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学习小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4:56

学习小论文

学习小论文篇(1)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探究

在新教育理念下,合作学习己是广大教职员工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事实上,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多数合作学习背后也隐藏着忧虑———流于形式成效甚微,如何建立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学习方案,是广大教职员工苦苦追寻的目标。接下来,笔者将从合作学习中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组、教师有效调节控制主导以及合作学习成果多元评价三方面入手,谈一些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关合作学习实施方面的心得与体会。

1异质分组,人尽其才

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们分成多个小组的方式,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真正发挥自己才能,进而提升实际教学效率。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辅助于大家分工明确、通力合作,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合作中高质量、高成效的完成学习任务。通过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合作学习分组人数不宜多,应控制在四到六人之间,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分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管理、组织和实施,才可以有效保证合作学习的学习效果。比如,我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具体分组情况为:我任教的班集全班六十个学生,男生有三十一个人,女生有二十九个人。小组合作学习时,一般每组分配四个人即四人组,其中有一组组员为三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外,其余每组组员均为二个男同学和二个女同学,每组男女搭配分组方式主要用意在于利用女同学文静乖巧的性格能够制约男同学好动不专心的毛病,同时也可以促进男女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根据每个同学的知识和能力强弱,每个小组内能力强的学生、能力弱的学生以及个性活泼的学生、个性文静的学生交叉参差分配,促使每个组员都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通过根据学生性格、知识和能力分配的学习小组,知识丰富的学生带动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学生,文静的学生影响活泼好动的学生,才能不断缩小学生间的整体差距,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合理的分组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的关键,也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够高效率进行的前题和关键因素之一。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多采用这种方式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效调控,教师主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站在一旁看学生们讨论,而是要充当一个引导者,将整个讨论过程调节在一定的学习氛围中,进而保证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高效完成学习目标。前提是教师必须明确合作学习目标,提出一个具有探究性的合作学习主题,营造一个相应的学习氛围,在自己的主导地位中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探究学习新方法。比如,我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没有将课文中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直接灌输给学生们,而是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学生们:如果你是作者面对又大又肥的“鲈鱼”之类的诱惑会如何选择?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事的情况?你是如何面对和处理的?假如现在的社会没有道德约束,将会是怎样?这些问题,都需学生仔细去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我又将持不同观点的小组划分成正反两个大组,两个组通过“赞同———不赞同”的辨论形式,将以上问题争辨的明白透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展开辨论是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通过辩论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起到一个思想与另一个思想交换贏得两个思想的效果。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问题,学生们很快明白了“道德虽然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对与错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是非常困难的”这一道理。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调节控制,提出学生感兴趣的、值得探究的话题,营造良好的学配氛围,选取适当的合作学习方式,正确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教育效果将会越来越显著。

3多元评价,正面激励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正面评价和激励是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持续发展主要方法。只有在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后,针对合作学习情况通过组内自我评价、组间相互评价以及教师综合评价几个方面的多元评价,查漏补缺,终结学习过程中好的学习经验继续发扬,摒弃学习过程中不好的东西,持续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才能越办越好。比如,每一次小组合作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及组员参与教学的亮点充分肯定,如:资料收集全面充分、组长协调组织得当、资料总结归纳恰当、总结演讲员表达清楚、辨论员口齿伶俐等等都可算作合作学习的亮点。对于小学生给于肯定的评价和鼓励的暗示非常必要,常常一个鼓励的眼神,肯定的手势以及口头的表扬,并配备适当时必要的物质奖励,都可以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动力源泉。针对每一次的不足也必须认真总结,如:(1)小组合作不足,有的小组表达建议仍然是“我觉得……”、“我认为……”没有小组合作概念;(2)资料准备不足,有的组员趁机偷懒、不作为,没有认真去做收集资料这件事或者收集资料方向跑偏的问题,进行问题原因查找,扬长避短,持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后,对小组及各个组员参与情况的多方面评价是非常必要,只有合理评价,充分肯定,正面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教育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新教育理念下的新型教育方式。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锻炼组内每个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分工合作、人尽其长,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实现合作共嬴、共同成长的目标,也有利于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的不断增强。合理的推行及运用合作学习,可以极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作者:崔光汇 单位:云南省会泽县水城小学

参考文献

学习小论文篇(2)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而作为学习重要环节的预习,它的动力源泉也必然是兴趣。不管教师怎么向学生灌输预习有多么的重要的观念,如果学生对预习根本没有产生兴趣,都将成为一纸空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个性特征,着重培养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情绪,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首先,利用学生的比较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适当地让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举行班上的讨论活动的时候,谈自己的感受,并给予一定的褒扬。小学生喜欢跟周围的同学进行比较,就会自发地去想,为什么别人能获得老师的表扬与同学的羡慕,而自己却没有呢?其就会重视预习环节,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发现预习的重要性和优势,不知不觉间,会对预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其次,要让班级有一种预习的氛围,使学生体会到预习的重要性。氛围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班级形成一种都有良好预习习惯的氛围,就会使学生自觉地、享受地去进行语文预习;最后,以激励为主,对做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预习不尽如人意的同学积极鼓励。

二、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对于语文课前预习,教师要起到引领作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教师在预习前可给学生一点目标和探索空间,从而激起学生认真预习的欲望。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按照预习的基本步骤预习,进而提高预习效率。我将预习方法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初读课文,从字词入手

要求学生初读课文,从生字词入手,对于生字词,要求学生要读准其字音,明白其含义,较为通达流畅地朗诵课文,并想想课文大概讲了什么。过去学生只是单纯地读书识字,不会去深究字词的含义与用法。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善用字典,对生字词不懂时,要去查字典,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并标注到书上或者笔记本上。这样,在课堂上教学效果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深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进行深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下来,并体会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作用,并找出一些与文章中心有关联的句子或段落。在这点上,教师还得注意对学生分层次要求,不能一蹴而就。因为班级中的学生水平高低不一,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过高,可能适得其反。

(三)细读课文,思考并标注疑惑的地方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细读课文,并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积极感悟和思考文章的内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教学生用特殊的标注方式,比如用红笔或彩色笔把文章精彩的字、词、句以及段落划上波浪线条;并在相关的词、句子旁用简要明显的语言加以标注。为学生在上课前的自学中所需的资料积累做好准备,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严格要求,认真指导学生在预习中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又能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检查反馈,维持学生预习的热度

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孩子来说是件“吃苦”的事,很多学生预习较难做到自觉,更难做到坚持。因此,对预习的完成情况做好监督检查工作,这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教师检查

教师检查的方法很多,一般来说可以在课余时间找个别同学谈谈话,检查笔记本,了解他的预习情况。同时,从侧面打听一下其他同学的预习情况,并顺便给其鼓励、纠正。这种方法对于学生个人习惯的养成最具有积极意义。

2、课堂检查

每次上课,教师都可以设置“预习抢答”环节进一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这样的检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下次预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习小论文篇(3)

1.分工不明确,导致讨论吃大锅饭,往往还是那一个或两个的人在说

因为对小组成员应担负的角色也没有定位,缺乏明确的分工。学生不知道怎样讨论,以为只要说了话就算是讨论了,表面上看来非常有课堂气氛,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为讨论而讨论,难得深入。而我们每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的传授都有一定的针对性。上课时间的限制,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注重到同学的精彩发言,而忽视了同学之间讨论的过程;是否每个成员都思考过了,是否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了?在讨论中是否有交流,是否有补充、有争议?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是不是都在讨论中解决了自己遇到的问题或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拓展了自己的视野?讨论后是否统一了意见。这些内容若是教师没有关注的,那么这一环节就成了课堂教学中的点缀与摆设。

听过一节《我的叔叔于勒》的课,课堂很热闹。教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菲利普夫妇的人物性格。教师令下后学生四人一组就进行了讨论。从表面看来,这节课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过程紧凑完整,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很密切。然而,实际上,问题的提出和讨论都非常的仓促,作为听课教师的我都觉得进展太快,没时间思考,当我还在思考前一个问题时,任课教师早已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可以想象当时在场的学生们根本还不知讨论的中心在哪,在讨论中对自己的定位在哪?这种情况下,他们对教师授课的目的肯定很模糊,没时间认真思考仔细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发现自己的疑难之处,不知自己该干什么,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机械地接收教师传达的信息。当讨论成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搬硬套时,讨论式的教学课不仅发挥不了小组讨论学习的作用,反而会激起学生们对讨论的反感和排斥心理。

2.注重了合作,缺少了个性――共性――个性的过程

很多的教师觉得合作了就符合了新课改,但却忽略了给学生留独立的思考时间。记得我在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安排课堂讨论时忽视了讨论之前学生的充分思考准备,尤其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够,问题一提出来,马上就让学生进入讨论状态。讨论就难以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目标也就难以达成。停滞的课堂让我满头大汗,尽管我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提示、暗示、牵引,但他们还是很难跟上我的节奏,讨论的效果大打折扣。这完全是因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造成的。

3.教师缺乏深入小组和及时的点评

经常会看到教师布置了任务后,就等待学生的讨论,实际这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小组中及时了解情况,为教学的引导做好准备。毕竟备课的内容往往与实际会有误差。讨论后交流时,要尽可能的多让几个同学发言并在每位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用一两句话点评,及时给予肯定。然而现在开放性的教学强调没有标准答案,对问题的思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使很多老师除了对学生的思考进行象征性的表扬之后,并不对其进行点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被挫伤从而使学生对小组讨论的态度越来越冷淡。

二、对学习小组的一点思考与探索

1.合理配置学习小组的成员和分配任务

按不同的学生层次配置并选择负责的组长。在教学实践中,小组中的组长的责任明确具体:领任务,组织讨论,简略记录成员讨论基本意思,交讨论记录。3至4个组员只有共同任务:思考具体问题,提出个人见解,对他人见解发表意见。结合具体问题,以文件表格的形式,将所有组员的任务细化,在实施合作学习的时候做好记录。

学习小论文篇(4)

 

预习是最传统的学习方式,一直深受教育界的广泛重视。那么为什么要组织学生预习?怎样组织学生预习呢?其实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预习是数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预习是组织教学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

1、预习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活动空间。预习从形式上看也就是在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能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如在预习“认识乘法”时,基础不同的学生选择方法也就不同,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能明白书中的意思,直接就用乘法算式做题,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刚开始肯定是运用加法慢慢过渡到乘法,导致做题的方法也就大不一样,但通过预习让学生都能认识了乘法。预习新知识时学生是作为活动的独立主体小学数学论文,自由地探索新内容。使学生学会边看书边思考,并把自学的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

2、预习给学生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从功能上看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具有简炼性、概括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如在预习“认识多边形”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先找一找各种不同的图形,找一找日常的生活用品中都有哪些图形,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概念,然后学生试着用语句来概括不同的图形,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能深层次了解数学的概括性,而不同图形之间实质上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这些知识学生在预习时都会搜集,都会去理解、分析,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的能力明显增强,学习主动高效。

3、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学生预习过后,对要学的

摘要细心讲解,预习过程中常常看到学生思维的碰撞,创造的火花。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

二、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呢?

第一、能正常开设好预习指导课

老师在每节课上都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内容,创设在家里预习的情境,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预习。例如: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一课时,我是让学生从以下四个步骤由浅入深预习这一内容:

1、初读课本内容后,了解其主要内容。再读课本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线。

2、想一想,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与旧知识有什么关系?

3、试一试,课本上的练习会不会做,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先留20分钟给学生自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学生预习完后,教师必需及时组织集体交流每一步预习的结果:

(1)、主要内容是关于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知识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细读课本内容,教师带领学生一句一句边读边理解

关键词语。如“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时、分、秒以外,还有年、月、日。”中的“除了……以外,还有……”;“二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中的“平年”、闰年”;“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中的“通常”;“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中的“公历年份”、“一般”;“1993年是平年,所以1993年二月有28天。”师:1993年是平年怎么判断的?你能不能判断任意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吗?

(2)、思考新旧知识的联系:年、月、日是较大的时间单位。

(3)、集体订正学生完成的练习,教师及时的给予评价。

第二、教师注重评价,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对学生积极阅读、主动思考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检查“疑问”的数量与质量小学数学论文,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观察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流畅性,从而对学生的预习作出评价。如在预习“位置也方向”这部分内容时,不同的学生预习的效果就截然不同,有同学提出的问题就很有针对性,试着问自己在教室中的座位,也有些同学问自己的家在镇政府的哪个方位,像这样的问题提出时让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很好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试着让学生说说问这些问题时的想法,让其他同学也去借鉴借鉴,对没有认真预习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情况,共同帮助每一位孩子,让他们都养成勤于预习的习惯。

第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

现在的课堂教学过程就作如下的变革:(1)学生提出问题,师生集体讨论,从点入手。(2)教师穿针引线,师生共同讨论,以点带面。(3)师生共同小结,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引深提高。(4)巩固练习,教师个别辅导(时间不少于20分钟)。现在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界有成功人士曾这样评价一节课:看一节课是不是真正的好课主要就是看老师讲有没有超过五分钟,这也就是说现在的课堂是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这样高标准的课堂更是?粗不易,这就更需要学生课前能认真的预习,熟悉所要讲的内容,能让预习时的问题贯穿整节课堂,这样教υ诳翁蒙喜拍芮崴傻慕行引导,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三个方面的特点:让学生多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Γ蝗醚生多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能Γ蝗醚生多体验,培养学生感知的能Α?

第四、自主学习,集中攻克课本中的思考题

自主学习是现在教学大力倡导的小学数学论文,而预习思考题也集中反映了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预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有效地防止预习中“走马观花”、“信马游缰”的倾向。如:预习笔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让学生思考:(1)乘数是二位数的乘法法则是怎样的?先让学生回忆计算的方法,达到温故而知新,并比较一下与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2)你认为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计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还试着让学生写一写你能列出几种方法来?

第五、鼓励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

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内知识,其实课内外知识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在预习“厘米和米”时,学生可参考的课外知识就很多,而真正书本上的却很少,课外各种测量工具多少是书本上都没见过的,这样对学生真正认识长度单位有很大帮助,而且学生在遇到疑问时,不急于提示,帮助释疑,而是指导学生看书,自己尝试解决。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学习小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258-01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要求2到7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模式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另一方面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在小组之间,成员们通过相互的帮助,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勇于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分组,能够充分的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主体作用、互助作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乐于与人合作,树立正确的与人竞争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然而,我们不能盲目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愿

人的行为往往是受到观念意识的支配的。所以,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必须先要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合作学习的观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文章中的积极合作的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合作的意义;然后在积极的组织一些合作学习的活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通过组织这些积极地合作学习的活动,一方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小学生们在合作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自身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要以一个管理者、促进者的身份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参与到学生们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教师的参与,小组学习会变得快速、高效,按预定轨道顺利进行。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与时间要恰当安排

丰富的话语内涵是语文学科特点,小学生在对语文学习的过程,必然会形成不同的理解模式与感悟角度,学生在理解时需要适当的分析、综合的过程,因此在开展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安排小组学习模式[1]。 合理安排时间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合作时间可以依据需要适当延长或缩短,教师可以在较集中的情况下多时间的安排学生进行合作互助式的学习,也可以就一个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短时间的辩论。无论是何种小组合作形式,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意见,实现学生思维的充分表达。

三、做好小组分工与合作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合理的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对小组内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例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资料搜集员以及记录者和发言人等;在一定的时间后,小组的人员之间需要进行角色转换,这样能够使得小组成员在每一角色中都得到锻炼,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各项素质。同时,优化分组还有利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起到一个切磋、交流的目的,有利于小组间进行公平的竞争。在这样一个小组中优等生能够更好的发挥他们的才能,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则能够从优等生那里得到帮助提高学习成绩[2]。

四、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不断的探究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兴趣的方法。例如,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学生的兴趣点,对他们进行提问,或者选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在愉快的、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五、通过有效的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自始至终都做好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身份。虽然是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但是教师切不可置身事外,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有时候对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指导小组分工,时刻监督者小组的合作的情况,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思考、讨论和交流。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课程的安排合理的调整教学的计划,根据课文资源组织一些学习情景,给学生提供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和平台。此外,教师还需要及时的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合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保证语文学习的质量。

总而言之,促进学生之间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每一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因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程中,要准确的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积极的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宽松愉悦自由的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小论文篇(6)

在每次合作学习中,可由小组选出一名本组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合作成果。由于学习内容的不同,每次要求的不同,代表的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本组代表,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增加学生合作的信心。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各组侧耳倾听、仔细观察,及时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在巡回中就如何清楚明白地表达交流等巧妙指点,有针对性地耐心细致地辅导,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2.发挥合作功能,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并非所有内容所有时间都要合作,它需要具备一定吸引力,是有价值、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根据我们语文教学的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让学生合作参与。

2.1参与预习之合作;课前预习,可以淡化教学难点,减轻课堂教学负担。小组合作学习,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如小组合作查阅相关资料,组内交流,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布置预习《田忌赛马》时,先激发学生预习的愿望。我说:“战国时期齐国举行赛马比赛,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可是在孙膑的帮助下后来却输了。这是为什么呢?在预习的过程中,不明白的字词在小组内解决。另外,你们小组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田忌取胜?”学生感觉很有趣味,很自觉地做着预习工作,小组长更是积极自读、督促组员。在检查预习效果中,每组对字词掌握都过关,并出现了思维火花。如有一组积极地探究合作,说到帮助田忌取胜时这样提出:科技发达了,可以让田忌的马腿进行转基因,变成豹子腿,那齐威王的马只能望尘莫及了。此想法令人拍案叫绝,学生不由自主为他们小组鼓掌。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小组合作完成了预习任务。

2.2共战课堂之合作;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营造积极探究的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在课堂学习时,学生常会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此时,教师应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在充分讨论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结合小组其它成员思路,常常会相互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跳水》一课理清人与猴子的联系能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用示意图表示,学生异常活跃。整个教学中,学生不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学会了在集体中相互协调、团结探索的规则和方法。

2.3课外拓展之合作;语文无所不在,它在课本里,也在生活中。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合作学习,是教师统一调控的,要想让学生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就必须拓展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语文的世界。课外的生活是学生合作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时空领域。

在学完《将相和》后,学生对廉颇、蔺相如两个人物有了印象,为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我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后合作练习:在“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没有对人物的言行进行刻画,请小组借助插图进行讨论,同时合作表演。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彼此信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男儿膝下有黄金”等名言警句充分运用。“郁郁葱葱的树林之间,云雀啧啧”的话外配音更是让师生动情。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语言表述能力、在公共场合的表现能力、协作精神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学习小论文篇(7)

二、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理论应用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1.班级人数众多,合作学习开展难度大

现阶段,由于教学资源分布的极不均匀和严重短缺,大多数学校存在班级人数众多的现象。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整个教学空间就较为狭小、封闭,从而导致先进的教学理念实践难度大。合作学习,一定程度上需要学生有一定自觉性,同时也需要教师能够对班级教学有较强的把控能力。而班级人数过多,在分组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而组内人数也较多,合作学习开展难度大,问题较多。而如何在这一形势下,选择适合我国教学活动开展的合作学习模式就显得较为重要。

2.缺乏有效指导,评判依据不明晰

合作学习的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上要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边互动教学模式。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未能对合作学习和互动模式有准确的认识和了解,由于误解了合作学习、生生互动的具体要求,就使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作用,而不能正确认识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指导地位。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和自律性的不足,如果整个合作教学完全放手,就容易导致课堂混乱,且不利于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是具体的指导缺乏一定依据,由于受到师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认识问题的程度不同,往往导致评价标准不一。评判依据的不明晰将不利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

3.合作学习方法单一,缺乏有效更新

在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下,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合作学习方法。而针对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如何有效利用成为教学理念有效推行的核心和关键。事实上,由于缺乏有效理解,在新的教学方法利用上,往往出现过多依赖和基本不用两种使用情况。但合作学习方法也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定理,其实现和发挥有自身基础和条件。首先实施合作学习对班级人数有一定要求,当人数超过一定数量时,合作学习方法使用就会效率低下,且并不能改善教学效果。其次,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合作学习方式。当教学内容较为简单时,就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只有遇到具有一定难度、有探索性的复杂题目时,才适合使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最后,合作学习对参与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较高,同时也对组内成员的搭配情况有一定要求,并非所有小学生都适合使用合作学习。在教学检验中,不难发现,合作学习方法也有自身缺点和不足。因此,需要我们针对教学具体情况,对合作方法进行有效补充,确保使用最新教学方法指导教学活动开展。

三、合作学习和互动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

1.做好人文关怀,重视情感交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情感投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使用鼓励、表扬等一系列方法对学生进行“鼓励教学”。不仅要有效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恐惧,还要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和热爱。教师要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做好关怀,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师生充分互动,拉近师生感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教学相长”这一目的。

2.改革教学模式,重视发挥学生主导、教师指导作用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启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想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有效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需要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工具,实现更好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和能力结构,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问题。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式学习模式。通过各种小组的搭配组合,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交流,从而提升学习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则是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导地位的过程。

3.提升学生、家长对合作学习和互动教学的认识,构建完整教学体系

要想高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家长、教师的支持,三者缺一不可。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新的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对合作学习和互动教学的执行力差。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教师的解释和讲解往往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引导作用。家庭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另一重要场所,家长要充分发挥自身补充作用,积极与孩子沟通,熟悉和了解学习情况,及时做好教学反馈。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的多方参与,最终形成完整、高效的教学体系。

4.有效提升教师自身素养,构建完善教学体系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颖的、先进的教学方式,想要将这一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就需要教师对合作学习有认识、有了解、能接受,并且积极应用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合作学习课堂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对整个课堂有极大把控能力。教师应该有效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完善教学。这就证明,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效提高理论水平,还要将实际理论操作与变化发展的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对自己的合作教学时常反思。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有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学习小论文篇(8)

1.有利于语文课程改革实施的深化

在育人方面,课程设计是总的指导,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时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深刻的意义。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化,教学方式也需要相应的做出调整。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与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基本理念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合作学习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优途径之一。在语文课改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由于语文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单是接收知识,而且还要积极的参与,通过这种积极的参与来达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目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能够让每个个体都能积极参与,从而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这与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2.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改善与活跃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基本上是“灌输式”的教育,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老师主动学生被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只会接受知识的机器,这与我国语文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目标是不相符合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处理学生和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来提升学习的自觉性。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具体措施分析

1.加强学生对信息的整理

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之前,应该分配给学生一些任务,让学生自主的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从而提升所搜集的信息的价值。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逐渐的养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习惯,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语文课以及课文的理解能力。由于语文课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每个学生不可能搜集齐全,因此,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得不同的学生之间共享各自搜集的信息,与此同时,学生个体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全面理解与掌握。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上课之前,应分配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自主的去完成。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詹天佑》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

(1)搜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

(2)针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山势,通过画图模拟出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井法;

(3)小组合作表演火车沿人字形铁路路线的行驶方法;

(4)通读课文,初步了解本文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不仅能初步体会出詹天佑杰出的设计才能和创新能力,同时对于八达岭和居庸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也有了一个了解。在正式上课时,不仅课堂氛围活跃,而且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合作交流,拓宽了原有的知识面,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2.促进学生相互交流的力度

传统语文课堂上,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互动的机会不多。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将课堂留给学生,增强学生之间互动的频率,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互动学习带来的乐趣。作为教师,上课时不但要让学生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对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进行正确的指导,从而更加明确的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的学生之间通过学习,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小组内由于每个学生都搜集了各自不同的信息,因此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信息共享,以弥补每个个体知识不足的缺点。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对于自己的不足能够有着清醒的认识,进而在合作学习中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此外,在合作中,每个小组也应该充分的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遇到问题时,要相互协商,密切配合,共同解决。

3.安排课堂实践,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不单单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运用知识的过程。新课改要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数是趣味性较强的文章,一些课文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表演实践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语文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对于一些趣味性很强的课文,教师可以对课文进行改编,设置不同的角色,让各个小组内的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这种带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展现学生动手能力的一面,与此同时,在表演中,学生必须进行相互合作,这样也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此外,还有一些关于自然风物的课文,教师完全可以将课堂搬到野外,让学生充分的接触大自然,在不断的相互参与中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习小论文篇(9)

一个好习惯将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成为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现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

一、抓好常规管理,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

(一)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读书时,精力集中,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老师要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有所获,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做笔记的好习惯,一边读书一边圈、点、画、记,即“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到只要一读书,就自然而然地拿起笔来,把读书时的疑点、难点、重点及心得体会等,用符号画下来,或用文字记下来;遇到精彩的语句或重要资料,随手记录下来。

(二)培养学生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学生如能主动借助工具书就能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点,强化语文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从一年级第二学期起,就应该备有《新华字典》,四五年级学生应该学会查阅《成语词典》和《现汉语词典》,养成遇到生字新词随时向工具书请教的好习惯。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我要求学生在课文预习时尽量使用字典查生字词;在课堂上尽量选择典型的字词当堂查字典,重在义项选择;在课外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务必翻阅字典;在家时,要求家长与老师配合,如果孩子遇到不认识或不会写的字词时,不要直接告诉,而是要让他借助学习工具自己解决,逐渐培养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背诵的习惯

背诵是学生极为头疼的事,但是万万不可忽视的事,教师要指点学生背诵的方法,如联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滚动记忆法等。在背诵形式上,也可作适当革新,如限时背诵,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背得多;限量背诵,同样内容,看谁最先背出来;背诵竞赛,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对决,形式上有必答题、抢答题、背诵接龙等。提升学生的背诵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培养课外读书读报的习惯

每天至少抽出三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阅读,家长每天应养成看书或看报的习惯,使家中形成读书的氛围,从而使孩子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

二、课堂教学是习惯养成的主阵地

(一)写的习惯的培养

1.写字习惯的培养。

小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1)充分利用教师范写的作用。在教师范写时,可以请学生说笔画的名称,遇到关键笔画时还应适当讲解,教师工整的书写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2)重视书写指导。教师范写后,学生开始描红临写,此时,教师应巡视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描红时一笔一画认真描,且应一笔描成笔笔到位;临写时要按笔顺并看清笔画的位置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到了中年级,教师在每次作业时应当重视学生的书写。

2.写作习惯的培养。

自小学中年级开始,进行较为集中的写作训练,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成了中高年级的一个重点。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态度。教师应当备好每一堂作文课,上好作文指导课,认真批改学生习作,做好作文评讲工作,教师对待习作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习作的态度。

(2)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①认真审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找准题目的关键所在,让一颗种子开出鲜艳的花朵。

②展开想象,精心选材组织。文章的内容不是随题而至的,必须教会学生搜集材料,然而搜集来的材料是杂乱的,必须将其修剪一番,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文章。这个过程就是选择材组织的过程,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③注重修改。“天下文章不过一个改字”、“三分文章七分改”,这些都说明了文章修改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站在读者、听众的位置重新审视习作,从而逐步做到愿意改,会改,善于改。

④书写工整。这其实也就是认真书写习惯的延伸,如果前面的基础打好了,要做到这一点就不难。

(二)读的习惯的培养

1.初读。

让学生借助拼音扫除生字障碍,做到读正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督促学生形成正确的读写姿势及自觉的朗读习惯。

2.精读。

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给的,但更好的是学生自己提出来,教师帮助归纳的,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的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首先应当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动笔的地方自己先动笔,这不仅可以起到示范作用,而且是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教给方法之后,还应当在多次的自觉运用中强化,最终形成学生不自觉的行为即习惯。

(三)认真倾听的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老师讲解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爱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热情的赞语感染他们。在听讲过程中,我注意规范学生行为,长期坚持,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同时结合课堂教学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小组竞赛、做游戏)反复训练,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学习小论文篇(10)

创新型语文新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再不能只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要心中有学生,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学习服好务,要正确对待学生那些基本正确但不大规范、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格式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师生交往意味着要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原先那种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的首席”。

2.教学成果的多样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主体的改变,其中就包括教学成果的变化。教师是主体,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一切,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学生感兴趣的和不感兴趣的,学生需要的和不需要的……总之,这样的教学成果就成了教师所希望的那种模式。但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业基础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也是千差万别的,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拘一格的。

二、语文新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1.对话式。

对话式语文教学就是以言语对话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将对话主体各方面视界的融洽、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作为教学过程,实现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它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师生对话。是指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思想和看法等,不再是以前传统的教师一个人包办替代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权和自,完全被物化和客体化了。②文生对话。通过人对课文的理解和批判展开,真正实现对话式课堂教学的目标。③生生对话。将传统语文教学很少涉及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重新建立起来,使学生在相互对话、相互影响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2.探究式。

学生为满足自身的精神和心灵的渴望,必须采取接收式的学习方式学习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大量精华,但是同时又充满了探究的渴望,而不希望被人简单地告知。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布鲁纳提醒我们,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去主动发现真知的过程。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课前准备。如开列书目———中外文学名著、现当代文化名人的小说散文、优秀报刊、主要网站和网页,并给时间促成学生阅读。②整合教材。教材为学习者提供了典型材料,创新型课堂的教学过程需要灵活地使用这些材料,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材。③选定探究对象。例如抓住热点问题,教师以敏锐而深邃的思想,对社会生活深切感悟,打破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相接壤。在课堂上引进时代的活水,吸引着青少年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融入社会、交汇人生。④设计生动活泼探究方式。⑤引导学生质疑。教师要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获取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良好的问题意识。⑥鼓励学生发表探究成果。传统教学中的关心答案对错的做法是没有什么创新意义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独抒己见、不囿于定论。

学习小论文篇(11)

“学生中心理论”(美国杜威为代表)和现代教育理念为其学习方式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学生中心理论”要求现代教育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或以知识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其理由是: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当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充分尊重,社会生活中才有平等、民主可言。否则,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专制与不平等的温床与土壤。②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活动,包括脑的活动和手的活动。只要可能,就让学生做中学,做而学,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③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有创作和欣赏的因素。

1.1 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心理学家布希尔指出,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无数事例证明,有个性的人,才有思想,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创造。

1.2 合作学习

又称小组学习,它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以便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为相对于个体学习的一种小方式。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由于学习任务共同承担,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1.3 探究性学习

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语文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2.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实际,可单一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合力则更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据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教法、确定学法,不应千文一法,一概而论。

2.1 讲读课文中的实践

小学语文课程中讲读课文占有首要的位置,所选课文兼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知识性等为一体的经典文。教学时,教师要积极、灵活、大胆地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全面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让小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会搜集、运用、交际,小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本领。

2.2 阅读课文中的操作

阅读课文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有相当的篇幅,是对讲读课文的巩固、补充、延伸,旨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其根本任务。教学时主要是读,即泛读和精读,随机而用。教学时,教师要自觉帮助小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默读、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进行重认识性、理解性阅读(低年级),重评判性、创造性阅读(中高年级)。教师应注重发展小学生的主体性,应当在小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激发、主动求知的方法和能力习得、主动求知的探索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做好文章。具体的做法可以是:一是营造民主氛围。让小学生进入主体角色,培养其主体意识,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伙伴型合作关系,以树立小学生学习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主的意识,便于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例如,教学《打碗花花》一课时,让小学生充分自学探索,运用积累知识,通过看图、读书、提问、小组讨论进入理解、消化、吸收状态,小学生不但读懂了课文,还学到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二是创设活动情境。A、还小学生活动的时空。教学时,充分给予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进行自主学习,让小学生亲身参与到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动机,激起求索热情,切切实实地去阅读,自学未知的知识,直接感受与吸收课文语言,实现真情体验、真情交流。B、还小学生选择的权利。遵循天性,遵从差异,从培养兴趣的角度着重,让小学生自选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或简画、或剪贴、或随笔、或眉批,自搜、自解、自思,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自主性学习。C、还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教师要利用阅读课文以活动促发展。如,游戏活动、课堂即兴表演、实验操作、朗读竞赛、小博士答辩、课后沙龙、答记者问等形式可让小学生兴趣盎然,乐学、爱学、会学,事倍功半地完成了阅读课文教学。三是发展创新思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阅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关注小学生的异象,诊视小学生的反常,异象即标新,反常即创新。采用引导质疑、合作探究使小学生在学文中收获料想不到的成功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