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综合治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5:04

综合治理论文

综合治理论文篇(1)

塔里木河流域范围涉及南疆五地(自治州)的42个县(市)和生产建设兵团4个师的55个团场。1998年,流域总人口82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流域总人口的85%,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流域现有耕地136.27万hm2,国内生产总值350亿元。总体上看,塔里木河流域有五个基本特点:

——从最长的源流叶尔羌河算起,塔里木河全长2486km,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

——塔里木河流域总面积102万km2,占我国国土面积11%,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域;

——塔里木河流域远离海洋,距离最近的印度洋2200km,且被高山阻隔,是我国最干旱和生态环境最脆弱地区之一;

——塔里木河流域远离内陆,1999年全流域农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远低于全国和新疆的平均水平,是全国最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光热和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和21世纪能源战略接替区,是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以及最充满希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二、塔里木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塔里木河干流下游长期断流、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塔里木河三源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进入干流的水量不断减少。据实测资料统计,60年代三源流山区来水比多年均值偏少2.4亿m3,干流阿拉尔站年均径流量为51.8亿m3,90年代在三源流山区来水比多年均值偏多10.8亿m3的情况下,阿拉尔站年均径流量却减少到42亿m3;干流下游恰拉站的年均径流量从60年代的12.4亿m3减少到90年代的2.7亿m3。1972年以来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以下363km的河道长期断流,台特马湖干涸,近年来下游断流还有向上延伸的趋势。干流下游地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阿拉干附近地下水位25年来下降了5.65m,地下水矿化度也从1984年的1.3g/L上升到1998年的4.5g/L。干流两岸胡杨林大片死亡,上中游胡杨林面积由50年代的40万hm2减少到目前的24万hm2,下游由50年代的5.4万hm2减少到现在的约7333hm2,具有战略意义的下游绿色走廊濒临毁灭。

2.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洪灾旱灾严重

据统计,1959年至今,叶尔羌河发生过15次较大的冰川洪水,阿克苏河支流库玛拉克河发生37次突发性冰川洪水,甚至一年数次。1999年,“四源一干”的和田、喀什、克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巴州(巴音郭椤蒙古自治州)五地州遭受严重洪灾,受灾人口达50万,受灾农田5.7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3亿元。

春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而此时河川径流处于最枯时期,由于缺乏调蓄工程,常常因干旱而大面积减产。2000年和田、喀什、克州、阿克苏、巴州发生严重旱情,作物受旱面积达16.6万hm2,有6.8万人和38.9万头牲畜出现饮水困难,旱灾损失达5.5亿元。

3.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用水剧增,且水资源开发粗放浪费严重

据统计,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人口和灌溉面积分别从1950年的156万人和34.8万hm2增加到1998年的392万人和97.3万hm2,灌区用水量从50年代的50多亿m3增加到现状约153亿m3,用水增长了两倍。但现有灌区建设标准低,引水、渠系建筑物和田间配套工程不完善,干、支、斗、农四级渠道防渗率仅21%,每亩灌溉综合毛定额高达1000m3,已建灌溉工程年久失修、管理水平落后。

4.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布局不完善,缺乏控制性骨干工程

目前塔里木河流域工程布局和建设很不完善。一是塔里木河干流缺乏堤防和引水控制工程,水量损耗严重。二是源流缺乏山区控制性调节工程,来、用水过程极不协调,造成洪水漫溢与缺水并存。三是平原水库过多,蒸发渗漏损失大。

5.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分属各地(自治州)、兵团等多部门管理,没有形成全流域的统一管理机构和有效的管理体制,难以协调地方与兵团、源流与干流、生产与生态的用水关系,流域水资源不能有效实施统一调度、合理配置。

三、塔管局成立以来开展的主要工作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自1992年成立以来,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充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水利资金,在塔里木河干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塔里木河干流整治、塔里木河干流水政水资源管理、塔里木河治理前期准备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开展了塔里木河干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与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清华大学、新疆农业厅、水利厅等科研院所和单位合作,相继开展了《塔里木河流域自然环境演变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塔里木河流域资源与环境遥感调查和系列图纸编制》《塔里木河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治》《阿克苏河—塔里木河水资源利用优化模式及环境保护对策》《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向干流输水目标管理系统研究》《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及管理研究》《塔里木河干流水平衡研究》《塔里木河河流形态研究》《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整治和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塔里木河流域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等研究项目,1992年对塔里木河干流进行了彩红外航空摄影,1997年8月召开了国内外近百位学者、专家参加的“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环境与管理”学术讨论会。

2.开展了塔里木河干流的整治

1992~1996年实施完成了世界银行贷款《塔里木河治理前期准备项目》,项目总投资3514万元;1994~1996年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实施完成了《塔里木河向下游绿色走廊应急输水工程》,项目投资2600万元;1998年开始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塔里木盆地灌溉与环境保护二期工程——塔河子项目》项目总投资1.128亿元目前正在实施。

上述工程的实施,使塔里木河流域管理机构和生态综合监测站初具规模,并在干流河道上相继建成了10余座闸、涵、桥,对近年来塔里木河干流的水资源管理、水量调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3.逐步加强了水政水资源管理

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章程和规定,加强水资源调配和管理。1992年1月,颁布了流域管理委员会章程,明确了塔里木河管理局职责。1994年4月,颁布了《塔里木河流域水政水资源管理暂行规定》。1994年冬至1995年夏季,依据《塔里木河流域水政水资源管理暂行规定》,通过积极协调,首次向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绿色走廊输水2800万m3。1997年12月,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1998年8月,成立了塔里木流域水利委员会常委会和塔里木流域水利委员会、执委会、管理局并通过五年工作计划和水利委员会章程。

1999年初,下发了《新疆塔里木流域各用水单位年度用水总量定额》,并于2000年2月12日,由塔里木河流域水利委员会常委会副主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熊辉银同志与流域内各地州、师局签订了2000年度用水协议。

上述工作的开展使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逐步进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4.开展了塔里木河流域治理的部分前期准备工作

1999年12月18~30日,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自治区计委牵头,水利、农业、林业、牧业、气象、中科院新疆分院、兵团、巴州、农二师等方面专家组成的考察组对塔里木河中下游进行了实地踏勘,完成了《塔里木河干流水利工程建设与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一期项目的项目建议书》。2000年l月12~28日,2月13~29日,根据水利部的安排和要求,新疆水利厅组织了38位专家对塔里木河干流进行了全程实地踏勘。编制了踏勘报告,明确了塔里木河规划思路,并在水利部的指导下编制了塔里木河规划纲要任务书和规划工作大纲以及完成了塔里木河生态治理抢救工程可研设计报告。

2000年4月24日,自治区计委和水利厅通过了塔里木河干流生态治理抢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审查后,被列入了国家基建计划。

2000年5月27~28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及水利部有关司局在北京审查通过了塔里木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任务书。

从2000年5月中旬开始,相继三次从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干流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输水5.04亿m3,输水河道长度为300km,挽救了濒临死亡的天然植被。

在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领导下,完成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报告,并于2001年2月28日经国务院第95次总理办公会批准。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2001年6月27日国务院以国函200174号文正式批复了规划报告。

四、塔里木河干流生态治理抢救工程顺利实施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目前实施的塔里木河流域干流生态抢救工程,是《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中塔河干流河道整治的一部分。抢救工程共分6个包段,总投资1.78亿元,每包段投资不超过3000万元。2000年底,国家计委下达资金6000万元,先实施抢救工程2个包段的建设。

2001年5月,在自治区水利厅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下,塔里木河干流生态治理抢救工程的第五、第六包段沙子河口至阿其河口段河道整治工程通过公开招标选择了新疆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局等8家施工单位。同时,塔管局专门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5月20日前所有施工单位均进驻工地开始施工。经过参建的业主、设计、监理及施工单位的一致努力,以及水利厅质监站的大力协助,到8月15日,抢救工程第五、第六包计8个标段的堤防和生态闸工程全部完成,共修建堤防229.25km,生态闸10座,完成清基土方107.99万m3,填筑土方567.33万m3,戈壁道路铺设6084m3。经委托第三方——巴州水电设计院中心实验室对8个标段堤防碾压干密度抽检,均满足设计要求。

五、三次从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

塔里木河下游自大西海子水库以下320km河道自70年代断流以来已经20多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绿色走廊濒临消亡,迫切需要在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期间采取应急对策措施,抢救绿色走廊,为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赢得时间。

近年来,开都河处于丰水期,入博斯腾湖径流量大于多年平均值,湖水位持续上升,造成湖区周围洪涝灾害严重。从2000年5月中旬开始至2001年2月上旬,在水利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组织下,塔管局与有关部门就输水问题经过反复协商,成功组织实施了两次从博斯腾湖经孔雀河向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第一次输水从2000年5月14日至7月12日,历时60天,从博斯腾湖调出水量2.08亿m3,向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大西海子以下输水1亿m3,下泄水头行进到距大西海子水库以下102km的喀尔达依地区。第二次输水从2000年11月3日至2001年2月5日,历时97天,从博斯腾湖调出水量4.73亿m3,向大西海子以下输水2.27亿m3,下泄水头行进到距大西海子水库以下216km的阿拉干地区。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也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朱镕基总理就黄河调水、黑河分水、塔里木河输水的成功作了批示,称赞“这是一曲绿色的颂歌,值得大书而特书”,水利部也对塔里木河输水工作进行了表彰。

目前,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正在实施从博斯腾湖经孔雀河向塔里木河下游第三次应急输水。第三次输水计划从博斯腾湖调水7亿m3,向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以下输水3亿m3,水头达到塔里木河尾闾台特马湖,使断流近30年的下游河道恢复通水。从2001年4月1日开始的第三次输水第一阶段已于7月6日结束,历时97天,输水1.84亿m3,水头到达塔里木河下游末端库尔干地区,行程300km,距台特马湖尚有63km。由于7月份正值灌溉高峰期,暂停输水,现已开始第二阶段输水,第二阶段输水自8月5日开始从66分水闸向库塔干渠放水,将自8月下旬开始从大西海子水库泄洪闸开闸泄水,向大西海子以下再次输水2亿m3,力争在10月份将水送到台特马湖。

六、近期综合治理2001年实施项目前期工作情况

《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提出,近期综合治理指导思想是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流域综合治理的根本,以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为中心,源流与干流、上游与下游、左岸与右岸统筹考虑,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紧密结合,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突出抓好节约用水,全面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到2005年,塔里木河干流阿拉尔来水量达到46.5亿m3,开都—孔雀河向干流输水4.5亿m3,大西海子断面下泄水量3.5亿m3水流到达台特马湖,使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下游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综合治理论文篇(2)

一方面是我们不少人沉浸在语文教学研究成果的喜悦之中,另一方面是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包括大学生,其实根子也在中小学)语文素质普遍之差呼声强烈,这中间,究竟孰是孰非,真叫人大惑不解。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舆论是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鉴定书。如果我们的中小学毕业生多数人写字东倒西歪,作文病句连篇,讲话结结巴巴,读书拎不清主旨,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夸耀我们语文教学已取得的成绩,而应以更多的热情来研究这些问题。这是最起码的社会责任心。

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究竟是什么?———要在主要任务上用足功夫

没有哪一门学科,会像语文教学这样,讨论了多少年,连自己的主要任务还是如此模糊的!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近年来大家提出了种种说法,诸如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审美教育,要进行思维训练,要发展智力等等。这些任务无疑都是应该完成的,但是,这些任务也是学校中其他各科都要承担的,并不是仅靠某一门学科能完成的,语文教学根本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把大家的事都揽到自己头上。各门学科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进行本学科的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同时,有机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教育,来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在这个问题上,其他学科都显得比较清醒,把握得较有分寸。与语文学科十分相仿的外语教学,处理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多少麻烦,唯独语文学科,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争辩不休,新论迭起,摇摆不定,结果,语文学科自身的根本任务却遭到冷落。难怪有人在报刊上大声疾呼:“语文,归来吧!”“中小学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这不正是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搞得轰轰烈烈,可是学生的语文素质依然普遍低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吗?

我从1978年开始进行“语文能力综合训练”的试验,也重视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也认真进行思维训练,但我始终把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阅读、说话、写作、书写的训练放在首要地位上,用重锤狠打。我的目标十分明确:我教出来的学生,大多要能写一手端正、规范甚至是漂亮的字;能写出语句通畅、用语得体、表达清楚的文字;能用普通话有条有理地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一般的文章读后能抓住中心。概括起来讲,主要就是:一手像样的字,一笔得体的文章,一口流畅的普通话,一看就能抓住要领的读书能力。我不是只让学生死读、死写、死练,而是想方设法在练字、写作、说话、读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也受到思想情操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得到思维的训练。我曾经自信地说过:“我接过一个班级,教了三年以后,可以保证这个班级的绝大多数学生书写面目清秀,作文文通句顺,讲话清楚流畅,人人能熟记上百首诗词,数百句名言警句。”实践证明,我的话并非虚夸之词。同时也证明,只要我们抓住根本任务,切实地下点功夫,是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素质普遍提高的。如果我们不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尽在其他目标上忙忙碌碌,这或许也能有不少收获,但人们都会这样问一句:中小学开设语文课究竟是为了什么?

三、“×步法”、“××式”教法,果真是灵丹妙药吗?———语文教学要靠综合治理

几十年间,我国的语文教学界提过不少口号,一忽儿左,一忽儿右,真叫人心神不宁。近年来,在教改浪潮中又涌现了不少新教法:“×步法”、“××式”教法之类,铺天盖地,灿若繁星。每一种新教法的出现,几乎都被宣传得相当完美,似乎只要一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马上就能学好语文,无论中考、高考,都能所向披靡,“考不怕”、“考不垮”。

教学也是一门科学,采用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都应取慎重的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是周期很长的相当复杂的认识活动,短期内不易看出明显效果。而且,教学效果的鉴定至今尚未找到令人满意的科学方法。仅仅凭几次书面测试的分数,谁都知道这不能真正说明问题。当前语文教学界不适当地夸大一些新教法作用的做法,只会妨碍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

语文教学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语文学习是各种学习过程中最为复杂的一种认识过程。而且,我国的语文学科,又是由若干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教学系统(如现代汉语、古汉语、文学、写作等)组合而成的,不少国家都将这些项目分别开设几门同时并进的学科,如语言、古典文学、写作等,而我国的语文学科则一身挑有多项重任。语文教学性质的多特性(如工具性、思想性、社会性、知识性、综合性等),语文教学任务的多职能(知识教学、思想教育、审美教育、能力训练等),语文能力训练的多项目(听、说、读、写、看、想等),每项能力内部结构又是多层次、多因素的,同时,上述诸项目和因素之间的关系又错综复杂,往往是相互渗透,互为因果。这一切,决定了我国的语文教学绝不是只抓某一端,只持某一绝“招”就能大功告成的。综合性强的学科,只能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再从培养新型的建设人才的需要来看,要求学生具有更全面的语文素质。时代越是发展,科技越是进步,对人才应具有的语文技能也会有更高的要求。面对这种形势,我们没有理由再迷信那些只在局部上修修补补的做法了———我无意抹杀这些局部教改的作用,只是意在说明一点:局部的改革良法,毕竟只是局部的效果,语文这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最终还要靠各个方位的综合性治理的办法。

所谓综合治理,就是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全方位地展开。既要治教,又要治学;

既要治课内,又要治课外。在“教”的方面,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既要注重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又要注意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情操感染;在能力训练中,既要注重读和写的训练,又要有效地进行听和说的训练,还要巧妙地进行看(观察)和想(思维)的训练。在“学”的方面,也要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观念,克服学习上的依赖思想,花大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当前,尤其要引导学生能在课外,在生活中,时时用语文、学语文,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自学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面)。既要治课内,还要治课外。课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仅靠几册课本,关在教室里每天上一堂语文课,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这已是一个常识问题。课外活动绝不能仅看成是课内教学的简单延伸和补充,而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无法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的有力依托之下,才能有活力。课外活动不能仅仅看成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还应包括学生个体的种种语文学习活动,包括看书、读报、听广播、看电视节目等,这种个体的课外语文活动,尤其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它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可以这么说,学生在课外进行语文学习的总量,在某些方面要大大超过课内活动。如果我们能把这类活动也有意识地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它的能量是极为可观的。我在1979年开始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试验中,就在这些方面连续地进行探索,直到今天,依然坚持着做。几届试点班学生在语文能力、语文素质方面的优势,已受到各方面的充分肯定。

四、是不是一定要采用新鲜的方法才算是教学改革?———要建立语文教学常规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有这样一种倾向,似乎只有采用与众不同的新鲜的方法,才算是改革。这是一种误解。所谓教改,从本意上讲,应该是改掉那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东西。至于那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下来的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经验、办法,就要珍视。其中有不少东西是符合语文学习的认识规律的。对这些经验和办法,加以筛选和概括,可以提炼出一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良效的好措施。把这些措施固定下来,坚持着做,就是语文教学的常规。这项工作,也应是语文教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并在自己所在学校的学科组内)长期以来坚持着做这项工作。每当接到一个新的班级,就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做到若干具体要求,持之以恒,毫不放松。

如阅读教学,有三个重要环节:学生自读、教师指导、练习运用。实践证明,其中的“自读”是关键的一环。自读中尤其以预习为最要紧。我就将“教新课前先预习”作为“语文学习常规”之一。我一方面注意预习的指导,指点预习的方法,一方面加强预习的检查。上新课前,总要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经常在课前将学生的课本收上来,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看他们在新的课文上做了哪些符号。

又如作业的规范、上课笔记的习惯以至上课提问和回答的姿势、作业书写的要求等,都提出明确的要求,时时要按这个要求去做。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坚持之后,学生从开始的不习惯到逐渐的习惯,从不自觉到逐渐的自觉。一旦到了这个境地,语文学习就步入了顺畅的轨道,语文素质的提高就有了保证。

五、当前学生语文学习负担重在哪里,轻在哪里?———语文能力训练要有科学的训练量

当前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总量上是偏重了。但对于语文学科的情况来说,要作具体的分析。当前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学,有相当多的时间是用在应试训练上,没完没了的习题,都是对准了中考或高考。广大中学生整天埋头在题海中,成了解题的机器。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果是与考试没有直接关系的项目,则往往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如书写,虽然近年来已在升学试卷的评分标准中加上了一项“书写端正清楚美观的可以加分”,“书写过分潦草的扣分”,书写的训练稍有起色,但大多数学生的书写依然不能令人满意。又如作文训练,虽然作文是必试的项目,但因为学生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升学评分缺少科学的方法,判分时大多给一个及格上下的“保险分”,好的差的拉不开差距。于是教师和学生都不愿在作文训练上多下功夫了,宁愿把时间放到可以争分的其他项目上去。所以,相对而言,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分量却显得过轻。这也是当前中小学生语文素质普遍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天社会各界人士都在指责中小学生的书写水平太差,主要原因就在于从小学到中学普遍的没有扎扎实实地训练过书写技能。

“学好语文,要下苦功夫”,这是十分中肯的警句。不管你采用何种最先进的教学方法,都不可能逃避过“下苦功夫”这一关。语文学习有好多项基本技能,每一项基本技能的掌握,无不需要下相当的苦功才行。过去的旧学校里出来的学生,为什么大多能写一手好字,就是因为那时的学校里把写字看作每天必练的基本功,朝夕磨炼,功到自然成。其他如作文、背书等能力,也是如此。

我们今天当然不能像旧学校那样,花大量时间去练字,去背书,去对诗,但既然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就得投入必要的训练量。

综合治理论文篇(3)

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是夺取作物高产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各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农田生态环境的变化,危害水稻生产的有害生物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如水稻白叶枯病和三化螟的危害大大减轻,而稻象甲、稻曲病以及水稻生长的中后期病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逐步成为影响我区水稻生产的主要有害生物。笔者根据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初步掌握了稻象甲的发生特点和综合治理措施,现介绍如下。

1稻象甲的危害

2000年以前,稻象甲在我区仅零星发生,未构成危害,一般农民也不了解稻象甲;2000年后,稻象甲才逐渐被农民所认识,不少农民在作物种植过程中曾经深受其害。

(1)高梁育苗缺苗一半。2000年施桥镇旗杆村与安徽迎驾集团签定高梁种植合同。播种育苗后疏于管理,稻象甲防治不及时,10hm2种植计划,移栽5hm2,仅占合同生产任务的50%。

(2)早稻减产30%。2003年施桥镇金斗村桑朝阳户,1700m2双季早稻,抽穗扬花后,发现上部叶片叶尖逐渐发黄、早衰,谷粒不饱满,提前收割后减产约30%。农户不知原因,农技人员现场拔起稻桩检查,确认是稻象甲幼虫为害。

(3)育秧田受稻象甲为害,造成缺苗空田或迟栽改种,影响茬口和收成。

(4)直播田受稻象甲为害,基本苗不足,生育期推迟,危害严重田块翻耕补种、延误农时。2007年施桥镇河口村久户0.23hm2杂交中稻减产达1000kg以上。

(5)玉米苗期受稻象甲为害后,造成缺苗或迟发,整齐度下降,成熟期推迟,减少产量。

2发生特点及为害症状

2.1发生特点

稻象甲又称稻象鼻虫、稻象虫,属鞘翅目象甲科异型亚科,不仅为害水稻,还能取食小麦、玉米、高梁、油菜以及稗草等多种作物和杂草。成虫咬食叶片,幼虫为害新根,以丘陵山区为害较重。我区1年发生1代,多以成虫在稻花、土缝、田边、杂草上越冬,4月中旬前后相继为害各种农作物。

2.2为害症状

稻象甲成虫以管状喙咬食水稻秧苗心叶,抽出后形成一排小孔,被咬稻叶易折断,漂浮水面,水稻分蘖后为害逐渐减轻,玉米、高梁幼苗为害症状与水稻秧苗为害症状相似。稻象甲幼虫为害水稻新根,被害稻株叶尖发黄,叶片枯死,严重时整丛枯死,稻穗不能抽出或形成秕谷,甚至成片枯死。

3稻象甲近年来为害加重原因分析

(1)全球气候变暖。我区冬季气温升高,有利于稻象甲越冬,越冬虫量增大。

(2)适宜越冬及栖息的场所增加。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燃料多样化、农机替代耕牛以及种植结构、耕作方式等变化,使整个农田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有利于稻象甲的越冬和栖息。

(3)稻象甲食性杂。我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作物种类多,种植方式不一,给稻象甲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对其生长发育及繁殖非常有利。

4综合治理措施

(1)清洁田园。通过铲草皮、割草或喷施除草剂等措施,破坏稻象甲越冬及栖息场所。

(2)午季作物收获后及时灌水翻耕,消灭部分虫源。

(3)水稻育秧田应尽量选择远离山坡、堤坎等杂草较多的虫源区,并相对集中育秧,减轻为害。

(4)适当推迟一季中稻播期,避开稻象甲为害高峰期,食源植物大量发生后,可以分散稻象甲为害;同时还可推迟水稻抽穗扬花期,避开7月下旬高温热害,增加结实率。

(5)喷撒农药时,不仅要对秧苗喷药,还要对秧田周围杂草喷药,能起到较好的杀灭和阻隔作用,对为害较重的田块,可增加用药次数。

(6)为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可随药配用农田有机硅助剂“展透”,既增加叶片的农药附着率,又增加农药对害虫的渗透性。

(7)早中稻本田防治稻象甲可选用锐劲特、毒死蜱、三唑磷等,也可用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混剂对水喷雾防治成虫取食叶片,拌毒土撒施防止幼虫为害水稻根部。

参考文献

[1]高成,郭书普.农业病虫草害防治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综合治理论文篇(4)

第二,监管机构责任划分不清,体制运转不畅,多方管理,职能交叉。我国现行的煤矿安全生产“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监管本格局中,国家监察限于自身力量薄弱和执法权限的不完整性,需要政府政府及地方煤矿监管部门通力协作和配合,需要突出企业主体责任,需要矿工强有力的参与安全生产管理。

第三,煤矿企业安全基础薄弱,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据统计,70%国有煤炭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开采历史,大都进入深部开采,普遍存在着井深已延深至300米以上,部分煤矿甚至达到千米以上,瓦斯、地温、冲击地压时刻危及着矿井的安全生产,在621个国有重点井工矿井中,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298个,占48%;低瓦斯矿井323个,占52%;具有自然发火危险的有555个,占88.1%。据对45处国有重点煤矿和125处地方国有煤矿的调查测算,中国仅国有煤矿在安全工程、装备和设施方面的欠账就约505亿元,而大多数小型煤矿则根本不具备国家要求的安全生产条件或差距较大。使得全国煤矿实现安全生产在客观上难度较大,技术要求高,在开采过程中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重大事故。

第四,社会组织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具体体现在:(1)工会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作为安全生产中独立个体的职工,在市场化的劳动关系中,在劳资双方的博弈中一直处于极弱势的地位。(2)新闻媒体机构舆论监督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安全工作贯穿于安全生产的自始至终,舆论监督也应贯穿于安全生产的自始至终。强化舆论监督,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使事故隐患无处遁形,使违法乱纪暴露于光天华日之下,是搞好安全的重要举措。

二、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对策

(一)政府及其监管部门应当采取的措施

1.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根据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抓紧修订、完善相配套的法规、标准,尤其是各种操作规程、设备的安全标准、工作环境安全条件的具体要求要上升到法律角度;尽快修订煤炭产业政策,完善办矿审核制度,严格准入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加快修订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同时修改《安全生产法》、《煤炭法》中有关事故罚款的条款,提高量刑标准和罚款金额,制定有关法律,把真正的业主和矿长同罪并罚,让藏在幕后的隐形“杀手”与在前台替罪的煤矿法人代表一同受到法律的制裁。

2.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法

法之有威,在于“法之必行”。在我国处罚措施太轻是造成许多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有的矿主重复犯一种错误,或者一个重大隐患经多次指出就是不改,直到酿成重大事故。但是法律规定处罚太轻,使得有的业主感到违法成本很低。

3.加大投入,采用先进的安全预防装备

要想获得安全的产出必须确保足够的安全投入,保证安全设施设备的齐全、到位,这是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尤其对于事故高发的煤矿企业而言,先进设备设施的采用可大大提升煤炭生产的安全性,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4.强化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事实证明完善的培训不仅可以大大提升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减少伤亡事故,而且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渐加大了对煤矿培训的重视力度,但仍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对此,一是需要国家建立煤矿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国家政策补贴以及煤矿筹集资金的办法对煤矿从业人员进行免费的培训,培训后统一向煤矿劳务输出,建立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机制,督促企业农民工缴纳三金,稳定从业人员队伍,提高人员的素质,这是煤矿安全形势稳定好转的根本出路。二是建立通过政策的倾斜和引导,加快对于煤矿专业人员的培养工作,增加生源供给;三是企业自身应注重对于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确保严格知章、守章,避免三违。

(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安全治理中的作用

1.发挥工会作用

工会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组织职工群众参与监督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维护职工群众安全生产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推动煤矿企业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发挥舆论媒体的监督作用

综合治理论文篇(5)

1.棉铃虫的规律

1.1棉铃虫介绍棉铃虫俗称桃虫、青虫等,属鳞翅目夜蛾科。棉花的重要害虫,常造成幼蕾脱落、烂铃等,严重影响棉花的质量和产量。形态识别: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雌蛾多赤褐色或灰褐色;雄蛾多绿褐色或青灰色。复眼球形、绿色。前翅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呈波纹状,外横线很斜,与亚缘线皆呈波浪状,两线间灰色,外缘有7个黑点,肾形纹、环形纹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在宽带中央有2个相连的白斑,斑与缘毛间有褐色隔开。卵高0.55毫米,宽0.48毫米,近半球形,顶部稍隆起,底部较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将孵化时有紫色斑。幼虫一般有6龄,有时也有5龄。成长幼虫体长40~50毫米,头黄褐色,有褐色网纹,体色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等,背线一般有2条或4条,气门上线可分为不连续的3~4条,其上有连续白纹;体表满布褐色和灰色小刺,长而尖;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侧气门前下方的1对毛的连线穿过气门或气门下缘相遇。蛹长14--23.4毫米,宽5--6毫米,纺锤形,初为绿色,渐变为黄褐色,近羽化呈黑褐色,有光泽。腹部末端有1对臀刺,刺基部分开,腹部第5~7节有7~8排稀而大的马蹄形刻点,滞育蛹化蛹后3-4天,眼面可见斜行黑点4个。

1.2棉铃虫生活习性

棉铃虫属杂食性害虫,棉铃虫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农作物花蕾期与发蛾期是否吻合以及作物长势的好坏。一般来说,水肥足、密植、蕾花铃多的棉田虫口密度大,集中棉区比分散棉区发生重,有密源棉花较无密源棉花受害重。棉铃虫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70%以上,气温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其羽化的迟早和产卵活动,雨量影响土壤中蛹的存活率。棉铃虫成虫有日伏夜出、趋向蜜源植物和光源及化学激素的习性,成虫羽化在上半夜最盛,羽化后部分当晚,2天后产卵,雌蛾产卵数量与摄取的蜜源营养有关,一般产卵500粒以上。根据2004-2006年的田间调查,卵多产在生长茂密、花蕾多的棉花嫩尖、苞叶、嫩叶上。二、三代卵也产在棉株上部茎杆、花瓣上。有散产也有集中产卵,在蕾、苞叶、嫩尖以及顶部嫩叶上,一般产卵5-10粒,花瓣上最多产卵3-6个,茎杆上2-5个。因此在生长茂密棉田、地块落卵多,百株卵量40-80粒,幼虫15-30头以上。根据观察,在无外界因素干扰下,棉铃虫自然孵化率达80%以上。棉铃虫初孵幼虫吃掉卵壳,就近转移到棉株中心和叶背面栖息,多集中在生长点、鲜嫩部位取食,进入2龄幼虫以后开始蛀食幼蕾,3龄幼虫以后取食量骤增,除取食蕾花,还蛀食青铃。一生可蛀食8-12个以上蕾铃,幼虫具有转移为害习性,转移多在凌晨4时以后,6时后进入取食阶段,中午1时至下午7时左右,隐蔽在花蕾、铃内及苞叶内栖息,下午8时后又开始活动,夜间11时以后大部分幼虫爬在棉叶上,幼虫虫体展开,平躺在棉叶正面或抓住棉叶边缘,悬空挂在棉叶上。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前,停止取食,然后从棉株上滚落地面,爬至适宜场所入土化蛹。

1.3为害症状

棉铃虫2代:以为害生长点及附近的顶尖和嫩叶为主,使棉花顶尖不生长,侧枝生长较快,造成“破头病”棉;嫩叶为害后形成缺形,有细虫粪,并有许多小孔。蕾被害后蛀孔处有虫粪,苞叶张开,很快脱落。花被害后,雄蕊和花柱被吃掉,花开后呈“风车”状,不能结铃。

棉铃3、4代:主要以为害幼铃为主,棉铃基部有蛀孔,孔附近有虫粪,正蛀食的幼虫虫体大半露在铃外;被蛀棉铃遇雨很容易霉烂脱落,不脱落的被害棉铃部位成为僵瓣。

1.4棉铃虫发生规律

我区棉铃虫一年发生3-4代,全年发生3个完整世代和1个不完整世代。越冬代棉铃虫蛹羽化在4月底至5月上旬。一代棉铃虫发蛾高峰期5月15-25日左右,产卵高峰在5月20日-6月5日,一般5月底-6月5日出现幼虫。一代幼虫滞蛹期为6月10-20日,二代羽化期为6月20-30日,发蛾高峰期为6月23日-7月4日左右。产卵高峰期6月25日-7月5日,一般7月1日后出现幼虫。二代幼虫化蛹期为7月15-24日,羽化期在7月21日-8月1日,发蛾高峰7月27日-8月6日,产卵高峰在7月29日-8月8日,8月4日后出现幼虫。三代幼虫化蛹一般在8月20-28日,羽化期8月26-9月6日,羽化盛期8月30-9月10日左右。根据近几年的田间调查,三代蛹大部分滞育,仅有20%-40%羽化产生四代。二、三生世代重叠严重,进入6月20日以来诱蛾一直居高不下,成虫发生高峰期不太明显,6月30日-8月30日棉田内1-6龄幼虫均有发生,直到10月15日仍能发现幼虫。棉铃虫化蛹一般选择棉田内直埂、横埂或棉田沟内,在土壤较湿润向阳处越冬,每平方米棉铃虫蛹1.2-6头以上,最高达112头,棉田沟内向阳处每平方米0.4-3.6头,棉铃虫化蛹深度2-7cm,占60%-70%,8-10cm占20%-30%,10cm以上仅占5%-10%左右。棉铃虫化蛹深度、发生时间与气温高低有明显的相关性。如2006年5月份气温比正常年份高出近100℃以上,各代棉铃虫发生期比2002--2005年提前5-8天。

2.棉铃虫综合防治

2.1防治

⑴加强田间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冬耕冬灌,消灭越冬蛹。

⑵适时间苗、定苗、整枝、打顶、打空枝和打边心等,并及时带出棉田集中处理。

⑶选种抗虫品种(系),例如选98-6等品种。

⑷棉田种植诱集作物,如每亩棉田种植玉米诱集带,能较明显地减少棉上棉铃虫的落卵量,减轻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

2.2生物防治

虫制虫,保护棉田有效态天敌,如瓢虫、中华草蛉等,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使用生物性农药,如爱福丁等生物性农药。

2.3成虫诱杀技术

⑴杨树枝把诱杀每亩用杨树枝把10把左右,效果显著,此外应用性诱剂效果较好,可减少棉田有效卵量。

⑵灯光诱杀成虫用高压荧光汞灯、黑光灯诱杀棉铃虫成虫效果显著,尤其在棉铃虫大发生时,可减少棉田落卵量50%以上,每灯距200米左右。

⒋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一般在棉铃虫卵的盛期用药,效果较理想。第2代棉铃虫的化学防治采用“雪花盖顶”的方式,第3、4代棉铃虫的防治采用“两翻一扣,四面打透”的方式。

主要药剂有:

2.4是对棉铃虫严重且防治效果又较差的棉田,可采用人工捉虫。

3棉铃虫的注意事项以及防治经验

3.1注意事项:

3.1.1不要盲目打药。不搞虫情调查,不掌握虫口密度及虫态,抓不住防治适期。对策:根据虫情调查适时喷治。做到“治虫不见虫,药打卵高峰”。二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达30粒时,是生物农药防治适期,100粒时为化学农药防治适期。防治适期内连续打药,两次用药间隔时间不能太长,生物农药3天,化学农药4—5天。

3.1.2用药要对路。一些棉农对市场上各种农药不加选择地购买使用,有的在棉铃虫不同发生时期选用农药品种不当,导致事与愿违,防效很差。对策:合理选用农药。在棉蚜与棉铃虫混合发生时,一般不用菊酯类农药,而把菊酯类农药主要用于防治三代棉铃虫。有机磷农药对棉铃虫防治好,但前者易光解,后者易挥发,药效都很短,故应注意增加喷药次数;生物农药中,BT适于卵盛期喷用,对初孵幼虫防效高。

3.1.3喷药要恰当。如行走速度太快喷药不匀,喷头方向达不到目标部位。对策:改进施药方法。在棉铃虫中等或偏轻发生时,采用扣喷(俗称“点点划圈”)使药,用工农16型喷雾器把药液集中喷在棉株上部。棉铃虫大发生时,喷药行进速度放慢,以扣喷为主、扣喷与托喷结合,全株周到喷治。

3.1.4不要单一用药。有些棉农重复用一种农药,使棉铃早很快产生了抗药性。对策:轮换交替用药。年内至少用两种以上不同类型农药,当前要特别注意控制菊酯类农药在棉田的使用量与次数,不能使用菊酯类农药防治棉蚜和红蜘蛛,以延缓和控制棉铃虫对这类农药抗性的发展。

3.2防治经验

3.2.1及早着手,制定预案

面对棉铃虫发生危害迅猛发展的势头,首先开展棉铃虫发生规律调查和防治技术的试验研究;二是加强技术人员田间虫情监测和预报。

3.2.2上下关注,领导重视

棉铃虫的危害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新闻单位加大宣传力度,开辟了棉铃虫防治专栏,及时通报虫情形势,宣传防治技术;县、乡各级主管干部充分认识到预防棉铃虫的重要性,资金上重点倾斜,措施上重点落实;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田间调查研究,督察指导防治工作,保证了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

3.2.3精心组织,措施得力

3.2.4督促检查,狠抓落实

综合治理论文篇(6)

一、经济犯罪概念之演进

经济犯罪一词最早由英国学者希尔于1872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在美国,人们普遍用白领犯罪概念代替经济犯罪概念。1949年,美国著名犯罪学家埃德温•H•萨瑟兰在他的著作《白领犯罪》中认为,白领犯罪大体上可以定义为一种由具有体面的社会地位和很高的社会身份的人,在其职业活动过程中所实施的犯罪行为。1979年,美国国会对白领犯罪下了官方定义,白领犯罪是一种或者一系列通过非体力性的手段,采用隐蔽的方法或诡计,以便非法避免付出或者损失金钱财物,或者非法获取经济或个人利益的行为。[1]美国学者一般把白领犯罪分为三类:其一,管理犯罪。指违反政府管理法规的行为,如、出售、违反食品卫生、药物管理方面的犯罪以及违反劳动保护法规和反托拉斯法等犯罪。其二,财产犯罪。指侵犯个人或国家财产的犯罪,包括盗窃、伪造、篡改记录、欺骗性手段进行竞争、诈欺破产、使用空头支票、滥用信用卡、商业贿赂、滥用受托财产等。其三,税收犯罪。包括违反各种财政税收和海关税收的犯罪。[2]可以看出,美国的白领犯罪的外延中是不包括贪污、贿赂犯罪,但是包括传统的一般财产犯罪。

德国法学家林德曼(Curt.Lindemann)强调经济犯罪是对经济生活的超个人法益的侵害,主张应把国家整体经济当作刑法所保护的法益,认为经济犯罪是一种针对国家整体经济极其重要部门与制度而违反的可罚。[3]对于经济犯罪的分类,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的兰伯教授提出了四分法:其一,危害国民经济的经济犯罪。此类犯罪表现为违反保护经济制度或经济秩序的刑法规范,如违反反托拉斯法的企业联营、或定价格、垄断市场行为;违反经济管理法规如违反价格管理措施,任意抬高物价;违反金融管理法规与证券交易法或者违反有关保险法、票据法的犯罪行为。其二,侵害商业经济的经济犯罪。主要有违反有关保护商业经济的刑法规范,如违反禁止不公平竞争法律规定的毁损其他企业的商业信誉、侵犯专利权、侵犯商标权或者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其三,破坏国家财政经济的经济犯罪。主要有违反有关保护国家财政经济的刑事法律规范的伪造货币、伪造有价证券、经济补助欺诈、偷漏税款、偷逃关税等犯罪。其四,损害社会大众和消费者的利益的经济犯罪。如违反食品卫生法、商品检验法和违反环境保护法的有关犯罪。[4]可以看出,德国的经济犯罪研究中,经济犯罪是不包括贪污、贿赂犯罪,也不包括传统的一般财产犯罪。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于1960年专门制定了《经济犯罪法》,此法中规定的经济犯罪概念为:法人和法人内部责任人员实施的违反有关经济和财政事务法律法规的行为。[5]

可以看出,前南斯拉夫《经济犯罪法》中规定的经济犯罪的主体只能是法人和法人内部责任人员,而不包括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及其下属机构和人员。台湾刑法学家林山田认为,“经济犯罪乃至意图谋取不法利益,利用法律交往与经济交易所允许的经济合同方式,滥用经济秩序赖以为存的诚实信用原则,违犯所有直接或间接规范经济活动之有关法令,而足以危害正常之经济活动与干扰经济生活秩序,甚至于破坏整个经济结构的财产犯罪或图利犯罪。”[6]纵观国外的研究,在经济犯罪上,有许多认识都是一致的。首先,都承认经济犯罪侵害的客体不仅包括个人或者集体的财产,而且包括国家整体的经济管理活动和经济生活秩序。其次,都承认经济犯罪是—种智能犯罪,智能犯罪是排除暴力犯罪在外的。暴力意味着野蛮,而智能犯罪人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他们一般都受过高等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创造财富的能力,只是由于其价值取向的偏向,而误入歧途。但是,在经济犯罪的外延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总体来看,广义的经济犯罪不仅包括破坏经济秩序的各种犯罪,而且还包括许多传统意义上的侵犯财产罪,如盗窃、诈骗、抢劫罪等。而狭义的经济犯罪只包括与经济经营活动有关的,违反经济管理法规的各种犯罪,而将传统的财产犯罪排除在外的。

1997年刑法典修订以后,根据内涵和外延的不同,我国学者对经济犯罪的观点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种:一是最广义的经济犯罪概念,这种观点认为,“经济犯罪是指违反国家工业、农业、财政、金融、税收、价格、海关、工商、森林、水产、矿山等经济管理法规,或者盗窃、侵吞、哄抢、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和公民的合法财物,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和经济建设,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遭受严重损害,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按照这种观点,经济犯罪应当包括以下三类: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侵犯财产罪;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其他犯罪。二是广义的经济犯罪概念,这种观点认为,“经济犯罪活动或表现为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破坏国家经济管理活动的行为,或表现为利用职权牟取暴利的行为。总之,经济犯罪是指一切危害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按照这种观点,经济犯罪主要包括两大类: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侵犯财产罪。此外,分则其他章规定的某些侵害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犯罪,如制造、贩卖假药罪、贩毒罪、贿赂罪亦属之。

三是狭义的经济犯罪概念,这种观点认为,“经济犯罪就是指行为人为谋取不法利益,滥用商品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上所允许的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权限,违反所有直接与间接调整经济活动的法规,危害正常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秩序的行为。”按照这种观点,经济犯罪只包括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另外,我国还有学者根据经济犯罪与死刑的关系,将经济犯罪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纯经济犯罪,如走私罪、伪造货币罪、非法集资罪、金融票据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罪、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等;第二类是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进行权钱交易构成的经济犯罪,如贪污罪、贿赂罪等;第三类是对公共安全和他人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经济犯罪,如生产假药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7]就最广义的经济犯罪的概念来说,以上分类是有其独到之处的。但是笔者认为,第二类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的经济犯罪是不能够包括在经济犯罪之中的。因为:第一,其侵犯的客体不仅包括社会的经济管理秩序,更重要的是还包括国家公职人员的廉洁性,这一点是经济犯罪内涵无法包含的;第二,从犯罪性质上和刑罚的严厉性上看,贪污、贿赂罪都较经济犯罪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和刑罚可罚性;第三,通观世界各国的立法和研究,大部分学者是将贪污罪和贿赂罪从经济犯罪之中分离的。所以,笔者认为,贪污罪、贿赂罪和挪用公款罪等是不能够包括在经济犯罪之中的。对于传统的财产犯罪,由于其缺乏经济犯罪的一些典型特征,所以笔者认为,也应当将其排除在外。

首先,传统的财产犯罪侵犯的客体并没有包括社会的经济管理秩序。其次,传统的财产犯罪并没有智能性犯罪的特征,它包括抢劫、抢夺、敲诈勒索等暴力犯罪,而且,传统的财产犯罪人并不一定受过高等教育,没有很高的社会经济价值,不能为社会创造很高的财富。所以,从分类的目的———刑罚个别化———来看,我们有必要将传统的财产犯罪和经济犯罪相区别。另外,笔者十分赞成将第三类对公共安全和他人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犯罪归为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范畴,[8]例如对“生产、销售假药……,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其他特别严重危害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技术处理为,“生产、销售假药,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其他特别严重危害的,以《刑法》第105条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所以笔者认为,经济犯罪是一种或者一系列通过非体力性的手段,采用隐蔽的方法或诡计实施的,以谋取某种非法利益为目的的,危害正常经济活动和生活秩序,甚至破坏整个经济结构的行为。经济犯罪的外延只包括纯经济的犯罪,如走私罪、伪造货币罪、非法集资罪、金融票据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伪造、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等,不包括贪污贿赂罪、传统的财产犯罪,甚至不包括现有经济犯罪中对公共安全和他人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犯罪,如生产假药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

二、从经济犯罪的法律特征看死刑的废除

按照上述经济犯罪的概念,经济犯罪有以下法律特征。第一,经济犯罪是智能犯罪。如上所述,智能犯罪是排除暴力犯罪的,智能犯罪的手段只限于一种或者一系列非体力性的隐蔽的方法或诡计。从犯罪人的人格方面分析,这类犯罪人具有基本的怜悯的道德观,不会为了钱财而去作出有违人道的杀人放火的行为,他们在道德上并没有如暴力犯罪人所具有的那种道德异常,[9]他们仍然属于文明人的范畴,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过较高的教育,具有正常人的基本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观。但是,他们在人生的价值取向上有偏差。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和社会上某些不可避免的丑恶现象的影响,他们片面的强调金钱和权力的作用,或者形成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从而误人歧途。所以,这种犯罪人从人身危险性来看并不是罪大恶极之人,即使他们的某些犯罪行为可能给社会造成很恶劣的影响。另外,这种智能性犯罪人一旦经过改造,其再犯的可能性很小。智能性犯罪一般都发现得比较晚,因为这种犯罪人一般都在得到社会的信任,有一定的经济权利之后,才开始犯罪的。

而且,这类犯罪人在犯罪之前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社会道德观,也正因为这样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据有关资料统计:经济犯罪主要有四种犯罪心理:一、“捞外水”心理。存在这种心理的犯罪人员占统计总人数的58.3%。二、盲目攀比心理。存在这种心理的犯罪人员占统计总人数的30%。三、侥幸心理。这是走上经济犯罪道路的所有犯罪分子的共同心理,存在这种心理的犯罪人数占统计总人数的100%。四、成人之美的心理。存在这种心理的犯罪人员占统计总人数的11.7%。从他们的犯罪心理上看,都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偏离文明人的道德范围,而只是在某些价值观上存在一定的偏离,而且绝大多数都存在侥幸心理。一旦他们的罪行被发现,首先,他们经济上的信任被破坏,从而没有再犯罪的外部条件。其次,他们的侥幸心理被打破,也被断绝了再犯的内部条件。再加上智能性犯罪人都具有较高的智商和较为丰富的社会经验,他们的理智和道德都将告诫他们:社会对他的信任以及社会给予他的地位、名誉远比金钱重要。所以,无论从外部条件还是内部条件来说,他们再犯的可能性都很小。再次,对社会和家庭来说,智能性犯罪人经过改造后一般具有较高的经济利用价值的。社会、家庭培养一个智能性人才是需要较大的投人,一旦这一智能性人才死亡(不管它是基于何种原因而死亡)就意味着社会、家庭的投入不再有产出。

由于智能性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不是很大,而且其再犯的可能性小,所以,我们认为对其追加一定的投入后,在90%的概率上可以得到高于追加投入的产出。所以,从经济学角度看,智能性犯罪人是值得我们改造的。综上,我们认为经济犯罪人由于其人身危险性小,再犯可能性小,且其拥有较高的经济创造能力,所以,我们不主张对经济犯罪人实行死刑。第二,经济犯罪侵害的客体不仅包括个人或者集体的财产,而且包括国家整体的经济管理活动和经济生活秩序。从这一特点来说,经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比较大的。而且,据2003年10月份的《了望》指出:1998年以来,中国经济犯罪总体上呈高发态势。于是,坚持保留经济犯罪中死刑的人理所当然的认为:死刑具有最大的威慑力,是预防犯罪最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对转型中的中国来说,经济犯罪日益猖獗,“乱世用重典”,死刑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从肉体上彻底消灭犯罪人再犯的条件,必然能够最大程度上预防犯罪。其实不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不能够证明死刑对经济犯罪产生有效的遏制力[10]。

首先,从经济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来看,死刑并不是可能从根本上遏制犯罪。我国学者孙利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经济犯罪的经济因素问题:商品经济的消极因素导致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经济体制改革必然产生许多管理体制上的真空和漏洞,使经济领域中呈现暂时的失范、无序状态,这就在客观上为某些经济犯罪提供了更多的可乘之机,也在客观上刺激了某些人“浑水摸鱼”的犯罪心理;同时,经济发展引起了人们观念的变化,有可能与个人原有的观念产生冲突,并由此产生心理,这种心理是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的直接动因,一旦具备其他条件,就会导致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经济犯罪的产生有其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原因,死刑不可能根除产生犯罪的复杂的社会因素,自然不可遏制犯罪。沈家本还在考证明太祖朱元璋严刑峻法而收效甚微的历史事实后,指出:“上之人不知本原之务,而徒欲下之人不为,非也。于是重其刑诛谓可止奸而禁暴,究之奸能止乎?暴能禁乎?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11]结论是“化民之道,固在政教,不在刑威也”[12]他的意思在于说明:要预防犯罪,真正的治本之策不在于刑罚的严厉而在于有效的社会综合治理。

其次,从经济犯罪人的犯罪心里来看,死刑也起不到真正的遏制犯罪的作用。经济犯罪人在他们犯罪之前的阶段,确实最有可能清醒的权衡犯罪的得和刑罚的失,但是,正如上面我们指出的经济犯罪人几乎100%存在着侥幸心理,强大的侥幸心理再加上人们对社会本身不公的义愤,将这种理智的权衡冲抵得荡然无存。对于这一类犯罪人,其实只要让他们的名誉和地位下降,就足以让他们悔恨,而不需要施以极刑。另外,从实践中考察,死刑也从未对犯罪产生过有效的遏制力

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就死刑与凶杀犯罪发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过大量的研究。1919年,莱伊默德•泊伊利用有关资料,最早对美国死刑竭制力状况发表了实证研究报告,之后萨瑟兰多和咯库泊托库、埃莱等纷纷发表了研究成果,共同的结果都否认了死刑对于犯罪的抑制力。[13]有的调查甚至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保留死刑的伊利诺斯1931年到1946年杀人犯罪率比废除死刑的威斯康洲高出4倍;保留死刑的科罗拉多洲比废除死刑的明尼苏达州杀人案件的发生率高出2倍半。[14]在废除死刑的国家,如奥地利、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典等,其杀人犯罪率并不因为死刑的废止而突然上升,相反,有的国家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如联邦德国废除死刑的前一年即1948年杀人犯为427人,而废除死刑的1949年杀人犯人数降至410人,其后逐年下降。当然,以上数据并非特别针对经济犯罪而言,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由这些数据看出死刑并没有统治者想象的那么大的威慑力。所以,经济犯罪虽然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但这不是实行死刑的依据,我们只有进一步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和各种社会福利配套机制,更好的转变政府的职能,才能够真正从根本上遏制经济犯罪。

三、从经济犯罪的经济特征看死刑的废除

第一,经济犯罪的相对性特征。我们知道经济犯罪中存在犯罪化和非犯罪化的问题。所谓犯罪化是指立法者认为法律原来没有规定的犯罪现在却危害或将会危害社会,从而将该种行为纳人刑法规范之中,使之非法化,置于由刑罚予以处理的地位。所谓非犯罪化,是指立法者认为法律原来规定的犯罪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从而将该行为从刑法规范中排除出去,使之合法化或降为由行政措施予以处理的地位。[15]一般来说,犯罪化或者非犯罪化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一些原本不存在或者不占主体地位的经济现象的凸现,或者一些原本存在或者占主体地位的经济现象的消退而出现的。但是,还有另一种原因就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引起的。例如,反托拉斯法彻底的批判了垄断对经济的破坏,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自然垄断不但对经济没有破坏作用,而且有利于资源的配置和市场效率的提高。还有一个就是内幕交易的问题,现在的法律普遍排斥内幕交易,但是反内幕交易规则的成本很高。不仅像知情人和内部信息这样的概念是含糊不清的,而且存在着大量的可以规避这一规则的方法。例如,在不同公司中的知情人常常对其各自信息进行交易。另外,内幕交易对市场效益的影响也存在争议。[16]以上两个原因都引起了经济犯罪的相对性。当然,经济犯罪的相对性究其本质原因还是因为经济犯罪是一种法定犯罪。法定犯罪是相对于自然犯罪而言的。

自然犯罪是指人们依据社会一般的道德伦理观念便可对犯罪性质及其危害做出判定,而对法定犯罪则通常必须依靠经济管理法规中的一些禁止性规范才能得到最终界定。由于社会经济关系本身的复杂性、变化性和评价的多维性,致使法定犯罪常常处于变动之中,缺乏像自然犯罪所具有的那种稳定性。[17]经济犯罪的相对性使得我们对经济犯罪适用死刑缺乏可靠性。因为一种行为可以在有罪和无罪之间变动的话,那么,对这样的犯罪人实行死刑就变得不可思议了。第二,经济犯罪存在的必然性。经济犯罪的产生除了犯罪人个人因素外,还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首先,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及其所依附的私有观念的影响。私有经济的存在成为私有心理和私有观念产生的物质基础,而私有观念包括各种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这些则是产生犯罪的驱动力和内在原因。其次,利益结构的调整必然产生经济犯罪。[18]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各种不同的经济形态产生各种不同的利益结构,各种不同的利益结构孕育着不同的经济犯罪和控制犯罪的法制,犯罪和法制是产生于相同的经济形态和利益结构之中的。自然经济形态的利益结构呈金字塔锥体结构。利益金字塔锥体的顶端是国王,国王通过分封制将利益分封给大臣,大臣分封给家臣,家臣分封给家仆,形成受封者对赐予者之间严重的依附关系和等级关系;分封制使得同级利益主体间的横向交往关系丧失。利益主体间的依附和等级关系使得职务性犯罪(如贪污贿赂罪等)占主导地位,而由于同级利益主体间的横向交往关系丧失使得业务性的经济犯罪(也就是本文所说的经济犯罪)甚微。所以自然经济利益结构主导职务性犯罪。商品经济的利益结构呈球体结构。利益球体结构的起点和基本单位是个体利益,每一个体利益呈一小球体以三维立体向外发散性呈利益网络;国家利益建立在个体利益之上,又服务于个体利益,它们之间可以不需要中介而直接联系(当个体作为纳税人时);个体利益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地位平等,形成相互交织的利益网络。由于个体利益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必然带来竞争相互吞并。它们为在竞争中获胜,经常有组织、有预谋的实施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即西方称之为“白领犯罪”或上述所说的业务性经济犯罪。超级秘书网

商品经济的个体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基础,在民的三权分立与制衡减少和防止了公共权力的滥用,所以,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贪污贿赂等职务性犯罪,但较之封建社会就不那么普遍和自然了。综上,商品经济的球体利益结构主导了业务性的经济犯罪,即本文所称经济犯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结构呈哑铃体结构。哑铃体利益结构的基本单位和起点之一是个体利益,每一个体利益呈一小球体以三维立体向外发散性呈利益网络;国家也是利益结构的一大起点,它通过直接举办企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为个体提供就业机会,成为个体利益的一大源泉。国家与个体之间的联系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联系(当个体作为纳税人时);一是间接联系,即通过国家、市场、个人或通过国家国有企事业单位与个体发生联系。哑铃体利益结构使得国家的公共权力与利益分配结合在一起,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为公职人员滥用国家公共权力谋取私利提供了条件,成为职务性犯罪的起因。但个体利益会对国家利益产生参与和监督的力量,从而使得职务性犯罪被限定在特定的水平。另一方面哑铃体利益结构使得个体利益摆脱了各种依附关系独立出来,得到充分的尊重,当个体利益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时,业务性经济犯罪必然产生,但是国家通过各种法制和调控也将业务性经济犯罪限定在某一特定的水平。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哑铃体利益结构将各种经济犯罪(广义的经济犯罪)限定在特定水平我国现阶段正处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的金字塔锥体利益结构的解体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哑铃体利益结构形成的历史时期,金字塔锥体利益结构导致职务性犯罪急剧增长,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罪成为社会“公害”而哑铃体利益结构尚未形成,致使公共权力得不到很好的监督和制约,从而使得职务性犯罪更加猖獗。另外,金字塔利益结构的解体,使个体利益摆脱依附关系,成为独立的个体,而哑铃体利益结构有突出和强调个体利益,使个体成为经济生活的基本单位,从而使得业务性经济犯罪也呈上升趋势。总之,金字塔锥体利益结构的解体和哑铃体利益结构的形成均为个体利益的膨胀提供了根据,各种经济犯罪(广义的经济犯罪)总体都呈上升趋势。所以经济犯罪不可避免,但是我们也不要过分悲观,黑格尔曾经说过:恶往往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的形式。从这个意

义上来说,经济犯罪的存在还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他为社会提供一定的张力,从而使得社会在有序与无序的交替过程中跃进。所以,我们不应当指望彻底的消除经济犯罪,而应当通过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和完善社会法制体系从而将经济犯罪控制在社会能够容忍的水平。经济犯罪的不可避免性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够指望对犯罪人施以极刑的方式来预防和消灭犯罪,我们只有通过社会的综合治理来将犯罪控制在社会能够容忍的水平。

四、从死刑的法理基础看经济犯罪中死刑的废除

综合治理论文篇(7)

1更年期综合征的特点

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潮热、易激动、紧张、抑郁、失眠、记忆力减退、思想不集中,内向人格居多,孤僻、思虑过度,多疑惑、固执、自尊心很强等,严重者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2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护理

护理干预更年期综合征的宗旨是帮助患者参与自我护理、自我调整心态,即提高自我控制疾病的能力。中医护理注重整体护理,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护理应因人而异,辨证施护。

2.1教育患者自我控制疾病护士可帮助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提高自我控制疾病能力。教育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乐观的心态,要克制不快的心情,以开放的心境对待一切事物。精神乐观、情绪稳定是顺利渡过更年期最重要的条件。教育患者合理安排好日常生活及工作,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适度,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适当户外活动,防止发胖,尤其是活动少、工作时间多坐者;要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居住环境保持整洁、安静、舒适,保持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注意清洗外阴,避免阴道炎和尿路感染的发生。

2.2心理护理精神情志的正常与否和健康有很大关系,情绪的改变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古人尤其重视精神护理,《内经》中记载“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所苦”。护士可主动与患者沟通,从而了解患者的想法、顾虑及情感需要,及时解答疑问,鼓励患者倾诉内心的苦闷,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如发现患者有不良的认知或对疾病有不利的应付方式时,及时给予纠正、安慰、鼓励和帮助,引导患者面对现实,帮助患者应对处理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社会问题,保持情绪稳定,增强适应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身体康复。

2.3饮食护理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饮食调理原则,根据更年期患者的不同体质、不同的病证选择不同的食物进行补益。例如,阳虚患者应忌食寒凉,宜食温补类食物;寒证患者应忌食生冷、瓜果等寒性食物,宜食温性、暖性食物等。女性更年期饮食保健一定要减少摄取高脂肪食物和糖类,少吃肉类,适当控制脂肪摄入量,特别是少吃肥肉等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多吃各种鱼类和植物油,植物油不但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还能供给人体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多食绿叶蔬菜和杂粮,绿叶蔬菜和杂粮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以有效地补充维生素,特别是黄豆及其制品,还含丰富的弱性雌激素,可缓和更年期妇女因雌激素锐减而造成的痛苦;适当补充钙剂,由于更年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可以补充钙质,缓解缺钙的烦恼,同时此类食物中还含有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有利于缓解更年期烦躁易怒、骨质增生等症状。

3中药调护更年期综合征

3.1更年期潮热汗出调护中药敷脐治疗更年期潮热汗出患者[1],药物制作:五味子、五倍子、何首乌、酸枣仁各等份,共研调末。贴敷方法:脐部用75%酒精常规消毒后,根据脐部凹陷浅深大小不同,取药粉5~10g用75%酒精调成糊状,敷于脐上,敷药直径2~3cm,药上覆盖塑料薄膜,然后用胶布固定,胶布过敏者用纱布外敷后用布带系于脐部固定,24h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3.2更年期尿道综合征调护尿道综合征属于中医“淋证”范畴,王建勇[2]治疗更年期尿道综合征用基本方:紫河车、五味子各10g,菟丝子、覆盆子、蛇床子各30g,车前子15g,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并将药渣再加水煎汁100ml,坐浴熏洗,每日1~2次,15天为1个疗程。

综合治理论文篇(8)

(汪绍盛 杨树生 杨世鹏 谭渤 赵宝永) 论文摘要:介绍了天津市农村水环境的基本情况以及近年来治理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当前农村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措施与对策:进一步提高认识,狠抓工作落实;加强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投资力度;加强管理,落实管护责任;建立群众参与和监督机制。 论文关键词:天津市;水环境;再生水;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TV213.4;X5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328(2009)04-0047-03 1 农村水环境基本情况 1.1 基本情况 天津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海岸线长155 km。全市总面积11 919.7 km2,其中平原占93.9%、山区和丘陵占6.1%。 天津市境内有120 条农村骨干河道,总长度1 730 km,现状蓄水能力6 200 万m3,河道淤积量4 200 万m3,河道淤积导致河底逐年抬高、过水断面不断减小,加上堤埝破损,造成蓄水能力和过水能力大幅降低,河道过流及调蓄功能衰减了40%。农村镇村周边有大小坑塘约5 000 个,占地面积5 200hm2,蓄水能力为8 000 万m3,其中大部分坑塘淤积严重、水体恶化,“脏、乱、差”现象突出。村镇污水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蓟县、武清、静海、塘沽、大港在部分乡村实施了污水处理。天津市水土流失面积为638.66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49%;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472.65 km2,中度水土流失面积153.08 km2,强度水土流失面积12.93 km2。 1.2 水资源状况 天津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75 mm,但80%以上降水集中在汛期。随着流域上游大量拦蓄工程的修建和用水量增加,入境水量逐渐减少,天津也逐渐变成严重缺水地区。全市水资源总量15.69 亿m3,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60 m3,加上外调水量人均也仅有370 m3,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的省市之一。全市年均开采地下水7 亿m3,年均超采2.1 亿m3。 1.3 水质状况 天津市当地地表水水质较差,主要为Ⅴ类水或劣Ⅴ类水,只有北部局部地区能达到Ⅳ类水质标准。地下水中,除北部山区、山前平原地下水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外,其他地区地下水氟含量普遍超标,涉及12 个区县、1 193 个行政村、144.19 万人。其中,氟含量1.2 ~2 mg/L 的涉及9 个区县、438 个行政村、42.91 万人,大于2 mg/L 的涉及12 个区县、755 个行政村、101.28 万人。地下水含盐量较高问题在静海县,共计64 个行政村、6.05 万人,其中62 个行政村、5.94 万人的含盐量为1.5~2 g/L、含盐量大于2 g/L 的有2 个行政村、0.11 万人。 2 近年来农村水环境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农村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全面展开。从2002 年开始,围绕恢复河道调蓄功能、改善城镇面貌和重点区域的水生态环境,对部分农村骨干河道进行了清淤、护砌、截污、绿化,有的还进行了园林景观建设。到2007 年,共投入资金4.8 亿元,治理农村骨干河道24 条段、142 km。经治理的河道,不仅恢复和提高了蓄排能力,保证了防洪除涝安全,还成为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亮点。如,武清城区的北运河、西青城区的南运河、西大洼排水河、大港城区的环港河、津南区的月牙河、双桥河都已经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实现了人水和谐。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成效明显。近年来,天津市水利局不断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以京津风沙源治理、水源区保护及蓟县山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扎实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城市风沙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水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一是山区水土保持成效显著。蓟县是该市唯一的山区县,自2003 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至今,累计完成投资5 175 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 多km2,减少水土流失量310 万t;完成造林3.6 万多hm2,山区林木覆盖率提高到42.6%;完成水源工程2 200 余处,节水灌溉工程1 000 余处;初步建成了防护林、果园、梯(条)田、水源涵养的阶梯式综合防护体系。由于山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

综合治理论文篇(9)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于桥水库上游及库区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库水体污染现象愈发严重。针对于桥水库水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治理措施。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水库水环境问题。 论文关键词:水污染;治理;对策;水库 中图分类号:TV697.3;X5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328(2009)04-0021-04 于桥水库位于天津市蓟县城东4 km,坐落在州河出山口处,属蓟运河流域州河段。控制流域面积2 060 km2,总库容15.59 亿m3。上游主要入库河流为淋河、沙河和黎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06 亿m3。1983 年引滦入津工程建成后,于桥水库正式纳入引滦入津工程管理,成为天津唯一的水源地,其主要功能以防洪、城市供水为主,兼顾灌溉、发电等。 1 水环境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于桥水库流域面积2 060 km2,其中约80%位于河北省遵化市境内。遵化市有13 个镇、12 个乡,全市总面积为1 521 km2。 遵化市的工矿、企业、城镇、农田是于桥水库水环境污染物质的主要来源。市内矿产资源丰富,有铁、金、锰、铬、铝、锌等金属矿产和白云岩建筑材料,所以矿山冶金和建材工业成为遵化市的经济支柱。但由于工业发展和水环境保护措施相对滞后,“三废”特别是废水处理尚未达标排放,这些矿山企业成为于桥水库水体重要的点源污染源。 于桥水库入库3 条河流的汇水面积主要集中在河北省遵化市境内,接纳了其汇水面积所有农田、果园的氮磷等面源污染物质;同时,由于遵化市采矿业的不断发展,3 条河流及其支流分布着大量铁选矿厂,其选矿污水和选矿废渣直接或间接全部进入3 条河流,最终进入于桥水库。其中,主要支流沙河还基本接纳了河北省遵化市的所有生活和工业废污水。 2008 年对3 条入库河流水质监测的成果表明:入库水体的营养盐含量较高,给水库带来较高的营养盐负荷;同时,随着遵化市采矿业的不断发展,铁锰等重金属的污染也开始显现。 于桥水库周边农田、果园总面积9 466.7 hm2,其中果园1 900 hm2、果粮田1 253 hm2、农田6 273hm2。有关资料显示,水库周边面源污染输入的氮、磷约占总氮磷入库量的15.2%和22.9%。 水库周边与水库水环境密切相关的村庄有129个。其中,在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与水库有直接联系的村庄有77 个,水库周边村庄的主要特点是密度大、人口多。水库周边种植业产生的大量残留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都是污染水库的主要污染源。近几年,受天津市蓟县旅游产业不断发展的影响,形成了在水库北岸七里峰村至夏庄子村和水库南岸苏庄子村至青池村的旅游产业区,开办农家院、鱼馆饭店、机动船只观光等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进行非法旅游活动。经调查,截至2007 年底,农家院共69 家。库区旅游业的发展使库区人员流动大,而从事旅游行业产生的大量废水、垃圾都处于自然状态,一旦库周有大的降水,产生径流会将污染物直接带入库内,严重威胁着于桥水库的水环境安全。 水库库区由于人多地少,周边一部分村民长期从事渔业。村民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以电鱼、扣鱼、地笼诱捕等非法捕捞方式滥捕现象严重,造成水库鱼类的数量大量减少,使于桥水库的水体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近几年来,菹草生长面积除州河主河道外,基本已经覆盖了整个库区。菹草的生长量极大,2008 年从库区水面打捞出菹草9.5 万m3,充分说明了于桥水库的水生态系统出现了问题。 于桥水库1959 年建库,近50 年来累积的污染物逐渐在库底聚集,并已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层,淤泥的污染物水平已处于饱和状态,基本失去吸附污染物的能力。近年来,水库总氮极值为20.3 mg/L,已达湖泊营养类型总氮富营养标准1.3 mg/L 的15.6倍;总磷极值为0.613 mg/L,为湖泊营养类型总磷富营养指标0.05~0.09 mg/L 的7.6~12.3 倍。丰富的营养物质使水库部分优势种群的水草如菹草的生长量极大。 2 治理对策与措施 2.1 治理原则及目标 天津市水源地污染治理的核心在于源头控制。建立生态修复系统,实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统筹协调,要以于桥水库的纳污能力为基础,减少污染物的入库量,

综合治理论文篇(10)

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考虑小流域范围内的重要居民区和主要农业生产区的防洪安全,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兼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治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小流域的自然生态建设,恢复和保护河流的天然生态属性,综合采取工程与生态措施,做到山青水秀、生态优美、防洪保安。

1.2坚持工程措施与洪水管理相协调

坚持工程措施与洪水管理相协调,就是要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坚持打破一味以新建加固堤防为主的做法,变防洪为洪水管理,给洪水以出路。不过多强调加高堤防,只在居民集中区修建堤防,不搞大范围的堤防建设;以防冲刷防垮堤为主,结合实际建设生态湿地和防洪通道。

1.3坚持疏浚为主与堤防为辅的河流治理新观念

要改变河流治理传统做法,防止将小流域综合治理变成城市防洪工程或纯粹的堤防建设。保证防洪安全、扩大河道行洪能力以清淤疏浚为主,护坡护岸和修建堤防为辅。河道清淤疏浚后能满足设计过流能力的,不修堤防。在乡镇所在地人口居住密集区考虑修建堤防,保证防洪安全;两岸为零散农田时,适当护坡护岸,维持原生态。

1.4坚持综合治理多措并举的新路子

小流域出现灾害,往往是因为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乱占河道行洪断面、随意改变流域天然生态属性,所以造成山洪暴发、泥石流易发。因此,小流域治理必须走综合整治的新路子。在水利行业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要坚持将工程措施与水土流失防治、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既要防治水土流失,也要进行清淤清障、堤防加固,还要考虑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做到多措并举,综合整治,以实现小流域的人居与生态安全。

2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设计要点分析

2.1准确进行设计洪水计算

小流域的水文计算直接关系到治理工程规模和等级,必须根据小流域的具体情况合理计算。小流域附近有水文站时,采用流量资料推算设计洪水;否则,采用暴雨资料推算设计洪水。1)根据《广东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手册》(原广东省水文总站1991),可研阶段要求在万分之一地形图上划分分水岭、量算集雨面积;找出最高峰,从其鞍部作为起始点量算主河道长度和计算河道比降。2)根据《广东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2003年)查算工程所在位置全年的10min、1h、6h、24h和72h暴雨均值及相应的变差系数Cv值。3)采用《广东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手册)推荐的综合单位线和推理公式方法计算工程断面设计洪水,并要求2种计算方法的误差小于20%时,原则上采用综合单位线法的计算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对洪水计算成果应从地区设计洪峰流量模数分布情况说明设计洪水成果的合理性。

2.2合理确定工程规模

小流域综合治理要达到安全、生态、发展、和谐的建设目标。因此,建设工程任务应为防洪、水土流失治理为主,兼顾环境整治,达到安全发展、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对于工程规模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各种措施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1)根据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小流域治理要根据其保护对象和范围、农田面积、重要程度等指标,合理确定防洪标准。2)工程规模应明确河道整治和堤防修建长度、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土壤流失控制量和林草覆盖率等指标。3)水面线计算,必须进行整治前后的对比,总的要求是整治后小流域的设计洪水水面线应比整治前降低。4)工程规模应考虑规划成果要求,工程措施上应避免过多新建堤防。在防洪安全条件下,首先以河道清淤疏浚为主,其次是护岸护坡,最后考虑修建工程堤防。5)穿堤排水或灌溉涵管的规模应考虑检修维护的需要,并根据山区洪水特点确定,涵管直径一般不小于1.2m。

2.3合理分区并提出治理措施

小流域治理首先应查明本流域的水土流失情况和林草覆盖度,将小流域治理划分为生态保护区、治理开发区和重点整治区。1)将地形坡度大于25°,或国家、各级地方政府划定的各类保护区等不得实施开发建设、破坏的区域及天然林分布区列为生态保护区,主要采取禁伐、封育、补植等措施,保持和维护其生态特性。2)小于25°的地坡至坡脚地带,除天然林分布区外,适宜农林业开发利用,但存在自然和人为水土流失的区域列为治理开发区的问题,这种情况下须将开发和治理相结合,项目主要针对自然水土流失,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使水土流失得到治理(人为水土流失则谁破坏谁治理)。3)位于沟道下游和河道两侧至山脚的平缓地带,是小流域农业生产和开发建设以及人居的主要区域,列为重点整治区,主要采取清淤疏浚、堤防修建、人居环境整治和加强监督管理等。

2.4维护小河流天然特性

1)不允许占用和缩窄河道行洪断面,不裁弯取直,决不改变小流域河道蜿蜒曲折的天然生态形态。在不影响河道行洪时,不随意清除两岸的灌草植物。2)保证防洪安全和扩大河道行洪能力以清淤疏浚为主,护坡护岸和修建堤防为辅。河道清淤疏浚后能满足设计过流能力的,不修堤防。在乡镇所在地人口居住密集区考虑修建堤防;两岸为零散农田时,适当护坡护岸,维持原生态。3)堤防加固建设少采用混凝土和浆砌石,多采用生态护坡护岸、生态挡墙等,尽量不新建加高堤防,多采用护脚护岸。针对山区河流洪水暴涨暴落的特点,着重提高已建堤防的稳定和抗冲刷能力,保证堤防不垮不塌。

2.5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小流域治理工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主要针对自然水土流失情况进行防治,不包括人为水土流失防治。设计应着重查明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基本情况,如水文气象、土壤理化性质和可蚀性、土壤侵蚀的类型(广东主要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混合侵蚀,包括雨滴击溅、面蚀、沟蚀、山洪侵蚀、泥石流、崩岗等)和面积,土壤侵蚀的各种强度(微度、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所占的面积,从而明确小流域水土流失的防治面积。针对流域内土壤侵蚀类型、强度和面积分布,应分别采取不同措施进行防治:对微度、轻度区进行封育治理;中度区治理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强烈、极强烈和剧烈面积区治理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对于强烈、极强烈和剧烈区混合的水土流失区需根据情况采取工程与生物综合措施进行治理。

2.6做好小流域的人居环境整治

小流域综合治理范围内对人居环境进行整治,主要内容包括村庄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1)村庄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应适度,不应采用名贵的风景植物,一般应根据当地土壤气象条件选择乡土的乔灌草品种。2)有条件的小流域通过湿地建设、有机化处理、小型污水处理等措施对生活污水(尤其是牲畜养殖)处理后排放,如果采用小型污水处理设计时,应选择管理简单、维护方便、费用低廉、经济适用的设备,适应农村条件。3)农村生活垃圾等固体垃圾处理问题,可设置垃圾池、垃圾桶、回收点等方式收集来解决,防止乱丢垃圾,保持河道清洁。建议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设计,一般每30人配置1只120L的垃圾桶,收集点设置以100m为宜,一村设一个固定回收点。

2.7确保小流域综合治理效果由于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主要集中在山区农村,如果小流域综合治理后的工程管理像以往那样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势必增加财政或农民负担,造成工程管理难以为继。必须创新管理方式,建立群众参与的管理体制,体现政府领导、行业指导、群众参与的新模式。具体操作上,可由小流域区内各村受益群众为主体成立小流域管理协会,地方水利部门给予技术指导,当地政府或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建议以岁修补助方式进行。如果小流域沿岸有灌溉任务的,可考虑适当收取水费用于日常维护费用,以确保小流域治理完成后工程有人管、设备有维护、效益可持续。

综合治理论文篇(11)

二、工程设计总体方案

1.泥沙沉淀方案

从项目基本情况可以看出,要实现“清水入城”的总体目标,核心是解决水色黄浊的问题,也就是超细颗粒的沉淀问题。北川河水量丰沛,多年平均流量17.4m3/s,汛期7—9月,月平均流量大于30m3/s,若对全部天然来水进行沉淀处理后再进入城区,难度非常大。因此,对泥沙的处理方案总体思路确定为“以排为主、按需处理”,在工程总体布局上,将河道分为内河和外河,内河是城区的生态景观核心,外河在城区外侧,肩负着防洪保安的作用,根据河道位置和功能的不同区别对待,仅对内河所需的生态水量进行沉沙处理,保证内河为清水,外河仍然以泄洪排沙为主。经计算,从水环境角度,内河所需生态水量为2.7m3/s。也就是说,只对这一部分水量进行泥沙处理,其余水量通过外河排走。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常规泥沙处理方法、排沙漏斗、超磁工艺等泥沙处理方案进行了比较。(1)常规沉沙池方案常规沉沙池多用于灌溉、供水、引水发电等,为减少田间淤积或降低水轮机、水泵磨蚀而设,多用于处理0.05mm以上的泥沙。沉沙条渠可根据进出口建筑物控制,对泥沙沉降进行一定调节,使沉降效果较好,但长度大、占地大。经初步计算,本工程若采用传统沉沙条渠,处理2.7m3/s的流动水量,需要池长8.1km、水深2.5m、宽200m。针对西宁市区用地紧张的情况,常规沉沙条渠池是不适用的。(2)排沙漏斗清水分离装置排沙漏斗对粒径大于0.5mm的泥沙排除率接近100%,对粒径为0.5~0.05mm的泥沙可排除90%以上。排沙耗水量平均仅占总引水量的3%~5%,但是常规排沙漏斗对小于0.05mm的泥沙沉降率不理想。近年,周著教授等科技工作者在常规排沙漏斗的基础上,针对小于0.05mm以下粒径的泥沙,进一步研制出了排沙漏斗清水分离装置,可对超细颗粒的浑水进行沉淀、分离,达到很好的效果,但仅在农村饮水等少量工程中应用,还没有较大流量的实际工程经验。排沙漏斗清水分离装置的优点:占地小,无须外加动力,运行管理简单,排除泥沙直接冲走,不需清淤。缺点是需要较大的高差,对本工程而言,需要8m左右的高差。(3)超磁工艺处理高浊度水超磁工艺处理高浊度水的工作原理是:浑水经提升至混凝反应池,与一定浓度磁粉均匀混合,形成以磁粉为“核”的微磁絮团;混凝反应池出水流入超磁分离设备,在高强度磁场作用下,磁性微絮团吸附在磁盘上,磁盘在旋转过程中絮团被带出水面,通过位于水面之上的刮渣条将吸附的絮团从磁盘上刮离,实现微磁絮团与水体的分离,出水返回景观水体。由磁盘打捞出来的微磁絮团经磁回收系统实现磁粉和非磁性污泥的分离,磁粉循环使用,污泥进入污泥池,处理或外运。本处理方案的优点是占地小,处理效果好,且有保证。缺点是投资大,后期运行费较高。(4)沉沙方案及建议根据以上比较分析,沉沙条渠占地大,不适用于本工程,本工程可以采用湖泊形沉沙池,通过对沉沙池出口节制闸进行控制,采用静置沉沙的方式,以利于细颗粒悬移质的沉淀,当分水闸放水入沉沙池沉淀至水变清后,再向景观水系内河放水。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推荐方案:主沉沙池选用静置沉沙方案,同时在岸边建设1个1m3/s的排沙漏斗浑水分离清水装置试验工程,进行悬移质泥沙处理实验,若实验效果较好,可在大沉沙池淤积满后不进行清淤,作为后期利用土地。

2.工程总体布局

从防洪角度来讲,汛期时应以“泄”为主,最好保持河道通畅,排泄泥沙,安全度汛,但是汛期水量大、不稳定,水质浑浊,景观效果差。如果主河道多级蓄水形成水面,汛期运行操作复杂,存在安全隐患,水质问题同样难以处理。项目组通过对泄洪、景观河道结合的方案,双层河道方案,河道分槽方案,分离河道方案进行了多方位比选,选择了分离河道方案,即泄洪与生态景观河道分离布置,分为内河和外河。外河在城区外侧,以泄洪功能为主;内河布置在主城区侧,以生态景观功能为主。

三、外河设计

西宁市地形呈现“四山夹三河”的“十”字形分布,市区位于河谷地带,市区的土地资源非常紧张。外河设计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流量为430m3/s。为防洪安全,外河需要足够大的过流断面。但洪水是有一定几率的,北川河多年平均流量仅17.4m3/s。鉴于此,本次设计创造性提出“利用河底空间资源,考虑洪水几率,河底生态化”的治理方案。首次尝试在国内打造北方河流的“清溪川”模式。考虑不同流量状态的几率性和其呈现的效果及用地资源的紧张状况,设计外河底宽40m,河底设子槽,子槽宽16~25m,深1.2m,可保证夏季一般流量下不出子槽,使子槽两岸滩地成为人们的亲水活动场所。子槽采用格宾石笼防护,在满足较大的抗冲流速下兼具一定的生态性,利于水生植物生长。沿子槽间隔设置亲水台阶与景观平台,充分利用了河底空间资源;两岸采用台阶状分级处理,亲水节点位置降低单级台阶高程,有利于安全疏散。

四、内河设计

内河为生态景观河道,全长4.6km,无防洪任务。在内河设计中,以景观为主线,生态理念贯穿始终,营造了蜿蜒曲折、跌水、深潭、浅滩等多样化生境,采用了自然石、木桩、自然缓坡等透水、多孔隙的生态护岸形式。在岸边5m宽范围内,水深0.3~0.5m,保证人们的亲水安全。北川河纵坡较陡,由于河道纵比降较大,全段高差约25m,为保证景观效果,需要形成水面,设计共布置6级蓄水建筑物,采用溢流堰的形式,设计提出“一堰一景”的目标,结合城市历史、周边环境,打造了灵活多样的溢流堰形式,使其成为工程的新亮点。

五、滨水景观

滨水地带是城市景观的核心,更是城市文化的展示之地。以生态的视角打造北川河,通过大面积的风景林和生态修复,形成绿色廊道;以“水”为线索,以纯朴大气的高原生态湿地环境为基底,打造西宁周边最大的综合性湿地休闲文化旅游区;以青海和西宁文化为亮点,形成线性的文化展示廊道,最终实现“生态之河、绿色廊道、以水兴城、城河一体”的目标。沿河景观分区由北向南以历史时间为脉络,可分为5个景观区(园):①远古神话园。以远古文化及昆仑文化为线索,讲述远古时期5000年前马家窑文化及汉代以前的古羌文明,结合昆仑文化的神奇传说,共同演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文明根基。以祭天圣地、西王圣母、开天、古羌忆事、文明碎片等节点和雕塑一一展示。②感悟静思园。以高原生态湿地环境为基底,将现状水面扩大,并形成大小不一的多个岛屿、半岛,增加水体的流经长度和过水面积。在湿地西侧,以生态科普湿地展示景观为主,结合木栈道、生态亭廊、观鸟塔等建筑,还原自然的生态湿地环境。湿地东侧是以养生休闲为主要内容,以宗教带给人的感悟为主题,根据从各个宗教中提取出的共同要素———对宇宙的思索、对人生的思考等精神探索,构建整个园区的支线,将整个园区营造成一片静逸的“心灵圣地”。③河湟史诗园。分别设置了西平初现、铜印鉴古、河湟驿路、烽火连台、墙影昔现、古道交融、文成西行等节点,以历史的发展线索来展示西宁的历史变迁,结合特定时期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展现河湟地区及北川的地域文化,展示西宁深厚的历史积淀及其对中华民族文化史的重大影响,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和身为西宁人的自豪感。④民族文化园。以多族合鸣、水筑圣境、医显五源、草原盛会等节点展现各民族的辉煌历史文化、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⑤夏都魅力园。以大水面为中心,商业、绿地、广场等沿水边布局,结合上位规划,在水面的西侧滨水地带规划有三个多层商业建筑群,在建筑群的南北两侧形成两个大型节点,分别取意于昆仑金镶玉和银镶玉,即灵泉彩韵和会商聚宝。在大水面东侧,与西侧相呼应,形成一个以昆仑玉为主题的大型圆形景观空间。以现代的设计手法、景观元素来展现新时代的西宁魅力。