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欧债危机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9-18 12:11:24

欧债危机论文

欧债危机论文篇(1)

[2]王冠宇.美国次贷危机与现行国际国币体系变革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10.

[3] Krugman,Paul.A Model of Balance-of-Payments Crises.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79,11(3).

[4]郑蕾云,刘力臻.国际金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5] Flood,Robert and Peter Garb.Collapsing Exchange Rate Regime:Some Linear Exampl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4,17.

欧债危机论文篇(2)

2009年11月希腊新总理上台后,发现上届政府隐瞒了真实的财政状况,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等信用评级机构随之下调了希腊政府的信用评级。2010年4月,标准普尔将希腊信用评级进一步下调至垃圾级别,从而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此后,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的信用评级也被相继下调。2011年9月,穆迪调低了法国两家银行的信用评级,欧债危机由欧元区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欧洲乃至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市场担忧情绪不断升级。

一、宏观经济角度

(一)欧洲国家经济的结构问题

众所周知,欧债危机始于希腊,接着在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也出现信用危机。这些国家自身结构存在问题和经济的失调直接导致了危机的爆发。总体来看,一方面,这些欧洲国家的产业结构不平衡,缺乏“生产性”,即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实体经济空心化;另一方面人口结构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加剧,增加了财政负担。以希腊为例,希腊经济结构脆弱,以旅游业、农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过于单一、集中,而制造业基础十分薄弱,电器、汽车和船舶等工业品严重依赖进口,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201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2.57%,而工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4.62%。同时,政府从国外借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公共福利支出而不是用于发展经济,资金的边际产出很低。低效率的经济运行和增长动力的衰退,终究不能用国家债务来弥补,所以导致了危机的出现,即使是欧元区核心国家也不能幸免。

(二)三大评级公司的不公正评级

从欧债危机爆发到在整个欧元区蔓延的过程中,国际三大评级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均下调希腊政府的信用评级是这次危机的导火线。接着,在欧元区诸国偿债高峰危机警示的非常时期,三大评级机构降低其信用等级;在国际社会和欧盟出台了相应救助方案后,受援国家制定改革计划时,三大机构又进一步降低了受援国债务的信用等级。联系之前美国次贷危机中三大评级机构的表现,不得不对其评级的公正性产生质疑。因此在欧洲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评级机构的并不公正的评级,加剧了危机的恶化,对危机的升级有推波助澜之嫌。

(三)欧元区内部制度问题

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1999年1月1日,欧盟国家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的合法货币。欧元区内部存在着诸多不平衡的问题。

首先,欧元区的成立本身就潜藏着分裂的隐患。欧元货币体系涉及多个欧洲国家的利益。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结构等存在差异,仅靠欧洲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政策,缺乏其他行政力量控制,必然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当各国发生利益冲突时,欧元体系自然难以维系。欧债危机的爆发,让世界都看到了这一点。

其次,欧元区缺乏有效的制度或机制遏制国家间的“劫贫济富”的局面。欧元区各国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没有利率自,也没有调控汇率的能力。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和不同的利益诉求,采取的统一的汇率相当于各成员国的平均汇率水平。对经济实力强的德国等国家而言,汇率被低估,从而有利于出口;但对经济实力弱的希腊等国家,出口则受到压制。这就会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使欧元区内部存在着财富由穷国向富国转移的机制。但因欧元区没有形成一套对冲机制,最终导致欧元区经济不发达国家不堪重负,率先出现问题。

最后,欧元区制度僵硬,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统一的汇率调整,这是欧元区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统一的货币政策难以同时兼顾各国的需求,只能偏向经济发展成熟的德国等国,而使得边缘国家的经济逐步恶化,经济出现高通胀、低增长现象。例如2002年,欧洲中央银行多次降低利率,实施扩张货币政策,使得德国经济增长加速而导致爱尔兰等国原本很高的通货膨胀率进一步升高。

(四)历史原因:希腊从开始加入欧元区时就不满足要求

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指出,“欧债危机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几十年错误积累的结果”。这就是说,欧债危机的爆发是历史原因的积淀所致。关于欧债危机的历史原因,主要包含两点:

其一,希腊等国加入欧元区时潜藏的危机。欧元区成立之初,欧洲各国在短期利益驱使下,通过各种手段修改财政数据,加入欧元货币体系,如希腊2001年希腊为加入欧元区时,使用“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使账面上的10亿欧元债务暂时消失,留下了10年偿还90亿欧元的债务,为危机埋下伏笔。为维护欧元区经济稳定,减小风险,欧盟《稳定与发展公约》规定: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本国GDP总量的3%,债务规模不得超过本国GDP总量的60%。但2009年11月,新上任的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宣布,前希腊总理公布的2009年政府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应由3.7%上调至12.5%,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调为113%,均远远高于《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比例。

其二,欧债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学术界有大量研究表明:欧债危机与金融危机存在着内在联系。在金融危机中,欧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金融机构实施救援,使得财政预算支出水平和赤字规模大幅上升。而但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尽,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的财政赤字已诱发了政府债务危机。Reinhart和Rogoff(2010)分析出全球金融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的传导机制:首先是私人债务的激增导致银行业出现危机,政府为尽快从危机中走出,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造成债务危机。

(五)高福利增加了财政负担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加上高福利是各政党竞争上台筹码,一些欧元区的边缘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逐渐向德国等核心国家看齐。这些国家并没有敦实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却要努力维持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平,政府支出和债务不断加大。当借债的规模不断膨胀,而国家却无力偿还债务时,便产生了债务危机。

二、一体化理论角度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体化思想出发,欧元区的成立本身就是一种一体化的异化。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一体化有三个条件:生产发展、制度协调和意识认同。在生产发展方面,最先爆发债务危机的希腊等国,工业基础薄弱,在金融危机刺激下支柱产业也严重萎缩,生产力水平很难适应欧元区的发展水平;在制度方面,欧元区结构特殊,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同时又缺乏统一的政治联盟作为保障,各个国家的利益争论不断,在没有政治联盟的情况下建立货币联盟,显得本末倒置;在意识认同方面,欧元区各成员国从本国利益考虑,分别设立不同的政策目标,并不存在意识的趋同。因此,欧元区一体化并不满足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生产—制度—意识”三大条件。异化的一体化使得欧债危机爆发后,迅速在欧元区扩散蔓延。

三、货币经济学角度

欧债危机是虚拟性货币时代,政府以实体性货币理论去求解虚拟性货币问题的后果。从历史到现在,各国政府都奉行传统的货币理论——实体性货币理论。但是,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各国的货币都进入了虚拟化的时代。如果人们还是按照实体性货币理论去认识经济活动,自然会刻舟求剑。欧洲各国为了使民众免受金融危机冲击下的货币贬值带来的损失,不断地发债,加大各种民生补贴,最终导致政府债台高筑。因此,从货币理论的视角看,欧洲危机的本质是陈旧的货币理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芷娴.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发生的原因及思考[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2(6):92.

[2]陆凯.后金融危机时代美欧金融发展形势及启示[J].中国流通经济,2012,26(3):115~119.

[3]万解秋.欧债危机,仅是金融危机的重影[N].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33(3):10~12.

[4]蒋永穆,杨少垒.欧债危机:当代资本主义一体化异化噩梦[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2):

88~100.

欧债危机论文篇(3)

2007年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隐藏在繁荣表面下的危机逐渐浮出水面。三大评级机构相继下调希腊等国的信用评级,欧洲债务问题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本次欧元区债务危机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本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总的来讲可以分为六类,外因方面:1.欧债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物;2.欧债危机是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不合时宜的调低信用评级的产物;内因方面:1.欧元区制度缺陷;2.危机解决机制的缺失;3.高福利制度与人口老龄化;4.政治矛盾和成员国忽视欧洲经济治理。

一、外因研究

学术界有不少学者将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归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以及三大评级机构不合时宜的降低欧元区各国的信用评级,这些系为外因。

2.1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学者周茂荣 杨继梅(2010)认为2008年遭受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此前其财政状况如何,各国的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都严重超出了趋同标准;C.Noyer(2010)也在文章中指出尽管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某些国家的结构性财政赤字已经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金融危机极大地恶化了公共财政状况,从而导致了此次债务危机。

2.2评级机构的影响三大评级机构下调希腊等国的债务评级,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帷幕。周茂荣 杨继梅(2010)。欧洲央行执行委员会委员JoséManuel González-Páramo(2011)也表明,市场震荡的一大根源是评级机构。Manganelli&Wolswijk(2009)从政府债券利差与评级机构之间的关系得出,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引起政府债券利息显著高于正常水平,导致市场筹资成本骤然升高。这违背了金融稳定。

从研究结果来看显然次贷危机及下调评级确实推动了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发生,但是将欧债危机的深层次的原因归结为这两大外因显然是不合适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原因。因此将欧债危机的根源归为金融危机或是三大评级机构似乎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其本质原因并未找到,有推卸责任之嫌,不利于债务危机的真正解决。笔者认为金融危机只是欧债危机的导火线、大评级机构只是放大了危机的效益,但并不影响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存在。要找到欧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必究其内因。

三、内因研究

外因的研究似乎不能充分说明欧元区债务危机的真正根源,国内外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欧元区的内部原因之上。

3.1欧元区制度缺陷

张健雄(1999)认为由于欧洲货币联盟先天不足,启动后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他在文章中指出欧元区的发展在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面前是脆弱的。宋玮、杨伟国(2002)在其研究中表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对称结构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会对欧元区经济未来长远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3.2经济发展失衡论

李乾孙(2011)中指出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首先在于经济的结构性缺陷,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相互依赖过重,房地产泡沫严重。孙玲姜荣(2012)就欧元区经济内部不对称性导致债务危机的演变过程和影响机理做了详尽阐述;指出如果政府实际债务水平超过最大可维持债务水平,债务水平将呈现持续上涨趋势。

3.3高福利制度与人口老龄化

Zhang Houqi(2011)认为欧债危机根植于高水平的退休福利以及医疗保健制度,是国家金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制度加重了欧元区的债务危机(D.Bruninger,2011)。我国学者郑秉文(2011)分析“老龄化成本”的含义和构成,认为欧洲尤其是希腊的养老金体系存在的替代率过高、待遇率严重失衡、养老金财富总值超出支付能力等问题提升了老龄化的财务成本。

3.4成员国忽视欧洲经济治理以及政治矛盾重重。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托马斯.萨金特(2011)表示,欧洲债务需要的是经济方案,但问题所在主要是政治。Giancitietal(2010)指出,面对当前的危机。欧元区国家在救助机制上迟迟达不成协议,错过了最佳的救助时机,加剧了危机的破坏程度。欧元区尽管是一个货币联盟,使用共同的货币,却只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区内政治矛盾重重。

四、小结

现有的文献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宏观的分析了欧债危机的起源。从本次欧元债务危机的发生原因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启示:

(1)为实现欧元区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相统一,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扶持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国家,以共同进步为前提制定相关的财政和经济政策。

(2)区内中的成员必须致力于本国的经济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本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并减少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减轻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3)高福利制度使民众享受到了经济繁荣带来的成果,但高福利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负担,为债务危机埋下伏笔。因此,一国的福利政策需要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以防陷入福利陷阱。(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蒋俊贤.欧洲债务危机的反思及其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启示.东南亚纵横.2010.12

[2]郑秉文.《欧债危机下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从福利国家到高债国家的教训》,《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2011

欧债危机论文篇(4)

2009年11月希腊新总理上台后,发现上届政府隐瞒了真实的财政状况,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等信用评级机构随之下调了希腊政府的信用评级。2010年4月,标准普尔将希腊信用评级进一步下调至垃圾级别,从而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此后,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的信用评级也被相继下调。2011年9月,穆迪调低了法国两家银行的信用评级,欧债危机由欧元区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欧洲乃至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市场担忧情绪不断升级。

一、宏观经济角度

(一)欧洲国家经济的结构问题

众所周知,欧债危机始于希腊,接着在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也出现信用危机。这些国家自身结构存在问题和经济的失调直接导致了危机的爆发。总体来看,一方面,这些欧洲国家的产业结构不平衡,缺乏“生产性”,即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实体经济空心化;另一方面人口结构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加剧,增加了财政负担。以希腊为例,希腊经济结构脆弱,以旅游业、农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过于单一、集中,而制造业基础十分薄弱,电器、汽车和船舶等工业品严重依赖进口,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201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2.57%,而工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4.62%。同时,政府从国外借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公共福利支出而不是用于发展经济,资金的边际产出很低。低效率的经济运行和增长动力的衰退,终究不能用国家债务来弥补,所以导致了危机的出现,即使是欧元区核心国家也不能幸免。

(二)三大评级公司的不公正评级

从欧债危机爆发到在整个欧元区蔓延的过程中,国际三大评级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均下调希腊政府的信用评级是这次危机的导火线。接着,在欧元区诸国偿债高峰危机警示的非常时期,三大评级机构降低其信用等级;在国际社会和欧盟出台了相应救助方案后,受援国家制定改革计划时,三大机构又进一步降低了受援国债务的信用等级。联系之前美国次贷危机中三大评级机构的表现,不得不对其评级的公正性产生质疑。因此在欧洲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评级机构的并不公正的评级,加剧了危机的恶化,对危机的升级有推波助澜之嫌。

(三)欧元区内部制度问题

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1999年1月1日,欧盟国家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的合法货币。欧元区内部存在着诸多不平衡的问题。

首先,欧元区的成立本身就潜藏着分裂的隐患。欧元货币体系涉及多个欧洲国家的利益。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结构等存在差异,仅靠欧洲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政策,缺乏其他行政力量控制,必然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当各国发生利益冲突时,欧元体系自然难以维系。欧债危机的爆发,让世界都看到了这一点。

其次,欧元区缺乏有效的制度或机制遏制国家间的“劫贫济富”的局面。欧元区各国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没有利率自,也没有调控汇率的能力。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和不同的利益诉求,采取的统一的汇率相当于各成员国的平均汇率水平。对经济实力强的德国等国家而言,汇率被低估,从而有利于出口;但对经济实力弱的希腊等国家,出口则受到压制。这就会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使欧元区内部存在着财富由穷国向富国转移的机制。但因欧元区没有形成一套对冲机制,最终导致欧元区经济不发达国家不堪重负,率先出现问题。

最后,欧元区制度僵硬,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统一的汇率调整,这是欧元区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统一的货币政策难以同时兼顾各国的需求,只能偏向经济发展成熟的德国等国,而使得边缘国家的经济逐步恶化,经济出现高通胀、低增长现象。例如2002年,欧洲中央银行多次降低利率,实施扩张货币政策,使得德国经济增长加速而导致爱尔兰等国原本很高的通货膨胀率进一步升高。

(四)历史原因:希腊从开始加入欧元区时就不满足要求

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指出,“欧债危机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几十年错误积累的结果”。这就是说,欧债危机的爆发是历史原因的积淀所致。关于欧债危机的历史原因,主要包含两点:

其一,希腊等国加入欧元区时潜藏的危机。欧元区成立之初,欧洲各国在短期利益驱使下,通过各种手段修改财政数据,加入欧元货币体系,如希腊2001年希腊为加入欧元区时,使用“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使账面上的10亿欧元债务暂时消失,留下了10年偿还90亿欧元的债务,为危机埋下伏笔。为维护欧元区经济稳定,减小风险,欧盟《稳定与发展公约》规定: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本国gdp总量的3%,债务规模不得超过本国gdp总量的60%。但2009年11月,新上任的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宣布,前希腊总理公布的2009年政府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应由3.7%上调至12.5%,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调为113%,均远远高于《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比例。

其二,欧债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学术界有大量研究表明:欧债危机与金融危机存在着内在联系。在金融危机中,欧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金融机构实施救援,使得财政预算支出水平和赤字规模大幅上升。而但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尽,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的财政赤字已诱发了政府债务危机。reinhart和rogoff(2010)分析出全球金融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的传导机制:首先是私人债务的激增导致银行业出现危机,政府为尽快从危机中走出,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造成债务危机。

(五)高福利增加了财政负担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加上高福利是各政党竞争上台筹码,一些欧元区的边缘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逐渐向德国等核心国家看齐。这些国家并没有敦实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却要努力维持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平,政府支出和债务不断加大。当借债的规模不断膨胀,而国家却无力偿还债务时,便产生了债务危机。

二、一体化理论角度

欧债危机论文篇(5)

一、前言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9年随着希腊政府宣布其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阈值,欧洲债务危机再一次让全球经济走入低谷。此次危机力度强大、扩散迅速、来势迅猛、持续长久,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欧债危机的开始就像推倒了一块多米诺骨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也不可避免的卷入欧债危机的浪潮中。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增速锐减、萎靡不振,我国外贸行业受到沉重打击。

欧债危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值得我们持久的关注和细致的研究。深入研究掌握欧洲债务危机的最新动态,分析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和发展趋势等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世界经济的运行特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采取有效的对策应对这场席卷全球经济的寒冬。本文以全新的二维角度对欧债危机的深度演化过程进行分析,采用2009年至2013年官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这对我国有效应对欧债危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欧债危机深度演化

(一)横向深度演化

从欧洲债务危机所涉及国家的先后、多少来看,希腊债务危机标志着欧债危机的开始,随后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相继陷入债务困境,最后欧洲经济整体受到危机影响,连龙头国家法国德国也不能避免。从中不难发现债务危机范围不断扩大并且呈现出由点连成线再扩展到面的特点。

祸起希腊,但不止于希腊。危机迅速向欧元区其他国家扩散,其中以“欧猪五国”(PIIGS,Portugal—葡萄牙、Ireland—爱尔兰、Italy—意大利、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的债务问题最为严重,欧洲债务危机全面爆发。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危机不断向核心国家蔓延,不仅是南欧国家遭受波及,就连欧盟核心国家德国、法国也难避其害,穆迪近20年来首次下调意大利的信用评级且前景展望为负面。2010年,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0个出现赤字超标问题。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主观意愿还是被迫接受,已经有五个欧元区国家接受国际贷款机构“三驾马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央行和欧盟委员会)的资金援助了,依次为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塞浦路斯。而斯洛文尼亚很可能成为欧盟下一个救助对象。欧洲国家普遍经济增速连续下滑,尤其在2010年的第二季度、2011年的第四季度和2012上半年危机态势进一步恶化,失业率高升,市场信心低迷。整个欧元区面临成立14年(1999年1月1日欧元的正式出现而成立了欧元区)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二)纵向深度演化

从受债务危机影响的经济部门来看,危机蔓延的趋势是从金融服务业到实体经济。

首先,危机是从政府背负高额债务、资金运转不灵向欧洲金融行业传播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欧洲各国为了拯救银行而发行大量国债以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当大规模债务危机的袭来时,国债收益率升高、融资困难,银行业资产减值、资不抵债,承担着巨大的债务风险,甚至这一危机也决定着许多银行的生死存亡。

目前欧洲银行业危机的深化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巨大的资金空洞正等待补充。2010年10月,因爱尔兰债务问题进一步恶化,欧元区银行系统所面临的风险也突显出来。欧洲银行业持有大量的债务风险敞口,如法国第一大银行BNP Paribas持有50亿欧元希腊国债。而救助危机国银行耗资巨大,赤字大幅攀升,债务状况恶化,引发了市场对银行业危机的担忧。第二,大多数银行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问题。目前,欧洲主要银行持有大量的欧元区债务危机国的政府债券,因这些债券收益率不断攀升造成银行持有政府债券的实际价值大幅缩水,CDS(信用违约掉期)过高,融资成本大大增加造成融资困难,由此引发相关银行的流动性不足、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日益浮出水面。

其次,危机从虚拟经济波及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动荡损及实体经济,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2012年12月,欧元区制造业信心指数为-33.3,工业信心指数为-13.8,零售业信心指数为-15.9,消费者信心指数为-26.3,服务业信心指数为-9.8,五个指数均在低位徘徊或是连续下降。

实体经济受到负面影响有如下三个原因。第一,国债收益率上升,银行持有的国债价格下跌导致资产减值,银行资不抵债难以为继,银行通过减少向企业放贷来调整资产负债表,企业得不到贷款无法正常运营。第二,无论是从欧盟主观意愿还是从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客观角度来看,欧元走低并一直保持在低位。在大宗商品均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上,欧元的走低导致了美元的相对升值,这使得有色金属、石油等商品价格面临着极大的上行压力。欧洲工业原材料进口成本增加,毛利率将降低,竞争力下降,部分企业艰难维持生产。第三,危机爆发后,各国均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采取了如削减政府开支、减少养老金、降低失业补贴以及提高税收等经济紧缩措施,从而降低赤字和债务。但这抑制了经济恢复和发展,制约了“生产-消费”链,对于欧元区成员国内部的消费需求复苏也产生制约作用,造成了实体经济的萎缩。

三、欧债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和实证分析

(一)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对中欧贸易总额的影响

2012年进出口贸易总额(38667.6亿美元)已约占中国经济总量(GDP 519322亿元)的二分之一,国际贸易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贸出口方面,中欧历来互为重要的经贸伙伴。2003年,双方确立了中欧战略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2007年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额达3561.5 亿美元,同比增长27%。2012年2月以前,我国对欧洲的月出口额基本都占我国月出口总量的20%以上,2009年1月的对欧出口比例更是高达25%。然而自2012年2月以后,出口到欧洲的份额就鲜少有超过20%的情况。

鉴于中欧之间密切的贸易伙伴关系,欧洲各国的经济变动将会直接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状况。而欧洲债务危机迫使欧元区国家经济疲软,中国对欧出口增速随之大幅放缓。目前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已经从早前两位数的增速下降到个位数、甚至负增长,出口面临严峻挑战。2000年至2008年,中国对欧出口平均增速为26.38%,在2009年经历了出口负增长的谷底(增速下降20%左右)后有所回升,2010-2012年仍持续走低,去年一整年对欧出口为负增长,12月以下降6.2%收官。据中国海关统计,2012年中国和欧盟双边贸易额达5460.4亿美元,同比减少3.7%。

2、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

从出口产品来看,我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占全部出口的95%左右,包括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等,集中在机电产业、纺织业和金属制品业等部门。近几年,中国对欧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业、纺织业和贱金属制品业等部门,具体来讲机电产品主要是电机、电气设备、机器、机械器具及零件;纺织品主要是服装及附件、针织品及附件;杂项制品主要有家具、床上用品、玩具、运动器材等。2009年,各项商品的出口额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金属制品业出口甚至同比减少52.52%。2012年,出口额再次出现下行趋势,车辆、航天器、船舶及运输设备出口同比减少20.22%。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总出口增速放缓,其中纺织品、服装、家具、鞋类、箱包、塑料制品、玩具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7%,低于整体出口增速0.4个百分点。纺织原料及其制品、金属制品业、化工产品的可替代性比较强,价格弹性比较大,所以经济波动对这些产品影响很大。

3、对出口企业的影响

从企业类型来看,我国受外部冲击最大的企业是代工企业(“两头在外”企业),即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代工企业完全依存“来料或进料加工—对外出口”模式生存,当长单变短单或订单停续,这些企业便无以为继,不少中小企业在2010-2011年停产、半停产甚至关门停业。

与代工企业相对应,从贸易方式来看,加工贸易受到的影响比一般贸易更为严重。我国贸易部门划分为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二者齐头并进,所占份额相当,但一般贸易的同比增长率比加工贸易略高。加工贸易是指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加工后再出口的贸易方式。不同于一般贸易部分内销部分出口,加工贸易的产品完全出口且附加值极低。中国是加工贸易的大国,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你都可能会惊喜的发现印着“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但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特点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只占5%-10%左右,甚至更低)、位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发展方式粗放,赚取的仅仅只是少量的加工费。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逐步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高附加值、高端环节以及营销控制、品牌管理等方向升级。

(二)实证分析及结论

1、模型及回归结果

为了研究此次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及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我通过建立以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其中各变量定义如下,模型左边是因变量,以中国对欧盟(27国)的月度连续出口数据来衡量,从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共48个月的连续出口数据,单位为亿美元,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总署网站。自变量包括欧盟以支出法计算的季度实际GDP指标,以2005年为基年,单位为十亿美元,数据来源为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资料;汇率为48个月的人民币对欧元汇率,数据由X-rates网站统计而得。由于欧洲债务危机是2009年年末开始显现的,为了体现欧债危机随时间演进的影响,本文设置了时间虚拟变量,2009年11月及以后为1,之前为0。最后还有随机干扰项和常数项。各变量的定义和描述统计量见表3(1),其中我已经对相关变量进行了对数换算,取对数的作用在于可将间距很大的数据转换为间距较小的数据。

表3(1) 各变量描述统计量

为了防止伪回归的误差,我首先对各时间序列的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2)。从表中可以看出,各时间序列变量取对数后主要的变量如对欧盟出口和汇率已经平稳了,欧盟GDP经过二阶差分后检验也变得平稳了。

表3(2) 变量序列ADF的检验结果

接下来,我使用Eviews 6.0 统计软件对模型适用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回归结果见表3(3)。

表3(3) 模型回归结果

由此可以得到回归方程:

2、解释实证结论

“国民收入的影响显著”这一结论符合一般经济规律,欧盟国内生产总值每上升1个百分点,我国对欧出口增加10.34个百分点。从2009年到2012年的月度数据来看,汇率变化的影响不是非常显著,可能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中国对汇率的管制较为严格,从长期来看汇率在适度的范围内波动不会对外贸造成严重的影响;二是部分商品通过出口退税、政府补贴等方式使售价维持在人民币升值前的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汇率波动的影响;三是热钱通过货物或服务贸易的方式流入中国造成了统计数据和真实情况有所出入。

然而,表明欧盟生产总值和汇率变化都对我国对欧出口额有比较深刻的影响。T2会得到相反的结论是因为前两年的汇率比2011-2012的汇率波动要更为剧烈,后期的汇率在调控下已趋于稳定了,样本越多反而越不能体现其对出口的影响。同时,这个现象也说明汇率一定会影响出口,不能因为其在一段样本的统计中的不显著而否定其影响。

虚拟变量的β值只表示变量的性质而不表示变量的数值,也就是说在上述回归模型中虚拟变量产生了影响却不是很显著,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该变量与汇率的特点刚好相反,时间越长,样本越多,虚拟变量的影响也会越显著,目前的样本范围还不够充足,使得时间虚拟变量不能用来代替债务危机本身的影响;二是危机的影响已经体现在收入和汇率的变化中,二者削弱了虚拟时间变量所代表的危机的程度。

四、结论

欧洲债务危机经历了开端、发展、升级之后并没有偃旗息鼓,仍旧不断扩散并蔓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从横向即地理区域来看,债务危机范围呈现出由点连成线再扩展到面的特点,受其波及国家数量不断增加。从纵向即经济部门来看,危机深度演化的趋势是从金融业到实体经济,从宏观GDP到微观制造业均遭受沉重打击。欧债危机的深化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严重影响:从贸易总量看,目前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已经从早前两位数的增速下降到个位数、甚至负增长,出口面临严峻挑战。从产品结构看,机电产业、纺织业和金属制品业等出口受阻。从企业类型看,加工贸易和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受危机冲击最大。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并对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共48个月的连续出口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结论:长期来看,欧盟生产总值对我国对欧出口额有显著的影响,汇率和虚拟变量的影响不是很显著,但短期内汇率的影响显著。

参考文献:

[1]潘正彦. 欧债危机加剧下中国外贸发展态势分析[J]. 国际贸易, 2012, (02): 10-14

欧债危机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F746.12;F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3-0064-07

一、研究背景

2009年12月,惠誉(Fitch Ratings)、标普(Standard & Poor)和穆迪(Moody)先后下调希腊评级,从而引爆希腊债务危机。此后债务危机愈]愈烈,并蔓延至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2010年3月,惠誉将葡萄牙的信用评级从A+下调至A-。随后标普、穆迪跟进下调。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塞浦路斯、匈牙利等其他欧盟国家先后被三大评级机构下调评级。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并升级扩散。2011年9月,标普将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评级下调至A,并维持“负面”展望。意大利成为继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塞浦路斯和希腊后,第6个在2011年被下调评级的欧元区国家。意大利是欧元区第二大债务,其1.9万亿欧元公共债务比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四国债务总和还大,这加剧了欧债危机形势。总体而言,希腊的债务危机推倒了欧债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无一幸免。

2012年欧盟经济领头羊之一的法国也失去3A评级,被视作欧债危机有效解决机制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ty Facility)也从AAA下调至AA+。标普、惠誉又先后下调欧元区国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塞浦路斯等国家的信用等级,其中希腊竟为CC级。此时欧洲实体经济状况也不容乐观。2012年1季度,欧元区17国的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环比上升88.2%,这是欧盟统计局自从2011年3季度首次以季度为单位政府债务数据以来欧元区国家债务水平首次环比上升。其中希腊的债务水平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32.4%;意大利也达到了123.3%。受债务危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欧洲经济衰退的预期加强,同时威胁着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8万亿美元,其中出口商品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出口欧盟市场商品额已超3 340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16%。欧盟市场是中国外贸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商品市场。显然,不断恶化并蔓延的欧债危机已对全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身处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国亦受冲击。因此,把握欧债危机的现状、特点、发展方向以及作用机理,探究欧债危机对我国外贸经济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等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欧债危机爆发后不断蔓延、扩散与升级,已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和区域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欧债危机对我国外贸经济存在显著影响,但对其影响的传导机制、作用方式以及影响程度则存在不同观点。张晓晶和李成(2010)认为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直接、有限和可控的不利影响[1];林毅夫(2010)[2]、马宇(2010)[3]、漆鑫和庞业军(2011)[4]等认为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有明显的影响,但冲击程度小于2009 年金融危机。余永定(2010)[5]鉴于欧、日、美都存在严重的债务问题,且都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区域,因此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必然影响中国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课题组(2010)[6]将欧债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路径归纳成两点:其一是消费需求,即认为危机中欧洲国家实行的紧缩政策会抑制消费并影响中国出口;其二是汇率机制,人民币对欧元升值必然削弱“中国制造”的市场竞争力。郑宝银和林发勤(2010)[7]认为欧洲债务危机通过降低国民收入、欧元大贬值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套利机制对世界主要经济体产生巨大影响。赵秀娟(2011)[8]通过分析欧洲债务危机发生、]进和扩散过程,从贸易规模、收汇风险、贸易摩擦等视角量化了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并从政府和出口企业视角提出建议。李京阳(2012)[9]、张明(2012)[10]从国际汇率体系及国际套利机制对欧债危机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李敏晖(2010)[11]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欧债危机对上海的区域经济影响,通过分析欧洲债务危机的起因、发展及影响范围等因素,认为其地域影响主要在欧洲,对世界经济全局影响有限;同时肯定其对上海的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存在短期影响。

欧债危机对中国外贸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影响。但其影响必然非平衡地作用于不同区域。因此,国内各区域经济受影响程度、范围、时期和机制也必然不同。目前,现有文献对欧债危机与国内区域外贸关系研究不多,对其传导机制、影响程度和方式的定量较少。福建是传统外贸大省之一,其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外贸额较大比重。欧盟是福建省2011年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因此,欧债危机的蔓延必然冲击福建的出口贸易。立足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思路,本文通过贸易平衡思想构造一个以出口规模、汇率以及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福建进出口贸易模型框架,并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定量分析欧债危机对福建外贸经济的影响方式、程度以及结果,并提出相应建议。

三、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贸易影响

欧债危机对福建外贸经济的直接影响可分离为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其一是出口商品的规模影响;其二是出口商品的品类影响。

(一)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市场规模影响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福建出口贸易已造成严重冲击。2009年福建出口贸易开始出现负增长。2009年12月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贸易带来新一轮冲击。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月和2月福建出口分别为54.66亿美元和44.55亿美元,环比下降4.25%和18.5%。随着欧债危机进一步升级与扩散,福建出口增长持续放缓。2011年福建出口928.43亿美元,同比增长29.86%,增幅低于上年4.23个百分点;2012年福建出口978.4亿美元,同比增长5.4%,增幅低于上年近25个百分点。2010年以来福建出口同比增长呈下降趋势,福建出口规模与欧债危机的发酵升级具有一定相关性。图1给出2008 年1 月至2012年的福建出口的月度数据。

欧盟目前是福建第一大出口市场。因此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贸易具有显著影响。2009年,福建对欧盟出口下降9.15%,2011年、2012年继续下滑,2012年福建对欧盟出口总额172亿美元,同比下降8.4%(见表1)。从欧盟主要国家来看,2012年福建对德国出口同比下降13.4%;对荷兰出口同比下降13.6%;对意大利出口同比下降17.5%;对法国出口同比下降12.9%。从出口市场比重来看,2009~2011年欧盟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从2009年的21.26%下降到2011年17.75%。

欧债危机一方面紧缩了欧盟国家居民消费,使得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欧元贬值,福建对欧盟出口的商品更加昂贵。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数据显示,自2009年12月8日至2012年1月16日,人民币兑欧元已升值21.04%。其中,2009年12月8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下调希腊债务评级,次日人民币兑欧元便升值0.97%。并且,欧债危机波及到世界其他经济体,导致这些国家对福建的进口需求下降,形成对福建出口贸易的间接冲击。图2反应了随着欧债危机升级与扩散,福建对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同步下降。

(二)欧债危机对福建主要出口商品品类影响

欧债危机直接和间接影响福建出口规模同时,也对福建出口商品的品类组成有较大影响。根据表2的数据分析,目前福建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受欧债危机影响较大。2010年福建机电产品出口回升,全年出口293.96亿美元,增长32.8%;但随着欧债危机的升级与扩散,福建机电产品增长放缓,2011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341.83亿美元,增长16.3%,相比2010年增幅下降16.5个百分点;2012年福建机电产品出口354.03亿美元,同比增长3.7%,增幅比2011年同期下降近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亦不容乐观:2009年福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04.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9%;2010年虽有所回升,但随着欧债危机的升级与扩散,2011年全年出口137.35亿美元,仅增长4.3%,增幅比2010年大幅下降21.5个百分点;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0.11亿美元,同比增幅下降2个百分点。此外,2012年福建纺织服装、箱包和船舶业都出现负增长。2012年纺织服装出口138.02亿美元,同比增长1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0个百分点。在福建出口其他主要产品中,却有部分商品获得比平时更好的市场需求。比如家具用品、体育用品和数据处理设备等方面的需求。这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出口商品种类构成,另一方面也间接促进了福建产业结构调整和要素分配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对福建产业基础与外贸结构的一次梳理和调整,是福建进行内部效率提升和产业升级的契机。

对比危机爆发前后福建出口贸易的总量数据、品类数据及出口国家分布数据,可确定欧债危机的爆发、升级和扩散对福建省出口贸易已产生重要影响。福建对希腊、爱尔兰等陷入债务危机国家的出口贸易受到较大规模直接冲击,但由于在福建出口贸易比重不大,因此整体冲击有限;但重点国家和地区已呈现收缩趋势,因此有必要做好出口结构的调整和安排。从数据反映的情况分析,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贸易影响的传导机制与当前我国总体出口贸易的影响方式类似,即三个传递途径:其一是消费需求。欧元区国家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者信心下降,进口需求必然减少。同时伴随紧缩财政等措施,进一步抑制欧洲消费市场,消费需求减弱直接冲击福建出口规模;其二是汇率机制。欧元根基不稳,人民币因而被动升值,必然削弱 “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进而影响出口贸易规模;三是国际套利机制的动态平衡作用。欧债危机导致国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萎靡,商品市场因而收缩,使福建大批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或由于生产需要囤积大批原材料的出口企业遭受损失。

四、模型与实证分析

如前所述,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贸易影响主要通过3个途径:消费、汇率及套利机制。因此,沿用新古典经济学思路,本文将以消费、汇率及套利机制为考量基础构建一个包含出口规模、汇率及其他市场因素为核心的福建进出口贸易模型框架,选取相关指标并定量分析欧债危机对福建外贸经济影响的程度和结果。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国外消费需求对福建商品出口的规模的时期和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模型将分别采用福建出口总额、福建对欧盟出口总额、福建对美国出口总额、福建对日本出口总额以及福建对东盟出口总额测度消费需求调整对福建出口规模变化;另外,参考现有文献的做法,本文选取利率变量对汇率机制及套利机制进行度量和分析;而对波动因素、随机因素及其他若干微小变量影响,将通过选取欧债危机变量进行概括,以保证模型建构的逻辑完整性。

根据理论框架、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特点,构建计量模型如下:

lnEXi,t=β0+β1lnEXi,t-1+β2lnERt+β3lnGDPt+

β4Crisis+εt (1)

其中,lnEXi,t表示第t期福建出口市场规模;lnEXi,t-1表示福建出口规模和出口市场滞后一期项;lnERt表示第t期汇率变量;lnGDPt表示第t期欧盟GDP指标;Crisis表示欧债危机的虚拟变量;εt表示第t期随机扰动项。模型中因变量福建出口市场规模变量(lnEXi,t)通过福建对全球出口(lnEX)、福建对欧盟出口(lnEXeu)、福建对美国出口(lnEXus)、福建对日本出口(lnEXja)和福建对东盟出口(lnEXas)5个指标进行反映;考虑到出口变动的自相关因素,模型引入因变量滞后项(lnEXi,t-1);实际汇率不仅考虑了一国对各样本国双边名义汇率的相对变动,也剔除了通货膨胀对货币本身价值变动的影响,综合反映了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本文采用欧盟实际汇率变量(lnER)进行度量;同时,本研究采用OECD国家统计资料中的欧盟GDP月度指标衡量欧盟国民收入变化;此外,我们设定时间虚拟变量(Crisis)对比欧债危机前后的影响,2009年12月之前为“0”,之后则选“1”。

(二)数据来源与基本特征

样本数据来源于福州海关及OECD统计资料,其中欧盟汇率资料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BIS),时间段为2005.01~2012.12,累计96期数据。鉴于各时间序列变量数据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采用X12季节调整方法预处理数据。此外,为消除异方差影响还对变量进行对数化。本文数据处理软件选择STATA12,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3。

样本数据经过对数化和季节性调整之后,具有较好的正态性,标准差与均值之间的相对关系体现出时间序列的波动性。从样本数量考察,在失去7个以上的自由度后,样本仍保有80多期数据,信息具有一定连续性和完整性。因此,样本具有较高的信息特征。

(三)计量分析

为保证回归的有效性,首选对序列数据的稳健性进行检验。我们采用ADF检验及PP检验对各变量序列进行包含常数项、漂流项以及滞后阶数等内容的稳健性检验。可以看出,欧盟实际汇率lnER的ADF值及PP值在10%的显著水平接受原假设,但经过一阶差分后拒绝原假设而平稳。lnGDP、lnEX、lnEXeu、lnEXus、lnEXja和lnEXas的ADF及PP检验一阶差分后基本拒绝原假设。因此,可认为这些序列都是I(1)过程,详见表4。

并非所有I(1)过程之间都存在稳定的动态关系,因此必须进行协整检验,以确认时间序列数据协整关系的存在性与稳定性。检验数据见表5。

由检验结果可知,时间序列间存在如下协整关系:

lnEXt= 0.6918lnEXt-1+0.6212lnEXeu+

0.5106lnEXus+0.2432lnEXja+0.1322lnEXas-

0.2273lnERt+1.7038lnGDPt+Ut

t值(23.6442**) (25.5112***) (61.3231***) (18.6355**) (13.7125*) (43.6132**) (27.3004**)

R2=0.9224 F=2.2668 DW=1.9561

由于lnEX的很大部分是由lnEXeu、lnEXus、lnEXja和lnEXas所构成,故无需对其进行母本和子本的因果关系检验。而福建的出口贸易与汇率变化以及欧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是本文关注的一个焦点,因此对此展开因果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要求检验的两组序列是同阶单整,因此我们将一阶差分的lnEX、lnER和lnGDP序列进行两两检验,结果如表6。

从定量分析的结果来看,欧债危机主要通过收入与汇率渠道冲击福建出口贸易。套利机制的作用可分解为两部分,其一是期货市场的实物商品,可归类为远期消费项目;其二为国际利率差套利,这反应在汇率指标变量lnER。模型中出口滞后一期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福建出口具有正持续性,即福建出口及对四大出口市场(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出口具有较强增长惯性。其中,汇率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说明欧盟实际有效汇率下降会对福建出口(对欧盟出口)产生不利影响;而且显著为负的汇率估计系数,也必然将对美国、日本和东盟等市场产生影响,其不同货币汇率间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此外,欧盟经济发展指标lnGDP显著为正,说明欧盟的经济发展对福建出口贸易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而福建出口(对欧盟出口、对美国出口等)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现有统计数据反映出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影响不如想象严重。此现象可能是由于欧债危机发酵时间持续较长,影响具有滞后性,因而时间虚拟变量不能完全代替债务危机本身影响;另外危机爆发后主要通过汇率及收入渠道对福建出口产生影响,也具有乘数收缩作用。

五、结论与对策

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贸易的影响非常显著。着[于欧债危机对福建出口贸易影响程度、作用机制和影响范围等相关问题,本文通过模型和数据分析这一经济现象并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欧债危机的升级、扩散对福建出口贸易的冲击,体现在出口规模和出口商品品类两个维度。数据显示福建出口规模与欧债危机的扩散具有同步性,且欧债危机不仅直接冲击福建对欧盟出口规模,也间接冲击福建对美国及日本出口;从出口商品种类维度分析,欧债危机减缓福建主要出口产品增幅,同时调整了出口商品结构。欧债危机影响福建出口贸易主要通过3个渠道:消费、汇率以及套利机制。欧债危机直接导致欧洲国家财政政策的紧缩和国民消费收缩,这直接体现在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其次是汇率机制的调节作用。无疑,欧元对人民币的贬值削弱了“中国制造”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第三是套利机制。期货市场套利和利率市场套利共同作用,通过对市场缺口和空间的把握套利,客观调节国际市场商品和资本的供给与需求。实证结果完全支持这些观点与结论。

计量分析结果认为福建出口规模仍具有增长惯性,但增速进入下降通道。因此,及时调整福建出口战略,制定针对性贸易政策,改善国际贸易环境同时寻找新的对外贸易增长点,能够有效缓解目前福建出口贸易的不利局面,从而重新获得市场主动权。根据前文分析,我们认为以下调整措施值得重视:

其一:稳定外需,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欧债危机直接导致欧洲市场对福建出口商品的需求下降,同时间接导致福建出口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规模。消费需求收缩是必须面对的难题。首先,认真落实国家和地方支持外贸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帮助企业降低出口成本,改善贸易环境显的尤为重要。其次,保持外贸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继续完善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金融支持等制度建设。三是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正确处理扩大内需与拓展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的关系,形成内需外需双向并举、投资消费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

其次,提高质量,升华品牌,化解汇率压力。人民币升值已成定势,欧债危机一方面使“中国制造”的低价时代面临困境,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中国对出口贸易调整改革的契机。当前福建出口商品种类的调整即是证据。因此,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企业生产方式,培育企业竞争优势,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才能消化汇率压力。因此,第一需推进市场多元化,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拓展中东、拉美、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降低欧元汇率风险;第二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注重出口贸易“质”与 “量”,尤其要扩大自主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第三是鼓励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全球中小客户群,缩短贸易链,建立自主营销渠道,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以时间、成本和效率等途径将汇率风险转嫁为短期甚至即期风险。

再次,积极进行金融改革,缓解套利风险。套利机制是国际贸易的剂,但是过度套利则伤害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国际贸易中的套利机制进行一定的约束。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为出口企业提供避险工具和避险市场,积极引导出口企业采用跨境人民币结算或外汇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规避风险;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转嫁进口商的信用风险;以及在出口结算过程中应尽量使用较为安全的收汇方式(如货到付款等),避免使用赊销、托收等风险较大的收汇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晓晶,李成.欧债危机的成因、]进路径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0(4):26-31.

[2] 林毅夫.“中国奇迹”的经济学解释[J].新华文摘,2010(9):118.

[3] 马宇.欧债危机的特殊性、解决方案与对中国的启示[J].开放导报,2010(5):87-90.

[4] 漆鑫,庞业军.欧债危机的根源、前景与影响[J].中国货币市场,2011(10):19-22.

[5] 余永定.从欧洲债危机到全球债危机[J].国际经济评论,2010(6):14-24.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课题组.希腊债务危机的由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 欧洲研究,2010(4):1-16.

[7] 郑宝银,林发勤.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国际贸易研究,2010(11):67-74.

[8] 赵秀娟.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1(6):28-29.

[9] 李京阳.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思考[J].财经科学,2012(3):1-9.

[10] 张明,郑英,敬云川.欧债危机的现状评估、政策选择与]进前景[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3):24-39.

[11] 李敏晖.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上海的影响[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8):18-20.

Analysis and Advice: Impact of the European Debt Crisis

on Export Trade in Fujian

Zhong Wuya1,Xie Qiong2

(1. College of Economic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08060,China;

欧债危机论文篇(7)

作者简介:孟丽君(1963-),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社会学;

杨楠(1985-),甘肃永靖人,吉林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

中图分类号:D922.291.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3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67-02

一、欧盟应对“欧债危机”的举措

2009年12月,因国际3大信用评级机构短时间内相继下调对希腊债务的信用评级,致使希腊债务危机随即爆发,并相继蔓延至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等欧盟国家,成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场债务危机潮,即所谓的“欧洲债务危机”(以下简称为“欧债危机”)。[1]

为应对欧债危机,欧盟及欧元区成员国召开了一系列峰会、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其重点为:第一,恢复欧盟和欧元区的金融市场秩序、维护金融稳定;第二,对欧盟和欧元区成员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及财政管理措施进行调整,促进欧盟和欧元区成员国实体经济的复苏与增长;第三,改革并加强对欧盟和欧元区国家银行业及整体金融业的监管,以监管促稳定。欧盟有一套自己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欧债危机发生后欧盟还创建了一套就其自身而言前所未有的金融稳定法律制度。如果说欧盟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是“事前性”的、是对危机的管控和预防,那么金融稳定法律制度就是“事后性”的、是对危机的救援和弥补。这套制度在欧盟层级是以决议、指令、协议等法律文件的形式建立和运作起来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对欧盟现有条约体系的部分修改与调整。和国内法上的经济法原理相同,欧盟的金融法律制度、不论是监管制度还是稳定制度,都是以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和微观金融工具运用为最主要的法律调整手段的。

2010年5月9日,欧盟出台了总计7500亿欧元的希腊金融救助方案,这标志着欧盟金融稳定法律制度初步创立。在这7500亿欧元中,有600亿欧元来自“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M),有4400亿欧元来自“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2]建立EFSM和EFSF是希腊金融救助方案的重中之重,也是欧盟对当时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的一次有力回应,有助于在短期内稳定欧元区金融市场并阻止欧债危机的进一步蔓延。

欧盟所采取的措施也清楚地表明,至少在欧盟的政治层级,目前所建立的金融稳定法律制度被认为是符合《里斯本条约》所授予欧盟委员会的权限的。EFSM和EFSF都是根据《罗马条约》第一百二十二条建立起来的。《罗马条约》第一百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当一成员国陷于困境,或深受由自然灾害或其不可控的意外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困难的威胁时,根据一项欧盟委员会的动议,欧洲理事会可以在特定条件下授权欧盟对该国进行金融援助。”该条款被视作是在EFSM和EFSF下提供金融援助的法律基础。但对该条款所做的这种解释在欧盟内部仍存在争议,这种争议伴随着危机解决的每一步进程,包括有关是否应在欧盟内建立一个永久的危机解决机制的讨论。也正是因为存在这种法律解释的争议,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在与成员国磋商建立永久性危机解决机制的可能性时,也是重点着眼于对《罗马条约》做一些必要的微调,而不是修改第一百二十五条。 [3]

EFSM为防控欧债危机扩散竖起第一道防线。EFSM下的欧盟贷款根据“欧盟中期票据计划”在资本市场上筹集。欧盟享有3A信用评级,从债的法律意义而言,这意味着:第一,贷款责任由欧盟直接地和无条件地承担,且由欧盟27个成员国担保;第二,如果某一贷款成员国出现债务违约,其债务由欧盟预算承担;第三,根据《里斯本条约》,所有欧盟成员国均有法律义务确保欧盟预算有充足资金以满足其责任要求,并确保欧盟委员会可以向所有成员国贷款;第四,投资者只需面对欧盟的信用风险,而无需面对EFSM资助下的贷款成员国的信用风险。EFSF旨在通过在资本市场融资为欧元区成员国提供贷款,从而确保欧元区的金融稳定。EFSF的计划实施期只有3年,在此期间如果受助成员国不能完成其财政调整,则不能从EFSF获得资金支持。来自于EFSF的借贷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要通过贷款国与欧盟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欧洲央行之间的谈判来确定,而且要得到欧元区成员国的批准,这就使得严格的条件限制成为从EFSF获得资助的关键因素。如果一成员国想从EFSF获取资金,就要承诺在约定期限内采取严格的财政紧缩措施、实施宏观经济调整,并在其后继续接受监督。

2010年11月28日,欧盟成员国财长理事会、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央行一致同意给予爱尔兰一项总计为850亿欧元的金融救助方案,以帮助爱尔兰应对其债务危机并确保整个欧元区和欧盟的金融稳定。在这850亿欧元中,有225亿欧元来自于EFSM,有177亿欧元来自于EFSF,这表明两项最主要的旨在应对欧债危机的临时性金融稳定机制初步获得成功。

二、应对“欧债危机”替代性制度的设计构想

希腊金融救助方案出台以及EFSM和EFSF建立之后,有关这些临时性机制可能引发某些道德危害的担忧就出现在欧盟的政界和学界,人们还担心某种永久性机制的缺位会不利于欧债危机的长期解决,因为就目前情形来看,这一危机显然还将持续下去。建立欧洲稳定机制的设想和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但在决策圈和理论界,它并非唯一的选择,其他选择还包括将临时性机制进一步正式化、强化《稳定和增长协定》、加强银行业监管以提高银行业抵御债务违约的能力等。这些选择有些已被决策圈采纳,有些仍在探讨之中,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它们都为在欧洲稳定机制之外应对欧债危机和维护欧盟的金融稳定提供了替代性的制度设计。

(一)欧洲货币基金组织

建立“欧洲货币基金组织”(EMF)的构想在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就被提出了,但当时囿于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的压力,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建立这一永久性的基金组织。建立EMF最主要的考量在于可以确保提供一种“有序违约”机制,以作为债务违约时的最后应对措施。对于这一组织的主要构想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EMF的资金应来源于累积注资、市场融资和统一的欧元区债券。为预防道德危害,有过度赤字的国家应为EMF提供更多资金;

第二,从EMF获取资金应以贷款或担保的方式,并应以宏观经济调整计划为条件;

第三,受助成员国获取的任何附加资金都只能用于EMF批准的特定目的,其他欧盟范围内的转移支付也必须在EMF的严格监督下进行,或者用来偿付该受助成员国所欠EMF的债务。

(二)欧洲危机解决机制

受IMF提出的“债务重组机制”(SDRM)的启发,有学者提出了建立欧洲债务重组机制的构想,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债务危机,其中较为具体的是建立“欧洲危机解决机制”(ECRM)。该机制的目的在于通过管理市场对各成员国政府和欧盟回应债务重组的预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的反复性。需求提议中的ECRM包含3个实体:法律实体即欧洲法院,用以受理债务诉讼、解决债务争端、执行债务裁决;经济实体即欧盟委员会,用以评估一国的债务是否及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金融实体即EFSF或EFSM,用以为提供金融援助制订规范。

(三)国际债务法庭

全球著名反贫困组织“禧年债务运动”提议建立一个“国际债务法庭”,以确保债务国的普通民众不会被迫为金融业的不正当债务埋单,并确保债权人对其帮助设立的债务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存在着一个有效运作的国际债务法庭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发生债务危机并牵涉到外国债权人,就应将其与债权人间的争端提交国际债务法庭审理。国际债务法庭应对这些债务进行公开听证,对其中不正当的、对债务国民众毫无裨益可言的债务应根据特定标准予以撤销,其余债务应进行重组。所有外国债权人不论是公共的还是私营的,均应被平等对待。这样的设想在实践中已经得到印证,已有人提出设立“希腊公共债务听证委员会”,而在爱尔兰也已成立了独立的债务事实调查机构。

(四)统一欧元区债券

应对欧债危机的重心之一始终在于稳定欧元区的债券市场。实现这一目标的构想之一便是发行统一的欧元区债券。在2010年12月的布鲁塞尔欧盟峰会上,来自比利时、希腊、意大利、卢森堡等国的官员就呼吁尽快研讨并落实这一构想,但遭到了来自奥地利、法国和德国的反对。还有一系列学者和智囊团体也先后表达了对该构想的支持。他们认为,发行统一的欧元区债券是建立欧盟单一市场和完成欧盟金融整合的必要步骤,也有助于在欧元区建立一个更集中、更稳定、流动性更强的政府债券市场。但到目前为止,这一构想并未得到欧元区主要经济大国和欧洲央行的支持。实现这一构想还很可能需要修改《里斯本条约》,这就会使其面临更多挑战。

上述这些提议和构想目前均未付诸实施。对于欧盟这样一个有着自己的条约体系和法律框架的实体来说,这些提议和构想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欧债危机的应对方面,欧盟成员国目前为止更多表现出的是对欧盟层级解决机制的认可,因为它们在维护欧元区金融稳定和保持欧元生命力这两点上利益是一致的。但要想真正在欧盟层级建立起长期有效的金融稳定维护机制,还必须更深入地弥合欧盟成员国之间在宏观经济和财政政策领域的分歧。

参考文献:

[1] 欧洲债务危机[EB/OL].en.省略/wiki/European_sovereign_debt_crisis,2011-11-02.

欧债危机论文篇(8)

2012年虽已进入尾声,但欧债危机却远未偃旗息鼓,反而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伴随着国内经济增速的下滑和隐性刺激政策的祭出,中国地方债务风险的问题也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时间,关于中国将陷入欧洲式债务漩涡的论调甚嚣尘上。

本文以危机成因、风险程度以及化解对策为切入点,对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务风险进行了深入比较,进而认为――相对欧债危机可能导致的欧元区经济二次探底而言,中国地方债务风险总体上完全可控,不过与希腊等国需要漫长时日且彻底改革才能走出危机相似,中国若要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债务风险,还需要在政府职能转变及税制改革方面进行长期努力。

一、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务风险的成因比较

欧洲部分国家的债务危机祸起反危机的扩张性操作,根源则在于多年来过高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乏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二战结束后,欧洲大部分国家开始推行高保障与高福利制度,加之新世纪以来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上升,给政府支出带来了沉重压力;与此同时,高保障与高福利制度下产生的高税收与高劳动力成本,促使这些国家的大量产业资本在“冷战”结束后向新兴经济体大规模迁移,导致其自身产业虚空化,进而使得税基萎缩、失业率攀升,经济增长动力缺失;长期过高的支出压力与单薄的财政收入相互作用,导致这些国家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不断膨胀,并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最终在触及信心临界点,即市场认为政府一贯的借新还旧方式已无法持续时,债务危机便正式爆发了。

纵析中国形成庞大地方债雪球的原因,表面上虽也是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宽松财政货币政策所致,但更主要地则应归咎于长期以来的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以及财权事权的不对等――多年来,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各级地方政府始终习惯于充当经济活动的主角,地方行政长官长期热衷于举债投资,由此导致地方债务规模居高不下,相关风险不断积聚。

二、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务风险的程度比较

2010-2012年,卷入欧洲债务危机的希腊、爱尔兰、葡萄牙三国因自身无力化解危机,已经先后接受了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达千亿美元的天量救助,但目前的境况仍旧非常糟糕;西班牙、意大利在评级被下调后亦是步履维艰,特别是西班牙,其实已经相当于变相接受了外界援助;此外,尽管于过去数轮的欧盟峰会给出了包括私人投资者对希腊债务减记超过50%、欧洲银行将核心资本金率提高到9%、合并EFSF与ESM在内的三个解决危机的核心“可行”办法,但是,其具体效果如何仍有待市场的检验,若市场并不买账,则由此引发欧元区经济的二次衰退也绝非小概率事件。

至于中国的地方债风险,我们认为只要中国的宏观经济能够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速度――8%左右,那么爆发全面危机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不过,尽管如此,局部地区还是存在一定的债务违约风险――根据中国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中国有近20%的市级政府债务率超过了100%(以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测算),且由于相当数量的地方政府曾寄厚望于土地收入,承诺将其作为部分还款来源,而在当前中国房地产调控愈发趋紧,土地收入远不及预期的现实情况下,这些原本就财力薄弱的欠发达基层政府恐难按期按量还款,若再考虑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加息所致的还款负担加重因素,则中国局部地区的确存在债务违约风险。

三、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务风险的化解对策比较

截至目前,欧盟峰会开出的如上所述的三个药方其实还是治标不治本,若要使希腊等国彻底走出债务危机阴影,一方面,这些国家必须要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高社会保障与高福利制度,尽管这条改革之路异常艰难与痛苦(由此这些国家的国民将从贪婪与懒惰重新回归节制与勤劳);另一方面,这些国家需要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分工中尽早地确定自己的位置,以便找寻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化解中国地方债风险,从根本上讲则主要应通过理清政府边界、深化分税制改革进而有效降低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来实现。所谓理清政府边界,即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变地方政府充当经济活动主角的不正常状况,变“经济建设型政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使之在举债前弄清楚举债投资是否必须;深化分税制改革则是为确保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与综合财力相挂钩。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还是分税制改革的深化对于中国来说,均非朝夕可以完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务风险从成因上看,貌似相同实则存在差异;从风险程度上讲,欧债危机引致整个欧元区出现二次经济探底并不属小概率事件,而中国的地方债务风险问题则很难引发国内全面的危机;从解决对策来说,若要治本,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均需进行实质性改革。

参考文献

[1] 白宇飞.民族地区地方债务风险及其化解[J].学术交流,2012(6).

欧债危机论文篇(9)

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主要归结为欧洲人口结构的变化。欧洲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工成本的居高不下、福利社会的高成本和欧洲创新能力的下降导致了欧洲经济的衰退。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欧洲人口在2010年之后的未来40年都将面临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大幅上升的局面,而相对应的是15-59岁的人口将大幅下降。

而欧洲各国高负债的现状正好是本轮欧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截至2010年底,欧元区公共债务形势最严峻的7个成员国是希腊、意大利、比利时、爱尔兰、葡萄牙、德国和法国,它们的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分别高达142.8%、119.0%、96.8%、96.2%、93%、83.2%和81.7%。本次峰会解决债务的方法事实上就是借新偿旧的模式,虽能在短期内周转资金,但会进一步提升负债率,可能使问题雪上加霜。同时,由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提供发债的担保也可能将欧洲央行本身拉下水,偏离政策独立,并陷入信用危机。

本次达成的协议主要有两者方式来解决欧债危机:一是引入SPV,发售欧债债券;二是通过20%的有限担保,再次发债。两种方式不同,但能最终解决欧债债务的根源问题吗?

我们的分析结论是,很难一次性解决问题。欧债问题的根源是经济衰退与过度借贷问题。进一步增强杠杆,只会扩大危机,通过货币增发,只会延后危机,不能真正解决危机。

欧元货币迟早要继续大幅贬值,如果欧洲央行需要注入资金买问题国债的话,意味着欧洲央行将大幅投放货币,这如同QE3的效果一样,当欧元在欧元区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反而不断增发货币,最终的结果将引发新一轮全球通胀。

与美国CDO、CMO等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手法对比,欧债危机的解决方案简直如出一辙。都是将资产证券化,然后通过第三方机构的担保重新发售给普通投资者。20%的有限担保是否值得投资者冒险参与高风险债券呢,曾经参与过次贷游戏的全球金融机构和机构是否愿意重新参与这个庞氏骗局呢,谁将成为新的雷曼兄弟?投资者这一次还会这么傻吗?

如果中国真的买了打包之后重新发售的所谓EFSF基金债券,那还不如直接买入意大利的债券,起码不用向前者交中介费。而无论是EFSF发售的债券,还是欧债本身,都是存在信用风险的,最重的是债务计价货币贬值的风险。所以,现在时刻,买债权,不如买股权。

退一步说,中国无须为拯救欧洲而买欧债,而应该买优秀企业的股权,或是通过买入优秀公司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买欧债的问题还是留给欧洲人自己解决吧。

当从欧洲政治家导演的“喜剧”中醒来之后,全球投资者会发现,政治家和银行家们都在玩弄政治和文字游戏,他们高呼的欧债危机解决方案只是个文字骗局而已。

欧债危机论文篇(10)

 

过去的2011年,是内忧外患多种因素繁杂交织的一年。 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主权信用危机恶化,欧美各国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全球经济再度衰退的忧虑充斥市场。整体来看,欧债危机是中国外部经济面临的一场重要危机,怎么应对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探究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之前,我们先简单谈一下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高赤字 

如果将债务杠杆比喻成潮水,那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政府联手利用公共财政的“再杠杆化”掩盖了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但是这种掩盖是暂时性的,自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人们最常想起的词语就是“高赤字”。 

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欧元区经济政策结构不平衡 

欧元区现阶段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然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常年的不对称性使得各项矛盾和问题得以积累。在08年全球次贷危机的冲击之下,矛盾开始暴露,直指主权债务危机。尽管货币一体化为欧元区成员国政府搭建了更大的融资平台和竞争优势,但是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对称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优势。另一方面,欧元区签订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并没有完全遵循最优货币区的要求,各国的实体经济结构不尽相同,这样更容易遭遇“不对称冲击”的影响。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周期不同步,欧元的诞生也未能显著缩小这种差异。同时欧洲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无法也不可能满足成员国不同的货币政策偏好,从而增加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 

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高福利政策 

高福利意味着政府的高支出,必然伴随的则是高税收。高福利政策使得欧洲各国在经济发展上缺乏一种活力,并且在财政支出上远高于非高福利国家。不得不说,高福利是高赤字的一个重要源头。 

二、欧债危机给中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出来。欧美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由于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外向型经济,出口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出口的下降,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导致人民币“升值” 

最近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避险资金纷纷转向美元资产,随着美元走强,人民币也跟着升值。从1月4日到5月28日,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升值达到15.9%;同期人民币对英镑升值了10.7%。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人民币已经因欧洲债务危机而对主要非美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币“被升值”还将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 

(二)影响中国对欧洲国家出口 

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中国出口到欧洲的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企业如果用欧元和英镑收汇,则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此外,由于欧系货币贬值,欧盟对中国动出口将会增加,中国的贸易盈余还可能会继续下滑。 

(三)外汇储备缩水 

欧元和英镑贬值,将使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出现缩水。我国防范外汇资产的缩水问题,必须采取动态的资产管理模式,即不仅需要关注投资的收益,也要关注汇率变动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以保证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投机资本流入可能增加 

现在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升值,欧元和英镑投机资本流入同样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因此防范走弱货币如欧元和英镑等资产的流入。 

(五)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对中国的外需影响较大 

欧债危机已经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恢复步伐,同时还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欧洲国家经济恢复增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外需短期内继续承压。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财政刺激计划要在可控的范围内,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是不能太乐观。因为首先,我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gdp考核观”,使得地方政府盲目举债搞发展,财政入不敷出;其次,当面临经济下行是,政府刺激计划会使财政负担加大,可能造成通胀的压力以及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所以中国必须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与债务负担,做好债务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 

(二)注重转方式、调结构,由投资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希腊的局面警示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出口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但是这种方式极易受到外部冲击。从长期来看,出口导向型模式是不可维持的,中国应该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扩大内需是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环节,消费是拉动经济更好更长效的动力。此外,在出口战略上,将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转向亚洲新兴国家、东盟、非洲国家的出口,出口产品也应全面转型升级。 

(三)与国际接轨,增加中国财政的透明度 

目前中国财政透明度整体较低,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中国应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缩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的差距。 

欧债危机论文篇(11)

欧洲理事会主席范佩龙在欧盟峰会后表示,欧元区领导人就推出单一金融机构监管机制、设立欧元区永久性救助基金稳定机制、对西班牙银行提供紧急贷款的各国政府不享有优先清偿的地位等多项措施达成一致。毫无疑问,这些一致意见的达成意味着欧元区领导人要通过进一步加深欧元区的一体化来解决目前的困境。而在这次峰会开幕之前,市场对于峰会在解决债务危机方面取得进展几乎没有抱什么希望。

与此同时,由新、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和民主右翼三党组成的联合政府也在致力于配合欧盟解决希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首先,联合政府计划要求,将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揽子救助的结束期限延长两年,即在2016年完成预算赤字削减目标。其次,联合政府已同意在未来四年内实施一系列减税等措施,以提振低收入阶层的经济状况,借此缓和希腊的紧缩政策,并引导经济恢复增长。新政府希望避免在公共部门进一步裁员,同时扭转近期下调养老金的做法并上调所得税起征点,另外还建议下调餐饮业和农业增值税税率。此前,应欧盟和IMF的要求所采取的紧缩措施令希腊政府和民众痛苦不堪。

希腊大选结果公布后和欧盟峰会取得成果的消息传出后,市场都给予了积极的反应,特别是欧盟峰会结束后,仍在交易时段的亚洲股市闻讯上涨,开盘后一直弱势震荡的A股开始一路走高,上证综指和深成指6月29日全天收获1.4%和1.3%的涨幅,而此前A股已经连跌了7天。另外,香港股市、日本股市和澳大利亚股市也都以超过1%的涨幅报收。

不过,利好的市场环境下依然暗藏危机。国际评级公司穆迪6月25日下调了28家西班牙银行长期债务等级。同一天,欧元区之外的欧盟成员国塞浦路斯确认向欧盟申请救助,表明欧洲债务危机仍在扩散。因此,现在就对解决欧债危机及欧元区的未来保持乐观很可能会被证明为时过早。

欧债危机已是积重难返,解决起来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对欧元区动一次大手术在所难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斌表示,欧元区要么进行深度一体化,要么分裂,无论哪一条路都十分艰难,至少今年年内看不到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可能。

深陷困境

尽管市场情绪在希腊大选以及欧盟峰会之后被安抚少许,但是作为整个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导火索,希腊危机目前仍然看不出丝毫可以被解决的迹象。

今年一季度,希腊GDP增长率为-6.2%;失业率高达22.6%,年轻人的失业更为严重。根据希腊央行的预测,2012年希腊经济将出现4.5%的负增长,这将是自2008年以来的连续第五年衰退。长期的经济衰退已经让希腊财政捉襟见肘,丧失了偿债能力。由于采用统一货币欧元,希腊无法通过本币贬值的手段促进出口,对外贸易中的价格调整机制已经完全失效。

而欧盟和IMF援助希腊的同时要求希腊施行财政紧缩政策,在试图短期内降低希腊政府赤字水平的同时,进一步限制了其国内的经济复苏,这无疑是削足适履、涸泽而渔。所以,即使是在大选前支持紧缩政策的政党,在组成联合政府后也要求欧盟和IMF放宽援助希腊的附加条件。路透社在今年2月份的一则新闻中这样报道:“希腊最大的警察工会日前威胁要以勒索、变相取消或削弱国家的罪名向欧盟和IMF官员发出‘逮捕’令。”

更容易令人们对欧元区及欧盟的未来持悲观态度的是,欧债危机仍在继续恶化,并在向欧元区以外的欧盟地区扩散,塞浦路斯向欧盟和IMF求助就是很有力的证据。欧盟成员国中,除了德国、法国、英国以及北欧四国,没有一个国家对欧债危机具有足够的免疫力。

欧元区当前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债务危机,同时也出现了银行债务危机。穆迪一次性下调了28家西班牙银行长期债务等级,西班牙的主要银行在此次降级中未能幸免。与此同时,西班牙国债的收益率迅速上升。有分析机构测算,西班牙银行业大概需要620亿欧元的救助资金才能脱困。德国《明镜》周刊网络版6月27日发表专栏文章说,即将召开的欧盟峰会应优先解决迫在眉睫的西班牙银行危机,不要将注意力转移到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中远期目标上。

据西班牙媒体报道,6月29日,经过5个多小时的艰苦磋商后,欧元集团17国最终达成协议,欧洲救助基金可直接向西班牙银行注资,具体救助数额将于7月9日确定,有望于年底前先由欧洲金融稳定基金负责实施,待欧洲稳定机制最终生效后由其接替。

前景黯淡

尽管欧元区领导人在努力应付债务危机,但是到目前为止,成效并不显著。欧盟向希腊投入的2000多亿欧元的援助仍然没有帮助希腊摆脱困境。经济学家们早已将欧债危机的根源剖析得淋漓尽致并且提出了很多根治的良方,但现在的问题是,欧元区领导人已经无暇顾及这些根源性的问题,眼前的困难已经让他们手足无措、应接不暇。而且,那些涉及到让渡国家的提议在各成员国内都会遭遇强烈反对。欧元区已同时患上信贷危机、债务危机和增长危机三种“疾病”,如同一场零和博弈,治愈其中一个,往往会加重另外两个。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欧盟和IMF即使同意希腊政府的请求,希腊也无法达到财政收支平衡。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肖立晟认为,新政府难以改善希腊偿债能力,二次违约不可避免。

同时担任意大利米兰博科尼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弗兰西斯科·吉亚瓦奇(Francesco Giavazzi)则直截了当地撰文称:“雅典的局面越来越接近2001 年冬天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银行被愤怒的民众践踏,政府不堪压力土崩瓦解。希腊退出欧元区已成定局,唯一的悬念是何时退出。”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中国国内许多学者的共鸣,张斌表示,即使欧元区通过加深一体化来解决债务危机,也不意味着希腊不会退出欧元区。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