况,仍以体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个人的竞技项目为主,虽然一些集体项目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但并没有像拓展训练那样设置情景,有意识地将其引导到精神层面的培养,因此这些集体项目没有发挥其团队精神的核心作用。拓展训练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3.2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和舒适,但科技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竞争越来越大,社会对人的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在客观上要求人们要有团队协作能力、探险能力、有敢于面对挑战的信心和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绝不仅仅局限于对其知识的要求,而更重要的是其对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而拓展训练在培养挑战自我、熔炼团队上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学校体育课程可以吸收拓展训练的项目,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补充体育课程在培养人的心理素质、冒险精神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不足。

4 拓展训练融入学校体育的可能性

拓展训练包括体能训练、生存训练、心理训练、人格训练和管理训练,有人说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内容,把原有的仅限于学校操场上的竞技性较强的跑、跳、投、攀、跨等基本技能的内容,扩展到社会意义和现实的大自然中去,将体育活动与社会、自然融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说拓展训练是学校体育课程的“拓展”,是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是进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优良的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等品质教育的新课堂。而《纲要》的颁布实施和学校体育课程新目标的提出,为拓展训练步入学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辅助教学内容提供了契机。首先,学校广阔的场地空间(操场、球场)都可以作为一些地面项目的场地。其次,学校可以在双休日或节假日组织学生春游、秋游,充分利用大自然,开展一些集体协作项目等户外生存技能。第三,拓展训练是一项综合性的课程培训,不仅需要体育专业人才,还需要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老师和专家,近两年各类学校毕业生过剩,这也可以为他们提供就业的机会,使我国教育水平得以完善和提学。让学生参加拓展训练的学习,再通过他们对体育老师进行综合培训,充分利用学校人才优势达到学校体育教学多赢的效果,提高学校体育的人文性。第四,学校是先进文化的前沿,拓展训练目前在我国刚刚起步,而且刚走进学校体育的大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它认识的加深,作为文化前沿阵地的学校也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逐渐地了解它、接受它,并把它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第五,拓展项目有四类,几十种小项,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训练内容,作为体育教学的辅助内容。

5 结语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等有机统一,相互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新世纪提出学校体育应从单纯的“增强体质”的生物学功能中解脱出来,走向全面发展的道路,而《纲要》中提出的普通学校体育课程的创新,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仅给教育注入了生机,也给学校体育活动内容的广泛开展提供了空间。拓展训练作为一种与身体训练有关的活动项目,在新的时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利用自然和器械挑战自我、磨练意志、陶冶情操、熔炼团队的功能,可以说是拓展训练灵与肉的统一,是人的品格的高度升华,可以融入学校体育课程中去,并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

6 建议

6.1 加快拓展训练教材建设,尽快普及拓展训练知识,加强对拓展训练的了解和认识,加快对学校体育教师的拓展培训,让更多的体育老师掌握拓展培训的技术,让拓展项目早日融入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中去。

6.2 根据各学校的特点,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和资源优势,有选择地设置拓展训练项目,如在校园内可设置一些简单的、游戏性和娱乐性都很强的项目,在校外可设置难度较大的空中项目和野外项目,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和内容,并将其纳入体育课程教学计划中,让在校大学生都能受到拓展训练教育,使拓展训练真正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部分。以改变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单一、枯燥的不良状况。

6.3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人、才、力和校园环境的资源优势,建立拓展训练基地(包括一些高空项目和野外水上项目基地),在满足本校体育教学的同时,利用节假日向社会开放,接受所在城市和其他地方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培训要求,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为学校争取一定的创收。

参考文献:

[1] 徐艳.拓展训练(一).中国培训[J],2002,(10):54-55.

[2] 黄海.拓展训练――学校体育课教学发展新方向[J].体育科技,2004(1):7-11.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93-02

三峡大学作为地方省属重点高校,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工程训练中心于2012年基本建设完成,厂房建筑面积15840平方米;中心主要任务是面向全校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素质。自中心建立后,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心就如何体现三峡大学人才培养特色,如何构建工程训练中心的运行机制与特色课程体系,如何创建面向全校师生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一流工程训练中心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与目标定位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定位是指工程训练中心根据学校发展目标、自身资源状况和发展战略等确定的发展取向和建设类型[1]。依据各校实际,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定位有纯教学型;教学、生产型;教学、科研型;教学、科研、生产型等。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依据本校实际与现代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站在多维度多层次的选择空间上确定了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四个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构建省属一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工程训练中心的目标定位。

(一)功能

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是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特别是非技术性素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方面为专业、学科教育提供工程技术支撑,为学校打造“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人才品牌提供支持,为实现三峡大学“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贡献力量。

(二)目标定位

工程训练中心的目标定位是面向全校学生,以大工程、大制造为背景,通过中心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获得现代企业生产过程的基本认识,初步养成市场、信息、质量、成本、效益的基本工程素质,加强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完成学生由技能型培训向创新能力型培训的转化。把中心建成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富于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培训基地,同时具有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的职能,最终建设成省属一流的、开放型的综合性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教学基地。

二、工程训练中心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按照组织结构理论,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大体上有三种模式,第一种隶属于相关学院又隶属于学校;第二种隶属或挂靠于学校某一相关部门;第三种独立建制的直属教学单位。独立建制模式的工程训练中心不仅拥有一定的独立自,而且其服务对象广,在功能定位上既包括全校师生的实践教学,也将在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根据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中心采用第三种模式构建独立的教学二级单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心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模式。

(一)组织机构

1.中心独立建制为学校二级教学或科研单位,由主管校长直接领导,教学计划由教务处下发,日常教学和管理以中心为主。

2.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对中心的人、财、物进行综合管理。根据中心功能与职能,中心设置如下三个机构:(1)综合办公室:负责中心行政办公、物资采购与管理、设备及资产管理、网络与安全管理等。(2)教学办公室(含教授委员会):负责中心教学管理、教授与教学委员会等学术机构管理等。教学办公室下设工程实践教学部、工程综合训练部、创新与拓展训练部。(3)技术研发与对外服务部:负责中心的对外培训、校内科研成果转化及其他社会服务工作。

(二)运行模式

1.构建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四个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教学功能落实在实践教学体系上,构建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工程创新训练三大平台;科研功能落实在科研任务与成果转化上,为全校教师科研工作提供开发与制造平台;生产功能落实在制造服务上,中心可充分发挥设备、技术和人员优势,进行生产制造与技术服务;社会服务功能落实在职业培训上,中心在获得相关资质后,可对周边学校、培训机构和管理单位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中心实现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品牌目标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中心教学与科研中师资不足的问题,可分年度引进人才,实行专、兼职混合编制模式进行管理;改变原有实习工厂以技工和技师为主的知识层次与结构,聘请社会上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同时鼓励校内人员调整,补充中心的师资队伍,逐渐建设成一支具有高水平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精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建设完善的网站与选课系统。中心作为二级教学单位建立自己独立网站,其中重要的是建设选课系统,完成中心内部训练课程安排。当学生在学校选课系统中完成选课后,再在中心选课系统中完成进一步项目内容选择。中心选课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促进选课系统与学校选课系统的衔接,保证学生一次性选择;学生在学校选课系统中确定课程名称与时间后,中心系统将学生进行自动分组,并将其所选课程中的训练项目的时间、地点排出,提供给学生;学生进出中心考勤;设备在线使用情况;机考功能(题库、成绩)等。

三、工程训练中心的培养体系与特色课程

(一)培养体系

中心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工艺知识,建立工程概念;体验工程过程,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心的培养体系按基础实践能力、工程综合实践和创新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在制定时充分体现“注重素质、注重综合、注重创新”的理念;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创新与工程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体现“素质教育,意识优先;实践教学,能力优先;创新培养,个性优先”的原则。随着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可让学校全体学生由于中心的建设而受益。

(二)特色课程

工程训练中心实施分级、分层次的三个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即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工程创新训练。主要内容如下。

1.工程基础训练课程。主要面向全校新生,为公共必修课,安排在一年级进行,课程内容按文理科分为(一)和(二)。工程基础训练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工程视野,培养学生的工程兴趣并突破学生怕动手的思想障碍。训练项目的内容主要与日常生活和基本动手能力相关。

2.工程综合训练课程。为公共选修课,课程按模块组合设计五个单元,以作品设计、制作为主导;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动手、科研基础、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学生以项目的形式进入中心,首先进行综合性实践性能力训练,然后分组联合完成作品的设计、制作全过程训练。工程综合训练课程具体包括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自动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等五个模块的训练。

3.工程创新训练、创新教育与学科竞赛。为公共选修课,项目以赛事为主导,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鼓励专业交叉。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兴趣与创新精神、个性化项目制作;竞赛分两个层次:国家或省、学校(主要为中心自设竞赛项目),学生课外完成。主要包括电子大赛、机器人大赛、工程训练综合技能竞赛等几十个比赛项目。

四、工程训练中心的探索与展望

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从2009年开始筹建,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心已经逐渐构建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四个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完整的培养体系与特色课程体系,并在独立建制的基础上,中心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全校师生打造了一个工程基础训练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基地。随着我国现代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数量之多且各具特色,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突破传统的模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跨越式发展新阶段。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探索创新,为三峡大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模式提供示范与借鉴作用。基于三峡大学的经验,并综合借鉴其他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发展,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今后的发展要实现三大转变。

(一)从“理工型”向“综合型”转变

大工程背景下的现代工程教育已从单纯的理工科工程训练实习转向面向全校学生的综合型工程训练,既体现在高校工程训练对象上从理工科学生扩展到文、医、经、管、法、教育等多学科,也体现在工程训练内容从过去单一教学内容到现在的涵盖机电、计算机、环保、人文等;中心在此基础上构建分层次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型训练,也为高校普及通识教育打下基础。

(二)从“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开发研究,工程训练中心的科研功能日益突出,研究式教学与创新实践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心从“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不仅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题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研究教学中得到科研从选题、开题、研究、试验、结题、论文的全过程训练;同时全校教师科研工作与科研成果转化也可以在中心完成。

(三)从“学校型”向“社会型”转变

“现代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要走内涵式发展与创新道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用好社会资源。”[3]因此要实现工程训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中心必须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主动对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开放;中心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及相关社会服务,如技术咨询与制造服务、科普教育服务等。

参考文献:

[1]张辉,樊泽恒,孔垂谦.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功能定位与特色追求[J].江苏高教,2007,(3).

[2]张辉.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为个案[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8)

教育发展不仅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还受社会现实中诸多价值取向的制约。教育发展不仅被考试所绑架,还被诸多社会现实矛盾所钳制。课标所追求的素质教育与社会所热捧的“应试教育”进行着旷日持久的博弈,“应试教育”往往占上风。而新课标所描绘的教育教学的理想远景与社会客观现实对教育的绑架之间的矛盾,让学校只能放缓追梦的速度。面对这样的教育现实,如果课标培训视角只盯着学校,只用课标思想、理念来检验学校的教育教学,只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分析课标思想、理念的含量,只一味指责学校在新课标改革上行动迟缓,那是不尊重客观现实的武断。

其二,研究教师现状只看表面,培训缺少情感互动性。

从表面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但教师对课堂有“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权力吗?教师能置社会对教育的绑架于不顾而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吗?教师能把学校的升学目标和社会的期望抛到九霄云外吗?毫无疑问,是万不敢做的。教师同样是生活在社会现实中的人,社会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同样不可回避。

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现状已是客观存在,要改变并不容易。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教育实践所积淀的,有的甚至已经成为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许多的做法,教师奉为教育教学的法宝,奉为提高学生分数的“灵丹妙药”,也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同。这样的现实,要想通过简单的课标培训让教师放弃他自己的教学思想、理念和方法,不啻是天真的想法。如果不从实践上去打动这些教师的心灵,让他找到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培训的目的多半就会落空。

其三,研究学生现状关注应然,培训缺少社会现实性。

学生发展的应然状态,在新课标中有周全的表述。教师也非常希望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学生也向往自己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有很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学生。可是,学生的实然状态也是他们自己无法改变的。虽然一纸试卷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却能够决定学生的命运。面对“应试教育”的神威,学生只有臣服的份。学生只能一心一意地把卷子做得接近于标准答案,以获取很高的分数,让自己进入理想的学校。处在现实中的学生更加关注高考、中考考什么,这些东西从哪里来,怎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关注考试甚于课标,在师生心中,考纲一定重于课标。实然状态的学生处境是可以理解的,是不该批评的,因为他们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分数,把分数变成为自己的命根。学生这样的实然状态一定不是课标的应然状态,绝大多数教师也非常清楚,在教学中也非常注重这样的实然状态,尽力让学生在现实面前成为胜者。

课标作为纲要性、方向性的文件,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应然性的,是教育教学的终极追求,是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成功,是教育理想化的目标。但是,课标所描述的教育应然状态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有些能力性目标是根本无法用一纸卷子测出的,学生真正的素质和能力还没有科学的评价依据。课标的应然状态和学生学习的实然状态之间存在诸多的矛盾和困惑:学生煞费苦心的恰恰是课标该冷落的;考试分数强势地代表了能力,分数可以突击获得而能力不会突然得到……毫不客气地说,目前实然状态下的学生仍旧是全力追求分数,课标所描绘的应然状态不得不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逐步实践,不得不在不牺牲学生分数利益的前提下进行。

可当下的新课标培训,更多凸显的是学生经过一定阶段学习后的应然状态,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围绕应然状态去奋斗拼搏。这样的培训是正确的,但怎样结合实然状态,怎样让应然状态落地生根,让学生在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培训则少有涉及。如此现实性不足的培训就必然成为了“镜中花、水中月”。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9)

所谓教师培训是指帮助教师实现战略目标、提升教师个人素质的一种教育培养训练的方式,它包括有形培训和无形培训两种主要形式。

1.有形培训

有形培训是指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讲师的培训,我们通常讲的培训就是这种有形的培训,主要包括项目体系和支持体系两部分。培训项目体系可以按部门分类规划,也可以按教师管理流程来规划。如果按部门规划,则可以分为教育素养培训、学科技能培训、教学专题培训、学科教学法等等系列,由相应的教育主管或职能部门承担;按教师管理流程来规划,则可以分为入职培训、在职培训、晋升培训等等。培训支持体系包括培训软性支持体系和培训硬性支持体系两部分,其中的软性支持体系主要指培训制度体系,包括派出培训规定、进修管理规定、培训积分细则、培训需求、评估制度等等。

培训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除了一系列培训制度外,还必须得到全体教师的拥护支持和积极参与,它既要有制度的约束,也要使教师认识到培训不仅是一种权利与福利,更是一种责任与要求。

2.无形培训

无形培训是指业务校长、骨干教师在平时工作中对一般教师的指导培养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指导、培养和影响的方式可以是集体教研活动,也可以是一对一的当面交流,还可以是观摩、点评和比赛。在实际工作中,无形培训对提高绩效的作用更大、影响更深、成本也更低。要想培训工作产生实效,就必须仔细加以规划,不能任其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

笔者以为,无形培训体系建设的关键,是要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开放的、愿意交流指导、愿意分享知识和经验的文化氛围。形成这种文化氛围有多条途径,可以通过正式培训和宣传来形成这种文化氛围,教研部门可以通过内刊、领导讲话、课堂观摩、教学研讨会等形式来强化这种开放、分享的氛围;可以通过招聘具有开放心态的新教师来促进这种文化的形成,人事部门在招聘新人时,除了考察他们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业务能力之外,还应考察应聘人的性格和品质,是否具备开放创新的心态;可以通过考核、激励机制来形成这种文化,学校在设计或修订考核制度时,将是否经常指导新教师作为考核管理人员、骨干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指标完成得好的予以奖励,反之予以惩罚。此外,学校内部应该建立知识管理的平台,通过内部网络促进知识的快速保存、分享和传播。

有形培训和无形培训二者承载着共同的培训目标,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许多教师认为只有外出的、集中地点和时间、有专家到场的培训,也就是“有形培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培训,实则“无形培训”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更是一种不能被忽视的财富,这也是为什么原本学识、专业素养都差不多的教师,因为身处不同层次的学校与环境,多年以后呈现不同的教学水平与风格的重要原因。笔者组织开展的多次调研显示,许多学校包括音乐教师个体对“无形培训”很不重视,不少初、高中学校,一共就几名音乐教师,每人分配一个年级的音乐课,自己计划、自主实施,不和他人讨论,也听不到别人的评价,这样的环境并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其客观性,但如果我们能从思想深处充分认识到“培训是一种责任”“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更多的是通过无形培训完成的”,是否会在教育管理和教学组织上有所改变呢?

自音乐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帮助广大音乐教师理解和内化新课程理念,并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教研部门分层、分级组织和举办了规模空前的新课程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认知,音乐课堂呈现了关注审美、关注音乐、关注学生等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但是笔者感到,无论是通识培训还是学科专业培训,培训方式都没有从根本上关注音乐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因为忽视了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致使音乐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产生了很多误区,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极端化

极端化的思维方式在课程改革上的具体体现,首先表现为“提倡新的,就是彻底否定旧的。”有的人认为应该“强调体验式学习,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独特体验”,就不重视体验式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与引领。音乐是一门艺术,是独立的学科,音乐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表达人类情感方式的特殊性,教师应该在引领学生体验的过程中,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音乐语言的表现特性,而不应该因为“尊重学生的体验”而采取放任自流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其次表现为“肯定某一观点,就是否定另一观点。”比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新型的教育理念,那么传统的讲授法、教师的连锁提问,便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极端化的思维倾向,使我们不能真正沉下心来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反思自己的理论建构和教学行为,甚至还会以课改之名,行虚假浮泛的教学之实。

2.片面化

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断章取义”,截取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部分,而不看整体的主旨。如从“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就得出“凡是学生难以感知、没有兴趣的音乐作品和内容,应该少讲、不讲甚至删除”;从“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就得出“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或者要少一些进行音乐知识的教授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从“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中,得出“教师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讲解是多余的”等等。理解的片面性倾向,使教师不能把新理念的核心精神真正贯彻于教学实践中。

3.形式化

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追求形式甚于追求目标达成。因为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一些教师便认为引导学生使用这些学习方式就是进行课程改革。音乐课堂教学中,一味追求形式的花哨,致使课堂游离于音乐之外;追求“合作学习”,一节课要搞多次不必要的小组合作,让学生讨论缺少讨论价值的问题;音乐作品的欣赏只停留在感官欣赏层次,缺少打动人心灵的力量等等。事实上,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表现能力,课程标准、理念革新、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变革,选择学习方式,设计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效益,最大程度地提高“三维”目标的达成率,这才是音乐课程改革的本质内涵。

1.把握好影响音乐教师培训方式的几个因素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对培训方法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说来,培训目标若为认识或了解一般的知识,那么多媒体教学、讲座、演讲、讨论、个案研读等多种方法均能采用。比如音乐培训过程中的通识培训,包括教育心理学理论、音乐课程标准、开展教研活动的经验等等,均可以采用以上所列举的方式和方法。若培训目标为掌握音乐的某种应用技能或特殊技能,则示范、练习、模拟等方法应为首选,因为音乐学科的技能性和表现性,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显著特点。但是在历次音乐课程培训中,这些示范、练习和模拟等实践性很强的培训方式却因为诸多主客观因素,并没有更多地纳入我们的培训计划。当然,从学科的特殊性方面来说,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成长,主要还是应该抓住“无形培训”的有利和有效时间,科学规划,认真实施,严格检查和监督。如教育主管和教研部门可以定期组织音乐教师的教学技能展示或者比赛,形成一种制度和常规,对于促进全体音乐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大有裨益。

(2)所需时间。由于各种培训方法所需要的时间的长短不一样,所以,培训方式的选择还受时间因素的影响。有的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如多媒体教学、录像课教学、教学片段的分析、教学方法的剖析等等;有的需要较长的实施过程,如音乐理念的内化,即兴伴奏、声乐、钢琴等技能性较强的科目,要根据学校的情况、学习者以及培训教师和专家个人所能投入的时间来选择适当的培训方式。音乐教师技能科目可以搞集中的“有形培训”,不过要提前发培训通知,让学员准备好技能科目的曲目和内容,以便在集中培训时间得到专家的有效指导。

(3)学员数量。学员人数的多少也影响着培训方式的选择。当学员人数不多时,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将是不错的培训方法,音乐学科技能的个别指导也能有的放矢;但当学员人数众多时,演讲、多媒体教学、举行大型的观摩研讨会可能比较适当。因为学员人数的多少不仅仅影响着培训方式,而且影响着培训的效果。音乐教师的培训因为学科的特点,更要严格根据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的方式和学员的数量。

(4)学员特质。学习者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多少,也影响着培训方式的选择。例如,当学员毫无键盘弹奏的基础和即兴伴奏的常识时,即兴伴奏的教学培训就无法开展;当学员的教育水准较低时,自我学习和理念内化的效果就不会很好;当学员大多数分析能力欠佳并不善于表达时,辩论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培训方式的选择还应考虑到学员自身的知识状况和能力状况,组织培训的部门要在组织培训之前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将学员进行适当的分类后,再安排培训。

(5)相关器材。有的培训方式需要相关的科技知识或技术工具予以支持。如钢琴、即兴伴奏培训需要足够的琴房作为练习场所,音乐欣赏培训需要品质较高的音响系统的支持,影音互动学习至少需要会用电脑和影碟机,多媒体教学则需要更多的声光器材的配置等等。所以,培训单位或组织者能否提供相关的技术、场所和器材,将直接影响培训内容的选择与成效的高低。

2.树立以课标为导向的正确培训理念

所谓以课标为导向,是说培训项目的确定要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而不是各级培训相互模仿甚至重复,省级培训怎么搞,市级培训就怎么搞。任何一个培训内容的确定,培训主管部门应该仔细研究,慎重思考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以及教师的需求程度,对转变教师陈旧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方式有没有帮助,可以有效地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等等,否则就是资源浪费。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音乐课程的重要理念,为了帮助广大教师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审美”“核心”“兴趣”“动力”等关键词的要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加以真正的贯彻实施,就应该在考虑通识培训的基础上,就如何落实、内化这些理念,结合音乐教学实践进行分析、讨论并示范。当然这就要求培训负责人对音乐课程标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根据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找出音乐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缺陷”,从而确定培训策略。

3.贯彻以教学业务为核心的培训指导思想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10)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56-01

岗前培训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几年来,我院对新职工的岗前培训已形成有组织、有规模的专职工作,集中安排1周时间进行脱产学习,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地进行培训,为新职工迅速适应新环境、新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实践与体会介绍如下。

1 计划岗前培训内容:医院新职工岗前培训是上岗序曲,岗前培训

开展前,首先做出实施计划,实施计划主要包括: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名称、培训的组织者、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师资人员选拔、培训地点、培训的组织实施等。

1.1 培训目标:①使新职工获得职业生活所必需的有关信息。②明确工作职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③使老员工与新职工充分接触,相互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④通过一定的态度改变和行为整合活动,促使新职工转变角色,从一个局外人转变成为医院人。

1.2 培训课程:内容应考虑医院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为了赢得新职工岗前培训的真正实效,我们从预期目标出发,系统地组织培训内容,每一项培训内容均有针对性,让新职工了解、接纳医院规章制度,确立心理意识,进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执行、监督和落实医院的规章制度。如:介绍医院历史沿革和医院发展及取得的重要成就,激发新职工的荣誉感;介绍医院高层次人才的学术地位及对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使新职工在职业发展上有一个近距离的“标杆”;介绍医院发展前景规划,使新职工对医院前途充满信心;介绍我院人事管理制度,使新职工掌握劳动纪律要求、请假制度、享受的各种假期的执行、违纪处罚;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培养新职工用所学的知识全面、客观分析、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2 实施

2.1 培训的组织者:我院岗前培训由人事科牵头,其他职能科室配合。为了保证岗前培训能取得积极的效果,不流于形式,由人事科科长总负责,人事科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如多媒体设备的调试、培训签到表的准备、现场录像拍照、会场环境清洁、紧急情况处理等。

2.2 培训方式:岗前培训分为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两类,公共科目安排了19个专题,包括:医院情况介绍、卫生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沟通交流技巧、形象礼仪、院内感染知识以及需要大家了解的其他知识,时间为1周。各专业还将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如护理组内容还包括护理优质服务、护士条例及制度职责、爱婴知识讲座、护理表格书写、礼仪规范、院内感染及职业防护及护理专业技术操作知识,时间为2-4周。

2.3 师资人员的选拔:重视培训老师的选择,好的培训老师群体,不仅能体现专业的实力、展示专业才能,他们所表现出的渊博学识还能为新职工做出榜样,起到 “标杆”作用,对培训的效果也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我们选择和聘请院内工作经验丰富、理论素养高、授课能力强的专业人员和科室负责人担任授课任务,并要求专家们充分准备、积极备课、语言生动、结合实际、通俗易懂,并督促授课老师幻灯片的制作和讲课资料的准备。

2.4 授课方式:授课形式则有多媒体演示授课;影视资料观看;专家、领导作报告;小组活动讨论,以及由新职工的名义参加医院的文体活动。同时还考虑了新职工大部分是由学生转变而来,制定了新职工上岗手册,便于他们随时学习,随时翻阅,手册内容详细描述了岗前培训的总体信息,主要包括培训目标、课程内容、授课时间、地点及培训教师名单,学员可以预先准备和了解。

2.5 培训要求及考核:对所有进院的人员均要参加培训,培训期间对新职工要求态度端正,认真学习,培训期间严肃纪律,服从领导,不得无故请假、迟到、早退和旷课。集中培训结束,进行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一律不得上岗。总之,增强新职工对培训的兴趣,可以提高培训效果。

2.6 培训地点:培训地点在医院内进行,有利于新职工更快的适应新环境,其中互动环节培训在各专业岗位范围内进行,如:护理人员在各科室的护士站、药剂人员在药剂科、财会人员在财务科进行,使他们在工作环境中,触景生情,激发学习兴趣、工作热情。培训会场的布置烘托了温馨、和谐的培训氛围,如:在受训者必经的路段设置了指示路标、欢迎标语,会场摆放鲜花,播放柔和、舒缓的音乐等,使受训者顿生亲切感,感受到被接纳,从而产生归属感。

3 培训评价:培训评价是指根据培训的预期目标,收集成果信息并衡量培训成效价值过程。

3.1评价意义: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岗前培训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并可以及时总结出成功经验和不足,利于优化下一个培训项目的开展。岗前培训的规范实施对于系统、全面地提高新职工政治和业务素质,增强医学知识,强化临床各项技能,明确医务人员的职责和行为规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2 评价方式:我院岗前培训成效评估方式有试卷考试、专业技能操作考试、学习期间考核与匿名调查问卷4种,试卷考试即检测新职工通过培训所学的知识掌握了多少、强调的规范知道了多少;专业技能操作考试强调的是各专业的技能掌握了多少;考核主要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回答相关问题,来评估新职工在培训前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匿名调查问卷针对岗前培训的内容、方式、师资授课能力、时间安排等方面听取意见,对授课的内容进行评估,哪些项目最受欢迎,哪些项目对个人帮助最大,对培训收获作自我评估、对授课老师进行评价。我们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新职工对岗前培训内容的选编、方式的灵活满意度逐年提升,考试成绩逐年提高,授课领导和专家也与新职工互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新职工也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设意见。

3.3 培训效果:通过岗前培训,我院新职工无论在思想素质上,还是在工作能力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在问卷调查中显示,每一位新职工都表示,经过岗前培训,受益匪浅,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新职工对课程设置、授课教学水平及培训整体组织工作感到非常满意,新职工纷纷表示,岗前培训只是入院学习的开始,接下来的工作培训将是一个不断的长期学习过程,今后将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医疗卫生工作中,不断学习实践,培训虽然短暂,但所受的启迪和教育对他们以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表示已经做好迎接新岗位挑战的一切准备,对今后个人在医院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闭卷考试是检验培训效果的方法之一,试卷内容涉及所有培训课程,采用选择、填空、判断对错等题型,注重受训者对所学内容的领悟和理解,新职工不仅熟悉了卫生法律法规知识、了解了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掌握了专科技能、提高了个人素养,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我院历次的岗前培训考试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培训结束后,借医院举办文艺活动的契机,以新职工的名义参加文艺表演活动,让新职工感受到医院大家庭的温暖,也让医院职工进一步了解新职工,促进同事之间的融洽关系,增进彼此感情,增强团结协助精神,真正做到开心工作,快乐生活。

4 体会

新职工是医院的新鲜血液,是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生力量。岗前培训是让他们尽快了解医院文化,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的最好途径。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篇(11)

以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推动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阶段总结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在38个部级实验区启动一年之后,我们连山区被葫芦岛市确定为省级实验区,进行实验推广工作。在市教育局、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我区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连山教育实际出发,调动各方力量,开展全面协作式课程实验,积极营造有利的课改氛围,整个实验区的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课程改革也促进了我区教育工作全面发展。短短几个月的实验与探索,我们饱尝了艰辛与甘甜。艰辛的是我们对课程改革曾经有那么多的茫然与困惑,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来探索课程改革之路的;甘甜的是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改革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教师教得自如,学生学得轻松,我们在探索中求取了课改的真谛。 回首几个月的历程,我们与时俱进,在学习中实施,在实施中探讨,在探讨中研究,在研究中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一、基本情况 从今年新学期开始,我区中小学起始年级全部参加了新课程实验。其中,初中28所,173个班,9330名学生,540名实验教师;小学33所(含村小151所),204个班;6437名学生,421名实验教师。中小学合计:61所学校,377个班,961名实验教师,15760名学生。 二、成长的足迹,记录艰辛与发展 1. 领导重视,精心筹划。 我区这次实验推广工作,区政府、区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指挥。在连山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培训会上,副区长刘德兴、市教育局副局长高文良分别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对我区课改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区教育局陈局长做了动员讲话,白副局长主持大会。教育局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而课改工作却被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 把握方向,精心策划。教育局白副局长参加市课改工作会议后,及时召开了教育局、进修学校有关领导会议,成立了连山区课改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强化了组织机构。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并以连山区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了《连山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方案》,以区教育局文件的形式下发了《连山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培训计划》。全区各中小学也加强了实验管理和研究的力度,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以主管业务领导为主的课改指导小组,制定了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对本学校课程改革进行全面规划、组织、指导。保证了实验工作的实效性。 2. 在人力、财力上为全区课的改实施提供了保障。 在人力上:确定六中、世纪中学和实验小学为课改实验示范校。中小学各学科确定示范课教师18人。每个学校精选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做课改的实验教师。在财力上:区政府为课改实验专项拨款5万元,保证课改中学习、培训、宣传等必要的费用。各实验校也积极筹措资金,确保课改的顺利进行。世纪中学班班配置了电脑、实物投影、新教材课件、教具等;实验小学建立了校园网,除四个微机室外,班班有电视、微机,近日一座2000平方米的图书馆建成;六中用近2000元钱购买了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资料的全套光盘;渤海小学筹措资金建楼增设活动室。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学生自主活动,扩展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 师资培训工作全面铺开。 我们实验区的培训工作是双向的,首先是接受上级对区级管理者、培训者的培训。区教育局及进修学校领导接受省级管理者的培训(2人);进修学校中小学教研员及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培训(39人);区教育局有关领导、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中小学教研员及实验校的管理者参加市里的通识培训(150人)。其次是承担对实验学校管理者及全体实验教师的培训,在实验教师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全面开展培训工作。我们把培训工作概括为“课改培训四三工程”即:四轮培训,三轮验收。 一轮培训: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对基层学校领导及全体实验教师的通识性培训。七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参加培训人数达1300人, 培训采用收看大 屏幕投影的形式。收看的具体内容有:郭元祥博士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观念与目标》;叶子博士的《新课程的特点与解析》;傅道春教授的《课程与教师的行为变化》。我们选的内容从宏观理论到具体的课标,再到教师行为是很有层次的,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轮培训:学科培训即课程标准与新教材的培训。主要由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教研员承担,并邀请了部分市里教研员。采取了听讲座、看示范课、研讨互动的参与式培训模式。中学培训12个学科,累计20天,培训实验教师571人,小学培训5个学科,累计14天,培训实验教师480人。 三轮培训:平素经常性培训。进修学校`每月开办一期课改信息专刊。 并根据实验的进程下发有指导意义的专题材料。如:为了帮助实验教师有意识地总结实验过程中创造的鲜活经验和应汲取的教训,学会写案例,教师进修学校下发了,什么是案例,如何写案例的指导材料。 四轮培训:是指各校的校本培训,按学期在本校部进行,培训考核的成绩,并纳入了学员十五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记录相应的学分。11 月15日,在六中召开了,连山区中学校本培训经验交流会。 三轮验收:一是通识培训的验收,通识培训后,对1300人进行了考试验收,在实验小学开设27个考场,为中小学校长专设考场,督促各校一把手重视和参与新课程实验。二是学科培训的验收,有的学科是答卷,有的学科是写体会文章。两次验收的试卷,我们均认真进行了批阅和成绩统计,为合格者颁发了岗前培训合格证。三是校本培训的验收,学期末进行验收。 通过多层次的培训,实验教师认清了课改的背景,明确了课改的意义和目标,使我区各校的领导和实验教师首先从理念上走进了新课程。 4. 以课题牵动实验的升成。 从实验伊始,各实验校全面启动了课题研究,即学校有大的课题组,每个大课题争取在理论上有验证,在实验上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争取出经验,出成果。课改教师针对自身优势和学科特点下设自己的子课题,每人都有实施方案,阶段性的论文总结,学校和个人均设有课题档案。我们教研员承包课题点校,抓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现在我区各校承担和进行的各级课改方面的课题80余项,下设子课题180余个,基本达到了“实验学校,校校有课题,实验教师,人人有课题”的良好局面,研究中各校认真地制定实验方案和实施细则,组织实验会议和培训工作,各位教师以一种实验的眼光,在关注课改,投入课改。在工作中他们认真钻研,及时总结,研讨,撰写经验体会文章,许多学校为实验教师设立了“教师手记”或“实验笔记”,方便了实验及时总结工作心得,目前在全区中小学实验教师中已经形成了浓浓的课改研究氛围。 5. 建档积累,形成经验 我区做为省级新课程实验推广区,在实验中要进一步验证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建立档案,积累材料,为我区、我市更多的教师走进新课程树起坐标和书写启示录。从上至下课改实验的建档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课改档案的建设正在朝着科学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6. 加大宣传,营造课改氛围。 副区长刘德兴同志,为我区课改实验发表了专题电视讲话,宣传新课改,号召全区各界人士,学生家长,都来关心、支持、参与课改实验,营造了我区课改实验的良好氛围。教师节前夕连山电视台对我区课改实验进行了报道,区进修学校小教部戴主任又一次向社会宣传了课改的意义,同时还报道了三个实验校的课堂教学片段。曙光小学请小学研训部戴主任到家长学校去宣传课改。另外有的实验校分别召开家长、教师、学生座谈会,用问卷或座谈会的形式调查他们对课改的认可程度。通过宣传,社会、家长对课改有了一定的认识。从问卷调查结果看,96%以上的家长认为课改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表现出对课改工作的支持。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课改都非常认可,有实施新教材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对于新教材,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普遍认为,新教材知识面宽、内容丰富,各科联系紧密,相互渗透,贴近学生生活,新技术含量较高,表述更加贴近学生生活,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7、加强改进教研,提高教研质效,把课程改革推向深入。 根据区教育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使新课程实验工作扎实稳妥地开展,连山区中小学各学科的新课改研讨会分别于九月下旬相继召开。中学共11个学科,参加研讨的领导教师560余人;小学5个学科,参加会议370余人。会议均采取了上研讨课、示范教师说课、集体评课、研讨座谈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研讨会不仅展现了示范学校和示范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与认识,更为广大实验教师顺利地开展实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区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领导分别参加了每个学科的会议,参与了评课和研讨,并做了重要的讲话。 为了及时了解和指导新课改实施情况,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从期初开始就制定了周密的视导检查制度,以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相应股部作为课改实验的“总参谋部”,整合有关股部(室)的力量,按部门职能分解工作任务,共同管理,形成合力,将课改实验的“研、训、管、导、评”等工作一体化,使课改实验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从九月份开始就深入基层各校进行了全面的调研。调研采取听课、评课、检查材料、听汇报、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了对新课改实施的指导和调控,及时地解决了一线教师的困惑,发现了基层各校在课改工作中涌现出的经验作法。几个月来,调研活动共听评课1500余节,检查各项档案资料200余项,召开实验学校领导教师座谈会60余次,受到了基层学校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效果。 为解决新教材执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区推行了新的备课方案。教师们能够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交流收获、解决困惑,对课改工作进行反思和完善。各乡镇的教研员及时掌握情况,发现共性问题,立即组织研讨解决。针对教师执教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取得的有益经验,及时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究讨论,通过这种协作交流,解决了某些困惑,推广了成功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全员参与新课程改革实验。我区在中小学起始年进行新课程实验的同时,对其它年级也明确要求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研究,形成了全员参与课改实验的整体态势。在上级组织的各种评课与调研活动中,我区课改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8、深化评价改革,促进全面发展,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宽松环境 针对以往评价中存在的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过于注重学习成绩,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制度不健全等种种弊端,我们着力探讨发展性评价的构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即评价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具有明确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强调促进发展而不仅仅为了检查,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重手见个体差异与潜能发展的多样性;采用多种方法,实施多元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促进教与学的发展。 依照新课改理念,注重促进学校发展与教师提高,许多学校进行了评价方面的研究与改革,如:实验小学设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寺儿卜小学设立了学生成长记录卡;杨郊小学 设计了学生成长手册等,大部分学校也都把教师实施课改工作的情况纳入到了教师考核当中。区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也出台了课改评价方案和学生评价方案,并把课改实施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基层各校教学评估的量化指标当中。 同时我区中小学加强了对考试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实验,一些学科进行了阶段性的测验,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三、总结提高,更加明晰课改思路 1、课改工作深入人心。 随着课改工作的推进,在全区教育界引起格外的重视,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一把手”工程,会上讲课改,会下研讨课改。许多家长也对课改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一股良好的氛围在全区上下形成。 2.教学观念的更新 真正的革命是观念的革命。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区一直把观念更新放在突出地位抓得紧、抓得实, 我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也确实一直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更新观念从来也没有像课改以来这样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从《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课堂教学的实施---对教和学的评价,新观念离我们越来越近,新观念就在我们身边,新观念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实在、越来越触手可及。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的一系列活动当中,课堂教学、教研活动、教学评价的变化都是观念更新的表现。 3.教师水平的提高 在多次座谈中,经常听到老师们说:“现在我们越来越感到自己像学生,每周都往图书室跑,总感到自己学得内容不够、学得时间不够。” 有的老师说:“课改课的综合性太强了,对我们的要求太高了,如果我们不学习真的难以适应将来的教学,而如果我们能真正驾驭好这样的课堂教学,以后我们做教师的信心会更足的。”工作中我们发现,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正成长起来。 4、学生的素质在提高。 在新课改的课堂上, 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孩子们更有热情,更有勇气,更有方法,一个个富有个性的观点,在学生们的中闪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的提高。有的老师说:“新课改让孩子更像了孩子,更加突出了孩子的天性,真正促进了孩子的发展。” 为了保证课改实验有序、高效的开展,我区全面分析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任务,将之归纳为十大方面:1、队伍培训;2、教学实施;3、评价改革;4、重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5、开发利用课程资源;6、区域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7、教育科研;8、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验证检验;9、形成家长、社区支持系统;10、成果经验的总结、展现和推广。这十个方面的问题也正是我区对课改更加清晰的工作思路,区教体局也正在认真研究、分析,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寻求课改新的发展点。 四、问题与反思 ,正视前进中的困难 几个月的课改工作,记录了我们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记录着我们的问题与反思。 1.观念更新仍需持续努力,重点是加强校长培训解决部分领导教育观念根本转变的问题: 2.配套资料尚不完备,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应合力解决与新教材配套的参考资料及教学用具问题。 3.教师的专业能力仍需不断提高,在加强校本培训的同时,进修学校应解决好如何根据课改进程解决后续的培训问题。 4.教育局与进修学校应合力解决处理继承与发展,知识与兴趣,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人文性与工具性,评价与考试等关系问题。 5.加强实验资料的档案建设,解决部分学校实验记录不够翔实的问题。 6.加强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开发研制指导力度,解决各校所开设的课程地方性与学校性不明显的问题。 几个月的课改工作,我们先后迎接了省市及其他县区领导和教师的检查调研和参观学习,他们对我区的课改工作的许多方面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这对我区的课改工作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现在我区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满怀信心,齐心努力,克服困难,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稳步推进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 (执笔:戴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