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5 09:18:15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篇(1)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与在校学生数的大幅增长,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为企业培养了数量巨大的业务骨干和基层工作者。高职院校直接以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作为培养目标,因此如何开展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当前值得研究的课题。然而,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创新上有所滞后,在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等方面受传统大学的影响,致使很多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僵化,人才培养“既上不了天,也立不了地”,处境尴尬[1]。本文所进行的“分布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针对电子商务专业所展开的。电子商务属市场营销类专业,得益于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需求旺盛。但目前各类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企业需要。艾瑞咨询和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学院联合的电子商务行业首份《中国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及薪酬研究报告》显示,仅2008年中国企业新增电子商务用人需求超过230万[2]。预计未来十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约为200多万。与之相反,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电子商务专业为2011年高职高专就业十大红牌警告专业之一,另一方面又说明该专业学生平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3]。因此,高校必须主动适应技术和企业需求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为此,我们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推出了“分布式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我院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经贸类专业中得到了推广应用。

一、国外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现状

各国高职教育都有与其国情基本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极大地推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如美国的“渗透型”、日本的“产学合作”、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等都是其中的典型。德国的“双元制”:以职业院校和企业“双元”形式出现,坚持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原则,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两者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德国专门出台法律保证其实施。职业学院的学生是由企业招收的具有完全中学学历的徒工,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依赖于企业与学徒签订的合同,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美国的“渗透型”:以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读交替为原则的美国职业教育,是在培训合格劳动者目标下,开展学校与企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教育。广义的职业能力和志趣是其首要的培养目标,突出以学校计划组织为主,从培养学生的现实出发,一般采取四种方式:工读轮换制、半工半读制、劳动实习制、全日劳动与工余上课制。英国的“三明治式”:办学形式灵活多样的英国“工读交替型”的合作教育是许多英国学校为培养企业适用的工程技术人才而广泛采取的一种培养模式,所谓“三明治”(或“夹心饼干”式)教学计划,即职业教育与工厂实习时间各半方式。此人才培养方法分为三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即所谓的“1+2+1”和“1+3+1”教育计划。日本的“产学合作”:企业办学是日本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大企业兴办的“工学院”既为自己企业培养急需的专门技术人才,也为客户提供技术培训。在企业技能培训与学院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明显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另外初中是为基础5年制高等专门学校、仿美国社区学院创办的以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为主的短期大学,以及灵活、多层次办学的专修学校,支撑了日本各个层面的职业教育。澳大利亚“TAFE”模式:“TAFE”即“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模式是政府主导,同企业密切合作,具有育和培训标准,主要以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是一个面向职业资格准入、融合职业资格和职业教育、强调终身教育培训的模式。充分体现以“能力本位”为特点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主要特点为学制灵活,普职贯通;注重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大体相当;企业与学校密切合作,全程参与。

二、“分布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不管是“渗透型”、“产学合作”,“双元制”、“三明治式”、“TAFE”模式,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重视了企业的作用,真正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途径。为此,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规定,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工学结合的本质就是学校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使企业能够更多地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为企业所用。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对长三角地区的电子商务企业与毕业生进行了详细的走访、调研,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由此总结提炼出了“分布式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分布式工学交替”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含义,即工学交替的时间分布在不同的学期中;工学交替的目标分布于不同的课程;同一目标的工学交替学生分布于不同的企业,第三学年安排至少6个月的顶岗实习。具体而言,就是每一学年除了在校内学习相关课程及实践技能外,均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企业工作或顶岗实习。其中,第一学年安排“商务素质与职业意识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的敬业责任意识和抗压忍耐意志;第二学年,在职业基本能力课程中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并安排到相关企业进行网上贸易的实际操作和进入实习基地企业进行客户服务或网络编辑推广等工作;第三学年,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生产性项目实训实现生产和学习的有机结合,并安排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

三、“分布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管理

分布式工学交替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中,基于不同的课程目标,结合不同的企业实施。第一学年,组织学生进驻商业零售企业真实岗位,开展以商务素质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为期1个月的工学交替,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岗位敬业精神和抗压忍耐意志;第二学年,在《网络零售》、《网络贸易》、《网络营销》、《网站视觉营销》、《网络采购与分销管理》等专业课程中引入企业案例和各类资源,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课程学习结束,即安排学生进入这些企业(企业分三类,第一类为本地区数量众多的网商企业,第二类为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企业,第三类为商务网站和平台应用推广类企业。)开展为期3个月的工学交替,进行网上业务的实际操作,或网络信息的采编;第三学年,依托紧密合作的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组织学生承接企业项目,并在校内或企业中完成项目的实施,实现“生产”和学习的有机结合,校企双方联合对项目实施成效进行考核,实习时间为1至3个月。工学交替实习结束,即与这些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合作,安排至少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让学生持续地经营该项目。在“分布式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只有增强责任意识,长远规划,建立起有效的过程管理与控制、质量监督与考核机制,才能不断提高工学交替的实习质量。

1.校企合作,建立基于企业真实环境的实践教学体系。“分布式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首先基于企业能否提供更多的岗位来满足工学交替的实施。为此,学院与50多家企业建立了“共生型”的校企合作关系,让双方能共同渗透到对方的日常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中。在此基础上再依据“企业能提供实习岗位、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能得到培养、企业管理规范”的原则选择工学交替的合作企业。同时组织各类企业参与校内实训场地的建设,营造电子商务环境,完善课程实践、感知实践以及角色实践三大实践平台建设,形成校内外相结合的、立体化的实训体系(该研究成果荣获江苏省教育成果一等奖、国家教育成果二等奖)。

2.积极进行“工学交替”实践学生心理契约的探索。工学交替过程别注意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心理沟通。工学交替实习实施前,校企双方必须共同完成两次开题报告,第一次主要是对实习目标的引导,提出实习纪律和安全的要求,作实习动员;第二次是签署协议、岗位安排和成绩评定方法等宣传,让学生明确实习要求,并分组与责任老师、企业辅导教师见面。为使工学交替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在掌握岗位技能的同时,能够学会生存,在心理素质方面得到提升。我们实施了“实习准备”、“实习实施”、“实习结束”三个阶段的心理指导方法。实习准备期的心理指导――学生对企业还较为模糊,在实习前帮助学生构建对实习环境、实习岗位等的认知,使学生心理能够极早适应。实习实施中的心理辅导――当学生面对岗位责任、工作压力时,内心会恐慌、不安。从实习开始时对环境变化的不适应,使得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爆发出来。这其实也是就业时学生最真实的反应。因此实习过程中心理辅导主要是关注学生工作情绪动态,在做好专业指导的同时疏导学生的思想,以及突发事件处理时学生心理变化,引导沟通,适当的安慰和批评,使学生能勇于承担责任。实习结束时的心理安抚――主要是要消除由于实习带来的负面情绪及心理压力,让学生能正确面对问题,不要给就业带来阴影。

3.制订相应制度,确保工学交替的顺利进行。建立健全工学交替实习工作管理制度,构建工学交替实习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多方联动机制),保障工学交替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一,明确工学交替的工作流程,严格按流程要求办事。第二,工学交替实习前,学院、企业、家长、学生必须签订四方协议,明确各自的责权利。第三,工学交替期间,教研室专业教师、班主任每天都会定时进行巡回检查,及时了解实习情况,强化实习指导,及时做好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处理实习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并做好检查内容记录。加强对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校纪校规考核,确保工学交替实习取得成效。第四,建立学院与企业相结合的工学交替实习质量监督与考核机制,共同评定学生工学交替实习成绩。在成绩评价中将实习学生的工作业绩、服务水平与服务态度、岗位职业意识与素养、劳动纪律等内容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采取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我们每一所高职院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本文结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过程中电子商务专业就“分布式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所作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军.关于机械类专业“三明治”培养模式探索及其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篇(2)

2005年11月7日,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交替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热门的话题。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过程并交替进行。然而工学交替是如何有效实施,各地尚在探索。

台湾旅游职业教育运用工学交替模式培养旅游业人才比大陆要早。这一模式首先由高雄餐旅管理专科学校在1996年引进实施,被称为三明治教学模式。由于绩效显著,此模式已经在台湾地区的高职教育中广泛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实施三明治教学法的学校包括高雄餐旅管理学院、花莲台湾观光学院、澎湖科技大学、台北商专、明志技术学院等院校,其理念和实效将给我们的高职教育特别是旅游专业教育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台湾高职旅游专业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学生发展为基点,以“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素质、能力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产、学、研”有机结合,以达成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和自主适应社会需求的目标。这种模式主要有如下特点:

1.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中,一方面得到学校老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受到企业相关人员的指导,学以致用,使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就适应工作。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的社会技能是其成功进行社会活动的基本能力。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企业的员工,要直接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处理方方面面的事情,从而使学生得到极大的锻炼,使其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操作技能、协作精神及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3.加强了学校与实习企业间的联系,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学生与实习基地的融合,使学生就业选择机会增加,而校企合作则有效地弥补了高职学校在实践环节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4.教学内容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所学课程一定是其今后从事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意义就是根据学生今后从事职业进行有关方面的知识培训。

二、台湾高职旅游专业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工学交替的时间安排

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学制的高职校,在校学习和校外实习的时间安排不尽相同。以高雄餐旅学院为例,在旅游管理系专业简介上有这样的表述:“为落实技职教育宗旨,透过实习操作之过程,培育技术熟练的实用专业人才。本系采用新三明治教学,全系即一年级全年在校上课,二专部(按:相当于二年制大专)于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到校外旅馆业界实习,而于第二学期回到学校上课,二技部(按:由二专升入,相当于专接本)于寒、暑期间,需至旅馆业界补满校外实习时数四百个小时。四技部(按:由职高升入,相当于四年制本科)于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到校外旅馆业界实习,而于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回到学校上课,在校外实习期间,将平时在校所学运用于实际操作场所。而实习结束回到学校时,探讨印证工作上之经验得失及学习新的学理。将所学理论与实务结而为一,所得宝贵经验,俾能充分应用于未来旅馆服务工作中”。

(二)多样化的实习方式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台湾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多样化的实习方式。还是以高雄餐旅管理学院为例,其实习方式主要有校内实习、校外实习及学生海外参访实习三种。

(1)校内实习:配合课程,利用学校之实习客房、实习厨房及仿真旅行社等实训室,使其熟练各行领域之基本技能及工作要领,尤其是培育学生敬业乐群、勤奋谦虚及负责合作的精神。

(2)校外实习:通过实际工作的历练、吸取实务经验,领会“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宝贵教训,激发动力,为日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校外实习以不低于一千六百个小时为原则。

(3)学生海外参访实习:因餐旅业属国际性行业,学生必须到海外参访实习。在二年级上学期时,学校开始研商前往国外参访适当时间及选定代表性参观地点,特别着重注意安全及风险之防范。海外参访实习安排于毕业前,以约一个月的时间举办海外参观实习。海外参访实习经费由在业界实习的学生每月由实习薪资中储存新台币一万二千元而得。

(三)制定严格科学的实施办法

为保证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时有章可循,台湾几乎所有的实施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校都制定了严格科学的实施办法,这些办法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以澎湖科技大学为例,其工读交替人才培养课程实施办法主要规定有:

(1)申请材料的要求。各系申请实施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时,应提交下列资料:计划书、校企合作合约书、学生校外实习家长同意具结书、系务会议纪录、各级课程发展委员会会议纪录并提报教务会议审议。

(2)校外实习课程视导要求。各院系与业界双方得成立学生实习指导小组,学生校外实习期间之访视工作由院系全体专业教师担任。

(3)校外实习成绩考核的规定。实习单位之工作评分占50%,本校教师校外实习视导占20%,校外实习作业及期末报告占30%。学生必须完成所有校外实习科目,并经考评通过始承认其学分。未能完成全程实习者,其选修学分不计。

高雄餐旅学院的实施办法考虑更为严密。比如就实习学生安全和住宿的保障问题办法规定:“学生校外实习期间之安全问题,应事前妥善详尽规划,并要求业界提供宿舍,以减少学生校外实习之安全顾虑。若无法提供住宿,则请业界指导实习学生解决住宿及交通安全问题;或以学生户籍为实习地点优先考量之依据,解决住宿问题。”“本校学生前往业界实习前,除办理学生平安保险外,依学生意愿加办意外保险,各系科应于校内办理行前座谈会,将有关实习规定及生活作息等注意事项,详细说明,俾让实习学生了解遵循,校外实习场所分发排定后,实习学生必须提出校外实习申请书。”

对实习企业的选择,实施办法规定了严格的遴选程序。首先由各科系主任遴选国内外深具学生实习价值,由学校邀请企业代表到校参观及举行先期座谈。然后由学校发函业界调查合作意愿,由校外实习辅导委员会审核。最后签订校外实习合约书。整个遴选过程,十分科学严谨。

三、台湾高职旅游专业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效益

学校通过产学合作,与企业界建立合作关系,实施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教师、学校和企业发展三层面都产生很好的效益。

就教师而言,提高了教师实务能力,提升了研究能力。就学校而言,通过合作培育企业所需人才。而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在许多地方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工作学期之后,用人单位会向学校反馈一份学生表现评估报告,内容包括对工作的兴趣、主动性、计划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质量、创造性、判断力、独立性、行为举止、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以及遵守规章制度方面的表现等等,最后学校还要询问用人单位是否愿意下次雇用该名学生以及学生是否愿意接受雇用等问题。学生普遍反映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思维能力,还增加了生活和工作经验,当然同时也可以赚钱补贴学费。

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培育学生不但具备实务的技能与专长之外,并且具有待人诚恳﹑虚心学习及专业敬业的素养与优雅的态度。深受业界之欢迎,接纳及重用,足见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已得到充分的验证与肯定。

四、台湾高职旅游专业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了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共赢的成效。与台湾的工读交替人的才培养模式相比,我们传统的在校学习+企业实习两段式模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到企业实习后许多学生反映真想回到教室重新学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的经验、感受也想在课堂上交流分享,两段式模式不可能提供这样的机会。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台湾的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点,合理利用这一模式,在不同层面上多次实施工学交替,将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风刚.高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3).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篇(3)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139-03

[作者简介]张宏(1968-),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管理等。

[基金项目]2010年院级酒店学科带头人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的本质要求和实现方式,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在全校先行先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宝贵经验,本文对工学交替中的教学创新和探索进行了梳理。

一、工学交替创新

(一)课程体系改革

1将工学交替时间延长为半年。本专业工学交替如图1所示,第一学期主要是职业素质课,第二学期为职业知识课,第一学年在学校主要进行理论学习,第三学期在酒店进行工学交替实践,第四和第五学期针对第三学期的工学交替进行理论提升,在第六学期进行毕业实习,这是在理论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实践,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成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照顾酒店经营需求,决定将学生分为两批进行实习,每期6个月,以减轻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同时根据教学需求,将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期。

2增加专业认知实习。为期一周的停课实训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这是工学交替前的一次热身,以增加学生对酒店的感性认识。认知实习项目为学生在苏州酒店的认知学习。通过到酒店参观、学习、撰写实习报告的形式,让学生对酒店行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目的性,激发学习热情,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3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根据2011年教育部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合作”职业教育发展主线,有计划地调整教学计划,大幅度压缩了理论课时。除已有的职业能力考核外(如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酒店管理专业先后开设了前厅、客房、酒店情景英语、茶艺师、调酒师等8门停课实训项目,职业能力考核有46学分(职业知识课也是46学分)。

除了前厅、客房、餐饮3个核心骨干课程外,为拓展学生职业能力,先后开设了快乐服务、酒店督导、苏州话、酒店情景英语等课程;将“调酒与茶艺”列为专业核心课程,并且正在建设院级精品课程;引入“调酒师”、“茶艺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二)教学管理改革

1成立专门的工学交替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工学交替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涉及诸多方面,只靠教研室无法完成。为此旅游系专门成立了工学交替领导组及工作组,领导组由系主任、系书记、教研室主任、班主任组成,职责包括审定工学交替计划、工学交替指导教师名单、考评方案以及处理工学交替指导组提交的问题。

指导组由专业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师傅组成,职责包括制定工学交替计划,提出指导教师名单,拟订考评方案,根据工学交替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实习巡视与指导评定成绩,处理工学交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突发事件,在实习过程中及时完成实习日志、实习手册。

2在实习基地设立临时团支部。学生在工学交替基地的生活与工作情况较在学校有很大区别,学生们分在不同的部门,班次有差别,学生们虽可以同处一个实习基地,但却很难同时相聚在一起;接触的大部分人由过去的教师和同学变成了领导、同事和顾客,并且需要按顶岗的标准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管理规定,很多学生会出现不适应,也常会出现失落和对立等不良情绪。

为此旅游系团委在系党总支的指导下经过反复酝酿,决定在工学交替基地率先成立临时团支部,开展团建创新实践工作。工学交替对于高职院校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而对于工学交替单位建立团支部则更是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作为先行者,旅游系团委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3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一个根本性问题。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齐全,有专项管理制度,有专业教师与实训基地、企业人员进行对接,对学生进行管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均安排专人负责,在基地建设与管理方面应在合作协议中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与权利。先后推出的有“工学交替教师巡视规定”、“工学交替学生守则”、“工学交替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等,总的思路是把工学交替运行在一个规范的制度化平台上,做到有据可查。如“教师巡视”规定:对于每个实习点教师每个月至少巡视一次,突发事件例外,在巡视中应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教研室每学期对每个实习点至少巡视两次,了解教师实际巡视情况,系部领导对每次工学交替都要进行抽检以督促教师认真巡视。

(三)探索工学交替的有效措施

工学交替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一种重要模式,在实施时要结合具体国情、校情和企情,实施形式和方式百花齐放,大大丰富了工学交替内涵,拓展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外延,是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贡献,也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1重视工学交替宣传。如出版工学交替简报。为了及时总结工学交替经验,教师和学生从简报中及时了解工学交替工作,把工作置于公开监督之下,收到了良好效果。旅游系于2011年布置酒店管理教研室筹备出版工学交替简报,号召实习生积极投稿,同时要求教师及时将巡视结果上报成文字材料,形成了包括序言、实习计划、教师巡视、实习生感悟及内涵建设5个板块近4万字的简报。工学交替简报将开展工学交替的内容、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对于全院正在开展工学交替的系部提供了借鉴。

在旅游系网站开设“工学交替”板块。2011年1月开始,旅游系新开设了一个 “工学交替”板块,专门报道系里工学交替情况。从开设之初,就要求教师和学生积极投稿,内容涵盖工学交替方方面面,学生投稿达60多篇,曾有酒店通过网络了解了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活动,为此找学校洽谈合作事宜。“工学交替”板块目前已成为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2关心实习生切身利益。关注实习生的利益不但是一个现实问题,而且是一个政策问题,必须引起系部高度重视。实习生实习时面临和学校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和管理方式,会产生不适应并面临很多实际问题。如和实习待遇相关的实习补贴,加班、伙食、住宿问题标准费用等。由于各实习点的情况不同,导致学生之间在对实习点待遇进行比较时产生心理不平衡;另外,虽然学生身在酒店,但仍是在校学生,所以他们在面对四六级考试、毕业信息采集、专接本以及考工报名等问题时有些需要学生集体行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系部对学生实习的情况特事特办,有些需要学生亲自办理的,可先由班主任代办,等实习结束后再一起处理,这样能让学生安心实习。

学生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在实习时候轮岗,但工作特点决定了暂时无法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于是院校和酒店协商能否中期进行一次评优,对表现优秀学生进行表彰,酒店可根据工作需要对优秀学生给予轮岗机会。

要注重实习生人文关怀。系办与系团委合作,送文艺节目到实习点,从选演员到选节目、排练节目、借服装等具体琐事,都要精心准备,最终形成的送文艺节目“暖风”到国贸酒店活动,受到酒店和学生的热烈欢迎。

教师和系领导适时到实习酒店看望学生。对不能回家过年的实习学生,系领导在春节期间带着慰问品前去酒店看望,并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融洽了师生关系,沟通了感情,收到了良好效果。

要注重增强实习生的荣誉感。对优秀实习生行表彰。由酒店和教研室牵头,负责筹备旅游系工学交替优秀实习生表彰大会,并邀请酒店的代表出席对前期优秀实习生的表彰会。

举行结业典礼。在2011年1月和2011年7月,教研室邀请系领导到酒店出席新老生工学交替的结业典礼,这是酒店与旅游系进行工学交替深化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对老生工作给予表彰,对新生入职进行鼓舞,收到了预期效果。

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培养模式得到推广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基础上,现在全系的旅游管理专业、会展专业以及文秘专业都在推广实施。召开了工学交替座谈会,并且将经验在全院推广,现在全院每届人才培养方案每个专业都要求不少于连续8周时间进行工学交替实习。

(二)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

由于参加过工学交替实习的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适应能力较强,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在社会上享有较好声誉。从2003年开始招收三年制大专至今,共有7届毕业生,每年的就业率都为100%。酒店管理专业近两年学生入学成绩一直较高,报到率在90%左右。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线呈上升趋势,这使招收的学生素质越来越高。

(三)学生在全国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较强。近4年先后参加三次全国技能大赛,荣获二等奖5次,三等奖3项,还获得优秀组织奖2次。2013年第三次参赛,荣获高等院校组(含本科院校)优秀团队奖,团体总分跻身全国旅游高职院校第一方阵。

参加大赛是对酒店管理专业办学水平的一次大检阅,比赛中全体师生的出色表现,充分展示了酒店管理专业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同时扩大了学院在全国同类院校和行业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创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课程体系设置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工学交替应结合各地学生和酒店实际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2006年,酒店管理专业率先在全院开展为期2个月的工学交替,后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于2007年将工学交替时间延伸为半年。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企业感觉实习时间短,希望能将时间延长。经教研室集体讨论,报系领导研究,酒店管理专业于2007年将工学交替时间延长为6个月。

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调酒师资格考证是苏州大学中实行最早的,茶艺师资格考证通过率100%,茶艺社团在学校的影响很大,旅游系的“古兰茶社”曾多次参加“苏州团市委百家社团展示”、“苏州团市委五四表彰大会”等活动。

(二)成立专门的工学交替领导小组

工学交替必须动员全系力量,形成工学交替齐抓共管局面。如旅游系成立了专门的工学交替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挂帅,这样能保证系里对工学交替的重视,而且能就工学交替问题及时与酒店沟通。

但教研室要做大量前期工作,包括一系列调研、研讨、选点、与学生宣传和沟通、制定规章制度等,并在实施工学交替过程中,随着问题出现实施跟踪调整、跟踪决策。

(三)在工学交替基地创建团学组织

在工学交替基地创建团学组织,能够促进高校共青团工作对大学生学习生涯的全程化覆盖,有效实现了校内校外的一体化,保障了团工作的规范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将分团委的力量介入到实习中,改变过去工学交替由教研室单独进行势单力孤的弊病。

当前旅游系共青团工作尤其是团员教育工作进行的是梯度式教育,大一、大二和大三实行的是有区别的教育,唯有在工学交替开展团建才能保证工作按既定计划和要求顺利完成,不草率了事,不中间断档,这有利于旅游系共青团工作最终目标的实现。

在工学交替基地根据团员所处情境的变化及时地调整组织设置,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灵活地开展团工作无疑顺应了大学生的需要和育人需求,有利于增强团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四)不断丰富工学交替内涵

工学交替内涵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学院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办工学交替简报、送文艺节目到实习点、重视制度建设、对优秀实习生进行及时表彰等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做法和经验,不断丰富工学交替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宏高职酒店专业工学交替突发事件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2(9)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篇(4)

一、中职学校工学交替的意义

从学校视角来看,通过工学交替,学校可以发现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和管理方案,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从学生视角来看,通过工学交替,学生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在相应的岗位上锻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提高学生适应执行和组织管理的能力,还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竞争力。从企业视角来看,通过工学交替,企业可以有效利用学校提供的学生资源,减少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家庭视角来看,通过工学交替,学生有了一定的收入,这就减少了家庭的教育支出,提高家庭总收入。

二、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目标

(一)实习安全目标

在实习中,安全始终是第一要务。只有在安全的情况下,所用的劳动力才有意义。只有在安全的情况下,学生的努力才能有价值。因此,安全目标是第一个目标。

(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学生管理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职业能力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习中,中职学校必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规划、实施和评价。

(三)生活能力目标

除了工作,学生还应该学会生活。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有趣而优雅的人。

三、中职学校工学交替中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实习与住宿分散,管理困难

笔者所在院校安排电气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学生在汇川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工学交替实习,五个班约有160名学生。车间分为A厂和B厂,相距约1.5公里。学生居住在三个地方,几乎在同一条线上,男生住一个地方和女生住两个地方,分别相隔1.5公里和5公里。在学生工学交替期间,教师深入企业管理学生的日常事务,但由于学生分散,教师不能顾及所有的实习地点。学生在实习单位休息的时间也不确定,有的是周一到周五,有的是在周六和周日,因此召集所有学生进行管理教育更加困难。在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管理主要由实习指导教师来完成。然而,由于客观原因,教师不能兼顾所有学生,学生的监督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学生角色转变慢,不适合企业管理

在工学交替期间,学生进入企业应进行新员工入职培训,从而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从学生转变为员工。由于生产繁忙,员工可能无法在节假日正常休息。与五天制的学校相比,有些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出现了刚入职就要请假回家的现象。此外,他们在工作中还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交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容易感到紧张、恐惧和害怕踏入社会。学生的工作时间基本上在实习单位,工作时间较长,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减少,班主任不能及时跟进。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工学交替的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需要教师进行解决[1]。

(三)工学交替的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不够,适应能力不足

在工学交替期间,企业单位对员工的工作能力要求较高,对数量和质量要求严格,对员工考核细致。突然从单一、浪漫的校园生活环境进入高度紧张和严格要求的新环境,有些学生会产生心理压力。同时,学生的管理与正式员工的管理相同,企业文化教育是学生管理的全部内容。然而,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具有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入企业后,学生都具有双重身份,面对新的环境,思想观念和工作效果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明显不足。

(四)在社会上面临各种诱惑,缺乏应对能力

学生在工厂里有工作人员进行管理,而在下班和节假日,学生是自由人,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似乎不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很容易失去自我,因此有些学生容易误入歧途,这对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中职学校工学交替中的学生管理工作策略

(一)建立岗前培训模式

在工学交替的前期,学校可以联系企业派出相关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岗前培训,将岗前培训纳入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安全教育、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挫折教育。在工学交替期间,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时刻关注学生的实习情况,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升。这样的工学交替实习学生必将完成其使命,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

(二)做好工学交替学生及其父母的动员工作

工学交替对职业院校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做好动员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第一,班主任要向学生的家长发出工学交替的告知书,介绍工学交替的内容和意义,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第二,在参与过工学交替的学生中,教师要选择代表讨论他们的经验和收获,回答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说服力。第三,学校邀请企业管理者向学生介绍企业的各种情况,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校企合作在工学交替中的意义、学生的权利、义务和评估要求,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发展趋势,并帮助他们做好思想上的实习准备。第四,学校要让学生知道工学交替是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对今后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要教育学生尽快转变角色,明确对企业的责任,展现良好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工学交替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篇(5)

在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组织安排下,我参加了6月12日一13日在县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第三届责任督学任职培训。通过两天聆听专家报告,使我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增长知识,懂得了责任督学的工作方式,督学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特征,通过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收获很多。

培训期间,首先听取了县教研室主任孙如锦报告:《加强教学全过程管理,有效开展县级教研的依据、设想及案例分享》,孙主任以鲜活的教学课堂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们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们的教科研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受益非浅;其次,听县教育局安全股张强股长所做的报告《学校安全法治思维与管控》,听后很受启发,张股长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分析介绍了当今最突出的学校安全问题、校园安全的新特点、安全事故的类型等,阐释了危机管理的具体技能和操作策略。最后,聆听了省人民政府督学陈飞的两场精彩报告《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安徽在行动》《架起连心桥,护航校园美---中小学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实践和创新》。

参加本次培训学习,聆听专家们的精彩讲解感慨很多,收获也很多,体会也很多。作为一名新督学,初步明白了督学应该怎样规范履职行为,强化流程管理,防止随机性和随意性,要积极发挥督学的桥梁作用,同时督学还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素养,包括公平真实的平常心(思想)、公正客观的话语权(观点)和公开透明的公信力(立场)。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篇(6)

在我国教育事业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职业教育、基

础教育、高等教育。我国的教育事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并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跨越:第一次跨越是20世纪末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第二次跨越是高等教育2005年毛入学率达到21%,迈进了大众化的门槛;第三次跨越是2010年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普及。

1 工学交替的概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工学结合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这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大变革。通过对比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共同点都是突出工学结合,例如比较典型的: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

从一个国家的整体来看,不能忽视职业教育的作用。职业教育才是普遍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的教育。德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很重视职业教育,毕竟大多数人不是搞科研,要搞具体的生产劳动的。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搞好职业教育是很重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搞好职业教育首先解决的是地方政府不重视,只靠几个教师是不行的,要靠政府的投入,政府的支持。

工学交替模式通过在学习与工作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在工学交替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方向是未来的职业。在这种模式下,充分整合校内和校外不同资源,丰富教学资源,把课堂教育与获取直接社会实践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给学生带来收益。

工学交替不同于日本的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是借助教师和科研人员,借助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商业化以此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了教学水平,但是学生受益性不大、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1961年美国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并形成“威尔逊―莱昂斯” 报告,报告认为:通过工学交替,借助产学合作,让学生在企业一线接受技能指导和技能培训,进而熟悉今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信息,丰富知识面,对自己所学专业进行更充分的认识,进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通过工学交替,让学生不断适应集体生活,体会团队的价值和作用,通过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自我约束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检测自己实践能力的机会和氛围,有助于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 工学交替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相关报道,凡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都非常完善,而且特别重视职业教育。总结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发现:未来经济不管如何发达,社会急需的人才,都是技术型的高素质人才。反观我国当前的就业现状和就业职位,我们的劳动者素质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技术性的人才缺口非常大,供需矛盾严重。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具备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不断加强工学交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而指导我国的职业教育,繁荣职业教育。

2.1 工学交替以职业教育为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工学交替的教学理念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讲,工学交替有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既能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在企业接受技师专业的启发和指导,掌握专业的实践技能。通过参与实际的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比较容易地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2.2 工学交替彰显了当前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满足了社会需要。创新了教学模式,使封闭式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式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理论学习走向理论结合实际的双向式学习,从学历教育转向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教育。

2.3 工学交替是一种订单式的人才培训模式。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开设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培养相应的岗位人才,将企业所设岗位与人才相对接,为企业打造所需的人才,为职业教育指明发展方向。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是一种供需关系,因此,职业学校要想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企业融为一体,按照企业的需求,对人才进行教育和培养。商品市场瞬息万变,任何一项新技术都会引发一种新产品,进而孕育一种全新的职业,职业学校就是根据这种职业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工学交替就是一座纽带,连接着职业学校和企业,并将两者进行连接与藕合,构成命运共同体。

2.4 工学交替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成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发展,学校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同社会环境相比范围比较小,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再由学校向社会转变时,如果过渡不好将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为此,职业学校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熟悉社会,最终要去适应社会,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最后实现学生、学校和社会多赢的局面。

3 职业教育中工学交替的由来

工学交替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由来已久,其雏形是英国的三明治”教育。追根溯源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早在在1903年该学院就实施“三明治”式的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然后,美国的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在1906 年提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该模式与三明治式的教学模式相类似。1983年,在美国麻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东北大学成立了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其成员来自40多个国家或地区,该教育协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会议档次和影响力非常大。2000年经理事会研究讨论之后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 Learning),从名称逐步向工学交替转变,并且具备了工学交替的特征和价值。而我国逐步推行实业教育的“工学并举”是从近代洋务运动开始,一些企业通过开设学习实习工场,专门传授工艺技术,启发引导工商知识,逐渐形成了一种干中学和学中干式的职业教育模式。随后,在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我国又先后筹建了一批专业性更强的新式职业技术学校,如水师学堂、电报学堂、铁路学堂和工艺学堂等。到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工学交替模式主要表现为:半工半读。这种半工半读式的教育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曾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影响力。2005年我国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进行校企结合,大力推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联系、进行合作,丰富学生的生产实习内容和社会实践能力,对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正在发生转型。

参考文献:

[1]鲍尔.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门[M].教育展望(中文版),2000(1).

[2]田美玲.服装专业全景式实践教学的探讨[J].教学研究,2000(1).

[3]王德文.工学交替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教育体系,2008(10).

[4]周明星.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1(3).

[5]刘立祥.关于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想[J].教育与职业,2002(2).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篇(7)

一、同岗替代制的设置原则

同岗替代制也称AB岗制,岗位工作人员A岗不在位时,要落实B岗承办人,由B岗承办人自动顶替。

二、同岗替代制的要求

(一)机关应对各工作岗位A、B岗的设立及A、B角的职责、要求作出明确规定。

(二)机关某一岗位的工作人员因故离岗时,应指定相同或相似岗位的工作人员代行其职责,避免造成工作延误。

(三)工作人员因特殊情况确需短时间离开岗位的,须事先报直接领导同意。属“窗口”单位的,直接领导应指定人员代办其业务。

(四)机关工作人员因开会、出差、请假或其他原因需离岗一天以上的,应在离岗前向直接领导汇报正在办理和待办的事项,并与直接领导指定的代岗人员办理交接手续。

(五)机关主要领导不在岗时,应指定一名副职代行其职责。

(六)代岗人员应认真履行所代岗位职责,按规定及时办理相关业务,不得借故推诿、留置、拖延。

(七)岗位A、B人员要互相学习,了解掌握对方的业务工作;

(八)顶岗人员在办理相关业务时一旦出现问题,一律由顶岗人员负责承担。

三、处理办法

(一)未按《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暂行规定》要求,实行同岗替代制的单位,根据《关于机关工作人员诫勉教育和效能告诫暂行办法》的规定,给予该单位党政主要领导诫勉教育一次,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给予该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效能告诫一次;累计两次被效能告诫,当年考核定为不称职。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篇(8)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强烈。”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特别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基础。但是作为探究的“主体”的学生,他们需要探究什么,如何去探究,探究的结果怎么处理等都是我们科学教师一直以来面对的问题。下面,我就自身教学实践经历谈谈探究式学习的有效开展。

一、创设探究情境,唤醒探究需要

西方学者德加默有这样一种说法:“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提出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了探究的目的,也就是了解探究什么,为什么而探究,探究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才能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提问、实验、推理、掌握事实。

在教学中除了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之外,还需要创设有趣、新奇的情境,诱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发现”“探究”之欲,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动滑轮和定滑轮》一课中,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创造出一个有趣情景:卡通人物“瘦子”使用不同工具,将米袋垂直送到三楼的窗户口,第一次米袋上去了,第二次“瘦子”被吊在了空中。接下来,提出目的明确的“探究”问题:“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主探究,两个工具到底有什么不同?”

二、选择多种方式,完成探究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标理念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的主要方式有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是他们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思考,每个学生也无法代替别人的思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提问、实验、推理等活动,才能“再认识”“再创造”。

合作探究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助学习、相互促进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协作创新,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互相合作与讨论,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教师有目的地选择探究内容和探究方式,把学习过程转化为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交替进行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探究的效率,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用摆计时的钟》一课中,学生要制作简易摆,完成摆每分钟摆动多少次的测量实验,实验中需要操作员、计时员、记录员等不同身份的“探究者”。只有采用合作探究才能顺利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三、多样成果展示,提升探究效果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核心方式,展示交流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课教学中的交流展示,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前精心设计,教学中因势利导,保证这些教学环节的落实,从而保证科学课的顺利进行,达成提升探究效果的目标。

选择合适的方式,才能将探究的成果充分展示出来,让每个探究者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我认为好的展示方式有以下几种:

1.实验报告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一切猜想都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并以实验报告汇报。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进行实验,使科学能力得到提高。而实验报告是实验过程的汇报、总结,是帮助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收集事实、整理事实从而形成概念、获得知识,是科学思维的梳理。因此,实验报告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工具。好的实验报告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实验能力、设计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2.课堂演讲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表演家。学生完成探究后,都希望得到展示的机会,这时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在这个过程中,演讲者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升,台下的“评委”通过倾听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判断能力和总结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3.汇总比较

光有个人或小组的演讲还不够,将探究获得的成果汇总比较,才能找到学生探究过程的思路和结论的不同之处,进而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板书汇总是比较好的一种汇总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黑板板书等方式完成汇总比较。在备课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探究后会出现的结论,进而确定板书的内容和样式,达到汇总直观明了的目的。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篇(9)

(一)在校内创造工学相结合的环境

1.建立仿真实训中心。建立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工学一体化的仿真实训中心,使其既可以进行技能训练,又可开展课题研究,既可进行实训实习,又可进行岗位实践,既能承担工程项目和生产任务,又可模拟仿真生产过程,既可为学生按行业要求设计实训项目,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现代化的建筑工程过程、工艺流程、工程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又可为社会各界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职业培训、推广新技术创造更好的条件。

2.兴办科技产业。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需要,依托专业办产业,充分发挥学院的专业优势,并通过校内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立校办产业与教学单位紧密结合的关系,使工学结合统一在一个管理系统之中,形成院内工学一体化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围绕建筑工程组织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生可以参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技术开发,大大缩短教学与生产实际之间的距离。

(二)在校外建立合作教育体系

1.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或其它组织形式)。其成员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高职称专业人士担任,参与学院的专业设置论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内容,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确定一批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适合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骨干建筑工程企业作为实践基地,学院依靠技术力量和科研实力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学院与企业建立合作教育委员会,定期商讨有关问题,协调学院与企业的关系。学校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现场兼职教师,企业为学生提供部分工作岗位,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进入建筑工程实际领域,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并在岗位工作中完成一定的任务,获得一定的报酬。

3.联合办学。联合办学是学院与产业部门在办学的组织领导、经费投入、学校建设、管理运行甚至教育教学活动各个方面的合作,它是工学结合教育的拓宽和提高。通过行业主管部门把分别来自教育和经济两个不同社会子系统的法人实体协调在一起。学院需要企业的资金投入,改善学院的办学条件,建筑工程技术企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校企双方的实际利益驱动,使联合办学成为“双赢”的目标。

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为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把工学结合作为一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工学结合的2+0.5+0.5”的教学模式,形成“工学交替、综合训练、顶岗实习”三大教学体系。在校2年完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对专业领域课程采取工学交替模式,第一个0.5年(第5学期)根据岗位需要进行岗位综合实训,综合实训项目分为:建筑工程测量、施工图识读与会审、施工组织实训、工种实训并获取岗位资格证书等;第二个0.5年(第6学期)到单位、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完成各阶段的任务,经考核合格,达到培养目标。到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按素质领域、基础领域、专业领域、拓展领域四个模块构建课程体系。按照“从易到难,逐步接近工程实际”的原则,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和职业环境中得到训练。

(二)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运行机制

1、组织召开工学交替专家委员会会议,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参与下,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按照“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原则,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来确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对实施方案进行研究讨论,对本地区施工项目、时间进度进行调研和统计,使课程实训项目与校外实训基地施工进度相匹配。

2、组建三阶段工学交替指导小组,每组3-5人,对“2+0.5+0.5”的工学交替时段进行分时间段指导(三个时间段指:两年课间教、学、做实训指导;0.5年分工种或项目的实训指导;0.5年的顶岗实训指导)。例如: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对其课程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进行了以下初步尝试: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将工学交替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专业课程主要项目了解初始阶段,第二阶段:各工序熟悉、学习操作阶段,第三阶段:顶岗实习阶段第一阶段:专业课程主要项目(见下图)第二阶段:专业工序熟悉、学习操作阶段。工种实习;砌筑工程实习;钢筋工程实习;模板工程实习;混凝土工程实习。相关项目实习:测量放线、抄平、安装测量校正;施工质量检查验收;熟悉现场的各种机械设备;工程量的统计;参与了解处理施工中的技术问题;编制施工图预算等。第三阶段:顶岗实训阶段。实训任务:能根据施工图纸指导《主体结构》施工,按学生所在现场情况和提供的技术资料,能完成图纸会审、技术交底、生产调度、质量管理、施工方案的讨论等。给定条件:系部提供任务指导书、提供和给定相应技术参数和资料。时间安排: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第六学期,时间半年:顶岗实习单位:翔宇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宏城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兴州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广城市政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施工工地

。3、建立固定工学交替合作教育基地与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相结合的资源利用模式。在保持与已签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关系的前提下,进一步与扩大周边县市区施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工学交替改革试验。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131-03

工学交替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通过模拟项目与真实项目之间、社会实践与课程教学之间、工作与课程之间的工学交替,可以确保实践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工学交替教育模式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我院自2009年开始实行“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学习理论课程、1年进行岗前综合训练及顶岗实习。2年理论学习并非单纯地学习理论,每学期都穿插一周的综合实训,让学生在实验室、高效仿真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以典型产品或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以“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地完成学习过程。

“2+1”中的“1”是指最后一年不再集中在课堂给学生上理论课,而是前半学期进行岗前综合培训,后半学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也就是说,最后一年,学生将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参加不同的岗前综合培训,到不同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下面以我院信息管理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展示我院实践教学安排时段表及分阶段目标。

在“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将分散到各个实验室、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或企业进行岗前综合培训或顶岗实习。一个班的学生可能会被分成几个小组,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管理呢?3年来,我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综述如下。

健全的院系两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设立学院、系部两级实践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实行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教务处代表学院对学生的综合技能培训和顶岗实习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充分发挥系部和教研室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实施对实践教学运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对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教研室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一般不超过6人,指定一位专业教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及顶岗实习进行专门指导。我院数码设计系的教师专门研发了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对全院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动态管理。指导教师还建立了QQ群,让每位顶岗实习的学生每周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并想办法及时解决。

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制度保障体系

为配合“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的实施,我院重新修订了《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和《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对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岗前综合技能培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了一套完备的标准,使我院的实践教学质量在制度上得到保障。

完备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学院构建了以教务处牵头的实践教学质量调控体系和以督导组牵头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聘请资深专家为“专职督导”,院内教学经验丰富、教研教改成果突出的教师为“兼职督导”。根据各位督导的专业特长, 对实践教学过程实行全程督导监控。通过学生的职业技能状况、企业对学生工作表现的评价以及学生就业情况的反馈,研究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对学院实践教学情况的督评及时纠偏扶正,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具有鲜明职业化特色的全程考核体系

首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建立以专业任课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评价为主,以企业同行、学生等其他评价主体为辅的评价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制定考核标准,全面考察学生实践情况,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指导教师、班主任共同签订实习鉴定表后,再由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所交资料及学生的实习表现评定实习成绩。工学交替成绩包括:思想表现及工作态度(占20%,班主任评定),操作及工作过程考核(占25%,实习指导教师评定),实习周记(占15%),实习报告(占15%),理论考核(占25%)。

其次,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确定评价内容时,考虑不同评价主体的特点,分设出相对独立的评价内容。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撰写实习周记、实习报告、思想汇报,详细记录实训企业生产工艺流程、配方设计、质量检测及控制、安全操作规程以及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情况等。

再次,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学习国内外技术教育培训的先进经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估,重点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任务驱动法”,根据典型工作过程的任务将课程或技能分解成一个个小项目,通过试卷、作品、任务(步骤)、过程见证等方式进行连续多次的过程性评价。课程考核采取分段式过程质量考核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具体做法是,根据课程的核心技能将整个课程技能点模块化,学生只要顺利完成技能模块所要求的技能考核要求,即可获得相应技能模块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可以灵活选择学习方式,直到掌握为止。

最后,以职业技能和能力为中心,构建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开放式、多元化评价体系。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业务能力培养的要求,我院实践课程全面改革了“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职业技能和能力为中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程考核标准与企业岗位标准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职业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的开放式、多元化评价体系。

以我院网络工程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具体做法如下: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特点,通过校企合作,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深化课程改革,突出项目案例教学,融入计算机网络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开发、实施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专业课程,将国内外知名IT企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实现职业资格认证与课程标准相结合。该系经过与红旗教育学院的多次磋商和洽谈,正式签署了重点实验室建设协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采用红旗教育学院先进的课程体系、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用红旗教育学院开设的课程置换该专业开设的linux应用课程。学生在完成课程后,考核通过就可以获得红旗教育学院产品应用专业的证书。目前,红旗教育学院linux为我院累计培养了430人。学校先后投资40万元用于红旗教育学院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这种做法既解决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还使学院得到了实践教学必需的实验室建设资金,可谓一举三得。该专业实现了对实践教学传统考核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以红旗教育学院产品应用专业相应的证书换取传统专业课程的学分,实现了以职业技能和能力为中心,构建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开放式、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为学生提前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院三年的实践证明,“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收效显著。在试点过程中,我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沟通能力均大大提高。但我院“2+1”工学交替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校内、校外专业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及企业在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组织发展与教育问题上沟通不够,特殊学生及学生的特殊需求无法完全满足等。今后,我院将加倍努力,克服这些不足,使我院“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更加高效完善。

参考文献:

[1]徐云慧,聂恒凯,.“2+1+2+1”工学交替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教育与管理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3).

[2]陈新耘.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35):50-51.

工学交替实习工作报告篇(11)

当代大学生热爱现代数字娱乐生活,这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对网络交际的渴望,比如使用MSN、QQ、Skype等即时通信工具代替传统通话和对话,使用E-mail代替传统书信,使用在线词典代替纸质词典,使用博客和个人空间写作代替传统日记周记和创作,等等。这一时尚可以成为当代高校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网络空间为英语写作提供用武之地

王初明教授的“写长法”在互联网博客空间写作中得到有效发挥。“写长法”既能调动已学的知识又能驱使学生为表达思想而寻找还没有彻底掌握的表达式、句子结构等,真正做到使学生“在用中学”(Learning in Use)。这样能促使语言运用的自动化,有效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鼓励学生不断地写、大量地写,通过扩大量来提高质量。作文写得越长,越能暴露语言问题,学生越需要努力把所学知识用于表达思想,在使用知识的过程中消化知识、巩固知识。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博客文章互评和学习,可以链接自己的友情博客,可以进行摄影博客和播客交流,像Blogger、Photoblog、Facebook、MySpaee、Twi

tter和YouTube等已经成为世界大众文化和娱乐交流的典型平台,这样的交流都是基于英文平台,因而极大地促进了英语学习。中国一位摄影爱好者ziboy的英文摄影博客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尤其是向世界宣传中国方面发挥了桥梁作用,带来了跨文化交际的强烈震撼。

博客空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12月26日了《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其中显示中国博客作者数量已达4698.2万人,拥有博客空间7282.2万个,平均每人1.省略)和MSN Space中文版的访问量自2004年以来在中国所有的博客中一直名列前茅。根据Technorati2006年5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互联网目前拥有博客总数超过1.省略,等等。与老师苦口婆心地向学生推介牛津词典或朗文词典不同的是,在线词典大都免费使用且具有比纸质词典词汇量更大词汇更新更快等特点,在互联网已经普及到教室的教学条件下,师生何乐而不为呢?

结语

然而,事实上,学生真正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比例明显偏低,网络游戏、娱乐八卦和交友聊天仍然是最主要的诱惑,而主观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普遍自我控制力较差,学习目的性不强。这正是中国高校学生大部分仍然处于网络运用的初级阶段的体现。也有持反对观点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必使用互联网,应该对网络娱乐网站及即时通信工具进行拦截屏蔽。结果往往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人性的良性发展。幸好网络让部分中国专家认识到了娱乐化学习(Edutainment)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已经颇有些年头,中国不能再度落伍,将eLearning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这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根据近年几次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分析,中国网民使用互联网功能最主要的还是浏览新闻、搜索引擎和电子邮箱;紧接着就是即时通信、BBS/论坛和在线视听;而个人空间和博客的功能使用越发凸显。这一结果表面上看似乐观,其实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这些功能基本上都是为了极端个性化的封闭式的娱乐而非学习。因而,鼓励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深入认识互联网这一国际化、全球化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网络英语阅读、评论、写作的习惯乃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崔保国:《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版,第386~396页。

2.方玲玲:《“写长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外语界》,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