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4:39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篇(1)

二是以“带队伍”为关健点,努力带出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坚决做到“出成绩、政绩,出经验,不出问题”,让干部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不断提高干部的执政水平。进一步搞好规范化服务型机关的建设,坚持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要求,努力增强党委统揽和把握教育工作全局的能力。通过强化“办人民满意教育”理念,顺应构建和谐教育的要求,谋求教育发展新思路。坚持科学发展,敢在普教、职教、幼教、社会力量办学四路争先。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中心,围绕学校安全、师德师风、队伍建设、德育建设这四个基本点,突出教育布局调整、排危、信息技术教育、师培、调研、督导、用人机制、干部梯队、干部激励和各项制度建设等十大重点,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党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坚持“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要求,加强班子自身建设,认真按照“党要管党”原则,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充分发扬民主。党委讨论重大工作时,尤其是在涉及他人切身利益或工程招标等问题上,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和群众监督作用,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班子内部团结,作风实,风气正,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较好体现。

四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结合作风建设,贯彻落实中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专项治理等专项活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特别对干部工作中的选人用人上,把监督贯穿于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管理的各个环节,力求监督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坚持任人唯贤,坚决防止不正之风,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

五是突出主题,狠抓活动载体。

1、教育局机关以“服务中心、建设队伍、改进作风、提高效能、创满意机关”为主题,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为重点,通过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窗口、结对共建等发挥党员作用,切实改进机关干部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创建人民满意机关。

2、各基层党组织以“推进教育改革、服务教育强市、办人民满意学校”为主题,以“党员示范岗三创三争活动”为重点,开展“师德师风双评议”(家长评议学校、学生评议教师)活动、“师德承诺与反思”活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宣传月”活动、“师德师风示范校”创建活动。

3、“到户工作法”得到了较好的运用。局党委领导干部带领包点股室站党员下到联点学校,调查了解情况,摸清底子,建立帮扶结对联系对象,把机关党员的示范作用辐射到学校党员、教师和学生。各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到年级、到班级、到教研组,各党员到包班、到学生。上下联动,形成了创先争优活动帮扶结对联系网络。

4、围绕主题,将创先争优活动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高考学考期间,一中、二中、五中、灵中等考点党组织高调开展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争创优秀考点,争当优秀考官”的活动,确保了高考学考的顺利进行。一小、二小、五中等学校党组织开展了党员课堂教学示范课活动,一小语文教研组今年被评为常德市芙蓉标兵岗,一小党员马瑶芳老师被评为常德市芙蓉标兵。一小、双济等学校党组织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党员带头读书活动,提出了“党员教师日学一小时,月读一本书,年写一万字”的目标要求,涌现了李悦、吴丽萍、熊运梅等党员读书活动积极分子。一中党组织开展了党员示范岗星级活动,涌现了徐元清、易建华等学校星级党员。教育局机关、一中、二中等32个党组织认真开展了党组织和党员党性分析活动,撰写党性分析报告980多份,各党员根据党性分析过程中需要整改的问题向党组织递交了公开承诺书。开展了“一人一瓶水,爱心送灾区”特别行动,教育系统党员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群众捐款近30000万元。

【2012年教育局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的相关参考:

统计局调查队工作总结

2012年市文联工作总结

2012年市物价局工作总结

工程管理工作总结

2012年纪检工作总结

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公路收费站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12年区关工委工作总结

【返回 单位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六是狠抓教育均衡发展,强化品牌学校建设。

2、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建设加速。一是我市已建成合格学校9校。今年市委、市政府计划再投入800万元完成保河堤镇中心小校、渡口镇中心小学和市七小等3所合格化学校建设。二是现保河堤镇中心小校教学楼三层封顶,学生宿舍楼破土动工;渡口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和学生食堂工程完成了招投标和老食堂的拆除开工兴建;市七小的实验室和操坪已做出了建设规划。三是补充图书资料和实验器材及实验药品。

七是推进素质教育,强化评价机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1、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抓好德育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注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主题活动。举办“校园拒绝xx图片展”、主题团会、班会、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远离三室一吧活动、志愿者活动、诚信教育、做合格公民活动等;坚持升降国旗,保证德育教育的效果;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办好校园广播、宣传橱窗、学习园地、板报、简报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

【1】 【2】 【3】 【4】 【5】

【2012年教育局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的相关参考:

统计局调查队工作总结

2012年市文联工作总结

2012年市物价局工作总结

工程管理工作总结

2012年纪检工作总结

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公路收费站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12年区关工委工作总结

【返回 单位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八是深化教育内部管理,塑造教育良好形象。

2、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一是强化师资培训。启动了新一轮继续教育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全市300余名教师已上网学习,参加远程教育培训。落实了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人员22名,选派了6名初中校长参加常德市校长培训,2名小学生理健康教师、5名小学音体美教师参加常德市骨干教师培训,举办了普通话培训班,55名教师参训,举办信息技术高级培训班,84名教师参训,落实了暑期省市教师培训的参训人员。32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全市建党培训,发展预备党员18名、转正预备党员10名。二是通过“车胤名师培养工程”、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学生评议教师、教师评议校长、家长与社会评议学校的“三评”制度及教师考评末位淘汰制度、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述职制,逐步缩小城乡教师学科、年龄结构上的不合理差距,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建设高素质师资与行政管理队伍。按照“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要求建设教育督导队伍。

3、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加大了监管治理力度。一是开学初重申了“三个禁止”和“三个一律”的要求,即禁止擅立项目、禁止提高标准、禁止扩大范围乱收费,违者一律清退、一律没收、一律查处。二是组织了教育系统内部的财务收费专项检查,督促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按文件所规定的收费范围、项目、标准,本学期入学人数,上学期教育经费收支情况三项内容全部张榜公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三是与市纪委、市物价等部门对所有中小学收费情况进行了联合检查,严禁超范围、超标准、超价格的违规现象发生。通过不断治理,我市教育收费行为进一步规范。

4.强化教育审计。一是配合市财政对“普九”债务化解进行了再清理、再认定,对用于支付化债经费中的校舍改造部分进行了再核实、再审定。二是进一步落实审计职责。对项目工程招投标参与审计,对预算评审加大了工作力度,改变了过去只重决算审计而忽略预算审计的工作思路与方法。三是积极参与由市财政牵头组织的学校债务清理,派出专业会计二人参与清债,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九是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发展成职教事业

1、突出《职业教育法》抓手,发挥职业中专的“龙头效应”。一是进行了全市乡镇农校摸底;指导灵泉农校开展教学活动;协助组织职业中专学生参加全省职业能力等级考试。二是完成了“职业教育省级督导评估”的准备工作,协助“津市市职教中心”迎接“省级示范性职教中心”验收;配合市人大对我市落实《职业教育法》专项检查。三是组织职专学生参加常德市职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4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5人;津市市职业中专获得了组织奖和团体二等奖及优秀赛点等荣誉。

2、进一步强化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深入调查了各类短期培训班发展状况。一是给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办学教育机构换发了新的办学许可证,对一批办学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力量办学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实行招生简章、招生广告登记制度,规范招生行为,化解民办幼儿园的招生矛盾,严格审核社会力量办学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的宣传内容,对其进行登记备案,严格控制失实的招生宣传,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三是进一步理顺了常规管理,着力推进了规范化建设。为着手实施民办幼儿园“百分百”管理方案,下发了资料、方案,为下半年纳入年检全面实施和执行,步入规范化轨道打好了基础。

【2012年教育局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的相关参考:

统计局调查队工作总结

2012年市文联工作总结

2012年市物价局工作总结

工程管理工作总结

2012年纪检工作总结

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公路收费站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12年区关工委工作总结

【返回 单位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十是狠抓隐患的排查消除,确保教育大局安全稳定

1、狠抓制度建设,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

2、狠抓安全卫生工作。一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安全卫生工作的长效机制。树立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制订了各项责任目标和事故责任追究制,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克服困难,强化各项举措,积极消除学校安全隐患。对学校食堂、小卖部、实验室、宿舍、门房等重点部位和饮水、用电、消防、药品、课外活动等薄弱环节进行了隐患排查和整改,加强了对经营场所的环境整治、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基础设施的建设、物品的保管和食品的安全卫生等的管理。三是以人为本,广泛开展对师生的安全卫生教育,提高了师生在紧急情况下的避险能力和自救能力。

十一是充分发挥整体职能,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1、工会工作亮点多。一是组织召开了全市校务公开流动现场会,全市21所学校校长、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监察局、市政府办、市政务中心领导观摩了市一中、翊武中学、白衣中学校务公开情况。二是完成了妇女与儿童十年发展规划。三是完成了教育系统人口普查工作。四是计生工作接受了常德市和本市级的评估验收。五是指导市七小接受了省关工委示范性家长学校的督导评估。

2、勤工俭学取得新成绩。一是更新观念,树立了工作信心。二是按照年度工作目标,认真抓好上半年工作的落实,抓教辅资料的发行,抓学校超市的服务质量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4、教育宣传工作再结硕果。积极办好教育信息网。一是坚持每月发稿20篇以上。二是配合局中心工作开辟了“机关作风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专题。三是教育宣传网络日趋健全,骨干通讯员作用充分显现,信息报送工作明显加强,通讯员、信息员工作自觉性极大提高。上半年,教育宣传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取得较好成绩,我们在市级媒体刊(播)发教育宣传稿件68篇,其中市级45篇,常德市级23篇,向市教育局、市委、市政府报送信息30余条,其中13条分别被《常德教育》、《常德市人大教科文卫通讯》采用。编印《津市教育》3期。

【2012年教育局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的相关参考:

统计局调查队工作总结

2012年市文联工作总结

2012年市物价局工作总结

工程管理工作总结

2012年纪检工作总结

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公路收费站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12年区关工委工作总结

【返回 单位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三、存在问题与今后打算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教育工作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市委的要求还有差距:一是影响教育稳定的因素较多。二是在对学校各级干部的管理、教育等方面还有漏洞等。三是对党委班子的学习还待进一步加强。学习内容还要进一步充实,制度上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力争圆满完成全年教育工作任务。

【2012年教育局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的相关参考:

统计局调查队工作总结

2012年市文联工作总结

2012年市物价局工作总结

工程管理工作总结

2012年纪检工作总结

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篇(2)

二、学校现状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组织带领全体师生员工,艰苦奋斗、拼搏向前,建设了浑南新校区,学校更名并升格为沈阳理工大学,尤其是近三年来,学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负重前行,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圆满完成了新一轮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规模稳步发展,学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各项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沈阳理工大学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正朝着建设省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进!

(一)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条件日益改善

沈阳理工大学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服务辽宁、面向全国,具有鲜明国防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目前,学校设有17个学院(部),设有43个本科专业、23个专科专业,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现有各类学生29390人(不含三本生),其中:硕士研究生1269人,全日制本科生15879人,全日制专科生3460人。建校以来,沈阳理工大学为国家培养各类专门人才8万余人。学校已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大学开展了合作办学,并在俄罗斯建立了孔子学院,不断拓宽多层次办学、国际合作办学领域。

学校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总占地面积12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3.3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31.47亿,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099亿元。建有3.9万平方米的数字化图书馆,藏书114.7万册,校园内建有迅捷、安全、稳定的校园网络。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标准塑胶运动场和3.7万平方米的大学生文体中心。学校现有教职工1945人。办学基础设施的完善、综合办学实力的提升为沈理工跨上新的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整合传统优势资源,学科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为着眼点,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基地,重点发展国防优势学科,突出国防特色,全面推进了学科建设。学校现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部级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3个省高校创新团队。

(三)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积极服务地方经济

学校将科研工作作为上水平的攻坚工作,学校通过出台科研扶持、激励政策及开展科技年等活动,鼓励教师参与科研,调动广大教职员工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学校科研工作扎实推进。“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150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0项,获得国家专利240项,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568篇,专利授权进入全国100强高校。科研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水平以及学术论文、专著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科研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按照“积极引进,加强培养,提高个体素质,优化整体结构”的原则,加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加大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鼓励青年教师以各种形式攻读学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03 人,教授117 人,副教授 25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0 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44 人。目前,我校教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百千层次20人,有2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省市优秀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市优秀教师6人。

(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学校确立了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办学理念。学校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完善“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深化学分制改革。近十年来,学校实施了以学分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学分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得XX年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近十年取得了部级、省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有力地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坚持特色发展之路,逐步明确办学特色

多年来,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在形成以兵工精神为代表的特色文化的同时,逐步明确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一是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坚持“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兵工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二是在学科建设上,以学科群、学科平台及学科基地建设为载体,重点发展优势学科,突出国防特色。

三、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定位,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发展、和谐兴校”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按照人才强校战略、特色化发展战略及开放战略,分步实施,跨越发展,以实现我校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

至2012年,将学校建设成办学特色明显、重点学科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综合办学实力处于省内同类型院校前列,开放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至2020年,将学校建设成办学特色鲜明,重点学科比较优势明显,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部分学科居于国内前列、综合办学实力处于国内同类型院校前列,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现代化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三)学校发展战略重点

实施三大战略,即人才强校战略、特色化发展战略、开放战略,着力于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1. 人才强校战略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学校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把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作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人才培养放在中心地位,坚持质量立校,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推进教学内涵建设,不断优化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我们要以人才培养、引进和结构优化为着力点,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与人才管理的创新机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引进人才,以容人之短的襟怀爱护人才,以甘为人梯的精神成就人才,以爱岗敬业的精神教育人才,以情真意切的态度关心人才,以良好的事业平台留住人才,为建设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2. 特色化发展战略

实事求是,因校而异,因地制宜,创造特色,强化特色,制定特色化的发展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今后,我们要在学校特色发展方面下真工夫,打造特色鲜明的办学体系,争取某些领域在国内外、省内外占有一席之地,直至占有学科与人才的制高点,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 开放战略

开放,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的一个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只有坚持开放,我们才能更好地借势发展、借力发展。只有坚持开放,我们的优、劣、长、短就能看得更清楚,学校的发展就能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实施开放战略,就是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开阔的视野,走出象牙塔的桎梏,跨越学校围墙的阻隔,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同社会各界、海内外兄弟院校、单位加强联系、开展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优质办学资源、优秀人才和优秀的学术成果来发展自己。扩大开放,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和教师在开放的环境下去成长和发展,让我们的学校在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去影响社会、贡献社会。

四、人才培养规划

(一)建设目标

至2012年,“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兵工精神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融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专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比较完善的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有特色、质量较高,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武器类专业整体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同类专业的前四名,机械类、信息类专业整体水平位居省内前列。

普通本科在校生总数为16000人左右,研究生在校生总数为1500人。本科专业建设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为主,适度增加专业数量,本科专业数量达到50个左右。在专业设置上,向工学和理学专业倾斜,形成以工为主,多学科相结合的专业学科结构。

至2020年,形成以兵工精神为特色文化价值观的,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特色鲜明、质量高,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武器类专业整体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同类专业的前三名,机械类、信息类专业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材料类、经管类、化工类及艺术类专业整体水平位居省内前列。

普通本科在校生总数为16000人左右,研究生在校生总数为4000-6000人,其士生60-100人。进一步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增加专业学科门类,适度增加专业数量,本科专业数量达到60个左右。在专业设置上,优先发展工学和理学专业,形成理工为主、多学科相结合的专业学科结构。

(二)建设内容

1.教育教学改革

到2012年,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这条主线,针对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和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工作形成明显的推动作用。在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优势,打造专业特色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争取部级教改立项课题2-3项,省级教改立项课题每批次8-10项,教育教学成果数量及水平居于省内高校前列。

至2020年,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显著。探索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教育教学成果数量及水平居于国内同类型高校前列。

2.教学基本建设

至2012年,以质量工程为龙头,引领和带动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建设一批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示范专业及优势专业群,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群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示范性项目。力争新增省级精品课6-8门、部级精品课1-2门、省级示范专业4-6个,部级特色专业1-2个。

至2020年,教学基本建设水平高,适应教学研究型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和建设效果位居省内高校前列,建设一批在国内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示范性项目。

3. 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

至2012年,学分制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在过程监控的基础上,建设基于状态监控和质量评估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教学质量起到切实的保障作用。学校的各类检查、评估以及教学质量综合排名位居省内高校前列。

至2020年,教学管理及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并发挥实效,教学管理水平位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

4.第二课堂与素质教育

至2012年,建立较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活跃,学生参赛获奖数量及质量居辽宁省同类高校前列。兵工精神深入学生思想,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至2020年,建立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第二课堂建设完善、高效,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活跃,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参赛获奖数量及质量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以兵工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主导,形成特色鲜明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5.就业体系建设与学生就业

至2012年,就业评估体系初步建立,就业指导体系逐渐成熟,毕业生就业能力逐步提高,毕生就业率在省内高校中位于前列。

至2020年,“全员促就业”深入人心,就业评估体系科学有效,就业指导体系完善成熟,毕业生就业率名列省内前茅,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6. 研究生培养

至2012年,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逐步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研究生学科专业体系。

至2020年,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创造注重基础、强化实践、激励创新、促进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

(三)保障措施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问题开展立项研究并加以实践,推动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实验点和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改革试点,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根据社会需求,不断优化、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兵工精神融入育人过程。构建重应用、重实践、强能力的课程体系,形成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有机结合的培养机制。

加大以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重点的课程改革的力度,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课程教学贴近实际、注重应用,符合时展。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有效方式和有效渠道,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2.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优势打造特色

加强专业建设。一要继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改造、调整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个别专业。二要巩固和强化传统学科专业的优势、打造专业特色,培育和扶植新办专业,使其尽快形成优势、办出特色。三要推动专业群建设,以部级特色专业及省级示范专业为龙头,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逐步将武器、机械、信息、材料化工等方面的专业建成在国内或省内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群。

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形成完善的建设机制。加强重点课程群的建设,建设以省级精品课为核心的具有辐射和支撑作用的重点课程群。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具有开放式、立体化、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和创新教育平台,完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3.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一要完善学分制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及个性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管理。二要加强质量保障机制和制度建设,引入激励竞争机制、绩效评价和质量评估机制,实现“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格局,形成学校各级领导重视教学、各部门主动服务教学,教师投入教学的工作局面。

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教学基本建设经费与教学四项经费的投入。

4. 多渠道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完善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和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素质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学分认定办法,加强实施过程监督和管理。完善以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评定为基础的素质教育体系。

构建以“弘扬兵工精神”为主线,以学风、校风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化、品牌化,充分发挥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校、院、班级三级联动,学生全员参与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机制,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志愿者服务活动搭建平台。制定有关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政策,推动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完善校内选拔、组团参赛机制,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完善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新增基地12-20个,在校大学生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3项。

构建全方位、分层次、多渠道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健全辅导员评价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规范化、专家化和职业化。

5.完善就业体系建设,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大力推进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就业工作评估体系,使“全员促就业”成为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完整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一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教研室,加强师资培训与工作研究,打造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创建全程指导、全员参与及专家指导的就业指导模式。二要大力发展职业咨询师制度,为学生提供高水平、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三要加强对就业创业指导理论的研究和就业趋势研究,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构建完整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

充分挖掘利用多种资源,进一步拓展并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形成一批稳固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加强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和桥梁。

进一步加强学校毕业生市场的建设,使校院两级就业市场逐步成熟完善。进一步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就业工作信息平台。

积极开展并推进学生的创业教育及培训,充分利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推进我校创新教育的成果,积极培育毕业生创业典型,逐步创建毕业生创业基地。

6.深化改革、加强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深化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度”和“研究生资助制度”,完善各类奖学金及研究生“三助”制度;建立校内外研究生培养基地,以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为基础,充分挖掘研究生创新潜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研究生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水平;整合学校资源优势,打造多学科通用的、开放式的研究生实验平台;打破学科界限,开展不同院系不同学术背景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横向交流和探讨;制定研究生创新计划,通过支持研究生出席国际会议、举办学术论坛聘请专家、学者进校讲学,拓宽研究生视野,提升创新能力。

实施规范化的管理,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与监控机制。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健全导师遴选与聘任制度,积极推行导师聘任与导师考核挂钩制度。不断提高导师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大力加强理科专业建设,提高学校的基础理论研究水平,为学科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按照“积极引进,加强培养,提高个体素质,优化整体结构”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适应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需要。

至2012年,建设一支规模和结构基本合理、素质良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基本满足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的师资队伍。

至2020年,建设一支规模和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学科梯队结构合理、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教学与科研的拔尖人才、满足现代化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的师资队伍。

(二)建设内容

1.高层次拔尖人才队伍建设

至2012年,构建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分两个层面分别培养和引进10个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与15个后备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基本达到国内知名和省内一流,完成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学校将拥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20-30人,部级教学名师1-2名,省级教学名师4-6名。

至2020年,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30-40人,部级教学名师3-5名,省级教学名师10-15名。

2. 师资队伍规模与结构建设

至2012年,根据学校的发展规模,按1:18的师生比,师资队伍规模将达到1110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8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30%;教师中高、中、初级职务结构比例达到45:45:10;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或在校内完成其他学科学历(学位)教育的教师比例达到85%。

至2020年,师资队伍规模将达到1250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9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70%;教师中高、中、初级职务结构比例控制在55:40:5;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或在校内完成其他学科学历(学位)教育的教师比例达到90%。

3.师资队伍能力与质量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创新能力培训、实践能力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为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三) 保障措施

1. 实施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培养计划,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

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兼顾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工作,制定学科梯队、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建设规划,实施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学校今后每年将投入500万元资金,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重点引进大师级领军人物、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中青年优秀学术骨干。健全和完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主讲教师等的选拔、培养管理制度。学校将采取“择优选拔、重点扶植、动态管理”等一系列措施,选拔培养一批教学、科研成绩卓著,在省内、外知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充分发挥高层次拔尖人才在学科梯队、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中的引领作用,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

2. 实施中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优化师资队伍学历结构

为满足教学研究型大学对师资队伍学历层次、结构的要求,结合学科梯队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实施中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学校每年选派30~40名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的重点大学或科研院所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以促进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优化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 实施教师实践能力培训计划,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围绕“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实施教师实践能力培训计划。对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我校工作的教师,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将其送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至1年的实践技能培训;实行教师学术休假制,教师工作每满6年,可休半年学术假,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修与学术交流、到企业实践锻炼。以增加教师的工程背景,提高其实践能力,更新其知识结构,为学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4. 实施国际师资培训和教育科研合作计划,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开阔国际视野

为了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开阔国际视野,实施国际师资培训和教育科研合作计划。一是送出去,学校每年将选派15~30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外的著名大学或科研院所做访问学者、进修和学习,以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培养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能力。二是请进来,加强与国外大学的校际合作,吸纳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参与我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包括教育合作和科研合作。通过上述方式,在全面提升我校教学与科研的层次和水平的同时,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

5. 实施教学基本功培训计划,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教学基本功培训计划。通过举办教学基本功和现代化教学技能培训班、推行青年教师试讲、听课、助课制度以及集体备课制度,使教师能够掌握教学基本功,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并通过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主讲教师评选、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进行考核,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六、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一)建设目标

至2012年,特色与优势重点学科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居国内同类型院校前列,其他重点学科处于省内同类型院校前列。

至2020年,特色与优势重点学科比较优势明显,居国内同类型院校首位,其他重点学科居国内同类型院校前列,达到国内知名、省内一流。

(二)建设内容

1.高水平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校制宜”的原则,以若干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科为主体,集中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合理布局、重点发展,创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推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分二个层次推进学科建设:

第一个层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重点学科。根据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力争建设成2-3个以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为目标的高水平重点学科。

第二个层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力争建设成5-6个以突出本校特色和优势学科为重点、以省内一流水平为目标的的特色优势学科。

2.学科群与学科发展平台的构筑

依据学校现有的学科力量,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特色与定位,构筑4-5个学科群,打造具有代表沈阳理工大学综合实力与研究特色研究方向。构建7-8个能够支撑学科与学科群发展的研究平台(基地)。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6个,省部级工程中心3-5个。

3.学科梯队建设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才强校”为战略,以学科梯队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学科梯队。力争有2-3个学科梯队总体水平达到国家重点学科的水平,5-6个学科梯队总体水平达到省内一流的水平。

4.新增学科学位点的建设

力争在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基础上,争取有3-5个博士点建设成功;新增6-10个一级硕士学科授权,独立申报二级硕士学科4-6个,扩充新的学科门类2-3个,新增工程领域硕士授权2-4个。

(三)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运行机制与管理办法

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龙头地位。学校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统一领导和协调管理。在学科方向的调整与凝炼、学科队伍的汇聚与建设、重大课题的确定与评估等方面发挥专家作用。

学科建设实施分类建设和管理,按优势与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传统与基础学科分类规划。建立学校统筹管理、学院监督管理和学科带头人责任管理三层管理机制,实施分层管理和目标管理模式。根据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完善学科梯队建设、学科建设立项、基地建设、经费管理等相关环节的管理,使学科建设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2. 加强国内外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

鼓励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建立合作,开展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等,争取涌现出一批活跃在国内外学科前沿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产生一批具有国内外前沿水平的科技成果,增强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竞争的能力。支持主办或承办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提高对外开放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3. 拓宽筹资渠道,加大经费投入

每年用于学科建设的专项经费不少于XX-3000万元,除主渠道学校学科建设经费、省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政府相关建设经费等投入外,积极开辟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建设相关学科或实验室的途径。确保梯队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达到预期目标。

七、科技产业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至2012年,学校科研力量明显提高,科研的国防特色明显,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增强,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水平跃上新台阶。年平均科研到款、科技成果、授权专利、学术成果总体翻一番,年科研到款额4000万元,年科技总经费0.8-1亿元。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产业发展模式,力争建成省级大学科技园,实现产业总值3亿元。学校总体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至2020年,学校科研力量显著提高,在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关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国防特色突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优秀科技成果和学术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年平均科研到款额翻二到三番,年科研到款额超过1亿元,科技总经费3亿元。年科技成果、授权专利、学术成果总体翻两番。力争创建建立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有学校优势学科技术作为支撑的军民结合的产业项目,成为省内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特色科技产业园区,努力建成国家大学科学园。学校总体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相当影响,名列省内同类院校前茅。

(二)建设内容

1.研究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通过校内设立博士启动专项基金和青年启动专项基金,培育教师基础理论研究能力;通过校内力量整合,在服务地方经济和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中提升教师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到2012年,将逐步扩大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总装备部基金、兵器科学基础研究等项目的能力,力争年平均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含社科)6-8项。逐步扩大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和国家863高新技术研究的能力,年平均承担5-7项。到2020年,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社科)14-16项,承担973、863项目10-15项。

2.科技创新团队与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的建设是学校科研发展的核心,在未来的几年中,将通过学科交叉、方向重组、实力整合,构建沈阳理工大学的科研“航母”,到2012年,新增2-3个省级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到2020年,力争打造1-2个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的、达到部级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形成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省内具有领先优势的5-8个以上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5-7个以上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3.国防科研优势与服务国防建设

在相关优势和特色专业领域培育3—5个科研创新团队,瞄准未来的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五年项目规划,力争在国防型号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有所突破,到2012年,实现年均承担国防项目50多项,国防科研到款占总科技经费40%。到2020年,实现承担国防科研项目80项以上,其中过千万的项目2-3项,国防科研到款占总科技经费50%。

4.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加强产学研合作,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国防高新技术向民用技术领域的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至2012年,拥有一批代表我校工科专业领域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和专利,实现直接向企业转化,或通过校资产公司完成转化。至2020年,每年向企业转化高新技术成果10项以上,为地方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过亿元;依托科技园孵化基地,校属产业实现拥有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及众多相关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

5.科研学术成果建设

强化学校科研成果、学术成果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成果激励机制和成果转化推动机制。至2012年,平均每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超过10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00篇以上,获得发明专利30件以上,力争实现获得部级奖项的突破。至2020年,实现获得部级奖项的1-2项,平均每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超过20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200篇以上,年获得发明专利50件以上。

6.大学科学园与产业集群基地建设

积极筹建大学科学园,充分发挥部级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作用,吸引一定数量的国防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团队进驻大学科学园,形成以国防研究为特色的科技群体,推动我校国防技术研究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吸引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化前景广泛的高新技术项目进驻大学科学园,推动我校对地方经济建设的直接作用。形成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产业集群基地。

(三)保障措施

1.发挥行业优势、突出兵工特色

拓宽纵向课题的立项渠道,突出兵工特色,发挥学校相关学科专业优势,重点加强学校与兵器行业的研究所、大型军工企业合作,从预研项目开始,瞄准背景演示项目和型号项目,争取重大立项和更多立项。

2.拓宽合作交流渠道,加速科研发展

一是重点加强中俄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发挥我校的部级中俄科技合作基地的作用,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重点领域先行突破,快速提高我校科研实力。

二是重点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及省市地方政府的合作,围绕着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过程,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东北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组织开展科研工作。

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展横向课题立项渠道。以沈阳理工大学新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平台,引导教师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企业,特别是沈西工业走廊、沈北开发区、浑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合作,围绕重大机械装备、产业升级、节能环保、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四是积极组织各类高水平、高层次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会,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和学术专著,增强学校的学术氛围,提高我校教师的学术水平。

3.加强团队和平台建设,争取重大项目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重点发现、培育、支持科技领军人物,组建新的创新团队,充分调动发挥创新团队的集体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合作基地、省市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作用,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设备与资金投入,为改善科研工作环境、为提高科研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4.科研与学科建设结合,提升本科教学水平

加强科研资源整合,凝练科研方向,搞好科研项目布局,注重与学校学科建设、学科布局的衔接,通过科研发展支撑学科建设,通过教师科研工作,提高本科教学水平,支撑教学研究性大学建设。

5.创建大学科技园,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充分发挥学校资源的优势,通过政府投资、引入战略投资伙伴、通过现代资本运营等途径,创建大学科技园。在建设好学校科技园区的基础上,逐步建成省级、部级大学科技园,为高新技术或创新型企业提供孵化基地,推动校办企业的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至2012年,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范围,深化对俄合作与交流,拓宽欧美教育市场,使我校初步形成开放型大学的局面。

至2020年,全面展开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实现教育理念、教育资源、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

(二)建设内容

1.校际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

继续加强与俄罗斯合作办学的深度,争取国家教育部支持,与俄方合作院校共同建立普希金学院。以此为中心开展各种俄语培训;巩固和发展与欧、美国际强校的合作与交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国际教育服务市场

加强对国际教育学院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力发展短期生特色语言培训,学历生的专业教学,长期生的语言教学,提高办学层次,积极申报汉语本科专业,加大留学生的留存率。将国际教育学院建设成为省内知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争取获得部级对外汉语培训项目。

3.国际合作项目与科研合作

(1)鼓励和支持二级学院开展境外合作办学

加强和深化与原有的国外友好院校的合作,不断拓展新的合作渠道和领域。根据各二级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特色,鼓励以学院为单位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和科技交流。

至2012年力争3-4个学院与国外院校建立并实施合作办学,至2020年力争所有学院都有在国外的合作办学院校。

(2)加大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和引智项目的申报

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每年都选派出访问学者的机会,扩大教师出国及学术和科研交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优势和我校中俄科技合作基地,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专家,争取获得国家和省市的外专引智项目资金支持。

4.中华文化传播与孔子学院的建设

在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基础上,争取国家汉办的支持,以孔子学院为中心开拓周围地区,建立更多的分院或孔子课堂,吸引更多的国外学生来我校学习;建立对外汉语教师和志愿者人才储备网,为孔子学院未来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积极实施对欧、美等国家孔子学院的申报工作,争取至2012年再申报成功1所孔子学院,至2020年达到3所。

(三)保障措施

1.积极参与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交流与合作促学校的教育改革及发展。在欧、美等国家寻求联合办学的著名高校,加强与国外校际间的项目合作和学术及其它教育机构的信息、资料交流,利用我校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进行合作,提高科研水平和办学层次。

2.突出兵工特色,加强强校联合,深化科研合作

根据我校的军工特色和所拥有的人才储备,继续加大与俄罗斯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研发与合作;每年定期与俄罗斯及国外其他知名院校联合举办我校特色专业的国际研讨会,提高科研论文的层次,将我校的特色专业推向国际,将研究成果予以转化;加强国外智力引进工作。对引进的国外合作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充分使用,并进一步研发形成产品;对聘请的专家及外教人尽其才,充分发挥重点建设学科的带动作用,开创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新局面。

3.加强与各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加强与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教育部欧亚处、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省、市外专局的联系,力争为学校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合作项目。

4.提高国际教育学院的办学层次,扩大招生规模

以营销的方式在俄罗斯及与我校合作的国家和地区设立招生人,加大国际教育学院的招生宣传力度,扩大留学生规模;发展汉语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工作,提高国际教育学院的办学水平。

5.拓展合作办学及师资培训的渠道,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广开渠道,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走出去”与国际接轨,为学校的发展培养栋梁之材;以激励的方式对积极拓展国外办学合作的二级学院予以物质奖励,推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6.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学校在国外的知名度

积极参与策划高水平国际论坛,国际学术会议,著名人士讲座,扩大学校在国际上影响,吸引更多的国外专家与我校的专家进行项目合作和对接;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积极开拓更优的合作渠道;扩大交流,力争强强合作;注重实效性,通过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我校成为国内外知名、对外开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九、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打造以“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为内涵的特色校园文化。

(二)建设内容

1. “一馆两场三景四园”的建设

完善兵器博物馆;建造兵工广场和国防文化广场;创建兵工塔及群雕群、国防文化园和琴湖生态主题公园;营造生态校园、科技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

2.以兵工精神为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薪火相传的兵工精神;高度认同的办学理念与特色;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和崇尚创新的优良学术环境;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与校风;形成特色的文化品牌;突出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

3.三大识别系统建设

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办学理念的思想识别系统;

校训、校风、制度、行为指导语等行为识别系统;

校园整体面貌、特色建筑、文化设施等形象识别系统。

(三)保障措施

1.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培养师生树立“爱国奉献”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培育“自强不息”的共同意志和奋斗精神,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精神,实现“追求卓越”的开拓意识和共同夙愿,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2.规范校园文化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将学校的规章制度汇编成《沈阳理工大学校典》,依法规范学校的决策体制、完善决策过程和工作规则,实现决策的程序化、科学化、民主化。

3. 加强学校文化环境建设

逐步形成学校优秀人文环境,切实加强学校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好校园人文景观,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以达到让花、草、树木传声,让亭、廊、塑雕传意,让器、物、建筑传情的和谐之美。

4. 培育发展校园行为文化

以文明修养为基础,形成共同遵循并恪守的诚信守纪、团结友爱、勤奋进取、崇尚信念的校园行为。

5. 推广校园形象文化

塑造沈阳理工大学品牌形象建设,有效地整合学校现有的深层无形的资源和外在有形的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建立沈阳理工大学品牌形象识别系统。重视对师生进行品牌意识的教育,借助大众传媒、依靠师生员工和学校的实际行动来展示学校独具个性魅力的新形象

6.实施五大工程

实施师德建设工程、文化共建工程、文化精品工程、大学生科技创新工程、校园人文学术工程。

十、校园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至2012年,完成科技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适当增建学生宿舍,完善体育场馆设施,科学规划校内交通道路,完成主体校园绿化,基本建设成绿色生态化、数字化、节能型校园。

至2020年,将我校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多功能园区,实现校园森林化、信息化、智能化。

(二)建设内容:

1. 教学、实习、科研环境与办学条件建设

积极创造条件完成大学科技产业园区2万平建筑的规划与建设,为建成国家或省级大学科学园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规划与建设装备工程实验实习基地,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和学院实际需要,翻建或扩建环境化学等综合实验楼,改扩建面积预计为3万平。

尽快按照原设计方案逐步完成文体中心c、d、e、f区建设,适时开放,满足承接部级大型比赛赛事需求;扩建户外运动场地4000平方米。

在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学生规模发展,完成1万平米的学生公寓建设,结合一卡通工程实现智能化管理;兴建3000平米以上学生食堂一处,同时完善相应生活设施,建成学生生活综合服务区。

加强图书馆建设,提高 其信息化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的服务。

2.节约型、绿色生态化(森林化)、数字化校园建设

大力推进节能环保项目,在2012年前,实现地源热泵供暖全覆盖。同时在校园亮化工程中,应尽量使用节能环保灯具、设备,实现技术节能。积极推进启用中水回用系统。争取在2020年前,将我校建成生态化校园,实现全校污水零排放。

在2012年前对新建筑、新道路周边完成绿化,并突出学校的的兵工精神与国防特色,各类建筑在秉承现有的建筑风格,适当建立反映时代气息的雕塑,引进大型兵器展品,用于点缀校园。在北校门建设中,着重注意北门至图书馆这一景观路段的建设,充分利用假山、音乐喷泉广场和路东侧空地,营造良好的特色校园氛围,择址建立苗圃,积极拓宽渠道,引种和培育高档树木,适时移栽,争取在2020年前引种名贵成木1000棵,实现校园森林化。届时配合我校内河水面、堤坝的综合治理,使我校临近丹霍公路的校园西部地区得以园林化、景观化。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三)保障措施

1.做好投资分析,拓宽引资渠道

要分清轻重缓急,对建设项目进行科学论证,保证重点项目的实施。积极筹措资金,争取上级政府扶持,积极申报基本建设立项。招商引资、合作开发,尤其是进行校办产业园区建设时,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以全国12届体育运动会为契机,争取省财政、体育局的支持,合作建成文体中心,达到校园建设和区域设施完善与服务社会的双赢

争取区域配套体系的扶持,从浑南新区整体布局规划、配套设施的完善进程中争取机会,达到校园配套设施建设的完善。

2.降低运行成本,保证服务质量

创新硬件资源利用思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盘活资产,加大共享、改造力度,降低成本。广泛利用校内软资源,发挥高等院校的技术特长,破解运行中的技术难题。加大技术革新步伐,进一步开展技术节能,以技术创新节约运行成本,维护配套设施。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篇(3)

期:___________

2021年局人事科工作总结

__年,我科室全体同志围绕全年重点工作任务,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回顾今年,我们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指导建筑企业引进人才及劳务基地建设

指导全行业企业重视人才集聚,从企业未来发展的大局出发,大力招聘使用技术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全行业共招聘录用大专以上应届毕业生___人。全行业企业对大中专毕业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为应对建筑业操作型人才紧缺的瓶颈,与企业共同研究在___举办劳务公司,通州四建合作投资___万元在___仪陇成立了___盛大建筑劳务公司,同时,___通州建筑劳务基地也既是成立挂牌。

二、加强建筑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全行业各类职称的___申报工作,搞好指导服务。已___申报中级以上职称材料___份,其中建设类高级工程师___人,中级全民工程师___人,中级乡镇工程师___人,遴选工程师___人。另有第三批___多人乡镇工程师即将上报。完成建造师继续教育、五大员等各类培训___多人次。完成大中专毕业生初定助理工程师___人,评选乡镇助理工程师、技术员___人。___报考一、二级建造师___多人。新注册一、二级建造师___人,完成二级建造师延续注册___人,二级建造师变更、注销、补办证书、增项等___人。

三、加强建筑业操作技工队伍建设

___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达___人,___质检、安全等五大员培训考试达___人次。召开了建筑业高级工、技师培训考核工作会议,制定了培训计划,部署了全行业全年培训考核工作,申报高级工___份,技师___份。另外,根据省建设工会的要求,___了我区建筑企业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培训,有___人经过培训获得了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证书。___建筑企业劳动用工法律风险防范知识讲座,全系统___多名从事劳动用工管理的同志参加了培训。

四、做好老干部工作

不断完善老干部工作机制,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老干部工作。完成了老干部支部的改选工作,充实了新的力量。春节期间___召开了局老干部春节团拜会,对部分老干部进行了慰问。___召开局老干部捐资助学座谈会,对捐助对象进行春节前和暑假期间的资助,共资助了___元。制订了局老干部和关工委年度工作计划。总结了局关工委工作并在区一老一少工作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___了一次老干部赴无锡的考察活动,使老干部愉悦了身心。

五、做好___部的维稳、慰问工作

关心系统内下岗、退休___部生活,春节前和建军节前,及时了解部分___部的生活,为___名因病较困难的同志申请了困难补助,并发放到位,及时将政府两节的慰问金发放到位。

六、做好劳动工资和档案工作

根据区人社局统一安排,及时完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测算和机关人员工作晋级、晋档工作,未发现计算错误。对机关事业人员的档案资料及时归档。

局人事科__年工作打算

__年,我们科室在做好老干部、工会、妇女工作、___部维稳、服务工作、人事档案、工资管理工作以外,在行业发展上,着重要抓好建筑业人才发展工作。要坚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着力建设一支应用型、创新型、管理型的高素质的建筑人才队伍。

一、明年人才工作的目标是

1、力争全区建筑人才年增长率为___%以上,一级建造师新增加___人,二级建筑师新增___人。

2、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新增各类中级以上职称人员___人,其中,研究员级工程师,力争新增___人,新增南通市级拔尖人才___人,副高级工程师___人。

3、新招录大中专毕业生___人,其中新招录研究生人才___人。

4、高级工、技师培训考核___人。

二、具体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着力抓好人才的引进工作。根据现有人才的结构,充分用好区政府人才引进的激励政策,加大力度引进我区建筑业紧缺的人才,特别引进实用型一、二级建造师人才。在人才引进,发挥主管局服务功能,努力为一些成长性好的企业调剂相关人才,为企业资质晋级服务。注重引进高学历的毕业生,加大高资质企业推介力度,力争吸引更多的知名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发展。

2、着力抓好人才的培养工作。突出重点,强化培养,从整体上提高我区建筑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竞争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企业申报建设类高级职称。加强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力争形成创新型研究成果。与省内著名高校联系,举办企业董事长(总经理)高层次人才培训班,提高企业高层次人才的综合管理素质。选拔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深造。突出抓好一级建造师继续教育工作和五大员培训,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篇(4)

创建省级重点高中是我们中学本期的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被列为区政府*年为教育所办大事实事之一。我们在市教育局、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领导班子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坚韧不拔的毅力,充满必胜的信念,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带领全体教职工团结拼博,辛勤工作,目前创建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抢抓机遇,适时发展,提升办学品位

创建工作初始,学校领导班子就以前瞻性的目光,开拓性的思维,制定出了较高的目标,以全新的创建理念统揽全局工作。

*、抢抓机遇,市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强烈要求,都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难得机遇。面对这一现实,我们不等、不靠、不坐失良(优秀党员工作总结)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团结拼搏,上下一心搞创建。

*、校园基础建设根据校情,坚持高品位、特色化、现代化,要有前瞻性,使科学性和美术性完美结合。

*、解放思想、拓宽思路,以积极的态度、灵活的方式;正视和解决创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广泛支持,敢于负责,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大型工程交由区采购中心竞标,*万元以上工程由校内竞标,创建工作重大开支审定领导小组审定、公开方式,公开价格。

*、自*年*月开学初我们向全校师生提出,也向社会公开创建省级重点高中的思路,今年春季开学初我们明确提出了筹资金、高品位、改善办学条件;讲科学、求效率、狠抓常规管理;花气力、多途径、提高师资水平;崇民主、尚公正、拓宽育人环境的工作思路;今年*月又进一步提出了决战*年,创建省重点的工作口号;整体校园设施建设我们坚持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逐步推向市场。

二、创建措施

*、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学校中层以上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个工作组,全面开展创建工作。

*、对照省级重点高中评估验收标准制定了《中学创建省级重点高中工作安排》及《创建工作安排一览表》。根据验收标准的*个一级指标、*个二级指标对应制定出我校应做工作的内容、要求,并明确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责任人、成员及具体工作人员、标准及完成时间。要求各责任人应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定期(每周五行政例会)向创建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度情况。

*、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一个浓厚的创建舆论氛围,争取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明确提出做好本职工作,迎接省市验收,号召全体教职工立足本岗位、努力工作、人人为创建工作做贡献。创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大量的工作千头万绪,我们*名教职工思想高度重视,分工明确,工作井然有序,忙而不乱,充满着必胜信念。

*、制定了《中学创建工作的有关条例及纪律》,对于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或对完成工作不力的领导或干事,进行批评处罚,甚至调离耀中,决不能因人误事。同时积极鼓励创造性地工作,建立了泾渭分明的奖罚机制。

三、创建情况

(一)软件方面

根据验收标准,软件方面共包含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学校组织与管理、课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学生发展、学校与社会、办学效果八方面共*条,学校指定了*名领导责任人,带领*名工作人员,负责按时完成这些工作,对照*条验收标准,逐一落实,查漏补缺,完善制度,汇总资料,进一步充实、规范档案室,创建校史室。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这项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学校规定每周行政例会各领导首先汇报各自所负责工作的进展情况,采取措施,每周学校领导检查一次,肯定工作,找出问题,限期改进。

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较高业务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有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有高水平的授课艺术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立校、兴校、强校之本。是我校始终高度重视的根本性工作,学校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为配合创建,学校一是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把终身学习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由之路,明确要求任课教师必须人人要有进修计划。二是青年教师制订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能力强的教师指点新教师,形成传帮制度。三是实施名师工程,加强骨干教师群体建设,做好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培训工作,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四是加强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专任教师全部接受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每个教师具备了驾驭现代电教设施的能力。

根据各学科特点,学校研究制定长远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的整体教改和发展方案,成立课题小组,落实领导责任,划拨研究经费,明确课题方案,经常性地开展课题研究,承担着国家基础教育中心外语教学研究中心《城乡结合部高中外语教学的模式与技巧》、省教研所《理科创新教学实验与研究》及研究性学习等教科研项目。

(二)硬件方面

根据验收标准,硬件方面主要指学校环境与办学条件方面共*条。我们将学校的硬件基础建设作为创建工作中的重点,因为这是阶段性的突出矛盾。学校由校长挂帅,*名工作人员负责参与了此项工作。展开了高

品位、特色化、现代化的校园基础建设与改造工程。

*、目前已竣工的有*项工程:

①校园整体规划工程:以教学楼中心为轴线,中为教学区,西为生活区,东为运动区,随着各项工程的进展,校园整体规划已现雏形;②教学楼建设工程:投资*万元,*年*月底已交付使用;③新校门及校园硬化工程:投资近百万元,现已竣工,设计独特的校门,气势高昂向上的雕塑已由蓝图变为现实;④实验室及微机改造工程:投资*万元,装备了具有较高水平的化学、物理、生物*个实验室以及新增*台电脑的微机、电子备课室现已投入使用;⑤投资*万元,扩充图书*万余册,报刊杂志*余种,电子软件*余册;⑥投资*万元,新增体育器材*余件,新建校园人文景观*处,硬化球类运动场*余平方米;工程建设以人本思想为主导,坚持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四、创建、学校正常工作两不误

在今年这个特殊时期,全体教职工更是能以创建工作为重,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高度负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积极为创建工作做贡献。我们明显感到老师在校时间长了,工作主动了,自信心增强了。

在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狠抓常规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我们一手抓创建,一手抓教学,做到两手一齐抓,两手都要硬,决不顾此失彼。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依据三情,坚持四个一点,努力贯彻五字方针。即依据学情、教情、考情选准复课基准点,教学上坚持速度慢一点,慢中求快;起点低一点,低中求高;难度小一点,小中见大;要求严一点,严中求实。在教学设计上,力求新一些,在教学准备上,力求透一些;在知识讲授上,力求活一些;在教学方法上,力求改一些;在信息反馈上,力求细一些。逐步形成发散型、知识型、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本届高三由我和其他两位主任主抓,在引导教师抓好学生基础知识查缺补漏的同时,为广大毕业班同学提供尽可能多的关心和服务,不断提高复课效率和复课质量。德育工作常抓不懈,在区举办的首届文明之花汇演中,我校荣获一等奖。获区级读好书比赛中获一等奖。在全区中小学体操比赛中获二等奖。*年全国高考,我校再创新高。二本上线人数为*人,比去年增长***%,高出全省高考上线率*个百分点。三本上线人数为*人,上线率达*%。

为了高标准通过省级验收,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努力拼搏,一所面貌全新的中学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多次检查中受到了省、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和认可。*年*月*日,省教育厅评估验收团来校进行重点高中检查验收,经过详细地查、看、听等多种方式,对我们的创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同时对存在的不足也提出了改进意见。今天,创建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我们耀中人来说还远未结束,今后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我们全体耀中人将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奋进,努力建设一所现代化、特色化、示范性的新高中。

学校2016年度工作总结二

一学期的工作在紧张、忙碌又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过去了。总的来说,本学期大家虽忙忙碌碌但也硕果累累。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校全体师生在教育局及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法制教育,认真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和学校的工作计划,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将学校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1、我校在本学期中,切实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形象,在学校工作会议上,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培养教师的敬业爱岗、团结合作精神。

3、本学期还组织教师进行读书活动。期初制定计划,做好工作总结,列出书目,一个月读一本书,写,会议上交流。但是因为教学繁忙等客观原因,很多老师没有做到读书的任务。打算下学期继续执行,彻底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二、强化学生纪律,搞好教学工作

1、我校大队部对各班实行量化管理。吴亦丹老师在期初出台量化考核表,期末进行先进班级评比。每天有值日老师及值周班级检查各班的纪律、卫生等情况,每周对各班进行一次量化排队,并对优秀班级颁发流动红旗。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班级体荣誉感,班风校风更加严谨。本学期获得校先进班级的是二(1)班、四(2)班、五(2)班。

2、大队部还组织手抄报评比,六一大合唱比赛,端午节移风易俗等活动。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抓好学校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1)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改变旧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积极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原则,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辅导。特别是毕业班教师,面队压力积极进取,利用休息时间上课,加强对学优生和学困生的教育。在片模拟考试中我校学生成绩名列前茅。学生外出考试也频频传来捷报。考取育英、英华等学校的免费生好几个。(3)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教师利用课间,经常互相探讨教学中的问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4)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奖惩制度,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导处制定教学常规奖励制度,激励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三、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1、全体师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责任书,做到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处处讲安全。

1、5月12日四川汶川8.0里氏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更牵动了我们沙岙人的心。第二天我们就印好传单,发起捐款。5月14日早上在操场上举行了隆重的捐献仪式,学生、老师慷慨解囊,共捐得15908元。此次活动戴少燕等老师表现积极,受到好评。

2、我们学校的债务清理工作还在进行中,希望领导能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让资金早点到位。

总之,一年来,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新的学年里,我们要吸取经验、查找不足,克服困难,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师生素质,为我校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一支粉笔,书写无悔的人生, 三尺讲台,承载爱国的豪情, 一颗红心,铭刻敬业的壮志,两个铁肩,担起兴国的梦想。这就是我们教师担负的责任!

2、通过观看安全教育光盘、办板报、悬挂安全教育挂图、召开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3、安全员隔周进行安全教育讲话,并做好记录。特别是今年的手足口病高发季节,郑柳波老师制定应急预案、发放表格等,确保卫生工作顺利进行。

4、学校每天安排校委值日和教师值日、值周,重点加强早午自习和课间活动的安全管理,安排教师课间进行巡视,发现学生做危险游戏,及时进行制止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5、重视健康教育,加强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和宣传工作,积极配合防疫站做好麻疹、腮腺炎、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发现疫情及时上报、隔离。同时对学校附近小摊点进行治理,禁止学生购买零食,消除安全隐患。

6、今年我校通过了浙江省标准化学校评估,领导首先表扬我们的环境优美、整洁,这离不开卫生员林秀燕老师的以身示范和各位老师、学生的努力。

四、搞好校园环境,优化环境建设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篇(5)

本县8个农场移交前共设有独立核算的教育机构5个,包括新海学校、*中学、*小学、前哨学校和*应用科技学校。其中,新海学校本部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共有25个班,820名学生,下属有长征小学7个班,190名学生;新海幼儿园4个班,83名幼儿;长征幼儿园2个班,45名幼儿。*中学为完中,共13个班,650名学生。*小学本部有12个班,447名学生;下属东风小学9个班,344名学生;*幼儿园3个班,98名学生;东风幼儿园2个班,53名幼儿。前哨学校本部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共17个班,716名学生;下属前哨幼儿园2个班,24名幼儿。*应用科技学校仍属光明集团管理。单从义务教育阶段看,移交前农场地区共有初中教育点3个,班级19个,学生813名;小学教育点5个,班级57个,学生2015人。

二、农场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现状

农场地区学校多年来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狠抓教育教学管理,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为*偏远地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地域、规模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该地区教育的总体发展相对滞后。属地化管理后,要达到与我县教育同步发展,有很多地方尚待改进和调整。

(一)学校建制与我县不太一致,不利于统一管理。一是中小学与幼儿园一体化管理。我县所有幼儿园早已独立建制,而原农场学校中新海幼儿园、长征幼儿园属于新海学校,*幼儿园、东风幼儿园属于*小学,前哨幼儿园属于前哨学校。属地化后所有学校由原来的企业管理变为公共事业管理,在这种模式下,义务教育阶段与幼儿园在收费要求、政府经费拨款机制以及业务管理上都有很大区别。因此,原有的体制已经不适应我县对学校的管理方式。二是初中小学五四分段尚未实施。为更好地适应课改要求,我县已于2006年全部完成小学、中学五四分段的调整。而农场学校中新海学校六年级4个班,*小学六年级2个班,东风小学六年级1个班,前哨学校六年级2个班,目前都设在小学或一贯制学校小学部管理。属地化后与我县学段布局不一致,各方面管理将很不顺畅。三是农场东西跨度大,学校相对分散,造成部分学校规模过小。如新海学校本部各年级基本为2—3轨;长征分校一、二年级为双轨,三、四、五年级均为单轨;*中学初高中基本为双轨;*小学本部为双轨;东风分校一、三、六均为单轨,二、四、五为双轨;前哨学校基本都为双轨。过小的规模不利于教育氛围的形成和教育内涵的发展。

(二)硬件设施相对陈旧、简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是校舍陈旧破损。农场学校的校舍基本都建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大部分学校多年未作维修,部分房舍已不能使用;屋面渗水现象较为普遍,墙面陈旧;平开式钢窗存在安全隐患。二是专用教室不够。实验室配备不足,音体美等专用教室严重缺乏。三是食堂不达标,面积过小,卫生设施不全。四是运动场地没有改造,全部是煤屑跑道,尚无一个塑胶运动场地。五是道路、上下水系统、电力设施、围墙等附属设施不完善或破损严重。六是校园绿化率过低。七是“二期课改”配套设备严重缺乏,校园网均未建立,教师用电脑也不够。总之,这些学校的硬件配备与我县有很大差距,对教育教学的日常开展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均有不利影响。

(三)师资队伍配置不足,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一是教师总量不足。政务移交后进入编制的在职人员共278人。其中,新海学校121人,*中学37人,*小学79人,前哨学校41人。按照2007学年度学生情况,根据93编制标准和本县确定的教育事业调整编制标准核定,农场属地后编制应为397人,目前缺编119人。二是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由于客观因素影响,农场学校近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虽然每年引进了一定量的新师资,但引进教师层次不高且不够稳定。由此造成目前农场学校教师学历偏低,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总数的24%(本县为54%),中专以下学历占总数的37.4%;教师职称偏低,高级职称占总数的1%(本县为11%),中级职称占总数的23%(本县为44%);另外,非师范类毕业的教师占50%左右。这些因素造成教师专业水平先天不足,再加上骨干教师流失导致专业引领力量薄弱,规模过小造成教研活动难以开展等因素,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较为困难。

(四)教育管理存在一定薄弱环节,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从部分农场学校近几年使用我县统一试卷的测试结果看,这些学校学生的学业平均成绩处在我县中下等水平。原因有多方面,除了师资队伍本身素质的影响外,教育管理上的一些薄弱环节,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对教育五大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尚待落实,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教师备课不规范、上课随意性大等不良现象。二是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够健全,对教师教学业绩的评价较为单一,过程性评价体系缺乏,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尚待提高。三是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教育科研对学校及教师发展的引领作用尚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另外,农场学校的生源三分之二是外地民工子弟,家庭教育和学习环境的欠缺对学生的发展影响也比较大。

三、加快发展农场地区义务教育的对策建议

为在“*”末完成*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提高薄弱地区学校办学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抓住这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改善农场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努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力争用2­-3年时间使农场地区教育整体水平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从而共同为*教育的均衡化、现代化作出贡献。为此,我们建议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为管理的无缝对接创造有利条件。在农场学校布局的调整原则上要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学校机构设置要与农场新建制社区功能定位相匹配;二是学校机构设置要便于教育管理和教学业务活动的开展;三是要将农场现有教育资源与本地教育资源整合利用;四是要充分考虑农场新建制社区的人口总量、人口分布和未来人口变化趋势;五是要充分考虑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同时要兼顾低幼龄儿童的就近入学。在此基础上做好学校的布局调整。一是实行幼儿园独立建制。将原新海幼儿园、长征幼儿园、*幼儿园、东风幼儿园分别从新海学校和*小学中分离出来,建立独立建制的新海幼儿园和*幼儿园,长征和东风幼儿园分别作为新海和*幼儿园的办园点。前哨幼儿园规模较小,离裕安社区较近,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合并入裕安幼儿园。二是实行小学初中五四分段,撤并规模过小的*中学高中部,将*小学六年级全部划入*中学,成为初中预备班。从而实现与我县其它学校一致的学段模式。三是适当撤并部分小学,扩大保留学校的规模。目前新海学校长征分校、*小学东风分校均规模过小,不利于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新海学校现有场地基本可以容纳长征分校生源;*小学六年级划归*中学后,校舍场地也基本可以容纳东风小学的生源。周边乡镇学校也可以吸呐撤并学校的部分生源。布局调整后,新海、东平两镇义务教育阶段共设置4所学校,分别为新海学校九年一贯制,*中学、*小学和前哨学校九年一贯制。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47-02

国家目前正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社会对“知识、能力、素质都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也为如何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南京工程学院作为工程应用型高校,近年来不断加强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内涵建设,构建了“督教、督学”二位一体,内部监控与外部监控,短时反馈与长时反馈相结合的“双督导、两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现行的教学督导机制大多建立在学校层面的一级督导,针对下面众多的二级学院,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践要求、考核方式等质量环节上都各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决定了在教学督导的范围、内容和要求上不能一概而论。二级学院层面上的教学督导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和更有针对性的特点,是贯彻落实“双督导、两结合”的主力军,因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立良好的二级学院教学督导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督导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二级学院教学督导组成员由学院内部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管理能力强的副高职称以上在职人员组成,结合了老中青不同层次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大都参与了本部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能够通过督导检查为二级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献计献策,发挥智囊团的作用。

其二,作为一线教师的督导组成员掌握丰富的教学信息,对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了如指掌,能针对部门特点修改完善检查内容并对检查结果给予准确到位的评价。了解本部门人才需求,通过带学生实习的经历,与校内外实践基地和用人单位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成为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和企业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其三,二级学院督导组与本部门领导、教师和学生有良好的沟通环境,能够通过检查评估后的质量反馈,为院系和学校的管理层提供教学改革思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呈现的新问题给予中肯的指导,特别是对新进教师通过质量监控在教学帮扶工作方面有切实的效果。

综上,二级学院督导组与校级督导组织既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又有自身的独立性,它的作用和地位是学校层面的督导功能无法替代的。进一步挖掘其潜力,能够最直接、最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质量检查评价工作,是提高各二级学院乃至整个应用型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二级学院教学督导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认识的深化,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方式也显现出了诸多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

1.二级学院督导工作受制于校级督导,工作被动

一直以来,校级督导对二级学院的教学检查结果是评判其教学工作优劣的重要指标,因此校级督导在针对院系某一教学环节进行检查之前,二级学院一般都先行自查,检查评价的内容也与学校考查指标保持一致,使督导工作重复、被动,无法使质量监控体现本院系的专业特色,真正为培养各专业应用型人才把好质量关。另外,二级学院中的优秀人才往往受聘于校院两个督导组,时间冲突,精力不足,使其工作无法全部落实。

2.二级学院教学督导工作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1)部分督导任务仅停留在检查已产生的教学材料上,如试卷、毕业设计论文,因过了处理时效,发现问题也不能再返工。从检查评价中只能看出出现的问题,缺少指导性、建设性的提议和方案。

(2)过多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度低。忽视影响教学质量的其他环节,如培养方案、课程及专业建设等方面,缺乏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科学性研究。

(3)现在二级学院开展督导工作的主要对象是35岁以下的年青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造成每次听课的对象都比较固定,容易引起教师的抱怨。

(4)二级督导对实践环节的过程监控和实时监控的关注度和力度还不够,不能更准确地判断所实施的实践教学是否提高了动手能力。另外二级学院督导工作鲜有校外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的参与,缺乏对校外实践活动进行监控和评价。

3.督导反馈不及时,对评价结果没有形成合理的奖惩制度

二级学院督导组成员本身就承担着较为繁重的一线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当下管理体制下,二级学院不会因为督导人员被聘任而核减其工作量,这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督导信息收集和汇总的速度,加之没有先进的评价反馈系统作支撑,造成评价结果滞后,相关问题不能及时处理修正。此外,激励制度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检查评价的结果对被检查对象没有任何影响,奖优罚劣的措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三、应用型本科构建二级学院教学督导机制的有效途径

1.增强二级学院督导自,建立二级学院自身督导制度

在校院两级督导管理制度下,校级督导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对二级学院的督导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考量,在督导制度上应该鼓励二级学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其有权对各类督导评价内容进行修改、完善,保留共性,突出个性,放开手脚制定出适合本部门专业的督导评价指标。校级督导组织对二级学院督导工作的评价也要以是否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考量,主要检查其督导方案的制定是否合理而有特色,核实已完成的督导工作量,调动二级学院督导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最终形成校院两级督导机构在工作上相辅相成、内容上补充完善的良性关系。

在完善校级督导机制的基础上,也要建立二级学院自身的督导制度,包括基本原则、工作条例和责任制度。明确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与任务,规定督导组成员工作权利、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督导评价指标以及队伍建设、工作考核、经费保障等内容,并辅以具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只有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二级学院督导制度,在督导工作中进行的检查、评估、信息反馈、工作量核算等才有据可查,有章可循。有科学的督导制度作为保障,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才能形成长效机制。

2.二级督导组织认真落实“督教”与“督学”两手抓

“督教”和“督学”,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这两个方面实施全方位的监控与督导。“督教”工作是对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毕业设计等几个关键点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同时,要在每个监控点督教的深入和全面化上下功夫。在对督导材料的评价中既要公正公平,还要给予指导性、建设性的提议。负责制定针对新进教师的导师制帮扶计划和实施方案,定期组织本院的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优秀教案评选等活动,最终要达到“导教”的目的。

“督学”重点是关注学生学业上的问题,要与“督教”同步进行。二级学院督导组在对各教学环节进行检查的同时监督落实考勤制度、严查作业和实验情况,关注学习疑问和解决途径,狠抓考场纪律等,结合学生的评教结果,学生信息员的定期反馈,期中座谈会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收集数据以挖掘学风问题的成因,及时反馈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督学工作更强调专业教师的参与,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组织各类设计大赛,扶持大学生科技创新,从中选拔培养拔尖应用型人才,吸引带动更多学生参与进来主动学习,以达到“导学”的目的,促进学风建设。

3.加强二级学院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左右。二级学院督导组需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实践的重要地位,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督导力度。转变思路,将质量管理中的计划(P)、实施(D)、检查(C)、改进(A)这一循环模式进行调整,根据实践教学计划,不仅在实施后检查,还应将督导检查环节置于实施环节之前,进行事先预防性质量监控,即P-C-D-C-A,尽量杜绝发现问题后无法挽回的情况发生。

(1)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重点对新进教师和新开实验进行试讲试做的检查。

(2)在实践教学任务实施之前,收集本院数据,依据实践教学设备及人员数据,避免部分实验无条件开设的现象;收集学生网上评教及信息员提供的相关实践教学的数据,设定本学期的重点监控目标。

(3)督导组开学即下发实践督导任务量化指标,督导专家根据实验的时间安排及课程设计日进度表,针对重点监控目标进行不定期的跟踪检查。通过着重检查实践环节的开始和验收阶段,抽查报告,问卷座谈这一系列的督导工作,总体把握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增强实践效果。

南京工程学院依托校园网平台建立了“实验教学智能管理系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为二级学院实践环节的过程和实时监控提供了详实数据和管理监控平台。比如通过专家帐号,督导组成员能对本部门学生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情况进行监控检查,形成毕业设计期初、期中和论文的总体评价。

4.建立二级学院督导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

目前二级学院的督导工作大多采用发放评价表,督导打分,收集评价表,将评价信息汇总后上传下达。这样的传统做法工作效率偏低,督导结果无法及时传达到位,影响了工作质量和督导效果。建立基于二级学院网站的督导管理系统是改善反馈机制的有效途径。督导网具有的主要功能一是将督导的任务目标、计划安排、工作动态、反馈简报等广而告之;二是通过督导专家、教师、秘书不同身份登录系统进行督导信息的采集、查询和统计。三是作为教学资源共享库和信息交流平台。督导结果的反馈速度将在系统支持下大大增强,使被查个人能及时了解自身教学环节的优缺点,及时修正不足。

教学督导工作应充分考虑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想方设法调动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教学质量。一是校级督导机构每年针对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做年度考评,将考评的结果与教学单位拨款联系起来,奖优罚劣,激励促进各教学单位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二是各二级学院建立教师的绩效档案,将每次督导考核结果与岗位津贴、职称、评优、晋升紧密结合起来,势必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四、结束语

目前,南京工程学院在积极践行“双督导、两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二级学院督导组织也在制度建设、实践教学的过程监控、反馈和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力争在教师改进教学质量,学生改善学习风气上常督不懈,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切实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当然,在如何对校外实践活动进行监控和评价,如何吸收校外力量参与本部门教学督导工作仍有许多问题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篇(7)

一、加快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建筑业

(一)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集团。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扶持政策和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加快培育本地的知名企业、品牌企业和骨干企业。鼓励有实力的建筑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或参股区内外的企业,拓展市场空间;鼓励中小型建筑企业以产权为纽带进行联合重组,组建企业集团;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管理,提升效益,拓展融资渠道,提高综合竞争力。力争到“十二五”末培育出一家特级资质施工企业和一家施工产值超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全市建筑业由单一型向多元综合型发展,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在巩固和发展主业的同时,促进建筑业向房地产、交通、水利、电力等行业延伸,构建集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电力工程等专业为一体的大建筑业格局。建立建筑业与新型建材等有关产业的联动发展机制,加强产业合作,延伸产业链。到2013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超过100亿。

(三)加快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构建以高资质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承包企业为主体、劳务分包企业为依托,覆盖全行业的、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体系。提升总承包企业资质等级,合理调整总承包企业规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鼓励低资质的总承包企业向专业承包企业转化,扶持专业企业做专做精做特,加快提升在高端建筑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施工能力。适当放宽条件、简化程序,扶持劳动力资源富裕的乡镇、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

(四)大力开拓外埠建筑市场。继续巩固提高我市建筑企业在本市和市外传统建筑市场的占有率,鼓励企业开辟外埠市场,稳步提升市外建筑市场的占有份额。对开拓外埠市场成绩突出、积极回乡纳税、带动本市劳动力就业多的企业要给予奖励,在本市的建设工程招投标中予以加分。各级人民政府及市住建委驻外办事机构要充分发挥协调、服务、管理职能,为企业牵线搭桥,提供服务,积极帮助建筑业企业开拓外埠市场。

(五)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要通过集中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重点培养建筑经济管理、工程质量管理、科技应用与创新、工程预决算等建筑业各专业领域的拔尖人才,形成高层次人才优势,促进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企业要不断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与组合,引进大中专毕业生,并有针对性地放到施工一线锻炼、培养,蓄积建筑业发展的后劲。要采用高薪引聘等方式,引进区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层次人才,创造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加速形成建筑业高层次人才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完善建筑业统计制度。各旗县区、各相关部门要树立大建筑业的概念,加强对建筑业的统计工作,充实统计内容,扩展统计渠道,完善统计方法,统一统计口径,全方位科学统计建筑业有关数据,为建筑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加强建筑市场管理,营造促进发展的良好环境

(七)认真开展建筑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严肃查处在工程建设实施中出现的不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工程质量低劣、质量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我市工程建设项目依法实施建设。

(八)严格落实市场准入制度。市外工程勘察、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工程监理、招标、工程造价咨询等企业进入我市承揽工程业务,需到市住建委办理入境备案手续。建设工程招标文件要明确提出,参与投标的市外施工企业要承诺中标后在设立独立纳税机构(分公司),并将其作为合同条款在合同中写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发放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时,要核验中标的市外施工企业已在我市设立的独立纳税机构的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

(九)规范招投标管理工作。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有关部门实施招标投标活动行政监督的职责分工意见的通知》文件规定,做好本地区的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招投标制度,消除人为因素,采用综合评分法评标确定中标人,严禁以抓阄形式确定中标人,全面推行无标底招标。加强合同备案管理,招标人和中标人须在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签订书面合同,并在7日内由中标人将合同送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十)明确依法招标工程规模。全市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单项合同额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工程项目,必须通过依法招标确定中标人,其招投标活动,必须依法进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建设工程招投标服务交易中心(有形建筑市场)进行交易。

(十一)加强工程造价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计价规范,按季指导价格,合理控制我市的工程造价水平,特别是要按季、按旗县区制定商品混凝土的指导价格,保证价格公平合理。

(十二)全面落实工程总承包企业负总责制度。总承包企业要对建设工程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支付、合同履行等负总责;凡在招标文件或承包合同中约定可以分包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应将工程分包给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企业,订立分包合同后,应到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十三)严格注册建造师和项目总监变更管理工作。在工程实施中,通过公开招标方式中标的施工企业的建造师和监理企业的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不允许进行变更,如建造师或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确因身体等特殊原因不能上岗,应出具相关部门的证明材料,由施工企业或监理企业向招投标监督部门提出增补建造师或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的申请,增补人员的资质条件和业绩等要与中标的建造师或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基本一致,但原中标的建造师或项目总监理工程师自离岗之日起,在该工程未履行竣工备案手续前不得再参加其他工程项目的投标活动。通过邀请招标方式中标的建造师和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申明理由进行变更的,应由资质等级一致的建造师或项目总监理工程师接替其项目管理工作,但原中标的建造师或项目总监理工程师自变更之日起一年内不得参加其他工程项目的投标活动。

三、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夯实建筑业发展的基础

(十四)完善市和旗县区两级质量监督体系和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加大工程质量检查和建筑材料抽查力度,积极推行工程质量巡查和差别化管理制度。根据工程类别、重要性、工程参与单位的业绩、信誉、质量保证能力等情况,实施分类监督。工程实体质量监督与企业及项目经理部质量保障体系监督并重,严厉打击工程建筑质量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查处质量责任制不落实、项目部执业人员人证不符、随意脱岗、离岗等问题,着力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行在岗建造师离岗告知制度,在岗建造师离开施工现场两日以上,要由本人书面申明理由,经施工企业负责人和监理企业负责人签署意见,并报承担本工程监督任务的质量监督站、安全监督站备案。复岗后要及时到备案部门办理手续。建造师离岗期间,施工单位要指派一名资质条件与其一致的建造师临时代行其职责。

(十五)突出质量监管重点。强化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责任行为监管和工程实体质量检测,重点监管住宅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以及道路桥梁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认真开展以建筑节能保温材料及其施工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工程质量专项整治工作,抓好框剪结构工程填充墙裂缝等质量通病的治理,切实抓好建筑工程地下车库防水施工质量。

(十六)全面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各旗县区政府所在地规划区内,要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全面使用商品混凝土。没有设立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的旗县,要在6月底前完成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资质报批工作。

(十七)建立企业争先创优激励机制。对获得国家、自治区和市级质量奖的企业及其项目负责人,可在招投标中予以奖励加分。实行建设工程优质优价制度,对获得国家鲁班奖的企业,可以试行奖励工程制度,具体办法由市住建委制定。

(十八)切实加强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建设。认真开展以深基坑、高支模、脚手架和建筑起重机械等为重点的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强制推行安全防护设施标准化,加大定型化、标准化安全防护设施的推广和检查力度,规范建筑施工现场防护设施。推行施工现场防护用品免费抽样检测制度,确保施工现场使用的防护用品合格,真正起到安全防范作用。积极开展打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专项行动,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从源头上杜绝安全管理漏洞,保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四、加快诚信体系建设,推行履约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篇(8)

一、重点工作。

1、开展学生行为规范“六个一”活动情况。

本学年,我校各班及各村小班级,首先,根据县教育局开展学生“六个一”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写好计划,并在平时活动时做好“六个一”活动记录,每学期末有总结。

除此之外,我校各班级也开创性的开展“六个一”活动,如,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课前进行一分钟演讲;每天记一句名言警句;每天跟父母交流一次等等,把“六个一”活动具体化,并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中,融入到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

学校各班设立了“六个一”活动成果角,自己班级设立六个一活动角,所有成果自己保留,以备中心校检查评比。(中心校检查,每学期两次或两次以上,其检查结果,做为老师评价的依据。)

本学期开始,运行星级班级管理评价,各班每周的团队检查结果,做为班级星级管理评价的依据,按星级评价,期末汇总,算出各老师的班级管理星级分。记入老师的班级管理星级考评分。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方面。

本年度,学校加强了德育制度建设,促进德育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升、降国旗制度;主题班团队会制度;家长会制度;家访制度;班主任例会制度等。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狠抓制度的落实、执行。收到较好的效果。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情况。

本年度,学校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基地(图书室、实验室、校外活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各项活动有检查、有活动记录、有总结。

通过班团队会、演讲等多种形式,使主题教育活动各有侧重,构成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特别是结合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开展了感恩教育主题中队会观摩活动,全镇教师全员参与,受到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

4、德育队伍建设方面。

本年度,根据县德育工作要点的要求我校围绕开展“德育领导、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六个一活动的开展,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各项活动与教育、教育相融合,整合,共同努力,共同提高,真正收到实效。

5、学校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本年度,根据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农安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把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扎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信箱,学生心理咨询档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变化,给学生提供心理释放的“绿色通道”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困惑。强化德育的质量和效果。

6、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本学年,我校以班级文化建设为基点,以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为核心,以促进形成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为目标,大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文化制度建设、文化活动建设,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凝聚师生情感的校园文化。

本学年,学校继续实行值周班级和班级干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和学校管理,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自主发展,通过搞好班级布置,增强班级的文化气息和氛围,通过学生办班报、手抄报,出黑板报、墙报,等多种方式,活跃和丰富班级文化生活,引导学生、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7、家长学校创建方面。

根据农安县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章程,并按章程的要求,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成立班级家长领导小组,由3—5名家长组成,学校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二次会议,听取家长代表对学校工作的反馈意见,让家长参与学生重大决策。家长通过联系卡,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工作。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篇(9)

一、发扬成绩,乘势而上,加快推进打造教育名县步伐

近年来,我县教育事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我们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高扬“唱响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这个主旋律,全面实施“农村教育城镇化、学校建设标准化、教育装备现代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教育管理科学化、教育质量优质化”等六化目标工程,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县的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1、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名校”建设

县委、县政府在快速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始终不忘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一是学校建设上档次。本着科学规划、功能齐全、建筑优质的原则,积极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工程。自去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新建校舍面积近4万平方米,新建农村寄宿制工程项目11个,维修校舍面积1万余平方米,改厕50余个、改建饮水设施100余项,突出抓好了尊桥明德小学、皂头侨心小学等社会捐赠教育项目建设和管理;今年2月份,还积极做好了学校“普九”债务审计工作,为今后学校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二是教育装备上规格。朝着教育装备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仪器配备合理化、网络信息建设化、专用教室标准化三大工程。上半年,全县共完成总投资600万元共有344个三种模式的国家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建设。同时全县共统筹经费480余万元,为学校新安装多媒体设备24套,新配计算机600余台,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接通10兆宽带,加快推进了教育装备现代化建设步伐。三是网点布局上规模。教育城镇化是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有效整合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而科学调整学校网点布局是推动教育城镇化的具体手段之一。目前,已在撤并的3个乡镇中进行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试点。在做好农村学校网点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县城学校的投入,加快县城学校规模建设。今年,县政府把县六中和县五小的建设列入县重点工程强力推进,同时,县政府以2500万元的价格将国信学校收回,并将县二中初中部移至国信学校办学,计划3年内逐步剥离县二中初中部,既做大了二中高中,又做强了初中。此外,县政府还把县六中与信芳学校进行为期5年的联合办学。四是学校管理上水平。科学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只有管理到位,才能出成绩、促发展。一年来,全县从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着手,通过开展教育“规范管理年”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探索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模式,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规范的学校管理体系。

2、深化机制改革,加强“名师”培养

名校,名师,两者相辅相成。一年来,通过机制改革,加大财力投入,创设发展平台,大力实施“431”名师工程,加速推进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进一步推进了教师队伍专业化进程。一是大力实施了教师队伍更新工程。上半年,面向全国高校毕业生,通过全市统一组织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考试,三支一扶,引进县外优秀教师等渠道共录用150名教师分配到中小学任教,尤其重点倾斜偏远山区小学,进一步优化了小学师资队伍结构。8月份,在中考、高考的优生中,还根据本人意愿,积极做好了126名师范定向生招录工作。二是扎实推进了人事改革工程。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是调动和发挥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一大举措。一方面,为科学规范教师职称管理,县政府颁布施行了《上饶县教育系统专业技术职务动态管理规定》。另一方面,为规范学校人事任职,通过质量考核、民主推荐、学校推荐等程序,建立了校级领导后备干部库。三是全面落实教师培训工程。教师培训工作是教师成长的专业平台,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夯实发展教育的奠基石。一年来,共落实省、市、县教师培训工程80余项,共计7600余人次,其中国家远程教育培训为全员培训项目。同时还通过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做好年轻教师的网上培训工作,并将培训情况折合学分,登记在册,作为教师评聘职称的重要依据。

3、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名县”进程

发展教育事业,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充实教育内涵,着力提升教育教学优质化,积极打造教育品牌,全面推进打造“教育名县”进程。一是教学竞技冲前冒尖。近年来,我们主张学科大练兵活动,通过各级各类教学竞技的检验,活动成效非常明显。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竞技活动200余人次,就有80余人次榜上有名;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20余次,共有60多人次在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奖,尤其是县二中参加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和第18届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均获省团体一等奖。另外,全县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不断增强,课题立项、结项工作位列全市前茅。二是高考中考成绩辉煌。全县高考上二本以上人数1090人,首次突破千人大关,增幅列全市第一,总量居全市第二。其中县中上一本线350人、二本线以上9*人,2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县二中首届高三毕业生高考取得可喜成绩,上一本线24人,上二本线93人。全县中考总分上600分达1095人,位列全市第一,创我县历史最好成绩。三是督导评估彰显成效。为督促学校加强管理,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依据学校量化等级督导评估方案,通过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全县共评出5A学校8所,4A学校10所,3A学校21所。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干部群众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重视、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结果;是全县广大教师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的结果,凝结着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们离打造“教育名县”的距离还比较远,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要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勇于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知难而上不言难,迎难而上不怕难,排难而上不留难,加快推进“教育名县”建设。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推进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唱响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是个宏伟的目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主题,主动适应,找准关键,突出重点,倾心尽职,扎实推进全县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今后,我县教育工作应围绕这个总体目标,从实施教育“六化”方面着手,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一要夯实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发展教育的基础,如何抓好小学至初中的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老师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抓住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机遇,改进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教学效益。要认真审视我县义务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对策,做好基础教育,夯实发展之基。二要创新特色教育。按照职业教育显特色的发展导向,加快发展特色职业教育。目前,我县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达6206人,创历年学生数新高,职高普高比例达43:57,高出全省20个百分点,学生就业率达98%。上半年,部分职业学校又被评为省级示范职业学校,所以我们要把握好时机,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重要载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全力提高职校的办学水平,注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专业建设,突出地方办学特色。三要打造品牌教育。按照“做大做强中学教育品牌”的思路,积极探索发展中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做强做大我县中学教育。在做强县中办学规模的同时,重点做大县二中的高中教育,计划三年内将县二中初中部剥离,努力将县二中建成省重点建设高中,促进我县高中教育水平全面提高。四要扶持民办教育。按照“民办教育”上规模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制和社会力量投资机制,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引导民办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我们要以“龙翔教育集团”、“清林教育集团”等民办学校为示范校,利用3-5年的时间,规范我县民办教育办学模式,形成民办学校“校校有特色”的格局。

(二)强化教育管理,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应牢牢抓住“强化教育管理、狠抓教育质量”这个核心不动摇。今年,是教育系统“规范管理年”,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实施教育“精细化管理”,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是不能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从抓课堂教育、抓起始年级、抓薄弱学科做起,把最强的师资配置到起始年级,开齐、开足所有课程,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向课堂要质量。防止只抓高中,不抓小学和初中;纠正只抓毕业年级,不抓低年级;杜绝只抓会考、高考科目,不抓其它科目的问题。教育部门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杜绝类似情况发生,夯实打造“教育名县”的基础。二是让学生赢在冲刺点上。好的起点更要造就好的结果,教育要环环相扣,抓住每个环节不放松,确保学生循序渐进,在各级各类考试和竞赛中能取得好的成绩。教育部门要加强研究,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中考、高考复习指导模式,强化校际交流网络,努力提高教师指导中考、高考的能力和水平,使学生享受到独特的学习模式,最终赢在冲刺点上。三是让教师强在现代技术手段运用上。要着力于“教育装备现代化”战略,突出常规教学仪器配备合理化,专用教室标准化,网络建设信息化工程。目前,全县已集中财力建设了部分项目,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现代化技术装备,把教育装备现代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渠道,发挥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优势,特别是要利用好教师“视听阅览室”和“电子备课系统”,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让每位教师享受现代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成果。

(三)消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

“安全重于泰山”致力于每个行业,而就安全责任追究来讲,学校安全显得尤为突出。各镇(乡、街道)及有关部门和学校一定要把学校安全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在不影响学校教学秩序的情况下,要经常深入学校督促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切实把学校安全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各级各部门要从上泸中学“5.17”事故中吸取教训,警钟长鸣。

一是要健全制度,责任到人。全县各镇(乡、街道)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上饶县综治委《关于建立学校及周边治安梯级防控体系的实施方案》,建好一个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安全责任体系,健全一份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一份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学校校长为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并将安全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人,确保每项安全工作有人管、有人负责。二是要加大检查,防范于未然。教育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对校舍、食堂、围墙、厕所、宿舍等场所进行检查,加强对学校寄宿生的管理,及时排除各种不安全隐患。卫生防疫部门要定期检查中小学饮食、饮水等问题,确保学生饮食安全。三是要加强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公安交警部门要主动和学校联系,服务于学生,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特别要加强对县城学校学生上学、放学间的值勤巡逻;政府要投入财力为公路旁的学校设立安全标志牌和车辆减速装置;县公安、消防、文化、工商等部门要联合加大对学校周边网吧等娱乐场所的专项治理和整顿,促其合法经营;各级各类学校要狠抓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努力为青少年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提升教育整体形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来说是无字之书,无言之师。“正人者必先正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广大教师务必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勤业、敬业、精业、乐业,不断锻炼高尚品格和职业风范。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篇(10)

我们实施“精神备考”策略,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的活动或文化宣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提升了师生备考的精神境界,激发了师生备考的昂扬风貌,培育“团结拼搏,奋勇当先”备考文化,打造师生工作学习的精神特区。

精神备考的实质是师生在备考中具备崇高的理想、强烈的责任意识、充足的信心、高昂的斗志、燃烧的激情、亢奋的情绪、活跃的思维、高效的训练……这个子课题通过开展一系列精神备考活动,让师生不为高考而赢得高考,在备考中提高人生价值品位,提升人生精神境界,提高能力和素质教育,以得全面发展。

2.研究重点

(1)研究“精神备考”“ 精神特区”等备考文化内涵。

通过研究,我们初步界定了几个重要术语:

一是关于校园文化。

主要是武鸣高中特色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体现,富含武高精神、渗透壮民族独特和鲜活特点的的武鸣高中校园文化。它不移植,不引进,更不是照搬照抄,而是量身打造,能解决本校实际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

二是关于精神特区。

校园精神特区。精神特区“让师生向往高尚的东西,让师生自觉净化自己的心灵,以崇高、纯洁、大公的精神来养育师生的精神追求,升华师生的精神境界,使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同学的整个生活都充满激情,充满理想,充满活力。”(河北衡水中学原校长李金池语)

武鸣高中精神特区。以“追寻光明,厚德求知”的武高精神为内涵核心的武鸣高中师生精神锤炼与健康成长的特别环境氛围。在这个环境氛围的感染、熏陶下,师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振奋精神风貌,崇尚一流,行为习惯高洁,全面持续发展。

三是关于精神备考。

实施“精神备考”策略,建设制度文化和以精神文化为重点备考文化,培育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团结拼搏,奋勇当先”备考文化,提高人生的价值品位,提升师生备考的精神境界,激发师生备考的昂扬风貌。。

崇高的精神境界就是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了强烈的责任心,具备甘于奉献精神、养成善于合作的作风;昂扬的精神风貌意味着人有着积极的情绪、良好的心态、活跃的思维、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毅力、勇于进取等良好的品质。

(2)研究“精神备考”的实施策略。

①研究判断精神备考的科学性、全面性和适用性,丰富“精神备考”的内容,研究如何通过实施科学的精神备考系列活动,以达到“精神备考”的预期效果,并研究、分析、总结出备考文化建设的好理念、好方法、好机制。

②重点研究我校“精神备考”策略。研究如何围绕“追寻光明,厚德求知”的武高精神,培育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我年级特色的“团结拼搏,奋勇当先”备考文化。

二、“精神备考”的实践初探

“精神备考”的实践主要是:围绕“一种文化”,探讨“五个实施”。

“一种文化”是:在全校特别是全年级营造浓厚的“团结拼搏,奋勇当先”的备考文化。学生方面,通过教室宿舍励志文化建设、系列化主题班会、励志演讲等活动,着力建立强有力的、富有高考风气的班集体,用集体的力量和感召力来促进每一个人的进步。

五个实施”是:

1.实施团队备考。

为培育好“团结拼搏,奋勇当先”的备考文化,我们依靠了“四个团队”。两个教师团队:一是精诚团结、刻苦钻研、知难而进的高水平高三教师团队,二是群策群力、把脉开方、高屋建瓴的各学科备考研究指导中心组专家团队。

2.实施励志备考。

(1)制定、宣读年级高考誓言。我们制定年级高考誓言,让学生宣读,引导学生追求崇高。2013届高考誓言是:“我们是武鸣高中2013届学生,面对高考,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庄严宣誓:我们树立理想,坚定信心;我们承担责任,奋勇向前。

(2)印制备考励志手册。手册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引导性强,实用性好。主要内容有:①年级高考誓言。②学生基本情况记录、高考目标、高考宣言,班主任寄语、家长寄语。③学生成绩“K线图”。包括总分变化、名次变化、学科成绩增值曲线图等。④每次大考的成绩分析、总结反思与班主任寄语。⑤2013年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

(3)加强班级专项励志文化建设。加强班级专项教室文化、宿舍励志文化建设,延续、巩固一二年级以来的班级文化建设成果,精心布置教室文化,制定班级、宿舍高考口号,制作“教室励志牌”和“宿舍励志牌”(分别悬挂在教室、宿舍门口的墙壁上),营造高考的浓郁氛围。

(4)实施周四系列化励志演讲。固定每周星期四早上做操结束后,由值周的班主任、年级领导或年级邀请演讲嘉宾(学校领导、别的年级的领导)的对全年级同学进行励志演讲,不断给学生注入奋斗的动力。系列化励志演讲主题由年级组适时选定。

(5)开好系列化主题班会。要求班主任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的主题班会,可以进行学法指导、学风建设、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等,让学生在班会里得到调整,

得到鼓励,涌起激情,勃发斗志。

(6)精心策划励志标语和板报。励志标语根据备考各阶段需要拟制,如考前一个月,我们在高三做操的广场前方挂的两条标语是:“让总结归纳成为高考冲刺的爆发力”“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望八桂大地,我主沉浮!”很有阶段针对性。

3.实施激情备考。

激情备考就是要激发师生澎湃的激情。师生备考有激情,则体力充沛,情绪高昂,精神饱满,头脑兴奋,思维活跃,做事高效。主要有二:

一是实施激情跑操。高呼班级高考口号跑操,声音洪亮,步伐统一,让学生跑得兴奋,跑出激情,跑出信心;让学生在跑操中养成专注的习惯,感受集体的力量。

二是制造“激情事件”。鼓励各班制造备考“激情事件”。

从学校高度,精心安排,创新设计,努力做好分布于 不同备考重要阶段的几项重大活动,打造“难忘教育”,推动激情备考。

5.实施心理辅导。

(1)细化落实心理辅导工作。细化落实专家励志心理讲座与班主任心理讲座、收集与播放校友励志视频、师生外出活动、班际趣味性体育竞技比赛、心理教师催眠放松训练1与训练2、考前“考试生物钟”调整、学弟学妹赠送高考励志祝福语、考前总动员等各项工作,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斗志,引导学生把心态调节到最佳备考状态上来。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12-03

一、广西高等教育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1 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1)高等教育规模稳步增长。2010年广西本科、专科教育发展规模与2005年相比,学校数从51所增加到70所,增长41.17%;在校生数从338261人增加到567516人,增长67.77%;毕业生数从96495人增加到157880人,增长63.61%;招生数从85275人增加到164028人,增长92.35%。2005年广西研究生教育与2010年相比,招生学校数从9所增加到11所,增长22.22%;在校生数从10711人增加到20823人,增长94.41%;招生数从4561人增加到7720人,增长69.26%;毕业生数从1652人增加到5396人。增长226.63%。

(2)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递增。广西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4年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直到2007年,一直停留在15%。但从2008年开始,逐年递增,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6%,2009年达到17%,2010年达到了19%。

(3)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增加。2009年广西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11943.69元,与2005年相比增加2440.22元,增长25.68%,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21.89%的水平;2009年广西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6228.73元,与2005年相比增加2260.7元,增长56.97%,接近同期全国57.93%的平均增长水平;2009年广西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1978.94元,与2005年相比增加570.85元,增长40.54%,低于同期全国68.43%的平均增长水平。

2.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1)教师数量不断增加。2010年广西高校专任教师32616人,较2005年21476人增加11140人,增长51.87%;2010年生师比22.61:1,较2005年22.79:1提高0.8%。

(2)高学历教师比例明显提高。2010年广西高校专任教师学历以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为主,其士研究生学历教师255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8.07%;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12518人,占39.55%;本科学历教师16043人,占50.69%;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535人,占1.69%。

(3)年龄结构趋于合理。2010年广西高校专任教师中,30岁及以下年龄段869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47%;31—50岁年龄段19549人,占61.77%;51岁以上年龄段3408人,占10.77%。

(4)职称结构逐步优化。2010年,广西本科、专科学校专任教师总数316.50人。其中本科院校19679人,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分别占教职工总数12.13%、27.21%、39.06%、12.04%和9.56%;专科院校11971人,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分别占教职工总数2.92%、22.74%、38.57%、26.08%和9.7%。

二、广西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等教育规模与发达省市相比严重落后,教师总量不足

2010年,广西本科和专科院校仅为70所,较北京少17所,其中本科院校少33所;较广东少61所,其中本科院校少26所;较江苏少80所,其中本科院校少42所;较浙江少31所,其中本科院校少26所。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6.5%,广西落后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落后北京53.8个百分点,落后广东9个百分点,落后江苏21个百分点,落后浙江26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高校生师比已达17.27:1,广西高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4个百分点,与教育部要求的高等院校18:1生师比高出4.61个百分点。广西高等教育规模与发达省市的差距不断拉大,高校数量偏少,导致教师总量不高,成为制约广西招生规模扩大和毛入学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2.高等教育投入与发达省市相比严重滞后,教师待遇总体偏低

2009年,广西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三项指标虽然较2005年都有所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省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方面,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06个百分点,比北京低67.43个百分点,比广东低46.78个百分点,比江苏低36.58个百分点,比浙江低47.81个百分点。在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方面,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61个百分点,比北京低79.08个百分点,比广东低42.93个百分点,比江苏低25.42个百分点,比浙江低33.9个百分点。在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方面,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1个百分点,比北京低90.02个百分点,比广东低62.2个百分点,比江苏低52.58个百分点,比浙江低36.36个百分点。广西属于经济欠发达和后发展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高校教师待遇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孔雀东南飞”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师资队伍显性、隐性或潜在流动或流失。

3.师资队伍总体结构不甚合理

(1)高学历教师比例仍然偏少。从统计情况看,自2005年以来,广西高校专任教师中学士及以下学历教师比例逐年下降,而博士、硕士学历教师比例逐年递增,这种情况符合高校发展的趋势。但2010年广西高校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8.07%,硕士研究生学历占39.55%,高学历教师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62%,尚未达到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规定的50%的比例,高学历教师仍然不足。

(2)教师年龄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虽然2010年广西高校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但在31~50岁年龄段教师中,31—35岁教师632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20%;36—40岁5078人,占16.04%;41—45岁4458人,占14.09%;46-50岁3684人,占11.64%。41岁—50岁中青年骨干教师是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这部分教师人数偏少,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73%,导致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失衡,难以形成合理的学科梯队。

4 师资队伍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目前,广西高校师资队伍管理大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式管理模式,尚未形成开放动态、科学有效的师资管理模式。在人事分配制度上,“大锅饭”的形式依然存在,没有充分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教师努力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有效激发;在教师的聘任上,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竞聘过程大多流于形式,对教师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在教师的考核上,重定量考核、轻定性考核或重定性考核、轻定量考核,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在教师资源的利用上,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在教师的流动上,往往是“一潭死水”,导致一些教师缺乏竞争意识,安于现状,爱岗敬业精神难以形成。

5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

广西高校教师来源较单一,主要渠道是新录用的高校毕业生、从其他高校调入的教师或转岗的原学校教师。这些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不高,即使有些教师的外语读写能力较强,但听说能力也较有限,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电化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得到普遍运用,传统的黑板和板书教学仍占据主流,教学的信息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科研基础和科研条件薄弱,影响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广西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 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

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是稳定师资队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已成为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广西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条件保障的需求与公共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为缓解经费紧张局面,广西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福利待遇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逐步提高广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中央核定的比例;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来源稳定和持续增长。

2 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力度,造就学术领军人物

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广西高校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学科梯队建设为基础,选拔一批高水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首先,要大力选拔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抓住目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新老交替的契机,坚持目标分层原则、德才兼备原则、公平公正原则、动态选优原则、结构优化原则,结合学科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加速选拔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其次,要加大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于教师培养力度。一是制订和实施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规划,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依据考核结果对其实行动态管理。二是设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专项经费,通过提供配套科研经费和良好实验办公条件,在职称评聘、工资福利、出国访学、住房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和倾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结合学科建设加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在保持和发扬优势、特色学科基础上,加强和发展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在动态管理中重点扶持和加强这些学科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建设。

3 创新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

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机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广西高校要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师资管理制度。一要树立“以教师为本”观念。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重事轻人的弊端,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人事工作的核心任务,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改进师资队伍建设,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原则,进一步创新师资队伍管理的模式、机制和方法。二要推行真正意义上的职务聘任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打破教师职务聘任终身制,建or"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实现教师职务聘任制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三要大力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积极探索知识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建立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人才奖励制度,将分配制度的重心从提高个人收入转变为支持优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4 优化师资队伍资源配置,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拥有一支相对稳定、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办学的前提。为解决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广西高校必须进一步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多元化构建师资队伍。首先,要加大“刚性”人才引进力度。要积极适应人才竞争流动的形势,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和接收国内重点高校的优秀应届毕业生,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学科、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其次,要加大“柔性”人才引进力度。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实行开放式的人事管理模式。一要推行人事制度,建立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灵活编制管理制度。给予高学历、高职称学术骨干固定编制,对低学历、低职称者实行人事制度,如其经过努力取得相应学历、学位或高级职称,经学校考核合格后可转为固定编制,充分发挥编制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形成人才合理流动的良性机制。二要建立专兼结合的人才资源共享机制。通过采取“双聘”、“兼聘”等聘任制度,多渠道、多方式、多途径开展“招才借智”,聘任院士、国家“”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聘请企业或研究单位有经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聘请著名专家来校短期任教,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

5 建立健全教师培养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