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禅茶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8 15:45:19

禅茶文化论文

禅茶文化论文篇(1)

世界禅茶盛会何以花落宁波?前四届举办分别在河北、台湾、江西和福建。宁波自古有“东南佛国”之称。前几年,专家学者和僧人在宁波考察时,建议以禅茶文化为平台,弘扬中华文化。在宁波市人民政府支持下,由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宁波七塔报恩禅寺联络海内外学者、僧人,广泛征集禅茶论文。2010年4月24日,近200人济济一堂,参与“禅茶东传宁波缘”研讨会。

全国主要省(市)及港澳台地区的茶界和宗教界的资深专家,还有日本、韩国等境外著名学者及僧人,或会上宣讲,或书面交流,多角度探讨了禅茶渊源、茶与禅的关系及其作用等。宁波茶文化促进会顾问杜钧宝以名山名寺产名茶的史实,阐述自古禅农种茶推进茶业发展。太白山中的天童寺一带,至今还流传古僧人的茶诗:“太白山尖晚发枪,蒙蒙云气过兰香,里人哪得轻沾味,只许山僧自在尝。”天童寺方丈诚信大和尚宣讲论文,讲到唐朝怀海禅师早年住持宁波金峨寺,酝酿禅茶法则,后来形成“百丈清规”,坐禅吃茶列为宗门规矩范围。日本茶祖荣西在天童从师,把带去的茶树茶籽种植于日本福冈,宣传饮茶好处,写出了似同中国《茶经》的《吃茶养生记》,他又通过日本航海船运来了一百根大木头,助建天童寺千佛阁弘扬禅茶文化。现在天童寺为纪念千佛阁的历史见证,在原址的东边山上又兴建了千佛塔。

会上宣讲论文的有日本茶汤学会原会长、教授仓泽行洋博士,韩国东亚禅茶研究所所长、《茶的世界》杂志社主编崔锡焕先生,还有国内的多位专家。他们在会上阐述了宁波禅茶文化的丰厚底蕴。唐代我国高僧鉴真和尚,因日本僧人邀请六次东渡,其中几度泊岸今宁波辖地,第三次航海得救后驻锡阿育王寺数月。日本僧人最澄随遣唐使来华学佛,进出于宁波港,把茶籽茶树种到日本滋贺县,成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园;宋代道元禅师在宁波天童学法回国,从四明山带去茶种,播种在日本圆觉寺一带,成了日本最主要的茶区。北宋初年,高丽国王子、僧人义通学成天台宗教义,在明州(宁波)弘教20年,逝世后葬于今宁波育王山。元二年(1087),又有高丽僧人义天到明州寻得经籍,编成4700余卷,创高丽天台宗。明州有高丽使馆遗址,已成为禅茶文化交流的见证。

如果说,研讨会从学术高度,以充分史实和严密的论证,阐述了世界禅茶文化及其在宁波的古今情状,显得严肃而郑重,那么在宁波七塔寺,4月24日、25日连续两夜,举行了“海上禅・茶・乐”对话专座,则显得轻松古雅,禅味幽深,给人以禅的感悟和艺术上的享受。

七塔寺位于宁波城内,建寺1152年,与天童、育王、延庆寺并称为浙东四大丛林。七塔寺全体僧人为办好宁波的禅茶盛会倾其全力,“海上禅・茶・乐”对话专座请台湾佛光大学林谷芳教授参与策划。在七塔寺圆通宝殿前广场,月朗风轻,凉意怡人,先由可祥大和尚主法,率七塔寺的法师列队登台举行献茶供佛仪式。可祥法师说:“中国的僧人以茶参禅,以禅品茶,演绎发展出了独特的禅茶文化。这是七塔寺建寺1152年以来,第一次举行如此盛大的禅茶文化盛会。”

开始两个节目由七塔寺和韩国僧人献艺,为全场定下法调,接着演出的“海上禅茶乐”为“平湖秋月”“渔歌道情”“妆台秋思”等美妙乐曲。台湾著名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林谷芳先生领衔的表演团队,在随后两小时演出中,给在场茶客带来一场“茶与乐的对话”。以三道茶,呼应三部分气质不同的音乐。伴随着龙井清香的是台上笛子演奏《鹧鸪飞》的幽深细腻、昆曲《牡丹亭》的典雅柔美。《霸王卸甲》琵琶奏出高亢悲情的曲调,茶人开始上第二道茶“木栅铁观音”。伴随着最后一道“松沅熟普”茶,是生命深沉感慨的《二泉映月》《高山流水》。林谷芳教授说:“我们今天的茶与乐的对话,就以音乐与茶所内涵的一些意义,将相同属性的茶与音乐结合,并配合禅境的塑造,以茶显乐,以乐映茶,让参与者感受禅茶世界。”台下每张桌旁,各有一位台湾茶人为座上人士施以“报恩香茗”,在表演冲泡、闻香、品茗、鉴赏等茶道艺术中,茶人目不斜睨,口不言辞,似乎要把禅意注入茶盏中,那专注的神态,平静的心情,使在座人士在观赏歌舞、品尝香茗的清雅气氛中,愉悦身心,领略禅茶真味。

在盛会期间,还特别举行赈灾捐款仪式。七塔寺方丈可祥大和尚率四众弟子,通过当地慈善总会,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30万元,用于建设一所希望小学,以报恩之心,为灾区的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第五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会的活动,提升了宁波“东南佛国”“绿茶之源”的国际地位,诚如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纯一大和尚所言:“宁波的禅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

4月25日,七塔寺内张灯结彩,礼炮齐鸣,第五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会碑记(茶会碑记)揭碑仪式隆重举行,参与仪式的200余中外人士聆听碑文介绍。

第五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会碑记(茶会碑记)曰:

“……自圣教东传,继而禅宗蔚起.参禅者宴坐息虑,每于五夜寂寂,赖茶以敌昏睡、破饥渴、助禅悟,而茶于禅门之功可谓大焉。故僧家视茶为清友,无一日可去也。茶禅交融、一味同参,赵州和尚‘吃茶去’公案、缁素咸知,禅茶之道于时兴焉。”

禅茶文化论文篇(2)

茶是一种有形的物质产品。是人们满足感官享受的东西;禅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部分,是属灵的宗教修持状态。讲究修行的宗教为什么会与追求感官享受的茶连在一起?何以用物化生活的必需品与讲求精神境界的禅相结合?何以平凡的茶与强调放下修心静虑的禅搭成桥?是茶禅茶,还是禅茶禅?

佛教自东汉明帝年间(公元58年~公元76年)正式以道家为桥梁传入中土。自来就与中土的儒学、道家两大思想形成相互吸收又彼此竞争的局面,在发展上是走向三教合一的道路,从适应到成长。历经了五六百年之久,最后转化成中国佛教。当时印度佛教的传人,是必须面对西汉初年以董伸舒为首的儒家文化传统以及东汉以后所流行的黄老道家思想的;到了唐代,大体上还是维持三教并行发展的形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宋代。

佛教为了适应在中土的生存。就必须设法与儒、道思想相融合,从《牟子理惑论》就可看出清晰的轮廓。《牟子理惑论》说:“孔子以五经为道教。”《五经》中的“道”就是儒家之“道”。又说“佛道至尊至大”,“佛道”就是佛教之“道”;儒家讲“三纲五常”之道,佛教讲涅盘寂灭的“八正道”,“佛”、“茶”都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在信仰层面上,佛、禅、茶与“神”、“仙”的观念经常联系在一起。

坐禅需要静虑专注。心一诚敬,而茶本具有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发”等等药性、药效,正好有助于摄心入定;所以,坐禅离不开茶,茶与禅结合,是极其自然而必然的事。过去的僧侣,多半居住于山林中,很容易种茶,也认为种茶、采茶、喝茶皆是修行、参禅。在禅堂里,每天早上有早茶,下午有午茶。到了过年过节,则以普茶招待寺里大众,可知茶与寺院僧侣的生活是分不开的。

茶,具有双重属性,一是物质属性,一是精神属性。物质属性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与自然科学相关;精神属性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与人文科学相关,这两个属性的综合表现就是茶文化。在茶文化的结构中,品茶悟禅就是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活动过程;当然,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表述,如果要详细地说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很难以言语文字完满地表述出来。所以,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的法语。被认为是茶文化史上非常具有深意的公案。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无器不现,器无道不明;所以,茶道、茶艺是相互依存的,无法须臾离开。中国禅茶文化的影响传到日本形成茶道;韩国为茶礼,主敬存诚;流行于欧美就有所谓的基督禅、午后茶。如果,茶只专注在“色、香、味”上做工夫,品尝茶的滋味,引发人们的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去享受,提倡人们去分别、体会某种物质上的感受,最多只能达到思维或审美境界而已,并不能使人在心灵上真正升华到一种体认事物本来性空的境界。

世间人人都在忙,忙什么呢?可能自己都不是很清楚!忙是为了不断地追求物欲,由于忙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珍贵的宁静世界,不知向内自我反省,以至于心灵都处于空虚的状态,因为心灵空洞无依而感到空虚,所以要找寻刺激;因为心无所依,所以容易造恶,社会乱象因此滋生。人要在静中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人要能静下来,除了宗教的力量之外,就是借助社会文化的方法得到自觉的智慧,因此,茶艺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最适合现代人的助缘。茶艺是因生理的需求而喝茶,心灵的必须而品茗所形威的一种使人心平气和的仪轨。

禅茶文化论文篇(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呈现迅速壮大的态势,而旅游者对购买旅游产品对象的价值判断也日益由重视外在的功能价值向内在的精神满足逐渐过渡。传统层面理解的旅游产品是从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着眼的,主要包括沿线的旅游景点、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设施和服务。而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作为新兴的一种旅游产品,更重视内心精神世界满足的。茶禅文化旅游产品在茶禅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与发展,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不是简单的表层开发,或是文化形式的粗糙堆砌,必须具有更深层次的涵义。然而学术界对于茶禅文化及旅游产品的概念、内容界定模糊不清,已经严重阻碍了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只有对其概念有正确与全面的理解,才能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因此,对茶禅文化及旅游产品概念的界定与明确,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茶禅文化概念辨析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美德、法律、习俗和习惯的综合整体。茶禅文化,是以茶参禅、以茶悟禅的一种人文境界,是茶与禅在精神层面上的相互契合,也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既道出了茶与禅宗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包含了中国士大夫对于茶文化内在精神的深刻把控。

但是目前学术界在“茶禅文化”及其代表理念 “茶禅一味”的研究中,对其概念理解存在着片面性和混乱性,对茶禅文化存在诸多误解,在茶与禅宗历史关系、茶禅与禅茶等名称区别问题的阐述上的混乱。一些学者把“茶禅文化”片面地归结为“坐禅”之需,有的学者研究内涵则往往只讲茶符合佛教之德、禅茶的不解之缘,再举上一些佛教兴茶事迹;还有的学者甚至将佛、禅简单地混同,变“茶禅文化”为“佛茶文化”。更鲜少有学者对茶禅文化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

目前来看,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一些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中国茶学辞典》列入“茶禅”条:佛教提倡饮茶坐禅,过午不食,称为茶禅。日本茶道宗师千宗旦的著作《茶禅同一味》的第一卷标题即为“茶事以禅道为宗”,并在内文说:“一切茶事所用,皆不异于禅道。”潘林荣详细的考证了茶禅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文化流变,认为是禅宗与茶在内在精神本质上存在类同构的现象,所以禅境是茶饮之道的最高理想所在,最终形成“茶禅一味”。蔡镇楚认为,茶禅就是以茶参禅的一种人文境界,一种艺术境界,茶禅的联姻,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是中国茶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释泽道认为,禅茶是指通过对茶的体认与感悟而进行禅修的一种法门,同时也是依照禅理佛法来演绎的一种茶道。杨惠南提出茶与禅的融合,最终归结到“平常心是道”的修行理念上。韩金科等认为茶文化和佛教结合的内在原因在于共同承认个人的“修养”“克己”“俭约”“精勤”是成佛为圣的必由之路。赖功欧认为,茶成为禅文化的物质载体的原因在是茶有天生的亲和力,其静、定、清、淡、雅的茶性与人性有着相通之处。梁子认为“茶禅一味”的根源在于茶道与佛教在文化性格上属于同一色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追求清雅,向往和谐。空谷道人认为禅茶就是僧人在斋戒沐浴、虔心颂佛后,通过一整套严谨而神圣的茶道仪式来泡制茶的全过程,即禅茶属于宗教茶艺。而茶禅文化更多是品味茶与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丁以寿认为茶禅文化概念内涵是关于如何饮茶而习禅,通过茶艺、茶礼而修禅道。

然而,学术界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茶禅”的叫法本来就不太准确。葛兆光认为茶禅不过古时大德嗜茶者多,说公案,斗机锋,在“茶”与“禅”两边各拈一些花絮,凑合成几则茶不茶、禅不禅的话头,再在题内说几句题外的闲言语。在第二届禅茶文化论坛的会议记录中,诸多学者也质疑了禅茶的概念。但这种观点存在较少,一般学者还是认同“茶禅/禅茶”及“茶禅文化”的表达方法和其中内涵。

本文综合上述学者们的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认为“茶禅文化”是以禅文化和茶文化作为基础,以“茶禅一味”作为核心理念,以茶来传达禅的内涵和境界的一种修行方式,修行途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参考文化的定义,创造性的认为:

茶禅文化在狭义上是指以禅院茶礼为代表的精神产品,广义上是指通过茶艺、茶礼修禅道的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其中,“茶禅”与“禅茶”意同。

三、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概念辨析

由于不同学科或学者对旅游产品考察角度不同,学术界对旅游产品概念存在着不同理解和认识。从需求角度来看,林南枝从旅游者出发,认为旅游产品指旅游者花费一定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杨森林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原处的全部经历。英国学者密德尔顿认为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从离家到回家这段时间的完整经历。另一位英国学者霍洛韦在其著作中认为旅游产品是任何一种能满足市场欲望或需要的东西。这类定义的主要观点即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者的一次旅游经历。这个概念强调了旅游产品的整体性,将旅游者在此过程中的旅游活动以经历或体验的形式展开,而这种经历或体验正是旅游产品的消费形式、消费过程和具体用途,不能等同于产品本身。

从供给角度来看,林南枝、陶汉军认为,从目的地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这是由多种成分组合而成的混合体,是以服务形式表现的无形产品。魏小安认为,旅游产品是提供给旅游者消费的各种要素的组合,其典型和传统的市场形象表现为旅游线路。谢彦君认为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性休闲体验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和劳务的总和。申葆嘉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产品是旅游服务诸行业为旅游者满足游程中生活和旅游目的需要所提供各类服务的总称。这类旅游产品的定义更强调了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旅游经营者的重要性,这样就有了进一步的分类,即总体旅游产品和单项旅游产品。

综上所述,不同角度的定义都有其利弊,很难为旅游产品界定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概念。基于旅游需求角度出发的旅游产品定义忽视了旅游经营者在其中的贡献,更强调一种经历或体验,因此本文更倾向于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定义旅游产品,结合上文定义的茶禅文化,即认为:

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茶禅文化吸引物及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文化、休闲需求的各种实物与劳务的总和。

四、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与特征

(一)产品内容

由于旅游产品本身内容广博,广义上,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要,旅游经营者需要向旅游市场提供的产品类型十分多样,而狭义的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旅游企业的某项旅游产品、旅游项目。

考虑茶禅文化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以狭义的旅游产品内容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认为,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一种组合型产品,他包括以下几种:

1、环境要素: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禅”之一词,属于宗教范畴,是最先发端于寺庙的,这样一种环境正是孕育茶禅文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佛寺的实体建筑是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此外,光有佛寺不可,还须茶田,两者共同组成茶禅文化旅游的环境要素,是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机组成。

2、服务要素:通过物化劳动来为茶禅文化旅游者服务,提供效用或产生新的效用。这一类产品有茶艺表演,茶禅演出、茶禅歌谣、炒茶、制茶等体验性、文化性产品。这类旅游产品通过具体的服务展示了茶禅文化在旅游中的应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体验。

3、商品要素:提供非茶禅旅游部门生产的旅游商品,这一类产品有自营或外包的成品茶叶,各类茶具、茶宴所用到的用具及其他展示茶禅文化的旅游商品。这类产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能帮助游客回味在旅游产品中所获得的体验与经历,同时也是可带走的茶禅文化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欣赏性。

4、知识要素:提供茶禅文化的专业知识,通过翻译与导游对茶禅文化进行系统而清晰的介绍,还包括茶禅文化讲坛,茶禅文化展示馆等方式,为游客还原茶禅文化的真实风貌。

(二)产品特征

茶禅文化旅游产品具有有别于一般旅游产品的特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1、文化创造、传承与赋予。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传统文化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中所表现与蕴含的茶禅文化具有独特性,历史悠久韵味悠长。这一类旅游产品正是表现了一种文化的创造、传承与赋予。

2、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茶禅文化旅游产品较之其他的旅游产品,可表现的方式十分多样。不仅可以欣赏茶禅的演出,体验茶园与禅堂,更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去领悟其内在的涵义。

3、境界的追求。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中通常传达了其内涵和境界,这类产品在参与或体验前,首先需要游客先脱离原本存在的社会,心定下来,再去品味茶禅的滋味。茶禅的本质是破执,即无念无执,追求内心的领悟,这种感受本身是因人而异的,再通过仪式来形成精神上、心情上的升华和转化。相较其他旅游产品。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体现为一个境界的追求。

4、庄严性与趣味性并存。茶禅文化本身与宗教文化紧密相连,因此也具有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特点,即庄严性。寺庙等宗教圣地要求游客在面对此类旅游产品是保持一种敬畏与尊重的态度;而茶禅文化又与茶文化相生相依,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中可参与、体验的旅游项目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五、小结

禅茶文化论文篇(4)

去岁金秋十月,轰动海内外的禅茶文化“嘉年华”盛会――天下赵州国际禅茶文化交流大会 在河北赵州柏林禅寺隆重召开。这一盛会引起了世界禅茶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韩国《茶的世 界》杂志不惜以连续两期杂志的版面,全方位报道和关注了这次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禅茶文化 盛举。禅文化、茶文化、禅意茶韵交融,合二为一的禅茶文化,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一 大贡献。这次大会最具影响力的、亦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就是诞生了中国禅茶文化四大精 神和四大功能。2005年10月20日上午,当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大德在石家庄人民会 堂正式宣告了中国禅茶文化“正、清、和、雅”四大精神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 大功能时,意味着中国禅茶文化所承载的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极大地提升了禅茶文化 的品位,指明了中国禅茶文化的发展方向,由此也必将推动禅茶文化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现把净慧大德讲话全文摘录如下:

在这金秋收获的季节,各位从四面八方,聚集在赵州禅茶之发源地――河北,共同品味赵州 禅茶的清芬甘美,探讨禅茶文化的精神奥妙,交流禅茶活动的经验体会。这是一个难得的盛 会。在此,我代表河北省佛教协会和柏林禅寺,对各位的光临和参与,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 心的感谢!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中的落实与升华。有学 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正”字上,道家文化的精神集 中体现在一个“清”字上,佛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也就是说,儒家主 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那么,作为中国文化中的茶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呢?我想, 一个“雅”字可以体现它。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正、清、 和、雅四个字,四种气,大致可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作为禅与茶相结合而形成 的“禅茶文化”,既有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教的和气,更有茶文化本身的雅气,正 、清、和、雅的综合,完整地体现了禅茶文化的根本精神。

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参 悟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迷者迷于贪嗔痴,悟者悟于戒定慧。贪嗔痴 乃人生修养必除之三毒,戒定慧乃人生成就必修之三学。人生执三毒而不觉,是为迷失之人 生;人生修三学而恒觉,是为觉悟之人生。人生执三毒而迷,不离日用事;人生修三学而觉 ,亦不离日用事。人生在日用事中迷,人生亦在日用事中觉。迷失与觉悟,同在一件事情上 起作用,同在当下一念之间的迷惑与觉照。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 的就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 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觉悟,禅即是茶,茶即是禅;清化浊,浊变清 ;雅化俗,俗变雅。

禅花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 的特殊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观照与感 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之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将禅茶文 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 ,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感恩――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了人文精神,充 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 就互相和气。

包容――用包容的心态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 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清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 中得到落实。

分享――用分享的心态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难, 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心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 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结缘――用结缘的心态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佛缘,让法 的智慧,佛的慈慧,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深入 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四 大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的四大功能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地开创新境界,不断总结经验,不断 发挥禅茶文化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 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以上是我对禅茶文化的一点初浅的体会和认识。

这次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但愿今后会有更多的机会,以便更多 的中外禅茶文化爱好者能像今天这样,济济一堂,共享禅茶的正清和雅之气,为这个热烦的 世界注入一剂吉祥。

当净慧大德在赵州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上表述了中国禅茶文化新概念时,听之,读之,使禅茶 界人士顿觉胸臆为之一畅,视野为之一阔。也许有人要问:中国禅茶文化理念究竟是怎样诞 生的?“正、清、和、雅”这四大精神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的出处从何 而来?在这里,首先我想把“正、清、和、雅”这四个字作为禅茶文化精神的来龙去脉作一 说明,因为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中国禅茶文化精神诞生的全过程。

二OO五年九月十九日下午,我应邢台市茶文化学会会长项春霞女士诚请,特邀时在邢台玉泉 寺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大德前往“三剑茶艺馆”品茗论禅。当 时除了我和项春霞之外,还有邢台市茶文化学会秘书长刘洋先生、中国实验水墨青年画家梁 建平先生、青年杂文专栏作家尹纪周先生。因“天下赵州国际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召开在即 ,距会期仅剩一个月的时间。以净慧长老在海内外禅宗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又是本次赵州 大会的组委会主任,所以我首先想到的是请净慧大德借赵州禅茶文化大会召开之际,总结、 归纳和推出茶佛界期盼以久的中国禅茶文化理念,并以此作为禅茶文化的核心而发扬光大, 这对举扬赵州“吃茶去”任运自在的生活禅风以及赵州作为中国禅茶文化发祥地,均具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于是关于茶、关于禅的话题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声中铺开了。此时三剑茶 馆“洞庭碧螺”雅间内茶烟袅袅,淡兴正味,大家讨论的气氛异常活跃。当时,我对净慧老 和尚说:“中国茶德有廉、美、和、敬之‘和’,中国茶礼有俭、清、和、静之‘和’,中 国茶道基本思想有和、静、怡、真之‘和’,日本茶道精神中有和、敬、清、寂之‘和’,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和合’文化,以‘和’为中心,我感觉在禅茶文化的理念里是否也 应该有个‘和’字呢?”只见净慧老和尚念珠在握,双眼微闭,略有所思。恰好桌面上有河 北省茶文化学会和邢台市茶文化学会主办的《茶文化大观》报,报上正好刊有一代国学大师 文怀沙老先生的照片,净慧老和尚若有所悟,指着文老的照片说:“前一段时间,我在北京 的时候,文老先生给我写过‘正清和气’四个字,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 这些都是和禅茶的精神相关的。‘气’是这三个字的辅助字,还差一个字,那么再加个什么 字呢?茶是什么气呢?”是啊,茶应该用什么字来表达?所有人均陷入沉思中……但见老和 尚举起品茗杯小啜一口后,很郑重地说道‘雅’字能不能代表茶呢?‘雅气’如何?”好 一个茶文化主“雅”,一语即出,立刻攫人心怀,现场的气氛又一次达到高潮。净慧老和尚 看到大家的那股兴奋劲很是高兴,继而说:“‘清’字和‘雅’字刚好合平仄,这四个字放 在一起本身看起来很庄重。”老和尚话音刚落,大家不约而同地连声赞誉:“好!太好了! ” 一贯严谨的老和尚最后叮嘱大家:“这个提法还不成熟,多找一些禅茶人士再好好研究一下 。”于是大家围绕着这四个字开始了论证。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传入中国后,为适应中国的国 情,在传播和推展过程中吸纳并融合了中国道、儒两家的文化思想,而中国茶文化兼融了儒 、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精髓而传承下来。“正”者,为人之正,为事之正,秉正、公正、 正气、清正等等,不但儒家主正,佛家也讲“正觉”、“依正不二”、“正信”、“正觉” 等等,其最终境界与儒家不谋而合;“清”者,清心、清淡、清廉、清馨、清净、清白、清 新等,崇尚“道法自然”和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相互依存、一体不二。认为茶发“自然之 性”,饮者要“清心神”“参造化”“通仙灵”,追求秉于性灵,回归自然的境界;“和” 者,强调和谐、和睦、和气、和爱、和平、和美、和解、和善、祥和等;“雅”者,文雅、 高雅、儒雅、雅志等,是在环境雅、茶具雅、茶客雅、饮茶方式雅,无雅则无茶艺、无茶文 化,自然也就达不到禅道、茶道的境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 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思想,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 神。这也正好浓缩在“正、清、和、雅”的理念之中。

自净慧老和尚在邢台三剑茶艺馆归结出中国禅茶文化“正、清、和、雅”四个字后,经常也 在琢磨这四个字韵味。二OO五年十月十三日,距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只剩五天时间, 净慧老和尚百感交集,他在弘法归来的途为本次大会吟诗一首,正式把“正、清、和、 雅”四字融进了自己的诗偈之中,以示颂歌:

赵州一碗茶,今古味无差;根植菩提种,叶抽智慧芽。

瞿昙曾记?,鸿渐复添蛇;瓯注曹溪水,薪烧鹫岭桠。

虚空为玉盏,云水是天涯;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

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上供诸佛祖,平施百姓家。

人人亲受用,处处绝尘渣;林下清和满,廛中敬寂夸。

千年逢盛会,四海颂蒹葭;三字禅茶意,和风送迩遐。

2005年10月20日上午,天下禅茶界同人聚集在石家庄人民会堂,人们似乎在等待和期盼 一种声音从大会开幕式上传出。“正、清、和、雅”中的其中三个字是文怀沙老人的座佑铭 ,所以净慧大德特意把95岁高龄的文怀沙老人请到了现场。在会场的贵宾休息室内,我很高 兴地见到了文怀沙老人,我和文老是用上海话进行交谈,文老在上海生活了十几年,一口流 利的上海话为我和文老之间增添了许多话题和谈点,言谈中文老思路敏捷,透明、爽朗、谦 逊之中又略带狂放不羁,谈兴正浓处,我突然把话题一转,神秘兮兮地透了点天机给文老: “告诉您一个重要消息,在今天的开幕式上即将诞生出中国禅茶文化的理念,四个字的出处 是根据您老在养生、做人和行事之中常用的‘三字经’基础上加了一个‘雅’字。”“这是 真的 吗?”文老在疑惑中似乎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养生之道被净慧大德融进了禅茶文化的内涵 中。“正、清、和”三个字,文老每天从练九遍直至现在每天练八十一遍,他以声韵中的吐 、纳、吸把这三个字作为练气标准,以平衡阴平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文老耄耋仍葆年轻的心 的缘故。

当净慧老和尚在开幕式上正式宣布了中国禅茶文化“正、清、和、雅”四大精神以及“感恩 、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时,全场掌声雷动。我们从这雷鸣般的掌声中分享着一种喜 悦,而这喜悦也将预示着中国禅茶文化理念将被载入中国茶文化的史册。此时,站在主席台 上的文怀沙老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他讲起话来底气十足,根本不像年近百岁的颓颓 老者,他非常激动地说:“我感到今天是百感交集,净慧大师刚才的讲话真是可以说是发人 深省。我感到很荣幸!我这一辈子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是编了一部最大的书叫做《四部 文明》(又称《四大文明》,指文老主编的《商周文明》、《秦汉文明》、《六朝文明》、 《隋唐文明》,笔者注);另外我写了一个最短的文章是三个字,叫《正清和》,注解也是 三个字,正、清、和,原文是这样写的:《老子》是五千二百三十五字,我是三十三字真言 ――‘正、清、和,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斯三气也 。’这就是我的三字真言。感谢充满睿智又有慈悲心又持平等法的净慧大师,他也是当代的 高僧。我有幸在五十年前与他结缘,将慧大师当时春秋方盛、春秋方富,今年已是七十多岁 的人,垂垂老矣。我有一个毛病,什么都记得,就是把年纪忘了,我觉得我今年不到五十公 岁(台下笑)。那么在净慧大师面前他用一指破禅(法),我讲正清和,自己以为把传统文 化掌握在手里,结果被净慧大师一指破禅,加了一个‘雅’字,在正、清、和的后面加了一 个‘雅’字来解释、来点化我的正、清、和,我受教良深啊!”

幽默风趣的文老似感“最叹风雨故人来。”五十年前与净慧大师结缘,相续到五十年后的今 天,居然在石家庄完成了两位老人的杰作。文老的“正、清、和”字加上净慧老和尚的一个 “雅”字,如此绝妙地浑然一体,却圆成中国禅茶文化的殊胜资粮,成就了中国禅茶文化的 精神。文老洒脱无碍的言谈颇显一代国学泰斗之风采。文老拐仗在握,站立在台上依然声音 洪亮,神采飞扬,只见他又高声昂言:“我如饮其露,一杯清茶竟有这么多学问,禅和茶这 两个字,禅离不开思虑,就是安静地思虑,不是浮躁。静、躁这是一对矛盾,禅是需要从静 中领悟的。酒令人糊涂,茶令人清醒。郑板桥说‘难得糊涂’,我文怀沙说‘难得清醒’” ……接着,文老就茶文化与酒文化、糊涂文化与清醒文化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文老的 这一段发言则是借用了他为广州著名茶人邹梦兆先生编辑的《茶人雅韵系列丛书》亲笔书写 的序言《燕堂茶话》里的内容。文老在此序文中一再强调了“正、清、和”文化与茶文化一 脉相承的观点。故在赵州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上,文老把这段内容作为重点发言。现把《燕堂 茶话》(“燕堂老人”是文化圈内人赠予文老的别号,故为《燕堂茶话》,笔者注)两段内 容全部摘录如下,以贻读者:

茶文化与酒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酒令人糊涂,茶令人清醒。郑板桥说:“难得糊涂”;文怀沙说:“难得清醒”。只听说酗 酒闹事,却不曾听说品茶打架。

醒酒的良方是饮茶。

酿酒始于奴隶社会,喝茶则先于阶级社会。

茶人是酒人的老前辈。

人类糊涂之极,导致战争;世界清醒气爽,则走向和平。我晚年倡导《三字经》――“正、 清、和”文化,她与茶文化一脉相承。

我主张:少开酒楼,多设茶馆。

2005年3月25日漫笔

上短文,书讫。文怀沙自评曰:

“本人青年时代曾有酒精中毒的经验,我几乎醉死。复苏后,戒酒,遂移情于饮茶。”

宥于个人遭逢,以上《茶话》难免片面性,如冷静地平心而论:茶与酒各有千秋,即糊涂与 清醒各有各的用处。可悲者“该糊涂时偏偏清醒;该清醒时偏偏糊涂。”

“有的人大事糊涂,小事清醒;有的人小事糊涂,大事清醒……”

“看来清醒与糊涂也许有互补作用……”

“古今歌颂酒的诗、文真是太多、太多,本诸‘矫枉必须过正’,我歌颂茶!”

2005年3月27日灯下

文老发言意犹未尽,在他讲完以上话后又补充道:

“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赵州不但涌出英雄豪杰,更有了不起的禅茶文化,而且禅茶文 化就是产生智慧的地方,就是说,燕赵大地,不光是产生英雄的地方,而且是生产智慧的地 方。我相信,茶文化将与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互相呼应。我们的和谐社会因为茶文化的弘 扬而得到进一步的保证。”文老讲话妙语连珠,令全场观众掌声经久不息,其场面实在令人振奋和难忘。不知是巧合还 是文怀沙老人和净慧老和尚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文老有关“糊涂”与“清醒”、“茶” 与“酒”关系论述中,居然与净慧老和尚在阐述禅茶文化中的“悟”与“迷”、“雅”与“ 俗”观点不谋而合。也就是说,净慧大德所谓“迷者迷于贪嗔痴”“悟者悟于戒定慧”与文 怀沙老人所谓“糊涂”(迷)、“清醒”(悟)竟是如何巧妙,如此相似,如出一辙,真可 谓天地造化所得。

中国禅茶文化除有“正、清、和、雅”四大精神以外,净慧大德还提出了“感恩、包容、分 享、结缘”四大功能。这八个字的诞生首先落在“感恩”二字上,其产生的背景可追溯一九 九零年八月,净慧老和尚在正定临济禅寺盂兰盆于报恩法会上的讲话精神。当时,净慧老和 尚在《佛法与报恩》的发言中指出:“报恩,就是要求我们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有感恩思 想”。关于“感恩”的思想内涵,净慧大德在近十年来的各种佛事活动中不断加以运用和加 以完善。到了2003年,柏林禅寺隆重举行了万佛楼落成庆典时,净慧大德正式提出了将“ 感恩、分享、结缘”六个字作为庆典活动的指导思想。2005年5月,净慧大德在云南玉溪 市参加“释迦感恩文化苑”活动时受到启发,萌生出“感恩文化”的想法。净慧大德认为, 套用“感恩”一词以类比“报恩”的传统语言,是为了和主流语言接轨。他说:“我觉得佛 陀的一代教法中有关入世法的内容用‘感恩文化’或‘报恩文化’来加以概括,未尝不是一 种协时契机的新思考,值得认真探索,中国传统的‘推恩’、‘恩惠’思想,多强调上对下 的施恩,佛教的报恩思想多强调横向的彼此相互成就、相互感恩。我们提出了的‘感恩文化 ’,主要是想就落实‘生活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谈感恩文化,以及怎样落实感恩 文化的理念才能在关注心灵环保的实践中见到效果。”2005年7月初,净慧老和尚在参加 一次面对成功人士的讲座中,当他谈起“在生活中落实禅的安心法门”时,又在“感恩、分 享、结缘”六个字基础上加上了“包容”两个字,从此就产生了“四句话八个字”精神,把 它作为生活禅感恩文化的具体内涵,这就是――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 ;以分享的心回报大众;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2005年7月20日,净慧老和尚在柏林禅 寺举办的第十三届生活禅夏令营开幕式上,以《弘扬感恩文化,落实人间关怀》为题,正式 对这“八个字”作出全面的解释。现在就让我们重温净慧老和尚这一讲话的内容:

感恩者报四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国家恩,报三宝恩;以此心面对世界及天地万物。包容者修四行:即菩提达摩大师在《二入四行观》一文所说的四行,即报冤行,随缘行,无 所求行,称法行;以此心此行包容一切,和谐自他,理顺关系。

分享者行四摄: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以此心此行,分享成就,回报大众, 赢得朋友,赢得人心。

结缘者结四缘:即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以此心此缘创造善因善缘,成就善因 善果,创造和成就世出世间一切大事因缘。

怀抱四种心态:感恩、包容、分享、结缘;面对四件大事:世界、自他、大众、事业。一切 从感恩出发,这就是感恩文化的要义;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一切从心地开始,一切从根本做 起,一切从做人做事的具体言行做起,这就是感恩文化的要求。感恩文化的理念落实在人生 修养中,成就道德品行,圆满建功立业。感恩文化的理念落实在家庭生活中,父慈子孝,家 庭和睦,事业兴旺。感恩文化的理念落实在社会生活中,人心向善,社会和谐,经济繁荣, 文化发达。感恩文化的理念就是菩萨的理念,出家众成就这些理念,就是在成就菩萨精神, 就是落实四弘誓愿的大菩提心。总之,感恩文化的理念是生活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宗旨的 具体体现,是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思想的实际运用,是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言行 要求。

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非常英明,非常及时。我从佛陀的教法来体会,深深感到和 谐是生命内在的要求,必须从内心的和谐做起,必须从善待天地万物做起,必须从人的内心 净化、向善向上做起。只有这样,社会和谐才有基础,才有保障。因此,从佛教的立场来看 ,人的内心要和谐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谐必须从慈慧孝敬、友爱尊重 做起;社会要和谐必须从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做起;我们僧团要和谐必须从养成僧格、 融入僧团做起。在感恩文化理念的落实中,心灵环保有依托,社会和谐有内容,人间关怀有 目标,僧团建设有保证。

2005年中秋之夜,净慧老和尚来到了河北省茶文化学会所在地――石家庄“三字禅茶院” 品茗赏月,他在为参加活动的茶友们开示中,第一次把“感恩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指明 了禅茶文化的追求目标应在“感恩文化”中得到具体实践,这也是预示着中国禅茶文化四大 功能雏形的形成。

禅茶文化论文篇(5)

一、引言

和敬清寂,作为茶道的四精神被世人所知,那么茶道的“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茶道的清是四精神之手呢?

日本茶道的形成、发展和完成,离不开三个人的努力。村田珠光,吸收了禅院式的茶礼,创立了以素朴淡泊的禅理为中心的新式的茶道。之后,通过武野绍鸥,千利休,茶道与禅思想更加相融合,得到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与中国茶道完全不同的“茶禅一味”的日本式草庵似的茶道。通过各个茶师的努力,茶道已经变为开悟的道场。如以上所述,日本的茶道,是和禅密切相关的。特别是茶道四精神之一的“清”。

二、茶道清之清洁

铃木大拙在《禅和日本文化》中论述,茶道的精神是和敬清寂,清,就是指清洁,有时作为整顿的意思。即体现了物和心的清净洁白。清洁一切。例如,露地和茶室的扫除,必须要一尘不染,而且每次茶会必须要使用新的插花,新茶,新的茶巾等等。虽然,茶人喜爱一些古雅,有风韵历史,最好是残次不齐的茶道具,但也必须要一遍一遍仔细擦拭。

对参与茶会的人而言,必须要净身,即,洗澡,换上干净的衣服,一般情况下,是与茶室风味和谐统一素雅的和服。在茶亭中,有清水供客人净手使用,当然,这种清水一般是引用的自然水。自古以来,日本在朝拜神佛的时候都是要首先洗手净身。在神社或寺庙前面也设置有水钵。这种做法起源于千利休。他认为,茶道就是一种在家修行,据他所言,生火,煮水,品茶,这就是茶道的最高境界。他还主张,正因为茶室就是清净无垢的净土世界,所以要在茶室前设置石质的洗手盆。通过洗手,凡人抖落世间的凡尘,脱离世俗。

三、茶道具之清

《柳宗悦茶道论集》中指出,禅茶之器非美器,非真器,非宝器,非旧器,是具有元虚之心之器。这就是一心清净的禅机。

如前所述,茶人偏爱破损的、不完美的茶道具。他们所追求的正是这种美与不美的转化。被誉为茶道最高珍品的是井户茶碗。它原本是高丽的一种瓷器,是抹茶的茶碗。但是元形缺损,粗糙。茶人却认为,这是对“完美的否定”的最好诠释,是一种境界的体现。也因此受到茶人的偏爱。

而且,茶人多喜爱像墨画一样的黑色的茶碗。这也是受禅的影响。正如古田绍钦所说,黑色在否定色彩的同时,又表现其他颜色所无法表现的无限的颜色。也就是说,否定色彩的同时彰显更高境界的色彩。否定通俗意义上的美,创立了一种新的审美观。这也是“否定完美”的禅思想的体现。在六根清净,也就是“无”的状态之下,把丑也当做一种禅式的美来感受。因为否定,也就意味着我们有了寻找发现美的可能性。简而言之,从不足中发现美,欣赏美。井户茶碗和墨画所体现的正是这种否定外形,抓本质,不因外形之美而惑,追求真理的禅的思想。也可以说是茶道具的另类“清”,即禅机之“清”。

四、茶道清之“六根清净”

句锅岛论语所述,茶的本意是清六根,眼见之挂抽,插花,鼻之闻香,耳之听音,口之品味,身之正礼仪,五根清净之时,意即清净。

六根即是,眼根,耳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是认识人间的根本。为了精进,必须放弃妄执,清净内心。这即是六根清净。主人在做茶之时,只专注于手中所握,放下之后,自然将之移出心外。这也就是所说的,正念相续一贯;心境一如物我不二;正受然不受的禅定三昧的境界。换言之,进入六根清净,精神集中,也就是无一物的境界。

五、茶道清之最高境界――禅之无

《茶书》记载:茶室的简素清净源于禅室。禅院不同于其他的宗派,是僧侣的住所。会堂并非礼拜巡礼之处,是修禅者集合讨论诗,冥想的道场。禅室中间佛坛之后的凹壁,是禅宗菩提达摩之像,除间或有释迦牟尼之像外,无其他饰物。

禅宗大师铃木大拙也指出,禅茶共同之处,在于使食物单纯化,去除不必要之物。也就是说,茶是一种原始的单纯性的美,为了亲近自然,实现理想,茶人才蹲坐在只有四个半榻榻米的小房间内。这与禅的关联直接而又简洁。

这种简单朴素,究其最终,是无一物。

久松真一在《茶的精神》中指出,茶道的创造性精神就是无,无不是鉴赏的,而是创造的,无创造了一切,所以无才是创造日本茶道文化的根源。

茶人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无一物种无尽藏”的境地。也就是说,把有限的“无”变为无限的“有”。“无”本是禅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六祖慧能大师。这里的无并不是与有相对立的无,而是超脱有无二元对立的绝对无。

茶室追求简单朴素正是源于此吧。从一切皆有的不安中,将无完全解放,建立本来无一物的绝对的否定的世界。在仅仅四个半榻榻米的空间中,听着杜鹃的啼叫,风的声音,将身份等级全部丢掉,从日常的无限烦闷中,解放自己,换言之“无中生有”。

无一物,总是给人以消极之感,但是就像无一物种无尽藏一样,在无中,也就有了自由自在的创造性。创造只有在绝对无的背景下才可以完成,由此可见,无一物不仅不消极,还是最积极的意义所在。

六、结论

如上所述,“清”渗透到茶道的方方面面。茶道具,礼仪做法,乃至茶道精神。因此可以说,独特的茶文化在日本形成的根本原因正是源于“本来无一物”“无一物种无尽藏”的禅学理念。当然,六根清净也是“无”之体现。由此,日本茶道从仅仅带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活动脱颖而出,成为一种开悟的道场。

参考文献:

[1]熊功夫.柳宗悦茶道集[C].岩波店, 1987.

[2]三枝薄音・清水太郎.日本哲学思想全集[M].平凡社,1980.

[3]福俊翁.和敬清寂について.1969.

[4]洪帆.茶道と禅茶禅一味を中心に[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三.茶の本[M].岩波店, 1930.

禅茶文化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145-02

禅宗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是一种传入中国的国外文化,它在唐宋之际,与我国当时的儒家、道家思想相结合,并完成了向中国思想的转变,形成了最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与此同时,禅宗文化还促成了三教合流,为我国美学的第二次突破做出了突出贡献。茶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传播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以其清淡雅兴的特色,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玄学家们更是将茶文化看作是一种精神象征。禅宗文化与茶文化在本质上而言,具有紧密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此外,禅宗文化对茶器的设计也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饮茶精神,并以茶文化的清新特质散发着优美的特质,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下面,我们就结合我国的禅宗文化和茶文化,谈谈其对茶器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将禅宗精神赋予其中,提高茶文化的价值。

一、禅宗文化的概述以及它与茶道的关系

禅宗起源于古印度,作为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后,发展成为了中国禅宗,后来经过多次改革,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我国的禅宗文化体现着佛教的特性特征,慢慢受到了统治者的拥护,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

众所周知,我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世界上制茶最早的国家之一,茶道在中国具有独特的内涵意义,代表着人的精神气韵,所谓的禅茶一味就是文化传承的产物。另外,我国的禅宗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也不仅如此,它该代表着“饮茶之道”,也就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正心修身,将美学特征融入其中,强调茶德、茶艺精神。随着我国文化的传承发展,我国的茶文化也讲求更高的境界,强调“味”与“心”的有机结合,并且注重生活之礼仪。与此同时,我国的禅宗文化对当代茶器设计也产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对茶器外观样式、外形设计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体现着茶器的美学特征。

二、禅宗文化对当代茶器设计的影响

第一,禅宗美学观与现代设计美学观的相通性分析。设计美学从属于艺术美学范畴,属于人类上层建筑,在漫漫的历史时间里,人们不断对于美的认识和总结,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的哲学体系有许多,也诞生了五色缤纷的风格流派。游趣,可以称之为一种状态或者态度。“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在活泼的生命中,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去体验那无限的、永恒的、空寂的宇宙本体。” 禅趣,是出世的洒脱与不羁洋,解脱的满洒和无忧无虑的淡然。两者合二为一,在茶器的设计中得到了运用,许多游玩图案的茶器也是由此而来。

第二,禅在当今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在设计中,对禅宗思想应用最多的莫过于日本,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上,体现了一种质朴的简洁与宁静,让作品呈现出一种雅致高洁的格调,形成了独特的东方韵味和独特的东方美学观,平静优雅而自然。除此之外,近些年,茶器也开始关注禅宗文化的运用,将器具外形的设计、图案的绘画与设计相结合,让人们在虚与实,有和无中感受世界的美好。

三、禅在茶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先从造型元素入手,运用比较圆润的造型线去阐述此产品,饱满而稳重。另外在材质上考虑使用陶土材质,亲切不冷漠,拥有温和且质朴的纹理,材料本身真实的袒露,不刻意的去改变,苟求材料原本的自然美感。在色彩上考虑黑白灰色调或运用饱和度比较低的彩色,色调淡雅而不张扬。在实现的过程中,对于造型线和形态关系就行草图推敲,软件深化,用一种简洁的方式来表现禅意的那种空灵悠远的味道,使物具备除物质形态之外的意识因素。

现如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将计算机辅助设计作用于茶器设计也就成为了大势所趋。具体而言,它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用到了Rhinceros、Keyshot、3DMax、Photoshop以及AI等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在对方案进行建模以及后期处理后,计算机辅助设计全部服务于设计,从设计出发去进行虚拟实现,进而展现出茶器设计与禅宗文化的完美结合,并在其中添加现代化技术手段,融入新科技设备,真正做到禅宗文化与茶器器皿的合二为一,做好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工作。

四、结语

其实,无论是茶事还是佛事,都是我们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在当下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我们不能丢到我们的文化传统。在历史文化流失巨大的当下,作为设计人员来讲更应该去追寻属于我们的文化符号。从禅宗文化的角度阐述禅宗对于设计实践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它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学会运用禅理中的智慧去应对我们在设计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达到一种意识思维的高度凝结。禅宗讲究“无法”,其实也是对于本心重要性的强调,放下执念直面本心,无念无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妙有为用的深奥的哲理来指引人们去思考。禅宗与设计的结合,在设计史上形成很深远的影响。也使这一类的设计找到了哲学归宿,让设计的实践活动上升到了对于禅宗哲学观的理解层面上,并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和设计品格。这也需要现代设计师去重新审视和挖掘它与设计上的可能性,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更美好的设计作品,实现禅宗文化与茶器设计的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禅茶文化论文篇(7)

关键字:禅宗思想日本建筑美学意境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禅宗,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是印度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冲突和融合,以及理论形式上自我调整的产物。禅宗自产生之日起,就给中国各个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同样也对其他民族的宗教、艺术、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作用,其中对日本的影响尤为突出。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载体,必然受到文化的熏陶。日本建筑与禅意的碰撞融合,既丰富了建筑的意蕴内涵,也使抽象的禅宗变得更加真实具体。

第一章禅宗与日本建筑

1.1禅宗

禅宗,源于佛教文化东渐,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重要的佛学宗派。“禅”一词起源于梵文,有 “冥想”、“静虑”之意,包含着使人精神专注,消除杂念,自我反思,最终体会真理的内涵。禅作为参悟世界的一种精神修持的方法,其本质是 “心”和“顿悟”。禅宗几乎不崇拜任何偶像,在禅学看来,“自心”创造万物,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的心中,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由心所生。南怀瑾说:“禅让我们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同时又看见了自己。当一个人能够透过事物的表像而彻了其本然时,那就是禅的境界”。禅是参透,是放下,禅能引领我们发现从容淡泊的境界,为生命找寻真正的解脱。

1.2禅宗与日本建筑

在日本历史上,禅宗的传播渠道恰是隋唐以后,借助于佛教徒的传教求法,依附于佛教的东渡而传到这个岛国的。经过镰仓、室町和德川幕府时期后,禅宗在日本慢慢积淀下来,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远甚于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日本人民的修养、道德、精神生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形式,必然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引导。禅宗融入日本建筑之中,使得日本的建筑设计成为精神性空间的代表。无论是日本的住宅、宫殿建筑亦或是传统、现代建筑;无论是建筑材质上还是氛围上,都或多或少体现出一种禅宗的精神意蕴,一种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冷静超脱的精神气质和枯淡空寂的审美取向。

第二章日本传统建筑中的禅宗体现

2.1禅宗与茶室

所谓“茶禅一味”,乃是僧侣饮茶之习与文人以茶参禅的产物,是禅门释家和文人骚客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唐宋时期,维系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与寺院、僧侣、禅宗密切关系的一是茶,物质纽带;二是诗,精神纽带。茶成为生活禅的一个部分,具有静、定、清、雅、淡的性格,与人性中狂、乱、躁的一面形成对比,饮茶能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宁静满足。“以禅品茶,以茶论禅,参禅如品茶,品茶可参禅”。

茶室,故名思议是为举办饮茶活动而筑造的建筑。日本人把茶道融入园林之中,形成了茶庭,茶室即是茶庭中的主体建筑。茶室是日本最具传统风格特征的住宅类型,可以说是日本建筑精神性空间的代表之一。除了精神方面,日本茶室建筑大多只用木材、竹子、麦梗,砂土等轻巧、自然不加修饰的材料,内部装饰也十分简约,除了榻榻米、墙壁、地窗,茶室里一般就放着壁龛,与必备的茶具,再无其他;茶室的内外构造都力 “非对称性”,避免重复,这也体现出禅宗里“无常”的概念。在无限变化的时空中,所有人世间的交会都是绝无仅有的特殊存在,因此茶道中也讲究“一期一会”;茶室常用茅草屋顶,纤细脆弱的支柱,没有分量的竹子来支撑,室内色彩清淡,体现一种枯寂之美。看似粗陋简单的环境却营造出深远的禅宗精神和茶道气质,使人在饮茶之间忘却俗世中的烦恼与浮躁。

2.2禅宗与宫殿建筑

日本的宫殿建筑与世界各国宫殿建筑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不追求繁琐雍容而崇尚简洁静雅。另外日本匠人善用自然材质,这个特色在宫殿建筑中也有表现,就连正式的皇宫气氛亦是闲适的。基本上,所有的宫殿建筑都是不着色彩,而是露出木头本色的“素木造”。没有华贵的材料,没有繁复的装饰,一切都仿佛出于自然那般朴实。禅宗中提倡淡泊、从容、超脱,认为“财、名”是幸福的障碍,不是公认好的东西对所有人都好,适合自己的东西就是最好的,不要因为追求虚妄的东西而忽略自己真正的需求。于是在需要体现尊贵权威的宫殿建筑里亦摒弃了奢华繁复,使得统治者也能够抛弃内心的繁杂与私欲,去体味内在的高雅和修养才是得道的最高表现。

第三章日本近现代建筑中的禅宗体现

3.1禅宗与宗教建筑

光之教堂是安藤忠雄最著名的建筑作品之一,空间以坚实的混凝土墙所围合,创造出绝对黑暗空间,阳光从墙体上留出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开口渗透进来,从而形成著名的“光的十字架”。教堂室内的冷灰色光调为人们营造出一种枯淡和宁寂的心境,将外部世界的喧嚣隔绝,人的内在精神和心灵得以净化,让人不禁感受到与神灵接近的神秘之感;建筑材料采用天然木结构和混凝土墙壁,并保留了粗糙自然的质感,地面、墙壁及家具也处理得十分简朴。在这单纯而又富于实质性的建筑中,安藤以震撼心灵的自然美感,具有那种酷似老僧禅定般的纯粹素净,体现了对于“禅是作为参悟世界的一种精神修持的方法”的重视,极简的设计也蕴含着禅宗所崇尚的“简单纯粹”,运用现代手法赋予建筑内在深厚的禅宗美学意境,塑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禅宗气氛,是禅宗思想传承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典范。

3.2禅宗与住宅建筑

日本住宅建筑和室内陈设“简约”的特点也是禅宗审美观的直接体现,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设计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现代主义追求形式追随功能,认为可以摒弃不必要的繁杂装饰,使物体的表现形式随功能而改变。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曾经提出“少即是多”设计理念,成为现代设计领域极为重要的观点和导向。而这种“少”并不意味着单调无内涵,真正的简约是复杂的升华,是少而精的艺术,是丰富的另一种表现。

日式住宅的简约首先体现在建筑构造上,结构通常不复杂,几乎仅由地板、柱子和屋顶三部分组成,有的住宅外侧屋檐下有条走廊,供避雨、静坐或小憩;其次住宅内部的陈设也极其简化,几乎空无一物,只是在一边设有壁橱,用来放置衣服和被褥等;日本人讲究淡泊宁静,清新脱俗,所以日本当代家具设计也大多强调功能性,装饰点缀较少,造型简洁,多为直线条,奢华的风格非常少见。禅学思想强调用最简单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这样世界也会变的简单。复杂往往来自于人心和人为,再复杂的事物看破了也就是简单明了了。日式住宅的设计正切合了这一论调,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东方文化内涵。

结语

禅宗与建筑,一种独特互生的关系。日本建筑师们,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道路上,不停地探索,使得禅宗思想的文化内涵在建筑设计中不断升华。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文化趋于大同,如何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借鉴他国之长推陈出新,如何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提升中国建筑设计水平,是当前我国建筑设计界面临的挑战,中国当代建筑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范尔蒴:《空间透明性:日本建筑的当代特征与传统文化渊源》[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1。

[2].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禅茶文化论文篇(8)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之风由来已久,自唐代“茶圣”陆羽著作《茶经》问世以来,中国的茶便形成了一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禅,是中国禅宗的一种思维方法,禅茶,是以茶参悟禅理的一种人文境界.茶文化与禅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浸润相互交融而最终成就“禅茶一味”之境界,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1]在广西桂林,参禅之地参差不齐且观光茶园产业发展短暂,缺乏文化内涵和参考价值,本文中将中国禅宗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营造独具特色的茶园景观,进而为现代观光茶园的规划发展提供些许启发.

1项目概况

七仙峰茶场(以下简称茶场)位于广西桂林市阳朔县,海拔高达800米左右,茶场主体由七座高耸山峰组成.内现有生态茶园近1000亩,常年云雾缭绕,周围天然植被保护完好,自然风光秀丽,茶树景观资源极为丰富,适合发展集观光游览与成品茶生产为一体的观光茶园产业.茶场地形起伏较大,拥有天然的的峡谷及似“聚宝盆”场地,且位于入口处第一个山头为整个茶场制高点.现有道路游线清晰呈环状环绕,便于参观游览.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同类型观光茶园有临桂县的刘三姐茶园,主打广西山歌对唱,刘三姐实景表演等项目.而真正的“禅茶一味”的好去处却寥寥无几,以茶悟禅,使茶与禅在精神及物质层面上的双重契合,对提升观光茶园的文化内涵和发展现代高品质旅游有显著的影响.

2规划目标及定位

本项目主要为游客提供住宿养生游览场所及集茶叶活动、禅宗文化、自然风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于一体的开放型高端旅游度假区,并构建为现代游览系统,形成游、购、娱、养生结合的旅游景区,使其成为展示广西茶文化圣地以及集生态养生为一体的怡人和谐的长寿天堂.

3设计构思

正所谓“禅茶一味”,中国茶文化的思想与佛教禅宗文化历来是紧密不可分割的,中国茶道“和、敬、清、寂”与禅宗“本心、迷失、开悟、境界”不谋而合.品茶,观其色,品其味,悟其道,如同人生历程,慢慢品味,最后便会天地开阔.佛教中的修禅“人生三昧”为人生真谛,正如品茶的所思所感一般,人的一生经历首先是眼观世界,其次是慢慢沉淀,用心体味,最后是回顾一生,细品人生价值.故本项目以“禅、茶”为主要核心思想,营造出清新、闲适的逍遥度假天堂氛围.充分考虑茶的主题、禅的内涵及茶田的独有特色,把“茶禅一味、人生三昧”与规划布局自然融合,以茶禅文化为主线,贯穿整个景区,策划项目、设计景观、营造意境、开发产品、形成产业、塑造形象.并且强调本地文化,项目策划、景观设计均以茶禅文化为魂,以自然、人文和谐构建地缘生态体系.

4功能分区

以“禅茶一味,人生三昧”主题对茶园划分为五个功能区.分别为入口服务区、观光游览区、休闲度假区、清修疗养区和文化体验区.整个项目以“观—品—悟”暗线串联.

4.1入口服务区

入口服务及园务管理区,塑造茶园最初印象,给人和谐平静的精神感受.完善服务配套,树立景区形象,通过标志性主题景观吸引并引导游客进入景区,形成游客集散、接待服务中心.主要项目有:三重门、茶产品加工厂、品茗阁.三重门:景区入口大门,一门三口,意为品茶“品”字变形,预示着一入门便抛却一切杂念,进入和谐与平静的世界.与观光游览区的“高山流水”相呼应,构造一幅山水禅茶图画.

4.2茶园观光区

突出“观”字,“观花,观叶,观世界.”入口之后第一个展示的区域,是整个茶园的标志与制高点所在处,集观赏游览摄影和采茶体验为一体.同时也是品茶、“人生三昧”之初,即重在外在感官体验,眼观世界.以花田、茶田、标志性雕塑营造美丽的景观.规划项目:高山流水、禅茶之源、一花世界、茶事体验等.高山流水:在原入口山体塌方处以叠石流水攀援植物营造高山流水的境界.藏源、引流,让人对流水更高处和景区更深处产生美妙的联想,引导其进入景区.同时也比喻着斟茶的壶口,倾泻而下的流水如茶水般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一花世界:茶田花海区.引佛祖“拈花一笑”典故,阐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深奥禅理.在观光游览区种植一大片花田,寓意花花世界,也是人生最初眼观世界的阶段,绚烂的花朵与鲜绿的茶叶融合,便是人生美妙的开始.

4.3休闲度假区

突出“品”字,“品茗,品味,品人生.”沉淀与细细品味前半段旅程中的种种美景,将其对禅茶的体验上升一个层次,以真实的体验进一步对“品”的解读.主要项目:高档别墅区、星级酒店群、茶艺馆、茶浴中心、购物风情街、健身活动区等,为住户提供安全舒适便捷服务,打造出闲适的人间“桃源”仙境.茶艺馆:声、味、香的综合享受.一曲古筝高山流水,一杯清茶品味人生,以丝竹琴笙之雅附品茶之趣,安静地思考,细细地品味,适合清晨或午后休憩.

4.4清修疗养区

着重“悟”字,“悟天,悟地,悟禅空”.看似旅程的终点,却是感悟人生真谛的起点,也是品茶最后回甘的身心合一感受.规划项目:坐禅石崖、太极禅馆、花木禅园、桃花坞、百草医馆、禅诗乐坊等.坐禅石崖:原峡谷中注入一汪清澈的碧水,峡谷的尽头置石跌水,增添灵动之气,配以植物配景,雾色弥漫,营造清修氛围.花木禅园:汇集竹、茶、礼佛植物并与周围的禅茶静阁、百草医馆、禅诗乐坊等相联系,形成独具意境的休闲养生游憩空间.

4.5禅茶体验区

茶心区即最核心区域.在本区域中,以“天圆地方”理念构建观景平台茶禅馆和莲花池景观,汇聚天地灵气,营造“茶心”的意境,并策划游客参禅、茶舞表演以及定期的茶事祭拜活动,打造禅文化与茶文化的紧密结合,为游人提供美与灵的双重享受.规划项目:佛韵莲池、九重天禅茶阁、问禅道、茶心广场等.佛韵莲池:“天圆地方”之“地方”,中央地形“聚宝盆”底部设置成类方形水池,以水景与莲花汀步以及水生睡莲结合,莲花汀步为偶数,即阴数,象征精致稳定,平静和谐的幸福生活.营造“步步生莲”的佛教意境,融入水的灵气,使其更具代表性,让人感觉与禅祖同在.九重天禅茶阁:位于莲池旁的小山坡上,“天圆地方”之“天圆”,茶树的层数为单数,即阳数,寓事物的发展变化,人类的不断进步.以九层茶树层层叠叠而上到达象征九重天的“琼台”,象征人生的圆满.与莲花池对望,象征“天圆地方”天地和谐的禅茶文化.此处正是整个分区的高潮,也是体味“禅茶一味”的好去处.问禅道:攀登九重天禅茶阁的蜿蜒步道,禅道有两条,一条以古今传承的禅的故事、禅的思悟给人们以启发;另一条规划修禅步道,分苦、乐、定、慧四段,使游客健足养生、体验人生的苦乐,尝尽酸甜苦乐之后体会到“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禅意境界.

5种植设计

景区的基调树种主要以茶为主,为突出禅茶一味的主题,在景区内种植与佛教有关的植物,例如佛教的“五树”:菩提树、贝叶棕、高榕、槟榔、糖棕,“六花”:荷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缅桂花和地涌金莲.[2]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佛教植物,依据不同的分区进行植物设计.入口服务区需主题鲜明,体现出茶场含蓄内敛的特质,且人流、车流较多,生态停车场边可选择枝叶繁茂的高大树种,广场处设置花坛、绿篱.上层种植银杏、雪松、假槟榔、高榕,中层为桂花、紫薇,下层种植睡莲、文殊兰、红叶石楠、三色堇、龟背竹.与茶园观光区的交融延续,让人有一探究竟之意.茶园观光区热烈、活泼、田园生态,以茶树为主并辅以小面积的冷季花田.中层种植桂花、茶花,下层种植虞美人、矢车菊、宿根鼠尾草、金鸡菊、香雪球、花菱草、油菜花等鲜艳的色彩活泼灵动,给人们充分的视觉享受.茶与花的结合,和谐美好,体现该区域重在感官享受,响应眼观世界的主题.休闲度假区主要体现其雅致及低调奢华的特征,以居住为主,应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物质和精神需求.可选择耐践踏、带色彩的植物,秋色叶植物体现品味.上层:银杏、枫香、雪松、栾树、香樟、棕榈、鱼尾葵,中层:芭蕉、毛竹、山茶,下层:萱草、文殊兰、波斯菊、杜鹃、小叶女贞、红叶石楠.与佛禅有关的植物种类,让人们的居住区充满和谐的气氛,从多种角度享受茶场的茶禅之缘.清修疗养区以营造宁静、诗意的氛围为主,种植高大乔木和彩花植物,雅致中不失单调.上层种植菩提、榕树、杜英、木棉、玉兰,中层为毛竹、佛肚竹、芭蕉、苏铁、桂花等,下层以曼珠沙华、文殊兰、冷水花、莲花、紫藤为主.禅茶体验区着重体现禅茶文化,禅文化气息之浓厚,不论是乔木灌草还是水生植物,都营造出佛禅包容合一的境界,上层种植榕树、菩提树、假槟榔、木棉,中层种植紫竹、桂花、青檀、鸡蛋花,下层种植荷花、文殊兰、南天竹、紫鸭跖草、曼珠沙华、龟背竹.层叠的茶树与佛教植物的协调统一,让禅茶一味给人们更深的感官感受.

6小结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将茶文化与中国传统禅文化相融合,将为茶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3]茶禅一味,当以吃茶品味禅意,由禅意体会平常,于平常证得清净;禅茶一味,当以禅意演练茶艺,由茶艺进升茶道,于茶道证悟禅道.[4]桂林七仙峰观光茶园在对茶田旅游进行开发的同时,深度挖掘其内涵文化,做到既符合实情又能独树一帜,成为独具特色的茶田旅游区.其采取茶与禅相结合的生态化、合理化的生产布局形式,将茶业活动、自然风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是茶园旅游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也是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桂林市七仙峰茶田旅游度假区以禅宗和茶文化为独特切入点,将“茶魂”充分提炼出来,通过景观意境的营造,让体验者有所思,悟出人生的真谛.并有效地将农业景观与现代旅游紧密结合,带动生态茶园观光旅游的发展,提高了茶产业的附加值,并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以茶悟禅,在物质与精神上达到高度契合,为观光茶园旅游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贠旭彤,肖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业试验基地景观规划设计———探寻茶文化与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结合之路[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5):210.

〔2〕胡晓梅,黄成林,张云彬.植物文化性及其在园林景观中的表达[J].现代园林,2011(04):10.

禅茶文化论文篇(9)

在宋代,不少皇帝修建禅寺,遇朝廷钦赐袈裟、锡杖时的庆典或祈祷会时,往往会举行盛大的茶宴,以款待宾客,参加茶宴者均为寺院高僧及当地的社会名流。浙江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宴”,以及兼具山林野趣和禅林高韵而闻名于世,举办茶宴时众佛门弟子围坐“茶堂”,一茶宴之顺序和佛门教仪,依次点茶、献茶、闻香、观色、尝味、叙谊。先由住持亲自冲点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称为“点茶”;然后由寺僧们依次将香茗奉献给来宾,名为“献茶”;赴宴者接过茶后先打开茶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赏茶汤色泽,尔后才启口,在“啧啧”的赞叹声中品味。茶过三巡后,即开始评品茶香、茶色,并盛赞主人道德品行,最后才是论佛诵经,谈事叙谊。

径山寺禅茶文化可追溯至唐。僧人举行茶宴,礼佛参禅,并制定了独特礼仪,到了宋朝,其影响覆盖江南,被誉为“东南第一禅林”,并成为中日禅茶交流中心。“茶圣”陆羽也曾隐居径山脚下,写下著名的《茶经》。

作为中国禅门清规和茶会礼仪结合的典范,径山茶宴包括了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等10多道仪式程序,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是我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

径山自古就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径山茶宴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也是日本茶道的渊源。在宋元时期,中日禅僧往来频繁,江南地区盛行的禅宗曹洞宗、临济宗东传日本,开宗立派,瓜瓞绵延,在日本室町幕府时期出现的禅宗24流派中有20派系出临济,到近世形成的禅宗14派中,有13派都出自临济禅系的径山派。

曾经二度入宋求法的日本高僧千光荣西,因在都城祈雨应验而获得在径山寺大汤茶会的礼遇。他归国时带去了天台山茶叶、茶籽以及植茶、制茶技术和饮茶礼法,写了《吃茶养生记》,介绍种茶、饮茶方法和茶的效用,被誉为日本的“茶圣”。

日本曹洞宗开山祖希玄道元入宋求法时,也曾登临径山问道,回国后按照唐宋《百丈清规》、《禅苑清规》等制定了一系列清规戒律,统称《永平清规》。他根据径山茶宴礼法,对吃茶、行茶、大座茶汤等茶礼作了详细规定,对其后日本茶道礼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18世纪百科全书《类聚名物考》记载,日本僧人南浦绍明于1259年将径山茶宴传入日本。这一发现为实证径山茶宴为日本茶道之源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史料。由18世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国学大师山冈俊明编纂的《类聚名物考》第四卷中记载:“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驻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

禅茶文化论文篇(10)

高峰山僧人佛德的短信邀约,使我禁不住诱惑,奔那茶香而去。

高峰山的紫霞烟气,单单是玄奥山川的云遮雾罩,便使这运起于风、命生于水的心灵秘境缥渺着禅与茶的沁香。不是吗,山道弯弯,白云飘飘,禅茶神韵已在五蕴之中奔逸了。

据《高峰山志》载,高峰者,黔中胜景,距平坝卫三十余里。在万山重叠之中,一峰崒然。果然,车行崎岖山道,的确十分的险峻。盘蜒而上,将至山顶,庙门一开,一拐弯,眼前豁然开朗。在山凹之中,一座古刹背依高峰,在左岭右嶂的环护之下,端坐正中。庙前凹处,森森林木,芊芊碧草,披拂掩映。我看云烟升绕,有环气护顶。一般来说,依山傍水乃常规的风水宝地。而此地依山不傍水,但眼前凹处飘动着的云水烟霞与耳畔响动着的泉水淙淙,却有着山水相依的圆融无碍与别样的风水景象。辨质乘气之后,感到这里有聚气的智慧。昔人盛赞的“高峰八景”之中,“平地烟霞”最先映入游客眼帘 。

透过烟霞雾帐,万华禅院的山门隐然显现。进入禅院,端坐假山巉石之上的弥勒佛立即送来一脸可掬的笑容。欣喜之中,看到岩脚的石砌禅台上有“建文皇帝禅坐”几个大字。据说建文皇帝逊国为僧,频涉山水,道经高峰,爱此山景清幽,遂挂锡于此。高峰山万华禅院是江西抚州秀峰和尚斩棘而建,属禅宗法脉。1944年,毕业于重庆佛学院的慧海法师受太虚大师之嘱,在此创办高峰佛学院。“”期间,梵宇古刹化为断垣残壁。近年复兴,高峰道场已香火燎绕、香客云集了。

顺着禅院石阶拾级而上,行脚匆匆,不一会,便看见骨感通灵的佛德在后院茶室门前的石阶上迎风伫立。

双手合十,迎进茶室。

一架古琴、一幅字画、一席茶具,端的是情性相通、静心所悟的禅景!

“佛德师,请上茶吧!”

这边厢,年轻的佛德果然灵巧,正有条不紊地摆弄着他那一套精致的紫砂茶具。

屏住呼吸,且看佛德献茶献艺。

佛德此刻正襟端坐,烧水候汤,正所谓“法海听潮。”只见他一双灵巧的手正忙不停地转动杯子,他在烫杯,一切是那样井然有序。我想,当杯子在手上转动时,心中涌动的不正是初转的!

佛德对都匀毛尖情有所钟,他所献之茶应为上品。属清明前数天内生长的一芽一叶,外形匀整,白毫显露,条索卷曲。因佛德所穿僧衣宽袍长袖,便一手掩袖,一手投茶入壶,壶水似转动,缓缓流入杯中,只见“干茶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的“三绿三黄”依次显现。鉴赏品评,甘味鲜醇、香气馨脾。真是禅茶一味,圆通妙觉,回味无穷。

饮茶上性,趣味盎然,佛德又端出精品,是贵州湄潭雀舌。兴头之上,乃用玻璃茶具。只见佛德冲茶如漫天法雨,那雀舌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直立,尔后徐徐下沉,似金枪林立,煞是好看。品尝雀舌,且鲜且嫩,更胜毛尖。但醇香厚度稍逊一筹。看来,都匀毛尖与湄潭雀舌各有千秋。

禅茶入腹,沁人心脾。禅宗茶之“四谛”,乃“和”、“静”、“怡”、“真”。“和”是茶道的灵魂,而“静”则是茶道的境界与氛围。此时,我们已从“和”“静”之中向“怡”“真”过渡。欢“怡”之下,不讲形式,不拘一格。一旦论道,便执著较“真”。真是以茶代酒,兴致更高,竟天马行空谈到情僧苏曼殊。我以为,禅宗史上品学俱优、学贯中西的曼殊,是百年难遇的才艺大师。高峰山上佛德的茶室若在壁上悬挂一幅曼殊的《参拜衡山图》,胜过《富春山居图》。

“何故此说?”

“因为衡山乃青原与南岳两大法系的交汇之处,禅宗一花五叶中影响最大的临济与曹洞二宗均渊源于此。而曼殊此画的空灵奇险堪称旷世之作。因此,由和尚所画的《参拜衡山图》悬挂于临济法脉的高峰山万华禅院意义非凡!”

禅茶与诗画之间的关系,确乎异常。高僧大德与儒士名流时常品茶鉴水,谈诗酬文,纵论天下。宋代大文豪东坡居士有诗云:“茶笋心禅味,松杉真法音。”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桥桥兴致更高,他在品尝禅茶后留下一副对联妙趣横生,他说:“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我问佛德,是否斗茶?

佛德笑了笑,又献一茶,此乃武夷山大红袍。

在名茶之中,贵州绿茶因土壤、区域、纬度、海拔、气候、温度的多种因素,其品质甚佳。因而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黔中道列为我国茶叶产区之一。陆羽认为,黔中道(贵州)之茶皆为上品。

莫非佛德端出武夷山大红袍要与贵州茶相斗?

这武夷山大红袍,是岩茶之中的佼佼者。生长在山岗岩缝和沟壕之中,蕴涵着的山水灵气,使其叶质厚润,形成品质坚忍、醇厚馨香的特色,九道冲泡之后,仍不失桂花芬芳。大红袍的干茶条形完整,冲泡之后,汤色呈棕红色泽,茶汤滋味格外甘醇厚润。佛德泡茶,驾轻就熟,他将水烧至沸腾,用茶匙将适量的大红袍拨入茶荷之中,在壶中倒入沸腾开水后,迅速将茶汤转动倒入公道杯内。众人品尝,甚感醇味特别持久。佛德在九泡之后,不无得意地再次亲吻杯中余香。足见大红袍“岩骨花香”,内涵丰富。

依我所见,斗茶之乐,不一定非此即彼,定要比试高低。其实鉴别之义,在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鉴于禅与茶之间的密切关系,一些寺院还专设“茶堂”,供寺僧坐而论道,辩说佛理;或招待施主,同参妙用。

禅宗史上,不少名僧嗜好竹茶无以复加。

当徒弟问道:“如何是和尚家风?”

禅师答曰:“饭后三碗茶!”

从“饭后三碗茶”的典故可看出,一些僧人已经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有诗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

至于赵州和尚“吃茶去”的典故,可以说名满天下。赵州从谂和尚是唐代禅宗大师,时常有人前来请教。然而,无论是数次往复,还是初次参访,均被赵州和尚大喝一声:“吃茶去!”因此,“吃茶去”成为禅林与茶文化的一大典故,被称为“赵州茶”。这意思是,参禅与吃茶,别人怎样说都不如自己去品味,所以千言万语不如“吃茶去”。对此,赵朴初会长体悟很深,他写有一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可见茶韵能通禅!而此刻的禅茶神韵正伴随着万千的思绪,在高峰山上化为烟霞紫气。贵州绿茶也好,福建铁观音也罢,因缘聚集,风流云散,天下哪有不散之席!这高山峡谷的黄昏,造化着的深谷悲风,推衍出层层叠加的青幽静寂,端的是满眼的茶绿意象!

罢了,罢了。不愿借宿挂单,只恐心性如一,执迷不悟,一旦茶气通玄后,竟跳入这清绿怀中乎!

禅茶文化论文篇(11)

一、禅、禅僧与茶

禅,又称禅那或禅定,译为“止观”、“沉思”“静虑”,原是印度僧侣修行的一种手段,起源于印度僧侣想修行方式瑜伽。原始佛教,厌恶人身、轻视劳作。禅宗初祖达摩时代,禅僧一衣一钵、一坐一食,居无定所,不入村落市井。四祖道信将劳作引入禅行,开创了定居生活。五祖弘仁提倡“四仪皆是道场,三场咸为佛事”。所谓的“四仪”,即住行坐卧。到了六祖慧能之后的马祖道一,则主张“触境皆如、随处任真”,将禅引入世俗生活,促进了禅的生活化,且在日常接人待物中讲说禅理。

中唐时百丈怀海创立《百丈清规》,此后,寺院茶礼越来越规范。在清寂、古朴的禅堂内,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清心,成为禅宗僧人日常的功课。对禅宗僧人来说,吃茶俨然是一种严格的禅修工夫,这是禅门茶道的特色。到了赵州更有了吃茶去的著名公案。饮茶成了禅僧参悟禅道的一种途径。到了宋徽宗时候,著名高僧圆悟克勤(1063-1135)著有“禅门第一书”――《碧岩录》,该书被誉为是茶道源头。圆悟克勤潜心研习禅与茶的关系,以禅宗的观念品味茶的奥妙,终有所悟,挥笔写下了“茶禅一味”四个字。

二、禅僧与茶的东传

茶最早于九世纪初由留学僧带到日本。日本天台宗宗师最澄于805年归国时,将茶种带回到日本。而最澄天台宗的特色就是台、密、禅、律“四宗合一”,最澄入唐后跟沙门修然学习牛头禅。可见,茶道一开始便与禅宗有着天然的联系。此时的茶叫做“团茶”,受到了嵯峨天皇及宫廷贵族的喜爱。后来随着遣唐使的废止也慢慢冷落下来。

日本临济宗祖师荣西于1168年、1187年两度入宋,于1191年接受佛心宗印回国。荣西回国之时,带回了新的茶种和抹茶的做法。由荣西带回的茶种,种植于筑前背振山及博多圣福寺,又赠送高山寺僧人明惠上人三粒种子栽植于京都拇尾,不久分植于宇治,为宇治茶园之始,渐渐广泛种植,荣西因此被尊为“日本的茶祖”。建历元年(公元1211年),荣西撰《吃茶养生记》一书,建保二年(公元1215),荣西献上二月茶,治愈了源实朝将军的热病,自此,茶风更为盛行。

三、武士、贵族、庶民的茶风

镰仓中期到南北朝、室町时代中期,武士间流行“斗茶”之风。斗茶在两层茶室内进行。有客人来时,先献酒三杯,之后端上索面及一杯茶,然后端出山珍海味及饭,之后再用点心来招待。稍事休息后,衣着光鲜的主客上到二楼,在装饰有中国舶来品的二楼开始茶会。斗茶原则是四种十服,即四种茶各饮10次,辨别本非。这种奢华豪放的做法,只能是在武士大名间流行,不可能在普通民间流行的。

到了室町时代中期,一种在书院造建筑中进行的饮茶方式书院茶(又称会所茶)流行开来。与斗茶相比,书院茶有种静寂之风。书院的装饰物品仍然是崇拜中国的舶来品。书院茶由于重视茶具和装饰物等,也叫做道具茶,只是贵族间的流行之茶。

室町末期,相对于上面各种由皇室、贵族、武士垄断的主流的茶活动,应永二十四年(1417年)六月五日,一种由平民百姓组织的饮茶会”云脚茶会”也开始出现。云脚茶会使用粗茶、伴随风吕和酒宴活动,是日本民间茶活动的肇始。云脚茶会自由、开放、轻松、愉快,受到民众欢迎,在室町时代后期,逐渐取代了烦琐的斗茶会。在饮茶文化大众化的潮流中,奈良的“淋汗茶”引人注目。文明元年(1469年)五月二十三日,奈良兴福寺信徒古市播磨澄胤在其馆邸举办大型“淋汗茶会”,邀请安位寺经觉大僧正为首席客人。淋汗茶会是云脚茶会的典型,古市播磨本人后来成为茶道创立者村田珠光的高徒。

四、禅僧与真正的茶道的形成

真正的茶道是由村田珠光创立的。村田珠光自幼就在奈良称名寺出家,长大后,成了大德寺一休宗纯的弟子。在一休看来,禅法存在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禅法与生活日用密切结合。而且,一休本人非常重视质朴。1456年村田珠光拜师一休开始参禅,后悟到佛法在茶汤之中,获得一休的印可――圆悟克勤的墨迹。珠光将圆悟禅师的墨迹挂在茶室里,人们进茶室时,必须对墨迹进行跪拜。珠光的这一举动,开辟了禅茶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确立为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其所创的”草庵茶”乃是后世茶道的出发点。

村田珠光认为,饮茶是到达“非游非艺、一味清净、法喜禅悦”境地的一种方法。对于珠光来说,比起茶的仪式,行茶者的心更为重要。村田珠光巨大的贡献是将佛道修行引入形式化的道具茶中,开创了禅茶一味的境地。珠光曾在云脚茶会中以充当茶会的“判者”为谋生手段,珠光被能阿弥介绍担任将军义政的茶道师范,得以有机会接触“东山名物”等高水准的艺术品,从而获得民间茶风与贵族文化接触的契机。当时,民间茶会限于封建等级制度和举办者的财力,只能在一种叫做“草庵”的简陋茶室内进行。然而,恰恰是这种简约古朴的建筑风格,却令珠光获得开悟。珠光将宽敞的书院分成四铺半小,之后还结成草庵,将象牙茶杓改成竹茶杓,将茶具由舶来品改成日本的烧物,将“”的理念引入茶汤之中。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内核、夯实了基础、完善了形式,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如此,珠光初创了和静清寂的茶道精神。

继村田珠光之后,将“”的精神继续推进的是武野绍鸥。武野绍鸥是富商之子。他皈依在大德寺派禅师大林宗套门下。武野绍鸥的贡献是,用信乐、濑户、备前烧制的种罐、盐罐等日用品替代了中国的舶来品,以连歌为源泉,在茶室、茶具、插花上创立了新的艺术风格,通过书法、花、茶道具、礼等具体的东西表现出冷峻高枯的美学。而且开辟了茶新境地。在邵鸥影响下,茶室的挂轴多样化起来。

最终将茶道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千利休深受禅宗的影响,提出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静清寂”。“和”指的是和平安全的环境;“敬”指的是尊敬长者,敬爱朋友;“清”指清洁、清净;“寂”指达到悠闲的境界。基于这种茶道精神,千利休将茶道在礼法上进行改革,他首先将茶室简化为草庵式的木造结构建筑,并将茶室缩小化为双铺席乃至一铺半席的小面积;其次是茶具全部换成和物,在茶室内配上的是他亲自设计的日式粗茶碗,质素色沉的茶壶,一轴水墨画或简洁的字幅,一个插上一朵小花或花蕾的花瓶;再次品茶严格按照规范动作,缓慢而有续地进行,营造出一种静寂低徊、空寂幽玄的氛围。千利休同师父武野绍鸥一样,在大德寺参禅30年。在利休看来,禅不过是“逢茶吃茶、逢饭吃饭”,还留下了很多关于茶的歌,通过歌表明禅茶的关系。

千利休曾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的茶头,并曾在皇宫开设茶会,为正亲町天皇献过茶。丰臣秀吉时代,1587年由利休主持,秀吉在京都北野天满宫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北野大茶会,公开展示了所藏名物。远近诸国的数寄者纷至沓来,町人、百姓也打破阶级身份之限制而被许可参加茶会。通过这次大会,大大扩大了和静清寂的茶道的影响。千利休一生对珠光以来的茶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茶道上升到了日本民族精神象征的高度,是茶汤的集大成者以及日本历史上空前的艺术巨匠。由此,清静合寂精神理念为内涵的茶道深入民心。

五、结语

上述可见,禅僧不仅是将茶种带到日本并开始种植,将饮茶之风推行开来,而且运用禅悟,将奢华的斗茶书院茶与庶民的云脚茶会结合起来,将禅的枯淡、幽玄的审美意识以及平常心是道、万物皆有佛性的思想,渗透到吃茶中,将喝茶这一平常事情升华成一种艺术。最终确立“清静合寂”为精神的茶道。与豪华的斗茶、高价的书院茶、粗放大众的云脚茶相比,禅茶一味的茶道,充满了朴素、静寂的特点。正是由于禅僧们的努力,使得茶道即脱离了奢华之风,又脱离了低俗之感,成为一种为社会各阶级都能接受的充满了禅宗朴素、静寂特点的茶道。正是由于这些特点,茶道成为了日本全国性的、民族性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焦毓芳.论日本“茶禅一心”的必然性[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1).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