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3-27 13:17:12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45-02

一、引言

《过程设备设计》课程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是与该课程配套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熟悉设计方案的分析论证、结构设计、设计规范以及机械制图等方法,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怎样搞好课程设计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应该深入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议题。

二、课程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做好选题工作:课程设计指导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是选题,指导教师在确定课题时应明确培养的目标。题目要能综合应用专业课知识,通过对生产流程中上游工艺要求的分析,来论证过程设备的总体设计方案、确定设备整体结构的型式、并进行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和强度设计计算,查阅相关规范和标准并编写相应的设计说明书等,掌握过程设备的设计内容、步骤和方法等的一般设计规律,为下一年度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其次,题目的深度和工作量应当适中,既要保证学生能尽可能多地用到所学的理论知识,又要顾及到学生目前的设计水平和进度,以确保学生能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所给的设计任务。

2.及早布置设计任务:虽然是在理论课程授课之后进行课程设计,但是有关课程设计的要求完全可以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穿插讲授,并同时下发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进而改变以前先课堂教学,再布置设计任务,让学生在两周内集中设计的教学秩序。以往教学秩序导致学生最终不能按时完成,或虽按时完成,却不能保证设计质量。为确保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设计任务,应该及早让学生清楚设计的任务。

三、设计过程严把质量关

1.课程设计资料管理:以往采用电子文档形式提交计算书和图纸,虽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设计管理和文档保存。但往届学生的设计资料文档一旦流入下届学生手中,就会变成进行课程设计的模板。一部分学生将模板的设计计算书和图纸中的相关数据直接修改成自己的设计数据,根本不关心设备结构设计方法、所用计算公式的含义、相关规范的选用和化工制图的规范表达等设计的基本程序。故课程设计资料不能电子化,成为桎梏学生思想的枷锁。设计之初就应该明确计算书必须手算完成,图纸只能采用手绘,而不允许采用专业软件。

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分组设计不同的题目,每5人分成一个小组,并指定小组长。每组的过程设备的尺寸和材料各不相同,但总体方案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小组成员可在一块查找与设计有关的书籍、资料,碰到问题互相讨论、学习,先在小组里解决掉一部分设计疑问。剩余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总结出来,教师再予以指导,加强了指导的针对性。

3.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设计全过程教师只是发挥引导作用,应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中心。引导学生清楚设计步骤,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能只止步于让学生“学会”,而是应引导学生“会学”;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应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形象地引导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改变以往教师全盘托出、学生依葫芦画瓢的传统方法。

4.重视课程设计总结与提高:课程设计后期,组织学生开一个课程设计总结交流会,让每个小组说出自己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收获与体会,设计中需进一步完善之处,各组之间相互探讨,教师作适当的点评。通过交流,使学生对设计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对工程设计的方法更加清晰。

四、设计时间合理安排

原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课结束后的两周进行,此时其他专业课程也即将结课,学生既要进行高强度的课程设计,又要分心复习其他课程的考试。急于完成设计任务,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甚至出现抄袭现象等。考虑到同其他课程在时间上的协调,我们将这门课程设计安排到第六学期所有课程考试结束后的两周时间。

五、完善课程设计考核方法

以前主要是根据学生在设计期间的表现,计算书和图纸的完成情况,答辩时对重要知识点等的掌握程度,最终给出学生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病,一方面,个别同学抄袭、甚至拷贝同组的计算书和图纸,并经重新整理后,版面比原创者编写的更规整;另一方面,只有两周时间的课程设计,某位学生是积极设计还是应付差事,教师难以精确把握。会得出一些不公正的结果,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故我们在考核中采用了以下评定方式。

1.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讲评相结合: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后,先自我检查设计计算书和图纸,总结归纳存在的错误和不理解的问题,形成“自评”;之后随机分配合作同学,给对方的设计进行审查,最后给出评阅意见,形成“互评”。根据上述自评和互评情况,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再次检查学生的设计,找出设计中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与学生进行讨论,形成“讲评”。自评、互评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自我引导”和“相互引导”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讲评总结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充分了解了当前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为公正的评定设计成绩提供参考依据。

2.将自评、互评作为成绩评定依据:评定最终成绩时,除依据平时表现、计算书、图纸和答辩情况外,还应将自评、互评情况也作为评分的一部分依据。指导教师给出自评、互评的评分规则,学生根据所给的评分规则进行自评、互评,得出具体的评分结果;教师根据评分结果给参加互评的同学加分或减分。自评时抄袭他人不知其所以然,互评时根据评分人查出问题的多少,给自评同学减分,给评分同学加分;反之,评分人无能力查错,则给评分同学减分。

六、结语

《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的实际能力。要想搞好课程设计,必须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做好设计前期安排、设计中期的质量进度控制和设计后期的考核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设计质量,达到最终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佳,涂桥安,华洁.《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2002,(6):36-37.

[2]潘艳秋,匡国柱,喻建良,等.化工过程与设备课程设计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4,(2):101-102,110.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3-066-02

1 前言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直接目的,针对具体教学科目的教学内容、主讲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与实践环节等方面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湖南城市学院是2003年才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内容涵盖面广,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核心课程,2006年成为湖南省首批省级精品课程。本课程建设紧密围绕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城市规划行业发展形势,不断调整课程建设内容,实施“11235工程”,即实施一个转变,围绕一个中心,明确两个定位,实施三个结合,建设“五个一流”。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2 实施一项转变,创新课程建设理念

作为新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实现从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轻研究、重经验轻实验的专科教学向本科教学的转变。原湖南城建高专是教育部确立的29所“全国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之一,城市规划专业被授予“全国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称号(1999年),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被建设部评为“建设部系统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1998年),在专科课程教学建设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开始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后,虽然原来的专科教学为本课程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有些教学习惯将会成为本科教学的障碍,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不够。为此,要全面推进本课程的本科教学,首先必须实施“转变工程”。探讨、研究和实践从专科教学到本科教学的转变,要变专科“理论以够用为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为本科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落实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精品课程是一个整体,既包括某一学科中的“课”,也包括该学科其他相关联课程的“课程模块”。为了加强理论教学,在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群中增加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专题讲座;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在课程教学中改变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强创新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专业能力。效果明显,近三年来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以总体规划内容为题的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项目申报1项获得省级立项,3项获得校级立项。

3 围绕一个中心,明确课程建设目的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后,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便成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开展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建设紧密围绕“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课程教学研究、改革、实践的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教学环节、考核等的改革,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理论素质、规划设计动手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研、协作共事能力。

4 明确两个定位,调整课程建设目标

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课程建设要明确:该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应用型城市规划本科专业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定位。湖南城市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是培养面向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学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所在。要在本课程理论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处处体现出来,如:现行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内容与案例侧重于大城市,本课程要针对中小城市调整内容,增加案例;高水平大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侧重于理论研究,而本课程在理论传授同时还要兼顾设计应用;在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中选题都取自邻近中小城市的真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安排下现场实地踏勘调研,邀请地方建设管理人员来介绍情况,进行模拟汇报评审的课程答辩等,在一种虚拟工程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实施“三个结合”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本课程教学内容同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要求相结合;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的创新同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形势相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同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三个结合”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与专业素养培养机制。

5.1 结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制度,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为此,建设部对建设类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等六个专业要实行专业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是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的重要内容,同时与注册考试的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实务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综合了国家优秀教材与注册规划师考试中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的内容,并参照注册师考试大纲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毕业生调查反馈表明,培养的首届本科班毕业生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通过率达到了30%以上。

5.2 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是随着国家的政策、社会经济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处在重大转型期的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的问题较多,内容变化很快。本课程组紧跟时代,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将“小城镇、大战略”(2000年),“关心城市弱势群体”的居住和社会设施(2001年),“十六大”提出的“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2002年),“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200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4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改造“域中村”(2006年)、“战略规划”(2007年)、“城乡规划法”(2008年)、“新型城市化”和“城市群规划”(2009年)、“两型社会建设”(2010年)等内容及时结合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中未,并对相应的规

划原理及时调整更新,不断地改革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新颖性。

5.3 结合产学研,丰富本课程教学内容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特色,城市总体规划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课程组的教师自2000年以来参与各类科研课题20项,师生共同参与产学研结合课程设计和暑假社会实践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设计50余项,其中获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2项、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表扬奖1项。课程组及时将这些科研、生产成果反馈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制作更新总体规划实践案例教学演示文件近百个,丰富了本课程教学内容。

6 面向“五个一流”,创建精品课程

6.1 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应用型本科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一定是授课经验丰富,实践、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多年的课程建设,目前该课程教学组理论课主讲教师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1人为省级教学名师,1人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2人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设计指导教师都是具有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人才,其中7人具有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并通过“大课堂”教学引入城市规划管理和设计部门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指导。今后将通过不断引进和改菩现有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加强非学历的业务素质培养、提高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建设一支能适应本课程教学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6.2 培育一流的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先进性,要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特点,处理好本门课程内容建设与系列课程的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采用部级最新的优秀教材、并结合注册规划师制度,调整补充大量密切联系行业形势与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内容。

6.3 运用一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段的改进。本课程在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基础上,采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手段,应用多种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改革注重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情景、合作与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设计课的教学中,结合生产项目,建立社会大课堂教学、模拟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指导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工程素养。

6.4 开发一流的教学资源

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未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不断扩充校图书馆、系资料室城市总体规划辅助教学资料的同时,本课程大力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电子教材、教案和课件等基本教学材料基本教学文档等基本教学资源上网基础上、不断增加总体规划设计案例、总体规划相关法规、历届优秀课程设计等网上资源。

6.5 实施一流的教学管理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篇(3)

为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得知识,平时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式获取知识的模式。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不同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应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借鉴校内外其他专业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并结合本校“光电通信”专业现有的教学体系结构,将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展开阶段和验收阶段[2]。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图1所示。

1)准备阶段。指导教师以加深基础知识、增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提高创新研究能力为主线,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尽量做到以下几点:设计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突出本专业课程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所覆盖的知识面尽可能广;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难易适中,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针对设计内容中学生还未学到的理论,安排理论辅导课,学生根据大纲提供的课程设计选题范围,并结合个人爱好及特长确定题目,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工作量,需限制每个题目的选择人数。题目选定之后,组织小组内讨论,明确个人分工。

2)展开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组内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对选定的题目进行分析、设计,完成设计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明确设计任务与要求;提出设计方案,给出总体原理框图;对所选方案进行理论分析、仿真或实验;讨论设计结果的可行性。在此环节,教师进行启发与引导,只讲解难点,充分尊重学生的设计思想,并在中期检查每组设计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原理错误及设计缺陷,对于细节上的小错误,可以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修改。

3)验收阶段。学生进行总结,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与答辩。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总体表现、书面总结报告、设计结果演示及答辩情况评定最后的成绩。其中,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深入,在较短的十几分钟内可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熟练程度、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正确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而言,准备答辩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因此,答辩在课程设计的验收阶段必不可少。图1专业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在上述三个阶段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抓住关键环节组织教学,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融会其中,给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启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2.课程设计的实践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TN29

一、引言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我国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能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等都是能力的具体体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注重从“应用型”向“设计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已成为各大高校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专业课程设计属于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其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前期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1-3]。为实现“设计型”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同样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引导。

“信息工程(光电通信)”专业是本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新发展的本科专业方向之一,其相对应的教学体系还处于不断探索与发展的阶段。目前,专业课程设计安排在大四秋季学期,共3周时间。在过去几年,专业课程设计都采用“信息工程”大专业统一进行的模式,内容一般包括4次讲课、5个基本实验和1个完整的专题设计。其目标是通过几个基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典型的电路或系统结构、分析方法和设计实现方法;通过专题设计是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EDA设计工具、新器件、新方法解决专业问题。因此,本专业过去的课程设计采用了传统的组织模式,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也没有体现“光电通信”专业的特点。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并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设置具有“光电通信”专业特点的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能应用现有理论知识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在设计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为毕业设计及以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

为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得知识,平时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式获取知识的模式。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不同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应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借鉴校内外其它专业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并结合本校“光电通信”专业现有的教学体系结构,将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验收阶段[4]。

1)准备阶段。指导教师以加深基础知识、增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提高创新研究能力为主线,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在此过程中尽量做到以下几点:①设计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②在突出本专业课程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所覆盖的知识面尽可能广;③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④难易适中,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针对设计内容中学生还未学到的理论,安排理论辅导课。

学生根据大纲提供的课程设计选题范围,并结合个人爱好及特长确定题目,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工作量,需限制每个题目的选择人数。题目选定之后,组织小组内讨论,明确个人分工。

2)实施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组内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对选定的题目进行分析、设计,完成设计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明确设计任务与要求;②提出设计方案,给出总体原理框图;③对所选方案进行理论分析、仿真或实验;④讨论设计结果的可行性。

在此环节,教师进行启发与引导,只讲解难点,充分尊重学生的设计思想,并在中期检查每组设计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原理错误及设计缺陷,对于细节上的小错误,可以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修改。

3)验收阶段。学生进行总结,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与答辩。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总体表现、书面总结报告、设计结果演示及答辩情况评定最后的成绩。

在上述三个阶段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抓住关键环节组织教学,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融会其中,给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启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设计的实践

按照上述课程设计的组织模式,本专业的课程设计已完成了三次实践。下面分阶段总结实践情况。

1)在准备阶段,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并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设置了9个专业课程设计题目,如表1所示。表中的设计内容以光通信及光信息处理中常用的光器件设计和光学成像原理应用为主,其中包括4个应用型和5个设计型题目,具体内容稍有难易差别,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基础水平,选择相应的设计题目,每个设计题目由3名学生分工完成。此外,根据学生当前还缺少的专业知识,相应地安排了6学时的理论课及2学时的答疑时间。

2)在实施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组内讨论完成设计内容,在中期检查中,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总结,汇报设计任务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学生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完成设计任务。

3)在验收阶段,学生总结课程设计内容,撰写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和现场答辩。最后考核包括了平时表现、书面报告及答辩三部分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20%、60%和20%。这样的考核方式将评价标准分解在了学生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中,因而可以比较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情况。

四、实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从最后的考核结果来看,80%以上的学生态度认真,能主动找老师答疑;每组都实现了课程设计的内容,有的组还进行了扩展;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总结了自己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收获体会,还有学生指出了当前结果的不完善之处。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自己不做,抄袭别人的情况。另外,在课程设计总结报告中要求对结果进行讨论,但从报告及最终答辩情况看,学生对设计结果,主要是结果曲线的讨论很少,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得完成了设计任务,对结果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及应用价值理解较浅。综合评定后有60%的学生成绩为“良好”以上,也有不到10%的学生为“及格”。

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今后还需进一步启发学生多查阅文献,了解每个设计题目的实际应用方向,使学生能体会到学有所用,认识到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尽可能消除个别学生完全不动手的情况,让每组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

五、学生的体会

学生在书面总结报告中这样写道:“虽然在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一开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但是在不断地停滞不前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大脑得到充实,知识得到丰富,思维更加敏锐,总之是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认识到理论方面的知识也是比较有趣的,结合以往学到的一些知识,比较顺利地解决了课设中遇到的问题,更加激发起了我学习的热情。”

“对于知识,需要经常回顾,否则再熟悉的技术也会变得非常陌生。”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也锻炼了我程序编写的能力。同时,小组的同学,相互协助,各司其职,也是我们能顺利完成这个设计题目的重要原因。”

从这些切身的体会可以看出,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计的积极性比较高,在专业知识应用与设计能力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并对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有了更高的认识。

六、结束语

专业课程设计是学生大学教育期间各阶段所学知识回顾和提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结合本校“光电通信”专业的教学体系现状,我们对本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与实践。在实践中注重从“应用型”向“设计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课程设计的选题、查阅文献、任务分工,到设计内容的实现、调试与总结答辩,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还需不断探讨本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和组织模式,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创新设计的能力。

基金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参考文献]

[1]胡兵.信息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28(2): 28-30.

[2]邹道生,黄光华.独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6): 89-91.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一、引言

“会计认知”,本文指的是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初次认识会计的第一感知,主要解决“会计是什么”这一问题。这一内容通常安排在《基础会计》这门课程中,而这门课程是学习会计的入门课,如果在这门课程中基础没有打好,那么后续的学习将困难重重,积重难返。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灌输式,即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会计是什么。

由于是高职学生,其高中时期的理论知识功底相对薄弱,学习能力相对低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意方式方法的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会计中来。信息化时代的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与现代信息技术接触密切,本文将以此特点作为契合点,将学生优势引入课堂,进行崭新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会计认知”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堂课的参与者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怎么教显然是教学设计的重头戏,但若忽视学生,不考虑学生具体情况进行的教学设计显然不能成为最优秀的教学设计。下面本文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视角阐述“会计认知”的课堂教学设计。

1.教师视角:基于结果导向的“会计认知”教师教学设计

教师视角基于结果导向的“会计认知”课堂教学设计包含了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对应相应的教学内容,每一教学内容对应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本文认为只有通过亲身体会才会获取最深刻的认识,只有了解了实务工作中会计需要哪些职业能力才会明白学习会计的重要性。因此设计了“任务,学生调研老师主持,小组汇报PPT学生互评,学生小结老师归纳,老师总评课后任务,实训室(企业)参观”的教学环节设计。也就是,课前让学生调研了解会计专业学生可以就业的行业和岗位及相应岗位的能力需求,调研主要包括实地调研和网上搜集信息,实地调研主要去到企业、财政局、税务局等了解与会计相关的信息,网络上主要在人才招聘网上搜集招聘会计的相关信息;课堂中首选由小组汇报本小组搜集整理的信息,主要是分行业会计岗位能力需求,然后是学生相互点评,并结合其他小组汇报的信息以点到面归纳会计是做什么的,会计是什么,最后是老师对各小组进行总评,补充不足和遗漏之处,并从工作实际回归书本,归纳会计的概念及其职业领域;课后参观实训室或企业,直观了解会计职业工作,并布置课后任务,要求每位同学撰写会计职业生涯规划,并在现有条件下去到进行。每一教学内容对应的教学方法依次是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互评法、总结归纳法、体验法。本文将教学评价融入教学活动中,课前学生调研环节考核小组的学习任务实施计划书,小组汇报环节考核PPT的制作和展示,学生互评和教师总评环节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考核会计职业生涯规划书。将教学评价体现在教学环节中,课堂生动活泼又保质保量。

2.学生视角: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认知”学生学习设计

教师视角的教学设计必须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地准备,才能顺利实施,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学生视角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认知”学生学习设计包含了学生学习过程设计和学习资源设计。

学生学习过程设计是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又与教学过程设计相对应,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前四步在课前完成,学生通过教材、教学视频、教学文档、PPT课件及各类招聘网站了解与会计及会计职业相关的资讯,再通过小组讨论作出决策,制作学习任务实施计划书(包含人员分工、调研方案等),然后实施,课中通过其他小组的汇报及小组互评和老师点评对本小组整理的信息及认知进行检查,最后通过老师的总结归纳、实训室(企业)参观和撰写的职业规划书对自身及会计职业本身作出评价。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篇(6)

《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为培养既具有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会计软件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一门主要课程。其课程内容是会计专业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知识内容,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的系统模块的操作方法,能够运用财务软件对企业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二、课程定位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岗位工作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要学会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又要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岗位核算技能。《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是继《基础会计》课程之后开设的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也是财经类、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集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学科交叉型课程。本课程全面介绍如何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将企业业务通过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工作程序,以生成会计信息的现代会计技术方法。本课程是在第五学期开设的。

三、设计思路

总体设计思路是在对会计信息系统工作过程分析基础上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明确职业能力和要求,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具体工作情景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进行检测和评价。工作任务项目设计以会计核算流程为线索来进行。

四、设计方案

(一)工作过程分析

通过对不同企业进行分析,会计信息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帐套管理、总账处理、固定资产管理、薪资数据处理、期末对账、结账和会计报表的编制。帐套管理工作又包括创建帐套、数据处理用户信息管理等;总账工作包括对企业发生的经济往来业务涉及的凭证的录入、修改、审核、记账,还有查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包括固定资产原始卡片录入、固定资产数据变动的处理、折旧的计提等;薪资数据处理工作包括工资项目的设置、数据的录入、公式的编辑及工资的分摊与凭证生成;期末数据处理包括各个系统中转帐凭证的生成、期末对账与结账;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包括对资产负债和利润表的设置与输出等。本次教学改革从教学目标出发,以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工作过程为线进行每个教学单元设计,基本涵盖会计信息系统岗位各个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每个项目,使学生真正了解并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工作的全过程。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该课程采用的财务软件是市面上比较流行的用友公司开发的erp-U8.V72软件,选用的背景公司是“光明股份科技有限公司”,对这个公司发生的日常具体工作任务进行总结、整理,并结合课本上的章节,获得了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当作课堂上的学习单元。一共归纳总结了6个学习单元和22个工作任务,每个任务之间呈现递进式的结构模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传统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被重新梳理,各知识点的处理如表1所示。

将整本教材的内容结合实际工作任务归纳为这六个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下面又设置具体学习任务,这些任务覆盖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原来课本教材上的知识目标和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要求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出了更加具体细化的要求。企业的每一个实际业务工作过程都完整的融合在这六个学习单元中,学生在掌握工作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三)考核评价标准

《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经过课改以后,考核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评价学习成绩好坏的方式比较单一,只是看中期末考试成绩。改变传统的用期末考试一个指标为主要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在最终成绩评定是要考虑学生在整个学期中的课堂表现、参与课堂的积极程度、与小组成员的配合协调度等因素。降低纯理论的考分比例,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及学生素质的培养。本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因此,课程评价主要以平时评价与考核为主(60%),期末为辅(40%)。平时成绩的考核根据学生在每个学习单元中的表现,逐一进行评价,以能否完成任务及完成情况的质量给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项目完成质量、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团队协作能力。期末考试的成绩是以上机操作为主要考核方式。考试资料以某一个企业的实际业务为背景,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总账业务处理学习性任务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篇(7)

近年来,基于乡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三无课程”走向校本化,走向特色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踏出的第一步。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有实效,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题内容,科学合理地区分专题活动类型,规划制订专题活动的能力发展目标,并将目标落实到综合实践课程的课型设计当中。确立课型能力发展目标将使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更大地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一、基于沙湾民俗文化的专题活动类型与能力发展目标

沙湾中心小学将“沙湾民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进行了整理筛选,按活动开展的不同方式分成“三大系列”――专题探究型课程、制作创新型课程、考察体验型课程,围绕此三类课程,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及活动流程。

专题探究型活动是指学生对某一特定专题开展探究,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展资料搜集,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沙湾民居变迁探究活动》就是通过对民居发展的历程,了解民居在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工艺等方面的变迁历程。资料收集的渠道广泛,采用的方法各有不同,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点环节。

制作创新型活动是指学生认识了解某特定物品的来历、制作办法等,然后通过学习模仿和学会制作、创新的过程。如《走进沙湾特色美食》就是通过了解沙湾特色美食的来历、发展状况、制作办法,引导学生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制作与创新环节是此类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考察体验型活动是指学生通过现场考察,亲身参与,角色扮演等形式,能够从中体会社会生活,体会角色感受的过程。如《沙湾古镇旅游推介活动》就是通过让学生现场考察古镇旅游的现状,亲身体验古镇旅游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学会向旅客推介古镇旅游的过程。现场考察与角色扮演是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角色的最好举措。

二、基于不同活动类型能力发展目标下的课型设计

课型,作为课的类型和模型,是成功实施教学的提炼与总结,可以为教师提供学习参照的模板和操作标准,建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系列课型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走向科学化。不同的活动类型有着不同的能力发展目标,也有着不同的课型设计。

现以常规课型为原点,以沙湾民俗文化专题活动为例,围绕三个活动类型的能力发展目标及活动流程,列举了以下的课型设计:

“我看沙湾民俗文化”专题活动课型设计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发现,虽然是三个不同的活动类型,但在活动准备阶段及总结阶段的课型设计基本上是相同的,这样的课型设计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完整性特点。三个不同的活动类型不同之处在于活动实施阶段的课型设计,正因为不同的课型实施,促进了学生不同能力的发展。

三、基于不同活动类型能力发展目标下的课型能力目标设计

(一)准备阶段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准备阶段是活动的开始,主要任务是落实活动主题及规划活动内容及活动安排。不同活动类型在准备阶段的课型目标发展大致相同,我们尝试将准备阶段课型能力发展目标作以下的设计:

从以上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准备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活动组织与规划能力,要求学生对活动预见性的规划。

(二)实践阶段不同活动类型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实践阶段的课型设计是学生能力发展目标最为关键的,是学生综合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同的活动类型侧重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现分别以三个类型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如下:

1.专题探究型活动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下面以《沙湾民居变迁探究活动》案例为例,列举在活动过程中的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从上述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专题探究型活动主要以学生围绕专题内容,提升学生多渠道多形式收集资料,进行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

2.制作创新型活动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下面以《走进沙湾特色美食》案例为例,列举在活动过程中的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从上述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制作创新型活动主要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并通过让学生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并能在学会制作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创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对原有的制作开拓创新,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考察体验型活动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下面以《沙湾古镇旅游推介活动》案例为例,列举在活动过程中的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从上述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考察体验型活动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有目的观察,按顺序观察,善于发现事物的特有本质,善于总结事物的规律。通过角色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总结评价阶段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总结评价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整理和展示活动成果,总结活动收获。在此阶段的不同活动类型课型目标发展大致一样,因此,我们将总结评价阶段课型能力发展目标作以下的设计:

从以上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总结评价阶段着重是对成果的整理及汇报工作,是学生对活动的总结与反思的成果体现,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利用课件、绘画、手抄报、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学会反思、评价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

基于乡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社区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同活动类型的能力发展目标不同,基于不同类型活动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将引领教师更科学化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也将引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一般在软件工程课程结束后,会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做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内容是让学生运用软件工程的知识设计一个应用软件系统,并写出相关的设计文档材料。

做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软件工程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开发软件的常用方法,熟悉软件开发的过程,熟悉各种软件开发文档材料的写作,积累软件开发的实践经验,为将来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在指导学生做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时,以下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指导教师的注意。

1合理选择课程设计的题目

由于该课程设计与软件工程课程内容密切相关,选题工作可以在软件工程课程开始讲授时布置下去,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思考成熟后,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将课程设计题目确定下来。然后学生一边学习软件工程课程内容,一边着手收集课程设计所需的有关资料,做好课程设计的准备工作。

课程设计题目所涉及的问题规模和难度应该比较小。因为课程设计不同于毕业设计,加上课程设计安排的时间比较少,学生投入的精力也有限,所以要控制规模和难度。

指导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题目时,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如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等,或者选择学生很快就能熟悉的一些问题。

2摆正程序编写工作在软件工程中的位置

学生在做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之前,已经做过一些课程设计。比如在学习C、C++或Java之后,利用C、C++或Java所做的课程设计。那些课程设计内容是使用高级语言设计和编写小软件,在那些课程设计中,程序编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那些课程设计是以熟练应用某高级语言为目的。而在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中,编写程序工作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工作相比较,重要程度降低了。因为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不是以熟练运用某高级语言为目的,而是以熟悉和运用软件工程知识为目的。实际上,按照开发软件的过程,当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开发过程完成后,用哪种高级语言来实现软件系统已经不是重要问题了。

学生往往认为程序编写工作重要,而认为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工作无关紧要,这是没有领会软件工程思想的表现。当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后,有些学生不认真作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工作,匆匆忙忙开始编写程序,这种行为与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目的不相符。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目的,使学生清楚程序编写工作与其他软件开发工作的关系,让学生摆正编写程序工作在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中的位置;告诉学生不能只重视编写程序工作而轻视其他工作;更不能不经过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等阶段而直接开始程序编写工作。历史上,软件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错误地认为开发软件就是编写程序、程序就是软件,而忽视了程序编写之外的其他各项软件开发工作。现在要通过做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引导学生摆正程序编写工作的位置,用软件工程理论指导实践,防止过去的错误再出现。

3培养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

我们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将来不仅仅是做程序员,还要做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而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必须有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开设软件工程课要为培养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打下基础,而做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的一个好机会。

面对一个被开发的软件系统,如何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呢?

可以通过制订软件开发计划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在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开始时,指导教师要按照软件工程的理论要求,指导学生制订一个软件开发计划。对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每个阶段,从可行性研究到需求分析,从总体设计到详细设计,从编码到测试,让学生站在整体和全局的角度,考虑和分配各阶段所用时间和各种资源。通过这个计划的制订,训练学生树立从整体出发来思考软件系统开发过程的观念,引导学生学会从全局的角度来合理规划软件开发的各项工作,熟悉软件开发的整体过程。

还可以通过做总体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总体设计是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总体设计是在搞清软件系统的需求之后,概括性地回答软件系统如何实现的问题。总体设计从宏观上对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将软件系统划分成若干个模块,确定每个模块应实现的功能以及各模块间的结构关系。从总体设计应该完成的任务可以看出,做总体设计必须具有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要考虑到被开发系统的每个方面的问题。指导教师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总体设计方案,然后指导教师对学生做出的总体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审查通过之后,再让学生做后面的工作。

4熟悉常用技术和工具

按照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结束时,要完成全部的软件设计开发任务,不但要交出一个能运行的软件,还要交出设计过程中所形成的文档材料,包括需求分析材料、总体设计材料、详细设计材料、测试材料等。要做好这些文档材料,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引导学生熟悉软件工程中常用技术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例如,在制作需求分析材料时,涉及到实体关系图、数据流图、状态转换图、IPO图的使用;在制作总体设计材料时,涉及到模块化技术和层次结构图的使用;在制作详细设计材料时,涉及到传统流程图、盒图、PAD图、判定表、判定树的使用;在制作测试材料时,涉及到白盒技术、黑盒技术的使用。如果采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则要涉及到UML中的用例图、类和对象图、顺序图、活动图、协作图、构件图、部署图的使用。

上面提到的一些常用的技术和工具,在软件工程授课过程中,教师虽然讲过,但由于没有真正使用过,所以学生不熟悉。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程设计来熟悉这些常用技术和工具。因为学生毕业后,既要会做程序编写工作,也要会做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测试等工作,熟悉这些常用技术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并且认真完成课程设计各项文档材料的制作,可以为毕业后从事相关的软件开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5学习和运用新知识

软件工程教材中介绍了开发软件各阶段所用的知识,但是教材往往受篇幅所限,对一些新知识介绍得不详细,再加上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较快,有些新知识教材中可能没有介绍。做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运用新知识的机会,指导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软件工程新知识。

例如敏捷(Agile)软件开发方法,该方法是针对传统软件开发方法过程复杂繁琐、产生并且维护大量文档、缺乏对开发过程中各种变化的有效和及时的反应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类新的软件开发方法。该类方法对软件生产率高度重视,适用于需求模糊或快速变化的情况,适用于一些小型软件项目的开发。XP(极限编程)是敏捷方法的典型代表,XP将开发过程分为计划、设计、编码和测试四个阶段,XP强调4条核心价值:沟通、反馈、简单、勇气,XP建立了系统比拟、小交付、简洁设计、结对开发、代码共享等多项核心实践准则,XP是应用最多的一种敏捷方法。自从2001年2月敏捷联盟成立之后,敏捷方法发展迅速,该方法的实用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应用该方法开发软件。

对于像敏捷方法这样的可以用在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中的新知识,软件工程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做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之前了解新知识的内容。对于准备采用新知识做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学生,指导教师要组织他们深入学习讨论新知识,让他们在做课程设计之前熟悉新知识,指导他们做好根据新知识进行课程设计的计划,鼓励他们使用新知识,拓宽知识面。

6提升综合素质

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优秀的软件人才,要充分进行好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能与他人和谐地进行沟通和协作的团队精神,是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不可缺少的良好素质之一。早期软件作坊式的个体化软件开发方式,造成开发者随心所欲,结果为软件危机的产生埋下了祸根。现在的软件规模比较大,各项性能要求比较高,开发时间比较短,软件作坊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这种新情况了,因此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大家齐心合力、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软件开发任务。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开发小组的形式,培养学生与他人和谐地进行沟通和协作的团队精神。根据课程设计题目的内容,将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开发小组,组内采用民主制组织方式,组内学生通过互相沟通、协商来制订开发方案,通过分工合作来解决开发中的问题。开发小组可以采用敏捷软件开发方法进行课程设计,因为敏捷方法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认真做事、细心做事的负责精神,是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不可缺少的良好素质之一。软件开发活动由多阶段构成,按顺序分阶段进行开发活动,各阶段密切相关,某一阶段出现错误,将会传导至下一阶段,还会在传导过程中将错误放大。由于开发者马虎大意、出现错误,造成损失的例子历史上很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将一些典型错误实例介绍给学生,引起学生对负责精神的重视;还可以安排时间让学生对设计内容进行自查和互查,以检验认真细心做事的情况。还可以通过测试和调试活动来培养认真做

事、细心做事的负责精神,因为如果没有认真做事、细心做事的负责精神,很难完成测试和调试工作任务。

此外,熟练地写作应用文档材料的能力、勇于创新和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都是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应具备的良好素质,这些都可以通过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活动加以培养。充分利用好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Roger S.Pressman.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M].梅宏,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郭宁.软件工程实用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 高禹,冯相忠.C语言课程设计与发展学生思维[J].高等理科教育,2006(5):77-79.

[4] 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4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5.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篇(9)

随着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虽然各大财经类高校已普遍重视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的研究开发与实施,但未能重视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设计与组织的探讨,更不用说投入足够的资金、人力进行开发研究与实施了。因此,探讨关于会计学专业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如何设计得巧妙合理,如何组织得高质高效就显得十分重要,其意义在于:第一,对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在明确教学目标、梳理和规范教学体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第二,对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审计学课程是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先导课程,后者的教学需要在前者理论知识良好掌握的前提之下,对理论知识进行模拟实践与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审计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完成本科学习任务。本文主要从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及环节的设计与教学的组织管理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课程性质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是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学生能够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资料,运用审计的原则和方法,亲自进行审计程序和步骤,进而培养学生洞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提高学生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该课程主要是对审计实务工作中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审计计划、实施、报告的整个过程开展模拟操作,使学生在实验环境中模拟操作审计业务,从而间接接触实际、认识实践,进而提高审计实务工作能力。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难点

(一)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是教学成败的首要难点。从审计教学的实践来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规划在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应按照规定程序收集、整理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所需资料,力求设计与安排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教学模块,使之符合经济业务的真实性、逻辑性、全面性。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知识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等特点对教学资料的准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材仍然较少,教学内容相对简单,难以适应审计实务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组织与管理。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与组织方面往往缺乏创新性。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往往将自己的观点、做法直接灌输给学生,将实习过程简单化,整个模拟实验的过程相当于一次理论课的教学,学生盲目被动地编制最终需要的审计工作底稿等材料,在实验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新性。

因此,教师需要:第一,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筛选,安排代表典型经济业务的、紧密结合实际工作的实验内容。第二,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与组织,使之符合学生掌握知识、探索知识、提升能力的学习规律,以期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三、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及环节的设计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求。第一,按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充实,能反映学科前沿知识,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第二,综合性实验比例达100%,注重利用科研成果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能进行开放式教学。第三,课程组织与安排能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寒暑期的相关实习(比如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社会调查以及其他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尽早熟悉社会实际会计、审计实务工作打下基础,更为毕业之前要完成的本科毕业论好选题方向及论据搜集等铺垫。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审计计划工作、审计技术与方法、风险评估与应对、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薪酬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求。教师在筛选了难度深浅适宜的实验内容之后,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逻辑体系清晰、符合教学规律的实验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以下四种思路:第一,按审计流程设计。可分为: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等3个环节。第二,按经济业务循环设计。可分为:筹资与投资、购货与付款、生产与仓储、销售与收款、货币资金等5个环节。第三,按开展实验的项目内容设计。可分为: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审计计划工作、审计技术与方法的运用、风险评估与应对、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购货与付款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生产与薪酬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筹资与投资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货币资金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终结审计工作与审计报告的撰写。第四,按开展实验的形式设计。可分为:按案例分析(实训)、独立实验、综合实验等不同形式。

四、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

(一)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第一,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梳理,分析得出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环节设置以及组织安排。第二,通过分析总结同行以往承担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经验,对授课教师们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吸取优秀的实验教学经验。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

1.分组开展实验。将学生按3―5人组为一组,将全部学生划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开展实验。每一实验小组可以推选出一名“固定”的组长,也可以由组内成员按实验项目的不同“轮流”当选组长,以负责实验组任务的合理分工及实验内容的按时完成。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实验项目相关理论,布置了实验任务之后,各小组开始进行小组讨论部分及实验项目组织实施部分。实验组组长此时承担了本组开展实验的组织任务,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与组内成员一起做好实验资料相关信息的搜集工作、任务的划分、进度的把控,最终实现组内实验任务的及时完成和成果递交。

2.个人开展实验。由每一位同学独立完成所有的实验项目内容,并以个人为单位递交实验成果。这种方式使得每一位学生没有可以“搭便车”的机会,在教师讲授实验相关理论并布置了当次实验任务后,完全由个人主动搜集实验资料相关信息,充分回顾所学审计理论,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厘清思路,最终完成实验任务,递交每次实验成果。

(三)课后对学生的意见搜集与教学经验总结。

1.课后对学生的意见搜集。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通过积极观察实验效果,搜集学生对本实验课程的意见,在师生教学互动的同时,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以提升实验教学效果。例如,可在本课程的全部实验结束且学生已递交所有的实验成果之后,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实验报告”,该报告至少包括以下要素:实验时间、实验目的与意义、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对本实验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实验收获及心得。再如,可以请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填写一份表格(见表1)来搜集学生对本实验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2.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第一,需要从实验内容及环节的设计方面、教学组织与管理方面以及其他方面来积极总结分析。第二,由于审计模拟实验会分若干项目进行开展,会因教学内容的安排及环节设计不同而分为若干阶段,因此,教学经验的总结应该在每一阶段实验完成之后及时总结,以便下一阶段实验项目开展时收效更好。第三,在每一轮次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全部实验项目完成之后,将本轮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经验体会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并积极与同行“交流切磋”,开展教学研讨,撰写教学论文。

五、结束语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是一门具有一定专业技术难度、且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讲授难度大,对于会计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实验环节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精心规划教学内容,合理而巧妙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组织学生按实验教师预设的思路完成实验内容的同时,探究如何做到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模拟实践锻炼中主动探索之前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自觉对先前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的协作能力,进而有益于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能够使审计模拟实验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环节设计与组织更为合理,实验效果更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审计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参考文献:

[1]吕B,池玉莲,杨元贵,何玉岭.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建设的探索[J].商业会计,2016,(04).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篇(10)

如何将这门枯燥、乏味、抽象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直观,并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今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学习了天津大学刘习军老师主讲的机械振动精品课程,受益匪浅。笔者尝试利用此次学习经验和近年来的教学体会总结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采取措施将这门课和现代设计方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

1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法探讨

提高学生对这门涉及数学、物理比较多的课程的学习兴趣,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将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1)课程案例与应用等内容尽量与学生的专业贴近,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应用有明确认识,以使本课程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在课程开始,给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作《机械振动在汽车性能开发上的应用——NVH》专题报告,讲解本门课程在汽车开发中的应用;上课时尽量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汽车的相关部分(如汽车悬架、发动机悬置、排气管布置等)进行讲解;将压路机、振动式摊铺机等与重型车辆有关的案例引入课程案例中。

2)注重重点内容讲解,弱化不重要的数学计算过程讲解,以减少数学计算在课堂的占用时间,弱化课程的枯燥乏味性。如在对各种振动系统(如位移干扰引起的受迫振动)进行讲解时,对物理模型的简化、运动学微分方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求解结果对实际生产的指导意义详细讲解,而对数学模型的求解过程只讲求解思路和求解过程中的注意点。

3)制作效果良好的多媒体课件,以提高授课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该课程之前课时较长,采用板书形式授课,注重求解过程和演算思路。近年来的情况是:由于课时缩短,板书上课时速度较快,这更加剧了课程的枯燥性。此次通过培训发现:采用含有大量的实物图片、实体模型、讲解视频和利用软件求得的阵型动画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可使本课程更加生动、形象和容易理解,同时可以加快授课进度,节约课时。

4)加入合适的实验课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2]。该门课程以前采用理论授课方式,没有实验课,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此次通过培训发现:实验课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所以计划在该门课程中引入兼具趣味性与科学性的龙洗、编钟等实验课,使学生能够直观、趣味地学习课程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引入计算机辅助软件来分析、求解和解释本课程的问题,赋予课程时代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手解决问题的兴趣[1]。学生普遍觉得本课程内容传统、陈旧,有学习抵触情绪;在本门课程中引入现代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通过上机实验课教会学生用ANSYS软件求解车架的模态、主频率和主阵型,进而讨论发动机转速、车架模态、汽车悬架在车辆设计时的相互关系;在多自由度系统求解上,通过上机课教会学生用MATLAB软件求解列出的动力学方程,用ADAMS软件求解问题,并对比二者的结果。

2 基于该门课程的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大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是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3-4],故该门课程也需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设备或结构在工作时的振动与噪声是客观存在的,并且遵循一定的规律;而该课程正是讨论和总结这些本质规律,认识并遵循这些规律能够提高设计质量,并能提高学生对系统的总体分析能力。本课程内容还是ANSYS、ADAMS等现在主流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的理论依据,学生掌握这门课后,就会对这些辅助软件及其对应的现代设计方法有深刻的认识,这便于培养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通过前面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和程序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

2.1 具有课程特色的分组大作业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篇(11)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7. 049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7- 0094- 02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能按会计专业学生执业就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但客观上不少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数学课程在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数学课程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不同专业数学课程教学设计一样,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模式、教材、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在不同专业教师教学时基本一样,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存在着“两张皮”现象,为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数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

1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数学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者和专业带头人不清楚数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者对高职层次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将来的主要就业岗位不明确,对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不到位,对从事各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把握不准确、不全面,认识不深刻,对数学课程应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哪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认为数学课程教学只是数学教师的事情,事实上专业带头人成了专业课程的带头人,而不是专业建设发展的带头人。

(2) 会计专业数学课程教学设计者一般均是数学教师,不清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大多数高院院校数学课程总体设计者一般均是数学教师,他们不了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了解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数学方面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数学课程总体设计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大多以传统数学学科思想进行总体设计,课程总体设计基本没有针对性。

(3) 数学课程教材及其案例与会计、财务管理关联度低。一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数学教材由数学教师选定,所用的教材大多是各专业通用的数学教材,有的虽是经济数学类教材,但与会计、财务管理关联度也较低。会计专业数学课程教材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课程教学总体设计和教学的质量。

(4) 对会计专业数学课程教学各环节工作缺乏研究,也没有专门的会计专业数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5) 大多数数学教师没有学习过会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做好会计专业数学课程教学工作的意识还不强。

2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数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应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就业岗位工作对学生数学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会计专业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对会计专业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总体设计,对数学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要求进行适当取舍,确定教学模块,按照将数学与会计、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紧密结合的要求编写财会数学教材,选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制定会计专业数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以缩短学生将数学与财会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提高学校会计专业数学课程教学水平。

3 对会计专业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总体设计的思考

3.1 明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现代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及相关岗位,具有一定的职业领域能力与人文科学素养,能从事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2 明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基本数学能力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应具有数学运算能力,会基本的运算以解决财务会计实际问题;具有数学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会计、财务、审计等方面问题,分析具体财务审计问题,解决财务问题,进行财务决策。

3.3 会计专业数学课程内容总体设计

按模块进行设计,将数学基础知识与其在财会中的运用相结合进行设计,案例以财会相关案例为主。可设计为六大模块:第一模块为初等数学与价值数学,其内容主要包括比率与财务比率、税率的计算、数列与资金时间价值、几种资本成本的计算、投资决策的评价指标及其应用等内容;第二模块为导数与最值经济,其主要内容有函数及常用经济函数、导数与最值、最值经济、边际分析与弹性分析等;第三模块为偏导数及其经济应用,主要内容有偏导数、偏导数的应用、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应用等;第四模块为概率与风险预测,其主要内容有概率、均值、方差、正态分布、风险预测、筹资最佳组合选择和证券投资风险预测等;第五模块为矩阵代数与投入产出模型,其主要内容有矩阵的计算、线性方程组及解值、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等;第六模块为线性规划与最优组合决策,其主要内容有线性规划问题、产品最优组合决策、最佳分配模型等。

3.4 应注意处理好几个问题

3.4.1 数学课程教学设计与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设计关系问题

数学课程在课程教学安排上放在财务管理课程之前教学比较好,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来说,在学习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之后也就是在第四学期安排较好,可与财务管理课程同学期授课,但应各有侧重。财会数学课程侧重讲解财务管理中所用到的数学知识、相关公式等内容在财会中的基本含义,培养学生在财会中运用数学的能力;财务管理课程对于财会数学已学数学内容可采用复习方法,重点讲授财会数学中学生没有学习过的财务知识及数学公式中的财务指标值来源与财务运用方法为宜。

3.4.2 教材编写问题

组建《财会数学》教材编写班子,班子成员可由2~3名较高水平的财务管理教师和2~3名较高水平的数学教师组成,指定一名会计专业带头人牵头,从课程模块的确定、课程模块内容的选择、教学案例的选取、课程教学及其衔接等方面逐个模块进行研究,在编写出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并出版,使之成为有特色、有针对性、受学生欢迎的教材。

3.4.3 数学课程教学教师的选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