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1:49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篇(1)

所谓鉴赏:即欣赏、鉴定之意,是人对“音乐语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那么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为音乐欣赏水平和对音乐评价能力两个方面的提升。下面笔者通过结合实践经验谈谈对有助于中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一些浅见。

1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欣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听”觉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一切学习活动都注定事倍功半。针对目前流行音乐对中小学生有着强大影响力这一现状,笔者认为不妨来个“顺水推舟”,对课本之外的流行音乐有选择性地引入欣赏课当中,以鲜明的时代感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以贴近日常生活、表达朴素的人生哲理、直白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共鸣。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1.1正视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影响

有些音乐教教师常常只奉高雅音乐为经典,把一切流行音乐贬得一文不值,视其为“洪水猛兽”,却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时代感和多样性。高雅音乐严肃理性有余而通俗活泼不足,对于生活经历少的学生来说情感上不容易产生共鸣。而一些流行音乐之所以能流行,是因为它更真实直接的表达了人的感情,能激起听者的共鸣,正好填补了学生情感体验的空隙,受到学生欢迎也就水到渠成。

1.2引入适合的流行音乐促发欣赏音乐的兴趣.

音乐教育要“注意吸收具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丰富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一般、中华音乐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这给我们的流行音乐在课堂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在实践中,笔者认为流行音乐只要内容健康向上,并能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那么在欣赏课中选录给学生们欣赏并展开讨论对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提升音乐学习材料的多样化有莫大好处。再加以老师的正确地引导,让学生自己学会欣赏音乐的美感,感受音乐的旋律,体会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2重视音乐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欣赏能力的核心就是感知音乐所表现的美的能力,即音乐审美能力。而音乐知识技能是音乐审美能力的前提保证。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没有一定或必备的音乐知识技能,音乐审美就无从谈起。正如艺术教育理论家郭声健先生所说的:“如果学生听到一段音乐之后不知所云,不能联想、想像、触动,那原因之一就是还没有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新课标给人的表面印象是降低了对知识技能要求,淡化了技能训练,但笔者的理解是新课标的实施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是要求我们放弃进行那些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以及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的做法,转而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通过主动地探寻、领悟、体验,真正理解与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

通过将音乐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关注音乐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音高、音强、音长、音色逐渐有了细微的辨别能力,对节奏、旋律、和声、肢体、力度、速度等音乐形式有了更深一步地了解。随着音乐听觉培养的加强进一点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精细、敏锐的感觉与反应,学生更容易地感受音乐作品中的美,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就正如一句广告词所形容的:“往上一小步,都有新高度”。

3通过欣赏渗透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音乐评价的能力

学生对音乐的评价是在学生心目中对音乐审美价值的衡量,培养学生的音乐评价能力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另一重要分支。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音乐自主评价能力,就会发现不了音乐中美的特征,不能判断雅与俗,不能认识到音乐内容中的积极的、进步的一面。造成无法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势必影响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体会不到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更无法理解音乐艺术的社会价值。那些在现代商业利益驱使下,只为了满足感性刺激和发泄需求的文化糟粕就会比优秀音乐作品容易侵占学生们的视听空间,又反过来左右学生的音乐审美观。所以作为音乐教师,与其去阻止学生去接触这些商业文化,还不如授之以“渔”,让他们自己学会欣赏和分辨音乐,提高对垃圾音乐文化的“免疫力”。

3.1评价标准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篇(2)

一、音乐教育的内涵

音乐是一种取材广泛,教育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有趣的艺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和其他教育相比,音乐教育最为重要,作家叶文玲曾经说过:“音乐永远是我灵魂的伊甸园”。开展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修养。而且,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播放抒情的乐曲能把学生带入唯美的意境,在学生心情失落的时候,播放一支委婉的歌曲可以让学生的心情变得平和。轻柔的音乐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让学生忘记学习的压力。清脆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心旌摇荡,慷慨激昂的歌曲可以让学生精神振奋。

二、音乐教育的现状问题

音乐,素来被称为是陶冶情操的最好方式。音乐教育,也就成为走向高尚殿堂的重要环节。今天的音乐教育形势却并不容乐观。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声讯高度发达的时代。除了课堂,学生们有更多机会、更多途径学会一此音乐作品,其中,通俗音乐以其明快的节奏、简单的旋律等便利优势,更容易被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因此,引导学生从通俗音乐中吸取营养,使音乐真正实现“陶冶情操”的目的,应该引导高度重视。

音乐课上,《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浆》等经典之作,可能远不如刘德华、周杰伦、花儿乐队更调动学生的兴趣。这些盛极一时的通俗乐手们,因为夸张的造型、眩目的舞美以及更切合学生们年龄特点的歌词等,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一位中学生就曾在听了一首经典老歌之后,迷惑地说:“我觉得很滑稽。”他们不了解上一个时代的事情,对于其中的情感也颇觉陌生―我们的音乐教育必须正视这一点,即不能一味地指责,当然也不能纵容,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从通俗音乐中汲取营养。

三、引导学生从通俗音乐中汲取营养的方案

(一)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

引导学生从通俗音乐中汲取营养,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一首歌,思想内容总是其核心和灵魂。有几个角度可以去把握思想内容:一是欣赏歌词。有相当数量的通俗歌曲歌词本身很美。这应该是我们在音乐教育中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的。如《东风破》,很有些中国古典诗词的风味,一咏三叹,表达的感情虽然伤感,却也独具一种美感。《两只蝴蝶》在表达爱情时,也另辟蹊径,别具特色。二是把握思想感情。并不是所有歌词都有优美的特点,倒是有相当数量的歌曲歌词本身未必有多少美感,只是用简洁的方式表达了某种情绪或者价值观念。健康向上或因为表达了某种心境引起共鸣。花儿乐队的《放学啦》《不想长大》等在学生中间很有市场,就是因为歌曲内容契合学生实际。但这些情绪或思想感情有时并不是那么单纯,而是泥沙并存、良莠不齐。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因为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的世界观还没有定型,还是一只空杯子,倒进什么,就装什么。往往是歌词里那些观念的东西,。左右了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改变或者决定了他们对周围人、事和社会的态度、行为方式。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要让学生能够从歌曲本身的思想感情里感受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什么是健康、什么是不健康。有鉴于此,可以开展一些正面引导活动,譬如定期举办通俗音乐欣赏、在本班内开展优秀通俗音乐评选、为通俗歌曲找毛病等活动,使得学生从较高的层面上来观照、欣赏通俗音乐,不至于一味盲从、跟风。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一首歌,除了思想感情外,还包括音乐表现、音乐技巧等方面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属于形式的范畴,也是音乐素养的范畴。学生的音乐专业知识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强化他们的专业意识、增加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是音乐教育最迫切的任务。既然通俗音乐深受学生喜爱,就应该以此作为切入点,把通俗音乐的分析,鉴赏引进音乐教育中来。可以针对一段时间内深受学生欢迎的通俗音乐,结合音乐基础教育,与一些经典名曲进行比较,从专业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首歌曲旋律美在什么地方、技巧高超在哪里,这样使学生可以摆脱一般性的“喜欢”从而更理性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一首歌,提高学生对通俗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水平。《东方之珠》、《吉祥三宝》等都是音乐技巧非常出色的作品,都是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的较好蓝本。

(三)整合通俗音乐教育力量

教师可以通过整合教育力量的方式来扩展通俗音乐的天地。通俗音乐并不是只在音乐教育课上才和学生们发生关关联,它融汇在学生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因此,就不能孤立地让通俗音乐只出现在音乐教育的课堂上。要把通俗音乐引进学生的思想品德课、语文教学以及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文艺演出等活动中去,引导学生用情达意、组织活动、安排生活。健康的、深爱学生欢迎的通俗音乐是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剂,可以有效地改善他们的心情、放松她们的情绪、提高她们呢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另外,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组织通俗音乐演唱会,使通俗音乐教育达到多层次、多声部、多形式的协和与统一。教师可以让学生合唱《青花瓷》,使学生深入体会古典文化的美,合唱《中国话》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且,学生正处于蓬勃发展期,他们参与合唱演奏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合唱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音乐涵养,充分发挥通俗音乐的教育力量。

参考文献: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篇(3)

在素质教学的影响下,对于中学的音乐课堂来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对音乐的鉴赏,让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进而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一、初中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在初中音乐鉴赏的课堂中,开展开发式课堂是实现音乐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鉴赏教学具有它独特的优势,通过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在审美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因此,在对中学音乐教学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相关的教育部门对音乐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加大了对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希望可以通过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进而培养学生在音乐鉴赏方面的创新能力。但是,就目前初中的音乐教学方面来看,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很多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这样就导致音乐鉴赏没有真正做到与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相结合。目前,在中学音乐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应对高考的考试科目上,忽视了音乐教学对学生其它学科的影响以及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在音乐方面才能的发挥。

二、中学音乐开发式教学的方法

在传统的中学音乐课堂中,由于受到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音乐的感悟能力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针对中学的音乐课堂来讲,必须要注入新的发展力量,力争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音乐鉴赏学科对学生日后长远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要想让学生更好的遨游在开发式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在教学方面必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对中学音乐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是音乐创作者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在作品中融入了作者对生活情感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特别对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来讲,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从中挖掘出更多的文化内涵,进而让学生在音乐鉴赏中,感受到音乐所表达出的情感。因此,在进行中学的音乐鉴赏时,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深入教学内容,挖掘音乐当中的内涵,进而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中进行情感体验。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

(二)在课堂中引入纯音乐

在中学音乐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纯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音乐当中的旋律和曲调。因为纯音乐中并没有歌词对曲调进行辅助,因此,通过对纯音乐的鉴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并且在欣赏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可以随着音乐进一步展开,让学生遨游在音乐课堂中。这样,不仅为整个中学音乐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在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三)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加设通俗音乐

在当今社会,通俗音乐已经成为了社会音乐市场的主流,它的传播性和普及性十分广泛,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经常听到这些音乐。通俗音乐在发展中,也显现了它的优势,它的词曲十分简单,让人容易接受,并且在节奏上和旋律上都十分鲜明。因此,如果在中学音乐课堂中,教师能够引入一些积极向上的通俗音乐的话,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产生学习兴趣,并且发表出自己对通俗音乐鉴赏的见解。使学生从情感上和身心上都能够融入到音乐课堂中来。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独特的鉴赏力以及音乐思想。

(四)开发式音乐课堂中引入民族音乐

俗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音乐科目的教学中,绝对不能忽视对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虽然,在各个国家之间都会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但是,对于音乐欣赏方面来说,各个国家之间又有一些相同的地方。这就要求中学音乐教师,要在进行开发式音乐课堂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可以深入的了解我国民族音乐中表达的音乐文化,教师同样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能够主动的探索民族音乐的内涵,进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综上所述,中学音乐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中学音乐课堂的热情,在音乐学习和音乐鉴赏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并且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开阔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视野,同时也可以更好的融入到音乐课堂中来。

参考文献: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篇(4)

        1.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开始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去认识、掌握和参与的心理倾向。音乐兴趣的培养是推动学校音乐活动的动力,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中,我首先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这一关键问题入手。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我对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基本知识以及学习乐器等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兴趣爱好一项中,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通俗音乐、流行歌曲;在音乐基本知识一项中,我选了七首较为大家熟悉的中国歌(乐)曲进行听辨测试,让学生辨别曲名及作者,结果高一年级的学生竟无一人全部答对。其中答对四首曲目的仅占学生总人数的34%。 

        兴趣调查告诉我们,当今中学生对通俗音乐、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对此我没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简单做法,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利用每堂音乐鉴赏课最后的五至十分钟,推荐一首她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播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对歌曲进行简要的介绍,说出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我和学生们一起听,一起分析。随后,又让学生把通俗歌曲与课本中的经典名曲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引导学生具有把握音乐审美的尺度,对音乐作品中的良莠现象、通俗与庸俗品格具有鉴别能力。此外,还注重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充分利用各种感知通道,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探究、理解和体验,使她们在音乐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听、看、想、唱、念、写、画、评的立体化音乐特色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用生活中的感受、体会来进行音乐欣赏 

        大家熟悉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斯》,其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自身的一段恋情,音乐家贝多芬将他与自己的学生----美丽少女马尔法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其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历程,写在了五线谱上,并通过音乐这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恰恰是这种生活当中最真实、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却被音乐家变成了不朽的乐章:这就足以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都是都来自于生活。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 

对于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决定了他们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等显著特点,如果在教授音乐鉴赏课的过程中,能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情感体会来欣赏音乐作品,将会使学生更容易领略和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并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由浅到深、逐步过渡的形式来欣赏音乐 

        3.1 由声乐曲过渡到器乐曲。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莫过于声乐作品了。因为声乐作品结构简单,有歌词,并且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应当首先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在讲解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作品词、曲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旋律发展的特征,并锻炼学生在脱离掉歌词的基础上,依然能够欣赏歌曲的旋律,通过旋律进一步理解音乐。这样的过渡会使学生在进入到器乐作品欣赏部分时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 

        3.2 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习性,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文化。有时会

[1] [2] 

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民族乐曲,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欣赏,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

        . 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器乐独奏曲所表现的主题,大多都较为单一,曲式相对也较为简单,所以在教师讲解和学生欣赏时,更容易把握一些。待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印象后,再讲解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通过自身的感受去体会音乐旋律。之后再由独奏曲逐步过渡到管弦乐、多主题和曲式结构较为复杂的交响乐,那么学生会更容易学会和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和规律,学会欣赏音乐。 

        .积累优秀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 通过背唱优秀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欢乐颂》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 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这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论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篇(5)

音乐是世界上所有美妙声音孕育出来的美好事物,音乐是沟通自然与人们心灵的一种工具。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音乐有利于放松他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下紧绷的神经,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慧,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在高中的音乐教育课上老师往往没有目的性,不会启发学生的兴趣,更没有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水平。学生拥有正确的鉴赏能力才能真正的去欣赏音乐,因此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成为了重中之重。根据多年的经验,下面是我个人对于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一些看法。

1提高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

兴趣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是个重要的因素,想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第一步就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于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里浓厚的兴趣,那么接下来音乐课堂上的教学质量也会有效提高。想要摸清学生的音乐兴趣,一定需要一次对学生的全方位的调查。通过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比较喜欢欣赏通俗音乐和流行音乐,但是在对这些音乐的鉴赏过程中却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就例如在学生听到著名音乐时,虽然会感觉很熟悉,但是很少有人能说出音乐的名字以及音乐的作者。根据调查的情况,通俗音乐和流行歌曲对于高中学生具有特殊的魅力。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上,要学会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可以欣赏到好的通俗音乐。对此我建议,教师可以在每节音乐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播放自己挑选好的流行音乐作品,在陪同学生欣赏的同时,教师可以对挑选的作品进行简单地讲解,主要给学生讲解一下作品的风格以及作品流行的原因。欣赏完这首流行音乐之后,立即把听到的作品与音乐书上选取的名曲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凸显出名曲的魅力所在,同时悄无声息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2由易到难,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中也有难易之分,由于高中生的音乐鉴赏水平普遍很低,因此在教学的初期要从易于欣赏的声乐开始。声乐一般结构较为简单,含有歌词,并且声乐的歌词所要表达的人物情感与旋律要表达的比较相符。因此教学中先让学生熟悉声乐的鉴赏方式,随后再逐渐的引导学生鉴赏器乐作品。在声乐的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首先做到对作品背景和歌词内涵全面了解。为了避免学生后期对器乐鉴赏中出现懵懵懂懂、茫然失措的情况,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对音乐旋律特征熟练掌握,并且经常锻炼学生在没有歌词的情况下对声乐作品进行正确鉴赏。相较于声乐,器乐独奏曲目的主题较为单一化,曲式也不复杂。教师在教授器乐鉴赏的时候,相较于声乐具有更佳的把握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曲目形成的初步印象情况,来确定是否要进入下一步,如果学生整体情况较好的话,教师便可以对曲目的内部结构,进行细致讲解。随时学生的鉴赏水平不断的提高,鉴赏器乐独奏曲可以逐步的变为鉴赏交响乐曲,当学生掌握这些时,学生个人便可以对音乐鉴赏的方式和规律特点熟练掌握,音乐鉴赏能力也会提升到较高水平。

3音乐鉴赏应该与生活感受相互联系

在人生旅程中,一个人会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一名高中生相对而言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了,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虽然体会不到作者要表达的真正深度感受,但是学生已经可以感知到音乐作品要表达的表面情感。面对这样情况,教学过程就会对老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意境是一个音乐作品的灵魂所在,教师在教授之前要对所讲授的音乐作品意境熟练掌握,教师在让学生欣赏名曲之前,一定要把名曲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要体会音乐包含的意境。生活是诞生真正艺术作品的源泉,真正的艺术都是源自生活的,教师应该教导学生明白这一道理。每一个经典作品的诞生,但是作者生活体验和情感的真实流露。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学生的感情应该得到高度升华和凝结。高中生正处于一个感情丰富,思想敏锐的青春期阶段。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自身情感,以及自身思想感受等多个方面,对音乐作品进行个人鉴赏。如果学生能够更优秀一步,带着感情去欣赏音乐作品,那么学生就能更好的掌握音乐欣赏的方式和方法。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大幅提高,教师可以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

4通过音乐鉴赏课使得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是音乐鉴赏课的主要目的,通过教师的教导学生能够成为具有一定音乐鉴赏能力的人才。但是音乐知识的讲授,并不是音乐鉴赏课的唯一目的,学生通过音乐鉴赏课得到了个体全面发展才是最后的目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音乐作品的评论,让学生对音乐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只要把音乐教育做到更好,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音乐的鉴赏水平肯定会得到提高。作为一个抽象的艺术,主观性很强是音乐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总结

音乐鉴赏是高中生不可缺少的一个技能素养,其对高中生有很重要的意义,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音乐可以改变人的气质,音乐可以启迪人的心灵。因此改变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可以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对学生的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梁爱峰 单位:河北省张北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篇(6)

【中国分类号】G623.71

音乐欣赏课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在普及音乐教育,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音乐欣赏并非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而是重在培养其音乐兴趣、陶冶情操,使其拥有基本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提供全面地音乐素材,努力让学生做到雅俗共赏,是非常有必要的

1.音乐欣赏课面临的尴尬处境

1.1得不到学校重视

对于大多数高中学校,高考才是重中之重,一切有碍于升学率的课程,要么被挤占,要么资金被挪用,更甚者直接取消。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音乐细胞得不到释放,音乐欣赏能力得不到提高,其全面发展便无从谈起。

1.2资源短缺

这里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和书本资料。一方面,对于普通高中,音乐教师本身就十分少,更不用说专业的音乐欣赏老师。一般情况下,音乐欣赏教学都是由音乐教师担任,或者交给外行老师。老师都不怎么懂,如何能够要求学生能力强。另一方面,学校通常对此类课程无详细教学计划,也很少提供音乐欣赏类书籍,致使学生上课不重视,一节又一节课就这么浑浑噩噩过下去,教学工作的开展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学生音乐欣赏水平低也见怪不怪了。

2.音乐鉴赏课的重要意义

2.1舒缓压力,陶冶性情

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学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天天泡在题海中,难免身心疲乏。而在音乐欣赏课上,通过一首首美妙的歌曲、一段段动人的旋律,学生徜徉于音乐的海洋,体会到音乐带来的恬淡舒适或动人心弦,与之产生心灵的共鸣,身上的重压暂时得到释放,情绪不再低落,疲惫的状态也慢慢消失。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学生还可以陶冶情操,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2开拓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整天抱着课本、试卷死读书的学生只是应试教育制造的机器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拥有一定程度的人文素养。音乐欣赏能力是当代人才应有的基本能力之一。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学生可以摆脱传统高中教学的定式思维,释放被禁锢的思想,尽情想象创造自己的天地。同时,拥有一定的音乐理解能力,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美的感悟,对美好事物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3.音乐欣赏教师之责

3.1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理念

目前,对音乐欣赏课程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不再少数,要更好地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工作,首要任务就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手段,是学生从内心愿意学习、喜欢学习这门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拘泥于传统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教师本身也应博学多知,倾囊相授。比如,与有感情朗读课文类似,在欣赏某歌剧时,老师可让学生富有感情的学唱一个小片段,使其切身体会歌剧的内涵美。

3.2如何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

欣赏音乐不单单是听其旋律,还要尽可能身临其境,理解音乐本身带给我们的震撼。进行欣赏教学前,老师首先要系统讲述音乐基础,至少让学生对乐理知识有个整体印象。对于具体的某个乐曲,教师可在开始做简要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赋予作品的灵魂。然后让学生凝神聆听,置身乐曲创造的美妙世界,并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意境,在情感上与作品产生共鸣,最终做到对乐曲的理解和鉴赏。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借助想象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达到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例如,老师可以在欣赏前提出几个与乐曲相关的小问题,引起学生注意,让其主动参与音乐欣赏教学,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课下以文字形式将其对所听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加深印象。

3.3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要欣赏

音乐欣赏教学并非只针对自己喜欢听的乐曲,而要努力使学生做到雅俗共赏。高中生对于新事物有很强的猎奇心理,追求新潮现象十分普遍,大多偏爱通俗音乐,而当前通俗音乐界仍旧比较混乱,龙蛇混杂,少量三俗歌曲引起教育界及家长的普遍反感,反对通俗歌曲进入教学的声音不绝于耳。然而,通俗音乐并不都是糟粕,阻止其进入高中课堂也不能阻止学生对通俗歌曲的喜爱。因此,在进行欣赏教学时,老师要精心挑选一些通俗精品,引导学生建立对通俗音乐的辨识能力,进而才能提高其欣赏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许多老师都喜欢用高雅乐曲作为教学素材,适当的欣赏是必要的,但不可过多使用。否则,极易导致学生感觉音乐难以理解,课程枯燥乏味,进而丧失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4.总结

音乐欣赏课的开设顺应时代社会潮流,高校要提起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为其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对新课程改革培训持积极态度,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要精心编排教学内容,尽量使学生摆正对该课程的态度并认真学习,最终做到学生音乐理解和鉴赏能力得到提升,视野更加开阔,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参考文献】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篇(7)

1.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开始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去认识、掌握和参与的心理倾向。音乐兴趣的培养是推动学校音乐活动的动力,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中,我首先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这一关键问题入手。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我对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基本知识以及学习乐器等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兴趣爱好一项中,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通俗音乐、流行歌曲;在音乐基本知识一项中,我选了七首较为大家熟悉的中国歌(乐)曲进行听辨测试,让学生辨别曲名及作者,结果高一年级的学生竟无一人全部答对。其中答对四首曲目的仅占学生总人数的34%。

兴趣调查告诉我们,当今中学生对通俗音乐、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对此我没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简单做法,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利用每堂音乐鉴赏课最后的五至十分钟,推荐一首她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播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对歌曲进行简要的介绍,说出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我和学生们一起听,一起分析。随后,又让学生把通俗歌曲与课本中的经典名曲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引导学生具有把握音乐审美的尺度,对音乐作品中的良莠现象、通俗与庸俗品格具有鉴别能力。此外,还注重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充分利用各种感知通道,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探究、理解和体验,使她们在音乐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听、看、想、唱、念、写、画、评的立体化音乐特色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用生活中的感受、体会来进行音乐欣赏

大家熟悉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斯》,其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自身的一段恋情,音乐家贝多芬将他与自己的学生----美丽少女马尔法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其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历程,写在了五线谱上,并通过音乐这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恰恰是这种生活当中最真实、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却被音乐家变成了不朽的乐章:这就足以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都是都来自于生活。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

对于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决定了他们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等显著特点,如果在教授音乐鉴赏课的过程中,能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情感体会来欣赏音乐作品,将会使学生更容易领略和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并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由浅到深、逐步过渡的形式来欣赏音乐

3.1 由声乐曲过渡到器乐曲。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莫过于声乐作品了。因为声乐作品结构简单,有歌词,并且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应当首先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在讲解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作品词、曲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旋律发展的特征,并锻炼学生在脱离掉歌词的基础上,依然能够欣赏歌曲的旋律,通过旋律进一步理解音乐。这样的过渡会使学生在进入到器乐作品欣赏部分时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

3.2 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习性,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文化。有时会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民族乐曲,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欣赏,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

3.3 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器乐独奏曲所表现的主题,大多都较为单一,曲式相对也较为简单,所以在教师讲解和学生欣赏时,更容易把握一些。待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印象后,再讲解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通过自身的感受去体会音乐旋律。之后再由独奏曲逐步过渡到管弦乐、多主题和曲式结构较为复杂的交响乐,那么学生会更容易学会和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和规律,学会欣赏音乐。

4.积累优秀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4.1 通过背唱优秀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欢乐颂》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2 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这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78-1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由此不难看出:如果学生不具备必要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被学生所接收,音乐的内涵学生就更无从理解,音乐教学就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上好音乐欣赏课,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音乐欣鉴赏课面临的困难

现在学生大部分都喜欢流行音乐,要想让学生走进并喜欢上高雅音乐,并对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实在是一大难题。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问题,笔者在开学初对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大致原因如下:

1.大多数学生上音乐课都是以放松心情、消遣娱乐为目的,对于有古朴含义,有深刻内涵的古典音乐则表现出抵触情绪,认为听不懂,不想听,而他们平时听得音乐也多是以歌词直白、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为主。

2.大多数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没有上过正规的音乐课,即使上过,高中的教材内容和初中的跨度也很大,内容上没有很好地衔接。学生参差不齐的音乐基础,普遍不高的音乐素养,都给进一步理解音乐带来阻碍,而有些学生连最基础的音乐常识都不知道,更有些学生连什么是音乐家什么是歌手都分不清,再加上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感,他们会觉得内容老土、缺乏时尚感,对音乐的学习完全提不起兴趣。

3.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大众传媒了解音乐的,社会的飞速发展,流行音乐对人们生活的无限渗透,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盲目追星,在音乐欣赏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正规的音乐学习就必然会受到干扰,负面影响加重。

4.俗话说“好家长胜过好老师”,父母对音乐的喜爱是非常容易对孩子造成一定影响的,学生在幼年时期如果家中没有聆听音乐的氛围,这一习惯会在成年以后得到延续。不少学生正是缺乏这样的音乐熏陶。

二、针对困难的对策

1.音乐引导,激发兴趣。

基于学生对流行音乐喜爱的特点,我们可以以流行音乐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流行音乐与民间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我们介绍莫扎特的音乐,如果直接让学生听他的经典作品《第四十交响曲》,学生很可能提不起兴趣。笔者在上这一课时,就先给学生播放了SHE的《不想长大》,结果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了,好多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了起来,这个时候再给学生播放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让学生来说说这两个作品有什么关系,学生一下就能说出两个作品的曲调是一样的。在这个作品的引导下,让学生再说说他们还知道哪些流行音乐是用了经典作品中的曲调,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了起来。

2.由浅入深,增强感染力。

对于没有音乐基础的高中生,直接让他们听大部头的、距离现实生活遥远的交响曲、奏鸣曲等器乐作品,他们很难驾驭,会感觉无从下手。笔者在音乐课上把教材的顺序做了调整,按照先中国后外国,先近代后古代,先声乐后器乐的原则安排内容。笔者会先上歌曲部分,歌曲部分笔者是先上中国歌曲:中国通俗音乐、音乐与诗歌的交融、音乐与时代之中国作品、音乐与民族之中国作品。再上外国歌曲,外国通俗音乐、音乐与时代之外国作品、音乐与民族之外国作品。从离学生时代近的音乐入手,让他们感受歌曲的速度变化、力度变化等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应用。循序渐进地走向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时代音乐,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掌握音乐要素的作用,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

3.分享感受,领悟内涵。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篇(9)

前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于情感的表达形式也不断改变,流行歌曲一般是通过较为直白的语言,表达和抒发自身的情感,其节奏明快,歌词通俗易懂,富含韵律,因而得到了广泛的追捧和传播。对于年轻人而言,更加容易受到流行潮流的影响,出现对流行音乐的追求现象。相对而言,高中音乐教材上的曲目也许更加著名,流传更加广泛,但是由于其歌词表达的意思过于深刻,存在年代过于久远,与现代高中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导致高中音乐课程的不受欢迎。很多学生都希望可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加入流行音乐的元素,需要教师的正确对待和处理。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流行歌曲

首先,高中音乐教师必须端正自身对于流行音乐的态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音乐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必然会受到影响。面对音乐多元化的趋势,旧的音乐教学观念的局限性也越来越大,音乐教学的改革是势不可挡的。因此,教师必须端正自身态度,正确认识流行歌曲,对流行歌曲真正重视起来,积极引导流行歌曲进入高中音乐课堂。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流行歌曲形成正确的认识。不可否认,流行歌曲因为其自身明快的节奏,通俗易懂的内容,生动而多变的形式,以及极强的时代性特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也为大众所接受。但是,并非所有的流行歌曲都是积极的,也有很多流行歌曲本身只是对于气氛的烘托,并没有太大的鉴赏价值,甚至很多在网络上流行传唱的歌曲,存在着低俗烂俗的现象,歌词内容充斥着和暴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危害。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对于流行歌曲有正确的认识,避免盲目追求的现象。

二、改变教学模式,敢于创新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音乐多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流行音乐冲击带来的影响。教师可以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挑选的情况下,通过引导流行音乐的方法,利用学生对于流行歌曲的追求心理,使学生掌握教材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比如,节奏教学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自身对于节奏的把握,从而通过节奏的记忆来掌握音乐作品的表达,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一般是通过节奏模仿或打击乐训练的方法,内容略显单一和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创新思想,要敢于创新,同时善于创新,在不改变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引入节奏感鲜明的流行歌曲,通过流行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轻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对于节奏的把握能力和编创能力,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节奏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修养,使学生在德育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因此也是高中音乐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而高中音乐教材中的音乐鉴赏课程所附带的音乐虽然是时间沉淀和酝酿的产物,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但是因为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存在巨大的分歧,学生对于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往往难以理解,缺乏代入感,无法真正领悟音乐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感情。而流行歌曲中也不乏较为优秀的作品,并且流行歌曲覆盖面极其广泛,几乎包含了民乐、声乐、器乐乃至戏曲在内的所有形式,教师可以针对教学鉴赏内容进行筛选,让学生进行鉴赏和讨论,同样可以起到巨大的思想教育作用,学生也乐于接受,比起空洞的说教和强迫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鉴赏所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

结语:

总而言之,正确对待流行歌曲,在高中音乐教学课程中适当地引入流行歌曲,可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也必须注重量的把握,不能将流行歌曲作为教学的主体,导致舍本求末。

参考文献: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104-01

音乐发展历史悠久,与文化之间的日益交融,成为体现着不同时期人们文化鉴赏能力的一个维度。随着人们的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为迫切的需要,对审美艺术有了更高的追求,音乐作为美的艺术,在审美文化的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的审美功能与教育属性

音乐相比文学、雕塑、绘画等艺术,对物质媒介的要求相对较小,这也成为音乐艺术发展的一个优势。考察不同的民族文化,我们发现,音乐似乎成为一种普遍性艺术。人们对音乐的重视,与音乐自身所体现的功能与性质有关。

(一)音乐的审美功能。审美是音乐的第一功能。当音乐响起,人们作为主观的审美主体与音乐这一客体发生联系,人与音乐之间构成自由的审美关系。审美关系呈现为审美现象,人们从外在事物的功利关系中脱离,此刻人的自由本质开始展示。人们在自由的审美关系中,思维_始向生命本质探寻,与生命的起源相接近,回归到人的本质状态。此刻,人与音乐似乎进入了一种无功利性的游戏当中,功利性目的此时消解,人通过自由的想象力,将思维不断向生命的源泉延伸,人此刻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节奏的审美,还有一种意象世界的召唤。

(二)音乐的教育性。音乐的教育性在当今时代被看重,音乐的审美功能亦是为音乐的教育服务。音乐融入审美文化,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是为塑造健康的人格服务,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人们从音乐中获得审美体验,受到审美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艺术以及文化所持有的鉴赏能力也受到音乐熏陶而显现不同。人们在音乐中宣泄压力,内心恢复平静,有利于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二、审美文化的发展概况

“审美文化”是中国学者提出的一个美学范畴,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审美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审美领域向文化领域扩展,且概念处于形成期,具有不稳定性与包容性,呈现与市场经济相互接近、靠拢、渗透、交融的趋势。审美文化在经济基础的发展上取得一系列成就,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但是,在新时期、新阶段的新形势下,审美文化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例如同时遵守文化规律、市场规律、审美规律的问题;保持审美文化的格调问题;审美文化的社会职能问题,等等。这根源在于对审美文化市场十分重视,而对文化本身没有做充分考虑。

当下音乐教育的开展,必然面临着对审美文化的价值判断,以及如何在审美文化浪潮中保持应有的价值取向与教育底线等问题。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人们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在充分利用审美文化平台的同时,抵制现阶段一些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审美思想。

三、在审美文化中开展音乐教育的策略

在面临审美文化浪潮中,由于音乐质量参差不齐,音乐教育必须着力提升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抵制低俗文化对人的审美经验的消解与重构。

首先,注重音乐师资力量的培育。在音乐教育中,“教”与“学”是互动的关系,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必然影响教育的成效。因此,音乐教育得到有效开展的前提之一,是拥有高素质教育人才,每一位投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人,除了有较高的专业能力之外,其自身也需要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不同的音乐进行甄别,取优去劣,积极引导学生远离低俗音乐。

其次,音乐创作者必须树立强烈的社会意识,不能为了市场需求而放弃底线。回顾当前我们所处的音乐环境,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制作音乐的方式更加便捷,但是音乐的质量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更多的音乐以负能量的形式呈现。许多音乐制作为博得知名度,不惜媚俗且低俗。

最后,增加古典音乐教学。古典音乐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呈现的魅力也是无穷的,但是由于缺乏对学生古典音乐兴趣的培养,以致失去众多受众。如,时下许多年轻人对贝多芬、莫扎克等音乐巨匠创作的音乐并无兴趣,而只喜欢一些媚俗的音乐,从低俗中获得一种自嘲的心理安慰。

四、结语

音乐教育有其独特功能与意义,在审美文化的浪潮中更应该注重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远离低俗音乐,以审美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审美鉴赏力。不论是音乐教育者,还是音乐创作者,都应该遵守音乐美育的规律,用音符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用音乐的诗性描绘诗意的生活。

通俗音乐鉴赏论文篇(11)

通俗音乐是现在流传范围最广,最易于流传的音乐形式。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音乐欣赏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传统音乐大多数是艺术歌曲和内涵较深的古典乐曲,几乎没有涉及到通俗音乐,脱离了大众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把通俗音乐引进来,开阔大众的音乐视野,是适应本文由收集整理新时代音乐取向的要求,同时增添了音乐多样化、多元化的新活力。

一、雅与俗历来是社会文化的客观存在

音乐是一种反映广阔社会生活和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形式。任何音乐形式内容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社会现实和人民大众审美、教化、欣赏、娱乐需要的产物和结果,也是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以及文化水准、鉴赏水平、精神素质、价值取向等的反映。纵观古今中外的音乐,异彩纷呈、流派繁多、风格多样、雅俗共赏、各取所需、优存劣汰,这是音乐艺术繁衍兴亡的必然规律。从音乐艺术本身来说,古今中外的音乐不外乎纯音乐和诗乐、舞乐三种。音乐与文学(诗歌)相结合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诗乐艺术形式主要是歌曲,因为借助语言的直接表达特征,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产生直接的功能和效应。

人类在自己的生活实践和应用中,将艺术作品分为高雅与通俗两类,歌曲也是如此。歌曲按体裁可分为:艺术歌曲、舞蹈歌曲、民间歌曲、通俗歌曲、叙事歌曲、抒情歌曲等;按题材和内容可分为颂歌、军歌、宗教歌、工人歌曲、农民歌曲、校园歌曲、行业歌曲等;按演唱形式又可分为独唱、重唱、对唱、合唱等。像其他音乐形式一样,不同类别的歌曲,都可以用高雅的、通俗的两大类加以概括。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为了说明“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道理,无意之中却为艺术划出了分类,从此“阳春白雪”指高雅的、为少数人应用欣赏的艺术,“下里巴人”指通俗的、大众的、为多数人欣赏和应用的艺术。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引用了这个典故,来反对艺术的狭隘功利主义,提倡“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并重和统一,提倡普及与提高的并重和统一。因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毛泽东总结历史经验提出的推动艺术发展繁荣的最佳选择和最好方法。文化专制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永远是扼杀艺术的毒剑。希特勒只要法西斯音乐,“四人帮”只要“语录歌”,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被淹没于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音乐海洋之中。历史的经验教训应该记取,千万别让狭隘功利主义和妄自菲薄毁了“百花齐放”“各取所需”的大好时代。

二、雅俗互补是推动音乐繁荣发展的动力

中外古今的艺术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艺术形式都有一个由俗变雅、由雅及俗和雅俗共赏的相互转化或融会贯通的过程。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和歌谣谚语,本来是人民大众茶余饭后、劳动之余休闲娱乐的俗文学,经过作家的整理改编,就变成了流传千古的、雅俗共赏的经典名著;民间流传的民歌俗曲、曲艺、戏曲等,经过音乐家、表演艺术家的吸收和升华,也就成了经典和各种规范化的传统音乐艺术精品,被后来者欣赏学习,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由俗变雅、由雅及俗已成为艺术发展衍化的基本规律,就像芬芳香甜的美酒和巧克力一样,是由多种原料混成的,各阶层大众都喜欢品味欣赏,如果提纯成“酒精”和“糖精”,就只能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了。因而我们大可不必因通俗而自卑也不要因高雅而自诩高人一等,通俗艺术和高雅艺术一样,历来都有文野、粗细、高低之分,故作风雅未必真雅,媚俗庸俗也非真俗。大雅才能大俗,大俗才能大雅,就像莎士比亚的戏剧、齐白石的绘画、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孰雅孰俗?你能明确为其界定吗?

就音乐而言,通俗易懂、轻快流畅的音乐剧、流行

的时尚舞蹈、歌舞音乐(如华尔兹、伦巴、探戈、布鲁斯、迪斯科等)、影视歌曲、世界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和大众音乐(如轻音乐、爵士、摇滚、美国的乡村音乐、印度音乐、中国的传统器乐小曲和流行歌曲等),甚至轻松活泼的军乐、通俗易懂的世界名曲,用中小型乐队或电声乐队演奏伴唱的古典名曲以及歌剧、舞剧、戏曲中的抒情曲、唱段等,都应划入雅俗共赏的大众音乐或通俗音乐的范畴之内。

高雅音乐强调思想性、艺术性、技巧性和欣赏性,主要用于礼仪、庆典、集会、音乐会、音乐教育等场合,为鉴赏品位、文化素养较高的人士所喜爱,一般都作为国家或民族的主流音乐或精品展示、欣赏、学习或普及。而通俗音乐则更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强调技巧性、娱乐性的同时,则比较强调新颖时尚、通俗易懂,能鲜明地表现作者或当代人对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理想信念的追求或感悟,因而易为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市民阶层和广大青少年所喜爱。从音乐特点方面说,由于相互移植、借鉴和融合,已很难把与高雅音乐靠近的轻音乐与某些民间音乐、现代派音乐严格区分开来。一般说来,通俗音乐的结构形式较为短小简练,常作机械性的反复和简单的变奏,高雅音乐强调规范性,通俗音乐强调即兴性。两者都继承了民间音乐善于发挥各自的高超技艺和敏锐乐感的特点。

通俗歌曲力求易记、易唱、易懂,一般音域较窄,多用自然嗓音,用近似说话声音叙事抒情,也有结合运用多种民间唱法(包括假声、气声和喊声唱法)或美声唱法的。通俗音乐经常采用富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音阶或调式,有的甚至把民俗音乐中的顺口溜、叫卖声、吆喝声、脱口秀等多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和技巧加以吸收利用。通俗音乐强调节奏上的强烈、清晰、单纯而富有变化,喜欢整曲或整段用固定节拍或固定的节奏音型反复奏唱。通俗音乐的乐队人数不多,力求发挥各个乐器的独特效果,电子工业的发展为现代通俗音乐带来了一些复合性音色音响的乐器,或具有特殊音色的电声化的民族、民间乐器,麦克操纵技巧和录制技巧也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段。通俗音乐的演唱多用自然嗓音,像说话倾诉一样地歌唱,要求吐字清晰,以情感人,演出形式多强调大众化和时尚化,经常借助于时装、流行舞蹈、灯光、音响和其他综合艺术手段烘托气氛。

高雅音乐大都是经过长期历史检验被保留下来的经典音乐,因而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规范性。通俗音乐大多是应一时一地或某种思潮的需要发展起来的新潮音乐,尤其有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新潮音乐,就像时装和化妆品一样,炫奇斗艳,追求时尚,经常变换花样,很难形成公认的精品或传世之作。近现代的通俗音乐,多用新颖的手法演绎传统音乐和经典歌曲,强调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民族与国际的接轨,以期达到雅俗共赏、各得其所的目的。

三、不断提高通俗音乐的品位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历来是相辅相成并共荣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基础的提高,必然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改革开放的时代,市场经济的建立,为社会文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环境,“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得到了真正的贯彻和实施。古典的、传统的、民族的、雅的、俗的、雅俗共赏的音乐都有了登台亮相、共荣并存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但在喧嚣浮躁、各领风骚的乐声中,我们不应该忘记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是做“先进文化的代表”,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感染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有良知和责任心的音乐从业人员,不论你是干哪种行当的,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神圣职责。

音乐是灵魂的美,音乐以自己的特性把理性思维和对事物的感受,通过声音这种明显直观的、变化无穷的媒体,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和意志,从而让人们在得到鼓舞慰藉休闲的同时,受到陶冶和教化。不同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因国情、民情、价值观念和社会需要的不同,都有其文野、精细、品味高低的区别。“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为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雅的也好,俗的也好,雅俗共赏的也好,古今中外各种题材、体裁、样式、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只要社会需要,不同的阶层、群体喜闻乐见,在允许存在发展并让它们各得其所的同时,要不断加以引导和改进,才是非常必要的。

外国的也好,中国的也好,民族的也好,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片面的推崇和贬低都不是最佳方法。让群众在实用中去鉴别扬弃,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制衡机制和健康向上的音乐生态环境。通俗音乐符合时代的要求,应该是健康的、与大众的审美相一致的,是被大家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歌曲,必然会在群众当中广泛地流行。在当代的审美文化结构中,通俗歌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与高雅音乐的窘迫处境相比,通俗歌曲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宠儿”。通俗歌曲借大众传媒为自己飞腾增添了有力的翅膀,最大限度地覆盖了广袤空间,在所有人们生息繁衍的地方,吟唱着充满时代气息的旋律。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经过二十余年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体会到邓小平同志的高见,科学技术、先进生产机制的引进是富国强民的根本大计,文化艺术上的盲目引进,生搬硬套,甚至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垃圾当新潮时尚等,必然会引起黄、赌、毒的泛

滥,不良社会现象的滋生,并会制造新的文化沙漠,产生新的精神危机。许多西方国家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和寻根访祖、回归传统、回归自然的热潮,不正是为了改变“经济巨人、文化矮子”的不良形象,恢复文化上的良性循环,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