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云会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3-16 13:45:50

云会计论文

云会计论文篇(1)

二、数据标准困境的解决方法

要解决云会计中的数据标准困境,必须厘清数据标准的制定原则和制定思路,才能推动云会计的健康发展。

(一)数据标准的制定原则

云会计的最大特点是数据海量、数据互通、数据复杂等不同于以往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结构化数据格式,是一种大数据的表现形式。标准化的云会计数据不但有助于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更可以大大降低数据的使用成本、软件的兼容成本等。在制定标准化数据过程中,要树立高效性、可用性、经济性三者互相协调的观念,既要反对简单沿用他国标准的做法,也要摒弃完全定制化的观念,要坚持可持续、可协同的标准化思路。高效性是指云会计的数据标准要使得产出投入比最大化,如系统方面的投入与系统运算能力是否协调,存储空间的效率是否高效,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是否最小化,设备的维护成本是否最低等;云会计的高效性直接影响到云会计服务商与企业用户的可持续发展,否则许多投入成本可能会演化为沉没成本。可用性是指云会计的数据标准不仅使云会计服务商能够满足用户当前的需求,而且能够不断升级,满足用户的未来需求。可用性越好,那么在发生业务变动时,系统的迁移性越好,即使在发生系统故障时,恢复时间也能最短化。经济性要考虑全周期的成本,如标准建设的成本、标准应用的成本等,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用户的学习成本,虽然它不一定直接与用户的经济成本挂钩,但会影响到用户使用系统的积极性,一个难以掌握、难以使用的标准终究会遭到用户的抛弃,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二)数据标准的制定思路

鉴于以上所阐述的数据标准的制定原则,建议按照“官方引导,协同制定,继承扩展”的思路来制定数据标准。云会计的数据标准不仅是个别企业的标准,而且关系到所有企业能否相互交换、相互沟通的基础性工作。单纯由官方(协会或政府)统一进行设计,再把标准无偿地开放给社会使用,其优点是工作效率高、设计成本低,但标准并非直接来源于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标准的客观性略差,可行性较低。单纯由民间设计,企业按照实际会计工作需要自主制定,再以某种收费或免费的方式向其他企业开放,其优点是标准相对客观,可行性较高,但整体的社会成本较高,推进速度慢、公信力差。这两种方式均难以克服固有的缺点,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将官方的公信力和民间的积极性相结合,协调各方资源,协同制定数据标准,以公共产品的形式免费供给各企业使用。为了推动我国会计信息化的蓬勃发展,我国早在2004年就制定并了《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19581-2004)国家标准。于2010年6月又了更新版的《财经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24589-2010)系列国家标准。随着国际上以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为基础的会计数据标准的诞生,我国于2010年10月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GB/T25500.1-2010)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由此可见,我国在会计数据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方面始终走在国际的前沿,尤其是GB/T24589-2010系列标准,不仅包括了会计科目、会计账簿、记账凭证、会计报表,还涵盖了应收应付、固定资产等内容,填补了国内标准化方面的空白,即使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的地位。因此此类标准既具有社会意义,也具有经济意义;既推动国内会计事业的发展,也能助力国际会计事业的发展。因此,建议对该标准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跟踪研究,确切了解标准的应用效果和应用质量等,收集企业的反馈意见,发展并完善,结合云会计的特点,制定新版的标准,在国内推广的同时,也将其贡献给世界标准化组织,为其他国家或世界性组织提供参考。

(三)制定数据标准的具体建议

大数据环境下,为了使云会计真正高效、廉价地为企业服务,使云会计的有关应用早日落到实处,本文尝试提出制定数据标准的若干建议。基础性标准。基础性标准是原则性的、指导性的,为整体的标准体系提供总则规范、专用术语及参考架构等,目的是为建立庞大的标准体系打下基础,起到统一、规范的作用,并为将来的标准建设提出原则性指导意见。数据的处理标准。数据的处理包含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和数据访问三个部分,相应地就要制定数据整理标准、数据分析标准、数据访问标准。数据整理标准是指在数据采集汇聚后,初步的处理方式和方法,细分后又包含数据表示、数据注册和数据清理三类标准。数据分析标准主要针对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分析的性能、功能等提出具体指标,并进行规范。数据访问标准则要求制定标准化的接口及共享方式,最大化地扩大数据的应用范围。数据的质量标准。数据的质量标准针对数据质量提出具体的管理要求和指标要求,确保数据的质量,使其在产生、存储、交换和使用等各个环节中保持一致,并对数据全生命周期进行规范化管理,一般应该包括元数据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标准和数据溯源标准三类。应用及服务标准。应用及服务标准主要是针对大数据提供的应用和服务,在技术、功能、开发、维护和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主要包括开放数据集和数据服务平台两类标准。其中开放数据集标准是为了向第三方开放数据而制定的规范标准,数据服务平台标准是对大数据服务平台所提出的功能性、维护性和管理性标准。

三、安全困境的解决方法

云会计的应用使得用户与会计信息的物理存储位置产生空间上的分离,在通过互联网传输、储存和使用数据、信息的过程中,安全问题成为企业关注的一个重点,云会计服务商必须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并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善,才能保证企业获得安全的云会计服务。云会计的安全问题首先体现在会计信息的传输阶段。在企业内部传输时,在适当的物理措施和制度保证基础上,通过简单的加密就可以保证信息的安全。但会计信息一旦要传输至云中时,那么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就受制于云会计服务商。由于云会计的信息传输载体是互联网,传输过程中信息可能被非法截留,甚至被篡改。第二个问题体现在会计信息的存储方面。云会计的应用可以使企业便捷地获得并处理会计信息,但云会计采用了虚拟化的分布式方法,用户并不清楚会计信息的存储位置,不法分子可能会对云端的会计信息发起攻击,盗取或篡改其中的信息。第三个问题体现在会计信息的使用阶段。作为商业机密,会计信息的使用对象一般是与财务密切相关的工作人员或企业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保密不周、人机分离、密码过于简单、角色划分错乱、权限错配等都会使会计信息泄露出去。建议从以下包含技术手段及管理手段的七个方面展开工作,解决云会计的安全问题。

(一)研发云会计的大数据水印技术

以往为了加强对多媒体数据的版权保护,数字水印曾经是一种主要的加密手段,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将标识信息以隐蔽的方式插入到多媒体数据载体的内部。但云会计中的大数据具有无序性、动态性等特点,在其中插入水印要非常谨慎,其前提是会计大数据中存在冗余信息。可以将少量水印信息嵌入到会计大数据的冗余信息位置上,既可以识别出大数据的所有者及使用对象,也有利于追踪分布式环境下的泄密者。

(二)研发会计大数据的溯源技术

由于云会计数据的来源繁杂多样,有必要记录这些数据的来源以及传播和计算过程,可以采用数据库领域的数据溯源技术,通过标记法对数据进行标记,记录数据在云端的查询与传播历史。数据溯源技术应用于云会计中还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数据溯源是否危及隐私保护。数据溯源要分析会计大数据的来源,而数据来源本身就是非常敏感的隐私数据,这样的溯源可能无法获得用户的谅解。(2)数据溯源的自身安全保护,当前大多数大数据溯源技术并未充分考虑安全问题,如标记本身是否正确、标记与数据之间是否绑定等,而大数据的高速性、大规模、多样性等特点使之更难解决。

(三)加强用户身份及会计云身份的认证

在云会计的应用中,除了对用户身份的认证外,还必须设置对会计云的身份认证,只有这种双向认证得到有效落实,云中的数据才能被安全地合法访问。首先,会计云是一个海量的分布式系统,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具有动态性和跨区域的特点,很难对违法数据进行跟踪和管制。如果云会计服务商不能对用户进行严格的认证,就会给恶意攻击者留下可乘之机。因此无论用户在何处登录,云会计服务商和应用程序都要验证用户的合法身份。其次,为达到欺诈目的而在互联网上驻留的“黑会计云”也将不断涌现,用户可能遭到恶意软件的攻击,也可能会被网络钓鱼。因此用户在使用会计云之前,必须对会计云的身份进行验证。为了达到用户与会计云的双向认证,必须建立跨云认证模型,实现用户与会计云之间安全且高效的互相认证,确保双方的数据安全。

(四)制定用户可验证的数据存储方案

用户把自身的数据存储在云中,就必须依赖云会计服务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但在外包服务的商业模式下,云会计服务商的可信度难以评估,很难让用户相信自己的数据被云会计服务商正确地存储、处理,为此云会计服务商必须制定用户可验证的数据存储方案。云会计服务商可以建立一种动态化更新及开放式验证的数据完整性核查方案,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及可恢复性,使用户随时可以知晓存储在云中的数据的正确性,即使在数据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时,也能从会计云中取回全部数据。在此基础上,拟订数据泄露的问责方案,使用户在怀疑数据遭到泄露时,可以核查甚至追究云会计服务商的相应责任。

(五)设置动态数据的安全保护机制

在功能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云会计的应用程序也不断大型化,云会计服务商的安全保护经验和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为用户提供的应用程序肯定会存在各种安全漏洞。在云会计为多个用户提供服务的环境下,一个相同的服务进程要处理多个用户的数据,如果应用程序存在安全漏洞,那么个别的恶意用户就有机会盗用其他用户的权限,窃取数据和商业机密,所以应该设置防止非法用户恶意操作的动态化数据安全保护机制。可以对数据流进行分散控制,一方面对数据进行细粒度标记;另一方面基于数据流策略对数据的流向进行约束,从而实现在相同的服务进程中对不同的用户数据进行隔离,达到保护数据的目的。

(六)建设可信的会计云计算平台

在云会计环境下,用户将数据及计算全部托管到云端,不仅无法对自身的数据进行控制,更无法对云会计服务商的计算过程进行监督,为了达到用户对云会计信任的目的,云会计服务商必须通过一整套安全技术手段,建设用户可以远程监督的云会计计算平台,从而提高用户的信任度。可以通过建设虚拟的可信云会计计算平台,为数据存储及会计核算中的所有数据提供可信的运行环境。

(七)建设管理、心理、法律三个安全软屏障

除了上述各种技术手段保障云会计的安全外,还应该从管理、心理、法律三个方面建设安全软屏障,从而达到“软硬结合”的境界,全方位保障云会计的健康运行。

1.管理软屏障。

作为高端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云会计的安全保障离不开“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对物理设备和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对物理设备既要做好隔离工作,也要在移动和更换过程中严格控制。对从业人员建立严格的身份控制和权限划分,不同级别的从业人员只能访问权限内的数据。经常更换用户名和密码,对数据访问行为进行严格记录。云会计服务商不能获取用户的会计数据,只能操作工作权限内的数据。

2.心理软屏障。

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用户和管理人员进行软约束,使其了解云会计的安全特点和自身应该严守的工作规范,避免由于误操作和恶意操作给云会计带来各种威胁。

云会计论文篇(2)

2大数据、云计算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建设

2009年4月,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从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全局高度出发,明确了会计信息化的目标、任务、措施,勾勒了未来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美好蓝图。2011年9月,财政部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将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作为实现会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措施。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策、技术、人才等各个领域,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社会效用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2.1加强信息化法规建设和基础设施投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有的会计电算化规章已无法满足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政府需要从全局角度,科学谋划会计信息化发展大计,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加强会计基础规范化,会计信息标准、网络安全等方面政策法规的修订和建设,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政府应统一规划,积极引导、加大对大型数据中心、网络传输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全面、快速、安全的推进会计信息化奠定基础。

2.2构建不同层级的会计信息系统平台

2011年,财政部在《规划》中提出了建设会计信息化平台的目标,即“逐步构建以企事业单位标准化会计信息为基础的统一相关会计信息平台,以详细标记的会计信息为基础,促进监管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向社会公众提供简单经济、易于理解、方便使用的报告数据,并为宏观经济管理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持”。整合各类会计信息资源,构建“标准统一、按需服务”的会计信息平台离不开可扩展报告语言和会计信息化软件。2.2.1建设适用于不同行业的可扩展报告语言。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保证信息资源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信息化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标准化工作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可扩展报告语言可实现会计数据的自动归集、整理、比较,减少信息使用成本,提高信息质量,提高财务信息网络服务效率,方便信息使用者进行数据查询,为信息的分析和再利用提供支持。单位利用可扩展报告语言,可逐步整合财务、业务及管理等各类数据资源,完善单位基础数据建设,为建立不同层级高效、统一的数据平台奠定基础。2010年,财政部归口管理的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由国标委正式,为XBRL在我国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但是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会计信息化领域的标准体系尚未形成,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财政、会计、审计工作的诸多接口和标准还有待完善和补充。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显得迫切而必要。2.2.2完善会计信息化软件功能与服务。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需要大量优秀的会计信息化工具软件,其功能与服务能够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与完善。因此应明确有关市场主体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机制,积极引导和培育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坚、不断发展创新的优秀软件,为实现新形势下的会计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撑和可靠保证;应加强云计算软件快速开发的能力,积极发展私有云服务,满足单位个性化业务需求;应加强在线定制服务能力的开发研究,使单位能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变化随时调整基于云计算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功能与服务。

2.3加强云计算运用下的风险管理

2.3.1规范云计算服务的基本标准,合理选择云计算服务商。国家应从战略方面提升和规范云计算的服务标准;在选择云计算服务商时,应对服务商的规模、服务水平、价格和信誉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应关注云计算服务的安全性、稳定性、可定制性、可扩展性及技术支持;应开展风险管控活动,严格审视服务商如何遵循风险管理规定,如何通过整体框架来评估和管理因云计算而引发的风险。2.3.2加强云存储的安全防控。云计算服务商要为云计算建立多层、严密、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首先云计算财务平台应对信息操作人员设置不同的权限及权限的组合;其次需要充分结合密钥管理、数据库安全性、域安全性等技术,对单位存放于云中的数据进行高度加密处理,防止数据泄露;第三利用虚拟机进行防护,构建虚拟化安全网关,保证网络传输时系统的应用和数据存储、传输的安全。

云会计论文篇(3)

(一)云计算提高管理会计运行所需数据的处理效率

管理会计的成功运行需要大量基础数据的支持,而传统的处理方式主要依靠手工处理以及少量地借助计算机技术,极大地影响了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投入。云计算技术,基于新一代的网格计算技术,其计算资源(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交互能力)是动态、可伸缩且被虚拟化的,能够最合理地分配并且调度利用资源,不仅可以支持运行过程中的海量数据,保证数据运行的效率,还不需要企业额外增加硬件设施的投资。也就是说,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可以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同时支撑了管理会计运行过程中所需处理数据的运算及运算效率。从技术和成本方面,支持了管理会计的推广与应用。

(二)云计算降低管理会计信息储存成本

会计信息的存储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最开始会计信息是通过记录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等载体而保存,信息的存储是以纸介形式,存储的效率、质量、成本很低。进入电算化时代,会计信息的存储则主要通过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或者信息存储平台,存储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但是企业自己部署的存储系统不能实现信息的集成及实时共享。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企业需要处理并存储的数据显著增加,基于纸质方式和企业自身构建的存储系统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云计算技术的成熟,使企业搭建私有云的存储平台或者利用公共云的存储平台成为了可能。一方面,将海量的原始数据存储于云端上可以实现信息的集成以及实时共享,处理效率与质量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将使得企业信息储存成本大大降低,原因则在于云计算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企业根据所占公共云的空间付费,即按使用付费,这样就可以节省购买大容量存储硬盘和处理器等IT硬件设施的投入以及后续硬件维护和软件升级的支出。从成本上降低了管理会计会计运行中大量数据的存储问题。

二、云计算平台可供管理会计利用的服务模式

云计算平台为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良好的应用环境。目前,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主要提供三种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PasS(平台即服务)。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一)IaaS

IaaS即基础设施即服务,把云计算底层架构的硬件资源以及相关的计算资源以租赁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服务,如PC服务器、存储服务器、网络存储器等硬件资源以及如服务器的CPU和内存等计算资源。这种服务模式通过企业租用IT资源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取代了传统的由企业出资专门购买专用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的模式。服务商在基础设施服务层利用虚拟技术把一系列的硬件资源虚拟成可量化的IT资源,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租赁。一般而言,企业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直接在租用的云计算平台上部署企业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企业成本的初始投入,后续的维护也由服务商负责,还可以降低维护成本;另一种方式,为了满足企业高峰阶段的需求,企业可以采取短期租赁的方式,期满之后合约自动解除,从而以较少的资金投入满足临时性的需求。

(二)SaaS

SaaS即软件即服务,将服务商开发设计的软件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用户。此种服务模式一般是由企业租用公共云计算平台,利用互联网,从而取得相应的服务。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结合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选择适合的服务。这种服务模式普遍适用于对计算和存储资源有需求但资金实力有限的企业。该模式的弊端在于服务商提供的软件服务往往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企业个性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如果单独定制,又增加相应成本。

(三)PaaS

PaaS即平台即服务,平台即服务是对软件即服务这一服务模式的扩展,它将云计算时代的服务器平台以及开发平台环境进行出租,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在平台上开发定制式的软件,从而满足企业个性化的需求,弥补SaaS服务的局限性。平台提供的服务,可以使企业摆脱资金不足和能力水平有限的限制,还可以大幅缩短软件开发周期,提高软件开发的成功率。三种服务模式各有千秋,企业可以根据自己业务的性质、规模的大小、资金实力、人员素质等一系列权变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服务模式,将管理会计的运行置于云计算平台上,运用一种或者是多种服务模式来提高管理会计的运行效率与经济效果。

三、云计算平台中管理会计应用与推广的优势

(一)处理效率提高,降低财务运营成本

云计算平台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财务人员响应时间,加快了企业的反应速度。客户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不同的终端,根据需要立即进入系统进行业务处理和信息采集,实现随时随地处理业务而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如地域、时间、组织等。同时,企业通过平台能够充分利用资源,避免雇佣更多的员工、设置更多的部门,建设更多软硬件系统,从而减少企业财务资本及运营成本,同时还可以降低系统投资及维护成本。

(二)员工柔性化程度提高,提升管理会计运行效果

将企业的管理会计运行放置于云计算平台中,为了适应云计算环境的要求,会迫使企业逐步实现业务的标准化处理,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员工服务的柔性化,从而改进企业运行管理会计的状况,提高整个企业的财务工作效率,提升整个财务服务质量。

(三)强化财务管控力度,提升企业整合能力

通过服务共享实现数据汇集的效果,使得会计信息具有及时性、完整性和精确性,帮助高管在进行决策或者财务分析时提供有力依据;同时,管理会计的强化建设,使财务人员有更多的精力深度参与业务运营,更好地为业务服务,提高运营能力。另外,云计算平台应用,使企业在开拓新业务更快捷,使得企业工作运营更简洁、更准确,同时也省去了职能部门的支持,有利于企业迅速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提高整合速度。

四、推进云计算平台下管理会计应用与推广的对策

(一)加强云计算平台的建设

目前,云计算平台的建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大部分提供商在资金技术方面还比较弱,经验不够丰富,投资风险较大。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建立云计算产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建立云计算产业生态圈;同时政府也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将资金倾斜于开发风险较大但极具战略意义的项目,从资金上为企业提供支持。另外,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也应当不断改进和完善提供的服务,建立起更完善更符合企业个性化需求的云计算平台。

(二)企业财务数据安全机制设计

确保云端数据的安全性是云计算平台能够流行和运用的技术基础。企业的财务数据除了对外公开呈报的财务报表外,大部分属于企业的核心机密。目前的云计算服务模式,往往存在着多家企业的数据存储于同一家服务商的云端上,存在着被黑客盗窃或者是将数据泄露给其他用户的风险。因此,服务提供商应当从技术上保障财务数据的安全。

云会计论文篇(4)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net)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题名包括“云计算+档案”、 “云技术+档案”和“云档案馆”的文献(检索时间为2014-3-12),删除其中新闻报道性和重复性的论文后,共检索出78篇论文。

1.1 时间分布。这78篇相关论文的时间分布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我国档案学界对云计算的研究始于2009年,2009年后开始引起学者较多关注,到2013年掀起一个较小的研究高潮(2013年发表相关论文共33 篇),但是依据百度和Google的搜索结果,尚未出版云计算应用于档案管理的相关著作。

1.2 主题分布。上述78篇论文,其研究的主题可以分为理论研究(介绍云计算的概念、特点、优势,应用的可行性、问题及对策等)、具体应用(研究云计算在档案业务环节的具体运用,如备份、整合与共享、利用与服务、云档案馆等)、系统和平台构建(研究基于云计算的系统和服务平台架构、服务模式等)和应用的安全性。78篇论文的主题分布如表2:

从研究的主题来看,目前档案界对云计算的理论和应用设想方面的研究占主导,分别占全部论文的43.6%和44.9%。但是,基于云计算的系统、服务平台构建的研究论文只有5篇,对于如何用技术手段来实现“云”并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

1.3 作者机构分布。各研究主题的作者机构分布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78篇研究论文作者中有22篇来自高等院校的档案院系,占全部论文的28.2%。26篇论文作者来自其他机构,约占33.3%,其他机构包括高校除档案院系和档案馆室的其他院系和部门、事业单位、军队档案馆等。从表中数据看,高等院校的研究者倾向于研究云计算在档案业务环节的具体应用,而其他机构的研究者更注重理论研究和云计算在人力资源档案、会计档案、健康档案等领域的应用与实现。

2 主题分析

2.1 云计算的概念和特点。田雷提出:“云计算是一种网络服务方式,提供了IT服务的一种交付和使用模式,用户可以通过网络租用或免费获取所需服务。”他还提出目前云计算的三个服务层次: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2]。黄正鸿认为,云计算旨在通过网络(互联网和内部网)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硬件、平台、软件及服务等资源。其特点可以归纳为:资源池;按需、自助;快速弹性;广泛的网络访问;可度量的服务[3]。陈康明认为,云计算是基于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已有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互联网络的服务信息共享模式。云计算的特点是:数据存储更加可靠、安全;资源的合理分配;先进技术理念带来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4]。

2.2 云计算在档案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刘永提出,云存储在技术、管理和经济上已经具备了数字档案存储的基本条件。云存储技术是分布式文件系统技术、网格技术、集群应用等技术的集成,后三种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逐渐成熟。云存储将分散在各地的数字信息集中存储,各档案馆(室)可以根据需求来申请适当的存储空间,降低了资金投入[5]。朱悦华、何丽萍、丁建萍认为,云计算时代“云档案”的实现具有较为完备的云计算理论基础、较为成熟的云计算技术条件、较为低廉的云计算经济成本和较为完善的云计算实践环境[6]。

2.3 云计算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优势。文杰提出了云计算在数字档案馆应用中的四大优势:确保档案服务器的可靠运行,降低服务器的出错概率;降低相关的维护费用;扩展了信息资源共享范围;丰富的终端设备[7]。彭小芹、程结晶结合云计算的特点提出云计算在档案领域的应用优势,即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方便、快捷的云服务;强大的计算能力;诸多技术的集合体;经济效益;个性化;以用户服务为中心[8]。祝庆轩、桑毓域、方昀提出了云档案馆模式的优点:有利于政务信息公开;有利于统一全国各地区档案工作标准;有利于节省软硬件投资;有利于减少对计算机人才的依赖[9]。

2.4 云计算应用面临的问题和对策。黄正鸿提出云计算技术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标准问题、版权纠纷问题、数据隐私问题、安全问题、软件许可证问题、网络传输、用户使用习惯问题等[10]。陈康明认为,云计算应用面临的首先就是信息安全问题;其次是执行的国际标准问题。对策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安全监测环节和相关技术;制定监督和管理机制[11]。文杰认为,云计算应用面临的问题主要有资源的选择问题;协议和接口问题;数据安全问题。对策包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关政策规范云计算标准;提供基础建设的统一监控、管理和控制;加强安全检测[12]。

2.5 云计算在档案领域的应用设想

2.5.1 云计算在档案存储、共享与服务中的应用设想。田雷提出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即服务”整合档案行业的服务器、存储器等设备,部署“云计算”环境,向各级档案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服务[13]。陶水龙提出了基于云存储技术的档案数字资源的云备份和多套多地的档案数字资源备份数据存放策略,建立了云备份系统架构及其运行机制[14]。吕元智提出了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云”共享服务模式,将分散的国家档案信息资源通过云服务平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云”[15]。祝庆轩、桑毓域等提出档案馆馆际云服务,将档案馆电子文件信息置于云中心,用户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检索云档案馆“虚拟资源池”[16]。卞昭玲、李俐颍等提出通过云存储解决档案信息的存储、档案信息的收集问题,同时可以共享档案信息 [17]。

2.5.2 云计算在专门档案领域内的应用研究。廖玉玲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建设工程档案全过程监管模式的系统方案[18]。刘振鹏、卞昭玲等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19]。邓岚提出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国家综合减灾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并分析了云计算技术在灾害档案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优势和障碍[20]。

2.6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和平台构建。程春雨提出国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系统应采用两级部署方式,分别部署在中央云中心和50个国家综合档案馆。中央云中心应用系统开发主要包括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平台管理系统、国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门户网站;省节点应用系统开发主要包括省节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和基础工具包软件[21]。程结晶提出要构建统一的云存储平台,采用虚拟化技术,开发基于“元数据”访问的分布式数字档案数据访问接口,构建完整的云服务平台来实现数字档案资源的访问服务、请求认证服务、安全数据传输服务和快速资源搜索和资源发现服务[22]。郑光辉提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档案利用系统设计方案,详细描述了基于云计算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系统、云平台管理系统及开放数字档案利用门户设计方案[23]。蔡学美提出云计算数字档案馆系统主要是由云计算数字档案管理应用程序、数字管理节点、计算机专用网络、安全防火墙、公用和私有的硬件设施等构成[24]。朱悦华、何丽萍等提出构建“云档案”资源共享系统,其系统理论模型由资源层、管理中间件层和服务层等三层构成[25]。

2.7 云计算应用的安全性。徐华、薛四新等提出云数字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应包括防御系统、监控系统、容灾备份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通过安全法规体系、安全组织体系、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安全人员培养和培训体系来保证[26]。崔海莉、张惠达提出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推入云的基础设施上,服务中断、数据失真、敏感信息泄露是可能遭遇的技术风险,组织策略、准入退出机制是可能遭遇的管理风险[27]。

3 问题与展望

3.1 问题。首先,研究内容重理论轻技术。当前对于云计算基础理论的研究较多,关于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实现其具体应用的研究较少。78篇论文中只有5篇从技术角度阐释了云计算应用于档案领域的具体实现方式。应用设想相关论文仅仅止步于“设想”,对具体应用及如何实现其应用轻描淡写,缺乏技术因素。

其次,研究缺乏实践基础。相对于云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快速实现,传说中的云档案馆、档案云尚未付诸实施,对于云技术的应用需求也没有实际调研,因此,大多数研究缺乏一定的实践基础。

3.2 展望

云会计论文篇(5)

 

随着有关云计算概念、术语和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大量报道,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采用和实施云计算技术。由于云计算概念和技术比较新颖,涵义比较宽泛,再加上市场上一些人将云计算放大成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和无所不在的万能技术,对云计算的描述和推销多少出现了一些浮燥和炒做的嫌疑。脱离实际过分夸大或缺乏全面分析地炒做云计算不仅可能让人误解,也会使得云计算的发展不切实际,对于云计算产业在中国的成长非常不利。所以,有必要对云计算的由来和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定义。在总结云计算技术为IT产业带来好处的同时,找出不足及局限,从而更好地发展云计算技术。

一、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由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Computing)、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发展来的,是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

中国网格计算、云计算专家刘鹏认为 :“云计算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

云计算中的“计算”是一个简单而明确的概念。“计算”系指计算应用,在我们生活中可以指一切IT应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所有的信息、通信和视频应用都将整合在统一的平台之上。由此推而广之,云计算中的“计算”可以泛指一切ICT的融合应用。所以,云计算术语的关键特征并不在于“计算”,而在于“云”。

二、云计算的发展模式及其特征

早期云计算来之于国际上以亚马逊、Saleforces.com和谷歌(Google)为代表的公司,并且都提供了具有显著特征,但又代表着不同模式的成功云业务。

云计算按照层次将业务模式划分为3层,最顶层是软云,中间层是平云,底层是基云。在基云之下是构建云计算的基础技术。

基云也称基础设施服务,指将IT的基础设施作为业务平台,直接按资源占用的时长和多少,通过公共互联网进行业务实现的“云”。基云的用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集体和行政单位。基云的IT业务是将存储、网络、计算、安全等原始IT资源提供给用户。用户可以通过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如Web服务软件和数据库等)来使用IT资源。

平云也称平台服务,指将应用开发环境作为业务平台,将应用开发的接口和工具提供给用户用于创造新的应用,并利用互联网和提供商来进行业务实现的“云”。

软云也称软件服务,指基于基云或平云开发的软件。软云是通过互联网的应用来实现业务,软云业务可以利用其他的基云和平云平台,也可以利用软云运营商自己的基云和平云环境。

基于云计算的实践与营销案例,归纳出云计算的基本特征如下:

(1) 虚拟化的超大规模

云业务的需求和使用与具体的物理资源无关,IT应用和业务运行在虚拟平台之上。论文写作,数据。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何有互联网的地方、使用任何上网终端获取应用服务。论文写作,数据。

(2)动态的高可扩展性

云技术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根据应用的需求动态地增减IT资源。由于应用运行在虚拟平台上,没有事先预订的固定资源被锁定,所以云业务量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以满足特定时期、特定应用及用户规模变化的需要。

(3)高可用性

云平台使用数据多副本拷贝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技术来保障服务的高可用性。任何单点物理故障发生,应用都会在用户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转移到其他物理资源上继续运行,使用云计算比使用其他计算手段的可用性更高。

三、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传统模式下,企业建立一套IT系统不仅仅需要购买硬件等基础设施,还需要买软件的许可证,需要专门的维护人员。当企业的规模扩大时还要继续升级各种软硬件设施以满足需要。对个人来说,我们想正常使用电脑需要安装各种软件,而许多软件是收费的,对不经常使用该软件的用户来说购买是非常不划算的。对于企业来说,计算机等硬件和软件本身并非他们真正需要的,它们只是完成工作、提供效率的工具而已。

云计算的最终目标是将计算、服务和应用作为一种公共设施提供给公众,使人们能够像使用水、电、煤气和电话那样使用计算机资源。

最简单的云计算技术在网络服务中已经随处可见,例如搜寻引擎、网络信箱等,使用者只要输入简单指令即能得到大量信息。

目前,以Google云应用最具代表性,例如GoogleDocs、GoogleApps、Googlesites,云计算应用平台GoogleApp Engine。

四、云计算的发展趋势

“云计算”是一个很时尚的概念,它既不是一种技术,也不是一种理论。准确说,云计算仅描述了一类棘手的问题,因为现在这个阶段,“计算与数据”跷跷板的平衡已发生变化,即已经到“移动计算要比移动数据要便宜的多(Moving computation ischeaper than moving data)”。

随着个人PC市场的逐渐饱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于企业IT投资的负面影响,云计算适时的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中。论文写作,数据。论文写作,数据。作为一种全新的获取计算资源的方式,云计算将会彻底改变IT产业的结构。论文写作,数据。由于计算资源从客户端向计算中心的集中,传统纯硬件厂商的生存空间将更为狭小,大浪淘沙的行业洗牌会继续持续。论文写作,数据。云计算模式下,互联网将成为连接厂商与客户的唯一通道,互联网业的霸主和软件供应商的融合势在必然。

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人担心云计算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等问题,但时间会证明这些问题在行业模式的大转变下都只不过是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正如B2C刚刚兴起时,人们一度认为网上交易的安全性,支付的方便性等会阻碍它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已经被证明根本不值一提。同样,对于云计算带来的IT行业大变革,时间也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五、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将不仅提供传统意义的IT资源和应用服务,而且将支持包括IT、通信、电视、移动和物联等一切互联网技术融合后的资源使用和业务应用。云计算发展的关键技术主要有统一交换构架、统一虚拟化和统一计算系统,云计算发展的战略推手将是组建开放产业联盟和推动开放技术标准。

云计算模式具有许多优点,但是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数据隐私问题、安全问题、软件许可证问题、网络传输问题等。云计算技术它是一个即将,或者正在改变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场变革,是拥有比较持久生命力技术演变,包括商业模式的革新。“云计算”代表了一个时代需求,反映了市场关系的变化,谁拥有更为庞大的数据规模,谁就可以提供更广更深的信息服务,而软件和硬件影响相对缩小。

参考文献:

【1】(美)MICHAELMILLER.云计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美)芬加.云计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云会计论文篇(6)

年轻有为――“庖丁解牛”揭开云计算“面纱”

王力哲,1974年12月生。1993.9~1998.7就读于清华大学,期间攻读电气工程专业和应用数学辅修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2004.2~2007.12就读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应用计算机科学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为德国2007年首批三所精英大学,其中计算机专业德国排名第一。

沐浴在国内外各大历史名校的“阳光”下,王力哲博士迅速成长,并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叩开”了计算机研究的“大门”。先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加坡高性能计算研究院;2009.1~2011.8,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普及计算研究院,任研究科学家、首席软件研究工程师。2011年8月至今,在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任“百人计划”研究员。

一步一个脚印,一跨一个台阶。三十几岁的年龄,一长串精彩的履历,王力哲博士当真称得起“年轻有为”。青春不虚度,他用执着和激情来点燃梦想。在云计算定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就是他多年注重基础累积,换来的劳动结晶。

王力哲博士提出的云计算定义致力于定义云计算的功用,特性以及使能技术等。“从云计算系统应该具有的功能角度给出了科学云计算系统的定义,指出计算云系统不仅能够向用户提供硬件服务HaaS(HardwareasaService)、软件服务SaaS(SoftwareasaService)、数据资源服务DaaS(DataasaService),而且还能够向用户提供能够配置的平台服务PaaS(PlatformasaService)。因此用户可以按需向计算平台提交自己的硬件配置、软件安装、数据访问需求。”北京理工大学的张建勋博士等在他们的论文中引用该定义,并做如此评价。

除此之外,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Fujimoto教授在论文中引用该定义作为文章立论的基础来解释云计算的特点。译文如下:“计算机资源提供服务成为一种方法,如软件即为服务,平台即为服务和架构即为服务。这些服务本质上是灵活轻便的,用户可以选择服务的粒度并只对他们需要的资源付费。利用上述模式,商用云计算资源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成功。亚马逊网络服务弹性计算云(EC2)提供了可以按小时、按月付费的计算和存储资源(Lizhe,Jieetal.2008)。”

据GoogleScholar统计,至今王力哲博士所提出的云计算定义总引用数已达360余次。相关论文获得2008年IEEE分布式信息处理前沿进展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也作为云计算的重要理论文章被包括佐治亚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等研究型大学的云计算课程选择作为阅读论文。

古有“庖丁解牛”,任何事物一旦深知其机理,领悟其规律,就能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正因为深入理解了云计算的概念、定义,王力哲博士的“云计算”之路才越走越深远。

激流勇进――计算机科学研究屡结硕果

近年来,基于超算中心经典架构的高性能计算在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促进了包括从物理世界演化的理解到人类社会行为的分析等诸多社会、自然现象的深入研究。浪潮之上,激流勇进。王力哲博士围绕这一计算机领域里的前沿课题展开了层层深入的研究,在多个领域取得突出成绩。

在云计算与网格计算中间件研究领域,早在美国工作期间,王力哲博士就联合他的同事们开发出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NSF)资助的网格计算与云计算的中间件CyberaideToolkit,包括CyberaideShell,CyberaideCreative,CyberaidePortal,CyberaideFarm,CyberaideonServe,CyberaideFlow等组件,可用于网格计算和云计算客户端界面,虚拟机管理,并行编程环境和按需提供网格计算和云计算的服务。该中间件开发了云计算和网格计算的最新客户端功能需要,如虚拟机管理,基于Web2.0的门户网站技术,大规模数据并行编程环境等,具有轻型、高性能、可扩展等特点。CyberaideToolkit具有广泛的影响,已经被美国大型网格计算和云计算平台和应用项目采用。包括美国部级云计算项目、美国部级网格计算项目美国和部级超算平台-美国极大规模科学与工程发现环境(XSEDE)项目等。基于Cyberaidetoolkit,王力哲博士完成了纽约州紧急服务系统架构。该系统具有高可扩展、轻型、高性能等特点,被《罗切斯特工程师杂志》报道。

此外,王力哲博士还对高效能计算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包括集群计算、数据中心计算、网格计算和云计算的资源模型、任务模型、虚拟机模型和能量消耗模型,提出了多种资源管理机制、调度算法、中间件以及服务,如虚拟机部署机制、基于能量的并行任务调度算法、基于温度的数据中心任务资源分配算法,绿色计算性能评测,绿色信息监听服务等。该项工作被罗切斯特理工大学作为研究新闻报道。

放飞青春――“润花著果”研究有成

“我不知道是否会成功,但只要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我不知道前面的路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永远是背影。”也许,在王力哲博士的研究世界里,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只有看似枯燥的公式和算术,但他却是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热爱生命”,去演绎着无悔青春。研究累积一定经验后,他开始致力于“润花著果”的工作中。

云会计论文篇(7)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40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579-02

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它统一管理大量的物理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虚拟化,形成一个巨大的虚拟化资源池。是大群服务器的网络化,在使用特定的连接后,可在网络中做分布式数据处理。可以定义为在因特网上一起工作的一组虚拟服务器。其架构是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可动态进行管理,在任何时间点上都可进行监控和维护。

云计算预示着我们储存和运行应用程序的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云计算,作为新兴技术,无疑将会为信息技术带来一场伟大的变革,这不亚于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同时它也受到各大IT界的巨头所青睐,比如google、Amazon、sun、微软等等。云计算无论是对开发者还是对终端用户,云技术都意味着很多东西。对于开发人员来说,云计算提供了更多的存储和处理能力来运行他们开发的应用。对于终端用户来说,云计算提供的好处更多。一个使用网络应用的人再也不会被完全绑定于一台pc、一个地点或一个网络,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想就能访问应用程序和文件;再也不必害怕计算机崩溃的时候丢失数据,无论用户的机器出现什么状况,放在“云”中的文件始终存在;还有利于群组协作,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能够实时地在相同的文件、应用和项目上进行协作。目前,我们正处在云计算革命的初期阶段。尽管已经有许多可用的云服务,但更多有趣的应用仍在开发中。

虽然云计算已经开始逐渐进入各个领域,但是毕竟是出于云计算开发的初期阶段,而且还有很多IT公司没有把注意力完全投入在这方面。现阶段的云服务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应用阶段,比如在日历、日程安排和任务管理上的协作、在演示文稿上的写作、在电子表格上的协作以及在字处理上的协作等等。云计算进入医疗信息系统无疑是一件好事,云计算会对医疗有巨大影响。在医疗IT空间里,云计算可以成为一个理想的空间。对于医疗IT来说,使用云服务是很实惠的,医院与医院间,医院与上级主管部门间,以及涉及到法律时,医院与其他部门间可以得到信息的共享,以及共享基础建设。医院因此可以减少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目前来讲,云计算尚未进入医疗领域或者还没有完全应用到医疗领域。那么我们应该未雨绸缪的用前瞻性眼观考虑,未来如果想让云计算在医疗信息系统中大显身手,必须要考虑到其面临的困难以及讨论解决方案。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可以说云计算不仅仅无法应用到医疗领域,它甚至会被扼杀在摇篮中。

首先是技术问题。建立一个云计算系统是一个技术挑战。云计算系统不仅仅针对于医疗,它要针对的是各个领域的需求,而且信息处理量会相当的大。在硬件方面,必须购买或征集数百或数千台个人电脑或服务器,将他们连在一起并进行管理。此外,无论是对于医院还是其他用户,必须有能为他们提供24小时的服务系统。尤其是对于医院来说,每天要产生庞大的数据,比如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中的影像资料,电子病历等等。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大量资源(小公司是不可能做到的)。技术问题中还存在一个可维护性问题,云计算平台必须有效地处理各种软硬件维护需求,从而有效地降低各种软件硬件维护对云计算服务的可用性造成影响。

第二是经济模型问题。考虑到建造云计算系统和开发基于web的应用所固有的花销,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公司如何赚钱?对于医院的领导者,他们是否会意识到云计算对医疗信息系统的巨大作用,他们是否会放弃原先巨资打造的一套原有的系统,都直接决定着云计算在医疗信息系统中的市场。目前,谷歌正在免费提供云服务,这是一条难以受益的道路。这也会间接地影响到云计算的未来。未来医院使用云服务要不要收费或者医院在使用云服务和与存储收费是怎么定价。这都是未来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从任何新技术上赚钱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对实际上存在于云中的技术更是如此。

第三是因特网问题。因为云计算只有当用户具有持久的高速因特网连接才能运行的。这个问题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是很容易就可以达到足以支持云计算发展的要求的。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截至2004年6月底,宽带用户数达到3100万,较年初增长79%,较2003年6月增长两倍以上。而作为中国最大的固网运营商,短短两年时间,中国电信的宽带用户数增长了10倍。可见我国的因特网接入在飞速发展,而且很快就可以达到与云计算相匹配的普及程度。而且,移动上网技术也在飞速发展,这都为云计算时代的到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对医院而言,要做的就是跟上我国网络发展的步伐,这样一旦时机成熟,医院能很快适应云计算与医疗信息系统结合的环境。

第四是安全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一切新兴技术所面临的问题,尤其是网络技术方面。云储存的安全情况会是什么样呢?如果你将基于web的文档保存在运系统中,你能够保证当你需要它的时候你的文件仍然在那里而且没有被未经授权的用户所访问过么?由于云中的数据是客户所共享的,那么每个用户的授权问题就是要考虑的。在医院中,病例是属于患者的隐私,而且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那么医院将这些数据存在云中。提供云服务的公司怎么保证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时,怎么能把到每个客户的隐私保密以及客户授权问题处理好,是将来所要面临的又一难题。何况现在的个人pc机和公司的大型处理器都经常出现安全隐患,信息泄露和商业机密泄露,作为云这样一个更为巨大的信息处理中心,想要做到万无一失,更是难上加难。

第五是兼容性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客户使用的是微软的word,切换平台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很困难的。更进一步,如果基于web的应用程序与微软现有的文件格式并不完全兼容,那云计算的发展很可能会停滞不前。所以,各大操作平台能否在云中实行兼容是将来云计算发展所面临的又一难题。如果医院将来应用google所提供的云服务,现实情况是微软中的Word、Exel、power point等文件将不会被应用。那么这将会给医院以及其他面临同样问题的客户带来很大的困难。

以上五个问题是云计算想要在运用于医疗信息系统中将要面临的问题,如果能够以合理的方式将这几个问解决好,我想云计算将能驰骋于医疗信息系统中。

参考文献

云会计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自2006年亚马逊推出云计算服务和IBM正式推出“蓝云”计算平台以来,云计算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较高的关注。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是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针对教育云计算的研究也随之开展起来。“教育云”这一名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迄今为止并没有学者对教育云的概念作出明确界定。本文通过对国内教育云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试图厘清目前国内教育云研究的特点、研究主题的分布情况,并通过对这种情况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教育云作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界定,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些解决策略,以便能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和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学学科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研究和推进的主要学科,其对教育云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国内当前教育云的研究水平,所以本文以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五种期刊(《中国电化教育》、《远程教育杂志》、《开放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上所刊载的文献作为抽样范围,利用中国知网学术搜索引擎,以“云计算”、“教育云”作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搜索,对于“云服务”、“教育”这种少数关键词割裂的情况本研究不予考虑。去除广告等无关文献后,将文献中明确提及“云计算”、“教育云”的210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

同时选取国内15家知名互联网运营商官方网站上公布的云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作为产业层次的研究样本。

确定了研究样本后,笔者根据研究目的对样本按照逐一分析、整体统计的原则进行数据处理。笔者首先从文献的“时间—数量”维度对教育云研究的宏观发展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再从“主题(内容)—数量”维度对教育云研究中观上的主题或内容(以下统称主题)进行统计分析;最后从教育云产业发展规模维度上进行总结分析。

(二)教育云研究主题或内容界定

为了能够从“主题—数量”的中观维度上清晰准确地反映国内教育云研究的现状,在对当前学者发表的文献内容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UTAUT)[1]中影响用户接受技术的四个维度,即绩效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ncy,PE)、付出期望(Effort Expectancy,EE)、社群影响(Social Influence, SI)、配合情况(Facilitating Conditions, FC)和影响上述维度的年龄、性别、经验和自愿程度等因素,以及教育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时所涉及的人员构成和资源分配以及对该技术的本体研究的实际情况,将教育云研究可能涉及的研究主题作如下归类,见表1。

三、研究结果

(一)文献的“时间—数量”维度

研究者对2006年以来,本研究所选择的期刊上每年刊发的文章数量进行了分析,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2006年和2007年云计算的载文量为0,在2008年至2012年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又以2011年至2012年间上升最为显著。笔者认为教育云研究的宏观分布趋势出现这样现象,主要是因为2006年和2007年是亚马逊和IBM公司刚刚推出云计算服务两年,云计算这一概念尚未被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们所周知,因此没有开展相关研究。2008年至2012年云计算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应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其中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中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和2012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4] 中国家教育云基础平台建设的需要等文件的出台在宏观政策导向上对促进教育云计算研究的广泛开展方面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都是文献数量增加的原因。由于电子期刊数据库相比纸本期刊的内容更新具有一定的延时性,所以截至笔者统计完成时2013年1月已经刊载了4篇,按此数量推算来看2013年教育云的研究仍将会是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

(二)文献的“主题—数量”维度

根据表1界定的教育云的研究方向,本文对样本进行逐一主题分类后,对教育云研究所涉及的主题和刊载的文献数量进行统计,得到“主题—数量”维度表,见表2。

我们把关于教育云的研究分为两个维度:关于科学的研究和关于技术的研究。关于科学的研究包括教育云本体研究、教育云理念、教育云分类、教育云研究综述等;关于技术的研究包括教育云应用、教育云实现技术、教育云运营机制等。从图2可以看出,总体来说,关于科学的研究占总数的60%,大于关于技术的研究。关于科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云理念和教育云研究综述,共占总数的46%,而关于教育云本体和教育云分类的研究则分别只占总数的11%和3%,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们对教育云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主要还停留在理念和综述的水平,而对教育云至关重要的本体和范围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当然也谈不到教育云的分类了。关于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云应用案例和教育云实现技术,共占总数的39%,而关于教育云运营机制的研究仅占1%,从侧面上反应了教育云的大规模的应用实现还没展开或者还不够成熟,目前主要还停留在技术水平的探讨上或零散的云应用案例的收集与创作上,而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实现。

(三)教育云产业

为加快推动我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工信部、发改委联合了《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并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5个城市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中国云计算应用示范工程战略研究(2011年)》报告显示,五个试点城市共计24项示范工程中经济金融类、公共服务类和数据中心类占据了18项,而教育云方面,只有上海的“面向教育的云计算应用示范”和北京的“中国学习云服务平台”两个部级示范工程,占总数的8.3%。

通过访问国内的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和跨国企业如IBN、HP等共计15家的官方网站,笔者发现所有的企业都开展了云计算业务,但是只有华为、用友等四家公司明确提供了教育行业的云解决方案。因为有学者在学理层面对谷歌进行了研究,所以本研究也将谷歌作为研究对象。在对5家企业的教育云解决方案以及对方案的分析整理后得到表3。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教育云仍将是研究热点且研究空间巨大

从“时间—数量”的宏观维度上看,涉及教育云研究成果的文章呈逐年上升趋势,以此可以推测出教育云研究仍将是近段时间内的热门研究方向;从“主题—数量”的中观维度上看,云教育理念、教育云应用和教育云实现技术等主题占据研究成果文章总数量的66%之多,而教育云分类研究、教育云运营机制等主题只占文章总数的4%,由这种研究主题成果数量分布的失衡现象可以得出,在教育云分类、教育云运营机制、教育云本体研究方面仍然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二) 教育云本体研究有待深入

1. 教育云本体

教育云本体从字面上理解是指教育云计算的本源或根本问题,是区别于其他名词概念的本质性问题,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来说本体是一个为描述某个领域而按继承关系组织起来作为一个知识库的骨架的一系列术语。[5]为此笔者认为教育云的本体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与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时涉及的一系列的专有术语以及各术语之间的关系。

2. 教育云概念界定

根据上述的思想笔者对教育云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云计算自产生以来,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因此笔者采用目前认同度相对较高的三个定义来理解云计算技术。

“美国国家技术与标准局(NIST)信息技术实验室认为,云计算是对基于网络的、可配置的共享资源计算池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并且这些资源池以最小化的管理或者通过与服务器提供商的交互可以快速地提供和释放。”[6]“云计算是利用因特网等网络媒体传输信息,类似于数据中心或者服务器群那样拥有大量用户需求的资源和服务的分布式计算机群。”[7]“云计算是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是虚拟化、效用计算、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8]

祝智庭教授对教育云进行了描述,认为“教育云是与医疗云、政务云、电子商务云等平行的概念,是一个面向教育的行业云,行业云就是由行业内或某个区域内起主导作用或者掌握关键资源的组织建立和维护, 以公开或者半公开的方式, 向行业内部或相关组织和公众提供有偿或无偿服务的云平台。同时,某一个具体的教育云平台,既可能是公共云,也可能是私有云,也可能是混合云。 教育云是教育技术系统的一个子类, 也是云计算应用系统的一个子类。”[9]

本研究认为上述学者们的定义更多的是从云计算的底层硬件架构和实现技术层面给出的,研究者认为教育云不应该仅仅从底层架构和实现技术两方面来界定,同时也应该考虑其具有的教育服务形式和对教育理论顶层可能的影响,以及教育与云计算技术之间的继承关系。鉴于此研究者认为教育云即教育云计算技术的简称,是在对云计算技术继承的基础上能够为各类教育人员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且对教育基本理论具有变革性促进作用的理论和实践。

本概念具有四个特点:(1)在技术实现层面界定了教育云与普通云计算之间的关系,即教育云是对普通云计算技术的继承。(2)教育云是云计算系统和教育技术系统的一个子类。(3) 教育云在服务层面为教育领域人员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4)教育云对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环境建构理论等教育理论产生了变革性的促进作用;前两个点是对教育云的领域定位,后两点说明了教育云的服务对象和对教育理论的影响。

3. 教育云本体研究现状

从“主题—数量”维度上看,关于教育云本体研究方面的文献占据文献样本总数的11%。在如此之多的文献中只有卢蓓蓉从教育信息化角度对云建设现状进行了阐述,祝智庭教授[10]对教育云一词作了正面的解释,徐小双从成本度量角度对基础教育云发展进行了分析。更多的主要对教育云从云计算技术继承下来的优势特点方面,未来的教育技术发展趋势方面作了宏观的介绍,并没对教育云具有的独特的教育属性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在教育云本体研究上我们更期待研究者关注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概念和定位的研究,只有准确的教育云定义才能更直接地明确阐释教育云的本质,更清晰地规范教育云的研究领域,才能为研究者开展后续的工作指出明确的方向。云计算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特点、教育云的优劣势等方面,云计算服务的普适性模式在教育上的应用研究才能进一步开展下去。

(三) 教育云其他研究主题的几点思考

首先,就学者关注度最高的云教学理念方向,何克抗、周红春、桑新民等主要是阐述了教育云对“促进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信息化建设”“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的促进作用;张少刚、周文娟在对泛在学习理论进行研究时认为“云计算的优势将会对泛在学习的开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余胜泉等学者介绍了云计算对e-Learning的促进作用,从而间接地促进了远程教育范式的变革;[11]宋述强、杨滨等学者则是从环保的角度论述了云计算技术的“教育低碳化作用”;[12][13]朱惠娟、解月光研究了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境的设计;董玉琦、王美等人则是从教育云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角度开展了研究。杨现民、顾小清、傅钢善、余胜泉等对在教育云环境下的学习理论和云学习的设计以及移动学习方面开展了研究。王艳丽、陈丹等学者则是在研究”数字化布鲁姆”时提及了云计算。[14][15]闫寒冰、潘丽芳等学者则是从对教师培训和教师教育技术技能培养方面展开研究的。[16][17]

由以上文献的研究主题可以看出当前研究比较有广度,但在研究深度上仍有欠缺,更多的学者是集中在说明云计算会给教育带来新的革命性变化的浅层次介绍阶段,并没有对于教育云环境下教学模式的设计理论、教学环境构建理论、云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方式方法变革方面作出深入具体的介绍和研究。在云计算对教育信息化变革的促进作用和泛在学习理论、移动学习理论推广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云计算所能够带来的庞大资源优势的介绍上。

技术的革新会给教育理论带来变革,云技术也不例外。教育云支持下的教育理论研究应该多元化发展。教育云在教育管理领域内的应用是否使得原有的教育管理效率有所提高,学习者在云条件下的学习风格、教学设计模式、云技术下的学习环境建设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都可以成为教育云教学理念方向上新的研究内容。如此一来,目前学者多在进行泛在学习理论、移动学习方面的研究时才对教育云从侧面介绍和研究的状况将会得到扭转。

其次,对于占据样本总数量21%的教育云应用方面,张剑平、高宏卿主要阐述了某项技术如何结合云技术实现资源共享的问题,而左名章、蒋艳红等学者则是从美国信息化建设对我国的启示上谈及了云计算技术。[18][19]杨进中、徐天伟、吴永和等则是通过阐述Grails、e-Science、MyMathLab与Sakai、Moodle等现有的软件系统、软件模型结合云计算构建一个新的软件系统环境。在这一部分中更多的是像文献[20~26]那样只是在文献中对“云计算”或者“教育云”词汇进行简单的提及。

可以看出在教育云计算应用研究方面,学者多集中在某项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的具体结合、某门课程利用云计算技术如何开展、某个平台引入云计算技术后会如何更好地实现其功能等方面。主要是针对云计算技术应用于个案进行研究,或者仅是对词语的简单提及;并没有对云计算技术是否能够在其应用的个案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或推广应用,如何推广应用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一项有效的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是我们乐于见到的,但是为了给研究或者文献添彩而去简单地缀上一些比较时髦的词语的现象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另一方面,虽然多数研究仅停留在词汇提及的层面,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云计算技术在教育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学者们对于教育云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个案研究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某些个案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代表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云”建设运营标准的不统一从而导致云的建设无法大规模实现。产生缺乏统一标准指导的现状——小规模云具有很高的适用性等优势特征,但是也会因为其“地方特色”严重而不能推广应用。

第三,教育云的技术实现方面的文章占据了样本的18%。张家贵、陈巧主要对“基于云的资源平台、资源中心的设计”进行了研究,以高等院校的资源、平台设计为主,而较少涉及基础教育领域的设计。黎加厚、高辉等主要介绍了以“电子书包”为代表的教育云终端技术和设备,值得注意的是云端的研究目前也主要集中在电子书包上,其他的云端设备和技术还有待学者和开发人员研究、设计和开发。文献[27~30]主要是从教育云对“移动学习模式”、“个性化学习”的影响和变革设计方面开展的研究。这部分的其他文献则是主要集中在网络平台架构的设计,少量的文献如[31~33]从对教育云服务模式实现的角度开展了研究。总之,在云计算的技术实现方面,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平台的架构设计和对教育云服务的简单介绍上。

最后,教育云分类和教育云研究综述部分主要是各种技术发展综述类文献。国家和地区规划纲要解读类文献中对“云计算”词语在教育应用中的提及或者是简单介绍;施建国、赵晓声、唐德海等对于国家云、区域云、公有云、私有云的分类也只是在对国家或者地区的教育规划纲要的解读中进行宏观层面的研究,并没有对云的规模或者具体的云的底层设备应该建设在哪个地区、哪个层次、如何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34]将其引入到教育领域中必然也涉及运营制度的问题。然而目前国内对云计算在教育中的,例如教育云的建设标准、运营体系、安全性和云规模的可控性方面都没有详细的研究。

教育云的运营应该向专业化均衡发展。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和学者在各级各类的教育云研究中并没有对云的规模做详细的研究,也没有对云的最底层的设备建设的运营作出详细的研究。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数据信息量相对独立并且拥有较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所以高等院校可以在统一的标准指导下独立建设私有云;对于基础教育领域可以采取将底层的硬件设施交由专业的公司建设经营,教育部门采取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国家层面则成立专门的机构对资源池进行建设和把关,将全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云进行联通,真正地实现国家范围的“教育云”。

教育云的安全性方面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云作为教育资源和数据存储的一种便捷有效的手段将会使得大量的用户信息和数据资源存储在“云”中,那么对于云中的数据安全、数据的隐私保护和布设在不同地区的云基础设施的安全性问题缺乏健全的安全策略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

教育云建设应该向标准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上述的“云”间的快速互联互通和安全高效运营方面归根结底是国家标准问题。按照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各级各地区将要建立不同规模的教育云,那么对于不同地域、不同规模和不同底层硬件设备架构的云之间的联通问题就迫使我们考虑云计算在教育领域里具体应用的行业标准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组织专家在对各种类型的“云”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既允许全国范围安全高效互联互通,又允许各具特色的云建设格局的“云标准”;完善资源的分类存储标准制定,使得海量的云资源在现有搜索技术的限制下仍能够有效合理地归类存储,最终便于使用者能够快速准确地在资源的海洋里找到需要的资源。

2008年至2010年前半年,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对于“云计算”一词的简单提及上,此后开始对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的研究逐渐深入起来,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教育云的研究会更加的全面深入。

(四)教育云产业振兴需要走产学研一体的道路

面对教育云只占国家层面的云计算示范工程总数的8.3%的局面,研究者认为在国家大力扶持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于教育云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扩大规模。从本研究统计的电信企业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可以看出,企业关于教育云的解决方案相对较少,而已有的教育云解决方案也不尽如人意。通过上述对教育云解决方案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所谓的教育云解决主要是以硬件环境的部署实施、教育政务管理软件的开发和数据中心建设为主,基本上是停留在云的基础建设阶段。而教育评测类的解决方案也基本停留在半自动化的阶段,只是解决了解放一定劳动力的层次;虽然谷歌的某些App可以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但由于其并非为教育开发的初衷和谷歌在国内地区的使用限制也使得其很难有较大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认为“华师京城”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教育云产业的两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华师京城采用B/S的开发形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不受访问终端的限制;由其身后专家团队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是符合目前的教育教学需要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则是由中央电教馆负责运营的,资源来源广和资源覆盖广是其主要优势。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对云计算产业的产业体系构成分类,目前国内的教育云产业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服务业,其特点主要是以云网络或者数据中心的建设为主,所以教育云设计、咨询、评估认证等专业的支持产业极度缺乏。

研究者认为教育云产业的振兴除在学理上认为的教育云标准急需制定外,教育云产业人才的培养才是关键,同时还应该走产学研一体的道路,例如“华师京城”就是理论与产业结合的很好范例。

五、小 结

本研究对近七年国内教育云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虽然只是选择教育技术领域内的5种期刊作为样本抽取范围,但由于这些期刊在教育技术领域的代表性作用,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目前教育云研究的概况。笔者在对教育云本体研究主题进行讨论时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教育云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教育云的本体研究提出了较为清晰的研究思路,但对于其他主题只是给出了简单的建议,这还需要笔者和后续的学者进行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 Viswanath Venkatesh, Michael G. Morris, Gordon B. Davis, Fred D. Davis. User A 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enology:Toward a Unified View[J]. MIS Quarterly,2003,27(3): 425~478.

[2] Marinela Mircea, Anca Ioana Andreescu. Using Cloud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 Strategy to Improve[J]. Communications of the IBIMA, 2011.

[3] [34] 中发[2010]12号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4] 教技[2012]5号文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Z].

[5] Thomas R. Gruber. 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y Specifications[J]. Knowledge Acquisition,1993,5(2):199~220.

[6] 李秋红.中国云计算技术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2.5.

[7] Nabil Sultan. Cloud Computing for Education: A New Daw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0,(30): 109~116.

[8] 冯坚. 基于云计算的现代远程教育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39~42.

[9] [10] 祝智庭, 杨志和. 云技术给中国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1~6.

[11] 余胜泉,程罡,董京峰.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J].远程教育杂志,2009,17(3):3~15.

[12] 宋述强,钟晓流,许俊华.低碳时代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系统集成与技术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29~31,49.

[13] 杨滨,王文霞.论“云服务”在教育低碳化中的合理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6):19~22.

[14] 王艳丽,程云.“数字布鲁姆”对网络非正式学习环境构建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1):32~36.

[15] 陈丹,祝智庭.“数字布鲁姆”中国版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1,(1):71~77.

[16] 闫寒冰.教育技术骨干教师的培养路径分析——“英特尔1对1数字化学习”教师培训课程带来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102~106.

[17] 潘丽芳.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之历史演进[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6):56~60.

[18] 左明章,邓果,李莎莎.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对我国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2,(8):30~34.

[19] 蒋艳红,陈琳.中美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现状研究比较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10):115~120.

[20] 黎加厚.移动学习第一课[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6):108.

[21] 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4):24~27,34.

[22] 蔡苏,宋倩,唐瑶.增强现实学习环境的架构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8):114~119,133.

[23] 钟元生.流水线式软件工厂校内实训模式及其管理流程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2):135~140.

[24] 梁迎丽,梁英豪.基于语音评测的英语口语智能导师系统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1):82~85.

[25] 程罡,徐瑾,余胜泉.学习资源标准的新发展与学习资源的发展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09,17(4):6~12.

[26] 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5):78~84.

[27] 王萍.基于位置服务的移动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114~119.

[28] 张田,李子运,汪晴晴.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资源开发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1):59~61.

[29] 吴彦文,吴军其,王贵才,田庆恒.基于云计算个性化e-Learning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1,(9):122~126.

[30] 陈卫东,叶新东,许亚锋.未来课堂:智慧学习环境[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5):42~49.

云会计论文篇(9)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计算机行业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就主要针对于云计算在计算机安全领域的影响和应用做分析,提出相应的一些解决措施。

2 云计算的概况

云是互联网和网络的一种比喻的说法,以前在图中经常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随之也用其来表示互联网和基础设施的抽象形态。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条件下,提供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以及交互的模式,一般情况下会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的并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狭义云计算一般是指以IT为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的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以及易扩展的方式来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指的是服务的交付和使用的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以及易扩展的方式来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和软件、互联网、IT有关,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服务,其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流通。云计算当前主要的构架是基于一个新一代的数据中心,以此来提供虚拟的计算以及存贮资源的功能,其中这些资源的使用以及消费,就可以按照先前的规定标准进行适当的收费,用户可以随时地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源的消费,为用户提供方便。

3 基于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安全问题分析

云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云计算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其可控性的缺失,会给其使用者带来极大的损失。许多计算机安全的技术虽然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其依然不能避免病毒的侵害、安全漏洞、信息的泄露以及恶意的攻击等安全问题。当前,基于X.509标准的PMI和PKI体系进行的数字加密技术、动态密码技术、SSL/TLS技术,以及各种防病毒、防DOS、防火墙等安全技术都被应用到云计算当中。

当前云计算的安全和集成问题还没得到彻底解决,其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主要的有七种:特权用户的访问、法规的遵守、数据位置的不确定、共享储存数据、数据的恢复、调查支持以及长期的发展等问题。

另外,云计算作为一个虚拟的网络平台,其安全问题也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主要的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其所有用户的都是储存在外部的数据中心,需要针对其数据信息来进行加密的处理,以此来保障其安全性,同时还需要设置一定的控制访问和认证系统,以便于内部工作人员进行访问;其次,为了要保障其数据的安全,在受到攻击之后可以快速地使其数据得到恢复,需要对其进行储存,云计算数据一般来说都比较的繁杂并且数据量比较大,所以,要保证其完整性和一致性,在其储存的时候就需要采取冗余储存的方式,并且还要采用特定的方法对其进行其审计;第三,要想使云计算的计算机安全问题得到实时有效的保障,就需要对其进行加密处理和密匙管理,并且要将密匙是指成为实时改变的状态,以此来保障其不易被破解;第四,云计算的三个参考模型的基本理论基础是虚拟化,这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虚拟化也同时为其带来了安全问题、管理方面的问题以及其虚拟机安全的问题。

4 基于云计算下计算机安全的保障措施

4.1 明确云计算业务的定位

云计算所包含的业务的种类是复杂并且多变的,要加深对其发展的深入研究,看是否可以将其归类成为某一类的电信业务,看其是否可以归纳入或者是调整《电信分类目录》,并且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市场的准入以及其监管的力度,规范云服务的良好的发展。

4.2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要根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以及其业务的模式,尽快地制定出相符合的法律法规以及其技术规范,例如出台数据保护法、明确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定用户使用的日志留存规范等。以此来规范云计算市场,加强其监督力度,保障其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发展。

4.3 建立有针对性的技术监控手段

要针对云计算技术以及其业务的特点,建设有针对性的技术监控手段。云计算在计算机行业的应用,进一步地降低了互联网业务的开发以及其应用的门槛,并且使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的便捷、低廉,所以要建设相对应配套的技术管控手段,比如业务开发审计系统、违法网站应用定位和处置系统等,以此来对其进行有效监控。

4.4 建立云计算服务分级分类的安全管理制度

要根据云计算的特点,将云计算按照其使用的范围、对象以及其业务模式的规划分为不同的安全等级要求,比如,根据其使用范围可以划分成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等;根据其使用的对象灰分成为面向政府、企业和普通用户进行云服务;根据其业务模式划分为提供基础设施资源、信息以及软件的云服务,并且要根据不同的安全等级制定出相应的安全防护标准以及等级保护制度。同时还要建立诚实可信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比如,政府创建的公共云服务平台,分级进行安全管理,保障其使用的安全性。

4.5 提升其自主创新的能力

要加大力度培养国内云服务市场,加强对云计算核心硬件的研究开发力度,减少核心设施以及关键领域技术产品对于国外产品的依赖,国家要自主开发软、硬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地参与到云计算国际标准的制定,提升自身科技含量,加快该行业的发展。

5 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行业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想要其更加实用,就要对其存在的安全风险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此来保障计算机安全,促使计算机行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宏.云计算与计算机安全[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10):19-24.

[2] 石红.基于云计算概念的企业信息化模式研究[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上)[C],2010:17-23.

[3] 潘松柏,张云勇,陈清金,魏进武.云计算安全需求和策略[A].2010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10:46-54.

[4] 张勇.云计算环境下软件工程模式初探[A].第三届全国软件测试会议与移动计算、栅格、智能化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9:91-97.

[5] 涂艳丽.云计算及在IT支撑系统中的应用[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9:41-48.

[6] 黄华军,钱亮,王耀钧.基于异常特征的钓鱼网站URL检测技术[J].信息网络安全,2012,(01):23-25.

[7] 黄世中.GF(2m)域SM2算法的实现与优化[J].信息网络安全,2012,(01):36-39.

基金项目:

云会计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7601

1云计算

“云计算”的概念,是由Google的CEO艾里克・施密特在2006年的讲座上第一次提出并使用的。云计算就是,把目前为止由个人计算机或公司服务器上所进行的信息处理,通过因特网使其运行在外部巨大服务器上的方法。也就是说,信息的处理在互联网上,即在“云”中实现,其真正的涵义便是“云(=因特网)+计算(=信息的计算处理)”。

2云计算辅助教学与单片机教学

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水平不断的提高。2009年云计算被应用到了教育界,带来了教育领域的一次革新。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被称为“云计算辅助教学(CCAI)”,它是指使用者利用云计算所提供的云服务来完成信息共享,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及减少教育方面的设施投资。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利用云计算的优势,探索高校如何与云计算相结合,进行教学方面的革新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大挑战。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专业课,具有技术应用与直接面向就业的特点,掌握好单片机知识与技能后,将为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将云计算应用到单片机教学中,探索云计算所带来的教学革新,是单片机教学工作者急需探讨的一个问题。

单片机以其完善的功能、低廉的价格,被广泛应用在工业控制、仪器仪表、通信、机电一体化、家用电器等领域。单片机技术已成为从事自动化、通信、机电一体化等工作的人员必备的技术。目前,已经有很多高校开展了单片机精品课程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单片机理论教学体系。高校之间相互分享教学资源就可以减少教学资源以及硬件设施的重复建设与投资。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将各种教学资源迁移到“云”中,就可以很好的实现高校间各种教学资源的共享,建成一个基于云计算的单片机教学平台。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运用百会套件建立教与学的平台,将单片机教学与云计算相结合。

3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设计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包含了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这门课程不像C语言程序设计,只要知道程序怎么编写就可以了,也不像模拟电子技术,只要知道硬件电路设计便可,它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

3.1理论教学

理论知识涉及到专业内容,往往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心理。所以,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就相当重要。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案例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运用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案例相结合,能起到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的作用。在单片机教学中选用案例教学,就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直观的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百会维基呈现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展示作品等。教学内容中采用案例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比如电子钟、城市道通灯控制系统、防盗报警器等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例子,让学生知道单片机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将原本抽象的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了云计算技术,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利用上网设备,比如电脑、手机或IPAD等来查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以及相关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将教学资源拷贝到电脑上的麻烦,而且现在学生基本上都人手一个手机,手机小巧随身携带方便,方便随时查看相关信息。

利用百会文档免费在线建立、撰写、存储和分享文档。通过百会文档,学生便可以共享演示文稿、电子表格和文档等资源,还可以上传图片和文件等资源,利用这个功能,可以实现网上完成作业。打破了传统的手写作业的模式,在相应的上网设备中,通过浏览器打开百会网的百会文档,编写好作业,然后进行提交。教师接收作业并批改,可以及时将作业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利用云技术,还可以对考试方式进行革新。利用百会文档提供的文档权限管理功能,完成网上答题并提交,最终教师进行批改。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可以减少教育方面的相关投资。

百会聊聊可以实现师生间的及时交流互动。学生在学习单片机课程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提问,教师或者其他学生都可以解答,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问。百会论坛也可以实现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学生或教师将有用的一些信息或资料在论坛上,大家可以交流讨论,不但有利于学习还能增长课外知识。

3.2实验教学

实验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是单片机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是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一门课程,软件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单片机相关理论以及编写程序的能力,硬件部分要求学生会动手设计硬件电路。我校电子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先学习微机接口技术,然后再学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所以选用汇编语言进行编程,可以强化对汇编语言的理解与应用。对于学的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再编写单片机C语言。学习汇编语言和学习其他编程语言一样都要学习语法。了解了语法后,接下来就是应用到具体的编程当中。我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实验课选用天煌开发的单片机实验设备以及相关的编程软件。传统的实验课是要求每台学生机都要安装相关软件,若软件出现了问题又要重新安装,这样增加了实验室维护的压力。若

采用云计算技术,将相关软件保存到百会文档中,学生便可以在任意时间和地点下载安装,这样有利于一边学习汇编语言的指令,一边将所学到的指令应用到具体编程中,可以及时了解相关指令的用法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指令,还能减少实验室维护的压力。我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专业考试课,规定需用64学时的时间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其中有44学时的理论课和20学时的实验课。学生在期末的时候会得到这门课程的总评成绩,总评成绩=期中成绩(20%)+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10%)+期末成绩(50%),这里涉及到实验成绩的评定。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在网上实现实验成绩的评定。将实验成绩分成两部分即出勤率和实验完成情况。利用百会文档可以进行在线调查与统计查看学生的出勤情况,利用百会维基完成实验程序的上传操作。

4结束语

目前,基于百会平台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设计仍处于探索阶段。利用云计算技术能够最大化优化资源的共享,是网络高速发展下的必然产物。云计算技术还减少了硬件设施上的重复投资建设,减少了企事业单位的开销。把教学和云计算技术结合起来,能够实现教学上的革新,是新时代下教师要掌握的一门技术。但是,云计算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安全问题、个性化操作的实现等。云计算的功能是强大的,期待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胡长胜.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春艳,王茜.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14):33213323.

云会计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F230;F22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4-0091-03

云会计的概念最早是由程平、何雪峰于2011年提出的,是指构建于互联网上,并向企业提供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和会计决策服务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云会计作为一种新型的会计信息化模式,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SaaS、PaaS和IaaS三种会计信息化模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云会计服务。其中,PaaS指平台即服务,云会计供应商向用户提供的是云会计应用产品的开发运行平台,用户通过使用供应商提供的开发环境自主开发满足企业会计信息化业务需求的会计云服务(程平等,2014)。云会计服务商提供开发运行平台,并负责平台的安全保障和维护工作,软件供应商负责为企业在平台上开发会计信息化系统,并负责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云计算资源的定价层面,包括运用非线性定价模型、静态定价模型、动态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研究云计算资源的定价问题,很少有人涉足云会计服务的定价问题。云会计作为一种新型的会计信息化模式,具有“按需定制、按需付费”的优势,能够极大地节约企业的信息化成本,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图应用博弈论尝试对基于PaaS模式的云会计服务定价问题进行探究,为云会计服务的定价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一、不完全信息下云会计服务定价演化博弈模型

在整个云会计服务过程中,企业作为消费者很难获取软件供应商的边际开发成本信息,对于后续的云会计服务质量也很难事先完全了解,而软件供应商掌握整个云会计服务的成本和质量信息。双方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有限理性博弈,在不断的试错、模仿和改进过程中寻找最优策略,因此可将企业与软件供应商之间的价格博弈视为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演化博弈。

(一)基本假设

假设1:软件供应商的固定成本为F,边际开发成本为C。其中F为软件供应商支付给云会计服务商的平台使用费,假定每一次云会计服务的的固定成本保持不变。

假设2:PaaS模式的云计算服务通常采用按量付费的模式,因此本文将云会计服务的价格定义为单位流量价格。假定软件供应商采取高价和低价策略时企业支付的云会计服务单位流量价格分别为Ph和Pl,软件供应商采取低价策略对其品牌价值的负面影响为?准。

假设3:企业采取合作策略的概率为x(0≤x≤1),软件供应商采取高价策略的概率为y(0≤y≤1)。

假设4:企业接受云会计服务获得的单位流量收益为θ,假定软件供应商采取高价和低价策略时企业感知的单位流量收益分别为θh和θl。

假设5:云会计服务的市场需求函数为:Q=a-bP,其中,b>0,a>0,P为云会计服务单位流量的价格,b代表企业用户对于云会计服务价格的敏感系数。企业对于云会计服务的需求量受到单位流量价格的影响,云会计服务单位流量价格为Ph时企业的需求量为Qh,单位流量价格为Pl时需求量为Q1。

假设6:企业使用云会计服务前的固有收益为π。

(二)演化博弈模型(见表1)

由图1可以看出,企业与软件提供商的价格博弈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自所处状态的影响,ODB是系统收敛的临界线,如果初始状态位于ODBC区域,系统将朝着({合作,低价})的方向收敛;如果初始状态处于ODBA区域,则系统最终将收敛于A(0,1)点,即企业采取不合作策略,软件供应商采取高价策略。

二、不完全信息下云会计服务定价影响因素分析

在整个演化博弈过程中,博弈双方在不断的试错、学习和调整过程中寻找最优策略,系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不稳定的均衡状态。鞍点D()的偏移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系统的收敛结果,D的位置受到构成收益矩阵的一系列参数的影响,这些参数的初始值和变化将导致系统收敛于不同的均衡点。

(一)云会计服务价格敏感系数b

代入云会计服务需求函数,鞍点D的横坐标=,Ph>Pl,在其他指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b越大,D的横坐标越小,即D点向左移动,ODBC区域的面积增大,系统收敛于({合作,低价})策略的概率增加。这表明企业对于云会计服务的价格越敏感,软件提供商的低价策略越有效。云会计服务的价格敏感度受到传统会计软件服务、云会计服务品牌、重要性、独特性、用途、价格可比性以及转换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云会计服务的定价策略应该综合考虑现有信息化产品的市场状况以及自身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二)低价策略对云会计服务品牌价值负面影响φ

鞍点D的横坐标=,其中φ代表软件供应商采取低价竞争策略对其品牌价值的负面影响。低价策略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帮助软件供应商扩大市场规模,增加品牌知名度,但是长期采取低价策略会给其品牌价值带来负面的影响,降低品牌美誉度,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在其他指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φ越大,D的横坐标越大,即D点向右移动,ODBA区域的面积增大,系统收敛于A(0,1)点的概率增加。这表明低价策略对品牌价值的伤害越大,企业越倾向于采取不合作策略。说明在企业与软件供应商的价格博弈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追求低价,而是在对于软件供应商品牌价值认可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寻找最优策略。软件提供商的品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云会计服务质量和企业信誉的影响,因此,软件供应商在云会计服务定价决策中应该综合权衡其服务质量和信誉等因素。

(三)企业使用云会计服务前的固有收益为π

云会计服务作为新型的会计信息化产品结合了传统会计服务和云计算服务的优势,具备网络化、信息化和开放性的特点。从这个角度分析,π相当于企业使用云会计服务的机会成本。鞍点D的纵坐标=,(θh-Ph)Qh

三、不完全信息下云会计服务定价策略分析

云会计服务目前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客户在短时间内很难接受并转化会计服务思路,软件服务商在云会计服务定价过程中除了需要充分考虑客户价格敏感度、云会计服务质量以及自身比较优势等各种因素外,还应该结合云会计服务产业的生命周期和市场状况。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云会计服务的定价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基础、以品牌为依托,在充分的市场分析基础上,基于自身的云会计服务质量和品牌价值,结合服务成本制定最优的价格。

(一)渗透定价策略

目前,我国云服务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各方面发展尚不成熟,整体市场规模较少(杨黎波,2013)。云会计服务作为云服务产业的一种,整个产业处在幼稚期,市场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秩序。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软件提供商还未能对用户产生锁定效应,价格对用户抉择的影响力较大。同时云会计服务相对于传统会计软件产业具备低成本、专业化和网络化等优势,具备较好的应用前景。结合上述几点,本文认为在目前的产业起步阶段,用户的价格敏感系数较高,软件供应商可以采取低价策略逐步渗透,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逐步树立自己的市场地位。与此同时,软件供应商在决定采用渗透定价策略应该综合考量其服务成本、服务质量、品牌影响力、服务的独特性以及客户的转换成本等因素,从而选择最优的定价策略。

(二)服务领先策略

云会计服务质量主要体现在云会计软件的设计、维护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对云会计服务影响因素分析发现,软件供应商的低价策略必须以良好的服务和信誉为基础。云会计服务具备无形性、外部性以及转换成本高等特点,用户在选择软件供应商时除了考虑价格因素外,还会综合考虑服务口碑、信息安全和服务转换成本等因素。价格是服务质量的信号,由于市场尚不成熟,过度的低价容易引起客户对于服务质量的疑虑,从而形成不利于品牌长期发展的不良印象。因此,软件供应商在云会计服务的定价过程中应该以自身的服务质量为基础,选择适合自身市场地位和服务水平的价格策略。

(三)品牌依托策略

根据影响因素分析,软件供应商的云会计服务相对于传统会计软件和其他供应商具有比较优势,企业使用云会计服务的净收益越高,越倾向于采取合作策略。品牌能够综合地反映软件供应商的成本优势、服务优势、价格优势、企业信誉和服务口碑等比较优势,尤其在市场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用户选择云会计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对供应商品牌价值的考量。因此,软件供应商在云会计服务定价过程中应该以品牌为依托,综合权衡短期效应和长期利益,寻求最优的价格策略。品牌的建立是企业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策略,软件供应商要想取得云会计服务的长远发展必须注重品牌的培育和维护。

四、结语

本文运用动态博弈理论,建立了PaaS模式下的云会计服务定价博弈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得到影响云会计服务定价的因素,并基于因素分析提出了渗透定价、服务领先和品牌依托等策略,希望能够为云会计服务定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程平,何雪峰.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