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1 16:25:08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20-02

一 项目管理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1.项目与项目管理的概念

项目是一件事情、一项独一无二的任务,也可以理解为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预算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项目管理是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并且通过特殊形式的临时性组织运行机制,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充分利用既定有限资源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

2.制冷与空调技术实训课程面临的问题

制冷与空调技术实训课程是制冷与空调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培养专业技术知识与综合工程实施能力的实践课程。虽然制冷与空调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强调“综合能力”,但在培养过程中却主要注重学生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而对制冷行业的工程施工程序、管理和组织能力的培养几乎空白。

3.项目管理模式引入制冷与空调实训课程的背景

长期以来,在制定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训课程的计划和实训操作教学环节中,学校注重的是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一定的技术需求,忽略了实现目标需求的计划与组织。这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各门分阶段的课程中是可取的,但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训课程中是不适合的。因为在未来工作中学生面对的并不是单纯的技术要求,更需要工程实施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 应用项目管理开展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的过程

1.准备阶段

各项目小组的课程计划由指导教师负责制订,课程计划的制订要兼顾课程目标的完成和小组成员的特长发挥。每个项目小组由7人组成。实训项目的选取,应按照学员的个人兴趣爱好和不同特点,由学员自由组合,形成项目小组。各小组在对项目进行分析和讨论后自行确定项目所需工具。

2.实施阶段

第一,学员在领取项目计划书后应认真阅读,充分理解项目的计划和目标。

第二,各小组应按照项目书的要求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市场调研,参考相似项目的项目计划,并且结合本专业的专业知识提出对本项目的功能要求。再经过不断的优化,最终得出本项目的需求说明书、项目计划书、使用说明书。同时担任项目经理的学生要根据项目管理的要求,按照较低的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原则,制订本项目的时间计划、质量管理目标和人员组织机构。

第三,在项目计划制订完毕后,项目顾问要对项目方案进行评价,并且与项目组共同讨论,最终得出最优方案。

第四,项目小组按照优化后的方案和计划进行项目实施,形成施工文档和施工日志。在此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应尽量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发挥本小组成员的团队作用自行解决。

第五,在项目完成后,项目验收应由项目顾问组成员组成验收组进行项目验收,给出合格与否的评价。对于不合格的项目组应要求其重新实施项目。

3.总结评价阶段

第一,经过项目验收并被确定为合格的项目,项目组成员应按照自己在项目组的分工写出个人在项目中的工作总结报告。

第二,各项目组的总结报告应由项目顾问负责汇总。并在全部项目组完成项目后召开项目管理实施汇报会。由各组派代表进行发言,汇报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思路,总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从而找出解决方案。

第三,指导教师应根据各个项目组的项目实施过程及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价,给出成绩。

三 应用项目管理开展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训课程的关键因素

1.科学合理地选取项目

项目的选取是项目管理在实训课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实训教学项目要综合考虑知识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以及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偏好。项目的选取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考虑到所考查的理论知识能否集中体现在项目中。只有这样的项目才能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开发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要求,最终实现制冷与空调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2.为指导教师创造条件

在应用项目管理开展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扮演“技术顾问”角色,因此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要求较高,同时还要求指导教师了解制冷与空调行业的变化潮流,以及制冷与空调技术项目的市场情况,所以,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指导教师多到有关企业进行调研,积累相关的开发经验和管理经验。同时,在各个项目完成过程中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要求担任项目经理的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的运用方面有较好的表现,因此在各个项目小组选出项目经理后,指导教师应对项目经理的资格进行审查。

3.为各项目小组提供必要的实训环境

制冷与空调技术实训课程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而且对学生实际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课题小组要为每个项目组配置良好的实训环境,在实训开始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项目设计选取适合本项目组的工具,这样做虽然增加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符合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

四 应用项目管理开展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训课程的优点

第一,应用项目管理开展制冷与空调实训课程是模拟真实施工的过程,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项目管理意识和团队意识。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独立完成制冷空调工程项目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实习和就业。

第二,将项目管理应用于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基础上。使学生逐渐树立在工程中应用项目管理方法的意识,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这种先进的管理方法,从而在理论、技能、管理等方面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应用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发展。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54-02

一、前言

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技术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物流工程方向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教育课程,课程设置体现了淡化专业意识、拓宽基础、加强学科交叉、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原则。它是在学生修完“热工学”等课程之后进行的一门关于食品冷冻冷藏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体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的一门课程。除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外,食品质量与安全、热能与动力工程、物流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也可选修本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制冷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等领域应用的相关知识,了解当前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相关的新技术,为以后独立从事专业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技术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该课程重点内容中各种制冷循环原理,都是在大学物理、热工学知识基础上建立的,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基础理论不扎实、抽象性较强,继而感到枯燥,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并结合相关工程应用实例计算,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及应用技术等知识要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制冷技术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打好基础。

二、讲明课程脉络及学习要求

目前,我校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技术课程选用的教材为谢晶等编著的《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技术》。教材以讨论食品冷加工所涉及的制冷技术为重点,论述的制冷原理、制冷设备、制冷技术和食品冷藏链密切相关,结构清晰、系统性强,结合现代科技发展,注重了有关冷冻冷藏新技术、新动向的论述[1]。课程第一讲,除了介绍绪论部分制冷的发展简史和制冷技术的应用等内容外,重点要讲明的是本课程的知识脉络,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明确课程主要内容分为制冷原理(基础篇)和制冷技术(应用篇)两个部分。其中基础篇可分为制冷的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制冷系统的主机、主要设备和辅助设备等五个模块;应用篇分为制冷在食品业(制冷应用最广泛、最早的行业)、商业、工业等方面的应用等四个模块。课程要求掌握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工作原理及简单的热力计算方法;掌握单级、双级压缩制冷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及其热力计算方法;了解各种制冷设备的结构、作用等;掌握食品冷却、冻结、气调保鲜的原理与方法,了解食品冷却、冻结、气调保鲜的设备与工作原理;了解食品冷库的简单设计和设备选用;掌握食品冷藏链的概念;了解冷藏运输的基本手段;等等。尤其要特别重视制冷基本原理的学习,为本课程的后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教学相长

课程采取以学生为中心,融合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和多媒体等教学方式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授课、自我学习、读书报告与交流讨论会综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2]。针对课程知识脉络体系,实行模块式教学,即将整个课程内容结构划分为九个单元。理论授课采用自主开发的PPT课件为主,配以必要的课堂板书。讲解的内容以问题方式在课前提出,然后再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拓展相关内容,重要术语用英文单词标注。PPT课件中配有丰富的图片和循环的流程,有助于学生认识实际的设备与系统;而对于有些课程内容,可以给学生营造一种立体的、动态的、全面的实践学习情景,例如对于压缩机的运行、循环的流程、食品的鼓风式冻结、接触式冻结、液化气体喷淋冻结、沉浸式冻结等冻结方式可以进行动画模拟,利用画面的色彩变化、慢速播放及关键步骤闪烁和相应定格等方式并同步解说,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能直观明了,深入浅出,抽象难于理解的知识内容用动画演示的方式则非常清楚明了,易于学生理解,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便于实施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获得接近真实的直观经验和体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自学内容包括制冷剂、载冷剂和制冷油及工业制冰两个章节,主要是制冷剂的发展历程,制冷剂、载冷剂和制冷油的分类和特性以及工业制冰的原理、方法和装置,等等内容,教师布置自学提纲或有关思考题供学生掌握自学要点。读书报告是需要学生充分利用书本和课堂以外的资源,布置一些开放性、奖励性的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程以外的和课程相关的近期研究热点问题,学后写出读书报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抽出一部分学时或授课间隙中一小部分时间进行交流讨论,采用分组的形式,每组3~5名同学,题目自拟,进行PPT交流答辩。讨论中,教师应整体把握讨论的内容及进度,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讨论交流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师不断进取,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和知识水平,强化教学相长,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探索合理的考核方式

以改革考核方式为抓手,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实施中以重视课程学习过程和重视学以致用为原则,加大课程平时考核权重。具体地,总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涵盖了平时的作业、出勤情况、课堂互动提问回答、小测验、实验、读书报告及分组辩论情况等,其中平时作业和测验占10%,平时课堂问答及出勤占10%,课堂讨论占10%,实验实践占20%,期末课程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考试成绩占50%,考试范围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掌握程度和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最后综合各环节评出学生的最终成绩。

五、结语

对于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较强的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教学中应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注意采用多种合理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课堂上作到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加深对课程的内容理解,不强调面面俱到,重点放在知识应用和能力的培养上,学以致用,同时还应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师自我知识也要不断更新,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和知识水平,强化教学相长,勇于尝试改革,不断探索积累经验,使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篇(3)

(一)美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

美国农产品的生产以高度专业化、区域化和规模化著称,其产地市场集中,农产品物流以大规模直销和配送为主,平均78.5%的农产品是从产地经物流配送中心直接到零售商,批发商销量仅占20%左右。在利润驱动和竞争压力下,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企业降低产品成本,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美国十分重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现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该系统连通美国农业部、15个州的农业署、36所大学和大量的农业生产企业,实现了生产者、运营者和销售者的资源与信息共享。以信息技术、储运技术、冷链技术等为支撑,美国在发达国家中率先实现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现代化和专业化,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损耗率。

以蔬菜产业为例,美国的蔬菜物流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蔬菜从田间采摘到进入终端消费者始终处于所需的低温条件,实现了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全方位社会化服务,较好地解决了蔬菜均衡供应的问题,且物流环节的损耗率极低。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普遍控制在5%以下,美国果蔬在保鲜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为1%-2%。

(二)日本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

作为亚洲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先驱者,日本交通运输设施发达,农产品保鲜、冷藏、运输、仓储、加工等物流装备和技术先进,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完备,已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一整套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为了实现生鲜农产品采后的高效保鲜,提高附加值,日本在全国生鲜农产品主产地建设了高密度、专业化的冷库,采用先进的冷藏、冷冻技术及设备,减少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损耗,实现物流与市场的有机结合。目前日本拥有保温冷藏车12万辆,98%的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损耗率为5%,形成全程温度控制的高效冷链流通网络。此外,日本还建立了以农业合作组织为主、以中心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有效保障城市的生鲜农产品供应。农产品生产总量的80%-90%经由批发市场送达最终消费者。

以果蔬冷链物流为例,日本从如下几个方面依靠技术创新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整体水平:一是产地加工企业采用真空预冷技术和冰温预冷技术,有效延长了果蔬的保鲜期;二是采用自动化冷库技术,使鲜活果蔬贮藏保鲜期比普通冷藏延长1-2倍;三是冷藏运输朝着多品种、小批量和标准化方向发展,节能和注重环保是冷藏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冷藏集装箱与铁路冷藏车配套使用的物流模式大大提高了铁路冷藏运输的质量;四是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电子虚拟的果蔬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农产品的产、贮、运、销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同时实现物流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时传递。

(三)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

加拿大冷链物流业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硬件设施、软件管理、法律体系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高速发展;专业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形成规模;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全球化方向发展;教育培训体系日趋完善;政府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宏观管理保障机制。以蔬菜冷链物流为例,加拿大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蔬菜冷藏运输,目前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蔬菜冷链物流已经取代了产地和市场间的“点对点”运输,使得蔬菜贮存、运输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更便于检测和监管。为了更好地保障蔬菜安全,加拿大食品检验局建立了6个有关蔬菜等植物性食品质量检验的通用模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与本国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网络,使农产品减少了流通过程中的损耗、降低了成本,间接地增加了农产品产量和农业产值。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损耗仅为5%,是我国的1/6;物流成本不足30%,是我国的1/2。

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障碍分析

(一)缺乏政府引导和统一规划

我国目前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缺乏政府引导和统一规划,冷链物流各环节间缺乏沟通与联合,冷链物流资源比较分散,缺乏统一协调机制。例如:我国目前冷库的建设结构并不合理,存在肉类冷库与果蔬冷库数量比例失调,城市经营性冷库与产地加工型冷库数量比例失调,大中型冷库与批发零售冷库数量比例失调的现象,其结果必然导致农产品冷链物流链条上下游之间缺乏组织协调性,处于自发或者无序状态。

(二)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化体系不健全

目前针对冷链物流行业的标准虽然在农业部、商务部等各部委相关法规中均有体现,但并没有形成体系。这就造成了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少统一标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在我国尚处于推广阶段。以日本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先后颁布了《物流法》、《物流二法》、《物流效率化法》、《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和《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等一系列促进综合性物流发展的法律规范和政策,全面指导物流业的发展。中国在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和标准化体系方面还严重滞后。

(三)缺乏资金投入的支持

这表现在我国对农产品产后低温贮藏加工投入力度不够,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绝大部分由产地以原始产品形式卖出,尚不能做到采摘后尽快进行低温包装贮藏和加工。据统计,发达国家农产品的产值 70%以上是通过产后处理(贮藏保鲜加工)来实现的,而我国这一比率仅为30%。美国农产品产后产值与自然产值之比为3.7:1,而我国仅为0.38:1(见表1),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四)缺少高素质物流人才

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是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关键所在。冷链技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涉及多门类学科知识,需要具备物流技术、供应链流程、信息技术系统及电子商务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综合知识背景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目前我国高素质的低温物流管理和物流专业方面的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供需缺口很大。高素质物流人才的缺乏严重抑制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导致企业运作起来力不从心。

(五)冷链物流技术水平低

我国在冷冻冷藏质量监控、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等方面仍与国际标准有较大的差距。例如,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尚未普及,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发达国家广泛运用的全程温度自动控制在国内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加拿大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汤姆逊集团 (Thomson Group)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控温与记录、卫星监控的“三段式”冷藏运输车,可同时运送三种不同温度要求的货物,我国在这些方面则有待进一步发展。

(六)冷链物流的运输能力不够

目前我国冷藏保温车辆约有3万辆,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0.3%。比较而言,美国拥有冷藏车20多万辆,发达国家汽车冷藏运输占整个冷藏运输量的60%-80%;公路运输中,我国易腐保鲜食品的冷冻冷藏运输只占运输总量的20%,其余 80%左右的禽肉、水产品、水果、蔬菜大多是用普通卡车运输,且车辆的制冷技术和工艺比较落后,缺乏规范的保鲜冷链运输车厢和温度检测与自动温控设备。在我国总运行的铁路车辆中,冷藏车只有6900多辆,占比仅2%,而且大多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辆,规范的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车箱缺乏。冷藏运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

(七)冷链物流的库容设施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冷库容积为880万吨,仅为美国的1/4,日本的1/2。虽然我国冷库总容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目前我国冷库功能比较单一,缺乏先进的冷库管理理念,技术比较落后,导致利用率不高。以上海市为例,目前上海冷库总储量为35.4万吨,人均冷库占有量仅为发达国家的万分之五,其中,约七成冷库已有近30年库龄,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需求。由于我国在运输和冷库设施上的落后,使得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费用占到运输产品成本的70%,而根据国际标准,这一指标最高不超过50%。

三、发展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对策

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针对目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状况,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改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环境。

硬件方面要加强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道路、场站、港口等基础设施,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并发挥其组织、协调、规划职能,建立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软件方面则是要要从产业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角度给予大力扶持,尽快建立包括整个物流节点在内的农产品冷链标准,同时还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加强对冷链操作标准执行的监督力度。

第二,培养符合冷链物流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管理学、金融学、交通运输工程、信息化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开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务的企业需要对冷链物流发展具备全局认识和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具体可通过广泛开展岗位培训、抓好物流人才的基础教育等措施来培养市场急需的物流应用人才,另外还要建立完整的物流人才储备机制,为物流人才的引进创造良好空间。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篇(4)

热电制冷是具有热电能量转换特性的材料,在通过直流电时具有制冷功能,由于半导体材料具有最佳的热电能量转换性能特性,所以人们把热电制冷称为半导体制冷。由于其结构紧凑、体积小、可靠性强、制冷迅速、操作简单、容易实现高精度的温度控制、无环境污染等优点,半导体制冷的应用范围渗透到各个行业,尤其在制冷量不大,又要求装置小型化的场合,更有其优越性,甚至在某些方面,有着压缩式无法替代的能力。

本文主要介绍半导体制冷的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据进行统计、整理以及分析,总结该技术领域专利技术的特点、现状以及发展趋势,通过获取国内外该领域的专利申请情况,简要分析半导体制冷技术的研究进展。

2、半导体制冷原理

半导体制冷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组成P-N结,通过两端施加直流电进行制冷, 将电能直接转化为热能的技术。

载流子从一种材料迁移到另一种材料形成电流,而每种材料载流子的势能不同。因此,为了满足能量守恒的要求,载流子通过结点时,必然与其周围环境进行能量的交换。能级的改变是现象的本质,这使构成制冷系统成为可能。

如图1把一只P型半导体元件和一只N型半导体元件联结成热电偶,接上直流电源后,在接头处就会产生温差和热量转移。在上面的接头处,电流方向是N P,温度下降并吸热,这就是冷端。而在下面的接头处,电流方向是PN,温度上升并放热, 因此是热端。

3、专利技术现状分析

半导体制冷由于应用范围很广泛,除主要用于制冷、通风及温度控制的系统外,其他领域的涉及也很多。因此主要在VEN数据库、CNABS数据库里通过半导体制冷、热电制冷、温差电制冷的关键词进行专利文献的分析,以上述所有的专利文献为研究对象,其中VEN中的文献11666篇,CNABS中的文献5214篇。

3.1 全球申请量的年度发展趋势

由图5中可以看出,从1970年起半导体制冷的专利申请逐年相对稳定增长,我国应用半导体制冷的第一件专利申请出现在1987年。世界范围内在1970年~1988年这段时间申请量较少,1988年以后,申请量开始逐年稳定增长。近两年的时间里,随着半导体制冷材料的不断改进,半导体制冷技术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并且由于半导体制冷技术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还有很大发展的空间,从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看出,半导体制冷领域的专利申请大部分都在中国,可见我国对于该领域给予了很高的重视。

3.2 国家和地区分布

图6示出世界范围内半导体制冷领域专利申请量按国家和地区的分布情况。从图6可以看出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远远大于其他各个国家,占据了全部专利申请量的42%,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其次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其他发达国家。

3.3 中国申请专利分析

3.3.1 各领域分布情况

半导体制冷的应用分类号的前五名为:F25B21+、F24F5+、F25D11+、G05D23+、H01S3+,其中前三个分类号为制冷、冷却、空气调节、通风相关领域,G05D23/00为温度的控制,H01S3/00为激光器,可见除制冷、温度控制等专业领域外,半导体制冷在激光器的冷却应用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另外,由于半导体制冷可应用于各个行业,针对行业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如下图所示:

3.3.2 主要申请人

表1示出了在华申请量前20名的申请人,大部分为高校和研究所申请,还包括部分公司申请及个人申请。

可见,我国的半导体制冷领域大部分还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尚未发展成熟。可以预见对半导体制冷领域的研究将越来越深入,也会逐步的将其应用于产品中。

3.4 国外专利申请分析

3.4.1各领域分布情况

如图8所示,在世界范围内,半导体制冷领域多应用于电学类,其次为机械、照明、加热,由于半导体制冷在制冷量不大,又要求装置小型化的场合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在电学领域应用最广也是可以预见的,从此也可以看出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可以将其广泛的应用于最适合的领域。

3.4.2 主要申请人

表2示出了世界范围内申请量前20名的申请人,大部分为外国企业申请,且日本申请占据大多数。可见,在世界范围内半导体制冷领域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实际应用中,而虽然我国的申请量占据大多数,但整体实用价值不明显。但是,现在正是我国半导体制冷技术发展的高峰期,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将其大量的应用于实践也是必然的趋势。

4、小结

中国是一个能耗大国,如何能降低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开发具有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就成为一种必须。半导体制冷作为一种新兴发展起来的制冷技术,是一种具有良好前景的制冷方式。由于半导体制冷具有清洁、无噪音污染和有害物质排放、寿命长、坚固、可靠性高、稳定性好等一系列优点,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的半导体制冷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应继续加强对该领域的研究,我国企业也应加大创新力度,完善优化系统结构,以实现半导体制冷的普遍应用。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篇(5)

厦门市制冷空调行业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在这个行业一干就是50年,同行们都称赞他是一个对专业爱到骨子里的人。他的敬业精神更感动了所有认识他的人,他就是厦门市制冷空调协会会长兼法定代表人,厦门海星设备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纪斯荣。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1965年3月,纪斯荣从部队退伍分配到厦门纺织厂当一名制冷空调工,那时的制冷空调工种十分冷门,连新华书店里都找不到有关书籍。省内也没有相关的实习企业,厂里将他送到杭州培训,他牢记退伍时部队首长离别时的教导:“到地方工作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理念”,学好技术,为建设祖国出力。

在培训期间,凭着在部队练就的硬骨头精神,认认真真地学习技术。上班时,眼勤、嘴勤、手勤,跟着师傅学技术;下班后,坚持把一天所学的东西整理成笔记,不清楚的马上与大家探讨,一时还搞不明白的第二天及时向师傅请教。为了让师傅们多教一些技术,他都主动抢着干累活、脏活。看着他那股肯学的劲儿,师傅们也乐意把技术传授给他,回厂后圆满完成了设备安装、调试、操作与管理。

系统刚投入运行,也经常发生一些小故障,为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他干脆在车间内打地铺,下班就在车间休息,不管是不是他的班,一有故障他就积极参与现场分析、排除,他说这是学技术最好的机会。有次遇到冷水池水泵吸入管底阀关不严,无法引水开泵,他拾起工具二话不说钻进四米深,水温只有十二度的水池排除故障。事后他说,遇到技术性问题,都要亲自参与才能有深刻体会。

20世纪60年代,当时正处于国家计划经济年代。国家许多制冷空调设备新产品都安排在厦门纺织厂作工业性试验,如活塞式制冷机组、离心式制冷机组、螺杆式制冷机组。由于纪斯荣对专业的热爱,他刻苦钻研技术,厂里也经常派他到制造厂培训学习。而他从不放过任何学习的好机会,熟练掌握各种类别制冷机组的装配、调试、维修。

1976年,机械部组织国产离心式制冷机组调研小组,纪斯荣成为小组成员之一。他十分珍惜调研机会,与西安交通大学胡士莲老师、上海机械学院叶振帮老师交上朋友,从老师们那里获得许多有关制冷空调技术资料,并经常以书信方式请教专业知识,为他之后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7月的一天,纪斯荣当班,在巡查设备运行状态时,他突然发现一台大型离心式制冷机组油压指示灯熄灭,每分钟上万转的高速离心机,缺油运行,必须立即停机。此时,油泵开关、停机开关均失灵,机组完全停不下来,唯一的办法只有将高压配电柜上的开关拉下。但是值班电工不在,高压配电柜线圈开始发热冒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纪斯荣冒着风险进入配电室,迅速把高压开关拉下,飞转的离心机组终于停了下来。由于故障处理及时,机组完好无损。艺高人胆大,纪斯荣虽然不是电工,但是凭借他平时对设备运行故障的判断以及处理措施技术的熟练掌握,在危机关头,不计个人安危,力排重大事故。因此,也保住了当时价值几十万元的机组未受损失,厂里给纪斯荣记二等功表彰,《厦门日报》也为此事作了通报表彰的有关报道。

用真诚服务感动别人

厦门成立经济特区后,制冷空调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纪斯荣被调到省总工会所属的三资企业——厦门市金宝酒店工作。当时对于合资企业而言,制冷空调设备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为了掌握国外的设备技术,纪斯荣付出艰辛努力。在酒店筹建过程中,来自香港的施工队伍所使用的工具均比大陆先进,纪斯荣就跟着施工队一起干活,很快就学会各种工具的使用。酒店派纪斯荣到香港考察学习,而他首先去跑书店,找有关的技术书籍,在与学习单位交流时积极向对方索取资料。考察期间,他认真咨询技术上的每个细节,从中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也为后来他在多次帮助兄弟单位解决技术难题时发挥了很大作用。

之后,纪斯荣从工厂转到服务行业,任职酒店工程部经理。他十分清楚在酒店行业,电是心脏,水是血液,空调是气候,一旦失职就会造成酒店营业瘫痪,责任重大。他每天坚持早、中、晚巡视设备状态,掌握部门职责内工作动态。20世纪80年代,厦门市水资源较为紧张,特别是在夏天,水压很低。屋顶上的冷却塔补充水经常上不去,空调则无法正常使用,他每次亲自带领员工,从喷水池提水到屋顶供给冷却塔,保证酒店空调正常运行。特别是酒店在晚上营业,他都要守在空调机房,保证其正常运行。曾经他连续三个月没有星期天,而且从来不要求加班费。

期间,曾有一位下榻酒店的客人在淋浴时,不慎把金戒指掉落在马桶里并被水冲入管道。纪斯荣闻讯后,判断金戒指应该落在管道“S”弯里,带领管道工撬开马桶,为客人找回金戒指。他对员工说:“只要有找回失物的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一份努力。”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整个工程部。当年在省旅游系统优质服务评选中,在全省酒店、宾馆众多的工程部中,纪斯荣管理的金宝酒店工程部成为唯一被评为“省先进工程部”的部门。他也多次被酒店评为“先进个人”。纪斯荣以及工程部的事迹多次被报刊媒体报道,厦门市旅游学校李光坚老师还专门把他和工程部的优质服务事迹拟写为教材,以此教育学生。

技术共享,厚德载物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冷空调应用已遍及各行各业。但由于技术普及跟不上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恢复工人技师职称考评。纪斯荣作为制冷空调专业的首批技师,许多单位遇到技术难题都纷纷找他帮忙,厦门市鹭江宾馆、悦华酒店、华侨大厦、福联饭店等都有他相助的足迹。

当时,厦门柯达感光厂进口制冷机组,请专业清洗公司进行设备化学清洗后,机组运行出现故障。工厂请纪斯荣到场帮助处理,他分析故障之后,分析出原因,亲自操作处理,排除故障,使得机组恢复正常运行。事后,工厂设备部门请他给技术人员作讲解,他毫无保留地针对这次故障的产生原因、判断方法、排除办法与大家作了分享。

厦门市劳动局技能培训部门与市制冷学会联合举办制冷空调专业技能培训班,纪斯荣受聘讲课。他的课结合的案例都是其自身从业以来遇到问题的总结,非常实用,特别能激起学员的学习热情。

2012年,他主持市制冷空调协会工作,了解到会员单位在申报工程师职称时,审核通过率不及一半。他深入调研,发现大多数人通不过都是因为论文方面存在问题,作为施工安装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论文选题却是自身不擅长的设计方向。针对这一问题,协会决定组织论文写作培训班,请来集美大学教授作论文写作格式规范方面的授课。而他专门对论文选题讲课,启发施工企业的技术人员在其技术岗位上寻找选题,在施工上寻找设计优化题材和工程案例,在管理上寻找先进的施工方法与管理经验,并结合一些工程施工案例进行写作剖析。在培训之后,学员们纷纷感叹论文的选题面可以这么宽,并非局限于在学校那样侧重设计理论,而是自己所接触的工作内容,在第二年协会会员单位申报人员通过率也随之大幅度提升。

响鼓必须重锤敲

闽西宾馆作为龙岩市政府宾馆,当时承接到龙岩地区考察、访问的贵宾,就在接待国家领导人任务的前夕,空调突遇故障,机组不制冷。纪斯荣接到求援任务,立即赶往,到达时正值中午,顾不上吃饭,马上进行设备检查,找出故障原因并及时处理,确保了宾馆空调正常运行。后来,宾馆在感谢信中称,纪斯荣的表现是厦门特区对龙岩山区支持的楷模。

1993年,主管单位成立了海星工程公司,纪斯荣任总经理。为了让员工们掌握更多的技术,他总是亲临工作现场,指导工人安装、调试,把自己积累多年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工人,把年轻人放在关键岗位,他总说:“响鼓必须重锤敲,多给年轻人锻炼机会。”

在纪斯荣的带领下,公司很快培养出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纪斯荣常跟管理人员说:“一个企业在追求效益的同时,还有一个比挣钱更重要的东西就是社会责任,要服务社会。”他始终不忘单位领导多次为他提供学习机会,才使得他掌握更多的技能,要不断把自己几十年耕耘积累的经验回馈社会。

当时,厦门金信酒店刚投入营业就遇到新安装的空调系统出了故障,设计上找不出问题,设备工厂派人检查后说设备均正常。当时正值夏天,酒店只好买来几百台风扇应急。到了次年夏季来临的时候,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后来酒店经人介绍找到海星公司,纪斯荣亲自到达现场,从设计图纸、制冷机组挨个检查均未发现问题。一番分析之后,纪斯荣判断应该是系统管路安装出现问题,但当时酒店已经装修投入营业,管路全在吊顶之内,空间很小不易维修。纪斯荣决定,自己亲自钻进吊顶内检查,前后用了几天时间,十几层楼他一层一层把空调水管逐一排查,终于找到原因,原来是管路进出水混接,产生水流互堵,造成空调无法开启。经过改造之后,系统恢复正常,空调正常运转。酒店方十分满意,当场表示要给海星公司和纪斯荣加发奖金。

河南漯河市白兰饭店当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营业后空调无法正常运行,在当地先后找了几个公司都没把问题解决,钱也花了不少。恰巧白兰饭店的领导到厦门出差时,在与同行交流时谈及此事,介绍找到了海星公司,纪斯荣获悉后,决定前往漯河。当时海星公司管理层持有不同意见,其一认为太远,其二改造项目赚不到多少钱。但纪斯荣坚持认为,一个企业的存在,绝对不能仅仅以赚钱为唯一目标,如果能把问题解决好,既帮助了别人,又能锻炼队伍。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篇(6)

小型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属于电工类的课程。这门课程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家用冰箱和家用空调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对于实操方面能掌握最基本的维修技能,如制冷系统的一些维修技能:抽真空、加注制冷剂、移装空调等。对于最基本的电控系统方面原理和接线也要掌握,如典型家用冰箱空调的控制线路的检测及接线等。对于如何使具有初中文化知识或者更低基础知识的技校生既能掌握制冷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基本的制冷维修技能,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经验,现谈一些个人见解。

一、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制冷知识

小型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课程主要讲解的是小型制冷设备装置(“小机”),而对于大型的制冷系统(“大机”)如中央空调、冷库、学生公寓的热水供应系统等并没有提及。作为制冷技术的维修工人,必须要在掌握“小机”的同时,也掌握“大机”。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这方面的知识,会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增加砝码。教师适当印一些资料进行讲解,有机会还可以带学生到现场去参观。如学校宿舍的热水供应系统就是一个制冷系统,教师可以带学生到现场参观,然后讲解原理及其一些常见故障,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就会大大提高。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告诉学生,他们的师兄就是从事这类机组的安装维修售后工作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与他们联系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同时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同样,汽车空调知识在这门课程中也没有提及。笔者认为适当增加此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汽车空调的动力系统,还有其结构设计方面与家用空调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家用的冷热两用空调是通过一个四通阀来控制制冷剂的流向来达到制冷或加热效果(使用时只能选择一种)的。而一些高档的汽车空调能吹出柔和的风,是因为它的设计很巧妙:即使在冬天,汽车的制冷系统同样可以进行供冷,再结合供暖即利用汽车发动机的热量一起工作,这样一定比例的冷量加上一定比例的热量通过同一个风道吹出,吹出来的就是柔和的风。

另外,在制冷应用的环保知识方面,应增加冰蓄冷、制冷剂替代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制冷回收方面的理论与实操内容。这样,同学们在增加环保意识的同时,对制冷剂的回收再利用就会有更深的体会与认识。

二、教学过程采用模块化、专题化、局部分析的方法

小型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教学中引入职业培训的模块式教学,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家用空调、冰箱、补充教材,每一个模块明确规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和难点。这三个模块的理论与实操有共同的知识点,但又有很大的不同,每个模块又分为多个专题,目前专题式与局部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能被广大师生所接受。例如在讲解电冰箱控制电路这一专题时,首先把家用冰箱的典型控制电路图讲清楚,然后再分别讲解控制电路中的保护装置(PTC和重锤子继电器、碟形过载保护器)、温度控制装置的结构、原理及检测方法,然后再重新联系起来,实现对典型电路的接线练习。这样,同学们掌握知识技能可以做到局部细致深刻,整体把握全面,使理论与技能都得到全面提高。

三、理论部分尽量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复杂抽象的结构、原理更加直观

学生对于学习复杂抽象的知识有一种排斥感,特别是有一些元件结构和系统(制冷系统、冷却系统和供冷系统)非常复杂,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例如两用空调这一专题内容,其中理论化要讲到两用空调的工作原理这部分内容,学生对其结构及各部件可以直接看实物,但是制冷剂的流向(制冷时的流向和制热时的流向)他们无法看到。此时教师只有通过多媒体的动画、图像来显示,使其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一看就懂,使原来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和容易接受。又如,在讲到中央空调系统及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流程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复杂的内容讲解得清晰易懂。

四、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在学生操作练习时,教师要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把控。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对学生常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在学生出现问题较多时,教师可以中途让学生停止动手,把出现问题重新讲解强调一遍,然后再让同学进行实操,这样效果会更好。如在对PTC启动继电器的检测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时,可以用提问的方式不断导入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在此过程中层层深入地解决问题,这样教学效果较好,如PTC是用来干什么的?它的结构如何?如何启动?与重锤子的启动有何区别?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检测?学生在第一次检测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教师再次讲解后,让掌握得较好的学生进行当场演示。因为榜样的力量,一知半解的同学看到后,回去专心实操很快就掌握了;还没有学会的同学,让已学会的同学教一教,这样可以以点带面,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学会。最后,教师对整个项目实习再进行一次归纳总结,特别是对这个项目出现错误最多的知识点进行再强调。然后按学习情况再重新分组,每组保证有优秀生,这样以先进带动后进,实习效果会更好。当然,在实操过程中,课堂上会出现个别学生这样或那样的违纪行为,因此,安全操作要时时提醒,课课强调。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篇(7)

主管单位:国家内贸部

主办单位:国内贸易部设计研究院;全国商业冷藏科技情报站;烟台冷冻机总厂;天津天马制冷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11-2090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46-03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建于1995年。该专业建立初期,培养的学生属于中职层次,主要为广梅汕铁路公司、粤海铁路公司培养铁道车辆空调、发电车方面的检修技术人才以及民用小型制冷装置的安装维修技术人才,学生的就业层次比较低,稳定性较差,2001年提升为高职。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广州、深圳地铁的发展急需大批地铁环控系统的检修维护高技能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珠三角”地区智能大厦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其规模和技术逐渐与国际接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周围环境舒适性的要求不断增强。现代建筑发展速度的加快,现代化建筑设备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都需要暖通空调方面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维护的高级技术人员。

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预测人才需求状况,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重要依据。据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才更符合高职教育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的要求,毕业的学生才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与技能型人才。

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紧跟市场的就业需求,培养紧贴行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对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

立足轨道交通行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提出的“广州及珠三角打造轨道交通一体化、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电子信息等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人才需求,结合《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调研和实施意见》、《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进行专业调整组合的意见》(广铁职院发〔2008〕134号)等文件精神,我院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积极纳入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的建设,以职教集团的组建为契机,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深入开展专业调研,制定了以就业为导向、能适应区域经济需求、对接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调整与专业群的建设,使空调专业建设逐渐由外延扩展,转向内涵拓展,逐步形成与区域产业对接的专业结构,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珠三角”地区,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及服务意识,能在轨道交通行业企业从事地铁环控系统检修维护、车辆空调检修与维护保养、工程施工等工作,能在珠三角地区制冷空调生产企业、工程公司、设计部门等从事制冷空调的生产、设计、施工、监理、检修及维护保养工作的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学做一体,校企合一 多途径探索“学做一体,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开展人才的培养。在空调专业实训室成立教师工作室,并以此为切入点,集中优势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咨询、产品研发等服务,同时,为学生的专业实践创造良好条件。例如,与广州焱科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列车快速开水机的项目研发;组织空调专业的学生,配合花都结合示范园区的“家电维修中心”开展制冷空调方面的检修服务;与广州雨森空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花都王老吉企业的空调安装、维护保养等工作;与深圳设计院第三分院设计一所合作,开展空调工程系统子项目的设计承接等。建立了广州车辆段、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广冷华旭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铁路车辆空调冰箱生产企业)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产学对接、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与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及技能鉴定。例如,为广州地铁、深圳地铁、香港地铁、省铁投等订单班开展《车辆空调》专业课程授课;为广铁集团公司开展高级发电车乘务员的技能鉴定培训与考证等服务。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实现校企共赢 我院建立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多家制冷空调行业、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各专业教师亦成为委员之一。空调专业定期组织召开专业指导研讨会,共同就企业的用人需求、人才培养、学生实习等进行深入研讨,同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反复修订,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与此同时,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入校开展专业讲座、课程授课及校园招聘等,多途径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专业知识和就业空间,形成在校学生与行业企业专家的良好互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创造条件。目前,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每年都有学生被广州地铁、深圳地铁等录用,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共赢局面。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观念,适时调整本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课程建设,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在课程体系方面 根据制冷空调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制冷维修中、高级工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制冷空调岗位(如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量员、安全员等)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力求突出高职教育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教学设计上,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导向,合理设计学习情境,使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更加贴合工作岗位需求。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 从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的建设,构建模块化课程群,整合课程体系,重组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积极设置《车辆空调》等优质核心共享课程,为铁路订单班的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在课程整合方面 将原《流体力学》与《热工学基础》课程整合为《流体与热工基础》,采用项目教学法,选用典型的雷诺实验、伯努利方程实验等实训项目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原《房屋构造》与《工程制图》课程整合为《建筑概论及工程制图》,使房屋的结构原理、空调系统的平面布置等知识与工程制图的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机房的上机练习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最终为中央空调系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好基础。将原《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与《空调系统调试与运行控制》课程整合为《空调系统调试运行与自动控制》,将制冷空调系统的电控元件的动作原理与系统的控制原理进行全面综合,使制冷空调系统控制的知识体系更为完善。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等。教学讲求实效性,采用过程考核法、“考证合一”考核法、现场实操考核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例如,将制冷上岗证与制冷中级维修证的技能鉴定考核标准融入《小型制冷空调装置》课程,教研室与企业共同开发实用型的一体化教材《小型制冷装置维修与职业资格证考核指导》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模块化设计,根据工作过程合理设计出制冷系统的抽真空、检漏、充注、故障检修等多个学习情境,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同时,积极推行以证代考的考核评价制度。其他课程也积极探索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安装工程预算与施工组织管理》课程采用来源于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任课教师与广州易达建信科技开发公司、广州银洲空调净化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编写了《安装工程预算与施工组织管理》案例集,并在CAD机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用项目教学法训练学生实际编制安装工程预结算的能力,为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践教学方面的设计 在实践教学设计方面,邀请来自企业的专家进行研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设置相关的实践项目及学时,力求实践内容真实,符合岗位工作技能要求。以制冷空调行业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起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力求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统一。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实践类课程的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专业实训包括钳工、焊工、电工、制冷空调综合实训、中央空调课程设计、毕业顶岗实习等,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可考取电工、制冷等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

技能竞赛方面 以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或项目为竞赛内容,校企联合定期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并以此推动学生的技能训练,同时,通过竞赛为企业培养和发掘实用型人才。例如,以实习单位现场空调系统的施工安装作为技能竞赛的内容,实行现场竞赛,将真实的工作岗位任务与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实现“学做一体,校企合一”。

社会培训方面 利用专业资源的优势,与广铁集团工务检测所合作开展高级发电车乘务员技能培训与鉴定,目前,已完成多期人员培训,为所有学员颁发了相关高级资格证书。同时,配合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做好车辆空调专业课程及专业实训的工作。

教学资源及手段方面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积极开发《中央空调多媒体教学系统》、《空调水系统及应用》等多媒体课件,并利用学院的网络平台建立《通风与空调工程》院级精品课程,同时积极开发《建筑概论与工程识图》、《制冷技术应用》、《车辆空调》等网络课程,学生的专业课程多数可在实训室采用多媒体进行一体化教学,也可利用空调专业的网站和学院的网站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到目前为止,学生所有的必修课程100%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条件改革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空调专业现有供热通风与空调实训室多间,面积329平方米,实训设备总资产约120万元。实训设备包括汽车空调、车辆空调、家用冰箱、家用空调、小型中央空调、小型冷库、制冷空调综合实训装置等,可满足常规教学及学生实训考证需求。同时,在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还可共享园区内的钳工、电工、焊工等实训场所和设备,可满足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及考证需要,并可为地铁订单班、汽车专业学生提供实训服务,兴趣小组亦可借此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此外,还拥有专用的设计机房,配置60台电脑,总价值50多万元,可借此开展课程设计、工程预结算软件的应用、建筑绘图等一体化教学。为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教学团队还积极开发了《中央空调多媒体教学系统》、《空调水系统及应用》、《空调工程施工预算》等多媒体教学软件并应用于一体化教学中。通过合理的管理及应用,空调实训室的业余时间开放利用率已达100%。在学院政策及广州地铁、广州雨森空调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支持下,我院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还成立了教师工作室,将企业真实的空调检修、空调工程设计等项目作为实习任务让学生参与完成,真正做到“学做一体,校企合一”。例如,深圳设计院第三分院设计一所经常将空调工程设计项目拿到学校教师工作室,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真实空调工程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与广州地铁等多家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多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具体如表1所示),每年可提供200人左右的顶岗实习岗位,可保证学生专业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的需要。同时,还将与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广冷华旭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铁路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在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未来三年的建设规划中,学院和企业还将计划拨出150万元用于与广州地铁、广州车辆段、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合作建立空调检修检测实训基地、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服务。

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依托轨道交通行业,以培养轨道交通行业及珠三角地区所需的空调检修、工程施工技术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基础开展专业建设,以校企深度融合丰富专业建设内涵,通过顶岗实习、项目研发等形式实现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全力打造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学做一体,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两翼并进,工程引领”的专业发展思路(两翼分别指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及地方行业企业)。

参考文献:

[1]王丽.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71-73.

[2]朱立,等.《制冷与空调》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J].消费导刊,2009,(2):256.

[3]王丽.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J].科技风,2010,(1):2-3.

[4]廖惠卿.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功能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0,(12):21-23.

[5]刘冬香,等.“工学交替”模式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25-27.

[6]张国东,等.高职制冷空调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制冷与空调,2010,(6):81-83.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篇(9)

2影响我国食品工业物流协调性的因素

食品物流需求是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衍生需求,它受政策环境、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要素影响,全面认识影响食品工业物流协调性的影响因素,对于预测未来物流需求与制定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以分析。

2.1政策因素

政策性因素对食品工业物流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要着眼全局,制定规范的产业政策,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致力于培育食品工业需要的物流企业;要引导和规范物流市场秩序,鼓励食品行业大力发展社会化物流。我国食品物流行业缺乏适宜的监管体系,物流资源分散,协调沟通不足。政府部门应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与法律法规。在制定规则和标准的同时,要兼顾国情与国际发展趋势,探索符合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标准化体系。

2.2经济因素

食品物流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互为促进,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必然要向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必然要释放出更多的物流;反之,物流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当经济的发展滞后于物流的发展,就会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当物流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时,就会降低社会产品的流通效率,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决定着物流的结构和规模,要发展与经济相适应的食品物流产业。

2.3技术因素

食品专业化物流比常规物流对技术依赖更高,系统更复杂。我国有超过90%的第三方食品物流企业由于技术落后而无法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流通效率,也同时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层次。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普及了冷藏链技术,在生鲜、易腐食品流通过程中全部实行冷藏保温运输,推广温度监控和品质检测技术,而我国冷藏冷冻技术尚未成熟,缺乏一体化的温度控制系统,服务的范围大多以运输和储存为主,无法提供适应市场的多功能、综合全程的食品物流服务,落后的技术和薄弱基础设施制约了我国食品物流甚至食品工业的发展。

2.4消费偏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食品消费趋于多元化。当新的消费趋势形成时,企业就会调动资源来满足这种新的需求,以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然而,新消费观的形成具有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食品物流企业在管理上要有足够的柔性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普通消费者对价格仍然敏感,食品专业化物流带来的运输成本转嫁在食品上就难以获得普通消费者的青睐;公众对食品冷链物流认知淡漠,没有充分意识到食品冷链物流对食品安全的重要程度。但是,消费偏好的转变将影响着食品工业物流的运作模式、服务方式等等。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篇(10)

引言

红外成像器[1]按照其工作原理分为基于光电效应的光子探测器和基于热效应的热探测器,其中光子探测器包括HgCdTe、量子阱、超晶格等光导型以及InSb、肖特基结等光伏型器件,而热探测器主要包括热敏电阻、热释电、热电堆、二极管型,其中,光子探测器由于通常在77k的低温下工作,因而需要昂贵的制冷设备,该要求限制了其大规模的民用,而热探测器则由于其相对低廉的成本,且其中最主要的热敏电阻型探测器能与Si基半导体工艺兼容,因此近年来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家居市场的重要技术。

1 红外成像技术专利申请态势

全球范围内的红外成像技术的专利申请以时间为轴线,结合其发展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起步期(1970年之前)。从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这段时期,红外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从英国天文学家赫谢耳(Herschel)发现了红外辐射的存在到利用红外辐射进行热探测成像,其间经历了漫长的研究时间,在这一阶段红外成像技术领域的全球专利申请量只有几件。

(2)缓慢增长期(1971-1986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叶起,红外技术开始得到了发展,专利申请集中在以HgCdTe为代表的光子探测器,这一阶段的红外技术主要服务于国防军事。

(3)平稳增长期(1987-2005年)。这一时期的红外成像技术开始实现由制冷型向非制冷型的过渡和转变,对非制冷红外成像器的研制给红外技术带来了新的增长点。80年代初,由美国TI公司率先研制出了非制冷型热成像系统;1989年,美国的HONEYWELL公司在政府的资助下成功研制出了室温下的热探测器-采用硅微桥的氧化钒微辐射计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相继的,法国的CEA/LETI公司、日本的三菱和NEC公司也均在这一时期从事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研究。全球专利申请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快地发展和增长;尤其在1994-1997年期间,美国及日本多家公司从HONEYWELL公司得到技术转让,生产出一系列以氧化钒微测辐射热计为基础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制冷探测器由此得到一段时间的快速与广泛发展。

(4)快速扩张期(2006年至今)。这一时期的红外技术发展趋近成熟,红外技术也开始大量涌入民用领域,包括驾驶导航、目标识别、报警监测、智能家居、数字安防等等,这一时期红外成像技术领域的全球专利申请量处于快速上升期,特别是包括广州飒特、武汉高德等中国公司的申请数量开始快速增长。

2 红外成像技术专利区域分布

红外成像技术领域,全球专利申请的主要目的地是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欧洲专利局(EPO)、德国专利商标局(DMPA)、日本特许厅(JPO)、韩国知识产权局(KIPO)等。

基于统计结果的约1600项专利,根据专利申请的公开号进行统计,向上述六局提交的专利申请数目分别为:美国专利商标局(US)1985件,占申请总量的26%;欧洲专利局(EP)1070件,占申请总量的1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933件,占申请总量的13%;日本特许厅(JP)869件,占申请总量的12%;德国专利局(DE)506件,占申请总量的7%;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304件,占申请总量的4%;韩国知识产权局(KR)151件,占申请总量的2%;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占申请总量的21%。

3 红外成像各技术主题专利申请趋势

从红外成像技术专利申请的技术侧重点,将其主要分为热探测器、光子探测器、成像系统、图像处理与分析、读出电路、系统应用、通用焦平面阵列和系统集成8个分支,从图1可看出,光子探测器在上世纪90年代一度成为研究热点,但在进入21世纪之后申请数量急剧下降,证实了其脱离民用,基本服务于军事、国防等保密领域,另外,热探测器经历了2003年前后的爆发式增长之后,近年来趋于平稳,而读出电路、探测系统、图像处理与分析和系统应用成为红外成像技术领域的重要分支,进入2000年以后申请量保持较高水平。

4 红外成像技术申请主体分析

就全球主要申请主体来看,排在前十位的申请人集中在美日欧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的公司占得六席,欧洲、日本各占有两席,可见美国在红外成像技术领域的专利份额举足轻重。排在前三位的均为美国公司,分别为雷神公司(RAYTHEON)、前视红外公司(FLIR)以及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其中雷神公司是美国的大型国防合约商,以315项的全球专利申请量位于第一位。

比较排名前几位的申请人的年度申请状况可以看到,RAYTHEON、HONEYWELL、HUGHES及NEC公司的专利申请起步均较早,其中又以HUGHES和HONEYWELL的专利申请起步最早,HUGHES公司早在1964年开始了专利申请,HONEYWELL公司在1970年开始有专利申请,其后RAYTHEON、HONEYWELL及NEC每年均保持一定的申请量,而HUGHES公司在1997年后不再有专利申请,这是因为HUGHES公司在1997年被RAYTHEON公司所兼并,这也是为什么RAYTHEON公司在1997年的专利申请量有突破性增长的原因,此后RAYTHEON公司的申请量回落到比1997年前略高的申请量水平;而FLIR公司的专利申请起步较晚,在1998年后才开始较多的专利申请,从2004年开始FLIR的专利申请增长较快,并在2011年的申请量达到了36项,超过了其他主要申请人位于第一位。这是由于FLIR公司在2004年兼并了Indigo系统公司,自此具备了制造探测器的能力,成为唯一一家高度纵向集成的红外热像仪生产商,此后,FLIR公司又通过不断的兼并和收购的商业行为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

对全球前十位主要申请主体的专利布局进行分析,美国的RAYTHEON、HUGHES、HONEYWELL公司除了在本国申请大量专利外,还在EPO、JPO、WIPO、KIPO提交了较多的申请;另两家美国公司FLIR、BAE同样除了本国申请大量专利外,在EPO、WIPO也提交了较多申请,可见美国的申请主体非常重视全球市场,在主要国家/地区都进行了专利布局,其中在中国专利布局较多的也是美国的HONEYWELL、FLUKE和FLIR公司,而德国的TESTO公司和法国的SOFRADIR的专利申请均以本国为主,在全球范围内的专利布局相对美国公司较弱;日本的主要申请主体NIPPON公司和NEC公司在本国以外的USPTO、EPO、WIPO及KIPO仅有极少量的申请,专利布局也相对较弱。

5 结束语

通过文章从申请总态势、地区分布、技术主题和申请主体多角度的分析,从宏观角度整理了红外成像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现状,从结果看,红外成像技术作为安防领域的重要分支,未来仍将成为市场热点,而专利作为市场利益的价值体现,必然会成为各企业的战略平台。文章同时也希望对国内的红外技术企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制冷专业技术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13-03

高职制冷空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诚、毅、勤、朴”的优良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掌握制冷空调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大中型制冷空调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中小型空调系统的设计,空调工程的施工管理,制冷空调装置的维修,制冷空调设备的制造、销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却普遍存在“四个脱节”的现象:(1)学生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与制冷工作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需求脱节;(2)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脱节;(3)专业教学内容与现代职业技术脱节;(4)专业教学过程与制冷空调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脱节。

要解决“四个脱节”的问题,需要校企合作,走基于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之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制冷与空调专业建于1997年,2007年获批江苏省省级示范专业。在近五年的专业建设中,我校遵循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宗旨,面向企业岗位,探索并实施了基于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

开办满足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订单班

为了满足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人才培养必须走校企共育之路。我校2007年首先与南京天加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天加”)合作,开办“天加班”,按企业要求开展“订单式”培养。“天加班”学生均按个人需求与天加公司签订了准员工的就业协议,在校内重点进行理论课程和基本实践技能教学,在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教学,并实现岗位轮转、竞聘上岗,形成了基于个性化岗位需求的教学案例。2009年与三菱重工空调系统(上海)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三菱重工”)合作,成立“三菱班”,并开设了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多联机施工与维修”(包括校企合作教材、多媒体课件)。“三菱班”学生均签订了准员工就业协议,安排到16家三菱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天加班”与“三菱班”之外的其他学生则根据其自身职业发展需求,分别到南京枫叶能源设备有限公司、南京金溧源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南京宁懋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南京富龙制冷设备工程公司、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不同岗位进行企业顶岗实践,接受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和锻炼。

根据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与合作企业开办订单班后,我校根据合作企业对不同岗位员工的技术与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修订了2007~2012年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形成了“四融合、一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无论是制造、质检、产品维修岗位,还是中小型中央空调工程设计与施工岗位,制冷空调行业对人才需求都存在着明显的淡季与旺季。所以,我校就利用每年的旺季安排学生下企业顶岗、轮岗实习,具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新人磨炼期,时间安排在二年级暑期(6~8月),学生主要接受企业的技术技能初训,熟悉企业文化,培养守时、吃苦耐劳的精神,并按企业需求在各类岗位上顶岗实习。第二阶段,即轮岗实习期,时间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末至下学期(12月至次年6月),学生主要在各类岗位上轮岗实习,从企业的准员工逐渐过渡到正式员工。这样一来,自然打破了传统的学期和寒暑假,需要各企业和学校共同修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将企业实践教学内容(即顶岗实习课程)写入各订单班的方案中。例如,“天加班”企业实践教学的岗位课程如表1所示。

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了校企双方不同的资源与环境,发挥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优势,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四个脱节”问题,形成了“四融合、一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企业准员工岗位培训方案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相融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与教学评价相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现代技术对接,有效解决了现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背景下企业岗位要求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脱节的问题,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目标,满足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构建体现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平台

几年来,我校通过校企融合,充分发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先进技术、设备和工作环境的优势,把课堂拓展到企业,构建了两个体现制冷空调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教学平台:天加公司生产区教学平台和三菱重工全资在校内成立的“三菱重工·江苏经贸中央空调培训中心”。这两个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充分凸显了以学生就业岗位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特点。在实践教学平台内,由企业培训师、高级技术人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了岗位教学建设小组,根据合作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深度调研、分析,及时把企业岗位技能与学校理论教学互融的案例嵌入到教学中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教材的开发,突出教学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相融合;围绕专业能力、专业素质要求,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形成了极具岗位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通过企业导师引领,在企业工作环境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和企业岗位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有效解决了高职教育中校内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动态更新与提高。

形成教学双导师、学生双身份的“师徒制”教学方法

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内拥有学生和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实践教学由企业的培训师和岗位技术能手与校内专业教师相互配合进行,实现了人才培养中的双导师,并由此形成了高职制冷与空调专业独特的“师徒制”教学方法。师徒进行一定时间的共同务实操作,使学生充分领会师傅所拥有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同时学会师傅的操作技能技巧(隐性知识技能的传承),具备岗位的独立操作能力。“师徒制”实践教学过程中渗透了现代企业所需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价值观,传播了现代企业文化,使学生全面接受现代企业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忠诚企业、循规守纪等企业文化的教育,营造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环境。

总结与思考

在实施基于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如下一些经验。

第一,要使每年的企业实习都能做到“全员覆盖”,对合作企业的数量是有一定要求的。各企业每年提供的岗位数量可能会出现很大不同,有的年份能接纳30~40人,但第二年可能只需要10人左右。以我校制冷空调专业为例,平均每年学生人数为70~80人,7家合作企业,考虑到每年人数需求的波动,此消彼长,总共需要的岗位数量刚好能满足要求。由于学生人数少,实习时间较长,完全可以实现“以师带徒”,且能保证在企业内轮岗。但对于大专业或人数较多的专业,合作企业数量如果太少,就不能保证“全员覆盖”的效果了。

第二,要保证每年的企业实习时间,必须打破传统的学期制和寒暑假制,既需要学校管理部门配合,又要获得学生的理解。例如,我校的企业顶岗时间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的“新人磨炼期”安排在二年级的6月至8月,第二阶段的“轮岗实习期”安排在三年级的12月至次年6月。这样一来,学生的寒暑假就没有了,只有正常的双休和节假日。因此,校内的理论教学内容必须做出相应调整。特别是第四学期,校内教学周数必须减少,课时相应压缩。除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预先做出修订外,如遇特殊情况(如有些企业需要提早上岗或迟后返校等),还需要教务部门配合协调,灵活执行管理政策。此外,学生休息时间减少,难免会有想法和意见,需要提前做好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工作。

第三,必须配备专业教师随班下企业,负责做好实习记录和学生的思想工作。我校的做法是在寒暑假期间每个企业均安排1~2名专业教师随班下企业挂职。为不增加教师的额外工作,挂职期间等同于完成了一定数量的教学工作,保证了教师的个人利益。挂职期间,专业教师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全权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如考勤、实习记录、实习报告等。另外,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常会出现消极情绪,如怕苦嫌累,不愿加班,要求更换工种、返校甚至提出回家等,教师必须及早发现,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和企业积极协调、沟通,保证企业实习能取得最大成效。

第四,必须把安全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预防工伤事故。企业实习,最重要的是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工科专业更是如此。因此,在实习前,必须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工作,除了在校内做好思想动员和安全教育外,一般企业也会在上岗前做好充分的安全培训。企业顶岗期间,随班教师更应该每日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生产,一旦发生事故应及时处理。此外,每名学生都应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其中必须有工资待遇、工伤事故等相应条款,并购买保险。安全工作做得越充分,事故发生率就越低。

总之,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培养企业欢迎的人才,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心。只有把握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找准改革方向,在专业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做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我校在基于企业个性化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将企业准员工岗位培训方案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相融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与教学评价相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达到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现代技术的对接,形成了“四融合、一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满足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魏龙,张国东.高职制冷与空调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10,31(3):88-90.

[2]於红梅,李鹏辉,胡双喜.基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高职专业内涵建设—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5):50-52.

[3]朱立,周丽.《制冷与空调》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J].消费导刊,2009(4):256.

[4]龙建佑.就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三结合的过程管理—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制冷与空调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29):46-47.

[5]何钦波,廖翠玲.关于高职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几点思考—以08级制冷专业学生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