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安全预评价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1 16:25:08

安全预评价

安全预评价篇(1)

0.前言

针对边坡工程的监测,许多岩土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普遍认识到,监测工作越来越成为边坡工程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根据边坡监测的目的是分析监测资料所反映的边坡安全状态,根据监测资料,及时修改和调整边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和岩土介质物理力学模型,使之更加符合岩土工程实际,从而有效克服岩土工程中物理力学参数取值意义不清、理论分析成果与工程实际不符的技术困难,并及时将监测分析结果反馈,以便及时进行设计与施工的变更优化,确保边坡的长期稳定。

边坡工程的安全不仅取决于合理的设计与施工,而且取决于贯穿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始终的原型试验与监测。边坡岩土体由于其岩土体材料及力学特性的不均匀性,在各种力的作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其工作性态和安全状况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如果出现异常而我们又不及时掌握这种变化的情况和性质,任其险情发展,后果不堪设想。但如果事先运用必要且有效的监测手段对边坡工程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则可避免灾难的发生。

1.公路边坡安全评价

进行边坡工程的监测,主要目的是为了随时了解目标边坡的安全状况,这也是边坡监测工程的关键环节,有了监测结果,就有了边坡安全评价的基础。那么,如何应用监测结果对边坡的安全状态进行评价,却是一项较为系统而复杂的工作。

首先,应根据所监测边坡的具体情况建立不同监测项目(如坡面及深部位移变化、锚索应力变化等)的预警标准。有了预警标准,才能根据监测结果并结合所建立的预警标准对边坡安全现状进行评价。

值得重视的是,这种边坡预警标准并非是统一的,针对每个边坡个体,由于其内部岩土结构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因而其边坡破坏的变形机制和规律也不同。下图所示的是最为常见的几中边坡破坏过程的“位移─时间”曲线,根据该曲线可知,如果对不同边坡使用同一预警标准,则会出现根据同一监测物理量(如位移)而得到不同判断结果的情况。如下表2为国内外一些著名边坡在最终失稳前的变形速率,很明显,不同边坡在其最终失稳破坏前变形速率存在很大差别,显然,要确定统一的滑坡变形速率是不太现实的。

因此,在建立边坡预警标准时,应根据目标边坡的具体岩土体结构特征建立。至少应对各种边坡进行详细的类型划分,并且应划分得足够细,同时,在类型划分时还应参照岩土体的具体强度参数及水文地质、可能破坏方式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每类边坡建立相对统一的预警标准。

对于一个具体边坡,包含多个监测项目(物理量),每个监测项目均会反映目标边坡安全状况的一个方面。因此,在进行边坡安全评价时,应首先针对每一监测物理量进行分别评价,然后再将各监测物理量综合,进行总体评价。在根据所建立的边坡预警标准进行安全评价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根据不同监测物理量得到不同判断结果的情况。对这种情况,目前主要下列两种处理方法:

其一是根据经验,赋于各监测物理量不同的权重,再依据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综合计算而获得边坡相应的安全级别。

其二,是在建立目标边坡的预警标准时,就针对每一监测物理量分别建立其相应的预警标准。在边坡的实际监测过程中,当任一监测物理量达到某一危险级别时,即使其他监测物理量依然处于安全级,也应引起足够注意,对该达到危险级别的监测物理量进行仔细甄别,以判断该监测物理量的近期监测数据是否准确可靠,当确认该监测物理量准确无误时,则可根据该监测物理量判定边坡处于该物理量所预示的安全级别。

对各类边坡建立相应的预警标准的方法,首先应是在总结归纳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但仅仅根据经验是不够的,还应针对每类边坡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来进行综合确定。

预警标准的建立是评价分析边坡安全性的前提和依据。该预警标准是否合理、准确,将直接关系边坡安全的评价效果。因此,边坡安全预警标准的建立就成为一项系统、复杂而精确的庞大工程,这就对预警标准的建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相关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地质知识,同时还应具备扎实的力学知识等理论功底。对此,一些部门或学者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相信这将对我国工程界产生较大的影响。

决定边坡安全评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是具体的现场监测工作,主要包括:

1.1监测范围及监测项目的确定

首先根据目标边坡的具体情况,依据地质条件分析、理论模拟分析及专家经验判断等方法来综合确定合理的监测范围,并且应对所确定的监测范围进行二次细化,确定出变形敏感区、应力集中区及可能破坏区等,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监测项目(如坡面位移、坡体深部位移、锚索预应力变化等等),设计监测系统。另外,为了进行对比分析,某些地质条件或工程上十分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地段虽然不属于变形敏感区、应力集中区和可能破坏区,但也应埋设必要的测点。在现场监测中应合理确定监测范围及监测点的布置,埋设必要的量测仪器,获得数据以了解地层和地下结构中的应力场、位移场的实际变化规律,作为采取工程措施的依据。

1.2监测资料的可靠性

对此,通常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① 仪器设备工作正常,精度符合要求;② 仪器设备安装埋设方法及位置合理;③ 监测记录符合要求,计(换)算准确。

1.3监测工作按规范、规定要求执行

如,仪器设施安装埋设情况,监测方法及要求和监测频率等。

2.边坡安全预测

在边坡工程监测的过程中,除应对目标边坡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评价之外,还应对目标边坡在未来一定时期的安全趋势进行预测预报。由于边坡失稳破坏的成因机理、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等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变化的随机性、非线性,从而导致边坡失稳破坏灾害所表现的动态信息极难捕捉,因而完全从定量的角度或完全从定性的角度准确地预测预报边坡失稳破坏发生的时间都是非常困难的。边坡安全状况预测预报必须是建立在深入研究边坡类型、边坡特征、变形特点和形成机制的基础上,以监测资料为依据,遵循科学性、综合性、易操作的原则,运用综合信息预报方法对边坡失稳破坏进行预测预报。

边坡安全趋势的预测预报,是建立在对各监测物理量监测数据预测的基础之上的,即是通过一定的预测方法,对各物理量现场监测数据进行预测,再结合所建立的边坡预警标准,来对目标边坡的安全状况进行预测和预报。

对监测结果进行预测的最早方法是统计回归分析法,但统计回归分析方法与边坡的变形、应力变化等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机理相脱离,因而,并不能依此来对边坡的监测结果进行预测。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多种方法被综合应用。如将理论计算与实际监测数据结合分析、不同内容的反演分析和反馈分析、将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综合考虑等,并将监测结果加以成因解释。

3.结束语

通过对边坡的现场监测信息和宏观信息等各单项信息的研究,建立边坡的长期、中短期、临滑和宏观预报模型及相应的预报判据,将理论预报与现象预报、定量预报与定性预报、单项预报与综合预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边坡的综合信息预报。运用综合信息预报方法不仅可以正确判定边坡所处的危险状态或变形阶段,避免只用数学模型或只用预报判据预报可能出现的失误,还可直接用于临滑预报。

安全预评价篇(2)

Abstract: aiming at the mine at present the safety pre-evaluation work process to raise some improvements.

Keywords: safety pre-evaluation pre-conditions joint inspection mi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安全评价是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目的。安全评价应贯穿于工程、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退役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工程、系统进行安全评价,既是政府安全监督管理的需要,也是生产经营单位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证。矿山行业一直是政府部门重点监管的对象,近年来,随着有关矿山安全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及各级政府部门对矿山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视,矿山安全评价工作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评价的内容越来越详尽无遗漏;评价的程序也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完善。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仅对矿山安全评价的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探讨,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明确安全预评价的前置条件。

矿山安全预评价是根据矿山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分析和预测该矿山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技术和管理对策建议,对矿山后续设计、施工和运行后的安全管理、监督提供技术性参考。

从理认上来说,矿山安全预评价工作的前置条件似乎很明确:矿山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矿山安全评价工作的一个前置条件。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不然。由于一些矿山生产规模偏小未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建设单位认为该建设项目是否可行一目了然,结论简单明了,无需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但由此给矿山安全预评价报告的编制带来一定的困难。安全预评价工作实际也是解决矿山在安全方面是否可开采的问题,与可行性研究报告有相似之处,但在报告编制的过程中需要相关基础数据――矿山的地质勘查报告,因此,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安全预评价工作的前置条件实际上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如没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则把地质勘查报告作为矿山安全预评价的依据。

安全预评价工作曾把采矿许可证作为前置条件之一,即取得采矿许可证后再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有了采矿许可证,评价范围就可以明确、评价对象就更有针对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安全预评价的作用被弱化了,因为矿山安全预评价的作用之一就是明确矿山周边环境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矿山的地形条件能否满足自上而下台阶式开采的要求,但由于采矿许可证已经发放,即使通过安全预评价发现矿山周边环境环境不符合要求,要重新调整矿界,由此涉及到地质勘查报告、开发利用方案的重新编制以及采矿许可证的换证工作难度很大。因此,经过实践,为了在源头上把关,让安全预评价真正起到对矿山选址把关的作用,各地安监部门将安全预评价的工作提前,即在取得采矿许可证之前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根据安全预评价报告的结论来申请采矿许可证。

安全预评价工作的提前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矿山选址把关的问题,也能为当地安监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但由于安全预评价工作的提前产生了新的问题:由于安全预评价报告提前了,甚至矿山的矿界还未确定,当然就没有相关的地质报告,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的依据就不充分;没有安全预评价报告,则安监部门不能签署《新办矿山联合踏勘表》,没有《新办矿山联合踏勘表》上国土部门、安监部门的签字,则矿界无法确定,无法进行矿山的地质勘查工作,没有地质勘查报告,这就形成了一个逻辑悖论,一个循环套。针对这种情况,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正规的操作流程,但经过摸索实践,个别地区相对成熟的操作步骤是:不将《新办矿山联合踏勘表》作为前置条件,取而代之的是新设一个安全条件认证,即在没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前提下,对该处设置矿点的周边情况、安全情况进行调查,编制《安全生产条件论证报告》,再根据《安全生产条件论证报告》的结论,安监部门会同其它部门签署《新办矿山联合踏勘表》,然后进行矿山的地质勘查,取得采矿权的批复,再通过《安全预评价报告》的编制以及国土部门、环保部门的手续,取得采矿许可证。也就是说由安全生产条件论证解决矿山选址的问题,再由安全预评价解决矿山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及相关建议。

二、安全预评价对开采设计的指导作用。如前所述,安全预评价的作用之一是对矿山后续设计、施工和运行后的安全管理、监督提供技术性参考。一般情况下,开采设计应按安全预评价的建议进行设计,如果开采设计不按预评价的建议进行设计,那么应该对此进行解释说明。

如果安全预评价的建议合理,那么设计按建议进行设计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如果建议不合理,或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也许从安全角度看建议是合理但从经济角度考虑不合理,那么设计如何处理就是一个问题了。因为矿山的开采设计从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也许是不同的,如一个边坡高陡的矿山从经济角度、生产工艺角度考虑也许溜槽是可选项之一,但从安全角度考虑,这么多年的矿山事故表明,在管理不善的情况下,溜槽设计就不是一个好的选项,因为它对管理方面的要求比较高。从这个方面来说,开采设计在未按安全预评价的建议进行设计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的主观性太强,开采设计完全可以撇开安全预评价的建议进行编制,从而导致安全预评价对开采设计的指导作用落空。为了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可以建议作如下调整:1、安全预评价对设计方面的建议不宜过细,而仅对矿山设计大的方面如开拓方式、开采方法作原则性的建议,具体的由设计单位发挥设计方面的专长进行合理设计;2、开采设计评审时,安全预评价单位应该在场,对开采设计是否按安全预评价的建议进行设计做出结论;如未符合,则应由设计单位作出解释性说明,由各单位会签会议意见,明确各单位已对开采设计采纳或不采纳安全预评价的建议统一了意见。

参考书目:

安全预评价篇(3)

2018年9月在苏州市吴江区下辖全部21个预防接种门诊的117名预防接种工作人员。

1.2调查方法

在文献总结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调查问卷,以现场不记名方式填写后收回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对疫苗安全相关评价情况、预防接种安全工程评价情况、需求与建议4个部分。

1.3指标定义

疫苗安全相关评价中,按“优秀”、“良好”、“一般”、“差”进行赋分,分别为4分、3分、2分、1分,单项≥3分表示认可当前疫苗体系项目,6项调查项目合计≥18分表示“总体认可”。预防接种安全工程评价中,按“非常实用”、“实用”、“一般”、“不实用”进行赋分,分别为4分、3分、2分、1分,单项≥3分表示实用。

1.4统计分析

利用流行病学资料EpiDate3.1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预防接种工作人员117人,收回有效问卷117份,应答率100.00%。其中女性医务人员85人(占72.65%);调查对象年龄23~53岁,平均(36.79±9.53)岁;研究生及以上2人(占1.71%),本科58人(占49.57%),大专31人(占26.50%),中专16人(占13.68%),高中及以下10人(占8.55%);专兼职人员73人(占62.39%)。

2.2调查对象对疫苗安全相关评价情况

各调查项目中,认可度均高于90%,工作人员对疫苗管理体系、疫苗质量、疫苗运输储存、疫苗接种过程、疫苗预防疾病效果、副反应处置的认可率分别为92.31%、93.16%、96.58%、97.44%、96.58%、92.31%

2.3调查对象对疫苗安全相关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专业方向、不同职称,以及是否专职对疫苗安全的总体认可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和从事预防接种工作年限的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对疫苗安全的总体认可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调查对象对预防接种安全工程评价情况预防

接种安全工程评价方面,工作人员对“全流程管理和追溯”、“温度实时监测、自动报警”、“电子化询问诊、知情同意”、“视频回溯”、“培训考核”、“个性化应用”、“对疫苗安全产生的作用”、“对流程规范产生的作用”和“对服务提升产生的作用”等功能认为“非常实用”和“实用”的分别占88.03%、92.31%、84.62%、88.89%、82.91%、83.76%、93.16%、94.02%和90.60%。

安全预评价篇(4)

2山区公路施工安全生产的特点

山区公路施工安全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安全生产管理的难度。为了能够相对准确地作出山区公路施工安全评价并加强公路施工预警,需要对山区公路安全生产特点进行分析。由于山区地势险峻、地质条件多样,使得山区公路施工需要面临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另外,受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山区公路施工材料运输、机械设备运用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困难。可以说,山区公路施工生产具有作业活动多样、施工条件多变、危险源多且集中等特点,这使得山区公路施工安全性较低。

3山区公路施工安全评价及预警

3.1山区公路施工安全评价

3.1.1安全评价方法

对于山区公路施工工程安全性较低的工程,所采用的安全评价方法最好为安全事故综合评价法[3]。安全此种方法可以从安全事故成因的“4N(人、物、环境、管理)”要素出发,全面的、详细的、深入的分析安全事故的成因,进而总结经验教训并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在综合工程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和施工水平,对山区公路施工安全程度进行评价。利用安全事故综合评价法来对山区公路施工工程进行安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对施工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状态进行重点评价,为后续具体的公路施工提供依据。基于此点,在公路施工作业中具体落实安全事故综合评价法时需要制定山区公路施工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通过此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来评估山区公路施工,最大限度的提高施工安全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总之,山区公路施工安全评价中科学、合理的运用安全事故综合评价法是非常必要的。

3.1.2山区公路施工安全评价判定标准

由于安全事故综合评价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有合理的、标准的施工安全评价判定标准,这样才能对山区公路施工进行准确的评价。综合山区公路施工的特点及我国所设置的山区公路施工安全评价等级,所确定的山区公路施工安全评价判定标准为:⑴安全状况很好。山区公路施工安全程度很高,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几乎为零。⑵安全状况良好。山区公路施工安全程度较高,安全事故发生概率较小。⑶安全状况一般。山区公路施工安全程度处于中等,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占50%[4]。⑷安全状况较差。山区公路施工安全程度较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较大。⑸安全状况恶劣。山区公路施工安全程度非常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非常高。

3.1.3山区公路施工安全评价

对于山区公路施工工程所进行的安全评价,主要是利用安全事故综合评价法按照以上山区公路施工安全评价判定标准,对山区公路施工进行全面的、详细的、规范的、合理的评价。

3.2山区公路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的构建

在我国经济、科技有很大发展的当下,利用科学技术在山区构建公路施工安全预警系统,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山区公路施工的安全性。对于山区公路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首先是进行山区公路施工安全预警系统设置分析,明确预警系统设置的目的、功能、作用[5]。其次,按照以上分析结果,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安全预警系统结构和功能模块的设计。再次,根据所设计的山区公路施工安全预警系统方案来科学、合理、规范的进行系统构建,使其成为一套结构合理、运行可靠、实用性强的软件。从而实现利用安全预警系统对山区公路施工进行全面的、详细的、深入的安全预警。山区公路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的构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较强的实用性。安全预警系统的构建是为了能够及时发现山区公路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便及时处理安全隐患,确保山区公路施工可以安全、稳定、有效的实施。所以,在设计安全预警系统时一定要保证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其二,可扩充性。由于施工安全评价考虑因素众多,系统在具体应用中,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系统具有可扩充性。其三。易操作性。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及发展方向决定了安全预警系统具有易操作性,更好的应用于山区公路施工中,为高质高效地完成山区公路施工创造条件。

安全预评价篇(5)

0.引言

煤炭是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其消费比重长期维持在70%左右,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然而我国开采煤炭的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复杂,煤矿安全问题严峻,透水、瓦斯等自然灾害在煤矿生产中经常发生,不经影响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对煤矿井下开采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极大风险,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煤矿生产安全状况,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系数。

1.煤矿安全风险的特点

要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体系,首先要了解煤矿安全风险的特点。煤矿生产过程在地下进行,它受到煤矿固有特点的制约,也受到人和物的影响。因此,与一般的企业生产风险相比,煤矿安全风险有以下特点。

1.1复杂性

煤矿生产的工作面在地下,作业环境复杂多面,影响安全的因素较多。另外,煤矿生产的环境较为特殊,存在水灾、瓦斯等不确定因素较多。工作环境昏暗潮湿、人员集中的特点也造成煤矿生产工作环境恶劣。煤矿采用系统性方式进行作业,各个生产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个生产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对煤矿安全带来致命的风险。

1.2动态变化性大

煤炭生产方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生产方式会随着煤层地质条件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开采方法。煤层地质条件的变化也会导致煤矿作业空间也一直处在移动和变化的状态,例如煤炭生产中的采掘面推进和矿井延伸等等都是煤矿作业空间移动和变化的表现。煤矿作业空间的移动和变化导致煤矿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新的情况和问题,煤矿生产系统和采掘方法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使人员和机械设备出现不安全行为和处于不安全状态。

1.3随机性强

随机性是指影响煤矿生产安全的因素不仅多,而且因素发生的时间和影响范围的随机性强,不受控制。随机性强特点导致煤矿安全生产处于复杂的灰色关联系统[1]。尤其是井下的自然灾害,其随机性更为明显。例如瓦斯和其它有害气体含量、瓦斯浓度、水量等等都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这些不确定因素的随机性难以用固定的公式和指标进行定量计算。

1.险关联性高

影响进行煤矿生产的安全因素众多,矿井下发生一种致灾因素可能引发其它致灾因素,或者并发多种致灾因素后,多种致灾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增加出现致灾因素的几率,或者致灾因素发生后相互结合,导致灾害的影响力扩大,造成更为严重的煤矿安全事故。例如煤矿中的瓦斯和粉尘这两个致灾因素容易相互影响,扩大灾害的影响范围。当矿井下的瓦斯达到一定浓度后,如果矿井内同时含有大量爆炸性粉尘,瓦斯爆炸后产生的破坏和危险系数会成指数提升。例如火灾和瓦斯,火灾会对导致瓦斯爆炸,而瓦斯爆炸会进一步增强火灾形势,火大火灾的影响范围[2]。

2.煤矿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建立煤矿安全风险评价和预警机制的目的在于衡量安全状况,以设立的预警指标作为标准,衡量安全状况偏离预警线的程度。如偏离程度较多,预警系统则立即发出安全风险信号,提醒相关人员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即确定重点风险评价区域后,使用风险预警系统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并警示和提出防范措施的一种制度。它具备检测、诊断以及预防的功能,化解可能存在的风险,避免风险造成的损失。总的来说,煤矿安全风险预警机制有以下建设内容。

2.1建立安全风险预警组织

要防范煤矿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必须建立识别、防范和管理风险的安全风险预警组织。安全风险预警组织的内容应包括行业性的安全风险防范组织和企业的安全风险防范组织。行业性的安全风险防范组织负责收集预警指标数据,并对收集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向行业内的煤矿企业公开,为煤炭企业建立安全风险预警体系提供科学的防范信息作为参考。煤炭企业内部的安全风险防范组织主要收集和处理企业内部煤矿生产的风险信息,为企业的管理层制定安全风险费防范措施提供信息依据[3]。

2.2建立动态风险触发器系统

动态风险触发器是一个对未来时间内某种或某些风险因素状况进行识别和判断风险影响后果的辨识标识。它既能检验安全风险因素可能产生的后果,也能判断安全风险因素未来的变化发展进趋态势。将安全风险预警指标关联动态风险触发器系统,可得到一个总体风险评价结果,为防范安全风险提供数据参考。安全风险动态触发器可以用应用软件的形式进行设计,只需要将已设定的预警指标输入触发系统中,就可以对风险进行预警,判断风险的大小和未来发展态势,为相关人员制定防范措施提供建议。

2.3建立数据和指标修正机制

安全风险预警的指标参数并非固定不变的,需要在时间过程中不断的修正和完善。在实施运用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的实践中要不断改善预警指标参数,才能提高预警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发挥防范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行业预警组织要定期将相关指标和参数向上级报告,并定期进行行业预警。煤炭企业的预警组织则需要定期收集和更新指标参数、预警提示。

3.结语

除了建立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外,还要晚上相关的配套制度,如基于安全风险预警机制上的考评制度,提高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是各项预警制度和措施能够得到行之有效的落实,真正发挥预警系统的作用。■

参考文献

安全预评价篇(6)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09-0270-01

1999年海牙世界部长级会议将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政治稳定联系起来;并指出水安全含义是:①保护淡水、海岸和相关的生态系统并使之得到改善;②提高可持续性发展和政治稳定性;③确保人人都能得到并有能力支付足够的安全用水,生活健康和幸福;④确保易受伤害人群能够得到保护以避免遭受与水有关的灾害威胁。Norman和Bakker等人认为能够以可接受的水质稳定获得足够量的水,从而确保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便是水安全;并认为水安全包括以下要素:①水资源安全;②生态健康;③人类健康;④水基设施安全;⑤水治理。Grey等认为水安全是指在可接受的程度下,水的质和量能满足健康、生命、生产以及生态的需要;并可承受其对人类生命健康、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和风险。

2000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世界水讨论会,提出用创新思想解决“21世纪水安全问题”,应对水安全面临的挑战,实现基本需要、保证食物供应、保护生态环境、共享水资源、控制灾害、赋予水以价值、合理管理水资源等七大方面。从1991年始召开的十多次会议主题表明,国际水讨论会对水资源的认识逐步从水资源缺乏、水污染、水冲突、水管理升华到水安全的高度。2002年由钱正英、张光斗等4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一大批专家完成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针对我国主要水安全问题进行了系统综合的专题研究,是我国水安全战略研究的里程碑。

1 我国水污染现状

《中国2011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十大水系监测的469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1.0%、25.3%和13.7%;监测的26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42.3%、50.0%和7.7%。其中,太湖为Ⅳ类、滇池为劣Ⅴ类、巢湖为Ⅴ类、环湖河流总体为重度污染;除“三湖”外监测的9个大型淡水湖泊中,1个为劣Ⅴ类水质,3个为Ⅴ类水质,4个为Ⅳ类水质,1个为Ⅲ类水质,其它大型淡水湖泊水质无明显变化。

2004年3月四川沱江因川化技改项目违规生产导致水质严重污染,内江和建阳等地自来水厂停止取水和供水;2005年11月松花江流域因吉林化工公司双苯厂爆炸引发硝基苯和苯泄漏而受到严重污染;2006年湘江株洲峡湾港镉污染事件,严重威胁到当地群众饮用水安全。2006年江苏太湖蓝藻连年爆发,导致无锡水危机;2007年巢湖和滇池蓝藻爆发;2008年贵州都柳江砷污染事件导致17人中毒;2009年2月盐城一化工厂泄漏造成酚类水污染事件;2010年10月中金岭南偷排造成珠江水系北江流域的铊污染时间;2011年6月杭州市余杭水源中监测出10种苯烯类有机物质,污染来自于附近工业园区。当前,我国水安全正面临严峻挑战,水安全问题已引起我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和密切关注。

2 水安全系统概念

水安全系统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它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存在耦合关系。Odum等认为,水安全系统是水系统与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交织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合系统目。水安全系统由水系统和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组成,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①水资源;②水环境:③社会;④经济:⑤生态等。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存储和反馈)形成一定的功能和结构。水安全系统作为协同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自然与社会复合的大型系统,具有以下特征:①综合性和整体性;②空间性和差异性;③层次性和网络性;④耗散性和开放性;⑤动态性和随机性;⑥多目标性;⑦突变性;⑧自适应和组织性;⑨协同性与有序性;⑩中介性和多重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很自然的成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必要的载体,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同时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也影响着水系统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3 水安全系统的评价

目前,国内外尚未建立公认的水安全系统评价科学理论体系,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现阶段仅有层次分析法(AHP)、模糊评判法、灰色关联法、压力-状态-响应法(PSR)等可供借鉴。建立水安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时通常需要遵循几个原则:①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②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③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结合;④动态和静态相结合。因此,需要深入开展水安全系统评价的研究工作。

4 水安全系统的预警

安全预评价篇(7)

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预评价和安全验收评价的质量,做好对被评价、检测工程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辩识,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安全对策措施,可以而且很有必要将系统安全工程中“预先危险分析”的方法,应用于工程安全预评价和安全验收评价中去。

二、预先危险分析的方法

预先危险分析方法是用来识别系统中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并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分析评估,从而提出改进系统,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措施。此法主要用在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阶段,也可用于系统竣工后的运行阶段。其分析的步骤可概括如下:

2.1 熟悉分析对象的功能、构成、工作原理及工艺流程、环境条件等;

2.2 调查、分析类似系统过去有关事故的教训和安全生产的经验;

2.3 调查了解与人身安全、环境危害及有毒物质等有关的安全要求

2.4 分析系统故障状态,有何种危险,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严重性等;

2.5 找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或危害的对策措施;

2.6 编制预先危险分析表。

预先危险分析方法是用表格的形式来分析系统危险、危害因素,可达到分析透切、深入、准确的愿望。表格的形式和内容可随分析人员的想法和被分析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表中描述的细节也有所差别,但一般使用如表1的格式。

表1 ×××预先危险分析表

表1中危险“发生可能性等级”和“后果严重性等级”可根据美国军用标准MIL-STD一882中的规定加以确定,如表2、表3所示。

表2 危险发生可能性等级表

表3 危险后果严重性等级表

如果在对系统、子系统危险、危害因素分折的基础上,还想对其危险性(即危险程度大小)作个大致的评价,则可运铩危险性评价的“打分法”,这种方法是把评价危险程度大小的因素归纳为三个,即危险或事故发生可能性(用L表示)、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频率(用E表示)和一旦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用C表示)。前两个因素L、E均表示危险发生的可能性,第三个因素C表示危险的严重性,那么,系统或子系统的危险性(用F表示)可用下式计算。

F=L×E×C

式中,L、E、C根据有关资料提供,可按不同情况分别赋予一定分值,如表4、表5所示。按照分析、评价的对象,分别从两个表中查得相应的分值,代入上式计算,即可算出危险性的分值。

根据危险性大小,也可分别赋予危险性一定的分值,如表6所示。

三、预先危险分析应用实例

下面以我所进行过安全验收评价的三明市汽车厂林业运输车技改项目(由李发荣任项目负责人)配套的电镀生产系统预先危险分析为例,阐述运用预先危险分析方法对工程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评价过程。

电镀是现代工业中常用的一种重要工艺技术,这种工艺要使用具有强腐蚀性的酸、碱及剧毒性氰化物(如NaCN)等化学药品。因此,电镀作业容易发生灼伤、中毒等伤亡事故,危害严重。

该电镀生产系统可分成排风、配制槽液、加热、除油、除锈、电镀、供电、槽液管理等8个主要子系统,对它们分别进行的预先危险分析,如表7所示。

从表7预先危险分析的结果可知,电镀生产系统存在的主要危险、危害类型有三种:一是存在作业人员和作业现场附近的人员受到氰化物蒸气或酸雾的毒害(中毒或引起职业病);二是存在作业人员和作业现场附近人员受到飞溅和流出的碱液、酸液或槽液的灼伤;三是存在着电镀车间生产设备受到酸、碱、槽液和有害气体的侵蚀而加快腐蚀,由于设备腐蚀、损坏,不仅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会加大作业人员中毒和灼伤的危险性。

安全预评价篇(8)

[中图分类号] R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c)-0189-04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知识的关注程度也日益提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1]。我国《食品安全法》定义的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王亚娟等[2]认为,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餐饮业处于食品生产链的末端,因此餐饮业的安全对保障人民健康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在餐饮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整体文化程度层次偏低、食品安全知识淡薄、营养知识缺乏及存在一些不良的从业行为问题,而对餐饮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其R抵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的良好手段[3-7]。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小汤山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在职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的基线调查,并对其进行了干预,旨在通过培训提高餐饮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水平,并把培训作为在职餐饮从业人员教育的常态化手段,以期减少食品安全发生风险,保障就餐者的身体健康。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5年5~7月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我院各区餐厅内包括服务员、厨师、厨师长、采购员、洗碗工、管理员等岗位的在职餐饮从业人员共63名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使用封闭式统一问卷调查方法获取资料,问卷参考有关文献[7-8]自行设计而成。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岗位等)、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获取知识途径、接受培训后的感受等。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问卷评分采用赋值法,知识题答对计1分,答错、不知道均计0分,满分为20分(按百分制计算≥12分为及格)。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采用现场发放问卷,填完后检查无缺选、漏项当场收回的方式收集资料。

2015年5月上旬开始基线问卷调查,在5月下旬~7月上旬进行干预,包括请疾控中心专家和单位食品卫生管理员对餐饮从业人员进行集中讲授食品安全知识与营养知识各1次,集中授课间隔时间约1个月,其间印发食品安全知识、从业人员应遵守的要求及操作规范的宣传材料1次,现场讲解主要在基线调查和学习宣传材料时进行。上述干预方式结束后再次填写问卷。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2.2 干预效果评估

调查对象干预前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的及格率为68.3%(43/63),干预后及格率为96.8%(61/63),干预后及格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调查对象干预前后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正确回答率除“餐饮从业人员工作时哪些做法是错误的”、“消毒餐具的时间及温度”、“哪组食物易发生食物中毒,应烧熟煮透”3个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外,余其他各项干预后正确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调查对象对培训后感受

63名调查对象中,66.7%(42/63)认为参加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很有必要,30.2%(19/63)认为有必要,只有3.2%(2/63)认为无所谓或没有必要。

3 讨论

3.1 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一般情况分析

掌握一定的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应该是对餐饮从业人员的一般职业要求。有研究表明,目前餐饮服务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距保证食品安全的客观要求还很不相称[9-10]。餐饮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是普遍存在现象。本调查显示,我院餐饮从业人员主要为初、高中文化程度,占95.2%,与徐建华等[11]调查结果一致。餐饮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有时会制约他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的理解,导致工作时忽视食品安全操作规范,食品安全意识差。因此,开展对餐饮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培训,并定期考核培训内容,加强对从业人员实际操作规范的考核与管理,以弥补餐饮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的不足是十分必要的。本调查对象的从业时间主要分布在4年以下和10年以上,占77.8%;而从调查对象的岗位分布来看,服务员和厨师占74.6%,他们是餐饮从业人员的主力军,也是培训的重点对象。

3.2 重视食品安全的源头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是指为了防止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病发生,应对食品生产加工时造成食品污染发生或发展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能有效地预防、减轻或消除各种危害的关键控制点,进而在关键控制点对造成食品污染发生或发展的危害进行控制,并同时监测控制效果,随时对控制方法进行校对和补充[12]。备餐时间是服务员应掌握的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点,食物加热的中心温度是厨师应掌握的知识点,这两点的掌握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本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备餐时间和食物加热的中心温度这两个内容掌握的情况不容乐观,干预前正确回答率分别为28.6%和11.1%,而干预后为55.6%和57.1%,干预后正确回答率虽有所增加,但仍有近二分之一的调查对象未掌握,应引起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餐具消毒是为了把好“病从口入”的关口。何庆明等[13]和彭国芳等[14]研究表明,餐具消毒的总体合理率分别为62.75%和73.25%,由此说明餐具消毒状况不容乐观。而餐具消毒的温度和时间是影响餐具消毒效果的直接原因。本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消毒餐具的时间及温度掌握情况在干预前后几乎没有变化,调查前正确率为69.8%,调查后为68.3%,即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还未掌握该内容。分析原因可能与实际工作中不经常使用煮沸这种消毒方式有关。而对于“哪组食物易发生食物中毒,应烧熟煮透”这个选项正确率调查前后虽差异不显著,但掌握率较高,特别是干预后达100%,可能与调查对象平时对这个问题给予了重视,认识到扁豆、豆浆在制作时应烧熟煮透道理和危害。

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因素如果失去控制都可能产生食品安全风险,因此全过程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是食品安全的一个基本原则[15]。

3.3 选择合适的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

据研究调查显示,2004~2013年全国食物中毒的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食物中毒的原因以微生物食物中毒居多,占历年总中毒人数的58%~72%;食物中毒的就餐场所以集体食堂最多;食物中毒的时间从2月份开始逐月升高,9月份达高峰[16]。提示管理者选择合适的培训时间(如从每年的4~5月份开始安排培训)可强化从业人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并从思想上引起对食物中毒的警惕,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保障就餐者的安全。

本调查采用了比较简单的3个方式给予干预,即集中授课、印发宣传材料及现场讲解的知识培训,结果干预前后的知识得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及格率有所提高。干预虽有一定的效果,但还有待进一步尝试其他方式,如参与式的、情景再现、角色互换、知识竞赛、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以加深餐饮从业人员对培训内容的长期掌握,提高参加培训的积极参与性。

定期对餐饮服务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和责任意识是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保障[17]。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关于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管理k法规定每年有不少于40 h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集中培训。把培训和考核(包括相关内容和技能考核)作为每年在职餐饮人员的继续教育,并建议与年终绩效考核、经济效益、晋级等挂钩,对在职餐饮人员积极参与培训、考核是一种激励。餐饮人员通过学习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普遍认为培训对于自身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本调查结果显示,有96.9%的调查对象认为参加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有必要。

3.4 预防为主的原则

食品安全风险往往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和不可逆的损害,为避免这种结果,不少国家都采用了预防性原则[15],如欧盟、美国、日本、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将预防性原则作为食品安全基本法[18-22]。我国对于食品安全风险也是提倡预防为主的原则,餐饮加工与服务相关知识及要求的培训等即是预防食物中毒、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的具体体现。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培训,是在职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降低食品安全发生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餐饮人员通过学习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普遍认为培训对于自身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实践证明对于任何行业来说,加强监管都是防范风险、保障安全的有效措施,同时应不断优化我国餐饮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队伍,细化餐饮服务行业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经常对餐饮从业人员进行考核,对不按要求操作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加大惩罚力度,推动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迈进,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 卫生防疫中心.食品安全知识[J].食品安全导刊,2014(9):17C23.

[2] 王亚娟,蒲芳芳,李晶晶,等.四川省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的初步探讨[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6,32(4):321-324

[3] 余淑军. 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9):123-125.

[4] 金伟,顾沈兵,华盛荣,等.上海市某地区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5,32(3):257-264.

[5] 李香亭,陈道ィ俞爱青,等.上海市虹口区居民食品安全知识、行为、态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3):769-773.

[6] 张振奎,高强,姚明解,等.汝阳县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与卫生行为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3, 24(3):200C206.

[7] 法规应用研究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一本通[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8]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拉萨:人民出版社,2008.

[9] 张兰发,李云蕊,赵杨艳.2011年诸城市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效果评价[J].预防医学论坛,2013, 19(1):41C45.

[10] 范秀红,黄旭,朱锦华,等.广东省清远市餐饮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5,31(11):1482C1485.

[11] 徐建华,李荔,刘安,等.广州市白云区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流行病学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4,30(4):484C487.

[12] 蔡东联.营养师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13] 何庆明,艾君涛.2012-2014年锡林浩特市餐饮业餐具消毒效果监测与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5):487-488.

[14] 彭国芳,王士花,安世慧.餐具消毒在餐饮服务行业的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12):37.

[15] 任瑞平,文静,任波.新食品安全法的十大亮点(一)[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41(7):1-6.

[16] 罗海波,何来英,叶伟杰,等.2004-2013年中国大陆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5,27(1):43-49.

[17] 张文,雷月萍,张慧丽,等.北京市大兴区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调查[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22(5):34-36.、

[18] 王磊,伍丹,刘淑君,等.营养个体化供给对母婴体重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6):68-70,93.

[19] 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基本法及其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0] 陈燕辉,匡庆贵,朱三玲,等.饮食营养护理结合健康宣教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6, 6(7):121-123,191.

安全预评价篇(9)

【关键词】 脑出血;硝普钠;安全性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 %~30 %,年发病率为60~80人/10万人口,急性期病死率30 %~40 %,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1]。在临床上我们经常见到急性脑出血再出血的病例,而高血压是否能及时有效的控制,对预防急性脑出血再出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3]。我们通过静脉泵入硝普钠来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观察硝普钠对急性脑出血预防再出血中的安全性评价,现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4月脑出血患者79例,临床诊断均符合中华神经学会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4],并经头颅CT扫描证实。男46例,女33例,年龄32~85岁,男性年龄(61.86±10.89)岁,女性年龄(62.56±12.86)岁。头颅CT示脑基底节出血33例,小脑出血7例,丘脑出血19例,脑干出血8例,脑叶出血9例,其他部位出血3例。合并冠心病7例,糖尿病8例,高血压51例,颅内血肿清除术9例。全组病例随机分为硝普钠组31例,对照组48例,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硝普钠组用配制好的硝普钠25 μg/h,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滴速,严格将血压控制到160/100 mmHg以下。对照组用常用的降压药,口服卡托普利、心痛定,肌注硫酸镁方法控制血压,也将血压控制到160/100 mmHg以下。设置监护仪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监护,两组患者中均使用20 %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止血环酸等药物治疗,于发病后3 d内和21 d复查头CT,如有病情变化,随时查头颅CT。血肿量计算采用多田公式:血肿量=1/2×L×S×层面,血肿增大的判断标准为脑CT扫描的血肿净增30 %以上。并于发病后21 d将两组患者的再出血死亡例数作一比较。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79例脑出血患者中,死亡21例,再出血11例,其中再出血死亡8例。硝普钠组死亡10例, 再出血5例,再出血死亡3例;对照组死亡11例,再出血6例,再出血死亡5例。两组脑出血患者再出血死亡例数(P =0.659)、病死率(P =0.35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和表2。表1 两组脑出血患者再出血死亡例数的比较表2 两组脑出血患者病死率的比较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在长期的脑深穿动脉病变基础上因血压急骤升高引起血液动力学异常改变,致使血管破裂或渗出形成的[5]。在临床上我们经常见到急性脑出血再出血的病例,积极预防急性脑出血再出血的发生,是神经科医生共同面对的问题,急性脑出血再出血的原因很多,其中血压急骤升高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许多研究指出积极控制血压可以有效地预防急性脑出血再出血发生[6]。硝普钠对急性脑出血预防再出血的安全性一直在神经科医生心中存有疑虑。硝普钠属亚硝基铁氰化物,主要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是一种强有力的血管扩张剂,通过扩张全身小动脉和小静脉,从而迅速降压且作用强。又因其药效持续时间短,故静脉滴注给药可使降压幅度平稳且复压迅速[7]。本文通过对79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组进行硝普钠组和其他降压治疗组的观察,发现两组脑出血患者再出血死亡例数和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据此推断静点硝普钠对急性脑出血预防再出血的应用中是安全的。这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是一致的[8-9]。本文所统计的患者例数偏少,今后应加大样本数量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江,贾建平,崔丽英. 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0.

[2] Burke RE,Dorfman M,Chan SB. Is emergent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beneficial in intracranial hemorrhage[J]. J Emerg Med, 2005,29(1):9-13.

[3] 陈新,周中和,曲方. 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强化降血压是否有益[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8,28(10):902-904.

[4]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6):379-380.

[5] 黄嵘. 脑出血后再出血影响因素探讨[J]. 江苏医药, 2006,32(12):1163-1164.

[6] 黄炜,庞小兰. 再发性脑出血68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3,3(2):279-280.

安全预评价篇(10)

中图分类号:X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29-01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总经济水平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煤矿的开采。我国愈加的重视以及关注煤矿开采活动。引进新型的煤矿的开采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煤矿的开采量,最大程度的降低煤矿开采的总成本。其中进一步分析风险预控问题,并且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构建一个完善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系统,做好相应的安全管理工作,管理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煤矿运输以及煤矿生产等阶段的运行[1]。在上述的条件下进一步实现煤矿开采技术的创新以及管理科学性,同时会有效的降低煤矿开采的成本,创造最大的社会收益以及经济效益。

1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系统结构认识

想要煤矿安全管理内容实现进一步全面化以及统一化,那么就需要把对煤矿安全管理所有涉及到的内容进行考察,并将此项考察工作列入煤矿安全管理评价体系。该次研究选用层次体系来完成整个评价系统结构的构建。煤矿安全管理评价体系,需要由以下五大板块构成,板块一是风险预控管理,板块二是组织保障管理,板块三是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版块四是管理要素管理,版块五是辅助管理。每一个板块下列均具备对应的28个系统,每一个板块均由28个系统构成。每一个系统均具备一定的考察指标以及考察标准[1]。系统最底层考察指标能够再按照具体煤矿安全管理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分别设置。例如可以考虑以下指标来设置风险管理;指标一是每一个公共场所,所有的危险源识别,风险监测,风险预控,评价危险源等。指标二是煤矿需具备一系列健全的财政风险管理机制。指标三是企业在制定任务以及相应的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纳入考虑范围。指标四是全部的工作程序均需要完成危险源评价,风险监测,风险预控以及危险源的识别等。指标五是每一类危险源监测方法,均需要实现科学化以及有效化。指标六是每一类危险源识别是实现进一步的科学化以及全面化。指标七是哪一类危险源产生风险预警程序是要实现系统化以及全面化。指标八是每一类危险源预防方法、控制方法以及预测方法需要实现进一步的科学化。指标九是存在紧急情况风险评估措施以及应对措施。指标十是任何一类风险源均具备相对应的解决措施。指标十一是具备危险任务风险评估。指标十二是具备意外情况风险评估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案等[2]。

2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方法分析

首先是在整体评价煤矿本质安全中,管理机制跟系统具备的影响力度大小,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确定分析。在煤矿本质安全评价过程中,上述提到的五个管理板块跟之下的二十八个分级系统均具备不一致的重要程度,所以。首要工作是对权重大小进行确定的评价。该次研究为了有效的确定板块的权重大小以及系统的权重大小,使用了主观跟客观两种方法,之后将主观跟客观两种方法实现进一步的合成,最后构成最后的板块评价权重以及系统评价权重。主观方法则是适应专家判断层次分析方法。客观方法则是使用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之前的煤矿事故数据提取来分析,最后构成板块系统权重。

其次是分析各个系统考核指标计分情况。整个煤矿本质安全评价系统实质上是一个五层评价结构构成的[3]。以下举例列出四级的结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评价为第一层,同时也是最顶层,在其下方具有以下五个板块:第一个为风险管理评价板块、组织保障评价板块、第二个为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管理评价板块、第三个是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评价板块、第四个是辅助管理评价板块。在二级板块下方存在对应的三级系统,一个二级板块下方存在二十八个系统。在三级系统下面需要将适用全部煤矿考核的四级指标详细的列出来。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首要工作是煤矿需要严格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在煤矿具体考核内容中把四级指标详细的列出,各个四级指标考核内容可以做以下定义,本评价系统的最底层也就是第五级的指标。进行考核的过程中,首要是打分底层的指标,在打分的还处在需要严格有效的按照煤矿的实际情况进行。把第五级指标进行有效的总结汇总,这样就可以在相应的条件下得到四级指标得分。之后对一票否决指标的得分进行考虑,在相应的原则的指导下有效的联系而得到三级系统得分情况,在得到三级系统得分时候,就使其跟对应的权系数有效的计算第二层次板块的得分大小。有效的结合第二层次板块的得分跟其对应权系数可以得到科学正确的煤矿本质安全总体评价结果[4]。第四层次板块跟第五层次板块指标使用如下原则进行打分:首先是五层各指标计分可以取0或者是取1。其次是如果实际情况中,煤矿不存在某四层指标,既没有对应的展开五级指标,评价时该四级指标记满分[5]。

3 结语

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并不单纯指实现煤矿安全管理评价。其是严格按照现场安全检查以及相应的定性定量评价得到的结果。掌握违反安全生产的行为,制度以及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同时还针对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提出相应的见解以及处理措施。同时还要对不满足安全生产技术条件的工艺、设备、场所以及设施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及措施。如果存在容易引发事故的危险以及有害因素,就以风险预控工作为基础,构建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评价系统,为安全技术以及安全管理提供相应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杨文培,赵斌.略论煤矿安全管理机制的构建[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8):102-103.

[2] 姜法义.浅议煤矿技术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2(7):441-442.

安全预评价篇(11)

中图分类号:TM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029-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国防科技行业对于国家秘密的保密要求进一步严格,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民用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商业秘密的进一步重视,近年来,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建设及改造项目数量逐步攀升,随着屏蔽机房以及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新技术应用的同时,势必会带来新的安全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与重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项目设计、施工等环节存在与国家相应标准、规范差距,在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安全验收评价现场勘查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安全问题,需要企业积极落实整改。本文重点从安全评价的角度对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可能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对使用物质的危害特性进行分析,结合辨识与分析,列举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在安全评价中常见的问题,对照相应标准、规范,对常见问题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火灾

机房配套相关各种高低压变配电装置、电气设备、电器、照明设施、电缆、电气线路等,如果外部火源移近、过负荷、短路等,均有可能产生电气火花、电弧或者过热,可能发生电气火灾或引燃周围的可燃物质,造成火灾事故。

机房的电气线路、设备多而复杂,若违反规定安装使用电气设备,随意乱接临时线、计算机长时间工作、空调长期开启等,容易造成用电负荷超载,机内电路故障、元件过热等。机房内为了保持恒温、洁净环境有可能大量使用木材、胶合板及塑料等可燃易燃材料进行装修,还有设备安装后大量纸箱、塑料等包装、填充易燃材料未及时清理,一旦遇到明火、高温热源容易引起火灾。

2.触电

(1)用电设备触电

机房新增设备均为用电设备,在操作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触电事故。引发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有:用电设备不符合安全要求或维修不良导致防触电装置失效,如设备无保护接地(零)或接地不规范,接线端子而无防护罩,电气线路、插头、插座等老化、绝缘层损坏、失效等原因造成触电事故。作业人员缺乏安全用电知识,如设备维修时未确认是否已切断电源,私接、乱拉临时用电线路等可造成触电事故。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如非电工人员或无证维修、接装电气装置,电工作业时违反电工安全操作规程,不按安全要求穿戴劳动防护用具等可造成触电危害。

(2)雷电

建筑物若防雷设计不合理、施工不规范、接地电阻值不符合规范要求,则雷电过电压在雷电波及范围内会严重破坏建筑物及设备设施,并可能危及人身安全乃至有致命的危险。建筑物内导体遭受雷电感应时,金属部件之间会出现电位差,使人身遭受电击。雷电波沿输电线路、管道及电缆线路侵入建筑物时,电气设备可能因高冲击电压被击穿烧坏,还可能引起短路、反击而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机房信息系统等弱电系统遭受雷击电磁脉冲的干扰时,电源线路、信息线路等均会产生过电流或过电压,损坏电子设备,导致系统的瘫痪。

(3)静电

计算机网络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积累的静电,可产生静电放电火花,可使作业人员遭受静电放电的电击而引起坠落、摔倒等二次事故;或造成电子设备损坏,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3.容器爆炸

屏蔽机房或重要机房消防系统大多采用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需使用灭火剂气瓶,气瓶属于压力容器。气瓶使用时可能发生爆炸,主要原因有气瓶的材质或加工的缺陷导致气瓶爆炸;由于保管不善,气瓶瓶体受腐蚀破坏,造成机械性能降低、承载能力不足而导致气瓶爆炸,在七氟丙烷检修、检测过程,由于操作失误等原因,国内也有发生气瓶爆炸事故的相关报道。

4.中毒、窒息

消防系统使用的七氟丙烷遇高温时会产生毒性气体,气体灭火系统启动后,七氟丙烷气短时间内迅速充满整个机房,若气体灭火系统因系统故障、操作失误、火灾触发等原因启动时,机房内作业人员未及时撤离或发生火灾时抢险人员闯入且未佩戴呼吸器等防护用品,都有发生中毒、窒息的危险。

5.噪声

机房设备(大多为空调系统)运行时存在一定的噪声,在以上作业场所若无良好的降噪和防护措施,工作人员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有可能引发噪声职业危害。

二、物质危害特性分析

七氟丙烷(HFC-227ea、FM-200)是无色、无味、不导电、无二次污染的气体,具有清洁、低毒、电绝缘性好,灭火效率高的特点,其环保性能明显优于卤代烷,是目前为止研究开发比较成功的一种洁净气体灭火剂。七氟丙烷灭火是采用全淹没灭火设计,施放灭火时,以化学灭火方式为主。在设计浓度的范围无火情的状态下内对人体没有损害(标准一般是9%,七氟丙烷无毒性反应浓度:NOAEL浓度为9%)。当浓度达到10.5%(七氟丙烷有毒性反应浓度:LOAEL浓度为10.5%)以上时,不适的感觉就会出现,时间长了,还会有生命危险。火灾时,七氟丙烷在高温下分解产生的分解物主要是灭火剂中的氟,在有氢元素存在的情况下会产生具有辛辣气味的氟化氢(HF),即使其浓度很小,也会给人造成很大程度的不适和伤害。这种分解产物的多少取决于火势的大小和七氟丙烷接触到火或受热面的时间长短,若灭火剂浓度积累很快达到灭火浓度,那么火很快被扑灭,分解物也就很少,也会很大程度减少对人员的危害。

三、安全评价中常见问题及预防控制措施分析

结合上述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七氟丙烷灭火剂危害特性分析,并参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等标准、规范要求,列举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在安全评价中常见的问题,并对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1)建筑结构方面

在评价中,部分项目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耐火等级低于二级,且装修采用易燃、可燃材料。根据标准要求,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当A级或B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位于其它建筑物内时,在主机房和其他部位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不低于2h的隔墙,隔墙上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主机房的顶棚、壁板(包括夹芯材料)和隔断应为不燃烧体,且不得采用有机复合材料。

在屏蔽机房建设项目中,由于对屏蔽性能的技术要求,部分项目屏蔽门未向疏散方向开启,或者屏蔽门过重,门安装后发生变形,使作业人员在屏蔽室内手动开启屏蔽门非常困难,一旦发生事故,无法保证人员有效撤离。标准要求,机房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且应自动关闭,并应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机房内开启,对于设置屏蔽门的机房,定期对门状况进行检查,发生变形及时调整,并定期组织作业人员进行演练,确保熟练屏蔽门开启方式,对于特殊开启方式的应在门上张贴开启屏蔽门操作方法,确保应急逃生。

(2)防雷、防触电方面

根据资料显示,在各种灾害中,雷击对机房的危害最大,雷击造成的过电压会致计算机系统设备损坏甚至系统瘫痪。危害主要两种形式:直击雷、感应雷。部分项目未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主要预防控制措施为:在电源系统设置按层层防护、分级泄流的原则设置3级电涌过电压保护器;在各种设备的信号线进线端口和信号线外引端口应设置信号电涌保护器;为防止雷电电磁脉冲,所有与建筑物组合在一起的大尺寸的金属件,包括走线架、机架、金属通信管道、金属门窗等,都应与接地系统相连,形成等电位连接。一般防雷接地电阻要求小于10Ω,电气接地电阻小于4Ω,当采用联合接地方式时,接地电阻小于1Ω。对于防触电主要应对措施为设置漏电保护器及做好系统接地。

(3)七氟丙烷灭火系统方面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应用带来两项新的危险有害因素,七氟丙烷气瓶的爆炸及作业场所中毒、窒息。

现场检查中,较常见的问题为采用管网式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时,未同时设置两种火灾灭火探测器,火灾报警系统未与灭火系统联动,在消防控制室无相应信号控制面板,且无法对灭火系统的启动、停止进行控制。预防控制措施为:为防止误喷并及时采取措施,采用管网式洁净气体灭火系统和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的主机房,应同时设置两种火灾灭火探测器,且火灾报警系统应与灭火系统联动;灭火系统控制器应在灭火设备动作之前,联动控制关闭机房内的风门、风阀,并应停止空调机和排风机、切断非消防电源等。

另一问题为七氟丙烷灭火系统未经消防检测部门定期检测,国内关于七氟丙烷气瓶爆炸的案例很多,为确保系统灭火性能的可靠性及气瓶使用的安全性,机房设置的七氟丙烷灭火剂及设施应采用经消防检测部门检测合格的产品。

在机房预防中毒、窒息事故方面,通常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为设置七氟丙烷灭火系统机房内未设置排风系统;二为未配置专用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排风系统主要考虑到事故排风,即发生火灾灭火后排出七氟丙烷及分解产生的有毒的少量氟化氢,排风系统建议按规范设置并在机房防护区外设置手动控制开关,便于人员进入前事故排风。

对于设置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机房是否配置专用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的问题,《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要求为宜,《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要求为应。根据标准要求,机房防护区灭火设计浓度宜采用8%,防护区实际应用的浓度不应大于灭火设计浓度的1.1倍,设计喷放时间不应大于8s。若为正常设计设置,防护区实际应用的浓度不会大于9%,即不超过七氟丙烷无毒性反应浓度9%,在这种浓度设计下及火情较小瞬时灭火不产生高温情况下,误喷或应急灭火时,机房内的七氟丙烷的浓度均不会高于9%,七氟丙烷不会因高温发生分解,原理上配置专用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意义不大。但有时为确保灭火效果,可能超过标准要求设置灭火设计浓度,会导致机房浓度超过七氟丙烷有毒性反应浓度10.5%,同时,火情较大时,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释放控制火情后,应急抢运重要设备或储存装置时,进入机房内时,也应考虑七氟丙烷分解产生一定量氟化氢的危害,所以综合来看,配置专用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是一种比较保险的技术预防控制措施。

(4)噪声预防控制措施方面

由于一般机房为无人值守,巡视值班,巡视人员接噪时间较短,一般噪声问题不是很突出。但在机房设计及设备采购时,仍应优先设计及选用低噪声设备,最大限度的降低噪声职业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