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抗旱造林技术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1:02

抗旱造林技术

抗旱造林技术篇(1)

1.抗旱造林技术概述

1.1节水抗旱措施

常规的节水抗旱措施是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整地、地膜覆盖、容器造林等。如咚宝禄等总结的“一保四改”,即保护好苗根,改一季造林为多季造林,改小苗造林为容器造林,改密植为大株行距造林,改人工造林为机械造林。还有杨埃清等的沙棘造林技术。马海超总结了敖汉旗多年抗旱造林实践后得出了一套从整地、选苗到保水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此外,朱玉伟等对12种抗旱节水造林方法进行了实验后认为,只有早地龙效果最为明显,成活率较高,盖地膜使土壤含水量都要明显高于对照,盖薄膜比对照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6%。

1.2生长调节剂(激素)

激素与植物的抗旱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干旱使植物体内激素的含量和活性发生变化,并通过这些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激素又可调节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生产中常用的激素有aba(脱落酸)、ccc(矮壮素),另外,乙烯、细胞分裂素、多胺等也可提高植物的耐旱性。aba与植物抗旱性的研究是从mittlheuse与van stirenink发现施用aba能引起叶片气孔关闭为突破点而开始的。随后的研究表明,施用aba可明显改善植物的抗旱能力。aba的生理效应主要是导致气孔关闭,抑制根的生长但增加根对水的透性或增加离子向木质部的输送。ccc可提高植物抗旱性的报导很多,ccc主要是通过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物吸水能力,同时还可抑制气孔开张降低蒸腾。植物生长调节剂之所以能提高植物抗旱性,其原因在于能保护细胞膜结构及功能,提高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合理利用水分,达到抗旱的目的。在造林实践中,人们往往使用多种生长调节剂的配方来提高苗木的抗旱性和造林成活率。如刘慧英等在宁夏的实验表明,使用“天然3号促丰灵”可以使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生长率、保存率提高31+60%,当年新梢生长量提高13+100.9%,可以有效地改变西北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低、生长率低、保存率低的状况。施用抗旱剂能有效地逆转水分胁迫造成的质膜相对透性的增加,减少细胞膜的伤害,并使银杏苗叶片含水量提高8%。

1.3保水剂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产品也加入了抗旱造林的行列,如“干水”、吸水剂等的应用可大大提高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李昌龙等在甘肃民勤试验表明,“干水”凝胶盒向土壤中持续输送水分长达4个月之久,能明显提高土壤含水率和苗木成活率,使土壤含水量始终保持在2.0%以上,有时达5.0%以上。毛秀齐、梁红卫在山区造林中应用sa-105型保水剂的试验结果表明,春季造林后长期干旱无雨,根蘸保水剂和根蘸泥浆保水剂造林可成活15-25d,浇水后根蘸保水剂造林后2个月成活率仍可达80%,对照则造林后不到1星期全部死亡;雨季造林后有适当降雨,根蘸保水剂和浇水后根蘸保水剂造林差异不明显,成活率均达100%,对照则干叶较重,成活率仅60%。王洪学等将高分子吸水剂生物胶及其它药物配成3种不同浓度的药液,造林前对苗木进行蘸根处理,通过3年试验,从中筛选出成本低且可大幅度提高干旱地造林成活率的hrc保苗剂、生物胶等药物,有效地解决了干旱地造林成活率较低的难题。

2.容器苗造林

容器苗造林是上世纪60年展起来的造林技术。由于它具有较强的保水性、简化作业程序、造林成活率高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被广泛用于一般和困难地造林。实践证明,利用容器苗造林,成活率较裸根苗提高25-69个百分点。例如辽宁省容器苗造林面积已达27000hm,成活率和生长量比裸根苗造林分别提高30.7-69.2个百分点和20+30%。在干旱石质山区造林成活率也可达到80-90%。容器苗造林也

存在手工劳动强度大、成本较高等问题,但在一定的立地和生产条件下,选用容器苗造林,在经济上还是合算的。

3.科学整地造林

整地造林是三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成功的造林技术措施,它有助于蓄水保墒,改良土壤,保持水土。水平沟整地资料表明,每年每公顷拦蓄泥沙116.4t,土壤含水率比水平阶和鱼鳞坑整地提高12.2%,比坡耕地提高17%,有机质含量比坡耕地提高1.16倍,造林成活率平均达90%以上。科学整地就是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和地形采取不同的整地方法。在山地和黄土地区,鱼鳞坑整地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在坡度较大的干旱地区采取水平沟、水平阶和反坡梯田整地,可起到很好的拦蓄径流,保持水土作用。在干旱平原区则采用开沟带状整地。整地深度一般在30-50cm即可适于根系生长发育。

4.深栽抗旱造林

深栽造林是一项成功的经验。在土壤含盐量低于0.3%、地下水位较高(1-3m)、土质较松散的沙质土和沙壤土地区,进行打孔深栽杨树,将插杆深入地下水10-20cm,将栽植孔填满土后踏实。林场钻孔深栽胡杨,在干旱的荒漠地带造林755hm,,平均成活率达90.6%。深栽造林可节省打井、修渠等造林经费,而且春、秋、冬二季均可进行。

5.汇集径流造林

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干旱山区,利用人工措施把自然降水汇集起来造林取得很好效果。集水造林为干旱环境下的林木生长提供适宜的水环境,同时能充分利用干旱地区丰富的光热资源,促进林木生长。在8m2的径流小区内,生长季仅为331.6mm降雨量情况下,集水坡面经喷涂和夯实拍光处理后总蓄水量分别达到1162mm和715.3mm,造林平均成活率从原来不足30%提高到84+98%;在6m,集水面积内生长的4a生刺槐年树高和胸径生长量,经喷涂处理的比自然坡面高1.5cm和1.7cm,夯实拍光处理的高出自然坡面1.25cm和1.5cm。径流林业作为一种科学的造林技术,近年来经国内许多学者的奋力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目前己从试验阶段走向实地应用,其经济效益毋庸置疑,如能进一步有效降低造林成本便可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应用。干旱地区造林,除采用上述一些主要抗旱技术措施外,加强抚育管理,如保持合理密度,及时松土、除灭杂草等也是有效利用水分的方法。此外,对干旱地区的沙地和零星山地实行封育,保护好天然植被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营林措施。干旱地区生长的天然植物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加以封育管护,禁止放牧和樵采,使植被迅速恢复起来。天然植被的固沙、保土、涵养水源的生态效益远超过人工造林。

抗旱造林技术篇(2)

1.抗旱造林技术概述

1.1节水抗旱措施

常规的节水抗旱措施是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整地、地膜覆盖、容器造林等。如咚宝禄等总结的“一保四改”,即保护好苗根,改一季造林为多季造林,改小苗造林为容器造林,改密植为大株行距造林,改人工造林为机械造林。还有杨埃清等的沙棘造林技术。马海超总结了敖汉旗多年抗旱造林实践后得出了一套从整地、选苗到保水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此外,朱玉伟等对12种抗旱节水造林方法进行了实验后认为,只有早地龙效果最为明显,成活率较高,盖地膜使土壤含水量都要明显高于对照,盖薄膜比对照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6%。

1.2生长调节剂(激素)

激素与植物的抗旱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干旱使植物体内激素的含量和活性发生变化,并通过这些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激素又可调节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生产中常用的激素有ABA(脱落酸)、CCC(矮壮素),另外,乙烯、细胞分裂素、多胺等也可提高植物的耐旱性。ABA与植物抗旱性的研究是从Mittlheuse与van Stirenink发现施用ABA能引起叶片气孔关闭为突破点而开始的。随后的研究表明,施用ABA可明显改善植物的抗旱能力。ABA的生理效应主要是导致气孔关闭,抑制根的生长但增加根对水的透性或增加离子向木质部的输送。CCC可提高植物抗旱性的报导很多,CCC主要是通过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物吸水能力,同时还可抑制气孔开张降低蒸腾。植物生长调节剂之所以能提高植物抗旱性,其原因在于能保护细胞膜结构及功能,提高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合理利用水分,达到抗旱的目的。在造林实践中,人们往往使用多种生长调节剂的配方来提高苗木的抗旱性和造林成活率。如刘慧英等在宁夏的实验表明,使用“天然3号促丰灵”可以使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生长率、保存率提高31+60%,当年新梢生长量提高13+100.9%,可以有效地改变西北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低、生长率低、保存率低的状况。施用抗旱剂能有效地逆转水分胁迫造成的质膜相对透性的增加,减少细胞膜的伤害,并使银杏苗叶片含水量提高8%。

1.3保水剂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产品也加入了抗旱造林的行列,如“干水”、吸水剂等的应用可大大提高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李昌龙等在甘肃民勤试验表明,“干水”凝胶盒向土壤中持续输送水分长达4个月之久,能明显提高土壤含水率和苗木成活率,使土壤含水量始终保持在2.0%以上,有时达5.0%以上。毛秀齐、梁红卫在山区造林中应用SA-105型保水剂的试验结果表明,春季造林后长期干旱无雨,根蘸保水剂和根蘸泥浆保水剂造林可成活15-25d,浇水后根蘸保水剂造林后2个月成活率仍可达80%,对照则造林后不到1星期全部死亡;雨季造林后有适当降雨,根蘸保水剂和浇水后根蘸保水剂造林差异不明显,成活率均达100%,对照则干叶较重,成活率仅60%。王洪学等将高分子吸水剂生物胶及其它药物配成3种不同浓度的药液,造林前对苗木进行蘸根处理,通过3年试验,从中筛选出成本低且可大幅度提高干旱地造林成活率的HRC保苗剂、生物胶等药物,有效地解决了干旱地造林成活率较低的难题。

2.容器苗造林

容器苗造林是上世纪60年展起来的造林技术。由于它具有较强的保水性、简化作业程序、造林成活率高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被广泛用于一般和困难地造林。实践证明,利用容器苗造林,成活率较裸根苗提高25-69个百分点。例如辽宁省容器苗造林面积已达27000hm,成活率和生长量比裸根苗造林分别提高30.7-69.2个百分点和20+30%。在干旱石质山区造林成活率也可达到80-90%。容器苗造林也存在手工劳动强度大、成本较高等问题,但在一定的立地和生产条件下,选用容器苗造林,在经济上还是合算的。

3.科学整地造林

整地造林是三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成功的造林技术措施,它有助于蓄水保墒,改良土壤,保持水土。水平沟整地资料表明,每年每公顷拦蓄泥沙116.4t,土壤含水率比水平阶和鱼鳞坑整地提高12.2%,比坡耕地提高17%,有机质含量比坡耕地提高1.16倍,造林成活率平均达90%以上。科学整地就是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和地形采取不同的整地方法。在山地和黄土地区,鱼鳞坑整地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在坡度较大的干旱地区采取水平沟、水平阶和反坡梯田整地,可起到很好的拦蓄径流,保持水土作用。在干旱平原区则采用开沟带状整地。整地深度一般在30-50cm即可适于根系生长发育。

4.深栽抗旱造林

深栽造林是一项成功的经验。在土壤含盐量低于0.3%、地下水位较高(1-3m)、土质较松散的沙质土和沙壤土地区,进行打孔深栽杨树,将插杆深入地下水10-20cm,将栽植孔填满土后踏实。林场钻孔深栽胡杨,在干旱的荒漠地带造林755hm,,平均成活率达90.6%。深栽造林可节省打井、修渠等造林经费,而且春、秋、冬二季均可进行。

5.汇集径流造林

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干旱山区,利用人工措施把自然降水汇集起来造林取得很好效果。集水造林为干旱环境下的林木生长提供适宜的水环境,同时能充分利用干旱地区丰富的光热资源,促进林木生长。在8m2的径流小区内,生长季仅为331.6mm降雨量情况下,集水坡面经喷涂和夯实拍光处理后总蓄水量分别达到1162mm和715.3mm,造林平均成活率从原来不足30%提高到84+98%;在6m,集水面积内生长的4a生刺槐年树高和胸径生长量,经喷涂处理的比自然坡面高1.5cm和1.7cm,夯实拍光处理的高出自然坡面1.25cm和1.5cm。径流林业作为一种科学的造林技术,近年来经国内许多学者的奋力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目前己从试验阶段走向实地应用,其经济效益毋庸置疑,如能进一步有效降低造林成本便可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应用。干旱地区造林,除采用上述一些主要抗旱技术措施外,加强抚育管理,如保持合理密度,及时松土、除灭杂草等也是有效利用水分的方法。此外,对干旱地区的沙地和零星山地实行封育,保护好天然植被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营林措施。干旱地区生长的天然植物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加以封育管护,禁止放牧和樵采,使植被迅速恢复起来。天然植被的固沙、保土、涵养水源的生态效益远超过人工造林。

抗旱造林技术篇(3)

对于干旱地区树种的选择必须要坚持下面3个原则:首先是选择的树种必须能够适应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其次是选择的树种必须要符合抗旱造林的基本要求;最后是选择的树种必须具备多年的栽植经验。植物抗旱的特性直接影响着水分的利用,树种的不同选择会导致环境中水分消耗量的变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必须要结合植物的蒸腾耗水性能、水分利用率以及抗旱性能的强弱来选择树种,从而避免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环境更加恶化。例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抗旱性较强的油松、樟子松等针叶树种,或者是刺槐、五角枫等树种。

1.2整地技术

整地造林技术是提升抗旱造林苗木成活率的关键环节。整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土壤的透水性能以及增肥能力。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通过整地技术能够有效地拦截地表径流,更好的进行蓄水,增强苗木根部土壤的水分含量,从而达到降低苗木死亡率的目的。在整地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关键技术,首先是整地时间的选择,整地时间选择应坚持宜前不宜后的原则;其次是整地方式的选择,要做到不会对原有植被造成破坏,同时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拦截蓄水作用;最后是整地规格的控制,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造林模式。通过对近年来整地造林的经验进行总结,一般水平阶整地相对鱼鳞坑与小坑效果较好;荒山坡地在坑下修筑好栏水埂,坑和坑之间也修筑好隔离埂,构成一个“T”字形,以便于更好的截水。不同的整地模式对地表径流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整地时间的选择一般是以雨季为主,春季次之,秋季效果最差。

1.3集水技术

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苗木成活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水”,我们可以通过修筑蓄水池以及拦塘坝的方式将自然降雨集中在一起,从而为抗旱林木的早期生长提供水源。集水整地系统主要由微集水区构成,比如产生径流的积水面或者渗蓄径流的植树穴。结合实际地形情况,以林木为目标在整个林地形成不同的集水区和栽植区,从而构成一个完善的集水、蓄水系统。如果在树木栽植区的自然降水无法满足林木的自然发育需要,在不同的时期内土壤水分缺乏,那么我们就能够通过集水技术来对水流量进行调整,从而对土壤进行补水,确保水分供需的平衡。

1.4栽植管理

一方面是不同季节栽植的管理,春季栽植时通常在土壤解冻到20cm左右时进行。可以选择先植阳坡,再植阴坡的方式;按照先植小苗,后植大苗的原则,在土壤水分被大量蒸发之前,确保苗木均已被栽植入土;在雨季进行栽植通常可以选择透雨之后的连阴天或者是下雨之前进行栽植。抗旱造林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当地天气的变化,多关注近期天气预报,从而把握好栽植的有利时机,这也是雨季栽植成功的重点;秋季栽植应该选择落叶之后,土冻之前的时间段,这一阶段气温开始降低,水分蒸发量明显的下降,有助于苗木根系吸收水分,来年春天还能够直接吸收冻土解冻水,让生根更快的萌芽和生长[1]。另一方面是苗木管理工作。做好苗木运输管理,做到随起随运随栽,若遇无法第一时间进行栽植的情况应该做好假植,运输时间尽可能控制在早晚间;对于部分生命力较强的阔叶树种,可以采取截杆截根的方式,降低茎干的水分消耗;此外还应做好苗木分级管理以及灌溉管理等工作。

2抗旱配套技术措施

2.1DJS造林技术

DJS造林技术的主要是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抗旱造林树种的基本特征,同时利用聚乙烯塑料不透水的特征,研制出装有营养土和水配比的混浆植苗袋,把林木植入袋中的一种新技术。首先在塑料袋中下方均匀打通4个直径4mm小眼,已利根系扎出。然后在塑料容器袋中放入适量的水和土,进行搅拌成泥浆状,再将苗根插入泥浆中,将塑料袋放入栽植坑中,把袋两个拎手对折封严袋口,回土埋严,修好树盘,浇透坑水。在无降水的情况下,苗木能够一个半月至两个月不失水。

2.2容器苗造林技术

容苗器造林技术指的是使用营养容器来进行播种和林木的育苗。容苗器相对于裸根苗来说能够延长造林时间,可以很好地增加苗木成活率,有助于我们对缺苗进行补植,增加林木生长量以及抗逆性。为了更好地处理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广泛的推广这种造林技术。使用容苗器造林可以确保苗木根系完整,让苗木能够更好地吸收容器中的营养成分,但是这种造林技术的缺陷在于成本相对较高。通过运用容器进行造林大大增加了干旱地区和沙地造林的成活率,根据本地的实际调查数据显示,使用2年生油松或者侧柏容器苗造林能够达到85.3%的成活率,而比裸根苗造林方式20%的成活率高得多,同时也让造林时间摆脱了季节的限制。

2.3地膜覆盖技术

在北票地区,地膜覆盖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开始覆膜之前,要结合林木的种类和栽植面密度等情况来设计好地膜块的大小。林木栽植之后进行浇水,待水渗透进入后,把1m见方的地膜从中心破洞,将苗木由洞口套入,将地膜铺平之后,确保苗木根基周围的地膜覆盖严实,并将树盘设置成为漏斗形状。需要注意的是,地膜覆盖过程中应该确保边缘压实,可以在地膜上方洒一层薄土,避免起风时地膜被吹走。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地膜覆盖技术可以增加湿润效果,在早春的3—4月时地面增温2.3~3.5℃,相对来说增加了10%~17%;15~25cm土层温度增加1.2~2.3℃,相对增加8%~25%,其次是地膜覆盖之后土壤的含水量处于18.43%~19.87%,和之前的测量值相比增加了15%左右,保墒能力较好。

2.4灌溉

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应用取水灌溉技术,为了更好地节约水资源,当前我们普遍采取渠道防渗技术以及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来进行灌溉。而渠道防渗技术相比之下是现阶段大中型灌区较为理想的灌溉技术,其节水潜力很大。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常被称之为管灌技术,它指的是借助水泵的低压力将水输送到田间口,之后再接末级输水软管进行灌溉。但在应用此类技术时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抗旱造林技术篇(4)

一、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1.选择适宜树种

造林应以耐干旱、耐瘠薄的油松等针叶树种为主,还可栽植侧柏、刺槐。群众通常所将的“阳坡刺槐、阴坡松、杨柳栽于沟川中,”就是对不同树种成活生长所需水分的不同,而采用抗旱造林技术的总结。

2.整地技术

一般水平阶整地比鱼鳞坑和整地好。不同整地方式队地表径流的临界作用是:水平沟为75%以上,鱼鳞坑为30%,15%以上。在整地时间上一般以雨季最为理想,春季次之,秋季最差。

3.集水技术

干旱地区影响树木成活的主要因素是“水”,通过修筑水窖、大口井,把自然降雨的水集中起来,为主旱期苗木的生长提供水源。

4.栽植技术

选用苗木必须选用没有病虫害的符合规格的一级壮苗,标准是指根茎粗、须根多、发育健全、顶芽饱满、色泽正常的苗木。

春季栽植。一般在土壤解冻20~25公分时,就要抓紧栽植。可采取先植阳坡,后植阴坡,先栽小苗,后栽大苗,这样在土壤中水分蒸发之前,苗木已长出新根;秋季栽在落叶之后,土冻之前最为适宜,这时气温下降,蒸发量减少,有利于苗木或种子吸水扎根,翌年早春还能直接吸收解冻水,生根快、萌芽早、待春旱到来,已恢复正常生长,增强了抗性,使栽植成活和生长有了保障。

苗木管理方面,抓好起苗关,做到不伤根,不失水。抓好苗木分级关,分级期间苗不离水,严格按照等级标准进行分级。抓好运输关,随起随运随栽,不能及时栽的要搞好苗木假植,运输的时间最好是早上或晚上。

二、抗旱配套技术措施

1.覆膜造林技术

覆膜造林技术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可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湿度,形成的小气候有利于苗木的生长发育。近两年来,通过对比试验,覆膜造林比不覆膜造林成活率可提高15~20%,新梢和地茎的高、粗生长,比不覆膜增长1.6和0.8倍。

2.截杆造林技术

截杆造林技术的好处:在我区,由于春季多风干旱,气温偏低,大多数造林苗木梢部木质化程度低,所以栽后地上部分失水较多,加之苗木根系受到一定损失,以及风吹摆苗使土壤透风,根系一时难以恢复,水分供应不足,地上部分蒸腾量大,导致水分代谢不平衡,致使苗木枯萎致死亡。因此,生产中应大力提倡截杆造林,减少地上部分蒸腾,促进地下侧根生曲,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3.保水剂、生根粉剂蒸腾抑制剂的应用技术

3.1SA型高效保水剂适用技术:①蘸根处理:在造林24小时前把保水剂配制成2%的水溶液,在苗木栽植前浸泡五分钟后及时栽植(根据造林试验,利用此法可提高造林成活率5-20%)。②树穴喷洒:适用于经济林造林。先用20%左右的保水剂喷洒在树穴或回填的土中,而后进行指数浇水。

3.2高效抗旱保水剂应用技术:植树时,以苗木大小每棵需L型(粒径0.5~3mm)保水剂10~30g,果树幼苗40~1208,针叶类幼苗10~25g,阔叶类幼苗40~60g,成年果树每棵需150~180 g。

3.3ABT3号生根粉应用技术:①浸根:取1 gABT3号生根粉,加75%酒精0.5kg,并不断搅拌,约经30分钟,药品全部溶解后,加水39.5 kg ,配成25ag/gABT3号生根粉溶液。于造林前取该液浸泡苗木根部60分钟,然后用于造林。油松、侧柏、落叶松、刺槐、沙棘、枣核桃等苗木均可用该液浸泡。②叶面喷施:取1gABT3号生根粉,甲75%酒精0.5kg,并不断搅拌,约经30分钟,药品全部溶解后,加水99.5 kg ,配成10ag/gABT3号生根粉溶液。 于造林前2~3天,取该液对油松、樟子松、落叶松、侧柏等容器秒进行叶面喷施,以药液滴下为度,喷后可适用于造林。

抗旱造林技术必须突出以水为中心,只要做到高标准预整地,蓄住提上水,土壤含水量达到造林树种正常生长的要求,就能克服土壤干旱的问题,同时要认真抓好抗旱配套技术环节,使各环节协调起来,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就可大幅度的提高。

抗旱造林技术篇(5)

陕北地区在林业生产中,干旱缺水是影响造林质量的主要因素,从而导致当地生态环境脆弱,因此,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高效利用有限水源在林业实践中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结合陕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实践工作经验,为提高造林成活率,为加快陕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一些造林技术与对策。

1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

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有3个方面,即生物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这3个因素既有区别,又可互相转化。

①陕北地区年降雨量少,气候干燥,水分条件是制约造林成活率的首要因素。年平均降雨量400mm左右,且降水多集中在夏、秋2季,春季造林季节干旱无雨,因此水分因子成为造林成活率的致命因素。②对苗木根系保护不好,过多失水难以维持水分平衡。调运苗木,一般根系保护措施普遍跟不上,加之假植不浇水,未与土壤密接,露置在阳光下暴晒时间长,使苗木体内水分失去太多,栽植后又无法灌溉补充水分,因此造林成活率明显降低。③整地质量不高,栽植时达不到造林技术规程要求。整地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活土层太浅,坑穴太小,栽植过浅,根系不舒展,东倒西歪,特别是防护用材林苗木更是如此。④树种的生物学持性与造林技术不协调统一。不同的树种造林成活率的高低各有差异,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有的树种造林易成活,而另一些树种,则难以成活,如山杏、梨以及针叶树种等等。对难以成活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还缺乏规律性、科学性的了解,没有掌握其最佳的栽植时间,以致其栽植过晚,成活率低。⑤施工规模大,造林时间拖的长,树种单一,劳力组织跟不上。重点项目工程规模大,造林时间拖的长,有时达60多天,致使有些树种错过造林的最佳期。而且在防护用材林树种结构的配置上,纯林多、混交林少,达不到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控。随着造林时间的不断延长,造林质量有所下降,因而造林成活率也逐渐降低。

2 抗旱造林的主要技术措施

2.1 整地技术

整地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林木种植的立体条件加以改进和完善,提高地面的集水、蓄水能力,保持水土,创造适宜苗木成活率和生长的有利环境条件,从而有效提高林木的成活率。整地的方式最常见的有反坡梯田、水平阶、水平沟、沟鱼鳞坑等等,可以根据不同造林地段以及不同的树种采取相应的整地方法。进行整地具体的技术要求有:在春季进行旱地造林的时候,针对墒情比较好的阴坡和半阴坡地段,可以采用中小规格的翼式鱼鳞坑进行整地,在一边整地的同时一边要及时进行苗木栽植,这样可以尽量降低造林时对坑穴土壤的干扰,保持土壤中由于整地额外蒸发的水分。而针对阳坡面、半阳坡面以及沙漠荒地地段等林地墒情比较差的造林地段,可以采取提前整地的措施,最佳措施是提前半年最好是选在雨季或前1年秋季进行整地,实践证明,提前整地有利于改善林地的通风条件和光照条件,增强土壤的肥力,并且能够使土壤积蓄充足的水分,另外有效地降低了土壤中的病虫危害。

2.2集水技术

集水技术的方法原理是在人工进行合理调控的前提下,利用水分的重力以及土壤蓄水功能,将降雨的水分进行就地拦截和储蓄,实现对降水进行再次分配,延长土壤中水分有效供应的时效,从而达到提高林木成活率的目的。

2.3 灌溉技术

抗旱造林灌溉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与用水量之间的矛盾,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目前我国抗旱造林工程中实施的灌溉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滴灌技术以及渗灌技术。其中渠道防渗技术目前仍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节水灌溉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渠道防渗技术已经实现了由单一防渗向复合防渗的发展,但是渠道防渗技术由于衬砌成本高的限制,不利于大面积的推广运用。而管灌、喷灌、滴灌以及渗灌技术,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以及节水效率比较高等优点,近来受到了比较广泛的关注,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4覆膜技术

覆膜技术的作用在于能够有效抑制土壤中水分的蒸发,能够提高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形成有利于苗木生长和发育的土壤环境,由此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具体技术措施是把膜的一边向中心剪出一条缝,在新栽幼苗的地表上面覆盖地膜,使苗木的地茎通过膜的中心,然后用土覆盖压实地膜四周和划出的缝,使地膜没有孔隙。这里应注意的是覆土的宽度和厚度,一般在4~6cm之间为宜。

3陕北地区实施抗旱造林技术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3.1应注意的问题

陕北地区因特殊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所以在造林中,除应用以上常规抗旱造林技术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注意造林时间,多季节造林,树种选择搭配等问题和加强多环节抗旱技术措施,并加强抚育管理等等,才能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①造林时机的选择。在陕北地区,春季多干旱,但也是造林的最佳时期,把握好造林时机相当重要。在土壤解冻以后立即造林为宜,因为秋季土壤中蓄积了部分水分,土壤解冻立即造林,有利于苗木成活。同时,也可根据墒情和树种,选择雨季造林和秋冬造林多季节造林方式,提高造林成活率。②选择合适的树种。由于不同树种之间存在着生态学特性差异,一般情况下,在陕北地区进行抗旱造林以选择耐旱特性的树种为宜。③注意苗木运输和采取完善的苗木根系措施。起苗前1周先灌水,使苗木充分吸水后即可起苗,起苗后应及时分级和包装运输,在对苗木进行调贮藏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苗木根系的湿润。

3.2多环节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推广

3.2.1 提前整地。合理适时的整地方式能有效地改善立地条件,创造适宜苗木成活和生长的有利环境。陕北地区干旱多风,年平均降水量为400mm左右,且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月。所以造林采用提前或秋季整地有利于蓄水保墒,并提高土壤有机质量。

3.2.2截干剪根造林技术。截干去梢可减少苗木水分蒸腾,保持苗木地上、地下水分平衡。剪根主要是去除受伤根系,促进根系恢复生长和对水分的吸收。

3.2.3 推广容器苗和带土球造林。容器苗造林和带土球造林能更好的保护苗木的根系和水分,使苗木生长基于原有基础条件,使造林成活率显著提高。大苗造林最适宜带土球,土球大小一般应是苗木胸径的8~10倍左右,土球应用草绳捆扎好,防止破碎。

3.2.4适时早栽,深栽浅埋。陕北地区春季随气温回升,土壤返潮,墒情较好,因此春季造林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可根据树种适时早栽,同时应适当深栽浅埋,留有树穴,既可减少蒸发又有利于积水。

3.2.5 覆盖造林,保墒集流。植苗造林时,采用农用塑料薄膜、秸秆、枯落叶等材料,以苗木为中心,覆盖根系上部表层土,可有效减少蒸发,提高蓄水保墒能力。

3.2.6树干保护造林。早春干旱季节,造林时可采用农用薄膜、牛皮纸、报纸等材料,将地上树干包裹起来,可有效防止苗木失水,提高造林成活率。当发芽或放叶后,可适时去掉苗木保护材料。

4结语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对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抗旱造林技术的推广和实施,有利于推动陕北地区的林业发展,促进陕北地区林业生态效益的提高。由于陕北地区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气候环境较为干旱,因此需要继续对抗旱造林技术进行改进和推广,确保造林成活率的提高。

抗旱造林技术篇(6)

北票地区气候干旱,在树种的选择上应当以耐干旱为基础条件,同时本地区荒山土地贫瘠,可以种植一些油松、樟子松等针叶木,并可搭配一些刺槐、山杏等。

1.2整地技术

不同的整地技术对地表径流的临界作用不同,其中水平沟为75%以上,鱼鳞坑为30%以上,小坑只有15%以上。在本地,一般采用水平阶整地,效果要比鱼鳞坑或者小坑好一些。荒山坡地在坑的下方修筑拦水埂,坑与坑之间也修筑隔离埂,形成T字型,便于截水。整地的时间,选择在多雨季节进行,而春季次之,秋季过于干旱,一般不选择这个时段。

1.3栽植技术

因本地干旱严重,一般的小树苗难以成活,需要选择无病虫害的一级壮苗,做到树苗根茎粗壮、须根发达、顶芽饱满、发育健全的树苗。平地造林后修成1m2的树盘,埂高20~30cm,以利存水,同时,间作时确保不损坏树根。栽培时间可以是春、夏、秋3个季节,但是每个季节栽培应当注重其季节性特征,选择不同的栽培方法。在春季,一般土壤解冻到20cm便可栽培,可先在阳面培植,后阴面培植,先栽培小苗,后栽培大苗的方式,争取在水分被大量蒸发前长出新根。夏季栽培种,一般选择在雨后的连阴天或者降雨前,亦可雨中栽培,关注天气变化,选择好栽培的时机,这是保证成活率的关键。

1.4集水技术

树木存活离不开水,而干旱地区的水分更是难能可贵,因此,有必要修筑一些蓄水池或者拦塘坝等,在多雨时间集中水分,为旱期苗木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

1.5苗木管理

苗木的成功率与苗木的前期管理有着极大的关系,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应当做到苗不伤根、不离水。同时根据标准做好苗木的分级管理,分级期间同样不可离开水,做到随运随栽,不能及时栽种的苗木要做好假植,尽量避免过长运输线路,运输时间一般选择早上或者晚上。为了节约水分流失,本地的苗木应当适当减少根茎,多留芽、少留叶,注意运送的方便性,同时注意放风与遮盖,更大程度上保证苗木成活率。

2抗旱配套技术措施

2.1DJS造林技术

首先,在塑料袋中下方均匀打通4个直径4mm的小眼,以利根系扎出。然后在塑料容器袋中放入适量水和土,搅拌成泥浆状,再将苗根插入泥浆中,将塑料袋放入栽植坑中,把袋2个拎手对折封严袋口,之后回土掩埋,修好树盘,浇透坑水。这样可以保证树苗在无任何降雨的情况下保持45~60天的水分,保证其迅速生长。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有效保持水分不流失,但是对根系的生长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不过成本低、操作简单,不失为北票市荒山造林的有效方式。

2.2容器苗造林技术

容器苗造林技术一般是采用特定的容器进行育苗与栽培,容器中是营养丰富的培养土,可以保证树苗在营养与水分俱佳的环境下生根发芽,尤其适合一些不易移栽的作物。造林中,一般会将容器去掉,采用培养土育苗,大大提高造林的成活率。根据北票市及附近地区的调研分析,以2年生的油松为例,容器苗造林成活率高达80%,裸苗成活率只有20%,且容器苗造林还使得造林的时间不再受限,一般春、夏、秋季均可造林。当然容器苗造林相比来说,运输成本较大,苗体价格也偏高,但是相比起高成活率,还是比较适合北票市这种干旱地区的荒山造林。

2.3地膜覆盖技术

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广,非常适合北票市的抗旱造林,其成活率也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同时相比运输成本较低,适合大范围、偏远荒山的造林工作。覆盖前,根据林种、密度和苗木规格等将地膜裁定成大小合适的小块。栽植后浇水,等水渗下后,将1m2的地膜以中心破洞,从苗木顶端套下,展平后,将苗木根基部及四周薄膜盖严,随树盘做成漏斗状,以利吸收自然降水。还要将边缘压实,最好在地膜上敷一层薄土,以防大风将地膜刮走。

抗旱造林技术篇(7)

干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造成干旱的原因主要是大气环流、区域地理位置及区域森林分布。干旱容易导致荒漠化、沙尘暴、水资源短缺、森林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干旱问题已严重影响树木的成活、威胁树木生长,因此,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十分必要。抗旱造林技术主要用于荒山造林、荒漠化治理等生态环境的改造,以及城市、园林绿化和交通道路绿化等。

一、 固体水技术

固体水种植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上最新研制成功的一种新技术。固体水(solid water),又称干水(dry water),是一种用高新技术将普通水固化,使水的物理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变成不流动、不挥发、0℃不结冰,100℃不熔化的固态物质。这种固态物质具有生物降解性能,降解后无残留,不污染土壤,可用作植物的长效水源。固体水的供水理念完全不同于常用的保水剂,因为固体水是用普通水固化而成,98%的成分为水,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缓慢释水,供植物长期吸收利用。

影响固体水释放的因素与固体水接触的微生物和固体水切口横截面积有关,与固体水接触的微生物越多,固体水降解得越快,两者之间呈良好的对数关系;在土壤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固体水释水量与横截面积为线性关系,切口的横截面积越大,固体水释水量越多。而且固体水释放速率除了与截面积有关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植物需水状况的调节,在干旱条件下使用固体水可明显改善植物的水分状况,提高叶含水量,维持叶绿素含量的相对稳定,是一种与植物吸水过程同步供水的方式。

二、 集水技术

集水就是利用水分的重力效应和土壤的水库效应,通过合理的人工调控措施,使降雨就地拦蓄入渗,从时空上对降水进行再分配,延长土壤水分的有效供应时间,提高林木成活率的方法。集雨灌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美国、澳大利亚、以以色列为典型代表的中东地区、印度、墨西哥、中国及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诸国都采用各种集水技术措施。集水技术首先由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开始,逐步发展到利用城市集水系统增加城市供水和用于有限的农业和园林灌溉。集水造林能增加植树带径流收获量,提高土壤含水量,使更多的降水渗入到根际区以下的深层土壤,防止土壤水分长时间持续严重亏缺。

三、灌溉技术

(一)喷灌技术

喷灌出现得比较早,最早是以色列人对此重点研究,1969年首先在南非研制试用,1976年被美国列为专利,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上得到了发展,80年代以后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大面积推广。喷灌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将压力水喷洒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并均匀地降落到田间的灌水方法。喷灌几乎适用于所有作物和各种形式,兴建在起伏不3平、土壤透水性较强的地块经济效益最好。喷灌系统的形式很多,其优缺点也就有很大差别。在我国用得较多的有固定管道式喷灌、半移动式管道喷灌、滚移式喷灌、时针式喷灌、平移式喷灌、绞盘式喷灌等。

(二)滴灌技术

滴灌是通过管道系统及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有压水以水滴(渗流、小股射流等)形式给树木根系供水分和养分,使作物根系活动区的土壤经常保持适宜的水分和营养的节水灌溉技术。由于滴灌不产生深层渗漏,地面形成的湿润区很小,且几乎全在阴影之中,所以表土蒸发量很小,而树木行间保持干燥,又几乎无输水损失,能把株间蒸发、深层渗漏和地表径流降低到最低限度,大部分水分消耗于植物蒸腾作用。据试验滴灌比土渠灌溉节水82.8%,是沙地最理想的节水灌溉技术;滴灌不会造成土壤盐渍化。相对土渠灌溉,滴灌省工、省井、省地、省肥、增产,沙地造林中,滴灌能极大地提高苗木成活率、保存率,造林成活率可达到95%以上,造林效果优于任何一种灌溉方式。滴灌较常规灌溉造林具有诸多优点,如节水、减少整地费用、排盐、提高造林成活率等。

(三)渗灌技术

渗灌是继喷灌、滴灌之后的又一节水灌溉技术,它起源于地下浸润灌溉,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之一。渗灌是一种地下微灌形式,这一灌溉方法是以低压管道输水,再通过埋于作物根系活动层的灌水器(微孔渗灌管),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定时定量地向土壤中渗水供给作物。因此,渗灌可以看作是滴灌的一种特殊形式,又被称为地下滴灌。这种灌水技术无地面蒸发损失和深层渗漏损失,是水的利用率最高的灌水技术之一。

四、 覆膜技术

抗旱造林技术篇(8)

一、整地方式

1.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整地在黄土高原山地造林上应用较多,即在峁坡、沟坡地段,因坡度较大,地形又较破碎,多采用鱼鳞坑整地。具体方法是:在山坡上挖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坑穴间呈品字形排列,坑的大小常因小地形和栽植树种的不同而变化,一般坑横长0.8-1.5m,坑纵长0.6-1.0m,坑距2.0-3.0m。在坑下沿用生土围成高20-25cm的半环状土埂,在坑的上方左右两角各斜开一道小沟,以便宜引蓄更多的雨水。

2.水平沟整地

水平沟整地是沿等高线挖沟的一种整地方法,水平沟的断面以挖成梯形为好,上口宽约0.6-1.0m,沟底宽0.3m,沟深0.4-0.6m;外侧斜面坡度约45。,内侧约成35。,沟长4-6m;两水平沟顶端间距1.0-2.0m,沟间距2.0-3.0m,水平沟按品字形排列。挖沟时先将表土堆放在上方,用底土培埂,然后再将表土填盖在植树斜坡上。水平沟整地由于沟深,容积大,能够拦蓄较多的地表径流,沟壁有一定的遮荫作用,改变了沟内土壤的光照条件,可以降低沟内的土壤水分蒸发。

二、地膜覆盖直播与植苗造林

覆膜造林技术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可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湿度,形成有利于苗木生长发育的小气侯。覆膜可以起到保温、增温的作用,可以减少树盘内杂草横生,同时避免杂草与苗木抢夺水分的现象。保证苗木的成活和生长并可以防止苗木因干旱造成生理缺水而死亡。

覆膜方法:先把膜的一边向中心剪一道缝,栽时把穴(树坑)整成浅锅底形,穴边缘略低于地面。栽后盖上地膜,使苗木地茎通过膜中心,用土把膜四周和划破的缝压实,覆土宽及厚约4cm,苗木根茎与地膜之间覆土略厚,约有6cm,做到覆膜无空隙、无透气孔,形成一个倒伞形,可使雨水尽快地渗入土壤中,增加土壤温度,防止蒸发,减少杂草丛生。如果造林前先浇1次水,栽植后再浇1次水,然后覆膜,成活率更高,一般可达100%。

柠条是黄土高原无灌溉荒山人工造林数量大、适应性强、生长稳定、保存最多的树种,在干旱、半干旱造林中占有重要位置。另外,毛条,沙冬青、紫穗槐、山杏、刺槐树种也可进行直播造林。

三、保水剂在造林中的应用

吸水保水剂是一类吸水力大、保水性强的高分子有机物质,它可以大量吸收土壤甚至空气中的水分并将其保存起来,其吸水倍数可达自身重量的100-200倍,能够反复释放和吸收水分。在半干旱地区应用保水剂造林可有效提高成活率,并保持苗木在造林初期一段时间内正常生长。

四、节水栽植措施

1.深坑低埋法

整地时树坑要深一些,栽植后封土面要低于周边20-30cm,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并可有效截留降水。

2.覆盖法

苗木栽植后,将树盘修成外平内低的漏斗形,可有效截留降水,在树盘表面就地取材,覆盖枯枝落叶,草皮、农作物秸秆、石块等,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3.封堆固苗法

苗木栽植后,及时浇足水,封大堆,扩盘1m见方,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抗旱造林技术篇(9)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246-01

在我国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过程中,水土流失的情况很严重,而渭北旱塬山区处在黄河的中游,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更为显著,这时,必须全面的加强抗旱造林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渭北旱塬山区的土地资源丰富,林业发展的空间大,是林业发展的重点地区。但是由于渭北旱塬山区的自然条件较差,干旱缺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的发展,这种情况下,必须全面的加强对抗旱造林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全面的促进植被的生长和繁殖,对于不用的造林树种,采取综合的技术进行试验,保证更好的提高渭北旱塬山区的植被的成活率,促进树木的生长,全面的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渭北旱塬山区的概况

1.土壤情况

渭北旱塬区地处陕北丘陵的南部,关中平原的北部,在黄土高原中,土地面积较大,但是地貌多以黄土高原的沟壑为主,塬面较为开阔,土质良好,土层深厚,有着高质量的土壤条件。

2.水源条件

在渭北旱塬山区,光照和温度的情况、条件都很适合植物的生长,但是由于昼夜温差大,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水源的短缺,而且在冬季,受季风的影响,狂风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土壤侵蚀的情况,加剧土壤水分的蒸发,这种水源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植被的生长。

3.生态环境脆弱

总的来说,渭北旱塬山区由于自然地貌的情况。使得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此外,由于气候的因素,造成的地表水蒸况严重,土地的承载能力不高,林业基础较为薄弱,不能更好的抵抗自然环境的侵蚀,制约了林业的发展。

二、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

要想全面的加强渭北旱塬山区的林业的建设,在根本上抑制水土流失的情况,保障生态平衡,就要加强抗旱造林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下面就要介绍一下抗旱造林技术在渭北旱塬山区的造林中的应用:

1.预整土地

造林前进行预整地,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中心环节,不仅熟化了土壤、消除了杂草、减少了病虫害,而且大大增加了土壤含水量。经过历年来整地的调查发现,整地方式不同,土壤中含水量不同,相同整地方式由于整地时间不同含水量也不同。一般水平阶整地比鱼鳞坑和小坑穴整地好,其蓄水能力强,保土又增肥。因为水平阶整地是沿等高线由高到底,由上到下逐阶坑挖台阶,改变了坡度缩短了坡长,能完全截断地表径流。栽植的幼树,无论是高生长还是粗生长均快。预整地对疏松土壤、蓄水保墒、提高造林成活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2.良种苗木的科学选择

在对渭北旱塬山区进行造林工作时,保证对良种和苗木的科学选择能在根本上保证造林工作更好的开展,要根据土地和气候的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合播种栽植的苗木,通过实验分析,侧柏、刺槐、花椒、杨树、泡桐等乡土树种更适合大面积的进行种植,更能确保更快更好的改善渭北旱塬山区的生态环境。

3.要保证苗木浸水保湿

全面的在渭北旱塬山区造林过程中实行抗旱造林技术,就要保证苗木根系浸水保湿,在苗圃集中假植的过程中,要注意深埋、灌水和沾浆打包工作。在苗木送到之后,要用清水浸泡,在栽植过程中,保证埋到苗木原土痕迹处以上,踩实后灌足保根水,封土保墒。

4.要不断的进行新技术的推广

要想切实的保障在渭北山区开展造林工作,就要不断的加强对新技术的推广,才能保证更好的在渭北旱塬山区进行造林工作,下面就要介绍一下近几年来的一些抗旱造林的技术:

(1)加强覆膜栽植

在一些坡段较为平缓的土地上进行造林工作,采用覆膜栽植,保证膜的大小要和栽植坑相同或是略大一些,地膜的选择上要用0.01 的农用地膜即可,在地膜上打上小孔,能在程度上确保造林的成活率,确保能在根本上改善渭北山区的生态环境,全面抑制水土流失的状况发生。

(2)容器苗造林

在渭北旱塬山区进行造林工作的过程中,用容器苗进行造林,能有效的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因为容器苗的根系都较为完整,在栽植过后不会出现其它栽种的缓苗的现象,完整的根系能更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发育,成活率能达到97%以上,在栽植以后就会有新梢生长出来,全面的促进造林工作的进程。在试验的过程中充分的表明利用容器苗在进行栽种的过程中,与裸根的苗木相比更加的健壮且新梢的生长也较为迅速,成活率较高。

(3)利用ABT生根粉进行生根

在进行渭北山区的造林工作的过程中,利用ABT生根粉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的植物生长的粉剂,能在植被生长的过程中及时的补充植物生根所需要的养分,促进植被更好的生根生长。在使用生根粉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根粉对根进行浸泡,促进其尽快的生根,全面的提高造林植被的成活率。

5.选择适宜树种

由于坡向、坡位和小气候影响,各种立地类型上的土壤水分和肥力不尽相同,在特别干旱的阳坡,必须选择耐旱造林树种,否则将会造成造林失败。根据多年来实际造林经验,在土壤水分缺乏的阳坡应选用侧柏、刺槐等乔木树种和花椒等灌木树种;阴坡应以油松、刺槐为主;平原农田旁及河流两岸应以杨树、柳树、泡桐为主。渭北地区群众通常所讲的“阳坡刺槐,阴坡松,杨柳栽植沟川中”,就是对不同树种成活生长所需水分的不同,而采用的抗旱造林技术的总结。

6.在栽种之后要全面的加强抚育

要想全面的保证抗旱造林技术广泛的应用到渭北旱塬山区的造林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能在栽种之后全面的而加强管理,能加强对幼林的抚育管理,及时的对幼林进行松土、除草、修枝、防御虫害鼠害等,在根本上促进幼林能得到全面的呵护和抚育,促进幼林的生长。在进行松土除草的过程中,要保证土壤中的含水量提高一些,这样在整理的过程中能更好的保障幼苗的生长和发育,更好的为渭北旱塬山区的生态环境的恢复做出了贡献。此外,要想幼林能更好的成长,在渭北旱塬山区这样一个干旱的地方更好的生存,就要节省水分的流失,最根本的方式就是要对林木进行初萌修枝,减少不必要的水分的流失,更好的促进幼林的生长,修枝的强度要控制在树高的2/3 处,要坚持对幼林的持续的剪枝,充分的保证幼林的生长。

7.不断的加强组织管理

加强组织管理是保证造林活动更好实行的关键的因素,在进行抗旱造林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要制定一系列的实施方案和举措,能对相关的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上的培训,让工作人员对幼林的管理过程正充分的展现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全面的进行精细的组织管理,能在管理的过程中,把握各个环节的情况,促进造林更好的实施。

三、结束语

不断加强在渭北旱塬山区进行抗旱造林工作,能全面进行精细的管理,保证幼林更好的生长,全面的促进渭北旱塬山区的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全面的而恢复造林工作,平衡生态环境,防范水土流失,更好的促进渭北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华, 艾晓琴, 闫学昌,等. 陕西渭北旱塬黄土高原沟壑区营造林抗旱综合技术研究[J]. 防护林科技, 2006(3):49-51.

抗旱造林技术篇(10)

 

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4%,涉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更多,占国土总面积的52%;而深居我国内陆的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则高达69%,该地区的显著特点是降水量较小,蒸发量较大,气候异常干燥,水资源极度匮乏。作为林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抗旱造林技术对于提高这些地区的造林成活率、促进树木生长发育以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以天然降水为主要来源的西北地区来说,能否将有限的天然降水最大限度地积蓄在林木根系分布层,并加以高效利用,就成为人工林植被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1]。

1 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

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即生物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这三个因素既有区别,又可互相转化,相互影响。

1.1 年降雨量少

西北地区年降雨量少,气候干燥,水分条件是制约造林成活率的首要因素。根据相关气象部门的资料显示,部分县市年降雨量有时不足500mm,有些年份头年深秋干旱,一直持续到第2年春季造林季节干旱无雨。因此水分因子成为造林成活率的致命因素。

1.2 苗木保护工作不足

如果对苗木根系保护不好,过多失水难以维持水分平衡调运苗木,一般根系保护措施普遍跟不上,加之假植不浇水,未与土壤密接,露置在阳光下暴晒时间长,使苗木体内水分失去太多,栽植后又无法灌溉补充水分,因此造林成活率明显降低[2]。

1.3 整地质量不高

整地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活土层太浅,坑穴太小,栽植过浅,根系不舒展,东倒西歪,栽植时达不到造林技术规程要求,特别是防护用材林苗木更是如此。

1.4 造林技术不协调统一

不同的树种造林成活率的高低各有差异,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有的树种造林易成活,而另一些树种,则难以成活,如山杏、梨以及针叶树种等[3]。对难以成活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还缺乏规律性、科学性的了解,没有掌握其最佳的栽植时间,以致其栽植过晚,成活率低。

1.5 施工规模不合理

重点项目工程规模大,造林时间拖的长,有时达60多天,致使有些树种错过造林的最佳期。而且在防护用材林树种结构的配置上,纯林多、混交林少,达不到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控。随着造林时间的不断延长,造林质量有所下降,因而造林成活率也逐渐降低。

2 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对策

2.1 树种的选择和处理

2.1.1 树种的选择

在造林前要根据造林地的环境条件和造林目的选择好合适的树种,做到既“适地适树”,又满足培育目的。一般来说,选择树种的原则主要是:对于一般的水土保持林来说要求根系发达、树冠浓密、生长迅速、耐旱、耐脊薄、能进行多种利用等,对水土保持用材林来说要求速生、丰产、品质优良;对薪炭林则要具备生长快、生物量高、萌蘖力强等特点[4]。在土壤、环境、经济条件都具备时应尽量选择价值较高的树种。论文大全。水分作为干旱地区的关键限制因素,在树种选择时应给予特别的重视,一般要尽量选择深根系、根系发达、蒸发量比较小的耐旱性强的树种。

2.1.2 树种的保持与处理

在确定了造林树种、密度和完成集水整地后,即可准备造林种苗。在土壤水分缺乏的情况下,播种造林、扦插造林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选择植苗造林。选择壮苗是植苗造林的基础,应当选择一级苗,并尽量选择大规格的移植苗,在条件许可时可以选择容器苗。要坚决舍弃不合格的苗木和弱苗,不要因为可惜让不合格的苗木影响到林木整个世代的生长发育,造成更大的浪费[5]。在栽植前一定要保护好苗木并对苗木作必要的处理。在起苗、分级、包装、运输、储藏、假植、栽植等一系列环节中要特别保护好根系,防止风吹日晒造成根系失水过多而使苗木或活性降低,运输是要对苗木进行包装以保持根系的湿度,可以事先给根系使用一些保水剂,在假植时要浇足水。最好是就近调苗。

2.1.3 密度与林分结构确定

造林密度是林分形成合理空间结构的基础,也是林木个体生长发育与营养空间大小的决定因素。黑龙江省水分有限,造林密度一般就是成林密度,不经过中间间伐,有时至多有一次间伐利用,否则中间的间伐太小没有什么经济价值,而且会影响到林分群体的生长发育。因此,一般的原则是宜稀不宜密[6]。为了能使我国西北地区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要通过树种、密度、水分和立体配置形成合力高效的空间结构,以达到提高林分抗性、改善环境的目的,可以选择对林分需求不同的树种进行针阔混交或乔灌或交,可以调节株行距、降低集水稀植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使光照、土壤等因子得到较充分的利用。

2.2 蓄水保墒配套技术措施

2.2.1 集水整地技术

在西北地区,为了有效地聚集降水,经常采用反坡梯田、水平沟、鱼鳞坑、V型等不同形式的林地整理。反坡梯田是集水整地最常采用的方式,具有径流拦蓄量大,表土利用率高和不易崩溃等特点。一般来说,田面愈宽,拦截地表径流的能力愈强;田面宽度相同时,树木当年生长量与行距成正相关。由此可以看出,反坡梯田整地带间距离和利用面宽度对造林地土壤水分和林木生长均具有明显影响[7]。论文大全。对水平沟整地的研究表明,造林后两年内山杏的树高、地径、单株鲜重和土壤贮水量均随株行距的增大而增加,而单位面积生物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减少。

2.2.2 蓄水保墒技术

蓄水保墒从两个方面提高土壤水分含量,一是加大水分输入,二是防止水分无效散失,生产中经常将两种措施结合起来使用。如“座水栽植”就是典型的例子,即在栽植之前适量灌水、然后栽植、最后覆盖,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用水量小、水分利用效率高。另一种方法是栽植以后灌水,等水分完全渗透以后再进行覆盖。覆盖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塑料薄膜、作物秸秆等都可以采用。论文大全。于覆盖可以防止水分无效散失、提高地温以及改善茼木周围的小环境,因此不仅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而且能够促进幼苗幼树生长[8]。

3 小结

针对我国西北地区地区的实际情况,科技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节水抗旱造林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其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点上研究多而面上研究少、单项研究多而综合研究少。因此,今后应该通过大范围的协作研究,提出同一自然地理区域相同立地类型不同树种以及不同立地类型相同树种的节水抗旱造林技术规程,促进节水抗旱造林技术的规范化,以便提高造林效果。其次,将集水整地、蓄水保墒以及抗旱栽植等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集水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延江,郝云峰,贺百宏。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J]。陕西林业,2009,(05)[2]高圭,杨志让,常磊。宁南山区沙棘截干抗旱造林技术[J]。中国水土保持,2001,(04)[3]赵红军,刘艳辉。春季抗旱造林技术要点[J]。林业实用技术,2004,(03)[4]孟桂珍。密云县积极推广抗旱造林技术[J]。绿化与生活,2004,(02)[5]孙丽昕。秋季造林应推广根苗抗旱造林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

抗旱造林技术篇(11)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立地条件、树种的生态学特性、森林的主导功能,优先选用当地表现良好的栎类等乡土树种[1]。伏牛山区主要推荐树种为华山松、油松、马尾松、侧柏、刺槐、黄连木、栎类、五角枫等;灌木及藤本植物为猕猴桃、山楂、酸枣、金银花、黄荆条、棠梨、木香等。

2整地

提前整地可有效改善立地、截留和贮蓄降水、提高土壤墒情,做到“地等苗”,造林时能合理安排劳动力,不误时机迅速造林,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造林成活率[2]。整地应从造林前一年的雨季前开始至当年春季前进行,一般应提前2~3个月完成造林整地。困难地由于自然植被差、土层薄、坡面径流严重,不能及时有效对降雨进行截留、储蓄及利用,造林存活率低。采用的整地方法,以尽量不破坏原生植被、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为原则,推广蓄水保墒整地技术,最大限度地改善造林立地。一是鱼鳞坑整地与翼状鱼鳞坑整地。鱼鳞坑形似半月形坑穴,坑面一般取水平状,翼状鱼鳞坑是由水平引水沟和大鱼鳞坑复合而来,在坑的两角设有引水沟,沿等高线向外延伸,沟内形成微小坡度,便于径流沿引水沟汇集于鱼鳞坑穴内。鱼鳞坑要围绕山坡与山坡流水方向垂直布置。翼式鱼鳞坑整地方法具有集水、蓄水的效能,可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径流利用率。二是反坡梯田整地与水平阶整地。反坡梯田整地是在缓坡地采取沿等高线将坡面整成宽1.0~1.5 m、里低外高、坡度约15°的反坡梯田,水平方向每隔2~3 m做一高0.2 m、宽0.3 m的地埂拦蓄径流。水平阶整地与反坡梯田整地形式相近,反坡梯田整地与水平阶整地适宜在坡度比较平缓、坡面比较完整的宜林地上。通过整地可截断地表径流,增加植树穴内天然降水0.5~1.0倍的蓄水量。三是二次整地。花岗岩、片麻岩区土层较薄,达不到整地深度要求,具有风化半风化母质山地可采用二次整地。在当年的秋冬至翌年3月雨雪后抢墒先在山坡上整浅坑,挖到硬母质不再刨挖,到6―7月,浅坑内母质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变松软,再进行第2次整地,整到设计的深度再回填土。四是客土整地。石质树坑要以客土为主,客土土壤如过于黏重,应预施一定数量的沤肥、沼气肥、绿肥、土杂肥等,适当掺加原坑碎石或山皮土,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整地规格根据造林地类型、树种和目的不同而要求不同,荒山植苗造林一般采用鱼鳞坑整地,深度要达到60 cm以上;点播造林采用状整地,深度40 cm以上。生土打埂,熟土回填。平缓地做树盘,斜坡地在坑外侧清理出地基,用石块砌好外侧围埂,砌埂高度10~30 cm,要求坚固整齐,不得以埂砌坑、以埂代坑。

3苗木选择及处理

要优先选择在当地生长良好、根系发达、根蘖性强、耐干旱瘠薄、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既可减少造林用水,又具有一定的生态、经济、观赏价值,苗木规格要达到Ⅱ级以上。苗木处理除选用良种壮苗、保湿、严格检疫检验等常规措施外,为保证苗木成活,需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苗木浸泡[3]。几乎所有苗木都适宜进行浸泡,根系含水量大的树种浸泡时间可稍短,一般树种浸泡时间应超过48 h。浸泡时,可将整株苗木没入水中,也可只将根系部分浸入水中。泡苗用水以选择流动的活水为佳,不可用污染的水,以防苗木中毒死亡。二是苗木截干。截干造林是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措施。调查显示,截干造林成活率较传统栽植方法高出20~40个百分点。不同的树种及造林目的,截干程度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荒山造林苗木采用重截干措施,一般保留地面以上的高度为5 cm以下,封土后可基本覆盖剪口。三是生根粉处理。应用ABT生根粉处理苗木根系,可以促进苗木根系发育,缩短生根时间,增强抗逆能力,提高成活率。使用时,一般是将裸根苗根部放入ABT 3号生根粉25 mg/kg溶液中浸泡1 h,或用ABT 3号生根粉25 mg/kg溶液和成泥浆,用苗根蘸泥浆进行造林。四是抗旱保水剂处理。抗旱保水剂具有强力快速吸水、高度保水、反复供水的突出特点,可吸收自身重量数百倍至上千倍纯水,可为苗木根系直接提供水分。使用时,将抗旱保水剂与水按1∶200的比例混合,使其充分吸水,形成冻状物,蘸根后造林。也可将10~15 g抗旱保水剂充分吸水后直接填入树坑苗木根部后覆土。

4造林

春季一直是伏牛山区造林的主要季节,此时气温回升,树液流动,有利于苗木生根发芽。但春季气温回升快,干燥多风,降雨少,土壤墒情差,是该区干旱最为严重的季节,加之春季时间短,农活多,全年造林任务难以完成,造林成活率低。伏牛山区7―9月是雨季,降雨量大且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50%左右,土壤墒情好,此期造林苗木成活率较高。雨季一般多采用容器苗进行造林,成活率较高。

于秋末冬初进行造林,由于该期的地温下降比较缓慢,土壤尚末冻结,根系尚有一定的活力,加之此期间空气湿度大、蒸发量小、秋雨多、土壤墒情好等,苗木在入冬前能很快完成伤根的愈合,并能产生部分新根,还能及时地利用冬季雨雪进行灌溉,使翌春的苗木不需经过缓苗,生根发芽早,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秋末冬初,农闲劳动力充足,正是造林的大好时机。秋冬季造林应选择在树叶脱落后至土壤封冻前进行,土壤上冻后严禁造林。对于裸根苗,栽植应采用穴植法,严格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要求,做到根舒、苗正、根土密接、适当深栽、分层压实,栽后及时浇足定根水。选择容器苗进行造林时,要求苗根不易穿透的容器在栽植时应将容器去掉,苗根系易穿过的容器可与容器一起栽植,分层将容器与土壤间的空隙压实,切勿踏破容器。

抗旱造林主要有以下4种:一是深坑低埋法。整地时树坑宜深,栽植后封土面应低于周边20~30 cm,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并可有效地截留降水。二是覆盖法。苗木栽植后,将树盘修成外平内低的漏斗形,可有效截留降水,树盘表面就地取材覆盖枯枝落叶、草皮、石块等,以减少土壤中的水分蒸发[4]。三是苗干套袋法。栽植后将苗干套上塑料袋,可减少苗干水分散失。四是容器苗造林法。由于容器苗是全根全苗,造林不受到季节的限制,运输较为方便,造林成活率很高。一般要选用中型育苗袋,规格为(20~30) cm×(35~40) cm,苗龄1.5~2.0年。

5幼林管护

一是封闭树体。通过封闭伤口、封闭树干,减少树体中的水分损失,提高苗木成活率。无论苗木规格大小,截干、修剪结束后,应对截干和修剪的部位进行封蜡或涂漆,用湿泥涂抹也能起到一定效果。二是及时浇水。一般在造林后5月有一场气温较高的持续大旱。此时,新植的树木已发芽展叶,高温容易导致其回芽死亡,应及时浇水保苗,浇水后进行覆盖。

6参考文献

[1] 侯晓娴.抗旱造林实用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