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四边形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3-01-17 12:36:10

四边形教案

四边形教案篇(1)

2、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及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及计算。

三、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用具: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硬纸片、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出主题:

师:大家知不知道我们学校正在将操场隔壁的地方改造为校园一角,专门留出两个空地作为我们同学们的学农小基地(在黑板上贴出两个图案,一块是长方形——甲地,一块是平行四边形——乙地)。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两块空地是什么形状的?学校啊,又决定将甲地分给四年级,乙地分给五年级负责除草,那么大家知道哪一个年级负责地方要大一点呢?

师:现在我们先看一下甲地。我们要求这块长方形地的面积,只要量出什么啊?

生:长方形的长和宽(点出长、宽)。

师:现在老师已经量出来长15米、宽10米,那么它的面积是什么?

生:(计算)150平方米。(要求学生回忆起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运用公式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

师:同学们现在都能很熟练地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啦!那么,这块平行四边形地的面积是多少啊?我们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的问题啦!(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得出公式):

师:以前我们是用面积器量数出长方形有多少个小格子或是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来用面积公式来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那我们可不可以运用以前的知识或是我们的经验,想出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呢?有哪位同学已经想到办法来?

生:用剪刀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再拼成长方形,再用尺子量出底(长)18厘米,高(宽)10厘米。面积是180平方厘米。(让学生把操作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师:这位同学很聪明,他是沿着高来剪,再拼成一个长方形。那老师现在再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剪拼成长方形?

生:因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而长方形面积我们会求。

三、得出结论:

师:沿着这条垂线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把三角形移到梯形的一边,就变成了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板书),所以我们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板书)。我们称这种方法为“割补法”(板书)。如果我们用s来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来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h来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你能自己写出平行四边形的字母公式吗?

生:s=a×h

师:我们还可以将这条公式缩写为:s=a·h或者是s=ah。

四、巩固提高:

练习: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底为4.8厘米,高为3.5厘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结果保留整数。)

四边形教案篇(2)

重点分析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涉及平行四边形元素的各方面,同时它又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联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灵活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

难点分析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较多,综合性较强,能灵活的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是本节的难点.

3.关于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教法建议

本节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重点是四个判定定理,这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1.教科书首先指出,用定义可以判定平行四边形.然后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出发,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因此在开始的教学引入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尽可能利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很快参与进来.

2.素质教育的主旨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因素,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本章重点中前三个判定定理的顺序与它的性质定理相对应,因此在讲授新课时,建议采用实验式教学模式或探索式教学模式:在证明每个判定定理时,由学生自己去判断命题成立与否,并根据过去所学知识去验证自己的结论,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这样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自己去实验,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在动手动脑中得到的结论会更深刻――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较多,综合性较强,能灵活的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例题讲解时,建议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根据题目中具体条件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根据分析法解题程序从条件或结论出发,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灵活掌握熟练应用各种判定定理会有帮助.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训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各条判定定理,并能灵活地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有关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系列

1.复习旧知识: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哪位同学能叙述一下。(答对者记分,答错的另点同学补充)

2.小实验:有一块平行四喧形的玻璃片,假如不小心碰碎了解部分(如图所示),同学们想想看,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让学生思考讨论,再各自画图,画好后互相交流画法,教师巡回检查。对个别差生稍加点拨,最后请学生回答画图方法)学生可能想到的画法有:⑴分别过A、C作DC、DA的平行线,两平行线相交于B;⑵过C作DA的平行线,再在这平行线上截取CB=DA,连结BA;⑶分别以A、C为圆心,以DC、DA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B,连结AB、CB。

还有一种一法,学生不易想到,即由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特性,引导学生得出连结AC,取AC的中点O,再连结DO,并延长DO至B,使BO=DO,连结AB、CD。

二、引入新课

上面作出的四边形是否都是平行四边形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生答后师指出这就是今天所要不得研究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板书课题)。

三、尝试议练

1.要判定我们刚才画出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应当加以证明。第一种画法,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可知,它是平行四边形(定义可作性质也可作判定)。

2.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种画法,这就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一(翻开课本看它的文字叙述)。请想想,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究竟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这里已知是什么?求证是什么?请写出。

自学课本上的证明过程,看后提问:这个证明题不作辅助线行不行?为什么?(因为要证平行线,一般要证两角相等,或互补,要证两角相等,一般要证全等三角形,而这里没有三角形,要连一对角线才有三角形)

3.再看第三种画法,在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情况下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写出已知、求证,请两位学生上台证明,其余在课堂练习本上做。(注意考虑要不要添辅助线)

完成证明后提问哪些学生是用判定定理一落千丈证明的?哪些是用定义证明的?(解题后思考)

四、变式练习

1.再看看第四种画法,可知,已各条件是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一平分,这种情况下它是不平行四边形?

阅读课本上的判定定理之后,要求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求证最简便?(应该用判定定理一)2.变式题

⑴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练习第1题)(口述证明,不要示书面证明)(问要不要添辅助线?)

⑵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补充)

⑶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家相等及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图思考,然后回答不是平行四边形。因为边角不能证全等三角形)

⑷自学课本例1思考:此例证明中,什么地方用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什么地方用“判定”定理?

观察下图:

平行四边形ABCD中,

五、课堂小结

四边形教案篇(3)

  教科书第70页例1、例2、练习十九1,3,4。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征。

2.经历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学习方法,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4.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了解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自己探索、发现、描述、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三角形活动框,磁性小棒。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平行四边形

纸片(4人小组相同),小棒4根(两两等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目标导学。

(1)           什么是平行四边形?

(2)           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3)           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4)           你能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吗?

(5)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     活动引入,发挥想象。摆小棒游。

学生在桌子上任意摆1根、2根、3根、4根小棒,想一想,你会摆出哪些我们学过的形状?同桌交流,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形状。

[同一平面内,学生用小棒可能会摆出线段、角、相交(垂直)、平行、三角形、任意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等。

3.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在同一个平面内,用两根小棒可以摆角、平行线和垂线,用3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那么用4根小棒就可以围成四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4条边,所以称为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学们非常熟悉,而对于平行四边形却比较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学生已认识了平行和垂直,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摆小棒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又能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特征时,自觉将视角引入边、角及平行和垂直等问题中。]

二、探究新知识

1.教学例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静态特征。

(1)联系实例,初步感知。

(出示例1)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仔细观察屏幕,你能在这些物体上找出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边指边说抽象出实物中的平行四边形。

(2)思考:平行四边形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大小、边的长度、平行线的倾斜方向、角度等不一样。)

为什么我们都叫它们平行四边形呢?

什么是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2.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经验迁移,学法指导。

它们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前面认识三角形时,同学们已经有了一些学习图形的经验,如果老师让你们自己去寻找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去研究?(边和角,数和量……)

学习几何图形,就要抓住图形的关键部分,用眼看一看,动手做一做,用脑想一想,才能发现它们的特征。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①请拿出你们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纸片,4人小组合作,用前面学习图形的方法,去寻找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可以在图片上适当标注,然后结合数据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发现。

②全班交流,引导认识。

你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特征?你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的?

预设1:平行四边形有4个角、4条边,我们是通过看和数发现的。

预设2:平行四边形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一样长,我们是用直尺量的。

预设3:平行四边形两条长边互相平行,两条短边也互相平行,我们是用三角板和直尺验证了的。

预设4: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我们是用量角器量的。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通过观察、动手、动脑、看、数、量、议等活动、归纳总结,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教学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动态特征。

同学们真能干!大家团结协作,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找到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并通过相互交流,验证了平行四边形这些特征的科学性。不过,平行四边形还有些特征不容易被发现,你们想知道吗?

(1)感知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

老师拿出长方形活动框。这是一个像孙悟空一样会变的平行四边形,像老师这样捏住它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动,它会听你们的话。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来拉一拉三角形活动框,它会听你们的话吗?在拉动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奥秘?(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不稳定,很容易变形。)

拉动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边长没变,角度变了,两条边的距离变了)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也有很大的用处。(课件演示:升降机、伸缩门工作等。)

(2)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

①拉动平行四边形当拉成4个直角时就变成长方形了

②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长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同桌讨论一下。

预设1: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都是两组对边都分别平

行,说明长方形也具有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它是平行四边形。

预设2:它们的不同点是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所以我认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③那正方形又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

预设3:正方形也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所以它也属于平行四边形。同时,它还具有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的特征,所以它还是特殊的长方形。

④原来平行四边形在特殊情况下也能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所以我们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⑤小结:在研究图形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比一比、议一议,在变化中寻找图形隐藏的特征,发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拉一拉”的操作活动,引领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注重学生经验的迁移和教学方法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练习十九第1题。

引导学生遮一遮,比画比画,结合特征寻找图形。

2.练习十九第3,4题。

学生独立做,交流做法,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     开放练习,拓展思维

4.     学校花匠准备在花园里栽4株花,并希望这4株花能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他已经栽了3株,请你想一想第4株花可以栽在哪里。

 [练习由直观操作题到抽象的图形思维题,都紧紧抓住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去思考,由简到难,逐步拓展,由学生独立完成到教师引领,层层推进,较好地检验了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五、回顾梳理,总结反思

解决目标导学5个问题

四边形教案篇(4)

例1、例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利用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悟“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平行四边形纸片、平行四边形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导入

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1.说一说下面各是哪些图形?

2.我们最近研究的是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4.

揭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能有针对性、清晰有效地运用相关的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

二、探究新知

利用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经历面积的推导过程,具有一定的猜想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悟“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获得成功体验。

(一)猜测

1、首先我们通过数格子来看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并在课堂练习本上记录。

2、还是通过数格子来看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也做好记录。

3、比较两次记录结果,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4、比较这两个图形,你还发现了什么?(长和底,宽和高相等)

4、根据这个发现,你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二)推导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以对应边上的高求面积的方法是正确的,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呢?现在做个实验:把平行四边形剪一刀,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不想试一试?

1.(学生操作后)提问:

①你是沿着哪条线把平行四边形剪开的?

②剪开后,你是怎样拼成长方形的?(边回答边演示)

2.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

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形成完整的板书)

长方形面积

=

长×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高

3.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

(三)应用

1.根据公式,说说要想求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填表

2.判断题

(1)

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

(2)

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们的底和高不一定相等。

(

)

3.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正确明白操作要求,能够主动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操作,并且边操作边认真记录。

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观察、操作、验证等活动,亲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经历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对解决问题有充足信心,能主动思考、积极作答。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并且正确率高。

三、巩固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悟“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获得成功体验。

1、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地,面积是24平方米,底是6米,求这块地底边上的高是多少米?

2、选择合适的条件计算面积。

合作学习的意愿强烈,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在学习过程遇到困难,能积极寻求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如何推导,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解:S=ah

=5×2.5

=12.5(㎡)

答:这个平行四边形停车位的面积是12.5㎡。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S

=

a

h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转化

书面作业设计

校本练习册

教学反思

课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P65

试一试

课型

练习课

教学

目标

1、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初步学会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有关数据。

3、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高),正确地求高(底)。会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经历观察图形、分析数据的学习过程,寻找必要条件计算相应数据。

5、初步形成仔细观察图形、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灵活仔细地整理数据计算面积以及对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分析理解。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平行四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基本练习

能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高),正确地求高(底)。会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位:CM)

(1)

(2)

(3)

师:逐题统计做对的人数,第(3)题,你为什么要用20×10来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形外高是10CM,对应的边是20厘米,所以我用20×10求情形四边形的面积(两三人说)

2、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分米,高是8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

平行四边形的高是50厘米,比底长10厘米,求他的面积

(3)

第65页的第3题

师:第(1)题要注意什么,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生:第(1)要注意把8厘米化为0.8分米,他的面积是1.6平方分米。

师:第(2)题的底是几厘米,他的面积是多少?

生:第(2)题的底是40厘米,他的面积是2000平方厘米。

生:我先算草坪的面积,再算铺平共需多少元,算式是24×31×47(两三人说)

师:逐题统计做对的人数

小结: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能解决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经历观察图形、分析数据的学习过程,寻找必要条件计算相应数据。

二、变式练习

初步学会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有关数据。

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高)正确地求高(底)

经历观察图形、分析数据的学习过程,寻找必要条件计算相应数据。

师:大家把书翻到65页,做第2题

1、师:展示学生练习,全对的举手,在平行四边形中,怎样求高,怎样求底的长度

生:底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高

高=平行四边形面积÷底(两三人说)

小结:在平行四边形中:S=ah

h=S÷a

a=S÷h大家要熟记三个数量关系。

2、用平行四边形的是指解决下面的问题,

(1)S平50CM2

求C平

(2)C平=70CM,求S

师:第(1)题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

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相等的

师:已经知道了一条边是25厘米,要先求什么,才能求他的周长?

生:先求他的另一条边长才能求他的周长

师:大家做这两题

解:500÷20=30CM(底)

解:70÷2-25=10CM(底)

(30+25)×2=110CM(周长)

10×20=200CM2(面积)

师:第(1)题做对的举手,第(2)题做对的举手

小结:我们要运用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问题,既发展了我们的思维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独立练习

(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分米,他的底是2.5分米,高是几分米?

(2)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0分米,是高的2.5倍,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

平行四边形两条相邻的边分别是30米和20米,在它的四周每隔5米种1棵树,共要种几棵树

(4)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60厘米,底是20厘米,另一条边上的高是15厘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第(1)题做多的举手,第(2)题做对的举手用10÷2.5=4,先求出高,

师:第(3)题先求周长,再求种几棵树,做对的举手

师:第(4)看图,先要用60÷2-20=10求出另一条边的长度,再用20×10求出他的面积

做对的举手。

对解决问题有充足信心,能主动思考、积极作答。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并且正确率高。

合作学习的意愿强烈,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在学习过程遇到困难,能积极寻求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三、总结

初步形成仔细观察图形、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拓展:

比较平行线间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我们知道了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对解决问题有充足信心,能主动思考、乐于探究、积极作答。

平行四边形面积

S=ah,

a=S÷h

h=S÷a

周长=邻边长度的和×2

边长=周长÷2-另一条边长

四边形教案篇(5)

实用主义学者认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应该为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服务”.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游离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红利”之外. 教师将先进科技发展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其中,时代性、科技性、现代化等特点各位明显. 近年来,笔者通过教学多媒体器材实践运用专题调研活动,深刻感受到多媒体教学器材对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推动新课改进程、提升学习对象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深远的助推和深化功效. 电子白板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器材,有着广泛、深刻的运用. 本人现就平行四边形章节中电子白板运用作以阐述.

一、利用电子白板,展现平行四边形内容生动性

电子白板作为现代化的教学器具,具有显著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曾经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在于将学生的内在情感全面激发、深刻唤醒和深刻鼓舞. 平行四边形这一章节的内容,是第三学段学生主体接触较早的平面几何知识. 学生对形象生动的丰富画面以及运动变化的动态场景充满激情. 教师讲授平行四边形章节相关内容,平铺直叙、开门见山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课改要求,同时也不利于课堂教学. 此时,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对文字、画面、声音等要素进行科学编排,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呈现抽象、单板的平行四边形内容,能够使初中生有焕然一新的新奇感受,从而由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状态,在轻松愉悦氛围中主动探求平行四边形知识. 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电子白板为载体,利用预先设置好的教学程序,先将生活中“小区门口的电动门、小商店门口的推拉门以及绘图用的缩放支架”等事物,运动和静止时的画面呈现在电子白板上,让初中生有一个感性和具体的认知,内心形成认同感,保持积极情感参与探知活动. 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讲授时,教师借助电子白板画面运动变化的特点,将一个矩形图形进行变化,展现出图形由矩形形状运动变化为平行四边形的发展过程,其中加入“小朋友动手推和拉矩形图形”的动态画面,从而激发起初中生强烈的学习情感,同时,为初中生感性认知平行四边形性质打下“伏笔”.

二、利用电子白板,讲授平行四边形内涵要义

笔者以为,对于数学每一个知识点内涵要义讲授,应为数学教学活动过程的重中之重,自然也是基础性奠基工程. 学生把握要义精髓,是学习活动得以推进和学习效能有效提升的先决条件. 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仅靠黑板和课件,不足以全面生动展示平行四边形的深刻内涵. 而在电子白板教学器材的辅助教学下,教师讲授平行四边形定义、性质以及判定方法等内容时,能够更为简单和顺畅,通过操作电子白板上的辅助工具栏,对平行四边形图形进行放大、标注、旋转、对比,从而向初中生讲清楚平行四边形的内涵要义,提高其教学实效. 如讲授“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和对应角关系”这一内容,教师将电子白板与电脑进行连接,将教学课件传输到电子白板上,通过点击“几何画板”工具栏,迅速呈现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标准图形,然后利用“拖拽”功能,将平行四边形的对应边拖拽到它的对应边,观察这两条线段是否重合. 此时,初中生通过观察发现,被拖拽的这一线段与平行四边形的对应边正好重合,由此认识到平行四边形性质之一,就是对应边相等. 在讨论平行四边形的对应角时,在运用拖拽程序基础上,教师采用旋转图形的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图形的观察、分析活动,从而达到认识平行四边形对应角相等这一性质的内容. 在此教学过程中,电子白板的运用,加速了初中生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认知进程,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初中生的参与学习情感.

三、利用电子白板,推动平行四边形案例解析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讲解数学案例,基本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通过标注图形边和角的形式,进行平面几何图形问题的讲授活动,初中生认知和理解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电子白板的运用,一方面能够省掉“写案例”、“出问题”、“销问题”的时间,从而扩大有限课堂教学时间的容量. 另一方面能够借助电子白板的强大内部功能,直观、形象的揭示问题条件的深刻关系或图形的丰富内涵,从而提高案例讲解的实效. 在平行四边形案例讲解中,根据题意,认知图形,是一种最为常用的解析案例方式. 也是数形结合解题思想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 如图所示,在一个四边形ABCD中,AB平行于CD,对角线相交于点O,并且AO = CO,探索“四边形ABCD是否是平行四边形”的案例中,教师借助于电子白板的投射功能及交互功能,将该案例投射到屏幕上,引导学生一起对案例条件进行分析,并用电子白板上的“标注”按键进行提醒,教师并用红色笔进行“注明”,向初中生明晰该案例解析的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从而点明该案例解析的重中之重是“找寻出符合平行四边形的条件和等量关系”. 这为教师和学生互动提供了平台,提高了教学有效性,推进解析进程.

总之,电子白板作为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助手”之一,教者要利用其显著特性,科学运用,灵活使用,促进课堂教学深入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四边形教案篇(6)

[问题情景1]:在四边形ABCD中,AC与BD相交于点O,如果只给出条件“AB∥CD”,那么判定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可以补充的条件是哪些?

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教师把学生们的答案汇总后用实物投影在屏幕上.

方法1:若补充条件“∠ABC=∠ADC”,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2:若补充条件“AD∥BC”,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3:若补充条件“∠BAC=∠DCA”,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4:若补充条件“AB=CD”,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5:若补充条件“∠DAC=∠BCA”,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6:若补充条件“∠DAB=∠DCB”,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7:若补充条件“BC=AD”,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8:若补充条件“∠DBA=∠CAB”,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方案9:若补充条件“AO=CO”,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同学们提了很多有价值的方法,这些方法中是否有你不赞同的?如果有,讲出你的理由.

学生1:方案7不可行,举个反例,四边形ABCD可能是等腰梯形.

学生2:方案8是错误的,因为不符合平行四边形的识别.

教师:很棒!说明你们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识别理解是很深刻的,还有同学对上述方法有异议吗?

学生3:方案3是错误的.因为AB∥CD可推出∠BAC=∠DCA,相当于这两个是同一个条件.

教师:回答得很棒!你讲得很正确.还有同学对上述方法有异议吗?

师生归纳识别方法:

1.从边与边的关系.

2.从角与角的关系: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从对角线的相互关系: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理过程:(略)

[问题情景2]:如图所示,AB是O的直径,BC是弦,ODBC于点E,交O于点D.

(1)请写出四个不同类型的正确结论;(并说明理由)

(2)连接CD,设∠CDB=α,∠ABC=β,试找出α与β之间的一种关系式,并给予证明.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了(1)中如下的正确结论:

学生4:①BE=CD;②BD=CD;③∠BED=90°;④ACBC.理由是:根据垂径定理和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得出上述四个结论.

学生5:①AC∥OD;②∠BOD=∠A.理由: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学生6:①OE2+BE2=OB2;② OE・BC=14AC・BC.理由:1.根据勾股定理;2.是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出结论.

学生7:①BOD是等腰三角形.理由是同圆的半径相等.

学生8:①ACB∽OEB.理由是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等.

教师:对!结合图形利用所学的定理完成.

学生9:(2)中的关系式是α-β=90°.

教师:你的回答很正确.(学生们陷入沉思,教室里一片寂静.)

学生9(板书):∠CDB=α CAB的度数是2α,

又∠ABC=β CA的度数是2β,

2α-2β=AB的度数=180°,

α-β=90°.

教师:你的证明过程很有创意!我们要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才能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教师正准备展示下一个问题情境时,又有一位学生站出来发言.)

学生10:(2)中的关系式还有α>2β.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10的回答顿时使整个教室沸腾起来,反对的也有,赞成的有,谁都说服不了谁.渐渐地,学生把眼光都投向我,希望我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教师:实事求是地说,我也不知道有无这种答案.但我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可以利用课后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

四边形教案篇(7)

一、提高学生形成预习习惯的思想意识

教师必须先进行思想动员,向学生讲清楚道理,数学课前预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预习,我们可以了解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重点与难点,自己理解不了的内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者是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理解不了的内容记录下来,课堂上可以集中精力听老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争取做到课堂上消化吸收。

二、要有明确的预习目标

预习目标的设定必须切合实际,既不能太高,也不能过于笼统。在实际教学的操作中,笔者根据本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将预习目标分成A、B、C共三个层次。A级:目标是基本的知识要求,全班同学都得掌握;B级:目标是教学的重点,要求全班约有8成的学生掌握;C级:目标是拓展提高知识,只要求约3成学生掌握。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一节课,预习学案的目标分别是:A级①能用工具快速准确地画出平行四边形;②理解并能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运用;B级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灵活运用;C级 平行四边形与其他知识的综合运用。既然将预习目标分成三级,笔者也科学地将班级的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学生在完成预习后,对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可以科学合理地评价自己的预习效果。

三、要有具体的预习内容

回想工作十多年来,自己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的演变(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例子):①自己阅读课本(人教版)41页至43页,并将新课中的概念和定理用直线划起来。结果,学习比较自觉的学生对相关内容阅读一遍,相关概念和定理也能划起来,比较懒的部分学生压根就没有阅读,对于预习的效果,教师也无从检查。②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预习,笔者对预习的要求做了调整,在前面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阅读后完成课本43页的第1题,第二天上新课前检查学生完成题目的质量。自从实施了改良的方法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自觉预习,而且有一定的效果。③几年前,我们数学科组实施了集体备课,每个备课组统一制定学习的课堂导学案,我们在导学案的后面增加了预习案,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案去预习。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预习案:

A组:

1.平行四边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如小区的伸缩门、庭院的竹篱笆、载重汽车的护栏等,都有平行四边形的形象,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呢?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用_____

表示,如下图,?荀ABCD记作_____

3.请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在下面的方框中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也作第5题图)

4.平行四边形的性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数学语言描述:在?荀ABCD中,有;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数学语言描述:在?荀ABCD中,有;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数学语言描述:在?荀ABCD中,有______________;

5.如上图,在?荀ABCD中,AB=6 cm,BC=8 cm,∠B=500,则AD=____,CD=____,∠A=____,∠C=____,∠D=____

B组:

6.如图,在?荀ABCD中,BE平分∠ABC交AD于E,AB=5 cm,BC=7 cm,∠D=700,则AE=___,∠AEB=____

7.如图,在?荀ABCD中,AE=CF,求证:AF=CE。

C组:

8.如图,等腰ABC中,AB=AC,AB=6 cm,D为BC上任意一点,DF∥AC,DE∥AB,点F,E分别在AB、AC上,求四边形AFDE的周长。

对于这样子的预习案,笔者先将班级的学生按照成绩分成A、B、C共三个层次,预习时根据自己的所属层次完成相应的练习。这个预习案和上一次的导学案(含作业)一起上交给老师,笔者批改作业时同时检查预习案,这样子,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够及时地反馈给老师。

四、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对教学及时的调整

对于以上预习案,学生会和上一次的导学案(含作业)一起上交给老师。教师应该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应该对所有的预习案批改一遍,当时间不够时,可以在三个层次的学生中抽取部分学生的预习案进行检查。通过对预习案的检查,教师可以了解各层次的学生对本节主要内容的理解情况,调整教学的难易度,修改之后上课的教案,将学生难懂的知识点更加通俗易懂地呈现出来。比如,对于上面预习案中第6题,不少学生不会做,通过分析,原因是无法判断三角形ABE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于是,在本节课前,笔者特别讲解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这个定义其实也说明了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对边平行(这是历届学生容易忽略的知识点)。同时,我们复习了等腰三角形的两种判定方法:定义和等角对等边。通过以上的复习,课堂上重新做这道题,结果原本不会做的学生中绝大部分能够完成了。通过这样操作,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同样,我作为教师,上课的教案不仅能做到备教材、备考点,还可以备学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在实施了课前导学案的2009―2012这一届学生中,经过三年的师生共同努力,我们全级的数学平均分提高了8分多。实践证明,课前预习作为新课标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能使学生很好地改变自己的认知前提条件,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较容易,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四边形教案篇(8)

1.练习题:一个平行四边形相邻的两条边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其中一条边上的高是8厘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①48②60③80④480

2.练习对象:某班38名五年级学生。

3.统计结果如下表。

4.和学生交谈(没有向学生公布正确答案)。

师:这道题你选择哪个答案?为什么?

生1:我选答案③。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宽,10乘8等于80,所以选择答案③。

师:你为什么选择答案②?能说说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吗?生2:我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宽,没看仔细,就直接把10和6相乘,然后就选择②了。

师:你为什么选择答案①?

生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底是10厘米,邻边是6厘米,那么8厘米肯定不是10厘米这条边上的高,因为高肯定比斜边要短,所以应该选择用6和8相乘,答案是48平方厘米。

……

我和该教师交流:“能说说你的教学设计吗?”该教师说:“先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提出问题‘谁的面积更大’;接着用数方格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再引导学生通过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练习巩固,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听完该教师的教学设计,我们又重新研读教材,分析学情,并思考:(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起点是什么?(如面积的概念、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对垂直和平行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等)(2)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知识要素有哪些?(正确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3)除了关注基础知识的教学外,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的目标该如何落实?再反思原来的教学设计,学生练习为什么出错的原因就浮出了水面:学生缺乏空间观念,没有正确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对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认知表象上,没有整合成一个整体。

寻找到了学生的错误根源,我们重新设计此课的教学。

教学流程:

一、巧借对比,顺势导入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框架):它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如果老师将长方形的两个对角顶点向外拉,现在变成了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你认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么算?(预设:可能有些学生还认为是6×4,也有些学生认为不是6×4,初步感知到面积发生了变化)

师(进一步拉斜平行四边形):现在平行四边形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预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没有发生变化,但它的面积却在不断地变化,直观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小和它的高不断变小有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师(小结):用两条邻边相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可取的,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底与高有关,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探索,逐步感悟

1.探索平行四边形(图1)的面积,底为6厘米,高为4厘米。

(1)师给学生提供方格纸、平行四边形:方格纸的每格长度是1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2)师(小结):刚才大家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你能肯定它的面积就是24平方厘米吗?(预设:有些格子不是整格的,怎么处理?)

(3)师:刚才有的同学在数的时候采取把不够1格当半格的方法数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有没有办法变成都是整格的呢?如果都是整格的就没有歧义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建立前后图形的联系,尝试用割补法进行探究)

(4)师: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下后拼成长方形,面积有没有变化?(没有)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大部分学生只关注转化后的长方形,并借助格子图数出长方形的面积,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割补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

2.探索平行四边形(图2)的面积,底为8厘米,高为4厘米。

(1)不提供格子图,让学生再次尝试探究。

(2)学生操作、交流,感悟方法。

师:现在没有格子图,你怎么知道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呢?(预设: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操作,明白拼成的长方形和原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即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3)观察思考割补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预设:①引导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割补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②观察原来另一条邻边割补后的位置,理解高小于邻边的原由)

3.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大,老师不能把它画下来,但它的底是12米,高是6.5米,你知道它的面积吗?(引导学生积极想象,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层层递进,深化拓展

1.算一算。

层次(1):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层次(2):出示隐去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量出有效的数据进行计算。

2.想一想。

活动(1):拉动细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框架,观察前后面积和周长的变化。

活动(2):将长方形框架与剪、拼、移后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总结规律。

……

反思:

第二次教学后,我们进行教学后测,发现学生解答原来错题的正确率有明显提高。通过两次教学的对比、分析,我们不禁思考:一节课的教学该从哪里开始?如何在课堂中有效落实“四基”,实现教学高效的目的呢?

1.找准起点,准确定位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是平面图形面积教学中的一个拓展内容,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提供了有效的材料。本节课的教学应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因此,第二次教学中先让学生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的猜测,从而给学生的探究指明思考的方向,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底和高的关系,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找准学习的起点。

2.丰富感知,提升思维

四边形教案篇(9)

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动探知未知领域,能动实践探求真相,是学生内在能动“天性”的重要外在表现。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活动进程中对亲身经历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会留下深刻的“痕迹”。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将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动手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能力培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要求。四边形章节作为初中数学几何部分章节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何图形教学架构的重要分支。它以其自身所具有的丰富知识要素、深刻知识内涵和显著发展功效,在培养学生探究实践能力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本人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围绕如何在四边形章节教学中、锻炼和培养初中生探究能力进行了教学探索,现进行简要论述。

一、利用四边形应用的广泛性,让学生在感知生活情境中主动“探”

情感是心理状态活动的重要表现。初中生处于学习特殊阶段,更加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外在因素的刺激。通过对四边形知识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四边形知识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找寻到四边形知识内涵的“踪迹”。如家庭玻璃门的形状、隔断造型的形状、围墙栏杆组成的图形等,这些都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积极情感“因子”。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四边形知识应用的广泛性,营造出生活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积极教学情感氛围中,内在潜能得到释放,主动探究成为内在要求。

如在四边形章节“平行四边形”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特点,抓住平行四边形的现实应用性,设置了“如图1所示,这是某广告公司为某种商品设计的商标图案,若图中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都是1,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的问题情境。此时,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探究阴影部分面积的兴趣得到了“调动”,动手操作解答的内在能动性得到了“激发”,纷纷动笔和尺开展计算求解阴影部分的面积,从而使学生从内心主动融入到教学活动,动手实践成为了其内在自觉的要求。

二、发挥四边形案例的深刻性,让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学会“探”

学生探究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可以通过问题案例的解答进行生动的展现。而掌握和运用探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其探究问题案例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四边形章节内涵丰富,包含了不规则四边形、正方形、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和内涵要义,并且这些知识点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四边形问题案例的内涵更加深刻。初中数学教师在四边形问题案例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主进行问题探究解答活动,并在教师指导总结中逐步掌握进行四边形案例解答的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有效探究解答问题提供方法经验。

如在教学“如图2,ABC与CDE都是等边三角形,点E、F分别在AC、BC上,且EF∥AB,(1)求证:四边形EFCD是菱形;(2)设CD=4,求D、F两点间的距离”问题时,教师采用“自主探究,先做后讲”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独立自主或组成探究小组,开展问题分析、探究活动。学生在自主分析问题条件中,认识到这是一道关于菱形方面的数学问题案例。此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证明四边形EFCD是菱形,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进行证明?求DF的长度,实际就要求出什么就可以?”此时,学生通过学习探究小组共同探讨,得出可以通过菱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求DF的长度实际就是求菱形CFED的对角线DF的长。这一过程中,学生主体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获得了动手探究的时机,同时通过探究对该类型问题解答的策略和途径,学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掌握,收到了“一石多鸟”的功效。

三、放大四边形知识的探析性,让学生在探究辨析活动中善于“探”

初中数学教师在四边形章节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探究辨析、自主反思的特性,设置具有探析特征的四边形问题案例,让学生在探析、思考、总结中形成高效探究问题的内在素养。

问题:如图3,在菱形ABCD和菱形BEFG中,点A、B、E在同一条直线上,P是线段DF的中点,连结PG、PC,若∠ABC=∠BEF=60°,探究PG与PC的位置关系及PG/PC的值。

小聪同学的思路是:延长GP交DC于点H,构造全等三角形,经过推理使问题得到解决。

请你参考小聪同学的思路,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

(1)写出上面问题中线段PG与PC的位置关系及PG/PC的值;

(2)将图3中的菱形BEFG绕点B顺时针旋转,使菱形BEFG的对角线BF恰好与菱形ABCD的边AB在同一条直线上,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如图4)。你在(1)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四边形教案篇(10)

1.使学生通过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列表、画图等策略,整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加深对各种图形特征及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公式解决面积的计算问题。

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复习与回顾

师:请大家说出你认识的一些平面图形。

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学生列举了各种常见图形)

师: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呢?

学生能够说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过往的知识学习中这部分内容有学过。

师:今天我们就要再来学习一种最为常见的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

二、新知导入

1. 教学案例1:教师出示两个底边长相同,高相等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随后问大家:这两个图形面积的计算方式是否相同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热烈地探讨起来,得到的答案各不一样。有的觉得是一样的,有的觉得这是两个图形,面积肯定不一样。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进一步研究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当如何计算,学会了计算方法后大家就可以很好地分辨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计算方式是否一样了。

2. 教学案例2:

师:(教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大家想想可以通过怎样的转换将这个平行四边形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学生积极思考起来,大家想到了各种不同方案。

方案:①将平行四边形右边的那个三角形剪下来;②将这个三角形平移到它的左边;③将两个斜边相互重合,这样平行四边形就变成长方形了。

3. 组织学生相互讨论:①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和原来的面积仍然一样吗?②平行四边的长和转换后的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呢?③平行四边的宽和转换后的长方形的宽又有什么关系呢?

4. 知识归纳与总结:转换后平行四边形的长与宽都和长方形的长与宽一致,故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底×高。

5.知识提问:

师:从上面的推导中让我们找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那么请大家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换为长方形呢?并且进一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大家请翻看教材的第113页,从中选取一个任意平行四边形,然后计算其面积。

三、巩固练习

1. 透过试一试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应用时需要两个条件,即底和高,教师进一步给学生强调底和高的相互对应关系。

2. 教师给学生列举各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并且分别给出图形的底和高,让学生来对它的面积展开计算。以此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四、知识总结

师:大家来说说,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知道了怎么将平行四边形进行转换,把它变成长方形就能够求它的面积了。

师:大家的总结都非常好。

四边形教案篇(11)

我们知道,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关键。因为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首先要在优选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上下功夫。前者指的是合理选择已有的教学方法,后者是指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优选”还是“创新”,一般都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或创新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二是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三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变化特征和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四是必须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另外,在指导思想上,教师应注意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各种教学方法。

其一,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人们在某种范围内根据特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因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较为简单的讲授法来讲,它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传授较多知识,系统性强,亦可引发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

其次,只有实现有关教法的优化组合,才能为提高教法的使用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依靠多种因素、多种方法的综合作用。简单否定某一种方法或把某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加以夸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

再次,应注意选择教法和使用效果的有机统一。选择教学方法,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在教学的动态发展中得以平衡,最终使预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相一致。为此,就应充分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也就是说,应按照学生学习的一般程序来选择或设计教学方法,切忌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的做法。教学方法选择的程序,在一般的教学论中很少涉及。巴班斯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值得我们借鉴。按其基本精神,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大致包括三个步骤:(1)明确选择标准;(2)尽可能广泛地提供有关的考虑方法,便于教师考虑和选择;(3)对各种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比较。

参考上面的说法,我们认为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可分两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学纲、分析教材,确定目标。由于教学方法始终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因此,要选择好教学方法,就必须首先了解大纲的精神,理解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

第二步:选择教法、综合比较,确定方案。选择教法既可直接考虑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也可采取将有关基本的教学方法加以有机组合的办法。特别是后者,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绝大多数教师所采用,应作重点考虑。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一节课中教材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分阶段来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

下面,以“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为例,说明教法选择的做法和步骤。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