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2-07-26 22:41:06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篇(1)

1.高层建筑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重建不重管的弊端

在一个工程项目中,管理人员到操作人员,没有切实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对规章制度或技术规范,只是标语式的挂在墙上,搞形式,走走过场。管理人员不履行职责,故而操作人员违章操作,事故时有发生,没有严格进行施工程序,为所欲为,是影响工程质量的直接原因。

1.2手工作业的不合理

操作人员一般都是务工的农民工,缺少理论知识,传统作业在施工中占有很大比例。由于没有采用先进的大型的现代化设备,在业主及监理下不合格的工程大量返工,原材料缺少科学管理造成原材料的极大浪费,原材料贮存、堆放,对原有材料的合格率控制不严格,影响工程质量。

1.3没有实施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

在很多高层建筑施工中,建设人员的安全意识很淡薄。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负责人很少对施工一线工人进行安全知识教育,造成操作人员忽视建筑规章制度。组织者没有认真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也没有做好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这就给施工过程带来很多隐患,进而影响到工程的质量。

2.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

2.1高层建筑的建筑体系

高层建筑的建筑体系涉及结构材料、结构类型和施工工艺的选择问题。既取决于不同建筑产品的功能要求和建筑层数的高低,也决定于物质技术基础和施工条件。

2.2高层建筑的施工机具

高层建筑施工机具的选择必须满足工期,机械费用低和综合经济效益好要求,合理进行起重运输体系的组合。高层建筑要着重解决好垂直运输和吊装的施工机械。塔式起重机既能垂直运输,又能水平运输,工作范围大,是高层建筑的关键施工设备。为了解决高空安全作业,要重视高层建筑脚手架和吊篮的选型和设计、制造、使用。目前采用的有钢管扣件脚手、桥式脚手架、悬挑架和各种吊篮等。今后还要发展一机多用的设备,例如能沿屋顶运行。兼有吊篮、屋面吊及擦窗机的功能。

2.3高层建筑深基础施工

我国地区辽阔,地质差异很大,高层建筑的基础更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如果地基土质较复杂,持力层较深,而地下室埋置深度并不大。则采用桩基础是必要的。从我国少钢的国情出发,钢桩不宜多搞.宜侧重发展现浇和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桩。预制桩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质量较有保证,鉴别承载力方法明确,近年使用的预应力空心管桩有较大的承载力.预制桩对高地下水位地区更为适用:但这种桩存在着耗钢量大、造价贵、施工噪声大和截桩困难等问题。机械钻孔、冲毯已经发展到直径lm左右,人工挖孔直经大。荷载大,但应十分重视安全施工。现浇桩适应性强,噪声小、造价低,可以作为发展重点,并努力实现机械化。当基础埋置特别深时.在施工技术上困难大,并且不易保证施工的安全,宜采用沉井或沉箱法施工。

2.4高层建筑的施工组织管理

高层建筑由于层数多、结构工程量大、地下工程和装修设备较复杂在施工组织管理上必须遵循保证重点,统筹安排,按期按质交付使用,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尽量采用流水作业法及网络计划技术组织施工,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合理安排施工现场。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解决好各施工阶段的问胚,达到保证质量与工期,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

3.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在大跨度超高度转换粱及转换厚板的混凝土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新浇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

3.1实际工程中采取的措施

1)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和预计的施工气候及现场条件,采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三维有限元温度分析程序,对大跨度超高层转换梁及转换厚板整个过程中的温度状况进行模拟计算,掌握混凝土在浇筑后一个月内的各部位温度的变化规律,为大跨度超高层转换梁及转换厚板的施工提供科学的预测分析和依据。

2)大体积混凝土转换结构施工时,应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内部与混凝土表面温度差小于25℃,实际工程中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蓄热保温法,即常规方法。混凝土的养护要把握两个关键,即在升温阶段以保湿为主,在降温度阶段以保温为主。

②内降外保法,即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循环埋管通水冷却降温,使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升降低,减少混凝土内部与混凝土表面的温差,然后在大体积混凝土转换结构的上表面及其底面采取保湿措施。

③蓄水养护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后先洒水养护2h,随后进行蓄水养护,蓄水高度一般为l00mm。

3.2选用水泥方面可采取下列措施

(1)优先选用水化热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硅酸盐水泥。

(2)掺用沸石粉代替部分水泥,降低水泥用量,使水化热相应降低。

(3)掺入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使混凝土缓凝,推迟水化热峰值的出现,使升温延长,降低水化热峰值,使混凝土的表面温度梯度减少。

3.3浇筑厚大的转换层结构混凝土时可采取的措施

(1)采取先施工转换结构周围结构或墙体,防止混凝土表面散热过快,内外温差过大。

(2)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减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夏季高温气候施工时,采用冰水搅拌,以减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篇(2)

中图分类号:C9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3-0110-04

一、研究现状

激励是组织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完成组织的任务和实现组织的目标。[1]有效的激励具有满足个体需要、激发动机和引导行为的作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并实现人才高效利用的关键。对高校高层次人才激励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的需要”、“动机的形成过程”、“人的行为改造”等领域,对于激励内容本身仅局限于“引发动机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至于激励主、客体的作用关系、激励内部运行机理等研究还不深入,且其研究对象主要是西方国家的营利性组织的一般员工。国内对于高校人才激励问题研究较多,但对于高校高层次人才这一特殊群体的激励研究甚少,现有的研究成果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忽视高校具有非营利性组织的非盈利约束性、自治性、志愿性等属性,沿用营利性组织的传统的激励理论。研究表明,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特征、员工工作环境和营利组织是有所不同的,传统的激励方式应用在非营利组织中未必合适;[2]非营利性组织的员工与营利性组织的员工在个性、价值观和行为方面有所差异,员工进入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员工相比更多的是人文导向[3-4]。以上这些特征差异要求非营利性组织不能简单搬用传统的激励理论。

第二、忽视高校具有事业单位的组织性质和人员特点,简单采用政府或企业的激励方式。高校属于知识密集型事业单位,现行的激励政策没有体现高层次人才的真实价值,例如薪酬政策对外没有竞争性、对内缺乏公平性;考核工作流于形式,考核“等次”较粗等[5]。

第三、忽视高层次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层次性与差异性,激励政策存在“一刀切”和“平均主义”现象。高校高层次人才是个相对、动态的概念,它是相对于某一高校、某一时期来说,相对于本学科领域或本校的同类人才相比,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威望,对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做出突出贡献,能够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发挥着统领或骨干作用的专家和学者。与一般人才相比,高层次人才具有高水平、高产出、创新性、自主性、稀缺性、高流动性等显著特点。[6-7]如果忽视高层次人才的特点,必然导致激励政策的失效。例如,对于高层次人才的激励要素考虑不系统、不全面;激励方式个性化程度不高,缺乏弹性和针对性;缺乏对高层次人才的个体需求分析和职业生涯规划等。

二、高校高层次人才激励模型

构建与运行机理分析1、模型的理论基础――改进的“三因素理论”

“三因素理论”又名激励――去激励因素的连续带模式,是由俞文钊教授在Fred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激励理论。主要观点有:第一,认为“双因素”激励理论只研究了如何治病和防病的方法,没有明确指出哪些因素能够致病,因此在“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之外应该强调“去激励因素”(又称“负激励因素”)的存在;第二,“激励因素”能引起人们的满意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效果上看能使工作效率提高;保健因素是不使人们产生不满意感,能保护人的积极性,维持原状的因素;去激励因素会引起人的不满意感,使人的积极性降低,从效果上看会使工作效率降低;第三,“激励因素”与“去激励因素”是两种极端的情形,存在于连续带的两个端点,在这两种极端的激励与去激励因素之间,还存在着不同强度的激励水平(依次为“激励因素”的强激励、较强激励、较弱激励、弱激励四个强度水平,“去激励因素”的弱去激励、较弱去激励、较强去激励、强去激励四个强度水平),他们构成一个连续带;第四,“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去激励因素”三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减弱激励因素的强度“激励因素”最终会导致转化为“去激励因素”、减弱去激励因素的强度,“去激励因素”也会向“激励因素”转化、强激励与强去激励之间还可直接双向转化;第五,因素转化过程中要发挥“关键因素”(指具有很强激励作用或很强去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关键”作用。[8-10]

“三因素理论”提出了激励与去激励因素的连续带模式,完善了Fred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是,要将该理论用于构建高校高层次人才激励模型,还须对理论做如下改进:首先,“激励因素”产生的满意感和“去激励因素”产生的不满意感与工作效率虽有联系,但还受激励客体个体敏感度的影响;其次,应将激励问题放在一个完整的“组织――员工”系统中加以研究,不应只关心激励客体(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效用,还应关注激励主体(用人单位)的激励效益;再次,三种因素本质上是激励措施作用于被激励个体而形成的心理体验,因而具有相对性;最后,即使同一被激励个体,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激励措施形成的心里体验也可能是不同的,即因素具有动态性。

2、两种激励类型

管理者采取的激励措施千变万化,从本质上可归纳为两种类型,即物质激励、精神和情感激励。虽然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它们的作用对象却是不同的,前者作用于人的生理方面,是对人物质需要的满足,后者作用于人的心理方面,是对人精神需要的满足。

第一、物质激励。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见物质激励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是,就高层次人才这个群体而言,由于用人单位都给予他们不错的物质待遇,有的还享受着各种补贴和津贴,因而高层次人才在经济上相对富足。因此,单纯地依靠物质激励手段有时不会有好的效果,激励主体在制定物质激励政策的同时也要注意物质激励的限度,因为,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激励次数的增多,要达到相同的激励效果,花费的成本就会越来越多。

第二、精神和情感激励。知识管理专家玛翰・坦姆仆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后认为:与其他类型的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需求。[11]麦格雷戈提出的Y理论固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的激励工作,但是他提出的积极的人性观更加注重人的高层次需求,为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工作指引了重要方向。

情感是社会人的重要特征,情感是态度结构中的主导因素,态度又是行为的先导。美国心理学家汤姆金斯认为情绪是基本的动机系统,情绪对动机和生理驱力起放大作用。[12]情绪可以调节人们的认知,协调人际关系,情绪的动机特征决定了情感激励的可能性。本文认为,高层次人才在物质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满足时,精神和情感需求将成为主导需求,精神和情感激励也应相应成为激励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手段。

3、模型的三个基本假设

假设1:组成激励的主、客体处于同一个“组织――员工”系统中,且拥有基本一致的主导价值观,即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有趋同性;

假设2:诱导因素诱发的激励客体行为是由激励措施作用于客体后形成的心理体验(激励、去激励还是保健作用)决定的;

假设3:不同的激励措施作用于不同激励客体后形成的心理体验可能相同;反之,同一激励措施作用于不同激励客体、或不同时期的同一激励客体后形成的心理体验可能不同。

4、模型的构建及运行机理分析

模型运行机理如下:激励主体(高校)采用物质激励、精神和情感激励措施作用于激励客体(高层次人才),客体受到诱导后形成激励因素、去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等心理体验,然后客体以适当的行为方式将激励效果反馈至激励主体,主体根据反馈结果强化、调整、修正激励措施,形成该激励模型的一个运动周期,直到激励主、客体均取得满意的效果为止,见图1 。

图1 高校高层次人才激励模型模型还蕴含一个内循环系统,该系统揭示了“三要素”相互转化过程。当某一因素的实现条件满足时就会体现为激励作用,从而转化为激励因素;而当某一因素缺乏实现条件时就会体现为去激励作用,从而转化为去激励因素,在激励因素与去激励因素的转化过程中,关键因素决定了转化的强度和速度,例如职称评定是调动人才的激励因素,如果不按时评审或不公平评审就会转化为挫伤人才积极性的去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激励因素与去激励因素中间的过渡状态,客观条件的变化也可使它与激励因素和去激励因素发生相互转化,例如:本来属于保健因素的工资发放,如果发挥好绩效工资的作用就可能转化成激励因素等。内循环的运转推动外循环的运转,也是模型顺利运行的根本动力。

三、模型实施的几点思考

第一、把握激励时机,有预见性地采取主动激励,尽量促使激励措施作用于高校高层次人才后能够成为“激励因素”。主动激励和被动激励作为激励主体所采取的两种不同的激励方式,其激励效果是大不相同的。主动激励由于是激励主体主动实施的,激励客体不能预料到主体的激励措施,在激励措施实施后或可给客体带来类似“惊喜”的效果,容易产生激励成效,成为激励因素。被动激励或可由于客体要求所导致的,他们会认为措施和政策的实施是理所当然的,因而同样的政策激励效果较差甚至沦为保健因素。

第二、控制激励频率,最大限度的发挥激励措施的激励作用。从激励效用的角度来看,随着激励次数的增多即使相同的激励措施其激励效果也会出现边际效用的递减,因此要合理控制激励次数及时间间隔。例如,高层次人才如果正承担复杂性强、比较难以完成的任务时,激励频率应当高;对于需长时间才能出成果的工作,激励频率应该低,总之,需要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确定恰当的激励频率。

第三、找准激励方向,提高激励的针对性。研究表明,高层次人才在工作条件和报酬、生理需要等基本物质激励满足后,与一般人才相比更渴望得到组织的认可、责任、公平与发展等精神和情感激励。激励主体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发现高层次人才的优先需要,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激励方式促进高层次人才的组织承诺达到理想的深组织承诺层次,实现高层次人才与高校的价值观和行为的一致性,达到长期激励的作用。

第四、通过政策变通和规范化促使“保健因素”和“去激励因素”向“激励因素”转化,同时,正确识别“关键因素”并引导其向正向状态发展,即发挥关键因素的强激励作用。有些“保健因素”只要稍加改革即可转化为“激励因素”,例如,对于高层次人才而言原本仅是保健因素的工资,管理者如果做出相应的政策变通就有可能让保健因素转化成激励因素,可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分配方式,抓住能够体现高层次人才劳动价值的绩效工资这一“关键”因素或可起到较为有效的激励效果。同理,有些“去激励因素”也可转化为“激励因素”,例如不合理的人才考核方法无视高校高层次人才劳动和工作规律,已经沦为挫伤和打击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的“去激励因素”,激励主体如果主动完善政策,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采用不同的考核指标或者为考核指标赋予合理的权重、适当延长考核的周期等方式,力求全面公平地反映高层次人才的劳动成果,尊重高层次人才劳动规律,或可使“去激励因素”向“激励因素”转化。

研究构建了基于改进的“三因素理论”的高校高层次人才激励模型,并指出模型实施的重点注意事项,研究的主要结论有几个方面:(1)激励理论谱系图为人力资源工作者开展高校高层次人才激励问题研究和实践指明了研究方向和重点。(2)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激励问题不能忽视高校的非营利性组织、事业单位的属性,以及高层次人才异于一般人才的独有特点等因素。(3)基于改进的“三因素理论”构建的高校高层次人才激励模型较好的揭示了激励主、客体之间的作用关系和运行机理以及包含于内循环系统的“三因素”的动态转化过程。(4)实施激励措施的时机、频率、方向对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第五、在模型的实施过程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可能地采取措施消除去激励因素,促进保健因素向激励因素转化;正确识别关键因素并引导其向正向状态发展,即发挥关键因素的强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1]任浩.公共组织行为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2]Morris,S. Defin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Some Lessons from History[J].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2000,11(1).

[3]Rawls, J. R., and Nelson, O. T., Jr.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references for Certain Managerial Positions[J]. Psychological Reports,1975.

[4] Rawls, J. R., Ullrich, R. A., and Nelson, O. T., Jr. A Comparison of Managers Entering or Reentering the Profit and the Nonprofit Sector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5,18(3).

[5]蒋育蓉.事业单位综合激励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5.

[6]朱火弟.构建企业高层次人才管理新模式――以重庆某汽车公司为例[EB/OL]. 人大经济论坛.省略/bbs/viewthread.php?tid=992630&page=1,2010-12-19.

[7]朱祝武,刘先贵.省属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现状分析[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5).

[8]李春方.激励理论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

[9]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篇(3)

1、引言

雨期施工,在所难免。北方的盛夏季节,雨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而南方的梅雨期更是降水连绵不断。在雨期施工时事先进行必要的准备和施工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于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2、雨期施工的组织和准备

2.1项目部现场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雨期施工领导小组和抢险小组,做好雨期施工的管理和抢险工作。并在雨期之前编制雨期施工方案。2.2安排专人密切注意气象预报,做好防汛准备工作,必要时应及时加固在建的工程。2.3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将不适合在雨期施工的分项工程提前或者延后。科学组织施工,做到晴天抓紧室外工作,雨天安排室内工作,尽量缩小雨天室外作业时间和工作面。2.4做好现场排水工作。凡是现场主要的运输道路都应该做到路基碾压实,上铺天然级配砂石,并做好路拱,道路两旁做好排水沟,保证雨停路干,畅通无阻。施工现场及构配件的生产基地要根据地形做好有组织排水,保证排水畅通。模板及其他周转工具堆放场地要分层夯实,四周做好排水沟,保证场地不积水。2.5现场机械机电设备的准备工作。电闸箱要采取防雨、防潮、防淹等措施,并必须安装接地安全装置,流动电闸箱要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塔式起重机在组立的同时应随即做好接地装置,接地体的埋深、距离、棒径和地线截面应符合规程要求。2.6做好各种材料的接收和保管工作。对水泥等容易受潮的材料格外注意,做到“先收先用”,防止水泥变潮影响水泥性能。2.7备足应急的材料和器具。雨期施工前准备好排水所用的水泵、胶管、雨衣雨鞋等。另外还要准备好防水截水的材料和器具,比如塑料布、油毡、编织袋、铁锹和砂子等。

3、雨期施工的技术措施

3.1土方工程

3.1.1排水要求。坡顶应做散水及挡水墙,四周做混凝土路面,保证施工现场水流畅通,不积水,周边地区不倒灌。基坑内沿四周挖砌排水沟、设集水井,泵抽至市政排水系统。

3.1.2土方开挖。土方开挖施工中,基坑内临时道路上铺渣土或级配砂石,保证雨后通行不陷。雨期土方工程需避免浸水泡槽,一旦发生泡槽现象,必须进行处理。雨期时加密对基坑的监测周期,确保基坑安全。

3.1.3土方回填。土方回填应避免在雨天进行施工。严格控制土方的含水率,含水率不符合要求的回填土严禁回填,暂时存放在现场的回填土,用塑料布覆盖防雨。回填过程中如遇雨,用塑料布覆盖,防止雨水淋湿已夯实的部分。雨后继续回填时要严格检测回填土的含水率,含水率较大时将土铺开晒晾,待含水率合格后方可回填。

3.2模板工程

3.2.1模板工程施工要按有关规定进行设计,保证模板体系的稳定可靠。3.2.2雨季施工期间,模板支撑架立杆应加底座,座落在地基土上时,地基土必须坚实,有良好的防水排水措施,并在立杆下加通长垫板。3.2.3模板安装后如遇下雨时,浇注前应重新复核模板标高,并对模板及其支架进行观察和维护,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进行调整。3.2.4木模板应有防水措施,模板安装前应补刷脱模剂。模板拼装后要尽快浇筑混凝土,防止模板遇雨变形。

3.3钢筋工程

3.3.1项目做好钢筋加工的调配,加工好的钢筋尽快使用,防止占库积压。3.3.2钢筋运到现场后,必须堆放在钢筋堆料场的架子上,不得直接堆放在地上,避免雨水浸泡而被锈蚀污染。遇雨时, 用塑料布临时加以遮盖。钢筋分类存放,加工完成的钢筋半成品应有支垫及遮雨措施。3.3.3大雨时应避免进行钢筋焊接施工。

3.4混凝土工程

3.4.1混凝土拌制时,必须由专人测定砂石含水率,根据砂石含水率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并严格配合比计量管理和砼制备运输过程管理,加强各类构件不同养护措施的控制,确保砼强度和外观质量。3.4.2混凝土工程施工要做好施工缝留置的设计和控制,结合结构特点和气象信息安排浇筑作业。3.4.3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mm2。同时必须对施工缝进行必要的处理。3.4.4混凝土中掺加的粉煤灰应注意防雨、防潮。

3.5砌体工程

砌体的整体稳定性多取决于砌筑砂浆等粘合剂以及砌体材料的含水量,这两项都会在雨期施工时受到较大影响。

3.5.1雨季应随时测定砂含水率,根据砂含水率及时调整砂浆配合比。3.5.2对砖堆加以保护,淋雨过后的砖不得使用,以防砌体发生溜砖现象。3.5.3每天砌筑高度不超过1.2米,收工时应覆盖砌体表面。雨后继续施工时应复核砌体垂直度。

3.6建筑屋面及装饰装修工程

3.6.1屋面防水层应尽量在雨季前施工,并同时安装屋面的落水管。3.6.2在雨季安排装修作业时,应本着先外后内、先上后下、晴天室外雨天室内的方法,创造连续作业条件。3.6.3雨天及大风天气不宜进行露天防水涂料施工,如在施工中突遇雷雨大风,应立即采取遮盖措施,对已被冲蚀的涂层应在天气转好清除后进行重涂。3.6.4地面工程及内外墙抹灰工程施工,必须安排专人做好基层、找平层、面层的养护工作。

3.7脚手架工程

脚手架脚手架是工人进行施工操作的重要场所,它的安全与稳固性直接影响到工人的生命安全与建筑物的质量安全.如遇雨期施工,脚手架应采取如下措施。

3.7.1脚手架必须搭设在坚实的地基土上,地基土应有可靠的排水措施,脚手架立杆下加立杆底座,底座坐落在通长垫板上以防沉降;采取加密纵横连杆、按规范加设加剪刀撑等措施加强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和刚度。3.7.2脚手架搭设前必须进行设计计算,架体应与建筑物可靠拉结。雨后安全员对脚手架进行必要的检查,无问题后方可上脚手架施工。3.7.3脚手架上的走道等供人通行的地方应做好防滑与防跌落措施。3.7.4金属脚手架要做好防漏电措施,脚手架与现场施工电缆(线)的交接处要用良好的绝缘介质隔离。

4、雨期施工的安全措施

4.1现场临时供电线路必须采取三级配电两级保护,采用三相五线制配线,机电设备闸箱、灯具设有防雨淋措施。所有机电设备必须设单一开关,严禁一闸多用,并按规定装好漏电保护器,停工时拉闸断电,闸箱加锁。4.2高耸建筑物、起重设备、金属脚手架、井架等要做好防雷接地。缆风绳、地锚牢固可靠,不得积水,发现问题立即检查、解决。4.3脚手架、物料提升机、塔吊等基础必须坐落在坚实的基础上,下班后必须做好防风固定,风雨过后,塔吊必须进行线路检查,并进行空车运转,无问题后方可吊装,风雨后室外脚手架检查后方可使用。4.4电气焊时,先检查潮湿部位是否漏电,并采取措施以防漏电,氧气瓶、乙炔瓶距施焊点10m以外。4.5施工现场道路、临建、料堆、库房等要做好排水沟和围堰防护。现场运输使用的道路要有足够的宽度和转弯半径,道路的纵横坡度和排水坡度均应能保证车辆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富秋.雨季的施工技术措施[J].建筑安全,2005(5):21―22.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篇(4)

1、前言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混凝土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的不断完善,在混凝土施工中,是采用各种设备和技术控制手段进行改进和完善的过程。现浇混凝土空心无梁楼盖技术是当前混凝土施工的重点,更是当前国家的重点计划项目和研究成果。办事转换层现浇混凝土空心无梁楼盖施工是一种无梁、无柱帽、可实现大开间、灵活隔断的水平结构体系,是当前大跨度结构施工和建设的主要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更是当前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施工措施,其具有使用功能优良、抗震性能好、综合经济效益提高、节约装修费用能够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做到空间应用的灵活性,施工资金投入的有利控制和各种保温性能的良好提高措施。

2、工程概况

某商住楼为框剪结构,建筑面积41828m2,该工程裙楼一至四层楼板结构均采用现浇混凝土空心无梁楼盖,其中一至三层现浇混凝土空心无梁楼盖厚400mm,四层(转换层)现浇混凝土空心无梁楼盖厚1000mm,本文以四层(转换层)现浇混凝土空心无梁楼盖结构为例介绍其施工技术措施。

3、转换层现浇混凝土空心无梁楼盖结构施工方案分析

3.1结构体系

转换层现浇混凝土空心无梁楼盖厚1000mm,板内设直径700mm的GBF薄壁空心管,板翼缘厚200mm,下翼缘厚100mm,空心管间肋厚80mm,柱间楼盖暗梁截面为800mm×1000mm,跨度8.70m,设计框支柱边500mm内为现浇实心板。转换层层高为4.9m,混凝土强度等级C35。空心管排布管方向随大梁长方向布排放。转换层现浇混凝土空心无梁楼盖结构剖面见图1。

3.2施工难点

(1)本工程转换层空心无梁楼盖面标高为13.700m,厚度为1000mm,面积3692m2。经计算,施工时楼盖内暗梁的最大垂直荷载为28KN/ m2,空心楼盖(按0.6%空心率系数折算)的最大垂直荷载为21 KN/ m2,转换层以下的二、三层楼板承载力均为10KN/ m2,地下室顶板承载力均为30KN/ m2。转换层作为上部结构的承力空中基础,其自重大、层高大,下部各层空心楼板设计荷载之和小于转换层施工产生的荷载,因此转换层模板及支撑体系成为施工中的难点。

(2)施工中要防止GBF薄壁空心管水平移动和竖向浮移动,保证薄壁管的间距顺直和板内暗肋梁宽度。

(3)GBF薄壁空心管在吊运安装时往往易被楼层钢筋等硬物损坏,安装排放较困难。

(4)GBF薄壁空心管下的预埋水电管盒交叉处,楼盖断面厚度减小,安装过程中控制管线位置较困难。

(5)转换层楼盖混凝土浇筑施工是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其施工组织措施也是施工难点。

4、施工技术措施

4.1施工流程

测量放线安装支撑体系及模板二、三层原有支撑体系加固钢管立杆在模板上位置线,薄壁管及预埋水电管盒定位安装板底层钢筋及肋间网片绑扎暗梁钢筋,预埋水电管盒及竖向穿板套管排放薄壁管绑扎面层钢筋及板面预埋水电管盒铺设架空马道陷蔽工程验收泵送第一次浇筑混凝土(厚600mm)养护混凝土(至抗压强度达到70%)第二次浇筑混凝土(厚400mm)养护混凝土。

4.2模板支撑体系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是当前建筑施工的主要材料和施工技术控制难点,为了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和施工的稳定性,在混凝土施工之前,模板体系的支撑和施工是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的主要方法和管理措施。为保证施工安全,转换层垂直荷载应有效传递到地下室顶板,因此在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要采用严格的支模技术和管理措施进行模板的支撑,提高混凝土的稳定性和施工的质量保证。转换层模板采用18mm厚胶合板、?48×3.5mm满堂钢管支架支撑,在钢管立杆上端加可调式顶托,顶托上用方木作为主龙骨,钢管立杆间距600mm×600mm。在转换层支撑体系基础上,柱跨位根部加设1道钢管箍,沿框支暗梁底设两根斜撑杆,上端与支模横杆连接,下端与加设的钢管箍捉扣接,斜撑中间与立杆交叉处扣接,进一肖加强支撑体系,将转换层暗梁施工时产生的部分荷载传递给柱根部。支撑体系见图2。在二、三层原有支撑体系基础上,于梁底加设1排间距600mm的竖向支撑立杆与原顶架共同工作,并在立杆的上中下各加设一道水平拉杆。应尽可能使竖向支撑在一条垂线上,确保达到支撑体系的整体稳定性。

5、混凝土工程

5.1转换层楼盖混凝土二次叠合法施工

转换层楼盖混凝土采取二次叠合法施工。第一次厚为600mm,第二次为400mm,第一次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70%左右(钢筋骨架与混凝土产生粘结并能承担第二次浇筑混凝土的荷载)时,再浇筑第二次混凝土。

5.2混凝土配合比

转换层楼盖沸腾强度等级为C35,应配制成细骨料大流淌性混凝土,石子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选用42.5矿渣硅酸盐水泥,掺入MNF-3型早强剂和I级粉煤灰掺合料,混凝土坍落度为160~180mm。其配合比为水:水泥:砂:石:早强剂:掺合料=170∶300:828:1000:7.5:90。

5.3浇筑厚度控制

在楼盖的一定面积范围内,利用Φ12直筋用22号铁丝与板筋绕绑做板厚和薄壁管标高控制的标识,以保证后续混凝土的浇筑符合要求。

5.4混凝土泵送与浇筑

(1)采用2台地式混凝土输送泵,泵管按浇筑方向先远后近布置。水平管、转向接头、布料口支座及运送手料小车的通道应架空设置。

(2)浇筑前先将柱、墙等竖向结构的混凝土浇至板底,再按平面变形缝分两个流水施工段组织浇筑。每个流水施工段分两次浇筑。采用斜面分层分段法,按混凝土自然流淌形成斜坡面行进。采用高频插入振捣器振捣,考虑梁柱相交部位及楼盖小于工字形密肋梁间配筋较密,配备Φ30型和Φ50型两种振捣棒,Φ50型振捣棒的振捣直插控制在30~50cm。振捣时间和间距均符合规范要求,保证充分振捣,消除漏振和不密实现象。为减少混凝土表面裂缝,选用平板振动器振捣,在混凝土终凝前用滚筒碾压2遍并用硬刮尺按标高刮平,确保混凝土表面整体标高一致。

5.5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养护制度是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更是混凝土列更控制的主要措施,随着混凝土浇筑之后的一段时间,由于天气和气候的不确定使得混凝土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形成不利于混凝土质量管理的因素。

5.6水平施工缝预留及处理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篇(5)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多,不论是道路桥梁,还是房屋建筑,大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因为该建筑材料价廉物美,施工方便,承载力大,可装饰强的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裂缝而影响结构的安全,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裂缝,保证工程结构安全,是工程管理人员急需掌握的。本文主要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以供同仁参考。

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成因分析

(1)温度应力。混凝土内的水泥在水化反应中散出大量热量,使混凝土升温,并与外部气温形成一定的温差,从而产生温度应力。其大小与温差有关,并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开裂及裂缝宽度。

(2)混凝土的收缩。收缩是混凝土的一个主要特性,对混凝土的性能有很大影响。由于收缩而产生的微观裂缝一旦发展,则有可能引起结构物的开裂、变形甚至破坏。

(3)混凝土材料及配合比。配合比设计不当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是造成混凝土开裂不可忽视的原因。配合比不当指水泥用量过大,水灰比大,含砂率不适当,骨料种类不佳,选用外加剂不当等,这几个因素是互相关联的。有关试验资料显示:用水量不变时,水泥用量每增加10%,混凝土收缩增加5%;水泥用量不变时,用水量每增加10%,混凝土强度降低20%,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力降低10%。

(4)施工质量。混凝土浇筑施工中,振捣不均匀,或是漏振、过振等情况,会造成混凝土离析、密实度差、降低结构的整体强度。混凝土内部气泡不能完全排除时,裂缝在钢筋表面泡则降低了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力。钢筋若受到过多振动,则水泥浆在钢筋周围密集,也将大大降低粘结力。

(5)养护条件。养护是使混凝土正常硬化的重要手段。养护条件对裂缝的出现有着关键的影响。在标准养护条件下,混凝土硬化正常,不会开裂,但只适用于试块或是工厂的预制件生产,现场施工中不可能拥有这种条件。但是必须注意到,现场混凝土养护越接近标准条件,混凝土开裂可能性就越小。

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控制措施

针对因水、水泥、粗细骨料、钢筋材料以及外加剂的选用不当形成的裂缝问题,笔者建议对进场的施工原材料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检查、验收,对于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应坚决弃用,或者降低其使用等级。

(1)材料方面措施

1)水泥。根据工程条件不同,尽量选用水化热较低、强度较高的水泥,严禁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2)粗骨料。适用表面粗糙、级配良好、空隙率小、无碱性反应;有害物质及泥土含量和压碎指标值等满足相关规范及技术规范规定。3)细骨料。一般采用天然砂。宜用颗粒较粗、空隙较小的2区砂、对运送混凝土宜选用中砂;所选的砂有害物质及混凝土含量和坚固指标等应满足相关规范及技术规程规定。4)外掺加料。宜采用减水剂及膨胀剂等外加剂,以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降低用水量,减少收缩。

(2)混凝土配料、搅拌、运输及浇筑措施

1)配合设计应尽量采有低水灰比、低水泥用量、低用水量。投料计量应准确,搅拌时间应保证;禁止任意增加水泥用量。2)混凝土运输过程中,车鼓保持在每分钟约6转,并到工地后保持搅拌车高速运转到4至5分钟,以使混凝土浇筑前充分再次混合均匀。如遇塌落度有所损失,可以掺一定的外加剂以达到理想效果。3)浇筑分层应合理,振捣应均匀、适度、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

(3)设计方面措施

1)建筑平面造型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力求简单,平面复杂的建筑物,容易产生扭曲等附加应力而造成墙体及楼板开裂;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增强整体刚度和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2)正确设置变形缝,位置和宽度选择要适当,构造要合理。3)合理地调整各部分承重结构的受力情况,使荷载分布均匀,尽量防止受力过于集中。4)限制伸缩缝间距。对体形复杂、地基不均匀沉降值大的建筑物更应严格控制,可以和其它结构缝合并使用。5)构件配筋要合理,间距要适当。断面较大的梁应设置腰筋。大跨度、较厚的现浇板,上面中心部位宜配置构造钢筋。主梁在集中应力处,宜增加附加横向钢筋。6)减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在基础设计中可以采取调整基础的埋置深度,不同的地基计算强度和采用不同的垫层厚度等方法,来调整地基的不均匀变形。7)层层设置圈梁、构造柱,可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性,提高砖石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防止或减少裂缝。

(4)施工方面措施

1)模板工程的模板构造要合理,以防止模板各构件间的变形不同而导致混凝土裂缝;模板和支架要有足够的刚度,防止施工荷载作用下,模板变形过大造成开裂;合理掌握拆模时机,尽可能不要错过混凝土水化热峰值,即不要错过最佳养护介入时机。2)合理设置后浇带,较长的墙、板、基础等结构和主楼与裙房之间等高低层错落处,均应设置后浇带。3)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变形。4)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做好温度测控工作,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保证构件内外温差不超过规定。5)钢筋绑扎位置要正确,保护层厚度要尽量准确,不要超出规范规定;钢筋表面应洁净,钢筋代换必须考虑对构件抗裂性能的影响。6)加强地基的检查与验收,复杂地基,应做补充勘探。异常地基处理必须谨慎,尽可能使其处理后的承载力与本工程正常地基承载力相同或相近。7)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当相邻建(构)筑物间距较近时,一般应先施工较深的基础,以防基坑开挖破坏已建基础的地基础。当建(构)筑物各部分荷载相差较大时,一般应施工重、高部分,后施工轻、低部分。

(5)塑型沉降裂缝预防措施

此类裂缝预防的措施如下:1)在满足泵送和施工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混凝土塌落度;2)保证混凝土均质性,搅拌运输卸料前先高速运转十几秒,然后反转卸料;3)施工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模板的位移和混凝土浇捣的密实情况,不能漏振、过振使混凝土离析分层;4)施工过程中严禁随意加水。

(6)塑性收缩裂缝预防措施

此类裂缝预防的措施如下:1)施工单位在浇注混凝土后要及时覆盖养护,增加环境湿度; 2)商品混凝土公司在满足可泵性、和易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出机塌落度、降低砂率、严格控制骨料的含泥量。

(7)温度应力裂缝预防措施

此类裂缝预防措施如下:1)降低混凝土发热量;2)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3)分层分块浇筑;4)表面保温与保湿。主要有蓄水养护和覆盖洒水养护两种方式,养护时间一般不少于14天。

四、小 结

总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结构裂缝的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经过设计、监理、施工及使用方等多方面的配合,处理不当将引起混凝土保护层剥落及钢筋锈蚀,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强度和刚度削弱、耐久性降低,甚至会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因此,控制混凝土裂缝是非常必要的,而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和经验,切实、深入的解决该方面的问题,保证工程质量。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篇(6)

中图分类号:P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高层建筑施工特点分析与研究

高层建筑的楼层多,高度大,要求施工具有高度的连续性,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复杂,除具有一般多层建筑施工的一些特点外,还具有以下施工特点:

1.1工程量大、工序多、配合复杂: 高层建筑的施工,土方、钢筋、模板、混凝土、砌筑、装修、设备管线安装等工程量都要增大,同时工序多,十多个专业工种交叉作业,组织配合十分复杂,同时,由于工程量大引起的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粗钢筋连接技术、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技术,新型模板应用技术等。

1.2 施工准备工作量大 高层建筑体积、面积大,需用大量的各种材料、构配件和机具设备,品种繁多,采购量和运输量庞大。施工需用大量的专业工种、劳动力,需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施工技术准备工作,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同时,由此引起的施工场地狭小一般都是施工难点,如何有效分配调整施工现场平面布置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也考验施工企业现场管理水平。

1.3施工周期长,工期紧: 高层建筑单栋工期一般要经历2~4年,平均2年左右,结构工期一般为5~10d一层,短则3d一层,常常是两班或三班作业,工期长而紧,且需进行冬、雨期施工,为保证工程质量,应 有特殊的施工技术措施,需要合理安排工序,才能缩短工期,减少费用,同时,还需制定一系列安全防范措施和预案以保证安全生产。

1.4基础深、基坑支护和地基处理复杂: 高层建筑基础一般较深,大多1~4层地下室,土方开挖、基坑支护、地基处理以及深层降水,安全和技术上都很困难复杂,直接影响着工期和造价,采用新技术较多,如逆作法、复合地基成套技术、。

1.5高处作业多,垂直运输量大: 高层建筑一般为45~80m,甚至超过100m,高处作业多,垂直运输量大,施工中要解决好高空材料、制品、机具设备、人员的垂直运输,合理地选用各种垂直运输机械,妥善安排好材料、设备和工人的上下班及运输问题,用水、用电、通讯问题,甚至垃圾的处理等问题,以提高工效。

1.6层数多、高度大、安全防护要求严: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一般施工场地较窄,常采取立体交叉作业、高处作业多,需要做好各种高空安全防护措施,通讯联络以及防水、防雷、防触电等。为保证施工操作和地面行人安全,不出各类安全事故,相应也要求增加安全措施费用。

1.7结构装修、防水质量要求高,技术复杂: 为保证结构的耐久性,美化城市环境,对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和建筑物立面装饰标准要求高;基础和地下室墙面、厨房、卫生 间的管道和防水都要求不出现任何渗漏水,对土建、水、电、暖通、燃气、消防的材质和施工质量要求都相应提高,施工必须采用有效的技术措施来保证,特别是常采用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机具设备和各种工艺体系,施工精度要求高,施工技术十分复杂。

1.8 平行流水、立体交叉作业多,机械化程度高: 高层建筑标准层多,为了扩大施工面,加速工程进度,一般均采用多专业工种,多工序平行流水立体交叉作业;为提高工效,大多采用机械化施工,比一般建筑施工配合复杂,需要解决好多工种、多工序的立体交叉配合及纵横向各方面关系问题,以保证施工按计划节奏合理进行。

2 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施工技术分析与研究

2.1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及水泥的强度成正比,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 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混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 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 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在满足设计要求的质量指标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这两条要求实际上是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标准差。混凝土的强度有一定离散性,这是客观的,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控制其达到最小值。因此,混凝土标准差能反映施工单位的实际管理水平,管理水平越高,标准差越小。可以说,混凝土质量控制实质上是标准差的控制。

2.2 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高层建筑从建筑的功能上一般上部要求小空间的轴线布置,而下部则需要大空间的轴线布置,而这一要求与结构力学、自然布置正好相反。由于高层建筑结构下部楼层受力很大,上部受力较小,正常布置时应当是下部刚度大、墙多、柱网密,到上部逐渐减少墙、柱,扩大轴线间距。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结构必须以和常规相反的方式进行布置。上部布置小空间,下部布置大空间。上部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为了实现这种结构布置,就必须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不管采用何种转换形式,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仍是目前工程应用的主要结构形式。随着转换层位置上移,应设计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对带转换层筒体结构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为转换层上部外筒的刚度、转换层设置高度和内筒刚度。对这两类转换结构,转换层高度是影响其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转换层高度越高,转换层上下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越明显,设计时应限制转换层设置高度。转换层与其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对结构抗震性能有一定影响。对转换层位置较低的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控制侧向刚度比可以控制转换层附近的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对于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或筒体结构,可采取以下措施强化下部结构: 加大筒体及落地墙厚度,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必要时可在房屋周边增置部分剪力墙、壁式框架或楼梯间筒体,提高抗震能力; 可采取以下措施弱化上部: 不落地剪力墙开洞、开口、减小墙厚等。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篇(7)

前言

绿色施工是在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环保的节能措施来使施工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减少能耗,节约资源。在实际工程中实施绿色施工,并不是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而是需要在项目的管理工作当中,让绿色施工的观念贯穿到项目设计策划阶段,并在施工中得到充分体现,依据项目实际情况来实施,使绿色施工真正落到实处。

1工程概况

临港泥城生活广场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泥城社区,东至DE10路,南至南芦公路,西至Y5路,北至DEX1路,总建筑面积77297m2。其中1#楼为综合商业楼,建筑面积25272.39m2,共4层;2#楼为休闲餐饮楼,共2-1~2-9#楼9栋单体建筑,层数为二~三层,建筑面积约13233m2。3#楼为综合楼,建筑面积约37363m2,11层,带地下室;地下车库建筑面积5032m2。本文对其在施工阶段的绿色施工技术作一简单总结,着重介绍根据本工程特点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2工程绿色施工重点分析

1)工程涵盖广,施工时间短,工种多,设备、机械的使用应仔细规划。

2)施工的场地拥挤,围墙与基坑较近,和周围的管线、建筑物也较近,严格防范基坑变形,要结合恰当的施工方法。

3)在施工时对油耗和扬尘的规格较严。选取最佳的挖土方案,油耗和扬尘要严格限制,为努力建设绿色工程提供至关重要的准备。

这个工程主要是和绿色施工也就是节约环保型的工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实施优化,依照深基础大体量开展施工。工程在具体的施工方面,划分成三个时期,也就是基础时期,主体结构期,主要涵盖施工方法的选取、施工方案的优化、增强材料的周转速度、使用环保节能技术和产品、全新工艺的应用等,安装和外部整体施工时期。

3绿色施工实施措施

3.1节能及能源利用

3.1.1建筑材料节能

临港泥城生活广场工程钢筋连接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技术、钢筋电渣压力焊及闪光对焊技术,充分利用废旧钢筋,主要用作马镫、拉钩等制作;在模板施工中加强管理,文明拆卸,涂刷脱模剂,增加模板的周转使用率,在地下车库施工中采用旧模板拼接,充分利用旧材料;通过控制模板尺寸,预留涨模空间减少混凝土浪费,以达到节约建筑材料的效果。

在外墙保温、门窗及屋面工程中,外墙采用30mm膨胀聚苯板,40mm厚岩棉外保温。透明幕墙采用6Low-E断热铝合金单框低辐射中空钢化玻璃;屋面采用40mm挤塑聚苯板。砌筑工程中,临时建筑砌筑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填充墙按图纸要求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空心砌块。

3.1.2油、燃料节能

制定机械设备进场、与维修保养计划,合理安排垂直运输机械的计划,避免窝工;工程项目应加强对大型施工机械设备运行管理,禁止空载运行、提高使用率;对机械进行定期维护,确保机械正常运行;建立主要施工机械分类耗能标准和管理制度,有节能降耗措施,选用高效节能的施工机械,禁止耗能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加强对用油车辆、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以免造成耗油、漏油;对修理替换下来的废机油要综合利用,以降低油耗。

3.1.3用电节能

工程通过性能和耗能比较,进行大型设备选型(包括塔吊和人货两用电梯),采用满足施工需要且耗能低的设备;采用节能型灯具降低电能消耗;制定施工现场和生活区用电管理制度,加强节电教育,控制长明灯现象;现场用电设施在不用时及时断电,工程设备避免无功空转;尽量采用自然能源,提倡照明采用自然光源,洗浴用水使用太阳能;施工中安排专人对供电系统及其配套设施进行检查、维修,保持正常完好,避免产生短路引发火灾或其他安全、环境事故造成损失。

建立节能降耗监测台账,台账如实反映客观情况,包括用水、用电、油、燃料消耗及材料消耗台账;不定期现场检查各项节能降耗措施的执行情况,杜绝一切浪费事件的发生;对照节能策划和实际情况,分析造成浪费的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3.2节地及土地利用

本场地临时设施搭设:职工宿舍、办公区等搭设在现场西南角空地上,整个场地开设3个临时大门,其中1号大门宽12m,主要用于钢结构吊装等大型机械进出场和基坑阶段土方运输的出入;2号大门宽6m,主要用于主体结构、装饰等一般材料的进出场;3号大门宽6m,主要用于甲方办公区进出场通道。在大门入口处浇筑20cm厚C25混凝土,在离1号大门约1m左右设置车辆冲洗槽。

合理布置施工运输道路,尽量采用永久道路的基层、垫层并结合临时面层做施工道路,主体合拢后,利用设计的4个消防通道进行材料运输,减少了对原有土地的占用和扰动。

3.3节水及水资源利用

施工现场分别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确定用水定额指标,并分别计量管理。供水管网根据用水量设计布置,管径、管路合理简捷,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采取有效措施杜绝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工程所用照明均采用节能型产品,所用水阀均采用快开型节水产品;空调系统采用节能产品。

现场车辆冲洗处必需设置相应规模的排水设施和废水沉淀池,将洗车、刷罐用水回收沉淀后二次利用于搅拌混凝土,或用于搅拌站现场道路的降尘洒水等;基坑施工时,降水井抽出的水予以再次利用,如用于降尘、降温、车辆冲洗,厕所冲洗、混凝土养护等;收集并合理利用自然雨水,雨水经雨落管进入初期弃流装置后,用于冲洗车辆、厕所或用绿化等;混凝土养护期内,设专人负责对混凝土表面覆盖木刨削、草袋、草帘或其他保湿材料,按湿度蒸发量和季节温度适当洒水保湿,洒水尽量使用回收水;卫生间要选用节能型洁具,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种类和其他附件;管通、阀门等定期检查,以防其损坏使水资源浪费。

3.4节材措施

1)合理划分施工流水段,优化施工方案,合理规划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组织科学适用的流水施工,平衡劳动力和周转材料的配置,减少临时设施和周转材料用量。施工堆料场地设计合理,布置有序,减少二次搬运。

2)健全材料保管、领用制度,责任落实。编制科学的材料需求、使用计划,用材料管理软件对日常进出料进行管理;根据现场实际,用限额领料、定额考核、限额与以旧换新并举、合格供应商承包供料等方式对材料进行控制,减少损耗。

3)提高工程实体质量,样板引路,过程控制,减少返工返修,减少装修浪费;提高结构的施工质量水平,部分取消装饰面层或合理减小找平层、垫层的厚度。

4)优化设计,优化、改进工艺流程,使用商品混凝土、预拌砂浆、散装水泥,优先采用节材技术和工艺。

3.5环境保护措施

3.5.1扬尘控制

临港泥城生活广场施工场地大,风力较大,对扬尘的控制要求较高。应避免场地内扬尘影响周边。现场道路结合永久道路采用水泥混凝土硬化,指定专人定期喷水,使其保持一定的湿度,防止道路扬尘。运土方和水泥等时不装载过满,并采取遮盖、密闭措施减少沿途抛洒、散落。暂时不能运出施工工地的土方,采取集中堆放、压实、覆盖以及适时洒水等有效抑尘措施。及时清扫散落在路面上的泥土和建筑材料,在驶出施工工地前,要做好冲洗工作,车辆不得带泥砂出现场,不污损场外道路。

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

3.5.2噪声控制

施工场地距离居民区和工人生活区较近,因此对操作对居民区与工人自身的防护成为重点。尽量使用低噪声机具,运输材料的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装卸材料时轻拿轻放。

3.5.3水污染控制

1)泥浆污染主要来自基础和土方工程,桩基础、深基坑施工中排出的泥浆、施工降水中抽出的地下水等,也是现场废水的来源。泥浆会污染马路、堵塞城市排水管道,在其干燥后,还会变成灰尘。对进出施工现场的车辆,在进出场地的地方设立冲洗处,车辆冲洗干净后才允许驶出现场。

2)施工场地产生砂石清洗水、混凝土养护水、设备水压试验水及设备车辆洗涤水等导入事先设置的简单沉淀池进行沉淀后方可排放。

3)对各类车辆、设备使用的燃油、机油、油等应加强管理,所有废弃脂类均要集中处理,不得随意倾倒,更不得任意弃入水体内。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

3.5.4光污染控制

现场光污染主要来自钢结构焊接和土建钢筋电弧焊或闪光对接焊工作时所发出的弧光,因本项目远离居民区,对周边影响不大,主要是做好操作工人自身的防护。电焊作业设置遮光棚,遮光棚采用钢管扣件、防火帆布搭设,可拆卸周转使用,能够起到防风效果并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3.5.5建筑垃圾控制

1)加强绿色工地管理,做到工完场清,减少建筑垃圾。

2)基地清障时产生的混凝土碎渣对其充分粉碎,作为施工临时道路骨料;砌筑、粉刷落地灰,及时回收,重新过筛使用。

3)小块模板用作安全防护和后浇带模板,拆下的木模板进行整修和调换,尺寸较小的进行重新加工、用作洞口的盖板、柱与楼梯踏步的护角,用于排架下的垫木或脚手架上的防滑条。

4)利用废旧钢筋制作了明沟盖板、定型化灭火器挂架、板内马凳筋、洞口防护栏等,可以重复利用钢筋废料,减少钢筋消耗,节约钢材资源。

5)对建材包装物进行回收,统一处理。无法现场利用的垃圾,按规定运至指定区域处理。

4 结语

通过实施绿色施工,文中工程施工现场的粉尘、污水、噪声等均处于可控范围,并满足规范要求,建筑垃圾做到分类摆放和清运。通过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大力创建和实施绿色施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绿色施工带来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相当巨大的。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篇(8)

【关键词】隧道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技术

1 工程概况

某隧道工程位于佛山千灯湖桥东侧,路线总长2080m,红线宽90m。主线双向八车道,部分拓宽至十车道以上,辅道双向六车道,两侧设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其中主线隧道长1.5km。在隧道中段两侧,设置两座地下车库,车辆可经通过隧道直接进入车库,两座车库间设置横向联络通道互通。本标段为第Ⅱ标段,起止桩号为K1+435~K2+150,隧道全长715m。

2 基坑土方开挖施工

隧道围护结构为地下连续墙加搅拌桩止水方式,隧道工程基坑开挖深度最深约12m,设三层支撑。底板主要置于淤泥质土和残积土上。基坑土石方量约205124.70m3,土方回填41106.08m3。土方开挖及支撑安装施工时,从一端往另一端方向进行施工。土方计划各安排五台挖掘机及20台20t以上自卸车进行出土。

2.1施工分块、施工流向及组织

根据工期要求,隧道工程基坑的土石方按支撑设置层数进行全断面分层开挖,土石方从东西两端同时往中间方向进行开挖施工。基坑土石方开挖及支撑的施工均应在相应的围护结构完成后进行,挖土前先进行预降水,将水位降至开挖面以下1m开始挖土。支撑随土方开挖进行,开挖一段(一层)安装一段(一道)。

2.2基坑开挖前的准备工作

2.2.1 围护结构完成后,清除基坑范围内的障碍物,铺筑场内运输便道。

2.2.2 按工程监测要求,做好各种类型的观测点布置,并测定初始数据。

2.2.3 沿基坑外四周设截水沟和集水井,截止基坑外地表水流入基坑,集水井内的积水经沉淀后排入市政雨水管道。截水沟设在基坑外侧,截水沟宽250mm,深400mm,每隔30m左右设1个集水井,集水井截面尺寸为500mm500mm600mm,沟底铺10cm厚C15素混凝土垫层,截水沟设1%的坡度。基坑开挖过程中,及时搭设临边防护,临边防护使用φ4.8钢管,植入土中,高度为1.2m,上下两道。

2.2.4 在围护结构施工期间,于基坑内施工临时降水井,利用临时降水井对基坑内土层进行降排水,一边降水一边进行土石方开挖,且应防止超降水。

2.3 土石方开挖方法

2.3.1 土石方纵向开挖方法

土石方开挖采用大放坡土方接力加在基坑中部设置钢平台接力开挖的方法,在施工过程中按以下数据进行控制。挖方边坡值及开挖深度:在砂层挖方时边坡值(高:宽)控制在1:1.25~1:1.50之间,粘土层挖方边坡值控制在1:1.00~1:1.50之间,碎石类土层挖方边坡值控制在1:0.50~1:1.50之间,施工过程中视具体地质情况而定,必要时可进行边坡加固,防止滑坡。分层开挖土层间的开挖深度控制在4m之内,挖掘机所站平台要留足够的长度及面积以方便施工。

分层标高:第一道砼撑为为设计支撑底0.1m,钢支撑为支撑底标高以下0.5m。土石方开挖分层见图基坑土石方开挖纵向剖面图。每层开挖至相应标高后进行支撑施工。

基坑土石方开挖纵向剖面图

2.3.2 土石方竖向开挖方法

(1)施工流程图

土石方开挖施工流程图

(2)施工方法

土石方开挖采用大放坡土方接力加在基坑中部设置钢平台接力开挖的方法,分层标高:为设计支撑底标高。土石方开挖分层见图基坑土石方分层开挖示意图。每层开挖至相应标高后进行支撑施工。

第一、二层土方采用大放坡土方接力法进行开挖,开挖至相应标高后,进行支撑的架设。第三、四层土方拟使用大放坡土方接力加在基坑中部设置钢平台接力开挖的方法,第三道钢支撑至基底的土方采用挖掘机掏挖的方法进行开挖。

第三层土方开挖:首先将挖掘机吊运至第二层支撑面标高,然后基坑内挖掘机开始掏挖第2道支撑下的土方,将掏挖上来的土方转至钢平台上,再通过在基坑上方的挖掘机接力转运,将钢平台上的土方挖至地面装车外运,如此反复,掏挖土方至第3道钢支撑施工面,然后再增加挖掘机至第三道钢支撑施工面,配合土方开挖,开挖过程中及时施工第3道钢围檩,为后序开挖创造条件。

第四层土方开挖:先在中间部分挖深2.5m左右,以方便挖掘机下潜作业,基坑两侧留3米左右土不掏挖(预留土放坡30。,上部宽3m,高2.5m),开挖上来的土方通过钢平台进行转运,土方接力基本与第三层土方开挖相同。挖掘机每开挖2~3条钢支撑位置及时加设钢支撑,钢支撑安装好后挖掘机向后移机,基坑底安排2台挖掘配合进行接力转运,继续掏挖第四层两侧及中部余下土方,如此反复,掏挖至基坑底。

基坑土石方分层开挖示意图

① 为便于钢管支撑的安装,钢管支撑的中间局部挖深0.5m。② 每层土石方严禁超挖,挖至设计高程后需立即进行支撑的施工。③ 机械无法直接挖掘的部位,采用人工开挖、清理、归堆;挖土机无法直接转运的土石方采用吊机吊运至地面归堆,装车外运。④ 机械挖至设计基坑底标高面以上30cm,余下部分采用人工开挖,以防止机械扰动基底土。

2.4 最后一层土方的开挖方法及措施

由于第三道钢管距基底距离较低,一般挖掘机难以施挖,对该部位可采用小型挖掘机+人工开挖的方法,采用小型挖掘机或人工开挖、清理、归堆,然后将归堆的土石方使用挖掘机进行接力转运至地面,必要时采用履带吊机吊运土方至地面,装车外运。

(1)土方开挖应与支撑安装交错进行,支撑安装应及时准确,挖土和抓土过程中必须严格操作规程,严禁碰撞制作好的支撑系统。(2)最后剩余的土石,如有需要时可通过立于基坑边的履带吊机垂直吊运至地面。(3)最后一层土石方开挖后立即浇注混凝土垫层,避免基底暴露时间过长。

3 土石方开挖质量技术措施

3.1 基坑的轴线位置,应经校核无误后再开挖。同时,应经常对平面控制桩、水准点、标高、基坑平面尺寸等复测检查。

3.2 土方开挖应与支撑安装交错进行,支撑安装应及时准确,挖土和抓土过程中必须严格操作规程,严禁碰撞制作好的支撑系统。

3.3 基坑开挖时,应在基坑两侧挖好临时排水沟和集水井,将水位降至坑底下1m,以利挖方进行,降水工作应持续到基础施工完毕。

3.4 在基坑边缘上侧堆放材料或移动施工机械时,应与基坑边缘保持1m以上距离,以保证基坑边坡的稳定。

3.5 最后一层土石方开挖后应立即浇注混凝土垫层,避免基底暴露时间过长。

3.6 当设置坡道开挖时,土坡坡道的坡度应根据土质、挖土深度和运输设备爬坡能力确定,不得大于1:8,坡道两侧应采取挡土或加固措施,并设专人维护坡道。

3.7 基坑开挖过程中,不同土(岩)层界面,需经监理、业主确认作好记录、绘制地质素描图。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篇(9)

一、以油田开发为龙头,发展四项配套技术,不断拓展经营管理工作的潜力与空间

新木采油厂投入开发近30年,如何有效地缓解各类开发矛盾,充分挖掘油藏潜力,实现油田的可持续开发,是经营管理工作面临的首要课题。2004年,我们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技术攻关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各类适用技术的总结和完善,形成了与新木油田发展相适应的油藏描述技术、有效注水技术、措施增产技术和采油工程技术,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我厂原油产量和开发水平的同步提升,拓展了经营管理和企业发展的空间。

(一)应用油藏描述技术实现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继续加大对油藏描述工作的投入力度。我们不仅始终保持有5名大学本科生专门从事油藏描述工作,还要求动态管理人员逐渐的向该领域渗透,引进了DSS、DISCOVER两个软件,先后派出6名同志到外油田和国外学习先进的油藏描述技术和方法。

二是扎实开展油藏描述工作。在油藏工程处的统一指导和帮助下,今年的油藏研究实现了从统计性描述到认识性描述的过渡,我们根据新木油田的主要开发矛盾和生产实际的需要, 充分应用DISCOVER、DSS等两个软件,开展了木125等7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区块的油藏精细描述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16个区块的油藏描述工作,绘制了400多张地质分析图件,建立了900多口井4.67万条记录的静态数据库。通过精细油藏描述工作,重新认识了构造、油水界面、油藏类型、储层的空间分布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三是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油藏描述成果指导注水工作,完善地下井网,含水上升率始终控制在1.0%以内,老区可采储量增加139万吨,采收率增加3%以上。应用油藏描述成果指导措施挖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裂选井选层随着开发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少的局面,提高了措施经济有效率,自2002年以来,直接应用油藏描述成果开展措施挖潜58井次,平均单井增产由“九五”期间的116.1吨达到了216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应用油藏描述成果指导产能建设,提高了老区的动用程度。在老区11个区块规划效益井位275口,实施246口,新建产能15.27万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木125区块的产能建设工作,我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提出了40口新井,在此基础上,随着完钻井数的逐渐增加,对区块储层的认识不断加深,产能建设规模扩大到最终的69口井。不仅扩大了产能建设规模。同时节约了今后可能再次扩边调整所涉及到的一些费用。更为重要的是在产能建设方面,我厂由过去的只能跟着放井位转变到目前能够完全按照油田公司对老区产能建设的要求,独立承担从井位的论证部署到完钻投产各个环节的工作,为做好今后产能建设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应用有效注水技术夯实油田稳产基础

我们在油藏研究不断深入的前提下,找准开发矛盾,有针对性的优化注水技术政策和方案,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地层压力稳中有升,有效注水合格率达到80.21%,动态分注率达到71%,油田自然递减控制在9.2%,综合递减控制在4.9%。

(三)优化措施增产技术提高经济有效率

我们坚持以压裂为主导措施,努力提高措施经济有效率,做好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选井选层,提高方案水平,二是精心工艺技术研究,优化施工参数,三是按照“一个中心、八个精心”的原则,强化措施全过程管理。

(四)精细采油工程技术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在优化采油工程技术方面我们重点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机采系统效率,坚持开展基础研究工作,优化有杆泵系统参数,开展区块综合治理,油井泵效由2003年的39.2%提高到40.2%,提高一个百分点;二是延长油水井免修期,加大了作业质量监督力度,精细清防蜡管理,实行作业费承包,完善井下工具管理,油井免修期达到506天,水井免修期达到1229天。

二、以成本控制为重点,突出四项专业管理,不断优化经营管理工作的程序与标准

在大力实施低成本战略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强化财务管理、物资管理、投资管理和法律事务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优化业务流程,明确工作程序,强化过程控制,从而确保经营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管理的标准和质量显著提高。

在投资管理上,我们确定了“完善一个流程,做好二个控制”的工作思路,设立产能建设项目经理部,形成了“三部多组、阶段分开、矩阵管理”的项目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做到了“五个强化”。一是强化投资项目的规范运作,我们针对以往投资项目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新木采油厂投资项目业务流程》,在简化管理的同时,增强各业务部门之间衔接能力。应用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对木十站建设项目进行倒推管理,对制约项目的原因进行总结,并计划将今年的项目管理中运用该软件。二是强化投资项目计划管理,坚持每月召开一次计划会,合理安排工程进度和工序配合;三是强化投资项目的设计管理工作,“不合理的方案设计是最大的浪费”,因此,我们积极参与方案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优化,及时对设计变更进行控制,并严格履行设计变更程序;四是强化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重点做好项目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的验收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做好协调工作。监理、现场管理人员、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及时到现场,发挥监理的现场管理职能,及时填写监理日报、周报、月报,保证工期和工程质量;五是强化投资项目的预、决算管理,建立了投资项目管理数据库,将产能建设项目全部拆分到单体,既有利于投资控制,方便决算审查,又可以在决算完成后直接生成决算审核报告。而且该数据库还为决算完成后的转资工作提供了便利。2004年,我厂共计批复投资26549万元,完成投资25093万元,决算投资23843万元,较好的完成了投资项目管理工作。

在财务管理上,我们坚持以降低成本为主线,不断完善各项财务内控制度,各项财务指标控制在预算之内。一是建立了横向职能部室责任共担的指标考核体系,以此来调动各职能部室和基层单位控制成本的积极性。二是借助财务信息平台,建立动态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和财务预警机制,从制度上避免成本超支情况的发生。

在物资管理上,做好三个控制。一是以定额体系为标准进行物资管理控制,既满足了生产需要,又避免了库存积压;二是加强了物资采购控制,自采物资价格下降4%;三是加强了物资质量控制,为选购更好的产品提供依据。2004年,我厂在增加89口井的情况下,材料费与去年持平。

在法律事务管理上,严格要求各部门认真履行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和市场管理的有关制度,坚决按程序办事,各部门的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程序意识明显增强,业务管理更加规范,全年未发生一起法律纠纷案件。

三、以节能降本为手段,开展四项创效工程,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工作的效益与效率

为了实现节能降耗、降本增效,我们开展了节约用电工程、节约自用油工程、资产重组工程和单井、区块效益评价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实施节约用电工程,与2003年相比,节电514.39万度;实施节约自用油工程,通过优化锅炉燃烧、以气代油等措施节约自用油2009吨;实施资产重组工程,作为“15544”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通过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盘活闲置资产、油气资产复活、报废资产处理利用、不良资产改造等五项措施,创效1321万元;实施区块、单井效益评价工程,优化油井生产和成本分配结构,使区块、单井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四、以人力资源为保障,强化四项基本建设,不断增强经营管理工作的动力与活力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不断强化员工素质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安全生产建设,全力以赴为员工营造一个“健康发展、安全和谐”的工作氛围,激发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强化员工队伍素质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共有43人参加公司骨干培训班,其中有38人获得星级员工称号;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推行干部公开竞聘上岗。在今年4月份举行的公开招聘中,共有63名员工报名参加,有12名同志通过考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走上了干部管理岗位;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用发展的成果凝聚人,用发展的目标激励人,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智慧潜能,焕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强化安全生产建设,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深入进行风险评估,积极治理各类隐患,实现了连续四年无重大生产责任事故及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五、以基层管理为基础,注重四项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工作的水平与质量

我们始终将基层基础管理工作列为年度一项重点工作,更新管理思想、转变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基层基础管理水平。创新基层基础管理的模式,推行程序化管理,使管理者、操作者有序的进行生产管理工作;创新基层基础管理检查方式,在“查、摆、改、创”活动中,我们提出了以自检为主的模式,并实行了“汇报不考核”制度,提高了基层自检的质量;创新基层技术革新管理模式,将小改小革活动的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创新基层基础管理体系,结合新木采油厂实际制定了具有长期指导作用的《新木采油厂加强基层基础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努力实现从“被动式”的管理向“制度化”管理的转变。

2005年,吉林油田分公司要实现年产原油550万吨的历史新跨越。按照公司的总体部署,新木采油厂要完成43.96万吨原油生产任务。完成这一目标,是公司实现历史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新木采油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责无旁贷,唯有下定决心,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保持新木采油厂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司明年550万吨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做出积极的贡献。

按照公司的要求,围绕2005年的产量目标和其他各项业绩指标,结合我厂的具体情况,经过厂党政班子研究决定,2005年的工作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坚定两个目标、抓住三条主线、强化四个保障、实现五个提高。

——围绕一个中心:实现新木采油厂可持续发展。

——坚定两个目标:一是坚决完成2005年产量目标,二是坚决完成公司下达的利润指标。

——抓住三条主线:在全年的工作运行中要紧紧抓住资源运营、生产运营、资本运营三条主线。

——强化四个保障:就是强化技术保障、人才保障、管理保障、环境保障,为完成各项业绩指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实现五个提高: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高基层基础管理水平、提高油田稳产水平、提高经营创效能力、提高整体技术水平。

围绕2005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我们重点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持续提高油田开发水平,做好四项工作,实现新木油田稳产  

(一)做好精细油藏描述工作。一方面以储层认识及剩余油分布认识为基础,优化老区开发方案,充分挖掘油藏潜力,为老区稳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勘探成果,寻找新层新块,围绕高产探井及控制井部署开发井,及时扩大新区规模,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可采储量奠定基础。具体做好以下工作:应用油藏描述寻找新层新块;开展裂缝研究;开展剩余油研究;分区块油藏描述,重点做好木126、128、83、35等重点区块的油藏描述工作。

(二)做好有效注水工作。要在油藏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前提下,通过完善注水政策研究,科学制定注水方案,完善地下注采井网,合理优化注采结构,加强注水管理等工作,进一步夯实油田稳产基础,改善油田水驱开发效果。全年计划转注12口井,开展周期注水100个井组,有效注水合格率力争达到80% ,动态分注率达到72%,水井免修期力争达到3年。

(三)做好措施增产工作。用好公司的政策,科学优化措施结构,计划压裂60井次,重点做好木125区块大砂比压裂及新层动用的试验及推广工作;计划在146、152、147等高渗区块继续进行10井次复合射孔;以近井地带解堵为主要内容计划开展酸化解堵20井次;开展木G块调剖和混注井调剖20井次;机械解堵20井次;降压增注8口井。细化措施方案,引进先进工艺技术,优化施工参数,强化施工过程管理,提高单井措施增量。 

(四)做好采油工程管理。突出做好延长油水井免修期、提高机采系统效率和木125区块螺杆泵管理等三项重点工作。

二、持续提高资本运营水平,强化两个控制,增强经营创效能力  

(一)强化投资控制,提高投资项目的运行质量

做到“一个优化、两个强化”。“一个优化”就是优化工程项目业务流程。一是加强项目阶段性运行控制。二是加强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管理。要求设计变更必须履行审批手续,现场签证必须计划科到现场。三是加强方案设计、施工组织方案审查。参与方案设计,明确设计要求及投资构成,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使其即能达到设计要求又能节约投资。“两个强化”,一是强化项目效益评估工作,对已经通过竣工验收的投资项目,各相关部门要根据经济评价标准,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后评估评价,以检查投资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下步工作;二是强化项目管理软件开发与应用,提高工作效率。

(二)强化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

一是财务管理。继续推行成本费用承包制度,将公司下达的费用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单位、班组和单井,实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承包制度。要继续发挥财务的控制职能,在成本管理上,突出事前控制,妥善应用财务信息平台的预警功能,为各单位、各部门制定下步计划提供准确的依据和指导。计划在操作成本中预留3% 的资金作为年度运行过程中的风险资金,对这部分特殊成本的使用将全部采用立项、预算管理模式。

二是物资管理。进一步完善物资消耗定额,依据定额来指导生产,检查管理水平,开展物资消耗定额分析工作。要建立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网,实现生产建设、基本建设物资管理网络化,信息管理平台化,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要坚持做到物资采购管理与使用管理相结合,对所有产品和厂商进行综合评定,为公司引进好的厂家及产品提供可靠的依据。加强甲供材的管理,配合好施工单位管好甲供材,确保物资的使用效果。加强物资的维修管理,开展基层队自修工作竞赛活动,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是资产管理。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运行机制,加强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达到帐目清楚,帐物符合率100%。加强资产运营过程管理,建立资产分析评价体系,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强化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努力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运行周期。加强资产创效工作,开展资产分析活动,盘活闲置、报废资产,加强不良资产的改造工作,以达到降耗增效,特别要加强油气资产的分析评价工作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四是法律事务管理。坚持定期召开经营管理会议,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业务流程,规范部门和基层的基础工作。按照公司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招投标管理制度,认真执行《新木采油厂合同管理办法》,规范合同管理。同时设定《内部合同签订审批表》,解决对外施工合同主管领导不清楚和缓解我厂具备合同承办能力人少的问题,实现规范运作。

五是区块、单井效益评价工作。一方面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在减少现有的低效、无效井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我们要在核准效益评价方法和标准的前提下,将单井效益评价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层采油队,由基层单位对自己所属的油水井的效益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在效益评价的过程中,增强岗位员工的产量、效益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最大限度的避免无效井和低效井的发生。

六是节能降耗工作。重点做好节油、节电、节水三项工作。在节约自用油方面,继续采用开展优化锅炉燃烧、采取措施提高炉效、降低循环水用量、降低联合站脱水温度、以气代油等具体工作;在节约用电方面,要继续开展低压线路调改、抽油机安装双功率节电箱、合理匹配各中转站循环泵、调整抽油机参数、换抽、低效井间抽等具体工作。在节约用水方面,我们要继续将注水费用承包给地质所,依靠科学的方案,实现节水节电。

三、持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强化五项管理,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一)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素质

一是完善业绩考核机制。以解决专业化管理和业绩考核内容相重叠的问题,确保考核工作更具可操作性。二是全面实施“450”工程,在全厂操作岗位员工中树立50名操作者明星;在采油岗位员工中树立50名优秀采油工;在全体员工中树立50名革新能手;在全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班组长及各项工作的承包人员中树立50名创新能手。三是加强员工培训工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在实际操作、事故预防和事故处理方面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的实战能力和应变能力,切实提高基层岗位员工的技术素质。四是积极推进基层基础革新,进一步规范基层技术革新管理,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完善基层技术革新工作的项目管理机制,鼓励和引导岗位员工继续开展群众性小改小革活动,加强对项目的总结、评价,确保此项工作的持续开展。

(二)强化“三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一是推进基层技术管理工作的“六大体系”管理。全面实施以“六大管理体系”为核心内容的《新木采油厂加强基层基础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基础管理在油田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促进作用,以基层基础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带动其他各项工作上水平,为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业绩指标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实现检查方式的转变。彻底改变以往那种为了迎接检查而搞突击的做法,把平时的基层基础管理工作表现列为管理检查的重要依据。将基层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态度作为检查评比打分的重要内容。检查工作以不定期检查为主,开展定期讲评,确保各项工作始终保持在高水平的运转状态。三是以班组为基本单位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

(三)强化QHSE管理,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

一是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技能;二是加强安全检查,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三是加强风险评估,增强员工的应变能力;四是加强隐患治理,改善员工的安全生产环境;五是加强木125区块的环保工作,努力将区块建设成为公司“环保示范区”。六是全面推行QHSE管理体系。

(四)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一是始终把发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组改制以来,我们遏制了产量递减,原油产量即将达到44.66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创效能力明显增强,员工收入显著提高,呈现了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以此为基点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加强企业文化载体的建设。完善活动中心、俱乐部、图书室、健身房等员工活动场所设备设施,定期组织文化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晚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篇(10)

    “三制”改革以后,黄河防洪工程建设推行三项制度,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程度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目前实行的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四级管理网络组成,即:建设单位的质量检查体系,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体系,设计和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体系。就黄河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而言,笔者以为,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并确保其有效运行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如果没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或虽然有质量管理体系但各质量管理体系之间不能有机结合,形不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无法有效运行,那么质量管理将成为一句空谈。就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并确保其有效运行,谈一点粗浅认识:

    1、建立和健全组织机构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组织保证和前提。

    就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健全问题,笔者以为,应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职能部门和人员数量上的保证。各质量管理层次必须根据各自质量管理权限和具体的质量管理任务,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职能部门,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为目的,配备足额的质量管理人员,以免造成组织虽然建立,但无相应的工作人员,致使组织机构因人员不能到位而影响正常运转。(2)人员素质的保证。所配置的各级质量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素质,能够真正担负起相应的质量管理任务。(3)管理制度的保证。人员到位,素质到位可以说具备了质量管理机构运转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是否能够确保质量管理机构能够有效运转,尚需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并保证其不折不扣地执行,以此来指导和约束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行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制定有效的质量管理工作运作制度,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强制性管理,确保质量管理行为的规范性和正确性。二是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确保质量管理人员在其位必须谋其政,减少和避免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发生。

    2、制定完善的技术保证措施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

    质量管理的技术保证措施是指导质量管理人员正确实施质量管理行为的技术保证,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质量管理方案的编制工作。质量管理方案是指导质量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系统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避免质量管理工作的盲目性和不系统性的技术保证,包括质量管理方针、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工作具体的运作程序、质量管理重点以及确保质量管理目标实现的保证措施等。参建各方必须高度重视质量管理方案的编制工作。编制质量管理方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根据各自的质量管理职责和具体的质量管理任务制定,包括质量管理方针、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重点的确定,要确保其符合工程建设实际,切实可行。二质量管理方案必须具有相对较强可操作性,避免大话、空话,确保其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指导性。三质量管理方案必须周密细致,要涉及质量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保修期质量管理、技术资料管理等容易忽视的重要环节,一定要提出明确要求,确保质量管理方案贯彻整个建设过程。四是较低质量管理层次的质量管理方案必须经较高质量管理层次的管理机构认可,以确保各质量管理层次之间质量管理方案的相互协同性。

    (2)完善质量管理措施,规范管理行为,确保质量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有关质量管理措施,笔者以为,主要是要致力于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保证,一是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查制度,规范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所有质量检查行为。二是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制度,根据工程建设实际和具体的质量管理任务,将质量管理责任层层分解,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责任制。三是建立完善的质量奖惩制度。在建立质量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引进奖惩机制,将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行为与其经济收入挂钩,包括质量指标奖、优质工程奖及一些必要的处罚决定等,并保证其不折不扣地执行,最大限度地促进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 

    (3)正确理解和把握设计意图,准确运用工程质量管理规范。在建设实施过程中能否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设计意图和准确运用质量管理规范,是关系质量管理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对设计意图不能正确理解或不能准确运用和把握质量管理规范,就会失去质量管理的基础与原则,质量控制就会偏离方向,发生根本性错误。就正确理解与准确把握设计意图,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高度重视图纸会审和图纸确认工作,对建设项目的施工程序、施工方法、技术标准、质量要求吃深吃透,为合理进行项目划分和质量管理要点的确定奠定基础。二是建设实施期间要高度重视设计变更文件的处理,根据设计变更情况随时调整质量管理措施。就质量管理规范的准确运用问题,一是严格执行设计文件中规定的质量管理规范。在工程设计中对适用的技术规范一般均有明确的说明,其在工程设计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和质量标准均与所提到的技术规范相符,应该作为建设实施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基本依据。二是根据工程建设实际和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合理运用规范。“三制”改革以来,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性越来越强,有关工程建设管理法律法规、规范规定相继出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部门规定等应运而生,而上述规范规定从编制的原则、编制的方法、编制的深度,编制的立场、编制的时间以及对工程建设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上均不尽相同,甚至有些国标和行标在某些方面还有相矛盾的地方,这就为工程建设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正确运用和把握带来一定难度。这也是在质量管理中遇到的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鉴于上述情况,笔者以为,在运用规范方面,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同一时段内颁布实施的规范,应首先执行高级别的规范,尤其是当行标和国标发生冲突时应执行国家标准,部门规定与行业标准发生冲突时应执行行标。二是从颁布实施的时间上看,同一级别的规范规定,颁布实施较早的要服从颁布实施较晚的。因为最新颁布实施的规范规定大多是在以往规范规定的基础上吸收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修编而成的,应该对工程建设实际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适应性。三是从规范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上讲,较高级别的规范一般原则性较强,大多是从宏观方面进行控制,相应的其可操作性相对较差,而级别较低的规范的可操作性则相对较强,因此笔者认为:在两规范没有原则冲突的情况下,为便于操作易使用级别相对较低的规范。

    (4)配足配齐必要的检验、检测、测量、计量等仪器设备,并要随时注意对仪器状况的控制,以确保各种仪器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质量检验仪器设备,是评价施工质量的物质基础,是人们赖于检查施工质量的必不可缺少的工具,高质量的检测仪器,能真实地反映施工质量,提供准确、可靠的质量数据,从而引导人们正确地分析影响施工质量的原因,进而提出正确的修正措施,以达到控制施工质量的目的。相反,检测仪器不准,施工质量就无法得到控制,更谈不上质量保证。为避免因质量检测仪器缺陷而导致施工质量控制偏差,一是参建各方必须具有独立的质量检验、检测仪器,具备平行检验、检测的能力。参建各方要依据各自的质量管理职责和具体的质量管理任务,配备独立的质量检测、检验仪器,保证检测手段的独立性,监理、施工、质量监督等参加各方在检测工、器具上不能相互依赖。二是在质量检验、检测仪器的配备数量上必须满足质量检测的需要。同时,必须根据所检测工程的需要和有关规定的要求合理配备检验、检测仪器,不能以相近和类似的检测仪器代替。三是必须确保检测工、器具的完好性,以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参建各方在使用前必须由权威部门进行必要的效验和率定。同时施工期间加强定期与不定期的效验和率定,确保检测工、器具的保证率。

    (5)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质量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而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的保证率。从检测仪器、检测手段、人员管理、资料管理等诸多方面,力求实现最大程度的现代化、科学化,从而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证率。

    3、提高全员质量意识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思想保证。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健全和各项技术保证措施的制定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但确保各级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到位,在整个质量管理活动中可以说是第一位的,是确保组织机构有效运行和技术保证措施得以真正实现的基础,是确保质量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思想保证。就如何保证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到位,笔者以为有如下几点:一是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意识,保证质量管理人员从主观意识上重视质量管理工作,并愿意为搞好质量管理而努力。二是加强现场意识教育,借助质量事故或质量问题加强质量意识的现场教育,实行“三不放过”的原则,即“问题查不清不放过,问题得不到处理不放过,责任人受不到教育不放过”,最大限度的提高质量管理人员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强化“创优”意识和“精品”意识教育,形成“敢为人先”的质量管理氛围。

保基层运转工作措施篇(11)

中图分类号:TU4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古灶排涝区位于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三江村古灶村民小组,排涝区内多为城市建设范围,建有佛山市三水中心科技工业区。三水中心科技工业区内有多个部级和省级经济建设基地,一旦受淹,损失惨重。泵站基础坐落在(4)层淤泥质重粉质壤土上,土质为流塑状,微~弱透水性,属于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的软土地基,承载力低。根据泵站不同部位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对泵室及压力水箱段基础及前池段翼墙基础采用水泥粉体喷射搅拌桩地基加固处理。设计复合地基承载力为115.7kPa。

2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揭示的地质,场地层均属于第四纪全新世(Q4),为冲淤积及人工填筑而成。在勘察深度范围内共分四层,分部如下:第(1)层:素填土(Q4ml),层厚0.50~8.40m;第(2)层:粉土(Q4al),层厚0.30~0.40m;第(3)层:重粉质壤土(Q4al),层厚1.40~5.60m;第(4)层:淤泥质重粉质壤土(Q4al)。

3地基处理方案

该排涝站基础均座落于第(4)层淤泥质重粉质壤土上,天然地基承载能力仅70kPa,而泵室及前池翼墙基础设计基底压力分别达115.7kPa和110kPa,不满足设计要求,需采取加固处理措施。设计中比选了钢筋砼灌注桩、碎石振冲桩和水泥粉喷桩等方案,认为采用灌注桩需钻穿第(4)层到达持力层,由于该层淤泥厚度较大在勘察时未钻穿,施工起来是存在不确定因素;采用碎石振冲桩虽可解决承载力问题,但其抗渗性能差,易产生渗透变形,而本闸防洪期持水水头差又较大,水泥粉喷桩不仅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抗渗性能好,而且造价低,只要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进尺,喷粉量,采用全程复搅使桩身均匀,该方案完全可以满足泵站的承载力和沉降要求。

4施工控制措施

粉喷桩地基加固技术成本低、工效快,曾大量运用于工民建工程,后因其喷粉量、搅拌均匀性等不易控制,一般重要建筑物特别是水平荷载较大的水利工程均不再推荐采用,该泵站主要是承受垂直荷载,如何保证施工质量是该泵站地基加固处理的关键所在。

4.1工艺性试桩

(1)为保证工程桩的成桩质量,在正式实施粉喷桩之前,均应按设计确定的初步施工工艺打设工艺试验桩。在工程范围外适当位置,根据设计先进行工艺桩试验,该泵站工程共布置了4根工艺性试桩,两根为一组,进行全程复搅。粉喷桩在桩底停留时间与喷灰口打开时间和喷灰管长度有关,工艺桩试验时,应确定在桩底原位旋转时间,确保提升时水泥干粉从桩底喷出。预搅下沉过程中当电流达到60A时,再钻进1.0m,可提升喷粉。

长 (2)工艺桩的水泥掺入量暂定为15%,然后根据桩情况,选择合理的搅拌时间、次数、喷粉提升速度等技术参数,确定粉喷桩的成桩工艺。

(3)工艺桩成桩3d后,即采用取芯法检测工艺桩的均匀性、连续性及桩身强度,根据确定的成桩工艺控制工程桩的施工质量。工艺性试桩所确定的参数,为施工、监理单位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量比指标,为保证工程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4.2工程桩施工

(1)设备就位:施工辅助设备,如大小灰罐、空压机等均安置在施工区域外,不能影响正常施工。考虑到工作效率,小灰罐要埋入地下,露出进料口,以便尽快倒入水泥,而且小灰罐距主机越近越好;为了保证电子秤准确称量,大灰罐一定要摆放平整。利用垂球整平桩机并将钻头对准桩位,确保工程桩桩身垂直。

(2)钻进:钻头对准桩位,整平,支撑牢固后,对各设备进行试运转,一切正常后,开启空压机正转钻进。

(3)喷粉、提升、搅拌:当钻进至设计桩底以上1.5m时,应即开启喷粉机提前进行喷粉作业,当钻头到达设计桩底时应控制钻头在桩底提升,空转30s后,当确认灰到达桩底时,以Ⅲ档提升钻杆(提升速度保持在0.8m/min为宜),此时,钻头实行边提升、边喷灰、边搅拌的连续作业,使水泥与被加固土体充分拌和,水泥掺入量为50kg以上。当提升至桩顶标高以上50cm时,立即关闭送灰机,再重新复搅至桩底高程后以Ⅲ档提升到上次停灰面。若中间因故停机时,要进行复打。

(4)成桩:经过上述一个过程,即可完成一根桩,桩机可移位至下一根桩继续施工。

施工工艺流程见图:

水泥土搅拌桩工艺流程图

4.3施工中遇到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

粉喷桩制桩过程有人工操作和机械运转的因素,它直接受外部条件的影响,例如机械故障、地层的变化都会对成桩造成影响。譬如:喷灰机必须配有水泥计量装置,在施工中及时记录水泥的瞬间喷入量和累计喷入量。若发现喷灰量不足,应进行整桩复打,复打的喷灰量仍不小于设计用量。若遇到停电和机械故障等原因而中断喷粉,在恢复喷粉时,其重叠孔段长度应大于1.0m。当然,每项工程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的问题,根据以往粉喷桩施工的经验,列出常见故障及其处理方法见表1。

表1施工中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4.4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主要包括材料质量控制和成桩质量控制

(1)材料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是确保水泥质量。为确保工程质量,进场水泥应采用同一型号、同一生产厂家产品,中途不应随意更换。水泥复试必须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进场水泥堆放必须采取防潮、防雨措施。

(2)成桩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是确保桩位尺寸偏差和桩身垂直度等符合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要求、桩体的完整性、以及桩身喷粉量等满足设计要求。

a.整个制桩过程应确保边喷粉、边搅拌、边提杆的“三边”连续作业法。粉喷提升阶段确保喷粉连续,不允许有断粉现象发生,如遇断粉应立即进行补喷,补喷时重叠长度不得小于1.0m。

b.实际喷粉量应该满足15%,如过少必须补喷。

c.严格按图纸进行放线,严格执行测量复核制度,确保桩位准确无误,允许桩纵横轴线偏移±50mm。

d.定期检查成桩直径及搅拌均匀程度,对使用的钻头应定期检查,其直径磨耗量不得大于20mm。并保证最小桩体直径不小于500mm。

e.保证桩身的垂直度,开钻前利用垂球检验钻杆的垂直度,成桩倾斜度<1%。不定期用经纬仪抽查。

f.由于机械故障或停电等造成意外停机,而此刻制桩正在进行时,应待一切恢复正常后进行复打处理。对原桩进行复打与上次制桩位置重叠搭接,重叠长度不小于1.0m,若间隔时间超过24h,在原桩位附近增补2根桩进行处理。

g.若因地质原因,发现桩长相差过大时,应立即与监理、设计部门及建设单位联系,确定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