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技校学生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5:08

技校学生总结

技校学生总结篇(1)

面对各个学校的无序竞争,我们清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全体教职工审时度势,认真确定以宣传为招生的突破口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精心选择宣传材料,编印招生简章,印发《致学生的一封信》,制作录取通知书,根据招生彩页实用性不强、易流失的特点,编制了图文并茂的2018安达市高级技工学校的招生指南,让学生、家长及社会其他人士全面了解我校的办学特色、成果、专业设置以及国家的技工教育方针政策等。

2、安达市高级技工学校协同6个乡镇(万宝山、太平庄、升平、青肯泡、先源、任民)的中学对学生、学生家长及班主任进行了思想动员,开好教师会、学生会、学生家长会,通过入室宣讲、广告宣传、走访学生家庭等形式,宣传技工教育,引导毕业班学生到我校学习。

3、市中考期间,安达市高级技工学校到三所考点进行了落地宣传,对部分考生及考生家长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宣传。

二、组建一支专业招生队伍,做好招生的各阶段工作

招生就业办公室从历年招生任务完成的较好且工作认真有一定的招生经验的教师中选拔4人担任专职招生工作,担负招生的主要任务。校领导实行包片责任制,目标层层分解,把学校招生任务分解到每个教师的身上,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开展各阶段的招生工作,这样使得整个招生工作做到了定人定点定任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深入千家万户,做好鼓动宣传

进入招生季以来,招生就业办公室一班人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深入一线,入室宣传,特别是利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的时间,家长及部分学生都在家的这一有利时机,我们走村串户,力求把我们的招生政策宣传到位,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及学生家长对我校有所了解和获得基本认知,以真情和温情感动学生及学生家长。

我们宣传招生途中,遇见集会,还不失时机地宣传,散发彩页,回答学生及家长所提出的有关技工教育的问题,继续树立我校社会形象,以求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中考过后,筛选出意向生,进行重点攻关,和学生及学生家长认真交换意见,推心置腹,屈膝长谈,不放过任何一个学生入学的机会。

四、转变工作作风,发挥窗口作用

招生就业办公室是我校窗口,如何发挥窗口的作用,更好的展示我校的形象,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决定从自身做起转变工作作风,治懒,治散,同时整顿工作纪律,接人待物,实行礼貌、文明用语,给来访的学生及学生家长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

来学校咨询的,我们都热情接待,仔细询问学生及家长的意向,揣摩学生及家长的意图,认真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做到百问不厌其烦,使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在接电话方面,我们尽量和气、耐心,以真诚的心态来感动对方,引导他们到校参观和入学。

五、招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资金紧缺,专业教师稀缺,现有专业设置还不能完全满足我市经济发展和众多学生学习的需要,工作仍然面临着十分繁重和紧迫的任务。

1、对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认识不高。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重普高,轻职专,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读普高,考名校仍是许多家长和学生的执着追求,而学技术则成了“行为习惯差、文化基础差、家庭条件差”的“三差”学生的无奈选择,甚至一些技工学生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转变观念有待我们的艰苦努力;

2、中专招生秩序混乱问题。民办职业教育机构和市外技工职业学校非法招生,中介花大量的成本进行不正当“招生”,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招生秩序,某种程度上损害了技工教育的声誉,给安达市高级技工学校今后的招生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私立技工学校以高额的回报,打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据了解,目前我市仍有超过200以上的学生流失到外地其他学校;

3、对安达市高级技工学校的认知度不高。由于安达市教育局规定,不允许任何职业技术学校入校、进班等宣传,安达市高级技工学校只能以走街串巷、进屯入户、市集市场和中学幅员以外进行宣传等活动。

六、2019年,招生就业办公室准备对招生工作重新部署,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做到:

1、找寻市内外的大中小型企业,与其进行相应的校企合作,建立新型学徒制的技工教育机制和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2、在学校内部组织精英团队,进行有组织并适合城市与农村相对应的短期培训和创业培训;

3、组织一支学生招生队伍,挑选素质高,纪律好的学生,进行招生培训,以他们的所见、所学、所闻告诉广大在读中学生,取得同龄人的共鸣;

4、对已经涉足的6个乡镇进行跟踪回访,继续拉拢生源,同时踏足其它8个乡镇,对安达市高级技工学校进行从不知到知的落地宣传,进行入户走访;

5、进行与各乡镇中学和市内中学的深度对接,积极寻找校校合作的具体事宜;

6、发挥技校的实训实操优势,组织有规模的以技校为单位的线下活动,同时与同事积极走动,以人传人的模式,以线上平台为载体,进行地毯式宣传;

技校学生总结篇(2)

某某学校是某某年市政府创办的部级重点技校。办学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坚持多层次培养人才,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在校生达到了2500多人;专任教师145人,65%以上具有中高级职称。学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教学实力和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办学以来,为我市的经济建设输送了近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近几年来,学校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和提升办学层次,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学校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把技校建成在校生达到3500人(其中高级技工班1500人)的规模,具有技工教育特色的集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示范性教育基地。

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学校计划今年在原有食堂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食堂礼堂综合楼。

2、项目选址:在总平面图原有食堂的位置。

3、建设规模:拟建食堂礼堂综合楼项目总用地面积1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850平方米,总体结构为四层(含中间夹层)。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市政府制定了我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这一发展形势直接导致我市就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重大转变,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无疑为我市技工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技校作为我市目前最大的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基地,责无旁贷地肩负着这一重任。加强市技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市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素质的需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技校食堂建于某年,是按当时在校生1000人的办学规模设计建造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校在校生现已达到2500多人,由于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食住都在学校,造成学生食堂十分拥挤,无法容纳全校学生一起用餐,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生只能等候用餐,或者到小卖部吃快餐,对学生的管理和身体健康十分不利。根据全市再就业工作会议的要求,技校要发展到在校生3000人的规模,那么现有的食堂规模就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另外,由于技校一直没有礼堂,以致全校师生大会、文娱活动等都在露天场所进行,十分不便。

为此,市委、市政府在今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市委常委、副市长联席会议上讨论同意市技校改扩建学生食堂及兴建学生礼堂,工程总投资控制在888万元以内,所需资金按进度列入去年市财政预算安排。市技校食堂和礼堂的建设,将大大改善技校的食堂拥挤和师生开大会、文娱活动等方面的困难局面,为技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三、建设条件

1、项目选址的地形情况:拟改扩建的食堂礼堂场地位于校区中心地带原食堂的位置。建筑施工时需要拆部分墙、烟通、补桩基础。

2、项目选址的地质情况:以改扩建的食堂礼堂综合楼场地属于低小丘陵间地段,冲洗积成因。填土为0.9~5.5米,平均约2.5米。下伏有软弱淤泥质土及细砂层,将选用桩基础。

3、交通条件:项目在校园内,交通便利。

4、供水供电情况:学校供水由第三水厂供应,水源保证;学校供电设施完善,电力有保证。

四、管理机构和劳动定员情况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设有管理机构7个,分别是党群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招生就业科、培训部、教育后勤服务中心(基建工程办公室)。学校现有教职工230人,其中专任教师145人,在校生2500多人,98%以上为本地生源。

五、建设规模及建设规划

拟建食堂礼堂综合楼项目总用地面积1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850平方米,为四层结构,1、2层为食堂,3、4层为礼堂,建筑面积为2499平方米内设约1650个座位。礼堂顶用钢结构屋盖,面积为1200平方米。

六、投资构成及资金来源

拟建食堂礼堂项目工程总投资888万元,其中:勘察费2.5万元,监理费11.06万元,设计费44.045万元(含可行性研究两个方案的设计费5.745万元)。土建工程费630.9万元,水电及消防费106.2万元,设备费21万元,人防费及城市设施配套费53万元,其他19.295万元。食堂礼堂综合楼项目所需资金全部按进度列入2005年市财政预算安排解决。

七、建设进度安排

拟建食堂礼堂项目建设进度安排:某某年上半年争取立项,10月进行投标并做好相应的设计等工作,某某年建成投入使用。

八、经济效益分析

技校学生总结篇(3)

某某学校是某某年市政府创办的部级重点技校。办学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坚持多层次培养人才,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在校生达到了2500多人;专任教师145人,65%以上具有中高级职称。学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教学实力和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办学以来,为我市的经济建设输送了近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近几年来,学校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和提升办学层次,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学校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把技校建成在校生达到3500人(其中高级技工班1500人)的规模,具有技工教育特色的集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示范性教育基地。

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学校计划今年在原有食堂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食堂礼堂综合楼。

2、项目选址:在总平面图原有食堂的位置。

3、建设规模:拟建食堂礼堂综合楼项目总用地面积1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850平方米,总体结构为四层(含中间夹层)。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市政府制定了我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这一发展形势直接导致我市就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重大转变,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无疑为我市技工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技校作为我市目前最大的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基地,责无旁贷地肩负着这一重任。加强市技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市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素质的需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技校食堂建于某年,是按当时在校生1000人的办学规模设计建造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校在校生现已达到2500多人,由于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食住都在学校,造成学生食堂十分拥挤,无法容纳全校学生一起用餐,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生只能等候用餐,或者到小卖部吃快餐,对学生的管理和身体健康十分不利。根据全市再就业工作会议的要求,技校要发展到在校生3000人的规模,那么现有的食堂规模就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另外,由于技校一直没有礼堂,以致全校师生大会、文娱活动等都在露天场所进行,十分不便。

为此,市委、市政府在今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市委常委、副市长联席会议上讨论同意市技校改扩建学生食堂及兴建学生礼堂,工程总投资控制在888万元以内,所需资金按进度列入去年市财政预算安排。市技校食堂和礼堂的建设,将大大改善技校的食堂拥挤和师生开大会、文娱活动等方面的困难局面,为技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三、建设条件

1、项目选址的地形情况:拟改扩建的食堂礼堂场地位于校区中心地带原食堂的位置。建筑施工时需要拆部分墙、烟通、补桩基础。

2、项目选址的地质情况:以改扩建的食堂礼堂综合楼场地属于低小丘陵间地段,冲洗积成因。填土为0.9~5.5米,平均约2.5米。下伏有软弱淤泥质土及细砂层,将选用桩基础。

3、交通条件:项目在校园内,交通便利。

4、供水供电情况:学校供水由第三水厂供应,水源保证;学校供电设施完善,电力有保证。

四、管理机构和劳动定员情况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设有管理机构7个,分别是党群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招生就业科、培训部、教育后勤服务中心(基建工程办公室)。学校现有教职工230人,其中专任教师145人,在校生2500多人,98%以上为本地生源。

五、建设规模及建设规划

拟建食堂礼堂综合楼项目总用地面积1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850平方米,为四层结构,1、2层为食堂,3、4层为礼堂,建筑面积为2499平方米内设约1650个座位。礼堂顶用钢结构屋盖,面积为1200平方米。

六、投资构成及资金来源

拟建食堂礼堂项目工程总投资888万元,其中:勘察费2.5万元,监理费11.06万元,设计费44.045万元(含可行性研究两个方案的设计费5.745万元)。土建工程费630.9万元,水电及消防费106.2万元,设备费21万元,人防费及城市设施配套费53万元,其他19.295万元。食堂礼堂综合楼项目所需资金全部按进度列入2005年市财政预算安排解决。

七、建设进度安排

拟建食堂礼堂项目建设进度安排:某某年上半年争取立项,10月进行投标并做好相应的设计等工作,某某年建成投入使用。

八、经济效益分析

技校学生总结篇(4)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推动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技能人才短缺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广东是一个经济大省,在过去的五年中,国民经济发展平稳快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一是经济总量大。全省生产总值已由2002年的135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606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8,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地区后又超过中国台湾地区。二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2007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4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87万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三是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39∶61,电子信息、电子机械、石油化工等九大产业主导作用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746亿元。这标志着广东经济增长方式正步入以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为新驱动力的集约型发展轨道,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完成经济转型的新时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必然带来就业方式的转变,高技术含量就业岗位的增加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使技能人才总量比2005年增加了178万,其中高技能人才比2005年增加了29.05万。尽管如此,由于技能人才总量的增幅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协调,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总量虽然增加了,但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未能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广东生产总值21701.28亿元,技能人才总量657万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1933.5万人(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33.98%,其中高技能人才98.5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①②。2007年,广东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年均增幅14.5%;技能人才总量835.62万(截至2007年上半年)③,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2145.4万人④⑤(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注:在2005年的1933.5万人基础上,加上2006年和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1.9万和100万)的38.9%,比2005年上升了4.92%;高技能人才总量截至2007年上半年,达到127.6万,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27%,比2005年的15%上升了0.27%。根据《广东省“十一五”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目标,以技能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的4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20%来测算,广东目前需要技能人才901万,缺口65.38万;需要高技能人才180.2万,缺口52.6万,占技能人才缺口总量的80%。从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广东省2007年第一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本季度,具有技能等级的求职者数量为54.08万,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增长了78.94%和29.39%,但各技术等级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尤其是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需求与市场中求职人员之比分别是3.79、1.91、1.65、2.18、1.83”,均远远高出劳动力总量1.31的求人倍率⑥。

从以上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广东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市场供应明显不足,与广东经济发展极不适应,如不能尽快改善,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

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路径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三大渠道:一是各类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培养的高级工;二是各类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三是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训练中心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陈旧,所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只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这与广东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认为,要加快广东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能从事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工作。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的课堂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紧密结合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在实际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并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运用和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积累经验,掌握技巧,逐渐提升,从“生手”向“熟手”转化,这需要通过师傅带徒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实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而提出的,以“能力本位”理念为依据,它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动态性与技能提升的渐进性,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所以,高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并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将工学结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2.完善“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机制,以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催生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推进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拥有一支职业培训师式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但非常遗憾,这是所有高职院校最薄弱的环节。要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创造条件并形成制度,让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这要求生师比有一定的机动性。二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三是要鼓励教师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把企业的“能工巧匠”请进校园,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五是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各高职院校的评估、项目申报,对教师的职称申报有刚性要求。

3.建立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生手”向“熟手”转化的通途。校企融合是工学结合最有效的途径。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技能,高职院校应在提高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上下工夫,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能力本位转变,狠抓实践教学,加强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建设,为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证。校内可建仿真模拟式实训室,营造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平台。除校内建设具有与专业相匹配的实验室外,更多的是要把视觉触及到校外,主动联系企业行业,稳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解决、弥补校内实训资源的不足。培养高技能人才应建立校企融合式的实训基地,即学校与企业实行人财物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实现生产与实训一体化。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要找到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双赢”。

4.以项目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高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和难点,项目导向作为推进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起到了带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引领作用。项目导向是指课堂教学以“项目”为主线贯穿课堂的教学活动。项目导向式教学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整合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探索以课程为核心、以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项目导向注重现实情境的创设,把现实生产生活中明显的或隐含的要素应用到情境创设中来,一方面体现不同学科的特有功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和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5.尽快出台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的相关政策,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为孵化高技能人才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1)制定对企业行业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可借鉴国外的经验。(2)制定对企业行业有驱动力的政策导向。一是工学结合成本补偿。对承担工学结合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或按企业接纳学生的实际人数拨款的办法,补偿企业因工学结合所付出的成本差。二是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对有资格参与工学结合模式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包括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立项优先等;对合作办学成绩显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3)制定对企业可驾驭的运行机制。工学结合的实际运作是一种“双元”式。它涉及两个载体,要同时发挥两个载体的作用。一方面要调动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动机与欲望,驱动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调动学校开拓办学渠道和拓宽学生就业空间的动机与欲望,驱动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实现双赢。同时,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企业产品推广、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是联动和互动的。所以,要制定一种校企双方认可、互惠双赢、企业可驾驭的运作机制,以利于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全程参与。

6.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学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财政每年安排2个亿,建设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中职教育实训基地。笔者认为,广东目前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建议:一是除省财政投入外,各地财政也应加大对本地区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二是挖掘民间资金,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鼓励、扶持他们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为政府、为教育排忧解难。三是组织高职院校集体攻关,申报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资助的实训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EB/OL].

技校学生总结篇(5)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推动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技能人才短缺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广东是一个经济大省,在过去的五年中,国民经济发展平稳快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一是经济总量大。全省生产总值已由2002年的135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606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8,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地区后又超过中国台湾地区。二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2007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4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87万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三是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39∶61,电子信息、电子机械、石油化工等九大产业主导作用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746亿元。这标志着广东经济增长方式正步入以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为新驱动力的集约型发展轨道,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完成经济转型的新时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必然带来就业方式的转变,高技术含量就业岗位的增加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使技能人才总量比2005年增加了178万,其中高技能人才比2005年增加了29.05万。尽管如此,由于技能人才总量的增幅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协调,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总量虽然增加了,但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未能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广东生产总值21701.28亿元,技能人才总量657万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1933.5万人(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33.98%,其中高技能人才98.5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①②。2007年,广东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年均增幅14.5%;技能人才总量835.62万(截至2007年上半年)③,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2145.4万人④⑤(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注:在2005年的1933.5万人基础上,加上2006年和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1.9万和100万)的38.9%,比2005年上升了4.92%;高技能人才总量截至2007年上半年,达到127.6万,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27%,比2005年的15%上升了0.27%。根据《广东省“十一五”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目标,以技能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的4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20%来测算,广东目前需要技能人才901万,缺口65.38万;需要高技能人才180.2万,缺口52.6万,占技能人才缺口总量的80%。从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广东省2007年第一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本季度,具有技能等级的求职者数量为54.08万,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增长了78.94%和29.39%,但各技术等级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尤其是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需求与市场中求职人员之比分别是3.79、1.91、1.65、2.18、1.83”,均远远高出劳动力总量1.31的求人倍率⑥。

从以上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广东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市场供应明显不足,与广东经济发展极不适应,如不能尽快改善,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

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路径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三大渠道:一是各类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培养的高级工;二是各类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三是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训练中心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陈旧,所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只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这与广东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认为,要加快广东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能从事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工作。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的课堂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紧密结合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在实际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并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运用和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积累经验,掌握技巧,逐渐提升,从“生手”向“熟手”转化,这需要通过师傅带徒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而提出的,以“能力本位”理念为依据,它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动态性与技能提升的渐进性,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所以,高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并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将工学结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2.完善“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机制,以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催生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推进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拥有一支职业培训师式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但非常遗憾,这是所有高职院校最薄弱的环节。要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创造条件并形成制度,让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这要求生师比有一定的机动性。二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三是要鼓励教师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把企业的“能工巧匠”请进校园,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五是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各高职院校的评估、项目申报,对教师的职称申报有刚性要求。

3.建立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生手”向“熟手”转化的通途。校企融合是工学结合最有效的途径。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技能,高职院校应在提高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上下工夫,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能力本位转变,狠抓实践教学,加强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建设,为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证。校内可建仿真模拟式实训室,营造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平台。除校内建设具有与专业相匹配的实验室外,更多的是要把视觉触及到校外,主动联系企业行业,稳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解决、弥补校内实训资源的不足。培养高技能人才应建立校企融合式的实训基地,即学校与企业实行人财物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实现生产与实训一体化。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要找到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双赢”。

4.以项目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高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和难点,项目导向作为推进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起到了带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引领作用。项目导向是指课堂教学以“项目”为主线贯穿课堂的教学活动。项目导向式教学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整合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探索以课程为核心、以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项目导向注重现实情境的创设,把现实生产生活中明显的或隐含的要素应用到情境创设中来,一方面体现不同学科的特有功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和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5.尽快出台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的相关政策,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为孵化高技能人才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1)制定对企业行业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可借鉴国外的经验。(2)制定对企业行业有驱动力的政策导向。一是工学结合成本补偿。对承担工学结合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或按企业接纳学生的实际人数拨款的办法,补偿企业因工学结合所付出的成本差。二是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对有资格参与工学结合模式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包括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立项优先等;对合作办学成绩显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3)制定对企业可驾驭的运行机制。工学结合的实际运作是一种“双元”式。它涉及两个载体,要同时发挥两个载体的作用。一方面要调动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动机与欲望,驱动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调动学校开拓办学渠道和拓宽学生就业空间的动机与欲望,驱动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实现双赢。同时,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企业产品推广、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是联动和互动的。所以,要制定一种校企双方认可、互惠双赢、企业可驾驭的运作机制,以利于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全程参与。

6.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学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财政每年安排2个亿,建设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中职教育实训基地。笔者认为,广东目前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建议:一是除省财政投入外,各地财政也应加大对本地区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二是挖掘民间资金,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鼓励、扶持他们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为政府、为教育排忧解难。三是组织高职院校集体攻关,申报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资助的实训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技校学生总结篇(6)

学校科技活动总结和反思合集1

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各位老师的精心组织、策划下,经过各位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为期三个月的科技节活动现已圆满结束,通过学校的科技节,使我校师生形成倡导科学,弘扬科学,学好科学,用好科学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学校科技活动的深入开展。现将本次活动的开展情况作如下小结:

一、宣传发动有力,科普氛围浓郁。

校长就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大力动员,精心布置,而后各班板报、学习栏、学校板报、橱窗均能以科技活动为主题,收集资料、精心设计、出好专辑。学校广播台也作了一次科普宣传专辑,宣传科普知识,各位班主任老师也利用晨会、班队课、校本课,组织学生学习科普知识;这样既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又对社会进行了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受益匪浅。

1、一是科技节氛围浓。本次科技节从20x年的9月下旬开始到12月结束,经历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我们举行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不仅有魔术比赛、小制作比赛、,还有手抄报、等科技竞赛项目,通过各种途径营造了科技节的氛围。

2、举行科普知识讲座与播放科普录像。我校在活动期间由科技辅导老师利用班会课对全体学生做了一次科普知识讲座,并利用多媒体教室对学手播放了科教片,让学生在有声有色、有形有彩的世界里吸取科学知识,培植科学精神,激发创造欲望,将全体学生带入了无边无际的科学海洋。

3、各班还开展了绘画、写作、小报等活动,用自己的笔来描绘我们崇明的明天的辉煌美景,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尔后我们还展示了学生的作品,让孩子们在参观中获取知识、增长见识、互相交流。对优秀作品进行了表彰奖励。

三、总结评比,深化提高。

为期三个月的科技节活动一晃就结束了,各班都能认真总结找出利弊得失,表彰先进,学校也将科技节活动的过程性资料收集归档,并对在本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班级、个人进行了表彰。

本届科技节虽然已经结束,但科技创新、科技活动的开展却永无止境。目前,我校学生的科技发明、创造成果还比较欠缺,希望广大师生以科技节为契机,推动我校科技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提升科技节活动的质量,不断提高科技发明的档次,为创建素质教育理念下的科技特色学校而作更大的贡献。

学校科技活动总结和反思合集2

一、活动主题:

培养创新型人才,携手建设创新型校园

二、指导思想:

广泛开展学校科技教育活动,引领广大青少年接近科学、走近科学,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大力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开创学校科技教育新局面。

三、活动时间:

10月1日一11月30日

四、活动对象:

侯家村镇全体学生

五、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未来的国际竞争,焦点是科学技术,而最激烈的是人才的竞争,这种竞争的态势要求人才培养和教育体制必须及时跟进与调整。各校一定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切实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实际行动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二)加强组织与领导,提高活动实效性。各校应认真组织好本届科技节活动。要成立以分管领导负责的科技节活动组委会或领导小组,精心设计组织科技节各项活动,加强管理,狠抓落实。根据工作安排,各校应于11月23日前报送科技节活动的过程性材料和总结。

(三)人人参与,重在普及。科技节活动应定位于群众性科技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科技节期间,各校应围绕本届活动主题,设置科普宣传教育版报,广泛宣传发动,吸引师生热情参与,同时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和配合,形成浓厚的学科学、爱科学氛围。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区性的各项活动,让广大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发展个性特长,培养能力。各班级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广泛参与,不断提高科技活动的普及率及活动水平。

(四)接轨教学,活动中发展。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重视科学教学,同时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要针对本校实际,开设科普讲座;要切实抓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力求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科技节活动期间,各班级要开展一场竞赛围绕本届活动主题开展的竞赛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

学校科技活动总结和反思合集3

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培养学生智慧、创意、节俭的品格意识;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营造一种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氛围,进一步推进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 特举办第五届科技文化节暨品格成长营开营仪式。

引人入胜的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一曲《科技之光·梦想的翅膀》和由学校科技组刘剑老师演示的纸火箭发射把全校师生引入了科技无限魅力的境界。紧接着,由学校李兴全校长宣布: 第五届科技文化节暨品格成长营开营。

营造校园科技文化、品格教育氛围,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各项活动,特别是本次活动的工作,本次活动项目组优化了学校“阳光成长”QQ群,方便各班家委会成员在自己孩子的班级群里宣传、衔接、协助本次活动的具体事项;本次活动项目组在各班教室的墙壁上张贴科学品格成长树,让孩子把在本次科技活动中挣得的“阳光品格”币张贴在品格树上;本次活动的一个月里的每天大课间时都会利用学校大屏幕播放“科学加油站”小栏目。如:《裸眼3D全息投影》、纸火箭制作及发射视频、科学家的故事展播等相关科技视频。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当中,项目众多的科技文化饕餮盛宴在美丽的阳光同小向全校师生和家长们展示。

精彩纷呈的各年段主题活动

一、二年级学生寻找夏天的讯号,让学生和家人一起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看看哪些变化意味着夏天的到来。并用自己的文字和书本或网络上的资料补充完成。以此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热爱大自然的科学品格;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环保创意手工制作,学生利用废物(饮料瓶、易拉罐、泡沫、纸杯、布料……)制作纸质、手绘、金属、塑料、布衣等作品(如不倒翁、、自行车、飞机模型、装饰品……),以此培养他们创意、节俭的科学品格;四、五年级学生在科学课上进行纸筒承重比赛,他们利用四张A4纸、10枚回形针、一个胶棒,4人一组进行初赛。哪组制作的纸筒能承重最多相同大小的书即为获胜。

志趣盎然的全校普及活动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自愿参与进来,科技文化活动还看展了以下普及活动:

奇思妙想 阳光娃 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或现实生活需要明白的科技方面的问题,张贴在文化长廊上待由其他同学为他们做解答。

科普阅读 阳光娃 学生自带、到各个图书馆借来科普书籍,在每天午餐后(12:30--13:00)进行阅读,补充科技知识。

阳光讲堂 阳光娃 各班学生可以邀请自己的家长在五月份里任意一个周五(自选)进入乡村少年宫活动课堂,为自己班级普及各类科学知识。

与此同时,科技文化活动还安排了学校传统的科技活动:侯丽娜老师发起全校学生进行国际数棋挑战赛;陈刚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打字比赛和3D建模创意展示;刘剑老师组织纸质火箭制作发射比赛;陶元发、刘文景老师组织科技模型制作比赛;陶元发老师组织电子焊接作品校园展示活动。

以上所有的竞赛、展示活动都提前用海报的形式通知全校学生,竞赛、展示活动尽量在学校大厅前开展。科技文化活动项目组会根据学生竞赛、展示、参与的情况发放“创意长臂猿”品格币,让学生张贴在教室的品格树上。活动所有信息都会由相应的家长到场记录、拍摄并把所有信息发至学校“阳光成长”QQ群,并转发到全校所有班级QQ群里,让全校师生都参与进来。

领导关怀,殷切希望在国际数棋挑战赛、3D建模创意展示、纸质火箭制作发射比赛的现场,同学们团结协作、奋发争优,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成都市 关工委科技组的老领导们也莅临参观学校科技文化活动现场。他们在学校李兴全校长的陪同下观摩了国际数棋挑战赛、3D建模创意展示、纸质火箭制作发射比赛。老领导对学校“大量吸取、动手实践、人人参与”的科技知识普及模式大为赞许。他们还走进各班教室观摩由学生家长志愿者组织的乡村少年宫活动课。老领导看到家长们在为自己孩子的班级普及各类科学文化知识后说:“家校携手,启迪睿智。学校应该在现有的基础和经验上继续加强和巩固,形成 家校共育的新模式。”

收获甚多,意义深远

在本届科技节中,同学们看、学、做、玩,尽情体验了科学的无限乐趣,享受了成功的欢乐,让科学兴趣得到畅快的发挥,科技潜能得到充分的激发;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扩展了学生的参与度,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思维深度和时空广度,满足每个孩子个性需求,实现了孩子个性化成长;体验了创新实践的快乐,增长了才干,收获了硕果,也为学校的校园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活力。科技文化节活动时间是短暂的,但全校师生的探索创新的精神和热情是无限。它留给师生们的记忆和影响将是深刻和长远的。让科技点燃 “阳光同小”创新的火把,用科技扮靓我们美好的生活,传承创新精神,放飞我们少年创客的科学梦想吧!

学校科技活动总结和反思合集4

一、活动背景:

本月以科技文化艺术节为背景,开展各项竞赛、娱乐项目,如以科普创新为主题的“纸桥承重”活动,此次活动历时一个半小时,充分锻炼和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本次“纸桥承重”活动存在着一些问题:

1、参赛选手没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场。

2、由于活动时间与讲座的时间发生冲突,各班的亲友团人数太少。

3、观众太少,没气氛,小游戏搞得不太好。

4、在本次活动当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活动时间的冲突,而且活动现场的细节做得不够好、活动分工不够明确,导致工作的滞后。影响了活动的开展。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要吸取本次活动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工作水平。

三、活动意义:

通过本次活动,充分锻炼和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院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以后学生组织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我部门工作经验的总结和积累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次活动中,我们部门的成员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本次活动的质量。部门成员的工作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在活动中以“科技文化”为主题在整个学院中营造了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四、活动建议:

技校学生总结篇(7)

二、活动原则:

立足“普及性” 、“提高性” 、 “创造性”的原则,广泛发动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突出“科技在你身边、科技创造未来”主题,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由校长室领衔,办公室、教导处、团委、总务处、科学教研组协调各部门精心组织各项活动,圆满完成本届科技节的各项任务。

三、活动时间:XX年年3月5日~3月30日

四、主题:科技在你身边、科技创造未来

五、参与人员:斜桥中学全校师生

六、组织机构:

成立科技节组委会

顾问问:俞田林

主 任:丁钰新

副主任:留海平、王雪耀、黄建新、姚明雄、杨亚芬

委 员: 全体科学老师、各班班主任

七、实施单位:教导处、总务处、各年级段、科学教研组、行知科普社

八、科技节宣传、安全、后勤工作:

1、每班出一期“科技在你身边、科技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宣传板报, 政教处负责。

2、.校区布置科普知识宣传画报, 科普社负责。

3、科技节相关活动报道,办公室负责。

4、.场地、奖品等后勤工作,总务处负责。

5、在宣传栏公布科技节活动安排、科技节海报等,行知科普社负责。

九、主要活动

(一)科技竟赛、评比活动、科普宣传、展览活动:

1、科幻画优秀作品评选( 陈懋 老师负责)

时  间:3月5日~3月9日

参加对象:全校各班级

评 委:科普社理事会

2、科技手抄报( 杨亚芬老师负责)

时  间: 3月12日~3月16日

参加对象:全校各班级

评 委:科普社会员、各班宣传委员

3、研究性学习照片展出(陈懋老师负责)

时  间:(3月19日~3月23日)

参加对象:全校七、八年级各班级

4、科普知识竟赛(陈懋老师负责)

时  间:(3月26日~3月30日)

参加对象:全校七、八年级各班级

其它要求另行通知。

(二)科技节闭幕式暨总结大会

时 间:3月底~4月初

地 点:二楼会议室

参加对象:全体教师、行知科普社会员

内 容:活动总结、颁奖等。

1.科技节闭幕式

主 持:

(1)奏唱国歌

(2)科技节工作总结

(3)校长致闭幕词

(4)颁奖

所有科技节奖项颁奖

十、几点说明:

1、所有评奖结果,学校将对在科技节活动中评选出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奖者将分别授予证书及奖品(奖品由总务处负责提供。)

2、在科技节中表现突出的班级和个人,将被学校授予 “优秀科技班干部”、“科技活动先进班级”、“科技教育先进个人”的称号。

技校学生总结篇(8)

虽然我理论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在焊接技术上面可有不小的收获。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我读进技校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技校也是需努力认真的学习。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也打消了初衷,开始技校的学习旅程。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课本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在技术方面的提高,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

我在三年的技校学习中,我认真积极参加每次实习,锻炼了自我的技术,受益匪浅。我虚心求学、刻苦认真、吃苦耐劳,工作兢兢业业,及时总结,老师也对我也是非常的喜欢,参加多次比赛,在焊接专业中小有名气,在我的不断努力中终于拿到了我应该得到的结果,我以优异的成绩那到了高级证书。

我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在这三年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我读了一些名著和几本完善人格的书,对自己有所帮助,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道理,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回顾三年技校生活,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相对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

总之,三年的技校生涯是我人生路上的一小段,也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期间通过理论化,技术培养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思想成熟了很多,性格更坚毅了,更重要的是如何以较快速度一心一意的把我的焊接专业做的更完美。如今我有信心打败所有的困难,努力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奋斗。 加油。

技校毕业自我总结范文二 经过三年的技校生涯,从中成长了自我,如今是将学业划上圆满句号的时刻,带着这一份成绩我将走向社会,以下是我的自我评价:

在校期间,校园生活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打下坚定的基础。我思想上没有技校生的厌学情绪,积极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不无故旷课,早退,有事及时请假,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管理。

技校学生总结篇(9)

在2012年的第六届校技能竞赛节上,学校首次提出,技能竞赛活动要实现“覆盖所有学生,覆盖所有教师,覆盖所有专业,覆盖所有培养能力”的“四个覆盖”和“由学生技能竞赛向教师技能竞赛延伸,由教学竞赛活动向素质教育、德育教育活动延伸,由看到成绩向发现问题延伸”的“三个延伸”要求。这是在响应国家职业技能竞赛精神要求下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创新,旨在实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文武双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突显校技能竞赛活动全面育人的作用。

笔者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指导工作的指导教师,特别是近年来作为承担校技能竞赛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工作的具体工作人员,对中职学校如何开展“四个覆盖、三个延伸”校技能竞赛活动的具体组织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提出学校技能竞赛“四个覆盖、三个延伸”的背景和目的

1.响应“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

技能竞赛是中等职业学校展现办学实力、办学成果的重要方式,是中职学生展示专业技能、个人风采,塑造自信的重要舞台。笔者所在学校自2007年举办第一届校技能竞赛活动以来,到2012年已成功举办了六届。

2.学校自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育人的需要

为了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现代企业一线生产管理岗位需要、会学习的劳动者这一目标,学校很早就提出了“专业+技能、能力+素质”的“重技能、重素质”“双重”的育人要求,并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了探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教育、素质教育载体,学校于2012年首次提出了校技能竞赛节要实现“四个覆盖、三个延伸”的要求,以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育人的目标。同时,校技能竞赛节也是一个展示师生风采、检验育人质量的很好平台。

二、开展“四个覆盖、三个延伸”技能竞赛节活动的具体做法

开展“四个覆盖、三个延伸”技能竞赛活动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宣传动员

“舆论先行扩影响,宣传造势热氛围”,宣传动员是开展技能竞赛活动的首要环节。首先要精心策划宣传动员方案,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栏、电子屏、广播、校园电台、校园小记者、召开全校动员大会等各种形式和媒体开展技能竞赛节活动宣传工作。其次在宣传动员阶段还应完成竞赛报名、竞赛徽标、主题口号、宣传标语的征集等活动,并评选出本届技能竞赛节的徽标、主题口号、宣传标语等。宣传动员阶段大概需一个月左右。

2.预赛

在宣传动员阶段结束后,大概需要利用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师生教学技能各项目的竞赛准备和预赛。各教学部门按照报名情况提出竞赛申请,做好竞赛各项费用预算和预赛安排,各赛项的竞赛规则报教务处备案。教务处按照竞赛申请和预赛安排督促开展师生教学技能竞赛工作。各教学部门在完成预赛工作后,确定决赛名单报教务处。教务处根据前期准备开始制作竞赛秩序册。

3.决赛

在预赛结束后,首先进行教工组的教学技能决赛工作,项目主要有说课、课件制作、教案设计、教具制作等,由教务处统一组织。专业技能竞赛由各系组织,教务处监督。

在教工组竞赛完成后,集中一周时间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周,主要是完成学生组各专业赛项的决赛工作,评出优秀获奖选手。

4.开展宣传报道、征文及摄影摄像等学生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类活动

针对整个技能竞赛节开展板报、手抄报制作、评比活动,竞赛快讯、通信报道稿件撰写、评比活动,征文投稿、评比活动以及摄影摄像评比活动。

5.总结表彰

举行隆重的技能竞赛节颁奖典礼,表彰获奖的教师、学生和班级,并邀请省级宣传媒体进行现场录像、报道。

6.撰写工作总结,提炼工作成果

在竞赛活动结束后,从不同层面撰写竞赛工作总结,为今后开展竞赛活动提供经验借鉴。

竞赛总结包括整个技能竞赛节活动总结、教学部门竞赛工作总结、项目竞赛工作总结和学生个人参赛心得体会等四个方面。总结的重点在于发现问题,查找本届技能竞赛节活动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办法,为办好下一届技能竞赛节活动、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提供现实经验。

7.竞赛风采展示

各部门对竞赛成果、竞赛精彩瞬间进行实物、图片或视频展示。开展竞赛技能之星评选活动,制作“技能之星”优秀事迹展板,号召全校师生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三、实施“四个覆盖、三个延伸”对提高育人质量的成效

学校实施“四个覆盖、三个延伸”校技能竞赛节活动,大大提高了全校上下对技能竞赛活动的认识,浓厚了师生学技能、比素养的氛围,提高了师生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上的成绩,人才培养质量也进一步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的品牌效应得到进一步彰显。

1.近两届校技能竞赛节参赛情况比较

2012年实施“四个覆盖、三个延伸”后,校技能竞赛活动无论是竞赛项目、参与人次还是经费投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下面是2011年、2012年学校技能竞赛节的情况。

(1)参赛人次、参赛项目及经费投入比较,见下表。

项目 2011 2012

学生预赛人次 17000 33520

教师竞赛人次 586 708

学生项目数 60 70

教师项目数 18 19

经费投入 994 975 1 426 290

(2)2012年第六届校技能竞赛节德育教育、素质类项目参赛情况,如下图所示。

2.近两年参加省级、部级竞赛情况

2012年提出技能竞赛要实现“四个覆盖、三个延伸”的目标以后,师生的参赛热情空前高涨,为参加各级各类校外技能竞赛活动培养选拔出了一批优秀苗子,并在省级、部级技能竞赛及全省、全国文明风采活动中取得了新突破,竞赛成绩有很大提高,充分显示了校技能竞赛节的推动促进和引领作用。

(1)省赛。参加近两年的省赛,学校连续两届获省属学校团体总分第一名,高出第二名90多分。2012年第九届省技能竞赛节共获得24个一等奖,其中12个第一名;2013年第十届省技能竞赛节共获得27个一等奖,其中17个第

一名。

(2)国赛。学校学生连续多次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2013年共有15人次参加全国竞赛,获团体一等奖一个。

(3)文明风采活动。2012年共获得省级奖项202个,其中一等奖23个,部级文明风采奖项47个,其中一等奖9项;2013年获得省级奖项401个,其中一等奖64个。国家评比结果虽然还没有出来,但从省级获奖情况来看,2013年的成绩肯定会好于2012年。

3.教师参赛情况

由于校技能竞赛节提出了“覆盖所有老师”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教师参赛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热情日益高涨并屡获殊荣。在刚刚结束的省“创新杯”说课比赛中,学校派出的7位教师全部获奖,并有两人将代表江西参加全国比赛。

四、实施“四个覆盖、三个延伸”的条件保障

校技能竞赛活动“四个覆盖、三个延伸”的实现,必须在组织保障、人员保障和资金保障三个方面得到全校上下的支持,否则这项工作很难开展。

1.组织机构要健全

学校要指定专门的部门为技能竞赛活动的组织机构,全面负责技能竞赛工作。在竞赛节期间要成立以校长为主任的竞赛组织委员会,下设赛务组、宣传组、安全保卫组、后勤保障组、仲裁组等各种工作组,确保竞赛工作的有序实施。

2.制度要规范,措施要得力

学校要出台奖励性政策,鼓励师生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比如给获奖师生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者在教师评优评先、出国进修、职称晋升和学生评优评先、就业推荐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3.经费投入要充足,到位要及时

开展“四个覆盖、三个延伸”技能竞赛活动,必然要增加各项人力、物力投入,因此学校应在经费投入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学校2012年的第六届校技能竞赛节活动上费用投入就高达140多万元。

五、思考

由于“四个覆盖、三个延伸”的校技能竞赛要求的提出时间还不长,实践经验还不丰富,活动的形式、内容还有待在今后的校技能竞赛节活动中进一步挖掘和丰富,特别是如何通过举办符合“四个覆盖、三个延伸”要求的校技能竞赛节活动,改革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创新教育内容,提高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更好地与国家技能竞赛和文明风采活动相衔接,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和探讨。

一是做好竞赛活动工作归纳总结,及时提炼工作当中好的做法,为今后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提供借鉴。

二是把校技能竞赛活动与德育教育充分衔接起来,把技能竞赛节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一个平台,充分挖掘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类竞赛活动的形式、内容和媒体,不断丰富“四个覆盖、三个延伸”的活动内涵。

三是集思广益,深入调研,真正从本质上而非形式上实现校技能竞赛节的“四个覆盖,三个延伸”要求。

四是广泛宣传,提高认识,让“四个覆盖、三个延伸”深入每个师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茹秋生,宁宗奇.技能竞赛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

技校学生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223-02

一、生态位理论

在生态学中最早使用生态位一词的是Grinnel(1917),他把生态位定义为种的最后分布单位,而强调生态位的空间概念。1927年,Elton把生态位确定为种在其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强调一个种与其他种的营养关系。Hutchinson(1957)利用数学上的点集理论,把生态位看成一个种生存条件的总和,将生态位扩展为既包括生物的空间位置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又包括生物在环境空间的位置,即所谓的多维生态位 [1]。

生态位的宽窄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的宽度(广度)是指一个种群在一个群落中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在可利用资源量较少的情况下,生态位宽度一般应该增加,以使种群得到足够的资源。在可利用资源量丰富的环境中,可导致选择性利用资源,使得生态位宽度变窄。一个种的生态位越宽,其竞争力越强,能够利用的资源总量越大,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相反,一个种的生态位越窄,其竞争力越弱,能够利用的资源总量越小,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2]。

按照生态学观点,任一生态因子总要与周围环境经常不断地处于相互交换之中。与此类似,高校也处在由自然、经济、社会、科技等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里,并与之有着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生态位的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高校。而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包含在高校生态位系统中,生态位的宽窄理论适用于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

二、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设计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系统性。必须以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为核心,并从总体目标出发来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从而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全貌。(2)科学性。要考虑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元素及指标结构整体的合理性,从不同侧面设计若干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并且指标要有较好的可靠性、独立性、代表性、统计性。(3)可比性。本指标体系是对多个区域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各区域之间统计指标的差异,在具体指标选择上必须是各区域共有的指标含义,统计口径和范围尽可能保持一致。(4)可行性。为保证获取数据的可靠性,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发现有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并注意量化的可操作性,使评价建立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5)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相结合。绝对指标反映的是总量、规模等因素;相对指标则反映的是速度、结构、比率等。结合两类指标进行分析,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二)指标体系的设立

根据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通过专家咨询和试算,并结合其他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个一级目标,即科技创新能力;四个二级指标,即创新基础能力(A)、创新投入能力(B)、创新产出能力(C)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D);26个三级指标,即科技活动人员(A1)、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A2)、科技活动人员中硕、博研究生的比例(A3)、研究与发展机构总数(A4)、年度派遣和接受合作研究人次(A5)、年度出席国际会议人次(A6);研究与发展人员总数(B1)、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占比例(B2)、拨入科技经费总额(B3)、研究与发展经费占拨入科技经费的比例(B4)、研究与发展项目总数(B5)、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总数(B6);出版科技著作数量(C1)、发表学术论文数(C2)、国外学术刊物比例(C3)、鉴定成果数(C4)、部级项目验收数量(C5)、专利申请数量(C6)、专利授权占专利申请比例(C7)、获国家三大奖和国务院各部门科技进步奖数量(C8)、获省、市、自治区科技进步奖数量(C9);专利出售合同数(D1)、专利出售合同额(D2)、专利出售当年实际收入(D3)、技术转让合同数(D4)、技术转让合同额(D5)。

(三)评价过程

1.确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因子集。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可得三级指标层因子集U={A1,A2,…,D4,D5}。

2.标准化处理。由于各统计数据往往存在不同的量纲,因此需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S′i,j=S i,j / maxS i,j(1)

其中,S i,j(i=1,2,…,n;j=A1,A2,A3,…,D5)表示第i个地区在生态因子j上的数值,maxS i,j 为S i,j(i=1,2,…,n;j=A1,A2,A3,…,D5)的最大值,S′i,j为标准化处理后的标准值。

3.二级指标生态位宽度的测定。根据生态位宽窄理论,利用信息指数来测算各指标的生态位宽度,公式为:

B i,k=-(P i,j ln P i,j)(2)

式中,B i,k (k=A,B,C,D)为各指标的生态位宽度;P i,j=S′i,j / S′i,j,r表示各二级指标所包含的三级指标的个数。B i,k越大,说明生态位越宽,其利用资源的能力越强,竞争力也越强。

三、实证分析

为验证基于生态位宽窄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并考虑到数据获取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本文选取了中国西部地区6省(市)高校进行实证分析。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以高校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生态位宽度测定为例说明分析过程。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结果见表1。

其次,将处理后的数据按照计算公式(2)进行计算,得出6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数值,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2007年四川省和陕西省高校排在前两位,重庆市高校紧随其后,其次是云南省和甘肃省高校,贵州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最弱。表2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了利用生态位理论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结论

通过对中国西部6省区的高校科技创新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基于生态位宽窄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方法能过分析比较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技校学生总结篇(11)

一、校企合作强化了职业技能水平

职业学校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以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岗位需求为目标,突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方面师资雄厚,能将理论知识系统化的传授给学生;企业在设备、条件、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技能发展优势,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满足强化技能的市场需求,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跟上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运用的要求,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二、校企合作提高了学校办学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学生到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可以将三大体系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即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体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体系;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体系的有机结合),学校通过合理设置专业、合理设置课程,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了学校办学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给企业创造了最大价值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技术工人脏、累、苦的工作处境使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加入到生产一线中来,很多发展中的企业岗位工种面临着招工难,流动大的困境,制约着企业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企业可以因材施教,因岗培养,将人才需求和技能培养有效的结合起来,既节约了岗位成本,又满足了发展壮大之需。

四、经验与不足

为实现技能人才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目标,强化学生专业对口的动手操做能力,我校在2011年7月与承德市公交集团商榷,最终达成协议,实行定单培养,培养从事汽车维修的中级技能人才。学生通过在校一年半的理论教学如汽车修理工艺、维护工艺、故障诊断与排除等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积淀,通过在公交集团半年的轮岗实习如公交车的构造与维修等使所学技能深入化,增强了学生的实战经验。在打造学校品牌专业的同时为公交集团解决了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难题。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定课题、定学时、定岗位、定师傅、定期考核、定期轮换实习岗位,定期交流,把因需施教、因需培养落到实处。企业提供了实习场地、设备和岗位,学校和企业派出专业教师和技术能手参与实习管理。校企双方制定或签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合作文件,如《校外实习教学计划》《实习协议》《校企合作协议书》等,明确校企合作中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

1.学校与企业的有效衔接

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既是本校学生又不在校进行教学,既是企业一员又不能单独从事岗位作业,如何让学校与企业有效地衔接呢?

(1)加强管理和教育,转变学生的观念。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首先必须要转变观念。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共同管理,遵守校企的规章制度。

(2)强化带队老师的管理水平,提高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3)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准备实习的学生进行培训,告诉他们实习的目的、情况、法律法规、要求和意义;二是企业对准备上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告诉他们企业的情况、企业的文化、各种规章制度等。

(4)学校与企业通过座谈会、走访等形式交流、交换意见与建议,总结近期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齐抓共管,让学生在企业里安心实习、安全实习、快乐实习,从而达到实习的目的,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赢”。

2.遇到的问题

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还要查找问题,以便迎接第二批学员的到来。

(1)实习生的双重角色管理难度增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期间身份具有双重性,如何制定合理的、有效的管理措施;企业、学校如何共同进行管理都显得尤为重要。

(2)专业对口与轮岗的难题。校企合作中由于企业方面生产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要求和学校方面的专业对口问题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