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设计与消费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8 15:45:07

设计与消费论文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1)

对伽达默尔而言,诠释过程真正的实现,包括了解释者的自我与被解释者。这一同时的发生,就构成了游戏本身。如果以打球作为范例,在球(设计)经由游戏者所形成的往返重复的律动中,游戏者或打球这件事都因这颗球的往返动作而“被牵着跑”。同时,球这个游戏也被施展开来,球(类)游戏的精神就依附在这颗球上,这就是真理所在。游戏所强调的是一个“自我展现”的作用。在艺术经验里,真理的存在不表示某个行为或主体的自由自在,而是游戏所形成的一个历史经验,一个游戏动作的展现。游戏是一个理解的过程。而引申至企业形象设计,在这个“企业形象的游戏”里,对视觉设计、环境与人的态度而言,它们就变成一个(准备)被诠释的对象,一个可阅读的文本,一个游戏中的“那颗球”。

设计是“被观者拋来拋去、不断重复律动的那颗球”,它是“表象上”被诠释的对象,被诠释的文本,但其实设计本身并不是真正的、最终的那个对象。真正的那个对象实际上是企业形象本身。那么最终完成这个游戏的意义就在于“企业形象”这件事被展开。对企业而言,它向外界说了话;对于观者而言,理解了这个企业的文化,因此赋予了其对这个企业形象的一个诠释,并且将自身融入这个企业形象之中,在其中寻求自身对企业理念、精神的认同之处,去发觉在集体意识下的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而旁观者通过从观察的角度来决定自身是否要跃上舞台也成为诠释文本的参与者之一,去参与这个游戏。企业形象的游戏在舞台上不断地吸引台下的观众参与其中,以现实来说就是企业不断地吸引消费者消费。观众登上舞台,参与游戏,也会有新的观众填补舞台下空出的空缺,如此循环,台上的诠释越来越丰富,同时,也一直不断地有新观众加入,企业形象的推展也就越加丰富与开阔。以星巴克咖啡(Starbucks)为例,在市区内街头林立的星巴克改变了都市人的饮食习惯与社交方式,人们把到星巴克喝咖啡、聊天、阅读、社交作为一项好品位的代名词。他们的产品不单是咖啡,而且是咖啡店的体验文化,咖啡只是一种载体。而正是通过咖啡这种载体,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送给顾客。咖啡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层次上的消费,文化的沟通需要的就是咖啡店所营造的环境文化能够感染顾客,并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

场所本身已然不只是原来所被赋予的功能和定义,消费者对于企业和场所的诠释不断地扩大,使当中的内涵也更加丰富。消费者不断地进入场所之中,也因此不断地诠释着企业文化。同时,在阅读企业的形象设计时,消费者对于设计的诠释与企业形象不断地相互激荡,在持续的诠释过程中,无论是“有形的设计”或是“无形的设计”,设计本身在企业形象传达的游戏规则中不断地被“游戏”着,设计本身的含义愈加丰富,而企业形象的强度也不断地被增强着。一个游戏通过参与者的加入,多样诠释的产生使游戏本身内容的丰富性也愈加精彩。企业理念经由包装形成其游戏规则,有了参与者之后,则丰富了游戏的内涵,游戏规则与游戏的参与者共同演绎了这出戏,“游戏”了游戏,完成了游戏,游戏也因此得以建立。消费者与企业此二者紧密互动、互扣,形成强而有力的企业识别,而展现整体企业形象的功能也得以施展开来。

企业的理念和精神也凭借企业形象设计与消费者的沟通而得以确立,也就是成为一个游戏的主体。本文以这个游戏概念为立论的基础,尝试将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的游戏概念应用于企业形象设计中,探讨哲学观点应用于设计的可能性,以及当中设计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过程,这未尝不是一个新的观点。在设计领域后续的发展与研究上,这个问题或许是一个有待发掘的方向。

作者:于亮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2)

一、引言

自从进入到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人类的消费观念开始了跨越性发展,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也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个时候,消费与设计开始了理论性的结合,这就导致“消费主义设计”理论的产生。这个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后,由美国著名广告人卡尔金斯在《失聪的广告巨人》中提出的“消费者工程学”而逐渐形成的消费理念,其根本要求就是“促进浪费,创造浪费”,突出特点就在于“消费主义”。自此以后,这一理论就是席卷世界各国,一直影响到今天,如今的艺术设计就是以该理论和理念来指导的。

二、现代艺术设计关于消费上的理论

所谓艺术设计,就是以艺术化的形式来将规划我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同时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表现出来。不仅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也符合人类追求美丽的审美功能。所以说,艺术设计是人类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创造性和实践性活动。它体现了人类对生活高品质的要求,是现代物质文明发展的结果。

根据郭青春在《艺术概论》中的概述,艺术设计从学科上分为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版式设计等,从专业上可以分为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等。

作为引领时尚的前沿设计,现代艺术设计在设计当中引领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积极调动人们的消费热情,促进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这是“消费主义设计”理论下的产物。为了促进企业的销售业绩,提高其经济效益,大部分企业追求产品设计更新,通过产品的视觉效果调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向,这就是现代艺术设计与消费主义的完美结合,从根本上刺激消费,提升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这一理论本来一开始在二战前后的美国工业设计中兴起,其中代表观点还有厄尔的“有计划设计废止制”,还影响到其他艺术设计领域。面对现在甚嚣尘上的各种产品的消费形式,作为艺术设计者,我们应该与新形势下的消费理念相结合,通过艺术设计的形式正确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三、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

消费是跟生产、分配、交换一起都是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消费是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是现代市场经济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所以,现代社会的人类在传统上倡导积极消费,正是因为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物质水平逐渐提高。那么,现代的消费观念以积极消费为基础,有着稳定的消费环境和社会消费心理,可分为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以及适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现代社会对人类的消费要求是适度、理性的消费,但是实际上人类的消费观还是深受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心理素质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从消费观的演变史来看,消费观是从理性消费、感觉消费,发展到感性消费的,一直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类积极消费、超前消费,但是如今却导致了过度消费,致使人类对资源的耗费大大超过自然的承受力,现在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建立一个积极的、适度的、健康的消费观。

四、艺术设计和消费观的互相影响

无论是感性消费还是理性消费,无论是适度消费还是超前消费,人类消费的目的都是要满足自身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而这一切都是设计者进行艺术的责任。那么艺术设计对人类的现代消费观念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如前所述,从美国工业设计所引起的“消费主义设计”无疑对人类的现代消费观念有着重大的影响。公司企业为了实现利润的扩大化和出于生存竞争的需要,对产品的设计花样不断更新,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一种暗示,那就是只有更多的消费,才能满足自身的欲望。这实际上是在纵容人们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所购买的物品,因为公司所设计的产品永远都在变化,人们沉醉在艺术设计的美轮美奂之中。为了争夺消费者的眼球,不断创立新品牌,尽管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在另一方面是在纵容人们无休无止的欲望,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设计者在原料的采用和设计中是不计自然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所以,为了减弱这种消费欲望,艺术设计者应该改变原来的以“消费主义”为主的“消费主义设计”理论,把设计方向转向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设计的实用和审美功能的密切结合,不偏向任何一方,这样就可以顺利引导人类的消费观向科学、健康、积极方向转变。这才是艺术设计应该散发出的影响力。

艺术设计是追求个性、时尚、前卫,对人类的价值观、审美观都起到导向的作用,而这种导向作用对人们消费观念的树立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的。人们为了追求完美,追逐新奇事物,所以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消费观也会反过来影响艺术设计的创新,人们对美的不同理解和喜爱程度的不同,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以才有现如今斑斓多彩的商品出现。人们对产品的花样、形式的不断喜新厌旧,促使了设计者大胆创新,乐此不疲地追求设计的不重样。随着人们消费观的发展,人们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也会随之发展,竞争的激烈程度,再再促进艺术设计领域的延伸和扩展。

总而言之,艺术设计对消费观有着引导的作用,反过来,消费观的发展也在促进了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它们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影响,互相制约的。

五、结语

艺术设计作为一个艺术门类,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它广泛地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我们的消费观念;同时,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也刺激着艺术设计的创新。二者有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天白.《“消费主义设计”的困境与出路》[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120.

[2] 于伊华 秦岁明. 现代消费观念下商品包装设计的特征[J].艺术探索.2007.4:2

[3] 赵琛.现代广告设计.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3)

前言

在物质丰裕的商品经济时代,商品包装已然是直面消费者的无声售货员,包装图形成为了承载品牌文化,表述商品特质,建立商品与消费者情感沟通,促进消费的重要途径。同时,作为构建“第二自然”的人为事物,包装图形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人们新的文化风貌与审美品位。

然而,纵观市场上的包装图形设计,变向抄袭、盲目拼贴与符号堆砌的现象比比皆是。包装图形设计已沦为“就形论形”的图形游戏,忘记了包装图形的根本内涵与真正使命。因此,想要打破这种传统设计思路的桎梏,就要突破“图形”这一狭隘概念的思维束缚,从“事”的角度重新认识包装图形设计。柳冠中先生在论述事理学方法论时,将事理学理论特点概括为:“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关系而非元素;过程而非状态;理解而非解释;主体间性而非主体性[1]”。基于这五点,笔者试对包装图形设计进行事理学初探。

一.超以象外,得其寰中

所谓的“象外”就是指事物“外部关系的总和”。一个事物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在这事物之外的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要理解事物,就应该绕到具体的事物之后,考察它的外部关系[2]。同样的道理,包装图形的设计也应探究图形之外的众多决定性因素,而非仅仅着眼于图形自身的形式语言与构成法则,应从品牌、商品、消费者的视角多方面考虑包装图形设计。

1.品牌的角度

优秀的品牌,是靠它旗下无数优质的商品铸就的。每一件商品身上都流动着品牌文化的血液,传承着品牌的精神理念,而包装图形就是彰显这种品牌灵魂的重要途径。因此包装图形的设计,不应仅仅将商品本身作为表现的对象,应重视同一品牌下不同商品的内在联系,通过系统的手段整合品牌视觉形象,将品牌精神诉诸于每一件商品。让消费者在享受商品物质功能的同时感受到背后的品牌精神,在消费体验中逐渐形成品牌认可与品牌信赖。

2.商品的角度

商品内容是包装图形表现的主旋律,是商品的一种符号象征。苏珊·朗格在论述情感与形式时说:“符号与其象征事物之间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逻辑形式[3]。”相对于商品,包装图形是商品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必然是体现着商品内容的形式,其内部也必然存在着和商品内容一致或相关的逻辑关系。采用具象写实的表现手段将商品物质特性图形化再现,是大多数商品包装采用的表现形式。这种方法虽然以直白的方式让消费者对商品的物质属性一目了然,却常常忽视了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消费者在面对同类商品的选择时,影响最终决定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除了上述的品牌因素外,情感因素也不容忽视。在物质需求越来越容易被满足的今天,情感需要变得越来越重要。包装图形能否通过视觉手段建立商品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往往成为关键所在。对商品内容的图形化表现,要超越商品本身,着眼于商品与消费者的多方面联系,在联系中展开设计。

3.消费者的角度

消费者是商品消费的主体,几乎所有的商品包装设计都想取悦于消费者,获得消费者认可,进而促成消费。然而,包装图形设计往往容易只站在商品角度“自说自话”,忽视了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包装图形设计。包装图形设计应充分研究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文化背景,审美取向等诸多外部因素,力图通过包装图形建立商品、品牌、消费者三者之间多层次关联。以图形引起与消费者记忆相关的通感,激感共鸣,获得消费者主观认可。建立超越商品本身的情感沟通,多方面丰富消费体验,建立新认识,形成新记忆。

二.关系而非元素

《杂阿含经》卷 12 说:“譬如三芦,立空于地,辗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世间万物的存在和变化都在相互的关系之中[4]。决定事物属性的因素更多的来自于关系,而不是元素[5]。包装图形设计原本就不该是元素符号的随意拼凑或堆砌,而是梳理图形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脉络,在关系与关系中展开设计,以视觉景象建立新的关系。

具体分析包装图形背后复杂的关系网,我们应该考虑:图形内部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图形与品牌的关系,图形与商品的关系,图形与消费者的关系,商品通过图形与消费者建立的关系,消费者通过商品与品牌建立的关系等微观层面的关系。同时,也应该看到图形与民族、时代、文化、美学等要素宏观层面的关系。包装图形设计应在这些众多的关系中展开,这种因素与因素、关系与关系的主体间性才是我们开展图形设计的真正空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包装图形设计也是这个道理,通过关系的巧妙建构,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这样的包装图形才是运动着的,变化着的,活着的图形。

三.过程而非状态

人的日常生活是连续不断的,意识在时间轴与空间场中流动。状态只是一个点,是意义的碎片[6]。包装图形静态的视觉形象背后隐藏着消费体验过程与设计过程的动态胶着。

1.消费体验过程

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是个动态的消费体验过程中。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包装图形通过引发消费者关注,使消费者产生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引起联想,然后产生购买,在享受商品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同时产生新的认识,引发新的联想并产生新的情感,进而充实了原本的记忆库,为二次消费播下种子。

2.包装图形设计过程

杉浦康平曾说过,对于平面设计师来说,并非印刷完成了就万事大吉。包装图形从孕育到诞生再到完成使命,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设计师对包装图形的设计不应是对商品机械的图形再现。应从消费者通过图形认识商品进而引发消费这一过程考虑包装图形设计。在设计前要针对消费群体进行充分的背景调查研究,在设计的过程中尊重消费群体的文化认同感与审美趋向等背景因素,以符合时代特色的形式语言予以表现,在商品面市后要调研消费者对商品的全方面评价,做到信息的及时反馈,再从中进行包装设计的经验性总结。

四.理解而非解释

设计需要沿用社会科学的“理解”原则去找寻人们的行为背后的意义与情感、价值与象征系统,而无需自然科学的因果规律。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会有更好的创造[7]。包装图形设计应改变传统的向消费者解释商品内容与品牌内涵的倾诉状态,应寻求消费者的主动认同与理解,建立沟通的桥梁。要想建立这种沟通机制,就必须在包装图形中融入消费者长期形成的价值认同因素,文化脉络因素与审美积淀因素。

原研哉在论述其设计思想时提到了“容器”的概念:“传播并非将信息从一个实体或个人分派给另一个,而是启动信息的相互交换……当受众得到的不是一条信息,而是一具空的容器时,传播因为受众自己提供了意义而发生[8]。”包装图形也应寻求消费者的主动参与,当消费者自身的感官体验或情感经验与包装图形诉说的内容发生联系时,商品对于消费者的意义便具有了特殊性,包装图形也将获得相对于消费者的特殊符号意义。

五.主体间性而非主体性

设计师有自由创作的权利,但选择与价值判断的权利在用户。设计者的“主体性”向设计师与用户的“主体间性”转移[9]。设计师与消费者既不是相互妥协与折中的关系(消极的寻求共同点,彼此让步维持现状,不具备创作性意义),也不是无差异化的协调关系,更不是互不相干的共存关系,而应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和谐共生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创造性关系,他们彼此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他们彼此干扰,但也相互肯定对方的主体意义。

由于包装图形设计外部因素的复杂性(如消费者的差异性),设计师不可能设计出让每一位消费者都完全满意的包装图形。鲁道夫·阿恩海姆说过:“一个人在某一时刻的观察,总要受到他过去看到的,想到的或学习到的东西的影响[10]。”因此,要在消费者的特殊性中寻求一般性,在差异性中寻找一致性。

设计师也应有自己的坚持和主张,不能为了一味迎合消费者而做虚假设计或过度设计,应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设计师也要有一定的文化使命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设计的人为事物在给人们提供便利与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人们新的文化风貌。设计师要在充分尊重消费者的前提下,以符合时代精神与进步潮流的视觉语言,合情合理的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

六.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包装的要求不断提高,包装图形设计已不再是为了单纯地装饰商品进而刺激消费的工具,它在充当“售货员”的同时,也成为了当代文化的载体与促进社会进步的手段。对包装图形的设计应立足于包装设计之“事”呈现包装图形设计之“形”,深入探究决定包装图形设计的内外部因素与错综复杂的关系脉络,才能使包装图形——上承文化之脉络,满足当下之需求,完善未来之塑造。

参考文献

[1] 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 霍天明.杉浦康平“噪音”探析[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

[5] 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6] 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7] 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4)

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有了单个空间的个性化要求和享受需求,也直接促使我国现代室内环境设计开始了飞速发展,高额的商业投资利润成为设计施工行业发展的催化剂,使中华大地上升腾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室内装修热潮,这股热潮造就了一大批室内装修公司,大大小小的环境艺术设计、装修设计工程公司遍地开花,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达兴旺。但在如此蓬勃发展的行业下,人们对室内环境设计的认识仍存在很多误区,室内设计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的健康发展。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如行业本身的良莠不齐、管理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其中没有完善的室内设计评论体系也是一个原因,本文就设计与设计评论的关系来进行说明一下。

设计是一个活动过程。“设计创作—设计作品—设计接受”三个环节构成了设计活动的全过程。而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理解和使用。消费者了解和理解设计作品的过程就是设计接受。只有当消费者理解了设计作品中的设计者想要表达的元素,设计作品才能被接受了。事实上是,消费者和设计师之间因为主观差异性例如生活经历、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的不同使得消费者要理解设计作品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这个时候,设计评论就显得很重要。设计评论是连接设计师和消费者的纽带。是对设计作品的评判,同时也是对消费者的指导。而一个好的设计评论对设计作品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一是,设计评论会树立设计师的公众形象,从而提升这个设计师在公众中的威望或鼓励某一设计风格的发展。二是,设计评论促进设计的创作。设计需要设计评论。设计评论是对设计创作客观效果的检验,是大众对作品信息的反映。这种反馈为今后的设计创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三是,设计评论是公众对设计接受的向导:设计评论使公众正确接受设计作品,同时设计评论使公众正确的选择设计作品。设计评论就是要告诉人们,哪些设计是优秀的设计,哪些设计师是优秀的设计师,哪些设计作品那一点闪光在哪里。

设计与设计评论是这样的关系,室内设计与室内设计评论同样如此,所以,完善的室内设计评论体系能够推动室内设计的良性发展。

但是纵观目前国内室内设计行业,专业的室内设计评论家甚少,更多关于评论的文章作者往往是时尚杂志的编辑。而时尚杂志编辑的思想难免有些西化,造成了现有室内设计界设计评论的尴尬和难堪——作者业余,评论又流于肤浅的形式。而我们设计界的另一个设计评论就是装饰公司的宣传。但是这种评论往往带有强烈的商业目的,往往不能给消费者正确的选择向导。也难以让消费者信服,这也是我们现有评论状况的特点。

试问,像上面所述的设计评论怎么能宣传我们自己的设计师,怎么宣传我们自己设计作品或是设计风格。怎样反馈我们的本土设计怎么指导我们的设计?我们即使有优秀的作品,优秀的设计,但是没有设计评论的宣传,怎么让消费者知道作品的优秀,如果没有消费者的反馈,又怎么会有有效的宣传、优秀的设计作品和设计师,又怎么谈得上更好的指导作品的改进呢?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本土设计评论体系,才能将设计评论的各个作用更好的用在我们本土的设计上,才可能有助于推动我们真正的本土设计,同时也才可能有助于推动我国室内设计的良性发展,改善目前我国室内设计中的设计误区。

当然,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室内设计与艺术品不一样,它最主要的和最终的目标是功用性,所以评价室内设计优劣,还需有标准。大量的室内设计项目出现, 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作品问世, 可是评价孰优孰劣的标准却比较模糊,这也是造成目前我国室内设计中的设计误区的原因之一。只有努力表达设计师与公众之间审美的共性, 这样才能使设计师的角色被更好的理解, 在设计被大众接受的过程中, 尝试“创新设计”与“新的设计理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用室内设计实践来探索室内设计在各个层面上的碰撞。同时设计评价也应本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来审视设计作品并用此标准来引导公众。

本文是在参见相关理论与本人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情况下完成的,受个人能力、知识水平的有限,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造成目前我国室内设计行业混乱的原因诸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策体制及设计管理等各个方面,作为从业人员,仅从设计的角度提出了以上一些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赵振霞.浅析设计评论及其未来[J].艺术与理论(理论),2011,2.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5)

一、 消费社会和符号消费产生的原因及发展

消费社会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商品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消费活动成为社会活动的主要方式,刺激消费成了很多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之一。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消费社会产生于以物为依赖的商品社会之后,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进而去购买商品满足自身需求,同时,商品即是代表消费者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商场也变得并不只为权贵服务了,人们可以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购物,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美国起源的消费社会逐渐向欧洲、亚洲等国家发展,在我国90年代后开始出现消费社会。

符号消费所依托的社会形态是消费社会。符号的定义是以一个事物(媒介)代表或指涉另一个事物的东西。在西方符号学发展史上,源于三种学术领域的探索,其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其二是逻辑学,其三是文化哲学和美学。F・D・索绪尔(1857―1913)从语言学的角度将符号分解为能指和所指,即指称物和被指称物;美国哲学家C・S・皮尔斯(1839―1914)在逻辑学的基础上提出符号构成的三个要素:媒介物、对象指涉和解释;苏珊・K・朗格(1895―1985)进一步提出了艺术符号论的美学思想,她把符号区分为推论性符号和表象性符号两类。

在这之后,符号学渗透到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波德里亚吸取了先驱者的符号理论,他认为符号的能指是商品,所指可以是社会地位,风格,身份等,波德里亚在其论著《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每次的交换行为既是一种经济行为,同时又是生产不同符号价值的超经济行为”。所谓“超经济行为”是指消费者看重的不仅仅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而是首先看其是否符合潮流时尚,是否彰显社会地位等附加了社会行为。所以,现代设计在消费社会中同步发展着,两者相互影响。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相比较,服务对象从达官贵人转向平常百姓,让大众提高了购买力,促进消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构成社会主要购买力的中产阶级中表现突出。

二、 符号消费理论对品牌形象设计发展的指向性

虽然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是一种炫耀性的符号消费,其所指是社会地位和身份,但符号消费另外一层含义是指文化、风格、品味等,我们需要提倡的是后者,通过设计提升生活质量,建立品牌与人之间的互助和沟通,波德里亚提出,在现代交换中存在四种逻辑:使用价值的功能逻辑,交换价值的经济逻辑,符号价值的差异逻辑,以及象征交换的逻辑。其中,最重要的是差异化形成的符号价值,也就是说企业通过品牌形象的差异化形成符号价值,即是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文化,例如王老吉代表降火,耐克代表运动等;事实上品牌形象是指基于正确品牌定义下的符号沟通,它包括品牌解读及定义、品牌符号化、品牌符号的导入和品牌符号沟通系统的管理及适应调整四个过程,它的任务就是通过美善的符号沟通帮助受众储存和提取品牌印记。所以说品牌形象设计的趋势有两点:

第一,从图形美观的形式主义阶段走向体现品牌文化内涵的阶段。从最初对品牌视觉形象图形美观的形式主义的绝对信奉,导致了品牌视觉形象图形符号的泛滥,设计也严重脱离了品牌产品的本质,无数具有相似形态的图形符号充斥着消费者的眼球,消费者看到的是无数相似形态的图形符号,同时也导致了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工艺应用越来越趋于复杂化、高价位化,使得品牌产品的价格严重上扬加大了企业的成本。

第二,从销售品牌产品而强化形象的作用走向推销品牌理念作用的阶段。品牌标志设计已经不再是原来单纯区分品牌产品的作用,其被动的地位逐步上升为主动的地位,它向人们推销着其所代表的品牌的理念与观念,与消费者在情感上达成一种共鸣,让消费者真切的感受到品牌的文化内涵。

优秀的品牌形象设计充满文化内涵,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互助,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只看到设计带来炫耀性的一面,而设计师的责任在于通过品牌形象设计来带动艺术和审美,利用设计来改良社会风气,提升大众审美观,不要在消费社会的洪流中迷失自我。

参考文献

[1]徐恒醇:《设计符号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81-01

一、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要点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有如下四个基本要点:一、它确认在它那个时代,艺术创作活动已经而且还在继续地演变转化为一种“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由于这一变化,引起了艺术的一系列的根本性变化;二、以此为立足点,它把人类的艺术活动从宏观上划分为“非生产劳动”的“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和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生产”阶段,这一有别于传统的划分为人们理解艺术活动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方法;三、提出了一种进步与丧失并存、普及之中又有沦落、伟大的天才又是异化的“非人”的辩证地看待艺术发展进程的观点和方法;四、对“艺术生产”活动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规律,特别是关于艺术消费与艺术生产具“同一性”的特征作出了深入分析和把握。

二、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个直接是它的对方。”“因为只有在消费中产品才能成为现实的产品”,“因为只是在消费中产生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

这里马克思肯定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消费。艺术产品是作者用感情、动作、色彩、声音、语言塑造典型形象去感染消费者。双方互为条件,互相影响。有什么样的艺术产品,就有什么类型的消费群体,而消费群体反过来又影响艺术家去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只有在消费中,产品才能成为现实产品,正如“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消费是在把产品消灭的时候,才能使产品最后完成。”

三、艺术设计与设计师

在艺术生产阶段:艺术生产者是职业化劳动者,是社会广大劳动者中一个特殊脑力劳动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按马克思的观点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者。他们的生产劳动“直接同资本交换”。艺术创作与赚钱合二为一。艺术家摆脱了前资本主义阶段“寄食者”或“业余爱好者”地位,成为出卖自己精神产品的雇佣劳动者,广大读者的精神需求成为艺术生产市场的杠杆。艺术不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代言人,已发展为一种精神生产部类和商业活动。它有自身完整、系统、独立的生产运行机制.与物质产品一样成为社会化大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产品既有意识形态性质,又有物质生产活动特征:其艺术生产发展水平受物质发展水平决定的影响;生产效率直接受出版、印刷术、复印术、电子等科技因素以及销售、复制等商业因素影响。艺术生产已逐步演化为与物质生产过程相同的“文化工业”产业。

四、艺术设计与生产的关系

设计是生产的第一步,是生产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是为生产服务的,对生产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通过生产、实验,又对艺术设计具有反作用,可以使设计的产品更加的完善。通过不断的改善使之更加符合人们的需要。

现代设计的基本特点是高科技信息化和推动设计的市场性,而新材料、新生产工艺也更是日新月异,设计师必须了解生产,科学掌握设计与生产的关系,才能设计出先进的产品。如果设计不被生产者正确的认识和接受,设计也就失去了意义。

五、艺术设计与市场

消费者是设计服务的对象,消费主导设计和市场。

随着物质的丰足和市场的细分,当代的设计必须满足各个国家、各种年龄阶层、各种消费阶层的不同的消费需求。合理的设计不仅会给用户带来满意的产品,而且可以降低产品成本,增强企业利润。像韩国的三星集团,针对各国消费者的不同消费习惯,设计不同的有针对性的产品现在到达了世界的各个领域,表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它涉及领域有电话、电脑、电视,、摄像机等等。三星集团打开了国内国外的消费市场,满足各种消费层次的心理二需求,是为消费者服务的一个极好的例子。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7)

在产品设计中,任何产品设计都离不开色彩,其运用的好坏将左右产品的品位和销售及人们的消费欲望。现代产品运用色彩来装饰外观,往往有增强产品形象的感染力,加强识别记忆,影响消费心理和传达一定意义的作用。在服装设计中,设计色彩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创造服装整体艺术气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因素。色彩的搭配,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程度影响人们的情感因素。不同的色彩主题搭配不同的造型及面料也常使人们对其产生复杂的感情,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支配人们的心理活动。

一、情感在产品设计中的含义

情感在心理学中是指人对周围和自身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主体对外界刺激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求的态度和体验。

心理学家近年提出许多色彩与人类心理关系的理论。他们指出每一种色彩都具有象征意义,当视觉接触到某种颜色,大脑神经便会接收色彩发送的讯号,即时产生联想,例如,红色象征热情,于是看见红色便令人心情兴奋;蓝色象征理智,看见蓝色便使人冷静下来。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往往能运用色彩,让人在心理上产生联想,从而达到最佳设计的目的。

二、设计色彩需要情感魅力

当人们看到某一具有色彩的物体时,色彩作为一种刺激,能使人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情,这是人所共知的现象。顾客从来不会挑选他们不喜欢的产品,在中国,中秋节、春节的礼品盒的色彩大都选用以红色、黄色、金银色为主色。以体现喜庆、吉利、快乐、团圆、红红火火。黑底白色虽然做到了醒目又易认,但在这个节庆的特殊日子里,却不能引起消费者好感。因此这样设计失去了促销的功能。英国的一项市场调查表明,家庭主妇到超级市场购物时,由于精美包装的吸引而购买的商品通常超过预算的45%左右。足见设计色彩的魅力之大。不同商品有不同的消费人群,面对不同的商品、不同的消费人群,既要创造出有魅力的商品视觉形象,又能选择使消费者心理愉悦的色彩,是设计对色彩选择的特殊要求。

三、设计中的心理因素

引人注意是产品造型设计的首位因素。注意是人的认识心理活动过程的一种特征,是人对所认识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现象不是一种独立心理过程,人们无论在知觉、记忆或思维时都会表现出注意的特征。从心理学研究分析,一件产品设计要想使消费者注意并能理解、领会、形成巩固的记忆,是和作用于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的产品的形态、色彩以及声音等条件的新奇性特征分不开的。

产品的造型形态、色彩等,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视觉刺激,而这些刺激必须具备一定的新奇形象特征才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设计师对产品造型做到醒目并不太困难,但要做到与众不同,又能体现出产品文化内涵和现代消费时尚是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成功的产品不仅能引起消费者情感和联想,而且还应当使消费者“过目不忘”。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重现。记忆是心理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其中,识记和保持是前提;回忆和再认是结果。只有识记、保持牢固,回忆和再认才能实现。因此,产品设计要想让消费者记住,就必须体现产品鲜明个性特性,简洁明了的形象,同时还要反映产品文化特色和现代消费时尚,才能让消费者永久记忆。以往的设计或许更多的与设计师的灵机一动相关,而现在的设计,设计的分工更加明确,设计的流程更加科学,同时人机工程学、语义学、认知心理学、色彩学、功能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学科理论的成熟,也为设计得到满意的解决之道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四、设计色彩在设计实践中运用

设计色彩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中,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生机和活力,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富有情趣。

设计色彩在平面设计中是十分重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语言,借助它可以在一个二维的平面空间创造出惊人的视觉真实和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商品包装设计元素中,色彩冲击力最强,因为它首先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而赋予商品包装特定的内涵和外表。因此,设计师应根据由自然色彩所获得的深刻感受,按照对消费者的情感需要,将设计思想熔铸在作品中,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与技巧,使色彩的艺术感染力得到最佳发挥,达到理想的境界,从而更好地表现设计作品的主题思想。就一个食品的包装而言,首先给消费者带来的是视觉与心理上的第一感受―味觉感,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市场。我们在对其进行包装设计时,应通过多种方法加以表现,使其造型和色彩相呼应,使食品的表现效果更加生动诱人,迅速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让人感觉到包装内的食品新鲜美味,产生立即购买的冲动。现在很多方便面的包装就是采用此方法尽力丰富表现,更好的吸引消费者。

设计色彩也是广告设计成功的重要因素,广告画面上人们首先看到的也还是色彩,然后才是图形和文字。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觉》中说到:“说到表情的作用,色彩却又胜过形状一筹,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因而,广告受众在观看广告的时候,广告中鲜明的色调很容易给人们一种冷暖的感觉,这种冷暖色调会直接把受众的感觉带入一种意境,使人们对广告产品产生好感。如空调广告,画面中营造出凉爽的空间,在夏日炎炎中,该广告使人产生拥有凉爽空间的欲望。

另外,设计色彩还运用于书籍装帧、插画、标志等方面,影响设计与消费者的沟通。

设计色彩在环境空间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我们的环境空间离不开设计色彩的规划,合理规划设计色彩会给我们的环境空间创造和谐的视觉氛围。例如,人们在公共娱乐场所,应该感觉到欢快、热烈的色彩氛围,其色调设计不能让人产生压抑、悲哀的情绪,应大胆的采用对比色来表现。

其他方面,无论影视艺术还是戏剧艺术也都与设计色彩相关联,直接影响观众的心理,观众的视觉要求也将影响设计色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诺曼著.付秋芳等译.情感化设计.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F28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265-02

1多元共生性的后现代特征与差异消费的形成

差异消费是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无差异消费则是现代主义的概念。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向多变,强调他人,崇尚非标准,多样化与分散化;在知识论中主张知、情、意相互融合,崇尚个体、边缘、地域,局部……后现代主义这样的主张与追求将现代主义追求标准化、系统化,崇尚理性,否定情感参与,在知识论中主张知、情、意严格区分的“精英主义”完全消解否定。随之而来,现代主义的无差异消费时代得到终结,差异消费时代兴起。具体追溯到差异消费形成的后现代社会根源――主要是由后现代社会的多元共生性来决定的。

多元共生性:与现代主义强调的中心性和一元性相反,后现代注重对立面的消失。多元的共生正可以通过互参性和差异性而互释其意义,并通过差异而表现出独立不倚的质素。多元共生是一个差异同一的概念。那种一味强调“差别”而无视统一,事实上只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在后现代消费时代正是拥有了这样多元共生的一种平和的心境,秉持了更加宽容的消费态度和更为宽广的消费视野而又相对个体体验的消费实践。“不一定”是时下最为时髦流行的话语,差异性也就是在此“不一定”之中产生。后现代的多元共生性概念,取代了现代主义普同性,“差异消费”的概念得以形成。

2差异消费

由德希达提出,他认为现代主义与前工业化时代,经济现象中的生产是以实体生产的一、二产业为主导,消费则是以生产者主导的无差异消费、物质消费为主。但是在后工业时代与后现代情景里,经济现象中的生产是以知识、文化、意义为生产的三产业(服务业)为主,消费自然以消费者欲求的差异消费、知识消费为主导。

星野克美于《符号社会的消费》一书中提出相关于消费文化现象的观点:消费形态转向成为物品感性消费和意象消费的文化现象。消费不再只是经济的行为,以物品价值为使用目的,已经转变成为如何具有新差异性的符号价值。

因为人对物的消费,是一个交往的过程,不仅仅是用一个东西,人对物的消费实际上是一个意义再生产的过程。人们通过消费一定的物品,来获得一定的满足感,获得一定的需要。拿手表来说。手表的原始功能是计时,但是手表在设计策略中,它创造了一种关联――即手表和身份、地位、品位的关联,由此手表就变得不再普通,就不再只是一块普通的计时工具,手表的原始功能正在消散。由此当你消费一块手表的时候,你就不仅仅是在消费手表计时工具本身,而是在消费附加在手表上的其他的文化价值和其他附加的意义。

这里牵涉到一个“景象社会”的概念――简单说就是商品变成了形象,或者叫形象就是商品。我们都知道不同品牌的手表之间的差价是很大的,这个差别是怎么造成的?这并不是这个物的使用价值,因为它的使用价值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交换价值,它们的符号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景象社会的理论实际上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我们消费商品实际上是在消费形象。

显然,消费形象之间会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风格、情趣和品位等多方面的差别,这些差别显然会迎合和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差别化的身份、地位和趣味。由此差异消费,可以从设计专业的术语中来定义就是:产品和服务要有特色、设计上要有文化特色,以克服现代工业社会里的“无差异消费”,进入满足小众市场的后现代差异消费。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除了价钱因素以外,后现代市场里产品主要的竞争力来自于作者与作者(设计师)所处的文化脉络所呈现的特色。譬如,我们买美国货、欧洲货主因已经不仅仅是美国货、欧洲货多好、多坚实、多小巧(因为跨国公司盛行之下很多外国货已然在东南亚或非洲国家生产);主因而是美国、欧洲货所呈现的美国文化意象或欧洲文化意象。

以观光业来说明差异消费就会更加容易理解,例如上海市如果要成为观光的重要据点,那么除了五星级饭店、环境优美的市容以外,有没有独特风格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上海市与纽约、东京、香港都差不多,又何必来上海观光呢?观光消费就是典型的差异消费。差异消费是后现代生活形态的一种表征:差异消费现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形态,呈现为后现代生活形态多元化和差异性的一种表征。

3后现代差异消费与设计的互动关系

(1)差异消费对于设计学科的明显影响。

显然,设计适时反映当下时代的价值观、社会生活与流行现象。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的商品,其设计都是反映社会价值的一种表现,但这种社会价值也同时是存在这个社会中的个人所秉持的价值观的集合体。后现代的差异消费现象与设计的表现相互反映,后现代的差异消费现象也同样存在于设计的现象中。

由于全球经济市场的变动,后现代主义的生产者导向、消费市场的变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后现代社会里,经济体系逐渐从“生产者导向”走向“消费者导向”,意味着工业产品消费已然从产品的功能满足进入到消费者对“产品意象的心理满足”。依此,现代主义设计所强调的“形随机能、与合理(高效)主义”已经被渐次超越,被一种产品意象的心理满足、风格差异消费所取代。这样在推向后现代消费者导向的市场新趋中,凸显了设计市场行销形态的改变。

①表现为将设计转向为以消费者沟通、互动为目的特色。设计的沟通性即设计专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会趋于更加细致,通常也有所谓的“消费者使用者中心”这样的设计理念出现。不过,沟通性的趋势是比使用者中心更为复杂且更为精致的概念。诸如:网站网页设计里,就很强调动态画面与选择性点入;此外,一个成功的网站之所以吸引人,往往是因为经营者随时能调整更新网站内容,而又不失原设立主题,所以小至计数器、留言板、讨论区的提供,大至网站登入的个人化招呼、留言板的自动回函、网上购物付费系统等都是为了增加沟通的互动性。

②差异消费的概念对设计最大的冲击在于催促了民族风格与地方风味的兴起,特别是在网络、资讯消费与资讯流高度发达之后,追求“差异”的需求更为明显。而风土、语言、民族性,将成为提供差异的最终源头。

③如果从与现代设计的差异来看,差异消费对于设计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和结果就是“希望设计能够有更丰富的表情与意象”。这就是设计业界里所称的设计语意学派。而这些设计的表情与意象并不是毫无缘由的,而是透过设计者对设计产品与消费受众之间相互关系的体会和认识形成的。消费转化为各种差异化的符号为媒介的一种文化行动。从符号学传播学角度来看,新的设计策略遂转向对符号价值的差异性的追求。

譬如,二战后冒出的众多新生事物,诸如新生的家电用品、通讯器材、个人电脑等,这些具有新功能与新形象的产品的建构都需要一个实质的意象。新时期的材料科学与电子学科的迅猛发达,许多新旧事物越加趋向轻薄短小,促成新旧事物都需要一个“新形象”,这些新生事物更加促成了“物品辨认的需要”与“表情的需要”。

这样使得在设计策略中产生市场分化的现象,将分别区分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市场组成,各类市场存在着不同的偏好,最重要的就是影响设计本身的形式与内容,针对特定市场表现才能掌握全盘的影响力。

(2)设计对于差异消费的反动。

商品要获得最大市场,就必须迎合群众,而为了继续扩大市场,就必须同时改变更多的人的欲望趣味使他们变成群众。现代社会不仅设计商品,设计消费,而且设计群众,这样地多重地设计,对人们的生活经验的破坏和重新建构是不可估量的。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把由大众传媒引导的消费概括为“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件物品参照另一件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由此可以看出大众消费文化显然密切相关于现当代都市的,密切相关于现当代大工业的,是一种受制于现当代传媒介质下大批量生产的现当代文化形态和处于消费时代,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并且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现当代文化消费形态,是一种现当代工业和市场高度发展后的产物。

所以不管设计策略如何地在理性上去细分市场,原本都只是差异消费本身的需求而已,而最大占有市场的资本本性却决定了设计只能是在不断地作“圈地运动”――把尽可能多的人们变为自己的市场里的群众。

比如说电视频道的细分,有电视剧、电影、戏剧、曲艺、体育、新闻、娱乐、综艺、军事、科技、教育、人文、历史、农村等等各种各样的频道,而且每个频道又有更为细分化的节目和栏目。这些细分的频道细分了节目也细分了群众,当然也就细分了消费群体的广告目标群。因此,设计策划的细分市场化只能是一方面满足了群众的差异性消费的选择性,另一方面也把群众圈进了这些预先设计好的圈子中。由此可见细分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为了更好地集中,细分走到最后却成了对于差异性的反动方式的一种。

譬如,我们满目可及的策划设计正在通过娱乐新闻(“天气预报”)、春节联欢晚会、时尚指南、娱乐指示、肯德鸡、麦当劳、超级市场、肥皂剧、流行、奥斯卡风向标、信用卡、留言电话、软饮料、体育比赛、排行榜、广告、传媒等等可以触及的任何范围和方式来使更多的人们成为群众,从而使得群众们高高兴兴得到了各种现代化的消费享乐。但是群众们也会发现别的人也都有拥有了这些,即使有些没有得到的东西,那也是早已看得烂熟的东西,意义早已经被消解剥夺了。这也就如俗话说的好那样――“没吃过猪肉我还没见过猪跑吗!”。

由此,就设计言,其一方面迎合了差异消费的导向;另一方面,对于差异性而言,设计本性上来说就是差异的反动和灾难。这就是矛盾差异消费与设计二者的关系,当然对于二者我们也完全可以持乐观的态度,毕竟事物总是在矛盾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前行的。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9)

在营销理论下,精品酒店设计人员不能单一的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而是要站在经营者与消费者的角度去设计,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体现出精品酒店室内设计的价值。精品酒店设计人员必须了解酒店的营销特点,并结合精品酒店的营销特点合理制定精品酒店室内设计方案。

一、精品酒店室内设计现状

我国开展精品酒店室内设计的时间比较短,对精品酒店室内设计的研究分析也不够深入,对精品酒店室内设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精品酒店的发展历史,二是了解精品酒店的竞争优势和特点。但是,相比西方国家,我国在精品酒店室内设计方面还比较滞后,很多设计人员对精品酒店的室内设计还停留在理论上,缺乏精品酒店室内设计的实践经验。除此之外,部门设计人员对于精品酒店室内设计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导致设计人员在开展精品酒店室内设计时缺乏创新性。很多设计人员单纯的认为精品酒店室内设计必须体现出奢华的感觉,过于形式化,这与精品酒店设计理念和初衷不相符。我国很多精品酒店的室内设计都大致相同,无法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无法提出精品酒店的文化特征。在营销理论下,精品酒店必须把自身的文化特征融入到室内设计中,体现其文化价值,进而提高精品酒店的市场竞争力。

二、精品酒店的特点

1.规模小

消费者通过根据以下标准来选择精品酒店:一是地理位置,二是经营者的品味,三是服务质量,四是设计风格,五是对于消费者的关切程度。精品酒店的特征之一就是规模较小。通常情况下,精品酒店的客房数量不会超过90间,还有部分小型的精品酒店客房仅有几间,但是大多数精品酒店的客房数量在6-90之间。精品酒店规模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的限制。很多城市的精品酒店位于城市的中央,也就是核心位置,这必定会限制精品酒店的规模。除此之外,风景区的精品酒店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风景区的精品酒店大多低矮紧凑。二是受到精品身份的限制。很多精品酒店不追求数量,而追求精致,也就是要突出精品酒店的特色,精品酒店已经成为我国酒店业内精致和高消费的代表。三是个性化服务。精品酒店的服务宗旨就是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高端服务,无微不至,关注每一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感受,这是其他类型的酒店做不到的。虽然精品酒店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精品酒店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尽力做到完美,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服务质量。因此,精品酒店成为小部分人的追求。相比于标准酒店而言,精品酒店属于定制式服务,这也是精品酒店的特点之一。定制式服务实际上就是精品酒店会充分了解消费者的特点,比如消费者的爱好等,结合消费者的特点和实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让消费者感受到家的温暖,定制式服务并不是在消费者入住酒店后开始的,而是在消费者入住酒店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如今,人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定制精品酒店的定制式服务,让消费者在入住酒店后有一种对于自身的认同感。定制式精品酒店服务属于一对一的服务。

2.地理位置优越

精品酒店的位置都相对优越,而且精品酒店自身对于地理位置的要求也非常高,大多数精品酒店都位置城市的中心地带,也属于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也会给精品酒店带来很多商业机遇。当然,风景区的精品酒店也有自身的地域优势,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有趣的体验。

3.独特性

精品酒店无论是从服务上,还是文化上都具有其独特性,这也是大众化酒店所不具备的特点。

三、精品酒店的分类

1.微型精品酒店

微型精品酒店多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带有浓重的城市色彩,也散发着时尚的味道。微型精品酒店在室内设计上比较新颖,而且比较大胆,凸显出室内设计师新颖的设计理念。微型精品酒店比较注重私密性,从室内设计到室内家具的摆放都十分注重细节的处理,在室内颜色的搭配上也比较讲究。

2.主题型精品酒店

主题型精品酒店更加突出酒店的文化特色,主题型精品酒店的室内设计也是围绕着酒店的文化主题开展的,主题型精品酒店就好似一件艺术作品,让消费者融入其中。

3.历史型精品酒店

历史型精品酒店蕴含着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历史型精品酒店本身就非常具有历史代表性,比如北京的皇家园林,该精品酒店从室内设计到院舍都具有代表性,建筑物本身的年份也已经超过百年。

4.地域型精品酒店

地域型精品酒店的地理位置都比较独特,代表了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的文化习俗,地域型精品酒店的室内设计和地域特色相融合,让消费者在地域型精品酒店找到度假的感觉。

四、营销理论下精品酒店室内设计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在营销理论下,差异性是十分关键的,差异性也是精品酒店室内设计的关键原则,只有体现出精品酒店的差异性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体现出精品酒店的特色,而且精品酒店的室内设计必须是不能被随意复制的,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感受。

2.个性化原则

精品酒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精品酒店追求个性化,也可以让消费者充分展现自身的个性。精品酒店室内设计的个性化与时尚是不能分离的,但是精品酒店的个性化与时尚化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时尚是短时期内人们所追求的,而个性化是长久性的,也是精品酒店的文化支撑。

3.多样性原则

精品酒店的室内设计必须体现出多样性原则。在保证精品酒店室内整体性的基础上,设计人员可以让精品酒店室内充满生机,室内各空间可以相互作用,不同的功能其价值不同,带给消费者的感受也会不同。

4.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是精品酒店发展的关键保证,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保证。精品酒店的壮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精品酒店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五、营销理论下精品酒店室内设计对策

1.全新的精品酒店室内设计理念

全新的精品酒店室内设计理念会提高精品酒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竞争力,很多精品酒店的室内设计都出自于著名的设计师,以更好的吸引消费者。在开展精品酒店室内设计之前,设计师需要明确精品酒店的室内设计主题,这也为精品酒店的营销提供了内容和方向,让精品酒店能够区别与大众性酒店。精品酒店全新的室内设计可以让人们在喧嚣的城市内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宁静,但是又不失存在感。

2.体现人文精神的精品酒店室内设计

精品酒店室内设计并不是把全部的设计理念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很多精品酒店室内设计师也会“隐藏”设计,比如很多精品酒店会把衣柜隐藏在室内空间中,这样可以让精品酒店室内空间更加简洁,消除室内所有的视觉干扰,体现出精品酒店的人文精神。

3.精致的服务

精品酒店不会在大堂中间设置服务台,而是在消费者进入酒店后,会一对一的有专人进行接待,解答疑问,而且精品酒店会为每位接待人员配制平板电脑,接待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记录消费者的需求,提高精品酒店的服务质量。

六、结语

相比西方国家,我国在精品酒店室内设计方面还比较滞后,很多设计人员对精品酒店的室内设计还停留在理论上,缺乏精品酒店室内设计的实践经验。我国很多精品酒店的室内设计都大致相同,无法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无法提出精品酒店的文化特征。在营销理论下,精品酒店的服务宗旨就是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高端服务,无微不至,关注每一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感受,这是其他类型的酒店做不到的。相比于标准酒店而言,精品酒店属于定制式服务,这也是精品酒店的特点之一。差异性是精品酒店室内设计的关键原则,只有体现出精品酒店的差异性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体现出精品酒店的特色。虽然精品酒店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精品酒店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尽力做到完美,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服务质量。全新的精品酒店室内设计理念会提高精品酒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竞争力,很多精品酒店的室内设计都出自于著名的设计师,以更好的吸引消费者。

参考文献:

[1]杨昕.基于体验营销理论下的精品酒店室内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044-02

一、历史的启示――把握社会消费现状的必要性

工业设计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工业设计的萌芽期,生产技术的革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普通大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又逐渐成为影响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直至今日,高新科技、高新材料的应用,促使工业设计突飞猛进。而消费,始终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因素。

在纷繁复杂的设计发展史中,工艺美术运动称得上是第一次真正意义的艺术设计运动。在当时,虽然“工业设计”一词还未有定义,但是莫里斯和拉斯金对于产品设计的发展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莫里斯从根本上排斥机械化大生产,并且提倡注重个人劳动的乐趣感和创造性;拉斯金也关注了机械与美的问题,提倡在设计上回归中世纪。他在讨论中曾提出,在艺术领域里,从高级艺术(如纯绘画、雕塑)到低级艺术(如衣服、器皿、家具等日用品的设计制造),艺术的健康方向首先取决于它在工业中的应用。这种观点在当时已经有了很大突破,将工业产品的设计划入艺术领域并探索了它的发展方向。然而,拉斯金的局限性在于,他在坚持维护工业产品的艺术质量时,没有认清工业发展所带动的社会消费市场的变革。

在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大生产的势头突飞猛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普通大众的消费。在这种潮流下完全否认工业生产是与时代潮流相违背的。在探索设计发展方向的问题时,必须正确认识社会的大潮流和历史行进的步伐。这是比较难的,因为认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独立性。但是从目的性角度考虑,设计是社会性的行为,是要为大众服务的,大众作为设计的受用者,只能通过消费来实现对设计的使用或体验。拉斯金和莫里斯对于设计发展的积极探索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然而,在面临科技的变革、社会的潮流、传统与新技术之间的融合等问题时,过于受传统因素影响,没有认清社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这是不可取的。

同样面临变革,美国的设计顺应潮流,迅速抢占了设计发展先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消费品领域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反而成为了美国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美国,从工业化生产发展初期,设计与商品就建立的紧密的联系,从根本上讲,大的社会需求和技术的进步为优良的设计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反过来,优良的设计又刺激了消费。在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其连锁产物:商业化设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为成功的例子就是罗维。他的成功,一方面基于他的才能,而更重要的,是顺应大时代的需求。在商品经济时代,设计如果不考虑产品的商品属性,是脱离实际的。

分析历史,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现代产品设计,尤其是商业性设计,必须以消费为根本。

二、国内消费现状分析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消费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消费的主体是人,人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从众性。消费的产生前提是商品经济的出现,消费水平与济条件是分不开的。消费的客体是商品,而商品链的起点是设计。

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经济水平、地域特色等不同形成了中国多元化的消费现状,下面从消费者审美倾向、消费水平、商品模式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消费审美倾向分析

1.追求欧美式的审美情趣

早在封建社会末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就使中国封闭的国门被动打开,伴随而来的是西方的文化,欧美的生产生活方式率先进入到殖民区,从上层社会开始逐步影响到中国的日常生活之中。中国大地第一次受到西方文明的剧烈冲击。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引入,伴随而来的是西式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小到日用品消费,大到建筑风格城市规划,欧式的审美情趣迅速在进入了中国市场,并且深入到了众多上层社会和中产阶级的生活之中。“品味”成为了消费的关键,“高尚、尊贵、上品、格调、典雅、精致”等等成为了品味的具体阐释。同时由于这种趋向是来自消费的中上层,对整个社会的消费起到了引领作用,这种“光环效应”对普通大众的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智能化产品的风靡

在中国大众中,中产阶级中的白领和社会大众中的青年是这一消费人群的代表。他们追新求异,标榜个性,对数码产品、计算机、家用电器、服饰乃至汽车设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近年来苹果手机在国内市场的风靡,带动了国产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

3.中国传统文化的复苏

随着新中产阶级的壮大,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中国古典风情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了建筑设计、服装设计乃至产品设计当中,设计界对于“第一眼的中国”与“第二眼的中国”的讨论也越来越深入。例如,当前家具市场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消费者对日用家具的档次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对中国传统的木质家具需求量也随之提高,这为设计和制作水平相对较高的仿古家具提供了很大的市场。

4.民族特色的审美趋势崭露头角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交融且历史悠久的古国,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情趣中对民族性和历史性的东西或多或少会带有一定的认同感。随着媒体宣传的加强和各民族的文化融合,越来越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产品为人们所了解认识,诸如服装、首饰、家具、厨具等,渐渐占有了一定的市场,聚集了特定的消费群体。

当前,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工业生产和设计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时代。首先,工业生产活动中越来越多地注入了设计美学因素,消费活动中对审美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其次,设计审美向工业生产的渗透,又刺激了大众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了解消费者的审美倾向,对设计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二)分布不均的消费水平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由于经济政策、地区性特色、区域发展模式的不同,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首先,以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消费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主要集中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京津地区、港澳台、中南部沿海城市。其次,是我国东北部城市、中部地区,处于消费的中等水平。第三,是处于消费水平的下游的边疆地区、南部、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农村城市之间的消费水平差距也相对较大。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设计的定位。

(三)商品模式分析

商品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根据当前我国的消费分布研究,其中“实物消费”约占70%,而“服务消费”仅占了30%。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分布比例几乎与其相反。首先,不能否认“商品消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然而,实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物质性决定了市场是有一定的饱和度的。而服务,作为一种非实物商品,同样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并且市场潜力巨大。以信息服务为例,在信息终端的硬件设施满足的前提下,网络通信、网络娱乐、网络销售等等服务性消费的发展相对于终端机的消费市场要广阔的多。这也是现代工业设计越来越注重服务设计的原因。

三、消费现状对于工业设计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

针对以上国内消费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不同的产品是面向不同的消费人群。首先,消费群体的审美倾向对于具体的设计项目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一群体的审美倾向,才能准确定位产品设计的方向。相应的,基于消费审美,才能做到提升,进一步引领该领域的审美趋向。例如宝马3系轿车,是宝马轿车里最成功,销量最大的车系。宝马3系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2年宝马推出的1500型汽车,当时该车被称为“新级别”汽车。这是一款外观漂亮、性能出色并带有运动风格的新型汽车。继1500型发展出来的宝马114车型奠定了宝马3系的雏形。宝马3系从最初的设计定位,到后面一系列的改进和提升,一直坚持了一个原则,就是要抓住“时尚运动”这一审美倾向,形成独特的造型样式,从而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

(二)当前社会正处在商品经济时代,经济水平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即购买力。商品经济的显著特征就是商品流通中的盈利。而作为商品链的起点,设计是具有社会性的,要为大众服务的。因此,如何在盈利与服务大众这两者之间寻求最佳方案,也是设计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把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作为客观条件进行设计定位,在此基础上,寻求最优质的设计方案来解决问题。

(三)在传统商品模式日渐成熟的今天,服务性商品的市场还很广阔。最典型的例子是以网络通信为基础的信息互联服务,不仅市场潜力巨大,甚至能给其它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综上所述,认清消费对于当前工业设计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更加明确设计的发展趋向,而另一方面,从辩证的角度考虑,这一影响因素也正是设计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能够正确分析市场,分析消费倾向,才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顺应潮流乃至引领潮流。

参考文献:

[1]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设计与消费论文篇(11)

 

自有万生万物以来,色彩就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用不同的绚烂排列方式,冲击着人类的视网膜,用各种不同的色彩赋予人类不同的感受。这些都是色彩在不知不觉中给我们带来的的心理暗示。对色彩的认知和把握,已经早在包豪斯的色彩教学中已经开始,他们强调将对色彩的科学分析与心理体验相结合。

然而时隔多年,在现代的设计中却存在着一种危险的倾向——我行我素的自由设计,把色彩进行单独的设置,只赋予他形式上的作用,而忽视了他的重要性,这样就会造成色彩与消费者心理脱节的现象。色彩变成了设计者的个人感情色彩的体现,使得产品不被消费者接受,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如何使设计师的色彩与人们的消费心理相统一,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色彩的物理性及科学性

色彩有其物理特性。1676年,牛顿将白色太阳光分离成光谱,发现了色彩存在和产生的本质原理,由于这些理论的产生,使艺术家们对色彩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此领域里,我们要研究色光的混和、光谱的元素、色光光波的频率以及波形的长度,还要研究色的分类和标准。只有准确把握色彩的规律,才能对色彩进行心理分析,使色彩在设计中取得好的效果。

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我们要认识到色彩是设计中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之一,它通过人们的视觉感受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类似物理的效应,形成丰富的联想、深刻的寓意和象征。在产品设计中,色彩应足够满足其功能和精神要求,满足产品所要面对的市场要求。免费论文。色彩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现在被公认的杨格-赫姆霍兹关于三色学说中找到答案。他的色彩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色彩和色彩关系会引起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视觉生理反应。科学家们对色彩的实验为我们进行设计色彩提供了科学依据,了解它可以更加透彻的把握消费者的视知觉规律。

二、根据视知觉心理研究消费者对色彩的反应

工业色彩专家安契尔·霍金(AnchorHocking)认为:“色彩能直接影响人类的思维状态和心理活动,这是商品和生产销售的命脉。免费论文。”足见色彩在产品中的重要性。设计师在确立消费人群后,就应从消费者的知觉和情感出发,挖掘消费者真实的心理需求,把握消费心理,其设计作品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广大的消费者。

由于面对的消费人群在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上各不相同,所以针对不同的人群,我们要作出不同的分析。

消费者对色彩的情感因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来说,男性喜爱的色彩大多是冷色,纯度较高的色彩,如黑色、灰色;女性则偏爱暖色、纯度较低的粉性色彩及白色。另外,男性喜爱的色彩大致相仿,色彩集中;女性则因人而异,色调分散。

消费者对色彩的情感因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文化程度的不同,人们对色彩的喜好就会出现自己的偏好和理解。研究表明,从儿童长到成人大多数是从暖色变为冷色,也就是说,儿童偏爱红、橙、黄绿暖色系,而成人偏爱绿、蓝、蓝紫冷色系。

消费者因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对色彩的要求有所差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色彩的喜爱是与其生活环境、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分不开的。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被认为吉祥色、尊贵色,新婚寿诞、节日喜庆都与红色分不开。而在西方的德国和瑞典,人们认为红色代表不祥,因此在设计节日用品时绝不能用红色。

此外,在不同的行业领域里,色彩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食品类正常的用色其主色调鹅黄、粉红来表述这样给人以温暖和亲近之感。然而,其中茶,多用绿色,酒类、糕点类则多用大红色的,儿童食品用玫瑰色,日用化妆品类正常用色其主色调多以玫瑰色、粉白色、淡绿色、浅兰色、深咖啡色,以突出温馨典雅之情致,服装鞋帽类多以深绿色、深兰色、咖啡色或灰色为多,以突出沉稳典雅之美感。

三、色彩具体在产品中的运用

这里以艾利和Mplayer的销售作为例子,这款产品主要就是针对年轻女士而设计的产品,但设计师不仅仅是通过独特的外观表现来吸引消费者,还通过不同的色彩来捕获女生的喜爱。同样使用色彩,但是艾利和却用不同的名称为色彩命名,它用香草白、薄荷青、淡紫、酸橙绿、冰水蓝、天蓝、橙红、草莓粉、巧克力棕和灰色等10种色彩来定义产品。免费论文。使得该产品在色彩上又出现了一大亮点,成为了08年销量最好的一款产品。目前市场上很多厂商已经认识到了色彩的重要性,他们不仅仅是用色,而且还开始分析色彩的用法,在什么地方用什么色彩,哪些颜色有警示的作用,他们都会作出相应的分析。各种电子行业都开始对色彩用所强调,例如Ipod、Canon、Samsung等等,各种手机产品也相应从色彩方面入手推出面向不同人群的消费产品。当然,色彩的影响和作用远不止这些。

四、总结

色彩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赋予人类为整个世界“上妆”的权利。在生活中,人们追求完美的色彩感受和色彩效果;在设计中,我们要把握色彩的功能特性与人的心理因素适当的结合,用创造性的色彩语言来表达设计的意图,通过对生活和自然色彩科学的研究,把它应用到设计之中,使我们的设计在市场中能够提高商品市场占有率,从市场中总结设计色彩的经验,再返回到我们的设计中。相信未来的设计色彩会更加丰富多彩,不论从表现形式还是表现效果,都与市场相结合,引导人们的消费,使顾客的目光在每件商品上短暂停留的一瞬间,用色彩的独特魅力捕获他们的芳心。

参考文献:

[3]胡小平.设计表现的突破-服装,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4]汤晓山.广告设计色彩,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