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镇消费扶贫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1 20:05:14

镇消费扶贫工作计划

镇消费扶贫工作计划篇(1)

一、新形势下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意义重大

随着形势的发展,江西已实施十年的有土安置搬迁移民扶贫的方式逐渐突显两个问题:一是有土安置点难找,接收地农民难以或不愿提供土地给搬迁来的移民;二是有土安置搬迁虽然解决了贫困群众生存问题,但仅靠少量耕地难以解决其发展问题,搬迁移民和其他大多数农民一样,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因而,移民更希望搬迁至城镇或工业园区,并且原来已搬出的贫困群众也要求向城镇和工业园区二次搬迁。而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将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贫困人口搬迁移民至城镇或工业园区,进行无土安置的条件也日益成熟,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突出。

1、大力开展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展潮流的明智选择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由于农业初级产品消费弹性系数小,附加值低,且农业生产受到土地、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虽然随着农业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绝对值在不断增长,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因而农业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承载的人口都极为有限。这一状况和态势,驱使人类社会不断由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只有当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与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总值基本相当时,劳动力转移才能基本趋于稳定。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尤其是近十年来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未来几十年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必将加快。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突破50%,预计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2030年达到70%左右,2040年达到80%左右,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近十年来,江西城镇化步伐也显著加快,2012年达到47.5%。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再则,从江西目前农业生产总值来看,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而农业人口却仍占总人口55%,两者相差甚远。因此,江西必须加快城镇化步伐,缩小与全国的差距,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和较快发展。

由此可见,大力推进贫困地区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工作,将大量农村人口搬迁进城镇和工业园区,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展潮流,切合当前江西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是一种科学理性的选择。

2、大力开展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精神的有效举措

扶贫工作属于“三农”工作范畴,解决贫困问题必须置于解决“三农”问题之中通盘考虑,而解决“三农”问题又必须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之中统筹考虑。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十已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同步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一方面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快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并为工业和城镇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也为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实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减少农民,达到致富农民的目的。对整个社会而言,这将有力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农场或种植业大户及农业企业集中,并同步促进农民向市民、农场主、农业产业工人分化,进一步优化人口布局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能够迅速壮大经济实力,积累更多的财富,以更大力度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公共福利建设,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个过程是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简单概括为“人进城、钱下乡”。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基本路径。显然,大力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将有力地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完全符合党的十精神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新举措。

3、大力开展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是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两大突出矛盾和同步推进“四化”发展的有益探索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如两极分化严重,内需不足等突出问题。大力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社会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并同步推进“四化”发展。一是有利于大规模快速、高效地减少贫困人口,缩小两极分化。将贫困地区群众大规模搬迁出来,是一项“多快好省”的扶贫举措。所谓多,就是一举可以有效地解决居住在偏远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农民的行路、上学、就医、住房等多重困难;所谓快,就是能快速有效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减少贫困人口。通常一对青壮夫妇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就江西而言,一般年务工收入均能达到5万元左右,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既可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又可迅速提高他们的收入,其收入提高速度和水平远远高于就地扶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所谓好,就是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不仅解决了当代人的贫困问题,而且解决了其子孙后代的发展问题,阻断了贫困在代际之间的传递;所谓省,就是相比就地扶贫可以更加有效地节省大量物力财力。由此可见,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是破解当前减少贫困人口、缩小两极分化这一个重大难题的有效切入点和重要途径。二是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健康、平稳、持续发展。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增长较大程度上主要依赖出口和投资,然而在当前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一发展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制约。无论从当前形势还是未来发展情况来看,依赖出口和投资都将难以为继。因此,要使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加大消费,扩大内需。从边际消费倾向来看,收入的增长将导致消费支出的增长,而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远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穷人的消费是最基本生存的消费,基本生活资料消费在穷人的消费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生存消费层次,基本生活资料消费在其消费中所占比例不大。据粗略计算,农民搬迁进城,收入可以增加三倍以上,消费也可扩大三倍以上,再加上搬迁移民过程中建房等消费,其扩大内需的作用十分明显。有专家研究指出,中国要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寄希望于大幅度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帮助贫困人口进城镇进园区,无疑是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增加消费和扩大内需的有效重大举措。三是有利于破解人口城镇化难题,提高城镇化水平。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这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今后几十年,我国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仍要借助推进城镇化这一强大动力。但这些年,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即土地城镇化发展较快,人口城镇化进展缓慢。江西城镇化率与全国相比差5个百分点,有些县城镇化率更低。通过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将极大推进人口城镇化,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四是有利于破解工业园区招工难问题,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江西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招工难逐渐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一大难题。一方面,县域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江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外省。大规模将贫困地区群众搬迁到工业园区居住,让他们在家门口打工就业,既可以有效破解招工难问题,又可以解决园区企业各自解决职工生活设施成本高的问题,促进县域工业发展壮大,同时可解决农民因外出务工造成“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无人照顾的社会问题,可谓一举多得。五是有利于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改革的巨大潜能已得到释放,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引导农村人口进城进园,充分激活农村人力资源,促使农村各种资产得到盘活和利用,对整个农业的发展极为有利。尤其是可以大大促进土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置换和流转,宅基地复耕,为推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六是有利于拓展现代信息的空间形式和依托载体,大力促进信息化快速发展。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能够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拓展空间,使信息化在城镇里更好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城镇信息化,促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不仅对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三农”工作,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全省扶贫和移民系统每年计划安排搬迁10万贫困人口,未来十年,江西将完成100万贫困人口的搬迁任务。如果将这项工作扩大到全省整个农村,以更大的力度推进,那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全省贫困发生率,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城镇化率,使江西城镇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省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可以有效地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总之,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最佳切入点,是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新形势下做好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的条件具备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乃至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都迈上一个新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尤其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级政府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创造了一系列有利的条件。

1、各级财政及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实力得到迅速的壮大,各级财力迅速增长。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江西财政收入也已突破2000亿元大关。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1564.1亿元,占全省收入的76.4%。各级财政实力的增强为民生支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农业生产性收入逐年提高,加上在外打工等收入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江西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28元,比上年增加936元,增长13.6%。随着各级政府财力的增强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政府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搬迁进城镇进园区的能力大大提高,贫困群众也产生了搬迁进城的内生动力。

2、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专项资金逐渐增多,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的资源整合拓宽了渠道

随着国家支农力度的加大,各种直接涉及支持农民建房的项目和资金逐年增加。2012年国家下达江西农村危房改造指标是17万户,2013年可能达到20多万户。农垦危房改造2012年4.7万户,2013年计划改造5.6万户。林业危房改造2012年0.8万户,2013年计划改造1.4万户。搬迁移民扶贫2013年也增加到了6万人,2014年计划将扩大到10万人。公租房和廉租房全省高达30多万户。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江西涉及农民搬迁建房的项目总数约50多万户,按户均4人计算,惠及人口可达到200多万人。如果将这些政府部门的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全省每年可专项安排搬迁人口至少达100万人。同时,这些年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的项目和资金也大量增加,如交通部门的村组公路建设项目、水利部门的人畜安全饮水项目、卫生部门的农村医疗诊所建设项目、林业部门的绿化项目、新村办的新农村建设项目等,也可统筹整合用于搬迁移民安置点道路、饮水、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行政策,搬迁扶贫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单项专项人均补助约4000元,按一家4口人计算,户均约为1.6万元左右;整合相关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有可能人均达6000元左右,户均可达2.4万元左右。

3、国家出台的土地政策,为减轻搬迁移民的经济负担提供了支撑

国土资源部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部分试点省通过整治节约部分农村建设用地,以指标调剂的方式按规划调整到城镇使用,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对推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土地结构、高效利用农村土地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西可以充分发挥试点省的优势,争取在组织实施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试点过程中,用足、用好、用活土地增减挂政策,既可解决搬迁移民所需土地,又为县城经济发展增加用地指标,同时能为移民搬迁筹集较多的资金,减轻贫困群众移民搬迁的资金压力。按照现行政策和各地做法,此项政策补助移民户均可达5万元左右。

4、县域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为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就业增收创造了条件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确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依托工业园区办工业的发展思路,工业园区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全省工业园区总数达到94个。工业园区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器,成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新平台,成为扩大就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而目前移民群众相当一部分已在外务工,留在农村的群众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后,完全可以充分就近就地就业,一方面,有效解决工业园区用工难问题,另一方面,移民完全可以充分就业,为他们稳定增收创造了条件。

5、移民搬迁愿望迫切,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与农村相比,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平整的道路,琳琅满目的商品,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构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生活环境。同时,资本高度聚集的城市,提供了比农村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工作条件,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城市工作,也能及时地接受到现代思想与观念的熏陶和感染,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还能结识来自各地的朋友,丰富社会关系,扩大生活圈子。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发展机会,对那些年轻、文化水平高、有追求的农村劳动者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农民在建设住房问题上还存在一种比较普遍且极不合理、不经济,堪称悲剧式的做法和现象。即有人把它描写成:外出农民工在城里辛辛苦苦赚了点钱回家盖栋房子,过个年住上几天后把门一锁,房子让给老鼠住;回到城里租个破烂房子又和老鼠一起住。如果就地大规模改造危旧房,若干年以后可能形成无人居住的空心房、空心村。这是当今急需改变的现状,它对农民个人财富而言是一种巨大损失,对于社会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财富和资源浪费。实施移民搬迁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顺应了广大贫困地区移民群众进城安置的现实需求,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综上所述,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无疑完全符合现阶段省情和民意。特别是事关搬迁移民成败的两个关键因素,即资金筹措和就业安排,条件基本具备。就资金而言,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可为安置区无偿置换土地,通过有效地整合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可解决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从各地实施情况来看,建房直接成本基本可控制在1200元/平米左右。如果按商品房价格出售一部分商铺,还可进一步降低房价;搬迁至乡镇或中心村,采取统一规划、分户建房方式,建房成本可控制在800元/平米以内。搬迁农户如选择与自己财力相适应的房屋面积,依靠专项补助和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补偿,可获得资金6万余元左右,加上自筹资金(包括向亲朋好友借款或房屋抵押向银行贷款等),基本可筹措到所需资金。对于贫困户和特困户,通过采取提高补助标准或享受政策叠加补助,以及社会帮扶等措施,也基本可以购置与其财力相适应的房屋。至于就业问题,据调查,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绝大部分都已外出务工,只有极少数青壮年和为数不多的中老年进城镇后,需要新增就业岗位,而从当前城镇就业岗位供应状况来看,还是比较充裕,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招工难,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就业问题基本可解决。

三、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应着力把握的五个关键问题

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显然不同于过去有土安置方式,它不是简单的人口迁徙,而是一项重构经济和社会体系的重大改革,也是一项涉及面极广、面临诸多问题、情况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施好这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级各方共同努力,精心组织、周密谋划、强力推进,切实做到“政策组合、资金整合、资源聚合、功能综合”。在工作中,要特别把握和掌控好以下五个方面。

1、确立“以县为基本单位和平台,以县城为龙头,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基本框架,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在我国现行的中央、省、设区市、县(市、区)、乡(镇)五级行政单位中,县是三类产业齐备、行政机构相对齐全的最低层级。在一个县中,可以比较好地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四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而在一个乡则不具备条件,因为大多数乡镇以第一产业为主,仅有少量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极少,业态不完整,行政机构不完全。设区市及以上层级单位,虽然一、二、三产业齐备,行政机构齐全,但单位过大,不便操作,难以组织实施。因此,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扶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应当以县为基本单位和平台,在县级层面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最佳效果。县城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县城通常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公共服务机构比较完备,二、三产业相对发达,就业岗位比较多,在县域规划中,县城人口布局通常占全县人口一半以上。因此,在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扶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应当以县城为龙头。但搬迁,无论是前期搬迁安置、还是后期社区管理、人员就业、土地流转,都涉及到县、乡、村三级及各方面,因此,实施搬迁移民,必须“县、乡、村”三级联动,以统筹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由于县一级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沿,县级党委、政府是组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线指挥部,各项政策和措施都需要他们去组织实施,而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应允许县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此,省和设区市应加强对县的指导,并赋予县级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县级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活力。

2、围绕“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基本要求,坚持移民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别化扶持、综合推进

搬迁移民扶贫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始终坚持整体搬迁,如果搬迁一部分留下一部分,不但扶持成本加大,而且极易造成搬富户遗穷户的问题,这有违搬迁移民扶贫的目的;也不利于土地“增减挂”政策的实施,影响整个搬迁的成效和进度。因此,在搬迁对象选择上,要以农民居住点为整体搬迁单元,有条件的可以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整体搬迁单元。考虑到搬迁农户对搬迁地的多种要求,各地可结合实际,采取梯度安置方式:一是进县城进园区安置。即将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尤其已有家庭成员在县城或工业园区打工的农户,引导他们进县城进园区集中安置,这也是安置的重点。二是乡镇安置。将一部分条件稍差或要求留在乡镇的移民,集中安置到乡镇所在地。三是中心村安置(包括敬老院、养老院安置)。即将没有离乡意愿和条件的(包括一些五保户、智障和残疾人员)、打算长期在农村发展的农民搬迁移民到中心村(包括敬老院、养老院),这样既能缓解他们生存发展条件差的问题,又能确保这部分农民可以依靠自身能力在当地生存和发展。由于搬迁移民就经济状况而言,有富裕户、一般户和特困户,为保障他们整体搬得出,宜采取“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实行差别化扶持。针对自愿搬迁而又因贫困无力搬迁的特困群众,可采取相应提高其建房资金补助标准,或采取补助政策叠加措施,或动员和引导社会(主要是企业和个人)“一对一”帮扶等办法,帮助特困户解决资金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问题。搬迁移民扶贫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搬迁移民对经济和社会巨大的促进作用,必须十分注重全面协调、综合地推进各项工作。要在保证整体搬得出的前提下,建立新型社区网络和管理体系,要切实加强搬迁移民的就业培训和宣传教育及其他服务工作,帮助移民尽快地就业,并适应城镇生活,较好地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巨大转变,确保搬迁移民能长期稳得住。同时,要以搬迁移民为契机,同步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和山林流转,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3、施行“移民原有权益不伤害,现有权益可增加。未来权益可预期”的基本政策,切实保障搬迁移民合法权益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就必须彻底打消农民“想进城、怕进城”的思想顾虑。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各项优惠政策及扶持制度,真正让利于移民群众,确保移民原有的土地、宅基地、山林、水面的承包权及所有权不变,收益仍归移民所有,引导移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在原有权益不伤害的前提下,通过移民搬迁,让农民享受到搬迁移民扶贫补助或危房改造补助、土地增减挂政策补助,以及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创业服务贷款等。同时,政府在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特困户还可以享受政策叠加补助。要切实把各项优惠政策具体落实到移民身上,真正让移民得到看得见的实惠,并对未来的权益可以预期。总之,在搬迁移民扶贫工作中,政府在处理富人与穷人利益关系上,要充分体现优先扶贫扶弱、先富帮后富精神,尽可能向穷人倾斜。在处理政府与搬迁移民户利益上,应尽可能让利于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处理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所产生的利益分配时,政府应尽可能照顾搬迁农户的利益。修水等县在搬迁移民扶贫中,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值得各地借鉴和参考。如在移民住房上实行“四享受一支持”、就业上实行“一扶三免一确保”和保障上实行“二转一选择”,即:在住房上享受移民扶贫政策补助,或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旧房拆除补偿、县城购商品房和小户型安置房的财政奖励、安置房凭产权证可以抵押享受信贷支持等;在就业上的优先扶助贫困家庭每户3至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子女免费就读中职和高职、免费创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在保障上,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保险互转、农村和城镇低保互转、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保险自由选择,切实保障移民的各项权益。

4、注重“规划引领、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基本方法,促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有序开展

镇消费扶贫工作计划篇(2)

深入推进消费扶贫,是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在全县推进消费扶贫过程中,XX镇共涉及8种农副产品,达成意向金额40万元,预计参与贫困户110余户,人均增收1200元。在此,XX镇郑重承诺:我们将全力引导贫困户树立诚信经营促脱贫致富的理念,确保扶贫产品质量优、价格廉、安全可靠,确保消费者购买到放心满意的产品,确保贫困户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将做到以下三点:

一、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今年,我们围绕“中国黄米之乡”名片,推广种植了万亩“榆糜二号”新品种,高标准实施了千亩有机谷子、有机糜子基地项目,优质糜谷种植面积达20000余亩,成功创建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实施了3个采摘园项目,种植杏、苹果、葡萄等水果500亩;建成了66座双膜拱棚,示范种植瓜果蔬菜等;扶持合作社大力发展养殖业,全镇存栏羊8000头、牛500头、猪500头、鸡3000羽,走出了“种养结合、集中连片、特色精品”的发展路子。

二、实现购销精准对接

年初,我们为全镇87户贫困户实施了到户产业项目,种植了糜子、谷子、绿豆、马铃薯等农作物。在县委文件出台后,我们立即组织人员对各类扶贫产品进行了摸底登记,形成了产品种类、数量和价格清单,供认购单位、企业和个人选择。同时,我们还将继续扩大消费扶贫格局,进一步引导贫困户扩大种养殖规模,向认购单位、企业和个人提供长期定向认购、订单式生产认购、单位临时团购、个人爱心认购、旅游带销等模式,实现扶贫产品与市场精准对接,帮助贫困群众构建便捷、高效、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

镇消费扶贫工作计划篇(3)

深入推进消费扶贫,是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在全县推进消费扶贫过程中,XX镇共涉及8种农副产品,达成意向金额40万元,预计参与贫困户110余户,人均增收1200元。在此,XX镇郑重承诺:我们将全力引导贫困户树立诚信经营促脱贫致富的理念,确保扶贫产品质量优、价格廉、安全可靠,确保消费者购买到放心满意的产品,确保贫困户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将做到以下三点:

一、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今年,我们围绕“中国黄米之乡”名片,推广种植了万亩“榆糜二号”新品种,高标准实施了千亩有机谷子、有机糜子基地项目,优质糜谷种植面积达20000余亩,成功创建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实施了3个采摘园项目,种植杏、苹果、葡萄等水果500亩;建成了66座双膜拱棚,示范种植瓜果蔬菜等;扶持合作社大力发展养殖业,全镇存栏羊8000头、牛500头、猪500头、鸡3000羽,走出了“种养结合、集中连片、特色精品”的发展路子。

二、实现购销精准对接

年初,我们为全镇87户贫困户实施了到户产业项目,种植了糜子、谷子、绿豆、马铃薯等农作物。在县委文件出台后,我们立即组织人员对各类扶贫产品进行了摸底登记,形成了产品种类、数量和价格清单,供认购单位、企业和个人选择。同时,我们还将继续扩大消费扶贫格局,进一步引导贫困户扩大种养殖规模,向认购单位、企业和个人提供长期定向认购、订单式生产认购、单位临时团购、个人爱心认购、旅游带销等模式,实现扶贫产品与市场精准对接,帮助贫困群众构建便捷、高效、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

镇消费扶贫工作计划篇(4)

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为真正做到学深、悟透,区文旅局及原区文化委、区旅游局多次召开专题学习会议,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三个以案”专题警示教育学习区委、区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

二、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落实情况。

(一)常态化走访情况。2016年以来,每年年初即按照各级有关部门对扶贫工作的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围绕文化和旅游部门工作职能,制定了详细的全年扶贫工作计划。原区文化委、区旅游局及区文旅局领导班子均高度重视扶贫帮扶走访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定期组织包保干部走访贫困户,落实包保责任,掌握扶贫政策,坚持一线走访,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宣传扶贫政策,及时了解贫困群众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和合理诉求。了解掌握日常生活、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了“帮就业、解民忧”集中走访帮扶活动及“访平安、解民忧、创和谐”大走访活动。同时,每年均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慈善募捐,资金均汇缴至区统一制定账户。

(二)文化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1、坚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建设,常态化开展送戏进万村、书美影展、广场舞、趣味娱乐等文化惠民活动。坚持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通过招标采购,对全区23个行政村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破损的电视机、机顶盒进行设备更新。农家书屋书籍更新补充工作已与新华书店达成协议,由新华书店完成全区农家书屋书籍配送工作。

2、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依托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举办了“区文化扶贫专题培训班”及各类讲座,聘请了戏和舞蹈专业老师为学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开展各类文艺惠民服务活动,积极帮助每个贫困村建立一支以上的文艺队伍。全区已成立41支广场舞蹈队、14支合唱团、2个辅导站、6个民间剧团,免费开设合唱班、班、舞蹈班、器乐班等,培养了一大批基层演出队伍和业余文娱骨干。

(三)旅游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1、不断完善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旅游“四级联建”工程,推进A级旅游村创建活动,发展旅游新业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组织参加旅游扶贫培训工作。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已批准为2A级旅游村;镇创建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已通过省评审;社区、村成功创建省特色旅游名村;山庄获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称号;生态园、阳光雨露生态采摘园获市级休闲旅游示范点称号。助力消费扶贫方面,局机关率先垂范,并鼓励景区景点、涉旅企业积极参与,景区、两邓故居及局机关均已完成采购。民宿方面,村、社区、社区三个民宿产业扶贫项目已列入2021年扶贫项目实施计划。

2、委托师范大学环资学院编制完成了乡村,镇村、村、社区和镇社区、街道村等6个村(社区)的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同时,将乡村旅游扶贫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我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已实施。

3、超额完成旅游带动脱贫任务。旅游带动脱贫工作2017年完成2063人,2018年完成18人,2019年完成6人,2020年完成6人,均超额完成市局下达的旅游带动脱贫任务。同时,根据市局要求,已完成通过涉旅企业流转、租赁贫困户土地、入股分红、涉旅企业吸纳贫困户长期或季节性务工等方式巩固旅游带动脱贫人数600人。

4、推动旅游企业帮扶支持工作。一是动员旅游企业就近就与当地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结成帮扶对子,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推动旅游扶贫。已促成镇新农村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帮扶结对村、龙云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帮扶结对乡村、龙汪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帮扶结对镇社区、印象田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帮扶结对街道村。二是鼓励4A级景区和星级宾馆设立贫困户特色农产品专柜和展板。目前已在、等4A级旅游景区设立旅游扶贫农产品专柜;在南翔邦臣、君澜豪庭、天域花园酒店等星级宾馆酒店大堂设置了旅游扶贫农特产品展板。

5、制定出台旅游扶贫奖补政策。结合区政府出台全域旅游扶持政策,制定了旅游扶贫奖补政策,纳入《区促进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中,该政策立足我区旅游扶贫工作实际情况,鼓励贫困户创办农家乐,鼓励旅游企业通过吸纳就业、入股分红、租赁贫困户山场土地等方式带动脱贫。

6、积极组织参加旅游扶贫各类培训。推荐了2个省旅游扶贫村村干部参加省级旅游精准扶贫培训班,通过举办区旅游负责培训及参加省、市旅游扶贫培训等方式,完成旅游扶贫培训200余人次。结合全区实际,编制了《旅游扶贫培训资料》,宣传旅游扶贫相关业务知识,指导填写扶贫手册、档案资料收集和汇总等。

(四)积极助力消费扶贫。局机关率先垂范,积极采购已认定的扶贫产品,并鼓励景区景点、涉旅企业积极参与采购,目前景区、两邓故居及局机关均已完成采购。同时,结合25项节庆活动,推广农特产品亮相节庆活动,助力消费扶贫:结合郁金香节举办了“欢乐扶贫购”消费扶贫体验活动,大镇梨花节,镇漫步节、中国旅游日活动、白泽湖农旅文化节、“10·17”扶贫日现场活动等都设立了消费扶贫农产品专区,借节庆之契机,以贫困户农特产品为媒,旅游消费搭梁,打造“旅游+购物”扶贫产业链,增加贫困村和贫困户销售收入。

(五)巡视整改成果巩固情况。

1、做好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成立脱贫攻坚“回头看”问题排查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抽调专人组织开展排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重要问题,确保整改工作顺利推进。

2、认真开展中央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针对要求“两室一场”(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要全覆盖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任务,按照时间节点逐条进行了整改措施的实施,在2019年3月底之前完成了三项任务的整改,并且通过了市文旅局和区扶贫办的验收。同时将整改经验整理汇编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进行有效整改,巡视整改是一项政治任务,务必要做到立即整改,长期坚持。科学规划了2019-2020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实施目标,2019年12月份结合民生工程进一步加强对“两室一场”管理运营进行了整改要求。截至目前,区“两室一场”覆盖率为91%。

(六)宣传报道工作情况。自2016年以来,区文化委、区旅游局及区文旅局均高度重视扶贫宣传工作,明确任务目标,制定任务分解,均很好的完成了既定任务。截至目前,本年度区文旅局已完成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20余篇。

(七)扶贫项目申报情况。根据扶贫办文件要求,已完成列入负面清单的项目调出工作。积极谋划新项目,申报2021年拟入库民宿类项目2个。

三、存在问题

虽然区文旅局多年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与产业扶贫等相比,旅游带动脱贫不明显,项目谋划不够精准等问题,下一步区文旅局将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解决存在问题,凝聚共识,坚定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乡村振兴付出加倍努力。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根据扶贫部门要求,制定、完善帮扶计划及帮扶措施,积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结合。

镇消费扶贫工作计划篇(5)

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大力实施消费扶贫,

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

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一、XX

镇消费扶贫基本情况

XX

镇有开展消费扶贫的良好基础。

1、辣椒特色种植方面,

XX

镇西北部是重要的辣椒种植基地,

村民多发展辣椒种植,

镇党委、

政府的号召下,

确定以辣椒种植为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辣椒种植,

在原来种植的基础上大力鼓励贫困户参与辣椒种植,

鼓励原来的种植户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的同时,

帮助贫困户租赁土地、

技术指导等实现辣椒种植创业。

依托种植的发展,

辣椒的后续加工企业、

合作社也不断发展。

其中以

XX

有限公司和

XX

专业合作社为代表保护价收购椒农种植的辣椒,

深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

椒农种植的辣椒不愁销路,

又卖得上好价钱,

椒农种植辣椒的积极性逐年增高,

有效的促进贫困户脱离致富。

2、莲藕特色种植方面,

XX

镇东南部水域广袤,

是重要的莲藕种植基地,

XX

镇党委、

政府深入研究,

结合自身实际,将扶贫工作和土地流转、

莲藕种植有机结合,

落脚于产业带动,

借助产业优势,

以产业带动扶贫,

以扶贫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

进一步创新扶贫载体,

增强扶贫“造血”

功能,

通过为贫困户租赁土地、

培训技术、

免费提供良种、

帮助协调资金、

帮助寻找销路、

成立专业合作社等方式,

鼓励广大贫困户种植莲藕。

在镇党委、

政府的鼓励和带动下,

莲藕种植的从业人员已由原来的

xx

余人,

发展到目前的

xx余人。

党委、

政府积极动员规模较大的种植户成立专业合作社,

吸纳贫困户就业,

扩大销路,

大力发展产销一体模式。

3、木制品加工方面,

经过多年的发展,

XX

镇木材加工业逐步趋向集中,

形成了相对集聚、

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主要分布在许单路两侧的

XX、

Xx、

XX

等镇驻地周边的村居,形成了木制品加工的产业带,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XX

家。

一些优势龙头企业得到发展壮大,

涌现出

XX、

XX

等一批产品档次较高、

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

目前,

我镇现有市级木材加工龙头企业

X

家,

县级

XX

家。

木材产业已初具规模,

形成了以人造板、

特色家具和木竹工艺品等为主的木材制品加工体系,

产生了规模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

4、旅游方面,

XX

县省级湿地公园景区,

东距县城

XX

公里,

西自

XX

村,

东止

XX

村,

长约

XX

公里。

依托现有的

XX万亩水面,

XX

万亩荷塘,

XX

万亩的稻田、

XX

万亩的森林、XX

万亩的湿地芦苇,

太行大堤等,

以大堤、

森林、

水面、

湿地、

芦苇、

稻田、

荷塘、

村社农家为特色,

进行水体综合景观的设计,

开展赏荷、

划船、

钓鱼等水上休闲活动,

打造旅游品牌,

XX

东南部湿地景观区,

主要依托大面积水稻田,

打造“万亩稻田”

景观、

利用大面积荷塘,

营造“万亩荷塘”景观。

二、所遇到的困难问题

1、特色种植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未能形成优势品牌。在发展中缺乏具有特别优势的龙头企业带动,

个人小型合作社较多,

不能合作开拓市场,

市场销路不能完全打开,莲藕销售多以直接销售为主,

出售价格较低,

没有形成深加工产业链。

2、小农意识犹存。

尽管农户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热情高涨,

几乎是在模仿中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但是农民的科技素质、

小农意识很难在短期内突破,

在土地流转、

组织化程度、

规模化经营、

科技应用、

品牌质量等方面认识还不到位,

眼前利益、自我利益等小农意识犹存。

3、旅游业发展缺乏专门规划。

虽然

XX

镇万亩荷塘风景区被

XX

局批准为“XX

级湿地公园”

但是一直没有大规模的具体规划进行实施,

很多景点、设施没有开发,

不能被完全利用。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1、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发展优势品牌。选择发展较好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引进较好的相关深加工企业,

积极打造特色品牌,

扩展销路。

2、加强宣传,

提高农户思想。做好宣传工作,

让农户对产业的发展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提高农户对产业转型的认识。

镇消费扶贫工作计划篇(6)

2020年度,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发改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围绕新一轮东北振兴、哈长城市一体化建设和习总局记在东北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统筹协调调度和谋 “三早”项目不断加强,全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全力以赴抓好扶贫攻坚工作,服务业发展稳定,民生事业有效推进,引松入扶、增粮等项工作成绩显著。

(一)着眼效率,优化创新审批模式。“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大。改革永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工作计划,创新方式方法,锐意进取,不断加大行政审批力度,打通中梗阻,优化服务,依托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最多跑一次”,提出了“只跑一次”的服务理念,遵循上级“放管服”工作要求,利用吉林省投资项目审批在线监管平台2.0系统,全部实现线上审批,与其他部门实现了联合审批,截止2020年6月,共办结立项65个,其中审批项目48个、核准项目0个、备案项目17个,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

(二)聚焦项目,合力推动投资增长。一是以项目前期工作为重点,时刻跟进包括“三早”项目在内的所有项目的前期手续办理情况,每天、每周、每月固定时间反馈给省市最新数据,同时实时更新吉林省重点项目信息系统中所有项目的信息,调度住建局、环保局、统计局、自然资源局等单位,掌握项目的最新进展,包括环评、能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以及发改手续。上半年项目中心接受两次迎检:5月7日,省直厅局来扶进行春季踏查工作,对省“三早”项目进行实地查看;6月19日,松原市督考办开展项目建设专项考评,项目中心根据考评细则准备迎检材料,圆满完成任务。二是3月以来,扶余市成立了新基建“761”工程项目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主管副市长任副组长,“761”工程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并将办公室设在发改局,项目中心编制了《扶余市新基建“761”工程方案》,截止目前,报送新基建“761”工程项目92个,总投资427.43亿元。“761”项目情况表需要中心进行实时更新。

(三)服务大局,全力推动环资事业。一是加快项目推进。加快推进陶赖昭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工程、扶余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扶余市五个重点镇污水收集管线项目(蔡家沟镇、三井子镇、弓棚子镇、陶赖昭镇、肖家乡)、扶余市11个乡镇污水收集及输送管线项目等工程,以上几个项目已遍地开花,正在全力开工建设。已完成扶余市城区水冲公厕建设项目、扶余市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建设项目、扶余市废弃物规范回收网点及分拣中心建设项目的可研批复。正在申报地方专项债。二是启动扶余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在进行各项专项规划的准备工作,已完成招标前的准备工作。三是加强调度秸秆综合利用。我市2019年秸秆可收集量215万吨,限烧区需烧除量45万吨,农村生活燃用约53万吨,综合利用量11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54.4%。其中:秸秆能源化利用81.22万吨(压块燃煤17.1万吨,打捆供应各类电厂64.12万吨),约占秸秆资源利用量的72.5%;秸秆原料化利用6万吨,约占秸秆综合利用量的5.1%;农作物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量达到16万吨,约占秸秆资源总量的13.7%;饲料化利用量达到13.06万吨,约占秸秆资源总量的11.2%;基料化利用量达到0.72万吨,约占秸秆资源总量的0.6%。

(四)持续攻坚,扶贫工作亮点频现。一是全面完成脱贫任务,落实相关政策。贫困村道路方面,针对2020年计划退出的7个省级贫困村及2个已退出的省级贫困村未硬化的巷路进行了现场勘查和测量,最终确定了工程的实施地点及里程。路面长度合计约28.049公里(实际施工图设计里程:27.741公里)。安全饮水方面,2020--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覆盖贫困户215户388人。已于5月末施工招标完成,6月份开工建设。教育扶贫方面,目前对扶余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义务教育阶段(6——16周岁)的贫困学生已核查完毕,共计1017人。在产业扶贫上,我们将2020年的增粮项目全力向贫困村倾斜。机关扶贫方面,我局党组成员的扶贫包保任务没有改变。一是及时调整机关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落实扶贫工作任务。二是按时完成扶贫工作。我局共有2名第一书记、7名工作队队长,19名包保队员,共包保212户贫困户、贫困人口393人,涉及4个乡镇、9个村,按时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和市扶贫办安排的入户对接、“万名干部大走访”、吃亲情饭等具体扶贫工作任务。

(五)稳定社会,全面监测市场物价。一是根据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阶段性降低非居民用气成本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吉发改价格[2020]149号)文件精神,为了疫情后支持企业尽快复工复产,经对成本测算和与燃气公司沟通,决定将我市非居民用气价格由原来的2.95元/m3下调至2.80元/m3,执行时间为2020年2月22日—6月30。二是全国受疫情影响猪肉价格上涨严重,为了让我市居民不因猪肉价格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经请示市政府同意,将我市政府储备冻猪肉进行投放,为稳定市场价格,我们和粮储局、商务局、财政局与大型超市共同签订合同,超市设立专柜并以最低价格进行销售,得到我市广大居民的一致认可。三是根据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吉发改价格[2020]100号)文件精神,为了疫情后支持企业尽快复工复产,经与电力部门沟通,对我市范围内执行一般工商业用电、其他用电、大工业用电的电力用户,电费全部按%95进行结算,执行时间为2020年2月1日—6月30止。四是6月中旬我局和教育、财政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对我市民办幼儿园进行一次清查,此次清查由教育局牵头,我科室的主要任务是看办学机构实际收费标准和来我局备案的收费标准是否一致,按文件要求,凡是对弄虚作假不真实的民办幼儿园,在我单位一律取消备案资格,并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六)立足群众,抓实惠民民生工程。扶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我局结合工作实际编制了全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社会事业部分)及工作目标。完成新基建“761”项目社会事业方面的调度、谋划和上报工作。完成了社会事业“十四五”项目的谋划工作。完成了扶余市中医院、扶余市人民医院传染病监测和诊治能力提升等13个项目的审批工作。开展并完成了扶余市民生项目的谋划、制定和上报工作。完成了《扶余市2020年度民生行动计划》的制定和上报工作。完成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重点任务推进情况调度工作。完成了卫生方面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债券的项目申报工作。完成社会事业方面和民生方面项目的储备工作。

(七)建设组织,加强党内思想建设。持续强化党对发改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精神,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加强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全市工作作风大整顿为契机,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深化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专题辅导、集中轮训、现场教学、党日活动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学深悟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融会贯通到起草文件、拟定政策、推动项目、深化改革等各领域全方位工作中去。

(八)心系疫情,“防疫”工作成果显著。一是报送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及贷款资金需求根据《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报送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及贷款资金需求的通知》(吉发改财金〔2020〕65号)文件要求,我局份批次对口上报扶余辖区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及贷款资金需求。于第二批次分别帮助吉林省成一禽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扶余正邦养殖有限公司申报贷款2500万元和17000万元;第六批帮助扶余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申报贷款30000万元。二是建议我市3户复合肥生产企业复工复产享受电价优惠政策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发改价格〔2020〕258号)精神,史丹利化肥扶余有限公司、吉林新洋丰肥业有限公司、吉林中盐红四方肥业有新公司向政府部门提出符合阶段性电价申请,根据《关于我市三户复合肥生产企业综合能耗情况的说明》(扶发改发字〔2020〕10号)中提到以上三户复合肥生产企业未采用国家明令禁止或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虽然企业综合能耗都比较高,但不属于高耗能企业,扶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扶余市发展和改革局、扶余市统计局同意以上三家企业享受优惠电价政策。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根据《松原市发改委关于提前做好相关领域项目争资准备工作的通知》(松发改发〔2020〕91号)精神,我局围绕国家资金方向,提前做好项目争取资金的准备,同时,继续加大争取资金项目谋划储备和前期推进工作力度,争取获得更多国家资金的支持。我局认真谋划共计划争取22个项目共计27.1274亿元。四是申报享受税收政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根据《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享受税收政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申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吉发改财金〔2020〕120号)要求,为支持我市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发展,切实做好税收保障企业名单管理工作,我局认真研究,重点审核企业生产产品后积极申报。我局分别帮助吉林新洋丰肥业有限公司、史丹利化肥扶余有限公司、吉林中盐红四方肥业有限公司、扶余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向上申报,对疫情防控期间企业扩大生产购置的相关设备,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和疫情防控期间可以按月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五是物价监测按照市政府领导安排和部署,市价格监测服务中心在新冠病毒来袭之际,对我市“战备”期间的粮油、副食、水果、蔬菜、医药用品价格进行逐日监测,把握市场走势,成功的防止出现较大的价格波动,确保我市“战备”期间“菜篮子”“应急医药用品”商品价格稳定。六是购买防疫物资按照市防疫采购领导小组部署,我局为防疫采购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采购防疫物资的任务和责任。为履行政府应急储备职能,我局委托北京圣阳鑫康科技有限公司购买红外额温快筛仪(HT-F03D)15台。现已交付市疾控中心统一分配使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由于受到国内疫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县市经济增长放缓的宏观环境影响,全市经济增长呈现明显放缓态势。GDP增幅较往年均有所回落,经济运行质量有所下滑。二是工业下行刻不容缓。停产、减产企业影响较大。要素保障存在“瓶颈”。融资方面,工业贷款投放不足,部分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问题依然存在。人才方面,主导产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缺乏;用工方面,工人流动性大,企业缺乏熟练工,导致部分企业结构性用工短缺。三是结构优化的压力增大。工业上,我市一些传统制造业、初级加工业项目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的问题;农业上,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第三产业上,新兴服务业、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新业态发展刚刚起步,基础较差,经验不足。四是部分投资项目进展缓慢。受资金、市场、土地等因素影响,一些主要投资项目开工迟缓,部分在建项目停缓建。部分项目开工手续未完成,申报入库统计进度有待推进。同时,新开工项目个数、规模不理想。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工业领域新开工项目个数减少、规模偏小将会导致投资后劲不足。五是消费市场挖掘不够。限上零售额对全部零售额的贡献下降,呈现负增长态势。第一,收入增长不确定性影响消费。因收入预期不确定性增加,同时教育、医疗、住房消费支出逐年增加,居民消费趋于谨慎。前些年快速增长的粮油食品类、穿着类等增速出现明显回落,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第二,网络购物影响传统消费份额。近年来,网络购物以其方便、快捷、价格低廉、足不出户完成各种购物的诸多优势,在中青年人群中普及流行,消费品涵盖所有零售经营的品类,特别是服装及电子产品类商品成交量较大,网上购物发展迅速,分流了相当一部分消费群体。第三,经济持续下行影响消费。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居民消费期望减退,消费欲望减弱;实体经济面临市场、资金和成本等多重压力,成本上升,利润下降,销售额增长放缓。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优化经济结构。围绕落实好供给侧改革政策,积极推进八大产业集群发展。鼓励中小企业转型创新,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传统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加大工业集中区和园区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管理工作,继续推行保姆式服务,切实提高对资金和项目的聚集和承载能力。

(二)重点抓好重大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一是严格执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项目、落实资金、落实条件。二是推进好重点产业类项目。三是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四是落实好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

镇消费扶贫工作计划篇(7)

【正文】

乡镇关于2020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问题举一反三整改落实进展情况报告

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按照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做好2020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为扎实做好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推进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推进有效衔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县有关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镇关于2020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问题举一反三整改工作,经镇党委、政府梳理总结,形成了《会埠镇关于2020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问题举一反三整改落实进展情况报告》。

现予以上报。

此页无正文

中共会埠镇委员会

2021年5月13日

会埠镇关于2020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问题举一反三整改落实进展情况的报告

自奉新县成效考核问题整改工作启动以来,我镇严格按照县委整改工作方案要求,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推进我镇整改工作,会埠镇关于2020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问题举一反三整改台账,共细化为19个具体问题、40条整改措施。截至5月13日,2020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问题举一反三整改,共完成40条整改措施:计划5月15日前完成并长期坚持的18条整改措施,已于5月初前销号完成并长期坚持;计划5月15日前完成的22条整改措施,已于5月13日前销号完成。

一、坚持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扎实2020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问题举一反三整改工作。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问题整改工作,召开党委会议专题深入学习最新讲话精神,通过2月26日召开专题党委会议学习在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到做好脱贫攻坚整改工作是一项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县有关巩固脱贫成果决策部署的重要体现,较真碰硬狠抓脱贫攻坚问题整改,以坚决的态度、强烈的担当、顽强的韧劲、有力的举措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二、成效考核问题整改总体进展情况。

(一)推进部署整改工作情况

按照县级整改文件精神,我镇积极响应上级部门关于脱贫攻坚整改工作的最新部署,于4月8日下午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问题认领工作,梳理总结出成效考核问题整改台账具体问题19个,细化整改措施40项;4月9日-4月10日落实村级整改工作责任,督促村两委针对问题整改工作对照认领问题建立台账;4月19日召开全镇范围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部署推进会;4月28日全镇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回访工作推进会暨调度各村整改工作进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落实“三位一体”整改

按照制定的整改工作台账时间节点要求,自4月8日起我镇就开始着手整改工作一体化推进,对问题整改工作认真研究谋划,周密安排部署。各村、镇直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分工承担整改主体责任,落实挂点村干部回访挂点村脱贫户制度,推动帮扶资源力量进一步下沉到村。严格落实“镇负总责、村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镇、村上下联动,强化挂点村领导及大村长对村脱贫攻坚整改工作责任,进一步落实各村、镇直各单位整改责任,细化整改举措,狠抓整改落实。在整改工作推进过程中,我镇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成果村级排查工作。组织业务骨干深入村组开展督导检查,重点针对问题整改台账是否建立,整改落实是否到位,是否存在敷衍应付、避重就轻、弄虚作假等作风不严不实问题;确保各村整改工作有序进行,问题逐一销号。

三、聚焦重点问题,逐条逐项推动整改措施落实

本次2020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指出问题举一反三整改,我镇结合脱贫攻坚实际,梳理出全镇19个问题,制定措施40项。目前,我镇已完成销号40项整改措施,长期坚持的整改项动态更新相关佐证材料。

一、工作落实还不够扎实

1、个别易返贫致贫人口监测与帮扶不及时,返贫致贫监测与帮扶力度有待提高。抽查882户建档立卡户中,发现1户存在一定返贫风险的农户和1户存在新致贫风险的农户。评估组将上述两户情况向当地政府反馈后,当地扶贫部门已及时纳入监测,制定帮扶计划,但也反映出个别地方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不够到位。

整改情况:一是于4月28日下午召开全镇防(返)贫监测会议,组织镇村扶贫工作站干部、驻村干部、结对帮扶干部下村逐户开展排查工作,在各村村委会及人员流动密集场所张贴宣传表,及时核实处理省系统反馈下来的数据,严格落实防止返贫监测机制;二是于4月29日-5月6日开展全面回访现有脱贫户及边缘户,调度各村监测帮扶落实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开展整改;三是对我镇现有的5户8人边缘易致贫户(已消除风险)定期排查情况,及时研判风险制定帮扶措施,申报防贫险。

2、有的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信息不够精准。某县存在就业监测务工信息与实际不一致,务工地点与实际不符、电话信息有误; 有的贫困户家中多人在外务工,系统录入1人;有的贫困户无劳动能力,监测系统显示为劳动力。2020年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我县仰山乡仰山村某贫困户常年在广东省白云区企业务工,但系统录入为临时零工,并且未录入务工地点、电话号码。

整改情况:镇人社所每月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摸查,及时在国扶系统及省扶系统做好同步更新,数据比对。

3、基层基础信息不够准确。2020年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我县建档立卡系统填报不规范。通过比对2020年残联发放残疾补助名单,发现贫困人口46人享受残疾人补助,但国扶系统中该46名贫困人口健康状况标识为健康。经核实,该46名贫困人口为2020年4月至10月新办残疾证人员,已享受残疾人补助,但建档立卡系统未及时进行更新。少数贫困户年度收入统计核算不精准。经入户调查了解,仰山乡坛下村某贫困户,2020年1月6日获得民宿产业分红850元,未及时统计收入;会埠镇水口村某贫困户2019年10月至12月在奉新县城从事水泥砂石等小型货运,获得的经营性收入6000元统计为工资性收入。

整改情况:省检反馈的水口村脱贫户甘朝清在县城从事小型货运收入明细归类错误已及时在系统中整改过来,在村级做好收入公示。镇扶贫站针对各类存疑数据及时下发村核实,国扶省系统同步修正更新。

二、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

4、扶贫产业发展政策依赖性强,市场化程度有待提升。抽查3县扶贫产业覆盖面虽然比较广,但特色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依然不突出,产业市场化程度并不高,大量扶贫产品的销售主要靠政府及事业单位带动,产业发展对财政扶贫资金的依赖程度较高。县、乡、村各级对于扶贫产业发展的长远谋划有待加强,自主发展意识不强,更多地寄希望于后续产业帮扶政策和帮扶资金。村干部访谈中,80%以上的行政村希望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

整改情况:镇农技站积极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引导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提升种养殖技术,通过流转土地,务工分红进一步强化产业带贫益贫机制。

5、农业合作社运营状况有待优化,户贷社用风险防范有待完善。抽查的29个行政村,虽然都设有农业合作社,但整体运营状况一般,部分合作社产业发展成效不明显,且带贫效益不足。实地调查了解的46个合作社中,近30%产业发展较差或刚刚起步。抽查882户建档立卡户中,通过合作社获得务工收入的不足10%; 获得分红的,标准大部分为200-400元/年,少数低于100元。70%的抽查村反映集体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缺乏经营人才,不利于农业合作社后续发展。此外,合作社运营资金中有部分来自于农户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抽查的368户贷过扶贫小额信贷的农户中,有96户(26.09%)为户贷社用,目前对于这些资金的使用管理尚待规范、风险防范措施尚待进一步加强。

整改情况:一是镇农经站深入各村扶贫合作社开展业务指导,规范各村扶贫合作社建设;二是推送各村优秀青年人选参与“赣鄱好青年”相关培训活动,进一步将强本土人才培育管理;三是通过回访工作落实全面开展小额信贷需求再摸底,再宣传,确保有贷款发展产业的脱贫户应贷尽贷;四是督促各村建立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贷后跟踪管理情况。

6、个别地方就业政策落实不够精准。实地核查了解,某县一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年初提交就业培训意愿,但全年均未参加培训。一专业合作社作为扶贫车间,以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名义获得补贴,但实地核查发现该合作社并未带动贫困劳动力务工。

整改情况:一是通过回访工作组织帮扶干部入户落实全面开展劳动力培训需求摸底,积极引导脱贫户参与就业技能培训;二是镇人社所定期开展摸排监测各村务工情况,及时申报如交通补贴等就业补贴政策。

7、少数地方公益性岗位管理不够规范。实地核查了解,某县一乡镇开发公路养护、森林防火等公益性岗位124个,但未建立岗位管理制度,聘用合同未明确岗位工作范围、职责要求等;另一县某村在岗生态护林员4名,其中3人聘用合同于2020年9月30日到期,入户核查时3人均在岗但未续签合同,1人于2020年11月上岗,但未签订聘用合同。2020年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我县澡溪乡黄石村某贫困户台账资料,显示户主公益性岗位职责为森林防火,其妻子公益性岗位职责为护林员。经调查了解,户主实际从事护林员工作,其妻子实际从事森林防火宣传工作。同时,户主2018年8月前从事村保洁员公益性岗位,2018年9月未再从事村保洁员岗位,已停发工资,但岗位合同未及时撤销。

整改情况:一是做好公益性岗位监督工作,对水口村公益岗位管理不规范及时整改,续签各扶贫专岗合同;二是督促各村开展防火护林排查工作,实行动态管理;三是镇人社所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岗位管理,定期下村监督各村公益性岗位履职情况;四是经回访工作排查后对水口村脱贫户甘红星履职不到位进行清退处理,及时建立各村公益性岗位动态管理台账,定期清退新增;五是镇人社所定期开展数据比对,及时更新系统内需更新信息,确保账实相符。

8、个别地方健康扶贫家庭医生履约服务有盲点,未履约或履约不实。某县个别家庭医生履约落实不到位,未达到与其签订的协议上每年6次、每2个月随访一次的要求。

整改情况:一是截止至5月6日止,辖区脱贫人口总人数为488人,已建立健康档案人数488份,其中已签约人数488人,签约率为100%;二是截止至5月6日止,辖区脱贫人口老年人数为108人,签约人数为108人,履约人数108人,履约率为100%;0-6岁儿童人数为14人,签约人数为14人,履约人数为14人,履约率为100%;三是截止至5月6日止,辖区脱贫人口数为488人,已建立健康档案488人,全面体检人数为101人。其中已签约人数488人,签约率为100%。脱贫户共183户,共发放联系卡183张。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结核病已完成2次随访人数分别为:105人、24人、37人、1人,均做好了随访记录;四是组织家庭医生可通过门诊、巡诊、随访、电话、微信等形式为脱贫人口提供履约服务。

9、少数地方消费扶贫“三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三专”建设滞后,某县暂未建设消费扶贫专馆;有的运营不到位,某县消费扶贫专馆销售非扶贫目录产品,有的商品没有标注扶贫产品,价格标识不准确等;有的消费扶贫专馆收购贫困户农副产品,未及时结算拨付。2020年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我县放置的18台消费扶贫无人柜均未通电,扶贫产品也未上架。

整改情况:2021年组织镇青树村龙头企业润民米业申报扶贫特色产品奉心米,进一步打开扶贫产品销售销售渠道。

三、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还不够规范

10、个别项目实施缓慢。某区移民办2017年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1.8万元实施村庄整治项目,建设内容为道路硬化、休闲广场及绿化工程。项目计划2017年竣工验收,实际2019年1月完工。2017年9月该区将资金拨付至镇农村经营管理站,因工程进度原因2019年4月才支付核算,项目进度滞后。

整改情况:镇财政所定期开展扶贫项目实施进度调度,镇财政所加快资金审核拨付,让上年度项目尽快产生带贫益贫效益。

11、资金支出进度较为滞后。某区财政局2019年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42万元实施“雨露计划”项目,计划补贴1400人,实际补贴850人,支出资金256万元,支出进度57.9%。

整改情况:对各村适龄贫困学生开展全面排查,针对雨露计划应享受学生落实相关补助申报。

12、个别项目后续管护不到位。某县农业农村局2017年使用县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9万元实施村道路硬化工程项目,虽明确管护人员但后期管护不到位,经实地勘查发现,部分路面出现2 条长约1米的裂缝。

整改情况:一是严格按照“五定五有“落实各村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落实环境管护责任人,分村包片开展定期管护;二是督促各村召开扶贫资产管护会议,确定资产管理专干,落实资产管护。

13、有的项目内容变更程序不规范,未经批准擅自变更建设内容和规模。某县道路防护工程项目批复建设内容为1750米波形护栏及防撞墙,实际该道路没有建防撞墙,而改为全部建设波形护栏,实际验收工程量3088米。

整改情况:一是规范项目库建设,针对入库项目做好前期考察,村开会审议公示,镇审议公示后上报;二是对镇域内项目进行全面摸查,确项目建设程序不合理的项目及时变更报批;三是镇交通站针对我镇水口村存在的扶贫资金交通项目,进一步加强监督指导。

14、有的项目未留质保金。2020年省脱贫攻坚资金绩效考核反馈我县2020年安排90万元用于赤岸镇街子村新建菌房扶贫车间468㎡项目,合同约定项目完工结算后扣留5%(4.5万元)作为质保金,该款项完工结算后已全额拨付,未留质保金。2020年仰山乡塅上村民宿改建项目,批复资金22万元,合同约定项目完工结算后预留3%(0.66万元)作为质保金,该款项完工结算后已全额拨付,未留质保金。

整改情况:镇财政所按照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制度要求,落实相关扶贫资金管理制度,确保按合同约定程序拨付项目质保金。

15、有的项目扶贫资金未发挥效益。2020年省脱贫攻坚资金绩效考核反馈我县2018年1个产业项目,截至评价日贫困户未受益。2019年10个产业项目,截止至评价日,贫困户未受益。

整改情况:一是严格按照扶贫资产后续管护要求,督促各村落实管护责任人,制定长效管护机制;二是进一步规范扶贫项目收益资金发放,鼓励通过以务工形式进行发放,扶持脱贫户自主致富意识。

16、有的项目绩效目标设置不合理。2020年省脱贫攻坚资金绩效考核反馈2020年安排126.942477万元用于赤田镇石湖村建设稻谷烘干厂项目,项目绩效目标表中效益指标为增加环境氧气,项目实际情况就是稻谷烘干稻谷加工,不能增加环境中的氧气。

整改情况:镇财政所对各村扶贫资金项目绩效目标进行业务指导,确保各村扶贫资金项目绩效目标设置规范。

四、中央考核发现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需重点关注问题

17、因病因残特殊困难群体占比较高。全省因病因残致贫476612户、占59. 53%; “两类对象”因病因残监测16272户、占63.94%。实地走访218户中,患慢病151户、占65.1%,患大病32户、占14.7%,因病因残特殊困难人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仍需重点保障。

整改情况:一是进一步加强村级排查工作,结合脱贫攻坚回访对全镇目前现有的脱贫户及边缘易致贫户还有普通农户开展全面摸排,确保低收入困难人群及时发起申请;二是针对系统数据比对反馈下来的各类申请,及时开展核实,对应纳入风险监测人员及时纳入风险监测名单;三是对全镇目前现有的边缘易致贫户及脱贫监测户制定分层分类帮扶,确保逐步消除风险。

18、医保低保等政策调整压力较大。江西省对贫困人口实行“四道”保障线,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明年统一调整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道”保障线,报销比例会下降,政策落差较大。同时,全省建档立卡人口中,有92万人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占32.7%。实地走访218户中,有121户纳入低保保障、占55.5%。若医保低保等保障政策退出太快,一定程度上将影响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增加返贫致贫风险。

整改情况:一是2021年贫困人口虽然由原来的“四道”保障线调整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道”保障线,但报销比例仍保持在90%的适度水平,未减损贫困人口的医疗待遇;二是镇民政所按照上级要求对镇域内脱贫户做好延退管理工作,对确有此类情形的脱贫户提前做好上报工作,确保稳固脱贫成效。

19、光伏运维管理不到位。有的地方未设置运维管理公示牌,运维公司及运维人员信息未公示;有的地方使用发电收益重复列支运维管理费用,光伏发电收益分配管理不规范。

整改情况:一是镇扶贫站联系县国资委对镇域内光伏电站设置相关运维管理牌,落实运维管护;二是督促各村制定2021年光伏收益分配方案,严格按照分配方案公示公开收益分配。

四、巩固深化整改落实成效,巩固现有脱贫成果

一是思想认识更加深刻,政治站位进一步提高。通过开展学习在脱贫攻坚表彰大会讲话精神,干部思想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落实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的工作要求,迎战乡村振兴工作。

二是坚持“两不愁,三保障”不动摇,推进脱贫成果提质增效。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开展全镇村组脱贫户饮水安全入户检测并整改不合格水源,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解决成效考核中指出的问题难点。同时积极在脱贫群众中开展扶贫扶志感恩行动、树立脱贫典型,讲好脱贫故事,引导脱贫群众摆脱“等靠要”思想,依托自身努力走上致富路。

三是基层工作作风改进优化,群众满意度提升。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贯彻防返贫监测全过程,把作风建设贯彻防返贫监测各环节的基础上,基层工作作风大大改进,进一步减少文山会海填表报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大大减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多元化发展,群众满意认可度提升,为推动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镇消费扶贫工作计划篇(8)

1998年,在李嘉诚基金会的倡导下,汕头大学医学院开展了医疗扶贫活动,旨在帮助一些贫困患者缓解看病贵的问题,让他们享受免费提供的医疗服务。自1998年以来,该项目为贫困的初级卫生单位提供了各种免费培训,目前已建立31个扶贫基地(县级以上医院)和扶贫基地,其中包括粤东基层医疗单位,包括广西苗乡乡镇卫生院,云南边境,江西老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它为30多万名患者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并捐赠超过1000万元的药品。超过9000个免费手术程序,2109例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Ermeichun扶贫行动,1038名患者免费修复唇裂,对84名脑瘫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此外,还对1万多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了培训,完成了6000多项妇科普查,4万多次胸部透视,3000多种肠道疾病调查等。

二、农村医疗现状

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集中。全国大部分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在国家,省,自治区政府确定的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其次,贫困县以外的零星农村贫困人口分散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此外,在中国大多数城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贫困人口,这些人口的分布也呈现出零星的特征。贫困人口基数庞大,发展迅速。随着中国扶贫事业的发展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劳动,到20世纪末,这部分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或缓解。根据一些数据,这部分人口估计约为2200万。另外,由于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贫困户将恢复贫困。总的来说,中国城乡贫困人口约为7000万,中国贫困人口素质较低。基本卫生条件差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中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病率很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这些特征决定了中国医疗扶贫的广泛性和长期性。此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农民的生活从生活到小康,以及农村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有了明显改善,其健康消费将逐渐从医疗消费转向预防性健康消费。

三、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虽然医疗扶贫行业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但在一定程度上为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但是,扶贫行动不能有效改善农村的医疗条件。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如下:1.自由和有限的扶贫医疗资源不能满足农村贫困患者的需求。2.医疗扶贫服务的时间限制。许多医生利用周末或业余时间组建医疗移动服务团队。由于运输不便,偏远地区的农民有时会错过服务时间.3.在一些地方,农村扶贫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乡镇卫生院的经济效益,不能得到当地乡镇卫生院的支持。

四、解决措施

(1)贫困地?^卫生室建设

对于贫困村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收取一般诊疗费。从2016年起,对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服务人口在1000人以下贫困村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定额补助由200元/月增加到400元/月。

(2)乡村医生培训

加强后备人才培养,重点抓好三年制大学生医学生贫困村秩序免费培训计划,重点关注贫困村卫生室毕业后的医疗工作,加强村里医务人员的培训,分批安排贫困村农村医生的培训。培训时间为6个月,培训结束和考试合格后,将按照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给予学费和生活津贴,不断提高农村医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增加医疗技术人员

从2015年到2020年,将积极争取每年为乡镇卫生院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全科医生。从2018年到2020年,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平均提供5名全科医生。

(4)完善相关医疗制度

镇消费扶贫工作计划篇(9)

1.总体要求: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贫困村高于全镇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镇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稳定实现建档立卡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2.主要目标:从今年起决战三年,通过“三个全覆盖”,实现“一个不掉队”,即贫困村定点帮扶全覆盖、有劳动能力扶贫对象产业帮扶全覆盖、无劳动能力扶贫对象保障全覆盖,到2017年底,实现全镇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3.具体任务:2015—2017三年内,全镇农村贫困人口分别逐年减少1184人、693人、618人。到2017年底,贫困人口降至520人左右,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

二、强化工作措施

(一)核定对象,精准识别到位

一要分类对号扶持。对已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收入为依据再次进行核准,逐村逐户拉网式摸底排查和精确复核,对“关系户”、“人情户”坚决予以清除,对已脱贫的及时予以销号,确保扶贫对象的真实性。经核查,目前全镇1028户3015人贫困人口,大致分为A、B两类:A类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有805户2658人,可通过产业、搬迁或劳务等帮扶方式达到脱贫目标;B类是指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家庭,有223户357人,只能完全依靠政府保障措施实现衣、食、住无忧目标。三年扶贫攻坚,要集中力量强攻A类贫困户脱贫销号,保障B类贫困户基本生活。

二要分年挂图作业。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分三年制定脱贫规划。镇、村要逐级分解落实三年决战任务,对每年计划要求精准脱贫的A类贫困户落实到户到人,建立台账,并使用图表标注清楚,挂图作业,脱贫一户销号一户,决不能让扶贫任务悬空。

三要分户规范建档。定期更新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全国扶贫对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建立扶贫信息互联互通平台,供帮扶单位(企业)和社会各界查询,做到资源共享。

(二)因类制宜,精准施策到位

一要全力打好基础设施扶贫攻坚战。围绕解决交通、水利等“最后一公里”问题,重点加速实施“五项工程”。其一,加速实施自然村通达工程。在每公里省补助10万元、县配套2万元的基础上,县、镇再分别配套6万元、2万元,确保到2016年底,贫困村中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交通口要负责抓好落实。其二,加速实施危房改造工程。今明两年分别完成199户、200户,确保到2016年底全面完成农村贫困户土坯房和危旧住房改造任务。规划站要负责抓好落实。其三,加速实施自来水农用水工程。大力推进农村自来水工程,全面实施农田灌溉规划,规划项目实质性向贫困村倾斜,力争到2017年底,基本解决贫困村居民饮水困难问题,基本解决贫困村较大连片农田有效灌溉问题。水务站要负责抓好落实。其四,加速实施农网改造工程。优先安排贫困村农网改造升级,到2017年底以前全镇贫困村电压低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供电所要负责抓好落实。其五,加速实施村庄整治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每个贫困村每年统筹安排不少于2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村庄整治、生态建设。

二要全力打好特色产业扶贫攻坚战。认真对接县里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措并举,大力发展井冈蜜柚、高产油茶、有机茶叶、果子狸养殖等特色产业。其一,实行扶贫资金到户。对干部重点帮扶的A类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一次性扶持产业发展补助资金5000元以上,按规划分批实施,3年内全覆盖。同时,整合其他各块资金,形成“5000+ⅹ”的资金放大,提高特色产业开发效益。其二,实行产业奖补提标。在我县现有产业奖补政策范围内,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奖补标准,即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县定奖补产业发展规模的,按现行县定奖补政策基础上加奖50%,实现“扶贫”和“壮大富民产业”双丰收。其三,实行产业信贷试点。按照万办字〔2015〕65号文件要求,在2个试点村中开展扶贫和移民产业贷款试点工作。在开展试点的同时,县财政每年再安排6000万元风险补偿金,存入县农村信用联社,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贷款范围,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决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困难。同时还要开展普惠金融试点,县“财政惠农信贷通”对吸纳贫困户达到30%以上的经营主体和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倾斜,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开展农民住房抵押贷款。其四,实行服务体系创新。积极引导承包土地向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围绕个人发展壮大型、产业合作社入股型、家庭农场带动型等三种产业发展类型,扩大产业扶贫覆盖面,提高贫困户的组织化水平,让贫困户抱团取暖,从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而长效的收益。加大对带动贫困户以土地出租、联营,资金入股等方式进行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产业基地的扶持力度。广泛推行“千村万户老乡工程”,力争2-3年覆盖80%以上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另外,积极发挥原中央苏区县红色旅游、XX湖生态旅游等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力争在年内打造1-2个乡村旅游扶贫点。

三要全力打好搬迁扶贫攻坚战。其一,在引导上体现群众自愿。对地处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就地脱贫难度大、成本高的贫困群众,通过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多方支持,扎实推进搬迁扶贫,有序引导贫困人口向城区、工业园区、中心镇或中心村搬迁转移。2015年计划搬迁移民城467人,其中:深山区移民搬迁230人,生态移民237人。其二,在方式上实行集中安置。扶贫搬迁的移民原则上一律实行集中安置,主要在中心镇(村)以及城区园区进行集中安置。其中:县城东湖小区安置点计划安置移民城215人;县工业园区安置点计划安置移民城42人;圩镇安置点计划安置移民210人,鼓励其他有条件的中心村申报建设移民安置点小区。其三,在资源上做到整合用活。交通、水利、供电、教育、文化、新村办、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倾斜支持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道路、通水、通电、学校、卫生所、文化等公共设施。把移民搬迁安置用地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计划,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专项安排用地指标。列入了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范围的要落实土地收益分配政策,搬迁移民可享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试点政策补助。搬迁移民户可享受搬迁移民扶贫补助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补助,对特别困难的搬迁户,进一步提高建房补助标准,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一对一”帮扶;搬迁移民户除享受移民安置各项扶持政策外,迁出地的土地、山林、水面等承包经营权不变;就业部门对移民进行免费培训,园区办根据移民需求,帮助移民实现“一户一人”入园就业,解决其后续发展问题,实现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四要全力打好智力扶贫攻坚战。主要做到“三个倾斜”:其一,教育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加强贫困村学校规划,优先支持建设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同步实现标准化和现代远程教育,新招聘的教师优先安排到贫困村小学任教,县教体局每年定期安排优秀的小学教师到贫困村小学轮流支教,让贫困村的小学生能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完善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优先支持贫困村利用闲置校舍改办幼儿园、村小增设附属幼儿班、学前教育巡回支教点项目,2017年年底前每个贫困村至少要建成一所普惠性、低收费幼儿园。其二,资助力度向贫困生倾斜。落实好现有国家济困助学政策,逐步提高贫困生资助标准。公办幼儿园、村小附属幼儿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前教育的保教费减半;对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县在上级规定的基础上每人每年增加500元;XX中学招收1-2个高中励志班,XX二中招收1-2个初中励志班,择优录取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到励志班上学,励志班学生除享受国家规定的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外,每人每学年再给予生活补助1000元,并免除学杂费、住宿费;对考取三本以上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特困户子女每人一次性补助8000元;为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其三,职业培训向贫困户倾斜。支持职业学历教育,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参加中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除实行免费教育外,在校期间每人每学年给予生活补助2000元。面向农村贫困家庭定向培养人才,今年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报考“三定向”的加20分录取;从2016年起,切出20%的“三定向”招生指标,专门用于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并根据当年招生考试情况确定具体加分标准。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参加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部门颁发职业技能证书的扶贫对象,给予每人1000元培训补助;为扶贫对象免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五要全力打好劳务扶贫攻坚战。主要采取两个途径进行:其一,购买公益性岗位实现安置就业。积极探索政府通过购买环卫、园林、保洁、治安巡逻、农村公路养护等政府公益性就业岗位,确保每年拿出30%以上的公益性就业岗位给贫困户选择,用于扶持贫困人口就业。其二,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实现鼓励创业。凡通过创业带领贫困户家庭成员就业,经就业部门审核符合相关规定的,优先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

六要全力打好保障扶贫攻坚战。主要是完善四大保障制度:其一,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保、“五保”补助标准,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做到“应保尽保”,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扶持范围。其二,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B类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政府代缴范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代缴,让其享受基本养老金保障。其三,完善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县政府出资为B类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合作医疗保险,让贫困户免费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保障和大病保险保障。其四,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困难,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或个人给予临时救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三)结对联系,精准帮扶到位

一是健全部门“不脱贫、不撤兵”的驻村联系机制。按照万发〔2015〕3号文件要求,县领导和县直单位定点帮扶“十二五”贫困村工作继续执行到2015年12月底。同时,提前安排县领导和县直单位挂点帮扶“十三五”贫困村,从2015-2017年,一定三年不变,强化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实现全镇3个“十三五”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各帮扶单位要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力争三年之内消灭“空壳村”。年内,各帮扶单位要安排每个挂点村不少于2万元资金用于帮助该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部门要探索开展向“十三五”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以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探索贫困村“第一书记”与驻村工作队队长相统一的有效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管道”作用。各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落实帮扶任务和责任,驻村单位没有完成扶贫任务的,驻村帮扶工作不撤兵。

二是健全干部“不脱贫、不脱钩”的结对帮扶机制。按照精准扶贫、扶持到户的总要求,确保全体党政机关干部对全镇10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全覆盖。2015年从A类80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择74户产业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较强的贫困户进行产业重点帮扶,科级干部继续采取“1+2+2”(即每位干部每年新帮2户,巩固帮扶2户)的方式进行结对帮扶,正股级干部采取“1+1”方式进行结对帮扶,其余的9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党政机关干部的一般联系帮扶户,按照副科级以上干部“1+8”,正股级干部“1+6”,其他干部“1+4”的方式进行联系帮扶。2016年和2017年科级干部和正股级干部每年分别从各自的一般联系帮扶户中选择适合产业帮扶的对象进行产业重点帮扶,到2017年底,全镇产业重点帮扶对象达到222户左右,占A类贫困户的50%左右。产业重点帮扶和一般联系帮扶的具体目标和考核奖惩分别为:其一,重点帮扶县里每年从1000万元省级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中安排800万元左右用于干部重点帮扶工作,给予每户重点帮扶贫困户5000元的产业发展帮扶资金。帮扶干部必须根据“干部学用技术”活动要求,定期到贫困户家中上门解决实际问题,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镇里将依托农技信息和指导平台,实现农技信息共享,同时有效监督帮扶干部和农技人员的“学用技术”帮扶工作。帮扶干部应每月至少1次深入到帮扶户家中指导扶贫,年底在确保每户贫困户5000元的帮扶资金不流失的前提下,通过一年的帮扶,当年能见效的项目必须实现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当年不能见效的种植业项目要达到新建5亩或垦复扩种20亩的规模,成活率达到90%以上。将依托结对帮扶网上短信平台,将领导指示精神、阶段性工作安排、帮扶督查情况等信息及时准确地告知帮扶干部。同时要完善干部结对帮扶考核办法,既要考核当年的帮扶成效,还要采取“回头看”的督查形式,对往年的帮扶对象进行跟踪问效,实行帮扶干部“帮扶问责制”和“脱贫申报制”,即每年要对干部往年帮扶的对象进行“回头看”,如果帮扶对象未脱贫,则原帮扶干部要继续帮扶,第一次继续帮扶的帮扶资金由帮扶干部所在单位安排解决,最少不低于5000元/户,帮扶干部经过第一次继续帮扶后,帮扶户如已脱贫,则由帮扶干部向县扶贫和移民工作领导小组申报验收,经扶贫和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派人到户实地审核确认后才算帮扶任务完成。如果验收再不合格,帮扶户还未脱贫,则进行第二次继续帮扶,帮扶资金由帮扶干部所在单位及帮扶干部个人各出50%(个人出资部分由县财政统一在干部个人工资中扣除),如果经过三年帮扶,属于帮扶干部工作不力而造成帮扶对象仍未脱贫,则对帮扶干部作出组织处理。在帮扶过程中如遇帮扶干部镇内工作岗位正常调整,帮扶对象不变,任务也跟着落实到帮扶干部新的工作岗位,确保帮扶对象不脱贫干部帮扶不脱钩。其二,一般联系帮扶,干部在联系帮扶时要密切联系群众,掌握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现状,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利用“干部学用技术”活动所学知识,帮助贫困户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利用产业贷款风险补偿金政策,根据贫困户发展需要帮助贫困户到合作银行办理小额贷款,解决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题。镇扶贫和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不定期对干部的联系帮扶工作进行督查,对联系帮扶时工作态度不端正、不进行上门帮扶等帮扶不力的行为要在全镇进行通报批评,并以此作为干部推荐使用时的重要依据。

三是健全扶贫对象“不脱贫、不销号”的跟踪管理机制。要加强对扶贫对象的跟踪管理,做到“不脱贫不销号”,落实三年决战脱贫任务,确保用三年时间消除各贫困村的绝对贫困现象。加强扶贫信息监测工作,及时更新扶贫对象统计监测系统的数据信息,每年都要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收入变动状况、干部帮扶、项目帮扶、资金帮扶、扶贫项目实施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并及时录入全国扶贫对象统计监测系统。按照“贫困在库,脱贫出库”的原则,对已经脱贫的贫困户及时销号,对因特殊情况返贫的登记入库。对扶贫项目安排及实施、扶贫资金使用、贫困户得到扶持等情况,定期在村务公开栏内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三、组织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措施。为确保“精准扶贫,决战三年”活动取得实效,镇党委、镇政府决定在原“镇扶贫和移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增设大决战活动办公室及党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搬迁扶贫等八个工作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及主要职责见附件5),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村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各镇直单位都要建立帮扶小组,把扶贫攻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村、镇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落实责任措施,坚持扶贫开发重大问题亲自研究、难点问题亲自协调、关键环节亲自过问,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取得更大成效。镇党委、镇政府要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每个季度调度一次扶贫攻坚工作。

镇消费扶贫工作计划篇(10)

一、我市实施扶贫开发的工作背景:

一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客观要求。我市实施扶贫开发,是在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市“五三六”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向扶贫开发的广度、深度进军的征途中,探索新阶段、新一轮农村扶贫工作的新形势下,我市“十五”期间(20*—20*年)承担了市定50个特困村的扶贫开发任务,解决1.*1万人的温饱问题,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将特困村分成3—4批,每年启动一批,2—3年完成一批,逐步解决,连片开发。

二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同志曾多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除贫穷。”*年南巡讲话时,*同志又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扶贫开发,缓解并最终消除贫穷,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更是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扶贫开发不是哪个单位的工作,也不是哪个部门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市级各部门,社会各界都要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多形式的社会扶贫活动,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成功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绝大多数农民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在一些“偏、边、高、远”地区,农村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农村贫困问题还比较突出,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正基于此,开始了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第一步。

二、我市特困村现状及五年奋斗目标

最近,市农调队对特困村的20户贫困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的20户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水平为525元,其中:纯收入低于400元的15户,为调查面的75%,收入在400-625元之间的5户,占25%。调查显示:20*年,农村贫困户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87元,占人均纯收入的93%,连简单再生产都无法保证,莫说修房建屋、生病就医、子女上学。20户贫困户中,欠债的17户,占调查面的85%,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欠款。且截止6月31日止,有12户已经断粮,占调查面的60%。这个典型调查,是全市特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状况的一个缩影,其生活状况十分忧心。同时,也反映了特困村生产生活状况。概括地讲:

——交通条件差,环境闭塞。全市50个特困村主要分布在龙多山台地和华莹山区,占84%,沟深坡陡,地势偏僻。且有34个村不通公路,与全市公路通村率相比,低59.8%;就是通公路的14个村,也是晴通雨不通,路况极差,不能正常使用,仍主要依靠肩挑背磨。

——农业结构单一,经济收入水平低。这50个村主要是粮猪型结构,既缺少经济作物,粮食产量又低。特困村农民人均产粮仅353公斤,比全市平均人均产粮低207公斤;经济林村平173亩,比全市村平均低547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仅985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1537元。

——水源缺乏,灌溉条件差。特困村多数处于易旱地区,灌溉条件差,水源缺乏。特困村的有效灌溉面积比全市平均有效灌溉面积低二十六点四个百分点;灌溉保证率比全市低一十七点六个百分点;饮用水困难人数比全市平均高一十二点五个百分点。

——贫困人口比重大,生活条件差。特困村现价农民人均纯上入657元以下的占1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5%;农民人均纯收820以下的人口占21.9%,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8.8%;村平农村经济收入5*万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531万元。

落后的面貌令人痛心,贫困户的生活令人忧心。时代要求我们,群众呼唤我们,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到20*年达到以下奋斗目标。

——改变50个特困村的落后面貌,解决1.*1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实现34个特困村通公路,完善14个特困村村级公路,解决2个特困村行路难的问题。

——调整特困村农业结构,每个村培育1—2项主导产业。

——解决50个特困村15600人饮用水问题。

——改善42个特困村的水利灌溉,确保有效灌溉率35%以上。

——确保特困村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实现1600元以上。

三、今年扶贫工作任务及进展

根据*扶办项[20*]29号和*计委投[20*]778号文件,今年我市主要承担新建村级公路56.4公里,改建公路34.9公里,新栽蚕桑4370亩,新种粉葛1200亩,种水果2300亩,种花椒2000亩,修石渠1500米,打井40眼的建设任务。实现启动22个特困村建设、住房改造43户,新通公路18个村,扶贫培训30人,解决农村温饱2500人的目标。今年以来,各任务镇街不等不靠,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采取“贷、捐、垫、投劳”等多种办法筹措发展资金,早启动、早完工、早见效、早受益。截止8月底统计:全市今年计划启动23个特困村建设,现已启动36个特困村建设,超任务56%;规划新修公路56.6公里,目前完成毛胚路60公里,完工11.4公里;规划改建公路30.9公里,已动工32.8公里;规划发展蚕桑4370亩,现已栽2*0亩,育苗900亩;规划种粉葛1200亩,现已种2600亩,超任务117%;计划种水果2300亩,现已种1100亩;计划新种花椒2000亩,现已种850亩;其他规划的项目也相继动工,同时特困村还种植了两用竹、西瓜等2480亩,整治山平塘16口,建屯水田84处。总之,今年我市扶贫开发项目进展顺利,发展态势良好,为完成全年建设任务打下了好的基础。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工作班子得力。各任务镇街和村、社干部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扶贫工作班子和落实了扶贫工作人员,一起研究规划,落实项目,筹措资金。如土场镇党政班子,带领全体机关干部到特困村召开启动扶贫项目现场会,现已种粉葛500亩。隆兴、香龙、张桥、二郎、盐井、三汇、太和等镇领导班子,对特困村倾注大量热情,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工作的开展。

二是克服各种困难,千方百计筹资。由于中央扶贫资金要9月份才能安排到地方,但有的扶贫项目若不提前启动,将无法完成项目建设。针对这个特殊情况,各任务镇街和村社不等、不靠、采取“贷、捐、垫、投劳”等多种办法筹措资金。日前,已落实村、社干部贷款5万元,承包项目方垫支50万元,各种捐款10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40万元,共计筹措扶贫开发资金2*万元,促进了扶贫项目的健康开展。

三是干群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任务镇街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全市50个特困村都积极筹划项目启动工作。如隆兴镇党委、政府在财政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安排2万元扶持特困村发展,机关干部捐资1万元用于特困村公路建设;燕窝镇高峰村村两委会干部,专程到*市召开打工人员座谈会,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打工仔纷纷支持家乡建设,共捐款7000元,村干部还以私人名义贷款两万元,筹资开发扶贫项目;*希尔安药业公司主动捐款2万元给三汇镇元寨特困村发展两用竹;隆兴镇在公路建设中,附近农民主动给民工送水果、烧开水,其情融融。由于干部群众认识明确,尽管扶贫资金尚未到位,但扶贫项目建设健康进行。如太和石桠村蚕桑基地、土场靖林、张桥鹞子粉葛基地已具雏形,古楼称山、隆兴佛珠公路建设机器轰鸣,其他已启动的特困村也相继动工。

四是业主开发推进,扶贫效果明显。在扶贫开发中,各任务镇街十分注意扶贫效果,力争起好步、带好头。如太和石桠村村主任,主动承包100多亩土地,带头建标准化桑园,目前已栽植完毕并嫁接;三汇元寨村引进业主,承包开发粉葛和笋竹,日前效果明显;隆兴镇引进老板建公路,招标承包,全额垫支,进度快、质量好,干群满意。

五是深入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发展。为了实现扶贫规划目标,单靠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远远不够。各地坚持国家补助为辅,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反复向群众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如古楼镇称山村,要新修村级公路,建枇杷基地,群众积极投劳折资,全村劳平筹资270元;再如香龙金龙村为发展水竹和修公路,劳平集资130元以上。不但多数群众毫无怨言,积极交款,还主动做个别户的工作,积极参与扶贫项目的发展,为完成扶贫任务,打下了好的基础。

但是,在前进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少数镇、村干部对扶贫工作认识不够明确,有座享其成的观念,不是我要干,而是要,工作责任心不强;二是在扶贫实践中,一些项目规划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群众参与不充分,规划的主观性强,在客观效果和可行性上考虑不周全;三是少数特困村等待观望,有畏难情绪,存在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思想;四是部份特困村群众未真正发动起来,对扶贫的政策不甚了解,投工投劳不落实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妨碍我市扶贫工作的健康开展。

四、理清思路,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一)、以解决温饱为中心,坚持把扶贫工作落实到特困村、贫困户。

我市特困村部分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千头万绪,温饱第一,悠悠万事,惟此为大。虽然,特困村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重点应放在解决温饱上,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特困村、贫困户进行重点帮扶,其核心是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和干部帮扶措施真正落实到特困村、贫困户。因此,我们要以贫困村为基本扶持单位,实行市级部门联系到特困村,有关企业联系到镇街,镇街领导包特困村,镇街干部联系到贫困户。特别是市级部门,要明确那个领导负责,帮扶什么项目,一年办1—2件实事,五年帮助特困村改变面貌,决不能做表面文章,应付了事。

(二)、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集中力量发展种、养殖业。

所谓开发式扶贫,其实质量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支持特困村干部群众开发当地资源,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这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坚持这一方针,一是要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思路和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帮助其调整好农村产业结构,培植支柱产业,这是重点;二是要帮助特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有市场的种养业项目,要确保1-2个项目覆盖贫困户,解决温饱要以见效快的知短项目为主,巩固温饱要以长期受益的长效项目为主;三是要搞好科技培训,市扶贫办要结合实施的项目分片或分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各镇街要抓好示范片点,科技户、重点户的培育和发展,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第四,要千方百计为特困村经济发展项目开拓市场,组织销售,增强他们发展的信心。

(三)、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贫困户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贫困户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这是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发展经济打下坚实基础的可靠保证。基础设施重点是村级公路、农村电力和农村通讯;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重点是:基本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人畜饮水和贫困户住房改造。就我市而言,主要是切实解决好村级公路问题,小型、微型水利建设和人畜饮水问题。市级有关部门在规划、安排这类项目时,要优先照顾特困村,以加快改善特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步伐,市级部门联系特困村要以此为重点,努力解决特困村发展瓶颈制约,推进特困村的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增加扶贫投入,管好用好扶贫资金。

多渠道筹集扶贫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是加快扶贫进程的基本条件。今年,*市下达我市特困村建设的资金20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占60%,计12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占40%,计80万元。市里专项安排了21万元用于住岩洞特困户的搬迁;同时,已向*市扶贫办争取到1300万元扶贫贴息贷款计划,目前正在落实之中。市级有关部门和企业,要以扶贫济困为己任,希尔安药业已向三汇镇元筹村捐款2万元,带了个好头,市委、市政府号召社会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来关心支持我市特困村建设。当然,增加扶贫投入是必要的,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提高使用效益更为重要。一要加强扶贫资金的统筹管理,全市扶贫领导小组确定资金投向、重点、原则和分配办法,各镇街要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特别是项目的招投标,项目建设经费的管理,资金使用方向等。二是建立健全扶贫资金管理的规章制度,根据实际我市采取县级报帐制管理,市计委、市扶贫办要加强经常的检查和资金审核,市财政要及时调度安排好资金;三要建立扶贫资金和项目公示制,要将项目预算、资金使用情况,作为政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容,张榜上墙,接受群众监督;四要加强检查和审计,审计部门要把扶贫资金的审计纳入日常工作,形成制度,纪检、监督部门也要加强监督和检查,以确保有限的资金到村、到户、到项目。任何挤占、挪用、贪污、挥霍扶贫资金的行为都是对人民的犯罪,一经查出,必须坚决纠正,并追究责任。

(五)、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努力推进社会扶贫工作。

帮助特困村贫困户解决温饱问题,既是各镇街党委、政府的任务,也是共产党人的义务和责任,还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市群众的温饱问题不突出,但具体到少数村、社、户,情况还是相当严峻的。江总书记:“牢固树立扶贫开发长期作战的思想,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以后,扶贫开发仍然不能放松。”“发扬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帮困济贫的美德,动员全社会继续支持贫困区。”社会扶贫工作,*委办[*]*号文件已发出通知,各相关单位要认真落实。各帮扶单位要把自身的优势同特困村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为特困村的经济发展,人力培训,技术推广,项目引进,市场开拓等作出自己的贡献,各镇街要把干部一对一或一对二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工作落到实处,建档立卡,明确任务,把社会扶贫工作引向深入。

镇消费扶贫工作计划篇(11)

油麻镇,地处永兴县西北边陲,是开国大将黄克诚的故乡。全镇国土面积92.7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5万余人生活在这里,共有4个省级贫困村,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12个,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37户3603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发展底子薄,是永兴县贫困村最多、贫困户数量最多、贫困人口最多、脱贫压力最大的重点乡镇。

自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油麻镇始终按照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及中央、省、市、县脱贫攻坚部署要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把“精准”落实到脱贫攻坚全过程,构建起脱贫攻坚强大合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坚持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两手抓、两不误”,全面抓好责任、政策、工作落实,一针一线补齐短板、一砖一瓦筑牢基础,全力以赴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镇呈现出抓党建、谋发展、促脱贫、奔小康的良好势头。

一、用心用情谋划部署织密脱贫攻坚“责任网”

漫漫扶贫路,浓浓民生情。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一股股脱贫攻坚的暖流不断激荡着油麻大地。咬住目标任务不动摇,扭住关键环节不松劲,油麻镇脱贫攻坚工作收获累累硕果的同时,也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决胜期。

(一)提高政治站位。为真正把脱贫攻坚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油麻镇党委政府把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湖南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指导打赢全镇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牢牢把握“防滑坡防松懈”的工作总基调,突出问题导向,把提升脱贫质量放在首位,一手抓未脱贫对象的脱贫出列,一手抓已脱贫对象的巩固提升,咬定目标不松劲,顽强作战不懈怠。油麻镇党委书记亲力亲为,靠前指挥抓脱贫,严格落实“三走访三签字”制度,在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率先完成对17个村贫困户遍访的示范引领下,全镇党员干部切实履行责任,主动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研究脱贫思路、制定脱贫方案、落实脱贫行动,集中部门优势资源破解难题,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主动自觉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

(二)明确思路目标。结合油麻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实际,制定了包括调度会议、政策业务培训、信息日报、驻村干部工作成效考核、乡镇主要领导遍访贫困户的“五位一体”特色制度,建立了“日通报、周调度、月督查”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乡镇领导班子齐抓、行业部门整体联动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全镇上下抓脱贫攻坚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抓脱贫攻坚的体制机制更加顺畅;组织编制了镇、村、组、户四级规划,做到镇有路线图、村有施工图,切实增强工作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三)坚持尽锐出战。好人好马上一线,精兵强将抓脱贫。16名第一书记、36名帮扶工作队员、82名村“两委”干部、553名帮扶干部冲锋在脱贫攻坚最前沿,用真情、动真心、下真功夫服务引导帮扶贫困群众,通过开展精神扶贫、扶智扶志,引导贫困群众正确看待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着力转变“唯条件论”“眼界不宽”“发展紧迫感不强”及“等靠要”等被动发展观念,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激发出贫困群众“要脱贫”“要致富”的强大信念,为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

为了让幸福感长久留在贫困群众的心中,油麻镇着眼长远、统筹规划、靶向帮扶、精准施策,既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脱贫攻坚,又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频频打出扶贫“组合拳”。

(一)基础设施全覆盖。2013年来,油麻镇整合各相关部门资金和涉农资金,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发展短板,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出行难、饮水难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始终致力于脱贫攻坚区域性基础设施整体提升,先后投资1300余万元,实施千人以上油麻村、柏树村、下青村、五陵村、公平村、高城村、上青村大路坪组及三塘学校安全饮水供水工程等一批关系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的区域性工程,有效解决17个行政村、10000余户50000余人的饮水安全;实施20余个村村连通道路硬化建设项目,实现了乡通二级、村村通达、自然村硬化,全镇公路建设总里程达50余公里,形成快速连接周边县市、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的公路交通网。全面完成小城镇、中心村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所有行政村通宽带通光纤、实现4G信号100%覆盖,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二)教育扶贫拔穷根。油麻镇牢固树立“治贫先治愚、治愚抓教育”的理念,把发展教育作为“挖穷根”的最大民生工程,坚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严格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接受教育保障和资助制度,在全县率先研究出台《油麻镇教育扶贫实施方案(2016—2020年)》,全面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学帮扶标准,认真做好“控辍保学”和“两后生”教育培训工作,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四年来,全镇共投入学前教育帮扶资金30.8万元受益贫困户子女308名、义务教育阶段帮扶资金344.2万元受益2754名、高中职高阶段帮扶资金174万元受益580名。油麻镇教育基金会共募集善款200余万元,累计为400余名贫困生发放帮扶资金30余万元。许多来自农村困难家庭的学生走进了理想大学,接受了良好教育,将来毕业迈入社会就可以带动一个家庭彻底脱贫,真正起到了“培养一名大学生、挖掉一个穷根子”的良好社会效应。

(三)健康扶贫减负担。认真落实《湖南省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永兴县健康扶贫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个人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及时结报,提高门诊、住院报销比例及大病医疗报销水平,实行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完善大病医疗救助及政府兜底保障等制度,有效防止因病返贫致贫。2016年以来,全镇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边缘易致贫人口代缴医保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100%,县域内住院享受“一站式”结算综合报销比例90%以上,慢病签约服务管理418人,签约率达100%,完成17个“空白村”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四)稳固住房保安居。安居才能乐业。油麻镇举全镇之力,创新性开展工作,“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将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迁出,以“一户一策”加大后续扶持,确保群众“搬得出、留得下、能致富”,有力夯实脱贫根基。投入1839.13万元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133户525人。2016年,油麻镇易地搬迁共计73户262人,其中分散安置73户262人;2017年,油麻镇易地搬迁60户263人,其中分散安置56户247人,镇区购房4户16人,均已入住并通过验收。2018年至今,油麻镇已开展6次易地扶贫搬迁“回头看”活动,在问题整改、资金落实上持续发力,为搬迁群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油麻镇始终将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作为解决困难群众安居问题的重要民生工程与关键举措,从严从实从细抓好政策落实,全力推进农村危房存量“清零”,助力脱贫攻坚。2016年以来,围绕“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工作目标,以实施住房质量提升和入住质量保障为抓手,投入财政资金1573.7万元实施623户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25户,解决全镇贫困户裂缝修补、土墙刮白、空架房装修、屋顶检漏、房屋上部构件围护不全、居住条件差等问题,群众住房质量全面提升,全面消除农村C、D级危房。同时,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责任组长、帮扶责任人作用,对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情况逐户开展核查核验,做到新增、返危住房实时更新、即增即改,确保精准识别、及时改造、动态清零。

(五)保障兜底增幸福。推进扶贫政策与新农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家庭困难学生资助等政策无缝对接,加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关爱救助保障工作,强化临时救助救济,实行特殊补贴政策,把88户195人“低保边缘户”人员全部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农合参保率达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由2019年的1716元/年提高到2020年的2940元/年,核准享受低保金对象503户1089人,实现农村低保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双向衔接、应扶尽扶、应保尽保”,以现场办证、入户鉴定的方式,实行“一站式”服务,给残疾人群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织牢民生网底,确保脱贫路上“一个都不少”。

(六)智志双扶聚人心。讲好“家乡话”,做好“家乡事”。组织帮扶责任人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紧扣理论政策的重点、社会生活的热点、农民群众的关注点,把理论政策转化为生动形式、乡土语言和鲜活事例,用群众听得懂的“土味话”,激活群众参与热情,激发群众首创精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组织“自力更生脱贫群众”正面典型评选,将身边脱贫典型的故事讲给贫困户,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脱贫光荣的思想观念和感恩意识,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党的感恩之心,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觉意愿和积极行动,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经常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通过感恩励志教育典型宣讲等活动,让困难群众更清楚的知晓自己享受的实惠,通过自身努力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形成个个遵守公德、户户增收致富、家家和睦相处、处处体现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创新增收富民模式构筑脱贫攻坚“硬支撑”

(一)稳定就业促增收。以实施“技能扶贫专项行动”和“稳岗就业春风行动”为抓手,坚持长短、远近结合,外出转移就业和就近就地就业“两手发力”,分类开展就业扶贫培训,严格落实就业创业政策,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帮助贫困劳动力提升技能素质、实现就业创业、增加经济收入。

1、加强劳务输出。根据不同群体,建立劳动力信息台账,精准掌握搬迁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劳动技能、身体状况、就业失业状况、培训就业意愿等基础信息,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建立“一户一册”“一人一档”培训就业档案,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提供就业创业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全镇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9808余万人,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1430人,夯实困难群众就业基础。

2、开设扶贫车间。结合油麻镇资源条件和发展实际,积极引进平安电子厂、超南越北种养殖专业和合作社、景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溪之绿发展有限公司、众合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扶贫车间项目,大力提供政策扶持,进一步解决群众就近就业问题,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到业。同时,筑巢引凤,优化营商环境,积极采取“引进一批、带动一批、扶持一批”的办法,让“扶贫车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理念,真正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扶贫车间共5个,解决就业人员60余人。

3、鼓励自主创业。积极鼓励支持贫困劳动力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有创业意愿且有创业基础的困难群众,及时开展厨师班、电工班、育儿护理班、保安班等多种培训班,落实税费减免、资金补贴、场地安排、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帮助其实现创业并带动就业,力争自主创业解决一批。截至目前,油麻镇贫困劳动力已有160余人通过农贸市场摊位经营、发展种养殖业、便利小超市等创业方式实现就业。同时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扶持,2016年以来,共发放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753笔3590万元。

4、职业技能培训。对接全县范围内人社、科技、农业、职中、妇联等部门培训资源,“各尽其能、齐抓共管”,对有意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三无”贫困劳动力全面摸清底数,建立培训需求,有针对地开展就业务工实用技能培训,确保“对症下药”。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30期60班2000余人次。

5、开发公益岗位。为多层次多渠道落实困难群体就业,油麻镇依托帮扶单位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兜底帮扶贫困劳动力,并结合村庄森林防火、综治维稳、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按照“总量控制、适度招聘”的原则,充实保足公益性岗位人员。截至目前,全镇共开发设立公益性岗位81个,安置贫困劳动力81名,确保人均年收入1200元以上,不仅解决村庄环境治理问题,更有效促进困难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公益性岗位解决一批。

(二)产业扶持助增收。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近年来,油麻立足本地区资源禀赋,为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提供资金、技术、市场、渠道等资源,把乡村自然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农产品资源等稀缺宝贵资源转化为商品、推向市场,从而把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1、精准搭建产业扶贫大架构。坚持“多业并举、多点开花、多元发展”的思路,重点推进特色农业产业、红色旅游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2016年以来,先后研究出台加快烤烟、中药材、蔬菜、水果、油茶、生猪养殖等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着重从烤烟、蔬菜、水果、中药材、油茶种植和生猪、土鸡、土鸭养殖、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实现产业扶持全覆盖。同时,采取多方合力帮扶带、后盾单位挂钩帮扶及工业带动、信贷拉动、电商助力、旅游助推、生态补偿等方式多点发力,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2、精准建立产业指导大体系。在精准脱贫工作中,油麻镇始终把保证贫困户想脱贫、能脱贫、不返贫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深入贫困户,为每户贫困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通过“点餐式”扶贫帮扶模式,贫困户实现自主稳定脱贫。由于大多数贫困群众想发展产业,但因缺乏技术无法发展产业。针对这种情况,油麻镇定期组织开展烤烟、油茶、玉竹和羊、猪、鸡、鸭等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发放各种技术资料,聘请农业技术专家深入村户进行养殖技术指导,帮助贫困群众掌握种养殖技术,积累养殖经验,提高经济收益,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值得一提的是,还建立了产业精准到户台账,对每个贫困户建立扶贫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档案,实行动态监测和指导调度,精准掌握每个贫困户扶贫产业状况,为精准指导贫困户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精准推进“旅游+扶贫”大格局。立足油麻红色旅游资源禀赋,积极推进“旅游+扶贫”发展战略,实施了黄克诚故居3A景区改造升级项目,加快建设马三公路、下青村综合服务平台及游客接待中心等重大项目,重点打造了以柏树村、长湖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5000余名群众直接或间接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年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4、精准做好利益联结大文章。一是股份合作联结。鼓励贫困户以土地、林地等资源经营权、自有设施设备、财政扶贫到户资金等,入股到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架起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的桥梁,引导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分配方式,让贫困户变股民,资源变股金。二是订单农业联结。鼓励和引导合作社、龙头企业优先与贫困户签订购销合同,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指导实行“市场价+一定比例上浮”等保护价收购。引导和鼓励效益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获得收益后的返利方式让贫困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提高贫困户生产积极性和产品质量。三是劳务就业联结。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对有相应学习能力的贫困户进行简单培训,使其获得企业所需技能,鼓励企业优先吸纳贫困户家庭人员长期就业或季节性务工,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实现稳定薪金收入。通过土地入股、现金参与合作经营、扶贫基金、村集体收益分红、合作社务工等5项措施,引导和支持郴乡味、溪之绿、超南越北等龙头企业与全镇建卡贫困户467户1565人都建立起了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了贫困户与特色产业的有机衔接,实现贫困户增收、业主增效、村集体增益,累计为贫困户增收253万余元。全镇4个贫困村光伏电站合计产生收益100余万元,惠及贫困户43户169人。

(三)消费扶贫保增收。消费扶贫的一头连接消费者,一头连接贫困户。在消费端,通过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可以提升扶贫产品消费力;在贫困户一端,则是通过提升供给能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吸引消费者的复购积极性。油麻镇积极引导贫困村民主动发展生产,将以往的看望慰问、送钱送物转化为购买力,发动本单位职工、帮扶责任人从村民手中直接购买农产品,让村民通过销售自家的农产品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在推进扶贫工作实践中,积极倡导“消费扶贫”新理念,通过多方联动、化繁为简,为贫困村农产品牵线搭桥,实现农产品直达消费终端,以消费促进生产,更好地帮助贫困地区农户增产增收。此外,将农产品销售与市场有机融合,打出了扶贫产品展销会这个关键一招。今年,为应对疫情影响,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油麻镇提前谋划,全镇动员,镇扶贫办、工会、驻村工作队联合推出以“消费扶贫共参与,脱贫攻坚奔小康”为主题的消费扶贫月,帮助贫困群众把自家生产的土鸡、土鸭、红薯、花生、土酒等农产品集中起来,把好品质检验关,实行统一地点、集中销售,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纷纷发力,500多名干部职工踊跃参与,纷纷加入“购农大军”,仅用不到两周时间,就累计销售红薯酒1200余斤、贫困户散养土鸡3000余只、红薯2000多斤等等,直接为贫困村群众增收80余万元,受益群众1000多人。

油麻镇将通过不断的工作实践和创新,由政府+电商平台+合作社+订单+贫困群众等要素组合而成的“消费扶贫”新模式,助力贫困村农产品销售,以市场倒逼“供货”,提高产品质量,有效对接市场供给,用市场“红利”引导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思想,积极发展产业,用辛勤和努力“挣”幸福,早日摆脱贫困,共同奔向小康。

四、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打造脱贫攻坚“主心骨”。

油麻镇将脱贫攻坚作为淬炼干部的“主战场”、检验作风的“试金石”,全镇广大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尽洪荒之力务实干、用绣花之功精细干、背水一战拼命干、阳光扶贫干净干,各级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以决战决胜、不胜不休的精神状态,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干部素质能力。做好政治理论培训。组织全镇广大扶贫干部认真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学习中央、省、市、县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示上。做好扶贫业务培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扶贫政策,重点围绕抓党建促脱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危房改造、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社会保障兜底、发展集体经济、驻村工作政策等内容分类别、分专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业务水平。2016年以来,共举办扶贫干部专题培训班20余次,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做好方法技能培训。组织驻村工作队,村“两委”、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到长沙、郴州等地考察学习精准扶贫、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参观学习,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创新了思维,激发了干劲,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村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村情实际、立足优势资源,找准本村产业发展方向,认真谋划脱贫致富新路子,不断改进工作措施,为完成脱贫攻坚后续巩固提升、乡村振兴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关心关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政治上关心,让有为者有位。强化政治引导,让更多的年轻干部有志从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坚持早发现、早培养,多渠道培养扶贫干部;将扶贫干部纳入规划管理,加强跟踪考察,把真正能够长期沉在基层、在管理服务一线兢兢业业、推进重点工作担当作为、业绩突出的年轻干部发现出来,优先向组织推荐提拔使用;将年轻干部选派到脱贫攻坚重点村进行挂职锻炼,促进健康成长。物质上关怀,让实干者实惠。严格落实驻村干部物质保障、生活补贴、乡镇工作补贴、交通补贴、工作经费、意外保险、免费体检等各项待遇保障,努力让驻村干部安心、安身。精神上关爱,让出色者出彩。今年在“七·一”期间对全镇脱贫攻坚一线涌现出的70名优秀共产党员和100名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进行了表彰,形成了正向激励的导向。同时,优先推荐政治站位高、工作能力突出的扶贫一线干部参评“最美扶贫人物”,动员扶贫干部提高认识、振奋精神、积极作为,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战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