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钢筋算量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5:44

钢筋算量实训总结

钢筋算量实训总结篇(1)

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服务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决定了我国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技能。在此基础上,高职教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就应建立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和实施任务项目带动的课程教学模式上。近两年来笔者对《平法识图及钢筋算量》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生源情况的改变。一方面学生的需要在改变,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学生对知识的需要也从原来的系统性转变成现在的直接应用性,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招生规模的增大和生源数量的减少,各职业院校都在争夺生源,生源质量比以前稍差。

2.原有学科体系课程已不适合高职教育的发展。随着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必须探索新的课程开发模式―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在原来的教学过程中,上《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的平法部分时,学生反映学习了构造要求和识图后,还是不知道有什么用和怎么用,以后具体要做什么等,到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钢筋部分时,又不记得以前看图时的具体构造要求了,又得重复再讲一遍且效果不理想。

二、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我们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学习相关资料,分析了工程造价专业就业核心岗位―造价员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工作和学习内容。又分析了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算量是造价员今后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项工作内容,所以按工作过程开发了《平法识图及钢筋算量》,成为我院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内容体系在构建过程中主要分为两大体系:第一大体系,单项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系,分析了造价员的岗位职责,对其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根据建筑施工工艺流程划分为多个学习领域,具体体现学习情境一:钢筋混凝土基础平法识图及钢筋计算;学习情境二:钢筋混凝土柱、墙平法识图及钢筋计算;学习情境三:钢筋混凝土梁平法识图及钢筋计算;学习情境四:钢筋混凝土板平法识图及钢筋计算;学习情境五:钢筋混凝土楼梯、雨篷等其他构件平法识图及钢筋计算。第二大体系,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系,具体是在专业集中实训1周(28学时),要求学生根据一套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实践工程图纸,对其中的一榀框架-剪力墙进行翻样和钢筋计算。

三、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提升教学内涵的关键。要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就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小任务来驱动教学组织过程,以大任务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多种教学手段相辅相成,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技能。如在学习情境三:钢筋混凝土梁平法识图及钢筋计算中,将整个任务分解为多个小任务,见表1。

具体的实施首先让学生明确总的任务是能对梁的钢筋工程量进行准确计算,然后将任务进行分解,先布置任务――熟悉梁内的钢筋种类,学生接受任务后去现场参观,要求学生在现场认真对每根梁内的钢筋进行认识并作好记录,写出实习报告。在完成一个任务后进行第二个任务――梁的平法识图,通过多媒体以二维和三维的效果启发学生识图,再以识读实践工程图纸上梁的平法标注为任务来训练。在学生掌握了平法标注后,以任务三――梁的钢筋翻样驱动学生对梁内钢筋进行翻样,绘出钢筋翻样图,掌握梁内钢筋构造要求。在学生掌握了钢筋构造要求后,以任务四―钢筋计算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按循序渐进的小任务驱动了学生对单个构件基础、柱、墙、梁、板等进行识图和钢筋工程量计算,学生对单个构件的钢筋计算部分有所掌握,但学生工作面对的将是一整套建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任务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具体通过一周的集中实训,对实践工程图纸中的一榀框架绘制钢筋翻样图和钢筋工程量计算,不仅要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训练其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按5人一组进行分组,要求每组学生共同讨论选择本组的要进行的一榀框架任务,同学之间再分头分工搜集资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最后小组之间相互交换成果互评,互评完后本组要进行检查和小结,最后答辩。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专业技能都得到较大提高,同时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协助能力得到加强,通过答辩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

四、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学科课程通常是以一场理论考试考核学生,无法适应现在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本课程上采取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以每次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考核,占60%,具体分值见表2,期末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考核占40%。

采取上述开放式的考核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的《平法识图及钢筋算量》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考核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它将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以行动为导向,采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课程的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钢筋算量实训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1.钢筋放样课程改革的背景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近几年来受普通高校扩招影响,职业院校招来的学生大多是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明确,缺乏逻辑思维能力,面临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问题,必先深化教学改革。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 (简称"平法")已是当今施工、预算、监理等单位准确理解和实施平法施工的依据,更是建筑类学生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进行专业工作的基础。看懂平法表示的施工图是基础,如何根据施工图进行钢筋放样,将图纸转化成建筑实物,是建筑类技术人员一项基本的、重要的工作。近两年来对本校毕业生进行调查走访,发现能看懂施工图纸但是不知道怎么钢筋放样的学生占相当数量。通过个人访谈、专家座谈、毕业生调查、用人单位调研等多种方式,并对多个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跟踪调研和咨询,根据职业岗位及其任职要求提炼出一些相铺的课程,为使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相适应,在平法放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广泛采用与其他课程联合教学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教学效果。

2.联合教学方法的思路与方法

以梁钢筋放样为模块情景,以真实的工程构件案例为主线,贯穿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中应突出“必须、够用、实用”原则。通过钢筋放样与工程质量验收联合教学,使学生了解钢筋工种的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和工艺要求,培养学生阅读结构设计说明、技术要求等文字资料的能力,根据图纸要求使用标准图集和选用构件结点的能力,钢筋放样的能力,熟练应用机械设备制作钢筋的能力,钢筋工程质量检查与控制质量隐患的能力。掌握钢筋工程的质量验收检验标准与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熟悉质量验收允许偏差的范围。

第一步:搜集相关素材。根据职业岗位基本能力培养目标分析教材内容,选择图纸、标准图集、钢筋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第二步:布置实训任务。参照职业岗位任职基本素质相适应的要求,讲解每周教学计划安排,让学生对每周做什么都有相应的准备。

第三步:钢筋放样领学。指导学生阅读图纸及查阅工具书,要求学生对同直径钢筋进行多方案组合,综合考虑,对短料用途处做到心中有数,最终由各个小组合作完成钢筋放样阶段任务。放样过程中各个小组主要以讨论方式解决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教师只负责个别答疑。

梁的平面注写包括集中标注与原位标注,集中标注表达梁的通用数值,原位标注表达梁的特殊数值。集中标注包括梁编号、梁截面尺寸、箍筋、通长筋或架立筋配置、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配置、梁顶面标高高差。原位标注内容包括梁支座上部纵筋、梁下部纵筋、附加箍筋或吊筋、集中标注不适合于某跨时标注的数值。

框架梁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长度计算公式=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净跨长由图纸中标注可以直接计算,对于支座锚固长度在计算时,首先需要根据受力钢筋类别、钢筋直径、结构的抗震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计算出基本锚固长度LabE,用LabE与构件能容许长度(hc-保护层)进行对比,来确定选择直锚固或弯曲锚固。当构件能容许长度≥基本锚固长度时,锚固方式选择直锚固,取值Max(LabE ,0.5hc+5d);若构件能容许长度

第四步:钢筋制作。各个小组带着各自下料单去厂库领钢筋,在领取原料的过程中, 各个小组应以节约成本为原则合理规划领取原料的数量。

钢筋加工过程中应该在实训室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截断时对某一种钢筋的下料尺寸有多种,下料时应先截长料,充分利用剩余钢筋,尽量减少废料,不能受下料单先后顺序制约。操作要点和技术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工前要检查,钢筋表面要洁净,无损伤、油污、铁锈,钢筋表面有陈锈的盘条钢筋,通过调直机进行除锈,较粗的钢筋采用除锈机进行除锈。

2.统计下料单上的钢筋,采用切断机进行断料,先断长料,后断断料,尽量减少短头。

3.对直径在12L以上的钢筋采用机械成型,操作前应熟悉弯曲机的性能,弯曲时要根据钢筋的粗细和所要求的圆弧弯曲直径正确选择轴套。

4.钢筋的弯钩和弯折的要求,Ⅰ级钢筋末端要做180?的弯钩,其圆弧弯曲直径D为所弯钢筋直径d的2.5倍,平直部分的长度为钢筋直径的3倍。Ⅱ级钢筋末端要做的90度弯钩的,其弯曲直径D为钢筋直径d的4倍。5.钢筋的末端做135度的弯钩平直段长度为10d。最终完成的成品应保证规格、形状、尺寸、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并按类码放整齐。

第五步:钢筋绑扎。与施工现场岗位工人施工环境要求相同,钢筋绑扎主要用到的机具有:钢筋钩子、小撬棍、绑扎架、粉笔,各个小组按工序绑扎钢筋。绑扎前应该充分熟悉图纸,检查已加工好的钢筋规格、形状、数量是否正确,然后在实训室地板上做好抄平放线工作,弹好梁与柱的外皮尺寸线。

对于梁的纵向受力筋,由于条件的限制,均采用绑扎搭接,搭接长度设计有要求按设计,设计无规定时严格按规范执行。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在规定搭接长度的任一区段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百分率,受拉区不大于25%,受压区不大于50%。受力筋为双排时,可用短钢筋垫在两层钢筋之间,钢筋排距应符合设计要求。绑扎箍筋时,梁端第一个箍筋设置在距离柱节点边缘50L,箍筋叠合处的弯钩在梁中应交错绑扎,箍筋弯钩为135度,平直长度为10d。钢筋绑扎之后,检查保护层垫块是否齐全,并将构件内杂物清理干净,严禁踩踏。

第六步:钢筋验收。这个阶段主要是对各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参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根据钢筋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及验收评分表,评定实训成绩。在验收过程中要求小组自己对于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答辩,让各小组之间相互检查与探讨,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检测成绩的情况补充讲解并提问,根据操作的内容考核与各小组所遇到疑问相关的理论问题,例如:关于支座锚固长度具体的含义及如何正确选择锚固方式?构件中不同部位钢筋所起到的作用与长度的关系?理论方法计算出的长度为何在实际中无法安装上去?钢筋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对于拉伸长度应该如何准确把握?在这个环节中气氛活跃,全体同学都能参与其中,经过讨论式的提问,分享成果的同时真正收获的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七步:实训成果评定

依据图纸内容,根据钢筋验收环境所体现出来的问题,进行构件绑扎完善成型;要求提供作业构件的钢筋下料表格,认真填写配料单;对于验收环节中的现场理论考核内容,以实训报告形式上交。填写小组对其他各组的质量验收评价表;总结个人在实训中的收获,要求2000字以上。

3.联合教学方法应用的体会和反思

钢筋放样与工程质量验收联合教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组合,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对施工过程中各个工序的了解。完全按理论方法计算出来的下料单,为什么会存在无法绑扎上去的现象?主要就在于对于学生对于施工环境的忽略,相比简单的看图放样,更加重要的是在满足验收规范的前提下正确的去调整下料长度,为施工提供方便。钢筋验收过程中的各个检验点,其实就是我们在钢筋放样与绑扎中应该特别考虑及满足的要点,大多数学生都是在经过验收环节后才真正理解钢筋放样。

4.结语

由于房屋建筑工程结构构件多样,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平法知识的重点,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高职院校应以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围绕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培养培训这一主线构件课程体系,例如将钢筋放样与广联达软件联合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看清各个钢筋的位置及长度,结合平法图集学习,有效避免施工现场的风险;将钢筋放样与结构力学联合教学,通过各类梁构件剪力图与弯矩图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如何确定构件内各种受力钢筋长度、位置、数量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达到职业标准与实训目标对接,工作场景与实训场景对接,工作任务与实训内容对接,建立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使所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用工要求。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钢筋算量实训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93-03

一、引言

平面整体表示法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新型完整的结构设计。然而在工程概预算的编制阶段,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由于简化了钢筋在图纸中的表达,因此对于钢筋工程量的准确抽取和计算不再像传统钢筋表示方法下那么简单直观,这对于工程造价相关从业人员来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同时,现代建筑工程项目中伴随混凝土构件的大量应用,钢筋使用量越来越大,相比其他建材,钢筋的市场价相对较高,因此,钢筋在工程项目造价中所占比重较大,不论是建设单位还是施工单位对于钢筋工程的造价控制工作都十分重视。本文以框架梁为例,研究基于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的钢筋工程量计算工作,对于准确控制工程造价,提升造价人员从业素质,具有实用价值。

二、框架梁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

梁平法施工图在梁平面布置图上可以采用平面注写方式或截面注写方式进行表达。其中平面注写方式,是在梁平面布置图上,分别在不同编号的梁中各选一根梁,在上面注写截面尺寸和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梁平法施工图。平面注写包括集中标注与原位标注,集中标注表达梁的通用数值,原位标注表达梁的特殊数值。当集中标注中的某项数值不适用于梁的某部位时,则将该项数值原位标注,施工时,原位标注取值优先。根据平面整体表示法(11G101-1),集中标注的内容有:梁编号、梁截面尺寸、梁箍筋(包括钢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配置(通长筋可为相同或不同直径采用搭接连接、机械连接或焊接的钢筋)、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配置、梁顶面标高高差。梁原位标注的内容有:梁支座上部纵筋,该部位含通长筋在内的所有纵筋、梁下部纵筋、当在梁上集中标注的内容(即梁截面尺寸、箍筋、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纵向钢筋,以及梁顶面标高高差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数值)不适用于某跨或某悬挑部分时,则将其不同数值原位标注在该跨或该悬挑部位,施工时应按原位标注数值取用、附加箍筋或吊筋等。

三、框架梁中的钢筋类型

准确抽取并计算钢筋工程量,首先必须要明确结构构件中包含的钢筋类型,根据具体构件的结构设计,一般框架梁中需要计算的钢筋类型有:上部通长筋、下部通长筋、端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架立筋、构造腰筋、抗扭钢筋、下部非贯通筋、箍筋、拉筋、吊筋、以及变截面处钢筋等类型。上述类型的钢筋可能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构件中,因此需要工程造价人员根据梁的平面整体表示法,以及具体的结构施工图进行“翻译”,逐个抽取构件中的各类型钢筋,并且需要对11G101系列图集有全面的理解,能勾画出各类型钢筋的具体形状,并能熟练掌握各类型钢筋在结构构造要求上必须满足的锚固长度等要求,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圆满完成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工作,除此之外,对于结构工程师对于构件节点的特殊的要求,也是工程造价人员必须关注的要点。

四、钢筋工程量计算的瓶颈

1.工程造价相关从业人员平法理论知识的欠缺,目前工程造价相关从业人员多数是工程造价专业或者工程管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从全国大多数大专院校的上述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力学基础知识的储备,以及平面整体表示法的理解和应用方面相对较为欠缺,相比之下,更加重视对于学生在房屋建筑与装饰等方面工程量的计算能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在培训机构方面,诸如全国造价员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等领域,大多数培训也都是围绕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量的计量与计价方面进行展开,而对于钢筋工程量计算能力的培养,无论从考试的角度还是从培训的角度来讲,大多数是避重就轻,从而造成多数工程造价从业人员对于平面整体表示法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对于钢筋工程量计算的能力力不从心,很难做到得心应手。

2.钢筋排布必须符合结构构造要求及施工的需要,平法结构施工图设计对于实现全国统一结构施工图,确保设计、施工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完成结构施工图设计,确保建设工程项目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结构施工图设计必须要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等国家规范的强制性规定,在施工图绘制方面,则要满足11G101系列图集的相关要求,以及在钢筋排布方面必须要满足12G901系列图集的相关要求。由于工程造价相关从业人员往往欠缺对于上述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于工程施工现场方面又经常缺少相关经验,因此对于一些构件节点上的构造要求不熟悉,比如,根据11G101图集的规定,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是指最外侧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构件钢筋的锚固长度是指钢筋伸入支座内的长度,其作用是防止钢筋被拔出,该长度必须符合规范的规定,例如其中梁上部通长筋端支座钢筋的锚固长度需要进行判定:当支座宽-保护层≤LaE时采用弯锚,则锚固长度必须满足max(支座宽-保护层+15d,LaE);当支座宽-保护层>LaE时采用直锚,则锚固长度必须满足max(0.5支座宽+5d,LaE),诸如类似构件的构造规定在钢筋工程量的计算过程中都要熟练掌握。同时,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中也有一些规定,同样会影响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在应用时也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

3.影响钢筋工程量计算的其他因素,钢筋长度的计算可以分为钢筋外皮长度的计算和钢筋中轴线长度的计算,其中外皮长度的计算是按照图纸标明尺寸计算出来的长度,一般工程造价人员在计算钢筋工程量时选用外皮长度计算工程数据。中轴线长度是按照钢筋中心线计算出来的长度,也就是钢筋的施工下料长度,是工程施工时钢筋工人核算材料下料长度的工程数据。之所以会出现外皮长度和中轴线长度两个数据,主要是由于钢筋本身具有一定的韧性,在钢筋加工制作弯曲过程中,钢筋外皮拉伸,内皮缩短,而钢筋中心线的长度保持不变,因此选用不同的数据会出现不同的钢筋工程量计算结果,钢筋外皮长度与钢筋中轴线长度的差值叫做钢筋的弯曲调整值,工程造价人员一般应选用钢筋外皮长度计算钢筋工程量,选用不当会造成计算结果的偏差。

五、钢筋工程量计算的规则及方法

根据《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45-2013》的规定,现浇构件钢筋工程量的计算规则为:按设计图示钢筋(网)长度(面积)乘单位理论质量计算,单位:t。因此计算钢筋工程量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详细了解建设工程项目结构施工说明,明确建筑物抗震强度等级、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各构件的现浇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结构设计参考的标准图集编号等内容,为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按照构件之间的支座关系,一般按照先基础、后墙、柱、梁、板的顺序做好构件钢筋计算的顺序安排;其次,根据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法的标注,分析混凝土构件中所含的钢筋类型,如框架梁中是否有上部通长筋、下部通长筋、支座负筋、架立筋、构造腰筋、抗扭钢筋、下部非贯通筋、箍筋、拉筋、吊筋等,以及各类型钢筋的根数,及排布区间范围等,明确钢筋工程量的具体计算对象;再次,根据标准构造图集,及钢筋施工排布规则标准构造规范,逐个分析各类型钢筋的单根钢筋形状,绘制钢筋形状简图,根据结构施工图纸及标准构造图集要求计算钢筋单根长度;最后,将各类型钢筋单根长度分别乘以该类型钢筋的理论重量(如下页表1所示),以及混凝土构件中该类型钢筋的根数,进行汇总计算,换算计量单位为t即完成该构件钢筋工程量的计算。

六、应对平面整体表示法钢筋工程量计算的对策

1.加强平面整体表示法知识学习,熟悉相关规范及图集,随着平面整体表示法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广泛应用,广大结构工程师已经充分掌握并认可平面整体表示法对于工作效率的提升,但对于工程造价从业人员来讲,全面掌握并应用平面整体表示法计算钢筋工程量尚需时日,因此工程造价从业人员应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不断加强对于钢筋基本知识的学习。

2.深入施工现场,多收集现场第一手素材,平面整体表示法将钢筋信息用文字和符号的形式,以二维图形的表达方式绘制结构施工图纸,相比之下传统结构施工图将钢筋排布直接绘制在图纸上,对于造价人员可能更倾向于“怀念”传统的结构施工图纸,然而平法绘图规则的广泛推广和使用将结构工程师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绘制图纸数量大量减少的同时,对于造价人员来讲则需要将结构图上的钢筋信息从平法表达方式中“翻译”成传统结构施工图的钢筋排布规则,或者必须利用自身对于平法的理解,将图纸上的钢筋信息在大脑中绘制出钢筋的空间三维排布形状,这样才能准确掌握钢筋的计算规律,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由于对于钢筋基础知识的欠缺,以及对于平法表示方法掌握不够熟练,多数造价人员难以想象出钢筋的空间排布结构,对于钢筋的各种排布规则完全没有概念,这也是多数造价人员对于钢筋工程量计算知难而退的难点所在。因此,造价人员在进行钢筋理论知识补充的同时,经常深入施工现场,用心观察施工现场的钢筋绑扎、焊接及加工等施工工艺,通过现场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的收集,以及同钢筋工人的交流等方式,获得钢筋工程现场施工的第一手资料。

3.加强钢筋工程量电算化的学习,弥补手工计算钢筋工程量的不足,钢筋工程量的计算能力是造价人员需要长期努力提升的一项重要能力,然而,一方面,掌握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并不容易;另一方面,现代建设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更加广泛,单纯依靠手工计算钢筋工程量对于造价人员来讲是一项异常烦琐的工作,手工计算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建设工程项目钢筋工程量的计算要求。因此,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利用算量表格或者算量软件,以及BIM技术进行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造价人员可以通过学习使用软件来完成钢筋工程量的计算,以弥补手工计算钢筋工程量速度慢、准确性差、不易更新调整数据等方面的不足。

七、结束语

平面整体表示法在结构施工图设计上已经得到了土木工程界的广泛认可和应用,在工程造价控制工作领域,工程造价从业人员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夯实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平面整体表示法相关系列图集,补充混凝土结构设计相关理论知识,准确抽取钢筋工程量,使建设工程项目工程造价得到合理控制。

参考文献:

[1]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2]11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S].

Research on Calculation of Steel Quantity in Frame Beam Engineering Based on Plane Integration Expression Method

ZHANG Jin-yu

钢筋算量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建筑结构 教学实践 探讨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 A

[keyword]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 of teaching practice

一、高职高专开设《建筑结构》课程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角色,是为适应社会进步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强应用性为原则,培养了解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技术教育”。

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监理员等岗位为主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必须具备服务施工组织安排的能力,《建筑结构》这门课程正是解决识读结构施工图、领会设计意图的一门课程,所以,高职高专开设《建筑结构》这门课程非常有必要。

二、高职高专《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要求

《建筑结构》是建筑工程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培养动手能力的专业课程。课程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为主线,主要内容有钢筋混凝土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受弯、受压、受拉、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肋形楼盖结构设计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章节。《建筑结构》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该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绘制和识读结构施工图、正确领会设计意图和根据图纸正确技术交底和指导施工等方面的工程技术能力。

三、《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的几方面思考

1、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并行,突出实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大多都在建筑施工单位工作,所从事的工作,既要求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特别要求具备实践能力,比如建筑材料的应用,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施工组织与管理等等。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过相关课程后具备相关的实践能力。例如,受弯构件课程完了,安排学生到建筑实训基地学习梁钢筋的绑扎,CAD制结构图绘制实训,让学生充分认识受力钢筋、弯起钢筋、架立钢筋和箍筋,并模拟钢筋骨架的放置,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钢筋所起的作用,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到项目施工现场参观学习,指导老师在实践过程中利用建筑结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给学生们讲解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容易产生的质量弊病,然后指导老师再把学生从实践引到理论上,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此全过程连续进行,循环往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渗透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深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2、优化教学内容,弱计算,重构造

本课程按照“施工员”职业标准,以施工企业施工员、质检员等岗位需求为导向,确定我们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来选取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并以“必须、够用” 为度。

我国现行结构设计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是半经验半理论的一种设计方法,构造措施是长期科学试验和工程经验的总结,这些构造措施可防止因计算中没有考虑的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结构构件开裂和破坏。同时,有些构造措施也是为了使用和施工上的可能和需要而采用的。

我们学生大部分就业于施工企业,他们可以不会进行结构设计,但一定要能照图根据规范要求正确指导施工,因此,我们进行教学内容安排时,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之外,必须重点讲解构造要求,最好以图文并存的方式来讲解构造要求,让学生懂得进行钢筋混凝土施工时,除了按规定放置必须的钢筋以外,钢筋的切断、连接、锚固,跟混凝土的相对位置等还必须要满足有关的构造要求。

3、应用PPT、三维立体图和施工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建筑结构》课程反映实践的内容较多,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品质和内涵,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教学效果。

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以形象生动的PPT画面、三维立体示图、施工录像等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把项目实施过程以施工录像形式“搬进”课堂,实现“课堂与实训室的一体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收集了大量动画、三维立体配筋图和钢筋绑扎、焊接实例,实现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但多媒体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调整授课速度。

4、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岗位角色观念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训时,采用分角色教学法,例如,在进行钢筋骨架结扎时,安排一部分学生作施工员,进行钢筋的下料、绑扎、模拟钢筋在模板内的放置工作;安排另一部分学生作质检员,进行钢筋工程质量验收工作,检查钢筋骨架中每一根钢筋的放置位置、间距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受力钢筋与架立钢筋是否倒置等;安排另一部分学生作监理员,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严格验收。将实训教室设为“工程部”、“质检部”、“监理站”,让学生进入了实训教室,就有步入工作岗位的感觉,争前恐后地去完成各自工作任务,让学生融入团队协作的氛围中,进行角色锻炼,强化学生岗位角色观念和团队协作能力。

5、导入规范,鼓励参赛,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技能

专业课程教材大部分内容是从规范上摘取的,但具有不全面、滞后于新规范等特点,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规范的导入,讲解规范的来历,规范的更新过程,有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学习规范、应用规范等职业技术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省内外各种竞技比赛项目,开展竞技训练,选拔优秀选手参加校外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制图能力、结构骨架加工能力,为识读结构图垫定良好的实践基础,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遇到问题,他们知道通过查阅设计规范、施工规范等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四、结束语

钢筋算量实训总结篇(5)

市政工程力学与结构是依据“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市政工程技术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掌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及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既能满足施工员岗位综合技能要求,又能胜任资料员、安全员、预算员、质检员、测量员等岗位工作的人才。依据上述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

一、建筑力学基础

建筑力学基础需要训练的工作项目有力的基本概念、静力学公理、约束类型及其约束反力,其中结构计算简图简化、静力学公理的应用、常见的约束以及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作为教学重点。结构计算简图可以按照实际工程中模板支架简化计算作为载体进行教学。

二、杆件变形

把轴向拉伸、横力弯曲、纯弯曲及组合变形整合成一个教学项目。需要训练的项目为内力及内力图、应力及应变、变形及位移,这部分内容可以按照钢管支架验算的项目进行。教学的重点为静定结构的内力求解及内力图绘制,刚架的内力计算以及内力图绘制、平面桁架的内力计算,模拟斜弯曲梁、拉压与弯曲及弯曲与扭转构件的受力及约束条件,要求学生计算出其应力分布及数值。

三、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这部分内容结合钢管支架的构造措施尤其是剪刀撑部分进行项目设计,需要训练的工作项目有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规则及分析方法、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概念。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超静定问题的求解,了解变形协调条件的应用。具体的数值求解可以利用有关的计算软件进行。

四、压杆稳定性分析

由于实际工程中钢管支架的破坏多为失稳破坏,所以,此部分教学应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相应的教学项目设计也必须做得更为细致。需要训练的工作项目有失稳破坏与构件平衡时材料破坏的区别、长细比的概念以及在支架设计中的重要性、临界荷载的计算、提高受压构件稳定性的措施以及局部失稳的概念。

其中把失稳的概念、长细比及提高受压构件稳定性的措施作为教学的重点。

五、影响线

把绘制影响线及利用影响线求荷载不利位置及量值的计算作为此项目的工作任务,相应的知识点为影响线的概念、静力法作简支梁的内力影响线以及简支梁、连续梁的内力包络图。把“了解影响线的概念”“静力法作简支梁的内力影响线”以及“理解简支梁、连续梁的内力包络图”作为训练的工作项目。教学情境与教学设计为模拟简支梁或连续梁的受力及约束条件,要求学生绘制其影响线。

六、桥梁结构基础

把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分析作为工作项目,相应的知识点为受弯构件的正截面破坏形态、单筋矩形截面梁正截面承载力分析、单筋T形截面梁正截面承载力分析、双筋矩形截面梁正截面承载力分析、材料的力学常数、极限状态设计的基本概念、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的构造要求。

训练的工作项目有“确定某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简支梁跨中截面纵向受力钢筋的数量”和“确定某钢筋混凝土T型简支梁跨中截面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轴心受压构件的破坏特征”“普通箍筋柱的正截面承载力分析”。

把“受弯构件的正截面破坏形态”“单筋矩形截面梁正截面承载力分析”“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柱的截面尺寸及纵向钢筋面积计算”“受压构件的配筋要求”“受压构件钢筋的弯钩、锚固和连接要

求”作为教学重点。可以采用标准图库中8 m简支梁的配筋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进行承载能力验算。

市政工程力学与结构是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一门核心的课程,传统的教学偏向于理论,学生对授课内容不易掌握,也无法将所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采用项目化教学设计后,教学内容更贴合施工现场,学生更易掌握。

参考文献:

钢筋算量实训总结篇(6)

一、前言

“工程造价”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强的课程,其中《平法识图和钢筋计算》是工程类专业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更好的开展学生的就业,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课程教学方法的研讨非常重要。

二、平法的概述

1、平法的概念

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简称平法),平法的表达形式,概括的来讲,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钢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构成一套完整的结构施工图的方法。平法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方法的重大改革。由建设部批准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G101即平法图集),是国家重点推广的科技成果,已在全国广泛使用。

2、平法的优点

通过平面布置图把所有构件整体地一次表达清楚,使结构设计方便、表达准确、全面、数值唯一、易随机修正,提高设计效率;使施工看图、记忆、查找方便,表达顺序与施工一致,利于质检,利于编制预、决算。运用平法制图规则,通过施工人员的识图会审,对平法设计图纸全面熟悉、掌握,并对结构层面构件与标准构造部分翻样,为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提供依据与数据以及加工大样。

三、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课程的必要性

1、适应行业的发展,培养专业的钢筋翻样人才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新结构不断出现,各种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不断出台,高层、超高层、大型建筑比比皆是,复杂结构十分常见。钢筋涉及的构造知识理论不断丰富,平法规则基本普及,传统的结构设计方法逐渐淘汰,识图、计算和操作难度也不断提高,钢筋工程越来越呈现出相对独立性、复杂性、实践性和专业性。没有丰富的结构理论和专业训练是不能胜任钢筋翻样工作的。传统的钢筋翻样人才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行业对钢筋人才的要求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适应建筑业精细化分工的需要。要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立即看懂施工图纸,必须开设平法识图的相关课程。

2、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课程,是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本专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等核心专业知识,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职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建设行业施工员岗位,预算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课程,是由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的特点与关系所决定

平法,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方法,与传统施工图的表示方法相比,读图更困难,平法图集包含的内容多,蕴含的结构设计思想深刻,钢筋的使用部位和种类多,识图、计算复杂。让学生自学或者以讲座培训的方式,是很难达到掌握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并且平法识图主要就是要看懂钢筋的布置规则,而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又是拿着平法结构施工图去算的,所以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关系密切,合二为一来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分析研究

《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这门课程具有抽象性、专业性、实践性等特点,特别是对于部分高职院校同学生源多样化的现实,部分同学学起来感觉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它又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职业核心课,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方法进行了总结。

1、课程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总体教学设计采用1本教材+3本图集(11G101)+1套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教学部分分为基础知识、梁、板、柱、墙及基础6个模块,每个模块进行3个阶段教学。第一阶段,讲授该构件平法识图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该构件平法的意思表达。基本教学思路是:先对该构件的平法表达通例进行讲解;后结合课本所给例题进行识图练习,掌握各个数值及符号的意义;最后结合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进行对应类型构件识图训练。

第二阶段,讲授该构件钢筋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该构件平法的意思表达的同时根据平法结构施工图纸,对该构件进行钢筋翻样。基本教学思路是:通过以前学过的课程,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明确该构件具体实物,通过该构件的受力特点及作用用途分析钢筋所放置的位置及形式;明确细部构造(比如起步距、保护层、端部锚入长度、向跨内延生长度、搭接长度等等),绘出不同种类钢筋的“钢筋分离图”;最后结合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进行对应类型构件绘制“钢筋分离图”训练,为钢筋的计算做好铺垫。

第三阶段,根据第二阶段讲授的“钢筋分离图”,针对实际工程进行施工图的钢筋算量。基本教学思路是:在“钢筋分离图”的基础上,进行钢筋计算,这时的“钢筋分离图”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已知间距求根数”和“已知线段求长度”进行思路转化,把工程问题转化为基础数学问题;最后结合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进行对应类型构件钢筋计算练习。

这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也体现了高职院校以“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宗旨。所以,本课程的项目教学瞄准了岗位需要,围绕真实的项目图纸为中心进行教学。

2、课程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运用多媒体、互联网和数码摄像等技术手段,将《平法识图和钢筋计算》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及构造要求制作成教学课件,通过丰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加直观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在KL钢筋构造时可以将KL钢筋构造的实物图片和KL构造钢筋的演示相结合,让学生有直观的视觉认识,这比只拿着书讲半天要强的多。在直观认识的情况下,对构件钢筋构造进行理解和归类,就显得容易一些了。

绘“钢筋分离”图利用1套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为辅助资料。从中抽取用平法表达的梁、板、柱和基础构件结构施工图作为实例,从中抽取每一种类型的钢筋,依据平法图集确定出每种钢筋的构造形式。让同学把每种钢筋的构造形式用线段画出来即为钢筋分离图,而不是急着计算。在进行过多次“钢筋分离”练习后,再计算其长度和根数即算量。

自制“简易模型”对于某些构件,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很不容易直观感受,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要及时掩埋和隐蔽,很难见到实物的。比如条形基础加腋部分构造,就是不少同学比较陌生的。

分角色模拟图纸会审在课程教学将要结束的几周,留出一定的教学时间运用一套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进行综合模拟图纸会审。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体现学生主体作用,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后继学习和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钢筋算量实训总结篇(7)

从宏观层面来看,钢筋对工程的作用,就相当于骨骼对人体的作用,因而应当加强对钢筋施工的重视,充分掌握钢筋施工过程中的构件作用以及抗震措施等,从而准确的进行钢筋连接捆扎等施工环节,以更好的促进钢筋施工的顺利进行,从而有效的保证钢筋施工的质量。从当前钢筋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我们及时有效的进行解决,从而保证施工的有效进行,减少安全隐患。

1 钢筋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

1.1 钢筋数量布置出现差异

从钢筋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位置的钢筋实际布置计算过程中存在一定误差,由于设计图纸上钢筋布置位置是通过间距表示而未用具体数值,因而在施工计算的过程中出现由于计算存在偏差导致钢筋数量布置存在不合理状况。与此同时,施工过程中对于构件的重叠情况未能进行准确的掌握。尤其是在节点处理操作上不恰当,导致混凝土浇筑的施工环节出现阻碍,存在安全隐患。

1.2 钢筋不按照规定逐点绑扎牢固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刚进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与其所处的构件位置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钢筋靠近中性轴位置时,并不能够很好的发挥钢筋的抗力。在施工过程中不免存在施工人员工作疏忽,并为对钢筋进行良好的捆扎,并在施工中对于刚进的放置也相对较随意,因而导致钢筋骨架出现散架的状况,从而影响了钢筋的实际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了构件的承载能力。

1.3 施工过程中忽视钢筋的锚固、连接和拉结

受到部分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限的影响,极易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多重状况,尤其是钢筋的锚固和连接根部不能满足建筑的实际需求,并且不符合相关施工标准。并且有的施工人员安全规范操作的意识较低,在进行钢筋电弧焊的时候,不做好准备工作就直接进行焊接,导致焊接质量不合格,出现严重的错位情况等,直接影响了钢筋工程施工的总体质量。

2 针对钢筋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2.1 加强施工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在钢筋工程施工,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能够促进施工质量得以可靠保证,因而加强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具有重要性。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应当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技能比拼等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工人的专业水平。加强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熏陶,培养安全规范施工的意识,规范具体的施工行为。注重培养和培训的实际效果,切不可搞形式主义。

2.2 职业资格认证

在提升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的同时,应当鼓励他们积极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可以通过将资格认证与工资发放相挂钩的方式,促进施工人员深入钻研专业技术,加快推进职业资格认证,促进施工队伍的整体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有效的保证了施工质量。

2.3 检测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钢筋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验收具有隐蔽性特点,因而工程检测存在一定特殊性,以至于在后期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时候,局面难以化解。因而加强钢筋工程的检测和验收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实行有效的措施以促进工程的验收,可以通过摄像监控等方式为工程检测提供具体可依的数据资料,通过这些数据资料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工程检测的实际情况,一旦后期出现问题能够有据可循。

2.4 促进钢筋施工过程的有效监督和管理

当前形势下,我国钢筋工程施工的监督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大部分施工仅仅依靠工程监理来进行监督和管理,这就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上存在一定难度。因而加强钢筋工程施工监督和管理是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要注重私人投资的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管,通过法律手段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合理进行,从而推动钢筋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尽最大可能减少安全隐患。

2.5 重视钢筋专项检查

钢筋是工程质量鉴定和验收的必检项目,因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除常规隐蔽验收外,还应增加钢筋施工过程中的专项检查、抽查和整治。主体认证前,必须委托法定的检测单位依据《混凝上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的相关要求,用钢筋探测仪或雷达仪对钢筋直径、钢筋位置、钢筋间距和钢筋的混凝上保护层厚度进行实体检测。如检测出钢筋工程有严重隐患,必须进行加固处理,否则,工程不得予以验收和交付使用。

3 对节点处理不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3.1 梁柱交接处

这里主要指相交方向梁柱截而等高的情形,一般情况下应将梁纵筋从柱纵筋内穿过,因为柱一般作为梁的支座。对于圈梁及构造柱,由于是抗震构造,计算时没有考虑双方支座约束问题,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出现以下儿种情况:构造柱纵筋从圈梁纵筋内穿过:圈梁纵筋从构造柱纵筋内穿过:圈梁和构造柱纵筋相:错位穿过。

3.2 剪力墙与端部暗柱交接处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剪力墙水平钢筋是在暗柱纵筋内侧还是外侧穿过。因为暗柱不作为剪力墙的支座,因而剪力墙的水平钢筋应在暗柱纵筋外侧通过:二是剪力墙水平钢筋是否必须仲入到暗柱外边缘。由于剪力墙与暗柱本身是一个共同工作的整体,不是几个构件的组合,不能套用梁与柱不同构件的连接概念,因此无论暗柱边长是多少,剪力墙水平钢筋均应仲至暗柱外边缘。

3.3 剪力墙与顶层现浇板交接处

按标准图集规定,剪力墙竖向钢筋应仲入到上层板中,如果墙上有暗梁,是否可以将墙的竖向钢筋在暗梁中锚固而不必仲入板中。这个问题要弄清楚剪力墙与现浇板之间的关系,剪力墙的竖向钢筋仲入板中,并不是说现浇板是剪力墙的支座,而是为了完成剪力墙与现浇板的相勺连接,起到更好的抗震作用。因而即使剪力墙中有暗梁,也不允许将剪力墙竖向钢筋在暗梁中锚固而不仲入板中,且其仲入板中的剪力墙钢筋应位于现浇板而层筋的上部。

结束语

从当前我国钢筋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钢筋工程的施工质量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施工质量的提升,直接影响着工程整体质量。良好的施工质量能够极大程度上降低钢筋工程的安全隐患,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运行。从这一层面来看,加强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章春娣.钢筋工程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构造问题[J].山西建筑,

钢筋算量实训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24-02

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课程设计又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经过课程设计的训练,学生可以加深对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设计计算原理的理解,同时可以熟悉各类受力构件计算方法及相应公式的适用条件,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撰写设计计算书及说明书的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项目开发能力[1]。

一、分析过去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笔者通过多年的课程设计教学总结,发现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过去课程设计的选题主要体现在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方面,这种教学模式暴露出的问题是前后的知识衔接不好,学生总是学了前面而后面又忘了,平时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构件设计问题的能力就较差,因此解决结构设计就更成问题了。通常课程设计是全班做1~2个题目,设计程序基本相同,通过调整材料、荷载等改变设计方案,课程设计的效果不理想。

2.在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力构件的强度计算时,往往从构造图中选取构件的计算简图不合理,致使构件的受力分析不准确,造成弯矩图、剪力图结果有误,影响到危险截面的确定、结构设计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以设计小组为单位提交设计成果,进行团队考核,而部分学生缺乏团队意识,工作不积极主动,形成“坐、等、靠”现象,没有发挥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也谈不上团队合作精神,个别成员甚至没融入进去,照抄组员的设计结果,影响了优秀学生参与设计的积极性,无法达到课程设计真正的目的[2]。

4.根据选取的结构型式、材料、几何参数拟定结构框架尺寸并进行总体布置后,构件施工图和计算书应同时进行,经试算后需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修正,使设计成果不断完善。部分学生却将计算与画图分开进行,甚至出现计算与图纸是两张皮的现象,工程计算就失去了意义。

二、课程设计改革的建议

(一)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

专业培养方案中将《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之后,历时1周。这样的安排往往会导致课程设计与理论授课的脱节问题,同时由于进入期末考试阶段,学生为了准备期末考试,对课程设计投入的时间、精力等严重不足。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尝试在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授课学期的中期将课程设计任务下达给学生,保证了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理论基本能介绍完,在掌握了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基本理论之后,让学生逐渐熟悉设计任务,初步了解设计内容,这样学生会带着课程设计任务书中的疑问再去听教师讲课,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更有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课程设计的顺利开展大有裨益。由于部分理论授课与课程设计同步进行,这也给学生创造了更多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有助于更好的解决问题,也使得大多数学生对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课程设计的选题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采用的题目大多是水工建筑物中常见的输水渡槽设计,题目内容尽管符合对实训教学环节的要求,学生也能得到一定的实践锻炼,但是题目单一,没有比较难度系数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不能够得到因人而异的合理化选题,为此在课程设计选题方面不再固执于单一的水工结构,体现设计题目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实用性;题目有利于个性差异的学生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可选用水闸工作桥、挡土墙、肋形楼盖等进行实践训练,保证了学生对先修课程知识的熟练应用,也使课程设计的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应用先进技术设计

课程设计实训要求采用先进的技术来完成,这也是今后工程设计发展的趋势。目前工程绘图CAD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水利、交通、建筑等行业,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本科二年级就已经学习了CAD软件课程。AutoCAD方便操作,设计思想符合工程技术人员的传统习惯。在进行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和熟悉相关软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工程设计非常有益。课程设计采用CAD辅助绘图,无论从设计质量还是从设计速度上都优于传统的设计方法[3],因此可以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课程设计分组进行

学生按个性化差异分组进行课程设计,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不一,兴趣爱好也各有差异。课程设计时,允许学生自由搭配分组,各小组自由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设计选题,但同一个题目不能重复选,各组员分工协作。小组成员开展项目讨论,弘扬团队精神,形成团结合作。通过分组完成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开发学生的智力。

(五)课程设计进度计划

课程设计实训采用导师辅助答疑、学生主体完成设计成果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进度安排如表1所示。

(六)课程设计考核

课程设计结束后,教师参照学生提交的设计计算说明书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文本格式编辑的规范性、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尺寸与计算书尺寸的一致性及答辩效果等,较全面、理性的评定了学生的成绩。参与课程设计的水电4个班的成绩分布图见图1。由图1可知,成绩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三、结语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的实践,对《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课程设计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大大改进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训的热情及创新精神,但高校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应切实加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较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应用性水利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钢筋算量实训总结篇(9)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 a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that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the column and beam steel reinforced the handover, column mode branch system and steel column construction process, it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strengthening of the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ensure that the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construction quality.

Key words: a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quality control, a model system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汉江国际大厦位于江汉区中心商务区,总建筑面积67365.33平方米,地下2层、地上41层,建筑高度为207m。主要结构类型为框架-核芯筒。主楼26层以下及地下二层采用型钢混凝土柱,共52根,尺寸多为1000mm×1000mm。

型钢混凝土柱结构形式

二、施工中质量控制难点及应对措施

混凝土内配置型钢(轧制或焊接成型)和钢筋的结构称为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它的特征是在型钢结构的外面有一层混凝土的外壳。作为一项新工艺,往往由于作业人员缺少型钢混凝土柱施工经验,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柱身混凝土难以振捣、型钢柱安装定位难、柱面混凝土平整度超标、柱保护层厚度超标等严重影响型钢混凝土柱施工质量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较好地解决了施工中的难点问题,确保了型钢柱施工质量。

1、培训作业人员,增强质量意识

考虑本现场诸多工人对型钢混凝土柱缺乏直观的认识,组织技术人员根据图纸型钢柱形式,用细木工板按截面1:1的比例,竖向反映-8.9m、-5.4m、-0.05m标高结点形式的模型。

由技术人员对所有相关施工的工人进行为期二天的技术培训,特别针对钢筋工、木工及混凝土工,根据相关的工作内容,通过模型对工人进行各结点交底工作内容、施工方法及应注意事项,并将施工方案发放给施工人员,作为施工时的指导性文件。

通过专项方案实施以及模型样式的技术交底,使各工种工人施工准备充分,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展开,主楼区块的基础底板、地下一层板与顶板均顺利施工完成。通过针对性培训使职工了解了每一步操作对最后质量效果产生的影响,明确了施工方法,施工中工人操作思路明显清晰,质量意识增强,能更加主动配合技术人员加强质量管控。

2、优化支模体系,确保支模系统稳定

首先对常规支模形式进行分析,常规支模形式如下图:

常规穿对拉螺杆支模体系优化后槽钢支模体系

常规采用钢管抱压方木,中间对拉螺杆的支模体系,但由于型钢混凝土柱内置十字型钢,中间无法对拉螺杆,以抱箍钢管间距400mm,内衬方木150mm间距,计算发现:抱压钢管计算抗弯强度达到380N/mm2,远大于钢管设计强度205N/mm2。钢管中间的最大变形达到12mm,大于允许饶度变形1220/150或10mm。只有抱箍间距为200mm时,抱压钢管的计算抗弯强度与饶度变形可满足要求,但可实施性不强。并且在计算时发现内衬方木的计算最大变形与允许饶度变形较接近,对此技术人员结合型钢柱的特点,对柱支模体系进行改进,采用10#槽钢替代钢管抱压,内衬钢管替代方木的形式,如上图所示。

这样即解决了抱箍钢管抗弯强度的问题,又加强了内衬材料强度,可以满足大截面柱的抱压支撑体系的整体稳定。为保证施工过程中模板支设质量,在模板支设过程中跟踪检查柱模的平整度、垂直度,确保支模体系准确。

通过对柱支模体系的改进,确保了柱抱压支撑体系的稳定,避免了由于钢管、方木超荷造成的起鼓、胀模、变形等问题,52根型钢混凝土柱全部顺利浇捣完成。

3、细化钢筋翻样,解决型钢构件与梁柱主筋位置冲突

首先对型钢混凝土柱的各个结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容易发生型钢构件与梁柱主筋位置冲突的结点:基础结点(-8.9m标高)、地下一层楼板结点(-5.4m标高)、地下室顶板结点(-0.05m标高)。对各结点进行图纸的细化翻样。以基础结点为例:

基础结点主要为地梁主筋与十字型钢的预埋螺杆的冲突,通过细化翻样,与设计联系,调整钢筋排列间距与排数,如DL5,截面550mm×1000mm,上部钢筋6根25+2根25,

而型钢预埋锚杆(直径35mm),与上排钢筋中的左右第二根钢筋冲突。

技术人员与设计单位联系对DL5上部钢筋进行调整,2根冲突钢筋降为二排筋,改为4根25+2根25。

施工前技术人员将这些结点细化翻样图发至各班组手中,并对钢筋班进行了专门的技术交底,施工中将各结点细化图张贴至相关部位,供各班组工人参考,并安排质量员、施工员全程跟踪检查、指导,确保各结点准确顺利施工。

通过细化翻样,施工前发现了诸多型钢柱构件、与柱主筋冲突的问题,通过多方协商及时进行了调整,避免了施工中发生冲突造成的混凝土难以浇捣、钢筋贴模、起鼓、孔洞等现象。施工前的交底、施工中的跟踪指导等措施,也使得型钢混凝土柱顺利施工,52根型钢混凝土柱各结点都顺利施工完成。

4、优化型钢柱施工工序,防止各工种冲突

对常规的柱施工、型钢混凝土柱施工工序进行了讨论分析与比较,归结出容易发生工序冲突的施工结点,进行工序调整、统一。例如对基础结点的工序调整:

型钢螺栓预埋工序与地梁钢筋绑扎的工序冲突,主要由于型钢柱脚为由L100×10角钢+30圆钢锚杆组成的400mm×1040mm的预埋件,如图:

埋件埋设时存在一个矛盾,若地梁主筋、箍筋绑扎好后安装埋件,埋件的L100×10角钢无法深入梁内,而先安装埋件,再绑扎地梁,埋件又无法固定。因此技术人员对工序进行了协调、统一:在排梁主筋时先将L100×10角钢放入地梁内,临时定位固定,梁主筋、箍筋绑扎好后再穿螺杆,与地梁一起整平、定位,并最终固定,这极有利于保证钢柱安装的质量。

同时还对十字型钢柱吊装与柱箍筋绑扎、十字型钢柱柱脚灌浆与柱支模、十字型钢柱整平与框架梁绑扎等工序冲突进行了协调、统一,要求各班组严格按确定后的施工工序施工,并安排质量员、施工员现场跟踪检查、指导,避免由于工序冲突造成的返工、柱梁钢筋贴模、胀模等问题。

通过施工前的施工工序讨论、分析,并对冲突工序的协调、统一,施工中的跟踪检查、指导,各工种都能按工序,按部就班施工,未有因工序冲突而无法安装的情况发生,也很好的控制了返工、柱梁钢筋贴模、胀模等问题。

三、结语

钢筋算量实训总结篇(10)

关键词:钢筋下料 利用率 智能筛 优化

1 前言

项目工程施工中的钢筋用量比较大。纵观近年来的钢筋下料方法,仍然多依从于经验进行下料配表,对钢材产生了严重的浪费,导致无用钢材料增多,难以对多余损耗量进行量化。这一系列问题,增加了施工单位的经济负担,使其在当前市场中不具备竞争优势。研究钢筋下料问题,提高其利用率,可使施工企业节约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为它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竞争空间。与此同时,也能够对剩余钢筋的价值进行充分考量,确定料头占比,缩减工程投资,以有限的成本创造出无限的工程价值。

2 工程背景

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划线路12条,线网总长322.5公里,其中市区线路7条,全长215.3公里;市域线5条,全长107.2公里,包括一条机场专用线。其中合肥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从合肥站至徽州大道站,线路长约24.5km,共设车站23座,其中盾构区间长度约14.43km(双线),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管片,错缝拼装,全线双线管片环数共约19240环。其中管片采用环宽1.5m的标准环,本衬砌环为双面楔形通用环管片,楔形环的楔形量为45mm,管片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抗渗等级为P12,管片钢筋分HPB300和HRB400(C)两种规格,管环外径6.0m,内径5.4m。每环管片分6片组成,砼理论计算量为8.0m3。其中每环(A型3个、B型2个、K型1个共计6个型号)钢筋用量约为1500kg所以钢材用量较大。根据图纸给出的钢筋笼要求,主要钢筋型号如下:HPB300级钢筋三个型号(6.5mm、8.0mm、10.0mm、)HRB400级钢筋9个型号(10mm、12mm、14mm、16mm、18mm、20mm、22mm、25mm、),其中HRB400级钢筋下料过程中的利用率比较低,容易造成施工材料的浪费,不利于节约工程成本,难以实现经济效益。可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对下料技术和焊接工艺等进行改进,以提高钢筋下料利用率。

3 钢筋下料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传统施工观念的制约和技术工艺水平的不足,使建筑工程施工中,钢筋下料利用率仍然比较低,对钢材产生了严重的浪费,违背了当前倡导的绿色施工理念。施工单位要依据具体工程背景,对钢筋下料利用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如下:

3.1 未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

通常情况下,尽量延长钢筋的进料长度。应用该种方法,既可以保证在下料过程中少出短料,减少废短头数量,也可对焊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以确保在连续接长过程中,再次实现接头控制。然而,具体工程实践中,钢筋长度依工程背景而定,各工程中,所需钢筋长度不等。应用短整尺钢筋下料之后,短头控制到最少或者为零。与此同时,也要优化料单,使其与具体工程背景相符合。

在专业范围内,将数学管理工作落实到位,科学组合钢筋下料单。完成下料单审核之后,开展下一工序。具体实施内容是组合排列相等强度和直径的钢筋,排列依据是由长到短。在该过程中,对相关规律进行探寻。然后开展下一步施工。

应用正确的方法制作钢筋,对钢筋制作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同一规格钢筋的下料尺寸一般有很多。施工人员要改变传统做法,依据组合排列规律,先进行长料截取,再进行短料截取。该方式能够减少不必要的钢筋浪费,在提高钢筋下料利用率方面极为有效。

3.2 设备性能不达标

因企业内部钢筋预制加工区已历经4年,很多机械设备已经发生了磨损和老化,工作效率比较低,各类故障频发。在实际使用操作过程中,列如:钢筋切料、弯弧、弯角头料时很容易造成加工尺寸不合格,造成钢筋笼达不到现在施工要求,导致现场不能使用,部分不能更改钢筋,只能作为废料处理。

3.3 钢筋进厂堆放问题

合肥地区普遍钢筋长度标准为12米或9米(根据合肥地铁2号线图纸要求主筋尺寸7米最为节省),导致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很多残余2米长尾料。在管片生产上能用到两米尾料的地方只有K块,每一环K块与A/B两块比例为1比5,所以造成两米尾料大量囤积。所以钢筋长度与钢筋厂家协商定制7米长度钢筋,但是由于厂家生产与地方使用长度结合他们只生产9米钢筋,如果定尺必须满足一个型号一次500t。根据图纸要求我们涉及的主筋有5个型号,假设每一个型号都定尺的话,根据我们管片厂现有钢筋堆放场地根本达不到要求,导致不能全部定尺,所以钢筋2米以上尾料居多。

4 提高钢筋下料利用率的方法

依据实际工程背景,对钢筋下料计算方法进行确定,明确钢筋焊接设备优缺点,及相关效益。将这些内容和指标上报给单位领导,确保在钢筋下料过程中,各项工艺、设备等配备充足,确保资金和技术人员投入。

(1)制定明确的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培训(2)组织相关技术人员,使其积极参加到企业内部培训中,保证对每一个钢筋加工设备的认知和了解,(3)确保各项设备配备充足,资金到位,并对相关设备进行及时更新,保证在使用时减少误差,减少不合格半成品变成废品。(4)钢筋组负责人定期召开技术会议,聘请该领域专业,尝试应用统筹法、正负公差法和智能筛等,减少不必要的钢筋浪费。并对焊接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正确应用闪光对焊机,进行钢筋焊接;(5)按照现场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的位置分规格对钢筋进行堆放,对同一部位钢筋和构件进行统一堆放,确保施工便利。

以下着重介绍“智能筛”优化下料方法:(1)采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待下料钢筋,实现筛孔规格的自动调节,对组合方案进行初次筛选;(2)通过“智能摇筛”方法,再次优化组合初选方案,实现最终优化目标。

通常情况下,多采用9m的原材料,而待加工钢筋的主筋尺寸是1.4米、1.5米、3.4米、3.5m、3.6米、3.7米,组合类别也比较多,优选钢筋的方法是待加工钢筋的组合长度不得超出原材料长度,最好与原材料长度相近。可用缝隙指代组合钢筋总长和原材料差值。假定原材料长度是9m,某钢筋组合是3.6m+3.7m+1.5m,总长8.8m,与9m之间存在0.2m的缝隙。传统观念认为,缝隙越小,即组合方案极佳。但论证结果并非如此。当原材料长度是9m,从待下料钢筋中挑选出所有长度为4.5m的钢筋,进行4.5m+4.5m零缝隙钢筋组合,继而对其余待下料钢筋进行组合就有很大的区别,不能保证每一个组合都能达到零缝隙。这样也难以得出最佳优化效果。换言之,组合方案初步筛选过程中,优先筛选最小缝隙钢筋组合,一一得出某一时刻的最优组合,但其容易导致级配不科学。依据实际情况,对筛孔大小进行合理调整,并对缝隙比筛孔小的组合进行优先筛选,得出不同整体组合结果。表明,此种优化方法不一定在每一批钢筋中都适用。依据具体工程背景,对筛子孔径进行合理调整,确保缝隙级配科学,得出最佳组合方案。它既能够对筛孔大小进行智能设置,又可实现动态调节。

合理选择摇筛方法,再次调整初选组合方案,重新选择缝隙,实现再次优化。首先,对某一钢筋组合进行选择,并将其作为目标组合。在不同钢筋组合之间进行不等长度的钢筋置换,得出较大空隙,继而用目标组合中的某根钢筋对该空隙进行填充。将该方法应用到钢筋置换过程中,直到将目标组合中的所有钢筋填充到腾出来的空隙中,即可节约钢筋原料。然后,再次对某钢筋组合进行选用,并将其作为目标组合,重复应用上述方式,直至腾空目标组合中的全部钢筋。

实际算例比较

以下我们通过一组实例说明“智能筛”下料优化效果。

钢筋长度为9m,实际一环图纸下料尺寸(下方表格为管片中埋18底筋、面筋钢筋下料尺寸)如表1:(表内尺寸为mm)

K块

编号

直径

单长(mm)

数量

2-1

Φ18

1194

1

2-2

Φ18

1170

1

2-3

Φ18

1074

1

2-4

Φ18

1043

1

2-5

Φ18

1012

1

2-6

Φ18

970

1

2-7

Φ18

939

1

2-8

Φ18

907

1

2-9

Φ18

812

1

2-10

Φ18

789

1

2-11

Φ18

1134

1

2-12

Φ18

848

1

3A块

编号

直径

单长(mm)

数量

2-1

Φ18

3366

30

2-2

Φ18

3366

6

2B块

编号

直径

单长(mm)

数量

2-1

Φ18

3296

2

2-2

Φ18

3308

2

2-3

Φ18

3344

2

2-4

Φ18

3362

2

2-5

Φ18

3388

2

2-6

Φ18

3412

2

2-7

Φ18

3437

2

2-8

Φ18

3470

2

2-9

Φ18

3488

2

2-10

Φ18

3499

2

2-11

Φ18

3326

2

2-12

Φ18

3470

2

表2为智筛下料方法:

料长

单根长度

下料数量

剩余长度

9000

3366

2

2268

1074

1

1194

1043

1

151

料长

单根长度

下料数量

剩余长度

9000

3366

2

2268

1194

1

1074

939

1

135

料长

单根长度

下料数量

剩余长度

9000

3366

2

2268

1170

1

1098

907

1

191

料长

单根长度

下料数量

剩余长度

9000

3366

2

2268

1134

1

1134

789

1

345

料长

单根长度

下料数量

剩余长度

9000

3366

2

2268

1012

1

1256

812

1

444

料长

单根长度

下料数量

剩余长度

9000

3366

2

2268

970

1

1298

848

1

450

剩余下料长度使用7米钢筋如表:

单根长度

下料数量

单根剩余长度

合计

7000

3366

24

268

3216

7000

3296

2

408

408

7000

3308

2

384

384

7000

3344

2

312

312

7000

3362

2

276

276

7000

3388

2

224

224

7000

3412

2

176

176

7000

3437

2

126

126

7000

3470

2

60

60

7000

3488

2

24

24

7000

3499

2

2

2

7000

3326

2

348

348

7000

3470

2

60

60

总计

5616

底筋

面筋

合计

用料合计

用料合计

198000

270000

468000

废料合计

废料合计

5331

5616

10947

损耗%

0.43%

根据上述表格中数据显示采用该种方法,在具体工程实践中,钢筋下料利用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工艺和技术方法经改进之后,得出的实际钢筋利用率高达是99.57%。

5 提高钢筋下料利用率的经济效益分析

直接效益:将优化前后的钢筋使用量、耗电量、各人员工作量、作业时间等相关消耗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使用钢筋优化方法之后,各项技术指标都得到了相应的改进和提高,应用效果明显。钢筋下料任务实施过程中,资金大大节省。

间接效果:钢筋下料利用率的提高,表明企业的在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都取得了相应的突破。与传统管理方法和技术模式对比,极具先进性;可在工程实施中,节省钢筋用量,避免不必要的资金、人员、设备浪费等,提高了施工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为其开拓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与业内人员的交流增多,施工过程中的创新意识也不断增强,可对一线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起督促作用,引导他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建筑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使企业各部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采用新型设备和技术等,为自己争取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立足空间。

6 结语

采用正确的钢筋下料计算方法,并依据具体工程诉求,更新施工设备,并对其进行合理运用,使以往下料过程中钢筋利用率低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改观,其利用率甚至高达99.57%。钢筋利用率甚至可与当前专业计算软件得出的结果齐平。业内人士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提高钢筋下料利用率的方法,使其在建筑行业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节约钢筋材料,减少不必要的钢筋资源浪费,与当前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

将新型设备和技术应用到钢筋下料过程中,能够对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等消耗问题进行有效控制,使工期不断缩短。然而,相较于统筹法和正负公差法,该种方法在钢筋下料计算中,使计算人员的工作量明显增加。建筑行业及相关从业人员要依据钢筋下料要求,进行软件研发,使其与公路桥梁工程钢筋下料诉求相契合,简化数据计算难度,使其真正服务于我国各工程行业,为其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范红艳.浅析如何提高下料过程中钢筋利用率[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02):110.

[2]王西军.浅论建筑工程中钢筋分项施工的优化配筋[J].经营管理者,2013,(13):389.

[3]刘松锋.线性规划在钢筋下料优化设计中的应用[J].门窗,2014,(02):370-372.

[4]郑坤.浅析提高钢筋下料利用率[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04):271.

钢筋算量实训总结篇(11)

关键词:钢筋下料 利用率 智能筛 优化

1 前言

项目工程施工中的钢筋用量比较大。纵观近年来的钢筋下料方法,仍然多依从于经验进行下料配表,对钢材产生了严重的浪费,导致无用钢材料增多,难以对多余损耗量进行量化。这一系列问题,增加了施工单位的经济负担,使其在当前市场中不具备竞争优势。研究钢筋下料问题,提高其利用率,可使施工企业节约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为它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竞争空间。与此同时,也能够对剩余钢筋的价值进行充分考量,确定料头占比,缩减工程投资,以有限的成本创造出无限的工程价值。

2 工程背景

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划线路12条,线网总长322.5公里,其中市区线路7条,全长215.3公里;市域线5条,全长107.2公里,包括一条机场专用线。其中合肥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从合肥站至徽州大道站,线路长约24.5km,共设车站23座,其中盾构区间长度约14.43km(双线),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管片,错缝拼装,全线双线管片环数共约19240环。其中管片采用环宽1.5m的标准环,本衬砌环为双面楔形通用环管片,楔形环的楔形量为45mm,管片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抗渗等级为P12,管片钢筋分HPB300和HRB400(C)两种规格,管环外径6.0m,内径5.4m。每环管片分6片组成,砼理论计算量为8.0m3。其中每环(A型3个、B型2个、K型1个共计6个型号)钢筋用量约为1500kg所以钢材用量较大。根据图纸给出的钢筋笼要求,主要钢筋型号如下:HPB300级钢筋三个型号(6.5mm、8.0mm、10.0mm、)HRB400级钢筋9个型号(10mm、12mm、14mm、16mm、18mm、20mm、22mm、25mm、),其中HRB400级钢筋下料过程中的利用率比较低,容易造成施工材料的浪费,不利于节约工程成本,难以实现经济效益。可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对下料技术和焊接工艺等进行改进,以提高钢筋下料利用率。

3 钢筋下料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传统施工观念的制约和技术工艺水平的不足,使建筑工程施工中,钢筋下料利用率仍然比较低,对钢材产生了严重的浪费,违背了当前倡导的绿色施工理念。施工单位要依据具体工程背景,对钢筋下料利用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如下:

3.1 未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

通常情况下,尽量延长钢筋的进料长度。应用该种方法,既可以保证在下料过程中少出短料,减少废短头数量,也可对焊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以确保在连续接长过程中,再次实现接头控制。然而,具体工程实践中,钢筋长度依工程背景而定,各工程中,所需钢筋长度不等。应用短整尺钢筋下料之后,短头控制到最少或者为零。与此同时,也要优化料单,使其与具体工程背景相符合。

在专业范围内,将数学管理工作落实到位,科学组合钢筋下料单。完成下料单审核之后,开展下一工序。具体实施内容是组合排列相等强度和直径的钢筋,排列依据是由长到短。在该过程中,对相关规律进行探寻。然后开展下一步施工。

应用正确的方法制作钢筋,对钢筋制作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同一规格钢筋的下料尺寸一般有很多。施工人员要改变传统做法,依据组合排列规律,先进行长料截取,再进行短料截取。该方式能够减少不必要的钢筋浪费,在提高钢筋下料利用率方面极为有效。

3.2 设备性能不达标

因企业内部钢筋预制加工区已历经4年,很多机械设备已经发生了磨损和老化,工作效率比较低,各类故障频发。在实际使用操作过程中,列如:钢筋切料、弯弧、弯角头料时很容易造成加工尺寸不合格,造成钢筋笼达不到现在施工要求,导致现场不能使用,部分不能更改钢筋,只能作为废料处理。

3.3 钢筋进厂堆放问题

合肥地区普遍钢筋长度标准为12米或9米(根据合肥地铁2号线图纸要求主筋尺寸7米最为节省),导致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很多残余2米长尾料。在管片生产上能用到两米尾料的地方只有K块,每一环K块与A/B两块比例为1比5,所以造成两米尾料大量囤积。所以钢筋长度与钢筋厂家协商定制7米长度钢筋,但是由于厂家生产与地方使用长度结合他们只生产9米钢筋,如果定尺必须满足一个型号一次500t。根据图纸要求我们涉及的主筋有5个型号,假设每一个型号都定尺的话,根据我们管片厂现有钢筋堆放场地根本达不到要求,导致不能全部定尺,所以钢筋2米以上尾料居多。

4 提高钢筋下料利用率的方法

依据实际工程背景,对钢筋下料计算方法进行确定,明确钢筋焊接设备优缺点,及相关效益。将这些内容和指标上报给单位领导,确保在钢筋下料过程中,各项工艺、设备等配备充足,确保资金和技术人员投入。

(1)制定明确的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培训(2)组织相关技术人员,使其积极参加到企业内部培训中,保证对每一个钢筋加工设备的认知和了解,(3)确保各项设备配备充足,资金到位,并对相关设备进行及时更新,保证在使用时减少误差,减少不合格半成品变成废品。(4)钢筋组负责人定期召开技术会议,聘请该领域专业,尝试应用统筹法、正负公差法和智能筛等,减少不必要的钢筋浪费。并对焊接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正确应用闪光对焊机,进行钢筋焊接;(5)按照现场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的位置分规格对钢筋进行堆放,对同一部位钢筋和构件进行统一堆放,确保施工便利。

以下着重介绍“智能筛”优化下料方法:(1)采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待下料钢筋,实现筛孔规格的自动调节,对组合方案进行初次筛选;(2)通过“智能摇筛”方法,再次优化组合初选方案,实现最终优化目标。

通常情况下,多采用9m的原材料,而待加工钢筋的主筋尺寸是1.4米、1.5米、3.4米、3.5m、3.6米、3.7米,组合类别也比较多,优选钢筋的方法是待加工钢筋的组合长度不得超出原材料长度,最好与原材料长度相近。可用缝隙指代组合钢筋总长和原材料差值。假定原材料长度是9m,某钢筋组合是3.6m+3.7m+1.5m,总长8.8m,与9m之间存在0.2m的缝隙。传统观念认为,缝隙越小,即组合方案极佳。但论证结果并非如此。当原材料长度是9m,从待下料钢筋中挑选出所有长度为4.5m的钢筋,进行4.5m+4.5m零缝隙钢筋组合,继而对其余待下料钢筋进行组合就有很大的区别,不能保证每一个组合都能达到零缝隙。这样也难以得出最佳优化效果。换言之,组合方案初步筛选过程中,优先筛选最小缝隙钢筋组合,一一得出某一时刻的最优组合,但其容易导致级配不科学。依据实际情况,对筛孔大小进行合理调整,并对缝隙比筛孔小的组合进行优先筛选,得出不同整体组合结果。表明,此种优化方法不一定在每一批钢筋中都适用。依据具体工程背景,对筛子孔径进行合理调整,确保缝隙级配科学,得出最佳组合方案。它既能够对筛孔大小进行智能设置,又可实现动态调节。

合理选择摇筛方法,再次调整初选组合方案,重新选择缝隙,实现再次优化。首先,对某一钢筋组合进行选择,并将其作为目标组合。在不同钢筋组合之间进行不等长度的钢筋置换,得出较大空隙,继而用目标组合中的某根钢筋对该空隙进行填充。将该方法应用到钢筋置换过程中,直到将目标组合中的所有钢筋填充到腾出来的空隙中,即可节约钢筋原料。然后,再次对某钢筋组合进行选用,并将其作为目标组合,重复应用上述方式,直至腾空目标组合中的全部钢筋。

实际算例比较

以下我们通过一组实例说明“智能筛”下料优化效果。

钢筋长度为9m,实际一环图纸下料尺寸(下方表格为管片中埋18底筋、面筋钢筋下料尺寸)如表1:(表内尺寸为mm)

K块

编号

直径

单长(mm)

数量

2-1

Φ18

1194

1

2-2

Φ18

1170

1

2-3

Φ18

1074

1

2-4

Φ18

1043

1

2-5

Φ18

1012

1

2-6

Φ18

970

1

2-7

Φ18

939

1

2-8

Φ18

907

1

2-9

Φ18

812

1

2-10

Φ18

789

1

2-11

Φ18

1134

1

2-12

Φ18

848

1

3A块

编号

直径

单长(mm)

数量

2-1

Φ18

3366

30

2-2

Φ18

3366

6

2B块

编号

直径

单长(mm)

数量

2-1

Φ18

3296

2

2-2

Φ18

3308

2

2-3

Φ18

3344

2

2-4

Φ18

3362

2

2-5

Φ18

3388

2

2-6

Φ18

3412

2

2-7

Φ18

3437

2

2-8

Φ18

3470

2

2-9

Φ18

3488

2

2-10

Φ18

3499

2

2-11

Φ18

3326

2

2-12

Φ18

3470

2

表2为智筛下料方法:

料长

单根长度

下料数量

剩余长度

9000

3366

2

2268

1074

1

1194

1043

1

151

料长

单根长度

下料数量

剩余长度

9000

3366

2

2268

1194

1

1074

939

1

135

料长

单根长度

下料数量

剩余长度

9000

3366

2

2268

1170

1

1098

907

1

191

料长

单根长度

下料数量

剩余长度

9000

3366

2

2268

1134

1

1134

789

1

345

料长

单根长度

下料数量

剩余长度

9000

3366

2

2268

1012

1

1256

812

1

444

料长

单根长度

下料数量

剩余长度

9000

3366

2

2268

970

1

1298

848

1

450

剩余下料长度使用7米钢筋如表:

单根长度

下料数量

单根剩余长度

合计

7000

3366

24

268

3216

7000

3296

2

408

408

7000

3308

2

384

384

7000

3344

2

312

312

7000

3362

2

276

276

7000

3388

2

224

224

7000

3412

2

176

176

7000

3437

2

126

126

7000

3470

2

60

60

7000

3488

2

24

24

7000

3499

2

2

2

7000

3326

2

348

348

7000

3470

2

60

60

总计

5616

底筋

面筋

合计

用料合计

用料合计

198000

270000

468000

废料合计

废料合计

5331

5616

10947

损耗%

0.43%

根据上述表格中数据显示采用该种方法,在具体工程实践中,钢筋下料利用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工艺和技术方法经改进之后,得出的实际钢筋利用率高达是99.57%。

5 提高钢筋下料利用率的经济效益分析

直接效益:将优化前后的钢筋使用量、耗电量、各人员工作量、作业时间等相关消耗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使用钢筋优化方法之后,各项技术指标都得到了相应的改进和提高,应用效果明显。钢筋下料任务实施过程中,资金大大节省。

间接效果:钢筋下料利用率的提高,表明企业的在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都取得了相应的突破。与传统管理方法和技术模式对比,极具先进性;可在工程实施中,节省钢筋用量,避免不必要的资金、人员、设备浪费等,提高了施工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为其开拓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与业内人员的交流增多,施工过程中的创新意识也不断增强,可对一线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起督促作用,引导他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建筑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使企业各部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采用新型设备和技术等,为自己争取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立足空间。

6 结语

采用正确的钢筋下料计算方法,并依据具体工程诉求,更新施工设备,并对其进行合理运用,使以往下料过程中钢筋利用率低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改观,其利用率甚至高达99.57%。钢筋利用率甚至可与当前专业计算软件得出的结果齐平。业内人士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提高钢筋下料利用率的方法,使其在建筑行业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节约钢筋材料,减少不必要的钢筋资源浪费,与当前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

将新型设备和技术应用到钢筋下料过程中,能够对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等消耗问题进行有效控制,使工期不断缩短。然而,相较于统筹法和正负公差法,该种方法在钢筋下料计算中,使计算人员的工作量明显增加。建筑行业及相关从业人员要依据钢筋下料要求,进行软件研发,使其与公路桥梁工程钢筋下料诉求相契合,简化数据计算难度,使其真正服务于我国各工程行业,为其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范红艳.浅析如何提高下料过程中钢筋利用率[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02):110.

[2]王西军.浅论建筑工程中钢筋分项施工的优化配筋[J].经营管理者,2013,(13):389.

[3]刘松锋.线性规划在钢筋下料优化设计中的应用[J].门窗,2014,(02):370-372.

[4]郑坤.浅析提高钢筋下料利用率[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0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