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技校学期个人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2 11:57:02

技校学期个人总结

技校学期个人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十一五”期间,国家通过211工程、985工程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有效推进高校更多地承担国家各类科技攻关项目,高校的科研实力在不断增强,高校“科研重要方面军”作用日益凸显,对我国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

高校具有突出的科技优势,承担了一批有影响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2006-2010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973计划项目232项,占总数的56.7%;承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18项,占总数的49.4%;承担863计划课题4376项,经费75亿元,占总数的30%;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55项,经费46亿元,占总数的20%;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523项,占总数的81.05%,重点项目1272项,占总数的66.88%。目前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37个,占总数的62%;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102个,占总数的30.5%;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共有27个,占总数的29.7%。正基于此,高校广大科研人员发挥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促进了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国家科技奖励的表彰,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充分肯定。

根据2006-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公报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数据,“十一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94项,占授奖总数(160项)的58.8%;高校作为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累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38项(通用项目),占授奖总数(189项)的73.0%;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20项(通用项目),占授奖总数(994项)的42.3%。具体各年高校获奖情况详见表1。

研究高校获国家科技高等级奖励情况,对促进高校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学者钟书华等人对2000-2006年国家科技计划自主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何先美等人分析了2002-2006年高校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郑永平等人分析了国家科技奖与高校科技发展关系,但是针对“十一五”期间高校获高等级奖励,尤其是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情况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尚未见到。鉴于此,本文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收集“十一五”期间高校获国家科技奖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然后,对典型获奖项目单位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剖析典型案例。最后,综述了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特点,并阐述了新时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对高校科研工作及科研管理工作的启示。

1 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概况

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十一五”期间,以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特色的国家科技进步奖授奖数(本文仅涉及通用项目)每年在180~220项之间波动,期间仅产生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授奖数仅占授奖总数的3.8%。2006-2010年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一等奖的项目仅有9项,仅占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总数的2.1%,详见表2。表3列出了高校作为第一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的具体情况。

这些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展现了科技进步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带来的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反映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及政策导向。在获奖的9个项目中,有5个项目属于社会公益类,表明高校在医疗卫生、公路建设、农业发展等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公益的领域能够长期投入,不断积累,厚积薄发。本文总结分析了9个获奖项目的共同特点。

(1)获奖项目的稀缺性。“十一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数量每年平均不到2项,具有明显的稀缺性。而中国人民第四军医大学在“十一五”期间连续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展示了该校强劲和扎实的科研基础,及其在胃癌和神经病理性痛两大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性。稀缺的获奖项目得到了国内外科技界的高度关注,主流新闻媒体也进行了重点宣传和报道,影响力大,对高校声誉的提升作用显著。

(2)获奖项目的重大性。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往往获得了多项国家、各部委、地方政府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获奖成果具有学术水平更高、攻克难度更大、涉及领域更为广泛、技术创新度更为凸显的特点。例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长沙理工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得到了国家、部委和省市三类项目的共同支持,中南大学除获得三类项目支持外,还得到大型企业的项目支持,有效形成了促进科研团队发展的项目体系,为产生重大科研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获奖高校的学科特色性。上述获奖项目分属农业、能源、信息、医疗、路桥建设等领域,均是各获奖高校重点支持的特色学科,如长沙理工大学的道路学科、南京农业大学的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清华大学的核技术学科、中南大学的有色金属材料学科,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计算机学科等。高校结合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核心领域,抓住本校具有历史传统和鲜明特色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实现在特定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战略目标。国家在这些领域授予高校科技奖励,亦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是以促进高校在这些研究领域不断创新,始终保持国际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

(4)获奖项目研究的长期性。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奖励的高水平创新成果是长期的、艰辛的、创造性的劳动结晶。高校良好的科研环境、求真务实的科学氛围是孕育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土壤。上述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9个项目平均持续研究时间达13.8年,最长研究时间为35年,最短研究时间也为6年。由此可见,“十年磨一剑”、长期潜心科研创新是获奖团队的共同之处。

2 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的启示

上述高校获奖项目均是各高校的重大科技成果,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各成果的特色,这些高校及科研团队在科研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1)高瞻远瞩进行战略布局,发挥特色优势,是孕育重大成果的基础。高校应围绕各自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进行战略布局,强化科研基地作用,尤其是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集中科研力量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突破。高校还应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国家重大项目为依托,以不同省部级项目、横向项目为补充,构建优势互补、侧重各异的项目支撑体系。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一方面凸显了学校在该研究领域的优势,另一方面意味着优秀人才的聚集和大量科研经费的投入。这些均为取得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高等级奖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以管理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保障科研工作有效推进。重大科技奖励——特别是国家科技一等奖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科研项目任务重、难度大,科研过程周期长、曲折多,参与的单位和人员多、关系复杂。因此,只有科学研究工作和科技管理工作密切配合,集成创新,才有可能获得一等奖。针对能够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项目组(研究团队),学校应出台倾斜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协调学校资源的投入,如在科研用房、研究生指标、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学校还应创新管理机制,将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员和部门责、权、利的量化和考核上,实现目标过程双管理,利益责任互联系,使每个人拥有充分适当的自由,同时有明确具体的考核指标,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以充满活力、朝气蓬勃、不断发展。

技校学期个人总结篇(2)

信息技术工程工作总结1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电脑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下个学期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

从教学上讲我主要做了这一些工作:

(1)、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虽然其中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电脑室只能开放一个月,但由于教学计划安排的比较好,所以并没有给工作带来影响,反而在必须程度上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使得很多电脑理论知识得于传授给学生。当然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学生没有办法上机,缺少实践机会,这个问题在下个学期要异常加于重视解决。

(2)、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电脑科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一周每班一节)这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一节课;对教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才能上好每节课对教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3)、利用学科特点,和自身条件,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电脑兴趣小组。活动的成果的喜人人如初一不少的学生电脑打字速度,电脑知识水平的很大的提高。

(4)、在转差促优上,我也注意在教学中或教学之余以各种形式如家访等形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转化差生,促进他们的发展。

(5)、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提高。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我;从行动上参加自考学知识,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也进取参加学校组织其它活动如:政治理论学习,运动会工作等等。

信息技术工程工作总结2没工作之前,一向在幻想工作后的幸福生活,工资、教师的称呼,自我的极大满足。哪明白工作后才又想回到学生的时代。学生的时候,能够想做就做,不想做能够推脱有事没空,别人不会说啥,当了教师,的时候要从职责的角度去做事情,而不仅仅是做事情本身。学生的时候经常想教师怎样这样,我当了教师必须要怎样样怎样样,当了教师才发现,我也和他们一样,甚至还不如他们做的好,年轻,没有经验,不会管理。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师傅金教师的指点下,我不断地提高自我的教育理论水平,丰富专业知识,有较强的教育、教学与教研本事,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职责感。我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分配的各项任务,得到了各位同仁以及学校、上级领导的肯定与好评。现将工作情景作如下汇报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我的言行,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教学教育经验。

在教学工作上,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六认真”工作要求,了解学生的实际情景,经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期的综信教学工作定下目标。接手的这届学生,指法的运用十分差,在这种情景下,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指法教学,此刻,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的运用指法。

计算机维护是我的特长,在认真上好综信课的同时,和师傅一齐全面负责学校计算机维护工作,保证学校各教室、办公室及机房计算机正常使用。还辅助其他教师做好课件。

为人师者仅有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拓宽知识面,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而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许多方面还有所欠缺,异常是在听了一些老教师的课,参阅了他们的教学笔记之后,更是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认真和默默奉献而感慨颇深。差距还很大,前面的路还长,以后不管工作有多忙,我都要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很多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我的水平。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让我深感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与职责,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青年教师,我惟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

信息技术工程工作总结3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又将接近尾声了,现将自我本学期的收获和感想做个简单的工作总结。帮组梳理下自我的教学工作,期望在今后的工作上有所提高。

本学期我还是担任四、五年级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有了过去一学期的工作的铺垫,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开展起来要顺利多了,收获了一些小小的教学经验,可是同时也深感自我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不断的摸索中教学,也开始越发多的发现自我的不足。经过教学工作使我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认识,它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小学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资料。下头我总结一下这学期信息技术的心得体会。

一、深入学习,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仅有不断更新自我和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自我加压,才能将信息知识更流畅地、简便地、完整地讲授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始终走在信息技术知识的前端,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步伐。

二、重视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在个性发展及特长爱好上的发展都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学生有不一样的爱好和知识需求,在课堂上我们会发现总是有少部分学生对一些学习资料兴趣不大,如果再施加给他们高要求的学习任务,也只是徒劳的。我们应对这少部分的学生安排不一样的教学资料,降低目标标准,使这些学生能更简便的完成任务,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调动他们的学习进取性。

三、努力探索,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利用网络,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经过网络,教师能够获得所教学科的各方面资料,拓宽学生视野,优化课堂教学。比如:在微机室里,我能够操作电脑,展示教学课件;变抽象为形象,帮忙学生理解学习中的难点;巧设练习,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趣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我觉得还有许多知识需要学。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我,努力工作,争取更大的提高。

信息技术工程工作总结4本学期信息技术工作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创立教育现代化为契机,以网络和电教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研究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中的资源作用,逐步提高自我的本事。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各方面约束自我,鞭策自我,对自我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自我的思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对自我思想上有了更加高的要求。一学期来,我还进取参加各业务培训学习,努力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默默无声地配合领导和教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这些肯定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变得更有信心、有动力去做好每一样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为使我校的信息技术工作在有序、高效的轨道上运行,学校对信息技术工作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优化我校信息技术管理水平。

1、做好多媒体的配套使用,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每种电教媒体的作用,规范操作、讲究实效,并对各教室使用情景进行普查和不定时抽查,使电教媒体真正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2、进一步完善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教师办公室、班级等处室的电脑使用制度、物品借用制度,各多媒体教室由专人负责管理,做到分工细,职责明,使用规范,并落实使用登记制度,规范了学生、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及时维护好各处室的计算机的网络,保证学校网络健康、正常、安全运行。

3、对各室电教设备做好了维护保养及维修工作,定期对各室及教师电脑检查“病毒”,做到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做好多媒体教室的电脑、投影仪除尘工作,从而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4、增强服务意识,对电教设备坚持做到常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二、加强教学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学校领导的密切关注下,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研组相结合,在教学与科研并进的同时融入信息技术的理念和技术的学习研究,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锻炼,更新观念,提高理念,以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在教导处的指导下,全体教师平时能对信息技术教育教研动态及时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带入课堂,带入学校,使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得到提高

三、立足新课改,切实提高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水平

1、定期推广有价值、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软件,本学期每个教室都安装了何教师智能教学平台,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进取性,鼓励他们根据教学资料,自制课堂教学软件,供给原创性资源。

广泛搜集高质量的学科资源,充实学校教育资源。

2、及时总结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3、协助每位教师都做了自我的微课,部分教师录了自我的优课。

四、重视各种活动,搞好信息应用

1、在学校的各项教研活动中,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观摩名师教坛、学习探讨教育理论,使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2、加强课堂教学实践,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进取渗透学科教育。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我必须还有很多的学校工作要做:电脑设备的维护、文本资料的录入、学校信息平台的建设、课件的制作、音乐的修改、各种活动的摄影摄像……如此繁多的任务我也从不推诿,而总是充分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及时解决。

一个学期忙到头,付出的是什么,收获的又是什么呢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学期我收获的同样是硕果累累。

我的忙,我的累,我更为取得的成功感到欣慰和自豪!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在今后的各种工作中,我还会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信息技术工程工作总结5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回顾这个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我从思想上,利用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端正自我;从行动上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一学期来,我进取参加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默默无闻地配合领导和教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这些肯定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变得更有信心、有动力去做好每一项工作。

二、考勤方面

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私人之间的关系,不迟到不早退,有时还会加班加点,同时煅练了自我。对学校的工作尽职尽责,不论是学校分到的哪一项工作,我都配合同事尽自我的努力把工作做好。

三、工作方面

这学期主要的工作主要包括在三个方面:一是担任七八年级共16个班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二是承担微机室管理;三是进取开展信息技术兴趣活动,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区学生主题网站制作比赛;辅导八年级1,2,3,4,8,9班的学生参加市"中科杯"比赛。为了延长微机室计算机寿命,我们开展了"保护电脑,人人有责"的活动,并且在每个班选两名学生进行卫生清理、日志登记,做到职责到人。经过学校组织的听课活动和进取参加教科院组织、市信息中心组织的活动。让我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不断反思教学中的困惑,总结经验,创新自我独特的教学方法。

四、以后的打算

1、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的继续深入开展。

2、配合网络学习成员开展网络学习活动。

技校学期个人总结篇(3)

二、计算机实习的特点

技校通常将实习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实习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技工学校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实习期间学到的知识是学生在传统课堂上学不到的,实习期间不仅可将专业的概念进一步深化,还能使学生在企业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以致用是实习这一特殊环节的特点之一。而在新时期的计算机实习中,一般的惯用方法是将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实习期学生都是上机操作,在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很快地完善自己对硬件学习的不足,而真正的学以致用在此期间却未获得明确的体现。因此在新时期,大力加强计算机实习中的案例教学已经成为计算机学科的教学重点。

三、案例教学在实际操作中的特点

在我国现有的情况下,教师在生动地讲述案例之后,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这个时间段里,学生能及时地将所学到的东西应用于现实中,教师据此让学生总结:一是案例的关键是什么,也就是难点技能;二是案例的重点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即在实习中的主要技能方法;三是案例的主题是什么。

技校学期个人总结篇(4)

(一)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凡具有相应的任职资格并在今年聘任范围内的人员一律参加竞聘。版权所有

(二)坚持评聘公开,根据待聘人员的思想水平,实际工作能力,届内的工作实绩进行聘任。

(三)根据学校届内分系列评估的实际,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分教师系列和职员系列同时进行,为了侧重教学一线人员,聘任时按照教师聘任率比职员聘任率高的原则进行,即:(教师聘任数教师竞聘数)(职员聘任数职员竞聘数),根据县人事局下达的岗位指标,按比例分配。

(四)年—××年,竞聘人员两年以上(包括两年)所属的评估系列,即为本次竞聘的系列。

二、聘任的范围条件

(一)范围:

××年月日前在编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年月日前取得相应任职资格、年度考核或任期届满考核为合格及以上等级者。

(二)条件:

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能全面履行相应岗位职责,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尚未达到离退休年龄,符合学校制定的与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相适应的岗位聘任条件。

三、聘任程序

聘任分三个阶段进行:宣传发动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月日—日)

()学校召开全体教职工动员大会,进行宣传发动,传达县教育局、县人事局有关文件、会议精神,部署聘任工作。()以处室组为单位组织教职工学习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明确搞好这次聘任的目的、意义。()制定学校各岗位说明书。

(二)实施阶段(月—月日)

⒈建立聘任委员会。学校成立由人组成的聘任委员会,校长任主任,其余成员由学校党支部成员和教职工推荐的代表(人)组成。

⒉制定聘任实施细则。聘任委员会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聘任方案。聘任方案经教代会通过,全体教职工签字后,报教育局审核、县人事局批准后组织实施。

⒊个人申请。学校统一印制申请表。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写出书面申请竞争岗位和表态材料,具体表明个人聘上或聘不上的态度,并写明如聘不上竞争岗位,是否还参加低一级岗位的竞争,不按规定填写个人申请或逾期不交个人申请者,视为拒聘。聘任委员会审查申请人资格。

⒋公开竞争。召开全体教职工参加的竞争聘任大会,符合条件的高、中级人员参加述职。

⒌民主测评。测评包括定性测评和定量测评。学校统一印制测评票,被测评人员按取得任职资格的年度划分,同年度内以姓氏笔画为序排列。定性测评票为同意、不同意,任何人不得弃权。同意票超过三分之二的高、中级教师有资格参加定量测评。定量测评采取排名次的办法,不允许并列和重复名次,否则,按废票处理。涂改的按废票处理。每人每轮只投一次票,缺席人员不许补票。监票人、计票人由民主推荐产生,并注意回避。

测评步骤:

()对高级人员进行定性测评;

()对高级人员进行定量测评(落聘的高级人员可以申请竞争中级岗位);

()对中级人员进行定性测评;

()对中级人员进行定量测评;

()计算测评结果:

第一、将聘任委员会和中层以上干部组均去掉一个最高名次和一个最低名次,教职工组去掉个最高名次和个最低名次,然后按照聘任委员会占,中层干部占,其他人员占的比例加权汇总(计算结果取小数点后两位,四舍五入),得出民主测评结果,排出名次。

第二、根据—××年度考核结果排出名次。参加过本校××年度三次考核的,按考核结果、、的比例加权汇总;按两年成绩计算的,将另一年的成绩按比例平均分至两年加权汇总;只参加过本校××年度考核的,按考核结果的比例加权汇总。

第三、将年度考核名次与本次民主测评名次以各占的比例加权汇总,确定最终排名。没有在本校参加过年度考核的教职工,则以本次民主测评结果占的比例加权汇总。

⒍公示。将最终排名公示天。

⒎组织聘任。公示结束后,聘任委员会根据上级下达的使用岗位数额、民主测评结果,提出聘任方案;学校党支部审议通过聘任方案,上报县教育局、人事局审批备案;学校召开聘任大会,宣布聘任结果,签订聘约,颁发聘书。

(三)总结阶段(月日—日)

聘任工作结束后,学校对聘任工作的每一个程序,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进行认真检查分析,总结经验,吸收教训,写出书面总结报县教育局。版权所有

四、有关问题的几点说明

⒈本次聘任后的待聘、落聘人员,在学校设置的岗位空出时,可依次递补(按先教师、后职员的顺序交替进行;定性不合格者,不得递补)。

⒉本次聘任期为年,以前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自行终止,自××年月日起执行新的聘期。

⒊原已聘任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龄达到男周岁,女周岁(年龄截止到××年月日),其原任职期间各年度及任期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本人自愿不再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可向学校写出书面申请,不在参加竞争聘任,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安排适当工作,其工作福利待遇不变。

⒋原已具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龄达到男周岁,女周岁(年龄截止到××年月日),其原任职期间各年度及任期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本人自愿不再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可向学校写出书面申请,不再参加竞争,直接聘任,占用单位限额。

⒌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聘任,如遇分数名次相同时,职称高者优先;再相同,届内荣誉(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百佳教师)高者优先;再相同,教龄长者(包括工龄,以教育局档案为准)优先;再相同,年龄长者优先。

⒍直接聘任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的名额数为公用指标。

⒎单位主要领导人的专业技术聘任,在通过竞争上岗后,由县教育局确定聘任事项(占用原单位聘任数额)。

⒏工资兑现时间及兑现标准按省、市、县有关规定执行。

五、加强领导,严明纪律,精心组织

这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在学校党政组织和聘任委员会的领导下,按上级要求,积极、慎重、大胆、稳妥地进行。要增强聘任工作透明度,聘任委员会名单、设岗数额、考核成绩、聘任方案,要及时公布,保证聘任工作在公开平等中进行。

技校学期个人总结篇(5)

笔者认为,实训教学管理工作应从计划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考评管理六个方面开展。

一、计划管理

各工种实训教学计划的制定基本依据:职教系统颁发的专业教学大纲;行业技能要求(主要参考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企业和社会的用工需求。实训计划的制定是实训教师团体智慧的结晶,是广大实训教师努力、敬业的体现。计划的制定包括以下过程。一是对前一学期总结研讨,总结前一个计划的优劣,发扬优点,摈弃缺点。二是对近期国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动态分析,发展方向的学习研究,调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及就业状况。三是进行资料汇总、分析,得出数据,开展团体讨论,形成文字资料(实训教学计划)并建档备案。计划起着纲领的作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可不精耕细作。计划的实施辅以严格的监督机制,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不可流于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学习根据计划分阶段对教学进行分解,采取模块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为学生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学习通过计划的制定可以开发出相应的、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实训校本教材、实训练习册,方便学生学习。

二、人员管理

这里的人员管理着重强调的是对实训教师的管理。在注重实训教学的今天,实训教师在学校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实训教师的组成也是多层次的、立体的,既有专业实训教师、专任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又外聘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留校学生成为实训教师的。就这些人来说,年轻者居多,大体上本专业技术过硬,理论基础知识较差,教育教学水平相对欠缺。针对上述情况,学校采取“理实对接”“以老带新”“工种互换”等教学组合模式,使实训教学合理运作,新教师快速成长,老教师精益求精。实训教学强调专人负责制、分层制、奖罚制等相结合。科室领导负责并统筹安排、科学管理、工种协调、监督检查,做到制度透明、管理高效、客观公正。各工种实训教师由组长负责,组长向科室领导负责,层层有人管,制度保证,责任到人,奖罚分明,责权利明确。

制定专门的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后备力量,是今后学校发展的主力军。青年教师有活力,有想法,有勇气,但缺少知识的积累、经验和耐心,内心浮躁与功利。成长计划主要有每学期不少于二次的公开汇报课;课程教案的评比及每学期编写两门不授课的详细教案;老教师帮带计划;安排参与技能竞赛;定期安排参加校内外培训,让青年教师走出去,请企业优秀人员走进来,增长他们的知识与技能等。另外,领导关爱,同事关心,也是其成长的因素之一。

三、安全管理

根据企业用工安全管理规范要求并结合本校实际实训教学的特点,按不同的工种制定出完整的安全操作规程,同时配套有针对性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全校上下达成共识并着重强调:“安全第一”的理念。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学校始终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在进入实训车间前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组织进行安全知识学习,安全事故的案例分析,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演练。学校严格掌控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机床的操作规程等),实训的纪律与要求,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安全意识。另外,科室领导高度重视,并加大监管力度,不定期巡视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有效地解决。实训教师也要加强安全责任意识,注重学生实训安全、机床设备安全,做到早发现、早汇报、早解决。

四、设备管理

职业学校强调实训教学,实训设备的投入是相当大的,实训设备数量一般较多,因此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保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合理使用,正常运传,及时维护,专人负责是学校实训设备管理的基本要求。“谁使用谁负责”是总的指导原则。各实训工种的组长是该工种设备管理的第一负责人,负责人有权要求开机使用者进行登记,记录使用时间、使用人、设备状况等。实训处科室领导是设备使用的监督人员,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设备使用的检查,设备维护检修等。

五、成本管理

这里的成本指的是实训材料消耗的成本。各类实训教学必然有材料消耗,而且这个消耗的成本是巨大的,节约成本、降低材料消耗是实训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求学生加强对实训材料的管理,由专人负责,每月进行清查盘点,记录材料的使用情况并上报汇总。另外降低材料消耗的途径有多种多样。如车工实训,降低材料消耗主要是三个基本途径。一是实训材料购买时可以购进质量稍差、价格相对低的尼龙棒作为第一学期的实训材料,这样可让学生练手,可节约车刀成本支出,可降低车床的碰撞事故达到一举三得。二是实训材料的循环使用,如同一阶段的项目则尽可能设计为材料能重复使用多次,第一阶段加工完成的成品可以在其他班级第二阶段实训中使用。三是校企合作,进行来料加工,可以承担一些校外的相对简单加工项目(学生可以练习的工件),为企业进行代加工,企业不需要付加工费,这样可以节约实训材料的

支出。

六、考评管理

技校学期个人总结篇(6)

四川大学学生会科技部部门制度的制定原则是公正,公平,实用,严谨。在最大限度地保证各学院学生会科技部工作积极性的前提下,拟定以下条款。

四川大学学生会科技部评分以总分10分记,其中活动7分,部门建设2分,其它事项1分。

一、活动(满分7分):

1、具备以下条件活动参与该部分评分:

a.详尽的活动策划安排,并具备相应的文字策划档案;

b.详实的活动记录(包括文字,照片,ppt,录像等,其中文字和照片为必须)

c大于等于本学院学生人数20%的受众

d.活动的总结(包括有无作品或成果)。

2、活动开展

A.特色活动(一个特色活动总分为2分)

关于特色活动的定义:

a.满足上述的活动所要求的条件。

b.满足以下条件至少两个:

1)活动具有传承性。为本学院连续举办两届以上的传统活动(需提供历届活动的记录或校学生会有备案)。

2)活动具有创新性。为本学院独有的优势资源下开展的活动,该活动是其他学院没有且不易复制,但可以良好的反映本学院特色。

3)活动反响空前,超过本学院人数60%的受众。

特色活动具体评分如下:

1)特色活动举办(0.5分)

2)有海报、展板、横幅、广播稿(附上有校团委公章的批条复印件)、食堂电子屏、校报、等校级宣传方式(有图片证明)(0.5分)(具备该项四种及四种以上的可得满分)

3)有详实的活动策划、工作总结和现场图片(0.75分),其中活动策划0.25分,工作总结0.25分,活动图片(除宣传外)说明0.25分

4)该项活动为同学所需(超过本学院人数60%的参与人数,问卷调查等回馈信息反映良好),并提供相关的证明(0.25)。

B.一般活动(一个一般活动总分1分),

有活动的流程概要、宣传、策划、总结。每一项0.2分,只有一项资料不得分。对于各学院联办活动另加0.2分,这类活动包括:①校学生会科技部不参加的至少5学院联办的活动;②至少4学院承办校学生会科技部的活动

C.承办校级活动(一个活动总分为3分)

具体评分如下:

1) 成功竞标校级活动,并且实施(1分)

2) 具有全校参与性,参与者中有至少50%的非承办学院的师生。(0.5分)

3) 规范做活动(可参照特色活动的要求),做出较高水准(以活动的实际效果

和意义作为评价标准),具备较高影响力(以全校师生的反响作为评价标准)(1分)

4)在活动中积极地与校学生会合作,既有创新新和主动性,又有全局观。(0.5分)

注:每个学院一学期内只能承办一次校级活动。

D.补充说明

1)此部分总分为7分。活动得分超过5分以后,以相应活动分数×50%记入总分,但活动部分总分不得超过7分

2)如果特色活动审定后不满足特色活动的要求,则自动转化为一般活动评分

3)学院间联办的活动加分如下:主办学院平分60%的分数,承办学院平分40%的分数

4)对于承办校学生会科技部的活动,各学院中牵头学院加60%的分数,其它各学院平分40%的分数

5)联办活动中,原则上主办或牵头学院不得超过3个

6)学院科技部本学期无任何活动的,科技部的总评分为0分

二、关于部门建设,即制度建设的说明(满分2分)

1.评分说明

此项评分分为A,B,C三个等级,得分依次为2,1,0分。具体细则如下:

A等级,应具备的条件如下:

1)有明确的部门管理条例

2)完备的人事档案(部门内所有的人事档案)

3)完善的制度(例会制度、干部及干事考核制度等)

4)各阶段工作计划

5)详实的会议记录(会议记录包括:时间,地点,参会人员,主要发言,形成决议等)

注:完备的会议记录至少3次,否则酌情扣分

6)详实的活动记录

7)每月的工作简报

B等级(不如A等级优秀但又比C等级优秀的部门,一律化为此类。)

C等级(不含任何A等级条件)

2.补充说明

此部分总分为2分。原则上各学院均不超过2分,但确有制度完善或者日常管理工作等有创新之处的,经过校学生会部长以上干部讨论后确认通过,该项可加为满分2分或者是在总分数上酌情加分。

三、其它(满分1分)

1、承办例会,每次总分为0.5分,据学院的表现酌情扣分。每个学院一个学期内最多只能承办一次例会。

2、对校学生会、校科技部工作的配合,总分为0.5分。包括对校科技部工作的配合情况,人才的推荐,建议的提出等。

四.注意事项

1.科技部部长例会无故缺席3次的学院则本学期部门建设评分为0分,3次以内每缺席一次扣0.5分,4次以内每迟到,早退一次扣0.3分。

2.学年年终及时上交学年总结。在规定时间内未及时上交的学院评分为0分,总结应全面、系统、正式、内容详实、实事求是,并且按照规定的格式书写。

(注意:如审核发现资料与事实不符,评分为0分并通报批评。)

3.本次评比针对活动的期效是2008年9月初至2009年4月底。

技校学期个人总结篇(7)

高校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20世纪以后,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校不仅成为国家创新系统中基础研究最重要的提供者,而且通过与产业界、科技界的互动,高校在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全方位深入地参与到国家创新系统中。美国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成功对接,使美国长期保持快速的发展,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霸主和新的世界中心。美国战后经济增长的50%以上应归功于科学与技术创新,以及由此而出现的高新技术产业,其创新的主要力量来自研究型大学。高校与产业的有效合作与科技成果的迅速产业化,使高校真正成为经济繁荣的“发动机”。在日本政府的“科技创新立国”国策中,高校成为其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基础创新基地,高校的研究开发活动的自和机动性大大增强,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联合与合作。韩国在仅仅30年的时间里就成长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其非凡成就要归功于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尤其是对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视。

高校是国家知识创新活动的核心

全世界2/3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3/4的诺贝尔科学奖是大学发表、获得的;其中,前100名大学发表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占大学论文总数的3/4左右,前100名大学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占大学获奖总数的94%。我国大学发表的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占全国发表总数的3/4,其中前50名的大学发表的SCI论文占大学发表总数的3/4。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是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中,政府是基础研究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要执行者。美国联邦政府的资助比例一直保持稳定,并处于很高的水平。而且,政府对大学基础研究经费的资助采取重点扶持、择优资助的做法,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已成为影响发达国家原始性知识创新的核心力量。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

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中,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基础所在。人才培养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成败,因此人才培养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处于先导地位,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是发达国家的共同国策。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技日新月异,使得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产品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人才需求类型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人才匮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主要创新国家都立法赋予高校为唯一学位授予机构的地位,明确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鼓励其他机构以各种形式委托高校培养人才。以创新人才为纽带,其他科研机构的地理位置呈现以高校为中心的同心圆分布。

高校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20世纪的技术革命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根本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在每次科技革命中,高校都发挥主要作用。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技成果中有70%诞生于研究型大学。科学发展史也表明,科技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与高校有着不解之缘,许多重大的科学理论的提出,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都产生于高校。以美国为例,其高校的自主技术创新活动对国家有很大的贡献。首先,高校教师的自主技术创新的势力强并持续高速发展,高校教师的发明公开数、专利获准及授权执行的数量在10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126%;高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程度高,美国高校相关衍生公司的数量和专利申请数量10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54%;高校参与科技创新对国家的经济、社会有很大贡献,8年中美国高校的技术创新成果带来的技术进步为美国增加了200亿的经济收入和17万个工作机会。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成就

R&D人员快速增长。高校R&D人员近年呈稳步增长态势。2004年高校投入到R&D活动的人力达到21.2万人/年,R&D人员数量创历史新高,比2003年增长12.1%。高校R&D人员配置继续向科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基础研究活动聚集。与2003年比较,2004年基础研究人员增长27.4%,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人员分别增长3.8%和8.5%。

高层次创新人才汇聚。高校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662人,约占我国两院院士总数的49.7%。2005年新增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有55%来自高校。“十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973”计划项目85项并担任首席科学家,占立项总数的54.5%。“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激励和支持一批长江学者在聘任岗位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极大地促进了高校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

基础研究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高校科技经费总量保持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148.9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368.7亿元,增长1.5倍。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接近80%、重点项目一半左右,承担“863”计划项目30%以上。获重点项目资助占总数的65%;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占资助总数的63%;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占资助总数的67%;2004年度高校承担“973”计划占全国总数的42%。

创新基地体系布局日趋完善。在国家正式批准试点的7个国家实验室中,依托高校建设的占一半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181个,依托高校的有117个,占64.6%。“十五”期间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与管理继续加强。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达到36个,占全部工程研究中心总数的36.4%。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达到36个,占全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的26.3%。“十五”期间,教育部高校已建立了一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若干个军工科研生产基地趋于成熟。到2005年年底,经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达到50个。教育部与原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合作,在高校建立了7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高水平论文数量与质量不断上升。高水平科研论文是体现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高水平国际科技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并且质量与数量同步上升。近年高校在三大检索系统增长较快,表现为增长速度和我国第一作者的比重逐年提高。高校在国内占国内总数的66%。2004年,高校在国际公认的高水平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25篇论文。历年来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也显示,高校是我国论文的“高产区”,不仅一如既往地占据科技论文总数的大半壁江山,而且国际论文被引用率也不断提高。

部级学术奖励成绩突出。近年来,高校取得的自主创新成果,在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方面都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同。一批成果获得重大科技奖项。“十五”期间,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累计达572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7.6%。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后者填补了该奖项6年的空白。

技术转让快速发展。高校在技术市场的技术转让呈良好发展趋势。2004年,高校共签订技术转让合同3.9万项,合同成交金额11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6%、9.3%。近年来,高校也把专利作为学校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不少技术含量高、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已经取得十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从2000年开始,每年专利数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2004年,共申请专利12997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4.5%;专利授权5505项,发明专利授权占63.3%。

大学科技园初具规模。大学科技园是依托大学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利用大学多年积累的科技成果、人文环境、区域特征和基础设施条件,建立的科技创业孵化器,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源泉、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为推动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5年底,经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依托大学建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达到50个。“十一五”期间,国家还将再新建30个大学科技园,进一步为政府、大学及企业的合作交流搭建平台。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科教长期分离,尚未形成合力。世界许多创新型国家科学研究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高度结合(详细分析见第一章)。我国存在高校、国立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之间职能定位不清,各部门对有限的科教资源无序竞争。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各机构重复性建设,浪费教育资源。除高校外,还有其他科研机构、企业等非高校部门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开设课程和授予学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部门对创新人才资源的竞争,由此导致了高校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不同机构在高等教育上的重复性建设,这对于高等教育资源十分短缺的我国是很大的浪费。我国的科研机构由于本身可以授予学位,所以科研机构不但没有动力与高校进行紧密合作,而且两者间出现了很多的竞争,使两个互补性很强的机构,因为体制原因出现了重复建设与内耗,对国家的资源是一种浪费。

高校科研投入明显偏低且缺乏稳定渠道。虽然我国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与国际比较,高校的科技投入少且分散。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这五个国家R&D占GDP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3%,加拿大和意大利的R&D占GDP的比例保持在1%~2%,而我国的R&D占GDP的比例2000年才达到1%。我国高校基础研究经费结构不合理,高校的潜力远未释放。高校作为基础研究活动比例最高和知识创新人才比例最大的机构,获得的基础研究的经费却较低。高校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占全国基础研究人员总数的2/3,执行的经费仅占1/3。

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力度不够。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交叉学科发展,如美国不但国家有发展交叉学科的战略思路和支持体系,高校也有战略和举措;在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教育部制定的高校中长期科技规划,以及一些主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中都将发展交叉学科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我国还没有形成交叉学科发展的国家战略思路,政策和制度设计等滞后于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在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和资助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措施。

世界级领军人才匮乏,创新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世界研究型大学的人才竞争主要是在高端的竞争,世界级领军人才匮乏和创新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制约创新能力的主要障碍。通过各种人才资助计划,我国高校已经聚集了一批科学研究领军人才,但在数量与质量上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世界级领军人才匮乏。据统计,目前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占1%。由于创新人才成长制度建设滞后,对人才成长的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师资队伍的开放性、学术休假制度等不完善,高校的人才高地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科技评价体系有待健全。目前,高校科技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从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资源、活动过程和产出成果等方面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这些指标体系还没有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投入与产出、过程与结果、主观与客观、静态与动态的关系,致使目前高校科技创新中,急功近利、学术浮躁、揠苗助长、甚至造假抄袭现象屡有发生,大学的文化积淀薄化,官本位倾向也在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

技术转移的支撑体系不完善。政策法规和风险投资等社会配套机制尚不完备,高校也缺乏一支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专门人才队伍,科技成果转化率不理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尚不健全,包括专利转化、产权交易、资产与技术评估、法律服务、会计事务、成果展示等创业环境的建设滞后,制约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潜力的发挥。高校科研人员职称评定主要考核论文(著作)发表数量、科研成果获奖数量和等级等量化指标,科研人员几乎不做市场调研,很少考虑成果转化、执行性和实用性。在发达国家,专利资料调查和市场调查是选择课题的主要依据,而在我国文献调查仍是高校科技开发活动的基本决策依据。据统计,只有文献调查的项目高达69%,而做过市场调查的项目只有34%,做过专利调查的仅有29%。

创新基地的规模、结构、水平有待提高。高校的科研基地学科覆盖面窄,规模偏小,科研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现象仍较严重;科技资源和成果共享的机制尚未建立,集成创新能力弱,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创新基地相比,我国高校的创新基地的高水平的数量、论文的总被引用次数、单篇论文最高被引用次数,篇均论文被引用次数等都有很大差距。由于学科面窄,学科交叉和人员流动不够,我国高校创新基地解决国家战略问题和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能力不足。

技校学期个人总结篇(8)

调研农民产业需求是做好田间学校工作的基础,因此,平谷区农广校在每所田间学校开办前,首先做好农民需求调研工作,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产业结构及发展现状、主导产业生产现状、推广培训现状、农资购销、产品销售、引进的关键技术及问题等内容。2009年,平谷区农广校多次深入乡镇村,对调研内容进行分类、汇总并撰写农民田间学校培训需求调研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农民生产中普遍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和农民技术需求情况确定是否适合开办农民田间学校。2010年和2011年,平谷区农广校根据上一年学员特点、学习情况和主导产业进一步调研,制定了新的培训方案。

二、田间学校严格执行“六个一”的建设标准

一组:每所田间学校成立一个指导小组。指导小组由1名名誉校长、1名校长、1名常务副校长和至少1名技术专家组成。指导小组不仅要在农民田间学校运行期间发挥作用,而且要在农民田间学校结业后长期负责该校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名誉校长由乡镇有关人员担任,负责协助区县规划本乡镇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和辖区内农民的各项培训活动;校长由村干部(一般为村支书或村主任)担任,负责为农民田间学校开办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及基本条件,负责科技、培训需求信息反馈,组织协调农民田间学校开办及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常务副校长由培养的农民辅导员担任,可在培训后通过学员投票综合评估的方式产生,负责组织田间学校的各项活动;技术专家主要由来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具有一线生产经验的专家和市、区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的技术专家担任,主要工作包括技术咨询、各种农业科技资源的协调等。

一田:每所田间学校必须设置一块科学试验田,要求学员在参与田间试验过程中动脑、动口、动手,试验设计、试验内容、试验记录、试验结果统计与分析和试验示范报告必须完整、规范,以此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力。

一批: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户、土专家。每所田间学校要发现、培养不低于10人的农民土专家、科技示范户。探索建立农村农技员、乡土专家等备案制,建立一支扎根农村、乐于奉献的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和乡土专家队伍。

一员:每所学校要逐步培养一名辅导员。农民辅导员负责组织田间学校的各项活动,学校结业后负责组织农民活动日、科技培训、技术指导与推广、农资服务等有关工作,确保农民科技服务活动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

一网:发展一个农民田间学校互联网。辅导员和农民学员对科技的需求和农产品信息可以随时在网上进行。技术支撑单位会在第一时间推荐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的信息;农产品信息的,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解决市场销售问题。农民田间学校建设中的经验与体会、相关专业题库的建立等,为辅导员顺利开展田间学校的建设提供了保障。辅导员培训计划、培训教案、培训总结能及时、准确填报,使相关的管理人员与技术支撑单位可以实时了解每所学校的进展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技术指导。农民田间学校互联网的建设,畅通了农民、市场和专家的有效对接渠道,实现了对田间学校建设质量的有效监管。

一栏:建立一个农业技术信息宣传栏。为提高农民田间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其成为社区内农民学习科学、掌握知识、了解信息的有效途径,形成大家共同学用科学、共同分享经验、共同发展致富、共同建设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开办田间学校的每个村都要设计制作一个信息宣传栏,用以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新信息,以及农民学用科学的试验成果、农民学员团队活动、学员的种植经验和心得体会、优秀学员或种植能手典型介绍等内容。

三、开创培训新模式,多种形式办“田间”

根据调研结果,初步制订培训计划,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确定每期25~40名学员。学员必须是进行相关产业生产的家庭主要决策者,有正常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并有一定的种植水平,以利于开展农民经验分享,从而确定培训内容和范围。平谷区农广校为田间学校学员制作了具有统一标识的服装,还为每所田间学校制作了铜匾,并在开学典礼上授牌。

(一)参与式课程设置

根据需求调研和测试结果,由辅导员初步拿出培训方案,组织所有学员共同参与讨论,最终确定学员满意的培训课程,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方法。

(二)精心组织开展田间学习

1. 票箱测试方法

票箱测试方法是独立性检测的一种,分培训前和培训后测试两次。培训前分别从农业生产、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学员进行测试,主要是了解学员的技术知识水平和现状,为辅导员制定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提供依据;培训后测试主要是评估培训效果,为制定下阶段目标提供依据。

2. 分组制定学习约定

分组是农民田间学校第一次课的第一项内容,每个小组确定本组的名字,在方便管理的同时,能激励和确保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参与所有活动。学习约定是由全体学员共同制定的学习规范,包括培训时间、活动纪律、奖惩办法等,从而达到自我约束的目的,保证田间活动顺利开展。

3. 课程安排

田间技术问题分析。田间技术问题分析是开展田间技术培训的重要内容,自始至终贯穿于田间技术培训的全过程,是农民充分展示自己观点和技术的平台。通过田间考察,各小组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最后由辅导员点评总结,从而提高学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专题讨论。根据不同作物生育期和不同管理时期出现的普遍问题,以及学员的兴趣,确定讨论专题,目的是促进农民之间的交流,锻炼农民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周村西红柿田间学校在进行“西红柿坐果率低、畸形果严重的产生原因”专题讨论时,学员踊跃发言,都从自身做法找原因,有说打药影响的,有的则说浇水不当,也有的说是施肥造成的。当学员王淑华讲出“关键是由苗期低温造成”时,很多学员都惊讶了。辅导员让她细说缘由,王淑华告诉大家,这是她平时注意观察和学习的结果。通过讨论学员明白了西红柿坐果率低、畸形果严重是与苗期管理有关,原来只知道苗期温度低不好,但并不知道影响开花坐果,更不知道从2、3片叶开始花芽分化时,温度条件是影响开花坐果的关键。

重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农民田间学校坚持“重需求”的教学特点,注重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辅导员经常接到学员打来的求助电话。为满足他们的需求,平谷区农广校不论何时都能及时派出专业教师前去解决,并利用发现的问题组织学员进行培训和专题讨论。

2009年11月28日,大官庄村田间学校学员尤广发现种植的西红柿茎、叶长了斑点不知是否生病,给辅导员打电话,平谷区农广校得知后,马上组织人员前去“会诊”。两位蔬菜讲师到现场一看就断定这是番茄晚疫病的症状,应立即施药防治,并开出“防治处方”。第二天,辅导员就组织田间学校学员进行了番茄晚疫病发生与防治的专题讨论,以尤广家的番茄晚疫病对学员进行了“现场说法”。 2010年5月,针对大庄户村架豆病毒病发生较严重的具体情况,聘请专家亲自到田间调研,并给学员上了生动的一课。

4. 技术落地,实现无缝对接

田间学校是市级专家和最基层农户链接的纽带。北京市平谷农广校12名辅导员进村入户抓点带面,把科学技术送到了田间地头,扎实开展新技术与成果推广工作。

2010年6月3日,北京市农广校在夏各庄试验示范基地召开了2010年果类蔬菜主导品种植保新产品现场会,聘请了北京植物环境保护研究所黄金宝教授。参加人员有区农业局、区农村合作社、种子管理站、植保站等领导及蔬菜田间辅导员13人,推介对象是平谷区蔬菜种植大户31人。推出了应用BT2000-IV型自控臭氧消毒常温烟雾施药机,较常规施药机节省农药20%~40%,节水30~50倍,而且施药不受天气限制,不增加空气湿度,施药均匀、扩散性能好,不受农药剂型限制,具有施药效率高,省工、省力,减少环境污染等特点。现场会还推出了最新有机药品0.5%小檗碱水剂,主要防治对象为番茄灰霉病、叶霉病,黄瓜白粉病、霜霉病,辣椒疫病,对细菌性溃疡病和一些疑难病害均有较好防治作用。

5. 及时开展应急培训,为农民排忧解难

2009年8月,北京市在大兴区首次发现对番茄具有毁灭性危害的病害――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9月24日,田间学校蔬菜专业教师参加了北京市果类蔬菜创新团队紧急组织的应急普查和防控知识培训。教师们积极行动,同农业局一起在平谷区全面调查,明确了病害发生分布,为全市准确掌握病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他们还认真听取专家意见,积极应对,开展病害预防工作。

2009年11月1日和11月10日,北京地区突降了两场罕见大雪,使平谷设施蔬菜生产受损严重。灾害发生后,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及时开展灾后补救措施培训,以保温和增温为第一要务,以及防止植株在久阴暴晴或因雪连续几天无法揭苫后突然见强光而造成损害,及时为田间学校学员上了一课。到收获季节时,学员感慨地说:“要是不参加田间学校学习,我的蔬菜今年全部都要被冻死啊!”2010年春天出现罕见的倒春寒,大庄户村辅导员及时告诉学员,架豆要适时晚播,由往年3月20日左右播种,推迟到4月2日以后再种,因此,该村就没有发生冻死苗的现象,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经济损失。

(三)阶段性总结

技校学期个人总结篇(9)

一、校企合作强化了职业技能水平

职业学校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以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岗位需求为目标,突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方面师资雄厚,能将理论知识系统化的传授给学生;企业在设备、条件、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技能发展优势,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满足强化技能的市场需求,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跟上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运用的要求,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二、校企合作提高了学校办学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学生到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可以将三大体系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即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体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体系;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体系的有机结合),学校通过合理设置专业、合理设置课程,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了学校办学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给企业创造了最大价值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技术工人脏、累、苦的工作处境使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加入到生产一线中来,很多发展中的企业岗位工种面临着招工难,流动大的困境,制约着企业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企业可以因材施教,因岗培养,将人才需求和技能培养有效的结合起来,既节约了岗位成本,又满足了发展壮大之需。

四、经验与不足

为实现技能人才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目标,强化学生专业对口的动手操做能力,我校在2011年7月与承德市公交集团商榷,最终达成协议,实行定单培养,培养从事汽车维修的中级技能人才。学生通过在校一年半的理论教学如汽车修理工艺、维护工艺、故障诊断与排除等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积淀,通过在公交集团半年的轮岗实习如公交车的构造与维修等使所学技能深入化,增强了学生的实战经验。在打造学校品牌专业的同时为公交集团解决了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难题。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定课题、定学时、定岗位、定师傅、定期考核、定期轮换实习岗位,定期交流,把因需施教、因需培养落到实处。企业提供了实习场地、设备和岗位,学校和企业派出专业教师和技术能手参与实习管理。校企双方制定或签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合作文件,如《校外实习教学计划》《实习协议》《校企合作协议书》等,明确校企合作中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

1.学校与企业的有效衔接

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既是本校学生又不在校进行教学,既是企业一员又不能单独从事岗位作业,如何让学校与企业有效地衔接呢?

(1)加强管理和教育,转变学生的观念。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首先必须要转变观念。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共同管理,遵守校企的规章制度。

(2)强化带队老师的管理水平,提高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3)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准备实习的学生进行培训,告诉他们实习的目的、情况、法律法规、要求和意义;二是企业对准备上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告诉他们企业的情况、企业的文化、各种规章制度等。

(4)学校与企业通过座谈会、走访等形式交流、交换意见与建议,总结近期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齐抓共管,让学生在企业里安心实习、安全实习、快乐实习,从而达到实习的目的,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赢”。

2.遇到的问题

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还要查找问题,以便迎接第二批学员的到来。

(1)实习生的双重角色管理难度增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期间身份具有双重性,如何制定合理的、有效的管理措施;企业、学校如何共同进行管理都显得尤为重要。

(2)专业对口与轮岗的难题。校企合作中由于企业方面生产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要求和学校方面的专业对口问题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

技校学期个人总结篇(10)

1.教育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高等学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方所属高等学校适用本指导意见。

2.高等学校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分别纳入相应岗位设置管理。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岗位类别设置

3.高等学校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4.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高等学校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高等学校管理岗位包括校、院(系)以及其他内设机构的管理岗位。

5.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高等教育工作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高等学校的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其中教师岗位是专业技术主体岗位。

教师岗位包括具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作职责和相应能力水平要求的专业技术岗位。学校可根据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侧重承担的主要职责,积极探索对教师岗位实行分类管理,在教师岗位中设置教学为主型岗位、教学科研型岗位和科研为主型岗位。

6.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包括工程实验、图书资料、编辑出版、会计统计、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岗位。

7.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日常运行等需要。

鼓励高等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8.根据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高等学校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以下简称三类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

在确定岗位总量时,应根据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和学校实际工作需要综合确定。高等学校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岗位总量的70%,其中,教师岗位一般不低于岗位总量的55%,高水平大学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辅专业技术岗位占岗位总量的比例可适当提高。管理岗位一般不超过岗位总量的20%。按照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要逐步减少工勤技能岗位的比例。

三、岗位等级设置

9.高等学校岗位设置实行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

(一)管理岗位等级设置

10.高等学校管理岗位分为9个等级。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结构比例和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根据高等学校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11.高等学校现行的部级副职、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二至十级职员。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

12.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专业技术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的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的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13.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根据地区经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以及高等学校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行不同的结构比例控制。

根据全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实行总体目标控制的要求,按照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结构比例现状,结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合理确定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适当高于普通本科高校,普通本科高校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适当高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高等学校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1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在总结高等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优化结构、合理配置的要求,制定高等学校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结构比例控制的标准和办法。

15.各级人事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主管部门要严格控制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严格控制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总量,高等学校要严格执行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

16.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高等学校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17.高等学校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18.高等学校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为25%左右,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为5%左右。高水平大学可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

19.高等学校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应主要在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要严格控制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

(四)特设岗位设置

20.高等学校中的特设岗位是根据高等学校特点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为适应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经批准设置的工作岗位,是高等学校中的非常设岗位。特设岗位的等级根据规定的程序确定。

特设岗位不受高等学校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按照管理权限予以核销。

21.高等学校特设岗位的设置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具体管理办法由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四、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及岗位等级

22.高等学校正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教授一级岗位、教授二级岗位、教授三级岗位、教授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副教授一级岗位、副教授二级岗位、副教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教师岗位名称为讲师一级岗位、讲师二级岗位、讲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教师岗位名称为助教一级岗位、助教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级、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

23.高等学校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和岗位等级设置参照相关行业指导意见和标准执行。

24.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一级岗位属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其人员的确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5.高等学校其他系列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原则上应低于教师岗位。

五、岗位基本条件

(一)各类岗位的基本条件

26.高等学校三类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高等学校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管理岗位基本条件

27.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28.各等级职员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

(2)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3)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确因工作需要,由专业技术岗位交流到管理岗位的人员,可根据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和本人条件,直接聘任到相应的管理岗位。

29.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高等学校在上述基本任职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职员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校职员的具体条件。要积极探索符合高等学校特点的高校职员制度。

30.二级职员岗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31.高等学校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

32.受聘教师岗位的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学风、学术道德和合作精神,符合国家关于相应教师职务的基本任职条件,具备与履行岗位职责相适应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3.高等学校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国家规定的相关职业资格准入的条件。

3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高等学校在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基本条件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单位的具体条件。

35.高等学校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条件,由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按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四)工勤技能岗位基本条件

36.工勤技能岗位基本任职条件:

(1)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2)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3)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六、岗位设置的审核

37.高等学校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管理权限进行审核。

38.高等学校的岗位设置方案包括岗位总量、结构比例以及最高等级限额等事项。

39.高等学校岗位设置工作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

(1)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填写岗位设置审核表;

(2)按程序报主管部门审核、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3)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4)广泛听取教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

(5)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由学校负责人员集体讨论通过;

(6)组织实施。

40.国务院各部门所属高等学校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人事部备案。

41.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所属高等学校的岗位设置方案经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地区人事厅(局)核准。

42.地(市)以下政府所属高等学校的岗位设置方案经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地(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43.高等学校设置特设岗位,按照岗位设置方案的核准程序进行。

4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岗位设置方案可按照第40条、第41条和第42条的权限申请变更:

(1)高等学校出现分立、合并,须对本单位的岗位进行重新设置的;

(2)根据上级或同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正式文件,增减机构编制的;

(3)按照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岗位设置的。

45.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聘用人员、确定岗位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

七、岗位聘用

46.高等学校在核定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内,按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以及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自主进行岗位聘用工作。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聘用工作,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逐步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

47.高等学校聘用人员,应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

高等学校应分别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核定的结构比例内聘用人员,聘用条件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

48.高等学校要完善聘用办法,规范聘用程序,健全聘用组织及监督机制,确保岗位聘用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学校要成立聘用委员会,院(系)成立相关聘用组织,分别负责岗位聘用的有关工作。在聘用工作中,学校应充分发挥院(系)聘用组织和专家教授的重要作用,积极建立校内外同行专家学术评价制度。根据本校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学校在新聘用教职工时,应积极实行人事制度。

49.高等学校应区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受聘人员,积极探索短期、中期、长期合同相结合的聘用合同管理办法。高等学校与受聘人员应当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受聘岗位职责要求、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岗位纪律、聘用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条件以及聘用合同期限等方面的内容。高等学校和聘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可以按规定约定试用期。聘用合同期限内调整岗位的,应当对聘用合同的相关内容作出相应变更。聘用合同期满前,高等学校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受聘人员的履职情况认真考核,及时作出续聘、岗位调整或解聘的决定。

50.高等学校新参加工作人员见习、试用期满后,管理人员按照《实施意见》规定确定相应的岗位等级;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岗位条件要求确定岗位等级;工勤技能人员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工勤技能技术工五级岗位。

51.根据高等学校的特点,对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岗位急需且符合破格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可以根据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52.高等学校聘用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根据高等学校管理的工作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并严格控制。

53.尚未实行聘用制度的高等学校,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的精神,抓紧进行岗位设置,实行聘用制度,组织岗位聘用。

已经实行聘用制度,签订聘用合同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及本指导意见的要求,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对本单位现有人员确定不同等级的岗位,并变更合同相应的内容。

54.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使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

各地区、各部门和高等学校必须严格把握政策,不得违反规定突破现有的职务数额,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聘用职务。要采取措施严格限制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中的高等级岗位的设置。

55.高等学校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逐年逐步到位。

八、组织实施

56.地方人事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好高等学校岗位设置工作。要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本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对各类岗位的任职条件、工作标准、职责任务等作出具体规定。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周密部署,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高等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技校学期个人总结篇(11)

一、引言

自从我国于1987年开展大学竞技体育以来,在培养大学生运动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河南省作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在校学生资源。近年来,河南省大、中学生运动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全国范围内,河南省学校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还不是很高,优势项目很少,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日益匮乏,高水平教练严重缺失,造成目前在全国还排不到体育强省的位置。尤其是在29届奥运会上,河南运动员仅获一枚银牌,远落后于江苏等竞技体育强省,这与河南省省情极其不相符。因此,从河南省省情出发,以高校竞技体育为龙头,对学校竞技体育项目进行合理布局,制定新时期河南省学校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与学校竞技体育相关的文章和书籍,力求了解最新的研究现状;参考《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献,为本文的设计与构思提供参考。

2.专家访谈法。针对课题研究的内容,对河南省1 5名专家进行访谈,并把论文的研究结果给有关专家及时进行反馈,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专家访谈先后进行三次,广泛征询各位专家学者意见,并对论文研究结果进行专家反馈调查,及时处理反馈信息,确保研究内容的详实。

3.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

三、结果与分析

1.河南省高等院校竞技体育布局状况。近几年来,为了发挥普通高校在学校竞技体育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在省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的有力支持下,高水平运动员特招规模有所增加,每年在250~300人之间,布局项目也增加到10项(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航模、网球)。到2007年,国家教育部在河南省设点3所普通高校{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和河南财经学院),河南省教育厅把它布点在省内16所高校。就招生规模和项目布局来讲,河南省的高水平运动员特招规模小,布点院校少,项目布局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还落后于其它学校竞技体育发达省、市。有的项目(排球)只有一个布点院校,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不利于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挫伤了中学课余训练和向全省高校输送人才的积极性。

2.河南省高校体育竞技项目的设置与布局。近年来,随着中原经济的崛起,也必然为中原体育的腾飞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学校竞技体育作为河南省竞技体育的新生力量也必然得到大力提倡和发展。运用田麦久先生的“项群训练理论”,对河南省学校竞技体育项目进行合理设置与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投入学校竞技体育的人力、财力、物力的分配,直接影响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也会影响河南省在未来重大国内、国际比赛的成绩。因此,河南省学校竞技体育竞技项目的设置与布局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处于祖国腹地,有十省通衢之誉,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人类学及地域学特点”来看,河南人具有“综合区”的特点,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中学生运动会所设置的全部运动项目都适宜在河南省开展,并有望取得优异成绩。

全运会成绩能客观反映一个地区竞技体育水平的高低。河南省在前五届全运会上的成绩,无论是奖牌、名次或总分都在20名后长期徘徊,这与河南省经济基础薄弱等环境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第六届全运会开始,河南竞技体育有了较大进步,奖牌名次和总分名次接近前10名或在前10名,证明河南竞技体育实力在全运会参赛单位中趋于稳定。

目前,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国内是仅次于全运会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也是我国学校竞技体育竞赛级别最高的体育盛会。因此,应首先在全国大运会比赛项目中选择河南省的重点发展项目。本文参考“河南省体育代表团在近三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所取得的成绩情况”,同时又要考虑到各学校的传统优势问题,把所有竞技项目按其现有水平及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依据竞技项目的项群特点,分为优势项目、潜在优势项目和待发展项目三类。

依据田麦久的研究结论,金牌数量能集中地反映着参赛地区顶级选手的数量;前8名总分名次反映着参赛地区优秀选手层的厚度;而前8名总分则更为贴近地反映着参赛地区的总体竞技实力。在此,把近年来在国内大赛中两次以上进入前三名的项目可列入优势项目。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到,河南省大多数优势项目都归属于以下两个集合:一是技能类中表现难美性、隔网对抗性以及同场对抗性三个项群;二是体能主导类周期性速度力量性、周期性耐力性以及非周期性速度力量性项群。

由表可确定河南省学校竞技体育的近期发展目标:省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通力合作,重点发展优势项目,相对发展潜在优势项目,积极开发待发展项目。其间,合理进行项目布局应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做到项目特点与当地人文地理条件相吻合,考虑地方及各个学校的传统项目优势问题,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开展所选定的竞技体育项目。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