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云会计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49:27

云会计毕业论文

云会计毕业论文篇(1)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科学化”“工程性弱化”等问题导致所培养人才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弱,明显滞后于新技术引领的新经济发展需求。为此,各高校相继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期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人才。网络工程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融合而成的新工科专业,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探索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导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以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网络工程人才,对网络工程专业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1.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报告《未来的工作(TheFutureofJobs)》指出,到2020年,对工程人才“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需求(36%)将远远超过对“认知能力”的需求(15%)。显然,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对新工科领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制定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充分考虑学校定位、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外,还应着眼于人才成长的全过程,将其现阶段专业学习与未来“全面发展”相结合,并形成专业特色。因此,根据网络工程专业质量规范和认证标准的要求,某高校将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基本的人文素养;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基础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计算机网络和云计算的工程实践中;具有工程思想与工程意识,能够将计算机网络和云计算专业知识、技术与方法运用于工程实践中;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云计算平台规划与设计、部署与实施、运行与管理,以及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工程师所需的学习与创新、沟通与表达、合作与交流能力,具有良好职业发展力和适应力。对云计算技术的强化是该培养目标的专业特色。2.学习成果明确毕业要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理念需要将培养目标分解为对毕业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明确、可衡量、全覆盖”的具体要求。因此,详细分析支撑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逆向分解为对培养对象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再将其有形化为学生毕业时应获得的学习成果,以完全覆盖对培养目标的支撑需求。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描述如下。(1)工程知识: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将其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计算机网络及云计算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2)问题分析: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计算机网络及云计算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计算机网络及云计算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功能模块或工作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工程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4)问题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计算机网络及云计算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3.指标点细化毕业要求。面对工程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毕业要求应根据能力需求的内在逻辑关系逐项分解为“经过选择的,能够反映毕业要求内涵,且易于衡量”的指标点。各指标点的达成由若干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或其他辅助教学过程支撑。指标点分解也是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为更具体、明确、可评价表述的过程,应体现解决本专业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逻辑和建构路径,以引导教师组织教学,学生有计划学习。对网络工程专业“工程知识”毕业要求作指标点分解如下。工程知识: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将其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计算机网络及云计算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中。指标点1-1: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能够将其用于计算机网络和云计算复杂工程问题的定义与描述。指标点1-2: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与方法,能够将其用于计算机网络和云计算复杂工程问题的定义与描述。指标点1-3:掌握网络工程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能够用于计算机网络和云计算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与理解。指标点1-4:能够将学科知识、网络工程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用于计算机网络和云计算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中。4.课程体系规范与优化。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决定指标点分解,并通过指标点清晰、明确引导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师资及教学资源配置,培养目标的达成最终依赖课程体系来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直接决定学生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构建和培养目标的达成。培养目标的特色性,由课程群(或模块)明确并在课程学时学分数、教材选择等中加以呈现。表3是网络工程专业“工程知识”指标点与支撑课程对应关系。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核心课程名称、学时学分、授课学期等,还需要依据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和网络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进行优化与规范。网络工程专业“工程知识”各指标点所对应支撑课程如下。指标点1-1:高等数学Ⅰ,大学物理(含实验),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指标点1-2: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指标点1-3:计算机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路由与交换技术,云计算技术,Web技术基础,移动通信与无线网络,网络安全技术,软件工程。指标点1-4:Linux操作系统,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云平台部署与管理,网络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路由与交换技术,云计算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移动通信与无线网络,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综合布线工程训练,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训练课程设计,组网工程训练,云平台部署与实践课程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专业见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二、培养目标评价与持续改进

云会计毕业论文篇(2)

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大学就业创业项目:“云南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云南民族大学扶贫开发研究项目:“云南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构建研究”;云南民族大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家庭创业的影响研究”资助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25日

一、前言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107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756万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也达到15.8万人。但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却始终不高,在70%左右徘徊,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就业问题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少数民族毕业生失业,不仅打击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积极性,大量失业还会带来复杂的社会问题,以至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云南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现状

为了了解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现状,本文选取了少数民族学生超过50%以上的云南民族大学毕业生作为研究样本,选取2010~2015年少数民族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就业率较高,但签约率不高。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云南省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学生就业,促使年终就业率小幅增加,但是签约率一直在50%左右。少数民族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和年终签约率都低于汉族毕业生,不仅打击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影响社会和谐。据收集资料统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从2010年的85.81%上升到90.30%,算上升学率,未就业率从5.47%下降到2.26%,总体就业率较高。少数民族毕业生签约率从47.07%上升到51.57%,虽然有所上升,但是上升幅度不大,基本上在50%左右。

(二)就业层次低。少数民族学生热衷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岗位,而且进入这些系统人员也较多,但是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都是进入此类单位的县级及以下地方。这些单位,不仅工资待遇较低,而且发展前景不大。据收集资料统计分析,在已就业的少数民族毕业生中,仍然有1/3以上的学生从事灵活就业。这种形式的就业,绝大部分是就业层次较低、工资待遇差、缺乏相应社会保障。

(三)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低。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寻求一份稳定工作已经在毕业生中成为共识。谋求一份稳定并且专业对口的工作对于绝大部分毕业生而言,基本上成为奢求。工作和专业不对口问题,不仅是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中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高校业生面临的困境。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就业少数民族毕业生中,六成以上毕业生所从事工作与专业无关。工作与专业不对口,不仅影响少数民族毕业生工作热情,降低工作期望,而且造成公众对高等教育误解,产生不好的社会影响。

(四)创业意愿不强。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已经成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趋势。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而且还可以带动身边同学参与其中,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而少数民族毕业生创业意愿不强,创业热情不高。在他们传统观念里,大学毕业要找一份稳定工作,而创业压力较大、风险较高,少数民族毕业生家庭也难以提供一份大额的创业启动资金,一系列因素阻碍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据收集资料统计,云南少数民族毕业生创业率不足2%,远低于学校毕业生创业比例,也低于社会预期。

(五)择业周期长。由于受到传统就业观念和用人单位歧视等方面原因影响,大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对于工作认可顺序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工作,少数民族毕业生认可程度最高,也最愿意去尝试,但是这些单位基本上是一年才进行一次招聘,并且招聘岗位有限,竞争压力最大。为了进入这些单位工作,少数民族学生愿意等待一年,甚至用更长时间来努力。而较长的择业周期不仅增加择业成本,而且加大就业难度,挫伤少数民族毕业生信心。

(六)出省就业少。云南省政府从2013年起实施“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行动计划”,努力实现每年1万名云南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创业的计划任务,计划实施以来效果逐步显现。但是由于气候、生活习惯、就业压力等原因,云南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出省就业人数还是较少。据资料显示,2014年昆明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9,428人,符合“走出去”奖励人数仅353人,比例不到5%。

三、云南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分析

云南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既有与汉族毕业生一样面临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有少数民族毕业生由于地理、社会和风俗环境差异而导致的特殊原因。

(一)造成云南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普遍原因

1、高校扩招挤压就业岗位。自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就业人数出现剧增。2016年,云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15.8万人,加上前几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高校毕业生累计超过20万人。而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提供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据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公报显示,从2010年到2015年,云南省应届毕业生人数以超过1万人的速度增长,而行政事业单位招录人数却增长速度缓慢,有限的岗位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毕业生人数。

2、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自1977年高考恢复到1995年国家取消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这十八年,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一踏入大学大门就确保了毕业抱“铁饭碗”。这种“铁饭碗”工作主要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然而,从1996年,尤其是1999年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毕业生需要经过残酷的市场筛选,才能找到满意工作。然而,部分毕业生及家长,尤其是农村地区仍然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考上大学就不愁工作。毕业生不仅承受巨大就业压力,而且还受到周围舆论压力影响。导致毕业以后,只考虑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或者工作单位必须在大城市里。

3、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2012年10月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专业达到506种,但是这些专业跟社会提供岗位对口率不高。部分学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片面追求专业多而全,盲目布点,缺乏前瞻性,导致专业设置雷同。2014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云南省高校的英语、思想政治教育、动画等10个专业因就业率低,被亮“红牌”警告。而自2010年以来,我国沿海城市明显出现用工荒,到2016年,用工荒已经蔓延到在华全球500强企业,并且用工荒主要是电器制造I、机械加工业、服装业等技术性工作。而普通高校开设专业中,偏技术专业相对较少,导致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错位。

4、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尚未成熟。首先,云南省所有高校均有负责毕业生就业的部门,但是这些部门工作人员少,主要负责毕业生就业安置的日常工作。对于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省内大部分高校均以通识课和讲座形式出现,仅有昆明理工大学、曲靖师范学院等少数几所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为必修课程;其次,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严重不足。职业生涯规划师是一个集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于一身的复合型、全面型人才,而且需要持证上岗。而云南省各大高校获得职业生涯规划师证书的教师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最后,没有一套符合云南省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材。虽然职业生涯规划已经在国内外比较成熟,教材也比较多,但是并没有切合云南省实际编写满足省内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

5、云南省经济结构特点制约。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在烟草、矿产、电力、生物和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强力支撑下,云南省经济结构得到不断完善和优化,至2015年云南省三大产业结构占比为15.5∶41.2∶43.3。但是据全国毕业生就业统计,非公有制企业才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而云南省经济结构中,非公有制企业恰恰是发展的薄弱环节。相对于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云南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严重滞后,导致提供就业岗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只能先考虑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工作,确实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才会考虑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的岗位。

(二)造成云南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特殊原因

1、薄弱基础教育阻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我国少数民族分别比较广,但是大部分都生活在边疆和山区,且受到本民族文化影响深厚,但是这些地方不仅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而且基础教育也落后城市地区,严重阻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世居少数民族25个,民族人口达到33.37%。由于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少数民族基本上生活在边境和山区,这些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缓慢,导致学生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视野严重受限,艰难考入大学也难以与城市学生形成竞争,虽然经过四年努力学习可以缩小差距,但是仍然无法消除。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绝大部分来自省内,这些学生受到基础教育薄弱的影响,综合素质离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英语和计算机水平较差,而这两项技能在求职过程中占据比较重要地位。

2、心理负担较重。少数民族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考入大学,承载全家人、甚至全村人的期望,而且农村地区对于大学生观念仍然没有转变,认为进入大学以后肯定会飞黄腾达。随着通讯技术飞速发展,多元文化和多元经济涌入乡村,部分没有进入大学的年轻人靠自己努力也能获得丰厚回报。种种氛围和环境,让少数民族毕业生心理压力加大。一方面是家人过高的期望;另一方面是就业过重的压力,像两座大山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

3、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云南省少数民族毕业生大部分来自边疆和山区,家庭经济水平十分困难,为了能够完成大学四年学业,需要通过亲戚借款、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等形成才能实现。而且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是通过勤工助学和兼职等形式获得。这样不仅不能全身心投入到专业知识学习,时刻考虑生活问题,而且内心容易产生自卑。大学是一个综合素质提升的舞台,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学习,还有很多技能培养,包括计算机、英语、驾照等等,这些技能培训都需要资金投入。身处经济拮据的家庭,根本无力承担这些费用,缺少这些技能,在求职过程中必然缺乏竞争力。

4、用人单位歧视。随着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剧增,用人单位,尤其是有实力用人单位选择余地越来越多,设置门槛也越来越高。部分用人单位明确要求只要211、985院校学生,而少数民族学生在这些高校比例相对较低。部分用人单位对于少数民族存在认识偏差,主观认为少数民族毕业生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弱,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资金成本来培训才能胜任工作。部分民族由于饮食、宗教等原因,经常受到用人单位不公平待遇。例如,回族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经常由于饮食习俗习惯,用人单位常常不予录用。

四、解决云南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结合云南省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问题,需要从政府、社会、学校、毕业生自身等方面入手,提出相应解决思路,有效提升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

(一)政府层面。近年来,为了促进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省政府出台了包括“贷免扶补”、“走出去补贴”、“求职补贴”、“学费代偿”等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就业,其中“求职补贴”政策中,涉及云南八个特少民族和三个藏区县毕业生均给予1,000元求职补贴。这些政策实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仍然不能有效消除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关注力度,制定更加细致的政策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首先,加大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投入力度。特岗教师计划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注入优质师资力量,但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设施也应该同步,不然难以留住优质师资,也难以提升民族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推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立法。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享受平等权利,消除就业歧视;最后,政府应该加大多元经济和非公有制企业扶持力度。支柱产业是政府全力打造重点,为经济做出巨大贡献,但是这些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政府应该关注多而小的私营企业,这些企业不仅产生巨大社会价值,也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二)社会层面。就业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牵动社会各界的心,为促进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社会各个层面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全社会应营造公平公正就业环境,尊重知识、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人人生而平等,社会应该减少或者杜绝“拼爹”、“拼关系”等不良风气,尽量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公平公正就业环境也能够发挥优势,争取到合适就业机会。劳动不分贵贱,劳动者也不应该分“三六九等”。近年来,“拜官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充斥我们周围,严重影响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择业观。社会应该清除这些歪风邪气,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劳动所得与付出相当的社会风气;第二,用人单位应消除就业歧视。用人单位应该树立招聘人才,而不是招聘名校的观念。云南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中有很多优秀学生,他们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用人单位提供的机会;第三,少数民族毕业生家庭应该更新观念。家庭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最重要,良好家庭环境可以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科学指导。大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家庭就业观念较为落后,急于渴望少数民族毕业生学成以后找到理想工作,这样不仅不能为毕业生就业排忧解难,而且增加毕业生就业负担。少数民族毕业生家庭应更新就业观念,树立正确择业理念,为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学校层面。高校是向社会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而且培B人才质量决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增大,学校也应该转变思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生。首先,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少数民族学生从高度紧张的高中步入宽松自由的大学,大部分感到特别茫然,容易在大学迷失自我。完整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尽早准备职场需求。云南省现仅有少数几家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而且缺少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省内高校应加大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培养引进力度,完善职业生涯课程设计,编写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实际需要的教材;其次,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云南省高校应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专业设置应该满足市场需求大,前景好等要求。专业课程设计也应该与时俱进,相应增加操作设计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再次,高校应该加强校府、校企合作,争取订单式培养。近年来,云南民族大学与云南省委政法委员会合作,建立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定向培养双语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学生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基层法院工作。通过校府、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和实习基地,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最后,搭建良好就业服务平台。云南省高校就业部门应该千方百计为学生就业服务,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利用网络等新传媒载体,就业信息,更好服务学生。

(四)学生层面。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具备朴实善良、吃苦耐劳等特点,这是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优势,但是仅仅拥有这样的特点并不具备求职竞争力。省内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不仅需要学好专业知识,奠定扎实专业基础,而且也需要广泛涉猎其他方面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更应该夯实计算机、沟通交流、为人处事等基本技能,注重综合素质提高。在求职过程中,综合素质才是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第二,转变就业观念。云南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应该破除“唯公务员论”、“唯大城市论”的就业观念。公务员虽然工作稳定,但是竞争特别激烈,尤其是市级以上机关单位。根据收集资料统计,少数民族毕业生考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中,八成以上进入县级以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而且绝大部分是回到少数民族毕业生生源地所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不论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个体私营企业,甚至是创业,只要能够实现自身价值,都可以选择尝试;第三,树立就业意识。从进入大学以后,少数民族学生就应该尽快进行大学生涯规划,树立良好就业意识,而不是毫无目标的跟随别人。确立目标并且朝着设定目标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光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殷笑梅.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1.

云会计毕业论文篇(3)

一、高职教育要适应云南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l、高职教育应坚持以就业、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对 企业 来说,就是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对高职院校来说,就是培养出圆满完成学业、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产品的销售过程就是毕业生走向就业的过程。毕业生能否顺利、充分地就业,对扣叶立学院的形象、打造学院的品牌、增加“入口”的旺盛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可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就等于以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

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必须遵循市场运行 规律 ,在市场经济的新格局下,实现学校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当前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它的市场切入点主要是学院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因此,探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必须首先研究当地经济的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而探究云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就是探究云南就业市场的背景和潜力。我们只有把握本地经济发展的脉络,才能更好地把握就业市场的发展走向,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对我们学院来说,要结合云南经济及就业市场的发展特征、需求状况,不断调整教育模式和培养重点。云南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气候复杂多变、地质条件复杂的省份,而地质、冶金、煤炭等行业的地质类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我院就可抓住这一特点,大力发展地质类等相关专业,培养能充分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大力推进“订单式”教育,发挥学院优势,为本地经济的发展培养有用人才。

2、本地经济结构的特点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为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级蓝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所在。换句话说,本地经济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就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最佳依据。就云南来说,它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地方,一方的经济发展和平安,就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大批应用型、综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可见,本地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依据。

二、云南本地经济发展的特点

云南是

3、 工业 发展 进程缓慢。制造业不发达,导致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02年其比重只占gdp的42.8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传统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已丧失,烟草行业也因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而走下坡路,矿业、采选、冶炼成本在不断增加,最占优势电力工业也面临着挑战。

4、第三产业自l995年以来以超过9%的增长率快速增长。2002年占gdp比重的36.1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虽然云南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其内部结构、远期规划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合理性,还有很多发展潜力未被发掘。结合本地 经济 状况,笔者认为对本地经济特征、产业结构以及社会发展的准确定位,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云南当地行业的实际人才结构与合理的人才结构间的差异,正是就业市场上高职毕业生需要占领的空间。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与本地经济结构及 教育 市场间的关系

据我省2004年初教育厅学生处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省内高职院校间、同校不同专业问的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就我院2005年应届毕业生“双选会来说,只有地质系、机电系专业的毕业生倍受用人单位青睐。经笔者了解,省内院校部存在这样的现象,有这样结果,主要是因为就业好的专业与云南的经济特点、本地主导产业联系比较密切。因此,高职院校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这些专业的建设,为培养优秀毕业生创造条件,树立院校在社会上的诚信形象。过去较为热门的 会计 、经济、 计算 机等类的专业现在就业情况变差,可以说是学校对就业市场缺乏及时、 科学 的评估和了解。所以转变办学理念,坚持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办学是高职学院唯一的出路。

四、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三个导向”为原则的人才培养策略

云会计毕业论文篇(4)

关键词: 毕业生;职业教育;创业

Key words: graduator;vocational education;busines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143-02

0 引言

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随着高校扩招,导致云南省毕业生逐年递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对解决云南省就业问题的意义非常重大。

1 云南省毕业生整体情况分析

根据云南省历年统计年鉴,我们整理得到2006-2015年云南省就业人数与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人数,如表1所示。

根据表1数据,我们对云南省普通高校、普通中专、职业中学毕业生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①云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呈上升趋势,且增长幅度较大。

从图1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过去的十年,云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在逐年攀升,其中2006-2010年间,毕业生人数规模达37.17万人,年均增速为13.79%;在2011-2015年间,毕业生人数规模达64.21(万人,年均增速为8.06%。对比过去十年的增长情况,2015年毕业生人数比2006年毕业生人数增长了1.62倍。据统计,2016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将达16.7万人,人数将再创历史新高。

②云南省普通中专、职业中学毕业生增势略差。

从图2、图3我们可以看到,云南省普通中专、职业中学毕业生在2005-2013年呈上升趋势,在2013年达到高峰,2014年后呈下降趋势,且上升趋势中升高的幅度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图1)增长幅度大。

2 云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云南省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

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是政府、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2015年云南省毕业生人数从13.9万增加至29.19万,增加了15.39万多人。未来几年毕业生人数将持续上升,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中高级劳动力,也将给扩大就业带来严峻挑战。

2.2 职业技能教育发展滞后

职业技能教育的学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中专、技校三种类型,这些学校不仅培养在校学生,同时承担社会职业培训工作,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职业技能教育发展滞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云南省职业技能教育总体规模偏小,发展不平衡,普通中专、职业中学毕业生在2005-2013年呈上升趋势,在2013年达到高峰,2014年后呈下降趋势,2005年普通职业中专毕业生4.34万人、职业中学3.98万人,2015年普通中专毕业生9.24万人、职业中学5.45万人,职业教育毕业生增幅不大,尤其是职业中学仅增加1.47万人。其二,我省职业教育学校如表2所示,高等职业院校38所,在全国排名17位,中专379所,在全国排名第10位,技工院校39所,在全国排名第22位,且主要分布在昆明、曲靖、红河等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市。

2.3 云南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偏低

2009年实施“贷免扶补”创业政策以来,云南省创业带动就业取得明显成效,但创业带动就业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据有关研究显示,国外创业带动就业的比例大致在1:9,在上海等发达省份创业带动就业的比率大致在1:7,而在云南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则更低。2015年云南省全年“贷免扶补”创业促进就业贷款发放60181户,带动19.43万人实现就业,比率为1:3.2。同时,云南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偏低。2014年和2015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中创业人数分别为1810和2531人,创业比率为1.19%、1.6%,而同期全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率分别为2.9%、3.0%。

3 对策

3.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当前我国政府应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我国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措施。要大力发展旅游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信息咨询业、社区服务业等投资少、见效快的第三产业,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根据云南省的山水、少数民族文化等特色,应加大旅游业的宣传和开发力度,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应在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在促进就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3.2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营造大学生良好的就业氛围

我国基层工作需要高素质人才,同时大学生就业也需要基层这样的渠道。2016年,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再次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一是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畅通流动渠道,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二是为鼓励云南省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可制订基层就业奖励办法、云南偏远地区就业奖励办法等,云南偏远地区企业工作满五年以上的毕业生给予一定奖励。奖励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采取一次性现金补助或者报考公务员和研究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或予以加分等。

3.3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一是云南省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宏观职能,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通过采取增加职业教育院校,或原有高校转型为职业教育院校两种方式增加职业教育资源;二是云南省职业教育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丰富职业教育培训内容、扩大职业教育培训面、提高培训质量,使职业培训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满足受教育者就业、转岗、晋升需求的教育;三是发挥云南省职业教育机构的就业指导功能,将职业教育与职业介绍紧密挂钩,加强职业教育机构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从而降低毕业生与用人方在就业与招聘时的成本。

参考文献:

[1]朱慧芹,曹计划.中小企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良性互动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3(1).

云会计毕业论文篇(5)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知识,缓解劳动力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对推动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云南是集边疆、民族、山区于一体的农业大省,生产力低下,农业发展欠缺,教育科技落后,因此,要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力受教育率和劳动技术水平,必须高度重视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一、云南省中等职业毕业生数对促进人均GDP增长的实证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于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了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意义进行探讨,需要定量的分析其与国民经济的增长之间的关系。为了找到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对促进人均GDP的增长的共性,首先我们从全国范围来分析二者之间的互促关系。

选取98年至08年中我国劳动力中受各种教育程度的人数来分析,其中受教育的毕业生人数作为个案,从中比较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以及受普通初中教育的毕业生与人均GDP的值来分析其中的相关性。如表1所示:

由于保证数列的平稳性以及缩小数列之间的差距,这里对给出的数据做一些取平均值的相应处理。

1.模型的建立

以1998年-2008年的样本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设立人均GDP为被解释变量,设为Y,初中和中职的受教育人数分别为解释变量设为x1和x2。初步模型的设立为Y=β0+β1 x1+β2 x2

2.分析结果解释

通过E-views分析,计量分析必须建立在时间序列平稳的基础上,因此对上述数列的单位根进行检验,考虑到数据的平稳性和可比较性,这里对X和Y 的值分别取对数,lnx, lny。

由此检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变量差分后,ADF值在5%与1%临界值之间,表明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通过ADF检验,也就是说lny,lnx1,lnx2都是平稳的数列。针对单位根的检验完成后,为了防止“伪回归”的出现,我们继续对数列进行协整检验。

通过上述协整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迹统计量Trace Statistic>0.0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即78.299>24.276;35.982>17.797。所以,上述数列是存在协整关系的。通过上述检验后,可以对数列进行模型的建立。

得出模型:lny=-67.17+2.91lnx1+1.94lnx2

-9.638.937.42

R2=0.938 DW=1.255

通过E-views的检验建模,可以看出,从全国范围来看,11年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β2=1.94就说明每增加一个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人均GDP就增加1.94元,R2=0.938说明样本回归直线能力为93.79%解释,表示我国人均GDP总变差中,有普通初中毕业生与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解释部分占93.79%,拟合度比较高,统计检验全部通过,说明国民经济的增长的假设可以用受教育程度来描述,虽然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能够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与其他学历教育相比仍然不景气。从上述分析结果来看,受普通初中教育的毕业生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人均GDP中,β1>β2=2.91>1.94说明普通初中教育相比中等职业教育对人均GDP的影响更大。

可以推断,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对拉动经济增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考虑到对比效果的明显,我们同样选取1998年至2008年云南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数与人均GDP来分析(表2),中职毕业生数的增长与人均GDP的增长是正相关的,从毕业生数上看,中等职业毕业生数在逐年增加,从图1看出二者在呈现相同的趋势发展,在2005年,由于统计的单位不同,人均GDP要高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从2005年以后,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数增长都相对缓慢。

图1:云南省1998年-2008年毕业生人数及人均GDP(单位:万人,千元)

数据来源:云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云南省统计年鉴(2009)

二、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程度促进农村劳动力经济收入增长

1.云南中等职业教育能增加农村劳动力经济收入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掌握新型科技,技术知识的高素质劳动者,中职教育能增加农民的科学知识,增加农产品收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从1998年至2008年的云南省农村劳动力素质基本情况来看,在农村劳动力中没有受过教育以及受过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以上的各种程度的教育与农村的每年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统计根据抽样调查的户口数中按100等分计算所占的比重,(如表3)所示:从98年到2008年随着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的提高,文盲率逐渐降低,在总调查人数不变的情况下,除了小学的受教育程度减少的情况下,其他初中,高中,中专以及大专以上的受教育程度比重都在逐渐增加,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教育程度的比重也从0.66%增加到了1.6%增加了1个百分比,可见,随着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也在逐年增加。

2.云南中等职业教育能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

“乡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受过专门培训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参与和管理,他们能够较快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要求,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推动乡镇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能促进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环境向城市化转移。根据2008年数据显示,云南省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中分别是5892人,372人,595人,第一产业中就业人口明显偏多,而实际上全省农村劳动力有2112.74万人,庞大的剩余农村劳动力队伍亟待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实行产业结构之间的调整,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云南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分析可知,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与人均纯收入是存在相关关系,但这并不代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很平稳,中等职业教育与其他学历教育还存在着差距。据统计,“在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全国受专业技能的劳动力的比例偏少,而2008年云南的统计数据来看,小学及下文化程度劳动力占全省的51%,初中文化程度占41% ,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 6.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0.5%,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6%。

1.课程与教学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今后工作岗位的切合度,职业的标准等存在一定差距,大多数地区的学校办学定位不明确,基础课与专业课同时进行教学;或者公共课,专业课以及基础课同时进行教学,许多交叉科目与专业的设置都有明显的重复。使用的教材缺乏科学性与实践性,操作性不强,理论依据不明显,这也导致了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始终跟不上,此外,“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等。”

2.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生师比较高

目前中等职业教师的队伍不断增大,但是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仍然相对偏少,由云南统计年鉴上数据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任教师相对其他程度的教育专任教师人数偏少,专业教师缺口较大。按教育部要求,学校的生师比为16:1,而2009年云南省生师比高达29:1。中职教师的专业对口程度,学历的参差不齐,职称结构的不合理,以及较高的师生比都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培养以及整个中职教育的发展。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以及复杂的地理地貌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3.教育预算经费短缺

2004-2009年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均教育经费和预算内事业费总体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 2007年至2009年初云南省的教育经费和事业费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连续2年的增幅超过14%,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云南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经费拨款占云南教育预算拨款的比例很低,2007年只占1.88%,2008年有所提高,占2.7%。教育经费投入的偏低,不仅影响师资力量的培养,校舍,教学设备的改善,也影响着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

四、加快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以云南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平来说,很重要的问题是中职教育就业率不高和面向市场化的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不强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和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在云南地区的发展。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师生比落实教师编制问题,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专业技能和教学教研水平。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使其成为职业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提高教师待遇以教师的幸福感,能够按一定比例从企业引进优秀人才进入职业学校,优化“双师型”教学团队结构和功能,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

2.增加财政经费投入

在加强政府的统筹办学,财政的投入的同时,还应该发动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资助、支持、兴办和赞助农村中等职业,发挥办学主体多元化的作用。只有采取一切可能的经费投资形式,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发展云南中等职业教育,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3.面向市场化,加强中西东部合作办学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要面向市场需求,要加强技能型人才供给与需求为向导,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特别是与中西部学校合作办学,在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学生们更需要通过职业指导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了解更多的用人信息,提高学生自我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279-322

[2]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3-92

[3]吴忧 王礼力:浅析影响农村青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因素[J].教育与社会,2009(9):16-17

[4]卞灿、任剑:中等职业教育在湖南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思考[J].科技信息,2008(13):345-346

云会计毕业论文篇(6)

在云南和其他地区建立卓越的声誉,建设有特色和卓越声誉的多科性大学。

二、使命

专注于商务类本科教育,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培养未来的商界领袖和高端管理专业人才。

三、价值观:

卓越框架下引导教职工行为提升的哲学理念。

教学价值观:学院所提供的课程和学科专业化,做到“学生中心、学习中心、学习绩效中心”。

学术价值观:学院重视教师学术能力的化,确保这种能力与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有关,能将教师提高

为一种人力资本,做到专业、道德、有较高满意度,能为学生提供与商界领袖互动的机会。学术研究应在

同行认可的学术或专业出版物上发表或出版,反对学术不端行为。

服务价值观:学院重视对教学人员服务的化。尽力确保对教师的管理是在一个人性化的、建设性的、

创造性的环境中进行。

学生价值观:学院重视学生行为的化,并尽力保证学生保持较高的道德水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书面

和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和恰当的行为方式。确保那些实践重于理论的活

动,加强教学和学术;帮助学生识别并增加就业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有助于商务发展和提升的活动并支持

与商业或职业有关的训练和组织。

四、教育理念

伦理观:尊重自然与人性的尊严,寻求天、人、物、我的和谐。

教育目标:承认生命个体有不同的禀赋、性格、能力和原生环境,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就是成功。

教育功能:教育既是启迪智慧获得科技与人文专业知识的过程,也是塑造人格、追求自我生命意义的过程。

教育动力:“爱”是教育的主导力量,主张师生教学相长,互敬互爱。

教育方式:“学以致知,学以致用,学以事人,知行合一”是寻求真知的途径。

五、办学方针

角色定位:我们既是国家公共教育机构的代表,也是教育产品的服务商。因此,尊重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

是学院办学的逻辑起点,尊重高等教育规律以提高办学质量,尊重市场规律以提高办学效益。

办学原则:办学以市场为中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管理以战略和绩效为中心,服务以教师为中心。

办学机制: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兴一份产业,创一个品牌。

■艺术学院简介

艺术学院创建于2002年。设音乐、舞蹈、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六个专业。由在本省艺术高校享有盛誉的董万里、屠维能、孙和林、郭丽娟等教授担任学院教学领导与管理;在近百名专、兼职教师中,有清华美院、西安美院毕业的博士3名,中央美院等名校毕业的硕士约四十名,其他教师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舞蹈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云大艺术学院、师大艺术学院等名校。学院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现有在校生2700余名。

我们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担当,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艺术专业人才。为使我院学生保持就业优势,学院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及时增加社会急需专业方向,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学院建有琴房150间,其中钢琴琴房110间,小乐器琴房20间,练功房8间;设环境艺术、视觉传达、民间艺术、摄影、雕塑、陶瓷等八个工作室,用于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有效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学院利用寒暑假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实习、认知实习、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通过社会调查和在二十多家实习基地的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预习角色转换,提前对接市场。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的设计和作业即为企业认可并正式采用,多年来,学生参加、省级、市级等各类比赛,均获得优异的成绩。

学院在建科研项目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十余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六项;教师科研与艺术创作获得奖项20余人次、省级奖项近百人次;音乐学、舞蹈学专业学生,参加云南省第二届、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分别获得舞蹈专业组一等奖、声乐专业组二等奖、器乐专业组二等奖的优异成绩;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绘画作品多次参加省市画展,2015年“屠维能名师工作室”由云南省教育厅授牌,作为云南省水彩界的知名画家,他将继续带领学生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第六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等赛事,获得奖、地区与省级奖近百余人次。

办学至今,已有几十人考上研究生,分别考取泰国正大管理学院(艺术管理硕士)、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等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左右,毕业生均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1.音乐学

①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掌握音乐教师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音乐教育及组织指导各种文艺活动的能力,能在学校、艺术培训中心、文化馆(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音乐教学及艺术管理工作的社会音乐工作者。

②主要课程:声乐、钢琴、乐器演奏、钢琴即兴伴奏、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合唱指挥、中西方音乐史与作品赏析、舞台表演基础训练、文艺节目主持、考研课程提供等。

③就业方向:毕业可到中小学本专科院校从事音乐教学,以及艺术培训中心、专业演出团体,同时为各音乐艺术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提供优秀生源。

2.舞蹈学

①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掌握舞蹈理论基础知识和舞蹈基本技能,具备舞蹈表演、舞蹈教育及组织指导各种文艺活动的能力。

②主要课程:

芭蕾舞基训、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剧目排练、技巧、现代舞、舞蹈教学法、舞蹈概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舞蹈编导基础、舞蹈史、舞台艺术实践课程、考研提高课程等。

③就业方向:

能在各级专业艺术团体、学校、艺术培训中心、企事业单位、文化馆(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同时为舞蹈、艺术院校提供优秀的硕士研究生生源。

3.美术学

①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美术学、教育学和绘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和绘画创作能力,能够在文化艺术领域、美术创作机构、学校及相关艺术培训等机构与部门,从事艺术创作、美术教学、教学研究和管理的专门人才。

②主要课程:

美术教育主要课程:

教育学 、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素描、色彩、雕塑基础、白描、国画、现代重彩画、电脑二维技术、版画、应用设计、采风、创作、壁画等。

幼儿美术教育主要课程:

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美术鉴赏、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素描半身像、速写、经典作品临摹、手工、幼儿绘画等。

③就业方向:学校美术教师、美术研究人员、综合型美术工作者、企事业单位宣传工作人员等;幼儿美术教学人员、普通学校美术教学人员、幼儿美术教育个体创业者;出版社、杂志社、书籍装帧、商业宣传、家庭装饰、网络艺术/游戏等商业绘画领域。

4.视觉传达设计

①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创新意识和商业意识,熟练掌握艺术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在各类装饰/设计/广告公司、新闻媒介设计部门、出版、印刷、网络等行业、机构与部门,以先进设计理念依托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管理的高素质、应用类、复合型专业设计人才。

②主要课程:字体设计、版式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1(创意与表现)、广告设计2(策划与推广)、企业视觉识别设计-VI、书籍装帧、商业插画等。

③就业方向:广告公司、设计机构、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形象策划公司等及部门,从事平面创意设计,广告策划、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以及一定的设计管理工作。

5.环境艺术设计

①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创新意识和商业意识,熟练掌握艺术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在设计院、规划院、房地产公司、装饰/设计公司、园林公司,从事环境艺术设计与管理工作;能够以先进设计理念依托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管理的高素质、应用类、复合型专业设计人才。

②主要课程:建筑筑速写、建筑装饰工程制图与识图-(AUTOCAD)、环境设计原理、室内设计-3D 、室外设计-3D、景观设计-3D

③就业方向:设计院、规划院、房地产公司、装饰公司、设计公司、园林景观公司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及设计管理工作;

6.产品设计

①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创新意识和商业意识,熟练掌握艺术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在装饰/设计公司、房地产公司,从事装饰艺术设计与管理工作;能够在装饰品、日用品、旅游产品生产企业和民间艺术研究馆、所从事以上产品/行业的设计、开发、研究和自主创业,以先进设计理念依托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管理的高素质、应用类、复合型专业设计人才。

②主要课程:装饰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系列、装饰绘画系列、纤维装饰艺术、漆艺系列、雕刻、装饰雕塑、民族工艺系列等。

③就业方向:装饰品、日用品、旅游产品生产企业从事相关产品设计、开发;民间艺术研究馆、所从事研究;自主创业;

■学位授予:上述所有专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由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艺术学院名师风采

1.董万里 教授,硕士生导师,原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云南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主任;云南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省装饰协会、室内设计师学会、工艺美术协会等顾问。曾任云南省政府上海世博会项目专家组成员,担任云南省一些重要项目和工程的专家顾问。出版《环境艺术设计原理》等设计理论的专著三本,承担并完成省级科研项目三项。艺术设计省级特色专业和实验示范中心负责人。

云会计毕业论文篇(7)

0 引言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云南省唯一一家开设运动训练专业的高等体育院校。但是,每年运动训练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容乐观。运动训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学校领导所关心的事情,作为一名运动训练即将毕业学生,有义务和责任去了解运动训练毕业的就业现状,探究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本课题主要是从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7级、2008级运动训练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在求职过程中会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案,为提高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毕业生的就业率提供理论依据。对于贯彻国家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构筑稳定和谐的社会和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云师大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2007、2008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文献,进行综合整理。

1.2.3 问卷调查法

对云师大体育学院运动训练2011、2012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04份,回收98份,其中有效问卷93份,回收率94%,有效率89%。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整理。

1.2.4 数理统计法

根据问卷调查回收所得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2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毕业生就业率的调查与分析

2011-2012届2007级、2008级运动训练毕业生人数分别为50、54人,就业人数为46、49人,就业率为 92%、90.7% ,由此可以看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还算理想,基本上保证了就业率目标的实现,但还是有少部分毕业生因各种因素的关系还没有就业,处于待业状态中,这说明找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2012届毕业生比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下滑了1.3%,通过对比分析显示,近两年运动训练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一年比一年大,工作比往年都难找,这就意味着运动训练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一定的就业危机[3]。

表1 毕业生理想职业与现实职业对比

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运动训练专业大体针对的职业是教练员或从事体育事业单位,但从数据上来分析,教练员的岗位很不理想,理想当教练的有13.9%,而实际当教练占总人数的5.2%,从毕业生所选愿意就业的单位来看,大部分人理想职业是企业单位占52.6%,原因是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家都倾向于一些赢利性相对较高的企业单位[6],因为企业单位工作相对轻松、比较平稳,而现实在企业单位的占45.1%,其次,事业单位现实和理想的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21%、17.2%。自主创业的实际比例为12.6%,大学生们能在就业困难的前提下选择自主创业,更是为适应复杂社会生活的一种积极应对,这种择业观的变化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反应。而其他的占12.6%,理想的比列为5.7%。所以,希望大学生在就业时,能正确的给自己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

通过调查发现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的调查中,呈现多样化趋势。由参加招聘会获得的为33.3%,23.6%的毕业生是通过校园信息公布栏找到的工作,通过上网查询就业信息的为17.8%,大多数毕业生也认为这些途径最方便有效。10.5%的毕业生还选择了亲戚朋友介绍,另外有8.4%的选择了通过老师和同学获取的,选择其他的为5.2%,有毕业生表示,就业市场体系未健全,像“走后门、送礼、请客等”不正当手段多有发生,严重影响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行,以至于一些优秀的毕业生在竞争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其次,学校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有承担和满足大学生就业主渠道的重任、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强改善。学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只是泛泛的讲些大道理,缺少了实际的操作的操作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3 结论

首先,经过对云南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2007级、2008级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过高,他们往往希望就业单位待遇丰厚,更多的考虑到投入和回报之间的关系。因本人也是运动训练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我了解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只注重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其他领域的知识欠缺,尤其在计算机和外语方面更为突出。大部分学生入学后不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很少参加或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的发展趋势了解甚少,造成了就业面过窄现象。再者,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误区,没有做好职业规划,也不清楚自己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很多人在择业时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相对稳定的单位,而忽略了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岗位对其就业创业和发展能力的要求忽略了职业发展。

其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化”转变成现在的“大众化”教育,使得大学生数量增多,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就出现了结构性矛盾,造成部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

再者,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表示,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到位,学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只是泛泛的讲些大道理,缺少了实际的操作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再有,学生反映实习与见习时间太短,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参考文献】

[1]窦震海.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及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2010(4).

[2] 付永钢.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与企业要求之差距[J].未来与发展,2010(10).

[3]杜学元,贺桂桢,编.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 2009,6,31(3).

[4]李雄,刘山川,编.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5]杨江涛.大学生就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2010,8,16(4).

[6]周超.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消费导刊,2009(05).

[7]苏超凡.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06).(下转第335页)

云会计毕业论文篇(8)

面对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云南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做法呢?何金平指出,去年,全省在推进政策引领、推进工作创新上下工夫,大力推行 “走下去”服务基层、“走出去”就业、支持校园招聘活动、创业促就业、质量提升、就业帮扶“六项计划”,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样本经验一:云南55.3%的毕业生下基层就业

刚走出环境优雅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选择基层就是选择吃苦。近期在全国许多省份举办的一些招聘会上,地处一线、二线城市的国企、央企等单位求职者人满为患,而一些地处偏远、劳动强度偏大、“地位”不高的技术工人岗位则少人问津。教育部统计信息显示,全国60%的高校毕业生表示要到省会和一线城市就业。

尽管我国近年来逐步加强基层就业引导,但鼓励政策、待遇保障等对于求职者来说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并且还存在着发展机会受限、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导致基层就业“看上去很美”,实际并非求职者的主流选择,基层就业未能起到缓解一线、二线城市就业压力的作用。

教育部统计信息显示,全国60%的高校毕业生表示要到省会和一线城市就业。然而,“截至今年9月1日,云南省到县及以下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已就业毕业生的55.3%”。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介绍就业工作经验的单位仅为6家,云南省率先发言。何金平表示,云南推行“走下去”基层服务计划。通过开展订单培养、合作培养、定向培养,积极拓展基层就业项目,为农村基层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每年公开招聘1.5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街道办事处从事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社区等社会服务工作。对应征入伍和到省内25个边境县市、3个藏区县乡镇以下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云南还推行了“走出去”就业计划。全面开展“云南青年志在四方”宣传教育活动,依托部省合作、省校合作、央企入滇等平台,加强联系和协调对接,建立输送高校毕业生的机制和定期招聘高校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合作关系,引导和鼓励云南省高校毕业生走出云南到省外就业。今年起,云南对出省就业的云南籍毕业生给予补助,对出省就业创业比例达10%以上的高校给予奖励。

样本经验二:500万元专项资金推动招聘,在全国率先设立青年创业省长奖

2013年云南省有毕业生13.8万人,省教育厅和各高校举办的各类专场和校园招聘会3 50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超过30万条,毕业生入场人数超过50万人次。2013年云南省级和高校共举办创业大赛72场,举办创业讲座和论坛440多场,参加学生超过了15万人次。

何金平介绍,云南在推行支持校园招聘计划中,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产合作、校企合作,校园招聘活动更加多样化、常态化。去年全省率先落实了35号文件“支持校园招聘活动”要求,规定从2013年起,省财政每年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对高校校园招聘活动给予补助。

云南省还设立了1亿元的创业资金,并在全国率先设立青年创业省长奖,把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结合,把指导服务与创业项目结合,把政策扶持与创业园建设结合,推行创业促就业计划。

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陶晴表示,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比例较低,表明我省在此项工作推进中还有空间。在激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方面,贷免扶补的环节较多,还有一些服务不够畅通。针对这些问题,何金平表示,云南要求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2个学分,这项规定从去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

目前云南农业大学已经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列为必修课程,每门课程学时为36小时,学分为2分。而不少高校也正在进行新的教学计划设置,创业课程将更多地作为必修课与学生见面。

云南还规定,对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创业注册资本在20万元以内的小微企业实行实际出资额零首付。对经云南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给予一次性奖励。目前第一批10个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每园50万元的奖励经费已到位。

2014年我省预计毕业生将达15.5万人,比去年增加1.7万人,就业形势依旧严峻,但仍有新的机遇。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陶晴表示,从去年9月开始,就有大型企业到学校展开专场招聘会,新一轮的就业工作也早早启动。目前,全省各个院校都在院系、学校层面举行了大中小型的双向选择招聘会。截至2013年9月1日,全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86.6%,较去年同期增长1.5%。

样本经验三:每年组织1万名毕业生就业见习

云会计毕业论文篇(9)

关键词:

高等教育;经济增长;协整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

一、引言

一直以来,科学技术都被认为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然而,科技之所以能促进经济发展,少不了教育的贡献。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在教育上的投入也逐年增长。近年来,我国对教育的投入连续增长,而学校为社会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数量也在上升。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必要途径。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致力于教育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从他们的研究结论中,可以看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各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二者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云南省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教育发展落后于我国大部分省份。本文对云南省1985-2013年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探究二者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从而更好的促进云南省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

教育体系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专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小学和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中专和职业技术教育偏重技能培养,而高等教育直接为社会输出理论和动手能力兼备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与世界银行(2004年)的分析结论基本一致,即: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部分对GDP才有显著的正效应。本文采用云南省1985-2013年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作为教育发展指标,用H表示;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用G表示,运用计量软件eviews6.0进行数据分析。1985-2013年云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与人均GDP均呈上升趋势,29年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了21倍,人均GDP增长近50倍。通过对两个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9853,说明云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与人均GDP呈现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

(二)ADF单位根检验

经典的计量模型通常假定时间序列是平稳的,但在经济领域,很多时间序列数据不是由平稳过程产生的,序列就表现出非平稳性。若变量的数据生成过程是非平稳过程,那么对这两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做回归,则可能会引起虚假回归。因此,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要先对所研究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先将这些数据进行差分,然后研究差分序列之间的关系。若序列不存在虚假回归,则可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由图1的分析可知,云南省人均GDP与高校毕业生人数随时间呈增长趋势,不满足平稳序列的特征,而使用非平稳序列进行计量经济分析,会影响分析的有效性,因此对变量G和H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即对变量G和H、一阶差分形式G和H、二阶差分形式2G和2H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时均含有常数项和趋势项,滞后阶数为6,P根据AIC准则来确定。变量G和H的ADF检验值都大于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这两个变量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同时,它们的一阶差分形式也均是非平稳序列,但是两时间序列的二阶差分形式的ADF检验值均小于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二阶差分变量为平稳时间序列。即在1%的显著水平下,变量G和H是二阶平稳序列,即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下面进一步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三)协整关系检验

所谓协整是指两个或多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按某个线性组合后的序列呈现平稳性的特征,则称这些变量序列间存在协整关系。从经济学角度讲,协整意味着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外界的影响下,经济变量可能会暂时偏离均衡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偏差会逐渐消失,系统将会自动恢复到长期均衡的状态。检验变量G和H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恩格尔和格兰杰于1987年提出的EG两步检验法,步骤是:第一步,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两个变量G和H进行一元线性回归;第二步,运用单位根检验法对残差序列te进行检验,如果残差序列平稳,说明变量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反之则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5%的置信水平下,Prob.是0.0000,拒绝原假设“H不是G的影响因素”,即H是G的主要影响因素。又因为Rsquared0.970849,说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而且Fstatistic899.2233,表明回归模型拟合的较好。(2)对残差序列te进行ADF单位根检验从检验结果可知,残差序列te的ADF检验值为-3.613908,小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所以残差序列te为平稳序列,从而说明变量G和H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表明云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与人均GDP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每增加1人,人均GDP将增加0.1811元,说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四)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

协整分析反映了云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但两个变量之间的短期波动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用来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短期波动关系,该模型中既有描述变量长期关系的参数,又有描述变量短期关系的参数,可对长短期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将EG检验得到的误差修正项ECMG(1)(37.21230.1811H(1))及一阶差分变量G、H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如下误差修正模型②:G94.14380.0431H0.7638G(1)0.1348ECM②由以上误差修正模型(ECM)可知,所有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短期内,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每增加1人,人均GDP将增加0.0431元,即短期弹性为0.0431。模型中的误差修正项的估计参数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修正系数-0.1348为负值,说明模型误差修正系数具有反向修正机制,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趋势的调整力度。本模型中前一期的非均衡误差以0.1348%的比率对本期的人均GDP做出反向修正,表明人均GDP的实际值和长期均衡值的差距大约有0.1348%能够得到纠正。误差修正模型更好的纳入了长短期的信息,说明了G和H两变量之间存在动态均衡机制。

(五)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可以说明云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既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同时也存在短期波动关系,即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动态均衡机制。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是因果关系,还需要进行因果关系检验。通常判定两变量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检验是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是一种用于考察序列X是否是序列Y产生原因的方法。如果序列X是Y的格兰杰成因(Grangercause),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X应该有助于预测Y,即X的过去值可以帮助解释Y的未来值;第二,Y不应当有助于预测X,即Y的过去值不能帮助解释X的未来值。由伴随概率可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决绝“HdoesnotGrangerCauseG”,即高等教育的人数是当地人均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原因;而接受“GdoesnotGrangerCauseH”,即人均GDP的增长不是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增多的格兰杰原因。

三、研究结论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受教育程度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二者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即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越快。云南省是我国西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一个省份,而经济的滞后又影响了对教育的投入;教育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人才的缺乏又使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因此,教育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促进。本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云南省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和短期的动态均衡机制。

1、高等教育是云南省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从上文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G37.21230.1811H来看,云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与人均GDP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即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每增加1人,人均GDP将增加0.1811元,说明高等教育是云南省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这一数字明显高于全国水平,与1990-2000年中国教育对GDP的贡献率0.0569相比,云南省高等教育确实对经济增长做了重要贡献。此外,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高等教育的扩招,教育为社会培养的各类人才不断增加,云南省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云南省要利用好这一契机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让二者形成良性循环。

2、云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动态均衡机制

由上文分析可知,云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同时还存在短期的动态均衡机制。但高等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无法在短期内显现出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短期内,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只有0.043,小于长期贡献率0.1811。因为,大学生虽然在学校学习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实践操作,毕业进入社会后,还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实际工作和积累相应的经验,所以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军可能要毕业两年以后。但是,这并不影响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关系,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而经济增长反过来又可以增加教育投入,并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当地,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3、云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结构局限性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上文的分析也验证了这一点,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是云南省人均GDP的格兰杰原因,即高等教育越成熟,经济发展越快。但另一方面的分析结果却是,人均GDP的增长并不是高等教育毕业生增多的格兰杰原因,即云南省经济增长没有使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也即二者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而不是双向的促进作用。就云南省教育资源的分布来看,结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大部分高校集中在省城昆明,而地方高校教学质量亟待提高。云南省很多地方位于山区,经济困难、交通不便,虽然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已全面普及,但能走出大山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并不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云南省的人均GDP增加,并不能够使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增加的原因,同时也反映出云南省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结构局限性。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帮助高等教育走出目前的困境,同时也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近几年,云南省的教育事业尽管获得了迅猛发展,但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当前,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下,云南省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战略机遇,继续加大对各级教育的投入,稳步推进云南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缩小与内地发达省份的差距,并为云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大量的创新性人才,从而实现云南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李爱杰 单位: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曹丽娟.山西省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J].经济纵横,2014(9):33-34

[2]费宇,施本植.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思想战线,2002(5):35-39.

云会计毕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139-03

研究目的

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题目。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选题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如何选择毕业论文课题是高职学生和指导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本文以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系2009、2010级78名学生的毕业选题为例,分析和讨论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选题问题的对策。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云南体职院社体系运动康复专业、体育保健专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社会体育专业2009、2010级学生78份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2009、2010级社体系学生78篇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

2.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78篇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按论文的选题、研究方向、研究方法、选题来源、指导教师等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处理,运用Excel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3.访谈法。与2009、2010级社体系学生、指导教师、系领导及教学秘书进行访谈,了解相关情况。

4.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课题来源、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类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

从下页图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运动康复、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日趋高涨,健身房、大众健身器材、各种体育场馆日益增多,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如社会体育辅导人才、体育保健人才、体育康复人才、体育管理人才等,这为社会体育发展创造了机会。另外,目前从事社会体育研究的成果和文献逐渐增多,特别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以来,体育科研人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参考资料。

1.选题基本吻合专业。我院自2009年设立社会体育系,分社会体育、运动康复、体育服务与管理、体育保健四个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是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运动康复专业主要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可在各类医疗康复保健部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大型健身场馆、健康保险业、学校、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等从事健康科学和康复体育相关的指导、服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能适应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一定组织实践能力,能组织一定规模体育比赛、展会等经营活动和独立经营、管理中小规模体育产业的专门技术应用型人才;体育保健主要包括体育卫生、保健按摩、体育疗法、体育伤病的预防和处理,主要培养运用医学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在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的咨询、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在调查中,分别有74%、57%的体育保健、运动康复专业学生选择了运动创伤及康复体育方向的研究;分别有69%、100%的社会体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选择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群体开展全民健身体育锻炼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只有10%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仪器设备等方面无人问津。大部分学生的选题围绕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重在解决我院社体系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性问题。

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平常就给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围绕着专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在《体育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讲到选题原则时,特别强调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选题不能脱离学生的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知识作支撑是写不出好论文的,要选择自己专业领域熟悉的、有条件完成的而且结合自己将来希望从业的方向和感兴趣的问题。例如,2010级运动康复专业的一个学生,希望毕业后在昆阳开一家保健康复中心,其选题即为《昆阳镇保健康复中心的市场调查研究》。他利用在昆阳实习机会,从保健康复中心的市场饱有度、选址、价位、服务、管理等方面对已有的6家中心进行调查研究;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的一个学生,所练专项是高尔夫,毕业意向留校从事高尔夫教练工作,其选题《云南体职院高尔夫专业学生学情分析》,对所要任教的对象进行非常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2.题目雷同扎堆。学生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均是由学生提供,没有经过集中讨论,同届学生中选题出现“扎堆”现象,不同届学生也出现选题相近相似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康复和保健专业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占10%,施加因素有用推拿手法的、按摩与运动结合的,研究对象有青少年、中年妇女,有对病因案例分析的,又有对治疗效果进行个案研究的。虽然各有侧重,但雷同现象可见一斑。我校康复和保健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体育康复理疗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实践,这个基地对社会开放,来校健身的人很多,运动后往往会在实训基地作放松,腰椎疾病、颈椎病、肩关节疾病、膝关节损伤、网球肘等是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比较多的案例。

(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首先,由于文献法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且学生论文需以文献综述研究为基础,所以,所有论文都使用了文献资料法。其次,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对比法、实证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也有少量的运用,说明定性研究逐步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转变。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最多用到六种方法。

通过对每篇论文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研究方法运用过程中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普遍缺少对研究方法的设计,学生对研究方法设计的重要意义和方法的具体运用理解不够透彻;方法选用随意性较大,运用不当或仅把研究方法当摆设、凑格式的现象较为突出。

(三)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见图2)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指导教师收集的科研及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工作中的课题等三个方面。从文献综述中移植嫁接式或模仿选题,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熟悉领域和学术水平,或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拟出一些题目任由学生选择。这样做的优点是指导教师能从本专业的特点全面考虑,所选题目较切合学生实际水平,防止选题过偏或过大等问题出现。

学生没有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这与我校教师队伍中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工作年限少,教学任务重,能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多,本身获得的科研项目较少有关。

学生也没有从各级科研课题指南中选题,省级部级课题大多偏向于宏观战略研究,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还不够。我校并没有针对学生科研的选题指南,原因在于考虑学校本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客观研究条件,学生学识水平存在差距,兴趣、爱好、专业的差别,所以,在选题时,建议学生最好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主题,以自身的研究能力为标准,在可搜寻的资料范围内确定自己的论文主题,以应用性为导向进行选题,尽量避免那些高深﹑冷僻和空洞的理论研究的课题。

(四)毕业论文研究类型

根据论文研究类型的不同,选题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学生论文选题的研究类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基础研究的论文选题占绝对多数,说明基础研究是高职学生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

(五)指导教师对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影响

目前,毕业论文的选题多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确立。从下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指导教师指导的选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也有少数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与其从事研究的体育教学方向不一致,这样对其指导学生论文有很大的影响。

有些指导教师自身很少从事科学研究,对现代一些新的科研方法了解不够,指导学生选题时力不从心。首先,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生人数较多,学生论文的选题方向也各式各样,指导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其次,学生论文的选题往往是在《体育科研方法》课程16课时内同步完成,任课教师在这么短时间内只能整体上对体育科研方法给予介绍,大部分要靠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构思,教师只能在选题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再次,在短短的一个月左右选题时间仓促,题目确定得相当勉强;最后,指导教师在论文选题指导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造成教师精力不足,指导不够。

结论与建议

1.体育类高职学生选题方向主要集中于运动康复、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大部分学生的选题围绕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能解决我院社体系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性问题。建议尽量剔除雷同和近似题目,各届选题尽量做到推陈出新,多提有创意的选题。强调毕业论文选题的专业性,研究内容、研究领域应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2.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逐步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转变。但普遍缺少对研究方法的设计,方法选用随意性较大。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体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介绍给学生,并同学生探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定性或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使用,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题目采用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

3.学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指导教师收集的课题及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实践的问题等三个方面。基础研究是高职学生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建议高职院校选择的题目针对职业岗位,以解决生活、学习、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为主,研究题目宜小。

4.大多数指导教师指导的选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也有少数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与其从事研究的体育教学方向不一致。建议指导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在学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好的选题、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并开展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时做到与学生充分沟通,引导学生在自己进行选题之前要先鉴别他人的选题,关注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术领导机构下达的体育科研项目指南,督促学生阅读体育类核心刊物,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哪些是合适的选题,学生初选题目后分析选题存在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分析、讨论、思考。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职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虽然体育类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能力有限,学生做科研的水平不高,撰写的毕业论文学术价值有限,但学生在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一步一步地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能提高资料查询能力、运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在生产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恰当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正栓.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晔.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设计[EB/OL].(2012-05-23)..

[3]张金艳.高职学生英语毕业论文选题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

作者简介:

云会计毕业论文篇(11)

课 题:1.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学生创业高校支持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13Y453;2. 云南农业大学2013年就业创业工作研究项目:“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编号:2013ZD04。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以来,华夏大地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特别是有知识有学历的大学生成为了创业的主力军。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在推动大学生创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各地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千方百计力促大学生创业,积极营造创业氛围,不断完善创业支持体系。

云南农业大学虽地处西部,但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建设。近年来,学校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深挖大学生创业潜能,注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创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初步形成了集“政策引导、项目建议、经费支持、创业孵化、跟踪帮扶”等为一体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体系。学生们的创业热情日益高涨,大学生创业人数逐年增加。

一、点面结合,广泛铺开创业教育

1.课程体系建设

云南农业大学将创业教育列入学生教学计划和方案中,从2008年开始在全校本科生中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36个学时、2学分,其中安排有专门的创业专题。2009年,学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选修课,32学时、2学分。2011年,学校被批准成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创业教育课程进入常态化轨道。目前,学校正在探索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可以获得课程学分的办法。

2.开办专题培训班

云南农业大学作为云南团省委首批“青帆创业夜校”试点单位,已举办四期培训班,每期学员180人。2012年,学校与昆明市就业促进会合作举办了SYB创业免费专题系统培训班,首批培训学生86人;与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合作,培训创业学生400多人。同时,学校还购买了时代英杰公司开发的“职前网络学堂”,进一步丰富了课内外创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3.宣传创业典型

学校每年邀请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来校参加各类创业讲坛、论坛、讲座以及沙龙活动,举办特色访谈节目――“赢在校园 对话职场”,不定期地邀请成功创业人士和创业起步的校友,给在校生讲述创业故事和心路历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创业热情日益高涨,创业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中创业人数已占毕业生总人数的近2%。

学校的创业氛围逐渐浓厚起来,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创业者涌现出来。“毕业伙伴”创业项目团队成员入选2008年感动云南十大人物;毕业生吕春华2009年创办的“东川区长岭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受到团中央、云南省委组织部领导的高度关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黄涛创办的“富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项目带领群众致富,获得当地乡亲一致好评;2010年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熊云,获云南省2011年“优秀创业者”荣誉称号;回乡创业的85后大学生猪倌濮玉涛,企业的年产值接近100万元;新科创业者、2012届毕业生马成高创办的“花样保鲜花”主要做出口生意,年销售额超100万元;2012届研究生李林辉在网上开办鲜花产品淘宝店,年销售额过100万元。

二、修炼内功,稳步推进创业指导

1.夯实队伍建设

云南农业大学一直非常注重就业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校外创业导师的聘用。目前,长期在就业创业教学一线、工作一线的专职教师达60人,大部分教师获得了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证、创业导师资格证。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教师、企业家、行业骨干的资源,聘用50多名专家担任学生创业导师。此外,学校鼓励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指导教师,使学生在学习中创业、在创业中学习,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2.加强政策解读

为了让教师队伍吃透政策,学校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各类培训会,首先做到教师了解、熟悉政策,不留死角,能将相关政策内化为简单易懂的语言。然后通过各种座谈会、咨询会、宣讲会、主题班会、宣传展板、网站问答、短信平台、QQ、微博等,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和解读创业政策,讲明讲透、熟知熟悉、能懂能用。平时在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设立咨询点,为有意愿创业的学生提供

咨询。

3.活用创业大赛

以赛促氛围,以赛固基础,以赛强发展,是云南农业大学坚持的创业原则之一。近几年来,学校学生参加了一系列创业大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在“用友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获全国优胜奖、云南省冠军,在第七届“挑战杯”一汽大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铜奖,在云南省2011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在2012年“城投杯”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和1个鼓励奖,在“青春彩云南动感地带MM杯”云南省第五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1个金奖、1个银奖、1个铜奖和3个优秀奖。

三、做实做细,积极提升创业服务

1.完善制度,不断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云南农业大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资助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文件,不断加大在创业指导与服务方面的经费投入,制定了《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奖励资助办法》等规章制度,不断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学校成立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为组员。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力保障了创业服务的高效运行和落实。

2.饱含真情,不断加大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帮扶力度

云南农业大学设立了每年10万元的“云南农业大学自主创业资助基金”、每年20万元的“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专项基金”,每年20万元的“云南农业大学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基金”,专项用于奖励和帮助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创新。同时,学校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安排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专家开展分类指导,跟进服务创业项目。2009-2012年,学校共奖励资助创业项目26项。云南省政府鼓励创业“贷免扶补”政策实施后,学校积极组织自主创业毕业生项目计划书的征集、论证,筛选部分创业项目重点奖励、资助,主动和各承办单位及有关部门联系,为毕业生申请工商登记、申办创业贷款等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积极宣传办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截至2013年7月,共发放《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1423本。

3.想方设法,畅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息通道

目前,学校已建立三条信息渠道。一是学校招生就业处及相关职能部门与各学院专职就业创业工作队伍之间的传递渠道,二是学校就业互助协会与各学院学生会就业部之间的传递渠道,三是学校就业网、“职场情怀”QQ群、微博、微信与各学院就业网、QQ群、飞信群之间的传递渠道。

四、狠抓落实,有效整合创业基地

为了给学生搭建一个创业孵化和实践平台,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初步建立了一个集教育、指导、服务、培训、帮扶为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园区主于学校东校区,共计有35间工作场所、1260平方米,主要面向在校学生和毕业三年以内的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和实践平台。园区有规范的管理章程和办法,聘请了50多位校内外专家担任创业导师,设立了20万元创业园专项基金,为入驻创业园的优秀创业企业(项目)提供帮扶和服务。按照《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要求,申报的企业(项目)经过严格的审评后方可入驻,对入驻企业(项目)进行年度考核,实行优胜劣汰机制。目前已有23个项目入驻园区,学生创业积极性高涨。此外,学校还与昆明北理工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共建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双方互派创业导师、政策互通、帮扶结对、资源共享,成为学校定点输送创业项目的基地。2011年,学校大学生创业园成为首批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园;2012年,成为云南省大学生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并获批为全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

五、着眼未来,有序开展创业研究

1.力争出版专著

为了宣传学校学生在创业之路上的奋斗历程,引导更多的学生认识并走上创业之路,云南农业大学积极走访、收集校友的创业事迹。2010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追梦彩云南――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创业纪实》;2012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就业与创业――建筑类毕业生成功案例解析》。

2.课题项目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