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核医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8 15:47:36

核医学论文

核医学论文篇(1)

(2)临床应用广泛的核医学技术,如: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等。

(3)在临床诊断治疗、疗效判断、预后评估中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核医学技术,如:肿瘤核医学、心血管系统核医学、神经系统核医学。

(4)临床价值重大的核素治疗,如甲状腺疾病及肿瘤的核素治疗等。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从核素显像的原理,影像的分析要点、常见的异常类型、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核素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治疗后的防护,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给出实际病例,进行课堂讨论,积极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在考试命题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突出核医学的临床实用性。

2改进教学方法

进行多模式教学过去由于教学内容多,理论课时数少的矛盾,教师们更多进行了“填鸭式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教学,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提问、讨论等环节,使学生疲于接受教学内容,而难以及时消化吸收,导致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核医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动画、视频及文字资料生动逼真的融于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教学内容予以模拟,给学生们更为直观、深刻的影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平台。教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幻灯,将核素示踪过程完全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结合实际病例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大限度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学互动,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同时增强了教学效果。

3将核医学影像与其它影像学进行比较

体现出核医学功能显像独特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以放射学得理念学习核医学,特别强调解剖学的概念,例如在描述影像时,常用放射学概念,如“密度”、“信号”等,因此,授课时,我们特别将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进行对比,在总论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成像原理的不同;在各论教学时再进行比较教学;例如心肌灌注显像是核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主要目的是评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及程度;而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简称冠脉CTA)也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手段之一;我们将二者进行比较教学;冠脉CTA检查的是冠状动脉的解剖学改变,即冠脉有无狭窄、钙化及肌桥,并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理论上冠状动脉狭窄可致心肌的血流灌注减少,但由于机体有着强大的代偿机制,并不是所有冠脉狭窄、斑块及肌桥都会出现心肌缺血或梗死,因此,冠脉CTA并不能显示冠脉疾病引发的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然而这恰好是心肌灌注显像的特长。心肌灌注显像观察的是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通过心肌放射性分布的多与少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的多与少,而心肌细胞聚集放射性的多少取决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灌注量,即心肌灌注显像反映的是冠状动脉狭窄这个病因所导致的结果-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范围及程度,从而判断预后,并可评价冠脉支架的疗效。这好比是水渠与稻田,冠状动脉好比是水渠,心肌好比是稻田,水渠有问题不能代表稻田的灌溉不好,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稻田里的麦苗是否长的好,即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见冠脉CTA所提供的是解剖学信息,心肌灌注显像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二者分别反映了一个疾病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进行评估,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4紧随现代医学发展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及时跟进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动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影像学已从单纯的形态学诊断发展为形态与功能成像并重,并着眼于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分子影像学代表了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核医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分子核医学取得了显著进展,带动了肿瘤核医学、核心脏病学及神经核医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核医学图像模糊、解剖结构欠清晰的难题;PET/CT、SPECT/CT图像融合一体机的使用,使核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另外,随着现代临床医学及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有些传统的核医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甚至被淘汰了;同时,随着核医学仪器及放射性药物的发展,核医学中新的内容层出不穷,我们需要及时跟进核医学的发展,将核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及时补充到教学中,突出核医学先进性及实用性,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重点讲解这些内容,例如:随着PEC/CT的广泛使用,正电子显像成为了核医学研究热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正电子显像的显像原理、临床应用价值就成为了新的重点内容;这样更贴近临床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们及时跟进学科发展新动态,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更合理自如的运用核医学知识为临床服务。

5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核医学论文篇(2)

射线照射到生物上,将发生复杂变化,大致分为4个阶段,即物理阶段、物理-化学阶段、化学阶段和生物学阶段。绘制动作按钮,用鼠标点击按钮一步步展示生物学变化过程,当射线照射到机体上,机体发生电离、激发,化学键断裂、产生自由基等。通过动作按钮,可依次展示效应过程,加深学生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学效应发生过程。

1.2放射性测量仪器

讲解气体电离探测器和半导体探测器时,可应用动画显示这一过程:射线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受激电离,产生出正负离子对,在电场的作用下,离子到达电极,电路由断变通,通过电流边指针摆动变化反应射线的强度,形象地展示了这两种放射性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

1.3闪烁型探测仪

闪烁型探测仪是讲解的重点,用不同颜色的图示、文字阐述各类部件,如闪烁体、光导、光点倍增管、放大器、后续电子线路等。通过箭头图标,展示射线一步步的变化,从射线能变为光能,再变为电能,再为仪器捕捉,放大、分析、甄别。1.6常用测量仪器简介应用于体外放射分析常用的测量仪器很多,可将一些国产的射线探测仪的实物图片展示给学生,如γ放射免疫计数仪、液体闪烁计数仪,同时配以文字说明,分别介绍各类仪器的基本性能、适用特点,并对比各类仪器的优、缺点。

1.4放射性碘标记化合物

该章节需要介绍氯胺T法、乳过氧化物酶法等标记法,采用图标化学反应方程式展示碘标记到蛋白质上的过程,配以彩色文字说明,把艰深晦涩、难以理解的反应步骤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用醒目的标志,提示标记时的注意事项,避免放射性污染。

1.5放射自显影

使用彩色文字介绍各类感光材料,如原子核乳胶、氚片、X线片等。用动画流程讲解自显影的过程,如曝光、显影、停影、定影等流程。用彩色截图展示各类自显影标本,如宏观自显影、光镜自显影和电镜自显影。

2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检验核医学教学中的优势

2.1突出了专业特点

检验核医学是医学检验学和实验核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涉及核物理、放射化学、电子学、检验医学等,内容抽象、知识庞杂、理论深奥、重点难点多,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板书、幻灯片等),难以满足现代检验核医学教学的需要。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动画等视听内容生动逼真地融于教学之中,创造一个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的平台,把多学科知识串联起来,利用图像讲解抽象深奥的知识,可以成功解决检验核医学的教学难题。

2.2突出重点、难点,优化教学效果

检验核医学中,有一些专业特有概念,如契伦科夫辐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俄歇电子等都是重点、难点,由于医学生缺乏足够的理工科知识,即便教师费力地讲解,学生依然如听天书。而应用多媒体技术后,能很好地揭示原子内外的奥秘,展示各种核反应时原子的变化过程,给学生以三维、立体的概念,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过去采用传统方法讲解契伦科夫辐射和俄歇电子,授课结束后,仍有近1/3的学生表示未理解。现在应用多媒体技术后,90%以上的学生表示理解了。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检验核医学非常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突出了教学重点,优化了教学效果。

2.3有助于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现代检验核医学发展迅猛,新知识、新内容层出不穷,需要适时介绍给学生。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结合网络资源,能及时快速地更新、补充检验核医学知识,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现在涌现出的并得到广泛使用的新技术,如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稳定同位素分析等,都可在第一时间介绍给学生。

2.4促进教师提高综合素质

应用多媒体技术后,不仅要求教师牢固掌握检验核医学基础知识,而且也要求教师熟悉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优质的多媒体课件。这就需要教师熟悉电脑技术、软件操作,具有一定的美工技能、艺术水平。通过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2]。

3问卷调查实施

多媒体教学后,大多数学生反映良好,为了系统科学地评价多媒体教学效果,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44份,收回241分,回收率98.77%。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评价很高,希望今后继续使用;大多数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加知识量、教学内容;但对突出重点、难点及针对性、启发性还有所欠缺。说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检验核医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所接受。

4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弊端

4.1课件质量有待提高

课件制作水平影响着教学效果,优质的课件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所以课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3]。现代大多数课件以PowerPoint为主,需要准备优质的脚本和素材,搭好框架,明确层次结构。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起来,注意人机互动以及幻灯片的连贯性。目前有些教师制作的课件过于简单,文字多、图片少,内容单一,仅仅是板书的“电子化”,导致课件质量不高,无法充分施展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内容。同时,也有一些教师制作的课件过度追求形式花哨,增添了过多的视频、图片、声音等,导致喧宾夺主,使学生仅注意到花哨的动画和图像,而忽略了应学习的知识,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4]。

4.2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够

多媒体技术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只起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课堂跟着课件走的现象,教师成了放映员,全部精力集中在课件上,成了操作员、解说员,无暇顾及学生,缺乏师生互动,降低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思路也为课件所左右,难以调动其主动性。这样依据课件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完全偏离了初衷,又走向了“填鸭式”的老路,失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教师授课时,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应把握课堂节奏,调动课堂气氛,随时观察学生的状况、表情、语言等信息,做到有张有弛。一堂优质课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交流,还要有情感交流。

4.3过多依赖课件,忽视基本功

相较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是新技术,但新技术必须根植于传统教学手段上。如过多强调多媒体的应用,忽视教师教学基本功,缺乏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将枯燥乏味。因此,在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师必须练好教学基本功,练好板书、讲解的艺术,学会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在不同环境中能正常教学[5]。

核医学论文篇(3)

二、完善专业课程组合设置

专业课程组合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为了完成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充分利用河北联合大学自身具有医、理、工三者优势,对专业课程组合进行了大胆改革。专业课程组合主要以医院技师型、公司管理型和科研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采用“模块叠加式”的组合课程设置。在教学计划上,强调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即必须有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在教材选用上,坚持自编和优选的方针,以利于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围绕实践性要求不断改革,这三个环节保证了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专业课程组合的创新性,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搭建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平台。

三、优化师资队伍

提高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只有全方位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相对稳定而又动态优化的师资队伍,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质量。首先,采取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有利于中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学术氛围。其次,强化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一支由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检验专业教师牵头,集医院、企业、科研院所为一体的技能型、实践型和理论型人才师资团队。再者,崇尚学术自由,使学校的各种资源紧紧围绕有利教师开展科研,有利教师提高学术水平来展开各项工作。再次,注重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引进那些掌握本领域前沿技术的海外人才,进而带动本领域的全面发展。此外,科学规划人才引进方案,进一步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引进、科学配置。

核医学论文篇(4)

本文研究的临床资料为2008年至2010年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肺结核患者150例,且在心脏听诊诊断中均有异常,表现为有杂音。150例患者中男76例,女74例,年龄范围为34-75岁,平均年龄为49.2岁,所有患者均确诊患心脏方面疾病。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以下四项中至少三项可确诊为肺结核患者①典型肺结核临床症状和肺部X线表现;②临床可排除其他非结核性肺部病患;③PPD(5TU)阳性或血清抗结核抗体阳性;④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有效。必要时应作纤维支气管镜采集微生物标本和活检标本通过微生物学和(或)组织病理学确诊。本研究纳入标准为确诊为肺结核患者且心脏听诊异常者。排除标准为肺结核患者但心脏听诊正常者或非肺结核患者。

1.3仪器与方法

1.3.1仪器

使用GEVivid7Pr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8-3.8MHz。专人操作。

常规超声测量及观察指标:1)心包膜有无分离现象;2)主动脉根部管壁有无钙化,管腔的内径大小;3)肺动脉干内径大小;4)半月瓣、房室瓣及其腱索形态与活动情况;

1.3.2方法

(1)心脏听诊

所有患者采取仰卧姿势,听诊医生主要对每位患者的心率、心律、心音改变(正常、异常)、心脏杂音(有无杂音)、心包摩擦音等进行诊断,发现有异常者被纳入本文研究对象。

(2)超声心动图检查

所有患者检查前均空腹,且检查前6小时未进食,检查时均采取卧位进行超声诊断。分别观察心包膜、主动脉根部及主动脉瓣、肺动脉干及肺动脉瓣、二尖瓣及其腱索、三尖瓣及其腱索的各种声像图表现(包括瓣口血流频普,左右室功能测定)。根据常规超声测量指标,观察以上观察部位是否异常,并且统计部位异常例数,且计算每个部位异常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均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结果以χ2和p值表示,p<0.05时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脏结构异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结构异常,根据检查结果可统计出:心脏单部位病变者66例,占44.00%,其中最常见是主动脉瓣异常患者32例,占单部位病变中的48.48%;双部位病变患者56例,占37.33%,其中最常见是心包膜与主动脉瓣病变26例,占双部位病变中的46.43%;心脏三个或以上部位异常者28例,占18.67%,其中心包、主动脉瓣、三尖瓣、肺动脉四个联合病变最常见,有12例,占多部位病变的42.85%。

2.2各组瓣膜病变超声心动图检查与心脏听诊杂音的关系

分别统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五种类型心脏异常疾病中心率异常、心律失常、心音异常,心脏杂音和心包摩擦音例数和比例,结果见表2。心包膜异常52例,其中46%心率异常,34%出现心包摩擦音;主动脉瓣异常70例,其中51.42%心律失常和24.28%出现心脏杂音;肺动脉瓣异常31例,其中74.19%出现心脏杂音;二尖瓣异常41例,其中55.88%出现心脏杂音;三尖瓣异常42例,其中67.29%出现心脏杂音。

3讨论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肺部器官为主慢性传染病。除肺部、呼吸系统发生病变外,心脏异常在临床上常见。在临床诊断或治疗肺结核疾病中,往往因为忽略心脏病变检查耽误了肺结核患者心脏病变的治疗,给治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临床上,对于肺结核伴随心脏异常患者的诊断,目前还是以心脏听诊为主,然后结合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主要探讨肺结核心脏听诊异常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肺结核心脏听诊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来检查心脏听诊异常患者心脏异常类型(心包膜、主动脉根部及主动脉瓣、肺动脉干及肺动脉瓣、二尖瓣及其腱索、三尖瓣及其腱索等部位),得出结论为心脏单部位异常发生率为44.00%,其中最常见是主动脉瓣异常,这是因为肺结核患年纪较大发生老年性心瓣膜退行性病变所致;双部位异常发生率为37.33%,其中最常见是心包膜与主动脉瓣异常,这也是肺结核患者年纪较大和心包膜受累的缘故;心脏三个或以上部位异常发生率为18.67%,其中以心包、主动脉瓣、三尖瓣、肺动脉四个联合病变最常见,此类病人多为年纪大、结核病史长,部分是并发肺心病所导致。关于临床听诊与超声心动图之间的关系,本文也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临床听诊包括对心率、心律、心音改变、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等[8]各方面综合诊断,根据各自的特点来确定心脏部位病变或者异常。本文重点分析了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的五种类型心脏部位异常患者的听诊杂音状态,结果反映出一定的规律,且对临床心脏听诊提供有帮助。通过分析得出,心包膜异常52例,其中46%心率异常,34%出现心包摩擦音;主动脉瓣异常70例,其中51.42%心律失常和24.28%出现心脏杂音;肺动脉瓣异常31例,其中74.19%出现心脏杂音;二尖瓣异常41例,其中55.88%出现心脏杂音;三尖瓣异常42例,其中67.29%出现心脏杂音。

核医学论文篇(5)

本文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结核病患者,其中28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年龄为7~85岁,平均年龄为42岁;本组所选患者均没有肝病史;25例患者为初次治疗,15例患者为复发治疗;进行痰涂片有22例患者为阳性;18例为阴性。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均≥2个月,追踪观察时间≥10个月。所有患者均与“肺结核诊断与治疗标准”中的诊断标准相符合。

1.2治疗方法

在进行抗结核治疗中,肝损害是最常见的副反应,故需要在治疗初期进行肝功能复查1次/周,1个月后改为1次/2周,3个月后改为1次/月,在本组资料中有30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最早1例是在用药后2周的时候出现。在本组资料中有12例患者发生轻度肝细胞损伤,即其体内丙氨酸转氨酶>正常值,但是<1.334μmol•s-1/L;有14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值在1.334~3.334μmol•s-1/L;有4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值>3.334μmol•s-1/L。治疗:给予有肝损伤的患者进行保肝治疗:给予患者152~200mg的甘利欣或者是0.2g的凯西莱静脉滴注,1次/d,给予护肝片5片口服,2次/d,连续服用2周。并跟进丙氨酸转氨酶对抗结核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对于丙氨酸转氨酶<1.334μmol•s-1/L的患者仍然使用原治疗方案,并进行肝功复查1次/周,若其肝功在升高则需要给予相应的治疗;在1.334~3.334μmol•s-1/L之间的则需要将EMB、RFP停用,给予利福喷丁进行治疗;>3.334μmol•s-1/L是患者将所有抗结核药物均停止使用。在本组资料中有16例患者出现胃肠不适,其中的大部分患者在给予10mg胃复胺,2片胃康灵,3次/d后病情得到好转,有一小部分反应严重的患者在将INH减量或停用后病情得到好转。在本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肾损害和听力障碍,这都是由于链霉素所造成,在对其将SM停用,改为EMB后病情得到好转。

2结果

在本组选取的40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有16例患者出现胃肠不适,2例患者出现肾损害和听力障碍,1例患者出现关节痛。对这些患者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后,均有效的将病情控制住。

核医学论文篇(6)

二、耗散结构理论与教育

耗散结构理论是1969年由俄国物理化学家伊里亚•普里戈金(IlyaPrigogine)在熵定律的基础上所提出,并因此荣获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最初这一理论主要是表述和解释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复杂现象,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后,耗散结构理论已成为一种复杂性科学,其理论核心与方法原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所谓耗散结构是指特定、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使内部因素突破一定阈值,进而产生涨落,导致系统内部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在时间、空间以及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必须通过持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才能维持。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在于将宏观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按照系统所处的不同状态分为平衡态、衡态和远离平衡态。其中孤立系统由于不与外界环境发生交换作用,在经过较长的时间后,系统内部的紊乱程度(熵)增加,从而使系统处于无序和混沌、并失去活力的平衡态。当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但程度不高时,内部要素的变化较为缓和,相互间呈线性作用,则不会产生新的系统,即为衡态。只有当系统高度开放,并且持续与外界环境进行相互交换,不断引进负熵,使内部要素或子系统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和相干,突破一定的阈值,使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则临界点附近的系统内部微小的扰动或偏离(涨落),可能被放大,形成巨涨落,从而引起整个系统宏观上的突变,导致原有无序结构被打破,产生有序的、富有活力的新结构。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复杂性科学,为研究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复杂视野下的教育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育系统的复杂性,进而分析和归纳出有效的对策,指导教育决策,进行各项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复杂性科学的一种,耗散结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各领域的研究工作,在高等教育管理和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也被用于指导医学各学科的教学工作。

三、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的核医学教育

核医学为综合程度和复杂性极高的医学学科,其内容涉及核物理学、核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化学以及相关的生物学和医学知识,并且正如前述,近十年来核医学学科发展迅速,专业知识更新加快,这对核医学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从耗散结构的角度分析,核医学是核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应用,一方面学科范围具有完整性,另一方面其发展过程又是核技术与医学各学科不断交融的结果。十多年来,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和药学的进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发出许多重要的靶向药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后作为分子探针用于核医学显像,产生了核医学分子影像学。另一方面,现阶段核医学发展也来源于临床各学科对疾病规律更为深入的了解,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认识程度变得更为真实和清晰,促进了核医学的技术进步。这要求核医学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吸收和消化这些发展成果,因此,核医学教育本质是一种开放系统,需从外界持续引起负熵,使之达到远离平衡态,才能构成新的、稳定有序的教育结构。具体而言,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员不仅要求其掌握核医学技术的基本原理,也必须及时了解核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新成果,不仅要求熟悉核医学的有关知识,也必须及时掌握相关临床学科对疾病认识过程中的新观点。近年来《核医学》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更新加快,继续教育得到一定的加强,但核医学教育的矛盾依然存在,技术应用不足的困境未得到根本改善。2012年中华核医学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与2009年比较,由于PET/CT数目的增加(2010年为133台),检查病例总数提高了98.42%,但主要局限在肿瘤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77.4%,2010年为74.3%)和健康体检(2012年占总数的16.3%,2010年为18.1%)方面,在心血管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0.6%,2010年为0.9%)、神经系统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3.1%,2010年为3.7%)及其他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2.6%,2010年为3.0%)方面应用较少,SPECT的应用情况类似,而现代核医学影像几乎涵盖人体所有器官系统,这表明大型设备利用的局限性并未能得到根本改善。从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当前核医学教育这一复杂系统仍然处于衡态,各要素之间为缓和的线性作用,未能实现有效的涨落突破,从而不能形成新的、有序的教育结构,反映到核医学学科这一更大的系统上,其构成未出现明显的改变和调整。

四、从耗散结构理论

寻找改善核医学教育的对策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要实现系统突破,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导致有序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其含义为:①系统须具有高度的开放性;②只有当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才有可能通过涨落突破进入新的有序结构;③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相互耦合形成整体效应,造成协同和放大,进而发生突变,达到新的有序结构;④开放系统的突变是形成新结构的根本原因,在临界点附近的涨落一旦超越特定阈值,系统就可能出现宏观上的有序结构。核医学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包括医学生、核医学专业人员以及临床医生)、教材和教学模式均为系统内部要素,可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和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定期组织教师培训

作为核医学教学中的主体之一,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临床知识,对核医学和各主要相关学科的发展成果(如计算机、网络、影像医学以及临床内、外科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邀请核医学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授课,不要仅局限于核医学专业知识的提高,也应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更新。

(二)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和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本科教学中,由于学生之前从未或极少接触核医学知识,因此,应着重加强核医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在课程安排上,《核医学》教学可考虑在《影像诊断学》课程之后,与《内科学》和《外科学》等临床学科同时开课;在讲授过程中,注意结合学生已掌握的临床知识和医学影像知识进行。这样可使学生在学习疾病定义、发病机制和诊治方法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核医学技术在临床中的作用及优势。对于核医学继续教育,则应形成定期、有序和有效的继续教育模式,持续引入核医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围绕这一教学中心,可邀请核医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师和专家讲授,并与本科阶段的《核医学》课程教学衔接,同时,建立较为完整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三)充分发挥辅助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核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核医学》本科教材的出版周期通常为4年,相对于学科的快速发展则显得较为滞后,且《核医学》教材更侧重于基础性、通识性和专业性,最新进展的内容不足。为弥补这种欠缺,可通过编撰辅助教材加以补充,辅助教材应侧重于核医学的新进展、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性、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和优势。这种辅助教材除可以作为本科教学的补充外,也可以用于继续教育。

核医学论文篇(7)

论医院进行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和初步设想 关键词 :成本核算 价值 规律 医疗事业 社会 主度 医院 必须按客观 经济 规律办事,进行必要的成本核算。医院进行成本核算是有其客观必要性的。就这个 问题 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按价值规律的作用,医院也要进行成本核算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还起着重要作用,仍需要运用一系列的价值范畴来为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服务。在我们 目前 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在所有制方面还存在着多层次的经济结构。就国营的而言,各生产经营单位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除了代表全民的利益外,还有本单位的经济利益(职工集体副利事业和奖金),因而它们之的经济联系是通过商品交换来进行的,必须按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成本 计算 就有客观必要性。 价值规律对医院经济活动来说是否起作呢?我们认为同样是起作用的。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医院不是行政单位,而是一个服务事业单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医院既有大量的经济活动,也有它自身的经济利益,医院所需的一切物资设备,如购买药品、卫生材料、医疗器械等是按商品交换的价值付款的,而医院为病人进行医疗服务照理也应按等价交换的原则收费。然而目前不是,而是按低于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在收费。即医院向外单位购进的一切物资,付款是按价值规律办事,而为外单位(病人)提供的服务收费却未按价值规律办事,而是低于医院服务的必要耗费,搞的不是等价交换而是赔本经营,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若作政策性亏损,由国家补贴也可,然而国家给医院的补助又只是定额补助(工资),其余一概由医院自己的收入解决。因此医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消耗主要靠医院自己的业务收入来补偿。由于医院收费不是按价值规律办事,医院的必要消耗得不到应有的补偿,所以医院越办越穷。致使医疗设备得不到更新,所以医疗技术水平不能提高,规模不能扩大,满足不了人民群众 治疗 的需要,职工福利得不到改善,以至奖金都没有钱发,挫伤了医院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这是实际工作 总结 的经验教训。 二、医院经济管理和医疗事业的 发展 也要求医院进行成本核算 医院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要求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对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监督、指导和调节,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加强经济核算,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医疗效果和经济效果。成本核算是衡量管理工作的尺度。 人类进行任何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讲求经济效果,即讲求劳动所得是否能补偿劳动耗费而有余。否则就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因此,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有一个计算劳动耗费的问题。医院作为服务单位,每年要消耗大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就物化劳动来说医院每年要消耗和使用大量的药品、卫生材料和医疗器械等;就活劳动来说医生的服务也应算入劳动能力的修理费。这此劳动消耗应当在为病人治疗服务的过程中按等价交换的原则得到补偿而有余,这样医院才能办下去,医疗卫生事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反之,如果得到的补偿低于消耗,如现今规定的医院统一收费标准过于偏低,从国家那里行到的补助又少,从而消耗得不到应有的补偿,更谈不上有余,医院只有越办越穷,得不到就有的发展。医院在治疗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应该得到补偿,所提供的劳务也就得到收入,也就是说按必要的耗费收费,重新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 成本的计算范围,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商品的价值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已消耗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价值,即物化劳动;二是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必要产品的价值,即活劳动中的必要劳动部分,也就是支付劳动者的报酬;三是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即活劳

核医学论文篇(8)

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自从2001年开设并招生以来,学生毕业前一直采用毕业论文答辩的考核方式。通过对近5届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及答辩成绩总结和分析,发现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部分是理论探讨性文章,部分是简单病例的分析或诊疗体会,论文答辩偏重于对毕业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不能全面反映毕业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不能很好地反映临床实践教学的成果,同时,这种考核方式比较简单,毕业班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我们从2010年起,对毕业生毕业考核方式进行尝试性改革,具体方式是在原有毕业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临床技能考核,以检验学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及应用情况,以探求更加符合我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特点的毕业考核模式。

2.考核内容及方法

结合医学教育模式,以及学生毕业后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现实需要,为进一步巩固临床实践教学成果,课题组加强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前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工作,在现有毕业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对2010—2011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生相续进行了临床技能考核。

2.1 动员宣传和组织管理

分别在2届毕业生进入实习基地之前,进行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的动员与宣传,使学生带着任务走向实习岗位,重视临床技能的学习和知识储备。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中西医结合系统一组织部署临床技能考核事宜,包括制定考核方案、遴选主考成员、组织考前培训会、监督考核过程及考核成绩分析等。同时,根据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发动全系中、西医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组织考核题库,系部主任亲自把关,保证题库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适用性。

2.2 考核学生范围

中西医结合系2010—2011届全体毕业生,共计434人。包括: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5级154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科起点本科2008级82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级134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科起点本科2009级64人。

2.3 考核内容和方式

本次考核参考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多站点考核方式。因本专业学生毕业时要进行论文答辩,同时上交20份不同病种的大病例,因此,我们不再组织临床答辩和病历书写环节。结合我系学生的实际状况,经过专家对考核方式多次分析、论证,最终决定采取最能反映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际能力的2站式考试。第1站考试为基本操作考试,考查学生西医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和规范程度,学生现场任意抽取2道试题,每道试题思考时间不超过5分钟,现场演示或作答,监考教师当场给分,满分50分。第2站考试为辨证论治考试,考查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要求考生依据中医四诊等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完成中医诊断、鉴别诊断、治法、方剂名称、具体的药物处方(药物,剂量、煎服法等),针对病情,提出中医预防、调护方面的措施与注意事项等,考试结束后由中医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评分,满分50分。技能考核总分为100分,达到60分为考试合格。

3.考核结果及分析

2005级本科、2008级专升本、2006级本科、2009级专升本第1站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40.91、42.78、42.62和43.17分。第2站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31.73、30.35、31.46和32.00分。总评成绩分别为72.64、73.13、74.08和75.17分。

以上考核成绩显示,2011届总评成绩高于2010届。2011届普通本科生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1.44分,2011届专升本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2.04分。同届毕业生专升本学生考核成绩高于普通本科生。4个班共同特点为:第1站考核成绩较高,平均成绩达到良好(40分),而第2站考核成绩偏低,平均成绩只达到及格(30分)。

4.讨论

4.1 学生重视考核程度有待加强

2010届毕业生第一次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高,2011届毕业生考试前准备相对较充分,部分学生向往届学生探听有关技能考核的方式和内容,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所以,考核成绩总体上升。但是,总评成绩上升幅度不大,则说明2届毕业生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基本持平。此外,专升本的总评成绩高于同届普通本科班成绩,原因在于,专升本的同学已经经历过一次毕业和就业以及专升本考试的历练,他们更加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能认真对待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这一点在我系学生论文答辩时也有所体现,即专升本的同学对待论文答辩比普通本科班学生认真,论文书写质量较好。所以,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动员工作,引起学生对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的足够重视。

4.2 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亟待加强

从考核结果看,学生对于西医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掌握较扎实,对常规的检体操作都能应付自如,考核平均成绩良好。但是,中医辨证论治平均成绩只达到合格,说明学生已基本具备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但是,传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考核结果也提醒我们,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应根据专业实际继续进行调整,适当加强中医经典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

4.3 考核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以往我系毕业生只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书写比较规范,认真,但也有少部分学生随便摘抄一些文章内容,甚至从网络上东拼西凑应付了事,只要论文答辩过关,就能毕业。我系组织的除论文答辩之外的临床技能考核,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临床技能的热情,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4.4 为参加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核做好铺垫

目前,国家已推行执业医师考试、注册制度,这是医科类毕业生从业的必经之路。我们目前所采用的方案可以看作学生毕业后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的提前预演,学生切身体会考核的方式和难度,对其今后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核医学论文篇(9)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医学院校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的重要保障。它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以人为本”是其根本追求,也反映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重要理论和价值原则。如何把“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医学生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动;如何正确把握其深刻内涵,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学生方面的重大作用;如何在医学生中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精神动力和基本的医德规范,以解决目前全社会关心的医学人才培养问题,医患纠纷问题,医德医风问题,医学生人文素质低下等问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医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是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这一观念在医疗活动中尚没有完全变成现实。许多医务人员只是重视医学知识和医术,忽视医学人文的领悟及其素养生成,引发了医疗服务中的人文缺失,使得医学丢弃了它充满仁爱精神的历史特质。重视并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实践,不仅是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复归医学人文神圣宗旨具有同样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价值

医学人文只有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素质,才能将核心价值体现在医疗卫生工作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只有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价值,才能发挥其引领作用。

(一)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现状。

调查显示,近90%的同学是通过思政理论课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知识的,政治理论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网络文化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提供了传播途径,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拓展了影响空间,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提供了有效手段,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整合与凝聚作用,促进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但调查也显示其中只有30%的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完整掌握的。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缺失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冲击影响;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的博弈;主流宣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传媒多样性的影响和冲击;教育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显著;社会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社会现实问题理论研究的深度不足。影响人们的主观因素主要有:80、90后一代人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个人认知水平的限制;自我意识凸显的影响;偶发因素的制约;国人长期文化自觉的缺乏,等等。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价值。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价值要经历几个重要的阶段。首先,是认知感受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作用于个体,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在心中形成有关知识结构。其次,是思考分析阶段。学生在已形成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清楚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信息的要求和社会价值,开展新的思想认识和思考。再次,是鉴别选择阶段。学生在形成新的对医学人文认识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医学的人文要求同自身原有的人文素质加以对比,进行判断和选择。其间学生可能对新的医学人文观念加以同化、吸收,也可能出现疑问、排斥的状况。这要求我们及时地掌握有关信息并进行及时调整。最后,是深化吸收阶段。学生所形成的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医学人文认知如果在实践活动检验中得到肯定性的社会评价,学生就会不断获得有力的情感支持,加强履行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医学人文要求的意志,进而形成信念和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内化成为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一种活动,要求我们遵循科学的内化途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内化只有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因人制宜,灵活多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入耳、入心,产生良好的实效。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构成要素,是由医学人文认知和医学人文情感及践行医学人文的行为习惯、信念、意志等多种要素组成。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内化不能只专注于某一个具体方面,应同时注意各个方面的导引和训练。而且从总体上有机地协调起来,给学生施以有效的影响。

(三)提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路径和对策。

提升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是一个复杂而整体的工程。

首先,要遵循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学生内因,引导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目标由社会规定变为自我发展目标。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发挥作用,使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大众价值体系始终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理想信念的关系。把解决各种利益矛盾作为突破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与医学生现实相结合。

其次,应遵循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重视社会外部因素的作用,构建社会、高校教育的联动体系,形成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力。教育主渠道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主要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关键实现路径。日常思想教育和实践是提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基本路径。隐性思想教育是提高医学生价值体系认同的间接路径。

最后,遵循引领价值与满足需要相结合的原则,使医学生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当代大学生生长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如何面对现实和未来方面存在困惑迷茫和失落失衡的思绪。阻碍并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要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当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弘扬主旋律,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

三、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院校的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如医学哲学、卫生法学、社会医学、医学史、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科学思维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等广泛开设,他们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在医学人文教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和层次有着显著的效果和重要意义。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彻到医学人文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医学人文教育是实现医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有时注重医学科学的技术层面训练,忽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导致医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精神缺失。加之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和各种思潮的影响导致医学生思想多元化,医学生价值观受到较大冲击。要让医学生充分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当今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不但要重视专业的学习,而且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加强人文素质的修养。要在心理素质、伦理精神、社会责任、哲学素养等人文社会学科等方面不断升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提高认识和判断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基本能力。

(二)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局限,导致医学服务中的系列问题,如医德医风差、医患沟通不畅、医患纠纷频繁、社会满意度低等不和谐的问题出现。因此,应当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发展,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模式、途径、方法、机制。应当共同努力解决以上问题,探索在医学生中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的医学人文教育的载体和路径,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医疗实践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医学生的见习、实习时间直接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提供了一个融医学专业教学与医学人文教育为一体的平台。学生在遇到的典型病例时候,要求他们从社会、生理、心理、家庭等诸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亲身感受医学诊治的人性化过程。同时,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加强医患沟通、使医生与病人友好相处。

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在实践教育中引导医学生形成效率意识、参与意识、市场意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引导医学生形成民主法制意识、生态意识、科学意识是现代化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形成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公平正义意识以及开拓创新精神,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投身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患者服务,是最有效的人文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一个自主、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文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65-67.

[2]苏玉琼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4-107.

核医学论文篇(10)

“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函授等途径,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医务科和护理部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

各科室要充分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以及中医适宜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鼻饲及胃肠减压;清创缝合的基本操作方法,中医适宜技术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科室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医务科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医务科每半年组织一次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中医适宜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医务科、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1、每项考核工作结束后,由医院统一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考核结果纳入医务人员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执业周期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及培养使用的重要依据。

2、医院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纳入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与科室质控挂钩;对“三基三严”培训工作做得好的科室给予表彰,对成效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不重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教育培训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的原始记录者,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改正。凡经补考“三基”考试考核仍不合格者,当事人予以下岗处理。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二)

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

“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是提高医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提高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保证,反映了为医之道的根本,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内涵。根据《医务人员分级培训计划》,以医学临床“三基三严”培训为中心内容,认真抓好医务人员分级培训工作,尤其是加强住院医师的在职培训,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全院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制定2012年产科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计划。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梁晓红副主任医师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由刘玉嵚主治医师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

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

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

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侵权责任法》、《病历书写管理规定》、《母婴保健法》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正常分娩产程观察及处理;电除颤仪器使用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

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月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利用手术培训考核无菌术、消毒、铺巾、穿脱手术衣、切皮、结扎、缝合等技术。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定期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1、科室每月对本专业知识组织考试1次。参加全院三基培训,包括以下内容:人体解剖、生理、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免疫、病理生理、药理、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除参加全院考试外,科室还要对住院医师进行定期培训、考试。

2以下产科常见病及急危重症循环学习:正常产程观察及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产后出血、子宫破裂、羊水栓塞、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妊娠时限异常、正常产褥、异常产褥、异常分娩。

3、重点加强产科相关技能培训: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会阴侧切及缝合技术、手术基本操作、心肺复苏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等。

4、利用晨会对十五种核心制度学习、提问,人人过关,每月抽考。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三)

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基础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操作程序,加大临床、医技、护理人员“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理论和操作考核力度,把“三严”(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落实到各项工作中,特制定**年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及考核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函授等途径,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严格执行《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管理办法》(宝医发【**】54号)的有关规定,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科技教育处、护理部负责安排“三基”知识培训讲座,确定参加考试的各级人员等。

各学科“三基三严”考核小组具体负责本科室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要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穿脱隔离衣、鼻饲及胃肠减压;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气管插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培训教材主要参考《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临床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医技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护理分册》等。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科技教育处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学习训练阶段(1月1日至10月31日)

安排10个月的时间采取自主学习、岗位训练、专题讲座、示范教学的方法,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医务人员的学习训练,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学科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周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科技教育处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采取闭卷考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深化训练效果。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科技教育处、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科技教育处每季度组织一次规范化培训医师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科技教育处、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核医学论文篇(11)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医学生 教育路径

医学生是未来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其核心价值观的构成不仅关系到医学生的品格、修养、医德、学术水平和医疗技能,也直接影响祖国医药卫生事业整体水平和质量。当代社会正处于剧烈转型的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冲击着医学生脆弱的价值观。如何使医学生保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取向,是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必要内容。因此,在中医药院校中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是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医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医德教育作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载体,其内容涵盖医德规范教育、医学伦理学教育,医事法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规模化、系统化、专业化的特点。目前我国中医院院校普遍开设有医德教育相关课程,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效平台。

1.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

中医药院校学生是中医药卫生事业的未来人才,医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在医疗职业道德建设中,我们应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医学伦理学学科的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观念来统领、支配、影响医务人员的医德价值观。

医学生对医学伦理的认知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积累的过程,应贯穿于医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虽然人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尺度和标准,但都有一个对最高价值的根本判断的准则,即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价值取向的基本方向和道德判断依据,也对其他价值观的属性有着重要影响,一个人他所有的价值观取向总是体现着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据于此,必须对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取向施以积极教育引导,使他们在医疗实践中时时刻刻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判断依据和动力。中医药院校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伦理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医学伦理学中的道德指向与伦理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融合,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学核心价值观。

2.加强医学生个人品德教育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只有被个体的道德体系吸收认同,逐渐培养起道德情感,才能在道德行为中以坚定的道德意志自制、进取,以达到更好按照这些原则和规范调整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目的。个人品德还体现了现实个体对特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认同,有助于提高社会道德规范在社会中践行的实效性。由此可见,个人品德是核心价值观的创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医德规范的全部内容,最终无一不指向从事医疗卫生行业个体的个人品德。个人对核心价值观具有主观能动性,他可以选择所践行的社会道德准则并将其转化为道德实践。保持医疗卫生行业价值观始终处于一个高水准的稳定状态,需要通过加强个人品德教育,通过提高自我修养来达到自我约束,自觉践行医德规范所要求的内容,从而保证医学实践始终处于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之下。

二、中医药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渊源

1.中医药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

中医文化循中国传统文化的轨迹发展而来,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其深刻的哲理性、科学性和伦理观,横跨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以此为底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各家学说和诊断技术无不闪耀着智慧和东方思维的光辉。中医药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药传统文化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既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体系,又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烙印,融合了文、史、哲、艺术等多学科综合知识,是中医药文化的精神标识,是中医药院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人命至贵,有贵千金”,“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思想即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本质要求,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一脉相承之处,是其民族化、传统化的表现形式。

2.中医药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借助中医药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从过去到现在,甚至是将来,外来文化都不能作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文化。外来文化只能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结合适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其优秀内容才能在核心价值观。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必须由中医药传统文化支撑,才能够保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因而,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医药传统文化融会贯通起来,源于中医药传统文化又符合当代医学进步,才能保证中医药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时代鲜明,又不失历史文化底蕴;既是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练,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

三、实践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医学生建立核心价值观并有效指导医德实践。实践教学是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由理论转变为现实的最有效载体。个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积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既是社会成员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和感悟真理的过程,又是社会成员通过实践活动在头脑中不断进行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过程,是引导医学生从理论知识走向具体行为的必经之路。在实践中,医学生真切感知医德规范、获得道德体验,对自己的价值观不断修正、充实、完善。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有益于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和途径,而医德实践能够弥补当前道德教育注重知识传播而较少涉及情感培养和行为训练的这一缺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通过利用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的权利、义务、责任与行为规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在专业实习中,门诊导医、临床陪护、危机干预等经历使医学生零距离接触病患,感受到疾病背后的道德内核,使他们对生命的价值、人性的尊严、伦理道德有了全新而深刻的感悟,进一步升华了个人品德修养,建立起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四、小结

当下,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正在经历剧烈的转型时期,医患纠纷、暴力袭医、天价药费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逐渐深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因此,加强中医药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我们责无旁贷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恩昌,徐玉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医学伦理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

[2]刘红艳.转型社会中的个人品德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